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自報家門(二)


主流傳媒充斥著這種「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背後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傳媒生態。書生辦報已經是歷史陳蹟,今日的傳媒老闆都是半途出家的生意人,搞傳媒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提高個人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

從老闆的角度看,既然是無利可圖的副業,又或者是肩負政治任務的非核心業務 (Non-core Business),就無謂追求質素,亦無須用心經營。短期的經營目標變成如何減少虧損(例如:把有經驗的員工解僱,換上比較年輕、低薪和聽話的新人),又或者是怎樣討好大老闆的大大大老闆,從另一個渠道得到有形或者無形的回報,以抵消金錢上的損失。

傳媒的版面或者時段於是變成廣告欄,又或者利益輸送和交換的渠道。不少「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都是答謝廣告客戶的「豬頭骨」(廣東話:次貨、贈品,半賣半送的東西),又或者是大老闆介入政治活動之後的副產品(為某人抬轎或者拆橋)。既然讀者或者觀眾所餘無幾(年青一輩習慣長時間上網,對傳統媒體根本沒有興趣),更無須考慮他們的口味。換言之,傳媒老闆的心態跟 TVB 的高層差不多 —— 由得觀眾邊看邊罵好了,反正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有時間不如搞吓飯局,揾吓著數好過 (廣東話:揾著數=佔便宜)。

其次是就業市場的變化。九七之後,香港的飯碗越來越少,職位流失的速度明顯加快。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偉大祖國跟國際接軌,香港的中間人角色淡化,服務業北移和外判,大學生供過於求而且質素下降,經濟轉型毫無進展,缺乏新興產業填補流失的工作機會,每隔幾年一個危機令企業不敢招聘全職,以及全球一體化等等。結果是本地的就業市場出現惡性競爭,大學生的人工屢創新低,廣東話的說法是「搶爛市」、「打崩頭」、「餓狗搶屎」。

面對惡劣環境,香港人積極發揮「中國式小農社會 DNA」(陶傑的常用語)—— 不論是官場、商界、學術界、文化界和娛樂圈,都出現同樣的情況,就是飯碗被大大小小的小圈子所壟斷。你要求職,先要打入某個小圈子,然後落力舔幫主的屁眼,舔得好才賞你一口飯吃。

始作佣者,當然是特區政府,曾班子用人唯親,近親繁殖,玩親疏有別(仲要講到出口!),結果是低能兒得享高薪厚職(例如:月薪二十二萬的副局長以及月薪十三萬的政治助理),有能者被排除於小圈子之外,甚至被抹黑為麻煩製造者,列入黑名單之內,於求職路上困難重重,吃盡閉門羹。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九七之後的香港,不再是有能者居之,而是迅速大陸化。

越來越多的僱主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喜歡考究申請人的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看看對方是否屬於某個小圈子,是否有條件收集內幕消息或者走後門,協助公司搭通天地線,打通跟(中港两地)當權者官商勾結的渠道。過去這種情況局限於個別行業和高層職位,但是九七之後似乎有普及化的趨勢,開始向中層以及前線職位(尤其是銷售職位)蔓延。究其原因,相信是九七之後本地市場萎縮,不少企業都積極拓展內地市場,習染了內地的做事方法,即是走後門、打關係。當中有沒有涉及貪污,自己想。

有些僱主本身是人大政協,在內地有商業利益,喜歡追求中國共產黨標準的政治正確,也從偉大祖國那裡學會講究員工的政治成份。他們擔心下屬當中有拒絕被「河蟹」(和諧)的人,會連累老闆得罪阿爺(中央政府),於是在招聘的過程中加入政治審查(始作佣者也是特區政府,今日投考公務員要考<基本法>),有系統地排除民主派,又或者直接聘用由傳統愛國陣營推薦的人(可以是一種利益交換,副局長以及政治助理的任命就是好例子)。

也有部份立心不良的僱主(例如:求職騙局的主謀)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在面試時向求職者查家宅,一方面是想估計對方能夠帶來多少張新單(即是受害人),另一方面亦想知道對方是否有人撐腰,尤其是對方的直系親屬當中,有沒有得罪不起的人(例如:警察、律師、議員、傳媒和社團之類),從而判斷對方被我方欺負,又或者關係破裂之後,是否有還擊的能力,是否可以把我方集團連根拔起。廣東話的說法:「係咪蝦得過,有無手尾跟?」(是否得罪得起,有沒有不良後果?)換言之,「揀人嚟恰」(挑選合適的受害人)。

順帶一提:不少求職或者投資騙局的主謀,都會把傳媒替他或她所做的個人專訪用資料夾好好保存,然後得意洋洋、口若懸河地向受害人展示,又或者進行轟炸式洗腦。求職過程中遇上這種人,千萬要小心。某人經常接受傳媒訪問,不代表他或她可信。萬一勢色不對,不妨詐肚痛、借尿遁。如果你問我,傳媒是否做了幫兇,我會答是。另一個幫兇,是勞工署。

不管是上述的那一種情況,僱主考慮的重點,都並非申請人的學歷或者能力,而是一般履歷表都沒有披露的資料 —— 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換言之,從僱主的角度看,傳統的履歷表其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因為它沒有提供最重要的資料。香港人非常醒目(聰明),有需求自然有供應,部份求職者開始透過「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主動向僱主或者買家報料。也有人寄出過百封求職信之後依然石沉大海,開始對傳統的求職渠道(回應求職廣告)感到絕望,於是試圖透過個人專訪吸引買家上門。另外,有些中年人被裁之後被迫創業,又或者變成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於是試圖透過個人專訪宣傳自己的生意,又或者尋找合作夥伴和吸引投資者入股(甚至收購自己的生意)。

近年也有一些在香港唸書或者工作的內地人學會這一套,透過訪問硬銷自己(不知道有沒有送紅封包給記者,內地的說法叫「有償新聞」),證明內地人的學習能力甚高,懂得適應商業社會的遊戲規則。內地人夠膽接受本地八卦雜誌的訪問,自揭身世,大談我的志願,勇氣可嘉。至於可信性,自己想。

如果你對本地傳媒有戒心,又有閒錢可花,亦可以自資出版自傳。你可以自己執筆或者請人代筆,把家庭背景、學業成績、工作經驗、政治宗教信仰等通通交代清楚,然後把書當作卡片派發 (給傳媒、選民和老闆)。去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前,就有好幾位候選人這樣做,例如:捕鼠專家、演戲律師、數豆界代表。出書的最低成本不過區區數萬元,許多人都出得起,勝在可以全盤掌握內容,全力打造完美形象,不怕被立心不良的傳媒歪曲你的說話,又或者在個人專訪內插科打諢、明嘲暗諷(<壹周刊> Book A 最擅長此道)。

小圖:葉劉淑儀的自傳,書名明抄荷里活電影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延伸閱讀:

文化現場 (2009 年 5 月號):
<東家不打,西家也不能打:訪問麥燕庭>
節錄: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詳述本地傳媒如何自我審查。她於 2007 年時指出,18 間香港新聞傳媒機構之中,有半數的老闆獲委任進入中共建制(包括:人大、政協)。麥燕庭於 2008 年再做同樣的調查,發現數目不變,只是人選有變。全文見
http://www.cforculture.com/theblog/?mod=articles&_com=item&task=show&id=26

網絡文摘:遇羅克 (1942-1970):出身論
http://obelia2.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寫於 1966 年,發表於 1967 年,遇羅克反駁「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出身論」(又名「血統論」,即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他是文革期間少數堅持講真話、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年青人,與張志新、林昭齊名。遇羅克後來因反革命罪被處死,年僅二十七,1979 年平反。那些九七之後忽然愛國,開始講究員工政治成份,並且學阿爺玩秋後算帳的香港老闆,好應該細讀這篇著名的文章。

維基百科:遇羅克 (1942-1970)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87%E7%BE%85%E5%85%8B&variant=zh-hk

維基百科:沙葉新 (1939-)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2%99%E8%91%89%E6%96%B0&variant=zh-hk
上海著名劇作家,有份簽署<零八憲章>。作風敢言,曾經公開稱讚「草泥馬」有創意,被中紀委點名批評(或恐嚇)。他的代表作<假如我是真的>寫失業知青假扮高幹子弟招搖撞騙,最後被槍斃。死前遺言:「錯只錯在我是假的,假如我是真的呢?」這個控訴特權階級的著名故事很適合作為「國情教育」的教材,不過香港的教育官僚應該沒有這種識見和勇氣。

YouTube 精選:

電影<假如我是真的>片段(開頭七分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8PR-AcZASA
導演:王童/主演:譚詠麟、胡冠珍
大陸作家寫的故事,由台灣人改編和執導,香港人任男主角。<假如我是真的>獲得台灣第十八屆金馬獎 (1981) 最佳影片,譚詠麟封影帝。譚校長母須多介紹,女主角胡冠珍(現名:胡競英)後來離開影圈到美國進修,今年初獲台資旺旺集團的老闆蔡衍明委任為香港亞洲電視的行政總裁。

鄧麗君:<假如我是真的>
(電影<假如我是真的>片尾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hiM1eqO6Y&feature=related
曲:欣逸/詞:莊奴

17/07/2009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好文,借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