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龍馬精神
馬年個個都用徐悲鴻 (1895-1953),Auntie 也不例外。網上找來的大師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奔馬,右下角的題字:「山河百戰歸民主,剷盡崎嶇大道平。悲鴻。辛卯年。」翻查<萬年曆>,即是 1951 年(民國四十年)。
祝大家龍馬精神,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如果你是討厭被長輩公審的小朋友,請參考 2011 年 1 月 29 日刊出的<拜年問答>, Auntie 早已為你準備好 Model Answer ,歡迎抄襲,請代廣傳。另外,<南洋幫>系列未完,稍後繼續。
插圖來源:互聯網
YouTube 精選:
香港賽馬會廣告:2014 農曆新年賽馬日 (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631UGesJpg
香港電影工作者製作的動畫,以徐悲鴻的多幅作品為基礎。
<香港中樂團>俄羅斯奏響<賽馬>(1:4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eGszreiCg
<賽馬>是黃海懷 (1935-1967) 的作品。這首樂曲篇幅短小,一氣呵成,運用了特別的擬聲效果,中段用手指撥弦製造馬蹄聲,結束時用滑音模仿馬匹的嘶叫聲,可以把現場氣氛推至高峰,連外國人也聽得懂,因此是音樂會常用的安歌曲。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徐悲鴻 (1895-195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90%E6%82%B2%E9%B8%BF
百度百科:黃海懷 (1935-1967)
http://baike.baidu.com/view/68023.htm
香港中樂團
http://www.hkco.org
相關的文章:
拜年問答
2011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1/blog-post_29.html
節錄:小孩子和年輕人都怕拜年,因為那些年過半百、本身事業愛情都一塌糊塗的長輩,最喜歡用關懷做藉口,質問晚輩為何尚未買樓、結婚、生仔、嫁入豪門、發達上岸,諸如此類。為免破壞節日氣氛以及維持表面上的和諧,以下提供一堆標準答案,任君選擇,歡迎抄橋,祝大家一團和氣。
迎春花、歡樂年年
2011 年 12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2/blog-post.html
節錄:對於三十歲以上的香港人來說,這兩首歌是從小聽到大,耳熟能詳。迎春花開,歡樂年年。年復一年,昔日的螢幕情侶如今依然活躍,不過已經是男女主角的父母,而我們也長大了,各有際遇。日子有功,音樂一起,大家都會跟著唱,甚至自動加上粵劇做手。絕對是過年的例牌菜,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28/01/2014
2014年1月26日星期日
南洋幫(二)
對於南洋華僑來說,如何處理跟紅色中國的關係,是一生的功課。如果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主題,是跟紅色中國保持距離(即:李光耀的做法),那麼,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如何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同時減少(本國及大陸)政治動盪所帶來的風險,便成為南洋富商最關心的課題。
第二代的南洋華僑,解決了基本溫飽和孩子的教育問題,累績了一點財富。他們需要挑選財富管理專家,然後進行資產配置 (Asset Allocation),保住上一代開創的事業,以及為下一代接班鋪路。他們經歷過東南亞排華,如果是返大陸讀書的那一群,更加見識過真正的紅衛兵,明白分散投資的重要性,不會把所有的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但是肯定會把部份的資產或家人長期安置於香港或新加坡。
香港和新加坡向來是南洋華僑的財富管理中心。共通點:華人社會,中文通行,政治穩定,資訊流通,稅制簡單,透明度高,治安良好。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前英國殖民地,既有英式法制提供資產保障,也有外資銀行提供國際水平的金融服務,可以把家族的資產調動到世界各地。兩地都是亞洲的金融中心,近年銳意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 (Renminbi Offshore Centre) 業務,提供人民幣理財產品,為在大陸經商的華人客戶提供方便。南洋華僑以外,近年也有不少「走出去」的國產貪官、暴發戶和太子黨移居香港或新加坡,推高了兩地的住宅樓價。他們利用兩地的金融系統清洗黑錢,轉移以及隱藏資產,同時透過設立離岸公司或私人信託 (Private Trust),在海外建立小金庫,詳情請參考國際調查記者同盟(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簡稱 ICIJ)最近的報導。
南洋資金收購香港的華資銀行
在這種背景之下,南洋資金直接收購香港的華資銀行,顯得順理成章,同時亦具備戰略意義,尤其是在西方金融機構(例如:匯豐、高盛、花旗)紛紛唱淡中國經濟,並且退出中國的金融業(即:沽售手頭上的大陸金融機構股份)的時候。
新加坡的金融機構尤其進取,鍾情家族擁有的香港華資銀行。如果你是香港的資深股民,一定數得出華資銀行放售的原因:(1) 08 年底金融海嘯之後,官府加強監管,內部監控成本增加,做生意綁手綁腳。(2) 中資機構入城,有偉大祖國當靠山,可以不跟商業原則辦事。(3) 銀行世家的第三代或第四代,不想繼承祖業,只想趁好價放售,然後擺脫家人,自立門戶,從此海闊天空,做自己喜歡的事。
例子一:2014 年 1 月初,新加坡華僑銀行 (OCBC) 宣布就收購香港永亨銀行 (Wing Hang Bank) 進行談判。最新的消息,是談判的限期延長至今年的 3 月 3 日。以資產規模排名,華僑銀行是新加坡的第二大銀行,僅次於星展銀行 (DBS)。幾乎同一時間,新加坡華僑銀行 (OCBC) 在 2014 年 1 月中,宣布增持大陸的寧波銀行(Bank of Ningbo),股權比例從 15.34% 提升至 20%,涉及的資金 3.83 億新加坡元(約 3.03 億美元),由內部資源支付。
例子二:至於星展銀行 (DBS),早於 2001 年 4 月,已經透過向國浩集團(英文:Guoco Group Limited,港股編號:53)購入道亨銀行(英文:Dao Heng Bank)打入香港市場。而出售道亨的國浩集團,大老闆是祖籍福建的馬來西亞富商郭令燦(英文:Quek Leng Chan)。那次交易,國浩集團勁賺三百億(港元),寫下南洋幫的光輝一頁。郭令燦的作風似公司醫生,會長期持有購入的資產,養大之後善價而沽,不過未必會益小股東。國浩目前持有東亞銀行(英文:Bank of East Asia, 港股編號:23)大約 15% 股份(2013 年中的數字),是該行的第二大股東。東亞銀行的股權分散,而且涉及李氏家族成員(即:李民橋、李民斌)的接班問題,國浩最後能否全面收購,變數甚多。郭令燦是財技高手,也許已經有兩手準備。
從策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的角度看,收購競爭對手的好處是:減少競爭,迅速提升市場佔有率。如果被收購者具備收購者所缺乏的優勢(例如:大陸的分行網絡),更可達致優勢互補,即是:協同效應 (Synergy Effect: 1+1>2)。對於新加坡的金融機構來說,併購香港的華資銀行或持有大陸的中小型銀行股份,有助拓展市場,提供更廣闊的客戶基礎和發展的空間,對於爭取大陸客戶或者打入大陸市場,有很大的幫助。新加坡格局太小,必須衝出去,才能找到新的增長動力。新加坡是香港的競爭對手,特區政府的高官一聽見新加坡就頭痛。
西方金融機構的情況則很不同,它們沽售手頭上的大陸金融機構的股份,原因可以是:(1) 新管理層調整策略,又或者開始看淡中國。原因:增長放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2) 歐美市場業務失利(例如:要向監管機構繳交巨額的洗黑錢罰款),於是出售非核心資產填數。(3) 跟大陸的金融機構合作得不愉快,沒有話事權或者被欺負,寧願壯士斷臂,止蝕離場,乾手淨腳。
新加坡主權基金:鍾情中港兩地銀行股
新加坡有兩個主權基金,分別是: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 和淡馬錫控股 (Temasek)。 GIC 由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 (Lee Hsien Loong) 出任主席, Temasek 則由李顯龍的太太何晶 (Ho Ching) 出任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長。眾所週知,主權基金 (Sovereign Fund) 的錢,來自國家的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的血汗錢。這種「閉門一家親」的情況,曾經被西方傳媒批評為群帶關係、世襲制度、腐敗根源。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淡馬錫集中投資於以下幾個行業:(1) 金融 (2) 電訊、傳媒及科技 (3) 運輸和工業 (4) 生命科技、消費品及房地產 (5) 能源及資源 (6) 其他。其中,金融行業佔投資組合的比重大約是三成,持有的股份包括一些在香港上市的中港金融機構,例如:中國銀行(中銀控股:3988,中銀香港:2388)、建設銀行(港股編號:939)、工商銀行(港股編號:1398)、中國平安保險(港股編號:2318)、渣打銀行(港股編號:2888)。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是四大國有銀行之一,也是恒生指數成份股,而且是市值很大的「重磅國企」,佔恒生指數的比重分別是 6.85% 和 5% ,加起來是 11.85%。相比之下,最「重磅」的恒生指數成份股匯豐(港股編號:05)的比重也不過是 15% 。某程度上,持有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股份,可以用作套戥工具(即是:炒賣恒生指數的替代品)。
明顯地,新加坡看好中港兩地的銀行業前景(洋鬼子則唱淡)。新加坡資金不但直接收購香港的華資銀行或持有大陸的中小型銀行股份,同時也在股市吸納中港兩地的金融股。借用 iBank 術語,其投資策略是 Strong Hold 或 Heavily Weighted 。
在香港房地產市場的投資
南洋富商也許會在大陸投資設廠辦實業,又或者涉足「第一產業」(即:農林漁牧),不過香港是炒賣之城,早已沒有工業,要為巨額資金尋找長期停泊的地方,股票以外的選擇,離不開磚頭(房地產)。如果你是香港的資深股民,一定記得已故的印尼華僑富商林紹良(英文:Leim Sioe Liong)(1916-2012)。他在香港擁有上市公司第一太平 (First Pacific,港股編號:142),現任主席是他的兒子林逢生(英文:Anthoni Salim)。林紹良和李文正(英語:Lie Mo Tie,印尼語:Mochtar Riady)合作創辦的力寶集團 (Lippo Group) 擁有金鐘的力寶中心 (Lippo Centre) ,外觀似樹熊抱住樹幹,很有特色。林紹良和李文正都是祖籍福建的印尼華僑,商業王國跨越東南亞、香港及大陸。
林紹良的故事非常有代表性。他似胡雪巖,是官商勾結的好例子。在缺乏法治制度以及動盪不安的亞洲國家,商人向政客或軍人尋求保護,得以進軍一些需要專利或者屬於壟斷性質的行業,然後被捲入權力鬥爭之中,最後破產、入獄或被清算,是常見的事。林紹良的靠山叫蘇哈圖(又名:蘇哈托,英文:Suharto)(1921-2008),在獨立戰爭的年代,林紹良向蘇哈圖的軍隊供應醫療用品。之後反共的蘇哈圖成為總統(並且以清共為理由在六十年代中屠殺華人),但是林紹良卻壟斷了印尼的水泥和麵粉行業。往後多年,印尼貧富懸殊,排華情緒加劇。在亞洲金融風暴的背景之下, 1998 年的夏天,印尼雅加達爆發騷亂,林紹良的大廈被暴徒夷為平地。年過八十的林紹良最後移居新加坡,他的兒子林逢生則轉移事業基地到大陸和其他國家投資。官商勾結,向來是雙刃劍 (Double-edged Sword)。押對了,一帆風順,回報可觀。押錯了,斷送身家性命財產,還有兒孫的前途。說穿了,是賭博。亂世中,如何押注,不但考眼光,更需要運氣。不少生意人因此患得患失,容易迷信風水命理。華人社會,江湖術士多,是有理由的。
其他涉足香港房地產市場的南洋富商,還有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他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香格里拉亞洲(港股編號:0069)、嘉里建設(港股編號:0683)和嘉里物流(港股編號:0636)。另一位,是來自新加坡的黃志祥(英文:Robert Ng Chee Siong),旗下有香港上市公司信和置業(港股編號:0083)。這一位,向來是地產界的「超級大好友」,喜歡在樓市接近高峰的時候向官府買入土地,即是「摸頂入市」,令公司幾乎破產。另外,又試過炒賣恒生指數期貨合約虧損十億港元。這種人,港式財經術語叫「明燈」,即:跟他對著幹你會發達!是實踐「相反理論投資法」(Contrarian Investing) 的基準 (Benchmark)。郭鶴年和黃志祥,都是祖籍福建的南洋華僑。
插圖來源:
http://ecomey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southeast_asia_map.gif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ICIJ)
https://www.facebook.com/ICIJ.org
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ICIJ):
Who's Who in China Leaks (Jan 22, 2014)
http://www.icij.org/blog/2014/01/whos-who-china-leaks
Summary: Among thousands of Chinese users of tax havens revealed in the ICIJ files are relatives of the country’s top leaders and some of China’s wealthiest men and women. Find out their links to power and to the offshore economy.
中證網(2014-01-06):
華僑銀行與永亨銀行展開排他性收購談判
(原載: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s.com.cn/gg/gsxw/201401/t20140106_4272142.html
節錄:新加坡的華僑銀行 (OCBC) 已就收購永亨銀行有限公司 (Wing Hang Bank) 展開談判,該交易對永亨銀行估值可能超過 50 億美元。如果交易達成,將成為近幾個月來第二宗針對香港銀行的、規模 10 億美元以上的收購案。以資產規模排名,華僑銀行是新加坡的第二大銀行,僅次於星展銀行 (DBS)。永亨銀行的潛在收購方可以借收購交易進入中國大陸的銀行業市場。永亨銀行由香港的馮氏家族控制,永亨銀行的網站顯示,該行在香港有 40 家零售業務分支機構,在中國大陸(主要在廣東省)有 14 家,在澳門有 11 家。
騰訊財經 2014-01-15(簡體字)
「加碼」寧波銀行:華僑銀行佈局「中國跳板」
http://finance.qq.com/a/20140115/005062.htm
節錄:新加坡華僑銀行 (OCBC) 繼上週做出了收購香港永亨銀行 (Wing Hang Bank) 的決定之後,昨日宣布將繼續加大對寧波銀行 (Bank of Ningbo) 的投資「籌碼」。華僑銀行週二表示,同意以 3.83 億元新加坡元(約合 3.03 億美元)增持寧波銀行,持股比例將從 15.34% 提高至 20%,增持資金來源於該行的內部資源。目前,華僑銀行的主要市場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大中華地區,這家新加坡資產規模排名第二的銀行一直向其他市場擴展業務。2009 年,該行斥資 14.6 億美元收購了荷蘭國際集團 (ING) 的亞洲私人銀行業務,以把握亞洲財富管理業務迅速增長的機遇。有趣的是,在傳統國際大鱷紛紛撤離中資金融機構的時候,新加坡、西班牙等資產規模相對「小型」的銀行卻在加速佈局中國內地的業務。匯豐控股 (HSBC) 繼 2012 年底成功出售所持的中國平安股權後,於去年 12 月出清所持的 8% 上海銀行股權。 2013 年 5 月,高盛 (Goldman Sachs) 清倉工商銀行股票,而花旗銀行 (Citibank) 於 2012 年 3 月拋光對浦發銀行的持股。
華僑銀行 (OCBC)
http://www.ocbc.com
寧波銀行 (Bank of Ningbo)
http://www.nbcb.com.cn
星展銀行 (DBS)
http://www.dbs.com.hk
國浩集團 (Guoco Group Limited)
http://www.guoco.com
國浩集團:郭令燦 (Quek Leng Chan)
http://www.guoco.com/eng/aboutus/directors.htm#queklengchan
維基百科:郭令燦 (194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4%BB%A4%E7%87%A6
湯財文庫:傳奇過江龍 賣道亨勁賺三百億
2001-04-19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2125
節錄:擾攘多時的道亨銀行收購,於上週中旬卒名花有主。新加坡發展銀行 (DBS) 宣佈,以四百五十億元高價收購道亨銀行全部股權。作為道亨銀行大股東的國浩集團,今鋪勁賺三百億元,真箇盆滿鉢滿。國浩集團大股東,是大馬豐隆集團的郭令燦家族。郭家於八二年二月,透過豐隆以十億七千萬代價,收購香港道亨銀行至今。今次出售套回三百二十二億元,還未計歷年收息,投資道亨淨袋三百億,認真和味。於二十年前登陸香港的國浩集團,原是大馬過江龍,由豐隆集團郭令燦家族所控制。郭令燦雖貴為大馬百億富豪,生活卻極之低調及神秘。
題目:越秀購創銀 金管局開綠燈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10 日
節錄:越秀企業(集團)通過越秀金融控股,向創銀(1111)股東提出收購該行最多相等已發行股本 75%(3.2625 億股)的部份要約交易,已獲金管局批准越秀金融為創銀大股東控權人(50% 以上持股),意即為交易開綠燈。這亦是自去年 10 月,金管局收緊非銀行控股公司任銀行大股東相關條例並刊憲後,該局核准的第 3 宗同類個案。傳聞創銀現有主要管理層,包括行政總裁劉惠民,將繼續留任該行,但消息指,新控股股東委派代表買家的成員(包括主席)加入創銀董事會,有關人事資料亦已提交金管局。本報截稿前未能聯絡到劉惠民回應。創銀昨升 1.73% 至 35.35 元,大股東廖企(194)更升 5.03% 至 15.88 元。
題目:港家族控股僅餘兩間
來源:蘋果日報 2014 年 1 月 25 日
節錄:去年下旬先後證實放盤的創興銀行(1111)及永亨銀行(302),至今一間已放售另一間則「埋門」在望,大新銀行(2356)及東亞銀行(023),將成為僅餘的兩間本地家族股東控股銀行。而上述兩宗交易亦反映,對本地銀行感興趣的內地或者外資買家,大不乏人,不過,鑑於東亞銀行的股權結構較為複雜,故進行收購並不容易,因此大新遂成為最有可能獲買家問津的下一個目標。
東亞銀行 (Bank of East Asia)
http://www.hkbea.com
恒生指數有限公司 (Hang Seng Index Company Limited)
http://www.hsi.com.hk
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http://www.gic.com.sg/en/
GIC Chairman - Lee Hsien Loong(李顯龍)
http://www.gic.com.sg/en/about/board-of-directors
Wikipedia - 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http://en.wikipedia.org
Temasek(淡馬錫控股)
http://www.temasek.com.sg/
淡馬錫控股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長何晶 (HO Ching)
http://www.temasek.com.sg/abouttemasek/boardofdirectors#s5
Wikipedia - Temasek(淡馬錫控股)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masek_Holdings
維基百科:林紹良 (1916-201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7%BB%8D%E8%89%AF
第一太平 (First Pacific)
http://www.firstpacific.com/
維基百科:蘇哈托(又名:蘇哈圖)(1921-200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5%93%88%E6%89%98
新加坡文獻館:印尼首富林绍良病逝(簡體字)
13/06/12
來源:(香港)新報 http://www.hkdailynews.com.hk
https://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8383
維基百科:李文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李文正
維基百科:力寶集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力寶集團
Lippo Group - Founder and Chairman - MOCHTAR RIADY(李文正)
https://lippogroup.com/mochtar-riady/
Extract: MOCHTAR RIADY (李文正)entered the business world as a proprietor of a bicycle shop at the tender age of 22. Born in East Java in 1929, Dr. Mochtar Riady left for Jakarta in 1954. And so began his journey to becoming one of Asia’s most respected business patriarchs.Through hard work, determination and an unwavering spirit of an entrepreneur, he grew the company into one of Asia’s leading diversified conglomerates. Dr. Mochtar Riady also transformed Indonesia’s banking landscape and became widely acknowledged as a master in turning around the fortun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king his mark in creating the country’s top banks – from Bank Buana, Bank Panin, Bank Central Asia and then Lippo Bank.
「印尼錢王」李文正家族分身家!持有港力寶中心
蘋果日報 2017-12-06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171206/4NSKK2Q5KF5IKPGB4EXM7V2RSI/
節錄:有「印尼錢王」之稱、力寶集團聯合創辦人李文正分身家,釐清信託架構,將在港上市的力寶系權益明確分成兩份,細仔李棕持有 60% 權益,大仔李白則持有 40% 權益,公司稱重組不會影響營運。該全權信託持有的 Lippo Capital Limited(LCL)擁有力寶(226)約 75% 股權,而力寶則持有力寶華潤(156)約 72.6% 股權,以及香港華人(655)約 66% 權益,三間公司市值計共 71.44 億元。現在 LCL 權益將會分開兩份,李棕持有 60%,李白則持有 40% 。
力寶華潤在全球經營多項業務,但最為人熟悉的是擁有金鐘力寶中心及咖啡店 Délifrance 香港業務;香港華人則擁有新加坡上市公司 Overseas Union Enterprise,主要經營商業、酒店等業務,並持有澳門華人銀行部份股權。今年 88 歲的李文正出身於印尼,曾於中國升學,其後在雅加達定居,並在當地從事銀行業發迹。今年於《福布斯》印尼富豪榜排第 9,身家約 30 億美元(約 234 億港元)。李文正與已故前華人首富林紹良創辦力寶集團,不過林紹良於數年前過身。至於大仔李白今年 60 歲,細仔李棕則為 57 歲,兩人均是力寶集團掌舵人,不過李白並未有在3間上市公司任董事職位,反而弟弟李棕則任 3 間公司主席。力寶系稱,重組不會對上市公司業務及營運造成任何影響,董事會亦沒有變動。
騰訊獲印尼力寶集團注資 4400 萬美元
北京新浪網 2018 年 6 月 25 日
http://finance.sina.com/bg/usstock/usstock_news/sinacn/2018-06-25/doc-iurzpxif6864526.shtml
節錄: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 26 日路透社稱,印尼力寶集團(Lippo Group)週二宣佈,已通過股票和股票掛鉤票據向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控股注資 6280 億印尼盾(約合 4435 萬美元)。力寶集團表示,此次投資將通過其香港子公司進行,並將有助於該公司的數字化。力寶集團是印尼第二大財團, 1980 年代末由當時的華人首富林紹良與印尼商人李文正合作創辦,企業資產超過 200 億美元。該公司在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房地產、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娛樂及服務業等資產,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印尼、新加坡、中國、香港、美國、澳大利亞等。
維基百科:郭鶴年 (192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9%B6%B4%E5%B9%B4
維基百科:黃志祥 (195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5%BF%97%E7%A5%A5_(%E5%95%86%E4%BA%BA)
Investopedia - Definition of Contrarian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c/contrarian.asp
相關的文章:
南洋幫(一)
19/01/2013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9.html
節錄:由於部份的華文學校被滲透或赤化,再加上五六十年代中共向南洋輸出革命(提示:馬共+方壯璧),因此南洋各國政府均對華文教育存有戒心,就算不是完全禁止,也是諸多限制(例如:限制每週的中文授課時數)。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南洋華僑子弟的教育問題,以及教學語言的選擇,成為非常敏感和複雜的政治問題。當年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策略,是進行「去中國化」,採用英文作為教學與商業語言,避免有排華紀錄的鄰邦(馬來西亞和印尼)有藉口攻擊新加坡。立國之初,李光耀相信,只有跟紅色中國保持距離,才能保證新加坡的生存。
離岸中心(三)
2009 年 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1/blog-post_11.html
透過英國或者歐洲的金融體系匿藏和調動資產的,當然不止前蘇聯的共產黨官僚,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貪官和政客。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一份子,又跟大英帝國有深厚淵源,在資金的流轉過程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近期的例子,有泰國前總理他信 (Thaksin Shinawatra)。下台之後,他信也間中在香港的高級場所出現。據報導,08 年年底他信的女兒動用 4500 萬港元,在香港購入豪宅(何文田京士柏山 19 號屋,京士柏山的發展商是恒基地產)。
留下買路錢(二)
2011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6/blog-post.html
節錄:交保護費,要交給有能力維持秩序的人。這個道理,生意人一定懂。在缺乏法治和治安不靖的地方,生意人的身家和性命都缺乏保障,正常的商業糾紛亦無法透過司法制度解決。生意人為求自保,需要尋找有力的靠山,保護費於是成為必要的開支。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商人必須托庇官府或者黑社會,才能保命。「紅頂商人」胡雪巖 (1823-1885) 是官商勾結的表表者。
雙軌制(三)
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html
節錄:特權階級的孩子早就紮根西方國家,移民不是問題。至於尋常百姓,一時間去不了西方國家,就先去香港、澳門或者新加坡,先住下來,休息一下,調養身體,消費購物,處理錢財,然後再想辦法。利用別人舖橋搭路也好,採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也好,總之是跑得越遠越好。這個遊戲叫三級跳,大陸女人玩得非常出色。她們全心全意追求個人幸福,其意志之堅定,足以開山闢石;其氣勢之強勁,足以令鬼神退避三舍。
姓甚名誰(二)
2010 年 11 月 1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1/blog-post_12.html
節錄:如果是來自閩南語系地區,懂得閩南話或者潮州話,準備移居新加坡的內地人,可以採用南洋華僑的拼音法,例如:Ong(王)、Goh(吳)和 Tan(陳)等等。南洋各國的老華僑,不是福建人便是潮州人又或者客家人。這三大族群加起來,至少佔了南洋華僑總數的六七成,內地人如果懂得當中一個族群的方言,改英文名字的時候便可以採用鄉音的拼音法。之後要扮演當地人,又或者融入當地社會,會比較容易。
Revised 07/09/2020
2014年1月19日星期日
南洋幫(一)
無飯開 下南洋
清末民初,政治動盪,耕地不足,沿海居民,下南洋者眾。當中,潮州人去泰國、柬埔寨,福建人去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同時有潮州人、福建人和客家人,而越南華僑則不乏廣東人。當中有我的父系和母系先人:祖父是到泰國謀生的潮州人,而外曾祖父是去越南做生意的廣東人。兩邊的生意,不約而同,都是米糧,可見無飯開,是下南洋的主要原因。到我這一代,卻是無飯一族,真是愧對祖先。
第二代南洋華僑:身份認同與教學語言
第一代的南洋華僑,為吃飯而下南洋。他們的孩子,在南洋出生,部份是跟當地土著女子所生的混血兒(例如:馬來娘惹)。第二代的南洋華僑,靠「父幹」解決了吃飯。成長過程中,面對身份認同危機(英文:Identity Crisis)。他們的父親,也許心繫家國資助辛亥革命(孫中山:華僑是革命之母!),又或者跟殖民地政權(歐洲人)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即是共謀(英文:Collaboration)或勾結(英文:Collusion)。作為移民的第二代,面對的問題是:應該把自己的身份,建立在那一種文化背景之上?應該選國民黨、共產黨,還是「其他的東西」?
所謂「其他的東西」,是指西方文化。第二代的南洋華僑,有些從小在出生地接受西方教育,唸洋書,學洋文,以英文、法文或荷蘭文為第一語言,中文程度比較差,可以完全不懂,又或者只是略懂幾句家鄉方言。這類人,部份是混血兒,作風洋派,跟華人父親或中國大陸關係疏離。長大之後,遠走高飛。著名作家董橋(原名:董存爵,1942-)曾任香港的<明報>和<蘋果日報>高層,他是印尼華僑(福建人),寫過不少文章,緬懷南洋的人與事。筆下其中一個例子,是個法文流利和熱愛音樂的越南華僑少年,後來因為戀上有夫之婦(表姊),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多年之後,感情破裂,去美國流浪,靠在酒店彈琴解決生計。
另一類的南洋華僑,從小唸華文學校,然後返大陸升讀大學。幾十年前的南洋華僑,升學困難,返大陸是其中一個選擇。另一個選擇,是去香港升讀英國人開辦的香港大學(提示:陸佑堂),請參考張愛玲的<燼餘錄>,收錄於<流言>。也有人選擇投奔新中國,結果被捲入政治漩渦,吃盡苦頭,要等到文革結束,才能離開大陸,因為出生地(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曾經排華,成為沒有國籍的人,只能在香港生活。也有人逃出大陸之後,經香港移居西方國家。董橋筆下的另一個故事,是幾十年前的南洋富家千金,跟潛伏於華文學校中的左翼學生戀上了,偷走了母親私藏的美金,跟紅色戀人一起投奔新中國,回國之後,被男人拋棄,然後遇上文革,幾乎沒命,要等到中年階段,才能離開大陸,移居香港,靠親友的接濟過日子。她的結局,是成為生意人的繼室,跟隨丈夫移民外國。
幾十年前,南洋有不少華文學校,部份由國民黨的海外支部開辦,又或是得到當地華僑的資助。這些學校,成為了國共鬥爭的戰場,部份被共產黨滲透或赤化,因此上述故事很常見。國民黨教育部官員的說法,是共匪試圖吸收華僑子弟,以及透過他們爭取當年非常短缺的外匯。即是:人財兩得,過橋抽板。五六十年代,有不少南洋華僑子弟投奔新中國,後來不少人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成為了香港人,在東方之珠終老。當中數目最多的,有可能是印尼華僑(福建人)。看過一些專欄文章,作者引述印尼駐港領事館提供的數字,估計居港印尼華僑連同他們的兒孫,人數接近三十萬。要尋找印尼華僑的故事,應該去北角,那裡是「小福建」(五十年初是「小上海」)。至於我父系的泰國潮州幫,則盤據九龍城,那裡是「小曼谷」,是吃泰國菜和潮州菜的地方,也有不少嫁給潮州男人的泰國女人在那裡開店賣食品。中國人的壞習慣,是割據一方,東南亞如是,香港也如是。
李光耀的策略:去中國化
由於部份的華文學校被滲透或赤化,再加上五六十年代中共向南洋輸出革命(提示:馬共+方壯璧),因此南洋各國政府均對華文教育存有戒心,就算不是完全禁止,也是諸多限制(例如:限制每週的中文授課時數)。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南洋華僑子弟的教育問題,以及教學語言的選擇,成為非常敏感和複雜的政治問題。當年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策略,是進行「去中國化」,採用英文作為教學與商業語言,避免有排華紀錄的鄰邦(馬來西亞和印尼)有藉口攻擊新加坡。立國之初,李光耀相信,只有跟紅色中國保持距離,才能保證新加坡的生存。
也是基於同樣的邏輯,令李光耀決心整治及改造以華文教育為宗旨的南洋大學(現名:南洋理工大學)。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老華僑的心目中,南洋大學之死,是一頁傷心史。內情複雜,眾說紛紜,欲知詳情,請上網。其中一個版本,是南大被紅色勢力滲透,李光耀要把它消滅於萌芽階段。另一種說法,是把矛頭指向該大學的首任校長,即是著名作家林語堂 (1895-1976),認為他管理不善,必須被革職,才能整頓校政。牽涉入事件中的另一位名人,是前港大校長王賡武 (1930-),有老華僑認為他是協助李光耀殺死南大的幫兇(提示:1965 王賡武報告書)。王賡武是研究海外華人歷史的學者,三十歲以上的香港人應該記得他。
南洋的歷史,香港的公立學校不會教,因為觸及九七前後的兩個宗主國的禁忌。對英國來說,香港人沒有必要知道南洋各國如何推翻殖民地統治。對偉大祖國來說,香港人無必要知道中共如何向南洋輸出革命,直接導致排華,連累華僑受盡苦難。想了解南洋的歷史,必須自己看書或上網,不妨從李光耀的回憶錄開始。他支持鄧小平鎮壓六四,又濫用司法程序對付新加坡的反對派,在公開場合喜歡鼓吹亞洲價值 (Asian Values),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如果你是追求民主的香港八十後、港獨派、 V 煞仔,也許會覺得李光耀的大家長口吻很討厭,但他的確是難得一見的務實型政治人才,不受意識形態的束縛,懂得如何在亂世中求生。就當自己是參加辯論比賽吧,熟悉對手的觀點和思路,你才懂得如何回應與反擊。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新加坡遲至 1990 年 10 月才跟大陸正式建交。而講到在大陸投資做生意,新加坡的企業也遠遠落後於香港跟台灣的商界。李光耀對新加坡貢獻良多,但他也是今日新加坡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例如:缺乏新聞自由和創業精神、引入大陸移民令社會矛盾激化)的根源。老李時日無多,他欠新加坡的,將來是否由他的兒子李顯龍來償還(提示:人民行動黨的選舉成績),且拭目以待。這個博客的讀者中,有來自新加坡的網友,想知道你們的看法,歡迎留言。
南洋華僑的第三代或第四代
也許是「新加坡模式」太過成功,又或者是南洋的華文教育實在牽涉太多複雜的政治考慮,許多南洋華僑都向李光耀學習,把孩子送去外國讀書,接受英語教育。有需要的話,再循其他途徑學中文。近年香港的中產和富裕家庭也出現類似的情況,與其讓孩子在學校裡面被洗腦,不如從小就放洋,寧願他們不懂中文和不了解中國文化。有需要的話,將來再想辦法。反正家長們相信,錢可以解決問題。
在學習中文這個問題上,香港曾經是南洋華僑採購中文教材以及替自己添置精神食糧的地方。熱門選擇包括:王澤的<老夫子>漫畫(用來學習四字成語,例如:耐人尋味)、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他們的中文比魯迅可靠)、亦舒的愛情小說(她的文筆乾淨俐落)、蔡瀾的散文集(他是新加坡長大的潮州人,自稱南洋人)、TVB 劇集和港產片 DVD。可惜,隨著國產中文(例如:打造、衝擊、優化、尖子、輻射、舉措、危重)大舉入侵,香港正慢慢失去這方面的功能,南洋華僑想採購未受污染的中文課本,可能要去台灣,又或者選擇文言文古籍(例如:三字經、幼學瓊林)。大陸人的做法,是重新發掘民國時期出版的小學中文課本。
南洋華僑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在外國讀完大學之後,部份會加入跨國企業來港工作,又或是以香港為基地北上經商。在跨國金融機構中,不難找到這種人,他們的姓氏帶有南洋風味(福建方言拼音),很容易辨認,例如:Ong(王)、Tan(陳)、Goh(吳)。至於南洋華僑在香港的商業、金融和傳媒行業的身影,下文待續。
照片來源:
http://www.lee-kuan-yew.com/leekuanyew-memoirs.jpg
YouTube 精選:
朱崇懋:<星星索>(印尼民歌)(1962)(2:4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I4DpeWU9uw
小時候家裡有這張藝聲唱片,朱崇懋 (1922-2000) 是大陸著名歌唱家。
鄧麗君:<甜蜜蜜>(3:3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ccxy4YyKg
原曲是印尼民歌。在陳可辛電影<甜蜜蜜>(1996) 中,這首歌被用來貫穿一段輾轉流離的愛情故事,主角是黎明和張曼玉,片中有 A 貨鄧麗君出現。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東亞華商價值觀
作者:許寶強(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來源:蘋果日報(1999-01-23)
節錄:東亞「華人商業網絡」的發展,被認為是儒家文化影響結果。然而,回看歷史,這種靜態的文化「解釋」難以完全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華人商人均以「儒家」文化作為做生意的依據。曾任港大校長的華人史學家王賡武指出,東南亞地區華商,基本上都不是來自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階層。從一個長時段的歷史回顧,我們可以發現華商在東亞及東南亞等地較其他族裔商人「成功」,並非源自不同的精神品質,而是一種與歐洲殖民擴張緊密相連的結果。歐洲人所以要特別打擊本土的貿易商,因為他們與當地的政權關係密切。因此對歐洲殖民者構成潛在的政治威脅;相反,海外華人不但在東南亞沒有政治權力,更得不到中國皇朝的支持,因此在政治和軍事上並不對歐洲殖民者構成重大的威脅。當歐洲政治軍事力量進入這地區並取代當地政權之後,與本土政權關係密切的本土貿易商,便失去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政治軍事保護,以及掌握重要貿易商品的特權;相反,與當地政權(除了暹羅以外)以致中國皇朝相對疏離的海外華人貿易商,則成為了歐洲殖民者收編的對象,成為他們的經濟夥伴。
書名:華僑文教研究
作者:戴子安
出版:正中書局(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台灣初版)
節錄:共匪華僑教育的政策,又分二大主要部份:一為鼓勵華僑在各僑居地或假借名義設立僑校毒化青年;一為招收華僑青年前往大陸,接受共產主義的洗禮。二者企圖,無非是把華僑學生訓練成為共匪的工具,供其驅使而已。共匪的爭取僑生,尚有一附帶的經濟作用:爭取到僑生,也就等於爭取到僑匯。
書名: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Hegemonies Compared: 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作者:黃庭康
譯者:李宗義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08 年 12 月 13 日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66525049
簡介: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維基百科:南洋大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4%8B%E5%A4%A7%E5%AD%B8_(%E6%96%B0%E5%8A%A0%E5%9D%A1)
新加坡文獻館:方壯璧千秋功過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727
台灣世界書局:李光耀回憶錄 (1965-2000)(精裝 2000 年版)
http://shopping.pchome.com.tw/DJAP47-A64195595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收藏這本書(索書號:783.6 4099)。
維基百科:李光耀(英文:Lee Kuan Yew,1923-)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D%8E%E5%85%89%E8%80%80
維基百科:李顯龍(Lee Hsien Loong,195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98%BE%E9%BE%99
相關的文章:
楊修
2010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9/blog-post_25.html
節錄:由於歷史原因以及政治考慮,1965 年新加坡建國之後,李光耀曾經推行一系列的「去中國化」措施(例如:以英文作為第一語言,結束民辦的南洋大學),讓新生的新加坡跟紅色中國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信奉伊斯蘭教以及有排華紀錄的鄰邦(馬來西亞和印尼)有任何發動攻擊的理由,藉此換取生存的空間。因此,年青一輩的新加坡華人普遍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不深,不可以假設他們熟讀中國四大名著,更不可以當他們是傳統中國人。
陶傑 vs 梁文道 (三)
2008 年 2 月 2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21.html
節錄:陶傑跟梁文道的共通點是他們都走出了國共內戰的陰影,在不同程度上拒絕了父母或者師長的意識形態灌輸,轉而向西方文化尋找安身立命的理念。陶傑選擇了英式理性實用主義,梁文道選擇了歐洲左派。表面上兩人南轅北轍,其實殊途同歸:擺脫上一代的冷戰思維,目光瞄準西方世界,我自求我道,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姓甚名誰(二)
2010 年 11 月 1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1/blog-post_12.html
節錄:數十年前,有一個歸國印尼華僑的孩子,生於天津,原名林捷。林副主席從天上掉下來之後,街上不斷有人喊「打倒林賊」,普通話「捷」(Jie)、「賊」(Ze)兩個字的發音相近,父親擔心孩子會受影響,於是替他改名林雪。這個名字,據說來自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提示:智取威虎山)。孩子長到十來歲,從天津移居香港,多了一個殖民地政府替他改的英文名字叫 Lam Suet(廣東話拼音)。對了,他就是杜琪峯電影<PTU>裡面的失槍肥警察。
梭羅河
2008 年 1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1/blog-post_28.html
節錄:在坊間可以找到的舊唱片中,這首歌有好幾個不同的名字:<梭羅河>、<梭羅河畔>、<梭羅河之戀>、<美麗的梭羅河>和<天長地久梭羅河>。名稱不同,旋律如一,開頭兩句的印尼語歌詞是:「幫家彎梭羅,咪拜呀波依奇。」因此,這首歌在英語世界的名字叫 Bengawan Solo。<梭羅河>裡面,有殖民地的歷史,有印尼華僑的血淚,也有早逝的愛人。
紅歌(二)
2012 年 10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1.html
節錄:左佬 1 號,是我父親,他是五十年代歸國南洋華僑。他讀過的那間中學,專收華僑子弟,被國民黨教育部列入黑名單,原因是被共匪滲透。老家的舊書櫃內,還有他的讀物,包括:<紅岩>、<青春之歌>、<蝦球傳>和<霓虹燈下的哨兵>。聽老媽說,本來還有<牛虻>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多年前搬家的時候丟掉了。這堆紅色經典,萬一你未聽過,請到「百度百科」。
19/01/2014
For the first comment: Noted with thks. Revised.
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李泰祥
那些天地人
流行音樂以外,李泰祥 (1941-2014) 也涉足正統音樂領域。跟很多華人社會的音樂家一樣,李泰祥曾經改編中國民歌,那些作品收錄於<那些天地人>專輯(寶麗金唱片 1985)之內。包括:<長白山上>、<送我一朵玫瑰花>、<小路>、<天黑黑>、<馬車夫之戀>、<蒙古牧歌>、<阿拉木汗>、<對鳥>、<相親親>。李泰祥改編的中國民歌,並非悽悽楚楚、哀怨纏綿、自傷自憐,而是明亮、恢弘、大氣。其中的<長白山上>和<蒙古牧歌>,更加是氣勢磅礡。
李泰祥是這樣說的:「我一直覺得,民歌應該回歸到民眾。但是,社會已經有很大的改變,民歌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社會,現代人也無法再過那樣拙樸單純的生活。在我們的實際生活裡,只怕高樓煙窗已經代替了小橋流水,高速公路已經代替了羊腸小徑,我們要詮釋民歌,應該非用新的方法、新的語言來表達不可。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途徑,它既是大眾的音樂語言,與大眾息息相關,而又能含蓄地傳達我個人的音樂理念。大眾音樂並不是我唯一的表達方式,但我確信它是一種與社會溝通的具體的新形式,也是一種相應於社會變遷的文化產品。這一次,從我所選的中國傳統民歌中可以看出,我企圖表現的不是繡花鞋式的中國表象,而是中國人從過去到現在的艱苦成長中的毅力、胸襟、和生命力,我希望能從中國音樂中呈現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一種橫切面的感情。」(來源:<那些天地人>專輯,寶麗金唱片 1985)
李泰祥與黃安源
中國民歌以外,李泰祥也有創作和改編中樂作品。八十年代中後期,李泰祥跟香港的胡琴演奏家的黃安源 (1945-) 合作過,那些作品收錄於台灣福茂唱片出版的<黃安源專輯>之內。那個系列,我有其中的幾張 CD。資料顯示,黃安源演奏過的李泰祥作品包括:<酒歌>、<杜甫夢李白>、<春望>、<龍舞>、<山連水,水連天>和<舒展你的笑靨>。而同一系列中,經過李泰祥改編或配器,再交由黃安源演奏的中樂作品則包括:<賽馬>、<江河水>、<二泉映月>、<牧羊姑娘>、<草原上>、<拉駱駝>、<山林中>、<大河漲水沙浪沙>和<延邊舞曲>。台灣福茂唱片剛剛把這些作品的完整錄音上載到 YouTube,以下提供了相關的連結,有興趣的朋友請上網聽。要評價李泰祥的音樂理念和創作風格,黃安源是適當的人選。他生於重慶,中央音樂學院畢業,七十年代末來港,加入香港中樂團,曾經長期擔任團長一職。行內人叫他黃老師,現已退休,但是依然有公開演奏。
照片來源:
http://lady.shangdu.com/d/file/entertainment/star/star_emotion/2014-01-03/af3b2ab0d8d9672afdc56ec8c8b52f55.jpg
YouTube 精選:
李泰祥編曲及指揮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交響樂團演奏<天黑黑>
(台灣民謠)(4: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cCNAqy6ASA
這是<那些天地人>專輯中的版本。
李泰祥編曲及指揮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交響樂團演奏<長白山上>
(東北太平鼓舞曲)(4:4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LOfDAyeZNM
這是<那些天地人>專輯中的版本。
李泰祥:<馬車夫之戀>(四川民歌)(4: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U8FsZLR_4w
跟<那些天地人>專輯中的版本有細微的分別,但是保留了李泰祥的風格。
李泰祥+陳揚:<阿拉木汗>(新疆民歌)(2:3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2pa1McxZMs
新格唱片的版本,跟<那些天地人>專輯中的版本有分別,比較接近輕音樂。
齊豫:<橄欖樹>(3:46)
(曲:李泰祥/詞:三毛/唱:齊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pqn7yWIr64&list=PL4A9F52B000DE6E22
台灣電影<歡顏>(1979) 的主題曲,也是李泰祥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女主角胡慧中 (1958-) 現居香港,丈夫是眼科醫生出身的前政府官員何志平。李泰祥的死訊傳出後,身處高雄的林懷民 (1947-) 率領<雲門>的舞者,在舞台上唱出<橄欖樹>,向音樂家致敬。台上台下大合唱,氣氛感人。
閔惠芬:<阿美族舞曲>(4:19)
(編曲/配器:周成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tbn9vNO0_U
看照片覺得李泰祥似山地人(原住民),原來他是阿美族。這首樂曲的音樂素材來自阿美族民謠<賞月舞曲>和<杵歌>,編曲的周成龍來自上海民族樂團。閔惠芬 (1945-) 是大陸的胡琴演奏家,她是江蘇宜興人,曾經多次來港演奏。
張惠妹:<思念>(卑南族古調)(4: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XY31JFbF_I
台灣的山地人(原住民),過去的說法是「十大部族」,當中不乏音樂天才。李泰祥是阿美族,張惠妹是卑南族。阿妹用母語唱自己部族的歌,展示她的音樂根源。就算你不懂歌詞,也會被她的歌聲所感動,台灣的原住民紛紛留言說讚。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山連水,水連天>(4:5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cabqHAIG4
這首李泰祥創作的樂曲曾經被台灣的日盛證券用作廣告音樂。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舒展你的笑靨>(5:3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uE2knGssjc
另一首李泰祥創作的樂曲,運用了現代的音樂語言(例如:複旋律)。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延邊舞曲>(5: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jpTV5nj-5c
李泰祥改編的中樂作品,旋律和配器會令你想起<大長今>。延邊位於中國東北,與北韓隔江相望,是朝鮮族聚居的地方,所以這首樂曲有古裝韓劇的感覺。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山林中>(3:4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5NOy_7zUuc
李泰祥改編的中樂作品,作曲的張銳 (1926-) 生於雲南昆明。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大河漲水沙浪沙>(3: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rYylVINDMA
李泰祥改編的雲南民歌,原曲是山歌風格。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賽馬>(3: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McpZiQfBEI
李泰祥改編黃海懷 (1935-1967) 的作品。<賽馬>篇幅短小,一氣呵成,中段用手指撥弦製造馬蹄聲,結束時用滑音模仿馬匹的嘶叫聲,把現場氣氛推至高峰,因此是音樂會常用的安歌曲,也是父子兵的熱門選擇。在 YouTube 可以找到黃安源跟兒子黃晨達合奏的版本,還有郎朗和父親郎國任的版本(鋼琴+二胡)。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江河水>(6:5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SRNcfKOT_g
李泰祥改編黃海懷 (1935-1967) 的另一首作品,音樂素材來自東北民間吹管樂,曾經被用於六十年代革命音樂劇<東方紅>中的第一幕<苦難歲月>。香港人用它來悼念六四亡魂,每年的維園燭光晚會中,默哀的時候,必定響起這首樂曲。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牧羊姑娘>(3:2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n70cXPww-A
李泰祥改編的中樂作品,作曲:金砂,詞:荻帆。這首歌,先有詞,後譜曲。荻帆是詩人,歌詞寫於抗日戰爭時期。旋律經常被誤以為是民歌,其實是作於 1946 年,由當時正在修讀音樂的金砂所譜寫。流傳甚廣,傳至前蘇聯、東歐和日本。這首歌,有廣東話版的,填詞:鄭國江,主唱:關菊英,時間是八十年代初。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二泉映月>(6:3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QNtWmEow0I
李泰祥改編華彥鈞(外號:瞎子阿炳)的代表作,華彥鈞 (1893-1950) 是一位苦命的民間音樂家,是道士出身。他是周星馳電影<功夫>(2004) 中的琴魔雙煞的真身,請參考這個博客內的另一篇文章<盲炳>(一)(2010 年 5 月 1 日)。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草原上>(7: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t_EtprsCuI
李泰祥改編劉明源 (1931-1996) 的作品。劉明源是天津人,外號「胡琴司令」。他另一首流傳甚廣的作品是農曆新年必聽的<喜洋洋>,創作於五十年代末。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拉駱駝>(5: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r05Trx0PYw
曾尋編曲,李泰祥配器,音樂素材來自內蒙民歌。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酒歌>(12: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s8cbTN4_Js
<酒歌>是李泰祥創作的胡琴交響曲。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杜甫夢李白>(9: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paMAOnxE8w
<杜甫夢李白>是李泰祥創作的胡琴交響詩。
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春望>(9:3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3Nx8ZF_uxQ
<春望>是李泰祥創作的胡琴協奏曲。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愛回憶的老頭兒:李泰祥<那些天地人>CD
http://allmytreasure.pixnet.net/blog/post/68996511
這位台灣網友說,<那些天地人>中的音樂曾經被用作廣播劇的配樂。
維基百科:李泰祥 (1941-201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6%B3%B0%E7%A5%A5
維基百科:臺灣原住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
節錄:臺灣的原住民族(或稱原住民)是指 17 世紀漢人移民臺灣前即已在此定居的族群,為南島民族的一個分支,目前有 14 個部族獲官方認可其地位。截至 2013 年 8 月,總人口數為 53 萬 1435 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 2.28%。
維基百科:黃安源 (1945-)
http://zh.wikipedia.org/zh-hk/%E9%BB%83%E5%AE%89%E6%BA%90
黃安源台灣後援會@Facebook
https://zh-hk.facebook.com/pages/%E9%BB%83%E5%AE%89%E6%BA%90%E5%8F%B0%E7%81%A3%E5%BE%8C%E6%8F%B4%E6%9C%83/123256621069470
相關的文章:
民歌新編
2010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21.html
節錄:黃友棣(1912-2010)的文章<民歌新編>:中國民歌的曲調,秀麗絕倫,人人愛聽愛唱;實在是音樂的寶藏。對於經常被人唱奏的幾首民歌,我很不滿意於他們的和聲處理與編曲技術。將一首民歌的曲調,略加和聲,反覆數次,一成不變地唱奏;實在太過單調。這是「吃榖種」的行徑,屬於懶惰習慣。「榖種」並非不可以用作食糧;只是,如此做去,未免過於浪費。「榖種」是優秀的種子,必須加以繁殖,改良,發揚光大。
龍謠
2009 年 5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5/blog-post_15.html
節錄:九十年代初,居港的澳州人 Noel Quinlan 自設公司 (Big Sky) 出版一系列的電子中樂作品,即是 Middle Kingdom(龍謠),所選都是家傳戶曉的旋律。外國人改編中國音樂,通常是熱鬧歡快的旋律跑出,哀傷的調子往往表達得不夠深刻。到底西方人不容易明白身為中國人的悲哀,Noel Quinlan 的電子中樂也有這個問題。但他的作品勝在簡單明快,容易吸收,適合外國人的口味。名廚甄文達 (Martin Yan) 的電視節目 Yan Can Cook,就是採用龍謠系列做配樂。
國產中樂本土化(一)
2008 年 7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7/blog-post.html
節錄:文革結束後,從七十年代末到一九八三年中英會談之間的幾年,大批國產音樂人(例如黃安源和辛氏姊妹)來港定居。而港英政府經歷六七暴動,開始安撫民心,為市民提供康樂活動,香港中樂團於是在一九七七年成立。從八十年代開始,「中樂」慢慢取代「國樂」,香港人開始接觸到交響化的大型民樂團,並且視之為標準。而香港中樂團的創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吳大江 (1943-2001) ,是令<梁祝>本土化的重要人物。
台語歌
2012 年 2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_28.html
節錄:在流行文化層面,港台兩地交往頻繁。不少香港粵語流行曲,都是改編自台語歌的。例如:譚炳文的<舊歡如夢>是改編自台灣作曲家許石(1920-1980)的<南都之夜>。同一旋律,還有葛蘭的國語電影歌曲<台灣小調>。許石有另一首作品<安平追想曲>,廣東版是張偉民的<離別的叮嚀>。另外,很多人都知道葉振棠的<我來自潮州>的原裝版是<愛拼才會贏>。這一首,是台語歌之霸,連送往台灣的兩隻熊貓(團團、圓圓)出發之前都被迫要聽,哈哈。
鳳飛飛
2012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_21.html
節錄:七十年代中,鳳飛飛在自己主持的綜藝節目中唱了台語歌,大受歡迎。唱片公司發現有市場,開始替她出版和發行台語歌專輯。唱台語歌的鳳飛飛,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一個文化符號。她的這一面,香港人也許不知道。正如我們不知道,原來她跟林青霞一樣,嫁給香港的生意人,進過馬場拉頭馬。
古惑仔之歌
2013 年 3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1.html
節錄:如果<大丈夫>是香港警察之歌,那麼<飛砂風中轉>便是古惑仔之歌。「古惑仔」是港式粵語,即是黑社會小嘍囉,台灣人叫「小混混」。巧合的是,兵賊之歌都是台灣人作曲,香港人填詞(黃霑、林振強)以及主唱(關正傑、周潤發)。<大丈夫>是劉家昌作曲,<飛砂風中轉>是羅大佑。萬一你太年輕,不認識劉家昌 (1943-),請到 YouTube 聽他的歌。
11/0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