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南洋幫(五)


香港的股評人,不乏南洋華僑,謝清海和曾淵滄是好例子。

謝清海

謝清海 (Cheah Cheng Hye) 是基金經理,故鄉是馬來西亞檳城。如果你是香港的資深股民,應該記得他的名字。謝清海不時接受傳媒的訪問,評論中港股市走勢,如何挑選股票,諸如此類。他早年在國際英語傳媒擔任駐港財經記者,後來轉職投資銀行,然後跟富家子合作,自立門戶當基金經理,提供資產管理服務。

資料顯示,謝清海是不懂中文的,他應該是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南洋華僑。他的生意拍檔葉維義(提示:葉謀遵+新昌營造)表示,謝清海如今會說普通話。也許是會說簡單的中文,但是讀寫能力非常有限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南洋華僑。跨國金融機構中,這種人很常見,通常出身富裕家庭,從小放洋,英文姓氏帶有南洋風味(福建話拼音),例如:Ong(王)、Tan(陳)、Goh(吳),因此不難辨認。

謝清海出任主席的惠理集團(港股編號:806)的官方網頁說,該公司二十年來一直堅持採取價值投資 (Value Investing) 策略,即是 Warren Buffett(巴菲特)或者 Benjamin Graham 的那一套 ―― 購入賬面值偏低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但是謝清海的生意拍檔葉維義說,近年惠理集團開始調整投資策略,會買入高市盈率 (P/E Ratio) 的股票,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資料。

曾淵滄

曾淵滄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的商學院,是財經學者,目前在主流傳媒擁有不止一個專欄,中文程度肯定好過謝清海,至於他有沒有投資智慧,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提供的資料,然後自行判斷。 Auntie 只能說,他的文章適合普羅大眾。

曾淵滄來自新加坡,早年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的數學系。因此,接受訪問的時候,經常要回答「香港是否應該向新加坡學習?」之類的問題。對他來說,被記者要求解釋兩地在產業結構、公共房屋和人口政策方面的差異,是家常便飯。至於他對新加坡的理解是否正確,有沒有與時間並進,要問新加坡人,歡迎留言。

政治立場方面,曾淵滄被維基百科形容為「親建制」,例子:2007 年他支持葉劉淑儀(提示:保安局長、掃把頭、23 條)參選香港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形容她是「優質股」,值得「長線持有」。哈哈,鹹魚青菜,各有所愛。論外表,很匹配。

曾淵滄另一個特點,是講粵語的口音跟蔡瀾很相似,兩個都是在香港曝光率甚高的新加坡人。曾淵滄主攻投資理財,蔡瀾則提供吃喝玩樂旅遊情報。對,蔡瀾就是那位出身電影界的食家,曾經擔任日本電視節目<鐵人料理>的評判,由於日語流利(年輕時留學日本),加上說話狠辣,被日本傳媒譽為「辛口」(日本漢字:勁辣、毒舌)。 Auntie 是老人家,眼盲耳聾,習慣把電視機當收音機用。每次曾淵滄接受訪問,我都以為是蔡瀾的飲食節目,然後開始覺得肚餓,走入廚房尋找食物。曾教授的投資智慧,於是左耳入右耳出,幸好我不是他的學生。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金錢之王 2014:葉維義:投資基金本末倒置>
作者:蔡東豪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20 日
節錄:(蔡:蔡東豪,葉:葉維義)蔡:你覺得,謝清海有什麼特別叻的地方?又或者,謝清海過人的地方有無改變?葉:一個人的思考過程不會變,會變的只有心態,技巧上更加變通。以前,清海看價值投資,就是低市盈率,現時價值的定義很多變,他亦跟住變。惠理剛開始的時候,單單專注在香港,股票增長有一定限制。後來大陸開放了,增長潛力大了很多,他的想法更加變通,不單看低市盈率的股票,就算高市盈率的股票,如果有增長潛力的話,他一樣去投資。蔡:這一點好難,很多人抱着一本秘笈、一套武功行走江湖,根本無想過去變。以前 Benjamin Graham 那一套只買賬面值低的股票,那大部份股票不符合標準。我自己遠距離觀察謝清海,過去二十年,怎樣適應、擁抱中國的故事,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他仲要唔識中文。葉:清海睇到好清楚應該甚麼時間投資大陸,不是人云亦云湧入去。他好願意學習,亦都好鍾意學新事物。清海在中國花了很多時間,現時他普通話說得不錯。

謝清海 (CHEAH Cheng Hye)
惠理集團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
http://www.valuepartners.com.hk/tc/about-us/leadership/investment-management.html
節錄:謝清海先生現年五十九歲,出任惠理集團的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謝先生自一九九三年二月與合夥人葉維義先生共同創辦惠理基金管理公司,並一直管理公司的業務。彼於九十年代始出任惠理的首席投資總監及董事總經理,負責公司的基金及業務運作。二零零七年,謝先生成功領導惠理於香港聯交所上市,使集團成為香港首家及唯一一家的本地主板上市基金公司。於二零一三年,謝先生獲其家鄉所在州份馬來西亞檳城州政府冊封表彰傑出人士的 Darjah Setia Pangkuan Negeri (DSPN) 拿督勳銜。在創辦惠理之前,謝先生任職於香港 Morgan Grenfell 集團;彼於一九八九年創立並領導該公司的香港╱中國股票研究部門,出任研究及交易部主管。此前彼於<華爾街日報>及<遠東經濟評論>擔任駐香港財經記者。

惠理集團概覽
http://www.valuepartners.com.hk/tc/about-us/overview.html
惠理是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 2013 年 11 月底,管理資產約 105 億美元(未經審核)。自 1993 年建立資產管理業務開始,惠理二十年來一直堅持採取價值投資策略,專注於大中華區的發展潛力。惠理集團於 2007 年 11 月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巿(港股編號:806),成為第一家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我們管理絶對回報偏持長倉基金、長短倉對沖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量化基金與及固定入息產品等,服務亞太區、歐洲以至美國等地的個人及機構投資者。

維基百科:葉庚年家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1%89%E5%BA%9A%E5%B9%B4%E5%AE%B6%E6%97%8F
節錄:葉庚年家族祖籍浙江寧波鎮海庄市。清末葉雨庵協助族兄葉澄衷在寧波及上海經商及安排兒子葉庚年接受新式教育。葉庚年於 1920 年代至港讀書,及後創辦新昌營造(港股編號:404)。第二代:葉謀遵曾擔任新昌營造及香港期貨交易所主席,葉謀遵及其子女亦為香港賽馬會會員。第三代:葉維義及葉儀皓為執業律師,葉維義創立惠理基金及為香港政府服務(曾任行政會議成員),而葉維義妻子梁美蘭亦活躍於社交界。

維基百科:曾淵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E%E6%B7%B5%E6%BB%84
節錄:他曾經支持香港親建制派代表的葉劉淑儀參選 2007 年香港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並將葉太太形容成「優質股」,值得信任和「長線持有」,他現時的政治立場傾向親建制派。

曾淵滄博士@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B%BE%E6%B7%B5%E6%BB%84%E5%8D%9A%E5%A3%AB/137438902934470

題目:<炒潮流股宜用閒錢>
作者:曾淵滄
蘋果日報 2014 年 2 月 6 日
節錄:炒潮流股可以在股價變身後追入,可以在新股上市前申請,上市後追入,也可以撥出一點閒錢,以守株待兔的方法買入未被炒上但有可能炒上的股,這麼做的壞處是不知要等多久,也可能等好幾個月,潮流過了仍未炒起,資金積壓,因此只適合以閒錢炒。這樣炒的好處是,一旦幸運地有人看上這隻股,炒起了就是一筆小財,買個高興。前陣子我買入長江生命科技(港股編號:775)就是以這個道理買入的,近日,醫療股是當炒的概念,只要長江生命科技的大老闆李嘉誠找到合作夥伴,此股隨時可以變身,李嘉誠是一個很懂得捕捉潮流的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一口氣推出好幾隻的首長系列股票,隻隻當炒,千禧年間,推出 tom.com 與長江生命科技。

題目:<多少錢才夠退休?>
作者:曾淵滄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2 月 7 日
節錄:在新加坡打工,每月中央公積金的供款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高達月薪的 36% ,我相信新加坡政府是計算過的,知道每個人每月都要這麼多儲蓄,才能安享晚年。我覺得新加坡的公積金供款比例,是值得大家參考的數據。換言之,在香港連強積金一起計算,你每月的儲蓄,也應該相當於收入的 36% 。前陣子,特首宣讀施政報告後接受電台訪問,一名家庭月入 3 萬的聽眾打電話訴苦,說政府未惠及中產,結果網上有人質疑「 3 萬都算中產」?後來,更有人說他們夫婦月入 7 萬,依然幾乎月月花清光。我認為錢夠不夠用,永遠是看你怎麼用,月入 7 萬可以花光,月入 10 萬一樣會覺得錢不夠用,問題只是自己的選擇,是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我省無可省,不知如何省」只是藉口。

圖左:謝清海
來源:http://www.hrtv.cn/uploads/allimg/130712/17-130G21J543411.jpg

圖右:曾淵滄
來源:http://i1.ytimg.com/vi/xPgjRaee0pw/maxresdefault.jpg

相關的文章:

股評人
2010 年 4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4/blog-post_23.html
節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市民投資股票的比例高,超過三份一成年人是股民(註一)。但是香港人工作時間長,忙於揾食(謀生),沒有時間做功課,結果本地盛產「即食」(快速版)股評人,貶義的說法叫「財經演員」。他們當中有人有鬼,有男有女,來自四面八方,操兩文三語(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至於測市和揀股之道,有人用理論也有人信風水,正路邪門一應俱全,是個發展成熟、競爭激烈的紅海 (Red Ocean) 市場。

東尼(一)
2010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4/blog-post.html
節錄:東尼 (Tony Measor, 1933-) 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鬼佬股評人。東尼的投資哲學非常 Old School、王道、正路。他主張「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發掘有潛力但是現階段被低估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 (Buy and Hold),即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1930-) 的那一套。上一代阿媽教女兒揀老公,也是這樣的。

學院派(二)
2013 年 5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9.html
節錄:這類文章,其實是普及化的理財知識,層次不高,作為初入行金融推銷員的參考資料,又或者是寂寞中女的閒談話題,無傷大雅,無可厚非。上述理財文章的最大功能,是讓那群財經學者成為理財講座的嘉賓,又或者協助他們逃離象牙塔,轉型成為股評人、財經演員,即是所謂的「明燈」。真正的目的,是向閣下的錢包打主意,又或者是推銷自己。

學院派(一)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17.html
節錄:男學者的另一個常見缺點,是賣相欠佳、不修邊幅、不懂打扮。他們通常是中年公僕造型,又或者是麻甩佬、電車男風格,令女生看了倒胃。也許正合校長的心意,因為可以有效地防止師生戀。香港有一堆社會科學學者,經常在電視上月旦時事,充當政治評論員,曝光率最高的幾位,論長相都是「極品」,帶回家見父母,老人家的反應是:「家陣啲男人死曬咩!」

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笑話
2008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11/blog-post_11.html
節錄:金融海嘯令大家心情沉重,愁眉不展。是時候苦中作樂,輕鬆一下。今時今日,最適合拿經濟學家開玩笑。以下笑話來自互聯網,就由罪魁禍首芝加哥學派開始:Q: How many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does it take to change a light bulb? A: None. If the light bulb needed changing the market would have already done it. Q: Why did God create economists? A: In order to make weather forecasters look good.

經濟學人(三)
2009 年 11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11/blog-post_25.html
節錄:讀過上述的標題,大家都猜得到,<經濟學人>對中國所採取的立場。這份雜誌既然右傾,對於共產主義國家,自然沒有甚麼好話。它並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無意成為「新朋友」。對於中共六十周年國慶大閱兵,<經濟學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老百姓無法自由地參與的慶典,何喜之有?

南洋幫(二)
2014 年 1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6.html
節錄:香港和新加坡向來是南洋華僑的財富管理中心。共通點:華人社會,中文通行,政治穩定,資訊流通,稅制簡單,透明度高,治安良好。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前英國殖民地,既有英式法制提供資產保障,也有外資銀行提供國際水平的金融服務,可以把家族的資產調動到世界各地。在這種背景之下,南洋資金直接收購香港的華資銀行,顯得順理成章,同時亦具備戰略意義,尤其是在西方金融機構紛紛唱淡中國經濟,並且退出中國的金融業的時候。

南洋幫(一)
2013 年 1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9.html
節錄:也許是「新加坡模式」太過成功,又或者是南洋的華文教育實在牽涉太多複雜的政治考慮,許多南洋華僑都向李光耀學習,把孩子送去外國讀書,接受英語教育。有需要的話,再循其他途徑學中文。近年香港的中產和富裕家庭也出現類似的情況,與其讓孩子在學校裡面被洗腦,不如從小就放洋,寧願他們不懂中文和不了解中國文化。有需要的話,將來再想辦法。在學習中文這個問題上,香港曾經是南洋華僑採購中文教材以及替自己添置精神食糧的地方。

28/02/2014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南洋幫(四)


思想層面的南北行

曾幾何時,香港是南洋華僑替孩子選購中文教材以及為自己添置精神食糧的地方,也是各門各派的理論交流與互動的地方。陳設也許雜亂無章,但總算是一間思想層面的南北行。那是美好的年代,邵氏和 TVB 的出品遠銷南洋,金庸梁羽生啟發馬來西亞的溫瑞安(提示:四大名捕)。西方國家紛紛在香港設立情報站,嘗試捉摸巨龍的脈搏。各路人馬,穿梭往來。廣東幫眼中,都是過堂風。

已故的流行曲填詞人黃霑 (1941-2004) 講過:從五十到八十年代,香港是唯一真正擁有言論和創作自由的華人社會。英國人的底線,是文化產品的內容,絕對不能教本地人推翻殖民地統治,又或者是「影響香港與鄰近地區關係」(港式官腔:刺激中國共產黨的神經)。英文的說法:Don’t Rock the Boat。港式粵語:唔好搞串個 Party 。只要你不動搖社會的根基,英國人不會過份干預。各門各派的理論,由得你自生自滅。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香港的文化產品,註定走商業化的路線。

在那個年代,香港的文化產品具備了南洋、大陸及台灣所沒有的優勢,成為極受歡迎的出口商品。服務的對象,並不局限於香港人。當年有些東西,由於政治的原因,在南洋、大陸及台灣是買不到的,只能在香港買,例如:分析大陸政情的報章雜誌(例如:金庸的<明報>、李怡的<七十年代>)、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南洋華僑子弟的中文教材)、邵氏的電影和 TVB 的劇集。由於海外需求龐大,足以支持業界拓展規模,令香港成為亞洲區的傳媒行業和娛樂事業的中心。既然有利可圖,在東南亞也有市場,這些行業不難找到南洋富商的身影。

美好年代已經結束

但是美好年代已經結束,從九十年代中開始,香港的傳媒行業和娛樂事業生態環境劇變,水土和養份急速流失。舊的商業模式已經被判處死刑,新的成功方程式還沒有人找到,一切從頭摸索。不少資深廣告人,見勢色不對,紛紛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轉行或移民。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化,香港早已經不再是思想層面的南北行,也不再是跨國企業的大中華地區總部,而是還原國際商業中心的本質,成為生意人跟共產黨做買賣、報恩、交心和交保護費的地方。收受利益的一方,利用香港一流的商業基建和金融系統,把金錢物質和好處都轉走。記了賬,大家心中有數,但是沒有甚麼留下,只有服務供應商的收入算進香港的 GDP 。東方之珠,依舊是過堂風的通道,所不同的,是交易的人選,以及談判時所用的籌碼。

今時今日,南洋富商眼中,香港的傳媒機構,不是用來賺錢的,而是用來對沖中國政治風險。走商業路線的文化產業,早已不跟商業原則辦事。南洋富商購入香港的傳媒機構,等於替府上添置籌碼、棋子、過河卒、歌姬舞女,一件次要的資產,Dog Business,諸如此類。大老闆要管理跨國投資組合,又要跟權貴打關係,飛來飛去,忙得要命,平時就由得編採人員自把自為,美其名叫編輯自主,維護言論自由,相信員工的專業判斷。然而,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有需要的時候,權貴喜歡,立即奉上,至於歌姬的貞操、聲譽與性命,生意人從來不在乎。不是已經付了錢嗎?公信力?會計師的說法叫商譽 (Goodwill),大老闆聽得懂,但是在他的理解中,已經包括在收購價裡面。生意人跟資產之間,從來不是一生一世。員工的苦苦哀求或激烈抗爭,註定徒勞無功。價值觀南轅北轍的人,只會雞同鴨講。萬一你還不明白,請參考 2012 年 11 月 2 日刊出的<狗咬人>。

犧牲員工的老闆,各行各業都有,但是傳媒行業似乎特別多,再加上業務性質的關係,壞事傳千里,格外深入民心。展望未來,也許一如梁文道所言,香港的主流傳媒會變成喪屍(英文:Zombie):行得走得,失去靈魂,生人勿近。最佳例子,莫過於被疑似太子黨所控制的亞洲電視 (ATV)。珍惜羽翼的一流人才,不想被口是心非、陰陽怪氣的上司或老闆玩殘,然後死於鎂光燈下,會避開這個行業。勢利的中產父母,會阻止兒女入行,以免淪為犧牲品。餘下的,是試圖用青春換取名氣,然後轉換人生軌道的大小男女朋友,又或者是貼錢唱歌演戲的富二代。整體質素下降,是必然的後果。香港,不再是星工廠,也不再是思想層面的南北行。回歸之後,傳媒行業變質,東方之珠的經濟實力下降,是人所共知的事實。至於當權者,收拾了主流傳媒之後,需要直接面對網上世界無數難以收買的鍵盤戰士,是泥牛入海也好,人海戰術也好,本來就是打游擊的嘛,如今不過是換了戰場。天理循環,果然不爽。兜兜轉轉,回到起點。物競天擇,理所當然。

百年老榕樹:邵逸夫 (1907-2014)

在這個叫行內人心痛欲絕的日子,回顧南洋幫在香港傳媒行業的影響力,實在有點白頭宮女想當年的味道,既然懷舊,就由剛去世的邵逸夫 (1907-2014) 開始。他是真正的娛樂大亨,也是一株百年老榕樹,今日無數的香港電影人,只要稍為有點名氣,不管台前幕後,九成出自其門下。邵逸夫 (1907-2014) 不是南洋華僑,而是生於上海的寧波人,但是一生事業與南洋淵源極深。他跟很多南洋富商一樣,把後人和資產分別安置於政治穩定的新加坡和香港。如果你讀過邵逸夫的生平資料,一定知道他十九歲的時候,跟兄長一起穿梭於南洋的小鎮與農村,用流動放映車播放電影,然後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電影院線。 1957 年,邵逸夫來港接管家族的電影業務,購入清水灣的地皮,建立起自己的電影廠,往後的輝煌歲月,已經寫進歷史。萬一你太年輕,沒有看過邵氏出品,請上 YouTube。

那是動盪的年代:大陸反右、飢荒、文革,死傷無數。台灣戒嚴、軍管、黨禁、報禁。南洋各國開始脫離殖民地統治,而亞洲區的另一個理財中心新加坡還沒有建國。環顧亞洲,當時只有英國殖民地香港適合發展娛樂事業,邵逸夫眼光準確,可見一斑。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六叔(他的外號)只捐款,不投資。大學校園內不知建了多少棟邵逸夫樓,但是從來沒有打算北上拍攝電影。很多人批評他抄襲荷理活的片場制度,旗下的公司剝削員工,但是邵逸夫對中國電影的心得(即:娛樂至上)和對中國政治的洞見(即:送錢就夠),他的外國同行學也學不來。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邵氏的電影是傳統中國文化的載體(例如:李翰祥的作品)。英國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雜誌如此評價邵逸夫:在紅衛兵橫行的火紅年代,他的電影展示了一個古老而優雅的中國,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邵逸夫的競爭對手和生意夥伴中,不乏南洋富商。香港電影專家會告訴你,在五六十年代,有一間叫電懋的電影公司(提示:宋淇、張愛玲),曾經是邵氏的競爭對手。老闆叫陸運濤 (1915-1964),是南洋富商陸佑(提示:香港大學的陸佑堂)之子,上世界三十年代在英國的劍橋大學修讀文學及歷史。 1940 年回到新加坡,接管家族事業,名下的生意包括:橡膠園、錫礦、地產、銀行、酒店和娛樂事業,而電影是其中一環。電懋成立於 1956 年,拍攝過不少國語電影,例如:改編自文學作品的<星星、月亮、太陽>(1961)(作者:徐速 1924-1981),講抗日戰爭年代一個男人跟三個女人的故事,是史詩式文藝愛情片,三位女角:尤敏、葛蘭、葉楓。葛蘭 (1933-) 是歌舞片的台柱,她唱過中文版的<卡門>,媚態與風情,至今無人能及。男演員則包括日後在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2000) 中客串演張曼玉老闆的雷震 (1933-),此外還有:陳厚、張揚、喬宏。萬一你太年輕,未聽過他們的名字,請上網。但是 1964 年夏天發生於台中的一場空難,帶走了陸運濤夫婦和電懋的班底,改變了國語電影的行業結構,造就邵氏成為一方霸主。

郭鶴年:電視企業、南華早報

另一位跟邵逸夫有關的南洋富商,是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 (1923-)。郭鶴年祖籍福建,在香港涉足地產、酒店、物流和傳媒等多個行業,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香格里拉亞洲(港股編號:69)、嘉里建設(港股編號:683)、嘉里物流(港股編號:636)和<南華早報>(英文: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港股編號:583)。

郭鶴年和邵逸夫本是朋友, 1988 年他應邵逸夫的要求,從澳洲幫龐雅倫手上接過電視廣播的前身「香港電視」三成一股權,邵逸夫則持有三成四股權,是大股東。後來,「香港電視」分拆成電視廣播 (TVB,港股編號:511) 和電視企業 (TVE) 兩間公司。前者經營免費電視,後者經營出版和音樂(提示:博益、華星)。郭鶴年看中電視企業 (TVE) 持有的清水灣電視城地皮,從九十年代開始減持電視廣播的股份,到 1996 年二月中,在沒有知會邵逸夫的情況下,用旗下的<南華早報>向電視企業 (TVE) 發動敵意收購。一輪討價還價之後,邵逸夫在三月底同意讓<南華早報>全面收購電視企業 (TVE),套現四億五千萬(港元)。兩人從此關係惡化,不再是朋友,也令到清水灣電視城地皮的發展計畫受阻。電視企業 (TVE) 後來被拆骨,連累<博益>出版社突然死亡,大批書籍版權被迫陪葬,令文化人非常傷心。商人老闆無情,出版行業缺乏前景,<博益>是好例子。

被郭鶴年用來發動收購戰的<南華早報>,是他於 1993 年,以嘉里公司的名義向新聞集團 (News Corp) 購入的。現任董事總經理兼執行董事郭惠光是郭鶴年的女兒。新聞集團的老闆叫梅鐸 (Rupert Murdoch 1931-),第三任老婆叫鄧文迪(哇塞!),較早前離婚了,內情複雜。有人說,梅伯對中國傳媒行業有幻想,如今夢醒送走虎妻。西方八卦傳媒的版本,卻是梅伯戴綠帽。欲知詳情,請上網。

扯遠了,說回來。郭鶴年入股南華早報之後,調整了該報的政治立場,中國版成為重災區,拒絕配合大老闆的編採人員相繼離職(提示:林和立 Willy Lam),情況跟今日<明報>大老闆張曉卿撤換總編輯(提示:劉進圖)大同小異。現時的<南華早報>總編輯 (Editor-in-Chief) 王向偉是內地人,曾任吉林省政協委員。在他的領導下,李旺陽的新聞,篇幅被壓縮,令員工抗議。<南華早報>本是歷史悠久的英文報章,如今卻被行內人戲稱為「紅早」,還有沒有公信力,自己想。

胡文虎後人:報業女王胡仙

<南華早報>以外,香港本來還有另一份英文報章叫<英文虎報>(The HK Standard)。原來的老闆,是南洋富商胡文虎(提示:萬金油、虎豹別墅)的養女胡仙 (Sally Aw Sian)。1954 年胡文虎病逝後,胡仙接掌<星島報業>(港股編號:1105)。她曾經是報業女王,一度擁有七份報章,包括:<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英文虎報>(The HK Standard)、<快報>、<天天日報>、<華南經濟新聞>以及與大陸合資的<深星時報>。1998 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胡仙於地產及股票投資嚴重虧蝕,再加上惹上官非捲入「胡仙案」(案情:高層誇大<英文虎報>銷量,串謀詐騙廣告客戶),被逼出售<天天日報>,其後再將<星島日報>售予全國政協何柱國(提示:何英傑),買賣雙方都是福建人。

由於當時的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決定放棄起訴胡仙(藉口:不想星島集團的二千名員工失業),引發一場政治風波,令法律界人士非常不滿(原因:胡仙跟大陸官方關係良好)。<英文虎報>(The HK Standard) 於 2007 年 9 月宣布改變經營模式,轉型成為免費派發的報章,並且改用小報 (Tabloid) 尺碼。導火線是港交所修改上市條例,容許上市公司直接在自己以及交易所的網站刊登業績通告,無須再於中英文報章刊登相關的文件。當互聯網取代了印刷傳媒的功能,進入無紙化和即時化的年代,傳統報業不得不轉型求生,裁員減薪根本無可避免。當年梁愛詩的說法,不過是愚弄公眾。而一個自稱掌握社會脈搏的機構或行業,要靠說謊來保住主要的收入來源,證明它早已脫離市場,冒險誇大銷量,不過是垂死掙扎。

圖左:邵逸夫 (1907-2014)
來源:http://images.takungpao.com/2014/0107/20140107105820930.jpg

圖右:金庸 (1924-)
來源:http://a2.att.hudong.com/60/37/01200000033508121197370912944.jpg

YouTube 精選:

邵氏電影:<貂蟬>(1958) 預告片 (1:2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PVdyBkzeGU
這部<貂蟬>是邵氏的奠基之作,導演李翰祥 (1926-1996) 是邵逸夫手下的一員猛將,擅長拍攝古裝電影和歷史題材。女主角林黛 (1934-1964),原名:程月如,藝名「林黛」譯自她的英文名字 Linda,祖籍廣西,是國民黨將軍李宗仁(提示:桂系)的秘書程思遠的女兒。林黛曾經贏得四屆亞洲影展女主角獎,代表作包括:<貂蟬>、<不了情>、<千嬌百媚>、<江山美人>。

邵氏電影:<倩女幽魂>(1959) 預告片 (1: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_Sy5j1XYU
另一部李翰祥作品,八十年代末被徐克重拍(演員:張國榮、王祖賢、午馬)。李翰祥選角有一手,也很會教戲。跟他合作過的演員說,連女人勾引男人的戲,他都可以演給你看。在他的指導下,林青霞演賈寶玉,張艾嘉演林黛玉,梁家輝演咸豐,劉曉慶演慈禧。李翰祥年輕時學美術,曾經對故宮寫生,日後在邵氏片場內重建畫棟雕樑。他的電影傳承了中國文化,令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同行驚艷。

葛蘭:<卡門>(國語版)(3:3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qI4h1uODng
這是王天林執導的電懋電影<野玫瑰之戀>(1960) 的片段,當年他費了不少唇舌,才能說服能歌善舞的葛蘭 (1933-) 演壞女人,結果成就這首經典歌曲。葛蘭有出席王天林 (1927-2010) 的喪禮,透露當年她叫他肥哥哥。較早前,王天林的徒弟杜琪峯(提示:黑社會)帶著這部電影出席法國的電影節,於觀摩環節放映,讓外國人觀賞恩師的佳作。港產片專家會告訴你,王天林的兒子是王晶。

邵氏電影:<大醉俠>(1966) 預告片 (1: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4SMPQyiLy4
胡金銓 (1932-1997) 是另一位具備深厚美術修養的導演,<大醉俠>是他的首部武俠片,也是鄭佩佩 (1946-) 的代表作。鄭佩佩是上海人,中學階段習舞六年,於六十年代初來港,然後考入邵氏當演員。她有舞蹈根底,身手靈活,成為武俠影后。多年之後,她接受李安的邀請,在<臥虎藏龍>(2000) 中飾演奸角碧眼狐狸,並且憑這個角色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獎 (2001)。

羅文、甄妮:金庸武俠劇主題曲 Medley (7: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XZSPGNzaJk
這是八十年代初 TVB 拍攝的金庸武俠劇的主題曲,包括:<鐵血丹心>、<世間始終你好>、<問誰領風騷>,頭兩首是顧嘉煇 (1933-) 的作品,第三首是黎小田。羅文 (1945-2002) 和甄妮都是香港樂壇的巨肺,聲音嘹亮、強而有力、咬字清楚,配合編曲採用中國樂器,營造出金庸筆下氣勢磅礡的武俠世界。

鄭少秋:<決戰前夕>(陸小鳳之<決戰前後>插曲)(3:2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4_CyBkY5k&feature=related
這是七十年代末 TVB 拍攝的古龍武俠劇的插曲,作曲:顧嘉煇,填詞:盧國沾。當年演陸小鳳的劉松仁透露,是他向編導王天林提議用鄭少秋的,原因是拍攝第一輯的時候,他本人(陸小鳳)、黃元申(西門吹雪)和黃允財(花滿樓)都很突出,第二輯需要一位份量十足的演員站在對立面,才能平衡戲劇效果。劉松仁說,他是演員不是明星,不介意鋒頭被搶。王天林接納了他的建議,起用鄭少秋演葉孤城,跟黃元申決鬥,一個鏡頭直落,對拆二三十招,全程慢鏡,白衣翻飛,劍氣縱橫,成為經典。<陸小鳳>日後不斷被重拍,但是都無法超越這個版本。鄭少秋的劍法學自劉家良(黃飛鴻第四代傳人),較早前以徒弟的身份出席後者的喪禮。黃元申於九十年代初在香港的寶林寺出家,目前行蹤成謎。

<打擂台>GALLANTS TRAILER (1: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USH55JVVE
<打擂台>是向邵氏功夫片致敬的港產片,獲得 2011 年第三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獎。演員陣容包括多位六七十年代的武俠片男演員,例如:梁小龍(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火雲邪神)、陳觀泰、陳惠敏。Auntie 口味另類,看上冷傲的陳惠敏,他身上的紋身很精采,萬一你未見過,請上 YouTube。

Kill Bill - Official Trailer HD (2003) (2: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t6C1ZKyiME
鬼才導演 Quentin Tarantino(港譯:昆頓塔倫天奴)情迷功夫片,拍出這部向邵氏致敬的<標殺令>,連片頭都照抄。港產片專家會告訴你,女主角決鬥時所穿的黃色戰衣是模仿李小龍的經典造型,而這位一代武打巨星是被邵氏放走的(原因:開價太高)。而捧紅李小龍的嘉禾電影公司,創辦人叫鄒文懷 (Raymond Chow 1927-),本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七十年代初自立門戶。鄒文懷日後再捧紅了成龍,把港產片打入歐美市場。香港演員劉家輝在這部<標殺令>中一人分飾兩角:白眉道士和蒙面殺手。他的代表作是邵氏電影<少林三十六房>(1978),片中的練功過程啟發日後無數動作片,包括近期的荷里活卡通<功夫熊貓>。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金融雲端:變質的算盤>
作者:丘亦生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9 日
節錄:過去香港在東南亞財閥的心目中,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一來香港是貿易樞紐,二來香港對發展內地生意,是一個很有利的位置,他們當中不乏把總部設於香港,希望在這地建基立業,因此積累的政經資本,是意圖左右本地的遊戲規則,令其更有利於自身在港的可持續發展。不過,在大國崛起後,他們的投資重心不斷北移,在香港的利益相對溝淡,在港的政經影響力,變成可以兌換內地利益的籌碼,香港對他們來說,不再是利益共同體,而是被碌卡(刷卡)找數(結賬)的地方。這種質變,對於如何詮釋他們日後在港的部署及主張,或有不少啟示。

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www.filmarchive.gov.hk

Death of a film mogul
Kung fu fight king
Sir Run Run Shaw made his mark on Hollywood and the wider world
The Economist (Jan 11th 2014)
Extract: Before the war they had produced films in South-East Asia, but in 1957 Sir Run Run moved to Hong Kong. There he built the studio that would produce hundreds of films that began a global craze for martial arts. Bruce Lee(李小龍), refusing to work under Shaw Brothers’ strict terms, achieved fame with a rival studio, but that too was started by a former Shaw associate. “Everybody owes a debt to the Shaw brothers and Run Run Shaw,” says Bey Logan, a Hong Kong film producer. Perhaps his subtlest influence may have been to provide, at the height of Mao’s rule and beyond,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China to the world. For many, th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era tableaux of Shaw Brothers films were the images that endured long after the Red Guards had gone.

題目:<娛樂大亨:邵逸夫傳奇>
作者:貝加爾
日期:Jan 7, 2014
http://sparkpost.wordpress.com/2014/01/07/shaws-legend/
節錄:他在十九歲的一個暑假飄洋過海,到新加坡幫兄長邵仁傑設立電影院線。電影發明了不過十多年,成功轉型為商品在西方也只是新鮮事,對於華人社會來說更是聞所未聞。他們竟如此大膽對這新事物投放如此精力和時間,不能不欣賞他們的企業家精神。他們不僅買入電影,在新加坡成立院線,也在當地興建了遊樂場,又在婆羅洲、爪哇、泰國等地建立據點,又在上海成立「天一電影公司」,製作了可能是中國史上首部有聲對話電影<白金龍>。可以說中國的電影史從開始至今,一直有邵氏兄弟的身影。日本入侵,電影生產幾乎停頓,他們都總算熬過難關。一九五七年,邵逸夫看到電影人才及資金都因大陸赤化後湧入香港,便來到香港自立門戶,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從此寫下香港電影黃金一頁。

維基百科:陸運濤(Loke Wan Tho,1915-196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86%E8%BF%90%E6%B6%9B

陸運濤空難改寫香港電影史
http://secretnite.wordpress.com/2013/05/05/081122%E7%A5%9E%E7%A7%98%E4%B9%8B%E5%A4%9C%EF%BC%9A%E9%99%B8%E9%81%8B%E6%BF%A4%E7%A9%BA%E9%9B%A3%E6%94%B9%E5%AF%AB%E9%A6%99%E6%B8%AF%E9%9B%BB%E5%BD%B1%E5%8F%B2/

題目:<邵氏邏輯>
作者:梁文道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2 月 9日
節錄:且不論「邵氏」在拍電影的年代貢獻過多少足以傳世的佳作,就說他經營影視帝國的邏輯好了。簡單地講,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潤,把創作人和藝人當成「畜牲」來用(陶傑語)。如果真要花錢,那就非得等到有對手爆了出來,使點橫手把對方幹得全盤掠回;或者不惜抄橋,只不過以本傷人,同人哋鬥大,直至對手完蛋,再回復到正常的血汗農場狀態。這套邏輯到了方逸華手上,更是登峰造極。加上一路保持住和官府的友好關係,能在必要時借助其力營造對己友善的環境,於是才有了現在的帝國。

題目:<當傳媒倒下>
作者:梁文道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19 日
節錄:有大水喉照住,主流傳媒一時三刻是倒不了的,它們只會變成既沒有真正受眾市場也沒有人相信的殭屍喉舌。等到香港主流傳媒一一倒下的那天,香港人最能信靠的訊息來源大概就是 Facebook 了,而且信的還不是那些來自傳統報刊的片段,卻是網民自發的「爆料」。面對這樣的狀況,請問掌權者又能做些甚麼呢?你用盡心機收編了全部傳媒,以為這樣就能「打造美好友善的輿論環境」,結果卻是賠上了所有老牌傳媒的公信力,最後還要直接應付更加流動更加險惡的網上信息;用共產黨的老話,這叫做「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題目:<第四權的殞落>
作者:溫曉連
來源:明報 2014 年 2 月 16 日
節錄:近兩年,傳統傳播媒介裏的熱門話題,是新媒體對他們的衝擊,擔心傳統媒體最終被淘汰,眾多老牌報紙與電子傳媒,於是增加資源,大力發展新媒體業務。可惜,絕大部分傳統媒體找不到問題的核心,或採取駝鳥態度,他們每天高調宣揚的所謂轉型,其實只是換了一件外套,但他們的身體,長期躲在辦公室裏,或整天在會所內跟精英主義的權貴們吃喝玩樂,由外皮到大腦底層正不斷腐化,跟社會主流脈搏愈走愈遠,這才是傳統媒體被唾棄的關鍵。內地民眾,早已對傳統媒體死心,在高速發展的新媒體世界裏尋找自己的空間,如果香港傳媒生態按照現時的趨勢發展下去,香港人早晚要走向類似一條道路。

維基百科:郭鶴年 (192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9%B6%B4%E5%B9%B4
郭鶴年 (1923-),香港以及馬來西亞企業家,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新山,以經營白糖業起家,有「亞洲糖王」之稱。旗下資產最大部份都在香港,包括大量的香港豪宅、商場、酒店、辦公室、南華早報、香格里拉酒店集團等。1971 年,與友人在新加坡創立香格里拉酒店。1977年,開始在香港投資地產及酒店,在尖東購入地皮興建香格里拉酒店。1993 年,郭鶴年以嘉里公司之名義向新聞集團購入 34.9% 的南華早報股權,三年後 (1996 年) 又透過南華早報收購無綫電視附屬之 TVE 公司,在香港傳媒行業佔據一角。

維基百科: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8%8F%AF%E6%97%A9%E5%A0%B1
節錄:<南華早報>(港股編號:583)(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CMP)和星期日出版的<星期日南華早報>(Sunday Morning Post)是香港銷量最高的英語報紙。其主要對手為<英文虎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現時的總編輯(Editor-in-Chief)為王向偉。二次大戰結束後,滙豐銀行成為<南華早報>最大股東。 1971 年 11 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1987 年梅鐸的新聞集團將<南華早報>私有化, 1990 年重新上市。 1993 年 10 月郭鶴年嘉里傳媒有限公司買下<南華早報>控股權, 1994 年到 1996 年間,<南華早報>由香港鰂魚涌英皇道 979 號遷入大埔工業園。 1997 年末,郭鶴年兒子郭孔演成為該報主席。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ttp://www.scmp.com/frontpage/hk

明報
http://news.mingpao.com/

維基百科:明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A0%B1
節錄:<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 1959 年 5 月 20 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 2008 年 4 月 23 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持有比較高的公信力,報導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現任總編輯為鍾天祥。

BBC 中文版:
香港觀察:<明報>撤換總編震動港媒
2014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mobile/hong_kong_review/2014/01/140114_hkreview_mingbao_editor.shtml

Wall Street Journal
Silence Reigns in Hong Kong Print Protest
2014-01-21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4/01/21/silence-reigns-in-hong-kong-print-protest/?mod=WSJBlogExtract: Founded in 1959, Ming Pao(明報)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most trusted outlet among the city’s vibrant Chinese-language press. It has multiple overseas editions serving communities in North America, first set up in the 1990s following the arrival of thousands of Hong Kong residents seeking refuge in advance of the city’s 1997 return to Chinese rule. Ming Pao is known for its critical reporting on the government and HAS also pushed for more local democratization. The paper is controlled by Malaysian-Chinese tycoon Tiong Hiew King(張曉卿), who has invested in mainland China for years and additionally owns palm-oil businesses in Malaysia. Mr. Tiong couldn’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Hong Kong journalists protest erosion of press freedom
Feb 14, 2014
Jessica Chan
http://www.brecorder.com/articles-a-letters/187/1153278/
Extract: Journalists in Hong Kong are staging public protests for a second month over concerns about erosion of press freedom and growing influence over Hong Kong media by 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About 100 journalists held a candlelit vigil outside the offices of Commercial Radio(商業電台)on Wednesday and others protested Thursday over news that the station had fired radio host Li Wei-ling(李慧玲), a popular government critic. Commercial Radio chief adviser Stephen Chan denied on air that political or commercial pressure was behind the decision to sack Li.

維基百科:胡文虎 (1882-195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6%96%87%E8%99%8E

維基百科:胡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4%BB%99
節錄:胡仙博士,OBE,JP(Sally Aw Sian),祖籍福建省永定縣,是東南亞企業家,前全國政協委員,胡文虎的養女,曾經擁有香港大坑道及新加坡的虎豹別墅及七份報章,當年人稱「報業女王」。由於兄長胡好早逝,胡仙成為胡文虎家族的繼承人。 1954 年胡文虎病逝後,胡仙接掌星島報業,並在 1972 年令星島報業在香港上市。胡仙一度擁有七份報章,包括:<星島日報>、<星島晚報>、<英文虎報>、<快報>、<天天日報>、<華南經濟新聞>及與大陸合資的<深星時報>。 1972 年 7 月胡仙在香港創立胡文虎基金會。基金會是以非牟利慈善信託基金的形式註冊,所有善款全部來自胡仙個人。 1998 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胡仙於地產及股票投資嚴重虧蝕,加上惹上官非捲入「胡仙案」,被逼出售<天天日報>,其後再將星島日報出售予全國政協委員何柱國。

維基百科:胡仙案 (199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4%BB%99%E6%A1%88
節錄:「胡仙案」事件發生於 1998 年 3 月 17 日,有關一宗三名星島新聞集團行政人員的貪污案件。廉政公署拘捕星島新聞集團三名現任或前任行政人員,指控他們誇大<英文虎報>和<星期日英文虎報>的發行量,串謀詐騙廣告客戶。星島新聞集團主席胡仙女士被當局認定是串謀者。然而到起訴時,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卻以證據不足和公眾利益為理由,決定不檢控胡仙,其餘三人最後被判處入獄四至六個月。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明顯偏袒胡仙,因為其餘被告的起訴書中,起訴的罪行中有「與胡仙合謀」等字眼。而當局考慮的「公眾利益」包括:一旦胡仙被起訴,星島新聞集團的 2000 名員工可能會失業。民主派認為事件是對香港法治的嚴重衝擊,也有人認為胡仙與中方的關係令她能被免於起訴。

相關的文章:

狗咬人
2012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錄: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並非謀利,而是貪圖金錢以外的好處,例如:要脅需要民望的政府官員、向某個政治集團或者派系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打擊敵人、介入商業糾紛、公器私用、扮文化人、提高個人的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簡單地說,易手之後的傳媒機構,變成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利益輸送和交換網絡的一部份。生意人以為,進軍傳媒,等於用錢買權力。

雞肋(二)
2013 年 8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7.html
節錄:既然只是踏腳石或者中途站, A 行業的僱主和僱員,一開始就缺乏信任,互相計算,各懷鬼胎。在這種情況之下,士氣低落,是必然的事。既然並非最後的歸宿,會有很多的僱員,每天上班的動機,只是為了替下一站舖路。有人埋頭研究攻略,想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得到最多。他們只想盡快過渡,對眼前的工作並不上心,總之有貨交便算。也有人玩潛規則,向高層獻媚,希望盡快上位。更有人騎牛揾馬、以權謀私、經營副業、忙於炒賣。

南洋幫(一)
2013 年 1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9.html
節錄:也許是「新加坡模式」太過成功,又或者是南洋的華文教育實在牽涉太多複雜的政治考慮,許多南洋華僑都向李光耀學習,把孩子送去外國讀書,接受英語教育。有需要的話,再循其他途徑學中文。近年香港的中產和富裕家庭也出現類似的情況,與其讓孩子在學校裡面被洗腦,不如從小就放洋,寧願他們不懂中文和不了解中國文化。有需要的話,將來再想辦法。在學習中文這個問題上,香港曾經是南洋華僑採購中文教材以及替自己添置精神食糧的地方。

21/02/2014

For oriole: Noted with thanks. Revised.

For the second comment: Noted with thanks. Revised.

2014年2月7日星期五

南洋幫(三)


幸運的泰國華僑

南洋華僑當中,泰國華僑算是比較幸運的一群。印尼華僑曾經被屠殺,菲律賓華僑則經常被綁架,泰國華僑卻可以安居樂業。當然,泰國也有自己的問題,例如:政局混亂和軍事政變,這些都是家常便飯,也會改變生意人交保護費的對象,但是整體上,皇室和官府算是善待華人,所以是適合養老的地方。我祖父是到泰國謀生的潮州人,父系長輩中,有不止一位定居泰國。當中最會做生意的那一位,早已成為泰國人,娶泰國女子為妻。南洋華僑,跟土著女子通婚,是常見的事。以我所知,有居於九龍城的港男(潮州人)到泰國娶妻。潮州人的美德,是節儉。

南洋華僑當中,泰國華僑跟當地人同化的速度是最快的。原因:(1) 看過一些研究南洋華僑的著作,作者估計明末清初去暹羅謀生的華人,一半跟土著女子結婚。誕下的,自然是混血兒。如果長大之後再跟土著結婚,華人血統會進一步被攤薄。去到第三代第四代,已經跟當地人沒有分別。(2) 泰國人九成信佛,性格和平友善,容易接納外來者。泰國盛行的,是南傳的小乘佛教,跟中國的大乘佛教有分別,但是對於經商的華人(潮州人)來說,無謂深究,人在異鄉,見佛就拜,改信小乘佛教,並不困難。(3) 華人跟土著的風俗習慣有差異(例如:剪去長辮、短期出家),但是不難適應。(4) 同化的最後一步,是放棄華人姓氏,改用當地人姓氏,作為身份證明文件上的紀錄,常見的理由:方便營商、持有資產、稅務或繼承安排。上述過程,泰國華僑只需要三代的時間,但是信奉伊斯蘭教以及有排華紀錄的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和印尼)則可能不止三代。

泰國人的智慧

泰國華僑另一個比較有利的條件,是泰國政府跟中國大陸關係良好,返大陸投資經商,不怕會被泰國政府找麻煩,跟來自其他南洋國家的華僑比較起來,沒有那麼多的顧慮。大陸官方傳媒對泰國皇室也很客氣,筆下頗多讚頌之詞。其實泰國並非特別厚待中國,只是一貫地有禮。泰國人擁有來自佛家的智慧,知道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會像中國人那麼患得患失,表面自大,內裡自卑。

如果你深入研究泰國的歷史(請參考來自英語世界的材料),佛國暹羅是唯一沒有成為西方國家殖民地的東南亞國家(因為英國和法國希望泰國成為西方列強之間的緩衝區),也是二戰期間唯一沒有被日本大規模侵略的東南亞國家(因為泰國跟日本合作或勾結)。二戰結束之後,泰國跟新加坡和台灣一樣,成為美國的亞洲政策的重要支柱,作用是防止東南亞被共產黨全面赤化,以及成為圍堵中國的橋頭堡。泰國境內曾經有共產黨游擊隊,但是從未對國家構成真正的威脅。

泰國人,受佛法薰陶,合十微笑,慈眉善目,背後卻是上乘的平衡功夫和以柔制剛的東方智慧。泰國人,懂得在南洋鄰邦、紅色中國和西方列強之間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是佛經中的伏虎羅漢。你以為泰國人菩薩低眉,靠服侍外國遊客賺錢?泰拳(英文:Muay Thai)卻讓你看到他們金剛怒目的一面(提示:Tony Jaa + 冬蔭功)。這門極具實戰價值的武術,據說是古代暹羅宮廷侍衛的必修科。華人社會,惡人當道,善良有禮的泰國人,容易被大漢沙文主義者所低估,視之為永遠不會造反的藩屬或奴僕。

泰國人,不但有智慧,也很有福氣。近代史上,佛國暹羅有不止一位好皇帝。荷理活電影<國王與我>(英文:The King and I)中的太子(電影中跟英國女教師兒子結成好友的泰國王子)叫朱拉隆功(英文:Chulalongkorn, 1853-1910),日後繼承皇位,成為拉瑪五世 (Rama V),任內改革稅制,廢除奴隸制度,修建鐵路和發電廠。泰國歷史上,朱拉隆功是偉大君主,地位相等於日本的明治天皇(英文:Emperor Meji, 1852-1912),二人年紀相若,都是帶領國家走上現代化道路以及面對西方文明挑戰的東方明君。為了紀念他,泰國的國立大學以他命名(中文:朱拉隆功大學,英文: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回頭看同一時期的中國歷史(提示:光緒 1871-1908),你只會搖頭嘆息,因為在中國人社會,改革派的力量,總是被消滅於萌芽階段。中國人,關鍵時刻,永遠選錯,於是世世代代要承擔惡果。你會認同台灣作家柏楊 (1920-2008) 的說法:中國人,是受詛咒的民族。

現任泰王蒲眉蓬(英文:Bhumibol Adulyadej,1927-)是拉瑪九世 (Rama IX),即是朱拉隆功的後人。蒲眉蓬於 1946 年繼承兄長的皇位,當時年僅 19 歲,之前長期在西方國家生活,跟泰國本土的聯繫不多。即位之初,被視為弱勢虛君。但是幾十年下來,他成功地在軍人、政客和百姓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令當初看輕他的人跌眼鏡。蒲眉蓬絕不輕易表態,平時甚少直接評論政治,總是要等到重要關頭,才會出手干預政局。據說他私底下喜歡聽爵士樂,這是顛覆傳統的西方樂種,喜歡玩即興,所以他應該不是墨守成規的人。當然,身為君主,要維護皇室的尊嚴,鏡頭前不便流露太多的情感,於是木無表情。西方傳媒視他為泰國民主化道路上的障礙,但蒲眉蓬贏得老百姓的愛戴,也善待華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蒲眉蓬近年健康欠佳,幾乎長居醫院,令泰國華僑很擔心。他的長子(太子)民望一般,被視為花花公子。皇室第二代中,以大公主詩琳通的民望最高,而且她是中國通,曾經到北京學習普通話和音樂,可惜身為女性難以繼承皇位。她是泰國華僑的理想守護神,換了我是耀華力路的潮州幫生意人,也會押注在她身上。我本來是的,因為父親生於曼谷,童年居於耀華力路。如果他一直留在泰國曼谷,而我依然投胎做他的孩子,今日可能成為頭腦簡單的唐人街小商販,接受香港傳媒的訪問,認為泰國反對派癱瘓曼谷是不對的,因為會打擊旅遊,影響生意。現實卻是父親在家道中落之後,選擇投奔新中國。他最後跟很多到大陸讀書的第二代南洋華僑一樣,成為香港人,所以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潮州妹。

泰國華僑第四代:香港的「公職王」陳智思

部份富裕的泰國華商,已經為泰王蒲眉蓬的離世作好準備。被香港傳媒稱為「公職王」的陳智思(英文:Bernard Charnwut Chan)生於銀行世家,參與的公職涉及醫療、社福和保育等多個領域。他是陳有慶之子,祖父是陳弼臣,即是盤谷銀行 (Bangkok Bank) 的創辦人。而陳弼臣的父親陳子貴祖籍廣東潮陽,二十世紀初從中國到泰國謀生,所以陳智思是第四代的泰國華僑。陳氏家族在泰國有不少生意,金融和保險以外,還有商場、酒店、國際學校和私家醫院。由陳智思出任校董會主席的嶺南大學於 2012 年 4 月中向泰王蒲眉蓬的長女(大公主詩琳通)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是否公器私用,自己想。

香港的大學,本質上似中環,是利益集團的盤據之地,公帑和資源則成為被瓜分的肥豬肉,請參考 2012 年 8 月 1 日刊出的 OPM (Part 4)。下一任的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曾經為梁振英助選,被歸類為「紅色梁粉」。較早前他首次會見學生,在傳媒面前用「我老闆」來稱呼陳智思,大學校長變打工仔,斯文淪落,連續幾日被專欄作家(例如:陶傑)所恥笑。至於陳智思本人的兩個孩子,則被安排在自設的私校中上學,採用全英語教學,用普通話教中文,課本是簡體字(因為他的太太楊碧鈴是新加坡人)。陳智思對於香港公營教育制度的真正想法,不言而喻。

陳智思是有遠見的人,積極為家族的未來籌謀。 2003 年上場之後,最重大的策略性轉變,是說服家中長輩把家族持有的亞洲商業銀行 (Asia Commercial Bank) 出售,買家是馬來西亞的大眾銀行 (Public Bank)。交易於 2006 年中落實,亞洲商業銀行從此易名大眾銀行。近年南洋資金先後收購了多間由香港家族持有的華資銀行,令真正的港資銀行買少見少,箇中原因,請參考 2014 年 1 月 26 日刊出的<南洋幫>(二)。而另一間由潮州人家族所持有的創興銀行(原名:廖創興銀行,港股編號:1111)已經落實賣盤給廣州市的窗口公司越秀集團。中資入城,收購具備戰略價值的行業,加強控制,是大勢所趨,理所當然。

潮州人開銀行,有歷史原因。香港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大陸和南洋各國之間,於是成為貨物的集散地、中轉站、轉口港。清末民初,潮州人在上環開設南北行(包括我祖父在內),其功能正是互通有無的:把南洋物資北運,同時安排大陸的東西南下。而隨著貨物的流通,需要處理大量的金錢往來,於是又發展出找換店、錢莊銀行、公証行、同鄉會等相關的組織和機構,為同鄉提供一條龍服務。時至今日,香港作為中國門戶的中間人角色早已淡化,潮州幫已經完成歷史使命。銀行業的經營環境也出現很大的變化,家族經營的華資銀行的競爭對手,包括具備規模經濟效益 (Economies of Scale) 的跨國銀行,以及肩負政治任務和可以不跟商業原則辦事的中資銀行,生存空間正在收窄,面對不利處境,潮州幫的後人,毅然退出銀行業,轉戰其他新興產業。而陳智思的選擇,是進軍醫療產業。

陳智思當年出售亞洲商業銀行予大眾銀行,但是保留了保險業務。他把套現的資金拿來發展泰國康民醫院,這家號稱「泰國養和」的私家醫院目前主要為外國人提供旅遊醫療套餐,有計畫衝出海外。陳智思原本看中位於香港黃竹坑的私家醫院地皮,最後因為條件太苛刻而放棄投標。陳智思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康民醫院仍會找機會進軍香港。與此同時,陳智思也有興趣進軍內地的醫療產業,並且得到上海市政府的邀請,研究北上開設醫院,估計資本開支不會高於 50 億元。

泰國首富謝國民的正大集團

另一個近期備受關注的泰國華僑家族,是控制正大集團(英文:Chia Tai Group)的謝氏兄弟。正大集團由泰籍華人謝易初和謝少飛於 1921 年創立,總部設於泰國曼谷。目前的董事長謝國民 (1939-),是謝易初的兒子,是公司的第二代領導人,祖籍廣東澄海。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例如:香港),正大集團的名稱是卜蜂集團(英文:Charoen Pokphand Group,港股編號:43)。謝國民接手之後,把正大集團的生意版圖,從飼料加工和摩托車製造(牌子:大陽),進一步拓展至石油化工、房地產、醫藥、零售、金融、機械和傳媒等多個領域。

若干年前,我在某銀行的盤房 (Dealing Room) 當茶水部妹仔(粵語:丫環),聽過一位股票經紀用「雞記」(不是貨車)來稱呼這間公司,原因是卜蜂在大陸設廠生產動物飼料,是養雞場的供應商。這位大哥是名門之後,留學英國,但是一開口便「炒蝦拆蟹」(港式粗言),跟勞動人民沒有分別。可能有些東西用不完,滿腦子不潔思想。我聽過他唱色情版<月光光>,廣東童謠變<十八摸>(提示:鹿鼎記),港式創意,王晶風格,請參考 2010 年 8 月 7 日刊出的<月光光>。

2012 年年底,正大集團從匯豐(港股編號:05)手上接過 15.57% 的中國平安保險(簡稱:平保,港股編號:2318)股份,成為平保最大的單一股東。由於涉及的金額龐大,明顯超越正大集團的財務承擔能力(原因:交易的金額超過正大集團在中國市場的全年銷售額),惹來很多猜測,質疑資金的來源,質問幕後金主是誰,以及懷疑正大集團是否真正的買家,抑或是「代客泊車」性質(港式財經術語:代客戶暫時保管重要的資產),即是過渡性安排。到 2013 年 11 月中,平保發表公報,指出正大集團已經把 11.23% 的平保股份抵押給瑞銀。換言之,萬一正大集團無法如期還款,該批平保股份當中的大部份將會落入瑞銀的手中,也許會在市場上被拋售,又或者瑞銀會四出尋找買家,可以是一次過出售,也可以是分批出售。平保的股價和前景,於是再添不明朗因素。

偉大祖國,無法用常理解釋的事情,十居其九牽涉政治因素。一般來說,生意人唯利是圖,不會做傷害公司利益的事情。交易中,正大集團扮演了「代客泊車」的角色,是否為了報答某位曾經運用權力「關照」過公司的政治人物?按照中國國情推測,具備戰略價值的大型國企(金融保險屬於這一類),背後必定有某個政治人物或派系做靠山,借助權力自保,打通關節,拓展業務。以下純屬猜測:也許是某人不希望平保的股份落入敵對派系或者外國人的手中,以免對方在查賬的時候發現黑材料,於是由信得過的南洋富商出面,作出過渡性安排,目的是爭取更多的時間,尋找適當的買家。如果上述猜測正確,那麼,正大集團的老闆,只不過是償還較早前欠下的人情債,跟事業版圖的擴展有沒有關係,自己想。

至於這位靠山或政治人物,是否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由於涉及國家機密,我沒有本事查證。關於溫家寶家族成員跟平安保險之間的關係,請參考<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的報導。報導指出,牽涉入溫家寶家族資產網絡的香港富豪,包括鄭裕彤和李嘉誠。溫家寶最近透過香港的左派元老(吳康民)發表親筆信(明報 2014-01-18),表示自己是清白的,對得住國家和人民,絕對不會以權謀私,聽住先啦(粵語:姑妄聽之)。要用到「出口轉內銷」這一招,顯示他的處境不妙。背後是否牽涉中共內部的派系鬥爭,自己想。

正大集團另一次的疑似「代客泊車」,是去年的七至十月間,李嘉誠旗下的和黃(港股編號:13)放售百佳超級市場 (Park N Shop)。有興趣的買家,包括中資的華潤創業(港股編號:291)以及正大集團(財務顧問是瑞士銀行和花旗集團),兩間公司都有經營超市的經驗。對於影響港人日常生活的百佳超市可能落入中資機構的手中,香港的年輕網民,反應非常負面(例如:不想吃遍金屬元素週期表!)。到底正大集團是陪跑,還是真的對百佳有興趣,難以確定,因為正大集團本身有經營超市,而當時正在脫手卜蜂蓮花(港股編號:121)。當然,你可以用業務重組來解釋,說是策略性評估 (Strategic Review) 也可以。後來由於買家的出價不理想,交易告吹,和黃選擇收回百佳。而最新的發展,是和黃可能會把旗下的另一個零售集團屈臣氏 (Watsons) 分拆上巿。誠哥做事,總有 Plan B。他是否撤資,自己想。

幸好正大集團的老闆是泰國華僑,不怕回家之後被泰國政府找麻煩。如果是西方國家的華僑,如此高調地替偉大祖國「代客泊車」,一定會被英語傳媒和外國政府找麻煩,認為謝國民是替中國共產黨辦事的南洋富商,有間諜嫌疑。之後參與競投外國的基建項目,容易被外國政客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理由叫停,又或者在投標的過程中被洋人踢出局。這種事情,李嘉誠遇過(外國傳媒的說法:取得港口的經營權是為了協助解放軍控制巴拿馬運河),近年輪到走出去的大陸國企(例如:有解放軍背景的華為,英文:Huawei)。所以話,做泰國人,好處多。

插圖來源:
http://thumbs.dreamstime.com/z/statue-sitting-buddha-thailand-26262307.jpg

YouTube 精選:

The King and I (1956) Trailer (2: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IPrrc4Mkow
這是 1956 年的荷理活電影<國王與我>,演泰王的 Yul Brynner (1920-1985)(港譯:尤伯連納)生於俄羅斯,後來死於肺癌,死前拍下反吸煙廣告。演女教師的古典美女 Deborah Kerr(港譯:狄波拉嘉)(1921-2007) 是英國人。

Anna and the King Trailer (1:3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_RO3S-KniE
這是重拍的版本,周潤發演泰王。泰國網民認為故事內容純屬創作,跟史實相距甚遠。對於發哥的角色 (King Mongkut) 在歷史上的評價,泰國人是這樣說的:Our textbook points out that King Mongkut was very wise in how he handled the competing European powers. He had the British who colonized Myanmar (Burma) to the West, and the French taking over Indochina in the East. Like the Japanese in the Meiji Restoration, Mongkut updated his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some customs in order to defend his country from imperialist claims. He was successful in doing this.

<冬蔭功 2>香港預告片 Trailer (2: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9eCt6p-t_I

泰文版<幪面超人> MV (2: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zkhg8Uzfqo
這個 MV 屬於家長指引級別,與畫面無關,原因是粵語中文字幕非常不雅。

草蜢:<寶貝對不起>(1993) (4: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8UDeN-JBpw
泰國人說:原曲叫 Yin-Dee-Mai-Mee-Pun-Hah (Happy No Problem) (1989)。

ยินดีไม่มีปัญหา อัสนี วสันต์ (4:5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yifDP-xZ6s
此乃泰文原裝版,感覺有如身處曼谷。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書名:<下南洋 : 東南亞叢林裡的淘金史>
作者:高偉濃 (1953-)
出版:廣州 : 南方日報(2000)
ISBN:780652021X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577.233 0023

Wikipedia – History of Thailand
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Thailand

Wikipedia – Chulalongkorn (Rama V)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ulalongkorn

Wikipedia – Bhumibol Adulyadej (Rama IX)
http://en.wikipedia.org/wiki/Bhumibol_Adulyadej

嶺南大學新聞稿(2012 年 4 月 17 日)
泰國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公主獲嶺南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http://www.ln.edu.hk/cht/news/20120417/42nd_congregation
節錄:嶺南大學今日舉行「第 42 屆學位頒授典禮」,由校董會主席陳智思太平紳士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予泰國的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公主殿下,以表揚她多年來熱心社會服務,積極推動泰國和世界各地文化、社會及環境發展的成就。詩琳通公主殿下曾多次到中國探訪,致力向泰國國民推廣中國文化歷史。中國四川大地震後,她曾幫助重建一所地震區內的學校。詩琳通公主對在泰國的孔教學院的發展也貢獻良多。 典禮後,詩琳通公主殿下出席了泰國書展以及嶺南大學與朱拉隆功大學協作的簽署儀式。

陳智思官方網站
http://www.bernardchan.com/

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
http://www.ceo.gov.hk/exco/chi/bernardchan.html
節錄:陳智思,男,四十八歲,現為香港地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司法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主席、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陳智思曾任立法會議員,二○○六年獲特區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

維基百科:陳智思 (196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99%BA%E6%80%9D
節錄:陳智思當年出售亞洲商業銀行予大眾銀行,只保留保險業務。他把套現的資金拿來發展泰國康民醫院,該所外形像五星級酒店、被譽為「泰國養和醫院」。陳智思表示,家族在八十年代已涉獵醫院生意:「當年我的姑丈是醫生,向阿爺提議搞私家醫院,結果管理不善年年蝕錢,後來姑姐姑丈離婚,交由五叔接管。」後來亞洲金融風暴,由於泰銖暴跌,令其收費變得低廉,引來了大量海外客人。今日醫院坐擁 100 萬客戶,當中包括多名香港富豪。康民醫院亦想衝出海外,陳智思原本看中黃竹坑的醫院地皮,最後因為條件苛刻而沒去馬,陳說康民醫院仍會找機會進軍香港。陳智思辦了一間私校,該校只有他兩名兒子就讀,採用全英語教學,普通話教中文,課本是簡體字。陳已婚,太太楊碧鈴,有兩名子女。

湯財文庫:泰國第一家族 陳智思鋪路北伐
(原載:壹周刊 1131 期,2011 年 11 月 10 日)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9080
節錄:身為陳弼臣家族第三代的陳智思,有「公職王」之稱。每個月皆到曼谷的陳智思,會說簡單泰文,他說時展示自己的卡片,中文泰文兩面對照,並乘機透露家族的泰國姓氏 Sophonpanich,是泰王御賜給祖父陳弼臣,泰文意思解作「好生意」。陳智思的家族在泰國百足咁多爪,而且全屬行業龍頭,包括盤谷銀行和盤谷人壽等;單計幾間金融上市公司,市值便超逾一千億港元。除染指金融業,香港人熟悉的曼谷購物商場 Emporium,以至私家醫院、酒店和國際學校亦有份。另外,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綠寶橙汁,亦屬陳家擁有。 2003 年,陳智思上場,擔任亞洲金融總裁,立即作出大幅改動,率先將阿爺創立的亞洲商業銀行賣盤予大眾銀行,套現四十五億元。另一個項目,是替曼谷最大規模的康民醫院衝出海外。

明報 2013-06-03:
陳智思慶幸早賣家族銀行
http://tssl.mingpao.com/htm/marketing/hkbrand/cfm/mag3.cfm?File=20130603/mag/ebl1_er.txt
節錄:亞洲金融集團(港股編號:0662)總裁陳智思,出生銀行世家,他說沒有眷戀銀行家的身分,是因為自己感到家族銀行將要面對危機,所以要「止賺」,千萬不要等到蝕入肉才醒悟。他的經驗是作為公司掌舵人要預視未來 10 年的情況,令公司走得比他人更前。陳智思說,當年亞洲商業銀行是本港一眾銀行中排名最尾,雖然可以應付自如,但客戶資產愈來愈多,而且不再局限在香港,當服務要跨國時,便見捉襟見肘,好像香格里拉(港股編號:0069)曾是該行客戶,經過多年後亞洲商業銀行已難以服務香格里拉。他說:「銀行是成熟行業,最重要的是規模。小型競爭者除非找到市場空隙,否則難以生存。」另外,陳智思亦把出售亞洲商業銀行套現的資金拿來發展泰國康民醫院,該所外形像五星級酒店、被譽為「泰國養和」的醫院,母公司康民國際去年股價升了 88%,市值已達 20 億美元。康民國際股東還包括新加坡淡馬錫、迪拜政府等,陳智思以「大生意」來形容這項業務。現時家族生意向醫護及保障發展,定位鮮明,陳智思堅定地說:「我相信成功機會比繼續做銀行大。」

經濟通 2013-12-17:
亞洲金融(港股編號:0662)研究在上海開設醫院,料資本開支不逾 50 億
http://www.etnet.com.hk/www/tc/news/categorized_news_detail.php?category=latest&newsid=ETN231217520
節錄:亞洲金融(港股編號:0662)行政總裁陳智思在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表示,正研究在上海開設醫院,為公司拓展新商機。陳智思指,長遠內地醫療改革,私院服務需求很大,加上又獲當地政府邀請,故相當有興趣到當地發展醫院業務。他又指,希望成為首批在當地開醫院的外商,因倘待所有法則出台才申請,競爭較龐大。他透露,現時仍在初期考慮階段,估計資本開支不會高於 50 億元。作為本港的保險公司,亞洲金融未擬到內地發展保險業務,主因內地保險業與醫療不同,競爭已相當龐大,陳智思估計,即使能在內地獲得牌照,亦難以取得銷售網絡,加上要將本港品牌帶到內地發展,成本將高得驚人,故亞洲金融暫未擬到內地搶佔保險市場。

新浪網:陳智思太太辦學推品德教育
(原載:明報 2011-07-10)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10710/-1-2377350/1.html?rtext
節錄:求學不是求分數,但本港教育制度下,考試、功課幾乎已填塞了小朋友的全部生活。一向着重孩子品格成長的陳智思夫婦,兩年前毅然把兩子由主流學校轉到以大自然為主題的「自然學校」,陳太其後更決心走到台前,用行動實踐品格教育,今年 9 月會開辦私立小學培生學校,期望家長與小孩都能透過另類教學,讓孩子多元成長,培養品德。本身為新加坡人的陳智思太太陳楊碧鈴,有感本港孩子學習壓力大,兩歲便要入讀幼兒班,所以自己兩個孩子成長時,她捨棄主流教育,自行教導孩子。

陳智思夫婦棄主流教育辦私校
RTHK 2012-05-14
http://hk.news.yahoo.com/%E9%99%B3%E6%99%BA%E6%80%9D%E5%A4%AB%E5%A9%A6%E6%A3%84%E4%B8%BB%E6%B5%81%E6%95%99%E8%82%B2%E8%BE%A6%E7%A7%81%E6%A0%A1-025600131.html
節錄:陳智思的太太,成立了一間私立小學,教授她兩名兒子。她表示,大部份主流學校課程催谷功課,她不希望兒子學習只著重應付考試。新成立的學校在北角,採用全英語教學,普通話教中文,課本是簡體字,除了有中英數之外,亦引入美國一套課程,灌輸聖經知識及德育,並設有音樂及繪畫堂。上課時間與全日制小學一樣,早上 8 時至下午 5 時,目前全校教師及職員有 6 人,全部已獲得認可的專業資格,學生只有陳智思兩名孩子。未來一兩個月會招生及增聘教師,希望新學年會有更多學生,並有信心他們畢業後可以銜接上主流中學。

維基百科:卜蜂國際 (Charoen Pokphand Grou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C%E8%9C%82%E5%9C%8B%E9%9A%9B
節錄:卜蜂國際有限公司(港股編號:43)是泰國卜蜂集團旗下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在中國大陸管理 70 多間飼料廠房,是中國的主要飼料生產商。公司於 1987 年在百慕達成立,並自 1988 年起在當時的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卜蜂國際及其附屬公司於中國大陸被稱為「正大集團」,自中國於 1970 年代末對外開放起已經於中國投資及經商。時至今日,卜蜂國際在中國最少 26 個省及直轄市建立了據點。另外和北企集團合營公司,洛陽北方易初摩托車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及銷售摩托車產品,其牌子為「大陽」。

維基百科:正大集團 (Chia Tai Grou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A3%E5%A4%A7%E9%9B%86%E5%9B%A2
節錄:正大集團 (Chia Tai Group) 由泰籍華人謝氏兄弟(謝易初和謝少飛)創辦於 1921 年,總部位於泰國曼谷。正大集團在中國大陸以外稱作卜蜂集團 (Charoen Pokphand Group)。目前正大集團是泰國最大的商業集團。

Charoen Pokphand Group(卜蜂國際)
http://www.cpthailand.com/

Chia Tai Group(正大集團)
http://www.chiataigroup.com/

中國平安近 640 億市值 H 股遭質押 正大財力再遭質疑
大公報 2013-11-14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
http://finance.takungpao.com.hk/gscy/q/2013/1114/2037725.html
節錄:今年初,泰國正大集團通過旗下 4 家子公司接手了匯豐控股所持有的中國平安 15.57% 股份,交易金額高達 727.36 億港元(約 93.85 億美元),並且以現金支付。當時市場就質疑正大集團的財力能否承載住如此巨額交易,隨之而來的傳聞也不絕於耳。但最終正大集團順利拿下這 15.57% 的股權,成為中國平安第一大股東,而時隔不到一年,正大集團又將八成的中國平安股權質押給瑞銀集團進行融資,這似乎再一次印證了此前市場的猜疑。公開資料顯示,正大集團在中國投資額近 60 億美元,年銷售額超過 500 億元人民幣。這樣算來,中國平安股權的交易額甚至超過了正大集團在中國的整個年銷售額。所以,在整個股權收購過程中,大家最為關注的莫過於正大集團如此大手筆的收購資金從哪裏來,交易背後是否另有其人。從最初的「明天系」介入交易到國開行「叫停」正大貸款融資,再到瑞銀被傳為背後金主,無不圍繞着「錢從哪裏來」的問題。股權質押融資是比較常見的融資模式,但在股權質押融資中,如果質押人無法正常歸還融資款項,那麼企業的股權可能面臨折價轉讓風險,形成股東變更的局面,另外,被質押的股權其價格波動也會帶來一定的市場風險。

中國新聞網 2013 年 11 月 13 日:
正大集團將所持中國平安全部 H 股質押給瑞銀
(原載:中國證券報)
http://big5.chinanews.com:89/gate/big5/finance.chinanews.com/stock/2013/11-13/5497292.shtml
節錄:中國平安公告稱,正大集團將所持中國平安 H 股全部質押給瑞銀倫敦分行,但未披露此次股權質押的目的。截至 2013 年 11 月 12 日,正大集團合計持有中國平安 10.69 億股股份 (約佔中國平安總股本的 13.5%),其中累計質押 8.895 億股股份(約佔中國平安總股本的 11.23%)。中國平安與匯豐控股 2012 年 12 月 5 日發佈公告稱,匯豐控股已將所持全部中國平安股份以每股 59 港元、總價 727.36 億港元(約合 94 億美元)轉讓給泰國正大集團。交易完成後,正大集團將成為中國平安單一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 15.57% 。同時,瑞銀為該筆交易的唯一顧問。當時,曾傳言瑞銀是該筆收購案的幕後金主。不過,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在今年博鰲論壇期間表示,用於購買平安股權的資金均是自有資金。

中國平安保險
http://www.pingan.com/

大公網 2014-01-18:
溫家寶親筆函吳康民描述退休生活 矢言絕不以權謀私
(原載:明報 2014-01-18)
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focus/2014-01/2189431.html

The New York Times:
Billions in Hidden Riches for Family of Chinese Leader
2012-10-25
http://www.nytimes.com/2012/10/26/business/global/family-of-wen-jiabao-holds-a-hidden-fortune-in-china.html?ref=wenjiabao&_r=0
Extract: In 2004, after the State Council, a government body Mr. Wen presides over, exempted Ping An Insurance and other companies from rules that limited their scope, Ping An went on to raise $1.8 billion in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of stock. Partnerships controlled by Mr. Wen’s relatives — along with their friends and colleagues — made a fortune by investing in the company before the public offering. In 2007, the last year the stock holdings were disclosed in public documents, those partnerships held as much as $2.2 billion worth of Ping An stock, according to an accounting of the investments by The Times that was verified by outside auditors. Ping An’s overall market value is now nearly $60 billion.

The New Work Times: The Wen Family Empire
2012-10-25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2/10/25/business/the-wen-family-empire.html?ref=global

The New York Times: Wen Jiaobao News
http://topics.nytimes.com/top/reference/timestopics/people/w/wen_jiabao/index.html

相關的文章:

南洋幫(二)
2014 年 1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6.html
節錄:如果你是香港的資深股民,一定數得出華資銀行放售的原因:(1) 08 年底金融海嘯之後,官府加強監管,內部監控成本增加,做生意綁手綁腳。(2) 中資機構入城,有偉大祖國當靠山,可以不跟商業原則辦事。(3) 銀行世家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不想繼承祖業,只想趁好價放售,然後擺脫家人,自立門戶,從此海闊天空,做自己喜歡的事。

離岸中心(四)
2009 年 1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1/blog-post_18.html
節錄:銀行家來自潮州,戰後在香港創業。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他受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委託,接收了一筆來自廣東省政府的五億港元巨款,另外還有一筆數目不明的美元。那筆錢當中有沒有國民政府來不及調走的資金、因戰亂而被凍結的海外華僑匯款,以及共產黨抄家得來的財富,天曉得。銀行家把錢存入香港的獅子錢莊生息,那是大英帝國的金融旗艦。跟銀行家接頭的共產黨員,是個帶兵的客家人,來自廣東梅縣。

去留之間
2013 年 7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6.html
節錄:香港的營商環境變化多端,風高浪急,充滿挑戰,去留之間,充分考驗生意人的眼光與智慧。八九十年代,英資開始部署淡出。華資接力的結果,是地產霸權坐大,成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未來是否會由往績欠佳以及肩負政治任務的中資接手,有待觀察。近年多宗的跨國收購合併活動均顯示,國家隊高價接貨的一刻,極有可能是派對終結,又或者是某個行業開始走下坡之時。

月光光
2010 年 8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586.html
節錄:講起舊曲新詞,我曾經聽一個壞男人唱色情版<月光光>。慈母變鹹濕佬,蝦仔變蝦女,副歌變呻吟。經典童謠慘變<十八摸>,真係無陰功(粵語:可憐、可歎)。主唱者是股票經紀,地點是錢莊盤房 (Dealing Room)。中秋前夕,交投淡靜,他唱給電話中的客戶聽。這位大哥以創意粗口聞名中環,後來由於涉及金融罪案,被捕入獄,現正服刑。以他的粗口水平,應該很容易融入獄中的社群。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香港的大學,本質上是國企,是政府架構的延伸。不但財政上依賴官府的撥款,連高層的人事任命,也是由官府所控制。因此,政治勢力要干預學術自由,易過借火。政治勢力以外,還有來自商界的影響力。生意人眼中,管治欠佳、作風官僚,難以衡量效益的法定機構(大學),是一堆缺乏監管的金錢、資源、公帑,即是 Other People’s Money,絕對不容錯過,一於收為己用。

07/02/2014

For the first comment: Noted with thanks. Revi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