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

天讎、革命之子、國民教育


每隔一段日子,便有勇於反抗的孩子,被誣捏為紅衛兵。

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因為發起反對國民教育運動,感動全香港,被二奶電視台、紅色英文早報、女高官以及一眾「梁粉」(梁振英的粉絲)不斷地抹黑,認定背後一定是有人撐腰、擺佈和策劃,令小孩子變成紅衛兵,正在破壞香港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學生們應該盡快回到校園,專心讀書,以及到長眠於香港華人永遠墳場的北大校長蔡元培(1868-1940)的墓前「鞠躬反思」。

要駁倒這種中國式陰謀論,令對方閉嘴,技術上不難:那些由政府公帑資助的國情交流團,是否應該包括參觀重慶的紅衛兵墓園?是否應該跟香港的小朋友解釋,那些年紀跟他們相若的紅衛兵,到底是怎樣死的?是怎樣的國民教育,令小孩子盲目服從野心家,最後死得不明不白?那位野心家的畫像,究竟甚麼時候,才能卸下天安門城樓?他的名字,為甚麼不能提?他的功過,為甚麼不能討論?噢!對了,請問你的孩子,在那裡讀書?

佛印與蘇東坡

這群紅色寫手以及一眾「梁粉」,層次甚低,本來不值得跟他們辯論或者筆戰。佛印禪師說得好,你心中有甚麼,便看見別人是甚麼。佛印心中有佛,於是看見蘇東坡是佛。蘇東坡心中有屎,於是看見佛印是糞。紅色寫手和「梁粉」是權貴的工具,所以看見別人是棋子。這種人,自以為遇佛殺佛,跟他們講佛偈,是浪費生命。所以「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同學拒絕跟自稱信佛的夢熊大師辯論,是對的。Dream Bear,你懂嗎?漫畫家 Cuson Lo 替你設計的四款造型,你滿意嗎?

想深一層,這類批鬥文章,是寫來向主子獻媚的,亦即是用來換取愛國積分的,真正的對象,不是神志清醒的香港人,而是中南海的某個派系。從港式陰謀論的角度看,紅色寫手私底下,也許跟推動國民教育的香港高官一樣,已經把孩子和財產轉移外國。寫手本人,也應該有外國護照,而且可能不止一本(瓦努阿圖)。

真假紅衛兵

被罵紅衛兵的小朋友,想知道甚麼是真正的紅衛兵,必須看書,而不是聽那些自稱年輕時當過紅衛兵,然後游水爬山偷渡來港,發達之後用錢買學歷、銜頭和曝光率,很想當名嘴或打手的國產中佬亂吹牛。這種人,香港多的是。其中一位,自稱福建紅衛兵,過去經常在二奶電視台評點江山。他寫的書,永遠用毛澤東詩詞做書名。我同情他,因為他年輕時,沒有機會讀其他人寫的書。

Auntie 算好命,投生於羅湖橋以南,成長階段碰上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1917-2000)治港的年代,於是有機會讀各門各派的禁書。十來歲的時候,正值「傷痕文學」流行的八十年代初,讀過<天讎>和<革命之子>。這兩本書,購自旺角的二樓書店,都是從年輕人的角度寫「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讎>的作者是真正的福建紅衛兵,後來偷渡去了台灣。至於<革命之子>,豆瓣網的網友說,作者並非真正的紅衛兵,只是年輕時經歷過文革。這兩本書最初是英文版,後來有中譯本,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收藏,<天讎>更加有網上下載版(請到延伸閱讀部份推介的「好讀」網站。)

<天讎>與<革命之子>

<天讎>令我印象深刻,因為是同類書籍中,閱讀的第一本。「讎」通「仇」,「天讎」的意思,是國仇。這本書,封面是洪洪烈焰,最早於七十年代初面世,有盜版,市面上早已絕版多時。裡面描寫的紅衛兵武鬥場面,非常血腥暴力,港式粵語叫「重口味」。年輕時讀,感覺震撼。記憶中,男主角的小女友,名字有個梅字。她是「黑五類」(註:地富反壞右),最後慘死,令男主角萬念俱灰,覺得愧對她的家人,於是選擇逃亡,游泳到金門,投奔台灣。我是女人,記得這一段,很正常。十來歲的時候,讀教會女校,被同學視為異類,原因是我不讀愛情小說。她們不知道,我讀的愛情故事,比亦舒、瓊瑤、岑凱倫來得真實、殘酷與慘烈。我手頭上的那一本<天讎>,多年前丟掉了。小時候住公屋,居住環境狹窄,必須定期清理教科書和課外書,否則無處容身。考完中學會考,第一本丟掉的,是磚頭版英文聖經。我是壞孩子,抗拒洗腦。萬一你是基督徒,不好意思。

<革命之子>也有愛情元素,而且更重,因為作者(梁恒)的外籍太太(中文名字:夏竹麗)是到中國學中文的美國女子,英文名字 Judith Shapiro 。Shapiro 這個姓氏,常見於東歐的猶太人,所以她也許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的後裔。這本書由夫婦二人合著,英文版叫 Son of the Revolution 。最早的版本於 1983 年面世,當時海外關於紅衛兵的第一手資料不多,所以頗受西方傳媒的重視。這本書,基本上是文革經歷加上異國情緣,比較適合外國人的口味。網上的資料顯示,由香港電台舉辦的閱讀推廣計劃<香港電台十本好書>,1988 年的書單中,包括由發哥(周潤發)推薦的<革命之子>。中國政治,向來詭異,有誰會料到,若干年後,我們的發哥會北上,飾演曾經被紅衛兵鬥垮鬥臭的孔子,宣揚偉大祖國的軟實力。

回頭說今次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學民思潮」發起於 9 月 7 日全城穿黑衣,向洗腦教育說不,香港有很多藝人響應,紛紛在個人微博上載身穿黑衣的照片,當中有帶領中學生用紅布蒙眼,高唱 Pink Floyd 名曲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的黃耀明。至於我們的發哥,他比較傳統,不用智能手機(據說他用 Nokia 第一代老人機),也不玩社交網站,但是有穿黑衣上街。是香港人都知道,跟大家一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九龍城街市買雞,去新界行山和拍照的發哥,才是真正的他。

給小朋友的話

收筆之前,有些話要跟小朋友說:

1. 如果你從未讀過關於中國大陸各種黑幕的書籍,<天讎>和<革命之子>有可能會令你發惡夢,或者想移民外國。所以讀這類書之前,請先做好心理準備。

2. 你的恐共或親共長輩可能會阻止你讀這類書,也許有需要關上房門或者包封面,又或者上網下載電子版,然後用電腦閱讀。如果親共的大人打你,報警。

3. 沉迷消費或戀愛的同學也許會視你為怪人。這是異類的必經階段,請不要不開心,就把同學當作地下鐵的同車乘客好了,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交疊的時間不會太長(相對於你以後的人生歷程而言)。

4. 閱讀之前,請做點功課,對 1949 年之後的大陸歷史,要有初步的認識,最低限度,你要知道甚麼是「文化大革命」。圖書館和網上有不少資料,而外國人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又比中國人寫的可靠,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的推介。

5. 最後,請記住,讀這類書,是為自己打防疫針,而不是要喚醒那些為了權力和利益而裝睡的大人們,因為他們無藥可救。如果你讀完之後,覺得大人很可怕,那麼,請記住,大人也有很多種,不要讓自己變成最壞的那一種。

圖左:<天讎>
來源:http://www.haodoo.net/?M=book&P=559

圖中:<革命之子>
來源:http://image.anobii.com/anobi/image_book.php?type=4&item_id=01e998cf2e970738b1&time=1230550900

圖右:香港高登討論區網民設計的反國民教育宣傳海報,呼籲港人 7 月 29 日上街遊行,結果有十萬人站出來。

相關的文章:

讀書郎與 AK47
2009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6/ak47.html
節錄:小孩子生下來,先餵他們吃毒奶粉,變成大頭怪嬰,半死不活,無法思考。長大之後,再使用有毒課本,好讓他們對眾多歷史慘案一無所知,盲目崇拜和順從一個滿手血腥的政權。會唸書的優異生,吸收入黨當小嘍囉,負責監視其他同學有沒有思想出軌,又或者派到有戰略價值的本地和海外團體去當臥底、搞統戰、挖牆滲沙,等待時機成熟,收編別人的組織,奪取權力和資源。

YouTube 精選:

崔健:<一塊紅布> (4:3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8UPST1ZKSw
歌詞:「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

羅大佑:<愛人同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LbbJJicbIQ
畫面是文革紀錄片,曾出現於電影<棋王>(1991)。根據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嚴浩在片中客串,飾演鍾阿城。內有毛澤東、周恩來、江青和林彪同場出現的珍貴鏡頭(1:19)。歌詞:「讓我相信你的忠貞,愛人同志。」

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6: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R5ApYxkU-U
香港版歌詞:We don’t need no REDucation !

12 萬名香港市民一同和唱:<年少無知>
By 劇中演員(鼓佬、黑仔)@反國民教育(政府總部門外)2012-09-07 (5:00)
(曲:黃貫中/詞:林若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beFuuDNs24&feature=related
<年少無知>是電視劇<天與地>的片尾曲,近期香港人上街遊行集會必唱,成為繼 Beyond 的<海闊天空>之後,另一首熱門的反建制歌曲。無線編劇不甘隨波逐流,起來造反,結果寫出一部師奶不愛,但是網民 Like 爆的破格之作。製作人接受香港傳媒訪問的時候,透露人吃人情節影射六四,令劇集立即被內地禁播。劇中的經典對白,充滿政治諷喻,傳誦一時,例如:「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說同一番話,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的一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黃家駒:<海闊天空>(3:44)
(曲/詞/唱:黃家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rjruegxwmA
香港人上街遊行集會必唱,在內地也頗受歡迎。較早前,廣州萬人上街,反對「推普廢粵」,有唱這歌。「北漂」的香港人說,在北京三里屯酒吧區內,也有人唱。

亞洲電視本港台<ATV 焦點>(2012年9月3日)(3:2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zz30-hXYIc&feature=related
亞洲電視評論節目<ATV 焦點>抹黑反國民教育科的「學民思潮」,認為學生是受到政黨的利用與操控。有關言論,被香港網民強烈譴責,憤怒的鍵盤戰士向負責監管電視台的政府部門發出四萬封投訴電郵,也有網民到香港華人永遠墳場的蔡元培墓前獻花和留下一封信,告訴校長他被人「擺上台」。

香港電台「城市論壇」:
工聯會背景余綺華老師潑婦罵街 (1: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VlGvtCIbw8
片段中,「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同學把有紅色背景的余綺華老師技術性擊倒,另一位長髮女子是被譽為「良心教師」的吳美蘭,她曾經在唐英年的面前高舉「我要有權選特首!」的紙牌。穿藍衣的中年男主持叫謝志峰,曾經採訪八九民運。

(瓦努阿圖)我想住嘅地方!(決心移民版) (1: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ncod-Z2AY&feature=related

發哥以市民身份接受無線電視新聞部訪問(買雞心得)(0: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anqRmzjRBY&feature=related
新聞背景:香港政府為了控制禽流感,減少活雞供應,迫香港人吃冷藏雞,無線電視新聞部去九龍城街市採訪,巧遇發哥,立即抓住他做訪問。發哥身邊戴粉紅色帽的中年女子,是雞販玲姐。俠之大者,大隱於市,發哥做到了。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書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
作者:薛爾頓 (Mark Selden)
翻譯:黎少昌
出版:香港 : 曙光圖書, 1985
公共圖書館索書號:610.9 9473

書名:<天讎 :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
作者:凌耿
翻譯:劉昆生/丁廣馨
出版:香港 : 新境(1972)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782 3419

「好讀」網站:凌耿<天讎>(下載版)
http://www.haodoo.net/?M=book&P=559
節錄:英文著作,文革紀實長篇小說。作者凌耿(筆名)以紅衛兵(「廈八中」頭目)第一人稱紀錄,詳實寫出文革初期(1966-1968 年)經過,包括:福建紅衛兵鬥爭福建省長葉飛、王于畊夫婦;全國紅衛兵「大串聯」;到北京謁見毛主席;批鬥王光美;不同派系紅衛兵持械武鬥廝殺殘忍場面、最後女友「梅梅」擔任戰場護士卻不幸中彈身亡,導致作者凌耿萬念俱灰跳海游泳至金門大擔島,投奔台灣。天讎為兩岸第一本關於文革的小說,中文譯本是香港新境傳播出版 1970 年發行(後又數刷版再印),譯者:丁廣馨、劉昆生。

維基百科:<天讎>(繁體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8%AE%8E

百度百科:<天讎>(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9896.htm

百科問答:誰知道「天讎」是甚麼意思?(簡體字)
http://wenda.chinabaike.com/q/q641983.htm

我的藏書:<天讎>
作者:喬靖夫(香港的武俠小說作家)
October 19, 2007
http://jozev1969.blogspot.hk/2007/10/4_19.html
節錄:是的,我承認是因為曾蔭權的「極端民主=文革論」,特意提這本書。這本可以算是真正的「藏」書。絕版許久了(在台灣一些二手書網還可以找得到,或者透過 Amazon 也可以找到英文原版的二手書)。我手上這本,其實是盜版,沒有版權頁和出版社名字。作者是文革剛起時第一批紅衛兵的成員,經歷大串連、批鬥奪權、派系武鬥,最後逃到台灣。這書是他對那場瘋狂災難之後的回憶自述。「凌耿」是化名(相信是為了保護還在家鄉的親人),本名郭坤仁。 1972 年出版,文革當時還如火如荼,這本大概是最早披露文革真相的書籍之一(更是參與者的親述)。第一次知道文革是甚麼一回事,就是因為家裡放了這部<天讎>。慶幸我一個喜歡讀文史書的哥哥。學校裡,從來沒有人提過,中國曾經有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所以,曾蔭權說得出這種「怪論」,其實也不是那麼令人意外的事情吧。

讀書 - 書緣
作者:Ah Kwan
信報網站 2012/07/16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88488
書,從來是我的好友。自小交友甚雜,基本上,是無書不讀(教科書除外)。唯能直刺心靈,至今無法釋懷的,只有「天讎」一書,禮失求於野,「天讎」從來不在我的藏書內,也非搜尋對像,與它只是偶然相遇,是在北美多市的公立圖書館。當日,久未見中文書,在書架上,見有中文書,不問內容,借了先說。事後, 用一個週末去讀畢此書,自此,對文革及大陸有了不同感受。近日,與一書坊老板,談及此書,他驚訝我對此書的認識,細細談過前因,表示希望再結書緣,唯老板告知,「天讎」只出了一版,並且流存不多,我能讀到,只能說是緣份,他唯一能幫的,便是代我向全球買賣舊書的同業查詢,並叫我寫下願付的最高金額,希望,短期內,能與「天讎」重逢。

中國評論新聞(2010-01-08):
重慶紅衛兵墓園列文物保護(繁體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9/2/1/10119219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92196
節錄:重慶沙坪公園內,有 131 座墳塚,躺著 573 人,其中有四成的死者是紅衛兵,人們習慣將這個墓園稱為「紅衛兵墓園」。這裡記錄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承載了那時凋謝的青春。經有識人士的多方努力,「紅衛兵墓園」去年底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此在中國內地尚不多見。 43 年前,14 歲的羅華曾是紅衛兵,在北碚朝陽中學讀初一,他見證過當紅衛兵的同學在他身邊倒下,再也沒起來。「埋在這裡的,有六個人和我同齡,最小的八歲。」

書名:<革命之子>(英文版:Son of the revolution)
作者:梁恒/夏竹麗
出版:台北 : 時報(1983)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 782 3391

豆瓣讀書:<革命之子>(簡體字)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62424/discussion/18037332/

香港電台十本好書:
1986-2005 十本好書書單
http://www.hkpl.gov.hk/sc_chi/services/services_rlr/files/books_list2005.pdf

香港民風大典:香港電台十本好書
http://zh-hk.hongkong.wikia.com/wiki/%E9%A6%99%E6%B8%AF%E9%9B%BB%E5%8F%B0%E5%8D%81%E6%9C%AC%E5%A5%BD%E6%9B%B8#1988.E5.B9.B4.E5.8D.81.E6.9C.AC.E5.A5.BD.E6.9B.B8
節錄:香港電台十本好書是一個由香港電台舉辦的閱讀推廣計劃,每年邀請十位香港各界知名人士,為聽眾推介他們認為值得閱讀的好書,並分享其閱讀心得。

題目:<你永遠沒有辦法叫醒裝睡的人>
作者:胡清心(一位在香港讀書的內地女生)
來源:www.facebook.com/huqingxin
節錄:國民教育可怕麼?它可怕之處不在字面上的那些,不在於對共產黨的歌功頌德,而在於它讓我們中國的學生和老師,讓中國的基礎教育界,撒謊成性!國民教育可怕之處正在這裡,它要告訴你的,不是一個假的歷史真相,一個假的真實世界,一個假的良心,因為它也許壓根不想去證明它的謊言是真理,它也根本不在乎真假;國民教育的推行,只是要告訴你,這個世界,真實不重要,良心不重要,所謂歷史真相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利益與權力。國民教育課,它要培養的,不是共產黨的奴隸,而是權力和利益的奴隸。國民教育課,它要塑造的,不是鐵屋中沉睡的人,而是裝睡的人。因為,沉睡的人,你總有辦法去喚醒。但是,你永遠沒有辦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

題目:<國王新衣>
作者:梁文道
來源:蘋果日報(2012 年 9 月 8 日)
節錄:總而言之,這一切全都是戲,演戲的和看戲的都有默契,一切盡在不言中,不必拆穿。等等,那個小孩呢?那個萬眾期待的英雄呢?他怎麼還不出來拆穿這個好笑的騙局?答案很簡單,新時代的小孩全都上過學受過教育。在學校裏混了這麼多年,他們學到的不是如何刺穿氣泡,而是如何形容那件氣泡般的新衣。他們比大人還要懂得描述這件新衣,更比大人懂得這場建立在默契上的遊戲。打從小學選班幹部的時候,他就知道選票不來自演講;可他還是能夠臉不紅氣不喘地演說:「我一定會盡己所能,鼓勵同學們努力上進,完善自我,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將來一起做個對國家有用處的人,一起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大業獻一分力……。」這就是演戲,但它是管用的戲,起碼能幫你升學,幫你出人頭地。

題目:<他不要的塞給你>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2012 年 7 月 24 日)
節錄:記者一調查,原來特區政府班子高官,大多數的子女,不是送去英美讀寄宿中學,就是香港的國際學校和教會中學。「國民教育」還如何推行下去?特區政府喪失了起碼的道德基礎。六十年代,香港的愛國左派機構領導人,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也把自己的兒子送去中國大陸讀書。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大兒子羅海星去廣州讀書,二三四子,都在香港培僑中學。愛國小說家嚴慶澍老先生,也就是反蔣小說「金陵春夢」的作者唐人,其公子嚴浩,也就是今日的大導演,幾兄弟全是讀香島。長城電影公司明星石慧、傅奇,在六十年代,一對子女也送去大陸。那時候,在愛國左派單位,身為領導人,滿口毛澤東思想和世界革命,子女不送大陸,或者培僑香島,自己也不好意思。今天的特區政府高官,「十一」站在金紫荊廣場看升旗,嘴巴還唸唸有詞唱國歌,向香港人推行「國民教育」,他們自己把子女藏起來,腳底抹油,「國民教育」他們自己也不相信,這幫王八蛋,真他媽的不要臉唷。

題目:<裏應外合反國教>
作者:韓連山(絕食 171 小時的 63 歲香港退休教師)
來源:蘋果日報(12/09/2012)
節錄:一場「反國教科運動」喚醒了沉默的港人,驚覺特區教育即將淪陷、核心價值將逐漸被蠶食,赤化的恐懼驅使大家齊齊站出來,在特區政府總部外的空地上,參與了歷時十天的抗爭行動。二十多萬市民自發地到來,沒有暴力、沒有破壞,自組物資組、糾察隊、急救組、清潔隊等,有條不紊地管理這個被冠名為「公民廣場」的集會場地,顯示着高水平的公民質素。這場「反國教科運動」,最終迫使梁振英政府作出讓步,答允教育界取消本來強制成科的意圖,改為學校可自願設科,或沿用以往滲透入其他教學範疇的做法;亦把三年開展期取消。但梁振英始終不肯「撤回」這具政治任務的「國教科指引」,只肯把當中有關「國情」教育部份取出,然後重新修訂。

學民思潮@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Scholarism

Cuson’s Blog:夢熊之蛻變
2012 年 3 月 15 日
http://cusonlo.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2389.html

晴海的音樂天空:電視劇<天與地>金句重溫
http://blog.yahoo.com/_QN5YVJNAEV5PJ57BBU2AUK4JGE/articles/645144/category/%E9%9B%BB%E8%A6%96%E5%8A%87%E9%9B%86

15/09/2012

For the fourth comment: Pls check out www.blogger.com. It is free.

回覆 09/10/2012 的留言:

<天讎>這本書曾經在台灣流通,標有新台幣價錢不足為奇。網上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圖書館以及台灣網友都有收藏此書。至於從廟街到台灣的路徑,當中的物流管理以及錢銀交收,我不清楚。蔣家父子主政的年代,秘密促進兩岸民間交流,把匪區文藝作品偷運到台灣的,是香港人,當中包括到台灣唸書的那一群。

我讀過戴厚英(1938-1996)的長篇小說<人啊,人!>。如果<天讎>是貨真價實的紅衛兵回憶錄,<革命之子>是文革背景的成長故事,那麼<人啊,人!>便是知識份子的哀歌。作者借書中三位主角(何荊夫、孫悅、趙振環)的遭遇,帶出人性遭踐踏,以及人的價值何在這些問題,當中運用了意識流的寫法,呈現知識份子在經歷信仰崩潰前後的心態。如果<天讎>和<革命之子>的價值在於為海外的中國觀察家提供文革參與者的親身經歷,<人啊,人!>便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作。

唉!既然你見過中大學生會書展推介「傷痕文學」作品,按照網上世界的標準,你我都不再年輕,無謂鬥老呀。 Auntie 是時候敷美白去斑除皺面膜,就此打住。

2012年9月8日星期六

四眼妹(二)


某日翻閱女性雜誌,執筆的小妹妹說,今期流行大框眼鏡。那篇文章,圖文並茂,教戴眼鏡的小女生如何化眼妝。我笑了,因為 Auntie 讀書時代,正是戴那一款眼鏡。我單薄,雜物多,背包樂器雨傘,奔波於課堂與兼職之間,似林亞珍二號。如今風水輪流轉,老土配件變潮流玩意,證明只要你夠長命,一定會等到平反的一天,無須向包青天擊鼓鳴冤。對於四眼妹,一般人的看法是:

四眼妹都是乖乖女,又或者是老實女人,信得過。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所以醉駕吸毒女藝人上法庭的時候,一定會戴眼鏡,扮 OL 。外國遊客身處異地,需要問路或者尋找幫助的時候,也會選四眼妹。 Auntie 頗受自由行同胞和日本遊客的歡迎,而我也樂於擔任旅遊大使,用港式煲冬瓜和三腳貓初級日語迎賓。選我的,中老年人居多,間中也有年輕的背包客。另外,就是講錢的時候,四眼妹也有明顯的優勢。我們的外表沒有殺傷力,要騙光老人家的棺材本,比艷麗花旦容易。為了護老,每次有老人家讚我乖,我都會告訴對方,在銀行分行內,向長者推銷雷曼迷債的,正是我這款四眼妹。 Auntie 如今戴無框眼鏡,外表似銀行知客。

四眼妹都是慳妹(孤寒女人),捨不得花錢戴隱形眼鏡或者做激光矯視。錯!是否戴隱形眼鏡或者動激光手術,不一定是錢的問題。 Auntie 年輕時,被視光師游說,試過戴隱形眼鏡,但是很快放棄。原因:(一)工作上,長時間與文件、數字和電腦為伍,容易眼乾。(二)香港空氣污染,容易起紅筋。(三)當年經常北上,北方和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萬一公幹期間,隱形眼鏡丟失或者破損,會很麻煩,戴眼鏡(而且要帶多副後備)會比較方便和安全。至於激光矯視, Auntie 近年開始有老花,抵銷了部份的近視度數,在家的時候,基本上可以不戴眼鏡,閱讀、上網、下廚、做家務,都應付得來,只是看不清電視上的細小字幕以及演員的面部表情。無所謂啦,我是老人家,習慣把電視機當收音機用,出外或者見人的時候就戴漸進鏡(看中遠景)。結果是:戴眼鏡的時間比以前少,於是覺得沒有必要動手術。

你也許會說:「Auntie,唔戴眼鏡靓啲嘛!」女人不戴眼鏡會比較漂亮,是主流傳媒向消費者灌輸的洗腦訊息,電視廣告的主題:四眼妹外表老氣橫秋,在情場中缺乏競爭力,容易成為剩女或者敗犬,為了你的個人幸福,請轉用隱形眼鏡! Auntie 不信這一套,個人經驗:視乎你遇上那一種男人。有些男人,本身條件欠佳,又或者飢不擇食,連四眼妹都殺。 Auntie 年紀大,交投疏落。對上一次被陌生男人搭訕,已經是一年前。地點是油尖旺的麥當勞,對方是南亞裔韋小寶,外表比喬寶寶邋遢。條友(這廝)反應慢,似鈍胎(笨蛋),應該唔係(不是)黑社會的南亞兵團。他自稱有老婆仔女,但是不斷用半鹹淡廣東話問我:「你幾時放假?」(你何時有空?),我扮作聽不懂。擺脫他之後,躲進燈火通明的時裝店,在穿衣鏡前研究自己的氣色,唉!烏雲蓋頂、印堂發黑,難怪招惹爛桃花。

插畫來源:www.fotosearch.com

相關的文章:

衍生需求
2011 年 9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9573.html
節錄:走入便利店,隨便挑一本八卦雜誌,算一算裡面有多少頁的平面廣告是推銷那些聲稱可以提高情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服務(例如:整容、隆胸、瘦身、速配、婚姻介紹所、人工受孕服務),再推算一下它們佔雜誌的整體廣告量的百份比,自然明白過來。唸過傳播學或者市場學的人都知道,廣告的功能,是令讀者或者觀眾相信,可以透過消費行為來彌補生命中的某些遺憾。你信不信不打緊,反正傳媒和廣告商都信了 ―― No wedding no buying, no buying me dying。

YouTube 精選:

電影<八彩林亞珍>預告片 (1982) (3:2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UxTKggH4c
蕭芳芳的經典角色,香港女藝人唯一願意戴眼鏡的時候,就是模仿林亞珍。

[香港廣告](2010)1-Day ACUVUE Moist (0: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fHCVRTygnc
潛台詞:唔戴 Con 溝唔到仔,所以呢啲錢唔好慳!(女孩子不戴隱形眼鏡,會找不到男朋友,所以這些錢一定不能省!)

喬寶寶故事 Gill Mohinderpaul Singh (5: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0fMwxDgPLQ
喬寶寶是他的藝名,原名 Gill Mohindepaul Singh,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因為參加電視節目<殘酷一叮>而成為藝員,入娛樂圈之前是政府懲教署職員。

08/09/2012

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四眼妹(一)


Nana Mouskouri Vs Angela Aki

戴黑色膠框眼鏡上台唱歌的女子,Angela Aki(圖右)不是第一個。

左邊這一位,叫 Nana Mouskouri (1934-)。她是希臘人,定居瑞士,被譽為歐洲版的 Barbra Streisand。歐洲人,通曉多國語言,是平常事。Nana Mouskouri 是好例子,她曾經用七種語言灌錄首本名曲 The White Rose of Athens 。她的歌路寬廣,先後演唱和灌錄爵士名曲 (Jazz Standards)、各國民謠、宗教聖詩、歌劇曲目以及電影歌曲。童年時,遇上戰爭,透過收音機,聽 Frank Sinatra、Ella Fitzgerald、Billie Holiday 以及「法國小雲雀」Édith Piaf。長大之後,進過音樂學院。

至於 Angela Aki ,根據文字資料顯示,今年應該是 35 歲。她是美日意混血兒,八十後網友一定聽過她自彈自唱<手紙:敬啟者:給十五歲的你>。這首歌,是她的成名作,已經成為日本中學畢業禮的必備歌曲,網上有中學生大合唱版,也有國語版和粵語版。 Angela Aki 接受香港傳媒訪問的時候,表示是受到澳洲女歌手 Sarah McLachlan 的影響而開始創作。音樂口味方面,她喜歡 The Carpenters 、Bee Gees 。她有唱 Cover Version(翻唱別人的歌),例如:Billy Joe、Cyndi Lauper 。

女歌手不應該戴眼鏡?

在事業發展初期,她們都曾經被要求脫下眼鏡。上世紀六十年代中,Nana Mouskouri 在美國灌錄第二張英語唱片以及作巡迴演出,製作人要求她上台表演之前脫下眼鏡,令她非常不快,甚至想過罷唱,最後製作人妥協,由得她。 Angela Aki 接受香港傳媒訪問的時候,也透露早期曾經被要求脫下眼鏡,又或者轉戴 Con(隱形眼鏡),但是她沒有理會,因為覺得不戴眼鏡,好像沒有穿衣服,很難受。

其實問題並非戴眼鏡與否,而是女性是否一定要符合主流社會的標準。東方人社會,對於女藝人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即是:大眼睛、間尺鼻、尖下巴、童顏巨乳、長頭髮、白皮膚、性格溫柔、說話嬌嗲、以愛情婚姻為重。稍有偏差,不但難以生存,而且會被主流傳媒貶低,被同性看不起,被異性冷待,一輩子當失敗者。女性比男性更在乎別人的觀感,更難抵抗來自外間的壓力,於是也更容易屈服(阮玲玉遺言:人言可畏!)。而流行文化工業在選拔新人的時候,也傾向於挑選乖巧的女僕(即是服從性高的女孩子),然後把她們改造成大同小異的商品。想走性格路線?除非你是何超儀,有富貴父親撐腰,可以自資出唱片和拍電影。

從這個角度看, Nana Mouskouri 和 Angela Aki 都是有勇氣、有主見和有性格的女子。這兩位女歌手,都有西方血統,也有跨文化背景,懂得堅持自我。她們能夠出頭,證明即使是女藝人,也可以另闢蹊徑,絕對是好事。至於大中華地區的例子,有香港的已故電視藝人沈殿霞(1945-2008)、大陸的女歌手韓虹,以及初出道時期的蔡琴。戴眼鏡的女藝人,通常是實力派。近年出道的女藝人,面目模糊,沒有個性,戴眼鏡的,好像絕無僅有,萬一我說錯了,歡迎糾正。

做自己,能否找到生存空間?

其實不分男女,問題的關鍵在於:做自己,能否找到生存空間?華人社會,習慣了重量而不重質的增長模式,交數文化根深蒂固。年輕人跟大隊(例如:唸商科,考專業試),不一定名成利就(因為競爭大),但是老闆或者父母迷信舊的一套,怕你「交唔到數」(無法達標),淪為公司或者家族的蝕本貨,會向你施壓,要求你泯滅個性,削尖稜角,硬把自己塞進主流社會的標準模具,然後壓成一團肉餅。換言之,老闆或者父母喜歡強迫年輕人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揾食(謀生)。

不跟大隊,另一條路是走「小眾路線」 (Niche Player / Focus Strategy) 或者採取所謂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例如:黃耀明、梁文道),賣點是有個性,照顧被主流市場忽略的顧客群,嘗試開拓屬於自己的天空。成功了,你會擁有一群忠心的顧客,但是數量不多,不會產生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 效益(即是:產品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結果是:你對公司或者家族的盈利貢獻有限,於是不得寵,容易被冷待、被邊緣化。走這條路,是有代價的,但是你會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較多的創作空間,所以比較適合自僱人士 (Self-employed)、自由業者 (Freelancer),又或者是有意自立門戶的人。萬一你負擔重,需要養家,又或者思想傳統,想早日買樓結婚生子,這條路未必適合。

圖左:Nana Mouskouri
來源:http://d.yimg.com/ec/image/v1/release/30416185;encoding=jpg;size=300;fallback=defaultImage

圖右:Angela Aki
來源:http://listentheworld.files.wordpress.com/2008/09/dibujo-9.jpg

相關的文章:

陶傑 vs 梁文道 (二)
2008 年 2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14.html
節錄:梁文道跟陶傑的分別在於一開始他走的是「小眾路線」(Niche Player)(人棄我取燒冷灶)或者採取所謂的「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避開競爭激烈的主流市場)。好處是顧客比較忠心,跟生產者的關係比較密切,會視對方為欣賞對象、精神導師或者同路人。壞處是市場佔有率較低,在分銷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分銷商不願入貨或者入貨量少,或者有需要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走「小眾路線」或者採取「藍海策略」,其必然結果是在香港他的讀者群相對有限,即使隨著公民社會的成長,他的銷量和知名度有增長的空間,但是他的作品依然難以達到大型出版社或者主流傳媒對數量的要求。

YouTube 精選:

Nana Mouskouri -The White Rose of Athens (3:0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WoXaFZpcDY&feature=fvwrel
Nana Mouskouri 的成名作,六十年代初面世,最初推出的是德語版。

Nana Mouskouri - Over and Over (3: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nTQq13O6cE
Auntie 小時候,練過這首歌,三拍子,两個 Chord (Am, E)。

Nana Mouskouri - Amazing Grace (2: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hc7MEYY-Ho
較早前有香港的娛樂記者把這首基督教殯儀金曲寫作 A May Sing Grace,被網民恥笑。這首歌,中譯<奇妙恩典>,適合送給最近轉會信耶穌的陳振聰。

Angela Aki -<手紙:敬啟者:給十五歲的你>(5:1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5EEw3wzI3g
這個版本附日文和中文歌詞。

劉若英:<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 (5: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HOJ_g7zYk
這是<手紙>的國語版。

鍾舒漫 (Sherman):<給自己的信>(4:4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DmYyCA9Vro&feature=related
這是<手紙>的粵語版。

Angela Aki - True Colors (3:5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6xz2eEdhcM&feature=related
Angela Aki 翻唱 Cyndi Lauper 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Wikipedia: Nana Mouskouri (1934-)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na_Mouskouri

Angela Aki: 真情、告白
Text by Manfred Wong
Headlines (Issue: Aug 2012, p. 24)

Angela Aki: 我唔係 AKB48
<壹周刊> Book B, 12/07/2012, p. 126-127

Blue Ocean Strategy
http://www.blueoceanstrategy.com/

Wikipedia: Blue Ocean Strate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ue_Ocean_Strategy

Niche Player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niche+player

QuickMBA: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generic.shtml

Definition of “Economies of Scal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e/economiesofscale.asp

01/0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