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傅聰


中國文學科

傅聰其實屬於中國文學科。他的前半生,集合了中國文學的常見主題:政治迫害、骨肉分離、流轉人生、客居異鄉、故國之思、傳統的失落、藝術的追求、人生的磨難,一應俱全。淒淒慘慘戚戚,絕對是史詩式傳記片的題材。

這些基本元素,凡是稍為涉獵過過中國文學的人,都會覺得非常熟悉。因為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屈原到杜甫,再到李清照和白先勇,都是寫同樣的東西,而且是同樣的角度:自傷自憐、哀痛無奈,但是不會號召大家起來反抗,更加不會思考如何終止惡性循環,從根本地解決問題,為兒孫建立起比較合理和合符人道的生存環境。怨天怨地之後,中國人繼續忙於繁殖,讓孩子們承擔惡果。這是一個缺乏理性的民族,喜歡自我沉溺。

傅聰的個案中,這堆東西的載體,由充滿意像的方塊字和韻文,變成最抽象、提供最大詮釋空間的表現藝術形式(音樂)。而所用的工具,也由古代文人慣用的七弦琴,變成來自西方的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對於中國人來說,技術層面的轉變並不礙事,反正中國人學西方永遠停留於入門的層次。老一輩的海外華人並沒有經歷過國家主導的文化大革命,更加是死腦筋,習慣使用傳統思想的套路來解讀傅聰,把他變成集體回憶的投射,一個永恆的文化符號 (Cultural icon)。

傅聰本人對於古典音樂的理解,某程度上也加強了他在海外華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他說過,蕭邦的樂曲像李後主的詩,貝多芬的情懷像杜甫,而莫札特的音樂與李白的詩感覺接近。作為第一個打進國際古典樂壇的中國音樂家,替同胞們舖設入門磚,無可厚非,也是有趣的跨文化觀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種文化自我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m) ―― 懶惰的中國人喜歡抓住一些熟悉的標籤或者符號,又或者一些先入為主的陳舊觀念,就以為找到了標準答案,解決了問題,然後停止探索,餘生不再思考,專心做金錢的奴隸,讓心情隨著工資、股市和樓價而七上八落。換言之,傅聰有可能是好心做壞事,讓中國樂迷無法突破本身的文化局限,以及提升藝術欣賞的能力。

傅雷家書

傅聰的江湖地位,部份來自他那位苦命的父親。1944 年 5 月,傅雷 (1908-1966) 以筆名「迅雨」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高度評價於 1943 年年底發表的<金鎖記>,稱許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註一),是張愛玲 (1920-1995) 的其中一位伯樂。作為文人,傅雷有品味,有眼光,但是無緣見到長子傅聰日後的成就。中國人父母(尤其是崇洋的上海人和香港人)都喜歡迫小孩子練琴,讀<傅雷家書>,不難引發共鳴,怕自己死得太早,無法繼續干預子女的人生,於是乎,一邊讀,一邊眼紅鼻酸掏紙巾。這本書於海外華人社會備受推崇,影響深遠,連傅聰自己都說:「人家好像老是問我家書的事情,好像我還是小孩子似的。」

如果我是被迫練琴的小孩子,我會恨透傅雷叔叔,因為他令不少華人父母以為自己做得對。這本書我手邊沒有,到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的網頁查資料,香港版(簡體字)的初版由香港三聯於 1982 年出版,應該就是我老家舊書櫃內的那一本。我老父五十年代在上海唸書,見過傅雷,第一時間買來看。我看了兩三頁,就讀不下去了,囉囉唆唆,長篇大論,比我老父更要命,立即放棄。我是壞孩子,受不了理論家型長輩。今日香港有些中學迫學生讀這本書,讀完還要寫報告,實在叫孩子們太沉重。又要練琴又要讀<傅雷家書>,簡直是雙重迫害。

寫傅聰的文章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主流華文傳媒寫傅聰的文章,特別容易流於煽情、文藝腔、陳腔濫調,又或者千篇一律。濫情文章多,睿智評論少。對他的琴藝,也是讚譽者多,挑剔者少。這類文章,通常集中於他對蕭邦樂曲的理解,又或者陳述他跟蕭邦的相同之處,近年更慣性地把他和晚輩李雲迪相提並論。例如董橋寫傅聰:

「深圳高中生李雲迪得了波蘭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消息一傳出來,我跟傅先生通電話。四十五年前的光輝照亮了這位鋼琴家的藝術生命,載著故鄉的夢影,載著雙親的遺恨,他的一葉扁舟終於盪漾在音樂浩瀚的大海上。四十五年後欣聞李雲迪的捷報,傅先生說:『畢竟只十八歲,要再深造!』波蘭蕭邦鋼琴大賽 1927 年開始每五年舉行一次,冠軍給俄羅斯和波蘭人拿過三次,亞洲人傅聰榮獲第三名,1980 年第十屆比賽有一位越南鋼琴家鄧泰孫奪魁。」

傅聰 vs 李雲迪

身處於前輩傅聰的陰影之下,李雲迪的路比較難行。兩人出身於同一個國際鋼琴比賽,撇開琴藝不論,傅聰的出身和教養、低調的作風(香港的英籍樂評人 Jonathan Douglas 形容傅聰 notoriously reclusive)以及文化貴族的形象,都令他備受老一輩華人樂迷的擁護和愛戴。單是論形象,已經勝李雲迪九條街。李雲迪如果不小心處理自己的事業和形象,很容易會變成另一個 Richard Clayderman (大陸譯名:理察.克萊德曼),即是降格到 Easy listening 的層次,又或者成為女人湯丸(甜心),充當海外華人社會性壓抑教會女生以及名利場交際花心目中的「鋼琴王子」。

李雲迪近年的表現令人失望,雖然他已經透過「優才計畫」成為香港人,又經常替本地官府演奏和拍攝宣傳片,但是愛恨分明的香港樂迷並不領情,對他毫不客氣,直指他琴藝退步,貪錢,濫做,連商場騷 (Show) 和選美玩意都殺(接),真係無眼睇(粵語:吾不欲觀之矣)。客氣一點,例如本地著名樂評人周凡夫的說法,是李雲迪需要一個導師才能真正觸摸到蕭邦的靈魂。本地另一位著名樂評人蕭威廉則認為李雲迪是進入了瓶頸期,應該減少演出。而最老氣橫秋也是最具份量的評語,應該是傅雷的遺訓:「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郎朗的定位

相比之下,郎朗的路就比李雲迪容易,他的層次未必很高,但是勝在方向清晰。他是東北瀋陽人,性格外向,大開大闔,雖然誇張台風經常引人詬病,初出道的時候也說話狂妄(例如:視音樂會為練琴),但是從市場推廣 (Marketing) 的角度看,他的陽光男孩外型適合走商業路線,定位清晰,容易包裝,是那種可以穿牛仔褲拍攝唱片封套的年輕演奏家。從唱片公司的角度看,捧郎朗亦有助於拓展中國市場,符合長遠和整體的策略規劃 (Strategic planning)。

有鑑於此,郎朗今年四月於美國三藩市一場音樂會上用 iPad 演奏<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是入型入格的演出,也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舉動(三藩市向來以多元文化和作風開放見稱,提供一群富幽默感、樂於跟演奏家互動的現場觀眾)。此舉成功地製造話題,令年輕人紛紛上網瀏覽有關的 YouTube 片段。以他的條件,就算將來轉型成為 Piano Entertainer(鋼琴藝人),也是順理成章。

小圖:傅聰 (1934-)
來源:http://www.shanghaiconcerthall.org/uploadfile/20077411418.jpg

註釋:

(註一)  1944 年 5 月傅雷以筆名「迅雨」於<萬象>雜誌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高度評價<金鎖記>,同時對<連環套>提出嚴厲的批評。張愛玲的回應文章題為<自己的文章>,收錄於散文集<流言>。當年<萬象>雜誌的老闆叫平襟亞,是鴛鴦蝴蝶派教母瓊瑤 (1938-) 的現任丈夫平鑫濤 (1927-) 的堂伯父。

YouTube 精選:

Fou Ts'ong plays Chopin: Nocturne Op.62 no.1 (6: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ZPhva2j0w&feature=related

La Campanella by Yundi Li (4: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nfZjqMSy0&feature=related

Lang Lang Playing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on an iPad (1: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plGbCBaLA

薛嘯秋:
<土耳其進行曲>(最靓嘅豬腩肉)+ <野蜂飛舞> (5:2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2vbrTZiZ_8
一位以「魔指」和「炫技」為賣點的新晉鋼琴家。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董橋:<布爾喬亞的蕭邦,好!>
收錄於散文集<舊時月色>41-42 頁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3(簡體字)

陶傑:<鋼琴藝人>
收錄於散文集<莎士比亞的安魂曲>51-53 頁
皇冠 2007 年 7 月(繁體字)
節錄:中國家長,以上海為虛榮崇洋的核心,硬要子女學鋼琴,多半也是出於戲劇的炫燿,多於音樂力的心靈修養。彈的樂章,愈繁複多變,愈像十指玩雜技,家長愈有面子。

<傅雷家書>
作者:傅雷
北京三聯 2000
ISBN:710800125X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6.28 2310
1986 年十本好書/第 4 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 10 本好書

走出<傅雷家書>:與傅聰對談
作者:傅敏(傅聰的弟弟)
出版社:三聯(香港)
出版日期:2006 年 5 月 1 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62042564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9351

傅聰:黑白鍵上五十年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05 年 4 月 26 日
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whjl/t193179.htm
傅聰親述當年出走心情。

蕭邦國際大賽人才輩出 (二之二)
作者:Andrew Ho
原載:信報網站
日期:2010 年 10 月 20 日
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details.php?blog_posts_id=57436
節錄:今次續談斯拉夫國家以外的得獎者。中國大陸的傅聰,一九五五年獲得第三名和馬祖卡獎。大約在八十年代後期,聽過他的現場演奏一、兩次,深覺水準不夠,連技巧要求不高的幻想波蘭舞曲也彈得一塌糊塗。他在七、八十年代的蕭邦錄音也不太出眾,強音刺耳之餘,又一邊彈奏,一邊哼著擾人的雜音。近年他為波蘭蕭邦研究所錄製的馬祖卡選集,使用的十九世紀鋼琴經不起粗暴敲打,也許是這個緣故,傅聰沒有彈出刺耳的音色,演繹也出奇的好,不愧為馬祖卡獎得主,體現了樂曲的獨特節拍。這張唱片,雖然間中也可以聽見他哼著的怪音,仍可算是他的代表作,值得收藏。

Fou Ts'ong
An Exile No More
NoteWorthy, p. 162-169
Sub-title: 30 world-renowned artists talk to RTHK Radio 4's Jonathan Douglas
Interviewer / Author : Jonathan Douglas (杜格尊)
Publisher: Joint Publishing (HK),First published in January 2005
ISBN: 9620424360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780.92 DOU
簡介:Jonathan Douglas 的中文名字是杜格尊,是香港電台第四台(官辦的古典音樂電台)的資深節目主持,這本書輯錄了他跟三十位古典音樂名家的訪問(英文文字紀錄)。杜格尊是那種居港多年,跟本地人結婚的英國人,有兩個混血兒子。會彈鋼琴、唱歌和演戲,曾於香港的舞台上飾演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Hamlet),2008 年年底獲英國政府頒授 MBE 勳銜,到白金漢宮面聖,英女皇問他香港有沒有變 (原文:Whether HK had changed)。杜格尊筆下的傅聰非常難搞,答問題一句起兩句止,是性格巨星,令訪問員不得不小心翼翼。這篇訪問令人想起香港搬屋公司所用紙皮箱上面的那行英文字 Handle with Care(港譯:小心輕放),而且還要在 Care 前面加上 Extreme(極度)一詞。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優秀人才入境計畫
(簡稱「優才計畫」)
http://www.immd.gov.hk/chtml/QMAS_2.htm

05/12/2010

2 則留言:

王宁 說...

说到傅雷的成就,如果不提傅雷的翻译,而仅仅提到一篇评论张爱玲小说的文章,无疑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对傅雷很不公平。

要知道早年张爱玲因傅雷的评论而提高身价和知名度,而不是傅雷因张爱玲而出名。至少,傅的评张文章在他自己的著作里远远排不到最重要。

冒昧多嘴,见谅。

王宁 說...

不好意思,还是我。

忘了说,琼瑶比鸳鸯蝴蝶派晚了几十年。当然,这或许是个比喻,但既然鸳鸯蝴蝶派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这样比喻就容易让人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