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HK Magazine


HK Magazine 是一份頗具特色的英文雜誌。

本地有幾份定期出版的免費英文雜誌,HK Magazine(註一)是其中之一。它是週刊,逢周五出版,派發地點包括:兩大連鎖咖啡店(Starbucks 和 Pacific Coffee)、部份酒吧、電影院(例如:百老匯電影中心)、部份英文書店(例如:BOOKaZAINE)以及部份演藝場所(例如: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藝術中心)。

內容本地化

跟同類雜誌(例如:雙週刊 bc Magazine)(註二)比較,HK Magazine 的內容題材和編輯方針都是本地化 (Localization) 程度最高的一份。它並非只是純粹的週末消費指南,裡面除了必備的飲食指南、購物和旅遊資訊、電影評論以及文化藝術節目簡介之外,內容亦非常緊貼香港的社會脈搏。

HK Magazine 的社評經常拿香港的時事新聞開玩笑,例如:2009 年 4 月 10 日的社評就教每日在辦公室內花數小時瀏覽色情網頁的政府高官如何戒掉壞習慣,方法有三:

(一) 打電話俾阿媽,讓她申訴對你毫不含糊和永無休止的徹底失望,阿媽滔滔不絕的怨言肯定會冷卻你的慾念 (Call your mom and allow her incessant nagging and unvoiced but abundantly clear disappointment in you to put a damper on your lustful feeling) 。

(二) 反覆注視李澤楷的照片,保證會令你的慾念受控 (Look at pictures of Richard Li repeatedly. Guaranteed to keep your urges in check) 。

(三) 做點正經事 (Actually do some work)。

HK Magazine 致力幫助外國人融入本地社會,裡面有一個專欄叫 Last Week in Reality ,專門轉載本地報章的奇情港聞(例如:大婆二奶茶餐廳大打出手,少女為掩飾一夜情報稱被強姦,十四歲媽媽把懷孕照片上載到互聯網,中年兄弟在母親的靈堂上大打出手,九十歲老翁因為噪音跟鄰居毆鬥等等),以幽默手法把重點翻譯成英文,讓不懂中文的外國人知道瘋狂的本地人正在「搞邊科」(港式粵語:幹甚麼)。

HK Magazine 也有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及專題報導 (Feature Story) 的,通常是熱門話題。可以是:

── 政治題材。例如:香港的政黨名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政黨的路線到底有沒有關係?

── 財經題材。例如:聯繫匯率的存廢、雷曼迷債事件、地產市道分析、香港買樓須知。

── 社會問題。例如:男女比例失衡、一樓一性工作者的處境、警權過大、反種族歧視條例。

── 環保和保育議題。例如:空氣污染問題、喜帖街重建項目、港島區樹牆的去留。

── 文化宗教議題。例如:西九文化藝術區、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福音派教會如何借助官府勢力拓展地盤。

每期的最後一版,是人物專訪(欄目叫 First Person),被訪者不乏高官政客、企業高層、文化名人和明星藝人。不少人接受 HK Magazine 訪問的時候,都比接受主流中文媒體訪問坦白得多。試過有藝人直認同性戀者,大方地表示愛一個人無須理會對方性別。但是同一藝人接受中文媒體訪問時,卻是閃閃縮縮,顧左右而言他。那是虛偽、雙重標準,還是刻意對華洋顧客群採取截然不同的市場定位策略,自己想。

立場鮮明

論立場,HK Magazine 是毫不含糊的 Liberal (開明派),在西方的政治光譜 (Political Spectrum) (註三)中屬於主張改革、保護弱勢的左派。論政治立場,它支持直選,鼓勵讀者出席六四燭光晚會和七一回歸大遊行,是民主派。

它旗幟鮮明地支持環保和保育人士,要求保留喜帖街,主張市區重建項目中居民應有較大的話事權,城市規劃應該由居民而非地產商的角度出發,也會呼籲讀者直接向有關部門發表意見(並且登出相關的電郵地址、網頁或者 Facebook 群組),擺明車馬為 Activists 打氣和鼓吹,不怕開罪官府。

在宗教和性議題上,HK Magazine 不怕觸怒保守基督徒,它不止一次為文譴責以「明光社」為代表的右翼基督徒,認為他們令香港主流學校的性教育嚴重落後、歧視同性戀者以及窒礙創意產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每期 HK Magazine 裡面有一疊 Classifieds (分類廣告),裡面有一個性愛專欄叫 Savage Love,主持人 Dan Savage 是美國男同志,對福音派口誅筆伐不違餘力。他用的是美式英文,內有大量跟性有關的小眾語言 (In-group Language),不容易懂。那些字眼香港的主流學校(尤其是教會學校)肯定不會教,例如:Vanilla type 和 Saddle backing(註四)。這個專欄裡面的性疑難千奇百怪、匪夷所思,難度直逼<玉蒲團之偷情寶鑑>(註五),勁過中大學生報情色版好多倍,但是你不會見到「明光社」向它宣戰。當然啦,西人嘛。

文字風格

論文字風格,HK Magazine 絕非規範化的學堂英文或者常見的商業英語,但是勝在生活化,遣詞用字調皮活潑,而且有港式風味,例如:Cha Chaan Teng (茶餐廳)、Lap Sap Ladies (拾荒老婦)、Tong Lau(s) / Chinese-style Tenement Buildings (唐樓)、Dong Gu Ting / Mushroom Pavilions (冬菇亭) 、Dai Pai Dong (大牌檔) 、Eateries (食肆) 、Netizen (網民)、Sci-fi(科幻小說)、Buddha Pines(羅漢松)、Pok Guy (仆街)、Grass Mud Horse (草泥馬)、Cabbies (美式英文 Cab 的複數)、Chill Out (美式口語,意思:Relax)、Youth Spots / Acne (青春痘) 、Laughing Gor (Laughing 哥) 以及 Leung Kwok Hung (aka Long Hair) (梁國雄,又名長毛)等等。

這些都是居港外國人以及那群唸國際學校的年輕人的常用語,亦見於網上書寫,但是香港的主流學校不會教,也不會鼓勵學生使用。如果你是主流學校的中學生,在英文作文中使用上述字眼,你那位忙於應付基準試、被教育高官以及變態校長逼得快要跳樓自殺的英文 Miss 一定會用紅筆把它們狠狠地劃掉,換上得體但悶蛋的英式書面語,然後送你一隻零雞蛋。

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 HK Magazine 裡面的部份文章頗生活化,適合作為高中英文科的教材。例如:喜帖街重建項目的系列報導中,它曾經把謝安琪的<喜帖街>的部份歌詞翻譯成英文。至於英文用字是否規範化的問題,語言是有生命力的,七十年代的 Dim Sum(點心)、Kung Fu (功夫)和 Sifu (師傅)曾經是俗語,今日都已經成為正式用語,字典亦有收錄。英文是一種全球化的語言,多年來不斷自我更新和吸收外來語,個別字眼的俗與不俗,是否值得學習,從來不是一兩個人說了算。好用的語言,自有其強大生命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禁之不絕的。

可惜這份鼓吹同性戀者應該被納入家庭暴力條例保障範圍的刊物註定無緣進入香港的主流學校,尤其是反對同性戀的教會學校。老師為求保住飯碗,只會選擇家長、校長或者教會認為「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 的明報「通識版」或者南華早報 Young Post,結果把學生悶壞,從此對英文怕得要死,對外國人避之則吉。

HK Magazine 的文字風格,被陶傑形容為「反斗」(廣東話:頑皮)。陶傑辯稱自己的英文專欄(Politically Incorrect)(註六)採取幽默諷刺的風格,是為了配合雜誌的整體路線,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因為用英文開玩笑,也有不同的做法,而陶傑的英文跟 HK Magazine 的整體文字風格,其實有顯著的距離。

HK Magazine 的開玩笑手法,頗接近已故填詞人林振強的「洋蔥頭」笑話系列,即是好像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裡面的小孩子一樣,一語道破虛偽的本質,用另類角度看荒謬的港式生活,以簡單直接、顯淺易明的方式開玩笑,是年輕人的遊戲文章,有美國西岸的開朗個性,也有嬉皮士的反建制 (Anti-Establishment) 精神。

而陶傑的英文屬於 Old School Satire (舊式諷刺文章),迂迴曲折,故佈疑陣,明褒暗貶,明貶暗褒,拐彎罵人,叫人被罵而不知自己被罵,又或者誤入歧途跌落陷阱而不自知。又喜歡引經據典,愛拋書包,叫讀得書少者無力還擊,充份滿足罵人者的階級優越感。這是英倫陰雨中培養出來的詭辯風格,有一種 Cynical (玩世不恭)的味道,是中年人的文筆,只有久居蘑菇倉、閱盡世情者方能為之。

HK Magazine 的整體文字風格比較偏向年輕人的美式英語(陶傑在電台節目<光明頂>中曾透露雜誌的老總是美國人),跟陶傑的老派英式風格有明顯的區別。

結論

總括而言,HK Magazine 是一份有趣、有態度的刊物。它的讀者是一群有好奇心,有幽默感,喜歡對香港大小事物尋根問底的外國人。他們一方面享受這個城市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有興趣了解香港的過去,會到舊區尋找隱世民間美食(例如:缽仔糕、雞蛋仔、波蘿包、臭豆腐、陳意齋),也樂於用英文拼音學習這些食物的廣東話發音,然後跟本地人交流揾食心得。換言之,HK Magazine 的讀者絕非那群在英資機構中擔任高薪厚職,習慣板起臉孔做人,致力跟本地人保持適當距離,居港二十年依然不會講半句廣東話的英國鬼。

HK Magazine 的讀者沒有過客心態。他們相信自己有責任令這個城市變得更美好,會積極介入香港的社會事務,敢於發問和挑戰權威,勇於表達個人意見,不怕開罪權貴,不迴避敏感話題,不怕挑起爭議,沒有「和諧」或者「愛國」之類的心理包袱。他們有正義感,理直氣壯,知行合一,懂得運用互聯網組織起來,爭取合理權益。

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也是主流中文傳媒甚至整個華人社會所欠缺的特質。當中文傳媒積極介入官府、商場、學術界以及娛樂圈的明爭暗鬥,日日開動宣傳機器做打手或者擦鞋仔,然後以「客觀、中立、專業、理性」或者「為中產發聲」做宣傳口號,你就知道,HK Magazine 有多可愛。在一個華人社會,只有小眾的英語傳媒才能展現比較正面的價值觀,其實很可悲。

小圖:HK Magazine 的封面 (27/03/2009)

註釋:

(註一)HK Magazine 的網址是 http://hk-magazine.com/

(註二)bc Magazine 的網址是 http://www.bcmagazine.net/

(註三)萬一你是典型的香港人,左右不分,沒有讀過政治學,以下網頁詳細介紹西方的政治光譜,教你如何把不同的政治理念以及政黨分類。 

Answers.com: Political Spectrum
http://www.answers.com/political%20spectrum

(註四)Vanilla type:意思是只會用傳統體位(男上女下)跟伴侶性交的人,他們對於口交肛交等一切非指定動作一概拒絕,性態度保守。Saddle backing:意思是女基督徒慾火高燒,但是又不想違反教義進行婚前性行為(陰道性交),於是向男友獻出自己的肛門,讓男友以狗仔式(背後進入)的體位跟自己肛交。(按:這個性愛專欄的作者 Dan Savage 向來跟基督教勢不兩立。)

這個性愛專欄 (Savage Love)裡面有許多跟性有關的英文字都無法在傳統字典(即是 Oxford、Cambridge 或者 Longman 出版的字典)中查到,你可以到以下網頁直接輸入:

Urban Dictionary
http://www.urbandictionary.com
這個網上字典專攻美式俚語,跟性有關的英文俗語一般都可以找到。

(註五)<玉蒲團之偷情寶鑑>(1991):港產色情片經典,女主角葉子湄。這部電影據說保持香港三級片票房冠軍紀錄二十年,最後敗給<色戒>。

維基百科:<玉蒲團之偷情寶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9%E8%92%B2%E5%9C%98%E4%B9%8B%E5%81%B7%E6%83%85%E5%AF%B6%E9%91%91

(註六)陶傑於 HK Magazine 的專欄(Politically Incorrect)大約於半年前開始,每週一篇,今年 3 月 27 日的那一篇叫 The War At Home ,涉及南沙群島的主權爭議,被本地的菲律賓人團體認為是種族歧視,事件被中外傳媒廣泛報導,網上有不少相關的資料,此處不重複。

延伸閱讀:

Wikipedia: HK Magaz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HK_Magazine

18/04/2009

後記:HK Magazine 現已停刊,最後一期是 2016 年 10 月 7 日,告別啟事:

So, Farewell Then...
HK Magazine is sad to announce its final issue.
PUBLISHED : Wednesday, 05 October, 2016, 3:57 pm
http://www.scmp.com/magazines/hk-magazine/article/2038300/so-farewell-then
Extract: As you may already know, it’s been a tough few years for many print media. Like everyone else, HK Magazine has been subjected to very challenging market condition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publication to continue to be commercially viable. So, it is with a heavy heart that I am announcing that HK Magazine’s last issue will come out this Friday (October 7).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點唱時間(一)


以下勸世金曲,送給震倉哥和西門發。祝福你地生意滔滔,一本賺萬金。保佑你地長年富貴,越捨還越有。有請,登登登,慈善伶王新馬司曾先生:

「邊個好心呢,打救我呢個窮人。褔心更善心,救苦又救貧。望求做點好心,打救我貧共困,我自嘆終生不幸,真感激各位大貴人。」

YouTube 精選:

新馬師曾:<萬惡淫為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JdWLOgO2s&feature=related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新馬司曾 (1916-1997)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9%A6%AC%E5%B8%AB%E6%9B%BE&variant=zh-cn

10/04/2009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宣傳留言


近日不斷收到來自內地的宣傳留言。

請注意:這個博客不會刊登廣告,任何宣傳留言將會被即時刪除。

多謝合作。

王月生
02/04/2009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清明奇譚


香港人很可憐,不論生前死後,都無處容身。陽宅物超所值,陰宅嚴重短缺。生前替地產商做奴隸,死後則被喃嘸佬魚肉,一生毫無尊嚴,思之黯然。

香港每年有接近四萬人死亡,大約八成半火葬。根據政府統計,未來五年即使計入新增的供應量,公營靈灰位(骨灰位)依然短缺十四萬個。由於積壓的需求太多,輪侯公營靈灰位一般需要两、三年時間。可憐的香港人,生前死後都要排隊。(等,寂寞到夜深,夜已漸荒涼,夜已漸昏暗。)

由於上位遙遙無期,有些經濟條件稍差、無力購買或者租用私營部門靈灰位(註一)的孝子賢孫會把先人的骨灰存放於家中。更有人想出一條絕世好橋:把先人的骨灰用膠袋、錦盒、花瓶或者其他容器裝好,然後放入銀行保險箱。貪其收費便宜(每年不過數百元),而且勝在方便 —— 你可以在辦公時間內拜山,得閒入去同阿媽嗲兩句,報告近況。

這樣做也有風險的:萬一銀行擺烏龍,於裝修期間把保險箱拆除銷毀,你阿爸就從此就迷失於將軍澳垃圾堆填區,而你就得到十五萬臭錢作賠償(多謝老豆!我好後悔以前咁樣對你!)。又或者銀行的報安系統有漏洞,被南美慣匪潛入,撬開保險箱盜走財物,然後將你阿媽丟棄於重慶大廈某個角落,老媽子從此就迷失於重慶森林,染得一身咖哩味,日日煲 Slumdog Millionaire,隨著迷幻的印度音樂起舞。可惜你阿媽唔係林青霞,不但沒有靓仔金城武照顧,重要跟第三世界的亡魂雞同鴨講爭地盤,臨老湊黑鬼,認真該煨(衰仔快 D 燒個紙紮「快譯通」俾阿媽啦!)。

作為前銀行業僱員,我可以告訴你,的確有人這樣做。但是為免引起公眾恐慌,我不會披露銀行的名字。我也有責任告訴你,這條絕世好橋早已被各大銀行的管理層知悉:在保險箱的合約條款裡面,即是那些要用放大鏡才讀到的細字當中,其中一行是「不得存放先人骨灰」。銀行點知有先人入住保險箱?靠問米同報夢囉!靜靜雞話你知丫:香港各大銀行都有專用龍婆(註二)架!重有呀,伯母生前係師奶股神,日日睇財經新聞,認得各大銀行高層,識得走去揾黃通勝、謝海船報夢架!

小圖:八十年代的港產片<人嚇人>,洪金寶的紙紮公仔造型非常經典。

(註一):私營機構提供的靈灰位收費昂貴,入場費至少三至五萬,每月管理費則由數百元到過千元不等,視乎靈灰位的高低、坐向、編號或者閣下的衣著打扮而定(其銷售手法跟地產商賣樓差不多)。另一個問題是部份場所涉及違法經營(未領取食環署牌照就在私人住宅內經營骨灰酒店或者道場,然後出售或者出租靈灰位圖利)。

(註二):龍婆是香港資深演員羅蘭飾演的「問米婆」(靈媒)。現實生活中,羅蘭是天主教徒,曾經擔心自己扮「問米婆」有否違反信仰,後得神父開解,明白這是演員工作的一部份,始放下心頭大石。

YouTube 精選:

陳百強:<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aaM9QdcDFw

鄭少秋、珍珍、佩佩:<天涯孤客>(197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5RAKGpBw7g&feature=related

巫奇:<天涯孤客>
(林正英主演的電視劇<殭屍道長 II 靈幻道士>主題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0raT80n_wk&feature=related

電影<七月十四>片段(內有龍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SqUcfppXA

陰陽路 183 之「問米」(搞鬼電視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pb0AFalV3Y&feature=related

延伸閱讀:

星展銀行(香港) :
有關保管箱事件內部調查與及客戶跟進情況聲明
(2004 年 10 月 29 日) 
http://www.dbs.com.hk/zh/aboutus/newsroom/2004/041029_2/

新浪網:爆東亞保險箱偷 400 萬 4 大盜落網
(原載:明報 2009 年 3 月 12 日)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510/3/1/1065384/1.html

<人嚇人>劇情簡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4021/

01/04/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