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南洋幫(五)


香港的股評人,不乏南洋華僑,謝清海和曾淵滄是好例子。

謝清海

謝清海 (Cheah Cheng Hye) 是基金經理,故鄉是馬來西亞檳城。如果你是香港的資深股民,應該記得他的名字。謝清海不時接受傳媒的訪問,評論中港股市走勢,如何挑選股票,諸如此類。他早年在國際英語傳媒擔任駐港財經記者,後來轉職投資銀行,然後跟富家子合作,自立門戶當基金經理,提供資產管理服務。

資料顯示,謝清海是不懂中文的,他應該是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南洋華僑。他的生意拍檔葉維義(提示:葉謀遵+新昌營造)表示,謝清海如今會說普通話。也許是會說簡單的中文,但是讀寫能力非常有限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南洋華僑。跨國金融機構中,這種人很常見,通常出身富裕家庭,從小放洋,英文姓氏帶有南洋風味(福建話拼音),例如:Ong(王)、Tan(陳)、Goh(吳),因此不難辨認。

謝清海出任主席的惠理集團(港股編號:806)的官方網頁說,該公司二十年來一直堅持採取價值投資 (Value Investing) 策略,即是 Warren Buffett(巴菲特)或者 Benjamin Graham 的那一套 ―― 購入賬面值偏低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但是謝清海的生意拍檔葉維義說,近年惠理集團開始調整投資策略,會買入高市盈率 (P/E Ratio) 的股票,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資料。

曾淵滄

曾淵滄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的商學院,是財經學者,目前在主流傳媒擁有不止一個專欄,中文程度肯定好過謝清海,至於他有沒有投資智慧,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提供的資料,然後自行判斷。 Auntie 只能說,他的文章適合普羅大眾。

曾淵滄來自新加坡,早年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的數學系。因此,接受訪問的時候,經常要回答「香港是否應該向新加坡學習?」之類的問題。對他來說,被記者要求解釋兩地在產業結構、公共房屋和人口政策方面的差異,是家常便飯。至於他對新加坡的理解是否正確,有沒有與時間並進,要問新加坡人,歡迎留言。

政治立場方面,曾淵滄被維基百科形容為「親建制」,例子:2007 年他支持葉劉淑儀(提示:保安局長、掃把頭、23 條)參選香港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形容她是「優質股」,值得「長線持有」。哈哈,鹹魚青菜,各有所愛。論外表,很匹配。

曾淵滄另一個特點,是講粵語的口音跟蔡瀾很相似,兩個都是在香港曝光率甚高的新加坡人。曾淵滄主攻投資理財,蔡瀾則提供吃喝玩樂旅遊情報。對,蔡瀾就是那位出身電影界的食家,曾經擔任日本電視節目<鐵人料理>的評判,由於日語流利(年輕時留學日本),加上說話狠辣,被日本傳媒譽為「辛口」(日本漢字:勁辣、毒舌)。 Auntie 是老人家,眼盲耳聾,習慣把電視機當收音機用。每次曾淵滄接受訪問,我都以為是蔡瀾的飲食節目,然後開始覺得肚餓,走入廚房尋找食物。曾教授的投資智慧,於是左耳入右耳出,幸好我不是他的學生。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金錢之王 2014:葉維義:投資基金本末倒置>
作者:蔡東豪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20 日
節錄:(蔡:蔡東豪,葉:葉維義)蔡:你覺得,謝清海有什麼特別叻的地方?又或者,謝清海過人的地方有無改變?葉:一個人的思考過程不會變,會變的只有心態,技巧上更加變通。以前,清海看價值投資,就是低市盈率,現時價值的定義很多變,他亦跟住變。惠理剛開始的時候,單單專注在香港,股票增長有一定限制。後來大陸開放了,增長潛力大了很多,他的想法更加變通,不單看低市盈率的股票,就算高市盈率的股票,如果有增長潛力的話,他一樣去投資。蔡:這一點好難,很多人抱着一本秘笈、一套武功行走江湖,根本無想過去變。以前 Benjamin Graham 那一套只買賬面值低的股票,那大部份股票不符合標準。我自己遠距離觀察謝清海,過去二十年,怎樣適應、擁抱中國的故事,是他最成功的地方,他仲要唔識中文。葉:清海睇到好清楚應該甚麼時間投資大陸,不是人云亦云湧入去。他好願意學習,亦都好鍾意學新事物。清海在中國花了很多時間,現時他普通話說得不錯。

謝清海 (CHEAH Cheng Hye)
惠理集團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
http://www.valuepartners.com.hk/tc/about-us/leadership/investment-management.html
節錄:謝清海先生現年五十九歲,出任惠理集團的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謝先生自一九九三年二月與合夥人葉維義先生共同創辦惠理基金管理公司,並一直管理公司的業務。彼於九十年代始出任惠理的首席投資總監及董事總經理,負責公司的基金及業務運作。二零零七年,謝先生成功領導惠理於香港聯交所上市,使集團成為香港首家及唯一一家的本地主板上市基金公司。於二零一三年,謝先生獲其家鄉所在州份馬來西亞檳城州政府冊封表彰傑出人士的 Darjah Setia Pangkuan Negeri (DSPN) 拿督勳銜。在創辦惠理之前,謝先生任職於香港 Morgan Grenfell 集團;彼於一九八九年創立並領導該公司的香港╱中國股票研究部門,出任研究及交易部主管。此前彼於<華爾街日報>及<遠東經濟評論>擔任駐香港財經記者。

惠理集團概覽
http://www.valuepartners.com.hk/tc/about-us/overview.html
惠理是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 2013 年 11 月底,管理資產約 105 億美元(未經審核)。自 1993 年建立資產管理業務開始,惠理二十年來一直堅持採取價值投資策略,專注於大中華區的發展潛力。惠理集團於 2007 年 11 月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巿(港股編號:806),成為第一家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我們管理絶對回報偏持長倉基金、長短倉對沖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量化基金與及固定入息產品等,服務亞太區、歐洲以至美國等地的個人及機構投資者。

維基百科:葉庚年家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1%89%E5%BA%9A%E5%B9%B4%E5%AE%B6%E6%97%8F
節錄:葉庚年家族祖籍浙江寧波鎮海庄市。清末葉雨庵協助族兄葉澄衷在寧波及上海經商及安排兒子葉庚年接受新式教育。葉庚年於 1920 年代至港讀書,及後創辦新昌營造(港股編號:404)。第二代:葉謀遵曾擔任新昌營造及香港期貨交易所主席,葉謀遵及其子女亦為香港賽馬會會員。第三代:葉維義及葉儀皓為執業律師,葉維義創立惠理基金及為香港政府服務(曾任行政會議成員),而葉維義妻子梁美蘭亦活躍於社交界。

維基百科:曾淵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E%E6%B7%B5%E6%BB%84
節錄:他曾經支持香港親建制派代表的葉劉淑儀參選 2007 年香港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並將葉太太形容成「優質股」,值得信任和「長線持有」,他現時的政治立場傾向親建制派。

曾淵滄博士@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B%BE%E6%B7%B5%E6%BB%84%E5%8D%9A%E5%A3%AB/137438902934470

題目:<炒潮流股宜用閒錢>
作者:曾淵滄
蘋果日報 2014 年 2 月 6 日
節錄:炒潮流股可以在股價變身後追入,可以在新股上市前申請,上市後追入,也可以撥出一點閒錢,以守株待兔的方法買入未被炒上但有可能炒上的股,這麼做的壞處是不知要等多久,也可能等好幾個月,潮流過了仍未炒起,資金積壓,因此只適合以閒錢炒。這樣炒的好處是,一旦幸運地有人看上這隻股,炒起了就是一筆小財,買個高興。前陣子我買入長江生命科技(港股編號:775)就是以這個道理買入的,近日,醫療股是當炒的概念,只要長江生命科技的大老闆李嘉誠找到合作夥伴,此股隨時可以變身,李嘉誠是一個很懂得捕捉潮流的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一口氣推出好幾隻的首長系列股票,隻隻當炒,千禧年間,推出 tom.com 與長江生命科技。

題目:<多少錢才夠退休?>
作者:曾淵滄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2 月 7 日
節錄:在新加坡打工,每月中央公積金的供款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高達月薪的 36% ,我相信新加坡政府是計算過的,知道每個人每月都要這麼多儲蓄,才能安享晚年。我覺得新加坡的公積金供款比例,是值得大家參考的數據。換言之,在香港連強積金一起計算,你每月的儲蓄,也應該相當於收入的 36% 。前陣子,特首宣讀施政報告後接受電台訪問,一名家庭月入 3 萬的聽眾打電話訴苦,說政府未惠及中產,結果網上有人質疑「 3 萬都算中產」?後來,更有人說他們夫婦月入 7 萬,依然幾乎月月花清光。我認為錢夠不夠用,永遠是看你怎麼用,月入 7 萬可以花光,月入 10 萬一樣會覺得錢不夠用,問題只是自己的選擇,是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我省無可省,不知如何省」只是藉口。

圖左:謝清海
來源:http://www.hrtv.cn/uploads/allimg/130712/17-130G21J543411.jpg

圖右:曾淵滄
來源:http://i1.ytimg.com/vi/xPgjRaee0pw/maxresdefault.jpg

相關的文章:

股評人
2010 年 4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4/blog-post_23.html
節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市民投資股票的比例高,超過三份一成年人是股民(註一)。但是香港人工作時間長,忙於揾食(謀生),沒有時間做功課,結果本地盛產「即食」(快速版)股評人,貶義的說法叫「財經演員」。他們當中有人有鬼,有男有女,來自四面八方,操兩文三語(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至於測市和揀股之道,有人用理論也有人信風水,正路邪門一應俱全,是個發展成熟、競爭激烈的紅海 (Red Ocean) 市場。

東尼(一)
2010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4/blog-post.html
節錄:東尼 (Tony Measor, 1933-) 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鬼佬股評人。東尼的投資哲學非常 Old School、王道、正路。他主張「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發掘有潛力但是現階段被低估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 (Buy and Hold),即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1930-) 的那一套。上一代阿媽教女兒揀老公,也是這樣的。

學院派(二)
2013 年 5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9.html
節錄:這類文章,其實是普及化的理財知識,層次不高,作為初入行金融推銷員的參考資料,又或者是寂寞中女的閒談話題,無傷大雅,無可厚非。上述理財文章的最大功能,是讓那群財經學者成為理財講座的嘉賓,又或者協助他們逃離象牙塔,轉型成為股評人、財經演員,即是所謂的「明燈」。真正的目的,是向閣下的錢包打主意,又或者是推銷自己。

學院派(一)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17.html
節錄:男學者的另一個常見缺點,是賣相欠佳、不修邊幅、不懂打扮。他們通常是中年公僕造型,又或者是麻甩佬、電車男風格,令女生看了倒胃。也許正合校長的心意,因為可以有效地防止師生戀。香港有一堆社會科學學者,經常在電視上月旦時事,充當政治評論員,曝光率最高的幾位,論長相都是「極品」,帶回家見父母,老人家的反應是:「家陣啲男人死曬咩!」

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笑話
2008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11/blog-post_11.html
節錄:金融海嘯令大家心情沉重,愁眉不展。是時候苦中作樂,輕鬆一下。今時今日,最適合拿經濟學家開玩笑。以下笑話來自互聯網,就由罪魁禍首芝加哥學派開始:Q: How many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does it take to change a light bulb? A: None. If the light bulb needed changing the market would have already done it. Q: Why did God create economists? A: In order to make weather forecasters look good.

經濟學人(三)
2009 年 11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11/blog-post_25.html
節錄:讀過上述的標題,大家都猜得到,<經濟學人>對中國所採取的立場。這份雜誌既然右傾,對於共產主義國家,自然沒有甚麼好話。它並不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無意成為「新朋友」。對於中共六十周年國慶大閱兵,<經濟學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老百姓無法自由地參與的慶典,何喜之有?

南洋幫(二)
2014 年 1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6.html
節錄:香港和新加坡向來是南洋華僑的財富管理中心。共通點:華人社會,中文通行,政治穩定,資訊流通,稅制簡單,透明度高,治安良好。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前英國殖民地,既有英式法制提供資產保障,也有外資銀行提供國際水平的金融服務,可以把家族的資產調動到世界各地。在這種背景之下,南洋資金直接收購香港的華資銀行,顯得順理成章,同時亦具備戰略意義,尤其是在西方金融機構紛紛唱淡中國經濟,並且退出中國的金融業的時候。

南洋幫(一)
2013 年 1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9.html
節錄:也許是「新加坡模式」太過成功,又或者是南洋的華文教育實在牽涉太多複雜的政治考慮,許多南洋華僑都向李光耀學習,把孩子送去外國讀書,接受英語教育。有需要的話,再循其他途徑學中文。近年香港的中產和富裕家庭也出現類似的情況,與其讓孩子在學校裡面被洗腦,不如從小就放洋,寧願他們不懂中文和不了解中國文化。有需要的話,將來再想辦法。在學習中文這個問題上,香港曾經是南洋華僑採購中文教材以及替自己添置精神食糧的地方。

28/02/20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