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星期五
東尼(一)
東尼 (Tony Measor, 1933-) 應該是香港知名度最高的鬼佬股評人。
在內地,東尼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網上不難找到內地傳媒對他的報導,也有內地人寫博客介紹東尼的著作。
東尼是居港超過三十年的鬼佬,用英文寫財經分析,他的文章都是由香港人翻譯成中文,然後發表和出版。他發表於華富財經 (Quamnet) 網站內的文章(要收費的)譯得認真麻麻,讀英文原文好過。他的著作<富足一生:東尼的投資十大心法>(英文原名:Successful Value Investing in Asia : 10 Timeless Principles) 由<壹周刊>的編輯李科儀負責整理和翻譯,文字比較通順,可讀性較高。
東尼的投資哲學
東尼的投資哲學非常 Old School、王道、正路。他主張「價值投資法」(Value Investing),發掘有潛力但是現階段被低估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 (Buy and Hold) ,即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1930-) 的那一套。上一代阿媽教女兒揀老公,也是這樣的。
東尼認為,「價值投資法」簡單易用,可以讓你安枕無憂。買入有價值的股票,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他的揀股之道非常傳統,會叫你參考資產淨值 (Net Asset Value, NAV),因為它是一條底線 (Bottom line) 或者安全網 (Safety net),而盈利預測有可能出錯(因此影響到市盈率 P/E 的參考價值)。除了資產淨值 (NAV),亦須注意股息的分派 (Dividend payout) 和增長潛力 (Growth potential)。
如果你對投資有基本認識,又或者是從事相關行業(例如:會計師、理財顧問、金融業僱員),那麼對你來說,東尼的書應該是老生常談,甚至是 Out Out 哋的陳年教科書。他的書適合初哥以及保守的長線投資者,如果你是以下幾類人,他不是你的那杯茶:
(一)「爛賭二」:東尼滿足於每年一成半的複式回報率(五年後本金就可以翻一翻),如果你是一心想吃「大茶飯」(港式粵語:大買賣,英文版:Big Tea Rice),視股市為賭場,旨望一朝富貴,窮人大翻身,熱愛衍生工具,做 Margin(內地叫「融資」,即是股民向証券行借錢購入股票)做到盡,凡事只爭朝夕,一日不落盤都會周身痕的「爛賭二」(粵語:病態賭徒),你會看不起東尼,認為他老土落伍、不思進取。
(二)「短炒王」:朝種樹,晚鋸板,從來不會(跟股票)談戀愛,更加不會長線持有。熱愛炒賣三四線神仙股,喜歡玩過山車,習慣一腳踏 N 船。見諸男女關係,即是:趙世曾、陳國強(外號:殼王)、李澤楷和陳冠希。
(三)股票經紀以及基金業人士:香港的經紀佣金已經低無可低(行內人形容為「食屎」,即是吃糞),仲要叫人長揸唔放,股票經紀豈不是要食西北風,餓死老婆瘟(薰)臭屋?如果你係掙扎求存的華資 C 組經紀,東尼的著作只會令你扯火,不看也罷。同樣原理,東尼叫人不要買基金,自己的錢自己管,因此亦不適合基金業人士。
(四)「新股王」:東尼認為,那些將股市當賭場,將抽新股當擲毫的人,就算買入大量的股票,也算不上投資。與其抽新股,不如買「六合彩」(英文叫 Mark Six ,是香港賽馬會舉辦的合法彩票,東尼自稱連「六合彩」都不買,因為不想被官府抽稅)。反正都是賭,都是靠運氣,買六合彩所需要的本錢卻少得多,而且不會害到你一手「蟹貨」(港式財經術語:蝕本貨)。
(五)「間尺幫」:即是圖表派,技術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的信徒,口頭禪:頭肩頂 (Head and Shoulders Top)、陰陽燭 (Candlestick Chart)、移動平均線 (Moving Average)、牛熊分界線、死亡交叉、相對強弱指數 (Relative Strength Index, RSI)。東尼會參考股價走勢圖,但是並非圖表派的信徒,他認為過去的表現並不預示將來的表現。
(六)曹仁超的粉絲:曹 Sir 的投資「智慧」,是有「智慧」不如趁「勢」,「價值投資法」早已不合時宜。至於甚麼是「勢」,阿啦「木宰羊」(脫胎自閩南話「唔知影」,即是「不知道」,據說出自王永慶)。
股評人的私幫生意
相比起香港其他股評人,東尼算是有點骨氣。
他是鬼佬,而且是來自前朝宗主國的英國人,有講真話的特權,不怕開罪華資大亨。東尼向來鍾情於銀行股(特別是外資金融股,例如:匯豐、宏利和 AIG),對於本地部份傳統藍籌股(例如: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合和實業、東亞銀行等),向來都不大客氣,筆下絕不留情。本地金融市場有華洋鬥爭的歷史,在部份華資大亨以及大戶的眼中,東尼應該是個「唔嗅米氣」(粵語:不識時務)的「死鬼佬」。
本地股評人當中,有些在電子傳媒主持節目,私底下卻經營財經公關或者顧問公司(註一)。他們的私幫生意跟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之間,是否有業務往來,又或者存在著某種利益關係,對他們的公開言論又有何影響,自己想。
東尼沒有這樣做,他已經一把年紀(行年 77),有老人病,處於半退休狀態,每日除了寫專欄之外,就是玩填字遊戲、跟家人共聚天倫,非常 Laid back。
本地金融市場向來人鬼殊途,九七之後隨著重磅大型國企(例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來港上市,內地企業(註二)佔恆生指數的比重已經超過五成,佔每日平均成交額超過七成,可見未來,偉大祖國的勢力只會有增無減。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東尼想搞財經公關公司(假設他的健康沒有問題),技術上亦有難度,因為他必須要找一個能夠提供人脈關係以及能操兩文三語(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的華人拍檔(徒弟林少陽?),而符合條件者未必願意跟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鬼佬合夥做生意(因為怕鬼佬不受控制,喜歡推廣「普世價值」,隨時會得罪阿爺)。
大環境對東尼不利。一方面,他的多年愛股匯豐的相對重要性下降(個別股評人甚至認為可以不理,原因:買匯豐不如買內銀股,因為增長潛力更佳)。另一方面,隨著港股「染紅」的程度越來越高,逐漸成為「政策市」,受內地 A 股的影響越來越大,國產「春江鴨」在內地企業這個「板塊」(非常討厭的國產中文,即是分類、類別)中佔盡先機,而三四線細價股的遊戲規則卻變得「澳門化」(註三),結果是:港股正在「社團化」,小股民越來越難揾食,唯有聽消息跟風下注,又或者沉迷衍生工具(例如:窩輪、牛熊證)。
東尼的鬼佬身份令他無法加入華人社團,他著重「基本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的做法亦跟時下的炒股潮流格格不入。長遠來說,他這種舊式股評人將會慢慢 Fade Out(淡出),成為「過去式」(Past Tense)。形勢比人強,非戰之罪也。當然,你可以說,他不是那種趕潮流的股評人,而是某一門派(價值投資法)的代表人物,甚至是一代宗師。
不擦四叔鞋
當本地的主流傳媒大力吹捧「四叔」(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的外號)為「亞洲股神」或者「香港巴菲特」,經常問「四叔」索取「炒股貼士」的時候,東尼卻拒絕擦鞋,而是有碗話碗,有碟話碟。
曾經有香港記者問東尼,李兆基是否「股神」?東尼的答案是(大意):「一兩年的投資成績作不得準,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和優異的表現才算。」他筆下提到恒基地產(港股編號:12)的時候,也不大客氣:
「這個星期我會進取一點,我打算賣出一部份股份,換取更多現金作彈藥。
我首先會在六十元價位賣出五千股恒地,我不認為恒地現價太貴,因其每股資產淨值有五十七元,但我覺得刻下整體物業價格太高,升值潛力有限。而且同一時間,組合內已經有香港地產股太古,以及內房股瑞安。
恒地將第二次派息由七角減至三角,零八至零九年全年派息由一元一角減至六角,令我頗為失望。雖然恒地盈利每股二元五角八仙,這意味著管理層對現金狀況表示擔心。此外,我對李兆基的投資理論抱有懷疑,他頻頻向傳媒講道,發現他的投資理論頗為短視,恰如其派息政策。」
(<壹周刊>專欄<天下第一倉>,14/01/2010)
有趣的是,華富財經 (Quamnet) 的網站(以及香港和內地的傳媒)都稱東尼為「亞洲股神」,他的著作的封面也貼有這個稱號。東尼做過基金經理,有往績支持,擔得起,不算太離譜。只是「股神」這個詞,實在越來越濫,論參考價值,連周星馳的「食神」都不如,已經淪為廣東話裡面「神化」個「神」。
鬼佬作風
1990 年東尼曾經中風,之後半年失去說話和寫作的能力,連家人的名字都說不出來,後來經過長期的療養,動過幾次修復血管的手術,才慢慢恢復過來。有訪問過他的香港經濟日報記者寫道,試過在電話中跟東尼做訪問,被他的英文口音考起(難倒),要非常留心才能聽得懂他在說甚麼。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東尼在本地的電子傳媒曝光率不高,亦較少出席以散戶為對象的大型投資研討會。
健康以外,另一個曝光率低的原因,是東尼對香港的地產市道(以及地產股)缺乏深入的研究。他的文章,就算提及本地樓市,也是點到即止,又或者泛泛而論。如果你是沉迷炒樓的香港人,你會覺得他「唔夠貼市」(粵語:未能緊貼市場走勢)。東尼只會籠統地說買樓宜住不宜炒,自住的話甚麼時候買都可以,純粹投資的話他會捨物業取股票。2007 年他接受免費英文雜誌 HK Magazine 的訪問(刊出日期:Jan 19, 2007),是這樣說的:
There’s too much work owning property. You’re much better off owning shares because you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Do it the lazy way, it is usually the easiest way. Don’t try to be too clever. The market will usually beat you.
論深度,東尼對香港的地產市道的分析,不及其他財經評論員(以及個別網上博客,例如:Yahoo Blog <股海窮庭>)。他到底是鬼佬,雖然居港多年,但是始終有西方人的游牧民族心態,未能充份掌握到「中國式小農社會」(陶傑的常用語)對買樓的執著、對物業的迷戀。香港人炒樓,更喜歡「摸貨」(港式財經術語:在簽訂物業買賣合約之後,但是未成交以及安排銀行按揭貸款之前,趁樓價持續向上,立即沽貨賺取差價),即是做短炒王,試圖於最短時間內,以有限的成本揾快錢,這種做法必須要緊貼市場走勢,轉身快、走位靈活以及不怕麻煩,東尼肯定滿足不到這類 try to be very very clever 的香港人。
東尼自 1974 年起定居香港(之前曾經在香港短暫居留),到 1984 年才首次在港島區置業,於九十年代初賣出(亦因此錯過了九七前的部份升浪)。他目前居住的西貢獨立屋,是結婚之後老婆決定要買的。他老婆叫 Jenny,是香港人,本來是他的下屬,兩人於 1983 年結婚,當時東尼五十歲。
小圖:東尼的照片來自香港書城的網頁
註釋:
(註一)以下資料來自互聯網:
陳永陸的公司叫「雋陸公關」,網址是 www.t6pr.com,內有客戶名單。
香樹輝的公司叫「宙輝有限公司」(職銜是董事總經理),成立於 1996 年,聯絡方法可以在香港貿易發展局 (HKTDC) 的 Company Directory 中找到。另外,根據<蘋果日報> 2010 年 3 月 19 日的報導,前無線總經理陳志雲的記者會(2010 年 3 月 18 日)是由香樹輝及葉潔馨(曾任職香港電台)開設的「靈活聯繫」公關公司協辦,該公司成立於 1993 年,聯絡方法可以在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電影服務統籌科)的網頁中找到。
胡孟青的公司名為「香港財經資訊顧問有限公司」,2006 年成立。
(註二)根據港交所(港股編號:388)的定義,內地企業 (Mainland Enterprises) 包括:紅籌(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註冊成立並且由內地政府機構控制的公司)、H 股(在中國內地註冊成立並且由內地政府機構或個人控制的公司)以及「境外非國有企業」(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註冊成立並且由內地個人控制的公司)。截至 2009 年年底,共有 524 間內地企業於香港上市,佔港股市值的比例已經超過五成。
(註三)本地部份三四線上市公司的高層是澳門賭廳廳主(或者他們的生意夥伴),也有華資股票行的負責人是澳門賭廳廳主的直系親屬,當中有人身兼政協委員。至於他們有沒有涉及洗黑錢以及相關的商業犯罪活動,自己想。
參考資料:
First Person - Tony Measor
HK Magazine (Jan 19, 2007)
<亞洲股神東尼推介五隻長揸股>
經濟日報刊物 iMoney (Aug 1, 2009) p.17-24
延伸閱讀:
Tony Measor @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ages/Tony-Measor/120354970079#/pages/Tony-Measor/120354970079?v=info
是否東尼本人有待查證。
<東尼日誌>@華富財經 (Quamnet) 網站
(For subscription only)
http://www.quamnet.com/tonydaily.action
<富足一生:東尼的投資十大心法>
作者:東尼 編譯:李科儀 出版:天窗
<富足一生:東尼的投資十大心法>撮要
http://investmentki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32565
維基百科(中文版):Tony Measor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D%B1%E5%B0%BC_(%E6%8A%95%E8%B3%87%E5%AE%B6)
香港投資者學會:技術分析
http://td.hkii.org/investu/168ch6/index.php
Yahoo Blog <股海窮庭>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
這位博客叫「脫苦海」,對香港樓市有深入研究,曾經出書教人置業。
02/04/2010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2 則留言:
最近發現您的網誌, 不管文章新舊都讀得津津有味。這位東尼師傅(Google發現他去年剛過世)的投資方式雖然保守但也最適合我這種什麼都不懂的投資人。我雖然什麼都不懂但因為住在美國有見識過矽谷熱和2008年大崩潰的時代, 說來說去都是毀在一個貪字, 逼得很多人跳樓。美式資本主義那種一昧追求投資報酬率來討好投資人不管公司經營方向正確與否實在令我不敢恭維。
最近發現您的網誌, 不管文章新舊都讀得津津有味。這位東尼師傅(Google發現他去年剛過世)的投資方式雖然保守但也最適合我這種什麼都不懂的投資人。我雖然什麼都不懂但因為住在美國有見識過矽谷熱和2008年大崩潰的時代, 說來說去都是毀在一個貪字, 逼得很多人跳樓。美式資本主義那種一昧追求投資報酬率來討好投資人不管公司經營方向正確與否實在令我不敢恭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