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

翱翔萬里


暑假結束,不少港孩要到外國開學,送上航空公司廣告歌。

插畫來源:
http://2.bp.blogspot.com/-Mh9Bi8Oyjbw/T-DMXDnfydI/AAAAAAAAAB0/p3Gw5XH5mO4/s800/airplane-coloring-page-2.gif

YouTube 精選:

國泰航空廣告歌(林子祥主唱/張德培過鏡)(1989) (1: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gbWjhGTqbU
都係 CX 好嘢!「蛇齋餅粽」變外國考察團,暴露議員真面目。香港學生去英國或加拿大留學,一般都是乘坐國泰。網球名將張德培 (Michael Chang, 1972-) 現已退役,他於 1989 年奪得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當時年僅 17 歲。頒獎台上,他用英文說:God Bless China ! 多年後,他的後輩李娜在訪問中,反問責備她表現欠佳的大陸官方傳媒:「我為甚麼要背負一個國家?」

Old SIA Airlines Ad - Singapore Girl - A Great Way to Fly - Phil in Bangkok (0:5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rO6N1600GY
服務行業的必殺技,是聘請俊男美女招客,經常被客戶「抄牌」(索取電話號碼)的空中小姐是好例子。網上有不少英文文章,認為星航刻意經營溫柔婉順的 Singapore Girl 形象,以迎合外國遊客的口味。至於星航的宣傳口號 Singapore Girl is a Great Way to Fly 則被認為是一種含蓄的 Sex Appeal。

Re: 1989 British Airways Commercial (1:3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xbgm9Bmkzw
很多人以為這首廣告歌是出自希臘音樂人 Yanni 的手筆,其實是改編自歌劇選段,所以歌名叫 Aria ,即是意大利歌劇的詠嘆調。英國工會勢力強大,所以英航的空姐質素以及服務水平向來「有口皆碑」。

United Airlines: Sea Orchestra (Rhapsody in Blue) (1: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FXbCSDq6Cg
爵士樂迷一定認得這首充滿美國風情的 Rhapsody in Blue(中譯:藍色狂想曲),是作曲家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中譯:蓋希文、歌舒詠)的代表作,也是美國聯合航空的廣告音樂。這個版本結合音樂與動畫,是荷理活級數的製作。 Gershwin 寫過不少爵士名曲,例如:Summertime、It Ain’t Necessarily So、I Got Rhythm、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I’ve Got a Crush on You。

Air France Commercial 2011 - L'Envol - Mozart K488 Adagio (1: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6bGnSEwdKY
法式美學,抽象簡約。這個廣告讓你明白趙無極 (1921-2013)、吳冠中 (1919-2010) 和林風眠 (1900-1991) 的畫風出自何處,以及美術人才為何總是投奔法蘭西。萬一你不認識這幾位留學法國的著名中國畫家,以及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請上網。背景音樂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的作品。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Do Sexy Flight Attendants Really Sell More Seats?
By Ramy Inocencio in Hong Kong and Frances Cha in Seoul, CNN
March 22, 2013
http://edition.cnn.com/2013/03/20/travel/asia-flight-attendants
Extract: The jury is still out on whether sex sells more seats. "Certainly it is true that many airlines in Asia-Pacific, especially low-cost operators, base part of their brand image on young, attractive flight attendants. How that translates to additional passenger numbers I'm not sure," says Ballantyne. "I'd say it's impossible to put a monetary value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ingapore Girl to Singapore Airlines' success over the years," agrees Nicholas Ionides, spokesman for legacy carrier Singapore Airlines, referring to the well known imagery of the company's female flight attendants -- conceived in 1972 -- wearing distinctive "sarong kabaya" uniforms.

Strict Rules to Follow to be a “Singapore Girl”
inSing.com - 6 May 2013
http://news.insing.com/tabloid/strict-rules-to-follow-to-be-a-singapore-girl/id-15743f00
Extract: International news media CNN just posted a three-minute video on how Singapore Airlines (SIA) transforms young women into the iconic “Singapore Girl”. It is not enough to be a young and attractive woman able to fit into a tight, body-hugging kebaya (traditional Malay dress) and to have a “caring, warm, gentle, elegant and serene” image. Here are some of the specific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at potential flight stewardesses have to follow in their 15-week training programme:

30/08/2013

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雞肋(二)


有些行業 (A),公認多勞少得,符合「雞肋」的定義(即: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是由於很多人相信它是晉身待遇較佳的 B 行業的必經之路,所以依然不斷有年輕人入行,以為先捱幾年驢仔,蝕底俾老闆,等時機一到,鯉躍龍門大變身,以後就會有好日子過。漫畫迷一定聽過:「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例子:參選「香港小姐」是嫁入豪門的踏腳石,拍電視劇是當電影明星的必經之路,想當大機構公關必須先當幾年窮記者,想做跨國企業 CFO 必須先入 Big Four 會計師做幾年奴隸,想做基金經理 (Fund Manager) 必須先當幾年股票分析員 (Stock Analyst),想做金牌教練必須先成為運動員,想做著名學者必須先讀 PhD。

已經上位的老人家說:我當年也是這樣捱出頭的。小朋友駁嘴:「揾笨咩?」(想騙我嗎?)獅子山下、香港精神、蝕頭賺尾、先苦後甜?咪玩啦!(請不要跟我開玩笑!)由四歲開始上網的小朋友明白,現實世界,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順利從 A 過渡到 B 。原因很多:首先,是 A 行業的入行者眾,但是 B 行業的空缺少得可憐。其次,是天時地利人和,個人努力未必足夠,付出不一定有回報。部份講求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的行業,還要「拼爹拼娘」呢! 而 A 行業的僱主自恃能夠提供美麗遠景 (Vision),通常會刻薄員工。到最後,是信者得救,還是願者上釣,自己想。

既然只是踏腳石或者中途站, A 行業的僱主和僱員,一開始就缺乏信任,互相計算,各懷鬼胎。在這種情況之下,士氣低落,是必然的事。既然並非最後的歸宿,會有很多的僱員,每天上班的動機,只是為了替下一站舖路。有人埋頭研究攻略,想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得到最多。他們只想盡快過渡,對眼前的工作並不上心,總之有貨交便算。也有人玩潛規則,向高層獻媚,希望盡快上位。更有人騎牛揾馬、以權謀私、經營副業、忙於炒賣。好處是:就算最後無法到達彼岸 B ,也不致於一無所有、血本無歸。思想成熟的女孩子,可能有兩手準備:要是無法到達彼岸 B ,就嫁個有錢人,立即生孩子,女人的青春有限,無謂再浮沉職場。

如果有人能夠用行動證明, A 並非到達 B 的唯一途徑,還有 C、D、E 等方法, A 行業會立即被捨棄,求職者的數量和質素均會明顯下跌。「香港小姐」是好例子,近年參選佳麗的質素明顯下降,因為它已經不再是嫁入豪門又或者加入娛樂圈的唯一途徑(提示:徐子淇、周秀娜)。另一個好例子,是女主播公然違抗電視台新聞部高層的命令,自己私底下接工作,又或者是爆內幕博炒,然後轉行或嫁人。到了這個地步,在僱員的眼中, A 行業已經不再是踏腳石,而是真真正正的「雞肋」 ―― 既然食之無味,棄之絕不可惜。決絕的女人,頭也不回。至於 A 行業的男高層,他們若無其事,繼續推銷美麗遠景,招攬新血。因為只要有足夠數量的年輕人入行,就沒有必要改善待遇,商業模式也可以保持不變。說穿了,這是一個重量不重質的遊戲。而男人說謊,女人行動,也是常見的事。

插畫來源:
http://blog.cachinko.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2/05/stepping-stones.jpg

YouTube 精選:

「香港小姐」主題音樂 (3: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RAFEha_zaA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馬榮成的鐵板命書
http://fengshui-magazine.com.hk/No.140-Feb09/A109.htm

相關的文章:

攻略
2013 年 2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3.html
節錄:「攻略」是對「交數」文化的消極抵抗,也是一種非常犬儒的生活態度。這種消極抵抗的心態,商學院語言,叫 Equity Theory(公平理論)―― 僱員的主觀感受 (Subjective Perception) ,是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自己被虧待了 (Underpaid),但是爭取加薪很困難,於是減少付出,以求達致心目中的均衡點。讀過人力資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RM) 的朋友,一定聽過。

成功之道
2012 年 2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html
節錄:不少生意人的成功之道,都是經過剪輯或者美化的版本,又或者是行(走)運當秘笈,即是生得其時、適逢其會,又或者做壞事沒有被官府捉到,於是自以為很了不起,大搞個人崇拜。至於他們的名氣,可以是用錢買的。主流傳媒樂於配合生意人的需要,是因為收錢之餘可以製造新話題、新名人,有助提供足夠的材料,用來填塞版面和時段。廣東話的說法,是「一家便宜兩家著」。

自報家門(四)
2009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8/blog-post.html
節錄:正如呂大樂所指出,九七之後,「第二代」就算受到勞動市場的衝擊,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當中的高官或者高層,透過推行彈性僱佣制度、合約制和降低入職起薪點等各種措施,有效地肥上瘦下、成功自保。他們的下屬「第三代香港人」(即 1966-1975 年間出生) 因此被合法地剝削和壓迫,無法規劃自己的事業與人生。第三代上位無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從小被灌輸的「香港夢」(不論出身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以及向上爬)破滅。

女人的路
2010 年 7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10.html
節錄:傳統觀點,是女人只有兩條路可走:職業女性或者家庭主婦。這兩條路都很辛苦,只適合刻苦耐勞的好女人。於是有女孩子選擇第三條路,就是放下道德包袱,懶理別人的目光,做拜金女子,以釣金龜為終生事業。她們通常會被視為壞女人,一生中有很多段愛情婚姻,男人的名單,一頁紙寫不完。

女主播
2010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20.html
節錄:究其原因,是女主播這個行業,越來越似空中小姐,入職的時候必須年輕貌美、口齒伶俐,但是職業生涯非常短暫,頂多幹到三十來歲就要轉行。有鑑於此,不少漂亮的女孩子,千辛萬苦入行,知道真相之後,唯有邊做邊發展副業(空姐的做法是利用各國的匯率和關稅的差異走水貨),又或者忙於釣金龜,希望盡快上岸。

17/08/2013

For oriole: Noted with thks. Revised.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雞肋(一)


有些生意,獨立來看,缺乏前景,利潤微薄,多勞少得,絕對是「雞肋」。但是如果大老闆名下還有其他的生意,而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雞肋」的支援或配合,則「雞肋」依然有生存價值。香港的情況,出版社和人事顧問都是「雞肋」。

出版社

很多人都說,印刷傳媒是夕陽工業。自九十年代中開始,互聯網普及化和商業化,八十後習慣上網尋找資訊,報章雜誌的銷量大幅下跌,讀者群開始萎縮及老化。百年老店、金漆招牌紛紛賣盤或結業,整個行業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即:如何透過互聯網賺錢?)。在香港,連牛頭角順嫂都懂得用股票分析員的口吻告訴你,報業股不宜沾手,詳情請參考 2012 年 11 月 2 日的<狗咬人>。

至於書籍,幹出版的人說,今天出書,幾乎是出一本蝕一本,而人頭湧湧的「香港書展」其實是散貨場,也是那堆書的最後機會,因為書展賣不出的書,將會被銷毁。至於自資出版,幹出版的舊同學說,這類書通常質素參差,銷量一般不會太好,接這些生意是為了幫補收入,但是不敢太濫接,因為怕影響品牌的形象。

在這種情況之下,依然有人搞出版,原因之一,是老闆名下有其他的生意,需要出版社提供支援。如果老闆是傳媒或者相關行業出身,主業是公關顧問或市場推廣,作為形象工程的一部份,客戶也許有需要出書,推銷自己或公司的產品。既然客戶有需要,就無謂白白讓生意流失,倒不如自己做埋,為客戶提供全套服務,說出來也動聽一點(即:騙外行人)。就算明知出書會虧本,也可以透過其他的途徑(例如:形象顧問服務、提供競選策略)從客戶身上賺回來(即:拉上補下)。對大老闆來說,製成品的質素,並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封蝕本門。

可以是自資出版的形式,由客戶承擔製作成本。萬一書賣不出去,出版社無須承擔後果,而那堆書在零售商那裡短暫展示之後,最後會被存放於客戶的辦公室內,當名片或禮物派發,一人一本。近年香港有不少政客、商家、名人出書,便是這個原因、這種做法。對當事人來說,那本書是宣傳開支,而非收入來源。也有人出書,目的是把現成的材料(例如:專欄文章、劇本和劇照、課程教材、學術論文)循環再用,旨在留個紀錄,並非牟利性質,預左蝕,有錢賺,就當花紅。此外,也有怪獸家長替子女出書,目的是用錢買個「少年作家」的身份,替孩子「打造亮麗履歷」(港式粵語:砌 Portfolio),增加入讀名校的本錢。自資出版的最低消費,據說是三萬元(港幣)左右,這個數目,很多怪獸家長都出得起。

人事顧問

九七之後,香港的就業市場翻天覆地,人事顧問這個行業,基本上沒有好日子過。

原因之一:香港的就業市場經歷多次的裁員潮,例如:二千年科網股爆破(受害人:資訊科技界、傳媒人)、2003 年的沙士疫症令百業蕭條(受害人:資深秘書、酒店業、旅遊業)、2008 年金融海嘯輪到銀行業瘦身。每隔幾年一次裁員潮,再加上經營環境動盪不安,令企業更改招聘模式,改用短期合約的形式招聘人手(另一個好處:順便逃避強積金供款)。人事顧問就算接到這種生意,利錢不會豐厚到那裡,而穩定以及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常設的職位空缺)卻越來越少。

原因之二:香港經濟轉型失敗,本地的就業市場依然側重金融地產,官府空談優勢產業(例如:文化、教育、醫療、環保、測檢、創新科技),但是沒有實質的進展,也沒有一個新興的行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讓被裁的中年人轉型,又或者讓年輕人的出路多元化。而金融地產行業請得最多的(幾乎是年頭請到年尾),是負責跑數的推銷員。這類工種,人事顧問可有可無。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的朋友說,今日不少公司聘請推銷員或客戶主任的時候,會選用求職網站(因為年輕人早已習慣上網),中高層職位才會在報章登廣告(因為目標是三十歲或以上的人)。互聯網令中間人行業的角色淡化,人事顧問的生意不免受影響。

原因之三:部份行業或工種,早已被資訊科技所取代(例如:秘書),令工種進一步流失。也有些行業面對鄰近地區的競爭(例如:物流),令工資不斷受壓。工種消失,工資受壓,人事顧問的生存空間,自然不斷收窄。當老闆只想要廉價勞工或短期合約員工,連專業服務行業也變成血汗工廠 (Sweat Shop),招聘活動無須人事顧問的參與。又或者人事顧問被迫轉型,成為外判服務的承辦商,召集和出租奴隸,價低者得搶生意。為了節省成本,近年有金融機構(提示:獅子錢莊)把招聘工序及培訓工作外判,僱主對員工質素和忠誠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原因之四:與此同時,大陸海歸派南下,移民外國的香港專業人士回流,令中高層職位的競爭變得激烈,同時令年輕人就業困難。大學生如果不想當推銷員或客戶主任,只能從事輔助性文職。今日的香港職場,八十後碩士當文員,是常見的事。招聘中高層職位的時候,僱主的議價能力高,可以精挑細選。至於人事顧問,可用可不用。可用,因為可以增加選擇,又或者利用人事顧問做商業間諜,了解競爭對手的內部運作,乘機收集商業情報(註:那個職位空缺可以是假盤)。可不用,因為省錢以及避免洩漏商業秘密。顧問、經紀、記者和學者等行業,由於工作關係,經常穿梭於敵對陣營之間,容易成為間諜的溫床,江湖經驗豐富的生意人,會對這幾類人加以提防。有機會的話,會利用他們收風,但是不會交心。

結論是:香港經濟差,職位空缺流失,連人事顧問(通常叫高幾級自稱「獵頭族」)也要轉行,有人轉型從政(例如:張志剛、吳克儉),也有人利用傳媒建立名氣,試圖另覓出路。對!梁營專收 Motorola!(港譯:無得撈啦!)而那些寫專欄教人揾工的「職場專家」,其實自己最需要揾工。至於尚未倒閉的人事顧問公司,有些是附屬於會計或秘書服務公司,替客戶開公司之後,如果有需要的話,順便協助客戶招聘員工,目的是加強與深化跟客戶的關係,但是不會當主菜。

也有些人事顧問公司是不務正業的,真正目的是收集大量的個人資料,然後提供給同一老闆旗下的 Telemarketing 公司,又或者是販賣給其他公司作推銷用途。如果閣下寄出求職信或見工之後,收到大量的推銷訊息,便是遇上這種騙子。至於就業市場上常見的求職陷阱,請參考 2013 年 2 月 16 日的<交數>(三)。

插畫來源:
http://3.bp.blogspot.com/_wcjPZ-qJFvE/TEXBUjNNioI/AAAAAAAAIQo/1qW61htoDys/s320/crossroads.jpg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問題:雞肋是甚麼意思?
http://www.gamebase.com.tw/forum/5937/topic/95953181/1
節錄: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當時曹操與劉備在漢中交戰,不分勝負,曹操萌生退意。有一天晚上,他手下的將軍來問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甚麼?曹操就隨口丟了一句晚餐中有的雞肋,給他當作口令。當時曹操手下所有的將領,都不知道這口令的意思,只有時任隨軍主簿的楊修,聽到之後,就開始收拾行李準備撤退,於是大家就問他,為什麼他現在就在打包行李,丞相又沒有下令要撤退,楊修是這樣回答的:「現在的漢中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丞相打算先撤退,等到日後有機會的時候,再出兵佔領這裡。」雞肋的比喻:做一件事,沒有什麼價值,或暫時做不到,但放棄了又很可惜,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雞肋的意思
http://existing-queen.xanga.com/731098705/item/
節錄:以前讀曹操故事的時候,學會了雞肋的意思:「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那時我並未能體會曹操說這話時的兩難處境。直到現在,才發現人長得愈大,所面對的雞肋就愈多。它或許是家中衣櫃裏的一堆不合時卻新潔的衣服,或許是一份安穩卻沉悶的工作,又或許是一段拖拉已久、離離合合的感情。面對著種種的雞肋,有人瀟洒丟棄,頭也不回,亦有人執意留著,怕找不到更稱心的。究意是我們不夠勇氣,放手一博,還是貪得無厭,不知滿足,錯把雞脾作雞肋?但願心如止水,珍惜所有,看清路向。

<楊修之死>(原文:文言文)
http://www.plk83.edu.hk/ckf/note/yangxiu.htm

<楊修之死>(譯文:白話文)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1090700381

Yahoo 香港:張志剛獲委入教資會
(原載:星島日報 2013 年 4 月 6 日)
http://hk.news.yahoo.com/%E5%BC%B5%E5%BF%97%E5%89%9B%E7%8D%B2%E5%A7%94%E5%85%A5%E6%95%99%E8%B3%87%E6%9C%83-220846616.html
節錄:政府昨日公布委任五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當中包括行政會議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現年五十三歲的張志剛早年任職於獵頭公司,但熱衷政治事務。在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卸任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後,當時出任中心總幹事的張志剛以「一份人工兩個職位」的方式,兼任中心總裁。行政長官梁振英是中心創辦人之一,一直擔任中心的理事會主席,至競選特首時才離任。

吳克儉認疏忽漏報公司
頭條日報 2013-07-26
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_hk/2013/07/26/247597.asp
節錄:繼陳茂波後,再有局長漏報利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日發出聲明指,因其疏忽未能盡快結束「人力資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以致去年漏報有關資料,向公眾致以萬二分歉意;又指公司在其上任前三個月已停止運作,現已委託專業人士盡快完成結束該公司,以及取消其商業登記的手續。資料顯示,吳克儉於 03 年成立人力資本管理顧問公司,該公司舉辦的「人力資源管理師」培訓課程,曾在政府持續進修基金資助之列,費用為六千八百元。顧問公司登記地址是一家在旺角的秘書公司、沒有網頁,網上曾簡介他為「不少公營及私人機構的高級行政人員的培訓導師」。 04 至 05 年,吳克儉的公司與廣州市紅日人力資源培訓中心舉辦「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資格二級證書課程」,紅日人力資源隸屬中國紅海人力集團,紅海為全國最大人力資源企業,設有黨支部進行黨員培訓。

香港政府一站通:教育局局長吳克儉
http://www.gov.hk/tc/about/govdirectory/po/sed.htm
節錄:吳克儉現年五十九歲。他在一九七七年任職於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其後分別任職於各大跨國商業機構的人事管理部門,包括 Mital Asia、摩托羅拉、花旗銀行、AT&T、 Lucent Technologies、怡富、摩根大通及麥格理亞洲證券。

滙豐外判人事招聘工序省成本
信報 2013-08-05
http://forum.hkej.com/node/104148
節錄:滙豐控股(港股編號:05)近年不斷精簡架構,以提升成本效益,消息透露,集團旗下在港擁有二萬多名員工的滙豐銀行,較早前將其人事部門的招聘工序外判,惟未知受影響的員工數目。有銀行界人士指出,面對高通脹、成本上升而利潤收窄的環境,銀行精簡架構、善用資源是大勢所趨,確實曾見有銀行將人事部門的個別工序外判,由於招聘及培訓過程冗長並涉及不少資源,銀行或將一般性的招聘及培訓外判,將資源集中於更策略性及更專門的培訓工作上。

題目:出一本書不如留一棵樹?
作者:陳曉蕾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7 月 20 日
節錄:這種題目,簡直找死。殘酷的現實是,香港很少書可以大賣,不少在書店一、兩星期便下架,書展實情是最佳清倉機會,下架書大割價仍賣不出,就會淪為廢紙。尤其可惜,是社福機構出版的書籍,出發原意非常良善,也不乏感人故事,但成書往往只是機構間互送,很少能夠吸引讀者掏腰包。那其實不一定出書,反正也不志在賣書的錢,善用社交媒體可能更有效傳播。下課有學員來說,上司在免費報章的專欄想結集成書,我建議先放在 Blog 廣傳。第二個問題:為何不出電子書?避免樹木淪落堆填區,也省下製作和運輸時消耗的能源。出版業界已期望電子書的銷售量,可佔年均書籍銷量的一成,但實際卻低過百分之一!像 2005 年,電子書的銷售量,是每賣出 1,200 本實體紙書,才賣出 1 本電子書。

題目:賣不出的書
作者:高慧然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7 月 23 日
節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自資出書,印了兩千本,幾乎一本都賣不出。那些書堆在貨倉,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空間。時間一久,出版社吃不消,要求作者自己處理。作者不捨得把書銷毁,卻也沒有能力收納這麼一大批書,到處找人幫手。我不知道那批書最終會放到哪裏,也許作者自己租迷你倉安置它們,但,要安置多久呢?除非最後成功售出,否則,難逃被銷毁的命運。很少人打聽賣不出的書會有甚麼命運,絕大多數人以為賣不出的書會永久存放在出版商的貨倉內。這是不可能的。不斷有新書印出來、放進去,估計沒有銷售價值的書,最終會被切碎、銷毁。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零售商那兒,空間寶貴,一本新書運到書店,最初幾天銷量不好,零售商就會把當眼空間留給下一批書。結果,有的書運到書店,擺了幾天就被擱上書架,更難被發現,於是無人問津,最終被銷毁。

相關的文章:

楊修
2010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9/blog-post_25.html
節錄:當我翻閱財經雜誌,看見一個中文名字叫「楊修」的鬼佬,幾乎噴飯,即時反應是:「死鬼佬得罪人乎?」鬼佬楊修 (Hugh Young) 的頭銜是安本亞洲董事總經理 (Managing Director of 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是資產管理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公司總部設於新加坡。也有另一種可能,鬼佬楊修其實是知道的,只不過英國人愛自嘲,百無禁忌。又或者明明知道但係扮唔知,藉此滿足好為人師、喜歡教訓洋人的老一輩華人富戶。

出書?
2011 年 10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0/blog-post.html
另一個原因是香港出版行業的生態環境和遊戲規則。出版傳統印刷書籍的話,書價中作者分得的比例偏低,很大比例歸發行環節所有,數期長,資金回流慢,足以殺死小規模的出版社(因此香港的出版社死亡率高)。至於大型的出版社,在發行和宣傳方面有優勢,但是有很多政治和商業上的考慮,情況有點像香港的電影業和流行音樂工業。

入行障礙(二)
2012 年 12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4.html
節錄:經濟週期的波動循環,會影響老百姓的生計。遇上經濟不景,失業人多,社會動盪,執政者隨時要下台。不少國家於是設有失業救濟金之類的安全網,但通常是短期性的措施,作用有限。因此,每個社會,都需要一些低入行門檻的行業,收容失業中年,好讓他們自食其力,養妻活兒。香港的失業中年,還有甚麼出路?有!神棍和食家。

自報家門(四)
2009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8/blog-post.html
節錄:正如呂大樂所指出,九七之後,「第二代」就算受到勞動市場的衝擊,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當中的高官或者高層,透過推行彈性僱佣制度、合約制和降低入職起薪點等各種措施,有效地肥上瘦下、成功自保。他們的下屬「第三代香港人」(即 1966-1975 年間出生) 因此被合法地剝削和壓迫,無法規劃自己的事業與人生。第三代上位無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從小被灌輸的「香港夢」(不論出身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以及向上爬)破滅。

當你係客
2008 年 3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3/blog-post.html
節錄:當香港人只能找到推銷員或者客戶主任之類的工作,你就不能怪責他們黑口黑面,不開口還好,一開口便是大話連篇或者晦氣說話。當香港人每日工作十幾個鐘,但是收入依然不足以應付生活,還要不停被老闆施壓跑數,又或者被粗口橫飛的野蠻客戶罵個狗血淋頭,你就不能怪他們不懂生活情趣,不會談戀愛,不懂維繫婚姻,不會教養小孩。當你係客,表面是恭維,其實是詛咒。

07/0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