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雙軌制(二)
在中國的經濟、金融、外貿和商業領域,雙軌制可謂無處不在。有時候是一物兩價,有時候是兩套標準或制度,視乎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舉例:
1. 匯率制度:資深中國通會記得,從 1981 到 1984 年間,大陸實施雙重匯率制度,即是官方匯率以外,還有一種適用於對外貿易結算的匯率,根據當時的出口創匯成本而釐定。早年從事中國貿易的香港人,應該會記得「外匯調劑中心」(Foreign Exchange Swap Centre) 這個已經成為歷史的名詞。人民幣在 1994 年起與美元非正式地掛鈎,匯率只能於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浮動。到 2005 年 7 月 21 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波動設上下限,官方說法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2. 外匯券(圖):八十年代到大陸工作或者旅遊,外國人和港澳台胞必須把手頭上的外幣轉換成外匯券,然後在指定的地點(友誼商店或者接待外賓的酒店)購物和消費。同一件東西,外國人所付的價格比本地人貴,但是質素不見得特別好,即是被偉大祖國合法打劫。外國人和港澳台胞用外匯券,本地人用人民幣。我年紀大,早出道,手頭上的外匯券,是八十年代北上工作用剩的,是 1979 年的版本。外匯券從 1980 年開始發行,到 1995 年停止流通,圖中的是 1979 年和 1988 年的版本,今日成為收藏家的藏品。
3. 九十年代初大陸開始發展股票市場,分別設立 A 股和 B 股兩種形式,持有人的權益(例如:股息、投票權)相同,分別之處在於 A 股只供國內投資者以人民幣購買,而 B 股則專供境外投資者買賣並且以外匯結算。 A 股和 B 股至今尚未合併,而所謂的 RQFII (Renminb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又名「小 QFII 」,其實是一項中間落墨的措施,讓持有境外人民幣的投資者透過在香港的指定中資證券或基金公司,購買流通於內地的人民幣股票或債券,買賣過程中款項匯入與匯出內地時,均直接採用人民幣作為貨幣清算支付單位。 RQFII 與現有的 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機制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進行投資操作時,先要向中國人民銀行下的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兌換人民幣的額度,而資金離開在岸市場(大陸)時,亦需要轉回外幣才能匯出境外。
4. 國內企業跟外資企業的稅率以及管理制度:中國大陸於 2001 年 12 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國內企業跟外資企業在稅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均有明顯的差異,國內企業在任何地方的企業所得稅率是 33%,而外資企業在經濟特區的稅率是 15%,在沿海開放城市是 24%。中國加入 WTO 之後,要實踐「最優惠國待遇」( Most Favored Nation, MFN )原則,對內外企業不能有差別,理論上要一視同仁,企業所得稅於是統一(併軌)為 25%。
不厭其煩地詳列資料,是怕八十後年輕朋友不了解國情,不知道老一輩的經歷。如果你是資深中國通,以上所寫的,對你來說,應該是集體回憶。對於雙軌制所帶來惡果,你應該有不少親身經歷 ―― 雙軌制令到某個行業或者市場被人為地分割成條條塊塊,就算是最簡單的買賣也變得很複雜,官方的管理和監督變得很困難,買賣過程中出現很多不公平和不公義的現象,也鼓勵了特權階級利用兩套制度之間的差異進行套戥、投機、走私和炒賣,而特權階級(這套複雜制度的唯一得益者)為了捍衛「灰色收入」,一定會反對併軌,令改革過程困難重重。長遠來說,就算最終併軌,在併軌之前,也有不少的利益矛盾和派系鬥爭需要擺平。事情可以拖延很久,就算花很長的時間談判,進展依然不大。也有可能是不了了之,等到適當的時候,再變換面貌和名號重新推出,甚至是把一切推倒重來。
2007 年的「港股直通車」就是一個好例子。當年八月二十日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外訪期間)宣布,到十一月二日由他親自叫停(也是外訪期間),在不足三個月內恒生指數由 20387 點升至 30468 點,幅度達49%。之後訊息混亂,不了了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心知涉及中南海的派系鬥爭,面對鏡頭的時候都不敢多言。拖拉數年,直至今年八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為香港金融界帶來連串商機,其中包括港股組合 ETF(英文: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交易所掛牌基金),即是重新包裝和規模縮少的「港股直通車」。問題的關鍵,在於內地人當中,誰有資格買賣港股,以及透過甚麼渠道,採用甚麼方式(直接買股票還是買基金)。有背景和有辦法的內地人,當然不在此限。從另一個角度看,撇開搖擺不定的官方政策不論,內地人也分兩種:有辦法(買賣港股)的以及沒有辦法的,這也是一種雙軌制。
官方的理由和民間的對策
對於推行雙軌制,官方的理由和民間的對策,是這樣的:
1. 防止外國人的購買力衝擊內地的消費市場(例子:外匯券)。講到購物,女人的反應最直接,據說八十年代初有大陸女孩為了外匯券而嫁給港澳台胞,又或者刻意親近一些有海外關係,曾經被鬥得很慘但是已經平反的「反革命份子」(例如:五六十年代歸國的南洋華僑、被留在大陸的國民黨後人)。動機?添置家電。八十年代初,歸國華僑和國民黨後人的海外親友紛紛回鄉探親,帶來外匯券及家電。當年的「三大件」(彩色電視、電冰箱和洗衣機)是短缺商品也是結婚必備。今日大陸的家電行業產能過剩,多到要「下鄉」,即是用國家財政收入補貼農民購買指定型號的倉底貨,變相補貼家電生產商(上市公司)。
2. 防止外國人透過股市收集某一間上市公司的股份(例子: A 股和 B 股),進行敵意收購,在短時間內奪得和累積市場佔有率,甚至壟斷個別行業。股票市場以外,大陸官方有行政法規防止外國人收購「民族品牌」(例如:必須取得國務院某些部門的審批和許可)。於是乎,可口可樂買不到匯源果汁(港股編號:1886)。
3. 人民幣尚未完全自由兌換,官方對於資本帳目(Capital Account)的兌換依然有管制,所以人民幣的兌換金額仍然要設置上限,而且必須透過指定的官方渠道進行(例子: RQFII 和 QFII )。但是香港人會告訴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資金管制?名存實亡!大陸資金早就透過各種地下管道來港炒股炒樓,多得這群國產暴發戶(尤其是溫州幫),害到我們買不起樓,港產大學生不敢結婚生子,真正的香港人從此絕後。
4. 為了防止境外的人民幣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之下,回流內地的金融市場,令內地的貨幣政策執行以及國有銀行的信貸額度計畫受影響,所以要對人民幣的兌換金額和進出途徑設限(例子: RQFII 和 QFII )。內地的金融系統的風險管理相對落後,資金短時間內大進大出,可以危害國家金融安全,香港又是國際大鱷雲集之地(索羅斯的辦事處設於 IFC),偉大祖國怕外國反華勢力會以香港作為橋頭堡,收集人民幣資產,然後利用財技衝擊內地的金融市場,間接推翻中共政權。
5. 為了防止洗黑錢活動,所以需要對回流大陸的人民幣設限。部份流入香港的人民幣資金,其實是內地貪官的「灰色收入」,部份抵港之後會轉移海外,也有部份經轉換面貌或者持有人(即是洗白)之後,再經貿易或者投資渠道回流內地,重新回到貪官(或者代理人)的手中。這種洗黑錢手法,英文叫 Round tripping(走一圈)。貪官的代理人,可以是香港人(商人或藝人),又或者是貪官的兒孫、親友、人頭和二奶。
6. 過去由於內外資企業在稅制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於是有內地企業想辦法轉換身份圖利。Auntie 當小記者的時候(八十年代),跟前輩學會的第一個具備中國特色的財經術語,叫「假洋鬼子」,意思是大陸的個人(通常持有香港身份證或者外國護照)或者企業於境外成立離岸公司(Offshore company),然後以「外資」的身份回大陸投資,目的是享受稅務優惠,又或者從事某些不正當的業務,例如:虛假交易、虧空公款、轉移資產、洗黑錢、套匯套息套戥(利用匯率、利率和價格差異圖利),駐港中資機構尤其精於此道。
(申報利益:Auntie 收過中資機構的律師信。)
跨國企業的回應方式
視乎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社會制度,不少國家都採用不同的政策,來管理本地人和外國人的活動。換言之,對待國民和對待外國人,有兩套標準或制度。但是甚少國家會像中國大陸一樣,如此鉅細無遺和繁瑣複雜,不但針對經濟活動,並且進一步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例如:教育、醫療、住屋、交通、旅遊和移民)。令人不勝其煩,因為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都無法完全擺脫官府的操控和滋擾,分別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又或者是犯規之後所得到的處罰和處理手法輕重有別。難怪大陸女人都喜歡嫁外國護照,因為借助婚姻飛越十八層地獄,比推翻現有的不公平制度來得省力。
在經濟、金融、外貿和商業領域,大陸不少政策的背後都缺乏完整的理念(改革開放總工程師說的:摸著石頭過河!),用國產中文寫成的政策文件向來又長又臭、迂迴曲折,有如纏腳布,不是正常人能夠明白的,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一項比較清楚的原則,是凡事先問閣下的身份(大陸說法是「定性」),評估你有沒有替現有政權帶來威脅,或者有沒有利用價值,然後替閣下劃定一個模糊的認可活動範圍。中央政府的官員替閣下定性和設限之後,負責實際執行的地方官員(又或者是國務院屬下某個部委的官員)對同一政策或者法規,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詮釋。官員當中又不乏貪官(即是喜歡把「潛規則」進行到底的內地人),心口不一,精神分裂,經常於兩套規則(檯面和檯底)之間游移,令頭腦比較簡單的外國人和港澳台胞無所適從,非常頭痛。
有些跨國企業想拓展大陸市場賺人民幣,但是不想跟國產官僚糾纏,也不想花時間閱讀那堆沒有人會真正明白的政策文件。跨國企業也許覺得檯面的一套太麻煩,又不願意降低道德水平玩檯底的一套,又或者受制於本土的法律制度和企業管治的要求,不便與魔鬼共舞(Yahoo 和 Google 試過但是失敗),於是採取權宜之計,聘請太子黨擔任中國區的高層或顧問,然後由太子黨負責疏通官府,又或者在拓展業務的時候有計畫地打擦邊球、踩鋼線,或明或暗地挑戰官方的底線。萬一出了事(例如:政治靠山倒台仙遊,被批評偏離了主旋律),又或者涉及不正當行為(例如:行賄、詐騙、做假、非法收地、污染環境),跨國企業的總部立即更換中國業務的負責人甚至整個的管理層,然後把罪責全推到某(華)人的身上。這樣做的好處,是洋人管理層會比較容易脫身,也便於向公司總部和大陸官方交代,英文的說法,是保持 Arm’s length(一隻手臂的距離)。太子黨不便宜的,但是貴得有道理,因為他們也要承擔風險的。這個遊戲,不容易玩的。
大清帝國的管理手法
歸根究底,偉大祖國管理外資的手法,其實跟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之前的大清帝國(1644-1911)差不多。大清的做法,是限制外國人只能於廣州十三行的範圍之內行走和生活,同時運用行政手段,把外國人跟本地人的互動減至最低,根據歷史資料,具體措施如下:
1. 不得在商貿季節(夏季和秋季)以外的日子逗留在廣州。
2. 未經許可,不得隨意遊逛,不准隨意入城。
3. 除(廣州十三行)商務廣場以外,必須由翻譯陪同,不得單人匹馬行動。
熟口熟面,對不對?今日外國人到西藏旅遊,當局的管理手法也是差不多。如果你是老一輩的中國通,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出席亂糟糟的廣州交易會,又或者曾經陪伴洋人老闆北上,跟偉大同志談生意,肯定會會心微笑,勾起不少回憶。
改革開放初期,偉大祖國的做法跟大清帝國一樣,都是試圖把外國人及外來者(港澳台胞和海外華人)局限於指定的活動範圍(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個別的行業和市場)之內。官府跟外國人做買賣的時候,只是對少數的商品(高新科技)有興趣。談判時佔盡對方的便宜,但是無意回報對方的善意,對外國文化也缺乏真正的興趣,一切從功利計算出發。人家的「好處」(資金和技術)要佔盡,但是「壞處」(普世價值和顛覆思想)卻一點也不要。外國人被視為踏腳石,一旦目標達到,立即變臉,過橋抽板。具體做法可以是開動宣傳機器抹黑對方(例如:官方傳媒對於四大會計師行的報導),也可以是採用行政手段壓縮對方的生存空間(例如:不准康師傅的方便麵加價),意圖迫使對方退出某個市場。改革開放三十年,勞動密集加工業已經完成歷史任務。九十年代初開始,輪到服務行業北上,近年不少港商和外商,都開始見識大國崛起之後的嘴臉。外國傳媒都說,中國的投資環境有惡化的趨勢,國產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中國官員越來越傲慢。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中國共產黨聲稱是國父孫中山(1866-1925)的「忠實繼承者」,但是中共管理外資的手法,其實是師承自大清帝國(1644-1911)。本質和精神都沒有變,只是執行手法有所調整。原來滿清沒有被推翻,只是被取代了。對付洋人用同一套管理手法,那麼對待國民又如何?講到推動民主,大清其實不太壞,至少死前一刻,曾經認真地考慮君主立憲,還政於民。大清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年間,累積的殺人數字應該遠遠比不上立國六十年的中國共產黨。國父在天之靈如果有知,一定會用珠江牌國語質問:「窩燜 D 果喳,威森麼回邊層遮哥央子呢?」(我們的國家,為甚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然後吐血昏迷,再死一次。
(申報利益:我是香港人,對大清帝國和鴉片戰爭永遠感恩不盡。如有偏袒,理所當然。)
YouTube 精選:
電影<鴉片戰爭>(1997)(導演:謝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Oc6IxYSrY
偉大祖國為慶祝香港回歸而拍攝的主旋律電影。
孫中山粵語演講 (6:5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ExoCFvCYVQ
孫中山國語演講 (10: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9jG9SVf-JI&feature=related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人民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B0%91%E5%B9%A3
雅虎香港知識:外匯券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0052802981
中國百科網:新婚三大件演變史
http://www.chinabaike.com/z/jd/2011/0110/122976.html
騰訊網:甚麼是兩稅併軌?
http://finance.qq.com/a/20080218/001827.htm
百度百科:世界貿易組織 (WTO)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9.htm
RQFII 可用人民幣結算 RQFII 與 QFII 不同之處
大公報 2011 年 8 月 18 日
http://www.takungpao.com/fince/roll/2011-08-18/918404.html
小型港股直通車 ETF 最快年底推
明報 2011 年 8 月 18 日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818/News/ea_gab2.htm
節錄:2007 年「港股直通車」這五個字,曾經令港股引發升浪。但事隔四年「港股直通車」如「八萬五」般成泡影,而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昨日帶來的港股組合 ETF(英文: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交易所掛牌基金)被喻為小型「港股直通車」,料最快年底前推出。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出席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後表示,就推出港股組合 ETF ,港交所會盡力配合,亦希望能盡快推行,但整個過程仍會小心詳細處理。但相比起當年的「港股直通車」,港股 ETF 會有明確的額度,內地投資者亦只能透過基金間接投資港股,而不是自行選擇股票。
余永定:我支持叫停「港股直通車」
2007 年 11 月 20 日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文網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15622
節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一直是「港股直通車」最堅定的反對者之一。他認為「港股直通車」危險重重,而資本管制的長城必須存在。文章指出,「港股直通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個人投資境外證券投資項下購匯不受年度總額限制,這意味著中國將在資本管制的堤壩上開一個大洞。由於中國的金融體制依然脆弱,中國經濟中所存在的各種不平衡目前仍在惡化,整個社會中充斥著的浮躁心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不起跨境資本大進大出的沖擊的。有進就必有出。閘門開啟後,一旦洪水轟然而出,再想放下閘門就為時晚矣。
「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I & II
The Ultimate South China Travel Guide - Canton
香港藝術館編製光碟(展覽系列)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Arts/chinese/exhibitions/exhibitions01_jul09_02.html
簡介:「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 I」的展期是 2009 年 9 月 14 日至 2010 年 3 月 28 日。策展人參考現代旅遊指南(例如:Lonely Planet)的形式,假設時光倒流,而參觀者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前夕到廣州旅遊經商的洋人。透過文字資料(例如:洋人寫的回憶錄和遊記,外國和本地的學術著作)配合館內的藏品(例如:油畫、地圖、古董和工藝品)展出,重構當時旅粵洋人的衣食住行,並且提供實用知識(例如:粵式洋涇濱英語跟正式英語的對照表)和旅遊宜忌(例如:聽見身後有人叫「番鬼」切勿回頭,否則可能會被擲石)。展覽採用說故事的形式,解說幽默,很多外國人參觀之後留言,表示想知道鴉片戰爭之後的情況。
香港藝術館順應「鬼」意,半年後推出同一系列的「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 II」(結局篇)(展期: 2010 年 9 月 10 日至 2011 年 8 月 21 日),適用於 1840 年之後抵粵的洋人。解說保持幽默風格,提醒洋人要小心人頭,切勿胡亂飲食。話說 1856 年年底爆發第二次的鴉片戰爭,兩廣總督葉名琛(1807-1859)懸賞殺「鬼」,按人頭領賞,來自香港的亦可。有居港華人響應清廷號召,製造砒霜麵包毒「鬼」。1857 年 1 月 15 日,幾乎整個香港洋人社區都中了毒,原因是他們吃了裕盛辦館的砒霜麵包。由於砒霜的份量太多,中了毒的洋人嚴重嘔吐,結果反而得以保命。港人愛國,總是為錢。這兩個展覽的部份資料,收錄於香港藝術館編製的光碟內。
維基百科:葉名琛(1807-185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1%89%E5%90%8D%E7%90%9B
節錄:葉名琛( 1807 年 - 1859 年 4 月 9 日),字崑臣,中國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俘,卒於印度。
28/10/2011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雙軌制(一)
溫州民間借貸爆煲,情節似曾相識。簡單地說,又是雙軌制惹的禍。原因不外是官倒加三角債,國有銀行體系為特權階級服務,無法發揮應有的金融中介功能,而民間的游資太多,老百姓的投資渠道太少,為了抗通漲,於是把錢投進高利貸市場,令火上加油。換言之,舊瓶新酒,借屍還魂。上一次官倒和三角債為禍,是 1989 年,今次是 2011 年更新版。
價格雙軌制
歷史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共產主義國家)都曾經出現價格雙軌制(Dual pricing system):部份求過於供的商品又或者是具備戰略價值的物資,老百姓必須要先取得官方發給的購買憑證,然後才能限量和限價地購買。共產主義國家老百姓的集體回憶,是寒冷陰沉的冬天,長長的人龍,沒有笑容的面孔,排了大半天,買回來的東西質素欠佳,買到不好的只能怨命。同一時間,那種商品或者物資,可以在地下黑市中買到,質素比較好,不過要有特別的門路,而且貴到不得了。
在這種國家,有門路的特權階級(例如:貪官的子女、親友、人頭和二奶)會利用兩個市場之間的價格差異圖利(教科書叫套戥,英文 Arbitrage ),積極拓展「灰色收入」。他們壟斷了短缺的商品或者物資,平價買入,高價賣出,賺個肚滿腸肥,然後把所得的金錢轉移到瑞士銀行戶口。老百姓一再被特權階級欺壓和剝削,經常被合法打劫,敢怒而不敢言。如果是發生在民族性剛烈的國家,可以成為爆發革命的導火線。中國人夠乖了,但是三十歲以上的朋友應該記得,1989 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物價飛升、通貨膨脹以及官倒橫行。民主火苗被撲滅之後,1989 年下半年的經濟緊縮政策,令國企資金短缺,互相拖欠,導致三角債問題惡化,要官府用行政手段清理。如果你是八十後,不知道甚麼叫官倒和三角債,請上網。
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短缺的商品或者資源被官方(以及特權階級)所壟斷,成為被炒賣的東西,無法流入實體經濟活動,沒有落入真正的用家手中,長遠來說會做成資源錯配,令國家的生產力無法提高,產業結構無法調整和提昇。另一個後果,是產業空洞化和形成惡性循環。個人沒有事業,國家沒有實業,官員和老百姓都靠炒賣度日,頭腦簡單的忙於排隊,頭腦不簡單的忙於尋找遊戲規則的漏洞,鑽空子、走後門和打關係,想辦法令自己變成特權階級,男孩子去做貪官,女孩子則整容隆胸去當貪官的二奶。這樣的國家,不會有前途。真正有本事和想做事的人,不想浪費生命玩這個無聊的遊戲,會選擇移民,尋找他鄉,一展抱負。
今時今日,溫州幫炒賣的東西,是資金。內地資金短缺,地面和地下的兩個金融系統有不同的利率,一物兩價甚至日日不同海鮮價,令特權階級可以無本生利。參與民間借貸的,其實不止民企老闆和老百姓,還有政府官員和共產黨員。到目前為止,根據香港傳媒的報導,當中有法官、地方幹部、國企和國有銀行高層。
銀行體系的中介角色
資本主義社會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會告訴你,資金是企業的財政資源 (Financial resource),是生產資料 (Factor of production)。資金的價格,是利率(Interest rate),反映供求的平衡。銀行的本業,是扮演中介(Intermediation)的角色,融通有無,把經濟體系中閒置和分散的資金集合起來,再提供給缺乏資金的個人或企業。而存貸利率之間的差異(即是息差,英文 Interest margin),是傳統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過程中,銀行透過承擔借貸風險,以及提供不同的金額、還款年期、利率結構和償還條款,為資金(銀行業的原材料,來自客戶存款或者同業拆借市場)增值(Value-added),令不同種類的貸款更加符合客戶的需要,有如量身裁衣。
這一套,在偉大祖國不適用。那裡據說是具備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信不信由你,詳情請參考<鄧小平文選>。由於計畫經濟的後遺症,內地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大約有三份之二的貸款是借給「國企」的。當年的「國企」,中文叫「國營企業」,今日中文叫「國有企業」(即是國家依然擁有股權但是經營管理在某程度上自主),英文版是 State-owned enterprise(SOE)或者 State-run enterprise,也有外國傳媒懶得區分經營權和擁有權,一概統稱 Government-backed enterprise。
時至今日,四大國有銀行依然很大程度上依然扮演著國企出納員的角色,為政治服務(即是滿足特權階級的需要)以及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為得到國策扶持的國企提供營運資金),而非按照商業原則和風險管理營運。有時候,國有銀行會被有後台的地產商(以及地方政府)所脅持,如果地產商(以及地方政府)的資金週轉出現問題,或者背後的中南海政治靠山突然倒台仙遊,又或者有來自中央的調查組(審計員)到國有銀行(的地方分行)清查違規貸款,水(財)源被切斷,項目就會被叫停,變成大陸常見的「爛尾樓」。銀行貸款無法收回,變成壞賬。近期在香港上市的四大國有銀行股價低殘,就是因為股票市場擔心大陸的房地產市場會出現泡沫爆破以及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惡化,令國有銀行壞賬飆升。
國有銀行為當權者服務,無法有效地扮演中介(Intermediation)的角色,存貸利率被人為地扭曲,長期偏低,無法反映真正的資金需求。民間中小企長期融資困難,只能光顧貸款利率高得嚇死人的地下錢莊。有些溫州民企老闆拿到錢之後,沒有用來經營實業,而是用更高的利率拆放出去,又或者參與形形色色的炒賣活動(例如:來香港炒樓炒股,在大陸炒賣茅台、大閘蟹、礦產資源)。同一時間,小存戶無法得到合理的回報,老百姓不甘被合法剝削,眼見物價上漲,購買力流失,為求自保,也直接或間接地(例如:透過同鄉或中間人)參與非法的集資和放貸活動。簡單地說,不論是資金的需求者和供應者,都無法透過地面的國有銀行系統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都要透過地下的金融體系來解決問題。
學院派觀點:利率市場化
有香港學者用非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的角度來分析大陸的民間借貸活動。也有學院蛋頭(Egghead)認為這是政府干預市場的惡果,只要讓利率自由化和市場化,就可以解決問題,資金自然會透過市場機制,落入有能者和有需要者之手。書生藥方,知易行難。問題的關鍵,在於誰掌握了短缺的資源(資金)?誰決定資源應該如何分配?誰承擔資源錯配的後果?誰透過壟斷資源(資金)和操控價格(利率)而得益?學院蛋頭的建議,是叫既得利益集團吐出口中肥肉或鮑魚,然後祖孫三代發配邊疆去吃西北風,是遠離現實世界的夢話。明顯地,這是個政治問題而非單純的經濟問題。資源如何分配,視乎誰人掌權,也視乎政治制度的遊戲規則。香港的地產市場就是一個好例子,東方之珠奉行資本主義制度,被美國一個右翼智囊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但是香港的中產階級在住屋方面卻缺乏真正的選擇,原因?自己想。
華人社會的大學,經濟和政治這兩個學科是分開教授的,結果是經濟學者不懂政治,政治學者不懂經濟,然後兩個學系互相看不起對方,也無法溝通交流,平時就各忙各的,讀經濟的忙於炒股炒樓,讀政治的一心想做官府智囊。現實世界中,把市場視為萬應靈丹的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的香港分舵總舵主,亦即是主張三綱五常的那位前港大經濟系教授,早就知道權力的重要性。他近年躲在大陸,筆下聲稱獨裁比民主更有利於發展經濟。至於曾任中文大學校長的另一位經濟學者,亦樂於向屠殺大學生的紅色政權獻媚和獻策。香港的經濟學者,口裡說的是市場,眼中看見的是權力。他們教出來的,是甚麼東西,自己想。
最後一章:「爆煲」或「資金鏈斷裂」
扯遠了,說回來。在泡沫爆破之前,大陸的資金市場出現價格雙軌制,地面銀行體系利率低,地下錢莊的利率卻高得嚇死人。於是有特權階級進行利率套戥(又名套息,英文 Interest Arbitrage)。做法是向大陸的國有銀行(又或者香港的商業銀行)借入低息資金,再於大陸的地下錢莊發放高利貸。泡沫爆破之前,這幾乎是穩賺的,於是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個遊戲,直至有人因為無法還本付息而逃亡或者跳樓為止。幾乎同一時間,地面和地下的兩個金融系統都壞賬湧現,作為抵押品的物業或資產被大幅劈價出售,老闆逃亡,工人被拖欠工資,破產數字和失業率飆升,零售業不景氣,昔日用來炫燿財富的寶馬汽車成為跳樓貨,二奶被斷供要回鄉,市面一片蕭條。最後一章,港式粵語叫「爆煲」,大陸叫「資金鏈斷裂」。
由於信貸危機牽連甚廣,社會動盪不安,結果要官府出面,用行政手段收拾殘局。外國的做法,是把壞賬從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注入新成立的機構,又或者由官府直接注資銀行,壞賬則打折收回,又或者由得商業銀行一次過大幅撇賬。資金從何而來?國家的儲備、納稅人的錢。不貪婪的老百姓,最終要為貪婪的特權階級付出代價。教科書的說法,叫「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如果偉大祖國真的走到這一步,那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銀行體系,其實沒有甚麼分別,都是為權貴的利益服務,都是犧牲缺乏政治本錢的低下階層。分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老百姓,沒有發起「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行動的權利。
這種事情,在大陸,是常態。每隔一段日子,每逢經濟週期逆轉,又或者官府進行宏觀調控(經濟緊縮),就來一次,是週期性也是結構性的死結。短缺的商品或資源被特權階級所壟斷,並且利用價格雙軌制所帶來的混亂圖利,這種現象,改革開放以來,屢見不鮮。但是今次的規模龐大,被捲進去的人多,出亂子的也不止溫州一個地方,並且牽涉到中港兩地的金融體系,情況跟過去有別。由於溫州幫在香港炒樓炒股,一旦「爆煲」(資金鏈斷裂)的話,可能會波及香港的銀行體系 ―― 溫州幫購入香港物業的時候,可能有向本地銀行貸款,萬一無法供款,銀行的壞賬水平會上升,抵押品劈價求售,香港的樓市和股市也會受影響,特別是豪宅市場又或者受溫州幫歡迎的樓盤(例如:西九四小龍)。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之後,中港兩地的資金流動頻繁,速度加快,規模更大,很多國產暴發戶在香港做「財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即是洗黑錢的客氣說法),內地經濟泡沫爆破,香港所受的影響會比以前大。以香港銀行體系的規模和監管的水平,不會是致命的打擊,而是內地「自由(亂)行」同胞所帶來的眾多副作用之一。
<紅樓夢>啟示錄
在內地,民間借貸「爆煲」(資金鏈斷裂)所帶來的短期後果卻嚴重得多。搞不好,是可以亡黨亡國的,難怪溫家寶又出動了。外國反華勢力發動的「貨幣戰爭」還沒有來真的,和諧國度已經不和諧了。不禁令人想起<紅樓夢>第七十四回中,三小姐賈探春一番非常沉痛的話:「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賈探春是賈寶玉庶出的妹妹,姊妹中排行第三,人稱三姑娘。她是大觀園內的年輕人當中,頭腦最清醒的一位,早已洞悉賈家外強中乾,也知道病灶所在。探春曾經短暫掌權,出任當家一職,<紅樓夢>第五十六回中,她嘗試興利除弊,跟下人達成協議,推行承包制,被後世評論家視為改革派。華人社會,改革派通常沒有好下場。三姑娘算好了,按照作者曹雪芹的原意,她的下場,是遠嫁海疆(另一說是和番),從此一去不歸,有如斷線風箏。
不要以為<紅樓夢>是女人書,裡面只有寶黛釵三角戀,其實這本書也有管理學和財務學的角度。裡面有位非常厲害的當家媳婦(她流產之後靜養期間由賈探春當替工),不識字,卻很有生意頭腦。她拖延和扣押下人的工資,偷偷把錢拿出去放高利貸,中飽私囊,累積了大量的私己錢。如果她是大陸國企或者華人家族企業的高層,借用今日的說法,便是經營小金庫。她的所作所為,加速了賈家的敗落。她叫王熙鳳,是這一行的先行者,溫州人應該奉她為祖師,向她上香。這個女人不但會放數,而且迫死老公的懷孕二奶,更玩殘對她有性幻想的笨男人,夠厲害吧?1987 年的國產電視劇<紅樓夢>中,王熙鳳由張國立的老婆鄧婕飾演,她因為這個角色而走紅。數十年前香港拍攝的黑白粵語電影時裝版<紅樓夢>中,由鳳凰女(1925-1992)飾演這個心狠手辣的女人,角色易名王鳳姐。
插畫來源:
http://www.ysxs8.com/downlist/2192.html
YouTube 精選:
白光(1921-1999):<等著你回來>(3: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CS9novZrcI&feature=related
溫州打工仔女以及香港西九地產代理的心聲。這首上海老歌經常出現於香港的影視作品之中,包括:無線電視劇<大鬧廣昌隆>(1997)(女主角:周海媚)以及九十年代初的鐵達時手表廣告(女主角:梅艷芳)。<大鬧廣昌隆>改編自著名的廣東鬼故事,數十年前已經有粵劇版和粵語電影版。電視劇跟廣告一樣,以三四十年代為背景,八十後年輕人於是覺得這首歌鬼氣森森。
廣州六歲小學生:「我的志願是做貪官!」(2: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sZ0P_R2LIo
廣東人勝在夠坦白。很喜歡以下這段網民留言:「在中國,當貪官的人才多的是,競爭很激烈呢。小朋友,努力啊!祝您夢想成真。」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價格雙軌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B7%E6%A0%BC%E5%8F%8C%E8%BD%A8%E5%88%B6
節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曾作為 1978 年改革開放的其中一項政策。在改革開放前,諸多如木材、鋼鐵、金屬原料等物資均須從政府部門拿到計劃指標,即購買憑證,才能購買。 1978 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政府針對緊缺商品實施價格雙軌制,即一部份由政府發放計劃指標,由於是國家發放,按計劃購買,價格較便宜;另一部份則釋出至市場上,由市場供需自然調節該商品的價格,而此類經市場調節的部分之價格較政府發放指標的價格相對的要高。
1981: Dual-track Price System
http://www.china.org.cn/features/60years/2009-09/16/content_18534471.htm
The dual-track price system is the intermediate price system from the state control price system to the free market price system. In China prior to 1978, most prices were set by the government alongside quantity targets. When the need for reform was accepted, there arose the question of how to move the economy from a planned one towards a market-oriented system. Chinese economic reformers took the view that the best way was to keep the existing planned economy, but gradually to build up a free market system alongside it. In 1981,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llowed some enterprises which had fulfilled their planned production quotas, to sell their surplus output at market prices, while their planned quota production was sold at state-set prices.
百度百科:官倒
http://baike.baidu.com/view/708518.htm
節錄:主要指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違反工商管理法規,進行投機倒把的活動。另外,在價格雙軌制下,官員們利用手中權力,適用平價(官價)和市場價(議價)兩個槓桿撈錢,俗稱官倒。
百度百科:三角債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391.htm
節錄:企業之間拖欠貸款所形成的連鎖債務關係。通常由甲企業欠乙企業的債,乙企業欠丙企業,丙企業又欠甲企業。企業之間的資產拖欠,有些是正常的商業信用,不可能完全避免,也不應該強行清理。但若波及面太廣,規模過大,則會嚴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同時也會衝擊銀行信貸計畫的執行。此時,企業應主動清欠,銀行也應積極協助。辦法是推進商業信用票據化,專業銀行對企業的商業票據有選擇地承兌和貼現,中央銀行有選擇進行再貼現。
英漢雙解中國經濟新詞典
主編:黎楊蓮妮
商務印書館(香港)1993 年 10 月第 1 版
ISBN 9620761529
條文:Triangle Debt,三角債,289 頁
節錄:在實際生活中,往往不只是三家企業之間,而是在許多企業之間形成了互相交叉、錯綜複雜的債權債務關係,其中有一方不能按時償清欠款就會引起連鎖反應而使各企業之間都難以清償欠款。1989 年下半年,中國在治理整頓經濟中採取了財政信貸雙緊政策,壓縮投資規模控制消費需求,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沒有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因而部份商品市場疲軟,不少企業資金短缺,從而產生了許多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貸款的現象。1990 年上半年,中國政府採取措施,清理三角債,首先是在一個行業,一個省(區、市)的範圍內清欠,然後逐步擴大到全國,進行全國的清欠。
英漢雙解中國經濟新詞典
主編:黎楊蓮妮
商務印書館(香港)1993 年 10 月第 1 版
ISBN 9620761529
條文:Little Exchequer,小金庫,375 頁
節錄:又名「賬外現金」或者「小錢櫃」,是指採用不正當方式籌集的專為本單位自由支配的資金。私設小金庫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本單位財務上不能報銷的費用支出(如請客送禮、超過開支標準的支出,濫發補貼等),逃脫財政部門的監督。私設小金庫的手段,有的是隱藏某些收入,有的是來自非法經營所得,還有的是虛報名字(人頭),領取獎勵補助。總之,都是一些非正常的收入。
百度百科:王熙鳳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682.htm
紅樓夢第五回:<聰明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百度百科:賈探春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113.htm
紅樓夢第五回:<分骨肉>:「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棄。」
金融經濟英漢詞典
主編:呂汝漢
商務印書館(香港)1993 年 3 月第 1 版
ISBN 9620701542
條文:Intermediation,中介過程,110 頁
定義:是指金融機構扮演中介人(Financial Intermediary)的角色,以本身名義先行借入款項,然後再將款項轉借出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機構承擔了負債的責任風險,發揮了調配資金的功能,有利於經濟體系內融資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增加。
內地資金鏈斷裂會否構成危機?
作者: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
信報網站 2011 年 10 月 10 日
節錄:部份國企可以低息向銀行借入資金,他們可鋌而走險,把這些資金以高息借給高風險的借貸人,倘若獲利,國企中某些人可得到好處,如果出了事,蒙受損失的卻是屬於國家的國企。內地銀行現時貸款的基準利率一年期是 6.56%,低於六個月的是 6.1%,但今年 8 月 PPI(即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升 7.3%,由此可見,中國已出現負實質利率。在負利率的環境下,希望借到錢的企業當然為數眾多,要求借貸的總額大於存在的可放款的資金,錢應該借給誰最恰當?在自由市場中,這並不是一個死結,利率會因借貸壓力大而上調,直至借貸需求等於放款供應量;但內地的借貸利率卻由政府政策決定。國企、大型民企甚至是願意付出賄款的企業會有更大的把握借到資金,它們的生產效率不見得比別人高,但最能利用資金賺錢的企業卻不一定借到錢,這便帶來資源錯配,問題叢生。
HK MSN 地產博客:林木地:溫州幫班水回朝
2011 年 10 月 8 日
http://property.hk.msn.com/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NEWSPROP&com=CWT&id=14702
節錄:股市插水,內地私企貸款市場出現資金鏈斷裂危機,或成為港股大調整之駱駝背上最後一根蘆葦,幸好,內地領導人開始開腔關注事件。今次股市波動,樓市受內地因素影響難獨善其身,有傳內地客活躍之西九龍二手市場出現沽盤潮。溫州幫急於沽貨套現,內地客狠劈 200 萬沽帝峰。外圍經濟告急,加上內地持續收緊銀根,不少內地豪客來港買樓意欲隨即大減,其中近期受企業倒閉潮困擾的溫州幫更首當其衝。消息指,向來為內地客落腳首選的九龍站屋苑,近月內地買家比例較早前回落一半至兩成。另代理透露,最近內地客放盤比例有所增加,大角嘴帝峰‧皇殿有內地業主轉租為賣,並因應市況減價求售,務求盡快套現班師回朝。
套現還債 溫州炒樓新丁輸鋪勁
蘋果日報 2011 年 10 月 8 日
節錄:近排受到溫州走佬團負面消息衝擊,引發香港個別等錢還債或班資回朝的疑似劈價個案,記者向多個溫州客熱點買賣的區域了解,發現早年來港買樓特別以投資移民購樓的大陸客出貨意欲並不高,但來自同鄉的新丁卻成為高危一族。據可靠消息指出,眼見家鄉親朋戚友來港買樓賺大筆港幣,一批年約三十餘歲的小伙子,膽粗粗動用私銀和借貸來港炒樓,購入包括將軍澳日出康城和大角嘴瓏璽等新盤樓花,近日內地收緊銀根,他們或無力再供,正醞釀出貨,隨時損手爛腳。這批新丁可說落筆打三更,來港首鋪便輸餐勁,有代理形容「未賺到錢便首先要交學費」。
For oriole (15/10/2011)
Noted with thanks. Revised.
Revised 15/10/2011
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出書 ?
有網友問,甚麼時候結集出書?暫時沒有這個打算,原因如下:
1. 得罪人多,不想曝光。怕仇家太多,同時上門的話,會應付不了。
2. 部份文章題材敏感,涉及商業情報與罪案,又或者得罪阿爺(中共),比較適合於網上發表。搜尋結果顯示,這類題材頗受內地網友、海外華人以及外國監管機構的歡迎。網上有人用社交媒體轉載我的文章,然後交流討論。對這群讀者來說,互聯網比傳統書籍方便得多。
3. 這個博客是我的自主空間,先娛己,後娛人。寫作的時候,把商業原則通通拋諸腦後。正因為沒有出版計畫,下筆才會如此放肆。如果要結集出書,便是回歸主流,要照顧很多人的利益,首先要篩選適合的文章(即是放棄部份敏感題材),然後部份文章可能要大幅度改寫,太麻煩,我不想,也懶得這樣做。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部份題材不但敏感而且冷門,不容易找到熟悉相關題材的編輯。
4. 另一個原因是香港出版行業的生態環境和遊戲規則。出版傳統印刷書籍的話,書價中作者分得的比例偏低,很大比例歸發行環節所有,數期長,資金回流慢,足以殺死小規模的出版社(因此香港的出版社死亡率高)。出版社當中,有些做事沒交帶,相隔幾年才不定期發放一次版稅和銷售紀錄(因此靠寫書謀生會餓死),又或者攬著一大堆版權突然死亡(例如:博益)。至於大型的出版社,在發行和宣傳方面有優勢,但是有很多政治和商業上的考慮,情況有點像香港的電影業和流行音樂工業。這個博客,暫時沒有出版社表示興趣(想死咩!得罪阿爺無運行!),而我也懶得到處兜售。至於電子書,這個博客的視覺元素也許不夠豐富,而我的長期讀者也未必是喜歡看電子書的人。
5. 我曾經是金融機構職業寫手,寫過大量的研究報告和商業文書。過去由於工作關係,經常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印刷品,上面不一定有我的名字,但是肯定有僱主或者客戶的商標。見慣實物,對於出書不太熱衷。我跟其他博客不同,不需要一本傳統的印刷書籍來證明些甚麼,又或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我也不需要用錢去買一個「作家」身份,把自資出版的書籍當名片派,然後借送書之名親近某人,意圖達到某種目的(例如:從政、求職、找生意)。
6. 我不需要名氣,從來不喜歡走在幕前。有得選擇,我一定做幕後黑手,躲在暗處靜觀自己一手策劃的好戲上演。今時今日,名氣易得,口碑難求。我寧願是「無印良品」(Muji),幕後主腦(產品的設計師)從不亮相也不留名,也不需要甚麼明星藝人代言。產品低調樸素,不花巧,沒有商標,但是質素有保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有一群忠心的客戶支持。我寧願是 Best kept secret ,也不要 Five minutes’ fame 。另一個相關的原因,是華人社會,向來人怕出名豬怕肥,女人有了名氣更麻煩,肯定會變成母豬任人宰割。 Auntie 自問已經一把年紀,沒錢整容,不想拍照,更怕被評頭品足。換個角度看,不宣傳,其實也是一種宣傳。
網友可能會問:
Q1. Auntie 你的文章這樣長,製作認真,看得出花了很多時間寫,不出書,博客又不賣廣告,沒錢收,豈不是很吃虧?你做的事沒有金錢回報,是不是很笨?
在香港,出書不一定賺錢,大型連鎖書店的發行制度是死結。上文已經解釋過了,如果你還是不明白,請向出版行業的朋友了解。既然未必可以賣錢,倒不如放上網任人使用。大家高興,繼續收看。再講多次,這裡的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只限作非牟利用途,最好通知一聲,讓我知道轉到何方,有時間,我會到訪。
如果你對回報的定義是金錢物質,寫博客不是理想的選擇。互聯網的精神,本來就是無償分享。而就算沒有金錢物質上的回報,其實也沒有甚麼大不了。今時今日,很多最佳員工也飯碗不保(獅子錢莊攞你命三千!),更遑論升職加薪。生活在這樣的年代,如果我們每天都替自己盤點得失,每一下舉動都要求「合理」的回報,應該很快會發瘋或者自殺。許多香港人因此而不願意付出,只顧關起門埋頭研究「攻略」,希望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得到最多,結果令自己沉迷功利計算,變得非常之難相處。一眾港爸港媽港孩港男港女,便是這樣煉成的。
到目前為止,我玩得開心。如果看遠一點,回報可以是金錢物質以外的東西,那麼總會有回報的。至於是甚麼,我不知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如果你不知道這兩句舊式中文的意思,請上網。世事的運作規律,複雜詭異,有時殘酷而荒謬,有時帶點黑色幽默,甚至可以是「無厘頭」(周星馳的風格),凡人一時之間未必能夠參透。因果之間的路徑,可以是迂迴曲折,也可以是連結貫穿不同的人物與時空。吃虧與否,笨與不笨,要等我「埋單」(粵語:結帳)的那一天才知道,又或者要等我「釘蓋」(粵語:封棺)許多年之後,才能來個真正的結算。阿彌陀佛,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因果報應總有時,若然未報時辰未到。 Auntie 前半生殺死太多樹木,罪孽深重,再出書肯定會下十八層地獄,然後下一世投生於亞馬遜森林,做青苔或樹木,被野獸踐踏,被人類砍伐,輪迴萬代,方能贖我一身罪孽。想起都頭皮發毛,請開動電子唸佛機,為我超度,念經迴向亦可。
Q2. 不出書, Auntie 會不會把自己自困於網上?
不!多得互聯網,這個博客早已衝出香港,真的要感謝「光纖之父」高錕校長。
Google Blogger 有一個功能叫 Pageviews by Countries ,<小收煞>的讀者群頗為國際化,大中華(包括:香港、澳門、大陸和台灣)以外, 有日本(忍者?),東南亞國家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菲律賓,南亞大陸有印度(朋友?),華人移民熱點有英美澳加,南美洲國家有阿根廷和巴西,歐洲國家有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瑞典、芬蘭和挪威。還有一些連我也想像不到的國家,例如:緬甸(人民會翻牆!)、越南(北漏凍奶!)、俄羅斯(洗黑錢專家即是共產黨式黑手黨?)、烏克蘭、拉脫維亞、羅馬尼亞(尼古拉伯爵?)、波蘭、以色列(猶太佬真識貨!)和一些非洲小國(學藝不精的貪污獨裁者?)。
Google Blogger 另一個功能叫 Overview ,讓作者知道某一段時間之內(每日、每週、每月、開業以來),那些文章最多人瀏覽。排行榜不斷自動更新,讓作者可以調節寫作的方向。這個博客中,部份涉及商業情報與罪案的文章頗受歡迎,例如:存放於 2010 年 11 月檔案夾的<姓甚名誰>系列和<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就經常進駐十大排行榜。近期的<前記者>(三)(刊出日期是 2011 年 8 月 24 日)雖然時間不長,但是走勢凌厲,已經打入累積瀏覽量的十大排行榜。有理由相信,那是外國監管機構的功勞,否則讀者群不會如此國際化。隨著內地同胞和企業紛紛「走出去」,大灑金錢收購各行各業,所牽涉的商業罪案的金額越來越大,情節也越來越複雜。外國監管機構對相關題材的分析文章感興趣,透過互聯網收集情報,是正常的事。我是香港人,寫這類題材有優勢。網上有很多免費的翻譯軟件(例如:Google Translator),部份讀者閱讀的,也許是外語版。也有可能是讀原文的,外國監管機構中相信有華人,又或者是懂中文的洋人中國通。
網上世界無國界,既然這個博客已經衝出香港,就沒有必要走回頭路,為照顧細小的香港市場而諸多顧忌和計算。這個博客開業的時候,我沒有想過互聯網的傳播功能會如此厲害,也沒有想過八十後年輕朋友會對我的文章有興趣,這些都是意外收穫。既來之,則安之。我會繼續玩,且看會玩出個甚麼東西。
Q3. 萬一將來 Google Blogger 結業, Auntie 仙遊,又沒有結集出書的話,這堆東西豈不是會從此散失?
別擔心,Auntie 有備份。至於日後交給誰,還沒有決定。將來的事,將來再說。我沒有孩子,這個問題你讓我想一想。其中一個考慮中的方案,是仿效外國富婆的做法,把遺產留給寵物,即是喵喵或者旺財。我當然是開玩笑,香港的律師說,寵物不是自然人 (Natural person) 或者企業法人(例如:私人有限公司 Private limited company),所以不具備法人 (Legal entity) 的資格,根據香港法律不可以作為遺產的繼承人。無所謂啦, Auntie 相信,值得流傳的東西,總會有辦法流傳下去的,毋須作者本人操心,又或者指定要使用某一種形式。今日已經是互聯網的年代,不一定需要傳統的印刷書籍來裝載內容。再講一次,多謝捧場。:)
插畫來源:
http://www.watblog.com/wp-content/uploads/2010/05/digital-book.png
延伸閱讀: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ok industry
Disappearing ink
Readers have never had it so good. But publishers need to adapt better to the digital world
The Economist (Sep 10th 2011)
Extract: For publishers, though, it is a dangerous time. Book publishing resembles the newspaper business in the late 1990s, or music in the early 2000s. Although revenues are fairly stable, and the traditional route is still the only way to launch a blockbuster, the climate is changing. Yet there are still two important jobs for publishers. They act as the venture capitalists of the words business, advancing money to authors of worthwhile books that might not be written otherwise. And they are editors, picking good books and improving them. So it would be good, not just for their shareholders but also for intellectual life, if they survived.
02/10/2011
回覆 Hevangel 的留言(02/10/2011):
謝謝你的意見,Auntie 沒有玩 Facebook ,因為無時間。
回覆 William 的留言(03/10/2011) :
Auntie 最怕做明燈,希望我沒有令你誤入歧途。
回覆路人癸的留言(05/10/2011):
謝謝你的意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