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留下買路錢(六)
對生意人來說,官府和黑社會以外,還有第三股力量,會向他們收保護費,就是傳媒行業。
傳媒行業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華人社會,缺乏言論自由的傳統。傳媒行業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香港也不例外。
先天不足,是因為五千年文化中沒有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公民社會以及監察政府等相關的概念和配套設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家庭內耗嚴重,不少人的時間和精力都用於處理家事(特別是錢債和情債),沒有空關心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的死活,更加不會主動追求公平公義(請參考這個博客內的另一篇文章<事業集團>,刊出日期是 2011 年 2 月 11 日)。在一個不談理想只講利益的社會,為大眾謀福祉的人,會被視為別有用心的壞份子。與此同時,愚民和洗腦教育的成功,也令到人民的質素普遍低下,對傳媒行業缺乏起碼的認識、尊重與要求。這種文化背景,令傳媒行業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業內縱有正義之士,也只能孤軍作戰,單打獨鬥,隨時會被強權打壓和消滅,處境非常不利。
後天失調,是因為政治干預和商業文化的影響。上世紀的五十至八十年代,香港曾經是兩岸三地之中,唯一擁有比較像樣的言論自由的地方,令內地和台灣的中國人非常羨慕。但是由九十年代中開始,互聯網的興起(令八十後遠離傳統媒體),黎智英的<蘋果日報>和<壹周刊>的誕生(令到市場主導和只問結果不問手段的經營手法成為主流),回歸之後的政治環境變化(愛國生意人收購主流傳媒)等因素,都令到香港的傳媒生態急速惡化。而狗仔隊的橫行,更加令到傳媒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公信力下跌。不論是權貴、生意人或者普羅大眾,都視傳媒為厭惡性行業,避之則吉。一個公眾形象欠佳的行業,很難吸引真正的人才入行。
傳媒行業性質獨特
華人社會,傳媒行業性質獨特,不可以純粹用商業原則來看待和分析。主流傳媒既非完全處於當權者的對立面,亦非百份之一百站在老百姓的一邊,而是左搖右擺,於灰色地帶中遊移,同時受到多股不同的力量所左右,當中包括傳媒老闆的政治野心和商業利益,以及各類「傳媒人」的複雜動機。
有時候,就算是傳媒機構的老闆,也不過是權貴的棋子。至於記者和編輯,不過是棋子的棋子,任人擺佈,隨時可以被犧牲、被出賣。近期的好例子,是江澤民如何被亞洲電視「死去活來」。香港高登討論區網民的創意說法,是由「江澤民瓜柴鳥」變成「江澤民不死鳥」。粵語「瓜柴」即是「死翹」,而粵音「鳥」、「了」二字同音。
外國的例子,有英國的<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在傳媒大亨梅鐸 (Rupert Murdoch, 1931-) 的心目中,那份爆料小報的員工,不過是棋子,而且是過河卒。員工的飯碗、聲譽和前途都微不足道,他本人的雄圖霸業才是最重要。梅鐸這類人,令人想起電影<無間道>的經典對白,出自黑社會大哥韓琛(曾志偉)的口中:「我呢(這)條命,叫做一將功成萬骨枯!」阿彌陀佛,因果報應總有時,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港產片<大隻佬>的對白)
扯遠了,說回來。中國現代史上,東方之珠從來是移民社會,又是西方國家非常重視的國際情報中心,也是國共間諜戰的戰場。因此,入行的人不論來源和背景都非常複雜和多元化,往往有不同的動機,理想以外,可以是:個人野心、人脈關係、私幫生意、第二事業、商業利益、收集情報和政治任務。
何謂「傳媒人」
以香港的情況來說,「傳媒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全職的記者、編輯或者高層當中,有些是新聞系或者傳理系畢業(也有唸其他學科的),他們的共通點是從低(前線記者)做起,說得好聽一點,叫做「科班出身」。有點年資的,通常會專責某一類型的新聞(例如:政治、財經、娛樂、文化和體育)。每一條 Beat 的記者,都有不同的學歷和背景、做事方法、甚至衣著打扮,舉例:財經版特別多熱愛炒股炒樓,未入行已經替父母操盤,會用政府提供的學生貸款買賣窩輪,大學未畢業已經開始考 CFP 或者 CFA 的大學生。娛樂版記者則未必有大學學歷,據說近年甚至有私家偵探、前警察和江湖中人入行。
另外,也有半途出家的所謂「傳媒人」,近年似乎越來越多。他們的背景蕪雜,有銀行家、股評人、生意人、廣告人、公務員、學者、政治人物(以及他們的幕僚)、過氣紅衛兵、情婦暗星名女人。他們當中有些在傳媒機構幹過一陣子(全職或兼職),又或者有自己的「地盤」(可以是用錢買的專欄或節目),自資出過一兩本書,於是以「傳媒人」的身份自居,到處招搖撞騙,四出敲詐勒索。當中有些人,會運用本身的人脈關係替傳媒機構拉廣告,又或者本身就是廣告客戶的高層,也可以是傳媒老闆的生意夥伴、豬朋狗友、紅顏知己,諸如此類。
此外,也有網民和博客喜歡自稱「傳媒人」、「自由撰稿人」、「獨立記者/編輯」以及「新媒體工作者」(非常奇怪的網路語言)。
香港的傳媒機構向來不是好僱主,工時長和工資低是老生常談。不少人都說,這個行業缺乏事業發展的空間,不可以幹一輩子,不足以付託終身。尤其是在互聯網興起之後,主流傳媒成為夕陽工業,現有的傳媒機構,尤其是歷史悠久和有點江湖地位的,老闆和管理層都無心戀戰,不願意增加投資或者拓展業務,放盤求售的倒有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有「傳媒人」經營私幫生意,向生意人收保護費,是必然的事。在生意人的眼中,這類「傳媒人」跟「盤桔黨」沒有分別。
生意人心目中的「盤桔黨」
申報利益:Auntie 年輕時做過財經記者,後來轉職金融機構。離開傳媒,轉眼二十年。我當小記者的時候,尚未開竅,但是也見識過一些或明或暗的利益交換與輸送,以下是一個好例子。這位前輩的做法,早已經被發揚光大,繼承者眾。
話說當年有位前輩,是個貌醜兼脫髮的中年男人,名義上是某報的編輯,但是甚少上班。他在某報有個專欄,天天見報,用女性筆名寫稿(這種做法在財經版和風月版很常見),品評城中的商界熱門話題,替私幫生意(公關公司)的客戶(上市公司)放風放料放毒。他的所作所為,某報的老闆不會不知道,至於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默契或者協議,我不清楚。
至於誰是前輩的真正老闆,我不知道,也許不止一位。想知道答案的話,要「問米」(粵語:通靈),因為前輩早已仙遊。每次讀到某電視台高層涉嫌貪污的新聞,我都會想起他。萬一前輩今夜深宵到訪,我會跟他說,你有位姓陳的晚輩,經營私幫生意比你更出色,「食水更深」(粵語:獲利更豐),你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樣做到的?前輩乃是非精,一定會感興趣的。我會立即開電腦上網,讓他看新聞片段,跟他講解案情。等到天色發白,我會用張天師的道教驅鬼靈符送前輩往生。有需要,再開動電子唸佛機,讓「喃無阿彌陀佛」送他上西天。我不信耶穌,只會用道教和佛家的規矩。對待前輩,要講究禮數,這是應該的。
今日有些「傳媒人」的做法是這樣的:在自己的「地盤」(專欄或節目)日日狂罵某位生意人或者權貴,誘使對方付錢參加他或她開辦的「應付傳媒技巧訓練班」,又或者禮聘他或她為全職或兼職的「傳媒顧問」、幕僚、智囊、寫手,諸如此類。收了保護費之後,「傳媒人」的言論會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天天罵,變成天天讚,言辭要多肉麻有多肉麻。如果客戶的預算有限,金額不大,「傳媒人」的評論會由「破口大罵」變成「小罵大幫忙」,又或者由天天罵變成隔日罵,又或者每週只罵一次,即是火氣會有所收斂。總之,肯付鈔,萬事有商量。
有些「傳媒人」會採用集團式經營的手法 ―― 在主流傳媒擁有「地盤」的幾位「傳媒人」自動組成「策略性聯盟」(Strategic Alliance),然後由「帶頭大哥」主動聯絡某商家,藉口是提供公關顧問服務。他們會選定於喜氣洋洋的好日子上門,即是生意人的新店開業前夕,新產品即將面世,金禧銀禧紀念日,又或者公司即將上市集資的時候。為免節外生枝,一輪討價還價之後,生意人乖乖付款。對生意人來說,他們跟「盤桔黨」沒有分別,都是一股惡勢力,都需要用錢打發。「盤桔黨」是港式粵語,是指那些在農曆年三十晚捧著一盤「大吉大利」的金桔,挨門逐戶跟小商販拜個早年,其實是想收保護費的黑社會小嘍囉。
對於商場歷練豐富的朋友來說,類似的「贈慶」行為絕不陌生。對生意人來說,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傳媒人」有很多不同的幫派和山頭,而他們之間的是非恩怨也糾纏不清。部份幫派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非常神秘(例如:作為中共外圍組織的傳統愛國報章、由疑似黑社會所創辦的刊物),但是可以查證的公開資料並不多(傳聞倒是不少)。部份「傳媒人」又經常轉會轉堂口,間中也互相殘殺和爭地盤,情況就跟江湖中人差不多。對於外行人來說,傳媒行業情況複雜,虛實難辨,令人很頭痛。
如果你是商家,打開門做生意,有人上門收保護費,你今天付錢給「和聯勝」(杜琪峯電影<黑社會>中的虛構地下社團),明天輪到 14K(香港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牌黑社會組織)上門,你給還是不給?給的話,預算有限,錢不夠用。不給的話, 14K 上門鬧事,又或者兩幫人馬在你的店內廝殺,大肆破壞,令顧客不敢上門,也傷害公司的聲譽。來討飯的人多,而資金有限,我怎麼知道應該把保護費交給誰?應該交多少?如何發放?是每個月一次?還是每季一次?如何設定服務指標?要不要「畫隻龜」(港式粵語:簽名作實)?
另一個問題是,傳統媒體以外,還有網上的新興媒體呢?那些躲藏於虛擬世界之中,匿名發放謠言,惡意中傷本人以及公司的網絡大軍,甚麼五毛黨二毛黨,八十後九十後,又該如何應付(或者收買)?我那位漂亮女主播出身的企業傳訊總監懂得怎樣做嗎?萬一輿論失控,我還可以怎樣做?那些由傳媒人主講的「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 課程,有用嗎?抑或只是某人收保護費的把戲?
這些現實問題,那些躲在象牙塔教書的學者們,一定不懂得回答,因為他們不會從生意人的角度看問題。如果有公關顧問告訴你,把事情交給她或他吧,只要你肯付錢,事情保證不會出亂子,肯定是騙你的,快把她或他趕出辦公室。今時今日,根本沒有人有能力百份之百控制傳統媒體以及新興媒體。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科技的問題。網上世界的輿論走向二十四小時不斷變化,參與的人跨越地域,有不同的想法和動機,也有不同的表達手法,令事情變得非常複雜和難以預料,根本沒有人能夠控制得了,就算是甚麼都管的中國共產黨也做不到。連接近全能的中國共產黨都辦不到的事,香港的生意人沒有可能做得到,別傻了。
生意人眼中的傳媒人
如果你是生意人,曾經跟上述「傳媒人」打交道,看不起這個行業,可以理解。說來慚愧,Auntie 也是離開傳媒行業之後,才明白生意人的心態和思維。當時年輕,閱歷不足,而記者的身份,也令別人對你諸多防範,反而無法得知真相。
生意人眼中,所謂的「傳媒人」不過是靠是非討生活的「攪屎棍」(粵語「屎」即糞便),平日撩事鬥非、搧風點火、無風起浪、小事化大,然後從是非中謀取私利,是「攪局」而非「拆局」。「傳媒人」表面上分析時局、出謀獻策,其實是打著知情權、公眾利益和新聞自由等口號,介入別人的是非恩怨,令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和更難解決。如果「是非精」到頭來被是非所傷,例如:被毆打、被控告、甚至身敗名裂,也是正常。玩火者引火自焚,是活該,也是報應。不管「傳媒人」是來自政治版、財經版還是娛樂版,都一概被生意人視作來收保護費的小嘍囉。不管你是 C 買辦、D 才子、Y 名嘴、S 講師、李四叔、瘦肉姐、小恩姐、L 姨姨,在生意人的眼中,其實沒有分別,都是「撈偏門」(粵語:從事不正當的行業)。
生意人眼中,「傳媒人」跟形形色色的顧問、律師和會計師一樣,都是奔走穿梭於敵對陣營之間討飯吃的人。同樣都是理論多多,裝腔作勢,扭扭擰擰,又要當妓女又要拿貞節牌坊之流。一方面聲稱可以保持「客觀中立」,另一方面又向生意人收取費用。中國人社會,生意人的心態接近古代的皇帝,都是多疑的獨裁者。他們不明白傳媒行業的社會功能(即是甚麼「第四權」),只關心兒女是否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家族生意能否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家中的三妻四妾是否會發動宮廷鬥爭,諸如此類。生意人眼中,「傳媒人」沒有誠信可言,只可以視作短期的交易對手(生意人眼中所有人皆如此)。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加以利用,但是絕對不可以交心。太平無事的日子,更加要躲得遠遠的,以防被對方借故要脅、敲詐勒索,招致金錢和名譽損失。
有些生意人,見識過激烈的權力鬥爭和尖銳的利益矛盾,又或者曾經招惹官非,會擔心上門求見的「傳媒人」其實是仇家派來的探子、臥底、無間道、商業間諜,又或者是前來「踩線」(粵語:視察環境)的綁匪同謀。訪問結束之後,「傳媒人」會把生意人不小心透露的商業秘密轉賣給競爭對手,公司的會議室暗角會添置了一件高效能的偷聽器。至於那位外表亮麗和能言善道的女記者或者女主播,則會送生意人一個性騷擾甚至意圖強姦的罪名。換言之,她是美人計的香餌。她也可以是忙於釣金龜的拜金女子,如果生意人跟她反目,後果可以很嚴重。(請參考這個博客內的另一篇文章<女主播>,刊出日期是 2010 年 7 月 20 日。)
也有些生意人,本身是名門望族之後,階級觀念重,認為幹傳媒這一行的,一定是出身寒微和沒有家教的人。因為在華人社會,父母如果擁有權力和財富,是既得利益階層,通常會反對孩子進這一行。有財有勢的父母明白,要延續家族的社會地位和競爭優勢,必須跟官府保持良好的關係(尤其是從事金融或者地產的家族)。以香港的情況來說,語文能力強的富家子女,通常會被父母安排唸法律,日後成為家族生意的法律顧問,又或者自立門戶當專業人士。當記者?當暑期工,玩玩票是可以的,但是絕對不可以作為終身職業,而且要選國際級數的英語傳媒,這樣才不會貶低名門望族後人的身份。這一類的生意人,如果演技好的話,面對來自天水圍公屋現職中文傳媒的實習記者,會告訴後者,他的孩子也在外國當記者。他會讚實習記者有理想,有抱負,甚麼「鐵腳馬眼神仙肚」諸如此類。他不過是逗你玩,別當真。如果你聽完之後感覺飄飄然,就傻了。
插畫來源:www.fotosearch.com
YouTube 精選:
(17/06/2006) 江澤民怒罵香港記者 (4:3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SeKSqC7Ph4
建議高登網民製作特強洗腦版送給蔡子強。
王菲:<棋子>(4: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606k4Mf2Kw
送給亞洲電視新聞部。
18/07/2011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