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黎智英(二)


不要跟我談商業模式

對肥佬黎來說,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絕無意義,因為規矩是用來打破的。對現有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他沒有太大的興趣:

「好多人唔(粵語:不)明白,我做生意,唔係(粵語:不是)要揾(粵語:賺)好多好多錢!我係(粵語:是)要做成一件事。基本上,我是個好(粵語:很)反叛的人,這個性格,一直沒變,所以創業比較適合我,因為創業要 break 好多 rules ,行業規矩係點睇法係點(粵語:行內的規矩與看法)對我完全無意義。」(註一)

他的創業動機,是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至於競爭對手,他從不放在眼內:

「我從來不看對手是誰,你看是給他拖住(粵語:被他扯後腿)!你要創業,是要做從來未發生過的。我自己相信只要不斷創新,是看市場有甚麼困難需要解決,而不是看市場有甚麼競爭對手!不要用一個框框框著(粵語:束縛)自己,這是我最怕的。」(註二)

<孫子兵法>與「策略管理」

<孫子兵法>第三章<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對了,這一段,就是中國成語「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的出處。觀乎肥佬黎的往績,他屬於第二種情況(不知彼而知己),於是成敗參半。肥佬黎是狂人,不理對手是誰。這是他的弱點,也是致命傷。

黎智英不會是那種創業之前,花大量的時間、金錢和資源來分析競爭對手的人,那是重視情報的日本人的做事方法。傳統的東方智慧,西方的商學院理論,他不屑一顧,也聽不入耳。從「策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的角度看,他不是那種計畫周詳,然後按照本子辦事的人。他是那種定了大方向,然後邊做邊試邊改的人。商業英語叫 Trial and error,改革開放總工程師叫「摸著石頭過河」。對於一個讀書不多,曾經在基層打滾,然後白手興家的廣東人來說,很正常。

最危險的促銷手法最安全

許多人都指出,肥佬黎發動商戰的時候,慣用燒銀紙、蝕頭賺尾 (Loss leader)、高薪挖角、割喉式減價戰 (Cut-throat competition) 等招數,被形容為「以本傷人」。在一些發展成熟,邊際利潤不深,競爭已經很激烈的傳統行業,足以令對手寢食難安。蘋果日報面世初期(1995 年 6 月)只賣兩元,「蘋果速銷」 (adMart) 創辦初期(1999 年 6 月),每次購物滿 150 元就送貨,都是好例子。蝕頭賺尾、割價招客是常用的招數,但肥佬黎式割價,卻是每日燒錢過百萬(港幣)。從競爭對手的角度看,肥佬黎這種人,是「神風敢死隊」(日語發音:kamikaze)。

肥佬黎認為,只要供應商能夠為客戶提供「好的經驗」(Experience value),他們嘗過甜頭(粵語:好處)之後,一定會回來,慢慢變成長期顧客。面世初期割價,是讓客戶克服慣性的消費習慣或者心理障礙。顧客見售價便宜,出於好奇,會買來一試。從佐丹奴(港股編號:709)到<蘋果日報>到「蘋果速銷」(adMart) 他都是這樣做的。肥佬黎認為,這種看似危險的促銷手法,其實最安全!(註三)

聽起來非常古龍。在武俠世界,肥佬黎這種人,會被視為邪魔外道,為名門正派所不屑與不齒。修煉邪門武功者,真氣逆行,體能透支,縱能殺敵,亦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武俠迷會告訴你,金庸筆下的歐陽鋒(提示:射雕英雄傳),梁羽生筆下的厲勝男(提示:雲海玉弓緣),都是這種人,最後都是跟對手同歸於盡。

競爭對手的反應至為關鍵

肥佬黎的前僱員,曾經在<蘋果日報>創刊初期任職記者,後來成為免費報章<am730>副社長的馮振超,是這樣看的:

「我認為,<蘋果日報>的成功,除了這股公司文化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其實是標準差異的問題,黎先生的銀彈營運必殺技已經不是甚麼秘密武器。很多行家也吃過不少苦頭。蘋果的做法就是不理行業的傳統做法,自定一套只有她才能負擔及運作的標準,以求把標準定得比市場競爭者的慣常習慣更高,做到拋離對手的效果。

1995 年 <蘋果日報>創刊初期,我在那裏學習當個小記者,當時坐在隔籬、資深一點的記者就告訴我,他的人工加了三成,故此他既願意跳槽,而且更會一心一意的為肥佬黎拼盡老命的幹。正正就是把薪酬標準大大拋離行家,使到蘋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匯聚到一批人才,以一個十分短暫的時間就做出一定的成績。當時報館內流傳一個據說是黎先生的講法,內容大致是黎先生認為過去在香港辦報,少說也要用上五年時間才能歸本,但蘋果的目標是希望三年就能夠做到收支平衡。

老實說,無論是香港還是台灣,在<蘋果日報>創刊時,都出現一個類近的現象,行家們的取態及反應好像都是看輕了這個新對手而「慢三拍」,致使蘋果能無甚經過風浪的便成功搶灘。相對上當年『蘋果速銷』(adMart) 一出現,香港的超市們便以急勁的減價及廣告攻勢來迎接這個新經營者,當時更有傳聞指『蘋果速銷』 (adMart) 連向供應商取貨都不順利,部份品牌惟有供應水貨。事件反映整個零售業界,無論是批發、零售、分銷都不是省油的燈,商業思維及操作模式都非常到位。

反過來,從我的片面觀察發現,傳媒中的營運單位很多都不是純商業運作的,無論是老闆或者員工都會為着不同的理由(非商業理由)而參與這個行業。如親中左報,就是看見蘋果如何成功,都只能眼巴巴的無動於衷,繼續其為國家辦報的使命;而一些以私人資金辦的報紙,老闆除了想賺錢之外,個人的名譽、地位、影響力、知名度明顯是更看重的,故此傳媒營運與其他商業界別的操作原則並不能相提並論。至於傳媒從業員,尤其是新聞工作者,很多時都會持守着對新聞工作的道德操守與堅持,高尚的文人情操及對社會的責任承擔,往往是叫一眾待遇並非十分理想的新聞專業人員,仍然願意留守在業內的主要原因。蘋果過去的一些出位新聞報導方針及採訪方法,如狗仔隊、港聞娛樂化、講故事式的突發新聞描述等等,其他行家並非不懂,只是因為種種的原則考慮而不想為之。」(註四)

根據馮振超的觀察,<蘋果日報>和「蘋果速銷」(adMart) 之所以有不同的結果,競爭對手的反應至為關鍵。換言之,視乎競爭對手的反應是否夠快,反擊是否準確到位。肥佬黎在台灣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香港官府無法踢走肥佬黎,台灣的官府(和商界以及黑道)卻做得到。然而,官府和商人之間,註定相生相剋,既互相扶持,也自相殘殺。肥佬黎是否可以全身而退,仍然是未知之數。

最新的發展,是台灣的壹傳媒交易出現變數:首先是辜仲諒為首的收購團隊需要面對來自台灣金管會的阻力,其次是團隊成員王文淵的態度似乎開始動搖,另外是再有團隊成員現身,而且是肥佬黎講過不會賣給他的蔡衍明。哈哈!旺旺真夠味!蔡老闆收購香港的亞洲電視捲入股東紛爭,但是對傳媒行業依然死心不息,證明鬆脆米餅背後,是鋼鐵一般的意志,難怪吃定肥佬黎。肥佬黎想玩轉台灣,結果卻被台灣佬玩殘,一物治一物,不由你不信。至於收購團隊背後,是否有紅色勢力,天曉得。肥佬黎以外,感覺最不爽的,肯定是台灣的壹傳媒員工,被頭家(台語:老闆)賣豬仔,難怪要向肥佬黎的紙板人像起飛腳。欲知詳情,請到「壹傳媒工會」的 Facebook 專頁。

展望未來

下一個階段,肥佬黎是否會轉章(港式粵語:變陣),值得注意。從八十年代初創辦佐丹奴開始,儘管他多次轉換戰場,但是整體上策略非常統一,連貫性強,再加上聲名遠播,資料充足,競爭對手要了解這個人,然後備戰,並不困難。廣東話的說法:「佢已經被人睇通曬!」(他已經給人家看穿了!)如果他還是沿用舊的一套,下一個戰場的競爭對手會早有準備,儲備彈藥,制訂方案,重鎚出擊,務求令他無法立足,立即滾回老巢。香港的兩大超市集團(百佳和惠康)以及台灣的官府(和商界以及黑道)已經證明,封殺和趕走肥佬黎,是有可能做到的。如果肥佬黎拒絕變陣,依然故我,他可能會進入瓶頸期,又或者被圍困於一隅。

黎智英向來特立獨行,朋友不多,他不會是那種經常出席社交活動,忙於跟行家和官府拉關係、講交情,有問題就私下談判,然後檯底交易的人,這是權貴以及對手不喜歡他,甚至害怕他的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害怕他的神經刀(粵語:不按牌理出招)會改變遊戲的規則,令大家沒有好日子過。肥佬黎性格自我,跟別人的互動不足,因此不了解競爭對手的心態,也無法準確評估對手的反應。中國人社會,謝絕應酬,不給面子的人,註定不受歡迎。個性強的人,事業上,容易大起大落,過著戲劇人生。創業家,不乏這種人。

插圖來源:
http://advocatesstudio.com/2012/05/29/when-you-need-a-fast-business-plan-fast/

註釋:

(註一)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6)

(註二)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8)

(註三)題目:<經驗無價>。作者:黎智英。來源: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2 月 2 日 Book A, p. 110-111)

(註四)題目:<吃蘋果的理由>。作者:馮振超。來源:<讀書好>月刊 April 2010, Issue 31, p.32-33。全文見:http://www.books4you.com.hk/31/pages/page10.html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以本傷人的故事>
作者:張五常(前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系主任,1982-2000 年)
來源:蘋果日報(2003 年 8 月 12 日)
節錄:歷史上最具說服力的以本傷人的行為,莫如黎老弟幾年前在香港使出的兩招。第一招是<蘋果日報>出場,零售二元,肥佬收零元,每日燒錢二百萬。但肥佬是希望把<東方日報>毀滅而獨領風騷嗎?不是的,這個人不傻。他認為看報章有慣性,開頭割價傾銷是希望打進市場。競爭的其他報章受損嗎?當然,但以本傷人是肥佬意圖之外的效果。這一招肥佬使得對。第二招是搞「蘋果速銷」 (adMart),也是開頭蝕本招倈的意圖了。這一著,肥佬計錯數,輸了十億慘淡收場!計錯數是因為當時的網頁銷售吵得熱鬧,使他誤信互聯網可以大幅度地減低銷售成本,所以要先拔頭籌。殊不知「本」與願違,加上懂得使用的消費者在香港不普及,於是中了計。

壹傳媒工會@Facebook
http://zh-hk.facebook.com/nextunion

21/11/2012

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

黎智英(一)


肥佬黎

想寫黎智英很久了,適逢他撤出台灣,是時候了。

肥佬黎(他的外號)絕對是個人物,極富爭議性。在香港,很多生意人都喜歡進軍傳媒,結果一如上一篇<狗咬人>所述:不是惹禍上身,就是焦頭爛額,又或者損失慘重。只有命硬如鐵的肥佬黎,算是幹出了一點成績,而且某程度上改變了傳媒行業的遊戲規則和生態環境。想他死的人(例如:阿爺、官府、仇家、對手、學院派、文化人)很多,但他偏偏死不了。

肥佬黎又是典型的香港故事,白手興家,擁有靈活變通與改革創新的能力,能夠把零售業的經驗應用於傳媒行業,然後又試圖在台灣的傳媒行業複製香港的成功經驗。他特立獨行,目中無人,認為規矩是用來打破的,向來身體力行,押上真金白銀,發動過多場的商戰,視乎競爭對手的反應,成敗與譭譽參半。他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戰鬥力強,令權貴頭痛,也令競爭對手聞風喪膽。任何人寫香港的商業發展史,都不能不提份量十足的肥佬黎。他的戰績,值得出書。

本文將集中討論他對香港傳媒行業的「貢獻」,至於肥佬黎的營商手法以及成敗得失,留待下一篇文章。

黎智英 = 李玉堂?

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複雜,請參考上一篇文章。肥佬黎自己,是這樣說的:

「二十七歲經營毛衫工廠,後來創辦時裝零售店佐丹奴;及至八九民運如火如荼了也沒有想過要從事傳媒工作。直到六四天安門解放軍大屠殺,民運失敗,學生領袖民運人士被追殺,我才想到投身傳媒。我四十出頭,做生意賺到了一點錢,對民主有熱誠,那又有甚麼比參與中國的政治開放運動來得更有意義?參與這場運動,又有甚麼比致力傳遞資訊 ―― 為人們提供選擇 ―― 更直接而又實際地促進自由?我於是決定投身傳媒,在 90 年著手創辦<壹周刊>。」(註一)

想當民主先鋒?生意人想改革社會,令人想起電影<十月圍城>中王學圻的角色。對了,即是那位出錢出力資助革命,甚至不惜犧牲獨生子的香港富商李玉堂。外國傳媒寫肥佬黎,筆下的標題,喜歡用 Jimmy Lai versus Beijing ,或者 Jimmy Lai versus the Establishment ,把他「定性」為反中共、反建制的香港商界英雄。

商人重利輕別離

香港人對肥佬黎的看法比較務實。某次電視訪問中,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行內人叫 Mak 姐)談肥佬黎。她說:<蘋果日報>支持民主,只不過因為肥佬黎覺得,現階段採取這個立場,對自己最為有利,如果將來有朝一日,香港有了民主,<蘋果日報>的政治立場可能會變得溫和。肥佬黎是生意人,不要期望太高。Mak 姐說,這番話,外國行家聽不入耳。她是資深記者,比較理智,警覺性高。 Auntie 是過來人,明白 Mak 姐的意思,也認同她的觀點。

Mak 姐的觀點,可以進一步延伸。Auntie 的看法是:肥佬黎首先是生意人,商人重利輕別離(唐詩:琵琶行),如果一盤生意做不下去,入不敷支,流血不止,需求比預期中少,競爭對手的反擊力量比預期中強大,來自官府的阻撓不斷,又或者他本人覺得已經玩夠,開始無癮,往績顯示,肥佬黎會當機立斷,忍痛斬纜,止蝕離場。如果有人開出好的價錢,他會欣然接納,把生意放售。佐丹奴(港股編號:709)、「蘋果速銷」 (adMart)、台灣的壹傳媒,都是好例子。

長遠來說,肥佬黎把香港的壹傳媒(港股編號:282)放售,不是沒有可能的。落入新買家手中的壹傳媒,政治立場也許會調整,可能會轉走溫和路線,甚至可以變成建制派的喉舌。到時候,肥佬黎已經無眼睇,因為他早已在「永別亭」跟員工說再見了。貨銀兩訖,各不相干,立即抽離,他又去尋找下一個戰場了。跟這種老闆打工,註定大起大落,必須自備驚風散和暈浪丸,有乘坐海盜船的心理準備,以及切記不要在辦公室放置太多的私人物品,就當自己是 iBank 員工好了。

面對員工,肥佬黎的態度是:

「我諗(粵語:想),同事對我最不滿是可能覺得我好抽離,因為我 personality 很強,和我工作,好刺激壓力好大,但我一抽身,你便有無人理睬甚至被遺棄的感覺,這個很自然,也是無可避免。」(註二)

萬一你是肥佬黎的員工,切記不要跟公司談戀愛。

艷情八卦的代價

另一個可能導致肥佬黎需要出售香港壹傳媒的原因,跟市場定位與編輯政策有關。壹傳媒向來「不扮高深,只求傳真」(<壹週刊>創辦初期的宣傳口號,出自已故填詞人林振強),按照肥佬黎自己的說法,是市場導向 (Market-orientated),因此他喜歡起用 Think Outside the Box 的廣告人(例如:林振強、畢明)做智囊、軍師以及 QC (Quality-controller)。學院派或文化人,會視壹傳媒的出品為 Tabloid Journalism 或者 Yellow Journalism 的例子,即是品味低俗的反面教材。對於學院派或文化人的批評,肥佬黎這樣回應的:

「他們(學者)知道真實世界裡的傳媒並非他們所認識的傳媒,在現實世界裡,傳媒會為了賺錢而媚俗,甚至離經叛道,他們要捍衛傳說中真正的傳媒。他們認為傳說中的傳媒是健康的、中立的、和諧的,因而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們推傳媒上道德高地以之為圖騰。高級文化人要傳媒扮演魔鏡來教化眾生,好讓民眾在和諧而靜止的環境裡生活。民眾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選擇權造就了傳媒的市場現象,高級文化人不接受這個現象,他們認為這一片亂象都是我這樣的生意佬搞出來的。

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人們與傳媒互動、影響文化,而非文化透過傳媒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倒果為因。文化影響不了傳媒。人們付錢給傳媒,故此傳媒是跟著人們生活需要走;傳媒是為市場機制的一部份,而非文化的僕人,故此傳媒不會跟著文化走。傳媒反映人的真實生活故此傳媒是理性的。生活也同時是感性的,除了反映真相,傳媒也要傳遞真相體現的情慾。熱愛民主的市民不難也同時喜歡艷情八卦,若然傳媒只有民主而沒有艷情八卦,那又怎能跟他共鳴?其實傳媒就是這麼簡單!」(註三)

既然義無反顧地「艷情八卦」,就要承擔走通俗路線的風險。這是一個踩鋼線的遊戲, Yellow Journalism 不能不 Juicy ,狗仔隊和圖片故事不可或缺,狗血和鹽花只會嫌少不會嫌多,扣帽子和捕風捉影更加是家常便飯,因為這樣才能迎合重口味的消費者。然而,公眾輿論有如流水,道德標準有如浮標,起落不定,隨時轉向,不容易掌握,間中出手太重,過了火位,超越了某個階層的道德底線,惹起公憤,一般做法,是道歉了事。還不夠?好!我用黑社會的方法,自斷一指,自插一刀!。用這一招,噴出來的血,要夠多夠快,而且要反地心吸力,直上天花板(提示:Kill Bill),場面要夠震撼,才能表達足夠的誠意,令對方收貨。

近期的好例子:香港版<蘋果日報>於 2012 年 8 月 12 日的港聞版刊出一篇報導,標題:「寄語港足球員,退役後路難行,名將羅偉志淪為扯皮條。」然而內文卻顯示,當事人只不過是在旅行社兜售澳門娛樂場所的套票,是推銷員,並非妓女與嫖客之間的中介,用上「扯皮條」三個字,是嘩眾取寵。文章刊出之後,收到不少讀者投訴,網上也有球迷替當事人呼冤,怒罵<蘋果日報>,認為是老屈(港式粵語:誣捏)。外號「沙膽虹」的總編輯其後在自己的專欄內道歉,但是行文缺乏誠意,最後他在請示肥佬黎之後,決定在八月底取消包括「嫖妓指南」在內的「風月版」。事件始末,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提供的相關連結。肥佬黎旗下的刊物,向來重口味,不時有踩界行為(另一次是 2006 年<壹本便利>刊登 14 歲少女藝人李蘊的濕身照片)。這種做法,容易引火焚身。

如果道歉無法平息事件,最後一著,是把惹起公憤的刊物停刊,賣盤,然後在新老闆的領導之下,改名改版,調整路線,重新出發。也可以在賣盤之後,繼續玩舊的一套,直至下一次出事為止。本地個案:2002 年,<壹周刊>的對手<東週刊>刊登女星被虐裸照,引起公憤,最後賣盤(給星島新聞集團),然後繼續經營。外國的例子:2011 年傳媒大亨梅鐸 (Rupert Murdoch, 1931-) 的<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 因為捲入竊聽電話醜聞而關閉,事件至今餘波未了,可能會動搖接班大計。這是「艷情八卦」的代價。港產片<無間道>(2002 年)的對白:「出得嚟行,遲早要還!」舊式中文的說法:「獵犬終須山上喪。」獵殺明星名人的狗仔隊,終須有日,會嘗到被獵殺和被公審的滋味。阿彌陀佛,因果報應總有時,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港產片<大隻佬>的對白)

現在替香港的壹傳媒埋單(粵語:結賬),也許為時太早。將來的發展,是否如此,有待觀察,寫在這裡,立此存照。

給台灣網友的話

半年前,Auntie 在這裡引述旅美華人學者陳國霖(Dr. Ko-lin CHIN)的著作<黑金>,裡面提到,台灣的有線電視,基本上是黑道所建立的。當時 Auntie 寫道:「讀到這裡,作為香港人,我有一個問題:肥佬黎(黎智英)去台灣搞電視頻道,豈不是嫌命長?」事實證明,曾經有兩段婚姻,育有幾個孩子的肥佬黎「熱愛生命」。小馬哥(馬英九)也許不夠英明果斷,但台灣的地頭蟲(商人和政客以及黑道)卻絕非省油的燈。香港官府辦不到的(踢走肥佬黎),台灣的官府(和商人以及背後的黑道)卻做到了。在香港<蘋果日報>寫專欄的台灣女作家蔣芸,於是用「猛虎不及地頭蟲」來總結這一役。至於肥佬黎對台灣所帶來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應該由台灣人來評論。這個博客的讀者中,有台灣人,想聽聽你們對黎智英的看法,歡迎留言。萬一我對台灣的理解有不足之處,也歡迎你們指正。

照片來源: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112/1684981881_b99c1ade12_o.jpg

註釋:

(註一)題目:<傳媒之一>。作者:黎智英。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10 月 25 日,Book A, p. 158-159)

(註二)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13)

(註三)題目:<傳媒之一>。作者:黎智英。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10 月 25 日,Book A, p. 158-159)

相關的文章:

黑金
2012 年 4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html
節錄:旅美華人學者陳國霖(Dr. Ko-lin CHIN)的<黑金>(商周:2004),是研究「台式黑金」這個題目的必備參考書。第四章寫黑道如何漂白,透過經營合法的生意,成功轉型,從地下走到地上,最後大哥變大亨。黑道從經營餐廳酒吧開始,然後滲透流行音樂以及演藝事業。另一個相關的行業,是台灣的有線電視,基本上是黑道所建立的。讀到這裡,作為香港人,我有一個問題:肥佬黎(黎智英)去台灣搞電視頻道,豈不是嫌命長?

自報家門(三)
2009 年 7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7/blog-post_24.html
節錄:<壹周刊>的創辦人黎智英十二歲偷渡來港當童工,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發達之後搞傳媒,喜歡講民主,玩政治動員,卻搞出一份擅長考究家世人脈,迎合中環價值觀,右到不得了的八卦雜誌。两岸三地之中,只有香港的特殊土壤,才能孕育出這種充滿矛盾、近乎精神分裂的人物。似乎有人忘記了,民主的基本信念,是人天生生而平等,不論貧富貴賤。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黎智英 (194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6%99%BA%E8%8B%B1
節錄:黎智英(Jimmy Lai,1948 年 12 月-)是香港企業家,別號肥佬黎。黎智英生於廣州,籍貫中國廣東順德,1960 年由中國內地偷渡到香港,白手興家,於 1981 年創辦佐丹奴時裝連鎖店。1990 年,黎智英將持有的佐丹奴股權出售,創辦<壹週刊>,1995 年創辦<蘋果日報>,1999 年 6 月創辦綫上零售「蘋果速銷」(adMart),結果虧損 10 億港幣(台幣 40 億元)。2001 年,黎智英進軍台灣媒體市場,創辦台灣壹週刊,2003 年 5 月創辦台灣<蘋果日報>,並將香港的八卦風與狗仔隊文化帶入台灣。2009 年起,黎智英在台灣籌辦<壹電視>,在多次申請執照後,於 2010 年 12 月 28 日正式開播。

題目:<我要回家了>
作者:蔡東豪(筆名:原復生,金句:財經演員)
來源: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10 月 25 日 Book A, p. 126)
節錄:即使是在台灣,經營印刷媒體生意,權貴能製造的阻撓有限。權貴一路鬧,一路心底佩服壹傳媒的創新。除了偶而進行恐嚇,權貴只能啞忍。做電視不同做報紙(問吓王維基便知道箇中滋味),黎智英不可以淨靠自己,他要跟權貴交手。這些權貴陰陰嘴笑:「黎生,我哋等你好耐。」(粵語:我們等你很久了)黎智英需要權貴俾面(粵語:給面子),這回賽果不用多說。黎智英夜闌人靜在反思壹電視的錯時,他只能怪自己,為何這樣戆居(粵語:愚笨、不智),送自己入台灣權貴虎口,死在這班 XX 手上。黎智英對台灣員工說,要回家了,留下的兩個字是「黯然」。Jimmy, Welcome home !

維基百科:<壹本便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3%B9%E6%9C%AC%E4%BE%BF%E5%88%A9

維基百科:<壹本便利>李蘊濕身照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8%98%8A#.E3.80.8A.E5.A3.B9.E6.9C.AC.E4.BE.BF.E5.88.A9.E3.80.8B.E6.BF.95.E8.BA.AB.E7.85.A7.E4.BA.8B.E4.BB.B6

球迷大聯盟:香港足球新聞(2012-08-12)
http://www.goalgoalgoal.com/thread-308870-1-1.html

寄語港足球員 退役後路難行
名將羅偉志淪為扯皮條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12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2/16596885

沙膽虹手記:找一份健康正面工作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14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4/16602181

沙膽虹手記:是時候檢討了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17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7/16612315

沙膽虹手記:絕不回頭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27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27/18001358

維基百科:<東周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5%91%A8%E5%88%8A
節錄:<東周刊>是香港出版的周刊雜誌之一,市場定位是一本報導香港娛樂圈及時事新聞為主的雜誌,不過它的新聞資料來源以「狗仔隊」,及再加類似「故事創作」為主要內容,走大眾化通俗路線,2002 年因刊登受害女星被虐裸照,在社會強烈輿論壓力下宣佈停刊,五個月後由星島新聞集團收購並復刊。

維基百科:<壹周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3%B9%E9%80%B1%E5%88%8A_(%E9%A6%99%E6%B8%AF)
節錄:創刊前<壹週刊>於 1990 年 3 月 1 日曾試刊一次,15日正式出版,<壹週刊>創辦初期,以「不扮高深,只求傳真」為口號,出自已故填詞人林振強之手。現時<壹週刊>一書三冊,分別刊載時事、政治、經濟、社會內容和娛樂圈新聞、生活悠閒等資訊;另外 2001 年 5 月 31 日於台灣發行<壹週刊>。

Wikipedia - Tabloid Journal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bloid_journalism

Wikipedia - Yellow Journal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Yellow_journalism

11/11/2012

For the fifth comment: 當日一邊做家務一邊聽電視,所以沒有把節目名稱紀錄下來,否則早已寫在文章中。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不妨直接問麥燕庭,透過香港記者協會應該可以聯絡到她:

網址:http://www.hkja.org.hk/ 

Facebook: https://zh-hk.facebook.com/HKJA.official/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狗咬人


狗咬主人

教科書的說法:「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香港的版本,是生意人買傳媒,慘過養狗,因為他高價購入了一隻會咬主人的狗。正常情況,從小養大,有家教的狗,不會咬餵養自己的手。傳媒行業,卻是例外。這一行,似藏獒,又貴又難養,二手主人,缺乏經驗,容易失控。這種狗,外行人高價購入的,通常並非純種。想尋找真正的藏獒,要到傳說中的雪域仙鄉。

夕陽工業 不宜沾手

從商業角度看,自從八十後九十後投奔互聯網,主流傳媒(報章、電視和電台)的顧客群開始老化和萎縮。面對廣告商,自然缺乏議價能力(於是出現大量的植入式廣告或者「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新的商業模式(如何利用互聯網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又遲遲未出現,盈利受壓,前景不明。連牛頭角順嫂,都懂得用股票分析員的口吻,建議你沽售傳媒股,因為這是夕陽工業,不宜沾手。

學院派的說法,是傳媒行業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已經改變,從「內容主導」(Content-driven),變成「廣告主導」(Advertising-driven) 。免費報紙的興起是好例子 ―― 把現成的資訊初步處理,然後提供給讀者,收入全部來自廣告。為了控制成本,不會有獨家新聞或調查式報導,資深記者全部解僱,換上便宜的新人,編輯部的規模大幅縮減。其製成品,像即食麵,沒有營養,勝在方便快捷。

在這種情況之下,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並非謀利,而是貪圖金錢以外的好處,例如:要脅需要民望的政府官員、向某個政治集團或者派系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打擊敵人、介入商業糾紛、公器私用(搞私人俱樂部)、附庸風雅扮文化人(從事公益活動)、提高個人的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簡單地說,易手之後的傳媒機構,變成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利益輸送和交換網絡的一部份。生意人以為,進軍傳媒,等於用錢買權力。有了權力,就可以自保,又或者更上一層樓。

王維基、黃楚標、蔡衍明

黎智英、王維基、黃楚標和蔡衍明,擁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半途出家,進軍傳媒行業的生意人。除了黎智英,算是在香港幹出一點成績,其餘三位,都身陷泥沼,動彈不得。有人因為遲遲拿不到經營牌照(例如:王維基),無法啟播,心急如焚。也有人政治上押錯注,捲入股東紛爭(例如:黃楚標、蔡衍明),官司纏身。此外,2011 年年初,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提示:HTC)入股電視廣播(TVB,港股編號:511),是否會遭遇同一命運,有待觀察。至於黎智英,稍後專文討論。

王維基(提示:CTI、電訊魔童)、黃楚標(提示:DBC、鄭經翰、中聯辦、曾蔭權)和蔡衍明(提示:旺旺、亞洲電視)的經驗都證明:生意人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他們三位,分別從事電訊、地產和食品行業。當中有白手興家的香港人,在大陸搞地產的全國政協,也有過江的台灣佬,但結果都是一樣: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灰頭土臉,荷包出血,自信受打擊。是否當了冤大頭,自己想。

生意人買傳媒,以為跟買私人遊艇或者飛機一樣,不過是購入一件大玩具或者一隻大寵物,是炫燿性消費,人有我有的奢侈品。至於傳媒機構的員工,在生意人的眼中,不過是賓館或卡拉 OK 的服務員,不喜歡的話,可以迫對方吃死貓(例如:發佈假新聞),然後炒掉(被辭職)。合眼緣的話,談妥條件,進行私有化。港式粵語,叫「就地正法」。生意人眼中,女藝人、女主播,都是貨架上的商品。

生意人不懂的

生意人不明白傳媒行業的複雜性質。

中國人社會,傳媒行業性質獨特,不可以純粹用商業原則來分析。對於相信金錢萬能和習慣一言堂的生意人來說,言論自由和編輯自主,是完全陌生的概念。出錢的東家居然不能話事?別拿西方理論耍我,既然我已經把這個堂口買下來,遊戲規則應該由我來制訂,我喜歡怎麼玩都可以,甚麼冰火、踏背、巴黎鐵塔、麻雀計不計番,由我話事,這才符合中國國情。你不高興?應該知道該怎麼辦吧。

以知識份子自居的員工不高興了,發動輿論,寧願壯烈犧牲,也要搶佔道德高地,誓要一拍兩個散,令生意人老闆遺臭萬年。把公司當生產線或動物園的獨裁老闆傻了眼,不懂回應,只懂殺殺殺。刀光劍影,哀鴻遍野,血流成河。洋人見了,苦笑搖頭,笑中國人的管理手法落後,也憐憫被宰殺的動物。洋人明白,有理念、有靈魂的行業,不屬於中國人。這個道理,偏偏生意人不懂。

新聞部的那群知識份子以外,還有戲劇組和綜藝科的小生花旦呢?都是販賣青春的年輕人,一個二個急於釣金龜、淘古井、泊碼頭。叫他們陪廣告客戶吃飯,老大不高興,向八卦傳媒投訴公司「迫良為娼」,私底下卻被狗仔隊拍下三更半夜車震送外賣的證據。不管,影響公司形象,被行家嘲笑經營雞鴨店。管,他們駁嘴:「你會養我一輩子嗎?公司的薪水夠我花嗎?」當中有些,急於上位,頻頻向老闆或高層送秋波。這種 Artists,把公司當生產線或動物園的老闆,會管嗎?

另一個生意人不明白的地方,是官府的想法。當初是你開放市場,增發牌照,鼓勵我去馬,好替你鳴囉開道,怎麼現在又拖拖拉拉了?難道是古老相傳的「請君入甕」,然後文火煎熬,連夜烹煮,等收乾水,變成一粒「精華濃湯寶」?(提示:GiGi 姐入廚)刁那媽!中計添!好,我識做!對,這是「上一屆政府開展的工作」,我知你民望低落,不想輿論失控,我答應你不會亂來,娛樂至上,不談國事,可不可以用正常的「香港速度」審批牌照,好讓我的資金早日回籠?

生意人不明白,問題也許不在於特區政府。在另一個體制之下,傳媒行業兼具情報機關的功能,是大殺傷力武器。有些外國反華勢力,又或者是中南海的某個派系,會利用香港資訊流通的特點,發佈不利於某位領導人的消息(例如:家族成員資產網絡),試圖出口轉內銷,打擊政敵。中南海的老人身經百戰,知道傳媒行業從來不是商業機構那麼簡單,而是間諜出沒的無煙戰場,牽涉到國家安全。事關重大,不可以亂來。國家要應付的問題已經夠多了,香港不要再為國家添煩亂,大家團結一致,小梁需要你們的支持。這些國家機密,香港的公立學校不會教,象牙塔的新聞學者也不懂,因為九七前的英國師傅隻字不提。

員工難管,官府賴皮。入不敷支,流血不止。動彈不得,進退失據。生意人悔不當初,自己又不是沒有錢,也不是任人魚肉的打工仔,怎麼會淪落到如斯田地?他不禁想起那頭在農曆新年期間,被夾於兩道窄牆之間的唐狗。對了,牠叫黑妹,曾經牽動人心,最後在電視台的直播鏡頭之下,失救而死。牠是怎樣闖進去的?

相生相剋的關係

中國人社會,有些關係,有如五行,註定相生相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扶持,互相利用,同時又互相憎恨,互相剋制,互相殘殺。這些關係,複雜、脆弱、善變,每隔一段日子,會大洗牌,重新開局。官府與商人、傳媒與權貴、警察與黑社會,均可作如是觀。聰明的生意人,應該知所進退,與其勉強自己,進軍一個自己既不熟悉也不擅長的行業,然後惹禍上身、焦頭爛額、損失慘重,倒不如專心經營本業,又或者出售本業之後,食息渡日,否則炒股炒樓也可以。畢竟,香港是炒賣之城。至於傳媒行業,是鱷魚潭,是非圈,也是用學院理論包裝的偏門行業,就留給那群相信言論自由的書生,又或者是執行任務的紅色無間道好了。想參與政治,捐錢好了,不必自己落場。這一套,請向美國的猶太人學習。

題外話:如果官府或者阿爺是擁有「隨意門」(電子傳媒經營牌照)的叮噹(Auntie 年紀大!),王維基是牙擦仔(入形入格!),鄭經翰是咪霸技安(十點前特首嘛!),那麼,誰是怕事的大雄與溫柔的靜宜?梁振英與林鄭月娥?歡迎留言。

插畫來源:www.fotosearch.com

相關的文章:

前記者(三)
2011 年 8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346.html
節錄:紅色貴族中,有一個獨特的族群,出自外交系統。他們也許是前外交官,又或者是外交世家的後人,通常是放過洋的海歸派、太子黨。他們集合家庭背景、人脈關係、高等學歷、外語能力和社交技巧等多項優秀條件於一身,因此頗受跨國金融機構的歡迎。他們的履歷表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曾經從事新聞工作,做過記者、編輯或者新聞官。

留下買路錢(六)
2011 年 7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7/blog-post_18.html
節錄:華人社會,傳媒行業性質獨特,不可以純粹用商業原則來看待和分析。主流傳媒既非完全處於當權者的對立面,亦非百份之一百站在老百姓的一邊,而是左搖右擺,於灰色地帶中遊移,同時受到多股不同的力量所左右,當中包括傳媒老闆的政治野心和商業利益,以及各類「傳媒人」的複雜動機。

留下買路錢(四)
2011 年 6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6/blog-post_24.html
節錄:有些高幹子弟,不喜歡透過中間人收保護費(因為要支付手續費或者佣金),會自設顧問、公關、廣告公司,又或者經營傳媒機構和文化事業,讓受保護的人 (例如:藝人和生意人) 透過合法的途徑進貢(例如:做義工、刊登廣告、贊助活動、簽訂服務合約)。有時候他們會主動上門,帶著價目表向生意人進行 Cold Call,做哈佛商學院水平的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真正目的是收保護費。

留下買路錢(二)
2011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a/2011/06/blog-post.html
節錄:交保護費,要交給有能力維持秩序的人。這個道理,生意人一定懂。在缺乏法治和治安不靖的地方,生意人的身家和性命都缺乏保障,正常的商業糾紛亦無法透過司法制度解決。生意人為求自保,需要尋找有力的靠山,保護費於是成為必要的開支。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商人必須托庇官府或者黑社會,才能保命。現實世界,生意人托庇官府,自然會被捲入權力鬥爭,容易成為犧牲品。

自報家門(二)
2009 年 7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7/blog-post_17.html
節錄:今日的傳媒老闆都是半途出家的生意人,搞傳媒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提高個人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既然是無利可圖的副業,又或者是肩負政治任務的非核心業務,就無謂追求質素,亦無須用心經營。傳媒的版面或者時段於是變成廣告欄,又或者利益輸送和交換的渠道。

女主播
2010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20.html
節錄:有理由相信,大中華地區的女主播,已經成為拜金女子的一個分類。內地的例子就更多了,不少女主播都是國家領導人、高幹貪官、民企老闆和上市公司高層的老婆或者情婦,上網隨時找到一百幾十個,數量之多,夠出書。香港的書報攤有本<中共高官的情婦們>,裡面有很多女主播。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樓市風雲:地產界染指傳媒著數多>
作者:何熊輝
來源:蘋果日報(2010 年 10 月 2 日)
節錄:地產界財閥不斷進軍傳媒界,好處多不勝數。最起碼,當發生對財團不利事件時,最少會有一個媒體,站在自己立場上為所屬財團發聲,可直接或間接阻止不利消息的傳播。另一方面,擁有傳媒的地產界老闆可以減省用於其他傳媒的廣告開支,然後將有關的廣告預算,全數注入本身的傳媒機構上,這樣以戰養戰,何樂而不為。地產界擁有傳媒,尚有一個好處,就是可化身文化機構,有關機構的老闆,很自然多了一個公益社群的身份,閒時在其專欄上發表一些政經的建議,又可以攻擊商業上的對手,有些老闆更將其專欄變成公司通告欄,總之一欄多用。地產老闆有了傳媒,隨時又可以成為乜會乜會的委員,甚至更晉身政協。好處那麼多,促使越來越多的地產老闆要做傳媒人。

維基告急
蘋果日報 2012 年 10 月 19 日
節錄:王維基 2009 年已向政府申請免費電視牌照,但行政會議至今未拍板,令城電開台無期。眼見日日燒銀紙,王維基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擔心會流血不止,連日來不停發功狂鬧政府,言談間充斥怨氣。有「電訊魔童」之稱的城市電訊(CTI)主席王維基,決意轉戰免費電視業,為預備充足水頭打硬仗,早前他出售旗下最賺錢的電訊業務,套現 50 億元。王維基原預計在今年底將獲發牌,並揚言四年內豪擲 25 億元搞免費電視,又用 6 至 8 億元在將軍澳工業村興建電視及多媒體製作中心,並高薪挖角藝人加盟,短短半年間已開拍了八部劇集。雖然一切準備就緒,但政府行拖字訣,令王維基心急如焚,眼見日日燒銀紙,為縮減皮費,連興建電視城的工程亦要急煞停工。

大班一哭二鬧三上吊 政府唔做笨人等你死
<東週刊>(2012 年 10 月 16 日)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2614
節錄:前人教落,女人扭男人計有三招,一哭二餓三上吊是也,通常出到第三招,男人多數投降。今次鄭大班搞數碼電台(DBC)續命行動,睇嚟都學咗呢套,不過改咗少少,變成一哭二鬧三上吊,但據小弟得知,政府評估單嘢發唔大,呢個時候唔會「笨人出手」,既不介入亦唔收牌,等你「自然死亡」。

「香港殼王」牽線 王雪紅買 TVB 26% 股權
聯合報 2011 年 1 月 27 日
節錄:宏達電兼威盛董事長王雪紅與有「香港殼王」之稱的商人陳國強,加上名為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的公司,將全數購入邵氏持有的二成六香港電視廣播股權。王雪紅的團隊這次出手,將成為香港無線電視的大股東,未來並可透過 TVB ,建構兩岸三地華人內容市場王國。香港上市公司 TVB 昨晚宣布,由商人陳國強牽線的財團,從主要股東邵氏兄弟,購入全部百分之廿六的電視廣播股權,預計三月卅一日或之前完成交易。公告說,收購的財團還有王雪紅及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但雙方沒有披露交易條款。由於 TVB 持有台灣的 TVBS ,且已可在大陸廣東落地,旗下翡翠台及明珠台在廣東九個城市開播,王雪紅一舉抓住香港 TVB ,等於為自己搭建了掌握兩岸三地華人內容市場的入場券。電視廣播說,目前的管理階層都保持不變,而陳國強、王雪紅及 Providence 行政總裁 Jonathan Nelson 等人,將被推選進入董事局。

題目:<探針:互爆大鑊,黨爭全武行>
作者:孔捷生
來源:蘋果日報(2012 年 10 月 29 日)
節錄:文革中有一種鬥法叫「互拋黑材料」,此際正派得上用場,在這輪黨爭推陳出新,不靠大字報,而是「出口轉內銷」,把黑材料輾轉遞送外媒,就像王立軍闖館似的,還是美國罩得住,軟硬實力無遠弗屆。於是美國彭博新聞社被選中爆習近平大鑊,指其家族商業王國擁有稀土、鎢等礦業,房地產以及手機通訊業。以民眾對官場貪腐承受力的水漲船高,習家財產算不了甚麼,殺傷力有限。然而對溫家寶就直取中宮,痛下殺手,借西媒老大<紐約時報>之力,爆出溫家族在銀行、珠寶業、度假村、基礎設施、電信業、衞星通信、收費公路、飛機租賃公司、京奧場館建設、網絡公司、動畫公司、精英級貴族寄宿學校、私人股本行業以及金融服務巨無霸平安保險公司都擁有龐大資產。這批送到<紐約時報>的黑材料,精細到溫家族擁有的公司月報表以及股票交易記錄(到 2007 年為止)一應俱全,這絕對有備而來,用共產黨使用率甚高的那句話 ―― 背後有黑手操縱,沒有安全機構的秘密介入,誰能拿到這些商業暨政治機密。所謂背後黑手,隱隱約約有九常委中某公的影子。不管黑手是誰,這雷霆一擊意在秒殺溫家寶。

02/1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