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8年12月7日星期五

唱片店


互聯網對唱片業所帶來的衝擊,跟文字傳媒或出版行業很相似,同樣是改變了年輕一輩的消費習慣(即:上網合法或非法下載,或使用付費的串流服務,或使用免費的 YouTube),令實體商品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是無利可圖的蝕本生意,產業鏈的部份環節開始萎縮(例如:唱片店減少),行業的生態環境改變,能夠養活的從業員數量減少,裁員無可避免。其他不利唱片業的因素:現實世界的法律以國界為基礎,打擊網上的盜版或侵權行為有困難。唱片店除非走小眾路線(樓上舖),否則需要在黃金地段開店,而香港的昂貴租金足以殺死實體商店。

中年樂評人和唱片店東主這樣說:我們這一輩經歷過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和 CD,一步一步走來,習慣了觸摸實物,對音樂有深厚感情,也樂於跟別人交流。九十後不是這樣,年輕人跟互聯網一起長大,沒有購買 CD 的習慣,一開始便接觸數碼化的音樂產品,或合法或非法地網上下載(而且是逐首歌買),或使用付費的串流服務,每個月幾十塊錢,隨時隨地無限量收聽或下載,一個人加一部手機可以完成整個過程,一句話都不用說,也可以整天足不出戶上 YouTube(因此九十後非常自閉),沒有機會跟別人分享或交流,難以形成部落或凝聚人氣。實體唱片出得少,唱片公司要替歌手造勢,想安排簽名活動,要尋找適合的地點也不容易,因為唱片店已經所餘無幾。換言之,這個行業已經捧不紅甚麼人。因此新人必須帶錢入行,補貼或包起唱片的製作費用,否則由富貴父母入股或開設唱片公司也可以,情況跟香港的電視或電影業很相似。那些自資出碟或開演唱會的年輕人,通常是外國回流,資金從何而來,是否牽涉洗黑錢活動,自己想。

免費音樂雜誌 Headlines 的編輯 Manfred Wong 從生意人的角度出發,解釋香港的唱片公司如何運用新的手段,回應科技所帶來的轉變,以及利用音樂賺錢。他的說法:減少甚至是捨棄出版實體唱片,把歌曲放上網任聽,然後把點擊數字報大數,希望減少製作費用,同時試圖吸引投資者,讓他們承擔演唱會的部份製作費用(因此今日的演唱會通常有多個製作單位)。如果演唱會開得成,就提高票價,每一張門券相等於很多張 CD 的價錢,透過這個方法收回成本。 Manfred Wong 說,過去兩年間,他主編的音樂雜誌的廣告起了變化,偏向演唱會宣傳。他認為這種做法是捨本逐末,也不利於歌手的音樂事業,因為有些唱片公司只希望有一首歌爆紅,然後在龐大的中國市場收回成本,即是一曲走天涯,缺乏可持續性,歌手很快玩完,淪為樂壇泡沫,然後消失。新人要站穩陣腳,也變得非常困難。

而就算是九十年代或之前已經成名的歌手,也要變陣或轉型,才能繼續生存。有人選擇減少出唱片,靠巡迴演唱會賺錢(例如:張學友、陳奕迅、王菲)。有唱功的實力派,則針對一群口味穩定和習慣購買 CD 的中年樂迷,出版發燒碟(可以是自資),或重編自己的舊作(例如:盧冠廷、鍾鎮濤),或男歌女唱(例如:雷安娜、陳慧嫻)或女歌男唱(例如:周華健),或翻唱別人的歌(例如:陳潔麗、陳潔儀)但是改變曲風(例如:加入爵士或中樂元素)。舊曲新唱的好處:耳熟能詳,但有點新意;降低成本,令風險可控。至於推廣唱片的地點,則變成發燒碟的展銷會,而發售地點可以是走高檔路線的生活百貨店(例如:誠品)。另外,也有人引入類似眾籌的概念,在網上公開專輯的概念或提供試聽的樣本,讓樂迷投票或認購,達到目標數字才出版實體唱片。用過這一招的,是前輩級的葉麗儀(提示:上海灘)和音樂製作人 Chris Babida(巴比達)。此外,有人北上參加綜藝節目開拓大陸市場(提示:林憶蓮+我是歌手),也有女歌手回歸家庭,結婚生育半退隱(例如:彭羚、關心妍)。

互聯網科技把權力還給消費者(例如:自己決定甚麼時候或地點收聽收看)。是否擁有渠道 (Channel),已經不是音樂產業的決勝關鍵。遊戲規則早已改寫,只是因循的人渾然不覺。這種情況,商學院語言叫 Creative Destruction(破壞性創造),因此互聯網是 Disruptive Technology(破壞性科技)。唱片店結業在即,聽留聲機的小狗 Nipper(又名:喇叭狗,見圖)失去了看守大門的保安崗位,在香港老闆蕭公子的安排下,已經化身維園熱狗檔 KOL。牠的際遇,令熱愛音樂的中年樂評人慘叫:「由聽唱機到咬熱狗,有無理過英倫狗仔的感受?」至於娛樂性豐富的蕭家父子的股壇往績,不提也罷,欲知詳情,自己上網。

插圖來源:
https://www.core77.com/posts/19036/HMV-Logo-Origin-Story-A-Painter-a-Dog-a-Dead-Guy-and-a-Record-Player

YouTube 精選:

周華健:<領悟> (5: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4zAf7VKnos
女歌男唱的例子:周華健唱辛曉琪。

陳慧嫻:<就讓一切隨風> (4: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k-Z7WeRlw
男歌女唱的例子:陳慧嫻唱鍾鎮濤,原曲是日本歌,歌者是澤田研二。

陳潔儀:<浪子心聲> (4: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hNGJzNmUw
另一個男歌女唱的例子:陳潔儀唱許冠傑。她來自新加坡,曾經參演電視劇(提示:妙手仁心)和舞台劇(提示:雪狼湖),近年推出發燒碟,翻唱別人的歌。

陳潔麗:<堆積情感> (4: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L8fzRong8
陳潔麗翻唱鄺美雲的成名作,她的外號是「廣州鄧麗君」,在發燒界無人不識。

林憶蓮西裝熱舞《Leslie forever》致敬張國榮 (5: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J5Bn3ciE
這是林憶蓮在大陸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中的演出,她唱張國榮的歌,跳他的舞步,模仿他的唱腔(提示:酒醉與心碎心碎溝起污煙一片),中年老餅一定認得,也許會覺得感慨(原因:她要到大陸尋找發揮的平台)。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沒有實體唱片的樂壇,還稱得上健全嗎?
Manfred Wong (www.manfredwong.com)
香港免費音樂雜誌 Headlines, Jun 2017, p. 2
節錄:當唱片越出越少,唱片店的數目也必然相應大減,既沒有實體唱片的簽名宣傳,唱片公司也不能開口向所餘無幾的唱片店商議借出場地,這恆久已來互相支持的宣傳模式,也陷於無法運作的地步。

音樂市場轉型,音樂人也隱形了嗎?
Manfred Wong (www.manfredwong.com)
香港免費音樂雜誌 Headlines, Nov 2018, p. 2
節錄:今天數碼音樂無形無實,令本地實體音樂從業員面臨嚴峻的失業情況。唱片公司在製作音樂時,亦只是採取觀望態度;而音樂人憧憬著一首歌大賣,只要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一小部份點擊就發達了,只求做一曲算一曲,最後歌手生涯沒有留下任何實際出品便落幕。

香港唱片不敵時代巨輪瀕全線結業 
黃志淙感婉惜:大趨勢係咁!又一間唱片店不敵時代巨輪!
撰文:黃浩晉
香港01 (2018-06-21)
https://www.hk01.com/音樂/201752/香港唱片不敵時代巨輪瀕全線結業-黃志淙感婉惜-大趨勢係咁
節錄:屹立香港 29 年、「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 宣布,旗下金鐘太古廣場分店將於下周三(6 月 27 日)結業。據資料顯示,香港唱片由熱愛音樂的蕭勁展創立,前身是小型唱片店「Do Re Mi」,早於 1985 年已在金鐘廊開業,它是香港較早期同時主打唱片及影音產品銷售的唱片店。「香港唱片」的中產格調,堅持以音樂為主,與蕭勁展先生有莫大關係。蕭勁展原為香港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及後因一次意外無法再拉琴,所以轉行唱片零售。過去 3 年,「香港唱片」面對虧蝕及營商環境轉差,現為董事總經理的蕭勁展先生曾接受媒體訪問時指:這行業看不到前景。

1990 年代,香港唱片業極之興盛,不少國外大型連鎖唱片店進駐香港,如美國的 Tower Records 以及英國的 HMV,但前者於銅鑼灣時代廣場的分店已於 2006 年結業,後者則於 2013 年易手予蕭定一旗下的中國 3D 數碼娛樂,並積極轉型為 Lifestyle 百貨店。音樂人黃志淙接受《香港01》訪問時解釋,音樂產品數碼化變得普及後,聽歌生態已完全變了樣:「對大部份年輕人嚟講,音樂係一種免費娛樂,音樂係一個 Digital File(數碼檔案)嘅載體,加上 Streaming(串流)幾十蚊一個月無限聽,甚至有人唔畀錢,同我哋嘅年代唔同,經歷過黑膠、Cassette 帶同埋 CD。」他認為雖然這個學習過程可能會較長,唯有薪火相傳,也許將來年輕人有能力負擔時,會懂得欣賞實體碟。加上經歷過低谷後,近兩年全球音樂行業開始復甦,不似早幾年「插水式」下跌,亦有賴於串流平台的普及,兩者可謂相輔相成,所以對他而言,前景並不絕望。

同場加映:夕陽已久的唱片業:音樂數位化的結構轉型
明報 2018 年 8 月 19 日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180819/s00005/1534614644274/同場加映-夕陽已久的唱片業-音樂數位化的結構轉型
節錄:經營 30 餘年的老牌唱片字號「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 於月前結束其金鐘太古廣場分店,而僅存的尖沙嘴分店相信亦命不久矣。令人想起數年前國際唱片大號「HMV」宣告清盤到尋求「白武士」的經過及引起的社會迴響。時至今日,「HMV 香港」已被「中國 3D 數碼娛樂有限公司」所收購,變成了一間以影音和生活品味為銷售旗號的百貨公司,同時成為了母公司推廣自家影音製作和「訂閱式串流服務」(paid subscription streaming) 的營銷店。純粹的唱片店彷彿早已踏進歷史的黃昏中。

HMV Logo Origin Story:
A Painter, a Dog, a Dead Guy and a Record Player
BY RAIN NOE - APR 13, 2011
https://www.core77.com/posts/19036/HMV-Logo-Origin-Story-A-Painter-a-Dog-a-Dead-Guy-and-a-Record-Player
Extract: Francis observed that when he played the records of his dead brother's voice, the dog would run over to the phonograph and listen intently. Francis painted the scene, calling it "His Master's Voice" and tried to sell the painting. Initially no one was interested. But in 1899 The Gramophone Company purchased it, and by 1900 it was their corporate logo. Roughly eight years later they changed their name to HMV, after the painting, in an early instance of "branding." The 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 saw the logo a year or two later and acquired the U.S. rights for themselves. Being an American company, they used the logo a helluva lot more aggressively than their British counterparts, and when RCA acquired Victor in the 1920s it became their logo. Which is why we Yanks grew up seeing it.

關於 HMV:你記得他們在香港曾喚作「音樂無限」?
撰文:袁智聰(樂評人)
香港01(2018-02-13)
https://www.hk01.com/扭耳仔/159645/選擇性失聰-關於hmv-你記得它們在香港曾喚作-音樂無限
節錄:話說在 1994 年,Tower Records 與 HMV 這兩大國際性大型唱片 megastore 連鎖店相繼進軍香港。那一年,先是來自美國的 Tower Records 空降剛落成的銅鑼灣時代廣場;幾個月之後,來自英國的 HMV 亦進駐銅鑼灣皇室堡。更為樂迷津津樂道,是跟著 HMV 在北京道與漢口道交界開設的 4 層(後來再增至 5 層)尖沙嘴旗艦店。早年香港 HMV 有個中文名,喚作「音樂無限」。然而經過 20 多年之後,唱片銷售業早已告訴了大家:音樂是有限的。今年 2 月初,美國消費電子產品連鎖集團 Best Buy 宣佈會在 7 月起不再發售 CD。一星期後,得悉維園年宵市場有個「hmv 維園熟食檔」,但這個在 hmv 招牌下的年宵攤位,主打是賣熱狗,而沒有任何唱片發售。感覺是相當諷刺。我知道近年香港 hmv 在店內開設了 hmv DOG 熱狗小食部,但卻不知道他們的熱狗已能夠獨當一面,得以單飛發展,跑到維園出 solo。

現在 hmv 都變成全細寫了,可能有人會不知道這個在 1921 年創辦的零售品牌,HMV 是 His Master’s Voice 之意思,其商標是一隻狗仔在聽古老的留聲機,大家都稱之為「狗仔聽唱機」。這隻狗仔亦真有其狗,來自 Bristol 的他是隻混種犬,名字是 Nipper,生於 1884 年(即愛迪生在 1877 年發明留聲機的七年後),到 1895 年離世。他聽留聲機的情景,由第二任主人畫家Francis Barraud(原主人 Mark Henry Barraud 之弟)在他逝世三年後繪畫成油畫。到了 1899 年, Francis Barraud 把油畫改良,換上德裔美國發明家 Emile Berliner 由其英國公司 The Gramophone Company 所生產的唱盤式留聲機 Gramophone,因而成功售給 The Gramophone Company ,圖畫喚作 His Master’s Voice,同年 12 月被採用在他們的目錄上。如今,Nipper 已有 134 歲了。現在於香港見到他的近況,已不再是「狗仔聽唱機」,而是「狗仔咬熱狗」。從前優雅地聽留聲機的英倫狗仔, Nipper 已由音樂 KOL 變成了美式熱狗 KOL ,還要跑到去維園年宵市場,那實在情何以堪呢?你哋有無理過 Nipper 嘅感受!

維基百科:香港 HMV
https://zh.wikipedia.org/wiki/HMV
節錄:匯友資本 2013 年 2 月 28 日宣布,以 5,680 萬元全資收購 HMV 在香港、新加坡的全部業務以及中國內地、台灣及澳門的永久經營權。其後將唱片影碟店轉型成為多元化生活概念店,並加入咖啡店、小型書店、時裝、黑膠碟銷售及兒童閱讀區等新元素。中環娛樂行總店,在 2014 年 8 月完成翻新後以「HMVideal」品牌重新登場,到 2016 年結業。原銅鑼灣柏寧酒店潮流觸覺分店已於 2015 年 8 月 6 日起關閉,到同年 11 月在明珠廣場 2 樓至 4 樓設 HMV 香港旗艦店,以「音樂。時尚。餐飲」三大主題,佔地接近四萬平方尺。而原黃埔新天地分店亦已於 2015 年 11 月 22 日起關閉。 2016 年 3 月 21 日,中國 3D 數碼娛樂有限公司收購 HMV 香港,並位於香港銅鑼灣旗艦店舉行「本土文化,國際視野」併購記者會。

蕭定一旗下 HMV 欠租 認經營困難 股價瀉近八成
蘋果日報 2018 年 12 月 4 日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81204/58989770
節錄:HMV 數碼中國(港股編號:8078)主席蕭定一,名下位於中環及銅鑼灣的唱片店 HMV,被指拖欠租金,遭新世界(港股編號:17)、港鐵(港股編號:66)追討近 500 萬元欠租及賠償。有報道指蕭定一正尋求投資者入股打救,惟成事機會不大, HMV 或面臨全線結業。公司負責人接受傳媒查詢時表示,集團近年多次在業績報告提及零售業務經營困難,並正聯絡新投資者接手 HMV 零售業務。蕭定一本人 2016 年一擲 1.5 億元豪氣購入西半山豪宅殷然頂層複式「天池屋」,過去兩年來,先後四度承按,令半山豪宅淪為提款機。

Investopedia - Disruptive Technology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isruptive-technology.asp
Extract: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way businesses or entire industries operate. Often times, these technologies force companies to alter the way they approach their business, or risk losing market share or becoming irrelevant. Recent example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nclude smartphones and e-commerce.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does not have to be better than those currently offered by the market, and may damage the overall market economics to some extent. For example, the new technology could be significantly cheaper and still provide the desired features. The advent of e-commerce retailing has led consumers to buy products online rather than going to a physical location, with online options often carrying lower prices. This has benefited consumers but made it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producers and brick-and-mortar stores to maintain profitability. Investing in a firm that has produced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is likely to carry significant risk. Many products considered disruptive don’t make an immediate impact on the market, and may take years before being adopted by a critical mass of users.

相關的文章:

踏腳石
2016 年 5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5/blog-post_20.html
節錄:隨著觀眾和讀者群的老化與萎縮,主流傳媒已經捧不紅甚麼人,難望要求年輕人入行賤賣青春。新一代的歌手和演員直接北上,或參加歌唱比賽(例子:GEM)或拍電視劇或拍電影,期望憑藉實力或運氣一夜爆紅,然後 28 省跑碼頭,巡迴演出,長做長有,賺人民幣。這一套,適合新移民、中港婚姻的下一代或海歸派北方佳麗,即是港女不敵北姑。

陪跑(二)
2017 年 2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14.html
節錄:由九十年代初開始, TVB 的選美冠軍多數是外國回流的女孩子,因為她們已經通過西方國家移民歸化部門的資產審查,即是有能力貼錢打工,好讓一個走下坡的行業賺盡最後的一分錢。出身公屋或居屋的女孩子就算入到三甲,也會被八卦雜誌標籤為急於脫貧的 Cheap 雞(港式粵語:廉價妓女),成為夕陽工業的出氣袋。說穿了,是階級歧視。

Disintermediation(非中介化)
2018 年 3 月 28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3/disintermediation.html
節錄:從九十年代中開始,互聯網興起,令中間人行業的生存空間收窄。互聯網提供了一個跨越國界的交易平台,讓買賣雙方找到對方,令中介活動轉移至網上世界進行(例如:LinkedIn 搶 Headhunter 的生意)。中間人被飛,商學院語言叫 Disintermediation(中譯:非中介化、脫媒)。首當其衝的,是舊經濟的中間人行業(例如:商業銀行、地產代理、人事顧問)。

Leapfrogging(蛙跳模式)
2017 年 11 月 10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11/leapfrogging.html
節錄:如果你知道甚麼叫 Leapfrogging(中譯:蛙跳模式),應該不會覺得用支付寶吃飯、購物、叫車或嫖妓是「先進」,用現金付款是「落後」。新科技的滲透率高,並不代表某個國家「先進」。Leapfrogging(蛙跳模式)是西方商學院理論,意思是:發展中國家跳過較舊的科技,直接引入較新的科技,形成比西方發達國家更高的滲透率 (Penetration rate)。這種現象,常見於電訊或能源行業。

宿命論
2018 年 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1/blog-post.html
節錄:新媒體的廣告也牽涉複雜的版權問題,因為部份廣告其實是推銷侵權物品(例如:冒牌貨,沒有得到授權的文字或影音創作),又或者以滾筒模式展示於提供侵權內容的網站之內。這些發生於虛擬世界的侵權行為,一樣會被現實世界的執法者或版權持有人所追究,但是蒐證和執法有難度,因為現實世界的法律受到國界所局限,而侵權者可以在網上世界不斷轉移。

雞肋(一)
2013 年 8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html
節錄:幹出版的人說,今天出書,幾乎是出一本蝕一本,而人頭湧湧的「香港書展」其實是散貨場,也是那堆書的最後機會,因為書展賣不出的書,將會被銷毁。至於自資出版,幹出版的舊同學說,這類書通常質素參差,銷量一般不會太好,接這些生意是為了幫補收入,但是不敢太濫接,因為怕影響品牌的形象。

衍生產業鏈(二)
2018 年 10 月 5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
節錄:工時長所以沒有感情生活?流行文化產業提供大量以愛情為題材的歌曲、小說或影視作品,讓你覺得已經明白了或體驗過愛情,然後明早醒來,繼續上班去,營營役役終此一生。那堆商品或服務,是贗品或替代品,似安徒生筆下的機械夜鶯,即是無法取代真貨的贗品,或是缺乏實效的安慰劑。

洗黑錢督數偽術
2018 年 4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8/04/blog-post_14.html
節錄:中資機構也懂得洗黑錢,所以有「影子員工」或「影子觀眾」的做法,用來誇大營運開支或票房收入,作用是掩飾資金的去向或來源,亦可以是把維穩費落格或者瓜分(即:食夾棍、內鬼運財)。應用於新聞機構或娛樂事業的話,便是長期不上班但是名字出現於員工名單內,定時支薪的記者編輯,又或者是沒有參與電影製作,但是名字出現於幕後工作人員名單中的大陸人。

戲如人生(二)
2015 年 5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9.html
節錄:才子編劇想把自己的作品搬上百老匯舞台,為了籌集資金,不惜答應黑幫大哥的要求,起用他的女友。那女子既沒有演技也非常麻煩,但她的保鑣卻是真正的戲劇天才,他對劇本作出的改動,足以化腐朽為神奇。首演前夕,才子編劇企圖把保鑣的功勞據為己有。同一時間,他背著自己的女友,跟酗酒的女主角發展秘密戀情(劈腿),而暴食的男主角則搭上了黑幫阿嫂。

音樂教師(二)
2015 年 10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21.html
節錄:在香港做音樂教師簡直係「前世唔修」。行內人會告訴你:那些使用公帑的大型樂團,職位空缺不多,全職樂師中本地人所佔的比例長期偏低。情況跟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很相似:使用公帑以及服務市民的資助機構,似乎有系統地排斥本地人才,而閣下的罪名據說是沒有「國際視野」。對,視本地大學生為次貨的投資銀行也是這樣說。至於真正的原因,自己想。

燈神
2016 年 12 月 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2/blog-post.html
節錄:梁振英突然宣布由於家庭理由不尋求連任,方丈終於肯上路,消息令香港網民熱烈歡呼,也令到黎智英加入重量級「燈神」或「明燈」(港式財經術語:預測出錯的股評人)的行列。以下這段文字,來自他在<壹周刊> Book A 的專欄<事實與偏見>,題目是<一葉知秋>:「蕭若元說曾俊華會當選特首,我想他估英國不脫歐特朗普慘敗梁天琦補選低票都錯,終於有次給他撞正的,今次可能給他估中,同他對估好制唔過。但我相信梁振英會連任。」(Auntie 的補白:結果兩個男人都錯!)

07/12/20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