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7年4月7日星期五

不是情人


中國情人或嫖客

劇情(借用邁克的文字):「十五歲半的法國女子,在西貢,與一個作者一直不肯透露姓名的中國男子的戀情。他們渡河時邂逅。他坐在他的黑色汽車裡,而她凝視湄公河。她記得那天她塗了當時流行的暗赭如櫻桃的口紅,穿著她母親嫌顏色太淺的真絲衣裙,腰間扣了她兄弟的皮腰帶,頭上戴著一頂男式平邊呢帽。以後,她們在一間房間會面,他會用他的黑色汽車送她回去宿舍。他們當然沒有結合的可能。兩人分開後,男婚女嫁,經過戰亂、生子、離婚、再婚,然後有一天,在巴黎,他打電話給她。」(來源:<書啊!書>,博益 1996 年 3 月,p.164)

故事改編自小說<情人>(又名: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電影版的男主角是香港演員梁家輝(圖左)。作者叫瑪格麗特.杜拉絲 (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她的舊照片顯示,女作家年輕時的樣子跟女主角(珍.瑪奇)有六、七成相似。至於男主角的真身,根據八卦傳媒發掘到的舊照片,相貌頗清秀,但是跟玉樹臨風的梁家輝相差很遠。

這段殖民地異族戀其實並不浪漫,因為當中牽涉肉體和金錢,有援交的成份。男方富裕,女方拮据。男主角的父親反對兒子跟法國女子結婚,因為兒子要跟另一個華人富戶的女兒結婚,替家族的利益作出貢獻。女主角是教會學校的高材生,但是母親偏愛有情緒問題的長子,慣性地忽略女兒。讀書無法改變命運,是女狀元面對的困局。事情傳開了,母親起初反對女兒跟中國男人交往,但是發覺對方有錢之後,開始默許這段關係。對,男人不可以窮,情人或嫖客都一樣,這個道理港男一定懂。故事的結局,是男主角服從父親的命令,跟另一個華人富戶的女兒結婚,而女主角一家得到男方的資助,可以回歸法國。她上船的時候,看見他的黑色汽車停在碼頭,知道他的人在車內。關係結束,失去聯絡。若干年後,她在巴黎收到他的電話,說依然愛她。他知道自己是她的第一個男人,想重拾舊歡?

中國人有甚麼好怕?

但這個故事的包裝很精美。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的法屬越南,風光明媚,山水秀麗。晚間的湄公河上,當地人駕著有如樹葉的小舟,販賣各種各樣的熟食。女主角的記憶中,河面上瀰漫著廣東米飯、炭燒海鮮和煮沸了的蔬菜的香味。喜歡亞洲美食的法國少女,沒有被大她十年以上的中國男人剝削,她並非男人的性奴。誰嫖了誰,還說不準呢。今日女權份子愛說的「情慾自主」,十五六歲的法國少女已經懂了。原著中,早熟的法國少女這樣反擊她的中國情人或嫖客:

「中國人有甚麼好怕的?」

「中國人到那裡移民,都不會被同化,他們在這裡和美洲都是一個樣,遷徙流離,四處落腳,誰也沒辦法用殖民方式安頓他們,這還不教人難受嗎?」

那中國人笑了。她跟著也笑了。她耵著他,看他滿眼讚賞。

「千真萬確,一點辦法也沒有!」

沉默。

(來源:中國北方來的情人,麥田出版 1993 初版,p.120,譯者:葉淑燕)

故事的教訓:即使是男長女幼,男人富女人窮,佔上風的不一定是男人。中國男人以為自己征服了法國少女,但是在少女的心目中,自己的族群依舊是殖民地的主人,而男人的族群不過是一群麻煩的僑居者。肉體和金錢以外,這段感情還牽涉到種族問題和殖民地制度,非常複雜。中國人,錢再多,也不過是難民。華人僑居的地方,掌握權力的,永遠另有其人。男女角力,不能只看桌面上的籌碼。

不是優雅的梁家輝

而今日移居西方國家的中國人,又比來自前殖民地的老華僑麻煩,因為文化背景不同,是另一種 DNA。他們並非電影中優雅的梁家輝,而是經歷過共產主義洗禮的大陸人,部份人更加是迷你版的中國共產黨,作風粗暴,習慣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別人的身上(提示:孔子學院)。亞洲國家的共產黨元老,不乏法國留學生(例如:周恩來、鄧小平、胡志明),但是他們學不到法蘭西最美好的一面,卻把法國大革命最黑暗的一面帶回亞洲,令國家變成人間地獄,老百姓則變成鎔爐中的灰燼,血流成河,白骨堆積。共產主義政權所遺留下來的毒素,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徹底清除,令這些國家的女人急不及待往外逃(提示:越南新娘),當中部份人淪為性奴。

法蘭西最美好的一面,只有美術人才懂得欣賞。唯有林風眠、吳冠中(提示:風箏不斷線)、趙無極、朱德群和潘玉良(提示:畫魂)等人的畫筆或雕刻刀,才能準確地刻劃與捕捉。這群法國留學生的作品,如今靜躺於畫廊或美術館之內,跟電影中的梁家輝,屬於同一個優雅的年代。千山萬水,千帆過盡,回不去了。導火線或轉捩點,據說是個手執剪刀,來自浙江的中國男人。到底是警察濫權,還是另有內情(例如:錢債情債?家庭糾紛?),有待查證。可以肯定的是,來自前殖民地的老華僑逝世,被湧入的大陸人所取代,同時帶來一堆社會問題(例如:樓價飆升、間諜滲透)。法國跟中國的關係,不再是情人或嫖客,很大機會是怨偶。英國或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講廣東話或台山話的老華僑去世之後,由大陸人所取代,而當中夾雜一些疑似商業間諜或軍火商人或傳媒人兼情報人員。

避不開的中國因素

面對新一輪的排華浪潮,時日無多的老華僑搖頭嘆息。叫兒孫回歸華人社會發展事業?今時今日,香港和台灣的產業開始被中資(及其代理人)所進駐、收購或滲透,你跑得到那裡去?全球化的真正大贏家,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你跑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避不開中國因素,這才是中國人最可怕的地方。因為這個原因,美國的特朗普(大陸譯名:川普)備受注目。他選擇迎頭痛擊,西方國家樂於旁觀美國牛仔挑戰 the Wild East,讓他作先鋒。他成功了,模仿者眾。一旦失敗,西方國家會吸收教訓,然後調整策略,用另一種方法對付中國。這位新任美國牛仔也真夠格,一邊接待習近平,一邊向敘利亞的軍事基地發射導彈。殺雞儆猴?自己想。跟中國談戀愛?別傻了,那個年代已經結束。那種西方人,今日近乎絕種。電影中的法國少女,她的心留在湄公河畔,沒有留戀中國男人的肉體。由始至終,他不過是她生命中的踏腳石。換言之,男人上心,女人不上心。女人放下了,男人放不下。說穿了,是中國男人的處女情意結作怪。

插圖來源:
http://cfs12.blog.daum.net/original/8/blog/2008/02/08/13/29/47abda930e2a2&filename=102%EB%B3%B5%EC%82%AC.jpg

YouTube 精選:

The Lover (1992) Trailer (1: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x27dUOlIc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電影<情人> (199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情人_(1992年電影)
節錄:<情人>(英語:The Lover,法語:L'amant)是一部 1992 年上映的電影,由克勞德.貝里製片,讓-雅克.阿諾導演,主演是珍.瑪奇和梁家輝。影片改編自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說<情人>,講述了在 1929 年的法國殖民地越南,一個法國少女和富有的中國男子之間發生的愛情故事。<情人>從 1989 年開始製作, 1991 年正式開鏡, 1992 年 1 月 22 日首先在法國上映,同年 6 月和 10 月分別在英國和美國上映。電影獲得 1993 年愷撒獎「最佳電影音樂獎」的榮譽。

維基百科:瑪格麗特.莒哈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瑪格麗特•莒哈絲
節錄:瑪格麗特.莒哈絲(法語:Marguerite Donnadieu,以 Marguerite Duras 知名,1914-1996),法國知名作家、電影導演。 1914 年莒哈絲生於中南半島嘉定市(即是南越的西貢,越南統一後改稱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中南半島渡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泉源。 1943 年她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父親的老家,一個名為 Duras 的村莊。莒哈絲的父母是響應法國政府的號召而來到時為法國殖民地的中南半島的。到達不久,父親便患上了重病,不得不回法國,最終不幸在法國病逝。父親病逝後,母親帶著三個孩子留在中南半島。她依靠作為教師微薄的工資養活三個孩子,在一次投資柬埔寨的房產失敗之後,家庭境況更是捉襟見肘。其書<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 便是以這次投資失敗為藍本,講述一位到中南半島的法國母親向殖民地當局地籍管理局租用中南半島南方太平洋海邊一塊租讓地,因為沒有行賄,租到的竟是一塊不可耕種的鹽鹼地,還有被太平洋大潮隨時吞沒的危險。其代表作<情人>(電影版 1992)亦與這次經歷息息相關。在中南半島,青年時期的莒哈絲和一位富有的中國商人李雲泰有過一段情事,在她後來的作品中反覆被提及。

邁克:<她的法國名字在湄公河畔>
收錄於<書啊!書>,博益 1996 年 3 月,p.163-165
ISBN 962-17-1556-3

書名:中國北方來的情人 (L'amant de la Chine du Nord)
作者:瑪格麗特.莒哈絲 (Marguerite Duras)
譯者:葉淑燕
出版:麥田出版 1993 初版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89 3570

書名:外面的世界 (Le monde exterieur)
作者:瑪格麗特.莒哈絲 (Marguerite Duras)
譯者:袁筱一、黃葒
出版:漓江出版社 1999 年 7 月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89 3570

香港電台 2017-04-06:
法國華僑劉少堯被警察槍殺案 巴黎檢察院立案調查
http://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323749-20170406.htm?spTabChangeable=0
節錄:法國華僑劉少堯被警察槍殺的案件,當地傳媒報導,巴黎檢察院對相關人士,以涉嫌「公務人員故意採取暴力導致過失殺人」的罪名立案調查,並展開司法偵訊,一名預審法官也介入調查。報導說,警方的分析報告顯示,劉少堯在當晚被警察射殺之前,並未吸毒或服用藥物,但有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濃度是每升 0.71 克。根據驗屍結果,開槍警員使用的是 9 毫米口徑手槍,受害者在不到 2 米距離胸口中彈,正中心臟部位。

中國新聞網:法國華僑華人概況(簡體字)
http://www.chinanews.com/hr/491/2014-10-31/13.shtml

上報 2017-03-27:
木馬與鏡子 ―― 推薦<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4382
節錄:希臘史詩記載了古希臘人久攻 Troy 城不下,利用暗藏士兵的木馬進入該城,終於攻克。時間來到二十世紀,美國人類學家 Jean and John Comaroff 講了一個殖民遭遇 (colonial encounter)的故事。倫敦傳教士在十九世紀初抵達南非 Tswana 人的部落時,傳教士送給部落首領一面鏡子,人類學家的詮釋是這樣的:鏡中所呈現出來的意象將周遭的世界擋在外面、將鏡中的意象回傳給本人、將其自我從其脈絡中剝離,並且裂解了原來連續的世界,這將會重塑當地人:他們遲早將從鏡中看到基督徒的意象(這是傳教士的期望)。另一方面, Tswana 人視傳教士送的鏡子是傳教士本人的延伸,會奪人魂魄並阻礙自我的繼續成長。

相關的文章:

長腿叔叔(一)
2012 年 1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1/blog-post.html
節錄:東方人社會,男尊女卑。結果是:男人容易高估自己,而女人則習慣隱藏實力。中國男人,永遠低估了女人的機心、演技和學習能力。中國女人的變化,也永遠在男人的掌握之外。為了迎合社會規範,很多中國女人都懂得扮演柔弱無助的小孤女,四出尋找長腿叔叔或者 Sugar Daddy。

洋鸚鵡
2015 年 10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html
節錄:外國一些名牌大學,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大量中國學生湧入,學費源源不絕送上門,但是中國學生收得太多太濫的話,學校需要照顧他們的獨特口味和需要,代價是容易失去自我,甚至是自貶身價。解決之道?在中國境內開設分校(分店),讓中國顧客無須奔波千里,又可以把中國學生集中管理,令母校校園保持安寧恬靜,優良傳統免受中國學生的衝擊。換言之,錢照賺,但是想辦法減少所帶來的副作用。

諜影
2016 年 4 月 2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4/blog-post_22.html
節錄:如果提供黑材料的匿名者的確是某國的情報人員, ICIJ 或主流傳媒的角色,是替一個權貴對付另一個權貴,亦即是國際政治或權力鬥爭中的棋子、打手、下線、公關、外判商,負責整個行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整理資料然後向公眾發放)。說穿了,是各取所需:傳媒透過匿名者(間諜)取得平時無法接觸的機密資料,情報機關則借助傳媒之手把機密資料整理、加工及提煉,然後包裝成普羅大眾都讀得懂的新聞故事(權貴做壞事),如此這般,那堆文件才能發揮最大的殺傷力。

南洋幫(八)
2015 年 3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7.html
節錄:從清末開始,南洋華僑跟中國大陸的關係,經歷幾番轉變。祖國的面貌也不斷變化:從文化根源、夢中故鄉,到國民黨或共產黨執政,黨國一體的民國與新中國,再變成跨國收購合併活動中的紅色生意夥伴。最新的發展,是某些由南洋華僑所創辦的老字號可能會消失,九十一歲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剛剛撒手塵寰。一個時代結束了,南洋華僑跟中國大陸的關係,進入另一個階段。

南洋幫(六)
2014 年 3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3/blog-post.html
節錄:長遠來說,男人若要尋找一個對華人比較有保障的地方,用來安置老婆情婦孩子,以及處理家族的財富,亞洲區的選擇,離不開前英國殖民地香港和新加坡。這個道理,很多南洋富商和大陸土豪都懂,所以這兩個城市近年有人滿之患,令本地人非常不滿。祖國母親的怪病一日未康復,孩子們都只好繼續往外跑,托庇於洋人所建立的社會制度。中國人,錢再多,也不過是難民。

南洋幫(三)
2014 年 2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2/blog-post.html
節錄:如果是西方國家的華僑,如此高調地替偉大祖國「代客泊車」,一定會被英語傳媒和外國政府找麻煩,認為謝國民是替中國共產黨辦事的南洋富商,有間諜嫌疑。之後參與競投外國的基建項目,容易被外國政客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理由叫停,又或者在投標的過程中被洋人踢出局。這種事情,李嘉誠遇過(外國傳媒的說法:取得港口的經營權是為了協助解放軍控制巴拿馬運河),近年輪到走出去的大陸國企(例如:有解放軍背景的華為,英文:Huawei)。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越來越似澳門賭場貴賓廳。如果香港是一盤生意,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不錯,「自由行」可以幫你「交數」(達成銷售指標),交租出糧,燈油火蠟,向股東交代。表面上,高增長概念,股價上升,前景向好(但是近期「自由行」的消費力開始放緩)。代價卻是:喧嘩吵鬧,烏煙瘴氣,黑錢氾濫,北姑橫行。

去留之間
2013 年 7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6.html
節錄:香港的營商環境變化多端,風高浪急,充滿挑戰,去留之間,充份考驗生意人的眼光與智慧。八九十年代,英資開始部署淡出。華資接力的結果,是地產霸權坐大,成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未來是否會由往績欠佳以及肩負政治任務的中資接手,有待觀察。近年多宗的跨國收購合併活動均顯示,國家隊高價接貨的一刻,極有可能是派對終結,又或者是某個行業開始走下坡之時。

英吉利快勞
2007 年 7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7/blog-post_23.html
節錄:根據 Answers.com 的說法,前大英帝國殖民地盛產「英吉利快勞」。陶傑和董橋是中年「英吉利快勞」的表表者。少年版自然是扮巫師通宵排隊搶購<哈利波特>的小朋友們。當然,還有那位在鏡頭前死命捲舌頭發 R 音,唯恐別人聽不懂 Harry 的極品港女。崇拜英國文化未必代表港人懷念前殖民地主子,我們只是習慣了搶購標籤 (Label)。

唐人街英文(一)
2008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4/blog-post.html
節錄:以下的英文譯名,來自一本英文小書 Cathay By the Bay (中文書名:<灣區華夏>,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裡面有大約二十篇文章,描寫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三藩市唐人街風貌。作者高克毅 (1912-2008),筆名喬志高,英文名字 George Kao。他曾於中文大學翻譯中心任職,是美式英語專家。且看你能否把它們還原中文,請用廣東話或者台山話思考。

大吉利是
2017 年 1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1/blog-post.html
節錄:做慣老闆的特朗普也許是想借這首歌告訴全世界:我有我一套!I am going to re-write all the rules. 他是生意人,懂計算,而且有賭仔性格(證據:開賭場、娶嫩妻、喜歡打官司),是打落水狗的先頭部隊。舊媒體被新媒體搶走廣告收入和年輕客戶,影響力下降變成夕陽工業。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改革處於瓶頸階段,資產市場火燒連環船。共通點:掙扎求存。被他看中,隔空開火,展開罵戰,連蜜月期或基本禮貌都省下。

哇哈哈
2007 年 6 月 2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6/blog-post_22.html
節錄:一宗富中國特色的商業糾紛,航班上的雜誌跟內地網站提供完全相反的解讀,也是常見的現象,畢竟內外有別。倒是連老朋友法蘭西也不給面子,比較難說得過去,人家可是歐洲國家當中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更不提培養了周恩來、鄧小平等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唯一解釋是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懶得念舊。

翱翔萬里
2013 年 8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30.html
節錄:法式美學,抽象簡約。這個廣告讓你明白趙無極 (1921-2013)、吳冠中 (1919-2010) 和林風眠 (1900-1991) 的畫風出自何處,以及美術人才為何總是投奔法蘭西。萬一你不認識這幾位留學法國的著名中國畫家,以及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請上網。背景音樂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的作品。

天涯歌女
2013 年 3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0.html
節錄:周璇、Edith Piaf、Judy Garland 既是同輩也是同行,三位歌姬的命運也大同小異:天涯歌女,身世飄零,渴求溫暖,但始終無依無靠。她們到人世間走一回,彷彿只是為了留下那堆寫盡人情冷暖的輓歌。歌衫淚影,星夜星塵。她們的故事,是典型的 Melodrama(通俗劇),於是順理成章地被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香港有齣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也是同一路數。

07/04/2017

2 則留言:

Alicia Lie 說...

哈哈好野,講小說原來是講新聞。

Peter Ko 說...

要睇法國與東方既聯繫,同期1992年有一部更好既作品,榮獲奧斯卡外語片既Indochine (港譯:情證今生),卡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主演。果部有更深更廣既層次,可以話係法國人為呢段殖民史既反省總結。

呢部情人,導演後來爆料,Jane March同梁家輝既床戲係真,Jane因此同導演擘晒面,近年梁家輝係HK Magazine既訪問有提及Jane March係拍攝期間喊到豬頭咁。。。Jane March身形較矮小,其母親亦為越南華僑。

西貢既姊妹城市 - 提岸 Cholon,本來係一個華埠,住滿一班明朝遺民,講廣東話,唔少因經營米商發達,有自己既祠堂扑扑齋,法國人特地設一個Mairie (市政府) 管治華人,就算提岸後來併入西貢,Mairie依舊專門處理華人既政務,有一套廣東話既法文音譯。後來好多因戰亂遷往毛里求斯或塞內加爾,或經此二地移居法國本土。

Indochine戲中既卡芙蓮丹露會燒香拜佛,飲茶食無花果,家中全用越南家俱,並相信會帶來好既風水,養女為越南公主,又為養女安排親事;同英國唔一樣,法國對本國人融入土著文化遠為寬容,但卡芙蓮丹露都為包庇投共既養女,為佢同身為特務頭目既情夫帶來麻煩;當然點解共產思想會席捲全個越南,戲中暗示係法國留學生掀起,深入既原因其實係法國既教育,令人擁有獨立人格及政治覺醒,所以法國殖民,早就遇左唔長,相反英國係唔會教曉殖民地臣民政治思想。法國殖民既貢獻,除左令越南去漢字化,亦令越南人勇於向中國說不,今時今日,中國唔會夠膽將封殺南韓樂天既一套,應用係越南,同樣越南政府要因環保理由回收批俾中資既土地或牌照,中國只會封殺新聞,而唔敢封殺越南。

法國美好既一面,香港人睇既就只有美學、藝術、浪漫、時裝名牌,但其工藝精神,反映係數學、工程、建築、軍事、科技,呢D先係法國既國魂,亦係香港人以為係「屬於」德國既事物。Caravelle/Concorde(後來既Airbus), Ariane, TGV, 首部Microcomputer, 海水化淡、核電、地基工程... 甚至係Blitzkreg戰術,都係法國人發明,所以二戰法國係輸政治體制,而唔係軍事。。。留學法國既錢三強,係共產中國做氫彈,國軍將領廖耀湘,畢業於法國Saint-Cyr軍校,係緬甸戰場大顯神威,李柱銘先父李彥和讀藥劑,都係法國產品。。。不過,法國最美好既一面,應該係數學人先識得欣賞,十八到二十世紀既數學家,十之六七都係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