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台語歌


不同的殖民地經驗

香港和台灣,都曾經是外國殖民地,但是彼此的經驗很不同。

英國人從來沒有打算把香港人同化,只是把社會的上層精英變得比較稍為英國化,低下階層還是奉行中國傳統。英國人帶著獵奇的心態冷眼旁觀華人風俗,可以不動的就不動。日本人相反,在台灣進行大規模的皇民化運動,試圖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而且不止是漢人,連原住民也一樣,近期的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有具體的描寫。結果在文化層面,台灣明顯地受日本的影響。至於香港人,我們從英國人身上學得最到家的,不是英文也不是法治,而是英式勢利和階級觀念。

於是香港人聽台語歌,總覺得有日本味。事實上,不少著名的台灣作曲家年輕時都曾經到日本學音樂,例如:鄧雨賢(1906-1944)(圖左)、楊三郎(1917-1989)(圖中)。但同樣是留學日本,兩人的作品風格迥異,也許是性格不同。鄧雨賢的旋律樸素優美,代表作<望春風>是傳統的五聲音階,聽起來似中國民歌。他是短命的客家才子,未夠四十歲就病逝,在家人眼中是個性格嚴謹的人。楊三郎的作品(例如:<望你早歸>、<港都夜雨>)則日本味濃,似演歌。他曾經在戰亂時期的中國東北流浪了四、五年,見識過落難的白俄女人。楊三郎的老婆說,和他交往過的女人多到可以用卡車來載,聽起來似乎是個到處留情的浪子。

改編自台語歌的粵語流行曲

在流行文化層面,港台兩地交往頻繁。不少香港粵語流行曲,都是改編自台語歌的。例如:譚炳文的<舊歡如夢>是改編自台灣作曲家許石(1920-1980)(圖右)的<南都之夜>。同一旋律,還有葛蘭的國語電影歌曲<台灣小調>。許石有另一首作品<安平追想曲>,廣東版是張偉民的<離別的叮嚀>。另外,很多人都知道葉振棠的<我來自潮州>的原裝版是<愛拼才會贏>。這一首,是台語歌之霸,連送往台灣的兩隻熊貓(團團、圓圓)出發之前都被迫要聽,哈哈。

冷門一點的例子,有黃杏秀的<一條冷頸巾>,來自台語歌<阮不知啦>。八十年代初,黃杏秀出過唱片。她跟黃元申是螢幕情侶,兩人外表匹配,一個溫婉一個英氣。演過林沖、霍元甲、馬永貞和西門吹雪的黃元申後來看破紅塵,出家去了。黃杏秀是古典美人,八十年代初的港劇<天龍八部>中,她演金庸筆下的阿朱,演喬峰的是梁家仁。電視劇中,黃杏秀是大俠的女人。現實世界中,她的伴侶卻是惡俗的陳百祥,這一對,被香港網民形容為「千古之謎」、「一朵鮮花」。

另一個例子,比較少人留意,是陳小春的<啼笑因緣>,副歌部份改編自八十年代初紅遍台灣的台語歌<心事誰人知>。作者蔡振南當時未夠三十歲,他小學畢業便投身社會,在低下階層打滾,做過工廠工人,後來加入歌舞團當結他手。1993 年,蔡振南在吳念真自編自導的電影<多桑>(日語父親的台語轉音)中飾演男主角。蔡振南曾經客串演出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和<戲夢人生>,他的歌曲被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用作配樂。寫到這裡,我想請教台灣網友一個問題,歌詞其中一句「踏入七逃界」是否誤入歧途的意思?請賜教,謝謝。(請參考 29/02/2012 的留言,內有高雄朋友提供的答案。)

照片來源:

圖左:鄧雨賢(1906-1944)
http://www.lib.thit.edu.tw/old/id29-9306.htm

圖中:楊三郎(1917-1989)
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10-2.htm

圖右:許石(1920-1980)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253&Keyword=%E5%AE%89%E5%B9%B3%E8%BF%BD%E6%83%B3%E6%9B%B2

YouTube 精選:

鳳飛飛:台語歌<望春風>(1991)(4:33)
(曲:鄧雨賢/詞:李臨秋/原唱:純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5kbn_PBYpo&feature=related
歌詞大意:懷春少女思念暗戀對象。作曲家鄧雨賢是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三歲隨父母遷台,年輕時曾經到日本東京學習音樂。鄧雨賢的其他作品:<雨夜花>、<十八姑娘一朵花>、<四季紅>、<月夜愁>。

Kenny G - Spring Breeze (3: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d3TByzTo3o
這是色士風版的<望春風>。童星出身的香港演員石修學過色士風,曾經在無線電視的旅遊和綜藝節目中多次演奏<望春風>。這首歌的旋律是五聲音階,音域只有一個八度,對於樂器演奏者來說,不難。證明好的音樂,不需要很複雜。

鳳飛飛:台語歌<雨夜花>(3:03)
(曲:鄧雨賢/詞:周添旺/原唱:純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swjfFfmz0&feature=b-vrec
歌詞大意:薄命紅顏自傷自憐。資料顯示,台灣的慰安婦組織用這首歌做主題曲。

黃耀明:粵語歌<四季歌>(4:03)
(曲:鄧雨賢/詞:林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x5N4ovggvA
這是廣東版的<雨夜花>,編曲羅大佑,廣州的兒童合唱團和唱。

蔡幸娟:台語歌<阮不知啦>(3:52)
(曲 : 吳成家/詞 : 陳達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WN-K3sCCk
歌詞大意:女人發覺男人變了心。

黃杏秀:粵語歌<一條冷頸巾>(1980)(4: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XCi-LNXdAA
<阮不知啦>的廣東版,網友說得對,秀姑的唱腔像麗莎。

江蕙/余天/賀一航:台語歌<港邊惜別>(4:02)
(曲:吳成家/詞:陳達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6I1NSVpw3g&feature=related
<戲夢人生>(1993)的電影原聲大碟中,導演侯孝賢親自唱出這首歌。侯孝賢(1947-)是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1948 年隨父母遷居台灣。

江蕙:<望你早歸>(3:28)
(曲:楊三郎/詞:那卡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VdnLiSv73o&feature=related
作曲家楊三郎生於台北農家,十八歲去日本拜清水茂雄為師學習作曲,二十一歲學成之後浪跡天涯,去過戰亂時期的中國東北,到過大連、奉天、青島和哈爾濱。

江蕙:台語歌<港都夜雨>(3:34)
(曲:楊三郎/詞:呂傳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euEILk_GLE&feature=related
另一首楊三郎作品。

蔡幸娟/茂伯(林宗仁):台語歌<南都之夜>(2:43)
(曲:許石/詞:鄭志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Md6ZsrMxq4&feature=related
這首歌是台灣作曲家許石的作品,創作於 1945 年。同一旋律日後衍生出兩首歌,分別是葛蘭的國語電影歌曲<台灣小調>以及譚炳文的粵語歌<舊歡如夢>。彈月琴的老漢(林宗仁)曾經演出台灣電影<海角七號>,角色叫茂伯,最近去世。

葛蘭:國語歌<台灣小調>(1959)(1:57)
(曲:許石/詞:易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aebrT_HFrA
香港國泰電影<空中小姐>(1959)的插曲,當年的葛蘭是國語歌舞片的台柱。作曲不是姚敏,而是許石。易文是填詞人、編劇和導演,擅長改編文學作品。

譚炳文:粵語歌<舊歡如夢>(六十年代初)(2:37)
(曲:許石/詞:龐秋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k_N4oKzVBE&feature=related
炳哥的油喉,李克勤難以匹敵。向「七日鮮」粵語片致敬的港產片<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1992)中,盧冠廷替梁家輝幕後代唱。

江蕙:台語歌<安平追想曲>(3:28)
(曲:許石/詞:陳達儒/原唱:鍾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D-yFkTYZBg&feature=related
<安平追想曲>寫於 1951 年,描寫十九世紀末的一個清代台南安平買辦商人的女兒與一位荷蘭隨船醫師戀愛,然後生下一個金髮女孩「金小姐」。長大之後的金小姐與母親命運相同,也是愛上途經安平港的外國人,結果同樣被拋棄。

張偉民:粵語歌<離別的叮嚀>(1978)(3: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zVmGOrrRlw
<安平追想曲>的廣東版,張偉民是香港的實力派歌手,年輕時是歌唱比賽冠軍,後來轉做和音。

江蕙/余天:<鑼聲若響>(2:45)
(曲:許石/詞:林天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5KKMzhlMS0&feature=related
許石的另一首作品,作曲家生於台南,跟鄧雨賢和楊三郎一樣,年輕時曾經到日本學習音樂。

江蕙:台語歌<五更鼓>(4:4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ymiiyQc8LU
歌詞大意:苦戀男女深宵幽會。音樂學者認為這首歌的旋律源於中國民歌<孟姜女>,隨著拓荒者的步伐傳入台灣。我在香港聽過一首佛教音樂,採用這首歌的旋律,填上宣揚因果報應的國語歌詞。

劉福助/江蕙:台語歌<草螟弄雞公>(3: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rhaHwIroIc&feature=related
歌詞大意:好色老翁調戲潑辣少女。這首歌,我聽過羅大佑的版本,是演唱會的現場錄音,全場觀眾大合唱,中段加入中國鼓獨奏,非常熱鬧。

雅竹國樂團:<都馬調>(4:4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kRN9NYgMBY
都馬是地名,位於福建漳州,這首民謠常用於歌仔戲,我聽過香港的業餘中樂團體演奏。

劉福助/王瑞霞:台語歌<桃花過渡>(3: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ltp0vOfuw
這首民謠常用於歌仔戲或者歌舞陣頭(即是於廟宇前或者街道上進行的表演)。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1993)中,有一場戲中戲,由台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1910-1998)的亦宛然劇團演出白蛇傳中<遊湖>一幕,阿公(台灣人對李天祿的稱呼)跟一把女聲合唱此曲,閩南語歌詞配合掌中布偶,生動活潑。

陳達:台語歌<思想起>(3:4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GxWdXBUm6k
<思想起>是發源於恆春地區的民謠,盛行於台灣南部,有多個版本以及多種不同的即興唱法,歌詞描寫拓荒者從唐山過台灣的艱辛以及思念家鄉的心情。七十年代中期,隨著民間藝人陳達被發掘,再度流行起來。

鄭怡:國語歌<月琴>(3:54)
(曲:蘇來/詞:賴西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h2cOQYvCXQ
八十年代的台灣校園民歌,靈感來自陳達的<思想起>。

台語童謠<丟丟銅仔>(2: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FleHF1GrwY&feature=related
閩南語兒歌,歌詞描寫火車過山洞,有許多擬聲字和人聲音效,是兒童合唱團的熱門選擇,這個版本是外國人在台灣人面前唱 a cappella(無伴奏合唱)。

鄧麗君:台語歌<天黑黑>(1971)(3:2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THqulhfsjk
經典台灣童謠,歌詞大意:一對貧困的老夫妻在田裡面掘出一個芋頭之類的東西,商量該怎麼煮,一個要吃甜,一個要吃鹹,兩人吵翻了天,這時天要下雨了。

蔡麗貞:廣東歌<單眼妹開麵檔>(1974)(3:2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37d1GYgnyw
七十年代,香港有個電視廣告,商品是即食麵(方便麵)。廣告歌採用<天黑黑>的旋律,填上粵語歌詞:「得意妹,開麵檔,細佬阿婆大嬸都嚟食,滋味好,滋味多,人人食過都笑呵呵,得意得意再來一個。」在 YouTube 找不到這個經典廣告,卻找到同一旋律但是歌詞不同的<單眼妹開麵檔>(傷殘兒童賣車仔麵?)。老一輩的香港人,一定記得蔡麗貞的<飄零燕>。

孫燕姿:國語歌<天黑黑>(3: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QFAvBAgBM
新加坡女歌手孫燕姿的代表作,開頭兩句台語歌詞來自<天黑黑>。都市少女迷惘失意,想起小時候外婆教的歌,懷念簡單的童年。

葉啟田:台語歌<愛拼才會贏>(3:43)
(曲/詞:陳百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uhGAvcoXI
台商之歌,統戰必學。唱遍大中華,響徹東南亞。

電視劇主題曲(粵語歌)<我來自潮洲>(Cover version)(3:36)
(曲:陳百潭/詞:梁立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Qi89KrJfo&feature=related
歌者並非原唱者葉振棠,只是聲線近似。這首歌是香港亞洲電視的電視劇主題曲,劇情講老一輩潮州人的奮鬥史,當時電視台的老闆是潮洲人,即是擦鞋之作。

沈文程:台語歌<心事誰人知>(1988)(3:18)
(曲/詞:蔡振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Ree6Leg0qg&feature=related
原唱者沈文程的外型和唱腔都很有江湖味。2000 年,張惠妹在香港開演唱會,在葉詠詩指揮的管弦樂團伴奏下,唱了這首台語歌。這個台港合作的版本,比較陰柔,配樂部份層次豐富,收錄於 CD <歌聲妹影>(豐華唱片 2000 年 4 月)。

粵語歌<啼笑因緣>(Cover version by Batman)(3: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Rs-3Hi0I1Y
在 YouTube 找不到陳小春的原裝版,請來港產蝙蝠俠頂上。留意副歌部份(未怕情深亂一生),旋律改自<心事誰人知>。陳小春是歌手和演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港產片<蠱惑仔>中的山雞。其中一幕,港台黑幫交流心得,飾演台灣黑道大老的陳松勇告訴他,政治人物視黑幫為夜(尿)壺,用完立即踢入床下。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書名:<想要彈同調>
作者:小野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1992 年 9 月初版
ISBN 957-33-0800-2

書名:<台灣民謠>
作者:簡上仁(1948-)
出版社:眾民圖書
出版日期:1990 年 5 月第二版

28/02/2012

回覆 oriole (28/02/2012):
You are right. Revised. Thks.

回覆 29/02/2012 的留言:謝謝。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鳳飛飛


鳳飛飛(1953-2012),很台灣。

在老一輩的香港人心目中,她有鄰家女孩的外表,溫柔婉約的聲線,跟鄧麗君是同一類。然而仔細看,是有分別的:鳳飛飛爽朗,鄧麗君甜膩。她們的事業發展路線很相似,都是十來歲就贏得歌唱比賽的冠軍,然後開始當歌手,也同樣地在香港生活和置業。鳳飛飛有老公和兒子,世俗眼光中,比較福氣。

七十年代初,許冠傑和顧嘉煇復興廣東歌之前的日子,香港人是聽國語流行曲的。我父母那一輩,年輕時聽青山、姚蘇蓉。在他們心目中,鄧麗君和鳳飛飛,是晚一輩。我唸小學的時候,聽過鳳飛飛的國語歌<愛的禮物>。這首歌,後來有不少香港歌星翻唱。

長大之後,去台灣旅行,住酒店,開電視,看見鳳飛飛在唱台語歌。聽著看著我本來應該懂但是偏偏不懂的閩南語歌詞(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潮州人),覺得台灣變了,但是有些東西沒有變。其實台灣沒有變,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我小時候所認識的台灣,是國民黨的角度。而台語歌所展現的台灣,是本省人的角度。八十年代末,蔣家父子的時代終結,台灣開放黨禁和報禁,本省人終於有機會發聲,說他們的故事。那是民進黨成立之前的日子,當時有個詞語叫「黨外」,即是「國民黨以外」。然後,有侯孝賢的電影,林懷民的舞蹈。

我入讀的香港中文大學,當年有不少台灣學者,本省外省都有,當中有懂日語的老一輩台灣人,也有今天紅到對岸的大詩人余光中(1928-)。他們用南腔北調的廣東話、國語或者英文授課,你要不斷調整耳軌,才能聽懂他們的話。從他們身上,可以窺見台灣人有如水成岩般的複雜身世。開始明白,台灣人,有多種不同的精神面貌,而不是台灣歌手「作秀」完畢就「謝謝大家」那麼簡單。

另一個鳳飛飛

於是,有另一個鳳飛飛,跟老一輩香港人心目中的她,有點分別。

台灣文化人詹宏志是這樣說的:「台灣人心目中的台灣,可能是:城隍廟、擔仔麵、魚丸湯和鳳飛飛。」(書籍<想要彈同調> p.179 )

鳳飛飛自己是這樣說的:「民國五十八年(1969)我剛開始出來唱歌的時候是學唱日本歌,因為在那些歌廳聽歌的日本人比台灣人還多。印象中的台語歌是<內山姑娘>、<素蘭要出嫁>,但是國語歌開始盛行起來,像張琪、鄧麗君、趙曉君、姚蘇蓉等是當時最流行的歌星。」(書籍<想要彈同調> p.185-186 )

七十年代中,鳳飛飛在自己主持的綜藝節目中唱了台語歌,大受歡迎。唱片公司發現有市場,開始替她出版和發行台語歌專輯。唱台語歌的鳳飛飛,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一個文化符號。她的這一面,香港人也許不知道。正如我們不知道,原來她跟林青霞一樣,嫁給香港的生意人,進過馬場拉頭馬。這一點,很台灣。

照片來源:
http://118.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7/8/14/18/0/114fdcbdaa8.jpg

YouTube 精選:

鳳飛飛:國語歌<愛的禮物>(3:2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Lq0s1dKQNw&feature=related
原曲是日本歌,國語版的原唱者是鳳飛飛。七十年代,這首歌在香港很流行。記憶中,小時候聽過葉麗儀的版本,在 YouTube 可以找到薛家燕的版本。

鳳飛飛:國語歌<掌聲響起>(4:53)
(曲:陳進興/詞:鄭國江 陳桂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29VsOdF-p0&feature=related
香港的羅文(1950-2002)也唱過這首歌。

鳳飛飛:台語歌<牽成阮的愛>(4:08)
(曲:羅大佑/詞:李坤城 王武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Djf0hDELQ4
這首歌的廣東版,是梅艷芳(1963-2003)的<似是故人來>,是電影<雙鐲>(1991)的主題曲。鳳飛飛所唱的台語版於 1992 年發行。書籍<想要彈同調>是這樣說的:「羅大佑也寫了一首台語歌<牽成阮的愛>給鳳飛飛唱,他認為自己會寫台語歌是很自然的事,就像他也可以寫廣東歌一樣。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音樂,音樂是共通的,語言只是一種習慣,他把寫台語歌當成寫國語歌一樣自然。」(p.201)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主題曲<我們的一百年> 16 分鐘完整版(高畫質 HD 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lRCJpGvrgE
演唱: 郭金發(月夜愁)、官靈芝、王彩樺(夜來香)、紀露霞(綠島小夜曲)、黃連煜、陳雙、蕭盈昕(無緣)、紀曉君 Samingad、鄒女 - Yangui Yasiyungu 安歆澐、Yinguyu Yatauyungana、Paicu Yatauyungana(高山青)、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洪榮宏(思慕的人)、劉福助、蔡旻佑(愛拼才會贏)、楊培安(我的未來不是夢)、李建復(中華民國頌)。

羅大佑:<鄉愁四韻>(5:56)
(曲:羅大佑/詞:余光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iRflBfiJw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CD:鳳飛飛:台語精選專輯<想要彈同調>
EMI (百代) 1997 年 3 月

書名:<想要彈同調>
作者:小野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1992 年 9 月初版
ISBN 957-33-0800-2

21/02/2012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成功之道


從來不相信甚麼「成功之道」,市面上大量供應的,不過是「吹水」。「吹水」是港式粵語,可以解作聊天、胡扯、吹牛。

港式粵語有「吹水唔抹嘴」的說法,意思是吹牛吹到口沫橫飛、臉不紅、眼不眨、毫無廉恥、絕無悔意,達到職業騙子的水平。華人社會,很多大老闆和政治人物,都有這種本領。今時今日,最受歡迎的「吹水」題目,應該是發達秘笈、上位捷徑、八十後的向上流動方程式。女裝版,應該是如何嫁個有錢人、二十來歲搞定女人的一生、男人不說但是女人應該知道的,諸如此類。

向來不信這一套。華人社會,潛規則多,這是事實。這些東西,學校不教,也是事實。有些事情,小朋友早一點知道,比遲知道好。但是知道了,不代表一定要依從。如果你不加思索,便盲目依從這些潛規則,可能會令自己身陷險境,無法抽身,死無全屍。那些讀完 Rich Dad, Poor Dad(富爸爸.窮爸爸)(圖左)之後,相信讀書打工無用,於是借錢借到盡,然後辭工,用別人的錢全職炒股炒樓,最後損手爛腳、破產收場、燒炭自殺的香港人,便是好例子。

有些潛規則,必須具備某些先決條件,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舉例:我認識的女人當中,有人成為富商情婦。每次在八卦雜誌見到她的照片,都會想起年輕時的她,因為外表氣質已經有很大的轉變,判若兩人。也有人跟男上司發展曖昧關係,從而得到挑選工作的特權,找到出路之後,立即把男上司拋棄,轉投另一個人的懷抱。她們都是漂亮的女子,先天條件好,在應付男人方面也下過一番功夫,執行的時候計算準確,絕對是成功非僥倖。作為旁觀者,我大開眼界,但是自問無法複製她們的本領,否則東施效顰,只會淪為笑柄。

吹水大學堂

過去由於工作關係,需要對別人說的話抱懷疑的態度,有需要的話,搜集資料,查證真偽。日子有功,培養出一份警覺性。經驗告訴我,越是積極爭取曝光,喜歡跟年輕人分享成功之道的生意人,越有機會是空心老倌,即是拖欠員工工資以及供應商貨款的那種人。如果他或她是上市公司的負責人,很大機會喜歡玩弄財技。這種生意人,近年喜歡到大學演講,向小朋友傳道。

大學要向商界籌款,少不免要向生意人賣賬,收錢前後奉送榮譽學位,同時協助生意人進行「形象工程」,即是扮演「儒商」。學院蛋頭(Egghead)書讀得多,但是欠缺江湖智慧,不懂得如何分辨有良(心)或者無良(心)的生意人,又或者見錢開眼,懶得分辨,於是乎,照單全收,來者不拒。這種情況,在一些歷史較短以及缺乏富貴校友的二三線大學身上,尤其明顯。結果是:大學為了金錢(爭取捐款)或者其他理由(例如:替學生爭取實習機會,跟業界建立合作關係),把入世未深的小朋友往滿嘴歪理的生意人或者名人(例如:藝人和名嘴)手裡送。缺乏人生經驗的小朋友被灌輸大量似是而非的潛規則,後果可以很嚴重。

大學本來是思想交流的地方,因此,有些學院官僚會用言論自由或者學術自由做藉口,不加選擇,不設底線,美其名叫百花齊放。結果是:大學淪為某一方勢力的宣傳平台,某君專用的後勤中心,某個大白象工程的 Special Investment Vehicle (SIV),又或者是進行利益交換和輸送的渠道。如果報應來得夠快,拒絕用腦的學院高層會成為小丑或者笑柄,大學生則慘成填鴨或者棋子。華人社會,大學高層應該向誰人說不,以及如何說不,需要極高的智慧和勇氣,也需要有做烈士的心理準備。今日的香港學術界,醜聞接二連三,具備智慧和勇氣的真正學者,應該不願意來香港出任大學校長,以免腹背受敵,最後慘死於奴才之手。

(註:如果你是香港以外的網友,請上網搜尋以下關鍵字:「港大 818 風波」、「香港大學百週年校慶調查報告」、「龍椅」、「向權貴獻媚」、「浸大民調早洩風波」、「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趙心樹」、「赤化」、「中聯辦」。)

地產界名人的故事

香港的生意人,喜歡替自己編寫勵志故事,然後四處宣揚。

舉例:某位地產界名人(圖右)經常談及他年輕時的上位故事。當年他是辦公室助理,上司叫他影印文件。他把握機會,把文件挑燈夜讀,認為公司的發展方向大有問題,向上司進言,但是上司不理,於是他繞過上司,直接向大老闆提出自己的想法,結果得到賞識。聽起來彷彿是勵志電視劇的情節,其實這樣做是有風險的 ―― 萬一大老闆是個疑心重的人,認為辦公室助理不應該偷看公司的重要文件(怕你會出賣商業秘密給競爭對手),會立即把你解僱。與此同時,你會從此得罪上司,對方怕你會取代他,以後會加倍提防,甚至刻意刁難,試圖迫你離開。換言之,小朋友如果信以為真、照辦煮碗,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世上不會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之道,因為就算兩個人具備同樣的才能與性格,他們的命運也不會百份之一百相同。而所謂世俗標準的成功,關鍵在於你在甚麼時候遇上甚麼人,而時機又比人更加重要。兩個條件相同的人,因此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箇中原因,與個人的才智,沒有必然的關係。華人社會的客觀現實,是歷史洪流中,負責做決定的,不一定是當事人。舉例:1949 年大江大海,閣下的祖父母選擇帶著孩子留在大陸,去台灣跟隨國民黨,還是去英國殖民地香港,日後已經有很大的分別,可以是某個家族生死存亡的關鍵。另一個好例子,是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 1955-2011)。如果他不懂投胎,生於中國,命運會有很大的分別,也許會成為政協委員,也可能因為得罪官府而要坐牢。

所謂時勢造英雄,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敵不過大環境。向來不是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的信徒,不相信美國佬的 Life Coach 或者 Career Coach 那一套,更加不會參加大學主辦的學長計畫(Mentorship Program)。我很怕做明燈,怕自己看不準,害小朋友誤入歧途。自己的事情都說不準,無謂誤人子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適合我的處事方法,未必適合你,所謂「甲之砒霜,乙之醇酒」是也。就算你願意「含笑飲砒霜」,我也不想再增添罪孽。過去在金融機構混飯吃,為了謀生,寫過不少研究報告,算是扮演過明燈。回望往績,如果你信我,都應該死得。小朋友,小心 Auntie!:)

(註:明燈是港式財經術語,是反話,是指那些經常猜錯股市走勢,又或者選錯股票,害死了不少散戶,但是繼續行走江湖,依舊口水花亂噴的股評人。)

經過美化的版本

年輕時做過財經記者,後遺症是對名人有戒心。因為我知道不少生意人的成功之道,都是經過剪輯或者美化的版本,又或者是行(走)運當秘笈,即是生得其時、適逢其會,又或者做壞事沒有被官府捉到,於是自以為很了不起,大搞個人崇拜。至於他們的名氣,可以是用錢買的。主流傳媒樂於配合生意人的需要,是因為收錢之餘可以製造新話題、新名人,有助提供足夠的材料,用來填塞版面和時段。廣東話的說法,是「一家便宜兩家著」(對雙方都有好處)。

一如外表,成功女人的故事,往往比成功男人的故事有更多的修飾,因為當中有不少細節(例如:感情生活)不便公開,而講得出來的,又非常行貨,充份體現三從四德的傳統思想,例如:「其實我很想結婚生孩子的,當女強人不過是為勢所迫,找不到好男人嘛!如果有理想的對象,我隨時都可以放棄事業!」在保守虛偽的中國式父權社會,要討論女人的成功之道,甚麼該說,甚麼不該說,應該怎樣說,很難拿捏得準。(請參考<女人的路>,刊出日期是 2010 年 7 月 10 日。)

舉例:多年前本地某大學曾經邀請三級片艷星(葉玉卿)向市場學系的學生演講,題目是如何推銷自己,結果惹來道德家的責難。本地另一間大學則過猶不及,請來當紅的少女模特兒(周秀娜)跟男教授對談,男學者為了保護自己而刻意扮高深,拋出一大堆艱深的學術詞彙,少女模特兒聽不懂非人話,結果雞同鴨講,現場觀眾(據說七成是某大學的男生)大呼無癮,淪為一場鬧劇,也是公關災難。

書籍封面來源:

圖左:
http://www.babyfishcrystal.com/image/diary/diary070524-01.jpg

圖右:
http://www.hkbookcity.com/image_book/9789889925857.jpg

YouTube 精選:

葉玉卿:<來尋夢>(粵語歌)(1994)(3:39)
(曲:俞隆華/詞:潘偉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N8_-zn8JY
原曲是台語歌<舞女>。葉玉卿是選美出身,加入娛樂圈之後半紅不黑,於是一脫求生,成功轉型之後嫁人上岸。她的兄長葉志銘是生意人,早年做製衣(品牌叫 Bang Bang),後來投資電影和卡拉 OK 。他先後涉足多門生意,據說近年信佛。

朱咪咪:<舞女>(台語歌)(5:37)
(曲/詞:俞隆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eomXmPXDlQ&feature=related
朱咪咪是馬來西亞怡保人,在香港唱歌和演戲。她是實力派歌手,年輕時唱酒廊,可以用廣東話、閩南話、國語和英文唱歌,擅長搞氣氛,樂於接受點唱,連粵曲都難不到她,因此甚得年長一輩的歡迎。朱咪咪有演出電視劇和電影,例如:周星馳電影<龍過雞年>(1993),近作:愛情片<月滿軒尼斯>(2010)。

陳小雲:<舞女>(台語歌)(3:31)
(曲/詞:俞隆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VGFqsnVACM&feature=related
這是原唱者的版本。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Rich Dad, Poor Dad>(富爸爸.窮爸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C%E7%88%B8%E7%88%B8%C2%B7%E7%AA%AE%E7%88%B8%E7%88%B8

維基百科:施永青(194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6%B0%B8%E9%9D%92
節錄:施永青(Shih Wing Ching),祖籍中國浙江寧波,上海出生,香港地產代理商人,中原地產的兩位創辦人之一兼董事,免費報紙<am730>主要投資者。

周秀娜廢話連篇科大獻醜
東方日報 2009 年 10 月 8 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entertainment/20091008/00282_001.html
節錄:在書展中憑着噴血寫真和誘人攬枕而成功上位的少女模特兒周秀娜,昨晚在科技大學出席講座,李小良教授與周秀娜對談「解讀周秀娜現象」。整個長達個半小時的講座,兩人毫無交集問非所答,究竟如何「解讀」了周秀娜,大家聽得一頭霧水,簡直是浪費時間和公帑。

大學校長不應依附權貴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原載:壹周刊 2011 年 10 月 27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7.html
節錄:筆者認同大學向外籌款的做法,但不應因此而放低學術尊嚴,甚至以大學的合約和學位作交換。本地大學管治低落,向權貴獻媚,亂頒學位,正正和籌款有關。大學高層成功向大商家取得巨額捐款後,便以為自己很能幹,為大學作出很大貢獻。大學高層的薪酬要與上市公司的 CEO 看齊,要住豪宅和獨立屋,出入五星級酒店,行為表現像「生意佬」和「貴婦」,多於學者。他們一面要享受大學給予工作上的種種自由,又一面要領取商界薪酬,實行攞盡所有好處。

文化僱佣兵的鬧劇:香港公共知識份子的悲哀
作者:林沛理 (Perry Lam)
亞洲週刊十五期 (2009-04-19)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h&Path=3625765052/15ah.cfm
節錄:我常常覺得,陶傑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文化現象,比他所寫的文章要有趣和重要得多。如果陶傑真的如<蘋果日報>所言是「香江第一才子」,那這個「第一才子」的「香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我們應該反省的,是甚麼樣的文化會將名氣(fame)和不名譽(notoriety)等同起來?當一個文化僱傭兵(cultural mercenary)被抬舉為公共知識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名家和權威,這些媒體的評論水平和誠信(integrity)可思過半矣。我不否認陶傑作為一個諷刺作家(satirist)有其份量,但他的文章必須批判性地閱讀。令人扼腕的是香港的名人文化(celebrity culture)已經發展到「只要名人,不要文化」的地步,並且深入社會各階層而內化於香港人的思維之中。早前保安局禁毒處被批評沒有先見之明,找其後涉嫌藏毒的藝人參與反吸毒的公益活動。這令我想到那些中學校長和中文科老師,以至大學和文化機構,為了製造「名人效應」而把學生往滿口歪理的名嘴裏送。

10/02/2012

回覆 21/02/2012 的留言:
Agree. 請參考 2009 年 9 月 25 日刊出的<神佛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