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日星期二
唔該
唔該是粵語,意思是:有勞,謝謝。相中洋人是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 (Clifford A. Hart),為答謝香港網民的支持,他手持白色紙牌拍照,化身「萬能 Key」(製作惡搞照片所用的底稿),然後把照片上載 Facebook。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英雄氣概,不怕被玩,自動獻身。外國勢力,水平很高,值得勾結。香港網民立即行動,在空白處加上字句。這是其中一款,很適合今天用。另一款是「按 Like 送綠卡」。為了配合相中人的美帝代表身份,還有大量中英夾雜的港式粗言。
照片來源:互聯網
YouTube 精選:
Transformer: Age of Extinction (Official Trailer#1) 2014 (2: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YDGqmxMZFI
外國影評人的說法:香港是荷理活的 Punching bag。美國電影想加入中國元素,轟炸北京上海的話,怕偉大祖國不高興,無法通過審批。那麼轟炸跟西方國家關係密切的香港總可以吧?這是最新的<變形金剛>電影預告片,香港被轟個稀巴爛。現實世界中,摧毀香港的,不是外國勢力,而是偉大祖國。
相關的文章:
揾食
2013 年 10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10.html
節錄:肥彭之後,輪到新任的美國駐香港以及澳門總領事夏千福(英文:Clifford A. Hart)繼承外國勢力的「揾食」傳統。上任不過數個月,他已經四出「覓食」,光顧地道港式食肆,又接納香港網民的建議,去灣仔金鳳茶餐廳喝凍奶茶、吃雞批,然後把照片上載 Facebook 。夏千福在午餐會講話中,提到香港的飲食文化,他也開始講半鹹淡的廣東話了。這個美國佬,是公關高手,效率很高,連串舉動,示範了社交媒體的宣傳與動員功能,也贏得香港網民的一致讚賞。
代理人
2014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4/blog-post.html
節錄:眼前的困局,是代而不議、代而不理。也可以這樣說:管而不治、管治低落、管治失效。決策機關像一部輪胎接近脫落的汽車,顛簸碰撞,幾乎無法行走,隨時停在路中心。決策質素欠佳,談判過程漫長,參與者互不信任,缺乏真正的溝通。委託人(選民或股東)的權益受損,但是無計可施,矛盾和怒氣不斷累積,接近爆發的臨界點。傳統政黨和主流傳媒被邊緣化,只能被動地回應和跟進事態的發展。沒有足夠金錢僱用黑幫或收購傳媒的老百姓,只好經常上街。
關漢卿、六月雪、高登仔
2014 年 6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節錄:在中港融合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之下,接近權力核心的行業相繼淪陷,在不同程度上被赤化(例如:傳媒、教育)。不少真正的人才,因為思想獨立,被體制所排斥,需要在體制以外的地方尋找發揮的空間。而官府管不到的互聯網,就成為一條出路、一個能夠自由發表作品的平台。壓迫越大,反抗越大。近年香港的網上創作,百花齊放,非常精采,比主流作品更好玩。以下選取部份有代表性的作品,並且提供簡單的介紹,供香港以外的網友參考。
01/07/2014
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有鬼用
香港的商業文化向來融會中西,而華洋雜處的生活環境,也令到本地人有很多機會跟外國人互動,以及到跨國企業工作,見識西方人的管理風格。老一輩的香港人見識過不少洋人空降部隊,回歸前的二十八任港督都是好例子,他們的性格各異,來自不同的背景,當中有外交官(例如:麥理浩)和中國通(例如:金文泰、衛奕信),也有政客(例如:彭定康)。撇開施政方針和成敗不論,英國人拓闊了香港人的眼界,讓我們知道待人處事,可以有另一套。結果是:香港人,就算只是尋常百姓、師奶長者、上班一族,都知道洋人跟華人的處事風格有甚麼不同,以及可以舉例說明。多得一百五十年的殖民地統治,香港人學會如何跟外國人共事(即:勾結外國勢力),而很多公營或商業機構也懂得在有需要的時候,委任鬼佬(粵語:洋人)出任高層,執行非常任務。常見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類:看守者 (Keeper)、過渡人物、暫代性質、Frontman
有些機構,派系林立,山頭眾多,惡鬥連場。如果委任任何一個山頭的人出任主席或行政總裁,隨時會觸發一場世紀大戰。為免出現最壞的情況,於是退而求其次,找個局外人填補空缺,目的是拖延時間,也是權宜之計。而最後敲定的人選,只不過是看守者、過渡人物或暫代性質,甚至可以是某君(太上皇)的扯線木偶。
例子一:詹伯樂(英文:Ronald James Blake)
2006 年 3 月九鐵(中文:九廣鐵路,英文:Kowloon Canton Railway)爆發嚴重的人事鬥爭(提示:田北辰、黎文熹),被稱為「九鐵兵變」。主席、行政總裁、十多位部門主管甚至前線員工都被捲入漩渦,是變革管理 (Change Management) 的反面教材,也是辦公室政治的真實個案,適合作為 MBA 課程的個案研究 (Case Study)。事件平息之後,政府委任前工務司詹伯樂(英文:Ronald James Blake)代替黎文熹出任九鐵的署理行政總裁。詹伯樂是退休公務員,工程師出身,當時已經 72 歲,明顯地是過渡性安排,看守者性質。到 2007 年 12 月,九鐵跟地鐵(中文:地下鐵路,英文:Mass Transit Railway)正式合併,成為港鐵(中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英文:MTR Corporation Limited),管理香港最大的集體運輸系統。到 2013 年 1 月 1 日,詹伯樂離任九廣鐵路總裁,由梁廣灝接任。
例子二:鍾逸傑爵士(英文:Sir David Akers-Jones)
2009 年 10 月希慎興業(港股編號:14)的第四任主席 (2001-2009) 利定昌在家中猝逝,之後主席職位懸空三年,期間由前港英布政司鍾逸傑(英文:Sir David Akers-Jones)出任署理名譽主席。 2011 年 5 月,家族的第五代成員利蘊蓮出任非執行主席,到 2012 年出任主席一職,結束過渡性安排。傳媒的看法:事出突然,家族成員需要時間商議以及挑選繼承人,由於公司發展成熟,運作已經上軌道,於是委任一位得到家族成員信任的外人擔任署理主席。作為看守者,鍾逸傑有經驗。 1986 年 12 月,時任港督的尤德爵士(英文:Sir Edward Youde)在訪問北京期間突然病逝,鍾逸傑在 1986 年 12 月至 1987 年 4 月期間出任署理港督。 2012 年 3 月的特首選舉中,鍾逸傑支持梁振英,被歸類為「梁粉」(梁振英的粉絲)。
老一輩的香港人一定記得鍾逸傑,因為他能操流利粵語,可以用廣東話接受訪問。鍾逸傑因為長期處理新界事務,也會說客家話。資料顯示,他年輕時派駐馬來西亞期間學過閩南話。他是中國通,也是少數九七之後留港的英國殖民地官員,跟地產商的關係曾經惹來批評(提示:愉景灣)。梁文道認為,鍾逸傑學中國國粹學得很到家(即是:成精了)。至於希慎興業,是銅鑼灣的大地主。利氏家族的發跡史是香港的縮影 ―― 從鴉片生意開始,累積地皮致富,再涉足金融業(提示:利國偉)。利氏家族也是無線電視(港股編號:511)的股東,第二代家族成員利孝和(即:利希慎的第三子)是 TVB 首任董事局主席,他於 1980 年去世,利氏家族自此淡出 TVB ,而愛穿旗袍的利孝和夫人是 TVB 董事局成員,她叫陸雁群,是股票分析員陸東的姑母。
例子三:馬世民(英文:Simon Murray)
資深股民應該記得馬世民(英文:Simon Murray)以及他所負責的投資項目(即是:Husky Energy、Orange)。那個橙 (Orange) 後來賣掉了,勁賺千億。至於 Husky Energy ,久不久就有傳聞會賣給國企。馬世民在和黃(港股編號:13)工作十年 (1984-1994),離開之後接受<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訪問,談到跟李嘉誠工作的日子,他是這樣說的:I’m just the guy driving the truck. Li’s in the back, telling me which way to go. 換言之,他只不過是奉命行事,李嘉誠才是做決定的人(即:榮耀歸於誠哥)。馬世民年輕時當過僱佣兵,是收錢替客戶解決問題的專業人士。這隻鬼,很老實,也很會說話,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
李嘉誠用馬世民,是有理由的。和黃多年前已經開始投資外國的基建項目,涉足的領域包括能源、電訊、港口和環保等。基建項目牽涉國家安全,一個跟紅色中國關係良好的香港富商,容易被外國政府視為中共的代理人。這類人,國產中文叫「人頭」,港式財經術語叫「代客泊車」。香港的「愛國商人」參與競投外國的基建項目,容易被外國政客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理由叫停,又或者在投標的過程中被洋人踢出局。這種事情,李嘉誠遇過(外國傳媒的說法:取得港口經營權是為了協助解放軍控制巴拿馬運河),近年輪到走出去的大陸國企(例如:有解放軍背景的華為,英文:Huawei)。請個鬼佬做 Frontman ,以鬼治鬼,自己退居幕後,未必可以徹底地解決問題,但是可以隔一隔,讓大老闆保持低調,避開外國政客或英語傳媒的攻擊。鬼佬受人錢財,替人消災,幫老細擋子彈,很專業。
例子四:林振強筆下的廣告界看門鬼
有些行業,需要養隻鬼看門口,原因是客戶喜歡。這種鬼,是另一種 Frontman。已故的填詞人林振強 (1948-2003) 筆下,八十年代的香港廣告界是這樣的:
「總之,少一隻鬼,少十樣麻煩事。可惜,那些國際品牌的大客戶,不見鬼不歡。結果,我們的美國總公司,不知從那兒調派了一隻鬼佬創作總監過來。當然,此君的薪金比我高,辦公室比我的大。不過,最好笑的,不是我們有偏見,而是,這條友真的很渣,根本不會做廣告創作。後來才發現,這人原來是寫 ―― 或希望寫 ―― 電影劇本的。至於他有沒有作品被拍成電影,沒有人知道。Joe Wang 唯有把他投閒置散,有客戶要見鬼時,便拿他出來讓他們見見。回想起來,實在像幕荒誕劇。難得的是,此君也夠厚面皮,天天大刺刺的坐在辦公室內無所事事,白逗高薪。公司只得一隻鬼,麻煩事算不多了。然而,不知是不是那個年代,還是現在也是一樣,你的公司沒有多幾隻鬼佬,就很難搶到也是鬼佬揸 Fit 的大客戶。」(來源:林振強散文集<又喊又笑>:我的野蠻廣告生涯 p.110-111)
種族歧視,華洋鬥爭,不只廣告界,香港的金融業和專業服務行業(例如:跨國顧問公司)也一樣。曾經在跨國企業混飯吃的香港人,都見識過這種用來看門口的討厭鬼,甚至有幸做過這種鬼的下屬。那隻鬼(鬼佬或鬼婆)通常沒有真才實料,作用相等於站在恒生銀行和陸羽茶室門口,替客戶開門的包頭摩囉差(印度看更)。那個崗位,也許沒有實際用途和貢獻,但是客戶喜歡,而公司又請得起,成本又可以轉嫁客戶,管理層覺得無所謂,就當是買個花瓶。沉迷教科書的小朋友,會覺得沒有道理,老江湖如 Auntie 則一笑置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騙小孩子的謊言。今年是強伯(林振強)逝世十周年,<又喊又笑>最近重印,推出紀念版,小朋友不妨買來看,就當是聽老人家講故事,然後上 YouTube 聽裡面提到的歌(以及強伯的作品)。相信我,你會有所得著, Auntie 不騙小孩子的。
第二類:屏風、堤壩、擋箭牌、守護神、包青天
有理念、有靈魂的行業,不屬於中國人。有些機構或行業,本質上需要追求質素,堅持和捍衛某些理念與價值觀,跟國際社會普世價值接軌,多過跟中國共產黨標準的「政治正確」接軌。洋人不懂中文,通常不會在香港生根或終老。揾鬼做(找個洋人做高層),可以利用文化隔膜,扮演屏風或堤壩,頂住凜冽北風和抵擋河蟹入侵,令公眾安心,以及令持份者 (Stakeholders) 收聲或收斂。陶傑(英文:Chip Tsao)經常引用的例子,是清末執掌上海海關的英國人赫德(英文:Robert Hart),他不懂中文,但認定「貪污」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從此名留青史。
例子五: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 (英文:Ashley Ian Alder)
回歸之後,香港各行各業在不同程度上被赤化,其必然後果,是紅色背景的高層(香港人或內地人)為了追求中國共產黨標準的「政治正確」,而放棄理念、出賣靈魂。於是乎,在湯顯明的領導下,廉政公署 (ICAC) 變身茅台貨倉,使命由反貪變行賄,令輿論譁然。茅台戰勝咖啡,金漆招牌蒙污,香港人笑不出了。
至於負責管理股票市場的港交所(港股編號:388),在海歸派內地人李小加的領導下,則被批評為:(1) 把關不力(令上市公司的質素下降)、(2) 沒有照顧華資小經紀的利益(為了跟大陸股市接軌而改變交易時間)、(3) 為了替國家在國際商品市場上建立影響力,以天價 166 億(港幣)收購估計三年後才有盈利貢獻的倫敦金屬交易所 (LME),結果令港交所的股價受壓,小股東被迫「為人民服務」。
相比之下,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英文:Ashley Ian Alder)就像樣得多,他是律師出身,執法嚴明,作風強硬。雖然未至於是洋人版的包青天,但是整體上,其表現得到小股民的讚賞,網上甚至有香港人認為特區政府應該把港交所、廉政公署、香港警隊和司法部門交給像他這樣的鬼佬。歐達禮由 2011 年 10 月 1 日起出任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簡稱:證監會,英文: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SFC),現時任期將於 2014 年 9 月 30 日屆滿。頭炮:2011 年 10 月,內地企業中國高精密(港股編號:591)以「國家機密」為理由,拒絕向會計師提供某些資料數據,由於無法完成核數而被停牌,一度被李小加主理的港交所放生復牌,但是很快被證監會再度停牌。歐達禮不怕開罪紅色企業,最後「中國國情」無法凌駕符合國際標準的金融監管法規,證監會成為捍衛「一國兩制」的功臣。
歐達禮的其他代表作:雷曼迷債事件(向小投資者回水)、電盈(港股編號:008)私有化事件、中金再生(港股編號:773)清盤、洪良國際(港股編號:946)(向小股東回水)、揭發商交所主腦張震遠(頭號梁粉)說謊(是被證監會停牌而非交回牌照)。比較可以挑剔的,是紅籌中信泰富(港股編號:267)於 2008 年炒燶澳元外匯累計票據 (Accumulator) 事件,調查工作進展緩慢。該公司的小股東認為管理層隱瞞事實,牽涉內幕交易(即:先行沽售公司股份),正在循法律途徑追討損失,而追溯期限將至,於是埋怨證監會辦事不力。另外,也有業界代表(例如:華資小經紀)認為證監會執法過嚴,水清無魚,阻人發達,諸如此類。但是總的來說,跟同級數的監管機構相比,由歐達禮執掌的證監會,整體上表現稱職,甚至可以說是贏幾條街(因為比較的基礎實在太低!)。這隻鬼,很有用。
(For 餅:你是唐餅還是西餅?)
例子六: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區美蓮(英文:Madeleine Onne)
文化產業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在日益赤化的香港,洋人高層容易水土不服,又或者是慘死於揣摩上意的奴才之手,被迫自我閹割、出賣靈魂、犧牲夥伴。香港芭蕾舞團(簡稱:港芭)的藝術總監區美蓮(英文:Madeleine Onne)是好例子。近期港芭跟德國多特蒙德芭蕾舞團 (Ballett Dortmund) 聯合製作的<紅樓夢.夢紅樓>舞劇,十場演出有四場被「河蟹」,被迫抽起文革情節。至於下命令的幕後黑手,根據主流傳媒的報導,有不同的版本。起初的說法,是到現場觀看的駐港京官(張曉明),後來再有報導指是董事會的主席才對,即是澳門賭王之女(何超鳳)。享受政府資助的藝術團體涉嫌自我審查,引起文化界的關注,要求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然後公開真相。作為藝術家,區美蓮尊嚴受損,至於她是否會辭職,然後爆內幕,有待觀察。
例子七:西九文化管理局行政總裁謝卓飛(英文:Graham Sheffield)
水土不服的外國文化人,港芭藝術總監區美蓮肯定不是第一個,之前還有西九文化管理局的行政總裁(英文: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WKCD)謝卓飛(英文:Graham Sheffield)。這一位,上任五個月之後,就於 2011 年 1 月以健康為理由(據說是「精神崩潰」)請辭,七個星期之後「迅速康復」,獲委任為英國文化協會藝術總監,令輿論譁然,要求政府公開內情。
謝卓飛離職,被傳媒形容為「逃跑」。真正的原因,應該跟官僚主義有關。香港當代文化中心創辦人黃英琦曾經接受免費雜誌<讀書好>訪問,談到西九文化區的前景,她是這樣說的:「但如果(西九)讓官僚插手,那就不行了,到現在他們仍不肯放手,之前那一個(謝卓飛)離職多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曾與他交談,他表示他的每一個電郵,事無大小,都需要副本抄送行政局,又告訴他不可做甚麼等。」(來源:<讀書好>,Dec 2011,p. 24)面對甚麼都管和處處設限的中國式官僚主義,習慣呼吸自由空氣的外國創意人才覺得無法接受,意興闌珊,拂袖而去,正常不過。謝卓飛的繼任者也是洋人,中文名字叫連納智(英文:Michael Lynch),於 2011 年 7 月底上任。吸收教訓,官府在他的合約內加入限制離職條款,指明除非出現特殊情況,例如患上癌症等,否則若未做滿 12 個月離職而欠合理解釋,則需要向官府作出金錢賠償。用這種手段對付來自外國的創意人才,可見特區政府的氣度與胸襟,以及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景。
談到創意產業的前景,觀乎近期由免費電視發牌所引起的連串風波,也難怪演藝學院的同學們選擇在畢業典禮上,用各種創意手法招呼主禮的 689(梁振英)。風氣一開,香港各大學的畢業生為了不被演藝學院的同學們比下去,一定會各出奇謀,招呼夠膽出席畢業典禮的 689。好戲還在後頭呢,同學們,看你們了。噢!幾乎忘了告訴你,演藝學院的現任和上任校長都是鬼佬。將來是否會被紅色背景的香港人或內地人所取代,然後把演藝學院變成文工團訓練基地,且拭目以待。
第三類:刀手或推土機 (Bulldozer)、救火隊長或企業醫生
洋人通常不會在香港生根或終老,不怕開罪人,適合扮演刀手或推土機,救火隊長或企業醫生,替繼任者(華人主席或行政總裁)清除障礙。這種鬼佬專做 Dirty Job,即是:削減成本、裁員減薪、架構重組、進行企業流程改造 (Re-engineering) 、推動外判 (Outsourcing)、關閉虧蝕的部門或分公司、撤出業績欠佳的地區市場、協助企業轉型、改變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諸如此類。
例子八: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英文:Jay Walder)
2011 年 11 月初,韋達誠 (Jay Walder) 接替周松崗出任港鐵(港股編號:66)的行政總裁。 2013 年 8 月底,韋達誠獲港鐵董事局續任,任期至 2015 年 8 月底。這一位,肯定是刀手。韋達誠來港之前,曾任美國紐約市都會運輸局 (New York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主席兼行政總裁。任內跟工會關係惡劣,為了削減開支,曾經一次過裁員六百人。委任刀手出任行政總裁的企業,通常是業務發展成熟,增長空間有限,需要嚴格控制成本,又或者是身處逆境,急於改善業績,需要修正上一任管理層所犯下的嚴重錯誤(例如:匯豐、思捷、利豐)。
然而,港鐵的情況比較特殊。這間公司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很有趣,某程度上是香港特產,體現香港精神。表面上,是公用事業公司,經營集體運輸系統。港鐵的業績報告顯示,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市場(包括:鐵路、巴士、專線小巴、電車和渡海小輪),港鐵的市場佔有率是 45% 左右。港鐵的 2012 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基本業務(鐵路運輸)利潤佔除稅前利潤的比例, 2011 年是 59%, 2012 年是 63%。而鐵路運輸以外,港鐵的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是(商業及住宅)物業發展。而物業發展利潤佔除稅前利潤的比例, 2011 年是 28%, 2012 年是 21% 。在香港,地產是波動性大的行業,這個數字即使有大幅度的上落,也不足為奇。
網上可以找到一張由香港網民惡搞港鐵宣傳海報的二次創作改圖,前面是港鐵前任行政總裁周松崗,後面是港鐵的車站上蓋物業日出康城(潮州口音:心曠神宜!),橫排的大字標題:「唔好意思,我哋做地產架!」下面的細字說明:「香港鐵路擁有大量沿線物業上蓋土地儲備,發水樓可以有排起,等地價再高啲再招標。營運鐵路,無得賺!大家繼續供樓供成世啦!香港鐵路,用錢鋪出黃金路。」
換言之,主業鐵路運輸是利潤微薄、增長緩慢但是市場佔有率高的 Cash Cow (提示:BCG Matrix),而物業發展是利潤豐厚但是波動性較大的副業。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上市之後依然持有大約三份之二的股份)則透過批出珍貴的土地資源,去補貼一間上市公司。港鐵既是公用事業,也是地產發展商和物業管理公司(而且管理費特別貴)。在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時候,港鐵也經常跟各大地產發展商合作,形成既是合作夥伴但也是競爭對手的微妙關係。此外,港鐵還有大小股東、小業主、社區人士和乘客的利益要照顧。港鐵的業務性質複雜,要照顧的單位太多,容易出現角色衝突,也容易顧此失彼。這間公司,是怪胎,很難管理。偉大祖國也有很多公用事業喜歡搞地產,不過那是另一回事,暫且不論。
但是從財務學的角度看,也許有好處。港鐵既有政府做大股東,主業(鐵路運輸)又可以提供大量的現金流,融資成本會比較低,有利於發債,而舉債所得的資金,部份可以用於風險較高的地產發展業務。管理層是否有這樣做,需要深入研究港鐵的財務報表 (Financial Statements) 以及資本結構 (Capital Structure),才能找到答案。 Auntie 沒有會計師資格,誠邀數豆專家 (Professional Bean Counter) 出手。
參考韋達誠的履歷表,他沒有與地產相關的工作經驗,也沒有現成的人脈關係。有理由相信,他對香港的地產市場缺乏認識,恐怕難以插手港鐵的地產發展業務。他的日常工作應該是管理港鐵的基本業務,亦即是利潤微薄的鐵路運輸,致力於控制成本。(提示:所以港鐵高層在出席立法會會議時,主張輸入外勞,否則可能無法準時完成高鐵香港段的工程。)是否真的如此,要問港鐵員工,歡迎留言。至於韋達誠的任期屆滿之後,行政總裁一職是否會由華人接任,有待觀察。
例子九:領匯主席蘇兆明(英文:Nicholas Robert Sallnow-Smith)
如果港鐵是享受政府補貼的公營地產發展商,那麼,管理二百個公屋商場和停車場的領匯(港股編號:823)便是無良包租公,也是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的反面教材,適合作為 MBA 課程的個案研究 (Case Study)。領匯似美國的 Wal Mart ,即是被思想左傾的社運人士恨之入骨,但同時成為個別股評人或基金經理的愛股。這隻股票,似榴槤,或極愛,或極恨,沒有中間路線。
社運人士向來視領匯為「地產霸權」的代表,罪名如下:(1) 瘋狂加租,踢走小商戶,毀人飯碗與生計,把年老小商販趕上絕路(或申請綜援)。(2) 趕走街坊老店之後,引入負擔得起貴租的大型零售集團,令消費力不高的公屋居民缺乏選擇。(3) 涉嫌刻薄外判員工(例如:停車場的管理員)。(4) 涉嫌未得相關政府部門的許可,就偷步擴建旗下的商場(所謂「發水」是也),目的是增加可以出租的商場面績(請參考<壹周刊>的報導,日期:2013-11-14,Book A,p.48-58)。
個別股評人(例如:陸東、曾淵滄)卻很喜歡領匯,認為它表現穩定,九成的收入用作派息,在「量化寬鬆」(英文: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的低息年代,適合「食息一族」(即:喜歡高息的保守投資者)。領匯在 2005 年 11 月上市,上市價 $10.3 (散戶認購價 $9.78),股價最高見 $46(2013 年 5 月),以今日的收市價 $37.8 計算,升幅達 267% 。地產霸權,越賤越發達,這才是香港精神。
網上也有香港股民這樣看:領匯的管理層把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透過翻新旗下的商場,致力提高資產回報率,是一間對得住股東的好公司。至於是否無良,則見仁見智,只要承擔後果的並非本人便可以了。資本主義的精神,是弱肉強食,不談道德。業主追求最大的利益(租金回報),是天經地義,經濟學教科書也是這樣說的。公屋小商戶多年來享受便宜租金,變相得到政府補貼做生意,也是時候面對競爭了。香港地,一雞死一雞鳴,無咩(沒有)甚麼大不了,我夠成日(也經常)被業主迫遷啦!公屋小商販一把年紀,都應該仔大女大啦,咪退休囉!
如果你贊成這種觀點,你會欣賞領匯主席蘇兆明(英文:Nicholas Robert Sallnow-Smith)的經營策略。這隻鬼,來自英資的香港置地集團 (HK Land),於 2000 年至 2007 年間曾任置地的行政總裁,自 2007 年 4 月起出任領匯的董事會主席及獨立非執行董事。以蘇兆明的背景,公屋變身 IFC ,執靓個場,轉走高檔路線,是理所當然(唔通你以為會變天光墟咩?)。根據<壹周刊>報導(日期:2013-11-14,Book A,p.48-58),蘇兆明有份出席梁振英宣布參選特首的做勢大會(日期:2011 年 11 月 27 日),而居中扯線的,是前港英布政司鍾逸傑。那篇報導認為,因為蘇兆明挺梁,令領匯得到包庇,公然違規,是否屬實,有待查證。
例子十:醫管局前行政總裁蘇利民(英文:Shane Solomon)
會計師懂得如何控制成本,因此在公營或商業機構的董事局眼中,是刀手的理想人選,曾任四大會計師行(提示:安永)高層的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主席胡定旭 (2004-2013) 是好例子。離任在即,胡定旭近日頻頻接受主流傳媒的訪問。回顧任內處理過的危機,令他最難忘的,是 2007 年 6 月 23 日 1200 位醫生在伊莉莎白醫院(簡稱:伊院)的大堂內靜坐,爭取改善待遇以及工作環境。當日他每說的一句話,都被在場過千位年輕醫生齊聲勁噓。當時跟胡定旭一起面對醫護界近年最大規模工業行動的,是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英文:Shane Solomon)。伊院被 TVB 新聞部譽為醫護界的「工業行動基地」,在網上又被稱為「地獄醫院」,原因是急症室及專科手術的死亡率高。至於年輕醫生有何不滿,為何靜坐,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提供的資料(肥醫生@西九龍貧民區)。
如果胡定旭一如他的批評者(例如: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醫生)所言,只懂削減開支,試圖陰乾公營醫療,迫使病人轉投私營市場,那麼,蘇利民便是刀手的副手。他是澳洲人,由 2006 年開始出任醫管局行政總裁,任期 3 年(於 2009 年續約 3 年),年薪 410 萬港元,是第一位以非香港人和非醫生的身份出任該職位。蘇利民擁有社會工作學士以及文學碩士(公共政策)學位,曾任澳洲某醫療集團行政總裁,管理過公營及私營醫院,在老人護理、公共精神衞生以及社區服務方面均有經驗。蘇利民任內 (2006-2010) 處理了員工減薪風波、連番醫療事故、病人記錄外泄等等問題。曾經有一批醫管局合約員工不滿薪酬低,要求加薪百份之十,被蘇利民以「加幅太高」為由拒絕要求,並指示已有制度去作薪金調整。這隻鬼,懂得耍官腔,應該可以融入香港的官場文化。但是蘇利民於 2010 年 7 月 23 日突然辭職,表示因私人理由(照顧患病的岳父)要回到澳洲。蘇利民請辭之後,由梁栢賢接任醫管局行政總裁。到 2013 年 10 月,梁栢賢獲醫管局續約 3 年。至於胡定旭和蘇利民是否已經完成官府指派的任務,今日的公立醫院醫生的待遇到底有沒有改善,要問行內人,萬一「肥醫生@西九龍貧民區」見字,歡迎留言。
例子十一: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民(英文:Allan Zeman)
很多人都知道,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民(英文:Allan Zeman)是「蘭桂坊之父」。盛智民生於德國,加拿大長大,七十年代來港,最初是經營服裝生意的,因此早就認識後來創辦「壹傳媒」的黎智英。盛智民沒有讀過大學,但是血液中有猶太人的商業基因(提示: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白手興家。他是那種擅長替老化行業轉型 (Re-positioning) 的人,商業英語的說法,是 Turnaround Specialist 。香港人眼中,這位猶太佬有腦,也有實戰經驗,適合扮演救火隊長或企業醫生。八十年代,盛智民成功地把中環的一條後街(即是:蘭桂坊,英文:LKF)轉型成為娛樂事業專區,同時透過不斷收購物業,成為該區的大業主。他的成功故事,網上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此處不贅。盛智民近年嘗試複製蘭桂坊的商業模式,協助其他行業(例如:澳門的賭場、大陸的高爾夫球場)轉型,透過加強娛樂元素「搞旺個場」(粵語:增加客流量),改善收入,提高盈利能力。
替海洋公園轉型是盛智民的另一次成功經驗。2003 年,盛智民獲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委任為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 2005 年 9 月,香港的迪士尼主題公園開幕,輿論看淡海洋公園的前景。盛智民替海洋公園引入娛樂元素(例如:舉辦哈囉喂派對),把本來充滿美國特色的萬聖節 (Halloween) 本土化(加入清裝殭屍)和商業化(要付錢買入場券)。另外,就是善用原有資源(動物):要海豚加班,增加每日表演場次,以滿足來自內地的「自由行」旅客,而熊貓和飛鳥就要以特別嘉賓的身份出席婚禮活動,結果被愛護動物人士指控涉嫌虐待動物(提示:海豚 Pinky 抗議加班撞牆自殘),在網上發動杯葛海洋公園。如果刻薄員工是中國人老闆的「美德」,那麼,猶太人在這方面絕對「有得 Fight」(港式粵語:不相伯仲)。盛智民的經營手法,是否偏離了海洋公園原來的理念(即:自然保育),有爭議的餘地,但他「執靓盤數」(港式粵語:改善盈利能力),卻是不爭的事實。
跟香港很多的生意人一樣,盛智民在事業成功之後,開始尋求政治上的影響力。他於 2008 年放棄加拿大國籍,加入了中國國籍,領取了回鄉卡和香港特區護照。盛智民是新民黨(提示:葉劉淑儀、田北辰)的顧問之一,在 2012 年的特首選舉中,他支持唐英年。那次豬狼對決,一地眼睛碎。中國政治,向來詭異。面對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就算是做生意很精明的猶太人,也會眼光失準,押錯注。
結論
以上所列舉的例子,也許不夠全面,但是某程度上也反映現實:委任洋人空降部隊,執行非常任務,以香港來說,是平常不過的事,各行各業都有這樣做。香港人,向來冷靜務實,相信有能者居之,不會像某些愛國愛黨的 XX 份子,動不動就曉以民族大義,說甚麼中國人不會比不上洋人,所以應該選個政治正確的紅色精英。也只有華人才有資格出任香港的高等法院法官,而且要設法防止讓外國勢力滲透特區政府,諸如此類。說得出這種話的,不是真正的香港人。這種話,其實是說給駐港京官聽的,目的是儲備愛國績分,將來換個人大政協護身。至於下一任的香港大學校長醫學教授馬斐森(英文:Peter Mathieson)將會是以上所說的第一類(看守者)還是第二類(守護神),以及他是否會變成蜜蜂窩,則有待觀察。人家還沒有到任呢,就省點子彈吧,你們要交數,也應該等一等,別焦急。
插圖來源:
http://delawarecity.com/images/how-to-get-rid-of-ghosts.jpg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香港總督(28 任港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7%B8%BD%E7%9D%A3
維基百科:第 17 任港督金文泰 (Sir Cecil Clement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6%96%87%E6%B3%B0
維基百科:第 25 任麥理浩 (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7%90%86%E6%B5%A9
維基百科:第 27 任港督衛奕信 (David Clive Wilson)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9B%E5%A5%95%E4%BF%A1
維基百科:第 28 任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AD%E5%AE%9A%E5%BA%B7
維基百科:鍾逸傑爵士 (Sir David Akers-Jone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D%BE%E9%80%B8%E5%82%91
維基百科:2006 年九鐵人事變動風波(簡稱:九鐵兵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9%90%B5%E5%85%B5%E8%AE%8A
維基百科:詹伯樂 (Ronald James Blak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9%B9%E4%BC%AF%E6%A8%82
維基百科:希慎興業(港股編號:1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6%85%8E%E8%88%88%E6%A5%AD
希慎興業新聞稿 (2009-10-18):
希慎興業沉痛哀悼主席利定昌先生逝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8/LTN20091018007_C.pdf
希慎興業新聞稿 (2011-03-09):
希慎興業委任非執行主席
http://www.hysan.com.hk/filemanager/press/tc/upload/98/Appointment%20of%20New%20Chairman_Chi_final.pdf
維基百科:和記黃埔(港股編號:1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8C%E9%BB%83
大公網(2013-07-20):和黃賣橙勁賺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3/0720/1774542.html
節錄:提到李嘉誠出售資產,不得不提和黃於 1999 年以約 1180 億元的價格出售「Orange」,為公司當年業績帶來逾 1100 億元的利潤,並使集團成為 1999 年全球盈利最高的公司,股東應佔溢利爆升逾 12 倍,所得資金亦為和黃未來數年大力擴張 3G 業務打下基礎。資料顯示,李嘉誠於 1993 年僅以約 80 億元的價錢組建「Orange」,至 1996 年 Orange 在英國上市時,和黃已收回最初所有投資,因此,其於 1999 年電訊及互聯網熱潮興起之際,以高價售予德國 Mannesmann,為其帶來豐厚的收益,同時和黃亦獲得價值 690 億港元的 Mannesmann 10% 股權,從而成為 Mannesmann 單一最大股東,令和黃在歐洲的電訊業務更加壯大。
Wikipedia - Simon Murray (1940-)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mon_Murray
Extract: On leaving the Foreign Legion in 1965, he married and moved with his wife Jennifer, to the Far East working for Jardine Matheson for fourteen years and he left to start his own company Davenham Investments, a project advisory company – N M Rothschild took a 50% stake in Davenham. In 1984 Davenham was sold to Li Ka-Shing and Simon became the Group managing director of Hutchison Whampoa – he stayed for ten years, overseeing Hutchison's acquisition of Hong Kong Electric, and negotiating their entry into the oil business through their acquisition of Husky Oil. Whilst CEO of Hutchison, they founded the mobile phone company, Orange, turning it into a global brand which was ultimately sold to Mannesmann for US$33 billion.
題目:論文化差異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2013 年 10 月 11 日)
節錄:許多人擅長亂搬龍門,他們今天氣勢洶洶的反對這一套,明天只要對自己有利,完全可以厚顏無恥地推翻,變成主張同一套。中國人一嘴巴大道理,實際上充滿個人私利的小算盤。跟這個民族交往,你們要對其基本性格有了解。其實對中國的了解,三千年文化,不要怕深奧,時至今日,了解「貪污」兩個字就夠了。李敖在一篇叫「謝謝你,帝國主義」的文章中說過:「英國的下駟,必優於中國的上駒」。當年英國人赫德主掌上海海關,不必懂中文,認定「貪污」此一文化,即名垂伲史。校長是一個委員會從一堆候選人合法選出的,你不可以白痴地說,外面還有比他好的中國人。
Hart vs. Heartless
By Chip Tsao(陶傑)
HK Magazine (Sept 13, 2013)
http://hk-magazine.com/city-living/column/hart-vs-heartless
Extract: His name was Robert Hart, a British vice-consul in Ningbo who was appointed to the post of Inspector-General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 Office in Shanghai. Hart was appointed in 1863 to collect custom duties for the Qing government, as local Chinese officials were considered to be hopelessly addicted to bribery and embezzlement. As an English gentleman, Hart tried to help the Chinese to integrate into modern civilization by insisting on high standards of efficiency and honesty in the handling of money. Hart’s advice imported a taste of integrity into a proud buy nervous and corruption-stricken China.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歐達禮 (ALDER,Ashley Ian)
http://www.sfc.hk/web/TC/about-the-sfc/organisational-chart/board-of-directors/chief-executive-officer/alder,-ashley-ian.html
中國高精密復牌無期機構折價八成賣股
中証網 2013-10-2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s.com.cn/gg/gsxw/201310/t20131023_4178991.html
節錄:2009 年 11 月 13 日,主營高精密工業自動化儀表及技術產品的中國高精密在香港正式掛牌上市,發行價為 4 港元,共發行 2.5 億股,募資 10 億港元。 2011 年 10 月,時任公司核數師的畢馬威事務所稱,中國高精密的財務記錄與審計師獨立取得的信息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對業績作出「不作出意見」的結論。公司隨即宣布首次停牌,並在其後的澄清公告中披露,因公司產品涉及航天領域,屬於「國家機密」,所以無法向審計方提供其所要求的額外資料。在經過 9 個月的溝通後,2012 年 8 月 3 日,中國高精密獲港交所復牌批準。但頗為戲劇性的是,第一次復牌僅僅 13 個交易日後,來自香港證監會的強力介入又令中國高精密遭遇「二次停牌」。
自 2012 年 8 月 22 日二度停牌以來,中國高精密曾於 2013 年 2 月 20 日發布「暫停買賣的近期發展更新」公告,稱公司已聘用了一個法律顧問團隊,並採取必要措施應對監管機構所提出的問題,致力於在可行情況下盡快恢復公司股份買賣。作為中國高精密 (591) 的股東,資本集團 (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Inc) 一直通過增持來「力挺」,即使是在中國高精密第一次長達 9 個月的停牌期內也未曾拋售。然而,由於中國高精密所謂「國家機密」解釋至今難過關,中國高精密始自 2012 年 8 月 22 日的「第二次停牌」已過去 14 個月,且至今仍無短期內復牌的跡象。對此, Capital Group 似已耗盡耐心,其近日以 2.5 折的低價(每股平均價 0.3 港元)於場內減持約 1854 萬股中國高精密股份。相較於中國高精密停牌前的每股 1.22 港元,此次賣股折讓幅度高達 75.4%。這也意味著,如果 Capital Group 以同樣的折讓價將剩餘的 6766.93 萬股拋售,其虧損將達約 6226 萬港元。
經紀北上吸客 證監否認鬆綁
蘋果日報 2013 年 11 月 21 日
節錄:較早前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向傳媒透露,證監將放寬對經紀行於內地為客戶開戶的限制。據悉,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其後罕有地致函張華峰反駁部份言論,並重申證監對證券行在內地開戶的原則。歐達禮日前以「私人密函」的方式向張華峰發信,反駁指「認識你的客戶」程序並非開立證券戶口時唯一適用的規定,並指證監沒有與任何人訂立任何不執行適用規則和準則的協議。對於證券行在內地開戶,歐達禮重申指,所有持牌法團為客戶開立新戶口均須遵守<操守準則>的所有規定及相關法例;若持牌法團於境外沒有遵守其活動的相關規定,證監亦會進行執法;而持牌法團在境外招攬客戶及為客人開設戶口亦須要遵守當地的法規,證監亦會就此作為考慮持牌人是否合適人選的重要參考因素。
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區美蓮(英文:Madeleine Onne)
http://www.hkballet.com/web/2/bios/madeleine_onne_chi.php
香港芭蕾舞劇刪減文革內容引爭議
BBC 中文網 2013-10-31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10/131031_hongkong_ballet_cultural_revolution.shtml
節錄:香港芭蕾舞團與德國多特蒙德芭蕾舞團合作的一齣芭蕾舞劇在首演後突然刪除了一段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有關的內容,輿論質疑事件與政治審查有關。被刪減的<紅樓夢 — 夢紅樓>段落有 12 分鐘視頻與舞蹈,當中包括文革時代影像,以及身穿紅衛兵裝束的舞蹈演員表演。香港芭蕾舞團董事局否認因政治理由而刪除該段戲,但<明報>星期四( 10 月 31 日)引述舞劇的影片設計師格雷戈羅維奇稱曾有人要求他刪除有關內容。香港芭蕾舞團承認,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觀看了首演,但否認他曾對該戲提出批評。而與此同時,香港芭蕾舞團解釋有關刪減是因為技術問題,且得到了多特蒙德方面同意,但香港媒體引述多特蒙德芭蕾舞團的回復稱,他們並未批准。香港芭蕾舞團於 1979 年成立,目前是獲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藝術團體。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夫人唐青儀是舞團的名譽會長,董事局主席是澳門「賭王」何鴻燊五女兒何超鳳。
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英文:Jay Walder)
http://www.mtr.com.hk/chi/investrelation/governance.html#Jay_Walder
港鐵新聞稿 (2013-08-30):
韋達誠先生續任港鐵公司行政總裁
http://www.mtr.com.hk/eng/corporate/file_rep/PR-13-072-C.pdf
題目:港鐵霸權誰可駕馭?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來源:<壹周刊>2011-04-28
節錄:合併後,港鐵控制的資產達到 2000 億元,日後所有鐵路新線的發展權,包括港島西、港島南、高鐵香港段及沙中線等,完全交由港鐵負責,公司控制的資產將達到 3000 億元,規模較兩電一煤加起來還要大。此外,港鐵自動享有所有鐵路上蓋的物業發展權或代理權,成為全港最大的發展商,完全有能力操控地產市場的發展。現時港鐵再公共交通市場的佔有率超過四成,有份發展的新樓盤相信亦佔市場四成以上。政府作為港鐵的最大股東,持有七成半的股權,不斷補貼港鐵發展,本應可以駕馭港鐵的管理層。奈何政府同時作為土地供應者,地產及公共交通市場的監管者,又有份制定相關政策,以致經常出現角色衝突的情況。很多時候不知要保障港鐵小股東的利益,抑或是小業主和乘客的利益。
領匯主席蘇兆明(英文:Nicholas Robert Sallnow-Smith)
http://www.thelinkreit.com/TC/aboutus/Pages/Board-of-Directors.aspx#CEO
維基百科:領匯(港股編號:82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0%98%E5%8C%AF%E6%88%BF%E5%9C%B0%E7%94%A2%E6%8A%95%E8%B3%87%E4%BF%A1%E8%A8%97%E5%9F%BA%E9%87%91
題目:風騷命胡定旭
來源:<東週刊>348 期 Book A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10156
節錄:胡定旭在位的最大危機在四年前發生,一千二百名醫生在伊利沙伯醫院靜坐,為二千年後入職的醫護人員爭取同工同酬,工會領袖邀請他出席。「所有人都叫我不要去,以免被鬧被噓,但我寧願一次過同千幾人直接溝通。」場內醫生多到坐在樓梯頂,他每說一句,都被千人齊聲噓,「一生人都未試過,難受架,好彩我肥,面皮夠厚。」胡定旭又以退為進。事件最終圓滿收場,他極速在一個月內向政府爭取加醫生人工,成功拆彈。他亦坦言,醫生比會計師難管,「醫生都是精英,覺得自己勁到嘔,會計、法律、公關樣樣識,要他們認同,好難;一間醫院,內外科各自有山頭,聯網之間亦互爭資源,做主席要看大局,所有醫生都是 HA 一分子,像一家人,為何硬要分你我?」近年公立醫院不少名醫辭職,外闖搵真銀,連胡定旭出面也留不住。「長江後浪推前浪,即使離開,都希望他們是帶着愉快回憶而非怨氣。」他打圓場說。
逾千醫生靜坐 促「同工同酬」
文匯報 2007-06-24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6/24/HK0706240089.htm
節錄:逾千名公立醫院前線醫生昨在伊利沙伯醫院發起大型靜坐,抗議醫管局未有跟隨公務員加薪,要求正視醫生「同工不同酬」的問題,胡定旭及蘇利民到場接受醫生質詢及回應提問。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強調,問題並非兩、三個星期可解決。醫管局主席胡定旭亦指,當局正與政府商討增加撥款讓醫生加薪,但強調不能「一步到位」。但其言論多次被在場靜坐的醫生喝倒彩。前線醫生聯盟促請當局一個月內提供合理方案解決問題,否則將行動升級。胡定旭表示,明白同工不同酬是大問題,正與政府商討,要求增加撥款及改善醫生工時等措施,希望醫生能忍耐,「我不想空口講白話,但你要我一步到位,我做不到,但承諾會盡力去做。」在場靜坐的醫生不滿胡定旭答覆,多次喝倒彩,有醫生指摘他的回應是藉口,其間亦有醫生暗示胡定旭遲到,並批評他管理不好醫管局。
題目:講錢失感情 3
作者:肥醫生@西九龍貧民區
日期:2007-06-23
http://doctorfat.wordpress.com/2007/06/23/%E8%AC%9B%E9%8C%A2%E5%A4%B1%E6%84%9F%E6%83%85-3/
節錄:一千個醫生,於星期六下午,聚集於伊利沙伯醫院的大堂靜坐,要求政府以及醫管局局方,改善二千年後入職醫生的薪酬,這是近幾年公立醫生最大型的工業行動。這七年,公立醫院醫生與市民共渡時艱,新入職的醫生除了跟隨當時的公務員一起減薪之外,醫管局同時將頂薪點大幅降低,也將跳薪點取消。所以,零零年加入醫管局受訓成為專科醫生,其頂點薪金只為九九年入職的同事的一半,實際上,是比一個剛於醫學院完成實習醫生訓練,直接於私營醫療集團工作的醫生也不如。事實上,這幾年醫管局再不能夠予醫生穩定的就業保障。首先是把醫生轉為合約制,若醫生未能於限期內完成專科訓練便得被中止合約,但大部份醫生於六年、七年甚至八年基本上是不能完成專科訓練的,是故不少同事連婚也不敢結,仔也不敢生,把最好的青春奉獻給考試、考試和考試。
此外,醫管局總部又或聯網往往於合約完結前一兩天才會向醫生提出續約事宜,令不少同事既無助又徬徨。「二級制」的實施,美其名為簡化醫生之間的培訓制度,實質削減醫生的晉升機會。而事實上,這幾年不少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醫生,因留在醫管局苦無晉升機會,都已經用雙腳離開了公立醫院。不幸地,這情況將會繼續惡化下去。我每星期大約收至少兩三張專科醫生開設診所的卡片,有部份醫院是整個部門又或整個專科集體離開,你可以想像有關問題是如何的嚴重。我並非質疑胡定旭主席解決問題的誠意,問題也真的不在錢,而是大家根本見不到繼續留在醫管局,專業發展有什麼曙光可言。而事實上,這一兩年,我看見越來越多實習醫生完成實習期後,拒絕加入醫管局,因為他們認為醫管局的工作環境、待遇以及專科培訓,只會徒然浪費青春。畢竟,一星期才三十小時的睡眠,近百小時留在醫院工作,卻看不見前景和未來。這又為了什麼呢(特別是對女醫生而言)?
維基百科:蘇利民(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2006-201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5%88%A9%E6%B0%91_(%E9%86%AB%E9%99%A2%E7%AE%A1%E7%90%86%E5%B1%80)
醫管局新聞稿 (2010-11-04):
醫院管理局宣布委任梁栢賢醫生為行政總裁
http://www.ha.org.hk/visitor/ha_visitor_index.asp?Content_ID=643&Lang=CHIB5&Dimension=100&Parent_ID=10000
節錄: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今日( 11 月 4 日)宣布委任梁栢賢醫生為行政總裁,由 2010 年 11 月 8 日起生效,任期 3 年,有關任命已獲醫管局大會通過,並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批准。梁醫生被委任為醫管局行政總裁,是接替於今年 7 月辭職並已於 10 月 25 日離任的蘇利民。
醫管局新聞稿 (2013-10-11)):
梁栢賢續任醫管局行政總裁
http://www.ha.org.hk/visitor/ha_visitor_index.asp?Content_ID=643&Lang=CHIB5&Dimension=100&Parent_ID=10000
續任醫局行政總裁 3 年 梁栢賢年薪加至 480 萬
太陽報 2013 年 10 月 12 日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012/00407_063.html
節錄:醫院管理局主席即將換人,行政總裁梁栢賢則獲續任 3 年,續約後加薪 3.5%,年薪料將增至 480 多萬元。醫管局主席胡定旭表示,梁栢賢在過去 3 年處理醫護人手不足及醫院重建等問題,相信未來會繼續帶領該局面對多項挑戰。梁栢賢自 2010 年 11 月由質素及安全總監調升行政總裁,接替蘇利民。胡定旭昨代表醫管局宣布,梁栢賢將續任行政總裁,任期 3 年,下月 8 日起生效。有關續任安排早前由醫管局大會通過,並獲行政長官批准。
First Person – Allan Zeman
HK Magazine (Oct 29, 2010)
http://hk-magazine.com/nightlife/article/first-person-allan-zeman
Extract: In those years Lan Kwai Fong was just a back street, a lot of warehouses selling embroidered linen tablecloths from China. It was considered outside of Central, fringe Central, because Queen’s Road was the divider, and it was up the hill. Nobody went up there. I thought, “I can get people to walk a block. It’s not that far.” I opened up California, and it was an instant hit. All the expats started to come. It was a restaurant and then we turned it into a late-night club. I decided that I needed to own the property. And so I bought my first building. As property became available, I would buy it, and slowly I became the largest landlord in Lan Kwai Fong.
維基百科:盛智民(英文:Allan Zeman)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9B%9B%E6%99%BA%E6%96%87
Yahoo 香港新聞:海洋公園拒停動物表演
(原載:太陽報 2013-11-11)
節錄:海洋公園接連被揭隱瞞園內動物死亡,有團體發起杯葛海洋公園行動,促園方檢討通報機制及停止海豚表演;海洋公園稱已為死亡的鎚頭鯊進行解剖,初步顯示該批鎚頭鯊的腦部出現損傷,詳細死因有待跟進,會定期審視及改良通報機制的程序及提高透明度,重申海豚表演及互動活動具教育作用。團體「豚聚一家」昨午舉行海洋動物權益研究會,發起良心杯葛海洋公園簽名行動,促園方落實陽光政策,即二十四小時內公布動物死亡消息、七天內交代懷疑死因、二十一天內公布醫療及解剖報告、訂立全面取消海豚表演及互動環節的時間表,以及定期與團體及漁護署會面商討動物情況,否則會呼籲市民不要購買海洋公園入場券。
題目:誰入閘更重要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11 月 26 日
節錄:如果二○一七年的特首普選,入閘名單如下:A. 曾鈺成、葉劉淑儀、梁振英;B. 曾鈺成、葉劉、湯家驊;或者富有想像力一些,以下這個名單:C. 曾鈺成、葉劉、盛智文。為什麼盛智文可以普選?這個海洋公園老闆,完全符合基本法要求:居住二十年,中國公民,在外國無居留權(叫他原來祖家發表一項聲明即可)。盛先生身為猶太人,加入中國籍,他愛中國。盛老闆的生意,十分成功,沒有做得破產清袋收場,他比至少兩任特首有資格。海洋公園經營十分成功,海豚表演生動有趣,為香港人和大陸遊客帶來巨大歡樂,他比任何精英都「愛國愛港」。基本法沒有規定種族膚色,只規定「中國公民」,盛智文得到一千二百人基於強大的民望提名,哪裏有問題?如果盛智文當了特首,香港就是真正的國際大都會。洋人可以做港大校長,洋人也可以做香港特區的 CEO 。
YouTube 精選:
衛奕信、李克強雙語比拼 (2: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nHYKs6U3o
港大百周年校慶典禮上,前港督衛奕信講普通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英文。
ATV 2012 感動香港每週人物評選:鍾逸傑 (10:4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ZAr3lNDyXg
鍾逸傑講粵語的口音像鬼佬神父。
相關的文章:
空降部隊
2013 年 11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1/blog-post.html
當空降部隊,風險很高。常見的問題,是水土不服,敵不過原有的企業文化,無法執行任務,甚至壯烈犧牲。除非得到強大的後援,否則空降部隊在推動變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因為地頭蟲會起來反抗,設陷阱、埋地雷、玩偷襲、暗中顛覆,甚至是密謀推翻或處決空降部隊,令他或她成為諾曼第灘頭一具鮮血淋漓、幾乎解體、死狀恐怖、難以辨認的屍駭。而空降部隊就算可以及時撤退,勉強保住性命,也不免傷痕累累,職業生涯留下污點。
Don't Shit Where You Eat
2013 年 4 月 1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4/dont-shit-where-you-eat.html
節錄:對香港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香港人,是買辦(英文:Comprador)起家,懂得如何「勾結」外國勢力,這是阿爺(中共)不信任香港人的其中一個原因。近期的代表作:在西環中聯辦門前高舉港英龍獅旗(令京官氣炸!),向美國白宮網頁請願要求介入奶粉荒(令京官丟臉!)。還有事先張揚的「佔領中環」行動,尚未開始,就已經招來偉大祖國的文攻武嚇。
釋義篇:西人
2010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1/blog-post_29.html
節錄:廣東人早跟洋人打交道,於是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稱謂系統。當廣州還叫做 Canton 的年代,外國人被稱為「番鬼」。當年來粵經商的外國人聽見了,紀錄下來,寫作 Fan Kwae (Foreign Devil)。清末的廣東童謠,已經有唱詠「番鬼」,歌詞幸災樂禍。在香港生活的白種洋人,一般都不介意被稱為「鬼」,甚至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我們的暱稱」,亦樂於自稱「鬼佬」(Gweilo)。
楊修
2010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9/blog-post_25.html
對廣東人來說,洋人是用來尋開心的。常見的玩法包括:請洋人上茶樓吃秘製豉椒鳳爪(雞腳)和 Ten Thousand Years Egg (皮蛋配紫薑)、到大牌檔喝鴛鴦(奶茶混咖啡)、到蛇店喝蛇膽酒,以及帶他們到國貨公司,尋找浸有一窩未開眼小老鼠的綠色藥酒。我們都喜歡嚇到隻鬼依嘩鬼叫,然後在 OMG (Oh My God) 聲中欣賞他們的驚嚇表情。
HK Magazine
2009 年 4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4/hk-magazine.html
HK Magazine 是一份有趣、有態度的刊物。它的讀者是一群有好奇心,有幽默感,喜歡對香港大小事物尋根問底的外國人。他們一方面享受這個城市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有興趣了解香港的過去,會到舊區尋找隱世民間美食(例如:缽仔糕、雞蛋仔、波蘿包、臭豆腐、陳意齋),也樂於用英文拼音學習這些食物的廣東話發音,然後跟本地人交流揾食心得。
28/11/2013
For 米:Thks for the info. 閣下是否港鐵員工?
For the second comment: Noted with thanks. Revised.
For 餅:Thks for the info.
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
空降部隊
碧血長天
提到戰爭片,The Longest Day(港譯:碧血長天)(1962) 絕對是經典。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強大,由多位當年的一線男星飾演美軍和英軍,包括:John Wayne(港譯:尊榮)、Robert Mitchum(港譯:羅拔米湛)、Richard Burton(港譯:李察波頓)、Sean Connery(港譯:辛康納利)和 Henry Fonda(港譯:亨利方達)。電影描寫 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如何在德軍的砲火包圍之下,在法國的諾曼第海灘登陸,從此奠定勝局。這場戰役,舉足輕重,所以紀念二戰結束的官方活動,都選擇在法國諾曼第舉行。 YouTube 片段顯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是軍樂團的熱門曲目,法國的軍樂團曾經在巡遊中演奏。
當年參與搶灘的,有多國聯軍,兵種包括海軍、陸軍和空軍,他們分成幾路前進,而法國的地下游擊隊則提供後勤支援和軍事情報。當中又以空降傘兵的處境最為兇險,人在半空,沒有掩護,下降途中,被地面的德軍用大火力武器不斷掃射,部份人還沒有完成任務,已經變成蜜蜂窩,死在途中,沒命回家。其中一位空降傘兵的降落傘,勾住了附近一座小教堂的尖頂,吊在那裡。幸好他大命,被救下來,只是受傷,沒有死掉。而他的降落傘至今仍然停留在小教堂的尖頂,成為戰爭的紀念碑。這場戰役,傷亡慘重,雙方士兵的血把諾曼第灘頭的海水染紅。今日的法國諾曼第軍人墳場,佔地甚廣,藍天之下,草地上一排又一排的白色十字架,一眼望過去,連綿無盡,直達天邊,思之黯然。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唐詩:李白:關山月)想看照片,請上網,搜尋:Normandy cemetery photos。
商業社會的空降部隊
現實世界,商業社會,做空降部隊,絕對係揾命博(粵語:押上性命),少一點錢財也無法吸引勇夫勇婦。公營或商業機構的董事局,需要委任空降部隊(局外人)出任公司的主席或行政總裁(英文:Chief Executive Officer,國產翻譯:首席執行官),而並非從機構內部的人選中晉升,常見的原因如下:
第一種情況:派系林立,山頭眾多,惡鬥連場,而機構的內部,又牽涉很多複雜無比而且非常尖銳的利益矛盾,一時間董事局擺不平各方勢力,問題盤根錯節,短期內很難解決。如果委任任何一個山頭的人出任主席或行政總裁,隨時會觸發一場世紀大戰,令情況失控,變成爛攤子。為免出現最壞的情況,於是退而求其次,找個局外人填補空缺,目的是拖延時間,也是權宜之計。而最後敲定的人選,只不過是過渡性人物,也許是看守或暫代性質,甚至可以是太上皇的扯線木偶。
現實世界的例子:香港大學的下一任校長是英國人,百年老店,要靠洋人頂住凜冽北風,情何以堪?校友師生議論紛紛。這位英籍醫學教授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 還沒有上任,已經有三名重砲手向他開火(提示:陳婉瑩、程介明、盧寵茂),他是否會變成蜜蜂窩,有待觀察。另一個例子:特區政府委任政務官出身的公務員執掌香港電台 (RTHK),結果相信編輯自主的員工跟空降的電台台長之間,既沒有共同的語言,也缺乏信任,無法建立合作關係。大學和傳媒,相信言論自由,集合了一群理論多多,又喜歡搶佔道德高地的知識份子,特別難管。對付這種行業,中國共產黨的做法,是安插紅色無間道,電視劇版本叫<潛伏>。
第二種情況:機構早已老化,需要進行大幅度的改革,也許是重新定位 (Re-positioning) ,甚至是徹底轉型,又或者是改變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而公司的管理層(高層及中層)基於各種原因(例如:官僚主義、管理文化落後、個人動機或利益矛盾),不願意推行或者配合變革 (Change),於是要請一個跟機構內部沒有任何人脈關係,也不怕得罪利益集團的局外人回來,扮演改革者的角色,從上而下推動變革。這位局外人將會扮演刀手或推土機 (Bulldozer) ,專做 Dirty Job,即是:削減成本、裁員減薪、架構重組、進行企業流程改造 (Re-engineering) 、推動外判 (Outsourcing)、關閉虧蝕的部門或分公司、撤出業績欠佳的地區市場。這種刀手,通常是會計師背景,又或者是管理顧問出身。
現實世界的例子:出任醫院管理局主席 (2004-2013) 的胡定旭,曾經是四大會計師行(提示:安永)的高層。萬一你不知道他任內的建樹(提示:輪候時間、藥物名冊、醫療事故、同工不同酬、醫護人員流失),不妨請教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胡定旭的批評者(例如: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醫生)認為,胡只懂削減開支,試圖陰乾公營醫療,迫使病人轉投私營市場,是典型的商界(趕客)思維。電影中的例子,有 Up in the Air (港譯:寡佬飛行日記)裡面的 George Clooney (港譯:佐治古尼)。戲中他是管理顧問,專門幫企業客戶裁員,代價是飛來飛去,沒有家庭生活。他早已習慣孤獨,但報應已在眼前 ―― 老闆安排新人(剛畢業的名校女生)接替他。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如果你是中年打工仔女,經歷過裁員之苦,這部電影肯定會令你感觸良多。
空降部隊的下場
當空降部隊,風險很高。常見的問題,是水土不服,敵不過原有的企業文化,無法執行任務,甚至壯烈犧牲。除非得到強大的後援,否則空降部隊在推動變革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因為地頭蟲會起來反抗,設陷阱、埋地雷、玩偷襲、暗中顛覆,甚至是密謀推翻或處決空降部隊,令他或她成為諾曼第灘頭一具鮮血淋漓、幾乎解體、死狀恐怖、難以辨認的屍駭。而空降部隊就算可以及時撤退,勉強保住性命,也不免傷痕累累,職業生涯留下污點,個人面子和聲譽受損,以及被江湖中人嘲笑。心理質素比較差的空降部隊,從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退出江湖。而心理質素比較高的,從此變得謙遜,然後轉換跑道(例如:慈善事業、社會企業、自行創業)。
本地的真實個案:王維基(提示:亞洲電視 + 12 日行政總裁)、田北辰(提示:九鐵兵變)、梁錦松(提示:偷步買車)、馬時亨(提示:仙股事件)。回歸之後的香港特首,來自商界的董建華和梁振英也是空降部隊,同樣地跟公務員下屬格格不入,也同樣地「建樹良多」和經常中「地雷」,欲知詳情,請上網。香港是利益集團盤據之地,政經矛盾複雜難解,形成迷宮或困局。結果董建華和梁振英都成了蜜蜂窩,而 689 更被主流傳媒形容為半死不活的喪屍(英文:Zombie)―― 失去靈魂、步伐凌亂、時日無多,甚至可以開始替他準備「福壽版」。香港的著名作家及編劇李碧華(提示:胭脂扣、霸王別姬)最近在她的報章專欄中,公開地邀請大中華地區的各路江湖術士(尊稱:師父)預測梁振英何時下台,結果她收到不少「師父」的回覆,都說馬年。當然是遊戲文章,但是也反映現實,就是 689 已經成為蜜蜂窩,特首之位是三煞位,邊個做都死(粵語:誰做都死)。
由於風險高,不少空降部隊都懂得替自己爭取巨額的分手費,用金錢補償損失。這種通常只適用於高級行政人員的合約條款,商業英語叫 Golden parachute 或 Golden handshake,在外國被視為傷害小股東權益的做法。現實世界,空降部隊可以是華人,也可以是洋人。洋人的好處很多,包括:他們通常不會在香港生根或者終老,於是不怕開罪人,適合扮演刀手或推土機,替繼任人清除障礙。洋人不懂中文,於是可以利用語言和文化隔膜頂住來自北方的壓力,阿爺的話可以扮作聽不懂,特別適合屬於文化或思想領域的行業或機構(例如:大學、傳媒、藝團)。如果是上市公司或監管機構,洋人的臉孔或履歷表可以令持份者 (Stakeholders) 收聲或收斂,同時可以取悅要求嚴格的外國機構投資者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對!即是用錢買公信力。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有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地歷史,商業文化融會中西,很多公營或商業機構都有僱用洋人空降部隊,具體做法及真實個案,稍後專文討論。
插圖來源:
http://thumbs.dreamstime.com/x/skydiving-adventure-19641373.jpg
YouTube 精選:
The Longest Day Theme (4:4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Z7hYEJt2UY
Up in the Air (2009) - Official Movie Trailer (2: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TL1FmvVCuA
FedEx - Zombie Outbreak! TVC (0:3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42T5TOQMQ8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Wikipedia - Normandy landings (June 6, 1944)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mandy_landings
Wikipedia - The Longest Day (1962 fil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Longest_Day_(film)
Wikipedia - Up in the Air (2009 film)
http://en.wikipedia.org/wiki/Up_in_the_Air_(2009_film)
Investopedia -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golden handshake and a golden parachute?
http://www.investopedia.com/ask/answers/09/difference-between-golden-handshake-parachute.asp#axzz1yqGBZeM6
Extract: A golden parachute is an agreement between a company and an employee that guarantees the employee certain benefits, like monetary compensation or stock options, if employment is terminated. A golden parachute agreement customarily is used as a lure to retain the upper executives of a company. Golden parachute agreements concern investors because company executives are highly compensated already and the agreements do not stipulate that golden parachute compensation be granted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performance of the executive. A golden handshake is similar to a golden parachute in that it offers a severance package to an executive when he or she becomes unemployed from a company. While both terms describe severance packages given to executives upon termination of duties, a golden handshake goes further to include the severance packages granted executives upon retirement, too.
維基百科:胡定旭 (1954-)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83%A1%E5%AE%9A%E6%97%AD
維基百科:2006 年九鐵人事變動風波(簡稱:九鐵兵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9%90%B5%E5%85%B5%E8%AE%8A
維基百科:梁錦松 (1952-):偷步買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9%8C%A6%E6%9D%BE
維基百科:馬時亨 (1952-):仙股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6%99%82%E4%BA%A8
墳場對聯超脫生死
香港文匯報 2006-07-20
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7/20/OT0607200006.htm
節錄:說到香港墳場,不得不提位於跑馬地的天主教墳場,其中最為人熟悉的當然是正門的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這副對聯的來由,一直都眾說紛紜,其中最熱門的說法,是早年墳場經常鬧鬼,冤魂常向路人索命陪死,多次作法都未能使冤魂安息。有日,某路人(高僧或神父)剛巧路過,說了一句:「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眾靈從此不再興風作浪。天主教香港教區的夏其龍神父道出一個較為可信的版本:他指這對聯表現出十分典型的西方幽默,在東方社會較為少見。在公元八世紀的歐洲,查理曼大帝 (Charlemagne, 747-814) 的一位老師阿古以拉丁文寫的一首長詩,透過死人與活人的對話,反思生命意義。夏其龍估計早期來港的傳教士把這首長詩譯成中文,然後撮要成對聯,掛在與死亡最密切的墳場大門。
英國學者馬斐森任香港大學新校長
香港文匯報 2013-10-05
http://news.wenweipo.com/2013/10/05/IN1310050007.htm
節錄:作為港校翹楚的香港大學,經過近兩年的嚴謹遴選,終於覓得新校長人選,唯一候選人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 在昨日連續三場與教職員、學生及校友首度會面後,下午獲得校務委員會的一致通過,正式被任命接替徐立之成為港大校長,成為港大 41 年來,自戴義安(2000 年至 2002 年)後的第二位非華人校長。
相關的文章:
歡樂今宵
2013 年 10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7618.html
節錄:Big Band 和 Swing 是三四十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因此,不少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都會採用這兩種風格的爵士名曲做電影配樂,來營造那個年代的獨特氣氛。用顛覆傳統的爵士樂,來刻劃戰爭年代的紙醉金迷,以及亂世中的愛情故事,是荷里活電影的慣常做法。
V 煞、1812、RIC
2013年1月1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1/v-1812ric.html
節錄:歷史上,俄國是巨人殺手。這個國家,幅員廣闊,氣候嚴寒,抵抗力強,足以消耗遠征敵人的資源與意志,令千軍萬馬葬身於漫天風雪之中。法國的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1769-1821) 與德國的希特拉 (Adolf Hitler, 1889-1945),都是因為攻打俄羅斯而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滅亡。回顧他們的事業,俄羅斯是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不是佛利民的錯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0.html
節錄:教育、醫療和社福三方面的開支被視為沉重的包袱,既然是包袱,就要想辦法減輕負擔,港式官僚的慣技,是把包袱推卸給別人,亦即是:提倡「用者自負」(例如:「個人醫療儲蓄戶口」即是俗稱的「強醫金」)、減少政府資助(例如:縮短資助藥物名單,迫使公立醫院的病人自掏腰包購買療效較好但是較昂貴的藥物),以及鼓勵有負擔能力的中產轉用私營機構(例如:醫療劵、醫療保險)。
交數(一)
2013 年 1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3.html
節錄:本地的學術界和醫療界,山頭主義,派系林立,人脈交錯,跟官府與商界的關係錯綜複雜,要用圖表來解釋。有時候,個別大學或醫院,會變成權貴的私人俱樂部,又或者是利益輸送和交換的渠道,而所謂的「服務對象」(學生和病人),早就被拋諸腦後了。至於接待處牆上的「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認真相信的人,會被視為「不識時務」的麻煩製造者。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某程度上,以上的分析,也反映出香港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就是山頭眾多,人脈交錯。多年來,不少政商名流和名門望族都透過捐款或者其他途徑,跟某大學某學系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又或者對某大學某學系擁有某種影響力。這種情況,在歷史悠久的老牌大學身上,尤其明顯。在外國,大學是意識形態的戰場。在香港,大學是利益集團盤據之地,是中環的縮影。
無間道
2012 年 3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27.html
節錄:黨的「地下工作者」長期潛伏於某個組織之內,伺機奪權,時機一到,立即高舉義旗,宣布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然後把人員和資源收為己用。美其名叫引導組織的成員走上革命之路,其實是吞併別人的組織。黨的語言,叫「挖牆滲沙」。香港是移民城市,也是東方情報中心,於是不時上演<諜影紅燈記>。學術界和傳媒行業,屬於意識型態領域,更加是重災區。
狗咬人
2012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錄:當初是你開放市場,增發牌照,鼓勵我去馬,好替你鳴囉開道,怎麼現在又拖拖拉拉了?難道是古老相傳的「請君入甕」,然後文火煎熬,連夜烹煮,等收乾水,變成一粒「精華濃湯寶」?(提示:GiGi 姐入廚)刁那媽!中計添!好,我識做!對,這是「上一屆政府開展的工作」,我知你民望低落,不想輿論失控,我答應你不會亂來,娛樂至上,不談國事,可不可以用正常的「香港速度」審批牌照,好讓我的資金早日回籠?
福壽版
2011 年 12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2/blog-post_25.html
節錄:「福壽版」是香港傳媒行業的術語,出自本地殯儀館靈堂常用的橫匾「福壽全歸」。意思是把某位名人的生平資料和重大事蹟(文字或影像紀錄)預先收集好,分門別類(例如:事業、家庭、名句、代表作),準備妥當,然後放置一旁,靜待某君斷氣。某人一死,立即拿出來,加上最新的資訊(例如:時間地點,學者專家的評論),稍加整理,便可以立即推出。
做官
2009 年 12 月 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12/blog-post_3935.html
節錄:費孝通 (1910-2005) 的文章<論紳士>:中國傳統的官吏並不認真做官,更不想終身做官;打防疫針的人決不以打針為樂,目的在免疫,和免了疫的康健。中國的官吏在做官時掩護他的親戚,做了一陣,他任務完成,就要告老還鄉了,所謂的「歸去來兮」那一套。退隱山林是中國人的理想。這時,上邊沒有了隨時可以殺他的主子,周圍是感激他的親戚街坊,他的財產有了安全,面團團,不事耕種而享受著農業的收益。
08/11/2013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揾食
揾食與覓食
「揾食」是港式粵語,解「謀生」。香港人所說的「揾食艱難」,是指「謀生不易」。「揾食」亦可解作「覓食」,可以是挑選食肆,也可以是尋覓愛侶或宿主。追蹤娛樂圈拜金男女情場動態的八卦雜誌,經常使用後一種意思。
如果你是外國人、外來者、新移民,初到香港,想跟土著交朋友,交流「揾食」情報以及學習廣東話,都是明智之舉。交流的層次也許不高,但是肯定有助破冰。很多人都知道,香港人的居住環境狹窄,再加上工作時間長,於是經常外出用膳,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食肆,在挑選食肆方面也累積了不少心得。得罪講句,大部份香港人,層次不高,就算是已經成年,依然停留於口腔期 (Oral Stage),所以只適宜做普通朋友。對付這種香港人,交流吃喝玩樂情報,已經足夠有餘。
台灣小胖是個好榜樣
需要參考資料的話,主流傳媒以及網上世界提供大量的食評(例如:Open Rice 開飯喇!),中英文都有。請先做功課,學習目標食店或食物的廣東話發音,讓土著們覺得你有誠意,自然樂於指點。這種認真的外國遊客,我遇過。萍水相逢,賓主盡歡。廣東話難學?對!但是歪歪斜斜的廣東話,更富娛樂性,也更容易討人歡心。怕發音不準變成粗言?不用擔心,懂得講粗口的外來者,會更快融入香港社會。如果你真的想學習港式粗言,請上網,用 Dirty Cantonese 作搜尋。
這一套,很多訪港的外國藝人都懂,尤其是文化背景比較接近的日本、韓國和台灣藝人。他們都懂得利用香港的飲食文化主動打開話題,勝在夠親切,而且夠安全,又可以避開敏感的政治話題。較早前,那位唱 I Will Always Love You 熱爆 YouTube 的台灣小胖(林育群)訪港,接受八卦傳媒的訪問。一坐下來,自動報料,交代過去幾天品嘗過甚麼港式美食。訪問完畢,離開之前,小胖恭恭敬敬地向香港傳媒請教:「請問各位哥哥姊姊,還有甚麼是我應該吃的?」小胖乖,是個好榜樣。結果他被向來歧視肥人的八卦傳媒形容為「識 Do」(港式粵語:會做人),得到友善的對待。跟國產大款比較,台灣幫更懂得入鄉隨俗之道。
四出揾食的外國勢力
這一套,外國勢力也懂,末代港督肥彭(中文:彭定康,英文:Chris Patten)以及新任的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英文:Clifford A. Hart)都是表表者。
肥彭任內,曾經宴請訪港的德國總理科爾(英文:Helmut Kohl)。他的做法,並非在港督府設官式宴會,而是請科爾到中環著名食肆鏞記吃燒鵝、飲青島啤,飯後再帶科爾到當時位於同一條街(威靈頓街)的泰昌餅家(英文:Tai Cheong Bakery)吃蛋撻(英文:Egg Tart)當甜品。這種帶你出街「揾食」的做法,非常之有 Hong Kong Style。作為東道主,肥彭挑選的主菜是傳統粵菜(燒鵝),飲料是來自前德國殖民地的啤酒,甜品是融會中西飲食文化的蛋撻,這個餐單肯定可以為賓主雙方提供不少話題。肥彭心思細密,在飯桌上體現港式待客之道。
泰昌餅家從此聲名大噪,而青島啤酒則成為第一間來港上市的大陸國企, 1993 年以 H 股的形式上市,開市儀式理所當然地用啤酒取代香檳,股票編號 168 即粵音「一路發」,非常吉利。上市二十年後,回報率接近 20 倍,總算有交代。九七之後,肥彭回歸,出席新書的簽名會,之後繼續四出「覓食」,面對指控他體重失控的香港傳媒,肥彭一臉無奈,用半鹹淡的廣東話自嘲「肥彭好肥」。至於肥彭巡視旺角期間喝廣東涼茶的那張照片,早已成為港人的集體回憶。而三十歲以上的港男,一定記得肥彭的漂亮幼女,離開香港的那一夜,她哭得很傷心,令港男想把她一擁入懷,好好安慰。肥彭女兒的美貌,後來成為唐家璇的爛笑話,詳情請參考肥彭著作 Not Quite the Diplomat(圖) (Penguin 2005, p. 273) 。肥彭的文筆是典型英式風格,暗藏機鋒,語帶雙關,但是唐家璇那一筆寫得很白。
肥彭之後,輪到新任的美國駐香港以及澳門總領事夏千福(英文:Clifford A. Hart)繼承外國勢力的「揾食」傳統。上任不過數個月,他已經四出「覓食」,光顧地道港式食肆,又接納香港網民的建議,去灣仔金鳳茶餐廳喝凍奶茶、吃雞批,然後把照片上載 Facebook 。頭腦靈活的香港餐飲業老闆(提示:明將壽司)見夏千福在網上世界的人氣急升,於是在美國領事館的 Facebook 留言,乘機宣傳自己的食肆,原文用港式粵話寫成,以下提供書面語的版本:「聽說你們快要沒錢發薪水(提示:Fiscal Cliff),共和黨也不知道甚麼時候才妥協,唉!美國佬的事情真麻煩。形勢不妙,你們應該想辦法省錢,不用發愁,跟你的老闆(夏千福)說,不要亂跑,也不要浪費金錢到處用膳,要吃飯,請到我們這裡來,西九龍無敵海景,中環午餐價,壽司任食,保證滿意,地址電話營業時間如下:」
這就是「交流」的意思。夏千福在午餐會講話中,提到香港的飲食文化,他也開始講半鹹淡的廣東話了。這個美國佬,是公關高手,效率很高,連串舉動,示範了社交媒體的宣傳與動員功能,也贏得香港網民的一致讚賞。他有做功課,知道香港的主流傳媒已經被愛國力量收編得七七八八,於是選擇運用網上的社交媒體,直接跟八十後對話與交流。 Facebook 和 YouTube ,本來就是「美帝」的偉大發明。今時今日,主流傳媒已經是夕陽工業,自顧不暇。真正的民意戰場,在網上世界。由於夏千福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支持香港人爭取真普選,立即觸動了駐港京官的神經,警告外國勢力切勿「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紅色政客立即和應,聲稱外國勢力不是真心為香港好,背後必定有陰謀,想對付偉大祖國。
大陸人為何不懂?
偉大祖國想「還拖」(港式粵語:反擊),可以有更高明的做法。如果我是中聯辦的張曉明,我會立即致電管理海洋公園的盛智民(對!蘭桂坊之父),叫猶太佬提供幾張十月底海洋公園萬聖節派對的門票,再發信邀請夏千福和他的妻小(如果在香港的話)到海洋公園的鬼屋歷險,見識清裝殭屍以及日本貞子等東方鬼怪,體驗一個本來充滿美國色彩的節日,如何被香港的生意人(盛智民)和消費者(八十後)本土化及商業化。不妨邀請海洋公園萬聖節派對的代言人羅蘭(提示:龍婆)當導賞員,解釋何謂十八層地獄,然後透過真人演出,展示中國人社會對於多言者的懲罰 ―― 粵語叫「勾脷筋」的酷刑(即:剪舌根)。對付美國佬,不妨玩 Cultural Shock ,讓他明白東方人社會的遊戲規則。共產黨不信鬼神?沒有問題!萬聖節是擺明是假的,小孩子裝神弄鬼尋開心,我們當你是小孩子,Trick or Treat ? 你不會不來吧?西方鬼節將至,中國鬼嚇西洋鬼,很應該。
不論是搞外交,玩政治,共產黨都缺乏幽默感,這是文化的問題,也是缺乏自信和修養的表現。回歸以來,駐港京官都是「寧左勿右」的幹部,一開口便是黨八股,而且他們都不大願意講廣東話,在公開場合,跟本地人的交流非常有限。也許是因為「前車可鑑」所以要避嫌 ―― 歷任駐港京官中,最懂得融入香港社會的那一位,叫許家屯(香港新華社社長 1983-1989)。起初還是典型的八路軍土幹部,但是很快就脫胎換骨,跟香港人一樣去聽演唱會(徐小鳳:「許社長,我只要旅行,不要移民!」)。 1990 年,許家屯出走美國,然後出版回憶錄。
在香港生活的海歸派以及在本地大學讀書的內地生,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喜歡自組小圈子,跟背景相同的大陸人一起出入。他們覺得學廣東話沒有用,也沒有興趣跟本地人交流(還是跟駐港京官一樣想避開「精神污染」?),甚至沒有打算留港發展。內地生拒人於千里之外,再加上生活習慣不同,結果令本地生不願意跟他們一起做 Project。這種情況,本地的大學校長(中大:沈祖堯)都知道。
亞洲藝人和外國遊客懂的,大陸人不懂,關鍵在於心態。
大陸人也許視香港為人生旅途的中轉站,是前往西方國家的跳板,覺得沒有必要花時間融入香港,而本地人因為利用價值有限,不被視作「朋友」。這種情況,在大陸女人身上尤其明顯。那位在蘭桂坊夜店跟作家之子熱吻,然後在香港覓得洋人老公的內地女生,是個好例子。她的下一步,應該是離開香港。這位美眉(妹妹)有眼光,避過一劫。那位作家之子,後來透過財經演員發放消息,聲稱炒賣某隻神仙股賺得過千萬港元利潤。如此「低莊」(低級的做莊手法),信者失救。
也有些大陸人,視自己為香港的新主子,視本地人為奴隸,要求香港的傳媒及學校講普通話、用簡體字,以及無條件地滿足大陸人的所有要求(例如:奶粉、學位)。更有些「高層次」的大陸人(提示:賈選凝、粗俗喜劇),用主人的語氣,命令香港人「更換主體性」(解讀:跟大陸接軌)。這種大陸人,是「迷你版」的共產黨,橫蠻無理,神憎鬼厭,莫說交流飲食情報,當個普通朋友,我們香港人甚至不想跟他們「搭檯」(港式粵語:同桌吃飯)。
插圖來源:
http://www.lavoisier.fr/couvertures/1509609.jpg
YouTube 精選:
經典廣告:<山西竹葉青>(呀 Sir 請食飯)(1977) (0:3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sAWC4HfO0
經典廣告教你如何融入香港:學廣東話,出街食飯,和土著一起喝國產名酒。
Taiwanese Lin Yu Chun Sings "I Will Always Love You" (LIVE) (2:5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A-tOsM6F4Y
台灣小胖(林育群)的成名作。
Chris Patten - Hong Kong handover BBC (3:3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pLrZQJm-w
肥彭的開場白:It was the very last day of British rule.
2012-07-04 香港電台節目<頭條新聞>:
前港督彭定康道出港人心聲 (8: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VnutukfWkk
My anxiety is this: not that this community's autonomy would be usurped by Peking, but that it could be given away bit by bit by some people in Hong Kong.(肥彭說:我感到憂慮,不是因爲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它將逐點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
2013 Lunar New Year Greetings
From the U.S. Consulate General HK and Macau (3: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kQFMjgk3o
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的華洋員工跟香港人拜年, Full Team 上陣,載歌載舞,背景音樂是經典賀年歌<歡樂年年>,作曲填詞關聖佑,這個版本的歌手是歐瑞強和張德蘭。香港網民反應熱烈,大陸網民則留言感謝美國人救出陳光誠。
Yankee Doodle Come to Town (American Patriotic Song) (2:3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zRhFH5OyHo
關於這首歌的來源,一般說法是十七或十八世紀期間,在海外作戰的英軍看見同行的美軍軍容不整、拉雜成軍,於是作了這首歌,用來嘲笑美軍。美國佬一個唔該收為己用,所以歌詞有不止一個版本。九十年代初,香港著名導演徐克重拍經典粵語武俠片<黃飛鴻>,加入中西文化衝突,負責配樂的黃霑把這首歌(純音樂版)用於外國傳教士出場以及廣東人排隊賣豬仔(去美國當苦工)的場面。
Jimi Hendrix -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American Anthem]
(Live at Woodstock 1969) (4:0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jzZh6-h9fM
只要你有心有力有技巧,國歌一樣可以用來反政府。萬一你太年輕,不認識 Jimi Hendrix ,請上網。這是 1969 年胡士托音樂節的片段,那是越戰期間, Jimi Hendrix 令手中的電結他聽起來像一架正在轟炸越南的美國戰機,示範如何利用音樂作出反戰聲明。幸好他是美國人,如果是中國人,一定被判叛國罪,然後收監或處死。
2013 海洋公園哈囉喂全日祭廣告(完整版)(1:4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itFE4dUUXk
最新的海洋公園哈囉喂派對電視廣告。
海洋公園哈囉喂 2010 廣告製作花絮 (4: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FWD010p_Ag
留意最後三十秒,羅蘭(提示:龍婆)示範影后級演技,令人不寒而慄。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US Consulate General HK and Macau
https://zh-hk.facebook.com/USAinHKMacau
Impressions on the US-HK Partnership:
Strong Ties Bring Shared Benefits
U.S. Consul General Clifford A. Hart Jr.'s Luncheon Speech to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
September 24, 2013, Conrad Hotel
http://hongkong.usconsulate.gov/cg_ch_2013092401.html
Extract: I've sampled yin yeung tea(鴛鴦=奶茶+咖啡)in Graham Street, chatted with a used book store owner, enjoyed some gai pai(雞批)and milk tea(奶茶)at Wanchai's Kam Fung Bakery(灣仔金鳳茶餐廳), attended a "Beginning of School" ceremony for school kids at a Taoist temple in Sham Shui Po, and sampled the superb local bean sauce produced by the Kowloon Soy Company. These outings have of course helped introduce me to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As important, however, they have also helped enrich my understanding of what makes Hong Kong unique. As I have said more than once to my wonderful Consulate General colleagues, Hong Kongers and Americans alike, "I can't believe I get paid to do this stuff!"
Wikipedia - Yankee Dood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Yankee_Doodle
Not Quite the Diplomat
Home Truths about World Affairs
By Chris Patten, Penguin 2005
Extract: My semi-formal pardon for past crimes came a few months after I arrived in Brussels. The then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Tang Jiaxuan(唐家璇)came to see me. Like his successor Li Zhaoxing(李肇星), he was a cheerful and experienced diplomat. He sat down at the large table in my office and looked up at a line of photographs of my daughters on the wall. ‘How come,’ he enquired, ‘such beautiful daughters have such an ugly father?’ ‘The Minister is telling a joke,’ the Chinese ambassador said quickly. Minister Tang went on from his opening crack to tell me that senior leaders – he read this sentence out carefully from his brief – had concluded that I was ‘an element of concord not of discord’. So there it was: not just remission but a pardon. (p. 273)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re of Asia
By Chris Patten, Times Book 1998
肥彭教英文:「跛腳鴨」是 lame duck, 「另起爐灶」是 the setting up of a “second dove”, 「親北京的香港擦鞋仔」是 Peking’s local “shoe shiners”, 「殺雞警猴」是 killing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s, 「千古罪人」是 sinner for a thousand years, 「中國通」是 Old China Hands (OCHs), 「中國的老朋友」是 Old Friends of China (OFOCs)。至於肥彭本人,為何用 Peking 而不用 Beijing ,自己想。
鏞記酒家 (Yung Kee Restaurant)
http://www.yungkee.com.hk/index.html
跟香港很多華人家族企業一樣,這間著名食肆較早前爆發爭產風波。記不起是來自董橋還是其他人的文章:作家林語堂 (1895-1976) 喜歡光顧鏞記。上世紀六十年代,林語堂的次女(林太乙 1926-2003)在香港工作(提示:讀者文摘)和生活,跟丈夫一起居於港島區的羅便臣道。據說林語堂每次來港探望女兒,都會去中環鏞記吃燒鵝。林語堂生前愛吃,曾經替鏞記題字「天下第一」。
Open Rice 食評:鏞記酒家
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4203
Open Rice 食評:灣仔金鳳茶餐廳
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1549
Open Rice 食評:泰昌餅家
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5522
Tart Me Up
Why the fuss over egg tarts? Donald Asprey and Miranda Yeung investigate.
By Don Asprey, Miranda Yeung
HK Magazine (May 26, 2005)
http://hk-magazine.com/restaurants/article/tart-me
Extract: The Tai Cheong Bakery(泰昌餅家)had been running for 51-years. It was catapulted into stardom by Chris Patten when he visited with German Chancellor Helmut Kohl in the early 1990s for a diplomatic tart feast. But this week the bakery was put out of business by the rejuvenated economy and recent property boom. Unable to meet the 110 percent increase in rent, from $38,000 a month to a whopping $80,000, Tai Cheong closed on May 25.
Helmut Kohl (1930-)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lmut_Kohl
中証網 (2013-07-16):
國企在香港上市 20 年 青島啤酒回報近 20 倍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s.com.cn/gg/gsxw/201307/t20130716_4066179.html
節錄: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昨日為中國首只國企股(H 股)青島啤酒 (168) 在港上市 20 周年的日子, 20 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港上市的國企已達 176 家,其市值約佔港股市場的兩成,成為港股市場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投資回報方面,若以 1994 年 8 月 8 日恒指服務公司推出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簡稱:國企指數)當日計算,至今回報率則不是很理想,接近 19 年的回報率僅 67.7%。不過,作為國企第一股青啤,其 20 年的回報卻相當理想。青啤當時以每股 2.8 元發售 3.18 億股,集資約 9 億元。其上市首日即被市場熱烈追捧,收市報 3.6 元,較招股價飆升 28.6%。若投資者選擇當時套現回報已相當可觀,但若一直持股至今,其回報則更加驚人。若以昨日青啤收市價 57.65 元計算,不計派息等因素,其 20 年回報率已達 19.6 倍。
Yahoo 新聞:范太:勿信外國助港爭普選
(原載:星島日報 2013-10-06)
http://hk.news.yahoo.com/%E8%8C%83%E5%A4%AA-%E5%8B%BF%E4%BF%A1%E5%A4%96%E5%9C%8B%E5%8A%A9%E6%B8%AF%E7%88%AD%E6%99%AE%E9%81%B8-214744580.html
節錄:英美兩國早前分別就香港政改進程發聲,表明支持普選甚至願提供支援。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昨表示,不相信外國真心為香港,強調每個國家都最重視己國的利益,質疑外國有意無意為中國製造麻煩,以拖慢中國發展。她呼籲,港人不要天真地被外國利用,爭取民主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美國新任駐港總領事夏千福早前表明支持香港落實普選,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大臣施維爾更撰文指英方隨時願意提供支援,但范徐麗泰昨表示:「這些動作對爭取普選無大幫助。」
文匯報(2013-10-09):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需要「新香港人」
http://news.wenweipo.com/2013/10/09/IN1310090034.htm
節錄:有香港媒體採訪了一些香港市民,他們認為新移民侵佔了港人的社會資源,包括房屋、社會福利、教育、醫療以及工作機會等。差異的存在,也是出現新香港人爭議的客觀因素。但認識和化解差異需要時間和智慧。比如之前發生的「吃麵事件」。香港明文規定地鐵內不能吃東西,內地遊客不知情,外來的小妹妹在地鐵上吃麵,導致吃麵與看吃麵的惡言升級,最後升級為兩地的網絡對罵。近年香港的出生率偏低,內地新移民也是香港人口增長的重要來源,為補充香港的勞動力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融入香港社會的過程中,內地新移民也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難題,包括語言、生活習慣、社交文化等細節問題。
李光耀:低生育率+排拆移民 人口驟減使日本走向平庸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3-08-08)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808/KH9MTLD2NWL7V.shtml
節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周二 (6 日) 推出新書<李光耀觀天下>(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他在新書中除了暢談新加坡國事,亦大談對鄰國的觀感,表示對日本前景感到「極之悲觀」,認為人口驟減使日本「走向平庸」。李光耀表示:「如果我是日本年輕人,又懂得英語,我可能選擇移民。」他指出,新加坡與日本同樣面對生育率低,但新加坡與日本分別在於新加坡肯吸納移民。新移民目前佔新加坡人口 1/3,但民眾已開始抗議新移民湧入,逼使政府收緊移民政策。
相關的文章:
Don't Shit Where You Eat
2013 年 4 月 1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4/dont-shit-where-you-eat.html
節錄:對香港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香港人,是買辦(英文:Comprador)起家,懂得如何「勾結」外國勢力,這是阿爺(中共)不信任香港人的其中一個原因。近期的代表作:在西環中聯辦門前高舉港英龍獅旗(令京官氣炸!),向美國白宮網頁請願要求介入奶粉荒(令京官丟臉!)。還有事先張揚的「佔領中環」行動,尚未開始,就已經招來偉大祖國的文攻武嚇。
釋義篇:西人
2010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1/blog-post_29.html
節錄:廣東人早跟洋人打交道,於是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稱謂系統。當廣州還叫做 Canton 的年代,外國人被稱為「番鬼」。當年來粵經商的外國人聽見了,紀錄下來,寫作 Fan Kwae (Foreign Devil)。清末的廣東童謠,已經有唱詠「番鬼」,歌詞幸災樂禍。在香港生活的白種洋人,一般都不介意被稱為「鬼」,甚至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我們的暱稱」,亦樂於自稱「鬼佬」(Gweilo)。
楊修
2010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9/blog-post_25.html
對廣東人來說,洋人是用來尋開心的。常見的玩法包括:請洋人上茶樓吃秘製豉椒鳳爪(雞腳)和 Ten Thousand Years Egg (皮蛋配紫薑)、到大牌檔喝鴛鴦(奶茶混咖啡)、到蛇店喝蛇膽酒,以及帶他們到國貨公司,尋找浸有一窩未開眼小老鼠的綠色藥酒。我們都喜歡嚇到隻鬼依嘩鬼叫,然後在 OMG (Oh My God) 聲中欣賞他們的驚嚇表情。
HK Magazine
2009 年 4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4/hk-magazine.html
HK Magazine 是一份有趣、有態度的刊物。它的讀者是一群有好奇心,有幽默感,喜歡對香港大小事物尋根問底的外國人。他們一方面享受這個城市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有興趣了解香港的過去,會到舊區尋找隱世民間美食(例如:缽仔糕、雞蛋仔、波蘿包、臭豆腐、陳意齋),也樂於用英文拼音學習這些食物的廣東話發音,然後跟本地人交流揾食心得。
迎春花、歡樂年年
2011 年 12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2/blog-post.html
節錄:對於三十歲以上的香港人來說,這兩首歌是從小聽到大,耳熟能詳。迎春花開,歡樂年年。年復一年,昔日的螢幕情侶如今依然活躍,不過已經是男女主角的父母,而我們也長大了,各有際遇。日子有功,音樂一起,大家都會跟著唱,甚至自動加上粵劇做手。絕對是過年的例牌菜,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這兩首歌寫於七十年代,作曲填詞都是剛剛去世的關聖佑。
入行障礙(二)
2012 年 12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4.html
節錄:每個社會,都需要一些低入行門檻的行業,收容失業中年,好讓他們自食其力,養妻活兒。香港的失業中年,還有甚麼出路?有!神棍和食家。這兩個行業的共通點,是毋須考試,不受監管,成效存疑,沒有法律責任,適合大話精。震倉哥成名之後,大家都知道當神棍的金錢回報沒有上限,按時薪計算,勝過需要不停考試和無償加班的專業人士。
入行障礙(一)
2012 年 12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7.html
也有人從政治角度出發,認為抬高樓價和大舉殖民是阿爺的陰謀 ――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敢結婚,大陸蝗蟲卻不斷湧來港產子,長遠來說是替香港換血,再配合洗腦教育,令這個地方變得容易統治,亦即是對付西藏和新疆的那一套。學院派的看法,是年輕人不敢結婚,將會導致人口老化,再加上經濟轉型失敗,政治人物無力改革,擔心香港將會步日本的後塵,成為另一個絕望之城。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中產階級很害怕,怕自己和孩子向下流動,怕香港變得越來越似大陸,即是窮人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活得越來越沒有尊嚴,有如印度的賤民。當權者不理會窮人的死活,因為他們無須依賴公營的教育和醫療系統,也不需要老百姓的選票(提示:香港的特首是怎樣選出來的?)。當權者彷彿生活於另一個星球,按照另一個軌道運行,跟老百姓各不相干。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越來越似澳門賭場貴賓廳。如果香港是一盤生意,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不錯,「自由行」可以幫你「交數」(達成銷售指標),交租出糧,燈油火蠟,向股東交代。表面上,高增長概念,股價上升,前景向好(但是近期「自由行」的消費力開始放緩)。代價卻是:喧嘩吵鬧,烏煙瘴氣,黑錢氾濫,北姑橫行。這種情況,商學院語言,叫「集中風險」(Concentration risk)。
五毛出沒注意
2013 年 4 月 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4/blog-post.html
節錄:這個博客的留言版,最近出現疑似五毛,迂迴曲折地替阿爺辯護,直接了當地批評 Auntie「對大陸人有這樣深的偏見!」(即:歧視)。這種論調,太熟悉了。每次香港人投訴大陸蝗蟲搶奪資源,特區政府的一眾高官也是這樣回應的。
10/10/2013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跨國商業調查公司

上文提到,在內地,收集以及查證個人資料,是國家壟斷的專利。從當權者的角度看,搜集情報涉及國家安全,萬一被外國反華勢力利用,取得個別國家領導人不見得光的私隱,後果可以很嚴重。因此內地早於九十年代初,已經明令禁止私家偵探這個行業。但是由於潛在的需求龐大,殺頭(但是有錢賺)的生意總有人做,於是國產福爾摩斯往往以商業調查或者諮詢公司的名義開業,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中低調運作,半開門地經營。由於中港兩地關係密切,交流頻繁,既通婚又通商,因此近年也有香港的私家偵探跟內地的行家結盟,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一起為客戶提供服務。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張大胃」(本地某位經常拋頭露面的私家偵探)是靠家庭糾紛(例如:婚外情、爭家產)生存的。其實商業侵權以及商業糾紛才是真正的「大茶飯」(港式粵語:大買賣)。去過旺角女人街買冒牌貨的人都知道,香港是華南地區山寨廠出品的集散地,這些冒牌貨經地下渠道偷運來港,因此香港海關經常在例行的或者有部署的搜查行動中,截獲大批的冒牌貨(通常收藏於漁船、貨車或者貨櫃車的暗隔之內),數量和金額都非常可觀。有鑑於此,不少被侵犯版權的外國品牌,都會聘請跨國商業調查公司收集證據,然後通知香港海關拉人封店,以及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例如:法律訴訟)。
此外,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採用英式普通法,又有仲裁機制以及完善的配套專業服務,所以不少跨國企業以及內地的國企和民企都喜歡在香港做交易,又或者進行跨境收購合併 (Cross-border Merger & Acquisition) 。參與這些活動的專業服務公司(例如:律師樓、會計師樓)以及外國機構投資者(例如: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和風險基金)有需要的話,也會聘請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幫忙,進行盡職審查 (Due diligence) 。
跨國商業調查公司
內地不容許民間團體或者外國人公開搜集情報,但是香港可以。許多內地禁止的調研活動,在香港會被視作正常的商業活動(例如:市場調查、行業分析、背景調查),再加上香港擁有資訊流通、沒有網路審查、出入境自由、沒有外匯管制、外國人社群龐大、特區政府對情報工作缺乏認識和經驗等各種「優點」(從某些人的角度看也許是「缺點」),不少跨國商業調查公司都喜歡在香港設立辦事處,為客戶提供服務。它們的服務範圍,通常不離以下幾類。個別公司所使用的英文字眼會有出入,而每一間公司的具體業務範圍亦會有差異,也有公司走 boutique 路線,選擇性地專注於其中兩三項。
Brand Protection /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 保護品牌,即是上述的打擊冒牌貨、保護版權持有人利益的行動。
Company Search - 提供目標企業的註冊資料、信貸以及法庭紀錄。一般來說,如果調查對象是內地企業,收費會比香港註冊的公司貴。
Due Diligence - 港譯「盡職審查」或者「盡責調查」。香港的會計師替內地企業進行「盡職審查」,往往困難重重,原因如前文所述。
Background Screening - 個人背景調查,俗稱「起底」。跨國企業聘請高級行政人員之前,通常會請獨立第三者調查對方是否有偽做學歷和工作經驗。
Business Intelligence / Competitor Intelligence - 收集競爭對手的資料以及市場情報,是否商業間諜?自己想。
Forensic Accounting - 法證會計,調查目標公司的帳目是否有問題。
Money Laundering Investigation - 洗黑錢調查。
Tracing Hidden Person or Asset - 追查失蹤人士或者被轉移的公司資產。
Fraud Investigation / Employee Integrity / Corporate Security - 調查企業內部的欺詐行為,防止員工做出傷害公司利益的事情(例如:盜取客戶資料和商業機密),可以包括電腦以及資訊保安服務。
Protective Services / Security Services / Crisis & Emergency Management - 提供私人保鏢服務,萬一客戶於治安不靖的第三世界被綁架,會加以營救或者協助談判。
職業特工隊
這一行有不少前軍警。本地私家偵探不乏前警察,而國產福爾摩斯則通常是前公安,原因不難理解。至於香港的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其管理層通常是香港的前高級警務人員,又或者是前外國特工。當中有出身香港警隊商業罪案調查科 (Commercial Crime Bureau, CCB) 或者刑事情報科 (Criminal Intelligence Bureau, CIB) 的英國佬,也有出身於西方國家情報機關的前外國特工(例如:MI5, MI6, CIA, FBI)。此外,也有擅長情報工作的日本忍者,其中一間跨國商業調查公司的香港區調查組主管便是日本人,他是一位前記者。
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具備上述各種「優點」,香港向來都是國際情報中心。電影<十月圍城>(2009) 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某程度上也反映現實 ―― 中國現代史上,香港從來都是各方政治勢力的集結與互動之地。不少政治人物(例如:前香港新華社社長許家屯)的回憶錄和訪問,都證實了這一點。真實個案:近期揭發了一宗台灣特工被大陸情報機關策反的案件,內容被台灣傳媒形容為有如電影情節,而香港正是雙面間諜(台灣人)跟(大陸的)聯絡人秘密會面以及錢銀交收的地點。國共諜戰,向來透過香港進行。
歷史上,香港曾經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邊緣地帶。從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東方之珠是收集中國情報的重要據點,不少外國情報機關都在香港活動。有些前外國特工退休之後,索性留港工作,又或者當應召的僱佣兵,利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和人脈關係,為跨國企業和外國機構投資者服務。這一行外國人多,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向來是八國聯軍。因此,不少華人商家對於聘請跨國商業調查公司有所顧忌。一來它們收費昂貴,二來就算錢不是問題,也擔心會洩露國家機密,因此得罪阿爺(中國共產黨)。還有第三個原因:擔心對方用心不良,取得客戶的私隱和得悉事件內情之後,會掉轉槍頭。
近年也有自稱人脈通天的內地人加入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又或者在香港自立門戶。他們到底是通天帝國狄仁傑,還是冒牌的通屋奇應丸,自己想。
香港人的弱項
行文至此,已經進入情報工作的範疇,而不論是商業調查或者情報工作,向來都是香港人的弱項。如果你考慮到客觀環境,香港狗仔隊其實沒有甚麼了不起。香港社會整體透明度高,九七前的殖民地政府又建立了比較像樣的官方紀錄,而民間也有不少私營的資料庫(收費的),有不少公開的渠道可以搜集以及查證資料,為調查工作提供方便。此外,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長期處於弱勢,不會取締或者趕絕狗仔隊(強勢的極權政府則絕對不會容狗許仔隊橫行),也是有利條件之一。如果你把眼光放遠一點,採用國際標準,香港狗仔隊不算厲害,至少亞洲區內,比不上日本忍者。何謂國際標準?請參考日本傳媒對於北韓政局(尤其是金家父子動向)的報導和分析。近年偉大祖國積極培訓國產黑客,有後起之勢。
香港人不擅長情報工作,原因如下。
首先,調查工作要求耐性和專注力,注重細節,沉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但是未必有回報(因此是日本人的強項),因此不適合喜歡賺快錢,熱愛短線炒賣的香港人。而中國人父母,亦不會鼓勵孩子投身於一個容易得罪權貴的行業。九七之後,越來越多的商業罪案涉及國產太子黨以及他們的人頭,務實的香港人,自然知道如何抉擇。曾經認識一位前警務人員,他應徵廉政公署調查員,成功受聘,但是放棄了,原因?「唔想得罪大陸佬。」(粵語:唔=不)。
其次,是香港人缺乏商業調查或者情報工作的系統化訓練。從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地管治,到回歸之後的十三年間,香港人都被宗主國(英國和中國)有計畫地排除於情報系統之外,本地的教育制度也不會教學生從情報工作或者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問題。大英帝國擅長情報工作,但是沒來有把這一套教給香港人(小兒科的童軍訓練倒是有的)。主權移交前夕,港英政府更解散了負責監控本地反對派以及外國特工活動的政治部,同時銷毀所有檔案。大批前政治部人員移居外國(主要是英國),令知識和經驗無法累積和傳遞。九七之後,國防外交歸中央政府管,香港人同樣無權過問。英國人的想法不難理解,而偉大祖國則從來沒有信任過香港人,原因?跟廣東人一樣 ―― 海外關係多,政治忠誠度低,難洗腦。北佬向來不信粵人,還記得<國產凌凌漆>嗎?
你也許會說,香港人可以加入廉政公署嘛!對,但是回歸之後發生的多宗金融罪案都顯示,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之下,廉政公署以及金融監管機構(例如:有權調查違規上市公司的證監會)無法進行跨境調查和執法,當處理一些涉及內地企業違規行為的商業罪案時,往往面對諸多掣肘,再加上特區政府怕得罪阿爺,不想捲入中南海的派系鬥爭,結果不論是廉政公署還是金融監管機構,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不信的話,請到香港廉政公署的網頁,上面的通緝犯名單還有周正毅的名字。至於特區政府為何不開口向阿爺要人,自己想。從這個角度看,香港人即使加入廉署或者證監會當調查員,可以學到的,還是有限,論深度和寬度,始終無法跟西方國家的情報機構相比,令香港人在這個行業的發展受到限制。近年廉政公署的金漆招牌更有退色的跡象,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西諺有云:「無知是福」(Ignorance is bliss)。對情報世界缺乏認識,警覺性低,有利亦有弊。好處是可以專心揾銀(賺錢),壞處是容易誤闖情報世界而不自知(例如:程翔)。北上採訪被誣陷、毆打或者拘禁的香港記者便是好例子,除了中港兩地新聞觀的差異之外,在內地官員的眼中,新聞機構兼具情報功能(還記得新華社嗎?),因此記者本質上跟情報員沒有分別,都是應該獲得「最高規格待遇」的。內地的老百姓對於傳媒機構的本質也有相同的看法。近期有一宗內地青年戴上白種老人面具偷渡加拿大的案件,被捕青年的加拿大代表律師較早前要求禁止當地的<星島日報>、<明報>及<世界日報>等三份中文報章採訪聆訊,理由是有關傳媒機構的老闆和高層當中有政協委員,又或者與大陸有大量的生意往來,中國政府有機會透過有關傳媒取得被捕青年的身份資料,對他本人以及尚在中國的家人帶來危險。這個要求被加拿大的移民及難民局( IRB)拒絕,認為有關報章受中國政府操控的證據不足。
同樣道理,香港記者到台南採訪,遇上民進黨的死硬派支持者,也是獲得「最高規格待遇」。深綠份子的觀點是:「他們的公司有大陸資金,頭家(台語:老闆)又是大陸的人大政協,所以他們是共產黨派來搞破壞的間諜!台灣郎,丟唔丟(台語:對不對)?」「丟!」之後發生的事,自己想。
不要以為這是共產黨、極權國家官員或者偏激份子的獨有看法,在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政界和商界也經常利用傳媒來收集情報,只不過手段比較高明、間接和低調而已。收集情報,不一定要用私家偵探或者職業特工,記者和學者也可以(其中一任美國駐香港總領事便是 CIA 出身,曾於香港大學做研究),甚至可以是尋常百姓(日本人的做法)。而同一個消息,也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視乎它落入甚麼人的手中,以及如何運用(因此偷渡青年的擔憂不無道理)。前線記者未必知道幕後玩家是誰,也不一定知道自己辛苦採訪得來的消息,會(透過收受了利益的傳媒老闆或者高層)落入甚麼人的手中,以及如何運用。前線記者不過是棋子的棋子,而他們的老闆(某一方勢力的棋子)視記者為廉價勞工,當然不會道破。今時今日,香港不少主流傳媒機構的老闆都是跨行業經營的大商家,利益矛盾縱橫交錯,他們是否會利用旗下的傳媒機構搜集競爭對手的情報,處理(自己以及別人)的商業糾紛和私人恩怨,又或者以是非做人情向主子獻媚,自己想。
結語
這篇文章不會推介個別商業調查公司,因為不想驚動職業特工隊。也不想評論個別公司的服務水平,因為商業調查公司有時候會介入商業糾紛和豪門恩怨之中,替其中一方收集情報和證據,以及調查目標人物(例如:案件中的證人),過程中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對於目標人物來說,足以構成滋擾,又或者涉嫌妨礙司法公正。有些事情,請恕我不便寫得太白,但是結合上文下理,應該不難想像。商場歷練比我豐富的朋友,一定明白。只是網上世界年輕朋友比較多,所以需要說明。
想尋找跨國商業調查公司的網頁一點也不難,上述的服務範圍提供了不少英文關鍵字,配合 China / HK 搜尋,自然可以找到。這類公司也經常在供會計師、律師以及機構投資者閱讀的英文刊物中刊登廣告,又或者接受訪問,所以不難找。
小圖:CIA Logo
來源:http://blog.tmcnet.com/blog/tom-keating/voip/cia-offers-voip-service.asp
延伸閱讀:
47 分鐘紀錄片<偵探>(2009)
導演:潘志琪
簡介:國產私家偵探老方穿梭中國都市的黑暗角落,替客戶調查婚外情,這部紀錄片曾於香港藝術中心播放,日期是 2010 年 6 月。
港產片<跟蹤>(2007)
導演:游乃海
主演:任達華、梁家輝、徐子珊、謝雪心
簡介:任達華是香港警隊刑事情報科的跟蹤小組組長,徐子珊是新人,梁家輝演的智慧型罪犯是目標人物,謝雪心演江湖師母。
維基百科:港產片<竊聽風雲>(2009)
導演/編劇:麥兆輝/莊文強
主演:古天樂、劉青雲、吳彥祖
簡介:三位男角是香港警隊刑事情報科的竊聽小組成員,調查上市公司的內幕交易,有人抵受不住誘惑,結果萬劫不復。
香港廉政公署:通緝犯名單
http://www.icac.org.hk/tc/law_enforcement/wp/index.html
<尋找國民黨父親的共產黨秘密>(1990)
作者:葉輝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7 4429
簡介:香港作家寫的 200 頁小說,比國產電視劇<潛伏>更早。
葉輝@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21529468911
<孫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間篇>
簡介:<孫子兵法>的最後一章,說明情報戰的重要性。
<閱讀殖民地>
作者:王慧麟
出版社:CUP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年 6 月初版
ISBN:988-98409-8-7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 574.39107 1050 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2/page_1.asp?topic=2&bookid=262818
簡介:香港學者到倫敦翻查已經解密的英國官方檔案,研究戰後英國如何管治殖民地,其中涉及情報工作。殖民地政府始終是外來政權,最緊張的是如何監控反對派(尤其是主張武裝起義的共產黨)。所以,部份主要的殖民地例如馬來亞或香港,都有英國軍情五處 (MI5) 的人員,和殖民地政府的政治部合作,蒐集情報和監控反對派的活動。本書的第一部份,就引用一份政治部的文件指出,在七十年代初,港英政府的政治部曾經監控過鄭海泉 (1948-) (p.15)。文件這樣形容鄭海泉:「中文大學學生會副會長,新亞書院經濟系學生。他是一名極端激進的學生,高度參與學生及社會活動。他曾參與失明工人及糖街居民的抗爭。」(p.32) 鄭海泉後來加入匯豐銀行,工作多年之後成為首位華人執行董事。懂得吸納年輕反對派進入建制,英國人統治手段之高明,可見一斑。監控名單上的其他名字包括:莫昭如(今日依然活躍於戲劇界)、吳仲賢(已故)和周魯逸(魯凡之)。相比之下,今日特區政府對付社運人士的手法顯得粗暴、笨拙和進退失據。如何對付反對派,是英國人的不傳之秘,結果特區政府只得向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1923-) 偷師(他的做法是濫用司法律程序告到你破產為止)。
The State Within(港譯:外交邊緣)
http://www.answers.com/topic/the-state-within
簡介:這是 BBC 製作的電視連續劇,2006 年播出,內容描寫英國駐美國外交官的間諜生涯,觸及英美兩國的特殊關係。由於劇情涉及色情暴力,被香港的英語電視頻道安排於深宵時份播放。英方陣營包括貴族、名校生和男同性戀者,英國味十足。個別角色呼之欲出,一望便知影射何人,適合喜歡間諜小說的朋友。
維基百科:羅伯特貝登堡 (1857-1941)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BE%85%E4%BC%AF%E7%89%B9%C2%B7%E8%B2%9D%E7%99%BB%E5%A0%A1
他是童軍活動的創辦人,英國陸軍出身,年輕時曾於 MI6(軍情六處)服務三年。
<情報日本>
作者:胡平
出版社:三聯香港
出版日期:2008 年 4 月
ISBN:9789620427558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689
簡介:在世界歷史上,可能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建立過如此包羅萬象、朝野齊心投入的情報系統;也沒有一個民族像大和民族這樣,情報觀念幾乎根深蒂固於全體成員的血脈。正是因為情報戰的出色運用,近代以來的日本人,總能在出人意料的時間或地點,以某種出人意料的方式,讓世界大為震驚。
德國電影<竊聽者>(2006)
德文片名:Das Leben der Anderen
英文片名:The Lives of Others
簡介:東德秘密警察良心發現,暗中保護異見人士。2006 年德國本土最賣座電影之一,2007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內地人看這部電影,感受尤深。類似事情應該不會在中國發生,因為國產的秘密警察忙於開拓灰色收入。根據香港傳媒的報導,廣州某公司提供竊聽服務,只要你能夠提供目標人物的廣州手機號碼,就可以提供該號碼的半年之內的通話紀錄,每個月的通話紀錄只收五百元人民幣,保證一日之內交貨。他們是甚麼人,自己想。
21/11/2010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楊修

人嚇鬼
對廣東人來說,洋人是用來尋開心的。
常見的玩法包括:請洋人上茶樓吃秘製豉椒鳳爪(雞腳)和 Ten Thousand Years Egg (皮蛋配紫薑)、到大牌檔喝鴛鴦(奶茶混咖啡)、到蛇店喝蛇膽酒,以及帶他們到國貨公司,尋找浸有一窩未開眼小老鼠的綠色藥酒。我們都喜歡嚇到隻鬼依嘩鬼叫,然後在 OMG (Oh My God) 聲中欣賞他們的驚嚇表情。
更好玩的,是替洋人起一個內藏玄機的蠱惑中文名字,讓死鬼佬(婆)印在名片上,通街派,收到名片的自己友(廣東土著)通常陰陰嘴笑,但是不會道破。廣東話有九聲,音調複雜多變,創作的空間很多。
如果你能夠讓洋鬼子把這個蠱惑中文名字紋在身上,那就更好玩了,等到死鬼佬(婆)發現真相,你已經逃之夭夭,躲得遠遠,而對方還要花錢捱痛,才能用激光去掉那該死的紋身(註一)。
鬼佬楊修
當我翻閱財經雜誌,看見一個中文名字叫「楊修」的鬼佬,幾乎噴飯,即時反應是:「死鬼佬得罪人乎?」鬼佬楊修(Hugh Young) 的頭銜是安本亞洲董事總經理 (Managing Director of 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是資產管理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公司總部設於新加坡。
看照片,鬼佬楊修肥頭耷耳(粵語:圓滾滾),噸位十足,笑容親切,適合扮演聖誕老人,而不適合扮演鋒芒太露,最後被梟雄老闆(曹操)拿來祭旗的高學歷打工仔。雖然外表不似,但是鬼佬楊修跟原裝版一樣愛說真話。談到中國的股票,他是這樣說的:
「中國的企業管治 (Corporate Governance) 難予人信心,正如中移動(港股編號:941)會突然入股浦東發展銀行一樣,究竟這是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抑或是股東的利益?」
「政府一聲令下,大家(銀行)便忙著貸款出去,沒有人可以肯定這些貸出去的錢究竟去了那裡。」
「如果你研究過去 15 年中國的經濟增幅及股市升幅,你便會發覺,經濟增幅無疑很標青,但股市升幅其實不是高很多,這正是經濟走勢與股市走勢不相關的最佳例子。」
「你(記者)是中國人,你猜得到中國領導人的想法嗎?我覺得中國人也未必了解,外國人更加隔了一層!」
<香港經濟日報刊物 iMoney(2010 年 5 月 1 日)p.52-56>
政策市,阿爺話事。對中國國情稍有認識的人來說,以上不過是常識。但是華人財經演員不敢公開講,於是由一位不怕得罪阿爺、擁有一個非常不吉利的中文名字的鬼佬代言。鬼佬有特權,就算講真話,亦可免一死。
新加坡的定位
看內文,鬼佬楊修是英國人,在新加坡生活十八年,老婆是新加坡華人。她有沒有告訴他「楊修之死」的故事?如果老婆是年青一輩的新加坡華人,成長於李光耀主政的年代,未必讀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男人書,以英文為母語的新加坡女人不感興趣,也很正常。
由於歷史原因以及政治考慮,1965 年新加坡建國之後,李光耀曾經推行一系列的「去中國化」措施(例如:以英文作為第一語言,結束民辦的南洋大學),讓新生的新加坡跟紅色中國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信奉伊斯蘭教以及有排華紀錄的鄰邦(馬來西亞和印尼)有任何發動攻擊的理由,藉此換取生存的空間。因此,年青一輩的新加坡華人普遍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不深,不可以假設他們熟讀中國四大名著,更不可以當他們是傳統中國人。至於老一輩的南洋華僑,山頭林立,有親國民黨、親共產黨,也有作風洋派,從小吃娘惹菜,由土女母親照顧,稍長即留學外國,中文只會寫自己名字的,所以很難一概而論。
真實版<鬼吹燈>
也有另一種可能,鬼佬楊修其實是知道的,只不過英國人愛自嘲,百無禁忌。又或者明明知道但係扮唔知,藉此滿足好為人師、喜歡教訓洋人的老一輩華人富戶。叫「楊修」也有好處的,至少可以讓有財有勢的中國男人印象深刻。英國人挑通眼眉,知道除笨有精。
無所謂啦,假作真時真亦假。較早前有報導說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最近已經被踢爆做假,是地方政府建做的冒牌貨,目的是促進旅遊業,以及向中央政府申請建設費(然後中飽私囊)。換言之,是一齣自編自導自演的<鬼吹燈>(註二)。這齣鬧劇中最好玩的情節,是做假者的參考天書,正是<三國演義>!所謂惡人自有惡人磨,曹操再奸,也敵不過中共的貪官。原裝版楊修知道了,肯定會含笑九泉,飲得杯落。
插圖:漫畫家筆下的楊修(來源:百度百科)
註釋:
(註一)近年出版的英文旅遊書,已經有教自由行外國人(獨行背包客)如何避免被華人紋身師傅作弄,方法是請一位懂中文的朋友同行。
(註二)<鬼吹燈>是內地的流行小說,最初於網上發表,現已結集出版,內容講盜墓集團,據說頗受歡迎,即將改編成電影。<百度百科>的相關條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51049.html
參考資料:
安本亞洲董事總經理楊修:中國股票難予人信心
香港經濟日報刊物 iMoney(2010 年 5 月 1 日)p.52-56
安本資產管理(香港網頁)
http://www.aberdeen-asset.com.hk
<百度百科>:楊修之死
http://baike.baidu.com/view/52148.html
<百度百科>:曹操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9.htm
學者爆河南為拓旅業偽造文物
安陽曹操墓捲入造假風暴
(蘋果日報 2010 年 8月 27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827&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4387806
延伸閱讀:
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Hegemonies Compared: 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作者:黃庭康
譯者:李宗義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08 年 12 月 13 日
內容簡介 :
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25/09/2010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寧溝貨不止蝕
痴心情長劍
非用廣東話不可。有無搞錯呀?鬼佬變師奶?
難怪他的同事忍不住,不點名批評鬼佬股神「痴心情長劍」。兩個曾經共事的男人,一人一鬼,一中年一老年,對同一隻股票(宏利)有相反的看法。痴心的,居然是老鬼佬。哈哈,好玩好玩。
我喜歡看男人吵架,因為就算只是看對方不順眼,他們都會大費周章,用各種理論包裝自己的理由(例如:有關「次主權」的爭論)。不比女人吵架,可以毫無理由,又或者隨便找個爛藉口就算(例如:「為甚麼你不穿裙子上班?」)。
問題的關鍵,是股價累積跌幅若干,以及跌勢是否會持續。不回答這兩個問題,越跌越買,你的投資組合(的價值),只會越買越縮。另外,也要視乎那一隻股票佔整體投資組合的比重,以及閣下對風險的承受能力。
點醒老媽子
寧溝貨不止蝕,是師奶(已婚女人)常犯的錯。老媽試過參加「師奶兵團」,學人夾錢(合資)炒股,買完跌,好驚。有人教她「溝貨」(港式財經術語: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選擇趁低吸納,增持而非沽貨),話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價」喎,結果俾我鬧餐懵(狠罵一頓)。
我同老媽講(我跟她說),你當年嫁錯老豆(我爸),好應該立即「止蝕」(Stop Loss),撇甩佢(摔掉他),然後趁後生(年輕),立即揾(找)個有錢佬改嫁。呢啲叫「止蝕」,你無咁做(沒有這樣做),重要生埋仔(還要生小孩),結果走唔甩(跑不掉),呢啲叫「溝貨」,明唔明(明白嗎)?老媽收到(聽懂了),死死地氣沽貨。
我教老媽,以後有人叫你買乜買物(買甚麼),同你講乜鬼嘢(跟你說甚麼)「平均成本法」 (Dollar Cost Averaging),叫你月供股票或者基金,你就同佢講(跟他或她說),等我返去問過個死女包先啦,佢(她)做銀行0架!有需要,可以把我服務過的大寶號拋出來,令對方收聲(閉嘴)。雷曼迷債爆煲之後,老媽知道銀行是老千,比較聽話。
益生菌繁殖
有些女人,明知跟錯男人,為了面子(不知如何向親友交代)又或者其他原因(想迫婚、年紀大、爭男人),不但拒絕分手或者離婚,而且還要替男人生孩子,生完女又想追個仔,結果連生幾個女,淪為生仔機器,而她的男人偏偏又不是食飽無憂米、有能力養一大群孩子的名門之後。近期有個益力多電視廣告,教港女生仔對抗外敵(北姑?)入侵。老公望別的女人一眼,她便生一個孩子出來。你望?我生!我生!我生、生、生!廣告中,叫「益生菌繁殖」。
更甚者,不但生仔,而且還要替男人還債供樓,照顧他年邁病弱的父母,以及長期失業的兄弟姊妹。這些女人中了愛情小說的毒,喜歡把自己變成煽情通俗劇的女主角,令自己活得很辛苦,每日都淚眼汪汪,然後望穿秋水,期望有朝一日,男人會「報復式反彈」(港式財經術語:落後股突然大幅飆升)。她們相信男人是 2009 年 3 月 9 日的匯豐(港股編號:005),正處於歷史性低位(33 元),但是總有一日會回復「紅底股」身份(股價回升至 100 元水平)。她們不但拒絕沽貨,而且還要傾盡所有供股 (Right Issue),誓要追隨到底,哪怕是天涯海角。有一首廣東歌叫<無賴>(主唱:鄭中基),專門歌頌這種女人。
懷念白韻琴
我懷念白韻琴姐姐,她主持電台節目的時候,最鍾意(喜歡)叫女人「止蝕」。她本人也是精明的投資者,多年來炒股又炒樓,男友越換越年輕,但是從不「溝貨」。可惜她近年轉型從政,再沒有時間點化痴男怨女。
小圖:插畫來自 www.fotosearch.com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Larry 的投資日記:轉載:東尼 (Tony Measor)<天下第一倉>
寧溝貨不止蝕(原載:壹周刊 2010 年 9 月 9 日)
http://stock-challenge.blogspot.com/2010/09/20100909.html
節錄:「當我看着美國國際集團( AIG)、滙豐及宏利相繼倒下,我開始懷疑止蝕似乎是輸家的唯一出路。我曾想過應否調節投資策略,儘管我仍然認為跌市時別人沽貨便是我入貨的好機會,幸運的話,買得越多平均成本價便越低。當然,入貨之前我已決定了買什麼,及評估值得買入的價位,然後嚴格執行。當任何一隻股票股價跌了一成,投資者都要非常小心,如果這是超出預期的,便應該沽貨。但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固執如我,每次跌市時總是入貨,因為我着重降低平均成本,多於止蝕,這可能是我的缺點。」
黃國英:<英明智富>(內容由 Quamnet 提供)
股海求生之道:實事求是、不頑固、不偏執
(原載:Yahoo Finance 2010 年 8 月 26 日)
http://hk.biz.yahoo.com/100826/357/3wohw.html
節錄:「記曰:小器,難成大器。死心眼,死硬。近來宏利(港股編號:945)暴挫不歇,又見升又讚,跌又讚的粉絲,看錯 N 次後,本著『今年的盈利,即是今年的盈利;今年的撥備,終是將來的盈利 ―― 點都賺0架啦,駛乜驚!』的精神,舊票剛彈,又開遠期(空頭?)支票。幾年來,股價三百幾跌到九十幾,也從無懷疑自己看錯。這可能已經超越了死心眼,到達了終極形態的瞎心眼了。」
Investopedia:Dollar Cost Averaging (DCA)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ollarcostaveraging.asp
維基百科(中文版):「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5%B9%B3%E5%9D%87%E6%88%90%E6%9C%AC%E6%B3%95
維基百科:白韻琴 (194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9%9F%BB%E7%90%B4?_ult_url_params=sec%3Dsrp%26slk%3Dweb%26cpos%3D%26pos%3D5%26concept%3Dstandard%26query%3D%25E7%2599%25BD%25E9%259F%25BB%25E7%2590%25B4%26cbid%3D
YouTube 精選:
Adtalk 廣告孔明燈:益力多電視廣告(多仔婆 2010)
http://adtalk-hk.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09.html
2009 年 3 月 9 日匯豐驚見 33 元胡孟青直播室落淚 (1: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dc3cxWDFm4&feature=related
劉德華:<我恨我痴心> (演唱會現場版)(4: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o3VTexNig&p=6F04F5A489C8D4CB&playnext=1&index=2
鄭中基:<無賴>KTV (4:4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gAa5XarbM&p=ADEDFFEF824D5052&playnext=1&index=86
17/09/2010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宓多里
繼弗吉尼亞之後,又一傑作。
古典樂迷一定認得相中人,她是美籍日裔小提琴家,中文名字向來是美島莉 (Midori Goto, 1971-)。這個譯名簡單直接,一望而知是大和撫子。另一個譯名是五島綠,請參考 Chris 的留言。至於「宓多里」這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譯名,來自香港管弦樂團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KPO) 2010/2011 樂季的節目表,亦見於港鐵內的燈箱海報。
節目表內沒有翻譯公司的名字,不知是誰人手筆,也許跟較早前熱爆網絡的 Albert Yip(牛栢葉)事件一樣,有人為了省錢,把翻譯工作交給內地生代勞。又或者有人自作聰明,錯誤地以為,這個名字,更加適合那些即將乘坐高鐵移居香港西九文化區豪宅的國產暴發戶的口味。香港人向來以客為尊,既然溫州幫狂掃西九豪宅(據說他們喜歡鐵路沿線的物業),「宓多里」說不定是溫州話。
幸好,替宮崎駿 (Hayao Miyazaki) 電影配樂的久石讓 (Joe Hisaishi) 依然是久石讓,否則香港樂迷以及日本僑民將會錯過一場由他親自指揮的音樂會。不過,同樣是東洋音樂人,男的一個幸保不失,女的一個慘遭蹂躪,又算不算性別歧視?還是因為負責翻譯的內地生瘋狂地愛上 AV 女優(蒼井空老師?),看見日本女人就忍不住要上下其手?抑或是名氣歧視,看誰的粉絲多?
(謝謝網友文昌提供資料:「宓多里」這個新譯名,原來是她聽了一位中國朋友的意見之後,所改的正式中文名字,請參考他的留言。)
令人感嘆的,還有裡面的音樂家留言。演奏日本太鼓的林英哲,用清楚的繁體漢字寫下「大感謝,香港管弦樂團」,而且是由右至左、上而下的傳統中文排列方法(老一輩的日本流行歌手西城秀樹寫漢字也是這樣的)。字如其人,林英哲的字體和他的音樂一樣充滿力量。旁邊有一段內地作曲家郭文景的留言,字體潦草,軟弱無力,左至右橫排。相比之下,高下立見。人家替我們保存了中國文化,我們卻把美島莉拿來出氣,算不算恩將仇報?還是要學大陸憤青一樣,動不動就把八年抗戰、國仇家恨、東海油田也算進去?
中日情仇,太複雜了。香港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兼指揮迪華特 (Edo de Waart) 是外國人(荷蘭人),不懂這些。他不懂中文,無法為宣傳刊物的文字質素把關,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迪華特也知道香港是個污煙瘴氣、污染嚴重的地方,2007 年他接本地英文報章<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訪問,表示會把太太和兩個孩子遷離香港,搬到美國的威斯康辛州(太太的娘家),原因是香港的空氣質素實在太差,他自2004 年起出掌樂團,居港不過三年,四歲的孩子已經患上哮喘。迪華特不知道的,是香港還有另一種更厲害的污染,令他領導的樂團在不知不覺間降格。
至於樂團的贊助商老牌英資洋行太古(Swire),就應該無乜所謂,因為習慣成自然。話說當年鴉片戰爭結束,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第一代的洋行大班 (Tai Pan) 初到遠東 (Far East),看見農曆年間家家戶戶門口貼著「大吉」揮春,憑常識猜中是好名字,於是抄寫下來,準備用作公司的中文名字。鬼佬寫中文,自然鬼劃符,結果「大吉」變「太古」,到發現錯誤已經太遲,公司名字已經家傳戶曉,唯有將錯就錯,隻眼開隻眼閉。本質上跟太平館名菜「瑞士雞翼」(Swiss Wings) 一樣,都是一個 Lost in Translation 的故事。
小圖:美島莉 (Midori Goto, 1971-)
(照片來源:Amazon.com)
YouTube 精選:
Midori Plays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 First Movement (1/2) (11: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3yfC22pUkY
久石讓指揮<天空之城> (6:44)(小號:Timothy Morris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x_abMNCeI&feature=related
林英哲演奏日本太鼓 (2:4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4pVMjnH_Y&feature=related
延伸閱讀:
香港管弦樂團
http://www.hkpo.com/tch/home/index.jsp
維基百科:大和撫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5%92%8C%E6%92%AB%E5%AD%90
Yahoo News: 轉貼:
牛栢葉譯 Albert Yip 菜單失禮人
九成亂來港酒家歸咎內地生操刀
(原載:明報 2010 年 3 月 20 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19/4/h3ky.html
Edo de Waart, Music Director of Hong Kong Philharmonic,
Moves Family From City Due to Pollution (04 May 2007)
http://www.playbillarts.com/news/article/6434.html
維基百科(繁體中文):太古集團 (Swire Group)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4%AA%E5%8F%A4%E9%9B%86%E5%9C%98
維基百科(繁體中文):太平館 (Tai Ping Koon Restaurant)
http://zh.wikipedia.org/zh/%E5%A4%AA%E5%B9%B3%E9%A4%A8%E9%A4%90%E5%BB%B3
10/09/2010
回覆 Chris (11/09/2010):多謝指教。
回覆文昌(13/09/2010):
謝謝你的資料,女人容易信錯人,唉。
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東尼(二)

香港的中文傳媒訪問東尼,往往只顧「攞冧巴」(港式財經術語:索取必勝股票編號),不會問其他問題,頂多只是簡單介紹一下他的背景和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三女一子),然後順帶提一提他送給老婆的聖誕禮物(以前是匯豐股票,2009 年開始改送宏利),白白浪費了一位人生經驗豐富的被訪者。
東尼五十歲才結婚,老婆叫 Jenny,是香港人,本來是他的下屬,當時是 1983 年,亦即是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的年代。東尼著作中的家庭照片顯示,Jenny 是個外表平凡的中年師奶(港式粵語:已婚女子)。2007 年東尼接受免費雜誌 HK Magazine 的訪問(刊出日期:Jan 19, 2007),是這樣說的:
My wife was working for me. I don’t know why I decided to marry her.
其實不難理解。不少從事金融業又或者是做生意的中老年男人,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沒有時間拍拖,都喜歡娶下屬或者秘書,把本來就為自己工作的女人私有化 (Privatized) ,婚後就把所有公私事務都交給她處理,然後專心揾銀(賺錢)。所謂生不如熟,新不如舊,公私事一起辦,人工家用合一,比較符合成本效益,同時節省氣力(因為男人每日只需要應酬同一個女人)。
廣東人的說法:「唔理好醜,最緊要就手。」(不管美醜,只求方便。)
東尼以外,其他真實個案包括:
例子一:維基百科(中文版)的資料顯示,前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 (1947-) 的現任妻子葉小慧曾經是其助理。
例子二:曾經是李嘉誠御用經紀的英國人杜輝廉 (Philip Tose) 的現任妻子杜黃韋娘(印尼華僑)本是其秘書。他和梁伯韜所創立的公司,叫百富勤投資 (Peregrine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 ,死於亞洲金融風暴。
我的舊同事和上司中,也有好幾位是娶下屬或者秘書的。類似的情況其實並不局限於金融才俊或者生意人。學術圈和文化界裡面,也有不少中老年男人,喜歡娶女弟子或者女粉絲(例如:楊振寧、梁實秋),原因大致相同。
這種男人,也許結過婚,又或者經歷過多段感情關係,黃金時期已過,體能開始走下坡,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談戀愛了,要求多多的女子絕對不是他的那杯茶。他需要的,是一個助手加護士(因此有人會索性娶護士或者女傭)。至於有沒有愛情,反而是次要(當然也不能排除日久生情的可能)。只要他遇上一個不怎樣計較、不怕當後娘、不介意照顧他衰老的身軀的女人(年齡倒是不拘),他們就會結婚。老男人尋找結婚對象,沒有年輕人那麼挑剔。大家將將就就,事情會比較好辦。
廣東人的說法:「揾個人服侍!」(粵語:揾=找)
當男人已經一把年紀,有老人病,夜尿頻仍,他需要的,是一個會半夜起床,扶他上廁所,遞痰罐,倒水送藥,替他按摩腫痛的關節,任勞任怨的照顧者 (Caretaker) 。男人到了這個地步,絕色美女再無意義。某大亨便是個好例子,年輕時非美女不娶,年老之後卻專挑護士。旁人以為他口味轉變,其實是出於實際需要,所謂「英雄最怕病來磨」是也。
扯遠了,說回來。
有理由相信,東尼是那種千帆過盡的鬼佬。如果你讀過他的書<東尼的投資十大心法>,都知道他曾經有一段輕狂歲月,家無隔宿之糧,今朝有酒今朝醉。七十年代,東尼在灣仔經營酒吧,對香港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那裡是蘇絲黃 (Suzie Wong) 的原產地,是專門服務外國人(尤其是訪港美軍)的紅燈區。東尼 2007 年接受免費雜誌 HK Magazine 的訪問(刊出日期:Jan 19, 2007),是這樣說的:
I ran a bar in Wan Chai. I would sell oranges in the morning, go to the bar in the evening and go home drunk. I wasn’t good with women.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drinking.
東尼接受中文傳媒訪問時說,打理酒吧是他一生中最喜歡的工作,因為有酒喝,又可以認識不同的人。鬼佬貪杯很正常,東尼也許曾經是灣仔街坊眼中的醉街鬼佬(粵音:醉街 = 最佳)。在醉與醒之間,他應該見識過不少華洋婚戀、異族情緣,也許他自己就曾經是這些故事的男主角或者男配角。
今日的灣仔駱克道一帶,依舊是服務鬼佬的紅燈區,但是港產的蘇絲黃早已絕跡。週末晚上,躺在鬼佬懷中的,大部份是來自東南亞的女人以及少數高頭大馬的「北姑」(大陸女人)。東尼是會計師出身,會寫財經分析,又曾經長駐灣仔,大有條件用鬼佬的角度寫<蘇絲黃之死>(Death of Suzie Wong) 又或者<灣仔駱克道人肉市場興衰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Sex Trade along Lockhart Road)。而當中,應該沒有<生死戀>(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更沒有<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
小圖:The World of Suzie Wong (1960)
參考資料:
First Person - Tony Measor
HK Magazine (Jan 19, 2007)
<亞洲股神東尼推介五隻長揸股>
香港經濟日報刊物 iMoney (Aug 1, 2009) p.17-24
YouTube 精選:
The World of Suzie Wong (1960) (7: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vUQqk3l0xw&feature=related
這是電影<蘇絲黃的世界>的片段,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由天星小輪 (Star Ferry) 開始。女主角 Nancy Kwan(關南施,原名:關家蒨,1939-)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中英混血兒,當年二十歲,風華正茂。這部電影令她成為六七十年代訪港美軍的夢中情人,灣仔吧女投其所好,紛紛改名 Suzie ,結果通街都係。男主角威廉荷頓 (William Holden, 1918-1981) 則成為當年香港少女的夢中情人。
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 (1955)(7: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39wyMX39iM&feature=related
這是電影<生死戀>的片段,根據韓素音(1917-) 的自傳小說改編,男主角同樣是威廉荷頓。故事以五十年代的香港為背景,電影中出現的著名景點包括淺水灣(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場景)和景賢里(一棟融合東西建築風格的古老大宅,現已慘遭破壞)。韓素音是中國和比利時的混血兒,如果你未聽過她的名字,請參考<百度百科>的相關條文。
延伸閱讀:
The World of Suzie Wong (1960)
(港譯:<蘇絲黃的世界>)
http://www.amazon.com/World-Suzie-Wong-William-Holden/dp/B0001ZWLTM/ref=pd_bxgy_d_img_c
專題報導:蘇絲黃迷失香港(蘋果日報 2010 年 3 月 23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323&sec_id=4104&subsec_id=11867&art_id=13851018&cat_id=7355444
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 (1955)
(港譯:<生死戀>)
http://www.amazon.com/Love-Many-Splendored-Thing-William-Holden/dp/B00008AOTL/ref=sr_1_cc_1?ie=UTF8&qid=1264407645&sr=1-1-catcorr
百度百科:韓素音 (1917-)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78.htm
維基百科:百富勤投資/梁伯韜/杜輝廉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99%BE%E5%AF%8C%E5%8B%A4%E6%8A%95%E8%B3%87
10/04/2010
2010年4月2日星期五
東尼(一)

東尼 (Tony Measor, 1933-) 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鬼佬股評人。
在內地,東尼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網上不難找到內地傳媒對他的報導,也有內地人寫博客介紹東尼的著作。
東尼是居港超過三十年的鬼佬,用英文寫財經分析,他的文章都是由香港人翻譯成中文,然後發表和出版。他發表於華富財經 (Quamnet) 網站內的文章(要收費的)譯得認真麻麻,讀英文原文好過。他的著作<富足一生:東尼的投資十大心法>(英文原名:Successful Value Investing in Asia : 10 Timeless Principles) 由<壹周刊>的編輯李科儀負責整理和翻譯,文字比較通順,可讀性較高。
東尼的投資哲學
東尼的投資哲學非常 Old School、王道、正路。他主張「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發掘有潛力但是現階段被低估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 (Buy and Hold) ,即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1930-) 的那一套。上一代阿媽教女兒揀老公,也是這樣的。
東尼認為,「價值投資法」簡單易用,可以讓你安枕無憂。買入有價值的股票,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他的揀股之道非常傳統,會叫你參考資產淨值 (Net Asset Value, NAV),因為它是一條底線 (Bottom line) 或者安全網 (Safety net),而盈利預測有可能出錯(因此影響到市盈率 P/E 的參考價值)。除了資產淨值 (NAV),亦須注意股息的分派 (Dividend payout) 和增長潛力 (Growth potential)。
如果你對投資有基本認識,又或者是從事相關行業(例如:會計師、理財顧問、金融業僱員),那麼對你來說,東尼的書應該是老生常談,甚至是 Out Out 哋的陳年教科書。他的書適合初哥以及保守的長線投資者,如果你是以下幾類人,他不是你的那杯茶:
(一)「爛賭二」:東尼滿足於每年一成半的複式回報率(五年後本金就可以翻一翻),如果你是一心想吃「大茶飯」(港式粵語:大買賣,英文版:Big Tea Rice),視股市為賭場,旨望一朝富貴,窮人大翻身,熱愛衍生工具,做 Margin(內地叫「融資」,即是股民向証券行借錢購入股票)做到盡,凡事只爭朝夕,一日不落盤都會周身痕的「爛賭二」(粵語:病態賭徒),你會看不起東尼,認為他老土落伍、不思進取。
(二)「短炒王」:朝種樹,晚鋸板,從來不會(跟股票)談戀愛,更加不會長線持有。熱愛炒賣三四線神仙股,喜歡玩過山車,習慣一腳踏 N 船。見諸男女關係,即是:趙世曾、陳國強(外號:殼王)、李澤楷和陳冠希。
(三)股票經紀以及基金業人士:香港的經紀佣金已經低無可低(行內人形容為「食屎」,即是吃糞),仲要叫人長揸唔放,股票經紀豈不是要食西北風,餓死老婆瘟(薰)臭屋?如果你係掙扎求存的華資 C 組經紀,東尼的著作只會令你扯火,不看也罷。同樣原理,東尼叫人不要買基金,自己的錢自己管,因此亦不適合基金業人士。
(四)「新股王」:東尼認為,那些將股市當賭場,將抽新股當擲毫的人,就算買入大量的股票,也算不上投資。與其抽新股,不如買「六合彩」(英文叫 Mark Six ,是香港賽馬會舉辦的合法彩票,東尼自稱連「六合彩」都不買,因為不想被官府抽稅)。反正都是賭,都是靠運氣,買六合彩所需要的本錢卻少得多,而且不會害到你一手「蟹貨」(港式財經術語:蝕本貨)。
(五)「間尺幫」:即是圖表派,技術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的信徒,口頭禪:頭肩頂 (Head and Shoulders Top)、陰陽燭 (Candlestick Chart)、移動平均線 (Moving Average)、牛熊分界線、死亡交叉、相對強弱指數 (Relative Strength Index, RSI)。東尼會參考股價走勢圖,但是並非圖表派的信徒,他認為過去的表現並不預示將來的表現。
(六)曹仁超的粉絲:曹 Sir 的投資「智慧」,是有「智慧」不如趁「勢」,「價值投資法」早已不合時宜。至於甚麼是「勢」,阿啦「木宰羊」(脫胎自閩南話「唔知影」,即是「不知道」,據說出自王永慶)。
股評人的私幫生意
相比起香港其他股評人,東尼算是有點骨氣。
他是鬼佬,而且是來自前朝宗主國的英國人,有講真話的特權,不怕開罪華資大亨。東尼向來鍾情於銀行股(特別是外資金融股,例如:匯豐、宏利和 AIG),對於本地部份傳統藍籌股(例如: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合和實業、東亞銀行等),向來都不大客氣,筆下絕不留情。本地金融市場有華洋鬥爭的歷史,在部份華資大亨以及大戶的眼中,東尼應該是個「唔嗅米氣」(粵語:不識時務)的「死鬼佬」。
本地股評人當中,有些在電子傳媒主持節目,私底下卻經營財經公關或者顧問公司(註一)。他們的私幫生意跟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之間,是否有業務往來,又或者存在著某種利益關係,對他們的公開言論又有何影響,自己想。
東尼沒有這樣做,他已經一把年紀(行年 77),有老人病,處於半退休狀態,每日除了寫專欄之外,就是玩填字遊戲、跟家人共聚天倫,非常 Laid back。
本地金融市場向來人鬼殊途,九七之後隨著重磅大型國企(例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來港上市,內地企業(註二)佔恆生指數的比重已經超過五成,佔每日平均成交額超過七成,可見未來,偉大祖國的勢力只會有增無減。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東尼想搞財經公關公司(假設他的健康沒有問題),技術上亦有難度,因為他必須要找一個能夠提供人脈關係以及能操兩文三語(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的華人拍檔(徒弟林少陽?),而符合條件者未必願意跟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鬼佬合夥做生意(因為怕鬼佬不受控制,喜歡推廣「普世價值」,隨時會得罪阿爺)。
大環境對東尼不利。一方面,他的多年愛股匯豐的相對重要性下降(個別股評人甚至認為可以不理,原因:買匯豐不如買內銀股,因為增長潛力更佳)。另一方面,隨著港股「染紅」的程度越來越高,逐漸成為「政策市」,受內地 A 股的影響越來越大,國產「春江鴨」在內地企業這個「板塊」(非常討厭的國產中文,即是分類、類別)中佔盡先機,而三四線細價股的遊戲規則卻變得「澳門化」(註三),結果是:港股正在「社團化」,小股民越來越難揾食,唯有聽消息跟風下注,又或者沉迷衍生工具(例如:窩輪、牛熊證)。
東尼的鬼佬身份令他無法加入華人社團,他著重「基本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的做法亦跟時下的炒股潮流格格不入。長遠來說,他這種舊式股評人將會慢慢 Fade Out(淡出),成為「過去式」(Past Tense)。形勢比人強,非戰之罪也。當然,你可以說,他不是那種趕潮流的股評人,而是某一門派(價值投資法)的代表人物,甚至是一代宗師。
不擦四叔鞋
當本地的主流傳媒大力吹捧「四叔」(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的外號)為「亞洲股神」或者「香港巴菲特」,經常問「四叔」索取「炒股貼士」的時候,東尼卻拒絕擦鞋,而是有碗話碗,有碟話碟。
曾經有香港記者問東尼,李兆基是否「股神」?東尼的答案是(大意):「一兩年的投資成績作不得準,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和優異的表現才算。」他筆下提到恒基地產(港股編號:12)的時候,也不大客氣:
「這個星期我會進取一點,我打算賣出一部份股份,換取更多現金作彈藥。
我首先會在六十元價位賣出五千股恒地,我不認為恒地現價太貴,因其每股資產淨值有五十七元,但我覺得刻下整體物業價格太高,升值潛力有限。而且同一時間,組合內已經有香港地產股太古,以及內房股瑞安。
恒地將第二次派息由七角減至三角,零八至零九年全年派息由一元一角減至六角,令我頗為失望。雖然恒地盈利每股二元五角八仙,這意味著管理層對現金狀況表示擔心。此外,我對李兆基的投資理論抱有懷疑,他頻頻向傳媒講道,發現他的投資理論頗為短視,恰如其派息政策。」
(<壹周刊>專欄<天下第一倉>,14/01/2010)
有趣的是,華富財經 (Quamnet) 的網站(以及香港和內地的傳媒)都稱東尼為「亞洲股神」,他的著作的封面也貼有這個稱號。東尼做過基金經理,有往績支持,擔得起,不算太離譜。只是「股神」這個詞,實在越來越濫,論參考價值,連周星馳的「食神」都不如,已經淪為廣東話裡面「神化」個「神」。
鬼佬作風
1990 年東尼曾經中風,之後半年失去說話和寫作的能力,連家人的名字都說不出來,後來經過長期的療養,動過幾次修復血管的手術,才慢慢恢復過來。有訪問過他的香港經濟日報記者寫道,試過在電話中跟東尼做訪問,被他的英文口音考起(難倒),要非常留心才能聽得懂他在說甚麼。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東尼在本地的電子傳媒曝光率不高,亦較少出席以散戶為對象的大型投資研討會。
健康以外,另一個曝光率低的原因,是東尼對香港的地產市道(以及地產股)缺乏深入的研究。他的文章,就算提及本地樓市,也是點到即止,又或者泛泛而論。如果你是沉迷炒樓的香港人,你會覺得他「唔夠貼市」(粵語:未能緊貼市場走勢)。東尼只會籠統地說買樓宜住不宜炒,自住的話甚麼時候買都可以,純粹投資的話他會捨物業取股票。2007 年他接受免費英文雜誌 HK Magazine 的訪問(刊出日期:Jan 19, 2007),是這樣說的:
There’s too much work owning property. You’re much better off owning shares because you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Do it the lazy way, it is usually the easiest way. Don’t try to be too clever. The market will usually beat you.
論深度,東尼對香港的地產市道的分析,不及其他財經評論員(以及個別網上博客,例如:Yahoo Blog <股海窮庭>)。他到底是鬼佬,雖然居港多年,但是始終有西方人的游牧民族心態,未能充份掌握到「中國式小農社會」(陶傑的常用語)對買樓的執著、對物業的迷戀。香港人炒樓,更喜歡「摸貨」(港式財經術語:在簽訂物業買賣合約之後,但是未成交以及安排銀行按揭貸款之前,趁樓價持續向上,立即沽貨賺取差價),即是做短炒王,試圖於最短時間內,以有限的成本揾快錢,這種做法必須要緊貼市場走勢,轉身快、走位靈活以及不怕麻煩,東尼肯定滿足不到這類 try to be very very clever 的香港人。
東尼自 1974 年起定居香港(之前曾經在香港短暫居留),到 1984 年才首次在港島區置業,於九十年代初賣出(亦因此錯過了九七前的部份升浪)。他目前居住的西貢獨立屋,是結婚之後老婆決定要買的。他老婆叫 Jenny,是香港人,本來是他的下屬,兩人於 1983 年結婚,當時東尼五十歲。
小圖:東尼的照片來自香港書城的網頁
註釋:
(註一)以下資料來自互聯網:
陳永陸的公司叫「雋陸公關」,網址是 www.t6pr.com,內有客戶名單。
香樹輝的公司叫「宙輝有限公司」(職銜是董事總經理),成立於 1996 年,聯絡方法可以在香港貿易發展局 (HKTDC) 的 Company Directory 中找到。另外,根據<蘋果日報> 2010 年 3 月 19 日的報導,前無線總經理陳志雲的記者會(2010 年 3 月 18 日)是由香樹輝及葉潔馨(曾任職香港電台)開設的「靈活聯繫」公關公司協辦,該公司成立於 1993 年,聯絡方法可以在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電影服務統籌科)的網頁中找到。
胡孟青的公司名為「香港財經資訊顧問有限公司」,2006 年成立。
(註二)根據港交所(港股編號:388)的定義,內地企業 (Mainland Enterprises) 包括:紅籌(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註冊成立並且由內地政府機構控制的公司)、H 股(在中國內地註冊成立並且由內地政府機構或個人控制的公司)以及「境外非國有企業」(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註冊成立並且由內地個人控制的公司)。截至 2009 年年底,共有 524 間內地企業於香港上市,佔港股市值的比例已經超過五成。
(註三)本地部份三四線上市公司的高層是澳門賭廳廳主(或者他們的生意夥伴),也有華資股票行的負責人是澳門賭廳廳主的直系親屬,當中有人身兼政協委員。至於他們有沒有涉及洗黑錢以及相關的商業犯罪活動,自己想。
參考資料:
First Person - Tony Measor
HK Magazine (Jan 19, 2007)
<亞洲股神東尼推介五隻長揸股>
經濟日報刊物 iMoney (Aug 1, 2009) p.17-24
延伸閱讀:
Tony Measor @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ages/Tony-Measor/120354970079#/pages/Tony-Measor/120354970079?v=info
是否東尼本人有待查證。
<東尼日誌>@華富財經 (Quamnet) 網站
(For subscription only)
http://www.quamnet.com/tonydaily.action
<富足一生:東尼的投資十大心法>
作者:東尼 編譯:李科儀 出版:天窗
<富足一生:東尼的投資十大心法>撮要
http://investmentki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32565
維基百科(中文版):Tony Measor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D%B1%E5%B0%BC_(%E6%8A%95%E8%B3%87%E5%AE%B6)
香港投資者學會:技術分析
http://td.hkii.org/investu/168ch6/index.php
Yahoo Blog <股海窮庭>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
這位博客叫「脫苦海」,對香港樓市有深入研究,曾經出書教人置業。
02/04/2010
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釋義篇:西人

廣東人早跟洋人打交道,於是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稱謂系統。
當廣州還叫做 Canton 的年代,外國人被稱為「番鬼」。當年來粵經商的外國人聽見了,紀錄下來,寫作 Fan Kwae(Foreign Devil)。清末的廣東童謠,已經有唱詠「番鬼」,歌詞幸災樂禍。
今日香港人或者廣東人口中的「西人」,泛指白種洋人。「西人」是統稱,當中再細分為「鬼佬」( Gweilo 白種男人)、「鬼仔」(Gweizai 白種男孩)、「鬼婆」(Gweipo 白種女人)以及「鬼妹」(Gweimiu 白種女孩)。
在香港生活的白種洋人,一般都不介意被稱為「鬼」,甚至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我們的暱稱」,亦樂於自稱「鬼佬」(Gweilo)。曾經是「電視台當家鬼佬」的河國榮(Gregory Charles Rivers)就講過,叫「鬼佬」無所謂,唔好係前面加個「死」字就得啦。
作為能操流利粵語、跟香港人結婚的外國人,河國榮很了解廣東人的語言習慣,就是我們喜歡在「鬼」字前面加上形容詞,例如:老、死、窮、病、變態、「孤寒」(吝惜、財迷)、「百厭」(頑皮)、「蠱惑」(心術不正、好耍手段)、「奄尖」(麻煩、挑剔、難服侍)、「核突」(難看、噁心)、「騎呢」(奇怪、出位、缺乏品味)和「折墮」(享盡不該享的榮華富貴之後,報應終於來臨。)等等。有關的辭彙,隨著粵語的變化,與時並進。
有需要的話,我們亦會在「鬼」字前面標明國籍,例如: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等,好讓大家心中有數,知道該「鬼」所屬級別,應該如何招呼。廣東人早就知道,「鬼」有很多種,而對付「番鬼」,不能用「神打」(降靈),那是北方義和團的做法。廣東幫,有另一套。
粵人本來就是被秦始皇放逐到嶺南的商人的後代,血液中有做買賣以及消費的基因。所以我們視「西人」為「禽獸」,可供「屠宰」,因此適用的單位是「隻」。粵人好食「野味」,而「西人」也是「野味」的一種。面對洋人,廣東人向來比中國其他省市的人來得輕鬆。「鬼」之嘛,「十三行」(註一)通街都係,最多咪「劏」(註二)咗你班「禽獸」之後,請和尚道士幫你哋打番堂齋,超渡吓咁囉。
港式粵語中,「西」字又暗指女性生殖器官,令「西人」一詞帶有色情的意味。香港人講「西人」,往往不懷好意。港男又喜歡用「臭西」罵女人,又或者用「小西」(註三)暗喻性交。萬一你是非粵籍的中國女人,聽見廣東賤男用這些詞語罵你,你有權投訴,甚至請你的男人出手教訓他。
小圖:河國榮(Gregory Charles Rivers)
註釋:
(註一)「十三行」是清末由官府指定有權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的集中地,當時官府限制外國人只能於「十三行」範圍內活動。1856 年,「十三行」毀於廣州西關大火。
(註二)粵語「劏」是指「屠宰」,另外亦有「劏客」的說法,意思是生意人用不正當的手段欺騙客人,令客人以高價購入次貨甚至是假貨。
(註三):「小」是粵語「屌」的轉音,後者的意思是「操」。「屌」是粵語粗言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連內地導演馮小剛都用來回敬香港人(因為我們不看他的電影<非誠勿擾>)。
延伸閱讀:
河國榮(Gregory Charles Rivers)
http://www.hokwokwing.hk/
離開無線電視 (TVB) 之前,河國榮是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外籍演員,經常在電視劇中飾演警司、神父和領事。他是澳洲(澳大利亞)人,外型氣質卻接近英國人或者歐洲人。河國榮本來是醫科生,但是被香港留學生教壞,愛上廣東歌和港產片,最後放棄學業來港加入娛樂圈。
International Action
http://www.thebiggerpicture.hk/who_c.shtml
這是居港英國人 Matt Pearce 的網頁,他的示威行動充滿創意,被本地的中文傳媒封為「鬼佬長毛」。他曾經扮「蜘蛛俠」 (Spider Man) 爬上中環商廈的外牆,然後展開平反六四、中國要民主的標語,之後還要坐在上面食燒賣,結果導致中環大塞車。又試過扮「人頭馬」爬上青馬大橋,要求中國改善人權狀況。較早前因示威而入獄,成功減掉幾十磅,當堂「靓仔」(英俊)咗好多,想看他的樣子和聽他的聲音,請到網上電台「香港人網」(http://www.hkreporter.com/myradio/),然後輸入他的名字搜尋錄音片段。
Gweilo: Memories of a Hong Kong Childhood
http://www.amazon.com/Gweilo-Memories-Hong-Kong-Childhood/dp/0553816721/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56802318&sr=1-1
作者 Martin Booth (1944-2004) 的父親是派駐香港的英國官員,他在五十年代的香港渡過童年。他是一隻「百厭鬼仔」,跟父母到半島酒店享受 High Tea (英式下午茶)之餘,也曾經跟本地人深入九龍城寨探險。這本書是他死前出版的回憶錄,評價不錯,有興趣可參考網友寫的英文書評。
黃苗子:<馬坤>
(收錄於散文集<人文瑣屑> 261-262 頁,三聯 2006)
黃苗子 (1913-) 是香港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1939-)的五舅父,他的妻子郁風(1916-2007)是著名作家郁達夫(1896-1945)的姪女。這篇文章提到國父身邊有個鬼佬保鑣 Morris Cohen ,中文名字叫馬坤,外號「西人坤」。馬坤生於波蘭,隨家人遷居倫敦,後來到加拿大,並於當地認識孫中山,成為追隨國父左右的唯一洋人。民國十一年 (1922) 陳炯明叛變,馬坤保護孫中山和宋慶齡繞道下山。文章說馬坤略懂廣東話,你開他玩笑,他會用粵語回敬。開槍以外,他會用撲克牌和銀元(民國銀幣)變魔術,迷倒童年廖承志(廖仲愷之子,後來成為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共官員。廖承志的兒子廖暉繼承父業,目前是港澳辦主任)。馬坤晚年於倫敦終老,最後病逝當地。建議陳可辛開拍<十月圍城>續集,由河國榮擔正。
YouTube 精選:
Anders Nelsson Actor Showree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Vf4sq8mZXc&feature=related
瑞典人 Anders Nelsson (聶安達)是比河國榮更早打入香港娛樂圈的外國人,居港六十年,講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能演會唱,外表似聖誕老人。小時侯讀國際學校 King George V ,六十年代初跟同學組織業餘樂隊 The Kontinentals(資料來源:林振強<又喊又笑> p.48),曾經出過唱片(YouTube 有得聽)。七十年代起轉職幕後,專注作曲和製作。1976 年加入 EMI 唱片公司任歌手經理人,在本地娛樂圈有廣闊的人脈關係(資料來源:Golden Age Magazine, Dec 2009, p.35)。Anders Nelsson 經常在港產的電視劇和電影中亮相,片段開頭你會見到他在亞視劇集<世紀之戰>(2000) 中的演出,其角色影射索羅斯 (George Soros),是國際金融大鱷,在香港的股票場興波作浪。片段中亦可見其他演出:七十年代於李小龍的電影中客串洋人打手(被雙節棍重擊者),無線劇集<香城浪子>(1982) (Mr. Robinson) 、麗的劇集<浴血太平山>(1983) (人力車上的鬼佬) 以及徐克電影<我愛夜來香>(1983)(轟炸廣島的美國空軍)。
Ho Kwok Wing Speaking Cantone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rRdaN7EVt8&feature=PlayList&p=7BA8182575D4B50C&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6
河國榮自我介紹,一開始就自稱「鬼佬」。
宣傳易:<時昌迷你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sjRdkTEpEQ
可能係最懂得融入香港商業文化的「鬼佬」,平霸式宣傳手法勝在夠 Cheap。中文名字陳果華,原產地澳洲。資料顯示,他是會計師,N 年前曾經出現於某會計報稅公司的平面廣告中(照片中他身穿啡色西裝),該廣告現殘留於個別小巴車身,女主角是前亞姐冠軍黎燕珊。
ATV <五色的眼睛>片段:Cantonese Speaking White Australian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1ZTbfxCABw&feature=related
她是 Corinna Chamberlain,中文名字叫陳明恩,是出身福音世家的澳洲妹。
ATV <五色的眼睛>片段:White Norwegian Cantonese Speaker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s5CWBXm-JA&feature=related
來自挪威的鬼婆,一開始就話:「我係一條鬼!」(哈哈),中文名字叫甘茜蓮,她的廣東話口音令人想起修女(即是張愛玲筆下的「洋尼姑」)。
ATV <五色的眼睛>片段:Italian speaking Cantonese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txKhFdutd8&feature=related
現居太古城的意大利人,本來是神父,中文名字叫羅友聖。他的口音像廣東爺爺,很可愛。
ATV <五色的眼睛>片段:American Speaking Cantonese(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91tZeV62lw&feature=related
他是 Robert S Bauer,中文名字叫包睿舜,是會講廣東話和普通話的美國人,研究中文的語言學,在香港的理工大學教書。
English Man Speaking Cantone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N-ajLm32M&feature=related
他是 Stephen Selby,中文名字叫謝肅方,是香港政府官員(知識產權署),居港三十年,會講廣東話和普通話。他是那種對中國文化有深入認識的英國人,工餘喜歡研究亞洲古代弓箭。
29/01/2010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麻煩仔

(警告:本文內容包含成人情節,屬於家長指引級別。)
bc Magazine vs. HK Magazine
HK Magazine(週刊)以外,本地另一份免費英文雜誌是 bc Magazine(雙週刊)。兩份雜誌都以 Expats 為服務對象,內容亦大同小異,例牌菜包括:影評、食經、消費指南以及文娛節目推介。派發地點同樣是兩大連鎖咖啡店(Starbucks 和 Pacific Coffee)、部份英文書店以及個別演藝場地。
兩份刊物的分別是:HK Magazine 本土化的程度比較高,內容緊貼香港社會脈搏,文字風格亦比較統一,也有較多的華人作者(例如:陶傑以及許多 ABC)。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主流學校唸書,學得一口典型的港式英語,對你來說 HK Magazine 應該比較容易入手。(註:這個博客對於 HK Magazine 的評論,存放於 2009 年4 月的檔案夾內。)
相比之下,bc Magazine 的文字風格欠統一,不少作者各師各法,所用的英文極富個人特色(香港主流學校的英文老師會認為不合標準),明顯地沒有兼顧到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本地讀者,典型的香港大學生應該不容易明白。
bc Magazine 的中間開頁通常是「派對醉貓照」(Drunken party pictures) —— 男男女女、八國聯軍、扮鬼扮馬、攬頭攬頸、舉杯暢飲、歡樂時光,看上去好像取自國際學校學生的 Facebook 。如果你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例如:國產憤青)又或者是小心眼的本地人,你會覺得這份雜誌是 For expats only 。
鬼佬插港女
bc Magazine 我通常只看影評和藝評、個別的人物專訪以及最後一頁的專欄 Troublesome Boy(麻煩仔)。麻煩仔的網址是 http://mafanjai.bcmagazine.net/ 而 bc Magazine 的網址是http://www.bcmagazine.net/,在左邊的Contents 點擊最下面的 mafanjai,亦可以讀到麻煩仔的文章。不過 bc Magazine 的網頁更新得慢,這方面 HK Magazine 做得比較好。
麻煩仔從 Expat 的角度,寫男女關係、跨種族愛情、跨文化溝通以及對港式生活的種種觀察。不管作者是真正的鬼佬還是由 ABC 所假冒,以香港人的保守和偽善程度,麻煩仔的言論算得上大膽又或者是充滿偏見。他對港女非常不客氣,粗俗的說法是「狂插」。他的文章會令港男叫好,港女火滾。以下的文字,節錄自他的專欄。
例子一 (Aug 13, 2009):
She scoffed at his behaviour as so typical of a local Chinese guy: passive, acquiescent and evasive, preferring to avoid confrontation and get back to his video games than have a real conversation.
Chinese girls are only spoilt little prima donnas because guys have let them get away with throwing tantrums for far too long. If you treat a girl like a princess or a China doll too long, it is only understandable that she will grow to expect it.
My plea is simple – guys, don’t let them be your boss. Deep down it’s not want they want anyway. Girls want you to take charge, man up and make the decisions – they’ve just got a really funky way of showing it.
Most of these girls are all bark and no bite anyway, but even the yapping can drive you crazy. If you show a little assertiveness, she’ll soon pipe down and realize she actually has to be likeable to be liked and your world will quickly become more beautiful. Either that or she’ll dump you, in which case – hey ! – she wasn’t the right girl for you anyway and it’s time to stick on the AV !
中譯(大意):兄弟們,千祈唔好縱壞你條女!唔好俾條臭西騎住你!
例子二 (May 1, 2009):
Sex is not love, sex is a hobby, an activity, an amusing pastime. Sex is a way of stroking your ego, rather than stroking yourself. When it is enjoyed with someone you love it can be a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coupling that transcends literary description, but if it’s with someone you just met whose name you can’t remember, it can still be plenty of fun.
What perplexed me in this particular situation was that my poor, bewildered friend regarded this post-coital rejection as not a gender issue, but rather a cultural one. Being a wholesome homegrown Hong Kong girl, she instantly deduced that this strange emotionally detached trait must be some gweilo thing.
The insinuation from this local girl seems to be that in typical Hong Kong dating terms, an agreement is made to “be a couple” first, and then sex comes later. As endearing and touchingly naïve as that sounds, she was also being completely honest. She insists that this is the norm, and quite clearly doesn’t go out to same bars I do.
Who would agree to be somebody’s boyfriend before sleeping with them first ? It would be like buying a car without taking it for a test drive – it’s just common sense.
Sex is simply another step in the “getting-to-know-you” stage of dating. It is not a declaration of love but simply a desire to see the other person naked, to let off some steam and simply to have some fun ! Provided you ignore the Pope’s recent nonsensical ramblings and pad up before you go in to bat, there should be no harm done. Ladies, you never know, if it all goes well you may find yourself in a relationship and living happily ever after, but he may also never call you again. That isn’t because he’s a gweilo –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中譯(大意):我搞你唔代表我愛你,更加唔代表我會娶你!我搞你,純粹係因為搞嘢好過癮,而且女人同車一樣,未試過點揀得落手 ?
跟北姑過招
麻煩仔縱橫情場慾海,跟北姑(港式粵語:大陸女人)也有一手。他跟北姑的相處之道,值得港男學習。北姑跟港女一樣,都是典型的中國女人,都喜歡迫男人表態,又或者玩迫婚,且看麻煩仔如何拆招:
例子三 (Oct 1, 2009):
I know a girl in Guangzhou who once told me, “I’m getting married next year !” “Who’s the lucky fella ?” I asked, only for her to respond, “I don’t know yet, but my family are giving me a lot of pressure, so I’ve got to find a good guy quickly.” Needless to say I hightailed it out of there before she got any ideas, but this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marriage can be so contradictory sometimes. Get married quickly, doesn’t really matter who to, as long as they’re rich. But then the girl gets all uppity when it’s not the romantic deal she’d been imagining since her childhood.
Sure, I understand the girl wants some security. She needs to know it she is wasting her time with me, or whether I’m a good investment. But hey, that’s something she needs to answer for herself. I’m open and honest, she knows who the real me is, what I want to achieve and how I plan to live my life. If she’s happy with that, then what’s there to talk about ? If she doesn’t like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hen she knows where the door is.
In response, I ask her a simple question – “Are you happy ?” and if the answer is yes, then end of discussion. Who knows either of us is going to feel in a week, a month or a year’s time. As long as things are going well for the time being, why rock the boat ?
中譯(大意):結婚?發夢無咁早!今日唔知聽日事,大家 Happy 咪一齊囉!唔 Happy ?你知道門口係邊度架啦!
中國男人死要臉,香港報章裡面的「嫖妓指南」的作者(俗稱「肥龍」或者「骨精強」),通常都講到自己所向無敵,金槍不倒,可以連馭數女,夜夜激戰三百回合,令夜之女雙眼反白、口吐白沫、慘叫求饒,諸如此類。這方面,麻煩仔比較老實,他曾經被一位喜歡玩 SM 的深圳姑娘嚇怕,結果舉手投降、捲著床單落荒而逃。由於內容太過三級,不便轉載。這篇文章(日期:Sept 17, 2009 )講到麻煩仔跟女伴進行狂野的性愛遊戲,其中一件輔助工具是 Tabasco 辣椒醬,絕對是 Hot and spicy 。想知有幾激,全文見:
http://www.bcmagazine.net/hk.bcmagazine.issues/bcmagazine_webissue288/31-mafanjai.shtml
人工環境
年輕人學英文,色情文學是捷徑,至少可以令他們不怕查字典。麻煩仔的文章以兩性關係為題材,又有跨文化溝通的元素,適合作為高中的英文科、性教育或者通識科的教材。用來做小組討論的材料,肯定唔會悶親細路(小朋友)。
舉例:最新一期 (Jan 1, 2010) 的麻煩仔寫作者跟空姐拍拖的心得,文章從男性的角度出發,分析跟空姐談戀愛的利弊,以及具體說明空姐的工作性質如何影響她們的感情生活。空姐是不少女孩子的理想職業,也是無數男孩子的性幻想對象,這篇英文文章,小朋友應該有興趣的。全文見:http://mafanjai.bcmagazine.net/
網上其實有不少免費的英文教材,題材生活化,具備趣味性,但是由於「政治不正確」(Politically Incorrect),無法通過本地的教育官僚以及教會學校的自我審查。香港號稱享有言論以及學術自由,但客觀現實是,就算是大學裡面的文化研究課程,要進行性別或者同性戀研究,亦困難重重。
從小學到大學,香港的主流學校多年來致力於塑造一個與世隔絕、無毒無性以及無色無味的人工環境,用來囚禁孩子以及降低失業率。從實驗室走出來的,就算不是科學怪人,也是呆呆板板的廢人,缺乏面對複雜社會的能力,因此特別容易感染各種奇難雜症。
難怪有點閒錢的家長,都爭相把孩子往國際學校或者外國送,寧願隻眼開隻眼閉,由得他們被鬼仔鬼妹教壞,飲酒吸毒兼濫交,然後把親密照片上載到 Facebook 。沒有錢送孩子到外國升學的家長,唯有眼白白看著他們在本地大學的迎新營中跟新同學玩不文遊戲,一次過發洩成長期間累積的性壓抑,然後被校方發信警告,以及被有份推動淫賤風氣的主流傳媒聲討。
小圖: bc Magazine 的封面 (May 1, 2009)
09/01/2010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Top Gear
我不懂車,但是我會看 Top Gear。
我欣賞這個節目的表達手法,夠癲。表面上瘋狂,其實有根有據。三位主持全情投入,不惜以身殉車,堪稱車壇英烈,值得欽敬。
節目中那些測試汽車功能的方法,只有真正的車迷才想得出來。簡直匪夷所思,而且不惜工本,就算要犧牲整部車也在所不計,誓要找出誰是最高最強。其中一集,主持人用電鋸(外國伐木工人用的那一款)把一部快意 (Fiat) 從車頂開始,攔腰切成前後兩半,然後開走前半部車(原來是可以的,藤原拓海的解釋:前輪推動咪得囉!)。
我覺得車迷的心態,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絕頂高手一樣,心之所繫,可以拋妻棄子,自殘身體,焚我殘軀,追求永恆。這份心情,只有獨孤求敗才能理解。
作為女人,Top Gear 讓我看見男人面對大玩具的狂態,有助我了解雄性動物。這個節目可以令港女戒除「公主病」,因為它讓你明白,女人在男人的心目中,不可能排第一位,排第二或者第三,已經很不錯了。
同樣原理,如果男人見識過女人面對手袋、時裝和珠寶的狂態,也會明白「我愛你」的真義。男人跟女人,未必會從此快快樂樂地共同生活下去,但是至少會調整對彼此的期望。兩性之間,要和平共處,會比較容易。
飄移絕技
至於節目中那些關於汽車功能的技術性討論,我不明白。無所謂,寫得出的話,我會記下來,有機會,去問藤原拓海。我是 Auntie 輩,一眾藤原拓海平日懶得正眼望我,但是每當我拋出問題,同時引述出處,他們都會瞪大眼、O 晒嘴(港式粵語:嘴巴張開有如英文字母O),轉過頭來直視我的臉,好像我不應該看這個節目似的。機會難逢,我會好好欣賞他們的驚奇表情。至於答案,反而不重要,車迷通常表達能力差,而我又不懂開車,說了也是白說。
其中一個我不明白的問題,是飄移的原理。我的理解,大概是利用急速轉彎所產生的離心力,配合適當的技術,令汽車擺尾。萬一我講錯了,而各位車迷又不嫌我笨,請留言賜教。Top Gear 有解釋和示範飄移,其中一集芬蘭特輯中,主持人 James May 跟職業賽車手學飄移,他要利用北歐森林內的大彎位,用車尾掃低預先放置好的雪糕筒,他試了好幾次才成功。電影<頭文字 D >裡面幾乎每一個角色都輕易做到的事情,原來很難的。
三條傻佬
三位現任主持當中,Jeremy Clarkson 是扛起整個節目的靈魂人物,看得出他是負責控制節奏的主將。維基百科的資料說,2001 年 Top Gear 幾乎要結束,是他跟監製合力向 BBC 爭取,並且改變節目的模式,注入新元素,節目才得以保留,並且開創佳績。聽起來似是勵志電影的橋段,典型的 Underdog 奮鬥故事。Jeremy Clarkson 外表有如「麻甩佬」(廣東話:醜男、窮漢),性格鮮明,口沒遮攔,粗言穢語,色情笑話,要多少有多少。
幸好 Jeremy Clarkson 是英國佬,Top Gear 由向來講究品味的 BBC 製作,如果他是香港人,一定會被道德塔利班投訴,最後無得撈。然後無線電視(TVB)會把這個節目變成「o靚模」展銷場,由曾志偉做主持,指使男藝人輪流跟「o靚模」在車廂內玩意淫遊戲,然後用儀器測量「車震」的程度,決定誰勝誰負(註:「車震」是港式粵語,意思是狗男女在車廂內親熱,由於動作太激烈,令車身震動搖晃)。
從女性的角度看,三條傻佬當中,小個子 Richard Hammond 最「靓仔」(粵語:英俊),五官精緻,氣質溫柔,像童話故事中的白馬王子,是小女生遊覽英國的理想伴侶。他的狗狗也間中出鏡(坐車),一位愛狗的「靓仔」,擺明是女人湯圓,用來吸引女性觀眾。維基百科的資料說,2006 年 Richard Hammond 曾經在試車環節中嚴重受傷,導致 Top Gear 要暫停。容易受傷的小王子,更能激發女人的母性。
另一位主持 James May 則面目模糊,既沒有 Jeremy Clarkson 的腦筋,也沒有 Richard Hammond 的外型,定位不清,比較尷尬。對於他,我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小圖:圖左是 Jeremy Clarkson ,圖右是 Richard Hammond ,照片來自 Amazon。
延伸閱讀:
Top Gear
http://www.topgear.com/uk/
Wikipedia: Top Ge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p_gear
維基百科:獨孤求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D%A8%E5%AD%A4%E6%B1%82%E6%95%97
YouTube 精選:
Top Gear vs The Germans (Season 11 Episode 6) (8:21)
Part 1 - Double Decker Rac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5xd97HeY70&feature=related
不是玩雙層巴士,而是把兩部房車垂直堆疊起來,把機件連接,再由上下两位司機分別控制車的方向盤和煞車掣。節目主持要代表大英帝國跟德國佬了斷國仇家恨,駕駛著這部「雙層房車」,在賽車場上高速飛馳。這種非常「牙煙」(粵語:危險)的比試方法,只有視死如歸的車迷才想得出、做得到。一開始三條傻佬坐軍機抵達,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曾經空襲倫敦,連白金漢宮也幾乎被炸毀,全靠英國空軍英勇抗敵,此舉是向國家英雄致敬。
Top Gear (Season 12 Episode 8)
Vietnam Motorbike Special (Part 1) (9: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1zfuBgCUqY&feature=PlayList&p=4USk1FYpUbI
這是越南特輯的片段,三條傻佬身穿越南傳統服裝,沿著越南的海旁公路,從南越駕駛電單車到北越,身後還要放著易碎的民間工藝品,非常攪鬼。三人駕駛的二手電單車屢壞屢修,Jeremy Clarkson 於是要求節目監製提供新車,後者準備了一部新車,車身塗上美國國旗圖案,車尾插上星條旗,車上的大喇叭播放著 Bruce Springteen 名曲 Born in the USA ,擺明「玩嘢」(惡作劇),睇你敢唔敢揸(看你敢不敢開)!Jeremy Clarkson 見到眉頭皺,但是也懶得解釋,只是叫電視機前的年青觀眾問父母(究竟是甚麼一回事)。這個特輯的爆笑位是三條傻佬去考電單車駕駛執照,用「北漏凍奶」(越南話)考口試。
Bruce Springsteen - Born In The USA (4: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oVzHm_S0-A&feature=related
Top Gear : Killing a Toyota - Part 2 (3:0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Uc4Ksz3nHM&feature=related
如何摧毀一部二手 Toyota。
日本房車甩尾大賽 (0: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LqLg_pui7Y&feature=related
負責旁白的日本佬興奮得交關。
土豆網:日本猛人自行車飄移 (1:0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4slc8kOLMY
我相信內地同胞都做得到。
01/01/2010
後記 (30/01/2010):維基百科的資料可能出錯,讀者請參考 Top Gear 超級粉絲 Cassio 的留言,感謝 Baoyu 和 Cassio 提供資料,多謝捧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