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教育騙局(五)


大學教育泡沫化、供過於求、學歷貶值,是全球性的現象,日本、南韓以及西方國家都是這樣。大中華地區也有同樣的問題,然而海外華人社會的獨特之處,在於早就應該被市場力量清理的高等教育界,因為大陸學生(港式官腔叫內地生)不斷湧入,令泡沫延遲爆破,一旦泡沫爆破的話,殺傷力將會更大。

新加坡:私立大專院校泡沫爆破

根據台灣<天下雜誌>的報導,新加坡的私立大專院校出現泡沫爆破的現象,數目由高峰期的 1200 家減至近期的 300 家以下,被業內人士形容為敲響喪鐘。究其原因,是這些私立大專院校的最大學生來源地是中國,在連串的假文憑和學校倒閉事件發生之後,大陸教育部門向出國留學的學生發出警告,建議不要選擇新加坡的私立院校,而新加坡政府的教育部門亦出手整頓市場秩序。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之下,連外國名牌大學也決定撤出新加坡,當中包括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新加坡分校,於 2013 年決定遷移至香港,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資料。

台灣:用「一個中國」承諾書換取大陸學生

台灣也有類似的問題。台灣的私立大專院校數目多,中學畢業生升讀大學的比率很高,但是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很低,令年輕人的怨氣很重。其中一間私立大專院校叫世新大學,為了爭取大陸學生來台就讀,不惜跟幾間合作的大陸院校簽署「一中承諾書」,答應課堂上不會提及「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等敏感題目,由於未經台灣的教育部門批准,被政府官員公開譴責。世新大學的創辦人是著名報人成舍我,五十年代初帶同妻女遷台,創辦「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後來升格為「世新大學」。成舍我的兒子叫成思危,十來歲投奔新中國,曾經多次來港,在公開場合評論股市走勢,因為講得一口流利粵語,吸引香港傳媒的注意。成家父子的故事,請參考另一篇文章<舍我、思危>,日期是 2008 年 5 月 1 日。

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新聞行業前景不明,舊媒體萎縮已成定局,新媒體(例如:Facebook)近年廣告收入見頂,又因為捲入間諜風波(證據:俄羅斯涉嫌利用社交媒體干預西方國家的選舉)需要加強內部監控,令經營成本增加,影響盈利能力,甚至要改變商業模式。勢色不對,本地生用腳投票,院校要靠大陸學生填補學額,於是不論是課程內容、言論尺度以及教師人選,少不免要遷就大陸學生的口味,結果是犧牲學術和言論自由(提示:七不講),觸及這個行業的底線。換言之,為了保住教職員的飯碗以及延續院校的生存,你可以去得幾盡?(你願意犧牲幾多?)所造成的扭曲,日後想撥亂反正,恐怕亦不容易。大陸學生集中的院校,條件較佳的本地生自動退避。除非學費大幅下降,否則要本地生回頭也很難。

香港:明德學院之死是泡沫爆破的先兆

香港的私立大專或自資院校,也開始出現泡沫爆破的先兆。香港大學附屬的明德學院因為收生不足,於 2016 年 5 月初,由港大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接管和善後。問題的根源,首先是 1997-98 亞洲金融風暴令出生率下降,令適齡的中學畢業生人數減少。其次是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不想孩子被愛國教育洗腦,小學畢業之後立即送往外國升學,梁振英和林鄭月娥的孩子也是這樣,因此經常被香港傳媒批評為口是心非。第三,是董建華任內 (1997-2005) 的教育改革製造了一堆認受性不足的學歷(例如:毅進、副學士、自資學位)以及間接催生了十多間自資院校,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僭建物。需求不足,供應過剩,部份院校於是試圖向大陸招生,又或者派發獎學金吸引學生,據說有院校派發平板電腦。

林鄭月娥的應變之道

面對泡沫爆破的危機,林鄭月娥的應變之道,是派發公帑資助學生入讀這些自資院校,亦即是試圖拖延泡沫爆破的日期。她在首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宣佈,政府推出每年三萬元「自資學券」,資助中學文憑試符合「3322」成績以及入讀指定自資院校學位課程的學生。面對前任遺留下來的問題,不管是高等教育界的泡沫(董建華的德政)還是樓市的泡沫(曾蔭權任內停建居屋以及大陸黑金湧港的惡果),林鄭都是採取拖延策略。分別是:對付自資院校供應過剩的問題,她動用公帑替那些院校吊鹽水(港式粵語:打點滴)。對付樓市的泡沫,則試圖挖掘民間潛藏的購買力,然後透過政策引導棺材本進入樓市,而且是槓桿比率較高的一手市場,亦即是協助地產商散貨,讓小市民接火棒。證據:1. 公屋富戶的標準由雙軌制變成單軌制,迫使年老的公屋富戶入市購買私樓或政府剛剛推出的首置上車盤。2. 開始研究打工仔的強積金供款是否可以用作買樓首期(這是新加坡的做法)。請參考另一篇文章<棺材本托市>,日期是 2017 年 4 月 19 日。

林鄭是公務員心態,拖得就拖,敷衍了事,打發你走。如果可以的話,難題或炸彈留給下一任。最多只會小修小補,做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表面功夫,應酬一下民意就算(提示:厚黑學+鋸箭法)。港式攻略,是如何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賺取最高的回報,月薪四十萬的林鄭是好例子。公務員的處世之道,請參考黑澤明電影<留芳頌>(1952),男主角是低級公務員,擅長運用太極推手打發市民,死前痛改前非。這部大師經典,適合公務員觀賞,林鄭是否會有共鳴,自己想。

香港的情況最為複雜

扯遠了,說回來。相比起新加坡和台灣,香港的情況最為複雜,原因是香港和中國之間存在從屬關係(即是:一國高於兩制),而來港內地生的數量控制於中共之手。從中共的角度看,派遣學生到香港讀書,可以發揮多種功能:滲透學術界、影響學生會選舉、製造新香港人(以及影響日後的直選和功能組別選舉)、替進駐各行各業的中資機構提供行政人員、培訓未來的治港幹部或政府部門首長甚至是未來特首。問題是,內地生也有自己的私心或盤算,未必是 100% 聽命於偉光正(中國共產黨)。換言之,各懷鬼胎,間中也鬼打鬼(中共的派系鬥爭延伸至香港),請參考另一篇文章<紅色無間道>,日期是 2017 年 9 月 20 日。

面對高等教育界泡沫爆破的危機,特區政府可以做的不多,而有錢的香港家長早就把孩子送走了。最怕是不知道甚麼時候,偉大祖國覺得人數差不多了,又或者是所帶來的副作用太多(例如:內地生洗黑錢的情況開始失控,連累無辜的中小企被外資銀行取消戶口),於是突然煞停,令來港內地生的人數大幅下降,會對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帶來很大的衝擊。對,放亂收死(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中國式惡性循環。宏觀經濟如是,個別產業亦如是,教育界也不例外。

供過於求的自資院校以外,內地生佔學生比例高達七成的本地大學研究院課程,是另一個最容易受打擊的 Market Segment。立法會「元秋」(蔣麗芸)說得對,如果沒有內地生,本地大學的研究院課程可能有一半要「執笠」(結業)。可供參照的例子,是澳門賭業、香港的旅遊業和零售業(尤其是售賣珠寶的上市公司)。這幾個行業的共通點:自由行的購買力於 2014 年見頂,之後人數減少,大陸人的購買力放緩,公司業務需要轉型。另一個共通點,是業務的起落視乎大陸反貪腐的力度(權鬥的程度),政治風險高,難以預測(提示:貴州茅台的股價)。

至於香港的高等教育界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以及應變能力,日後又有多少間自資院校(或公立大學的研究院)需要結業,又是另一個問題。太過依賴中國,命運難以自主。個人或企業如是,大學教育亦如是。這種事情(客戶或收入來源單一),商學院語言叫集中風險 (Concentration risk) 。故事的教訓:不要隨便讀博士,否則閣下連自資院校的教席也找不到。務實的香港人不讀研究院,是對的。

插圖來源:互聯網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賀桂芬: 5 年學生數銳減 21% 新加坡私校為何大規模倒閉?
(台灣)天下雜誌(2017-11-13)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6138
節錄:今年初,新加坡發佈統計資料,私立大專院校家數目頭一次跌落到 300 家以下; 10 年前,這數字曾經逼近 400 家。 2015 年,新加坡有 18 家正式立案的私立大專院校倒閉 ,去年全年更加劇至 25 家倒閉,其中不乏像南洋教育學院及 2014 年才風光在烏節路開張的 M2 學院等知名學校,這對希望成為亞洲教育中心的新加坡,不啻是一大打擊。 90 年代至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及亞洲崛起,許多中國父母把孩子送到新加坡唸書,也有不少歐美學校為了連結亞洲,選擇新加坡大專院校成立新加坡校園,也吸引不少想要連結亞洲人脈的西方師生前來,讓輻員雖小的新加坡,在最高峰時各級私立學校數多達 1,200 多家。

新加坡最大生源國是中國大陸,在一連串假文憑和學校倒閉的事件發生之後,譬如 2009 年 Brookes 商學院倒閉,造成 150 多名大陸學生失學,已經繳了 25 萬元人民幣的學費也無法取回,隨後大陸教育部連續多次發布預警,建議學生在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到新加坡留學盡量不要選擇私立學校就讀,這些示警據說是促使新加坡政府決定出手整頓私校的主要原因。但從倒閉或關校的學校看來,不只品質不良的私校被淘汰出局,甚至不少名校也撤出新加坡,包括霍普金斯學院、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以及紐約大學和國立新加坡大學的法學院雙聯學位課程在內的 5 所名校。其中一度被視為新加坡教育市場皇冠上面的明珠 ───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新加坡分校, 2013 年也決定將校園遷到香港。新加坡 PSB 學院招生部王燕指出,新加坡教育市場受到重創,原因有三:1. 金融海嘯之後,歐美許多學校調低學費以吸引外國學生,導致許多亞洲學生捨新加坡到歐美留學。2. 新加坡部份私校良莠不齊,假文憑情事造成太大的傷害。3. 外界的壓力,促使新加坡政府下手整頓私校,許多無法取得認證或通過考核的學校只能關門大吉。

洪博學:投共者的下半場人生
(台灣)民報 2017-11-10
http://www.peoplenews.tw/news/1ed2ad60-f231-4ae1-b5a1-1dacde9087e0
節錄:中國每年製造 30 萬博士,不包括海歸博士,每年 700 萬學生要搶進大學,學術市場空前發達,剛好趕上台灣街頭上招牌砸下,可以打死一個博士的年代,根據台灣教育部的統計;從 1996 年,台灣進入人人念大學時代,大學廣設,學位升格,每年製造本土博士 3500 人,加上 500 個海歸博士,留在台灣就業只有一千人, 3000 位博士只能流浪,最好的歸宿就是中國,加上少子化衝擊,留在台灣的博士,想教中學也很困難。中國向台灣博士喊話,回歸條件也不盡相同,學理工優於人文社會,海歸優於本土,對中國土產博士也一樣,台灣目前到中國大學教書者,已經有一千人上下。以目前行情來看;海歸的英美大學,如果是頂級常春藤盟校博士,月薪是 15 萬台幣到 20 萬台幣,其他住宿福利沒算進去,但是本土博士就很差了。國共內戰到目前,匆匆 68 年,用愛國主義招降的獵人頭遊戲,現在改成金錢收買,你不能怪台灣訓練出(來)的博士,選擇站在高牆這一邊。

( Auntie 的推介:這篇文章運用『獵頭』的概念,分析中共如何用錢收購供應過剩的台灣博士,裡面有提到那位在鏡頭前說『我愛中國,也愛台灣』的台灣女學者盧麗安和她的丈夫沈一帆,還有身世傳奇的經濟學者林毅夫。)

Doctoral degrees
The disposable academic
Why doing a PhD is often a waste of time
The Economist (Dec 16th, 2010)
Extract: Indeed, the production of PhDs has far outstripped demand for university lecturers. In a recent book, Andrew Hacker and Claudia Dreifus, an academic and a journalist, report that America produced more than 100,000 doctoral degrees between 2005 and 2009. In the same period there were just 16,000 new professorships. Using PhD students to do much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cuts the number of full-time jobs. Even in Canada, where the output of PhD graduates has grown relatively modestly, universities conferred 4,800 doctorate degrees in 2007 but hired just 2,616 new full-time professors. Only a few fast-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and China, now seem short of PhDs.

世新大學簽一中承諾書 教育部長:違法究責
(台灣)自由時報 2017-03-02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90565
節錄:對於世新大學簽署一中承諾書,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在立法院教委會開會之前受訪坦言,他不了解此事,但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 33 條規定,我國學校與中國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的合作行為,應先向教育部申報,世新大學未向教育部申報,已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教育部將深入了解究責,並同時函發各校再次提醒守法。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台灣與中國的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行為,應先向教育部申報,於教育部受理其提出完整申報之日起 30 日內,不得為該締結聯盟或書面約定之合作行為;教育部未於 30 日內決定者,視為同意。前項締結聯盟或書面約定之合作內容,不得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內容。教育部國際司長楊敏玲受訪表示,教育部初步(發現)只有世新大學簽署一中承諾書,應為個案,已要求世新大學提報過程及適用對象,教育部將在一週內和陸委會查處,二週內查清全國學校是否有類似情況。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如真違反,可罰新台幣 1 萬到 50 萬元,且限期改善。

習近平新政:七不講後又有十六條
BBC 中文網(2013 年 5 月 28 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3/05/130528_china_thought_control_youth
節錄:繼中共出台 9 號文件被披露規定「 7 不講」消息在網上傳出後,最近又出現一份最早於 5 月 4 日公布的<加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意見>(簡稱 「意見」),進一步突顯習近平新政試圖加強管控思想的意圖。「意見」下達時間為 5 月 4 日,與網絡上開始廣泛傳播的「七不講」時間吻合。中國各地媒體當時也曾報導過一份中共中央辦公廳<關於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通報>的文件。有分析人士認為,文件很可能是「七不講」內容的原始文本。網上廣泛流傳的中共「七不講」文件,要求高校教師不能講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和司法獨立。據報,「七不講」文件下發至縣團級,指稱:宣揚「普世價值」的核心目的是排除黨的領導;「公民社會」主張是要在基層黨組織外建立新的政治勢力;「新自由主義」理念反對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提倡「西方新聞觀念」,是反對黨一貫堅持的「喉舌論」,要擺脫黨對媒體領導,搞蘇聯當年改革時推行的「公開化」,用搞亂輿論來搞亂黨、搞亂社會。

HKU Space 接管明德學院
東方日報 2016 年 5 月 5 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60505/00176_024.html
節錄:中學畢業生人數下降,敲響自資院校警鐘。多次傳出收生不足及有財政問題的自資院校明德學院出現管理變動,校長及校務委員會主席雙雙辭職。有學生憂慮明德日後的發展,最壞的打算是轉校。明德學院是港大成員機構之一,二O一二年成立,由於校長麥培思已請辭,即時生效,港大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經文將出任學院暫代校長,今日會交代學院未來發展方向。據了解,開辦多個自資學位課程的明德學院原預期會有近三千名學生,但現時只有約六百人,本學年四年級學生畢業後,學生只剩四百人,本學年亦只有數十名新生。由於收生情況不理想,單在二O一四/一五學年,明德出現逾一千三百萬元赤字。今次除了管理層換血,據知明德的行政人員亦要由近六十人大幅減至三十多人。

自資學額過剩問題勢加劇
蘋果日報 2017 年 7 月 12 日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0712/20086978
節錄:中學文憑試考生持續下跌,預期至 2023 年後才逐步回升。今年一共 2.1 萬名日校考生考獲「3322+2」入大學門檻成績,較去年減少約 2,700 人,而全港有逾 2.3 萬個資助或自資一年級學士學位,意味考獲「3322+2」的考生,篤定可入讀學士課程。與此同時,自資學士學額過剩問題勢進一步惡化。八大今年提供 1.5 萬個一年級學士學額,自資界別則提供約 8,000 個一年級學士學額,合共約 2.3 萬個。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指出,整體考生人數持續下跌,去年已出現「學額多過考生」情況,今年進一步加劇。他解釋,未能入讀八大、成績又達「3322+2」的考生,尚有人選擇海外升學,或情願讀副學士再銜接八大,七除八扣後預料自資學士學額過剩將會更嚴重。

關焯照:自資學券破壞院校優勝劣汰
蘋果日報 2017 年 7 月 7 日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70707/20081652
節錄:林鄭月娥在首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宣佈,將會增加教育開支以支持本地的教育發展,包括政府推出每年三萬元「自資學券」,資助文憑試符合「3322」(成績)及入讀指定自資院校學位課程學生。自 1997-98 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香港嬰兒出生數字持續下降,令本地學生數量逐年減少。大批自資專上學院最近幾年均收生不足,反映低生育率已對香港教育機構帶來明顯衝擊。文憑試畢業生數量下降已維持了一段頗長時間,專上院校卻無視這計時炸彈,仍然不斷推出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最終形成收生不足的困境。部份收生嚴重不足的專上學院根本缺乏競爭力,正所謂適者生存,有口碑的專上學院在劣勢下仍能吸納足夠的學生,這段期間正好為專上學院製造汰弱留強的局面。林鄭政府又何必在此時出手,挽救那些水準平庸的學院呢!現時政府所提出的「自資學券」肯定是經濟效益不高的教育措施,一旦執行,最大得益者將會是專上學院,絕對不是學生。

相關院校報讀人數升五成 自資課程三萬資助涵蓋 15 院校
頭條日報 2017 年 8 月 5 日
http://hd.stheadline.com/news/daily/hk/590966/
節錄:被學生形容為「及時雨」的自資學位課程每年三萬元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政府昨公佈詳情,計劃將涵蓋十五間院校的自資學士學位及銜接學位課程,合共有逾三百個課程供合資格學生報讀。有參與院校指,報名人數較去年升逾五成。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三十六億教育新資源方案,早前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包括為合資格及入讀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三萬元免入息審查資助。政府昨公佈,計劃將涵蓋十五間院校,首年學士學位課程共一百四十六個,而銜接學位課程則有一百五十八個。政府發言人指,學生須在中學文憑考試考獲「三三二二」成績,如報讀自資銜接學位課程,則須具有副學位資歷,符合資格的新生和舊生均可獲得資助,資助金將在正常修業期內發放,但學生仍需支付扣除資助金額後的學費,有需要的學生仍可申請學生資助。而參與院校將基於實際入讀課程的學生人數而獲發資助。

相關的文章:

洋鸚鵡
2015 年 10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html
節錄:外國一些名牌大學,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大量中國學生湧入,學費源源不絕送上門,但是中國學生收得太多太濫的話,學校需要照顧他們的獨特口味和需要,代價是容易失去自我,甚至是自貶身價。解決之道?在中國境內開設分校(分店),讓中國顧客無須奔波千里,又可以把中國學生集中管理,令母校校園保持安寧恬靜,優良傳統免受中國學生的衝擊。換言之,錢照賺,但是想辦法減少所帶來的副作用。

紅色無間道
2017 年 9 月 20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9/blog-post_20.html
節錄:中共滲透香港的大學和傳媒行業,其實從未停過。疑似的紅色無間道,我見識過不止一位,但是從來沒有人試圖把我吸收入黨。政治和宗教團體吸納會員,會按照利用價值分等級,然後提供不同的待遇。它們最想要的,是具備權力或財富或名氣的人,因為他們能夠為組織的生存發展作出貢獻。這個世界,就是那麼現實,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

教育騙局(四)
2017 年 9 月 10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9/blog-post.html
節錄:大學不應該成為政治角力的場所(提示:沈祖堯)?太遲了。香港成為中共派系鬥爭的戰場,大學是接近權力核心和屬於思想領域的行業,一定會被捲入漩渦。校董會越來越多建制派,海歸派大舉南下(而且是同一間國產大學的校友集體進駐某個學系或學院),學生中內地生的數目又不斷增加(最新數字是 2003 年的三倍),有今日是必然的結果。

教育騙局(三)
2017 年 5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5/blog-post_20.html
節錄: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很可怕,難怪年輕的本地學者紛紛另謀出路。當中有人寫專欄,在電台開咪,在電視亮相,自資做棟篤笑,做導遊帶旅行團,也有人接商演拍廣告。表面上,好像跟 TVB 戲劇組的小生花旦司儀二打六又或者是新聞部的俊男美女前主播沒有太大的分別。當中也有人轉行從政,選議員殺入議會,然後被 689 DQ (Disqualified)(例如:劉小麗、鄭松泰、姚松炎)。

教育騙局(二)
2017 年 5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5/blog-post.html
節錄:如果私營的教育機構也不過是一盤生意,香港的國際學校是一個疑似投資騙局。國際學校要求學生家長購買指定金額的債券,而那些債券是沒有二手市場的。如果孩子要退學或被開除,家長會無法脫手(除非找到另一位家長接手而又取得學校的同意),被迫繼續持貨直至到期為止(據說個別的國際學校會向退學的學生家長提供 Refund, in full or in part)。家長變相為學校提供短期營運資金,某程度上,是家長打本給學校做生意,而顧客是自己的孩子。

教育騙局(一)
2015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21.html
節錄:經典騙局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受害人基於面子問題或其他的原因,不願意公開談論,也沒有及時向其他人發出警告,於是騙局可以繼續運作。如果我們身處的社會充斥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騙局,而學校又是社會的縮影,那麼公營教育制度其實也是騙局的一種(提示:國民教育),只不過受害人被愚弄的時候,心智尚未成熟,總要投身社會多年之後才醒覺受騙,而騙子已經跑得老遠甚至是早已仙遊,於是追討無門。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某程度上,以上的分析,也反映出香港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就是山頭眾多,人脈交錯。多年來,不少政商名流和名門望族都透過捐款或者其他途徑,跟某大學某學系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又或者對某大學某學系擁有某種影響力。這種情況,在歷史悠久的老牌大學身上,尤其明顯。在外國,大學是意識形態的戰場。在香港,大學是利益集團盤據之地,是中環的縮影。

又見學券制
2016 年 7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7/blog-post_27.html
節錄:於是依靠市場力量解決問題:院校紛紛開辦自負盈虧的(副學士、文憑或學位)課程。這是董建華任內所幹的「好事」,禍延至今。那些副學士以及自資學位(還有毅進課程)結果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僭建物,跟原有的制度格格不入,升學的銜接途徑不足,認受性有問題,僱主缺乏信心,讀完之後缺乏出路兼背負一身學債,令學生覺得受騙。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越來越似澳門賭場貴賓廳。如果香港是一盤生意,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不錯,「自由行」可以幫你「交數」(達成銷售指標),交租出糧,燈油火蠟,向股東交代。表面上,高增長概念,股價上升,前景向好(但是近期「自由行」的消費力開始放緩)。代價卻是:喧嘩吵鬧,烏煙瘴氣,黑錢氾濫,北姑橫行。這種情況,商學院語言,叫「集中風險」(Concentration risk)。

舍我、思危
2008 年 5 月 1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5/blog-post.html
節錄:一九五二年,父親帶著妻女遷往台灣。此後數十年,父子兩人分道揚鑣。五十年代初,父親在台灣當立法委員。那是蔣家天下的年代,網上的資料沒有提及他的黨籍,只是說他曾經頂撞蔣介石、爭取開放報禁以及為白色恐怖的受害人呼冤。遷台之後他似乎沒有坐過牢,這樣看來,應該算是國民黨的「諍友」。一九五六年,父親在台北成立「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後來升格為「世新大學」。

狗咬狗
2016 年 11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1/blog-post_30.html
節錄:新舊媒體之間的關係,似乎是「狗咬狗」。過去數年,廣告收入從舊媒體轉移至新媒體,於是舊媒體停刊熄機裁員減薪,新媒體則只會聘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你叫舊媒體的傳媒人怎麼辦?中年轉業還是提早退休?難怪新聞部的男女主播輪流跳船,然後透過其他途徑把名氣套現,止蝕抽身轉型轉飯碗。簡單地說:新的殺死舊的,但老前輩尚未死得,還有一點反擊能力。

棺材本托市
2017 年 4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4/blog-post_19.html
節錄:特區政府對長者真是無話可說,一方面拒絕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又積極開發各種為退休人士度身訂做的理財產品(例如:銀色債券、終身年金計劃、安老按揭計畫),呼籲長者把棺材本拿出來,交給公營機構或保險公司代為投資(錢生錢),換取穩定的現金流,亦即是變相動用長者的棺材本托市,支持股票或債券的價格。大陸的做法,是社保基金入市托 A 股和購買國債。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當權者的如意算盤,是試圖擺個姿態,表達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但是不會觸碰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即是:地產霸權,基金公司的利益,中港兩地人口政策的差異)。究其原因,當權者也許是不想得罪某些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地產商),怕會遭到報復或者反撲,累及兒孫。自私動機,不難理解。民國奇書<厚黑學>中,這種處事方法叫「鋸箭法」。

攻略
2013 年 2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3.html
節錄:「攻略」是對「交數」文化的消極抵抗,也是一種非常犬儒的生活態度。既然無法推翻強迫我做交數工具的各種社會制度,以及避開執行這套制度的各色人等(官府、老闆、上司、老師、父母、伴侶),唯有敷衍了事,盡量減少付出,就當是向制度進行小規模的報復,好讓對方明白我的不滿,但是又不會立即把我拉去打靶,也無法懲罰我的小奸小壞。北方人的說法:好死不如賴活。

17/11/2017

For 米:老一輩愛面子,也容易受制於說三道四的八卦親戚。公務員通常保守虛偽,否則無法融入官僚制度,林鄭是好例子。

For T:No. I was using materials from Wikipedia. Sorry, 我打錯字害埋你,應該是<留芳頌>才對,有「萬世留芳」的意思。

3 則留言:

匿名 說...

不明白教育騙局的不是香港的年青人,而是老一輩。

真實個案,有親戚兒子讀晝不成,但諗得通,肯放下身段想投身地盤學扎鐵,但公務員父母不肯,迫他繼續讀副學士之流...

Odinl 說...

Aunite 週日去了看《流芳頌》?你好,我當時也在。

T

余自立 說...

教育及房地產金融泡沫日益嚴重,但當局者迷,人人愛浸泡泡浴,泡沫爆破前係很少人會醒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