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

不是佛利民的錯


學券制和醫療券

在公共政策層面,芝加哥學派的影響力,可見於(學前教育)學券計劃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以及(長者)醫療券 (Health Care Voucher)。這兩套制度(下稱:學券制和醫療券),源於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1912-2006),原意是「錢跟用家走」,透過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促進公私營機構之間的競爭,提升服務質素。關於學券制和醫療券的理念,已經有不少芝加哥學派的信徒寫過文章,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資料和連結。

學券制和醫療券都是在曾蔭權的任內 (2005-2012) 推出,試行數年之後,發覺出現很多問題:遊戲規則複雜,不夠 User-friendly。消費者(即:家長和長者)缺乏真正的選擇(原因:使用學券制的家長只可以選擇「非牟利」的幼稚園,而參與長者醫療券計畫的私營機構數目有限),無法得益。而港式學券制的弊端,是遊戲規則令消費者受制於指定的服務供應商,後者卻成功地透過制度上的漏洞侵吞公帑,錄得可觀的利潤,然後立即運用財技(例如:向門面機構徵收租金或其他開支)把利潤轉移至另一盤賬目,好讓門面機構保留「非牟利」的身份,繼續接受政府的資助。至於背後是否涉及具備「香港特色」的官商勾結或者利益輸送(即是:官員在制度上預留漏洞,好讓知情的商人圖利,日後商人再設法報答官員),有待查證。

學院理論包裝的派錢行為

芝加哥學派的信徒會告訴你:這不是佛利民的錯,也不是學券制或醫療券的錯,而是官府錯誤解讀芝加哥學派的理論,扭曲字義,胡亂修改,左一刀,右一刀,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令政策工具變成四不像,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總之千錯萬錯,都是官府的錯。我們的理論權威沒有錯,藥石無靈,與我們無關。

華人社會,當權者歪曲西方理論,用來瞞騙百姓,謀取私利,屢見不鮮。中國現代史上,例子多的是,稍為讀過社會科學的人都可以舉一反三,從五四運動的口號「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開始,受害人(西方學術理論或權威)的名單很長很長,學券制或佛利民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說得難聽一點,被強姦,是得寵的代價。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喜歡的外國事物,通常會被改動和扭曲得面目全非,又或者是被蹂躪和糟蹋得體無完膚。中國人的愛,是死亡之吻。

以下的分析,從政治現實以及公共財政的角度考慮問題。撇開名稱不論,對於喜歡卸責以及懶惰成性的港式官僚來說,借用學院理論包裝的派錢行為(即:學券制和醫療券)雖然只是權宜之計,卻是最桌面上最「合理」的選擇,原因如下:

官府無意大幅增加供應

首先,官府無意大幅增加供應,原因?政治現實。

若要大幅增加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範疇的開支,必須加稅,亦即是損害大財團的利益,商界必定會起來反對。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害怕遭到利益集團的報復,不願意透過財政政策(即:稅制改革)把財富重新分配,結果令貧富懸殊加劇,階級矛盾累積。殖民地時期,港督麥理浩 (1917-2000) 做得到的事情,今日的特區政府辦不到,因為利益集團已經坐大,成為一頭具備政治影響力的怪獸,有線直達中南海,打特首的小報告,甚至把他拉下馬。面對政治現實,透過小圈子選舉產生的弱勢政府(提示:梁振英的外號是 689),自然懂得如何取捨 ―― 輕視窮人,重視商界。

至於說服香港賽馬會增加慈善捐款(註:馬會資助不少教育、醫療和社福團體,是香港能夠實行低稅率的功臣),是否會比較容易一點,也許要視乎官府跟馬會之間的關係。回歸前,馬會跟匯豐一樣,是殖民地政府的一部份,關係密切,合作無間。回歸之後,這種合作關係是否依然存在,自己想。

政治因素以外,還有殖民地政府奉行的公共理財守則所帶來的限制。回歸前夕,這些守則被寫進<基本法>(即:香港的憲法)的第五章(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香港公務員向來蕭規曹隨,嚴格按照指引辦事,回歸之後的歷任財政司都習慣借用郭伯偉 (1915-2006) 和夏鼎基 (1925-1999) 的理念(即: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做擋箭牌,就算公眾輿論一再批評政府是孤寒財主,坐擁巨額儲備但是依然拒絕開倉派米(即:扶貧),也不為所動,絕不退讓。面對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則只會繼續扮演人肉錄音機。在公務員系統打滾超過三十年的曾蔭權和曾俊華,均擅長此道。

而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範疇,正是政府開支的最大組成部份。根據 2013 年 2 月 27 日發表的<2013 年財政預算案>,在 2013/2014 年度,這三方面的預算經常開支接近 1700 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 60%,較 2007/2008 年度增加了 551 億元,增幅達 50%。(來源:<2013 年財政預算案>,第 110 段)這三個行業的相同之處,就是長期以來,市場由公營機構主導,由於依賴官府撥款以及缺乏競爭,所以制度僵化,作風官僚,服務質素強差人意,無法靈活回應市場的需要以及轉變。

過去數十年,港式官僚習慣使用同一套的思維,來看待和管理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行業,視之為施捨窮人的冷飯殘羹。現任財政公司司長曾俊華是這樣說的:「隨著長者數目增加,就業人口持續萎縮,納稅人數減少,經濟增長減慢,若稅制維持不變,政府收入的增長便會大幅放緩,而福利和醫療開支則會急速上升,我們將面對入不敷支的情況。長期耗用儲備來應付不斷膨脹的經常開支是不能持久的。」(來源: 2013 年 2 月 27 日政府新聞稿,題目:財政司司長發表<財政預算案>促進經濟改善民生。)

換言之,教育、醫療和社福三方面的開支被視為沉重的包袱,既然是包袱,就要想辦法減輕負擔,港式官僚的慣技,是把包袱推卸給別人,亦即是:提倡「用者自負」(例如:「個人醫療儲蓄戶口」即是俗稱的「強醫金」)、減少政府資助(例如:縮短資助藥物名單,迫使公立醫院的病人自掏腰包購買療效較好但是較昂貴的藥物),以及鼓勵有負擔能力的中產轉用私營機構(例如:醫療券、醫療保險)。

需求卻不斷上升

官府無意大幅增加供應,民間的需求卻不斷上升,令社會矛盾累積,民怨升溫。

由於香港人口老化以及內地人湧入,令教育、醫療和社福服務的需求急增。除非官府叫停「自由行」以及取回每日 150 個新移民名額的審批權,否則可見未來,求過於供的情況會持續甚至更加嚴重。近年的發展顯示,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範疇,成為內地人跟香港人爭奪公共資源的戰場,也是中港矛盾最為尖銳,足以發動輿論、牽引民情的議題,即是:政治炸彈、熱廚房,官府必須小心處理,否則隨時可以成為一場透過互聯網發動的社會運動的導火線,足以令港人上街。

梁振英當選特首之後,為了應酬洶湧的民意,下令 2013 年公立醫院雙非產婦零配額,令內地人在公立醫院產子的情況稍為收斂,但是也令到部份有意投資私家醫院的財團打退堂鼓,又或者需要重新評估形勢。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處於弱勢,他未必夠膽再推出一些針對內地人的措施,更沒有勇氣向中央政府提出叫停「自由行」以及取回每日 150 個新移民名額的審批權。較早前,特區政府由於實施「限奶令」(出境者每人限帶兩罐奶粉)被大陸傳媒攻擊,梁振英立即害怕起來,要求各政府部門於提交政策方案之前,必須先行評估「內地感受」,那份機密文件,被政務官轉交傳媒,成為頭條新聞,被解讀為梁振英出賣香港利益的鐵證。這樣的特首,缺乏向阿爺(中央政府)說不的勇氣,香港人對他沒有期望。

港式官僚的應變之道

面對限制多多的客觀形勢,醒目(粵語:聰明)的港式官僚自然知所進退。

短期的應付方法:推出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少修少補,借學券制和醫療券派發公帑應酬一下民意,反正那是納稅人的錢。真正的目的,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任。與此同時,繼續不斷地諮詢各方意見,又或者耗費公帑,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顧問研究,過程中,拖拖拉拉,推倒重來,沒有進展,甚至後退。有關「醫療融資」的討論是好例子:前後拖拉二十年,還是沒有定案,也沒有具體的執行時間表。

中長期的應付方法:透過制度上的改革(例如:強醫金),又或者提供一些政策上的誘因(例如:醫療券、醫療保險),鼓勵具備負擔能力以及對服務質素有要求的市民(即:中產階級)轉用私營機構,從而減輕公營機構的負擔,亦可以令部份的消費者遠離官僚的職責範圍,減輕官員的工作量以及減少投訴。這一步,不足以徹底解決求過於供的問題,但是聊勝於無,也可以用來擺姿態,應付輿論。

是香港人都知道,港式官僚的思維,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夠鐘就洗手走人。借用香港網民的說法,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官員,不乏所謂的「離地階層」,即是:本人可能擁有外國居留權,早已把直系親屬安置於外國以及在當地置業,已經舖好後路,對香港沒有歸屬感,也沒有承擔,用局外人的心態「服務」市民。反正香港的未來與他們無關,於是只顧眼前的利益,只想在末日來臨之前,刮得幾多得幾多。廣東話的說法:「家爺仔毑(配偶孩子)在外邦,大限臨頭飛身走人。」這種「離地階層」的好例子,正是推出學券制和醫療券的曾蔭權。另一個好例子,是有份推動國民教育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讀到這裡,大陸網友也許會跳起來說:咱們的國家領導人也是這樣的!對,中港融合,一家人,請包容。

橘越淮而枳 愛你變成害你

所謂「橘越淮而枳」,佛利民死後,他的概念成為學院理論包裝的派錢行為,也是港式官僚專用的擋箭牌、滅火筒、下台階,甚至有可能是利益輸送的渠道(有待查證)。香港版的學券制和醫療券說明,任何西方理論,一旦落入中國人手中,只會變得面目全非,成為服務當權者多過服務市民的政治工具。佛利民的在天之靈,也許會後悔生前曾經讚揚香港是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的芝加哥學派信徒把他奉若神明,但是也令到他的學說被官府借用和扭曲,令他的名字蒙污,不禁令人想起潘迪華(提示:王家衛)名曲<愛你變成害你>(提示:白蛇傳)。

照片來源: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HzCrUhU7BGkgm085iT_4B0GQLknDxG35jOMzQNIzluFkbRADRZTTQ8vDjwSF8ZUTU2ezLoTOcGwPYneX2P5M-Hgoc_4g1OTKEn5AysAKGFsDB567GOgyJPZ1A7QePh5GVzRhiSafNRfQ/s1600/milton-friedman.gif

YouTube 精選:

潘迪華:<愛你變成害你>(七十年代錄音)(3: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4G31_I7AB0
來自潘迪華於七十年代自資製作的音樂劇<白孃孃>。

(2011-03-01) 高登音樂:<六千慳>(原曲:電燈膽)by N'Gine (3: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iJYFf1mIQ
背景:財爺(曾俊華)在 2011 年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於市民的強積金戶口注資 $6000,群情洶湧,知驚轉軚,改為派錢,高登仔舊曲新詞贈慶。

(2011-03-01) 曾俊華:派發六千元 寬減薪俸稅 (1: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dj1onqqM
背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聽取市民意見後,決定修改財政預算案中注資強積金的建議,改為向全港 18 歲或以上,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市民派發 6,000 元現金。

SiCKO Trailer (2007) (2: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BJyyyRYbSk
Michael Moore 的紀錄片,分析美國的醫療制度,即是保險公司話事,病人可死不可病。周一嶽睇過,佢話嚇死人。

周一嶽:<忘不了你>(3:5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wRT_sIXLWI
這首歌為周一嶽贏得「官場技安」的外號。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基本法>:第五章:經濟
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5.html
節錄: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2013/2014 財政預算案
http://www.budget.gov.hk/2013/index.html

政府新聞處:新聞稿 (2013-02-27):
財政司司長發表<財政預算案>促進經濟改善民生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02/27/P201302270314.htm

題目:破舊而未立新的社、經、政困局
作者:王于漸(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日期:2013 年 5 月 8 日
http://www.wangyujian.com/?p=2161&lang=zh-hant
節錄:在本系列已發表的四篇文章中,我談及香港政府如何對公共資助的社會服務界展開深層改革,以應日益增長的需求。可惜改革屢試屢敗,一些弱勢社群所面對的困難不但未能充分紓緩,甚至有增無減。初擬深入改革但卻終於變為降格實施的例子包括校本改革、副學士學位計劃、私立大學、租者置其屋計劃、自願參與醫療保險資助計劃、學前教育學券計劃,以及長者醫療券計劃等。政府曾致力通過改革現有服務而非單憑增加撥款,以改善社會服務。深層改革的動機在於尋求生產力效益,並引進私人機構參與,其背後政策理據在於儘可能維持社經政策綱領之間的平衡。香港政策後來所以出現左右為難的局面,主要由於若要跟隨麥理浩式社會政策的舊路,則社會服務須要作大規模擴展,這是勢將與經濟政策產生衝突。在不少人心目中,經濟自由不僅是香港經濟增長的一大關鍵元素,亦與公民自由息息相關;社會服務界的改革項目,亦隱含着相關的政策考慮。

教育局:學前教育學券計劃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reprimary-kindergarten/preprimary-voucher/

學生資助辦事處:學前教育學券計畫
http://www.sfaa.gov.hk/tc/schemes/pevs.htm
節錄:學前教育學券計劃(下稱「學券計劃」)是以學券形式直接向家長/合法監護人/註冊託管人提供學前教育學費資助,讓入讀合資格本地非牟利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以下合稱為「幼稚園」)幼兒班、低班及高班的學童,獲得學費資助。家長如欲查閱已參加學券計劃的幼稚園名單,可參考教育局網頁(http://www.chsc.hk/kindergarten/)內的「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 

題目:微調何如學券
作者:楊懷康
日期:2009-06-04
來源:壹週刊 Book A, p.124-125
節錄:在這個制度(學券制)下,教育局從此甚麼都不管,只按財政司定出的教育經費為每名學生發一張只可以拿來上學用的學券。有五十萬學生、一百五十億元經費嗎,便給每名學生發一張面值三十萬元的學券。家長們按自己的喜好挑選學校,傳統學校、國際學校甚至海外寄宿學校,一概不拘。在學券制下,教育局對學校的教材、體制、老師資歷、課程設計以致校舍選址通通不管。唯一管的,是當學校拿學券來兌現時便給他們支錢,只此而已。學券制的真諦便是發揮數以十萬計家長及四百萬學校的集體智慧,讓他們從切身利益出發,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題目:北歐超模
作者:楊懷康
日期:2013-04-25
來源:壹週刊 Book A, p.148-149
節錄:在教育上他們(瑞典)引入佛利民的學券制,全國推行,讓牟利私營學校跟官辦學校競爭。至今已有兩成十六歲以上的學童入讀私營學校。<經濟學人>指出,令人最是鼓舞的不單只是學券讓家長有選擇,在市場的鞭策下,官辦學校振作圖強,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成績,有見及此,丹麥亦已引入了瑞典的學券制。除了教育,瑞典及丹麥亦為醫療服務引入市場機制。政府繼續承擔醫療開支,但不再壟斷醫療設施,讓私營醫療機構加入競爭。這個做法有點像曾蔭權始創的長者醫療券。就像學券提升了官營學校的教育質素那樣,私營醫療機構的競爭必然有助於促進整體醫療服務質素。

題目:免費教育與「學券計劃」
原載:晴報 2013-04-22
作者: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http://francis-lui.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2.html
節錄:「學券計劃」是怎麼一回事?支持及推動學券制度最不遺餘力的是 2006 年去世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大師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佛利民是芝加哥學派的領軍人物,世人皆知芝加哥學派最崇尚自由經濟,但讀者可能不知,此學派另有一執著,便是對教育的重視。佛利民認為,政府可在起跑線而不是終點線上盡量促進平等,其方法是政府多投資在教育上,使人人都有機會掌握學識和技能。但教師若都變成公務員,學校與學校之間會日漸缺乏競爭,老師亦易不思進取,所以他主張用「學券制」。 2006 年香港政府提出「學券計劃」,佛利民卻對此大表不滿。他當然不是反對學券本身,而是認為此計劃規定了家長不能選擇牟利的學校,否則便拿不到學券帶來的資助。學券制的原意之一是向學校提供誘因,使它們可通過改善教學來爭取更大的利潤。學券計劃既然只適用於非牟利學校,等於一半武功被廢掉了。

題目:學校斂財 錯不在學券制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日期:2013 年 4 月 26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6.html
節錄:最近審計署發表報告,指出在學券計劃下,有幼稚園向所屬辦學團體或關連人士,支付高於估價署評定的租金,差額每年高達百多萬元。又有幼稚園向家長收取巨額雜費,每年百多萬元,佔學費收入兩三成。甚至透過開設商業機構,將雜費「左手交右手」,每年賺取接近 200 萬元。政府推行學前教育學券計劃時,要求辦學團體屬於非牟利機構或慈善組織,將私立辦學團體排拒於外。並且為學費設置上限,半日制幼稚園每月最多只能收二千多元。這導致不少私立幼稚園為了加入計劃而轉為非牟利機構,甚至要調低學費,以符合計劃要求。結果「將貨就價」,裁減一些年資較長的老師,影響學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學質素。一些幼稚園,透過收取巨額雜費去彌補學費的不足。政府推行學券計劃實在毋須理會辦學團體屬於哪類機構,是牟利抑或非牟利,學費是高抑或低。倘若政府過度規管,便失去學券計劃的原意。結果只會迫使更多受歡迎的學校脫離計劃,減少家長的選擇和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這對各方面都沒有好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療券 (Health Care Voucher)
http://www.hcv.gov.hk/tc/pub_background.htm
節錄:長者醫療券計劃背景:行政長官在<2007 至2008 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政府於 2008 至 2009 財政年度,以試驗形式推出一項為期 3 年的長者醫療券計劃,為 70 歲或以上長者每人每年提供 5 張面值 50 元的醫療券,以資助他們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的部份費用。計劃實踐了「錢跟病人走」的概念,讓長者在自己所屬的社區選擇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為資助基層醫療服務建立一個模式。醫療券通過提供部份資助,推廣與病人共同承擔醫療的理念,通過分擔費用確保醫療服務得到善用。為回應社會各界的訴求,由 2013 年 1 月 1 日 起,政府把醫療券金額增至每年 1,000 元。換言之,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發 20 張每張面值 50 元的醫療券。

題目:從一蚊雞到醫療需求
作者:朱頌明(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20/18305262
節錄:醫管局從成立至今,都在大幅補貼,例如,以 100 元一天的收費,提供每天平均成本 3000 至 5000 元的住院服務,程度、時間都遠超「一蚊雞」。此舉不單需要巨額公帑補貼,更引發大量需求。更有甚者,醫療成本的上漲,遠高於一般通脹及政府收入的升幅:每年新發明的儀器、藥物、手術,成本比較舊方法可以貴幾百、幾千倍!難怪官方都恐怕醫療支出「爆煲」,希望鼓勵用醫保形式,吸引更多病人利用私營醫療,減輕巿民過份依賴公營醫療的情况。然而,代表巿民及病人的議員及團體,基本上都反對強制性全民醫保,反而希望政府加大公營醫療補貼的注入。與此同時,在資源緊絀的大環境下,公營醫護在工時、前途、工作環境惡劣、病人需求及期望殷切的內外交煎下,不少出走醫管局,投身私營機構。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及政府,我們必須商議出一個廣為各方接受的方案,從自費、醫保、稅收三個財政來源,尋找一個合適的比例,支付醫療開支。一個醫療系統,可以快、可以好、也可以便宜,但它不可能三樣優點並存。能夠有其中二樣,已經很好了。

題目:妳「自願」買了醫保嗎?
作者︰唐德玲
來源:晴報 2013-06-06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唐德玲-妳-自願-買了醫保嗎-224721508.html
節錄:回歸初年,政府有感於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日益沉重,於是銳意擴大私立醫院的市場份額,希望有能力支付較高費用的市民,轉去光顧私家醫院。事實上,近年要求優質服務的中產人士不斷增加,他們透過購買醫療保險,令到自己有病時多一個選擇,就是可以使用私家醫院服務。政府也看中這個發展趨勢,實行將計就計,索性鼓勵更多人購買醫療保險,那就催生了今日的「自願醫保」建議。早前政府委任了一家顧問公司,就「自願醫保」的可行性,以及初步產品設計提出建議,上周就公布了一些細節,再度引起市民的關注。

題目:自願醫保扭曲體系(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一)
作者:曾建平(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0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0/18291720

題目:公立醫生看自願醫保:利多於弊(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二)
作者:傅錦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1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1/18293454

題目:自願醫保恐增保費一成(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三)
作者:麥萃才(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3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3/18295669

題目:不要叫停 DRG(醫保評論系列六之四)
作者:李滿能(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4/18296964

題目:對醫保計劃的建議(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五)
作者:郭寶賢(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專業委員會主席)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7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7/18300689

題目:醫保有黑洞 服務預算非價單(醫保評論系列六之六)
作者:陳崇一(香港浸信會醫院行政總監)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9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9/18303714

題目:抄慣了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6 日
節錄:答案是中國人從來沒有自己的「文化信心」:推翻帝制,建立不三不四的「共和」,孫中山的思想固然是從西方的抄襲。「五四」運動的什麼「德先生」、「賽先生」,固然是從西方抄襲來的兩隻黃鴨子。然後的馬克思和列寧,也是從歐洲的末流裏模仿過來的另一對瘟黃鴨子 ―― 只是這兩隻,帶有禽流感 H5N1,跟中國本土的秦始皇、朱元璋、洪秀全、義和團的各種病毒「文化」基因一結合,變成 H5N9,大爆發之下,死了一兩億人。人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中國人譯成中文,公然剽竊猶太人的知識產權,一文錢版稅也沒付過給馬克思的後人,最後用自己億萬人命來還,亦可謂報應。

Yahoo 知識:「橘越淮而枳」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20504399
出自春秋時代「晏子使楚」的故事,比喻人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變壞。

相關的文章:

芝加哥學派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雙軌制(三)
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html
節錄:特權階級也知道檯面上的一套(社會基建)不行,但是他們並不在乎,因為特權階級不需要光顧公(國)營的教育、醫療和法律系統。於是乎,特權階級和尋常百姓,明明生活於同一個城市或者國家,卻好像生活於兩個不同的星球。他們按照不同的軌道各自運行,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平日就各不相干,老死不相往還,直至爆發革命的那一天。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當權者的如意算盤,是試圖擺個姿態,表達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但是不會觸碰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即是:地產霸權,基金公司的利益,中港兩地人口政策的差異)。究其原因,當權者也許是不想得罪某些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地產商),怕會遭到報復或者反撲,累及兒孫。自私動機,不難理解。民國奇書<厚黑學>中,這種處事方法叫「鋸箭法」。

OPM (Part 3)
2012 年 7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7/opm-part-3.html
節錄:面對權傾天下的利益集團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官員沒有解決問題和推行制度性改革的勇氣與智慧,但是卻坐擁巨額儲備以及分配資源的權力。於是動不動就掟(拿)一大舊(堆)錢出來,成立一個甚麼基金或者法定機構 (Statutory Bodies)。由於欠缺監管,再加上人事任命出現偏差(被某個利益集團所壟斷),於是那個甚麼基金或者機構,很快淪為職業騙子的自動提款機 (ATM)。

交數(一)
2013 年 1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3.html
節錄:公營的大學與醫院,基本上是政府部門的延伸,依賴官府撥款(部份也有自行籌款的能力)。因此企業文化跟政府部門大同小異:員工眼中只有上司或老闆,看不到服務對象。反正公營部門提供的服務帶有壟斷性質,是施捨窮人的冷飯殘羹,客戶別無選擇,註定要忍受官僚主義和晚娘面孔。廣東話的說法:「鬼叫你窮呀!有本事,你去幫襯私家呀笨!」(誰叫你窮!有錢請光顧私營機構!)

20/06/2013

1 則留言:

Peter Ko 說...

英治港府長期拒絶動用公帑, 大幅增加公共服務至歐洲水平, 主因係政治! 因為增加服務, 即要大幅加稅, 一加稅自然牽引政治素求, 就算係天生政治冷感既港人都不例外, 一旦港人要求民主政制, 就會牽動中共既神經, 中共曾經通過多個途徑反對香港推行代議政制(民主); 是以英國外交部及工黨國會議員多次敦促港府推行全民退保及醫療, 香港戴麟趾及麥理浩兩任政府持保留態度

詳見Michael Littlewood,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s, HKU Press

港共一樣拒絕推行全民保障, 主因應該唔係本地財閥, 而係資金短拙既中共!

中共及其人民一向視香港儲備為己所有, 中共面對地方政府資不抵債, 出口外匯收入大幅下滑, 中央及四大國有銀行債務不停roll-over, 中共現存所剩既板斧唔多, 朱鎔基任內使用美式財技(四大AMCs)*, 吸取四大銀行毒資產, 以便造靚盤數係香港上市再吸水, 仍無法使四大銀行業務正常化, 皆因國有企業改革失敗, 加入WTO無法力迫國有企業改革

*Che, Weitseng, “WTO: Time’s up for Chinese Banks – China’s banking reform and non-performance loan disposal”,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pp. 247


中共處於財政/社會不公/食物空氣安全等等絕境, 明乎此, 便知道2017年"普選"根本係呃人, 中共全面掌控香港各資源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