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

教育騙局(八)


上市公司要結束或出售某間附屬公司,通常會更改後者的名稱(例如:廖創興銀行放棄家族姓氏,然後賣盤給廣州市的窗口公司越秀集團),或減少持股量,或減少資源投放,或不再共用後勤部門,以往由母公司提供的免費服務開始要收費,那間附屬公司要遷出總部,搬到偏遠的地點繼續營運,順便迫走部份基層員工,諸如此類。這些都是說再見的前奏,情場玩家的說法,叫「分階段分手」。

「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向教育局提交的報告顯示,特區政府採用類似的手法,去處理專上教育界供過於求的問題。報告建議,八間公帑資助大學的附屬自資部門需要脫離大學的本部,與其他私營自資學院一併納入統一的規管制度,並建議訂立更清晰的取消院校註冊機制,例如列明院校收生人數持續低於目標,又出現學術水平不達標等問題,就有可能被「殺校」。明顯地,是吸收了港大附屬的自資院校明德學院的教訓,該校已宣佈於 2019 年停收新生,同時裁減教職員人手,為可能結業作出準備。換言之,官府有最壞的打算,明白也許陸續有來,用行政手段減輕震盪,同時向市場傳遞訊息,讓業界和公眾有心理準備。

背後的原因:適齡學生數目減少(解釋:2000 至 2003 經濟差導致港人不敢生育),副學士課程因為定位模糊,缺乏資助以及銜接問題,被本地生所離棄,要靠內地生來填補,部份私營的自資院校收生不足,經營困難。至於八大的自資部門是否需要改名,留給院校的校董會決定。換言之,你可以立即改名跟大學本部切割,代價是不可以再用大學本部的名氣來招生,又或者等找到買家之後才改名。(例如:提供副學士課程的城大專上學院跟澳洲的大學結盟,數年之後易名「香港澳大利亞伍倫貢書院」,聽起來似港式粗言,哈哈)至於「殺校」的標準,則語焉不詳,即是叫教師開始找工作,學生最好避開由自資部門或自資院校所開辦的課程。特區政府知道那個 Market Segment 供過於求,但是不想親自出手打破教職員的飯碗,以及處理學生如何轉校等令人頭痛的問題,但是校董會內的建制派懂得解讀官府的心思,知道應該怎樣做,股評人的說法:Underweight。過去數年間,部份公帑資助的大學已經開始停辦副學士課程,即是撤出市場。

為甚麼不乾脆取消負面新聞多兼且需求下降的副學士課程?因為這樣做等於公開掌摑目前是政協副主席的前特首董建華(以及背後的中共派系),政府高官不想得罪他,也無意替他善後,更不想面對那群受騙的年輕人。那些僭建物(即:毅進、副學士、高級文憑、自資學位)跟商店的舊招牌一樣,搞出人命之前不要去碰它,由得舊招牌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反正舊東家已經聯絡不上,甚至是移民海外。對,賺夠就走。高級公務員只會做門面功夫,小修小補,應酬輿論,把問題留給下一任。敷衍、拖延、打發。這一套,香港人非常熟悉。隨著時日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會自動轉化或變質,到時教育官僚已經退休,又或者成為人大政協(目標已達)。據說他的孩子在外國讀大學,所以無意理順扭曲的公營教育制度(提示:楊潤雄)。

結果扭曲形成進一步的扭曲,令事情變得更難解決,尤其是牽涉大陸人的事情。近日上網,發現市面上開始出現替修讀副學士課程的內地生尋找補習老師的招聘廣告,那間公司提供移民和升學顧問服務,服務對象是居港的內地生,老闆是曾經在本地二線大學讀研究院的內地人,讀工程的男生,他的第一個學位來自內地二線大學(我當你真),哈哈。我夠資格,但是不敢申請,因為不想被大陸人拖欠薪金,更不想被捲入國產騙局。我想起那些由大陸人開辦的旅行社,向自由行提供低價旅行團,然後強迫團友購物賺佣金,結果搞出人命。(提示:惡女導遊阿珍的普通話對白:我給你吃給你住,是你欠了我不是我欠了你!)即是:大陸人騙大陸人,但是影響香港的聲譽,令某個行業的形象受損。

難怪教副學士的劉小麗要轉行從政。

插圖來源:互聯網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廖創興銀行有限公司已易名為創興銀行有限公司
http://www.chbank.com/tc/about-ch-bank/news-releases/news_20061223.shtml
節錄:廖創興銀行有限公司已於 2006 年 12 月 23 日起易名為創興銀行有限公司。本銀行易名之原因:本銀行已故之創辦人廖寶珊先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創辦「創興書院」以樂育菁莪,早已貫徹其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不以一家一姓為念的宗旨,故本銀行名稱亦無須冠以「廖(Liu)」氏;使本銀行企業形象更趨年輕化,以吸引年輕一代;有利藉國家《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之優惠政策,獲准進軍內地龐大市場開拓經營,促進業務更加多面發展;及更準確地反映本銀行作為一間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之公眾公司的公眾性質。

創興銀行賣盤越秀
越秀斥資逾 116 億元購創興銀行
Now 新聞 (2013-10-25)
https://news.now.com/home/finance/player?newsId=83157
節錄:創興銀行落實,以超過 116 億元,出售予廣州越秀集團。是 08 年以來,香港再有銀行併購活動。賣盤的消息早已傳聞不斷,創興銀行最終落實,出售予廣州越秀集團。是 08 年以來,本港再次出現銀行併購活動。創興銀行宣布,大股東廖氏家族與越秀集團,簽署協議,同意以每股 35.69 元,收購最多 3.2 億股創興股份,佔已發行股本的七成半。較股份停牌前收市價拆讓約 4.5%。總收購作價涉及 116.4 億元,約為市帳率兩倍。越秀集團將會以現金支付。公布又提到,完成收購後,創興銀行仍會保持上市地位。而有關收購仍有待金管局及內地監管當局批准。 1948 年創立的創興銀行,廖氏家族合共持有約五成股權。中遠香港集團則持有兩成股權,而三菱東京 UFJ 銀行持有約一成股權。

城大專上學院與澳洲大學結盟 5 年後或「賣盤」
東方日報 2014 年 11 月 14 日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141114/bkn-20141114152847434-1114_00822_001.html
節錄: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城專)宣布有意與澳洲臥龍崗大學結盟為夥伴大學,對於 5 年過度期結束後是否等同將城專「賣盤」予臥龍崗大學,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管理議會主席周永成承認,「 5 年後希望城大可完全放手,如果一切做得好,邁向大學有進展,城大會淡出」。周永成指,相信 5 年後城專將脫胎換骨,屆時校名或會改變,但目前言之過早。至於城專現有的儲備,將一直屬於城專。他堅稱,城大有意放手城專的原因,是「睇到城專同臥龍崗大學結盟有咁好嘅發展,城大好樂意讓賢」。校董會下周如通過建議,預料兩校最快由 15/16 學年起結盟,城專及臥龍崗大學將確保在過度期的 5 年內,即未來 3 年入學的學生,其課程架構、獲頒證書及學費將維持不變,校方將於 5 年內另覓新校舍發展。

城專將改名「香港澳大利亞伍倫貢書院」
東方日報 2017 年 11 月 19 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71119/mobile/odn-20171119-1119_00176_032.html
節錄: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昨日在九龍灣德福分校舉辦「澳洲同樂日」,並宣布與澳洲伍倫貢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策略性聯盟,城大專上學院未來的辦學名稱是「香港澳大利亞伍倫貢書院」。城大專上學院於一五年七月一日與澳洲伍倫貢大學建立策略性聯盟後,隨即展開五年過渡期,學院逐漸加強與伍倫貢大學合作,過渡期間,入讀城大專上學院副學士課程的學生在修畢課程後,除可獲頒香港城市大學畢業證書外,亦可額外獲頒由香港澳大利亞伍倫貢書院的畢業證書,該學歷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認可。

【Asso 這條路】副學士升學搵工難 
過來人︰浪費氣力、金錢、時間
www.hk01.com (2017-08-06)
節錄:新學年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分別有 125 個及 161 個,較七年前減少 24% 及 33% ;僅 11 間院校開辦副學士課程,較有開辦高級文憑的院校少七間,城巿大學專上學院、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及理大香港專上學院為三大院校。相比 2012/13 學年,多間院校大削副學士課程,如嶺南大學兩間自資院校 2012 年發生超收醜聞後,副學士課程由 25 個銳減至新學年只餘 7 個;恒生管理學院、公大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教育大學、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耀中社區書院更已退出副學士市場,改為只辦高級文憑課程為主。港府當年鼓勵院校加開副學位課程,目的是增加本地學生接受大專教育比例,為未來知識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惟副學士課程氾濫,最終釀成大批畢業生無法升學,在職場認受性低問題。面對中學生人數減少、副學位供過於求,當局應走出重量而不重質思維,培育年輕一代。

2.5 萬學額無人吼 恐爆殺校潮
蘋果日報 2018 年 12 月 28 日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1228/20578530
節錄:自資專上界別剩餘學額問題將持續惡化,2022 至 2023 學年更是自資專上界別收生的「冰河時期」,逾 2.5 萬個自資學額恐無人問津。小組主席張炳良會上強調,自資專上界別須承受市場風險,部份院校屆時或因「良性競爭」面臨殺校。參照小組在報告中臚列的數據,預料 2022 年只有 43,300 名文憑試日校考生,其中 17,300 人可考獲「3322」的學士學位基本入學要求。考慮其中 15,180 人將獲八大學士學位錄取,即該年只有 2,120 名手持「3322」的學生,須考慮八大學士學位以外的升學途徑。報告同時預料該學年會有另外 13,000 名學生考獲 5 科 2 級的副學位基本入學要求,但該學年的公帑資助副學位、自資副學位、自資學士學位合計有 40,900 個,其中 73% 即 30,100 個學額屬自資專上界別。這代表即使該學年所有未獲八大學士學位錄取、但考獲至少 5 科 2 級以上成績的文憑試考生均計劃在本地升學,該學年仍會剩餘至少 25,780 個非八大學士學位學額。

特區政府新聞稿:
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向教育局提交檢討報告
2018-12-27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12/27/P2018122700325.htm
節錄: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今日(十二月二十七日)向教育局提交檢討報告。專責小組主席張炳良教授說:檢討報告以「並行發展,促進多元」為題,重申肯定政府支持公帑資助和自資專上界別並行發展的政策,有助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發展。專責小組在檢討報告提出 13 項建議,包括應制定清晰的自資專上教育發展政策、更加明確區分副學士學位和高級文憑資歷的定位、加強對自資專上院校及學生的支援,以及更新和統一自資院校的規管架構等。

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檢討報告
「並行發展,促進多元」
2018 年 12 月
https://www.cspe.edu.hk/resources/pdf/tc/TF%20review%20report_TC.pdf

相關的文章:

又見學券制
2016 年 7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7/blog-post_27.html
節錄:於是依靠市場力量解決問題:院校紛紛開辦自負盈虧的(副學士、文憑或學位)課程。這是董建華任內所幹的「好事」,禍延至今。那些副學士以及自資學位(還有毅進課程)結果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僭建物,跟原有的制度格格不入,升學的銜接途徑不足,認受性有問題,僱主缺乏信心,讀完之後缺乏出路兼背負一身學債,令學生覺得受騙。

教育騙局(七)
2018 年 9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21.html
節錄:副學士課程因為定位模糊,缺乏資助及銜接問題,開始被本地生所離棄,部份院校索性北上招生,有網民說本地院校的副學士課程早已收了不少內地生,翻查相關院校的副學士課程網頁,證實所言非虛(證據:簡體字)。前車可鑑,如果 DSE 走上同一條路,出現官府印刷的簡體字課程簡介,並不奇怪。

教育騙局(六)
2018 年 2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2/blog-post.html
節錄:至於那些涉嫌出賣學生或玩弄權術的大學校長,有理由相信,他們已經替自己舖好後路,找到退休之後的幫閒工作(提示:張仁良+政協委員),日後會跟學術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既然得罪窮孩子沒有手尾跟,倒不如一次過賺盡愛國積分,留待北上面聖時使用。對,學生成為校長的棋子,而大學則跟傳統政黨或主流傳媒一樣,淪為踏腳石。

教育騙局(五)
2017 年 11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11/blog-post_17.html
節錄:大學教育泡沫化、供過於求、學歷貶值,是全球性的現象,日本、南韓以及西方國家都是這樣。大中華地區也有同樣的問題,然而海外華人社會的獨特之處,在於早就應該被市場力量清理的高等教育界,因為大陸學生(港式官腔叫內地生)不斷湧入,令泡沫延遲爆破,一旦泡沫爆破的話,殺傷力將會更大。相比起新加坡和台灣,香港的情況最為複雜,原因是香港和中國之間存在從屬關係(即是:一國高於兩制),而來港內地生的數量控制於中共之手。

教育騙局(四)
2017 年 9 月 10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9/blog-post.html
節錄:大學不應該成為政治角力的場所(提示:沈祖堯)?太遲了。香港成為中共派系鬥爭的戰場,大學是接近權力核心和屬於思想領域的行業,一定會被捲入漩渦。校董會越來越多建制派,海歸派大舉南下(而且是同一間國產大學的校友集體進駐某個學系或學院),學生中內地生的數目又不斷增加(最新數字是 2003 年的三倍),有今日是必然的結果。

教育騙局(三)
2017 年 5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5/blog-post_20.html
節錄: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很可怕,難怪年輕的本地學者紛紛另謀出路。當中有人寫專欄,在電台開咪,在電視亮相,自資做棟篤笑,做導遊帶旅行團,也有人接商演拍廣告。表面上,好像跟 TVB 戲劇組的小生花旦司儀二打六又或者是新聞部的俊男美女前主播沒有太大的分別。當中也有人轉行從政,選議員殺入議會,然後被 689 DQ (Disqualified)(例如:劉小麗、鄭松泰、姚松炎)。

教育騙局(二)
2017 年 5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5/blog-post.html
節錄:如果私營的教育機構也不過是一盤生意,香港的國際學校是一個疑似投資騙局。國際學校要求學生家長購買指定金額的債券,而那些債券是沒有二手市場的。如果孩子要退學或被開除,家長會無法脫手(除非找到另一位家長接手而又取得學校的同意),被迫繼續持貨直至到期為止(據說個別的國際學校會向退學的學生家長提供 Refund, in full or in part)。家長變相為學校提供短期營運資金,某程度上,是家長打本給學校做生意,而顧客是自己的孩子。

教育騙局(一)
2015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21.html
節錄:經典騙局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受害人基於面子問題或其他的原因,不願意公開談論,也沒有及時向其他人發出警告,於是騙局可以繼續運作。如果我們身處的社會充斥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騙局,而學校又是社會的縮影,那麼公營教育制度其實也是騙局的一種(提示:國民教育),只不過受害人被愚弄的時候,心智尚未成熟,總要投身社會多年之後才醒覺受騙,而騙子已經跑得老遠甚至是早已仙遊,於是追討無門。

地雷、狗屎、界外效應
2010 年 6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6/blog-post_11.html
節錄:埋地雷的典範,是末代港督彭定康 (Chris Patten, 1944-)。肥彭任內 (1992-1997) 把香港的幾間專上院校通通升格為大學,又委任董建華為行政局成員。今天看來,人數倍增又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的失業大學生,以及禍港七年、成功殲滅中產、把香港還原到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老董,都是大殺傷力秘密武器。肥彭實在高招,而香港人還要歡迎他回來吃蛋撻呢。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當權者的如意算盤,是試圖擺個姿態,表達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但是不會觸碰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即是:地產霸權,基金公司的利益,中港兩地人口政策的差異)。究其原因,當權者也許是不想得罪某些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地產商),怕會遭到報復或者反撲,累及兒孫。自私動機,不難理解。民國奇書<厚黑學>中,這種處事方法叫「鋸箭法」。

28/12/2018

2018年12月16日星期日

2018 Top 10


2018 年發表的文章,瀏覽量最高的十篇是:

1. 教育騙局(六)(Feb 2, 2018)
2. 逆天而活 (Feb 24, 2018)
3. 宿命論 (Jan 11, 2018)
4. 給青年 (Mar 21, 2018)
5. 影像財經 (Jun 8, 2018)
6. Disintermediation(非中介化)(Mar 28, 2018)
7. 一切隨風 (Mar 4, 2018)
8. Beggar-thy-neighbour (Aug 15, 2018)
9. 人生滿希望 (May 25, 2018)
10. 大辯論 (May 9, 2018)

<教育騙局>(六)和<給青年>都是教育題材,解釋當權者的控制手段。<宿命論>和<人生滿希望>探討傳媒的社會功能,揭示這個行業的黑暗面。華人社會,教育和傳媒都是執行愚民政策的工具。學校管不到的地方,由傳媒代勞。傳媒依賴廣告收入生存,難免要照顧商界的利益,而商界跟官府的關係又千絲萬縷,尋常百姓根本逃不出天羅地網。這個博客的讀者說得對,社交媒體令當權者的控制手段更加精準、細緻和綿密,無孔不入。中共繼續加強對香港的控制,教育和傳媒行業首當其衝,不難理解。其餘的都是財經分析,是這個博客的收視保證。

2018 的主題是醒覺和反擊。港人對中共的控制手段有切膚之痛,過去幾年間,勇敢的年輕人站出來,試圖重奪未來,導致反對派陣營分裂。過去一年,輪到西方世界感受到中共所帶來的威脅,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聯同日本)開始反擊,而且是迎頭痛擊,毫不猶豫。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還在思考應該姓資還是姓社,國企民企如何分工這些老掉牙的問題,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改變,西方人對中國失去耐性,開始建立防禦工事和修築防洪隄壩。美軍來了我帶路?今日科技進步,不需要帶路人,也不需要發動地面戰爭,網絡戰和間諜戰已經有足夠的殺傷力,否則大批(沒有特權和金錢的)中國人往外逃,後果嚴重。大陸網民的說法:「小時候總以為,國家強了,就沒有人敢來欺負我們了。現在才知道,國家強了,就沒有人敢來救我們了。」哈哈,說得很對。大陸人的殺傷力,看看香港就知道了。

特朗普(川普)連環出招,支持港獨的本土派年輕人熱烈鼓掌(提示:喜氣洋洋),認為他有真本領,研究如何把董建華、梁振英和林鄭月娥送上開往美國的飛機,讓幾位特首繼何志平之後被關押於美國的監獄中,罪名是扮演中共的白手套。中年人則看見危機,認為香港的特首和高官只顧追求中共標準的政治正確,令香港站在文明世界的對立面,跟國際社會漸行漸遠,一旦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或者美國佬廢除<香港關係法>,影響商業活動或學術交流,會打爛很多人的飯碗。再加上中國經濟下行,美國提早結束加息期(提示:Inverted yield curve),香港難免會受影響,樓價下滑,泡沫爆破,打擊消費意欲,2019 前景不妙。中美角力和中共內鬥,都會影響到香港。這是歷史的轉角位,而香港被綑綁在中國的車頭,無法控制自己的方向,內部的社會矛盾又不斷累積,港人的處境非常不妙。

唉,得快樂時且快樂。Auntie 祝大家聖誕快樂,看得開心請捐款,一起積福。

插圖來源:互聯網

YouTube 精選:

Rocky (8/10) Movie Clip Training Montage (1976) HD (3: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YmfM2TfUA
每次在電視上看見 Donald Trump 出招對付偉大祖國,Auntie 都會想起這首美國風格的電影音樂以及打拳的史泰龍 (Sylvester Stallone)。史泰龍穿 Converse 球鞋跑上 Philadelphia art museum 的樓梯級,令那個地方成為影迷和遊客的拍照熱點。

Dvořák: Symphony No. 9, "From The New World"
- Movement II - Largo (12:4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lch7R1Zvo&index=6&list=RDEvV0nSkfho0
生於捷克的作曲家德伏札克 (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1904) 遊歷美國之後,於 1893 年寫下這首<第九號交響曲>,The New World 是歐洲人對美國的稱呼,這個版本的指揮是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

關正傑:<夕陽下> (4: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D2y-iUnp8
這是填上粵語歌詞的版本,出自<英雄出少年>專輯 (1982),歌詞出自鄭國江。同年關正傑跟管弦樂團合作,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當時香港最大的表演場館)舉行首次的個人演唱會,唱出<恨綿綿>,即是填上粵語歌詞的<梁祝協奏曲>。曾幾何時,香港的流行音樂融會中西。古典樂迷會喜歡關正傑,因為他的歌聲精準而乾淨,沒有多餘的東西。劉德華講過,關正傑證明了不懂跳舞一樣可以做歌手。張學友唱關正傑的歌曲入行(提示:大地恩情),經常在公開場合演唱前輩的歌,向他致敬。

關正傑:<愛的音訊> (3: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MVOBuFpEQ
關正傑另一首改編自古典音樂的歌曲是<愛的音訊>,原曲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又名<歡樂頌>(Ode to Joy)。曾幾何時,香港的流行音樂跟國際社會接軌。

Anthem of Europe (2: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_-KoBiBG0
<歡樂頌>(Ode to Joy) 是歐盟的官方音樂,這是人聲大合唱版,有英文字幕。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Investopedia –
Inverted Yield Curve
What is an 'Inverted Yield Curve'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i/invertedyieldcurve.asp
Extract: An inverted yield curve is an interest rate environment in which long-term debt instruments have a lower yield than short-term debt instruments of the same credit quality. This type of yield curve is the rarest of the three main curve types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edictor of economic recession. Historically, inversions of the yield curve have proceeded many of the U.S. recessions. Due to this historical correlation, the yield curve is often seen as an accurate forecast of the turning points of the business cycle. By issuing longer-term securities with lower-yield offerings,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alike can acquire needed investment capital at affordable costs to jumpstart a weak economy.

維基百科:美國-香港政策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國-香港政策法
節錄:《美國-香港政策法》(英語: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又稱為《香港關係法》,是一部美國國會在 1992 年通過的法案。鑑於在 1997 年 7 月 1 日,英國結束對香港的管治後,香港主權移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美國政府重新釐定對港政策。美國國會通過此法案承認「香港獨立關稅區」,將香港區別於中國大陸,在一國兩制框架之下,支持香港人權、民主與自治,保障香港生活方式及美資在此國際金融中心、自由港營商。

相關的文章:

2017 Top 10
2017 年 12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7/12/2017-top-10.html
節錄:過去一年,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控制,港人的自由進一步萎縮。 2017 年最受歡迎的文章大致反映這個趨勢,傳媒和教育行業的情況尤其明顯,於是 Top 10 之內有相關的評論文章,例如<黎智英>系列。一如以往,財經分析是收視的保證。<教育騙局>系列的反應不錯,透過搜尋結果,我知道香港的網上討論區有人轉發,憑語氣推測,應該是三十歲以下的小朋友。

交數(五)
2016 年 3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3/blog-post_25.html
節錄:由學校負責的洗腦工作,交由主流傳媒接力:必食、必遊、必消費、必買樓、必結婚、必生仔、必 Playgroup、必名校、必考試、必補習。傳媒的任務,是塑造閣下的生活模式,務求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會落入商家的手裡。閣下的人生目標,只能是貢獻資本主義,而非為自己而活。你所生的孩子,將會經歷同一過程,繼續交數,一生為奴,千秋萬代,求脫無期。

翻身的日子
2017 年 12 月 27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12/blog-post_27.html
節錄:甚麼時候偉大祖國終於成為席捲全球同時禍及香港的金融風暴的源頭,天曉得。中國人集體「翻身」的日子,恐怕是地球人付出代價之時,而香港會首當其衝,率先陪葬。(原因:香港銀行業的內地相關貸款佔資產總額的比例升至接近兩成,而紅籌國企 H 股佔恒生指數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

假如我是真的(三)
2018 年 8 月 4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html
節錄:如果是牽涉國家安全的行業,事情更加複雜,所以你會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中資的海外收購活動設置障礙,以免被盜竊高新科技,避免戰略產業被中資控制以及國家經濟被人民幣主宰,又或者被捲入中共內部的派系鬥爭,令企業的商譽或財政受損。而中資的回應方法,是動用港商、台商、南洋華僑、海外華人甚至是西方人當人頭或 Frontman,於是離岸公司的機密文件會被外國間諜放上網,否則無法進行有效的盡職審查 (Due diligence)。

衍生產業鏈(三)
2018 年 10 月 14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14.html
節錄:從七月初的貿易戰開始,蔓延到科技領域,然後是高調捉拿中國間諜,甚麼時候打金融戰(例如:凍結國家領導人兒孫在美國的資產,懲罰違反美國金融法規的國有銀行),天曉得。美國佬明白香港是中國的白手套,如果民主黨或民主派還要跟美國佬講甚麼一國兩制之下,香港跟中國不一樣,應該得到區別對待,美國佬懲罰中國之餘,記得要放過香港,美國佬會覺得你當他是傻瓜,又或者是中共派來的港共(間諜)。

陪跑(二)
2017 年 2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14.html
節錄:黑天鵝陸續有來,所以大家都不願意付出,害怕沒有回報,又或者被人佔便宜。已經過時的社會制度與追求自由意志的個人之間,不斷拉扯或角力,令官府施政困難。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殺出一個狂人總統特朗普,英國選擇脫離歐盟出走,歐洲的右翼政客抬頭,有望當選法國和德國的元首,都絕非偶然或意外,而是新舊交替過程中所釋放的張力,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不安。

歡樂今宵
2013 年 10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8.html
節錄:眼前這齣<電視風雲>,如果要選主題曲的話,<歡樂今宵>的開場曲非常適合。 Big Band 風格,熱鬧繽紛,歌舞連場,大龍鳳,走馬燈,江湖賣藝,娛樂至上。令人想起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歲月,亦即是 TVB 依然有創意和人才輩出的年代。那首歌的原裝版,是英文歌 Enjoy Yourself (It’s Later than You Think),歌詞充滿黑色幽默, Woody Allen 的電影也用過。

翱翔萬里
2013 年 8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30.html
節錄:爵士樂迷一定認得這首充滿美國風情的 Rhapsody in Blue(中譯:藍色狂想曲),是作曲家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中譯:蓋希文、歌舒詠)的代表作,也是美國聯合航空的廣告音樂。這個版本結合音樂與動畫,是荷理活級數的製作。 Gershwin 寫過不少爵士名曲,例如:Summertime、It Ain’t Necessarily So、I Got Rhythm、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I’ve Got a Crush on You。

一雞三味
2013 年 12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29.html
節錄:有些旋律,本是古典音樂,經過改編,填上歌詞,成為家傳戶曉的英語流行曲。多年之後,再度流行,原因是成為某部受歡迎電影的配樂或插曲。從古典到流行再到電影,正是「一雞三味」。在這個過程中,音樂的用途不斷變化。而同一旋律,交由不同的樂器演奏,又或者是交給不同的歌手演繹,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展現不同的個性,以下兩首歌是好例子。

V 煞、1812、RIC
2013 年 1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1/v-1812ric.html
節錄:電影中最後一幕,老百姓上街以及大爆炸場面,其背景音樂,是柴可夫斯基 (Peter I Tachaikovsky, 1840-1893) 的<1812 序曲>(1812 Overture)。古典樂迷一定認得這首樂曲,因為它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1812 序曲>寫於 1880 年,首演於 1882 年,是為俄國救世主大教堂的祭典儀式而寫的。這座大教堂是為了紀念俄國於 1812 年擊敗拿破崙 (1769-1821) 而建造的,所以樂曲的結尾出現大砲的聲音、教堂的鐘聲以及俄國國歌的片段。

16/12/2018

2018年12月7日星期五

唱片店


互聯網對唱片業所帶來的衝擊,跟文字傳媒或出版行業很相似,同樣是改變了年輕一輩的消費習慣(即:上網合法或非法下載,或使用付費的串流服務,或使用免費的 YouTube),令實體商品變得可有可無,甚至是無利可圖的蝕本生意,產業鏈的部份環節開始萎縮(例如:唱片店減少),行業的生態環境改變,能夠養活的從業員數量減少,裁員無可避免。其他不利唱片業的因素:現實世界的法律以國界為基礎,打擊網上的盜版或侵權行為有困難。唱片店除非走小眾路線(樓上舖),否則需要在黃金地段開店,而香港的昂貴租金足以殺死實體商店。

中年樂評人和唱片店東主這樣說:我們這一輩經歷過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和 CD,一步一步走來,習慣了觸摸實物,對音樂有深厚感情,也樂於跟別人交流。九十後不是這樣,年輕人跟互聯網一起長大,沒有購買 CD 的習慣,一開始便接觸數碼化的音樂產品,或合法或非法地網上下載(而且是逐首歌買),或使用付費的串流服務,每個月幾十塊錢,隨時隨地無限量收聽或下載,一個人加一部手機可以完成整個過程,一句話都不用說,也可以整天足不出戶上 YouTube(因此九十後非常自閉),沒有機會跟別人分享或交流,難以形成部落或凝聚人氣。實體唱片出得少,唱片公司要替歌手造勢,想安排簽名活動,要尋找適合的地點也不容易,因為唱片店已經所餘無幾。換言之,這個行業已經捧不紅甚麼人。因此新人必須帶錢入行,補貼或包起唱片的製作費用,否則由富貴父母入股或開設唱片公司也可以,情況跟香港的電視或電影業很相似。那些自資出碟或開演唱會的年輕人,通常是外國回流,資金從何而來,是否牽涉洗黑錢活動,自己想。

免費音樂雜誌 Headlines 的編輯 Manfred Wong 從生意人的角度出發,解釋香港的唱片公司如何運用新的手段,回應科技所帶來的轉變,以及利用音樂賺錢。他的說法:減少甚至是捨棄出版實體唱片,把歌曲放上網任聽,然後把點擊數字報大數,希望減少製作費用,同時試圖吸引投資者,讓他們承擔演唱會的部份製作費用(因此今日的演唱會通常有多個製作單位)。如果演唱會開得成,就提高票價,每一張門券相等於很多張 CD 的價錢,透過這個方法收回成本。 Manfred Wong 說,過去兩年間,他主編的音樂雜誌的廣告起了變化,偏向演唱會宣傳。他認為這種做法是捨本逐末,也不利於歌手的音樂事業,因為有些唱片公司只希望有一首歌爆紅,然後在龐大的中國市場收回成本,即是一曲走天涯,缺乏可持續性,歌手很快玩完,淪為樂壇泡沫,然後消失。新人要站穩陣腳,也變得非常困難。

而就算是九十年代或之前已經成名的歌手,也要變陣或轉型,才能繼續生存。有人選擇減少出唱片,靠巡迴演唱會賺錢(例如:張學友、陳奕迅、王菲)。有唱功的實力派,則針對一群口味穩定和習慣購買 CD 的中年樂迷,出版發燒碟(可以是自資),或重編自己的舊作(例如:盧冠廷、鍾鎮濤),或男歌女唱(例如:雷安娜、陳慧嫻)或女歌男唱(例如:周華健),或翻唱別人的歌(例如:陳潔麗、陳潔儀)但是改變曲風(例如:加入爵士或中樂元素)。舊曲新唱的好處:耳熟能詳,但有點新意;降低成本,令風險可控。至於推廣唱片的地點,則變成發燒碟的展銷會,而發售地點可以是走高檔路線的生活百貨店(例如:誠品)。另外,也有人引入類似眾籌的概念,在網上公開專輯的概念或提供試聽的樣本,讓樂迷投票或認購,達到目標數字才出版實體唱片。用過這一招的,是前輩級的葉麗儀(提示:上海灘)和音樂製作人 Chris Babida(巴比達)。此外,有人北上參加綜藝節目開拓大陸市場(提示:林憶蓮+我是歌手),也有女歌手回歸家庭,結婚生育半退隱(例如:彭羚、關心妍)。

互聯網科技把權力還給消費者(例如:自己決定甚麼時候或地點收聽收看)。是否擁有渠道 (Channel),已經不是音樂產業的決勝關鍵。遊戲規則早已改寫,只是因循的人渾然不覺。這種情況,商學院語言叫 Creative Destruction(破壞性創造),因此互聯網是 Disruptive Technology(破壞性科技)。唱片店結業在即,聽留聲機的小狗 Nipper(又名:喇叭狗,見圖)失去了看守大門的保安崗位,在香港老闆蕭公子的安排下,已經化身維園熱狗檔 KOL。牠的際遇,令熱愛音樂的中年樂評人慘叫:「由聽唱機到咬熱狗,有無理過英倫狗仔的感受?」至於娛樂性豐富的蕭家父子的股壇往績,不提也罷,欲知詳情,自己上網。

插圖來源:
https://www.core77.com/posts/19036/HMV-Logo-Origin-Story-A-Painter-a-Dog-a-Dead-Guy-and-a-Record-Player

YouTube 精選:

周華健:<領悟> (5: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4zAf7VKnos
女歌男唱的例子:周華健唱辛曉琪。

陳慧嫻:<就讓一切隨風> (4: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k-Z7WeRlw
男歌女唱的例子:陳慧嫻唱鍾鎮濤,原曲是日本歌,歌者是澤田研二。

陳潔儀:<浪子心聲> (4: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hNGJzNmUw
另一個男歌女唱的例子:陳潔儀唱許冠傑。她來自新加坡,曾經參演電視劇(提示:妙手仁心)和舞台劇(提示:雪狼湖),近年推出發燒碟,翻唱別人的歌。

陳潔麗:<堆積情感> (4: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L8fzRong8
陳潔麗翻唱鄺美雲的成名作,她的外號是「廣州鄧麗君」,在發燒界無人不識。

林憶蓮西裝熱舞《Leslie forever》致敬張國榮 (5: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J5Bn3ciE
這是林憶蓮在大陸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中的演出,她唱張國榮的歌,跳他的舞步,模仿他的唱腔(提示:酒醉與心碎心碎溝起污煙一片),中年老餅一定認得,也許會覺得感慨(原因:她要到大陸尋找發揮的平台)。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沒有實體唱片的樂壇,還稱得上健全嗎?
Manfred Wong (www.manfredwong.com)
香港免費音樂雜誌 Headlines, Jun 2017, p. 2
節錄:當唱片越出越少,唱片店的數目也必然相應大減,既沒有實體唱片的簽名宣傳,唱片公司也不能開口向所餘無幾的唱片店商議借出場地,這恆久已來互相支持的宣傳模式,也陷於無法運作的地步。

音樂市場轉型,音樂人也隱形了嗎?
Manfred Wong (www.manfredwong.com)
香港免費音樂雜誌 Headlines, Nov 2018, p. 2
節錄:今天數碼音樂無形無實,令本地實體音樂從業員面臨嚴峻的失業情況。唱片公司在製作音樂時,亦只是採取觀望態度;而音樂人憧憬著一首歌大賣,只要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一小部份點擊就發達了,只求做一曲算一曲,最後歌手生涯沒有留下任何實際出品便落幕。

香港唱片不敵時代巨輪瀕全線結業 
黃志淙感婉惜:大趨勢係咁!又一間唱片店不敵時代巨輪!
撰文:黃浩晉
香港01 (2018-06-21)
https://www.hk01.com/音樂/201752/香港唱片不敵時代巨輪瀕全線結業-黃志淙感婉惜-大趨勢係咁
節錄:屹立香港 29 年、「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 宣布,旗下金鐘太古廣場分店將於下周三(6 月 27 日)結業。據資料顯示,香港唱片由熱愛音樂的蕭勁展創立,前身是小型唱片店「Do Re Mi」,早於 1985 年已在金鐘廊開業,它是香港較早期同時主打唱片及影音產品銷售的唱片店。「香港唱片」的中產格調,堅持以音樂為主,與蕭勁展先生有莫大關係。蕭勁展原為香港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及後因一次意外無法再拉琴,所以轉行唱片零售。過去 3 年,「香港唱片」面對虧蝕及營商環境轉差,現為董事總經理的蕭勁展先生曾接受媒體訪問時指:這行業看不到前景。

1990 年代,香港唱片業極之興盛,不少國外大型連鎖唱片店進駐香港,如美國的 Tower Records 以及英國的 HMV,但前者於銅鑼灣時代廣場的分店已於 2006 年結業,後者則於 2013 年易手予蕭定一旗下的中國 3D 數碼娛樂,並積極轉型為 Lifestyle 百貨店。音樂人黃志淙接受《香港01》訪問時解釋,音樂產品數碼化變得普及後,聽歌生態已完全變了樣:「對大部份年輕人嚟講,音樂係一種免費娛樂,音樂係一個 Digital File(數碼檔案)嘅載體,加上 Streaming(串流)幾十蚊一個月無限聽,甚至有人唔畀錢,同我哋嘅年代唔同,經歷過黑膠、Cassette 帶同埋 CD。」他認為雖然這個學習過程可能會較長,唯有薪火相傳,也許將來年輕人有能力負擔時,會懂得欣賞實體碟。加上經歷過低谷後,近兩年全球音樂行業開始復甦,不似早幾年「插水式」下跌,亦有賴於串流平台的普及,兩者可謂相輔相成,所以對他而言,前景並不絕望。

同場加映:夕陽已久的唱片業:音樂數位化的結構轉型
明報 2018 年 8 月 19 日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180819/s00005/1534614644274/同場加映-夕陽已久的唱片業-音樂數位化的結構轉型
節錄:經營 30 餘年的老牌唱片字號「香港唱片」(Hong Kong Records) 於月前結束其金鐘太古廣場分店,而僅存的尖沙嘴分店相信亦命不久矣。令人想起數年前國際唱片大號「HMV」宣告清盤到尋求「白武士」的經過及引起的社會迴響。時至今日,「HMV 香港」已被「中國 3D 數碼娛樂有限公司」所收購,變成了一間以影音和生活品味為銷售旗號的百貨公司,同時成為了母公司推廣自家影音製作和「訂閱式串流服務」(paid subscription streaming) 的營銷店。純粹的唱片店彷彿早已踏進歷史的黃昏中。

HMV Logo Origin Story:
A Painter, a Dog, a Dead Guy and a Record Player
BY RAIN NOE - APR 13, 2011
https://www.core77.com/posts/19036/HMV-Logo-Origin-Story-A-Painter-a-Dog-a-Dead-Guy-and-a-Record-Player
Extract: Francis observed that when he played the records of his dead brother's voice, the dog would run over to the phonograph and listen intently. Francis painted the scene, calling it "His Master's Voice" and tried to sell the painting. Initially no one was interested. But in 1899 The Gramophone Company purchased it, and by 1900 it was their corporate logo. Roughly eight years later they changed their name to HMV, after the painting, in an early instance of "branding." The 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 saw the logo a year or two later and acquired the U.S. rights for themselves. Being an American company, they used the logo a helluva lot more aggressively than their British counterparts, and when RCA acquired Victor in the 1920s it became their logo. Which is why we Yanks grew up seeing it.

關於 HMV:你記得他們在香港曾喚作「音樂無限」?
撰文:袁智聰(樂評人)
香港01(2018-02-13)
https://www.hk01.com/扭耳仔/159645/選擇性失聰-關於hmv-你記得它們在香港曾喚作-音樂無限
節錄:話說在 1994 年,Tower Records 與 HMV 這兩大國際性大型唱片 megastore 連鎖店相繼進軍香港。那一年,先是來自美國的 Tower Records 空降剛落成的銅鑼灣時代廣場;幾個月之後,來自英國的 HMV 亦進駐銅鑼灣皇室堡。更為樂迷津津樂道,是跟著 HMV 在北京道與漢口道交界開設的 4 層(後來再增至 5 層)尖沙嘴旗艦店。早年香港 HMV 有個中文名,喚作「音樂無限」。然而經過 20 多年之後,唱片銷售業早已告訴了大家:音樂是有限的。今年 2 月初,美國消費電子產品連鎖集團 Best Buy 宣佈會在 7 月起不再發售 CD。一星期後,得悉維園年宵市場有個「hmv 維園熟食檔」,但這個在 hmv 招牌下的年宵攤位,主打是賣熱狗,而沒有任何唱片發售。感覺是相當諷刺。我知道近年香港 hmv 在店內開設了 hmv DOG 熱狗小食部,但卻不知道他們的熱狗已能夠獨當一面,得以單飛發展,跑到維園出 solo。

現在 hmv 都變成全細寫了,可能有人會不知道這個在 1921 年創辦的零售品牌,HMV 是 His Master’s Voice 之意思,其商標是一隻狗仔在聽古老的留聲機,大家都稱之為「狗仔聽唱機」。這隻狗仔亦真有其狗,來自 Bristol 的他是隻混種犬,名字是 Nipper,生於 1884 年(即愛迪生在 1877 年發明留聲機的七年後),到 1895 年離世。他聽留聲機的情景,由第二任主人畫家Francis Barraud(原主人 Mark Henry Barraud 之弟)在他逝世三年後繪畫成油畫。到了 1899 年, Francis Barraud 把油畫改良,換上德裔美國發明家 Emile Berliner 由其英國公司 The Gramophone Company 所生產的唱盤式留聲機 Gramophone,因而成功售給 The Gramophone Company ,圖畫喚作 His Master’s Voice,同年 12 月被採用在他們的目錄上。如今,Nipper 已有 134 歲了。現在於香港見到他的近況,已不再是「狗仔聽唱機」,而是「狗仔咬熱狗」。從前優雅地聽留聲機的英倫狗仔, Nipper 已由音樂 KOL 變成了美式熱狗 KOL ,還要跑到去維園年宵市場,那實在情何以堪呢?你哋有無理過 Nipper 嘅感受!

維基百科:香港 HMV
https://zh.wikipedia.org/wiki/HMV
節錄:匯友資本 2013 年 2 月 28 日宣布,以 5,680 萬元全資收購 HMV 在香港、新加坡的全部業務以及中國內地、台灣及澳門的永久經營權。其後將唱片影碟店轉型成為多元化生活概念店,並加入咖啡店、小型書店、時裝、黑膠碟銷售及兒童閱讀區等新元素。中環娛樂行總店,在 2014 年 8 月完成翻新後以「HMVideal」品牌重新登場,到 2016 年結業。原銅鑼灣柏寧酒店潮流觸覺分店已於 2015 年 8 月 6 日起關閉,到同年 11 月在明珠廣場 2 樓至 4 樓設 HMV 香港旗艦店,以「音樂。時尚。餐飲」三大主題,佔地接近四萬平方尺。而原黃埔新天地分店亦已於 2015 年 11 月 22 日起關閉。 2016 年 3 月 21 日,中國 3D 數碼娛樂有限公司收購 HMV 香港,並位於香港銅鑼灣旗艦店舉行「本土文化,國際視野」併購記者會。

蕭定一旗下 HMV 欠租 認經營困難 股價瀉近八成
蘋果日報 2018 年 12 月 4 日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81204/58989770
節錄:HMV 數碼中國(港股編號:8078)主席蕭定一,名下位於中環及銅鑼灣的唱片店 HMV,被指拖欠租金,遭新世界(港股編號:17)、港鐵(港股編號:66)追討近 500 萬元欠租及賠償。有報道指蕭定一正尋求投資者入股打救,惟成事機會不大, HMV 或面臨全線結業。公司負責人接受傳媒查詢時表示,集團近年多次在業績報告提及零售業務經營困難,並正聯絡新投資者接手 HMV 零售業務。蕭定一本人 2016 年一擲 1.5 億元豪氣購入西半山豪宅殷然頂層複式「天池屋」,過去兩年來,先後四度承按,令半山豪宅淪為提款機。

Investopedia - Disruptive Technology
https://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isruptive-technology.asp
Extract: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way businesses or entire industries operate. Often times, these technologies force companies to alter the way they approach their business, or risk losing market share or becoming irrelevant. Recent example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nclude smartphones and e-commerce.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does not have to be better than those currently offered by the market, and may damage the overall market economics to some extent. For example, the new technology could be significantly cheaper and still provide the desired features. The advent of e-commerce retailing has led consumers to buy products online rather than going to a physical location, with online options often carrying lower prices. This has benefited consumers but made it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producers and brick-and-mortar stores to maintain profitability. Investing in a firm that has produced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is likely to carry significant risk. Many products considered disruptive don’t make an immediate impact on the market, and may take years before being adopted by a critical mass of users.

相關的文章:

踏腳石
2016 年 5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5/blog-post_20.html
節錄:隨著觀眾和讀者群的老化與萎縮,主流傳媒已經捧不紅甚麼人,難望要求年輕人入行賤賣青春。新一代的歌手和演員直接北上,或參加歌唱比賽(例子:GEM)或拍電視劇或拍電影,期望憑藉實力或運氣一夜爆紅,然後 28 省跑碼頭,巡迴演出,長做長有,賺人民幣。這一套,適合新移民、中港婚姻的下一代或海歸派北方佳麗,即是港女不敵北姑。

陪跑(二)
2017 年 2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14.html
節錄:由九十年代初開始, TVB 的選美冠軍多數是外國回流的女孩子,因為她們已經通過西方國家移民歸化部門的資產審查,即是有能力貼錢打工,好讓一個走下坡的行業賺盡最後的一分錢。出身公屋或居屋的女孩子就算入到三甲,也會被八卦雜誌標籤為急於脫貧的 Cheap 雞(港式粵語:廉價妓女),成為夕陽工業的出氣袋。說穿了,是階級歧視。

Disintermediation(非中介化)
2018 年 3 月 28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3/disintermediation.html
節錄:從九十年代中開始,互聯網興起,令中間人行業的生存空間收窄。互聯網提供了一個跨越國界的交易平台,讓買賣雙方找到對方,令中介活動轉移至網上世界進行(例如:LinkedIn 搶 Headhunter 的生意)。中間人被飛,商學院語言叫 Disintermediation(中譯:非中介化、脫媒)。首當其衝的,是舊經濟的中間人行業(例如:商業銀行、地產代理、人事顧問)。

Leapfrogging(蛙跳模式)
2017 年 11 月 10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11/leapfrogging.html
節錄:如果你知道甚麼叫 Leapfrogging(中譯:蛙跳模式),應該不會覺得用支付寶吃飯、購物、叫車或嫖妓是「先進」,用現金付款是「落後」。新科技的滲透率高,並不代表某個國家「先進」。Leapfrogging(蛙跳模式)是西方商學院理論,意思是:發展中國家跳過較舊的科技,直接引入較新的科技,形成比西方發達國家更高的滲透率 (Penetration rate)。這種現象,常見於電訊或能源行業。

宿命論
2018 年 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1/blog-post.html
節錄:新媒體的廣告也牽涉複雜的版權問題,因為部份廣告其實是推銷侵權物品(例如:冒牌貨,沒有得到授權的文字或影音創作),又或者以滾筒模式展示於提供侵權內容的網站之內。這些發生於虛擬世界的侵權行為,一樣會被現實世界的執法者或版權持有人所追究,但是蒐證和執法有難度,因為現實世界的法律受到國界所局限,而侵權者可以在網上世界不斷轉移。

雞肋(一)
2013 年 8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html
節錄:幹出版的人說,今天出書,幾乎是出一本蝕一本,而人頭湧湧的「香港書展」其實是散貨場,也是那堆書的最後機會,因為書展賣不出的書,將會被銷毁。至於自資出版,幹出版的舊同學說,這類書通常質素參差,銷量一般不會太好,接這些生意是為了幫補收入,但是不敢太濫接,因為怕影響品牌的形象。

衍生產業鏈(二)
2018 年 10 月 5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
節錄:工時長所以沒有感情生活?流行文化產業提供大量以愛情為題材的歌曲、小說或影視作品,讓你覺得已經明白了或體驗過愛情,然後明早醒來,繼續上班去,營營役役終此一生。那堆商品或服務,是贗品或替代品,似安徒生筆下的機械夜鶯,即是無法取代真貨的贗品,或是缺乏實效的安慰劑。

洗黑錢督數偽術
2018 年 4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8/04/blog-post_14.html
節錄:中資機構也懂得洗黑錢,所以有「影子員工」或「影子觀眾」的做法,用來誇大營運開支或票房收入,作用是掩飾資金的去向或來源,亦可以是把維穩費落格或者瓜分(即:食夾棍、內鬼運財)。應用於新聞機構或娛樂事業的話,便是長期不上班但是名字出現於員工名單內,定時支薪的記者編輯,又或者是沒有參與電影製作,但是名字出現於幕後工作人員名單中的大陸人。

戲如人生(二)
2015 年 5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9.html
節錄:才子編劇想把自己的作品搬上百老匯舞台,為了籌集資金,不惜答應黑幫大哥的要求,起用他的女友。那女子既沒有演技也非常麻煩,但她的保鑣卻是真正的戲劇天才,他對劇本作出的改動,足以化腐朽為神奇。首演前夕,才子編劇企圖把保鑣的功勞據為己有。同一時間,他背著自己的女友,跟酗酒的女主角發展秘密戀情(劈腿),而暴食的男主角則搭上了黑幫阿嫂。

音樂教師(二)
2015 年 10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21.html
節錄:在香港做音樂教師簡直係「前世唔修」。行內人會告訴你:那些使用公帑的大型樂團,職位空缺不多,全職樂師中本地人所佔的比例長期偏低。情況跟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很相似:使用公帑以及服務市民的資助機構,似乎有系統地排斥本地人才,而閣下的罪名據說是沒有「國際視野」。對,視本地大學生為次貨的投資銀行也是這樣說。至於真正的原因,自己想。

燈神
2016 年 12 月 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2/blog-post.html
節錄:梁振英突然宣布由於家庭理由不尋求連任,方丈終於肯上路,消息令香港網民熱烈歡呼,也令到黎智英加入重量級「燈神」或「明燈」(港式財經術語:預測出錯的股評人)的行列。以下這段文字,來自他在<壹周刊> Book A 的專欄<事實與偏見>,題目是<一葉知秋>:「蕭若元說曾俊華會當選特首,我想他估英國不脫歐特朗普慘敗梁天琦補選低票都錯,終於有次給他撞正的,今次可能給他估中,同他對估好制唔過。但我相信梁振英會連任。」(Auntie 的補白:結果兩個男人都錯!)

07/1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