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

虛與實


西方人拍攝的影像版作家傳記,經常採用雙線並行的處理手法。第一條線:作家在現實世界中的際遇,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對創作生涯留下印記的人物跟他或她的關係,用寫實的手法表達。第二條線:由同一組演員扮演作家筆下的角色,演出文學作品的精華片段,用魔幻或舞台化的手法表達。兩條線有時平衡,有時交叉,有時相反。觀眾處於全知視覺,明白作家跟他或她筆下的那個世界存在距離,於現實世界中無法填補的遺憾,可以在自主的創作世界中得到補償。

用張愛玲做例子:香港淪陷(1941 年的聖誕節)令她拿不到港大的學位,打亂了原來的部署(讀書自立),沒有機會成為學者。她的說法:「我在港大的獎學金戰後還在。進港大本來不是我的志願,戰後校中人事全非,英國慘勝,也在困境中。畢業後送到牛津也不過是當初的一句話。結果我放棄了沒回去,使我母親非常失望。」(出處:對照記,圖 44 說明,p.70)女作家的人生很無奈,總是敵不過命運。但是同一場戰爭,在張愛玲的筆下卻成全了一個急於擺脫原生家庭的離婚婦人,令機心內藏的舊式女人(白流蘇)成為情場浪子(范柳原)的合法妻子。拍成影像版的話,可以由同一位女演員飾演張愛玲和白流蘇(誰可以?),把<燼餘錄>和<傾城之戀>加以剪裁,擷取重要情節,採用雙線並行的方式表達,讓日軍扮演配角。故事中,被犧牲的大都市是香港。香港有份成就張愛玲,為她提供寫作養份,她是否忘恩負義,自己想。現實不由我作主,但是筆下的世界可以,於是透過創作療傷及謀生,作家的人生,就是這樣。

金庸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解讀。也許一部<笑傲江湖>就夠了,由同一位男演員飾演(不同階段的)金庸、令狐沖或岳不群(誰可以?),把作家身處的現實世界和筆下的創作世界互相比較和對照,雙線並行,可以拍出一部史詩式長篇電視劇,電影也可以(金庸三部曲?)。虛實之間,以文亂世,寫得出以武犯禁和快意恩仇的江湖,於現實世界中卻跟政治體制拉拉扯扯,時而疏遠,時而親近,留下人生的污點。最後他筆下的江湖(以及有份造就作家的殖民地香港)被消滅或融入(中共的)體制之內。小說作家跟梁山好漢一樣,從犯禁開始,以招安終結,同樣是逃不出中國特色的治亂循環,金庸因此被形容為「中國士大夫的活化石」。假的武俠世界尚且可以透過書本和影像流傳後世,曾經真實存在過的自由社會卻無法自保,最後被中共霸權所摧毀,矛盾但統一,符合華人社會的歷史軌跡。跟張愛玲筆下的世界一樣,被犧牲的同樣是香港(提示:雙查方案)。寫得出大俠的,不需要是大俠。那是技巧加想像力,需要學問和修養,再配合運氣與時機。但是那個時代已經結束,文字傳媒的黃金時期已過,香港也不再自由。作家的傳世之作,是機緣巧合,可一不可再。緣聚緣散,生住異滅,是佛家的觀點。金庸寫得出<天龍八部>,明白這個道理。讀者不懂,是欠缺慧根,阿彌陀佛。

金庸 (1924-2018) 一生的主題,是個人與體制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文人經常要面對的問題。就算閣下躲入山林,喝酒吸毒,佯狂避世,扮演隱士(提示:竹林七賢),一樣會被當權者抓去殺頭(提示:嵇康+廣陵散)。金庸年輕時想過考外交官,試圖加入體制,但是不成功。同樣試過考外交官,但是不成功的,還有留學日本的郁達夫 (1896-1945),最後在印尼的叢林被日軍殺害。哈日族死於日軍之手,死後卻成為日本學術界的研究對象,夠諷刺。跟金庸同輩的張愛玲 (1920-1995) 是拿獎學金的港大高材生,本來有機會在畢業之後留學英國,走上學者之路,但是戰爭打亂了她的部署,最後經香港逃離中國,人生終點是美國。在華人社會,不依附體制者,生活艱難,很大機會要流亡海外,最後客死異鄉。傳統觀念覺得客死異鄉是悲劇,縱使當事人未必是這樣想(提示:劉霞的笑容)。

那一輩的中國文人,事業上的選擇離不開:教學、報業、編劇、文化官僚(提示:夏衍)、外交官或民間大使(提示:胡適)。金庸和張愛玲同輩,同樣跟香港有淵源,也同樣當過電影編劇,並非偶然。經歷過戰爭的老人會告訴你:有甚麼工作就幹甚麼。文人也要吃飯,電影業興起於是當編劇,有機會就自立門戶,沒有機會就繼續賣文,就是這樣。那一輩的中國作家,或多或少被戰爭或政治影響了人生路向。本來(男人)學成文武藝,就應該賣予帝皇家,但是中國大陸的政治動盪令到很多文人無法做官。在封建社會,流落民間的文人,其出路離不開:富戶孩子的家庭教師,創意產業(戲班)的編劇,街頭擺檔的算命先生,略懂醫術的也許可以當郎中。華人社會的客觀現實,是文化產業先天不足兼後天失調,體制以外的工作機會不多,男人要養妻活兒很困難,所以香港盛產神棍和食家,因為入行的門檻低。香港算好了,已故的流行曲填詞人黃霑 (1941-2004) 講過:從五十到八十年代,殖民地香港是唯一真正擁有言論和創作自由的華人社會。黃霑把金庸的文字鎔鑄成歌詞,有份把金庸的影響力發揚光大,傳遍海外的華人社會。對,時勢做英雄。時間或地點不對,連保命也有困難(提示:老舍、傅雷)。

問題的根源,是華人社會沒有處理好官民關係,不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領域,個人或企業都難以獨立自主(提示:國進民退+黨委書記)。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難有真正的創作自由。外國記者說得對,香港是借來的時間與地點,也是一個創意產業的實驗室,為民國三十八年前後南來的文人提供平台,但是派對始終會結束。當香港回歸中國,融入中國特色的治亂循環,鎮壓會成為常態,革命或動亂是短暫的脫軌。當權力鬥爭過去,無辜者的血跡被洗擦乾淨(提示:滿城盡帶黃金甲),大局已定之後,文人還是會回歸體制,扮演傳統社會所賦予的角色。也許一切的反覆或折騰,都不過是惡性循環,最後必然回歸舊的社會秩序。中國文化之強大和毒性之重,令曾經愛之深或責之切的批評者,在人生的中老年階段回歸體制,又或者替體制鳴鑼開道、塗脂抹粉,金庸、李敖和龍應台都是這樣。

不入體制的張愛玲於<論寫作>(發表於 1944 年)一文中所引用的戲曲唱詞:

「五更三點望曉星,文武百官上朝廷。東華龍門文官走,西華龍門武將行。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

她是這樣總結的:他們具有同一種的宇宙觀 —— 多麼天真純潔的,光整的社會秩序:「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思之令人淚落。

武俠小說跟中國戲曲一樣,是源於封建社會的消閒娛樂,也是文化商品或精神鴉片。男人讀完武俠小說之後幻想自己是大俠,可以自己執法。女人看完才子佳人的故事幻想自己是落難公主,可以找到愛情。對,武俠和愛情,是成人童話。香港是商業社會,作家的文字成為娛樂產業鏈的源頭,金庸是箇中的表表者。讀者或觀眾,不過是做夢。當權者樂於見到老百姓發夢,因為那等於排除了革命的可能。當本土派年輕人開始跟中國文化切割,拒絕認同真實或虛構的中國,那些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控制手段(例如:中國是母親所以不愛國就是不孝!替中國爭取民主就是替香港爭取自由!)就會失去效用,所以特區政府要在公立學校推動國民教育、組織北上交流團、用普通話教中文,從小灌輸舊的一套枷鎖,迫孩子們服毒,以免長大之後不受控制,為當權者(中共)帶來麻煩。結果是:公立學校(尤其是大學)變成世代戰爭的戰場,小朋友提早見識成人世界的醜惡,明白校長是建制派,老師不過是打工仔,只能靠自己戰鬥,然後官府加強力度,小朋友變陣回應,形成惡性循環。金庸把通俗讀物提升到更高層次,將會名留中國文學史。但是對於爭取港獨的小朋友來說,金庸的武俠世界以及裡面所營造的文化中國,距離他們越來越遠了。能夠把文字轉化成商品的產業鏈(提示:TVB)也開始走下坡了,小朋友跟那條產業鏈亦沒有感情聯繫,時機已過,就是這樣。

插圖來源:互聯網

YouTube 精選:

鄭少秋:<書劍恩仇錄>(1976) (3:0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3j4ytWt0BY
TVB 改編金庸的武俠小說,由<書劍恩仇錄>開始,鄭少秋演陳家洛。

鄭少秋:<倚天屠龍記>(1978) (3: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qDvLl49k4
第二部被 TVB 改編的金庸武俠小說,是<倚天屠龍記>,鄭少秋演張無忌。

鄭少秋:<熊熊聖火>(1978) (3: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kb0jmB8DyY
<熊熊聖火>是<倚天屠龍記>的插曲,用來烘托劇中的明教拜火場面,顧嘉煇用音符營造波斯風情,黃霑把金庸的文字改寫成歌詞。原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關正傑:<萬水千山縱橫> (3: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j7N5pTSiM
這是 1982 版的 TVB 劇<天龍八部>的主題曲,黃霑寫的歌詞刻劃喬峰(演員:梁家仁)的心聲:「誰知心醉朱顏,消逝煙雨間。」

關正傑:<情愛幾多哀> (3: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qWdbm9OHI
這是 1982 版的 TVB 劇<天龍八部>的插曲,黃霑寫的歌詞刻劃段譽(演員:湯鎮業)對王語嫣(演員:陳玉蓮)的感情。

羅文+甄妮:<鐵血丹心> (1: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VvDv-3A0s
八十年代初 TVB 拍攝的<射雕英雄傳>主題曲。聽羅文和甄妮聽合唱,你會明白何謂旗鼓相當。

羅文+甄妮:<世間始終你好> (2: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Tbgb2_grs
香港網民的留言:絕配的天皇級藝人!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盧斯達:金庸求做穩建制派的一生
https://www.facebook.com/dadazim/
節錄:才子聲名鵲起,又涉身於傳媒,政治自然就會找上門。很多文藝菁英或學術翹楚,最終都無法守住,半推半就或者一心求政治的事功。中國士大夫的救世之心,即由此而起;帝師情結,由此而生。每一個士大夫最終服侍的對象都是皇帝和統治者,希望向統治當局反映意見,甚至分享權力。金庸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書香世代,恐怕「經世」之心是早就有的。這並不是隨風擺柳,而是士大夫一向自我定位於權力階層之中。因中華文人對皇帝的召命,毫無抵抗力,很多鬧劇和悲劇都是這樣發生的。也許我們都可以說,我們仍然能夠尊敬金庸的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的文學成就,然而,金庸的一生仍是中華士大夫的活化石。中國下層人民永遠要做穩奴隸,而士人階層則永遠要做穩建制派,這是中國。

盧斯達:金庸的中國體系 為華人創造了異於現實的「故國」
https://www.facebook.com/dadazim/
節錄:國族建構便是一個新民族為自己創造符號、神話、歷史的工程,這些東西說到底只是認同,不一定是客觀現實。在上一個大時代南渡香港的中國人,也將他們受當代國族主義影響的想像,在香港重新創造一個故國,作為自己的文化或政治認同。這些人在過去的香港,便是新儒家的一支,矢志要在香港再殖中國文化的花果。這些學者例如道統史學的錢穆,也強烈影響了中文和歷史教育。現在回顧,這些廟堂學者與通俗世界的金庸,世界觀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香港這個江湖也最終逃不過,在「國家」之中消融。80 年代之後,金庸與政權中共媾和,在政制談判中成為中共的代表人物,便是他死後仍會被翻舊帳的污點。因為金庸小說無論多好看,在這個現實中國突出而兇猛的時代,小說中「中原體系」的「科幻感」無可避免會越來越強。不消說下世代的人,今人與那個想像的中原,也只得漸行漸遠;至於港台之類地方曾如此擁抱國家,而不是江湖,只是歷史錯誤,將來要漸漸回到正軌的。

張愛玲:<論寫作>(發表於 1944 年)
http://www.millionbook.net/mj/z/zhangailing/zalj/012.htm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發表於 1944 年)
http://www.millionbook.net/mj/z/zhangailing/zalj/021.htm

郁達夫北京「趕考」
(原載:人民網)
https://kknews.cc/zh-hk/history/yezkz5a.html
節錄:郁達夫北京「趕考」郁達夫,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中國現代作家,也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作家。1919 年秋天,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報效祖國,郁達夫從日本回國,參加北洋政府組織的外交官考試和文官考試。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樣子,選取名單已經內定,致使學富五車的郁達夫兩次都名落孫山。他含淚感嘆道:「薄有狂才追杜牧,應無好夢到劉賁。」(Auntie 的評語:證明官辦的假招聘由來已久。)

每日頭條:<廣陵散>背後的故事
https://kknews.cc/zh-hk/history/lz6qyxe.html
節錄:三國曹魏時期的名士嵇康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華和逍遙的處世風格,最終為他招來了禍端。他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張,深深刺痛了當權者的要害,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 262 年,統治者司馬昭借呂安的案子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在刑場上,有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請求赦免嵇康,並要拜嵇康為師,這足以向社會昭示嵇康的學術地位和人格魅力。行刑官下達了執行的命令,此刻嵇康身襲白袍,散開長發,拿過古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最後彈奏了一曲<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曲調,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裏。曲畢,嵇康輕輕把琴放下,一聲嘆息:「<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轉身引首就戳,時年三十九歲。

Why I Write by George Orwell
http://onbookes.blogspot.com/2017/10/why-i-write-by-george-orwell.html
Extract: Having continued for a while on these early days of writing, he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adequately describe why he writes, one must be clear on the motive, and as to the motive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ilities: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 Hong Kong And Its Many Faces
by Richard J. "Dikko" Hughes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869064.Borrowed_Place_Borrowed_Time

Hong Kong: a feisty city on ‘borrowed time’
by David Dodwell (Nov 1, 2015)
https://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874088/hong-kong-feisty-
city-borrowed-time
Extract: Needless to say, the Hong Kong of 2015 is not the Hong Kong of 1978 – the Hong Kong that Richard Hughes absorbed and described so perceptively. The full quote from his book is worth recalling: “Hong Kong is .. a borrowed place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it) is an impudent rambunctious free-booting colony, naked and unashamed, devoid of self-pity, regrets or fear of the future…” Hong Kong is still arguably on borrowed time: until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ransition period to 2047 comes to an end, so it will remain a city riddled with counter-intuitive anomalies. It is indelibly influenced by 150 years of neglectful British colonial rule. It and its people are different from China but are in the process of forging an identity as part of China.

相關的文章:

黑社會
2012 年 3 月 1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16.html
節錄:這個過程,舊式中文叫「招安」。<水滸傳>的結局,是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接受「招安」,打著「順天」和「護國」的旗幟,到東京接受皇帝(宋徽宗)的檢閱。一群本來為民請命、劫富濟貧、以武犯禁的山賊向朝廷俯首稱臣,已經夠諷刺了。更諷刺的,是向朝廷低頭之後,他們奉命去平亂(討伐另一個武力集團),結果傷亡慘重,只得幾個人生還。放棄理想,向敵人投降,介入政治,然後被出賣,這就是梁山好漢的結局。

中史老師
2016 年 12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2/blog-post_28.html
節錄:如果港大文科女生的出路,不再是政務官,而是色情片的女主角(提示:大波 Candy),那麼中大文科男生去新界區的戲院觀看日本色情電影,就更加閒過立秋。問題在於中大文科男生的職業 ―― 他是可憐的中史老師。對中大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創校先賢包括幾位避秦新儒家,在大陸變色前夕南下香江(提示:錢穆),哀花果之飄零(提示:唐君毅),試圖保存中國文化的香火。

教育騙局(四)
2017 年 9 月 10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9/blog-post.html
節錄:大學不應該成為政治角力的場所(提示:沈祖堯)?太遲了。香港成為中共派系鬥爭的戰場,大學是接近權力核心和屬於思想領域的行業,一定會被捲入漩渦。校董會越來越多建制派,海歸派大舉南下(而且是同一間國產大學的校友集體進駐某個學系或學院),學生中內地生的數目又不斷增加(最新數字是 2003 年的三倍),有今日是必然的結果。

人生滿希望
2018 年 5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5/blog-post_25.html
節錄:傳媒聚焦極少數的幸運兒,而忽略陪跑的失敗者,營造假像,令觀眾或讀者覺得人生還是有希望,願意跟隨既定的遊戲規則(例如:讀書打工買樓結婚生仔)玩下去,或繼續參與某個成功率很低的遊戲(例如:選香港小姐然後嫁個有錢人)。只要不斷有新人加入某個遊戲,某個組織或制度就可以延續下去,而既得利益者就透過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規則,收割別人努力的成果。

南洋幫(四)
2014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21.html
節錄:曾幾何時,香港是南洋華僑替孩子選購中文教材以及為自己添置精神食糧的地方,也是各門各派的理論交流與互動的地方。陳設也許雜亂無章,但總算是一間思想層面的南北行。那是美好的年代,邵氏和 TVB 的出品遠銷南洋,金庸梁羽生啟發馬來西亞的溫瑞安(提示:四大名捕)。西方國家紛紛在香港設立情報站,嘗試捉摸巨龍的脈搏。各路人馬,穿梭往來。廣東幫眼中,都是過堂風。

寫女人(二)
2014 年 7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19.html
節錄:華語世界中,會寫女人的男作家,有如鳳毛麟角。由於數量不多,寫得好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原因很簡單:女主角寫得好,女性觀眾有共鳴,收視或票房有保證,台前幕後的薪水和花紅才有著落,投資者的利益也得到保障。金庸、梁羽生和白先勇都是好例子,他們有很多的作品,都已經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或舞台劇。如果你是男人,想多了解女人或者學習寫女人,但是又不想讀悶死人的嚴肅文學,他們的作品是極佳的選擇。

賢內助 (一)
2010 年 2 月 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html
節錄:翻閱過一本由內地出版、評點金庸筆下人物的閒書,裡面把黃蓉「定性」為「高幹子弟」,並且歌頌她的「女性智慧」 —— 明明天資聰穎,有家世有人脈(父親是東邪黃藥師),有條件成為絕頂高手,卻選擇回歸家庭做賢妻良母,全心全意協助丈夫郭靖發展事業,是好老婆的典範。這是用家的心態,也是中國式父權社會的觀點。背後的理念,是女人的生存意義,在於成就她的男人。可以想像,作者是個窮小子,很想娶個高幹女兒,然後利用關係向上爬。

外省人與上海幫
2015 年 12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2/blog-post.html
節錄:「上海幫」的影響力從昔日的經濟層面,延伸至今日的政治層面。亦即是說,香港的特首選舉,背後牽涉一些歷史悠久的利益集團,又跟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派系鬥爭扯上關係,內情複雜,難以預測。也有人把「上海幫」的概念延伸至香港的文化領域,代表人物:金庸(查良鏞)、宋淇、張愛玲、劉以鬯(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的靈感來源)。

人生交叉點
2008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6/blog-post_08.html
節錄:一個是擁有赤子之心的音樂家,響應夏衍的號召歸隊,從香港回歸新中國,結果英年早逝,並且連累妻兒。另一個是閱世極深的沒落貴族,在空氣中嗅到殺機,取道香港到美國,從此避居海外,繼續創作,直至凋零。三個人,三種命運。夏衍 (1900-1995) 、陳歌幸 (1915-1961) 和張愛玲 (1920-1995) 都是上海灘的文化精英,都曾經涉足中國的電影業,都曾經以香港作為人生的中轉站。

給青年
2018 年 3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3/blog-post_21.html
節錄:以下文字,節錄自一篇舊文,題目是<給青年>,發表於 1944 年底的上海。山河變色前夕,一位快將逃亡海外的中年人寫下給青年人的忠告,內文是對「生涯規劃」的有力反擊,裡面也提到中共控制年輕人的手段。作者:胡蘭成 (1906-1981),正職:漢奸文化人,副業:情場浪子。他的情史很複雜,前妻是張愛玲 (1920-1995) 。

陶傑 vs 梁文道(五)
2015 年 7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5/07/vs.html
節錄:是(閣下)改變中國還是被中國改變?香港的其他產業(例如:法律、會計、醫療)北上,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借用港大醫學院校友蔡堅的說法(評論港大深圳醫院的成立目的和開業之後所面對的困難):「一滴清水落入一桶污水之中,到底能夠發揮甚麼作用?(大意)」植根西方文化的專業服務行業尚且如此,牽涉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的文化產業,形勢只會更加嚴峻、更加困難。

陶傑 vs 梁文道 (三)
2008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21.html
節錄:表面上兩大才子各走極端,一個是功利犬儒的揾食份子,另一個是社會運動理論家。但是撇除表面的差異,他們其實有共通之處,就是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採取了跟上一代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陶傑原名曹捷,出身左派報業世家,父親曹驥雲是前<大公報>副總編輯,曾經跟查良鏞(金庸)共事。

陶傑 vs 梁文道 (二)
2008 年 2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14.html
節錄:唸過商學院的人都學過「產品生命週期」 (Product Life Cycle) 這個概念。由產品推出市場開始直至完全停產為止,中間經歷四個階段:介紹期 (Introduction)、成長期 (Growth)、成熟期 (Maturity) 和衰落期 (Decline)。上圖的橫軸是時間,直軸是銷量,需要詳細說明的話,請參考以下網頁:
http://www.quickmba.com/marketing/product/lifecycle/

四眼妹(一)
2012 年 9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9/blog-post.html
節錄:不跟大隊,另一條路是走「小眾路線」 (Niche Player / Focus Strategy) 或者採取所謂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例如:黃耀明、梁文道),賣點是有個性,照顧被主流市場忽略的顧客群,嘗試開拓屬於自己的天空。成功了,你會擁有一群忠心的顧客,但是數量不多,不會產生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 效益(即是:產品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

目連救母 (一)
2009 年 9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html
節錄:戲曲是上一代中國女人的鴉片。她們透過觀看舞台上由假鳳虛凰(女伶)演出的才子佳人故事,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遺憾,得以釋放壓力,以及得到短暫的歡愉。中國女人需要一個透氣的窗口,好讓她們可以短暫地脫離現實,躲起來埋首築夢。這個窗口,古代版是戲曲,現代版是愛情小說和影視作品。現實生活太累人了,鴛鴦蝴蝶,永遠有市場。

入行障礙(二)
2012 年 12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4.html
節錄:香港的失業中年,還有甚麼出路?有!神棍和食家。這兩個行業的共通點,是毋須考試,不受監管,成效存疑,沒有法律責任,適合大話精。震倉哥成名之後,大家都知道當神棍的金錢回報沒有上限,按時薪計算,勝過需要不停考試和無償加班的專業人士。當然,對震倉哥來說,風水不過是前菜,主菜是其他服務。

09/11/20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