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OPM (Part 3)


騙官府容易過騙銀行

騙官府,容易過騙銀行。銀行家只不過是打工仔,如果他亂放數,壞賬太多,必須承擔後果,即是失業。政府官員卻不同了,在權力缺乏約束以及沒有民主選舉的國家,貪官和政客習慣慷他人之慨,把納稅人的錢源源不絕地輸送給支持他們的生意人,又或者攜手合作,透過各種渠道(例如:大白象工程)侵吞公款、中飽私囊,把老百姓的血汗錢轉移到瑞士銀行賬戶,為下台之後的生活作好準備。詳情請參考<留下買路錢>系列,存放於 2011 年 6 月和 7 月的檔案夾內。

香港的情況是:面對權傾天下的利益集團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官員沒有解決問題和推行制度性改革的勇氣與智慧,但是卻坐擁巨額儲備(截止 2012 年 4 月底的財政儲備達到 6696 億港元)以及分配資源的權力。於是動不動就掟(拿)一大舊(堆)錢出來,成立一個甚麼基金或者法定機構 (Statutory Bodies)。由於欠缺監管,再加上人事任命出現偏差(被某個利益集團所壟斷),於是那個甚麼基金或者機構,很快淪為職業騙子的自動提款機 (ATM) 。

有時候,某個基金或者機構的成立,表面上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實際上是為了向某個集團投誠示忠、輸送利益、建立合作關係,又或者是交保護費。換言之,某個基金或者機構,是某個複雜網絡的一部份,又或者是某條產業鏈的源頭。所謂的「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 ,是用來掩飾某些不能宣之於口的真正動機。於是,在招聘員工的時侯,必定首選舊同學、舊同事、街坊、密友、教友、波友、麻雀腳。因為只有熟人,在演戲的時候,才有足夠默契,懂得如何交流,以及互相掩護。這些機構,不需要<皇帝的新衣>裡面的小孩子,只需要「指鹿為馬」的趙高。

太公分豬肉啦喂

港式網絡語言:「要班契弟支持,但係豬肉唔夠派。」東方人社會,當權者用納稅人的錢,酬謝支持者及外圍組織,是常見的事。廚房裡的豬肉不夠派,就打公家的主意,反正那是 Other People’s Money 。香港有接近五百個由政府設立的諮詢委員會和法定組織,當中應該有很多豬肉檔。來來來,太公分豬肉,有飯大家吃。吃飽了,好做事。新上任的特首梁振英也是用分豬肉這一招,意圖收買民心。

如果你要我舉例,去年的財政預算派發六千元、就業交通津貼、關愛基金、生果金(老人津貼)、綜援制度、強迫(積)金制度、持續進修基金、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紅色社團搞洗腦教育)、副局長與政治助理、中小企信貸計畫、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等等,都是好例子。如果你是香港人,一定可以舉一反三。很多職業騙子,於是發明了各種方法,或偷或搶或騙,把公帑轉入自己的口袋。常見的例子:私營教育機構開辦受資助的課程然後招聘戲子假扮學生、高級公務員之間互租物業騙取房屋津貼。類似行為,港式粵語,叫「出古惑」或者「舔到盡」。職業騙子不務正業,對社會沒有貢獻,但是全靠侵吞納稅人的金錢,買樓炒樓,賺錢賺到笑,有本事包二奶三奶,送兒女留學外國,令奉公守法的小市民忿忿不平。

於是,有人會選擇埋沒良心,加入某個利益集團,希望得到侵吞公款的資格,令事業起飛,身家幾級跳。也有思想單純的笨蛋,並非利益集團的成員,但是笨到主動申請豬肉檔的職位空缺。結果,面試過程令笨蛋開竅,明白自己不過是陪跑,對方早已有內定的人選(某個利益集團的成員),公開招聘不過是做戲,是程序上的需要。較早前梁振英班子公開招聘副局長與政治助理,便是一個好例子。申請人發覺自己被人擺上台(預先通知傳媒到入口處拍照和採訪),個人資料慘被全面公開,新職無望,舊主嫌棄,傳媒追訪,三面夾擊,認真悽涼。 Auntie 只能說,人到中年,居然還相信官府用人唯才,未免太天真,被人耍,是活該。

插畫來源:

圖左:www.fotosearch.com

圖右:TIME Magazine 封面

YouTube 精選:

2+2=5 (6:5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TjftyAtIc
這段描寫洗腦教育的中東電影片段最近被香港家長瘋轉。

希特拉都頂唔順強積金 (4: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bkJmej8uO8&feature=player_embedded
這段惡搞片段反映香港打工仔女對強積金制度的強烈不滿。

相關的文章:

讀書郎與 AK47
2009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6/ak47.html
節錄:小孩子生下來,先餵他們吃毒奶粉,變成大頭怪嬰,半死不活,無法思考。長大之後,再使用有毒課本,好讓他們對眾多歷史慘案一無所知,盲目崇拜和順從一個滿手血腥的政權。會唸書的優異生,吸收入黨當小嘍囉,負責監視其他同學有沒有思想出軌,又或者派到有戰略價值的本地和海外團體去當臥底、搞統戰、挖牆滲沙,等待時機成熟,收編別人的組織,奪取權力和資源。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當權者的如意算盤,是試圖擺個姿態,表達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但是不會觸碰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即是:地產霸權,基金公司的利益,中港兩地人口政策的差異)。究其原因,當權者也許是不想得罪某些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地產商),怕會遭到報復或者反撲,累及兒孫。自私動機,不難理解。民國奇書<厚黑學>中,這種處事方法叫「鋸箭法」。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分豬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8%B1%AC%E8%82%89
節錄:分豬肉,或稱太公分豬肉,太公分胙,有「祖先賜食」的意思。

優質教育基金 淪洗腦活動提款機
蘋果日報(2012 年 7 月 12 日)
節錄:教育局國民教育開支撥款達 1 億元,由首任特首董建華於 98 年撥款 50 億元成立的優質教育基金,原來一直暗中推行國民教育,歷年至少批出 11 項洗腦計劃,涉款逾 1,000 萬元,主要由包攬北上洗腦團的人大楊耀忠和李宗德所主理的機構瓜分,令基金淪為洗腦活動「提款機」。優質教育基金自 07/08 學年開始,增設國民教育專項,首年有 24 個項目申請,涉款 2,040 萬元; 10/11 學年增至 33 項共 1.266 億元,金額增加五倍。該四個學年各有十多個項目獲批,涉款共 3,310 萬元。未設立國民教育專項前,已有紅色背景機構透過不同專項,獲批推行洗腦國民教育活動。本報翻查基金 98 年成立至上學年,至少有 11 項由紅色機構舉辦,涉款 1,006 萬元。

花 800 萬公帑 洗腦課程殺入天主教 18 校
蘋果日報(2012 年 7 月 19 日)
節錄:城市大學旗下的毅恆教育利用優質教育基金 800 萬元公帑,三年前在 18 間教區小學推行洗腦課程,學生在堂上聽紅歌、藉分析毛澤東書法學習其「持之以恒、刻苦努力」的精神。洗腦課程現正擴展至 32 間教區小學,涉四萬多名師生及家長。與梁振英關係密切的城大,昨日與毅恆劃清界線。研發「匯通國民教育課程」的毅恆創辦人霍惠萍現時不在港,未能回應課程設計。城市大學旗下的城大企業是毅恆的股東。梁振英 08 年出任校董會主席,同年優質教育基金向毅恆批出首輪國民教育撥款。城大發言人表示,毅恆是獨立公司,與校方甚少聯絡。

國民教育手冊 教局認偏頗
經濟日報(2012 年 7 月 6 日)
國民教育備受爭議,被指「洗腦」的「官方」教材亦曝光,該書由教育局資助、並由以人大代表薛鳳旋為首的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派發予全港中學,內容「唱衰」美國政制之餘,又「唱好」中國執政黨進步、無私和團結,讚揚政府「以民為本」、有效了解民意、向民眾負責。這本「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全書約 30 頁,內文先形容中國採用民本思想、實施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擁有四大民主框架,再要求學生思考「中國有沒有民主觀念」。書中僅以一版講述中國黑暗面,包括綠壩軟件令「言論自由有所限制」,亦略述「我爸是李剛」、動車追撞事故及毒奶粉事件,但沒提及趙連海因組織受害家長追討被判監。同樣,該書講述汶川大地震時,亦只講各界如何團結救災,對豆腐渣工程及重建貪污問題一概不談。

題目:香港父母泣血感恩李旺陽
作者:凝緣(傳媒人)
來源:蘋果日報(2012 年 6 月 22 日)
節錄:身為五六十歲香港人,長輩親身遭受中共荼毒,媽媽的淚水浸透我們搖籃,因而對其罪孽本質刻骨銘心。到想把這些寶貴人生經驗再往下傳時,卻都碰了壁。窗框上死不瞑目的義人告訴他們,殺人之於共產黨,不是賠本生意而是保本生意。任職公務員世姪女打來電話: Uncle 你講得對,不殺人就不是共產黨了,因為要永久執政就一定得鎮壓異見。太可怕了,只因向港人講了些真相,又聾又瞎也下得了手,七一「散步」預埋我。湘江英雄李旺陽先生,我們這些港人父母向你泣血感恩,感謝你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幫我們的兒女擦亮了眼睛。最新民調年輕人唾棄北京者超逾五成,創回歸之巔,為蠱奴精心炮製的國民教育洗腦蠱術,注射了一支大劑量抗菌疫苗。

不要逼家長上街
星島日報(2012 年 7 月 19 日)
節錄:家長是社會中最忙碌的一群人,白天忙工作,夜裏忙教仔。家長亦是社會中最務實的一群人,作為一家之主,照顧老嫰,要承擔的實在太多。若非關乎危急存亡或大是大非,家長鮮會組織起來抗爭。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導致家長也揭竿起義,可想而知事態非常嚴重。事件之所以白熱化,是由於左派教育機構營運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內容近乎政治洗腦。面對眾多反對聲音,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也指手冊內容偏頗,若自己是教師也不會選用作教材。局長言猶在耳,卻堅決表示國民教育會如期在九月推行,不會押後或重新諮詢。政府的強硬姿態,令事情變成沒有轉彎餘地了。家長過去都是沉默的羔羊,若連家長也被逼要上街,恐怕這個政府也岌岌可危了。

21/07/2012








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OPM (Part 2)


講到借錢,不能不提銀行。這個行業,美其名,叫「百業之母」。

教科書的說法:傳統商業銀行的功能是融通有無,促進資金在個人與企業之間的流轉,支援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如果經濟體系像人體,不同的器官就等於不同的行業,而資金好比血液,銀行體系就等於心臟或者循環系統,負責輸送養份。一旦出事,心臟病發,面色發紫,必須立即送院,否則一命嗚呼。至於偉大祖國的銀行體系,那是另一回事,請參考<雙軌制>(一)(2011 年 10 月 14 日)。

銀行業的原材料,是來自存戶的存款,又或者是來自同業(拆借市場)的資金。銀行家的角色,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用別人的錢生錢。過程中,銀行透過承擔借貸風險,以及提供不同的金額、還款年期、利率結構和償還條款,為資金增值(Value-added),令不同種類的貸款更加符合客戶的需要,有如量身裁衣。

這個行業的獨特之處,是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 中的「資產」(貸款)有可能收不回來。聽起很矛盾,也很「牙煙」(粵語:危險):世間上,居然有人用不屬於自己的錢生錢,而這一盤生意的「資產」有可能收不回來,又或者在短期內大幅貶值(壞賬大增)!這個行業,本質虛浮,由於先天因素,不可能穩定,更沒有長勝將軍。銀行總部修建得再堂皇華麗,也不過是沙堆上的城堡 (Castle in the Sand) 。百年老店也一樣,終有一日,中風或者心臟病發,然後死翹。

作為中間人,銀行業的生存與致勝之道,是風險管理。萬一銀行家看錯人、計錯數、被騙了,壞賬太多,債仔走佬(逃跑),他要承擔責任,即是失業。如果銀行家貪污,收受客戶的賄賂,合作詐騙銀行的貸款,他會犯官非,要坐牢,前途盡毀。所以這個行業的本質,是浪裡行舟,刀尖舔血。資深銀行家會告訴你,放數生涯原是夢,這一行其實是偏門,要求放數佬潔身自愛,未免太過天真,也是要求太高。他們不過是負責跑數的金融蠱惑仔,只想盡快賺夠錢上岸,轉型搞點小生意,過簡單的日子,回歸平淡。

太平盛世,經濟向好,銀行家用別人的錢生錢。風雲色變,六月飛霜,銀行出事,官府用納稅人的錢來營救。做錯事母須承擔責任,而且有別人代為善後,只會鼓勵人做魔鬼。這種事情,教科書叫「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 。常用的例子,是投保人詐騙保險公司的賠償金,又或者金融機構在追求盈利的過程中承擔過多的風險,結果導致鉅額虧損。佔領華爾街的示威者說,那群貪婪的銀行家,是資本主義的「企業肥貓」(Corporate Fat Cat),(跟金融界關係密切的)官僚認為銀行「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於是要其餘 99% 奉公守法的納稅人替他們埋單(結賬),這是不公平和不公義的,我們要改變遊戲規則!我們不要官銀勾結!

紙上富貴,煙消雲散,財來財去,從不屬我。銀行業由 OPM 開始,也由 OPM 終結。生生死死,都是 Other People’s Money。商業英語中, OPM 的另一個解釋,是 Opium ,比喻借貸有如抽鴉片,容易上癮,迷迷糊糊中,早登極樂,渾忘欠債還錢的做人道理。一個本來扮演支援角色的傳統行業,走火入魔以及無限膨脹之後,變成吞噬以及擠佔社會資源的魔鬼、千夫所指的罪人、資本主義的棺材釘。

銀行業實務守則

若干年前,我在某錢莊混飯吃。因為一些辦公室政治,頂頭上司有如車輪轉,不是含淚投降,戰敗逃亡,便是暫時出缺。於是我以副手的身份,代表所屬的部門,出席銀行的內部會議,跟一群年紀比我大、資歷比我深、職位比我高的部門主管一起開會。不想步上司的後塵,多聽少講,保持低調。命中註定,我是男人堆中的女人。

如今回想起來,我是因禍得福,上了寶貴一課,叫「銀行業實務守則」。貸款部的主管們經常要跟職業騙子打交道,他們的經驗之談,是實用的防騙知識。例如:有些無良生意人,會(以親友的名義)開設多間離岸(空殼)公司,然後訛稱有客戶以偏高的價錢,購入了公司的資產、商品或者服務,然後利用虛假的交易紀錄,騙取銀行的信用狀 (Letter of Credit)、應收賬款融資 (Account Receivable Financing) 以及營運資金貸款 (Working Capital Loan)。這一招,很多上市公司高層都會用,目的是誇大營業額和盈利數字,以求達到上市的基本要求,又或者試圖推高股價,然後供股或者賣盤。講到騙銀行,內地客戶的花樣更多。

個人層面,也有人盜用別人的個人資料,使用偽做的收入證明文件,又或者虛假的物業買賣紀錄,去申請信用卡、個人貸款,甚至住宅按揭貸款,錢到手之後逃之夭夭。相信我,那群衣冠楚楚的貸款部主管們(中年男人),關起門,談論客戶的時候,所使用的語言,跟旺角金毛強差不多,同樣生動活潑,例如:「佢老母話好耐未見過個仆街仔喔!」(他母親說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她那該死的兒子了!)「咁你咪 XYZ# 囉!」「喂!有女士!」「噢!Sorry ! 唔(不)好意思!」燒我數簿?乜咁客氣呀!(先生,你太客氣了,我媽不適合你!)

有時候,會聽見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旁門左道的做生意手法,以及名人社交圈的是非恩怨。銀行高層通常有自己的收風渠道,他們是名門望族之後,身兼不少公職,頻頻赴宴,活躍於社交場合,作用是廣結人脈,吸納客戶,查證消息的真偽,以及替銀行進行形象工程。他們讓我明白,有些事情,缺乏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的人做不來。銀行裡面的某些部門,勞工子弟註定無緣。不要罵 Auntie 勢利,詳情請參考<自報家門>系列(收錄於 2009 年 7 月和 8 月的檔案夾內)。

有時候,銀行高層為了應付監管機構,扭盡六壬。關起門,他們使用勞動人民的語言問候某君。打開門,他們是西裝畢挺的斯文人,高學歷的專業人士。公開場合,鎂光燈下,會自動堆起笑臉,表示願意配合監管機構的嚴格要求,因為有助改善風險管理。變臉高手,金融界,多的是。外國有調查發現,讀書越多的人,越不可信。高學歷的人,說起謊來,有纹有路。而就算被抓到,自圓其說的能力也比較高。香港的前任與現任特首、某位財金官員,以及不少高級公務員,都是箇中表表者。

老一輩說得好:「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

插畫來源:

圖左:www.fotosearch.com

圖右:
http://awesome.good.is.s3.amazonaws.com/supertag/occupy_wallstreet_supertag_001.jpg

相關的文章:

雙軌制(一)
2011 年 10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0/blog-post_4542.html
節錄:溫州民間借貸爆煲,情節似曾相識。簡單地說,又是雙軌制惹的禍。原因不外是官倒加三角債,國有銀行體系為特權階級服務,無法發揮應有的金融中介功能,而民間的游資太多,老百姓的投資渠道太少,為了抗通漲,於是把錢投進高利貸市場,令火上加油。換言之,舊瓶新酒,借屍還魂。

前記者(三)
2011 年 8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8/blog-post_1346.html
節錄:紅色貴族中,有一個獨特的族群,出自外交系統。他們也許是前外交官,又或者是外交世家的後人,通常是放過洋的海歸派、太子黨。他們集合家庭背景、人脈關係、高等學歷、外語能力和社交技巧等多項優秀條件於一身,因此頗受跨國金融機構(特別是機構投資者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歡迎。

自報家門(三)
2009 年 7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7/blog-post_24.html
節錄:不少資深中環友都有「起底」(查家宅)的習慣,尤其是從事以下行業的人:政壇官場、銀行金融、地產建築、法律、會計、醫生等。換言之,行走中環,你的「收風」(收集情報)能力以及人際網絡,會直接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和競爭能力。小朋友讀到這裡,應該明白自己為何進不了投資銀行。

賢內助 (三)
2010 年 2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2/blog-post_27.html
節錄:有時男人會主動把資產轉到老婆的名下,動機是避債。有些做生意的男人,明知公司遲早資不抵債,將會被債權人入稟清盤,而自己由於為生意提供了私人擔保 (Personal Guarantee),將會破產,於是早一兩年就開始部署,陸續把名下的資產轉到老婆名下,然後跟老婆離婚。

光棍姻緣(一)
2008 年 9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9/blog-post.html
節錄:明明公司的業務已經走下坡,股價長期低殘,但是老闆依然帶著知名度甚高的女藝人出入娛樂場所,招搖過市,夜夜笙歌。這種男人,可以是香港人、內地人或者台灣佬。聰明的銀行家,見狀都懂得第一時間上門追數,同時大幅削減甚至取消企業和老闆本人的信貸限額。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一種桃色煙幕。

YouTube 精選:

杜琪峯電影<奪命金>預告片 (2: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xqLIa11Dc
杜琪峯是最能掌握香港脈搏的導演。

“Margin Call” HK Trailer (2:1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GhrEcPxqeg
Jeremy Irons 說得好: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

“Inside Job” Official Trailer (2:2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zrBurlJUNk
解構 2008 年金融海嘯的紀錄片,適合雷曼苦主。

“Capitalism - A Love Story” Official Trailer (1:5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uxAYnX_jY
Michael Moore 的紀錄片,一貫風格,搖旗吶喊。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Occupy Wall Street
http://occupywallst.org/

Facebook: Occupy Wall St.
http://www.facebook.com/OccupyWallSt

What is Moral Hazard?
http://www.investopedia.com/ask/answers/09/moral-hazard.asp#axzz207aAn6QQ
The idea of a corporation being too big or too important to fail also represents a moral hazard. If the public and the management of a corporation believe that the company will receive a financial bailout to keep it going, then the management may take more risks in pursuit of profits. Government safety nets create moral hazards that lead to more risk taking, and the fallout from markets with unreasonable risks - meltdowns, crashes, and panics - reinforces the need for more government controls. Consequently, the government feel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se nets through regulations and controls that increase the moral hazard in the future.

Investopedia explains “Too Big To Fail”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t/too-big-to-fail.asp#axzz207aAn6QQ
Large companies generally do business with many other companies for supplies and services. If a large company fails, the companies that rely on it for portions of their income might be brought down as well, not to mention the number jobs that would be eliminated. Therefore, if the cost of a bailout is less than the cost of the failure to the economy, a government may decide that a bailout is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olution.

Definition of “Glass-Steagall Act”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g/glass_steagall_act.asp#axzz20Bucv5pd
An act passed by Congress in 1933 that prohibited commercial banks from collaborating with full-service brokerage firms or participating in investment banking activities.

Investopedia explains “Glass-Steagall Act”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g/glass_steagall_act.asp#axzz20Bucv5pd
The Glass-Steagall Act was enacted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It protected bank depositors from the addition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security transactions. The act was dismantled in 1999. Consequent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brokerage firms has blurred; many banks own brokerage firms and provide investment services.

Definition of “CAMELS Rating System”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c/camelrating.asp#axzz20Bucv5pd
An international bank-rating system where bank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rate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six factors. The six factor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acronym "CAMELS."

Investopedia explains “CAMELS Rating System”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c/camelrating.asp#axzz20Bucv5pd
The six factors examined are as follows:

C - Capital adequacy
A - Asset quality
M - Management quality
E - Earnings
L - Liquidity
S - 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

Bank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assign each bank a score on a scale of one (best) to five (worst) for each factor. If a bank has an average score less than two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high-quality institution, while banks with scores greater than three are considered to be less-than-satisfactory establishments. The system helps the supervisory authority identify banks that are in need of attention.

What is Capital Adequacy Ratio?
http://www.wisegeek.com/what-is-capital-adequacy-ratio.htm
Capital Adequacy Ratio is a formula used by financial regulators to keep track of how well-protected a bank is against risks. The risks measured in these calculations are actually the banks’ assets. This may seems confusing at first glance, but the risks measured are the risks that these assets might not be realized. If a bank has lent money, it is considered an asset, but there is a risk if may not get this money back.

Definition of “Loan-To-Deposit Ratio - LTD”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l/loan-to-deposit-ratio.asp
A commonly used statistic for assessing a bank's liquidity by dividing the banks total loans by its total deposits. This number, also known as the LTD ratio, is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If the ratio is too high, it means that banks might not have enough liquidity to cover any unforseen fund requirements; if the ratio is too low, banks may not be earning as much as they could be.

14/07/2012

2012年7月6日星期五

OPM (Part 1)


OPM 即是 Other People’s Money ,意思是投資或者做生意的時候,部份資金來自借貸。港式財經術語有「做孖展」的說法,此乃英文 Margin 之港譯,意思是購入股票的時候,部份資金由証券行借出,內地說法叫「融資」。

舉債的好處:由於有槓桿 (Leverage) 作用,可以把蠅頭小利放大好幾倍,但是利潤要扣除借貸成本以及交易費用。近期的好例子,是香港某些証券行借錢給客戶購買官府發行的 iBond ,然後在上市首日沽貨,即是把官債當作新股買賣,適合「短炒王」。此外, OPM 令投資者可以保留更多現金在手,而利息開支或者可以扣稅(視乎個別國家的稅例而定)。

舉債的壞處:槓桿作用令風險增加,萬一資產價格不升反跌,虧損會被放大好幾倍,缺乏財政實力的投資者,可能因此而破產,或者要「走佬」(粵語:逃跑)。如果是企業的話,過份借貸會影響信貸評級,令融資成本上升,周轉不靈,資不抵債,一樣死得。

換言之,舉債是一把「雙刃劍」 (Double-Edged Sword) 。用得好,本小利大,刀仔鋸大樹。搞不好,自取滅亡,而且會死得很難看。箇中的技巧,不容易掌握。坊間有些理財書籍(例如:<窮爸爸、富爸爸>)吹噓舉債是置富的不二法門,想做百萬富翁就不要怕破產。年輕人信了,舉債創業或者炒股炒樓,很容易出事。

負資產回憶錄

香港人熟悉的負資產 (Negative Equity) 便是源於槓桿作用。回歸前夕(97 年的上半年),樓價屢創新高,不少中產階級摸頂入市,付出三成首期(餘款來自銀行貸款),以為樓價有升無跌,結果置業美夢變成負資產惡夢,往後十年,苦不堪言。也有賭性重、計到盡的投資者,用盡槓桿,銀行貸款以外,再向財務公司、地下社團或者地產發產商申請第二按揭,東借西借的結果,是他們只需要付出 5-10% 的首期便可以「上車」(買樓)。他們當中,不乏手持多個物業的資深投資者,也有「師奶兵團」(已婚女人合資炒樓)、廠佬、商家和藝人。

<天佑女皇>(God Save the Queen) 最後一次響起之後,天不佑香港,回歸翌日,亞洲金融風暴爆發,資產市場暴跌,樓價開始下瀉,香港經濟步入寒冬期。直到 2003 年夏天,沙士疫症來襲,樓價見底,累積的平均跌幅超過五成(個別樓盤的跌幅甚至在七成以上)。由於樓價的跌幅超過首期(三成或更低),物業的市值低於貸款的金額,令負資產遍地。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數字,03 年夏天的負資產個案達到十萬宗,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當時只要是香港人,身邊總有幾個親友是負資產,分別只是人數的多寡,以及虧損的程度。

負資產的形成,有好幾個原因。外圍因素以外,還有內因。董建華的房屋政策(簡稱「八萬五」)增加供應,加速樓價下調。另外,還有聯繫匯率這個幫兇。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其他國家可以透過貨幣大幅貶值,令經濟迅速復甦,但是港幣跟美元掛勾,不能貶值,要透過內部價格(例如:工資和樓價)下調完成調整,復甦過程於是變得痛苦而漫長。

更要命的,是97 年的銀行住宅按揭貸款利率是雙位數字,許多中產因此而負債沉重,萬一不幸於經濟低潮中被裁員減薪,負擔能力 (Affordability) 減弱,無法繼續供款,就要被迫放棄,房子被銀行收回拍賣,俗稱「銀主盤」。不願意放棄的,就要節衣縮食,設法應付供款。運氣比較好的,守到 04 年底,通縮期結束,由 05 年開始,樓價反彈,慢慢「返家鄉」(港式財經術語:回到買入價),可以「平手離場」(把房子出售但是沒有利潤)。運氣比較壞的,樓價的跌幅高過平均數,至今仍未「返家鄉」,賬面依然有虧損。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數字,到今年首季,負資產個案已經減至一百宗以下。換言之,隨著樓價回升(個別樓盤甚至已經升破 97 年的歷史高位),負資產問題已經差不多完全解決。然而,所帶來的傷害或者震盪,卻餘波未了。

數字所沒有反映的,是香港人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在減債或者所謂「去槓桿化」(Deleverage) 的過程中,有人破產,有人失去專業資格,有人因為投資失誤而離婚,有人為了避債而躲在大陸,有人精神病,更有人燒炭自殺(日本人叫「香港式自殺」)。香港中產階級經此一役,家庭破碎,元氣大傷。 97 至 05 年間出任特首的董建華因此名留青史,最後黯然腳痛下台。由於這個過程實在太痛苦,牽涉太多香港家庭的利益,令本來就迷信「大市場、小政府」的特區政府從此更加小心翼翼,不敢亂動房地產市場,怕重蹈老董的覆轍。於是只敢「出口術」,不敢動真格。至於梁振英,且拭目而待。

插畫來源:The Economist

相關的文章:

出口術(二)
2012 年 6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23.html
節錄:翻查資料,每一次港股大幅波動,又或者樓市炒到熱火朝天的時候,曾俊華都會出來開罐頭,即是以人肉錄音機的姿態,在鏡頭前重複下列句子:「(政府會)密切關注、(會推出)適當措施、(市民要)小心風險、(投資者要)量力而為。」他的回應,行貨到不得了,好像完全不用腦似的,智力跟薪酬絕對不成比例。

YouTube 精選:

[經典回憶]1987 年明珠台收台片段(英女皇+英國國歌) (0:5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V3QdfNOewk&feature=related
童年回憶版。

God Save the Queen @ The Royal Wedding (29th April, 2011) (1: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7YnOpOhu3c&feature=related
皇室婚禮版。

God Save the Queen (1: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DD-vgiytrw&feature=related
英超球迷版。

Brian May God Save the Queen @ Buckingham Palace (2002) (1: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4nsifplvpk
Rock 友插電版。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Definition of “Leverag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l/leverage.asp#axzz1yzBvKC48

Investopedia: Video: Leverage (1:41)
http://www.investopedia.com/video/play/leverage#axzz1yzBvKC48

Investopedia: Leverage's "Double-Edged Sword" Need Not Cut Deep
http://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forex/08/forex-leverage.asp#axzz1yzBvKC48

Investopedia: How to be a Millionaire: Use Other People’s Money
http://www.investopedia.com/financial-edge/0112/How-To-Be-A-Millionaire.aspx#axzz1yzBvKC48

Does Leverage Increase the Value of a Business?
http://www.ehow.com/info_7926703_leverage-increase-value-business.html

Definition of “Deleverag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eleverage.asp#axzz1zpsu7d8z

Mortgage Affordability Ratio
http://www.ehow.com/info_7887275_mortgage-affordability-ratio.html

金融經濟英漢詞典
主編:呂汝漢
商務印書館(香港)1993 年 3 月第 1 版
ISBN 9620701542
條文:Leverage(槓桿作用/槓桿比率)124 頁
槓桿作用:指利用借貸(包括孖展形式)來融資購買具收益的資產,以期達到本小利大、提高本金收益回報率的目的。槓桿比率:資產價值除以所用資本的比率,這個比率反映了潛在負資產的水平。

中大財務教授王澤基﹕現持「磚頭」低回報高風險
(原載:明報 28/06/2012)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中大財務教授王澤基-現持-磚頭-低回報高風險-213018539.html
節錄: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專業應用教授王澤基指出,港人以過去樓市都是大漲小回,從而推論「長揸必勝」。然而,卻忽略了買樓多了一個承做按揭因素,所以買樓其實屬於高槓桿和高風險,支付了樓價三成做首期,樓價升了三成,回報便達一倍,但若樓價跌了三成,所有首期便化為烏有,再跌則更加會變成負資產。更何况樓宇流通性低,現在更有額外印花稅,跌市時要止蝕也不容易。他又強調,投資是「寧可錯過,千祈不可做錯」,買錯樓可能永無翻身之日,就如 03 年不少負資產人士燒炭自殺。王澤基認為,「即使未來三年樓價有可能再升兩成,若碰上跌市,下跌三成亦屬合理,現時投資樓市是輸面大贏面小。唔好博,唔好貪心」。他預期,若樓市下跌,未必急插,而是會慢慢陰乾,「地產 cycle(周期)好長,不同股票會一下子大插水,地產唔會大冧市,高峰期到谷底平均 6 年,80 年代跌咗五、六年,97 至 04 至又係跌左六、七年」。

負資產悲情故事
蘋果日報 30/06/2012
節錄:負資產累及各個階層,有人自殺、有人破產、有人瘋了,有人選擇面對,香港回歸後心甘命抵捱足 15 年,今日終於脫苦海,但未返家鄉的,依然大有人在。回歸翌日,泰國放棄固定滙率制為長達一年多的亞洲金融風暴揭開序幕。香港經歷 96 至 97 年間的「全民皆炒」後,供款比率佔家庭收入 74%,新上任的特首董建華於 10 月提出「八萬五」建屋目標,當時很多人仍以為金融風暴「唔關我事」,但隨着息口急升,樓價大玩過山車,急速回吐至 96 年水平。香港出現史上首次通縮。政府宣佈暫停賣地及停建夾屋,但樓價流血不止,太古城亦由高峯期的近萬元跌至年中的 4500 元水平,入場費約 250 萬元,借政府錢的首次置業貸款都買得起,為後來的負資產增添「新力軍」。

股場放大鏡:大行齊狂插 八萬五禍害
蘋果日報 05/07/2012
節錄:昨日一個探討香港地產市場的 seminar(研討會)全場爆滿,咁多人聽,因為新班子上場後,好多人都關心房屋新政對樓市的影響。儘管 CY(梁振英)支持者滿口歪理話八萬五同樓市下跌無關,但事實勝於雄辯,原來董建華上台後 99 年的新屋供應已達標逾八萬個,2000 年更超標達九萬個。八萬五數字有幾高?98 年新增物業供應也不過 53000 個,2000 年供應量突然急增了八成,較之前十年平均每年 6 萬個以下亦顯著上升,絕對是港版大躍進。樓價由 97 年高峯跌至 03 年低谷暴跌了七成,幾多人死都唔掂,可想而知。疑似董朝遺毒復辟的 CY 新政,業界估計新供應大部份來自公屋,且在 2014 年達到 3 萬個新供應的高峯,但私樓供應卻不會突然大增,至少亦要幾年後才推出市場。雖然新增供應上升,但分析員估計樓市大型上升周期至 2014 年才有可能回落,真正見頂要至 2017 年,主要同美息上升及中國經濟下滑等因素有關。大行出口術,主要都係告誡新政府咪又嚟八萬五,亦都估 CY 不至於重覆犯錯。

新華 08:香港 3 月住宅按揭貸款環比大幅上升(簡體字)
2012 年 4 月 28 日
http://news.xinhua08.com/a/20120428/948177.shtml
節錄:香港金融管理局當天還公佈,香港今年第一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由上一季度的 1465 宗,减少至78 宗,涉及金額也由去年年底的 36.47 億港元,减至 3 月底的 2.36 億港元。

06/07/2012

For Horace Chan,

Pls read
Investopedia: How to be a Millionaire: Use Other People’s Money
http://www.investopedia.com/financial-edge/0112/How-To-Be-A-Millionaire.aspx#axzz1yzBvKC48

And also
Business Dictionary.com: Other People’s Money (OPM)
http://www.businessdictionary.com/definition/other-people-s-money-OPM.html

Answers.com: OPM
http://www.answers.com/topic/op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