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瓣數多(一)
你我都認識這種人:每次見面,對方都奉上一張全新的名片。他或她,身兼多職,不停趕場。走位靈活,轉工轉行。而不同的工作或事業之間,未必有共同的聯繫或清晰的主題,可以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果是寫字唱歌演戲的人,也許經常改名,又或者用不同的名字,做不同的工作。當事人定位模糊,旁觀者摸不著頭腦,只好客氣地說:「你本事,瓣數多!」(港式粵語:你有本領,多才多藝。)
常見的原因:
1. 經營環境變化迅速,沒有長遠規畫,只有權宜之計。產品生命周期短,中小企死亡率高。身兼多職,可以分散風險。萬一主業不景氣、走下坡或缺乏發展空間,還有副業的收入頂住。如果副業發展順利,回報更可觀,則放棄主業,副業變正職。財經版的神話:打工仔女或教書先生辭職,全職炒股炒樓致富。
2. 出身寒微,又或者是逃難來港的那一群,沒有挑選工作的條件。等錢開飯,見路就行,行到盡頭,就立即轉換跑道。轉工轉行的次數多,累積街頭智慧,適應能力強,但並非深思熟慮的人,更加談不上生活品味,例如:黎智英。
3. 社會流動一潭死水,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發覺自己不具備社會資本(人脈),無法向上爬或打進接近權力核心的行業,於是改變策略,多元化發展,不停地轉工轉行,試圖尋找發展的空間,希望突破困境,找到新的出路,從此打開局面,無須載浮載沉。八卦雜誌的說法:勞工子弟,多才多藝!
4. 高學歷的專業人士,工作上也許備受官僚制度的壓迫束縛,又或者所屬的行業的遊戲規則非常繁瑣複雜,缺乏自主的空間,於是在中年轉業的時候,刻意選擇一些遊戲規則尚未成形,以及可以避開官府監管的新興行業。例如:公務員轉行做藝術家,教師轉行經營有機食品,律師轉行做瑜珈教練,建築師轉行做風水師(註:這一行很古老,不算新興行業)。
5. 當事人也許正處於轉型的階段,舊的工作或事業還沒有完全結束,而新的又剛剛起步。遇上客戶或買家上門,則視乎對方的需要,選擇用那一種身份替對方服務。前輩教路:「做死一瓣,揾唔到食。」(只得一種技能,不足以謀生。)多幾個不同的身份,萬一 A 餐不適合,還有 B 餐 C 餐可供選擇。娛樂圈的藝人(尤其是新人),又唱歌又演戲又拍廣告,便是這個原因。
6. 主業的薪水不高或利潤微薄,又或者行內只有短期合約但沒有固定職位,不足以應付基本的生活開支。於是乎,個個都身兼多職,又或者經營私幫生意。這種情況,主流傳媒和娛樂圈很常見,原因是有名無利的人多。他們借助名氣,替私幫生意招客,結果形成惡性循環,老闆無意改善待遇。原因?反正你們會自己想辦法,而願意入行賤賣青春的年輕人又源源不絕,供應充足。
香港人,揾食艱難(港式粵語:謀生不易),心浮氣躁。九七之後,就業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短期合約多而固定職位少。技術上,能夠從一而終的打工仔女,只會越來越少。面對這種局面,應變的方法,離不開轉型、重新定位 (Re-positioning) 或多元化發展 (Diversification) 。個人所面對的困難,下文待續。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Quick MBA: Marketing: Positioning
http://www.quickmba.com/marketing/ries-trout/positioning/
Quick MBA: Marketing: Product Life Cycle
http://www.quickmba.com/marketing/product/lifecycle/
Quick MBA: Strategy: Ansoff Matrix: Diversification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matrix/ansoff/
勞工子弟中學校歌(作曲:于粦)
http://www.wss.edu.hk/about.aspx?clid=174&atid=100&lan=1
簡介:勞工子弟中學(原名 : 旺角勞工子弟學校)創辦於 1946 年,初期主要為解決當時工人子弟的嚴重失學問題,具有工人教育事業及社會福利事業性質。在香港各業工人和各界社會人士支持下,收費一貫低廉。隨著香港教育的發展,社會需求的提高,現在已廣收各階層的青少年入學。校監:陳婉嫻(香港工會聯合會榮譽會長)
YouTube 精選:
麥兜點午餐(快餐常餐特餐)(3:0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zi0hEes6Y
結論:1. 所有餐都一樣。2. 所有餐都賣完。靈活變通的香港人,跟麥兜光顧的茶餐廳一樣,都是用一堆廉價材料,做出大同小異的產品,然後改一堆不同的名字,聽起上來,陣容鼎盛,選擇很多,藉此吸引顧客(麥兜麥太)。因此,那些甚麼大聯盟的主席或召集人(薑蓉),通常只得幾個(真正的)追隨者。
相關的文章:
成功之道
2012 年 2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html
節錄:如果你不加思索,便盲目依從這些潛規則,可能會令自己身陷險境,無法抽身,死無全屍。那些讀完 Rich Dad, Poor Dad(富爸爸.窮爸爸)之後,相信讀書打工無用,於是借錢借到盡,然後辭工,用別人的錢全職炒股炒樓,最後損手爛腳、破產收場、燒炭自殺的香港人,便是好例子。
雞肋(一)
2013 年 8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html
節錄:九七之後,香港的就業市場翻天覆地,人事顧問這個行業,基本上沒有好日子過。原因之一:香港的就業市場經歷多次的裁員潮。原因之二:香港經濟轉型失敗,本地的就業市場依然側重金融地產。原因之三:部份行業或工種,早已被資訊科技所取代(例如:秘書)。原因之四:大陸海歸派南下,移民外國的香港專業人士回流,令中高層職位的競爭變得激烈。結論是:香港經濟差,職位空缺流失,連人事顧問也要轉行,有人轉型從政(例如:張志剛、吳克儉)。
雞肋(二)
2013 年 8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7.html
節錄:如果有人能夠用行動證明, A 並非到達 B 的唯一途徑,還有 C、D、E 等方法, A 行業會立即被捨棄,求職者的數量和質素均會明顯下跌。「香港小姐」是好例子,近年參選佳麗的質素明顯下降,因為它已經不再是嫁入豪門又或者加入娛樂圈的唯一途徑。另一個好例子,是女主播公然違抗電視台新聞部高層的命令,自己私底下接工作,又或者是爆內幕博炒,然後轉行或嫁人。到了這個地步,在僱員的眼中, A 行業已經不再是踏腳石,而是真真正正的「雞肋」。
留下買路錢(六)
2011 年 7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7/blog-post_18.html
節錄:香港的傳媒機構向來不是好僱主,工時長和工資低是老生常談。不少人都說,這個行業缺乏事業發展的空間,不可以幹一輩子,不足以付託終身。尤其是在互聯網興起之後,主流傳媒成為夕陽工業,現有的傳媒機構,尤其是歷史悠久和有點江湖地位的,老闆和管理層都無心戀戰,不願意增加投資或者拓展業務,放盤求售的倒有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有「傳媒人」經營私幫生意,向生意人收保護費,是必然的事。在生意人的眼中,這類「傳媒人」跟「盤桔黨」沒有分別。
黎智英(一)
2012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11.html
節錄:肥佬黎(他的外號)絕對是個人物,極富爭議性。在香港,很多生意人都喜歡進軍傳媒,結果一如上一篇<狗咬人>所述:不是惹禍上身,就是焦頭爛額,又或者損失慘重。只有命硬如鐵的肥佬黎,算是幹出了一點成績,而且某程度上改變了傳媒行業的遊戲規則和生態環境。想他死的人(例如:阿爺、官府、仇家、對手、學院派、文化人)很多,但他偏偏死不了。
陶傑 vs 梁文道 (二)
2008 年 2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14.html
節錄:唸過商學院的人都學過「產品生命週期」 (Product Life Cycle) 這個概念。由產品推出市場開始直至完全停產為止,中間經歷四個階段:介紹期 (Introduction)、成長期 (Growth)、成熟期 (Maturity) 和衰落期 (Decline)。上圖的橫軸是時間,直軸是銷量,需要詳細說明的話,請參考以下網頁:http://www.quickmba.com/marketing/product/lifecycle/
雞尾包與棟督笑
2014 年 4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4/blog-post_11.html
節錄:當你在某個行業或範疇混了一段日子,建立了一些人脈關係,也累績了一些知名度,有點經驗或心得,但是離開大紅大紫還很遠,上位遙遙無期,又或者正遇上事業瓶頸,無法突破,不上不下,可以怎麼辦?不妨把這堆零零碎碎、不成系統、有形或無形的東西混合起來,變成一個「雞尾包」,起個名字,賦予主題,自資搞一場或多場的棟督笑,作用如下。
入行障礙(二)
2012 年 12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4.html
節錄:經濟週期的波動循環,會影響老百姓的生計。遇上經濟不景,失業人多,社會動盪,執政者隨時要下台。不少國家於是設有失業救濟金之類的安全網,但通常是短期性的措施,作用有限。因此,每個社會,都需要一些低入行門檻的行業,收容失業中年,好讓他們自食其力,養妻活兒。香港的失業中年,還有甚麼出路?有!神棍和食家。這兩個行業的共通點,是毋須考試,不受監管,成效存疑,沒有法律責任,適合大話精。
自報家門(四)
2009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8/blog-post.html
節錄:正如呂大樂所指出,九七之後,「第二代」就算受到勞動市場的衝擊,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當中的高官或者高層,透過推行彈性僱佣制度、合約制和降低入職起薪點等各種措施,有效地肥上瘦下、成功自保。他們的下屬「第三代香港人」(即 1966-1975 年間出生)因此被合法地剝削和壓迫,無法規劃自己的事業與人生。第三代上位無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從小被灌輸的「香港夢」(不論出身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以及向上爬)破滅。
20/08/2014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