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星期五
影像財經
Back to the 80s
八十年代末, Auntie 還是大學生,在香港電台電視部做兼職,替一個財經節目做資料搜集兼打雜和撰稿,每個星期有兩、三日在廣播道上班,每次半日。每集有一個主題,製作團隊出動之前,我要做資料搜集,讓他們掌握基本知識,然後協助物色訪問對象,幫手打電話約訪問。製作人員做完訪問歸來,剪輯完成之後,我負責寫字幕。節目播出之後,我要把內容濃縮成一篇文章,在中文報章刊登,上面有節目名稱和我的名字,我的職銜是「資料整理」。
那是錄影帶的年代,我要跑到另一個房間,用放映機看剪輯好的訪問片段。香港電台是公營機構,管理制度跟政府部門差不多,開機之前要填表。有專用稿紙的,上面註明了時間和字數之間的關係。換言之,那段訪問的長短,決定了字數的上限,於是我要在腦海中進行換算。財經新聞比較抽象,訪問對象又並非每一位都具備表達能力,於是同一片段要看兩三次才能落筆。萬一那天睡眠不足,會夢遊的。得罪講句,有些男人詞不達意,而且外表惡俗,若非有金錢墊腳,是不會有機會上電視的。對,有錢就不需要美貌,尤其是男人。男人只要有錢有權,電視台自然會派出有幾分姿色的女子跟你做訪問,美化畫面之餘逗閣下開心,觀眾則冷眼旁觀美女與野獸角力,談話內容水過鴨背點滴不留。資訊節目不過是一個 Show,美女是花瓶或贈品,電子傳媒就是那麼一回事。
那份兼職沒有變成全職,但是從實踐中我得出兩個結論:1. 財經新聞並非電子傳媒所長,2. 電子傳媒不適合我。從此告別廣播道,轉身走另一條路(文字傳媒),結果那條路把我帶入萬惡的金錢世界。金融業很無情,似賭仔性格的男人,不可能一生一世,但是他助我清還學生貸款,然後供我讀碩士和考取金融業資格。錢以外,也提升了見識水平。今日有能力拆解騙局,是壞男人的功勞。有收穫,我感恩。如果傳媒是我的初戀情人,金融業是賭仔性格的前度男友,哈哈。
財經新聞並非電子傳媒所長
扯遠了,說回來。財經新聞並非電子傳媒所長,原因如下:
首先是技術因素。財經新聞比較抽象,牽涉數字、圖表、資料,還有源於西方世界的理論與概念,而表達這些東西並非電子傳媒的強項,也是東方人的弱項(跟華人社會的教育制度有關)。電子傳媒的強項,是令觀眾有親歷其境的感覺,本質上是戰爭片或災難片(提示:911、8964)。抽象的東西比較適合用文字傳媒來表達,讓程度參差的讀者自行決定閱讀的速度。相比之下,電子傳媒把觀眾放在一個頗為被動甚至是被餵食的位置,所以電視看得太多會變傻瓜,容易被操控。但是今日文字傳媒也式微了,很多歷史悠久的老店(報章和雜誌)相繼倒下,有深度的財經新聞和評論文章需要尋找另一個載體或發表渠道。網上平台容許讀者控制閱讀的速度,而且突破地域和時區的界限,言論尺度也比較寬鬆(因為年輕人多),是一個適合進行實驗的地方。這個博客有很多「政治不正確」的評論文章,是 Google 的功勞,如果有朝一日 Google 因為政治或商業上的考慮而關閉這個平台,又或者連 Google 也下跪,我會封筆。
基於同樣原理,金融業的電視廣告不可能在短短 30 秒之內講解財務公司比商業銀行優勝的地方(提示:批核速度+收數手段)、解釋保險或理財產品的運作(以及潛在風險),於是只能扮感性玩 soft selling(提示:鄭秀文+楊千嬅),結果變成公然說謊又或者歪理一堆:財務公司請電台 DJ 跟你講易借易還(然後金管局開腔警告你:借錢梗要還!)、保險經紀是閣下的守護天使(試過向保險公司索償的都知道並非如此)、商業銀行是閣下的事業拍檔或生意夥伴(而非落雨收傘的債主),理財產品助你擺脫人生困局(例如:女兒被長工時所困所以父親替她理財好讓她盡快上岸,姊姊自覺有責任供弟弟的孩子去外國讀書所以要投資理財)。講錢的金融機構跟潛在客戶(扮)講心,是電子傳媒的弱點所形成的扭曲。
其次是商業因素。舊媒體的商業模式,是(電視頻道)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觀眾,面對廣告客戶的時候才有足夠的議價能力,才可以吸收足夠的廣告收入,然後養活製作團隊以及背後的流水作業生產線,即是一個類似工廠的組織架構。要吸收足夠數量的觀眾,就要遷就大多數人的水平,即是不可能走高檔路線。而過去幾十年香港的歷史發展軌跡,是每一次出現政治動盪,都會導致經濟條件較佳的階層移民(提示:今天應該很高興),回歸之後更加出現「換血」的現象,即是土生土長的「高端人口」被來自大陸的「低端人口」所取代,拉低了平均的理財知識水平。已經移民外國的「高端」通常十來歲就到外國升學,習慣閱讀英文,也從父母身上學會理財,這類人可以透過英語媒體滿足對資訊的需求,中文讀寫能力則停留於初中生的水平,跟中文傳媒(不論是電子還是文字傳媒)也缺乏感情聯繫。「高端」的中文媒體留不住,「低端」的又如何?新移民的投資知識哈哈哈(提示:在法庭上拍照、使用假名片和跟耶穌對話的澳洲金融碩士唐琳玲),面對金錢遊戲的心態也跟香港人很不同(提示:洗黑錢、高摃桿、海航、安邦),所以近年保險經紀和理財顧問的招聘廣告寫明歡迎內地生和新移民,結果請了不少大陸女人。大陸人的心態,只有大陸人才明白,於是金融推銷員也要「換血」。
中文的財經新聞很難做
面對這樣的觀眾群或讀者群,中文的財經新聞很難做。單靠香港的觀眾讀者,市場有限,是否可以嘗試開發香港以外的市場,增加廣告費用或訂閱收入?答案:很困難。技術層面的困難,包括字體的選擇(繁體 vs 簡體)和翻譯問題(解釋:部份財經術語有不止一個中文譯名)。這是入門層次的東西,更加複雜的問題,是華語世界在文化上四分五裂,思辯能力弱(所以讀不懂有如推理小說的財經分析),價值觀和邏輯也非常混亂(尤其是大陸人)。財經新聞裡面,有很多現代社會的複雜議題,在是非黑白缺乏共識,五毛黨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華語世界,中文傳媒的編輯部很難把關。
黃金時期的邵氏或 TVB 賺到錢,是因為出品有龐大的海外市場(包括:東南亞)支持,電影還未開拍已經可以透過預告片(行內人叫賣片花)收回製作費甚至有利潤,而出品以古裝電影或電視劇為主,因為海外華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戲曲故事和文學作品)比較有共識,於是經典作品可以翻拍 N 次(例如: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國四大名著),成為一個低風險的投資項目。但是時移勢易,今時今日,拍古裝電影或電視劇,大陸的產量已經超越了香港,看橫店影視城的規模就知道了。
但是財經新聞不可以玩古裝,金錢世界的故事似推理小說,跟國際關係和現代社會緊扣在一起,而中共又有「國家金融安全」這個概念,害怕外國媒體透過發放不知真假的消息影響股市樓市的走勢以及跨境的資金流動,藉此動搖甚至推翻中共政權。本土派網民的說法叫「支爆」(支那爆炸),英語傳媒叫 China Meltdown 。實例:1. 2015 年 7 月「暴力救市」的背後,據說是共產黨內的某個派系玩財技,發動「經濟政變」,事後有人自殺或被捕或失蹤(提示:肖建華)。2. 近期的中興通訊(港股編號:763)事件,是外國勢力透過疑似商業間諜(據說是猶太裔的美國律師)取得內部機密文件,令中方無法抵賴。特朗普(川普)上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改變對華政策,轉走強硬路線,如果你是中共高層,會怎樣對待媒體?控制不了外國媒體,但是會加強控制中文媒體,對不對?
由此牽涉到第三個因素:政治因素。如果有金融分析師因為接受傳媒訪問的時候表示看淡人民幣而丟飯碗(原因:大陸的財金官員向外資金融機構施壓),外國的沽空機構因為揭發在香港上市的大陸國企賬目造假而被(強力部門)報復,財經新聞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東西(提示:胡舒立),會為傳媒機構的大老闆帶來麻煩。編採人員講真話的時候,共產黨會不高興甚至出手制止,如果大老闆是身兼人大政協的香港富商,你猜他會怎麼辦?既不賺錢又要殺頭的生意,為甚麼還要做?當談判籌碼用?此外,還要兼顧廣告客戶的利益以及公眾輿論的反應呢!這個遊戲既麻煩又危險,很難找到令各方滿意的平衡點。今日有互聯網,令文字傳媒跟電子傳媒的界線變得模糊,面對的問題大同小異。難怪有些拿維穩費扮傳媒大亨的人頭,索性叫財經記者向上市公司高層拉廣告,把員工當推銷員用,叫他們跑數算了。跑到就繼續做,跑不到就炒魷,無謂傷腦筋。是香港人都知道,很多服務行業的僱主都是這樣。對,一招走天涯。
港式財經新聞捨難取易
面對各種限制,港式財經新聞捨難取易,實行數字化、馬經化和娛樂化。香港人的一貫作風,是不會跟障礙物硬碰,寧願繞道而行,廣東語叫「走精面」。
首先是數字化。既然香港人只能理解數字,就把故事簡化成數字,方便生活節奏急速的觀眾吸收。股評人的意見用數字表達,俗稱「派冧巴」(港式財經術語:提供必勝股票編號,股價的止賺位和止蝕位),無謂長篇大論。主持人和嘉賓的座位或數目不變,連鏡頭的擺位也無須改變,於是那個節目不需要動用太多的製作人手,變成小規模的流水作業。簡單地說:放棄質素,賣即食麵。
其次是馬經化。既然股評人的責任是「派冧巴」,下一步自然是找出那一位「大師」比較靈驗。中文財經雜誌(週刊)的做法,是每星期刊出一個表,比較幾位「大師」所推介的股票的走勢(提示:天下第 N 倉),英文叫 Mark-to-Market,同時附上名字或照片方便尋仇。那一位的表現最好(以股價升幅計算),就簪花掛紅或遊街示眾,捧你做「明燈」(港式財經術語:預測出錯的股評人),讓讀者一目了然,然後追隨或踐踏。香港人挑選風水師,也是這樣的。而西方人的玩法,是出動野生動物做 control group。實例:1. 讓猴子蒙眼投擲飛鏢選股票,結果跑贏大市或基金經理。2. 讓動物預測世界盃足球賽的結果(提示:八爪魚保羅),稍後的俄羅斯世界盃據說會「出貓」(出動俄國白色聾貓預測結果)。簡單地說:茶餘飯後的笑話,無須太認真。
第三是娛樂化。如果關於「明燈」的笑話還未足夠,再添上一些娛樂八卦,例如:名門望族爭產案,財經版男人配娛樂版女人的光棍姻緣,勝在材料供應充足,也無須動用太多的資源去挖故事。水平低的觀眾讀者嫌學院派寫法太過沉悶?港聞國際兩岸財經一律娛樂化,連行內人(例如:女主播)也被當成戲劇組花旦般處理及消耗(證據:轉行之後繼續被跟蹤偷拍),以免太過嚴肅會趕客,影響下降中的廣告收入。女性員工因為有幾分姿色被性騷擾?一笑置之,因為那是人家的女兒。反正得罪女人沒有手尾跟,她們一過三十歲就自動轉行,好命的話嫁有錢仔上岸,怕甚麼?說穿了,是計算。撇開虛妄的名氣,女主播的處境其實跟大部份的服務業打工女郎沒有分別:僱主要你出力,但是不會讓你掌握權力,除非男人不想做高層否則輪不到女人(提示:Glass Cliff)。我擺明剝削,你不高興可以辭職。我預左你會走,只要不斷有新人入行,遊戲就可以繼續。本地生開始遠離這個行業?不怕,輸入大陸人囉,十四億要幾多有幾多,而且懂得自動自覺地配合中國共產黨。對,又是玩「換血」。
港式粵語:Hea 做(放軟手腳做人)。夕陽工業,掙扎求存,不能要求太高。
插圖來源:互聯網
YouTube 精選:
達明一派:<今天應該很高興> MV (5: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6lMuvD_IE
潘源良的歌詞描寫九七前的移民潮,開頭的畫面是尖沙嘴東部的聖誕燈飾。
達明一派:<十個救火的少年> MV (1990) (3:4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Qmtx02A5c
另一首潘源良填詞的<達明一派>歌曲,歌詞是政治寓言,港人一聽就懂。
鄭君綿:<睹仔自嘆>(五十年代版本)(3: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57dd6_pUo
經典粵調,歌詞請參考網民的留言。
The Animals -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1964) (4: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B3Fjw3Uvc
經典名曲,歌詞刻劃賭仔的墮落之路。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Any Monkey Can Beat The Market
Rick Ferri
https://www.forbes.com/sites/rickferri/2012/12/20/any-monkey-can-beat-the-market/#77c40a22630a
Extract: Give a monkey enough darts and they’ll beat the market. So says a draft article by Research Affiliates highlighting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100 monkeys throwing darts at the stock pages in a newspaper. The average monkey outperformed the index by an average of 1.7 percent per year since 1964. That’s a lot of bananas! What is all this monkey business? It started in 1973 wh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ofessor Burton Malkiel claimed in his bestselling book,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that “A blindfolded monkey throwing darts at a newspaper's financial pages could select a portfolio that would do just as well as one carefully selected by experts.”
Opinion: How hedge-fund geniuses got beaten by monkeys - again
June 25, 2015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how-hedge-fund-geniuses-got-beaten-by-monkeys-again-2015-06-25
Extract: The dumbest simple index will beat the smartest guys on the Street. The average hedge fund has produced a wors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than a portfolio consisting of a savings account at your local bank and a random collection of stocks picked by a blindfolded monkey. Stop me if you’ve heard this one before.
相關的文章:
嫖客與馬伕
2015 年 6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17.html
節錄: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是集合一大堆基本功不穩,但是急於成名,然後試圖透過其他途徑把名氣套現的所謂「才子」、「名嘴」或「財經演員」。始作佣者,是邵逸夫。他開創的商業模式和管理之道,是名(氣)公司給你,利(益)你自己去找。經邵氏和 TVB 發揚光大,模仿者眾,令香港的主流傳媒成為一個重量不重質的行業,靠不斷入行的年輕人賤賣青春注入新血,直至被時代淘汰為止。
踏腳石
2016 年 5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5/blog-post_20.html
節錄:至於替主流傳媒寫專欄或主持節目,然後私底下開設顧問或公關公司接生意,又或者進行檯底交易(例如:跟莊家搵食的專欄作者向散戶推銷暴升暴跌的神仙股或者叫妖股),這一套,財經版依然有人用,但是由於股市交投淡靜,港股的走勢又越來越受大陸 A 股的影響,過去兩三年開始跟外圍(美股)脫鉤,甚麼門派的分析工具都派不上用場,股評人的市場價值其實也在下跌中。
細價股
2017 年 8 月 25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8/blog-post_25.html
節錄:新一代的細價股莊家,據說不乏老牌華人慈善團體的總理(贊助商)又或者馬會會員。換言之,他們一邊做壞事一邊替自己贖罪,還是一邊洗底一邊尋找客戶?聽起上來,跟黑社會返教會差不多。而推介這些細價股的財經演員(莊家的傍友兼寫手),又不乏有案底或曾經入獄的男人,即是蛇鼠一窩。古惑仔開俾面派對,局外人避之則吉,誤闖可能會無命的。
東尼(一)
2010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4/blog-post.html
節錄:東尼 (Tony Measor, 1933-2015) 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鬼佬股評人。東尼的投資哲學非常 Old School、王道、正路。他主張「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發掘有潛力但是現階段被低估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 (Buy and Hold),即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1930-) 的那一套。上一代阿媽教女兒揀老公,也是這樣的。
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中文的財經分析不容易寫,因為要面對一群不同程度的讀者,也需要運用一些抽象的理論或概念提供分析框架,然後適當地剪裁和安放相關的資料和數據。如何拉著這一大堆的工具和零件,運用簡單直接的語言,把問題解釋得清楚明白,讓讀者無痛閱讀,讀完之後又不會令作者的母親大人被問候,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心思。
光棍姻緣(一)
2008 年 9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9/blog-post.html
節錄:儘管公司已經週轉不靈,瀕臨破產邊緣,依然大手花錢做宣傳,不斷招聘員工,同時向供應商大量入貨,以及繼續接受客戶的訂金和訂單。明明公司的業務已經走下坡,股價長期低殘,但是老闆依然帶著知名度甚高的女藝人出入娛樂場所,招搖過市,夜夜笙歌。聰明的銀行家,見狀都懂得第一時間上門追數。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一種桃色煙幕。
光棍姻緣(二)
2008 年 9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9/blog-post_10.html
節錄:如果你是一心釣金龜的漂亮女藝人,對男人的要求(財富而言)比一般港女高出許多,符合你要求的男人自然少之又少,而難得合符條件的男人又已經放眼大中華,你面對的競爭實在非常激烈,就算「打崩頭」(廣東話:打架打到頭缺了一塊,形容戰況之慘烈)也未必搶到唐僧肉。面對白熱化的競爭,加上要趕死線,以及減肥藥所帶來的副作用,女藝人情緒不穩,特別容易看錯人。
戲如人生(二)
2015 年 5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9.html
節錄:時代背景是今日的香港,眼見文字傳媒走下坡,才子想開拓新的收入來源,轉型當電影導演兼編劇。他的首部電影叫<愛.尋.迷>,由三個都市情慾故事編織而成。三位女主角中,外表最亮麗的那一位叫 Mandy Lieu,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混血美女。結果電影的票房紀錄平平,令才子的轉型大計受挫,但是戲外的故事似乎更精采。
雞肋(二)
2013 年 8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7.html
節錄:如果有人能夠用行動證明, A 並非到達 B 的唯一途徑,還有 C、D、E 等方法, A 行業會立即被捨棄,求職者的數量和質素均會明顯下跌。「香港小姐」是好例子,近年參選佳麗的質素明顯下降,因為它已經不再是嫁入豪門又或者加入娛樂圈的唯一途徑。另一個好例子,是女主播公然違抗電視台新聞部高層的命令,自己私底下接工作,又或者是爆內幕博炒,然後轉行或嫁人。到了這個地步,在僱員的眼中, A 行業已經不再是踏腳石,而是真真正正的「雞肋」。
女主播
2010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20.html
節錄:究其原因,是女主播這個行業,越來越似空中小姐,入職的時候必須年輕貌美、口齒伶俐,但是職業生涯非常短暫,頂多幹到三十來歲就要轉行。有鑑於此,不少漂亮的女孩子,千辛萬苦入行,知道真相之後,唯有邊做邊發展副業,又或者忙於釣金龜,希望盡快上岸。女主播一般會讀書,但是她們所用的策略,本質上跟娛樂圈的拜金女子(也是大學生)無異,都是想趁年輕貌美,盡快利用名氣尋找出路,試圖轉換人生的軌跡。
美人窩
2013 年 9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9/blog-post.html
節錄:管理層的態度,通常非常曖昧。也許是睜一眼閉一眼,又或者視乎個別員工的利用價值,在不同的時期,採取不同的標準。管理層眼中,俊男美女不過是交數工具。而需要姿色的行業,通常設有年齡上限,職業生涯短暫。部份俊男美女,因此忙於經營副業,希望盡快釣金龜、掏古井、泊碼頭,上岸去。上司們心裡明白,這種下屬,有如急流瀑布,來去匆匆。相比之下,大老闆則不動如山。有時間,倒不如用來討好大老闆。
宿命論
2018 年 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1/blog-post.html
節錄:喝過頭啖湯,賺過錢之後,以 Facebook (FB) 為首的新媒體開始走上舊媒體的老路,證據:間諜滲透、捲入權鬥、政治干預、商業壓力。新媒體的商業模式,本來是「自動導航」。優點:輕巧靈活,本小利大,刀仔鋸大樹。運作了十幾年之後,這套商業模式開始出現問題。結果是:原有的優點慢慢消失,越來越不好玩,賺大錢的最佳時機已成過去,需要考慮轉型,甚至是撤退。
狗咬狗
2016 年 11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1/blog-post_30.html
節錄:新舊媒體之間的關係,似乎是「狗咬狗」。過去數年,廣告收入從舊媒體轉移至新媒體,於是舊媒體停刊熄機裁員減薪,新媒體則只會聘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你叫舊媒體的傳媒人怎麼辦?中年轉業還是提早退休?難怪新聞部的男女主播輪流跳船,然後透過其他途徑把名氣套現,止蝕抽身轉型轉飯碗。簡單地說:新的殺死舊的,但老前輩尚未死得,還有一點反擊能力。
狗咬人
2012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錄: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並非謀利,而是貪圖金錢以外的好處,例如:要脅需要民望的政府官員、向某個政治集團或者派系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打擊敵人、介入商業糾紛、公器私用、附庸風雅扮文化人、提高個人的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簡單地說,易手之後的傳媒機構,變成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利益輸送和交換網絡的一部份。生意人以為,進軍傳媒,等於用錢買權力。
黎智英(六)
2017 年 7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7/blog-post_21.html
節錄: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日後<蘋果日報>或賣盤或染紅或結業,我都不會再寫了。寫完這一篇,盡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出處:琵琶行),我說對了。傳媒行業是精神分裂的壞情人,愛上他,你會傷得很重。這個行業的詭異之處,是任何試圖利用它的人都會受傷,分別只是輕傷或重傷,老闆和員工都一樣,無法倖免。四個月前,我在這個系列的第五篇中,形容「黎智英似結業前夕的小商販」。
南洋幫(四)
2014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21.html
節錄:今時今日,南洋富商眼中,香港的傳媒機構,不是用來賺錢的,而是用來對沖中國政治風險。走商業路線的文化產業,早已不跟商業原則辦事。南洋富商購入香港的傳媒機構,等於替府上添置籌碼、棋子、過河卒、歌姬舞女,一件次要的資產, Dog Business ,諸如此類。有需要的時候,權貴喜歡,立即奉上,至於歌姬的貞操、聲譽與性命,生意人從來不在乎。不是已經付了錢嗎?
燒錢生意、湊客之道、中港足球
2014 年 6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0.html
節錄:有些昂貴的玩意或燒錢的生意,是用來「湊客」的,即是跟 VIP 建立更緊密關係,方便「埋堆」(打入小圈子)。前者的例子:紅酒、茅台、錦鯉、古董、沉香木、羅漢松、高爾夫球。後者的例子:足球隊、主流傳媒、娛樂事業。既然只是工具,又或者是用來娛賓的歌姬舞女,燒錢的生意,死亡率高,不得善終,不是賣盤收場,便是關門大吉。管理上常見的問題,是大老闆無心經營,得過且過,又或者是外行領導內行,結果鬧出笑話(提示:王晶:老周電視台)。
Fool Me Twice
2014 年 12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2/fool-me-twice.html
節錄:蔡生講過,財經新聞令人疑心重,遠離幸福。說得對,Auntie 年輕時誤入歧途,見識過不少壞男人,結果成為一個警覺性高的老女人。純真消逝,回不去了。身為女子,不便爆粗,用英文也許更有品味,也更配合蔡生的身份。總之,豬腸也好,臘腸也好,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壞男人教我的
2011 年 9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9/blog-post.html
節錄:壞男人 3 號喜歡使用勞動人民的語言,日常用語中的魚蝦蟹足夠南丫島所有海鮮酒家一個週末所需。我在公屋長大,粗言穢語嚇不到我。旁人不知底蘊,見我外表老實,怕他嚇壞小妹妹,不斷向他打眼色,他照講如儀。但是他教我如何辨認職業騙子:第一是說話內容空洞,不斷繞圈子。第二必定衣著光鮮,周身名牌(而且是真的)。第三是身上常備多款不同的假名片,方便隨時轉換身份。對,很多上市公司主席都是這樣的。
離岸中心(六)
2010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8/blog-post.html
節錄:理論上,凡是可供巨額資金停泊的投資產品,包括股票、房地產、私人信託、珠寶首飾以及古董文物,都可以成為不法之徒清洗黑錢的工具,人壽保單亦不例外。洗錢者選中一家保險公司,先將贓款交給保險經紀,購買大量的保險單,然後解除保險,保險公司的退款支票到達指定的帳號後,黑錢就被洗淨。
火燒連環船
2017 年 1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1/blog-post_14.html
節錄:大陸資產市場的亂象持續,民間的游資到處流竄,尋找可供資金停泊以及對沖人民幣匯率風險的渠道。這邊剛剛撲滅了一個泡沫,那裡又冒出另一個泡沫。官府三令五申防泡沫、禁走資,民間的高手卻不斷找到破解之道。官民角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令金融系統的壓力和風險增加。香港作為中國的洗黑錢中心,少不免首當其衝。
翻身的日子
2017 年 12 月 27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12/blog-post_27.html
節錄:這種情緒轉化成影像版的「支那爆炸」(香港本土派用語)或 China Meltdown(西方傳媒用語):中國銀行電視廣告被網民接上外國電影的片段,變成中銀大廈被轟炸,有如被刀劍削斷的竹樹,斷裂倒下。那棟大廈,是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作品,靈感來自節節上升的竹樹。在篤信風水的香港人眼中,卻是一把三尖八角的鐮刀,是用來收割的,最後是中港一體「攬炒」(港式粵語:同歸於盡),這是小市民對中資的觀感。
08/06/2018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