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聖誕快樂


既然各方好友都懂得來這裡,請容許我躲懶,不再逐一發電郵了。

多謝捧場,聖誕快樂。

奉上商場必備的罐頭音樂,有貓有狗,不過無靓女(仔)。

唔收錢架,埋嚟睇,埋嚟揀。

插畫來自:
http://www.squidoo.com/free-holiday-postcard-templates

YouTube 精選:

Cats Sing Jingle bell (1: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yMFd__hUac

Jingle Bells Jingle Dogs (1: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Jg6Y8sEDmg&feature=related

17/12/2010

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

名校生


打開電視,看見曾德成為了堅持申辦亞運而不惜扭曲事實,周一嶽認為連續多日通宵當值是實習醫生必經的訓練,俞宗怡認為自己不需要為梁展文事件而辭職,都充份表現出名校生獨有的固執與傲慢。資料顯示,三位高官都來自老牌名校,曾德成是聖保羅書院,俞宗怡是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周一嶽是皇仁書院。

三位名校生的表現,令我記起曾經翻閱過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BR)的文章,題目是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作者是專門研究「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和「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的哈佛學者 Chris Argyris (1923-)。他的研究對象,是一群來自美國著名大學商學院的高材生,畢業之後成為管理顧問 (Management Consultant)。作者對於名校生和專業人士的缺點,有精闢的觀察與論述,適用於特區政府高官。

Chris Argyris 認為不少名校生只是擅長 Single-loop learning (中譯:單環學習),而不懂 Double-loop learning (中譯:雙環學習)。如果用測量溫度做例子,兩者的分別是:Single-loop learning 要求你學會如何閱讀溫度計,以及學會調校室內溫度,令它處於理想的水平(官方標準是 25.5 度)。換言之,是掌握技術層面的要求,成功達到由別人所設定的目標。Double-loop learning 的要求卻是批判思維 (Critical thinking):研究溫度計到底是否有必要,有沒有更好的測量方法,討論如何照顧不同人對於冷熱的不同感覺,以及如何調校出一個令大多數人都感到舒適的室內溫度。作者是這樣說的:

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s are frequently very good at single-loop learning. After all, they have spent much of their lives acquiring academic credentials, mastering one or a number of intellectual disciplines, and applying those disciplines to solve real world problems. But ironically, this very fact helps explain why professionals are often so bad at double-loop learning.

精於 Single-loop learning 的名校生,是成長路上的長勝將軍,通常充滿自信。但是由於缺乏面對失敗的經驗,踏足現實世界之後,面對各種千差萬別、非常複雜又互相影響的實際問題,往往手足無措,撞板多過吃飯(粵語:碰個焦頭爛額),甚至兵敗如山倒,從此一蹶不振。過去學業上的成功,反而成為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及難以跨越的障礙。面對別人的指責和批評,他們會推卸責任,態度變得自我防衛,結果無法從現實世界中學習,嚴重缺乏適應能力:

Put simply, because many professionals are almost very successful at what they do, they rarely experience failure. And because they have rarely failed, they have never learned to how to learn from failure. So whenever their single-loop learning strategies go wrong, they become defensive, screen out criticism, and put the “blame” on anyone and everyone but themselves. In short, their ability to learn shuts down precisely at the moment they need it the most.

Chris Argyris(中譯:阿吉瑞斯)用 brittle(脆弱、易碎)一詞來形容名校生,他們害怕失敗,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經常將自己跟競爭對手(其他名校生)比較,因此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一次失敗或者失誤,就會徹底崩潰。

As a result, many professionals have extremely “brittle” personalities. When suddenly faced with a situation they cannot immediately handle, they tend to fall apart. They cover up their distress in front of the client. They talk about it constantly with their fellow case team members. Interesting, these conversations commonly take the form of bad-mouthing clients.

Such brittleness leads to an inappropriately high sense of despondency or even despair when people don’t achieve the high levels of performance they aspire to. Such despondency is rarely psychologically devastating but when combined with defensive reasoning, it can result in formidable predisposition against learning.

名校生缺乏勇氣、毅力、打不死的精神以及靈活變通的能力,無法應付現實世界的各種挑戰,最終成為缺乏實戰能力,只能紙上談兵的「少爺兵」。由這樣的人執政,不搞出個爛攤子才怪。跟西方社會比較,華人社會的政治體制封閉,缺乏言論自由,批判思維隨時會招致殺身之禍,而東方人又特別喜歡講究家世人脈,名校校友跟當權者的關係有如千絲萬縷,因此虛有其表的名校生應該比西方社會更多,為禍也更烈。

插畫來自: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F0u6BF2pqR4l6DnNT-NDQwkJV-Ge-QTSq4nH4TuHJ_6DDZ-9obzMsyv34aHoqyHTgBmpZTV9j8IKmsH8BizYX7rgVZFwoaKLZLf2J3NVU4XrpbElCY-U-1l7SqODu0_7mxRhavGUJhMHY/s320/student_~tow0011.jpg

YouTube 精選:

香港紀錄片<音樂人生>Trail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ZukgD8Sws
這部屢獲殊榮的紀錄片追蹤一位天才鋼琴家的成長歷程,男主角黃家正是一位具備批判思維的年青人,他跟同學在態度上的差異,正好說明 Single-loop learning 和 Double-loop learning 的分別,從中亦可以窺見香港老牌教會名校拔萃的校風。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英文版)
Author: Chris Argyris (192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 81-108
HBR Series 1998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6.28 2310

哈佛商業評論精選<知識管理>(中譯本)
出版社:台北天下遠見(2000 年)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6216532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494.2 8081

Wikipedia: Chris Argyris (192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_Argyris

Chris Argyris:
Theories of Action, Double-loop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ttp://www.infed.org/thinkers/argyris.htm

維基百科:學習型機構 (Learning Organization)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D%A6%E4%B9%A0%E5%9E%8B%E7%BB%84%E7%BB%87

「單環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與「雙環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的意義
http://tw.myblog.yahoo.com/yyy888-888/article?mid=1300&next=1298&l=a&fid=29

名校教了我什麼 ―― 女校生的反思
作者:蘆葦
原載:明報 2010 年 12 月 5 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204/4/lljy.html
這篇文章勾起 Auntie 不少回憶,因為我跟作者一樣,都是透過升中試派位制度入讀老牌教會女校的屋村妹(我是七十年代末升中),有著相同的經歷和體會。當年學校籌款擴建,要求家長認購抽獎券(即是捐款),我沒有驚動父母,而是自掏腰包(我替人補習賺取零用),用 $10 港幣買一張咁大把,而且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交給班主任(一個臉容繃緊的中年女人)。我擺明玩嘢,她立即黑臉。

維基百科:曾德成 (1949-)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B%BE%E5%BE%B7%E6%88%90

維基百科:俞宗怡 (1952-)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F%9E%E5%AE%97%E6%80%A1

維基百科:周一嶽 (1947-)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1%A8%E4%B8%80%E5%B6%BD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學線月刊>:
我自求我道周一嶽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090389/14chow.html

10/12/2010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傅聰


中國文學科

傅聰其實屬於中國文學科。他的前半生,集合了中國文學的常見主題:政治迫害、骨肉分離、流轉人生、客居異鄉、故國之思、傳統的失落、藝術的追求、人生的磨難,一應俱全。淒淒慘慘戚戚,絕對是史詩式傳記片的題材。

這些基本元素,凡是稍為涉獵過過中國文學的人,都會覺得非常熟悉。因為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屈原到杜甫,再到李清照和白先勇,都是寫同樣的東西,而且是同樣的角度:自傷自憐、哀痛無奈,但是不會號召大家起來反抗,更加不會思考如何終止惡性循環,從根本地解決問題,為兒孫建立起比較合理和合符人道的生存環境。怨天怨地之後,中國人繼續忙於繁殖,讓孩子們承擔惡果。這是一個缺乏理性的民族,喜歡自我沉溺。

傅聰的個案中,這堆東西的載體,由充滿意像的方塊字和韻文,變成最抽象、提供最大詮釋空間的表現藝術形式(音樂)。而所用的工具,也由古代文人慣用的七弦琴,變成來自西方的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對於中國人來說,技術層面的轉變並不礙事,反正中國人學西方永遠停留於入門的層次。老一輩的海外華人並沒有經歷過國家主導的文化大革命,更加是死腦筋,習慣使用傳統思想的套路來解讀傅聰,把他變成集體回憶的投射,一個永恆的文化符號 (Cultural icon)。

傅聰本人對於古典音樂的理解,某程度上也加強了他在海外華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他說過,蕭邦的樂曲像李後主的詩,貝多芬的情懷像杜甫,而莫札特的音樂與李白的詩感覺接近。作為第一個打進國際古典樂壇的中國音樂家,替同胞們舖設入門磚,無可厚非,也是有趣的跨文化觀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種文化自我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m) ―― 懶惰的中國人喜歡抓住一些熟悉的標籤或者符號,又或者一些先入為主的陳舊觀念,就以為找到了標準答案,解決了問題,然後停止探索,餘生不再思考,專心做金錢的奴隸,讓心情隨著工資、股市和樓價而七上八落。換言之,傅聰有可能是好心做壞事,讓中國樂迷無法突破本身的文化局限,以及提升藝術欣賞的能力。

傅雷家書

傅聰的江湖地位,部份來自他那位苦命的父親。1944 年 5 月,傅雷 (1908-1966) 以筆名「迅雨」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高度評價於 1943 年年底發表的<金鎖記>,稱許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註一),是張愛玲 (1920-1995) 的其中一位伯樂。作為文人,傅雷有品味,有眼光,但是無緣見到長子傅聰日後的成就。中國人父母(尤其是崇洋的上海人和香港人)都喜歡迫小孩子練琴,讀<傅雷家書>,不難引發共鳴,怕自己死得太早,無法繼續干預子女的人生,於是乎,一邊讀,一邊眼紅鼻酸掏紙巾。這本書於海外華人社會備受推崇,影響深遠,連傅聰自己都說:「人家好像老是問我家書的事情,好像我還是小孩子似的。」

如果我是被迫練琴的小孩子,我會恨透傅雷叔叔,因為他令不少華人父母以為自己做得對。這本書我手邊沒有,到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的網頁查資料,香港版(簡體字)的初版由香港三聯於 1982 年出版,應該就是我老家舊書櫃內的那一本。我老父五十年代在上海唸書,見過傅雷,第一時間買來看。我看了兩三頁,就讀不下去了,囉囉唆唆,長篇大論,比我老父更要命,立即放棄。我是壞孩子,受不了理論家型長輩。今日香港有些中學迫學生讀這本書,讀完還要寫報告,實在叫孩子們太沉重。又要練琴又要讀<傅雷家書>,簡直是雙重迫害。

寫傅聰的文章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主流華文傳媒寫傅聰的文章,特別容易流於煽情、文藝腔、陳腔濫調,又或者千篇一律。濫情文章多,睿智評論少。對他的琴藝,也是讚譽者多,挑剔者少。這類文章,通常集中於他對蕭邦樂曲的理解,又或者陳述他跟蕭邦的相同之處,近年更慣性地把他和晚輩李雲迪相提並論。例如董橋寫傅聰:

「深圳高中生李雲迪得了波蘭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消息一傳出來,我跟傅先生通電話。四十五年前的光輝照亮了這位鋼琴家的藝術生命,載著故鄉的夢影,載著雙親的遺恨,他的一葉扁舟終於盪漾在音樂浩瀚的大海上。四十五年後欣聞李雲迪的捷報,傅先生說:『畢竟只十八歲,要再深造!』波蘭蕭邦鋼琴大賽 1927 年開始每五年舉行一次,冠軍給俄羅斯和波蘭人拿過三次,亞洲人傅聰榮獲第三名,1980 年第十屆比賽有一位越南鋼琴家鄧泰孫奪魁。」

傅聰 vs 李雲迪

身處於前輩傅聰的陰影之下,李雲迪的路比較難行。兩人出身於同一個國際鋼琴比賽,撇開琴藝不論,傅聰的出身和教養、低調的作風(香港的英籍樂評人 Jonathan Douglas 形容傅聰 notoriously reclusive)以及文化貴族的形象,都令他備受老一輩華人樂迷的擁護和愛戴。單是論形象,已經勝李雲迪九條街。李雲迪如果不小心處理自己的事業和形象,很容易會變成另一個 Richard Clayderman (大陸譯名:理察.克萊德曼),即是降格到 Easy listening 的層次,又或者成為女人湯丸(甜心),充當海外華人社會性壓抑教會女生以及名利場交際花心目中的「鋼琴王子」。

李雲迪近年的表現令人失望,雖然他已經透過「優才計畫」成為香港人,又經常替本地官府演奏和拍攝宣傳片,但是愛恨分明的香港樂迷並不領情,對他毫不客氣,直指他琴藝退步,貪錢,濫做,連商場騷 (Show) 和選美玩意都殺(接),真係無眼睇(粵語:吾不欲觀之矣)。客氣一點,例如本地著名樂評人周凡夫的說法,是李雲迪需要一個導師才能真正觸摸到蕭邦的靈魂。本地另一位著名樂評人蕭威廉則認為李雲迪是進入了瓶頸期,應該減少演出。而最老氣橫秋也是最具份量的評語,應該是傅雷的遺訓:「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郎朗的定位

相比之下,郎朗的路就比李雲迪容易,他的層次未必很高,但是勝在方向清晰。他是東北瀋陽人,性格外向,大開大闔,雖然誇張台風經常引人詬病,初出道的時候也說話狂妄(例如:視音樂會為練琴),但是從市場推廣 (Marketing) 的角度看,他的陽光男孩外型適合走商業路線,定位清晰,容易包裝,是那種可以穿牛仔褲拍攝唱片封套的年輕演奏家。從唱片公司的角度看,捧郎朗亦有助於拓展中國市場,符合長遠和整體的策略規劃 (Strategic planning)。

有鑑於此,郎朗今年四月於美國三藩市一場音樂會上用 iPad 演奏<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是入型入格的演出,也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舉動(三藩市向來以多元文化和作風開放見稱,提供一群富幽默感、樂於跟演奏家互動的現場觀眾)。此舉成功地製造話題,令年輕人紛紛上網瀏覽有關的 YouTube 片段。以他的條件,就算將來轉型成為 Piano Entertainer(鋼琴藝人),也是順理成章。

小圖:傅聰 (1934-)
來源:http://www.shanghaiconcerthall.org/uploadfile/20077411418.jpg

註釋:

(註一)  1944 年 5 月傅雷以筆名「迅雨」於<萬象>雜誌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高度評價<金鎖記>,同時對<連環套>提出嚴厲的批評。張愛玲的回應文章題為<自己的文章>,收錄於散文集<流言>。當年<萬象>雜誌的老闆叫平襟亞,是鴛鴦蝴蝶派教母瓊瑤 (1938-) 的現任丈夫平鑫濤 (1927-) 的堂伯父。

YouTube 精選:

Fou Ts'ong plays Chopin: Nocturne Op.62 no.1 (6: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ZPhva2j0w&feature=related

La Campanella by Yundi Li (4: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nfZjqMSy0&feature=related

Lang Lang Playing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on an iPad (1: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plGbCBaLA

薛嘯秋:
<土耳其進行曲>(最靓嘅豬腩肉)+ <野蜂飛舞> (5:2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2vbrTZiZ_8
一位以「魔指」和「炫技」為賣點的新晉鋼琴家。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董橋:<布爾喬亞的蕭邦,好!>
收錄於散文集<舊時月色>41-42 頁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3(簡體字)

陶傑:<鋼琴藝人>
收錄於散文集<莎士比亞的安魂曲>51-53 頁
皇冠 2007 年 7 月(繁體字)
節錄:中國家長,以上海為虛榮崇洋的核心,硬要子女學鋼琴,多半也是出於戲劇的炫燿,多於音樂力的心靈修養。彈的樂章,愈繁複多變,愈像十指玩雜技,家長愈有面子。

<傅雷家書>
作者:傅雷
北京三聯 2000
ISBN:710800125X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6.28 2310
1986 年十本好書/第 4 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 10 本好書

走出<傅雷家書>:與傅聰對談
作者:傅敏(傅聰的弟弟)
出版社:三聯(香港)
出版日期:2006 年 5 月 1 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62042564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9351

傅聰:黑白鍵上五十年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05 年 4 月 26 日
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whjl/t193179.htm
傅聰親述當年出走心情。

蕭邦國際大賽人才輩出 (二之二)
作者:Andrew Ho
原載:信報網站
日期:2010 年 10 月 20 日
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details.php?blog_posts_id=57436
節錄:今次續談斯拉夫國家以外的得獎者。中國大陸的傅聰,一九五五年獲得第三名和馬祖卡獎。大約在八十年代後期,聽過他的現場演奏一、兩次,深覺水準不夠,連技巧要求不高的幻想波蘭舞曲也彈得一塌糊塗。他在七、八十年代的蕭邦錄音也不太出眾,強音刺耳之餘,又一邊彈奏,一邊哼著擾人的雜音。近年他為波蘭蕭邦研究所錄製的馬祖卡選集,使用的十九世紀鋼琴經不起粗暴敲打,也許是這個緣故,傅聰沒有彈出刺耳的音色,演繹也出奇的好,不愧為馬祖卡獎得主,體現了樂曲的獨特節拍。這張唱片,雖然間中也可以聽見他哼著的怪音,仍可算是他的代表作,值得收藏。

Fou Ts'ong
An Exile No More
NoteWorthy, p. 162-169
Sub-title: 30 world-renowned artists talk to RTHK Radio 4's Jonathan Douglas
Interviewer / Author : Jonathan Douglas (杜格尊)
Publisher: Joint Publishing (HK),First published in January 2005
ISBN: 9620424360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780.92 DOU
簡介:Jonathan Douglas 的中文名字是杜格尊,是香港電台第四台(官辦的古典音樂電台)的資深節目主持,這本書輯錄了他跟三十位古典音樂名家的訪問(英文文字紀錄)。杜格尊是那種居港多年,跟本地人結婚的英國人,有兩個混血兒子。會彈鋼琴、唱歌和演戲,曾於香港的舞台上飾演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Hamlet),2008 年年底獲英國政府頒授 MBE 勳銜,到白金漢宮面聖,英女皇問他香港有沒有變 (原文:Whether HK had changed)。杜格尊筆下的傅聰非常難搞,答問題一句起兩句止,是性格巨星,令訪問員不得不小心翼翼。這篇訪問令人想起香港搬屋公司所用紙皮箱上面的那行英文字 Handle with Care(港譯:小心輕放),而且還要在 Care 前面加上 Extreme(極度)一詞。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優秀人才入境計畫
(簡稱「優才計畫」)
http://www.immd.gov.hk/chtml/QMAS_2.htm

05/1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