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8年1月11日星期四

宿命論


從自動導航到自我審查

喝過頭啖湯,賺過錢之後,以 Facebook (FB) 為首的新媒體開始走上舊媒體的老路,證據:間諜滲透、捲入權鬥、政治干預、商業壓力。

新媒體的商業模式,本來是「自動導航」。首先在虛擬世界搭建一個平台,讓用戶上載自家製作的內容,不加篩選,不作審查,然後利用那些內容(以及用戶的喜好或私隱或人脈)賺廣告費。有需要的時候,用戶的喜好或私隱或人脈又可以用來孝敬本國或別國的情報機關(提示:FB+中國市場)。不做 Content provider(內容生產商),就可以大幅節省成本和避免很多麻煩事(例如:就敏感問題表態以及僱用很多員工),不會走上 TVB 或荷理活電影廠的舊路(即是:龐然大物轉身難)。優點:輕巧靈活,本小利大,刀仔鋸大樹。

運作了十幾年之後,這套商業模式開始出現問題。俄羅斯的普京大帝是間諜出身,他看準社交媒體「自動導航」的特點,利用它們發布假新聞和影響民意,試圖干預西方國家的選舉(提示:美國、英國、西班牙)。再加上部份用戶上載不道德內容(例如:兒童色情影片、自殺直播室、散佈種族宗教仇恨),迫使新媒體建立審查制度,僱用員工刪除不道德的內容或虛假新聞,否則付錢的廣告客戶不高興,官府也有藉口干預或插手。受制於浮動的道德標準,社交媒體開始變得有立場,生存空間收窄,容易被捲入口水戰,商業模式也開始向舊媒體靠攏,經營成本增加,架構不再簡單。結果是:原有的優點慢慢消失,越來越不好玩,賺大錢的最佳時機已成過去,需要考慮轉型,甚至是撤退。

教主跟信眾同歸於盡

傳媒行業的宿命是踏腳石、談判籌碼或利益交換的渠道,新舊媒體都一樣,所以 FB 教主已經有轉戰醫療產業或生命科技的打算(提示: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不論新舊媒體,其實都走不出同一個模式。傳媒似邪教,靠洗腦混飯吃,向信眾灌輸某種價值觀(例如:買樓、結婚、生育),要求信眾為教主或教會的利益服務,而最後必定是教主跟信眾反目或「攬炒」(港式粵語:同歸於盡),之後改名換姓或換個招牌,另一群信眾跟另一位教主經歷同一個過程。救世者無法擺脫輪迴,是傳媒行業的宿命。傳媒、宗教、政治和黑社會,其實異曲同工,都是撈偏門,難有好結果。從事這些行業,似加入邪教,難以全身而退。傳媒行業最詭異的地方,是任何試圖利用它的人都會受傷,老闆(包括:人頭)或員工,無一倖免。

扯遠了,說回來。近年 Facebook 和 YouTube 開始清理門戶,主動刪除那些內容涉嫌違反道德或證實侵權的賬戶。不喜歡內容被審查的用戶開始轉場,尋找其他平台發表作品。注意:他或她並非社交媒體的僱員,不受僱佣合約束縛,隨時關閉賬戶走人,也未必會再回頭。亦即是說,新媒體跟用戶(兼內容生產商)及廣告客戶之間的關係很鬆散,這種特質在逆境中特別明顯。舊式中文的優雅說法,叫「時窮節乃見」。如果說邵逸夫的做法,是盡量壓低成本,簽下或綑綁一大群台前幕後,然後多年來閉上一眼由得部份人去釣金龜或追富家女或經營私幫生意(簡稱:名氣公司給你,利益你自己去找),新媒體的做法是更進一步,連合約都省下,似短暫同居的情侶,無須辦理離婚手續。

廣告商的角度

問題是:如果用來換取廣告收入的內容,有可能違反社會道德標準,又或者是牽涉侵權行為,也可以因為用戶轉場或賬戶被刪而隨時消失,你是廣告客戶會怎樣回應?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答案:project-based,吃散餐,短期合約,有今次未必有下次,總之你害到我就肯定無下次,對不對?一個收入不穩的行業,前景如何,自己想。資本主義社會,傳媒和廣告是領先指標 (Leading indicator),即是經濟週期逆轉時帶頭裁員的行業,先天格局缺乏穩定性。傳統智慧:經濟不景,商人要削減開支過冬,首先被開刀的必定是廣告費,因為生意人覺得賣廣告未必有用。我付錢讓你得獎或泡明星,但是營業額沒有上升?倒不如減價留住客戶,這是中國人老闆的思維。外國商人也有同樣的說法:”Half the money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 the trouble is, I don’t know which half.” 他叫 John Wanamaker (1838-1922) ,是美國的百貨業老闆(提示:Macy’s)。

廣告是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新舊媒體都一樣。對,新媒體佔廣告收入的份額增加,廣告人聲稱在新媒體落廣告比較精準,因為社交媒體掌握了用戶的喜好或私隱或人脈,又可以提供點擊數字的 Breakdown,但是新媒體跟用戶(兼內容生產商)及廣告客戶的關係比較鬆散。遇上經濟低迷的日子,這種特質會呈現出來。 KOL or YouTuber 是職業,替品牌拍廣告片可以生存?別傻了,那是剎那光輝(提示:蔡楓華),未必有持續性。博出名,還可以。有了名氣就要設法套現,變成現實世界的鈔票,否則那些點擊率或粉絲團可以因為平台改例而一夜消失。名氣平台給你,利益自己去找,即是走不出邵逸夫的商業模式,明白未?

打工仔的角度

有名無利的人多,是傳媒行業的特色,新舊媒體都一樣。因為這樣才可以壓低成本,保障大老闆的利益。六叔仙遊了,但是影響力猶在。與其責怪已經轉行的女主播拍廣告賺快錢,倒不如深入研究邵逸夫的商業模式為何歷久不衰,亦即是探討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脈絡(例如:觀眾水平低,質素不賣錢,新血源源不絕送上門,官府樂見行業維持壟斷生態,行內人無意亦無力為後輩爭取權益,行內人來源蕪雜兼且動機複雜於是一盤散沙。)把問題的根源或解決方法個人化(例如:打工仔處理好負面情緒就不需要輪候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服務,學生做好生涯規劃就不會自殺替教育部門製造麻煩),那是政府高官或建制派的慣技,亦即是維穩主旋律的變奏。這些論調,舊媒體包括 TVB 大量供應。

從打工仔的角度看,新媒體比舊媒體更不穩定。如果舊媒體是流水作業的工廠或金字塔型組織,新媒體是架構扁平的 project-based 組織,核心員工的數量不多,但是有很多短期合約員工,以及視乎需要僱用的 Freelancer。西方商學院理論說,後一種組織結構更加適合收入不穩的行業。黎智英要求<蘋果日報>的員工轉自僱,背後也是這套思路。如果說舊媒體因為廣告收入下跌而萎縮(尤其是文字傳媒),新媒體其實也好不到那裡去。從互聯網開始普及和商業化計起,面世未夠二十年已經遇上瓶頸階段,甚至是來到轉角位,這種生態環境很難吸引長期投資者(依賴維穩費扮傳媒大亨的人頭不算)。新媒體氣勢轉弱,發展方向不明,再加上廣告收入見頂,FB 教主怕麻煩,想跳船或轉軌,不難理解。商人重利輕別離(出處:琵琶行),他們跟公司的關係,從來不是一生一世。傳媒人講理想,只會被奸商玩殘,又或者以身殉傳媒,被這個行業消費得很徹底(例如:那些轉行之後被狗仔隊跟蹤和偷拍,連累男友或老公被起底的女主播)。

網上侵權問題

此外,新媒體的廣告也牽涉複雜的版權問題,因為部份廣告其實是推銷侵權物品(例如:冒牌貨,沒有得到授權的文字或影音創作),又或者以滾筒模式展示於提供侵權內容的網站之內。這些發生於虛擬世界的侵權行為,一樣會被現實世界的執法者或版權持有人所追究,但是蒐證和執法有難度,因為現實世界的法律受到國界所局限,而侵權者可以在網上世界不斷轉移。互聯網打破地域界限,同時令保護版權變得困難,因為原作者或版權持有人難以控制自己的作品被傳送或轉發到甚麼地方,又或者以甚麼價格和條件被出售、被分享。今日我們生活於平行時空,網上網下兩個世界(好像)擁有不同的行為標準。所以香港警察設有調查科技罪案的部門,但是在電子報案室的網頁上,有以下說明:「香港警務處的管轄範圍只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請勿向我們舉報在香港境外發生的事件。如果你想連接到世界各地其他警察隊/部門的網頁,請按這裏。」香港警察很忙,明白。

(申報利益:2017 是 Auntie 的被侵權之年。這個博客有幾篇文章被拿去轉貼於另一個網站賺廣告費,我發電郵通知侵權網站的廣告客戶,包括商業機構和慈善團體,試圖斷侵權網站的財路。那個網站一度變成 404 page not found,之後好像轉了型。同一時間,我的港大碩士論文被放上多間網上書店包括 Amazon 發售。對, Auntie 是過萬名苦主之一,因此玩了 10 個月的跨國追兇和網上維權,事件至今尚未結束。我用過的其中一招,是把 Executive Summary 抽出來,轉換成 PDF 檔案,放上雲端儲存,然後把下載精華版的超連結貼上侵權者的 LinkedIn company page 或某位高層的 LinkedIn personal page,表明身份,歡迎下載,同時提供聯絡電郵,叫讀者直接找我,不要花錢買盜版。對,貼街招。部份侵權網站把我的論文刪除,但是也有網站刪我的留言繼續賣。外國人看完我的留言之後給讚,哈哈。互聯網把我的文章傳得很遠,但是也讓我成為網上侵權盜版活動的受害人。撇開有限的金錢損失,這些經驗很有趣。Well, I have my fair share.)

插圖來源:
http://i.quoteaddicts.com/media/q1/67089.png

YouTube 精選:

Seals and Crofts - My Fair Share (Lyrics) (2: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CNqgEP_Tc
這首歌發表於 1977 年。歌詞:Fair, fair is a changing word. Fair is an honored promise. Justice if you're still there. I will have my fair share.

久石讓 Joe Hisaishi (Live) - 花火 (HANA-BI) (3: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ovkxIQ2rs
這是久石讓為北野武電影<花火>(1998) 所寫的音樂,調子傷感無奈。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Revealed: Facebook's internal rulebook on sex, terrorism and violence
The Guardian (May 21, 2017)
https://www.theguardian.com/news/2017/may/21/revealed-facebook-internal-rulebook-sex-terrorism-violence
Extract: Facebook’s secret rules and guidelines for deciding what its 2 billion users can post on the site are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Guardian investigation that will fuel the global debate about the role and ethics of the social media giant. The Guardian has seen more than 100 internal training manuals, spreadsheets and flowcharts that give unprecedented insight into the blueprints Facebook has used to moderate issues such as violence, hate speech, terrorism, pornography, racism and self-harm. Facebook will let users livestream self-harm, leaked documents show how site tries to strike balance between allowing cries for help and discouraging copycat behaviour. There are even guidelines on match-fixing and cannibalism. The Facebook Files give the first view of the codes and rules formulated by the site, which is under huge political pressure in Europe and the US.

2016: the year Facebook became the bad guy
The Guardian (Dec 12, 2016)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6/dec/12/facebook-2016-problems-fake-news-censorship
Extract: Then 2016 happened. As the year unfurled, Facebook had to deal with a string of controversies and blunders, not limited to: being accused of imperialism in India, censorship of historical photos, and livestreaming footage of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Not to mention misreported advertising metrics and the increasingly desperate cloning of rival Snapchat’s core features. Things came to a head in November, when the social network was accused of influencing 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rough politically polarized filter bubbles and a failure to tackle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The icing on the already unpalatable cake was Pope Francis last week declaring that fake news is a sin. It wasn’t all bad. None of these controversies made a dent on the bottom line; Facebook had a bumper year for advertising revenue, and the $3bn investment to tackle “all diseases” (no big deal) through th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was well received.

Tax justice (Dec 2017 Newsletter)
Facebook volunteers to stop tax dodging
http://www.taxjustice.net
Extract: Facebook has announced that it will stop using Ireland as a tax haven in its global structure. Currently advertising sales booked on the platform are invoiced from the company’s Ireland subsidiary. This allows the company to avoid vast amounts of tax on its operations as the local subsidiaries in the countries where the ads are actually paid for appear to have little revenue. Facebook has announced that it will now book advertising revenues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adverts are purchased. This will mean that local Facebook subsidiaries should se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profits and tax. In other words Facebook is shifting profits back from a tax haven to the countries where they actually do their business. This is a welcome development from Facebook, but as always it is worrying to see how as governments fail to take decisive action, it seems up to the companies themselves to decide whether and where they pay taxes. A better system of course would impose a level playing field on all. We also await to see whether other tax avoiding US tech giants – like Apple - will follow Facebook’s lead. The move also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Ireland's tax haven economic model, which relies on companies making accounting decisions to book profits in their jurisdiction, rather than creating real jobs.

Quotation by subject - advertising
http://www.quotationspage.com/subjects/advertising/

“Half the money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 the trouble is I don't know which half.”
By: Gerald Chait (MARCH 18, 2015)
https://www.b2bmarketing.net/en-gb/resources/blog/half-money-i-spend-advertising-wasted-trouble-i-dont-know-which-half
Extract: John Wanamaker (1838-1922) was a very successful United States merchant, religious leader and political figure, considered by some to be a "pioneer in marketing”. He opened one of the first and most successful department 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grew to 16 stores and eventually became part of Macy’s. He is credited with coining the phrase “Half the money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 the trouble is I don't know which half”.

We Now Know Which Half of Advertising is Wasted
Huffington Post (Aug 25, 2017)
Judy Ungar Franks
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we-now-know-which-half-of-advertising-is-wasted_us_59a03a69e4b0a62d0987ae80
Extract: Over one hundred years ago, John Wanamaker proclaimed, “Half the money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 the trouble is, I don’t know which half.” With the rise of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many believe we have finally solved the problem.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enables marketers to make advertising investments to select individuals in a media audience as opposed to having to buy the entire audience. Advertisers use a wealth of Big Data to learn about each audience member to then determine whether that audience member should be served with an advertisement and at what price. This all happens in near real-time and advertisers can therefore make near real-time adjustments to their approach to optimize the return-on-investment of its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YouTube 審核有漏洞 內容錯配失廣告
蘋果日報 2017 年 12 月 28 日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article/20171228/20257305
節錄:隨着 YouTube 壯大,據報全球用戶現每日觀看 10 億小時短片、每分鐘有 300 小時內容上載,其演算系統及審核漏洞亦越發明顯。首先是廣告錯配到不當內容。今年 3 月,250 個藍籌級客戶廣告被系統配置到涉反猶太及種族歧視短片,受害企業如可口可樂、沃爾馬和星巴克等不滿形象受損,紛紛抽起廣告。 11 月又犯同樣錯誤,這次涉及兒童色情內容及留言,得罪 adidas、Netflix、吉百利、德意志銀行等客戶,質疑網站政策無助過濾不當內容。為此 YouTube 痛定思痛,刪除 270 個戶口和 15 萬條短片,又關掉逾 62 萬條短片的留言功能; 200 萬條短片和 5 萬個「假親子」頻道的廣告亦被中止。但嚴打不當內容令不少知名 YouTuber 廣告收入大減,埋怨矯枉過正,部份人跳船到對家亞馬遜旗下的 Twitch 做節目。

網上廣告資金 3 成流向侵權網 資料庫助打擊
東方日報 10 月 3 日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1003/bkn-20171003113436250-1003_00822_001.html
節錄:虛擬的網絡世界並無國界,侵權行為有時難以追究。香港創意業界去年底建立「侵權網站資料庫」自救,至今列出 14 個香港多人瀏覽、提供侵權內容的海外網站供業界等參考,成功令 50 個香港品牌移除在侵權網站的廣告,同時令網站瀏覽量大跌 14%。資料庫目標在明年初,將有關網站清單增加 10 倍至 150 個,透過阻截廣告收入打擊侵權行為。牽頭的香港創意產業協會指,該 14 個侵權網站每月瀏覽量達 230 萬,刊登廣告的品牌亦多達 169 個,包括知名教育機構、旅行社及超市,甚至律師樓。業界指香港今年迄今在網上廣告投入的資金已達到 57.2 億港元,估計 3 成流向侵權網站。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指,這些網站的伺服器大多置於海外,「就算識別到海關都執唔到法」,只能循跨國行動追究,但蒐證舉證及執法都有難度。

香港警務處:電子報案室:舉報科技罪案
https://secure1.info.gov.hk/police/eforms/report_cyber_crime_tc.php

論文被出版侵犯苦主大聯盟@Facebook
Alliance Agains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f our Theses
https://zh-hk.facebook.com/groups/1803389856650272/

相關的文章:

狗咬狗
2016 年 11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1/blog-post_30.html
節錄:新舊媒體之間的關係,似乎是「狗咬狗」。過去數年,廣告收入從舊媒體轉移至新媒體,於是舊媒體停刊熄機裁員減薪,新媒體則只會聘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你叫舊媒體的傳媒人怎麼辦?中年轉業還是提早退休?難怪新聞部的男女主播輪流跳船,然後透過其他途徑把名氣套現,止蝕抽身轉型轉飯碗。簡單地說:新的殺死舊的,但老前輩尚未死得,還有一點反擊能力。

養鬼仔
2016 年 5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5/blog-post_27.html
節錄:社交媒體似「養鬼仔」的說法,來自一位刻薄的時裝博客。某日翻閱女性雜誌,看見一篇專欄文章如是說。作者的結論:粉絲多?且慢高興,網民喜怒無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萬一閣下踩錯線(即是:在敏感話題上採取錯誤的立場),你會死得很慘,就像那些「養鬼仔」的人一樣。「鬼仔」不容易養,千萬要小心。那麼恐怖? Auntie 有不少男讀者,那麼我豈不是變成「養狗公」?我啋!

踏腳石
2016 年 5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5/blog-post_20.html
節錄:至於替主流傳媒寫專欄或主持節目,然後私底下開設顧問或公關公司接生意,又或者進行檯底交易(例如:跟莊家搵食的專欄作者向散戶推銷暴升暴跌的神仙股或者叫妖股),這一套,財經版依然有人用,但是由於股市交投淡靜,港股的走勢又越來越受大陸 A 股的影響,過去兩三年開始跟外圍(美股)脫鉤,甚麼門派的分析工具都派不上用場,股評人的市場價值其實也在下跌中。

東尼(一)
2010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4/blog-post.html
節錄:本地股評人當中,有些在電子傳媒主持節目,私底下卻經營財經公關或者顧問公司(註一)。他們的私幫生意跟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之間,是否有業務往來,又或者存在著某種利益關係,對他們的公開言論又有何影響,自己想。東尼 (Tony Measor) 沒有這樣做,他已經一把年紀,有老人病,處於半退休狀態,每日除了寫專欄之外,就是玩填字遊戲、跟家人共聚天倫,非常 Laid back。

留下買路錢(六)
2011 年 7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7/blog-post_18.html
節錄:香港的傳媒機構向來不是好僱主,工時長和工資低是老生常談。不少人都說,這個行業缺乏事業發展的空間,不可以幹一輩子,不足以付託終身。尤其是在互聯網興起之後,主流傳媒成為夕陽工業,現有的傳媒機構,尤其是歷史悠久和有點江湖地位的,老闆和管理層都無心戀戰,不願意增加投資或者拓展業務,放盤求售的倒有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有「傳媒人」經營私幫生意,向生意人收保護費,是必然的事。在生意人的眼中,這類「傳媒人」跟「盤桔黨」沒有分別。

瓣數多
2014 年 8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0.html
節錄:主業的薪水不高或利潤微薄,又或者行內只有短期合約但沒有固定職位,不足以應付基本的生活開支。於是乎,個個都身兼多職,又或者經營私幫生意。這種情況,主流傳媒和娛樂圈很常見,原因是有名無利的人多。他們借助名氣,替私幫生意招客,結果形成惡性循環,老闆無意改善待遇。原因?反正你們會自己想辦法,而願意入行賤賣青春的年輕人又源源不絕,供應充足。

嫖客與馬伕
2015 年 6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17.html
節錄: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是集合一大堆基本功不穩,但是急於成名,然後試圖透過其他途徑把名氣套現的所謂「才子」、「名嘴」或「財經演員」。始作佣者,是邵逸夫。他開創的商業模式和管理之道,是名(氣)公司給你,利(益)你自己去找。經邵氏和 TVB 發揚光大,模仿者眾,令香港的主流傳媒成為一個重量不重質的行業,靠不斷入行的年輕人賤賣青春注入新血,直至被時代淘汰為止。

南洋幫(四)
2014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21.html
節錄:邵逸夫的競爭對手和生意夥伴中,不乏南洋富商。香港電影專家會告訴你,在五六十年代,有一間叫電懋的電影公司(提示:宋淇、張愛玲),曾經是邵氏的競爭對手。老闆叫陸運濤 (1915-1964),是南洋富商陸佑(提示:香港大學的陸佑堂)之子,上世界三十年代在英國的劍橋大學修讀文學及歷史。 1940 年回到新加坡,接管家族事業,名下的生意包括:橡膠園、錫礦、地產、銀行、酒店和娛樂事業,而電影是其中一環。

燒錢生意、湊客之道、中港足球
2014 年 6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0.html
節錄:有些昂貴的玩意或燒錢的生意,是用來「湊客」的,即是跟 VIP 建立更緊密關係,方便「埋堆」(打入小圈子)。前者的例子:紅酒、茅台、錦鯉、古董、沉香木、羅漢松、高爾夫球。後者的例子:足球隊、主流傳媒、娛樂事業。既然只是工具,又或者是用來娛賓的歌姬舞女,燒錢的生意,死亡率高,不得善終,不是賣盤收場,便是關門大吉。管理上常見的問題,是大老闆無心經營,得過且過,又或者是外行領導內行,結果鬧出笑話(提示:王晶:老周電視台)。

黎智英(六)
2017 年 7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7/blog-post_21.html
節錄: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日後<蘋果日報>或賣盤或染紅或結業,我都不會再寫了。寫完這一篇,盡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出處:琵琶行),我說對了。傳媒行業是精神分裂的壞情人,愛上他,你會傷得很重。這個行業的詭異之處,是任何試圖利用它的人都會受傷,分別只是輕傷或重傷,老闆和員工都一樣,無法倖免。四個月前,我在這個系列的第五篇中,形容「黎智英似結業前夕的小商販」。

賢內助(四)
2015 年 5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7.html
節錄:香港的主流傳媒,與影視作品一樣,跟女權運動絕緣。對於性別角色、愛情、婚姻、生育等題目,所採取的觀點,充滿中國特色父權社會的色彩:女人讀書再多,也只配充當男人的後勤支援。這個世界是屬於男人的,女人只需要專心做好賢內助。香港的主流傳媒,不管是政治、財經,還是娛樂新聞,都充滿性別歧視的色彩。女孩子長期受薰陶,會產生怎樣的效果,不難想像。

雞肋(二)
2013 年 8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7.html
節錄:如果有人能夠用行動證明, A 並非到達 B 的唯一途徑,還有 C、D、E 等方法, A 行業會立即被捨棄,求職者的數量和質素均會明顯下跌。「香港小姐」是好例子,近年參選佳麗的質素明顯下降,因為它已經不再是嫁入豪門又或者加入娛樂圈的唯一途徑。另一個好例子,是女主播公然違抗電視台新聞部高層的命令,自己私底下接工作,又或者是爆內幕博炒,然後轉行或嫁人。到了這個地步,在僱員的眼中, A 行業已經不再是踏腳石,而是真真正正的「雞肋」。

女主播
2010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20.html
節錄:是女主播這個行業,越來越似空中小姐,入職的時候必須年輕貌美、口齒伶俐,但是職業生涯非常短暫,頂多幹到三十來歲就要轉行。有鑑於此,不少漂亮的女孩子,千辛萬苦入行,知道真相之後,唯有邊做邊發展副業,又或者忙於釣金龜,希望盡快上岸。女主播一般會讀書,但是她們所用的策略,本質上跟娛樂圈的拜金女子(也是大學生)無異,都是想趁年輕貌美,盡快利用名氣尋找出路,試圖轉換人生的軌跡。

衍生需求
2011 年 9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19.html
節錄:(主流傳媒)長年累月替女人洗腦,讓她們為結婚生子而活。與此同時,繼續抹黑和打壓那些特立獨行,拒絕按照時間表和方程式做人的大膽女子。這是主流傳媒的生存之道,因為挑動女人的神經,製造恐慌,方可自保。容易焦慮的女人,成為一個夕陽工業的救星,背後是龐大的商業利益,不難理解。

見字速磅水!
2017 年 8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8/blog-post_30.html
節錄:我的文章歡迎轉載,註明出處便可,但是請不要當我是女藝人,把廣告 Banner 貼在我胸前。 Auntie 幾十歲啦,致力成為龍婆(圖)的接班人,請不要破壞我的專業形象!還有第二個要求:賺到幾多錢呀?夠不夠你買咖啡奶茶汽水啤酒花生魚蛋蝦餃燒賣叉燒包炒粉麵 Pizza?係咪應該分番 D 俾 Auntie 呢?請捐助指定的慈善團體!即係:還我事業線,見字速磅水!

貼街招
2017 年 5 月 3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5/blog-post_31.html
節錄:如果是追討錢債情債,通常是張貼於某君的居所或工作地點附近,讓對方的親友、鄰居、上司或同事看見,目的是迫使當事人現身,交代事情或償還欠款。對,玩群眾壓力。為了加強驚嚇效果,討債街招一般會採用特大的紅色字體印刷,又或者用紅色噴漆直接寫在牆上。這種追債手法,已經轉移到網上世界,透過社交媒體進行。

11/01/2018

For fat cat: U2

For the second comment: 請上網搜尋:于品海+明報,金庸是否被騙,自己想。

For M: 這個世界沒有必讀的書,倒不如學會如何讀人更加實際。 18-22 這個階段,很多人未開竅。缺乏人生經驗,未能消化經典名著。倒不如趁升學壓力稍減,多觀察身邊人,先搞清楚老師和同學是甚麼東西,以及思考如何應對。華人社會的教育制度令孩子累得要命,沒有時間和空間跟別人互動,於是缺乏好奇心和同情心,容易淪為交數工具,也令愛情婚姻變得非常困難。

4 則留言:

catize 說...

dear auntie

like this piece very much.
great 2018!

cheers
fat cat

匿名 說...

aunti, 點睇金庸, 會否例外?(傳媒行業最詭異的地方,是任何試圖利用它的人都會受傷,老闆(包括:人頭)或員工,無一倖免。)

M 說...

Auntie 文章水平之高,遠遠超越那些甚麼健筆甚麼 KOL。

請教 auntie,如果要推薦大學 freshman 看三本書,你會推薦甚麼?

M 說...

Auntie,

倪匡之子 算是成功利用傳媒圖利的人吧?
格局雖小,此子成功套現股份,又贏得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