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星期五

玻璃懸崖


洪秀柱的遭遇,是「玻璃懸崖」(Glass Cliff) 的好例子。

「玻璃懸崖」(Glass Cliff) 是「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 的相關語。「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 是指女性在事業發展路上,面對不少無形的障礙,總是無法晉升至高層職位。而「玻璃懸崖」(Glass Cliff) 是指女性在突破「玻璃天花」之後,卻發現自己身處險境,有如站立於懸崖邊,稍有差錯便粉身碎骨。原因?只有當企業或組織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候,「玻璃天花」才會短暫打開,讓女性接受高風險以及容易失敗的任務。然而,當企業或組織渡過難關之後,「玻璃天花」又會重新關閉,再度由男性掌握大權。換言之,鐵娘子成為過渡性的領導人物。這種潛規則,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例如:政治、金融、電訊、能源)很常見。

百年老店國民黨正是面對這種情況。經歷過 2014 年初的服貿協議以及太陽花學運,「賣台投共」的罪名揮之不去,它已經被年輕一輩的台灣人拋棄。下一屆的總統選舉,幾乎沒有勝算。黨內的男人們都閃避一旁,不願意承擔責任,更不想自己的政治生命提早終結,甚至像連戰那樣,開始替自己鋪設後路(成為台灣商界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溝通渠道)。自私和懦弱的中國男人低頭沉吟、機關算盡,只得一個花木蘭(洪秀柱)站出來擔大旗。縱使如此,幾個月之後,花木蘭就被她所效忠的黨所「廢止」(撤換),而取代她的,竟然是會計師出身,外表似掌櫃的朱立倫。對商界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會計師目光如豆,擅長控制成本,經常替發展成熟的企業做 Dirty Job ,即是負責裁員減薪的刀手。他們並非進攻型,更不是改革派。百年老店派出這樣的人參選總統,是人才凋零,也是氣數已盡。

洪秀柱的個案說明,女人即使有志氣、有膽色,願意代替男人出征,男人未必會感恩和配合。有些評論認為,國民黨不是欺負女人,撤換洪秀柱是因為她的政治路線(提示:一中同表、終極統一)錯誤,不利選情,而且她本人也不夠份量(只不過是黨內的二線人物)。無論如何,男人不領情,是肯定的。故事的教訓:未搞清楚男人的想法之前,女人不要隨便犧牲自己。洪秀柱的個案也讓大家明白,台灣女生的溫柔,背後是精密的計算:既然鐵娘子不過是過渡性的領導人物,那麼我為甚麼要幹得這樣辛苦?反正付出不一定有回報,而女人的事業發展空間又比男人小,薪酬也比男人低。我不如嫁個有錢人算了,把握女人有限的青春,用一個舉動解決幾個問題(即:生活費、婚姻、生育、創業、移民),更加符合成本效益。

父權社會,女人難上位。現實世界,商業社會,總是按照男性的遊戲規則運作,經常把女性排除在外。於是有些女孩子會這樣想:既然事業女性之路有種種限制,我把心一橫算了。華人社會,拜金女子多,是有理由的。問題並非女人貪錢或道德敗壞那麼簡單,請參考 2010 年 7 月 10 日的文章<女人的路>。

插圖來源: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50127/17/2329769470193280217.jpg

YouTube 精選:

Mulan - from Middle Kingdom by Noel Quinlan (3: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LXLAQfbi70
電子音樂版<木蘭辭>,收錄於龍謠(二)。負責朗誦和歌唱的徐慧 (Katusha Tusi) 是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請參考 2009 年 5 月 15 日刊出的<龍謠>。

汪明荃:<楊門女將> (1: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lmI_7PtnI
TVB 劇集主題曲,旋律改編自京劇曲調,汪明荃在劇中飾演穆桂英。

映画『極道の妻(つま)たち Neo』予告編 (1: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F6BYZLTo
這個系列的日本電影講黑幫阿嫂代夫出征,女主角通常有紋身。

Sumi Jo - If I Leave - The Lost Empire (10:0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Bzx-FWavCU
這是韓劇<明成皇后>的主題曲,女主角是末代皇后,最後被入侵韓國的日本人所殺,文根英演她的少女時代。主唱者 Sumi Jo(曹秀美)是韓國的花腔女高音。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互動百科:「玻璃懸崖」(Glass Cliff)(簡體字)
http://www.baike.com/wiki/%E7%8E%BB%E7%92%83%E6%82%AC%E5%B4%96
節錄:「玻璃懸崖」(Glass Cliff) 是指當女性衝破「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晉升高級職位時候,她們中的很多人卻發現自己正站在懸崖邊上。因為一般公司往往在面臨困境時,才會把女性提升到管理層,「激活」企業,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而女性在危急時刻的表現要比男性更勝一籌。但當公司渡過難關後,「玻璃天花」又會重新關閉,因為相對女性而言,男性在公司進展順利的時候表現出色。

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女強人的「玻璃懸崖」
How Women End Up On the “Glass Cliff”
http://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1637.html
節錄:大家應該都相當熟悉玻璃天花板 (Glass Ceiling) 一詞,是指女性無法升上組織高層的非正式障礙。過去幾年,學者發現,雖然在組織面對危機時,女性有較好的機會突破那道天花板,最後卻又發現,她們置身於艾克塞特大學 (University of Exeter) 蜜雪兒.雷恩 (Michelle Ryan)、艾利克斯.哈斯藍 (Alex Haslam) 所說的「玻璃懸崖」(Glass Cliff) (編按:指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受指派擔任面對較高失敗風險的領導職位)。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當公司由男性領導,而且表現不錯,會選擇男性候選人接班。但當男性領導的公司陷入危機,會選女性候選人。當公司本來就由女性領導,則沒有差別:玻璃懸崖消失了。我們相信,這些結果揭露了一件事:現狀偏差 (status quo bias)。如果由男性領導的公司表現不錯,就不覺得需要改變男性領導的形態。只有在男性領導人陷組織於險境,才會改為偏好女性領導人。

題目:鐵娘子的玻璃懸崖學
作者:王力行
來源:2011 年 3 月號<遠見雜誌>第 297 期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7512.html
節錄:過去女性在職場上要登高位,總是困難重重,似乎有一個無形的玻璃天花板擋住上升之路。最新一期<哈佛商業評論>(HBR) 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玻璃懸崖」(Glass Cliff)。「玻璃懸崖」是相對於「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 的。它指當企業發生危機時,女性比男性更常被指派去擔當轉危為安的領導重任,就像去跳懸崖一般。這樣的例子不少: 1999 年,卡莉.菲奧莉娜 (Fiorina) 擔任惠普 (HP) 的 CEO 。 2002 年,派翠西亞.魯索 (Russo) 擔任朗訊 (Lucent) 和阿爾卡特朗訊的重責。 2008 年琳.艾森漢斯 (Elsenhans) 任太陽石油 (Sunoco) 執行長。 2009 年卡羅.巴茲 (Barts) 成為雅虎 (Yahoo) 實際負責人。

題目:更無一個是男兒
作者:李碧華(提示:胭脂扣、霸王別姬)
來源:蘋果日報 2015 年 10 月 11 日
節錄:距離台灣總統大選只有三個月,國民黨以「民望低」、「終極統一主張與民意有落差」、「擔心立委選舉受影響潰敗」等理由(藉口),召開中常會,策動「拔柱拱朱」。真是場令人失笑又心寒的鬧劇。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眼見下屆總統,民進黨的蔡英文躺着都會贏,當時黨內沒有大老參選,怕輸,只得洪一人挺身而出拋磚引玉。洪非代表性人物,只屬二線,亦常失言,但其理念早知,又依足遊戲規則,得到黨的同意和支持......現於最後關頭密謀換柱拔柱兼折柱,那「柱」,就是黨的脊梁。輸就輸,別輸得如此難看。借用<述國亡詩>是五代時後蜀貴妃花蕊夫人之七絕:「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雖然狀況不一,但只懂欺負女人以求自保的,還算是男人嗎?

題目:此時不退更待何時
作者:蔣芸(居港台灣人)
蘋果日報 2015 年 10 月 17 日
節錄:國民黨戰將洪秀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率先報名參加競選。而今日同黨竟拉她下馬,很多人為她不值,有說欺侮女人,這四個字聽起來最刺耳;這是從骨子裏瞧不起女人,誰也不能因候選人是女士而不敢非議吧。今時今日,台灣的選民,應該同意換柱,且認為換柱是保護她。有道是沒有那麼大的頭,不要戴那麼大的帽子,何必自己攞苦來辛,洪已完成了她的歷史任務,在無人起義之時勇敢的跳了出來,但這一齣戲實在無需硬着頭皮唱下去,也不必非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乘此機會下得台來,讓別人去操心吧,一開始她不也是說拋磚引玉嗎?總之,到現在為止,洪秀柱仍然曾經一度是國民黨的救星,若是繼續戀棧,只有更衰,再說今時今日的國民黨,相信神仙也難打救。

洪秀柱@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uChuPepper

新浪網:<木蘭辭>原文賞析(原文與譯文)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20090823/0722600974.html

相關的文章:

陷阱
2015 年 2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23.html
節錄:處身於男性主導行業的女人,要跟身邊的男士們建立起信任和默契,又或者建立起自己的收風渠道,絕非易事。有些思想傳統的大男人,根本不容許女人打入男人的小圈子,新界鄉事派不乏這種人。男人不說的事情很多,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女人要用智慧來區分。有些重要的事情,男人不會告訴你,而你又笨到不去打聽的話,結果便是失禮於人前。更嚴重的後果,是被男人們合力擺佈或出賣,成為他們的棋子或替死鬼。

女人勿近(二)
2012 年 5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5/blog-post_23.html
節錄:女性要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中立足或者向上爬,要面對不少困難。首先是欠缺支援。這些行業中,具備知識、經驗、人脈和權力的,通常都是已婚的中老年男人,為了避免性騷擾指控,不想惹上師生戀嫌疑,又或者怕家中老妻不高興,他們通常不會刻意栽培女弟子。挑選接班人的時候,會傾向選個男的。這些行業的女性,由於得不到男高層的指點與提拔,事業發展很容易行人止步。

賢內助(四)
2015 年 5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7.html
節錄:不少女生爬到企業金字塔的中層便止步或流失。這種現象,說明香港女生依然受制於傳統思想,也說明了在現實世界和商業社會中,女人要向上爬絕不容易。單靠讀書,作用有限。還是股民的看法最實際:女人想發達?一係識投胎,一係就嫁個有錢人!原因?能夠打入富豪榜的香港女性,不是富家女便是豪門闊太,靠創業發達的女商人只得一兩位。

庶女奪權(二)
2014 年 11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1.html
節錄:這類「庶女興家」的故事,通常以民國時代或現代社會為背景,原因不難理解:西風東漸,封建勢力減弱,女孩子也有機會讀書。讀過書,才有能力接管家族事業。故事大綱:庶女和生母長期在外面生活,跟父親、元配及其子女保持適當的距離。後來客觀環境起了變化,家族事業出現問題(例如:父親病逝或入獄,公司周轉不靈),而元配所生的子女又缺乏領導能力(否則輪不到庶女)。面對重大危機,庶女排除萬難,頂住壓力,沉著應戰。

寫女人(三)
2014 年 7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9.html
節錄:中國的西施和花木蘭更偉大,為了實踐父權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即:忠君愛國、孝順父母),她們不惜出賣肉體,或甘冒生命危險,執行非常危險的任務。而事成之後,她們不要求任何的獎賞,跟所愛的人引退(西施),或者是歸於平淡(花木蘭)。她們樂於犧牲自己成就男人,絕對是中國式父權份子的幻想。見識過慘烈的宮廷鬥爭,經歷過血腥的殺戮戰場,還可以保持純潔善良的本質?別傻了。

女人的路
2010 年 7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10.html
節錄:傳統觀點,是女人只有兩條路可走:職業女性或者家庭主婦。這兩條路都很辛苦,只適合刻苦耐勞的好女人。於是有女孩子選擇第三條路,就是放下道德包袱,懶理別人的目光,做拜金女子,以釣金龜為終生事業。對這種女人來說,結婚與否並不重要,而她們就算結婚,也不過是分身家、向上爬、移民出國又或者驅趕敵人的手段。她們通常會被視為壞女人,一生中有很多段愛情婚姻,男人的名單,一頁紙寫不完。

漢賊不兩立
2015 年 9 月 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9/blog-post.html
節錄:至於跑到北京跟習近平握手,被深綠陣營形容為「賣台投共」,變相替蔡英文助選的連戰爺爺,只不過是插科打諢的小角色(台灣網民的說法:勝民爸爸去那兒?)。電視機前,輪椅上的粵藉國民黨老兵肯定會用袁崇煥的名句「丟那媽」問候他。至於蔣公的反應,離不開寧波方言「娘希匹」。罵共匪,當然要用方言才過癮,難道要用共匪的語言普通話?

30/10/2015

For Teng-Yong: 這是 Blogspot 所設定的 setting,記憶中我有收過通知。你可以把域名 (xiaoshousha.blogspot.com) 內的地區標示改成 .hk (Auntie 的所在地)或 .tw 或 .my 或 .jp 或 .ca 或 .ru 或 .fr 或 .gr,都可以找到這個博客,因為這些國家或地區都有我的讀者。但是 .cn 不可以(這個網頁無法使用),因為這個博客被大陸所屏閉(你懂的),所以大陸讀者要翻牆。

2015年10月21日星期三

音樂教師(二)


在香港做音樂教師簡直係「前世唔修」。(粵語:上輩子幹了壞事)

音樂教師的地位

首先是社會地位不高。港式階級觀念中,如果閣下不懂投胎,沒有富爸爸留下一盤生意和大量金錢給你,正確的選擇,是透過讀書考試,取得專業資格向上爬,亦即是成為「三師」:醫生、律師、會計師。在香港,教師的社會地位,比專業人士低很多,而音樂跟美術和體育一樣,被視作閒科,因此音樂教師屬於低級教師。即是:正當職業,但係無乜前途(粵語:但是沒有前途)。在香港的戀愛婚姻市場,閣下的職業缺乏吸引力。女人還好一點,男人會被視為沒有出息。

另一種看法:成為音樂教師的人,一定是技不如人又或者外表不夠亮麗,於是無法成為自由身的獨奏家(例如:郎朗、李雲迪、王羽佳),又考不進使用公帑的大型樂團(例如: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於是「淪為」音樂教師。行內人會告訴你:那些使用公帑的大型樂團,職位空缺不多,全職樂師中本地人所佔的比例長期偏低。情況跟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很相似:使用公帑以及服務市民的資助機構,似乎有系統地排斥本地人才,而閣下的罪名據說是沒有「國際視野」。對,視本地大學生為次貨的投資銀行也是這樣說。至於真正的原因,自己想。

音樂教師的宿命

就當閣下樂天知命,接受命運的安排,不介意一輩子當音樂教師,你的日子也不好過。假設你找到一份全職的學校音樂教師工作,作為組織(學校)的一份子,閣下需要為組織的生存作出貢獻,亦即是用幾個月的時間,挑選和訓練一群學生,練好一首歌曲或者樂曲,然後在校際音樂比賽中奪得獎項,又或者保住學校(名校)在某個獎項的長勝將軍地位,對學校的聲譽(以及 Banding)作出貢獻。換言之,閣下跟學生一樣,成為學校的棋子。沒有比賽的日子,你要帶領學生去聽指定數量的音樂會(例如:演藝學院的免費音樂會),然後設計一些足以扼殺學生對音樂的想像力的工作紙(即是:類似政府部門服務申請表格的東西),目的只為滿足官僚制度對於數量化指標的追求。你心裡明白,學生不會因此而愛上音樂,甚至會把音樂和功課或比賽劃上等號,覺得厭惡,畢業之後遠離音樂。

如果閣下找不到全職的學校音樂教師工作,要寄身琴行當音樂教師,又或者上門私人教授音樂,情況一樣不樂觀,因為閣下需要滿足怪獸家長的要求。有些怪獸家長會要求音樂教師作出「服務承諾」,即是小朋友的演奏水平必須在若干年之內,達到家長所要求的等級。因為怪獸家長覺得,學音樂跟讀書一樣,以考試和證書為本,而小朋友是學習機器,又或者是家長的投資項目,必須提供「合理」的回報。在怪獸家長眼中,音樂教師跟補習天王一樣,責任是協助孩子應付考試,研究如何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得到最多(港式粵語:攻略)。要滿足怪獸家長,只能教導孩子集中苦練考試的指定曲目,對於樂譜以外的東西無須理會(因為小朋友已經很忙很累)。結果都是一樣:你的學生只不過是大人的棋子,考完試從此不碰琴譜,不會跟音樂發生任何關係,餘生遠離音樂,跟學校的學生一樣。

當音樂成為踏腳石

對於怪獸家長的心態,香港學者呂大樂的看法,是音樂跟其他興趣班、補習班或學歷文憑一樣,已經成為一種 Positional Good(位置對比的物品) ―― 它所產生的效用不在乎個人擁有多少,而是由周邊其他人擁有多少所決定。(即是跟奢侈品一樣,普及了便不再矜貴。)這樣的競賽永無休止,反之只會發展得越來越激烈,產生不少負能量。(來源:呂大樂:階級延續與教育競賽,刊載於免費雜誌<讀書好>, 2010 年 6 月,Issue 33, p.32-33)據說孩子擁有八級鋼琴資格已經不是入讀傳統名校的保證,下一次怪獸家長的孩子靠甚麼技藝在名校入學試中突圍,天曉得。呂大樂寫過<四代香港人>,探討香港的社會流動問題,請參考這個博客內的另一篇文章<自報家門>(四) ,日期是 2009 年 8 月 1 日。

華人父母思想功利,有本事把任何性質的學習活動(例如:音樂、美術、體育)變成追名逐利又或者向上爬的踏腳石。這種心態和氣氛,不會培養出真正的音樂家。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八萬名香港學生投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考試,但是多年來出不了多少個國際級的演奏家,本地的古典音樂推廣活動也永遠停留在入門層次,又或者採用「親子」概念包裝,即是提供機會讓父母強迫孩子聽音樂會。

外國音樂人的看法

連外國人也知道,華人或亞裔父母喜歡強迫孩子學音樂。 YouTube 有很多小孩子演奏樂器的片段,外國人的留言:Poor Asian Kid ! 這種過份重視考試和追求技巧的風氣,連外國音樂人也看不過眼。音樂紀錄片 From Mao to Mozart : Isaac Stern in China (1979)(港譯:樂韻繽紛)中,美籍猶太裔小提琴家 Isaac Stern (1920-2001) 指出,中國的音樂學生喜歡追求技巧,向高難度挑戰,但是容易忽略音樂的內涵,更不擅於表達感情。多次來港的長笛演奏家 James Galway 也有類似的看法,覺得中國學生太過追求技巧和注重考試,演奏的時候流於造作,容易忽略了音樂中的藝術性。他是愛爾蘭人,這個民族熱愛自由,窮到要逃難和移民,但是在音樂、舞蹈和文學等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提示:Riverdance),是真正的窮風流。

樂器 = 貨物 ?

在香港,音樂不是精神享受,也並非抒發情感的渠道,而是怪獸家長壓迫孩子的工具,又或者是向上爬的踏腳石。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公營的集體運輸系統的管理層視樂器為貨物(提示:港鐵+古箏女生),一旦超出指定的尺寸就不容許攜帶大型樂器(例如:古箏、大提琴)的音樂人上車,也就不足為奇了。香港是商業社會,只容得下交易活動,所有會走動的東西都被視為貨物。人也好,樂器也好,沒有分別。承載大型樂器的琴盒,則被視為承載走私貨物的容器,而琴盒的主人是疑似走私客,必須證明自己的清白,而且隨時會被車站職員抽查。難為正邪定分界,是中港融合的代價。中港矛盾以及官僚主義,令本來有助提升生活質素的活動失去生存空間,又或者是變質(例如:在香港的公園或行人專區內唱歌跳舞,同時向老男人放電的國產大媽)。這個城市,沒有最瘋癲,只有更瘋癲。三十歲以上的音樂人,應該會記得 American Pie 的歌詞: The day the music died 。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art plus (July 2015):News
港樂演出欠本地音樂人引起音樂界爭論
節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就香港管弦樂團(港樂)的演出節目欠缺本地音樂人才的報導引起音樂界關注。數十名本地音樂家、指揮家以及作曲家等音樂界人士,聯署批評港樂在節目籌備以及長遠發展上均將本地人才排斥在外,並且對董事局副主席劉元生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表示「香港是國際城市,政府首要期望我們能夠達到世界水平,其次是國際視野,非關香港或亞洲」的言論作出回應。港樂則回應指港樂對本地音樂人才的支持自 2012/13 樂季開始已經逐年增加,質疑聯署人是在欠缺具體材料的情況下得出錯誤的理解和結論。

<三角志>(July 2015, p.6-7):藝術要聞:
香港藝術工作者聯署,促港樂支持本地音樂人才
節錄:於 6 月 30 日,一群香港音樂家、指揮家、作曲家、教育工作者,發起「港樂必須支持本地音樂人才」聯署活動,促請香港管弦樂團(港樂)在人才聘任上,重視本地音樂人才。他們在聯署聲明中,指港樂從來以國際人才先行,未能承擔起關注本地音樂發展及培育本地藝術家的責任。故促請港樂日後需審查管理架構,與本地藝術家恆常合作,配合民政事務局現行的文化政策方針,以及確保未來重心在發展本地文化及人才培育。

<三角志>(July 2015, p.19):藝人談@古典音樂:陳以琳(女指揮家)
節錄:問題:作為一個在香港出生的女指揮家,你早前在一篇<南華早報>的訪問中說過,你對於香港的音樂環境感到挫折:「本地音樂家對比來自西方的,總被視為低一點,如果他們住在外國可能會好一點,如果他們贏過一些比賽又更好一點。」「比如現在看港樂,有半數都是外國樂手。」你覺得香港音樂人才可以如何抗衡此等音樂風氣?答(陳以琳):這在最近香港的音樂圈確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我認為那些選擇在本地發展的音樂人,必須以熱情堅持下去,以創新和勇敢的態度、一些嶄新的方法去將音樂帶給香港觀眾。永不要低估你的才華和能力,不論對於本地人或外國人來說,最終好的作品便是最好的證明。

<三角志>(Nov 2012, p.40):藝人談@古典音樂:Sir James Galway
節錄:問題:你到過香港舉行長笛大師班,你感覺怎樣?答 (James Galway):恕我直言,香港的系統太注重演奏的技巧和考試了。我會感到那種強烈的競爭氣氛。老師和學生們太偏重音樂技巧,例如:自由節奏 (rubato),出來的感覺流於造作,蓋過整體音樂中的藝術性。我相信中國的孩子擁有很好的潛質,但太注重考試等級會弄巧反拙,事實上我從來沒有考取任何專業的水平試呢!

MTR The Official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mtrhk
【著手制定樂器登記制度】我哋感謝音樂界嘅朋友同市民支持,提供有關港鐵乘客攜帶隨身物件尺寸規定嘅意見。主流意見建議我哋設立豁免或登記制度,我哋現時工作嘅方向係準備設立一個簡單、便利嘅登記制度,以試行形式,方便乘客喺非繁忙時間攜帶一定尺寸以內嘅樂器乘搭港鐵。有關試行計劃預計會喺 11 月內開始實施。我哋 10 月底會再同大家分享計劃嘅細節。詳情可到以下網址:
http://www.mtr.com.hk/archive/corporate/en/press_release/PR-15-084-C.pdf

香港音樂導師同盟 (HK Music Tutors Union)
HKMTU@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usictutorsunion

YouTube精選:

Karaoké Les Choristes - Vois sur ton chemin (2: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syXUowuHy8&feature=related
以音樂教師為題材的外國電影通常都是這樣的:具備音樂天賦的孩子由於家庭變故或其他原因而鬱鬱不歡、自我封鎖。音樂教師發現孩子的潛質,引導他走出陰霾和找到自己的方向,過程中需要克服重重障礙,可以是辦公室政治,也可以是戰亂、宗教和種族。這部法國電影 Les Choristes (2004)(港譯:歌聲伴我心,台灣譯名:放牛班的春天)也是同一路數,時代背景是二戰結束的年代,想當作曲家的音樂人到男童院做音樂教師,發現其中一個孩子擁有天籟美聲和音樂天份。男童的單親媽媽為了謀生,把孩子放在男童院,自己出去打工賺錢。音樂教師對她有興趣,但是她對他沒有感覺。最後音樂教師因為辦公室政治被迫離開,孩子們被困在校內,唯有用紙飛機送別老師。音樂教師離開時,帶走了年紀最小的孤兒 Pepinot。多年之後,音樂神童成為樂團指揮,被收養的 Pepinot 帶同舊照片前去相認,兩人在音樂廳的休息室內聚舊。這部法國電影曾經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裡面有多首動聽歌曲,由法國聖馬可兒童合唱團唱出。近期有部電影叫 Boy Choir ,由 Dustin Hoffman(港譯:德斯汀荷夫曼)演音樂教師,劇情相似。

From Mao to Mozart - Isaac Stern in China (1979) (2: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tDfNxC1pc
Isaac Stern 引導中國學生在音樂中投放感情。

Isaac Stern plays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 Allegro (7:3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mxw_rwSDw&list=RDwQmxw_rwSDw#t=33

James Galway - Danny Boy (3: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1rI1kFvwA&list=RDxv1rI1kFvwA#t=18
James Galway 生於愛爾蘭,這首 Danny Boy 是愛爾蘭民歌。

Riverdance Opening Scene (4: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0nUU126Hc
這齣舞劇以愛爾蘭人的歷史為題材,曾經在大中華地區演出,舞蹈員所跳的高難度踢踏舞一度成為外國搞笑藝人的模仿對象。

張國榮 - 1977 年亞洲歌唱大賽 (American Pie) (5:4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f8SIOgPms
畫面質素欠佳,但可以見到一個青澀的張國榮,多年後他在演唱會中重唱這首歌。

Don McLean - American Pie (with Lyrics) (8: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V5-Hv-7U
這是原唱者的版本。

相關的文章:

傅聰
2010 年 12 月 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2/blog-post.html
節錄:這本書於海外華人社會備受推崇,影響深遠,連傅聰自己都說:「人家好像老是問我家書的事情,好像我還是小孩子似的。」如果我是被迫練琴的小孩子,我會恨透傅雷叔叔,因為他令不少華人父母以為自己做得對。今日香港有些中學迫學生讀這本書,讀完還要寫報告,實在叫孩子們太沉重。又要練琴又要讀<傅雷家書>,簡直是雙重迫害。

自報家門(四)
2009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8/blog-post.html
節錄:十年教改,公營教育體系已經爛透,無可救藥,中產家長以及大機構(尤其是跨國企業和投資銀行)已經對港產的大學生失去信心。於是出現一個非常諷刺的現象:港產的大學生,在自己的地方,給自己人歧視。連我這個「第三代」隊頭,拿著本地老牌大學的陳年學歷,若干年前見工時也聽過以下的說話(來自一個扮演獵頭族的鬼婆):We prefer overseas graduates 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wave length with our clients. 我的答案是(笑笑口):So you are suggesting that I am ET?

露底
2014 年 10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17.html
節錄:如此見識水平,令你明白為甚麼修讀財經商管的港產大學生,到中環的投資銀行或跨國企業求職,會被闊太 HR 當面恥笑或奚落,聽盡冷言冷語。因為老公是馬主的闊太明白,香港的公營大學,跟公立醫院一樣,是用來應酬窮人的。稍為有點見識的大商家和政府官員,都把孩子送往西方國家唸名牌大學,以免被二三流本地學者教壞。因此,港產的大學生,不可能符合 Sons & Daughters Program 的最低要求,最多只能在後勤部門做支援。

關漢卿、六月雪、高登仔
2014 年 6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節錄:入大學教書?本地薑不受歡迎,全職教席的首選,是年長的外國教授(因為可以立即提升大學的排名)以及海歸派內地人。教職員和學生當中,內地人的比例越來越高。政府資助的學士課程,內地生的比例已經接近兩成的上限,而研究院提供的碩士及博士課程,內地生的比例更高達七成。按常理推測,部份研究生日後會留校任教,當中有沒有紅色無間道,自己想。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內地生的比例已經頗為接近官府設定的兩成上限。內地生多,宿位不足,於是推高鄰近樓盤的租金。個別大學或者學系的研究院,內地生的比例高達五成至九成,本地生想向學術界發展,或者從事本土化的研究工作,變得很困難。從當權者的角度看卻是好事,因為有助減少土生土長的社會運動理論家,以及乘機剷除民主派的政策研究基地。

學院派(一)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17.html
節錄:多得董建華推動外判以及削減撥款,令學術界、醫療界和社福界的公營機構大幅削減新入職者的薪酬,導致大學的教學職位兼職化,短期合約多,終身教席 (Tenure) 少,又或者是預留給能夠立即提升大學排名的年長外國學者。結果是:土生土長以及屬於適婚年齡的男博士,要在本地大學尋找全職教席,非常困難。以兼職的身份教書,好像比較容易一點,但是前途與錢途都欠缺保障,從女孩子的角度看,是沒有安全感。

21/10/2015

For the first comment: 選擇性執法,正是問題所在。毛記電視?你係 100 毛?

For the second comment: 女人要求高,所以難服侍。沒有要求的女人,係心死。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音樂教師(一)


音樂本來是簡單和美麗的東西,但是在現實世界,卻跟很多麻煩事扯上關係。

首先是政治。生命中有兩位長居於記憶中的音樂教師。第一位是年輕女子,性格溫文但敢言,不怕在學生面前談論政治。當年我還是小學生,她已經看出我外表老實,內裡古惑。她有眼光,比我父母更懂得閱讀我。第二位是中年男士,來自傳統愛國陣營,根正苗紅,但是在學生面前絕口不談政治。事有湊巧,兩位老師,同一姓氏,即是同宗,但是對政治的取態完全相反,令我思考音樂和政治之間的關係。於是這個博客之內,才有多篇從這個角度出發的文章。

其次是性別角色。讀書時代試過兼職教樂器班,班上有個十來歲的校服女生,不肯剪指甲而且非常怕痛,上樂器班只為監視一位十來歲的校服男生。我不清楚女生跟男生之間的關係,但是那位女生的態度很明確:她視男生為自己的獵物。我是女人但是對她沒有辦法,結果她甚麼也學不懂,但她不在乎。她是思想傳統的女人,理直氣壯的控制狂,絕不介意公開地宣示主權。而那一班學得最像樣的,是一位在職男士。我教他的歌,他可以完整地彈奏出來,節奏穩定。技術層面的東西,他是合格的,但是聽起來似背書,總是無法投入感情。當年我還是大學生,而他比我年長,我還沒有想出解決的辦法,樂器班就結束了。

很多中國男人都這樣的,他們習慣把感情冰封深埋,不願意表達自己,也不敢輕易流露感情(怕示弱?)。你問他是否喜歡某個人,或者下一步應該怎麼辦?他的表情是非常為難,皺起眉頭,支吾以對,拖拉半天,還是擠不出答案,令發問的人非常無癮,甚至放棄跟他對話。這種情況,也許跟中國人父母教養男孩子的方法有關。華人父母思想傳統,要求兒子追名逐利,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如果兒子長大之後,選擇一些需要流露感情,經常跟其他人進行感情交流的行業,會被視為娘娘腔,又或者沒有本領。男人當音樂或戲劇教師,會被視為沒有出息。

因為文化背景的關係,中國男人處理感情問題,容易拖泥帶水(例如:跟女友拍拖十年但是既不結婚也不分手的那種男人),令女方不高興,又或者覺得受委屈。如果他娶的是一個思想傳統的女人,跟老婆之間容易溝通不良。女人的負能量不斷累積,但是又不願意放棄男人(因為她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婚姻或家庭之上)。日子久了,容易變成拿老師出氣的怪獸家長,虐待外傭的怨婦,又或者視媳婦為情敵的野蠻奶奶(婆婆)。華人社會怨偶多,不快樂的孩子更多,是有理由的。

慶幸生命中有音樂,讓我領悟這些道理。至於音樂教師所面對的問題,下文待續。

插圖來源:
http://sd.keepcalm-o-matic.co.uk/i/keep-calm-i-m-a-music-teacher.png

相關的文章:

紅歌(二)
2012 年 10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1.html
節錄:左佬 2 號,是我老師。他通曉多種樂器,從事中樂教育數十年,桃李滿門。老師讀過的那間中學,香港人叫左校或者愛國學校。在殖民地政府的機密文件中,被歸類為 communist-controlled school 。半個世紀之前,會把孩子送到這種學校讀書的,通常是左派家庭。按常理推測,老師應該是根正苗紅。他的性格內斂,豐富感情只會留待音樂中發放。音樂以外的東西,從不多說。

活罪
2010 年 5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5/blog-post_3857.html
節錄:當政治需要凌駕一切,所有人都必須小心翼翼,事事追求政治正確,唯恐一旦偏離不知道由誰人定調以及指揮的主旋律,就要人頭落地,抄家滅族。當事人為求自保,必須「畫公仔畫出腸」(粵語:披肝瀝膽)。旁觀者也許覺得手法笨拙、肉麻噴飯,又或者是出賣靈魂、人格墮落,當事人卻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唯恐不夠用力,令主子不夠騷麻。

盲炳(二)
2010 年 5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5/blog-post_7.html
節錄:按照中共標準的「政治正確」,如果阿炳的確是因為嫖妓而感染梅毒(或者淋病)致盲,他就變成不守清規的「淫道」和「神棍」(今日香港多的是!),比抽鴉片更不能接受(因為中國道士向來有煉丹和吸食五石散的傳統)。但更重要的是,嫖妓令阿炳不符合中共替他設定的角色 —— 於階級鬥爭中受盡壓迫,但是依然抗爭到底的「人民音樂家」。為了配合當權者的政治需要,有必要要刪去這一筆,把阿炳的生平重新剪輯,又或者含糊其辭,草草了事。

黃河協奏曲
2007 年 5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5/blog-post.html
節錄:<黃河鋼琴協奏曲>由<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後者由生於澳門的冼星海 (1905-1945) 作曲,寫於 1939 年,是延安時期的作品。原裝版<黃河鋼琴協奏曲>的結尾出現<東方紅>和<國際歌>的旋律,寓意明顯不過: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背靠共產國際,一定會取得勝利。 1990 年<黃河協奏曲>曾被修改,刪去結尾部份的國際歌旋律。為甚麼要改? 1990 年 10 月,柏林圍牆倒下,德國統一。天安門血跡未乾,老大哥已經翹辮子了。

一代好媳婦
2012 年 4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_18.html
節錄:她們認為,能否留住男人,決定女人的一生成敗。而男人,是用來照顧和遷就的,即是不管他犯了天大的錯,都應該包容,然後不停地為男人善後,以及喝令好事之徒收聲。做女人,就應該專心經營家庭,替男人建立一個避風港。因為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天職。她們相信,女人的價值,是建立在愛情和婚姻上的,而家庭,才是女人的事業。

排擠效應
2008 年 9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08/09/blog-post_21.html
節錄:這種「排擠效應」,其實亦見於男女關係或者婚姻關係當中。其中一方用力過度,擠佔了另一方的空間,令後者投閒置散,關係嚴重向前者傾斜,失去平衡,結果受害的是孩子。沒有獲得丈夫支持的女人,將全部寄託放在孩子身上。婚姻越是不美滿,越要管教子女。(結果造成)惡性循環,(母親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過份緊張的親子關係,反而製造出很多兒童心理的新問題。

目連救母(一)
2009 年 9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html
節錄:這個故事用迂迴曲折的方式,表達了中國母親對兒子的霸佔式的愛,以及隱藏的慾望。讀懂了「目連救母」的故事,你自然會明白,為何華人社會中,婆媳糾紛特別普遍以及嚴重。你也會明白,為何戲曲故事當中,特別多兒子救母親的情節。戲名或有不同,戲軌卻如出一轍:丈夫也許遠行出征,又或者優柔寡斷、軟弱無力,受苦受難的妻子缺乏依靠,只能夠等待兒子長大成人、羽翼漸豐、中狀元又或者學成武藝下山,方能逃出生天,有好日子過。

寫女人(三)
2014 年 7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9.html
節錄:東方特色的父權社會,男尊女卑,以男人的利益為依歸。不少思想傳統的父母,都相信男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應該用來追名逐利,又或者是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而不應該用來應付女孩子的成長與轉變。因此,東方人的婚姻必須男長女幼。原因是肉體歡娛和生育能力以外,男人要控制妻子會比較容易。

15/10/2015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洋鸚鵡


聽洋人唱中文歌,感覺是鸚鵡學舌。逗趣,但是沒有共鳴,不會牽動感情。

在香港唱粵語歌的洋人

這種事情,偶一為之,有助洋人融入中國文化。若干年前,我在金融機構混飯吃,有位來自北美的肥鬼仔(洋人小胖子)同事,閒時有收看本地電視台的中文頻道,也許受不了 TVB 爛劇,專攻粵語廣告歌。下午茶時段大家昏昏欲睡,他會突然引吭高歌,用歌聲喚醒各位同事。首本名曲是<新華旅行社>:「Sun Flower, 新華!」後來大家聽厭了,迫他改歌,於是變成:「裕華國貨,服務大家!」唱到最後一個音,昂首升 Key ,露出粉紅色頸項,像一頭深宵時份對月嚎叫的餓狼。

而每逢過年過節,由洋人領唱賀年歌,甚至是演奏賀年音樂,在香港這個華洋雜處的社會,也很常見。香港有個專門播放古典音樂的電台 (RTHK4) ,試過在慶祝農曆新年的音樂會上,由外籍男主持 Jonathan Douglas (中文:杜格尊)用洋人腔唱出梁醒波名曲:「邊個話我傻,我請佢食燒鵝!」(調寄:旱天雷,電影:呆佬拜壽),現場有中樂小組伴奏。杜格尊是那種居港多年,跟本地人結婚的英國人。有理由相信,他略懂廣東話。洋人來說,他的身型偏瘦,不怕吃燒鵝。

想玩驚喜?可以唱廣東童謠。有一位來自外國的中年爵士男歌手在香港開演唱會,中途走入後台牽出女兒,向觀眾介紹她,然後自己走開,由得手持咪高峰的金髮小女孩站在舞臺中間。洋娃娃開腔,唱出<有隻雀仔跌落水>,即是粵語版的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華洋觀眾一聽就懂,笑得很開心。你估佢唔到,但是選曲合情合理。一曲既終,掌聲雷動,男歌手現身,鼓掌、鞠躬,牽走女兒。

在大陸討飯吃的洋鸚鵡

在中國大陸,事情就複雜得多。首先是洋鸚鵡太多太濫,出鏡的頻率太高,背後又牽涉商業利益。洋人唱中國民歌,甚至用中文主持節目,變成討飯吃的商業行為。如果你看過中央電視台那些洋人唱京劇、講相聲、演小品的節目,一定明白我的意思。其次,是短暫的新鮮感過去之後,洋鸚鵡開始變得像中國人,成為懂得拍馬屁的小奴才。洋鸚鵡不再可愛,也不再高貴,失去了西方文化應有的 Premium ,即是降格甚至是淪落。不少跨國企業品牌,都面對這個問題:應該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才能在討好中國顧客之餘,又不致於失去自我、自貶身價?

外國一些名牌大學,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大量中國學生湧入,學費源源不絕送上門,但是中國學生收得太多太濫的話,學校需要照顧他們的獨特口味和需要,代價是容易失去自我,甚至是自貶身價。解決之道?在中國境內開設分校(分店),讓中國顧客無須奔波千里,又可以把中國學生集中管理,令母校校園保持安寧恬靜,優良傳統免受中國學生的衝擊。換言之,錢照賺,但是想辦法減少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子: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選擇在香港開設分校,美國的茱莉亞音樂學院 (the Juilliard School) 則計畫在中國天津市開設分校。這兩間,都是百年老店。

於是,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修讀聲樂的洋人女生被校方安排在中國貴賓彭麗媛面前獻唱中國民歌<小河淌水>。表面上,是中美文化交流。說穿了,是為建設中國分校鋪路。音樂的世界,一旦牽涉商業利益或政治勢力,就不再明淨、單純。旋律優美的中國民歌,變成洋鸚鵡的獻媚工具。這位洋人女生,為學校作出貢獻。至於她本人得到甚麼好處(來自北京的人脈關係?),自己想。音樂學校的高層,需要考慮很多與音樂無關的事情,儘管那是馬友友 (Yo Yo Ma) 的母校。

插圖來源:
http://www.timtim.com/drawing/view/drawing_id/2179

YouTube 精選:

Metro - Under A Vast Sky(海闊天空)(3: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tVP-zxzmE
外國人以無伴奏合唱方式演繹 Beyond 的<海闊天空>,香港網民反應熱烈。

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 2015 年新春賀辭(粵語版)(3: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5JPGgqM74
這段羊年賀辭令你明白香港人為何懷念英國殖民地統治。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吳若蘭 (Caroline Wilson) 先用粵語向港人拜年,然後用揚琴奏出粵樂名家呂文成 (1898-1981) 的作品<步步高>,這首經典粵樂曾經是 RTHK 劇集<獅子山下>的片頭音樂。呂文成是作曲家,作品包括:<平湖秋月>(填上歌詞之後變成粵曲<遊龍戲鳳>)、<青梅竹馬>(填上歌詞之後變成梁醒波的<光棍姻緣>)、<聞雞起舞>( TVB 電視劇<山水有相逢>的片頭音樂)、<醒獅>。

Cantonese Nursery Rhyme - Falling Bird(有隻雀仔跌落水)(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DhAHYrtuo
這是粵語版的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粵語「雀仔」即是小鳥。

會唱<龍貓>的鸚鵡!Parrot Sing Along (Totoro) (1: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DczpkRRU
如果你喜歡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一定認得這首出自久石讓的<龍貓>。電影中的可愛龍貓是大自然的守護神,這首 My Neighbour Totoro 交由鸚鵡演唱非常合適。

John Denver - In A Far Away Land(在那遙遠的地方)(2: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CueCNjns0
這是 John Denver(中文:約翰.丹華)的澳洲演唱會 (1994) 片段,他用中文唱出王洛賓的代表作<在那遙遠的地方>。他擅唱 Country(鄉謠),歌聲充滿田園風味,適合演繹曲中的少年情懷。中文發音值得一讚,這頭洋鸚鵡非常稱職。

Laura Fygi - Lover’s Tears(情人的眼淚)(4: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UVVHzIiQk
Laura Fygi(中文:羅拉.費琪)是來自荷蘭的爵士女歌手。她是混血兒,父親任職電器品牌 Philips ,母親是埃及人。香港人會認得她的磁性聲音,因為由她演唱的 What Are You Do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 被用作樓盤「貝沙灣」(數碼港)的廣告歌。她曾經來港開演唱會,近年開始灌錄中文專輯,走成熟路線,翻唱經典老歌,例如:<如果沒有你>(原唱者:白光)、<我的心裡只有你>(原曲:Historia De Un Amor)、<玫瑰玫瑰我愛你>、The Ding Dong Song(花鼓歌)。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新華網 2015 年 9 月 29 日:
彭麗媛向美國學生傳授中國民歌演唱技法(簡體字)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28279063.htm
節錄:(新華網)紐約 9 月 28 日電:當地時間2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在紐約參觀林肯藝術中心和茱莉亞學院。28 日上午,彭麗媛在紐約茱莉亞學院觀看了學生們的器樂、舞蹈、聲樂表演。一位攻讀音樂碩士的女高音演唱了中國民歌<小河淌水>。彭麗媛欣然接受院長的邀請,對演唱進行點評和指導,並親自示範了部份唱法,現場報以熱烈掌聲。

(台灣)工商時報 2015 年 10 月 1 日:
茱莉亞音樂學院天津分校 2018年開學(繁體字)
http://ctee.com.tw/LiveNews/Content.aspx?nid=20151001004207-260409&ch=lm
節錄: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將在天津開設分校,預計 2018 年開學,屆時將提供管弦樂、室內樂等美國認可的音樂碩士學位。該分校有自己的固定崗位師資,而紐約校區的訪問藝術家也會在這裡授課。在天津設分校的計劃最早是 2012 年宣佈的,旨在加強中國音樂人的管弦樂培訓,同時也為這座城市提供一個文化中心。這座學校是一個合作項目,合作方包括天津音樂學院、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理委員會以及天津新金融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相關的文章:

龍謠
2009 年 5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5/blog-post_15.html
節錄:九十年代初,居港的澳州人 Noel Quinlan 自設公司 (Big Sky) 出版一系列的電子中樂作品,即是 Middle Kingdom(龍謠),所選都是家傳戶曉的旋律。外國人改編中國音樂,通常是熱鬧歡快的旋律跑出,哀傷的調子往往表達得不夠深刻。到底西方人不容易明白身為中國人的悲哀,Noel Quinlan 的電子中樂也有這個問題。但他的作品勝在簡單明快,容易吸收,適合外國人的口味。名廚甄文達 (Martin Yan) 的電視節目 Yan Can Cook,就是採用龍謠系列做配樂。

民歌新編
2010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21.html
節錄:黃友棣(1912-2010):中國民歌的曲調,秀麗絕倫,人人愛聽愛唱;實在是音樂的寶藏。對於經常被人唱奏的幾首民歌,我很不滿意於他們的和聲處理與編曲技術。將一首民歌的曲調,略加和聲,反覆數次,一成不變地唱奏;實在太過單調。這是「吃榖種」的行徑,屬於懶惰習慣。「榖種」並非不可以用作食糧;只是,如此做去,未免過於浪費。「榖種」是優秀的種子,必須加以繁殖,改良,發揚光大。

活罪
2010 年 5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5/blog-post_3857.html
節錄:當政治需要淩駕一切,所有人都必須小心翼翼,事事追求政治正確,唯恐一旦偏離不知道由誰人定調以及指揮的主旋律,就要人頭落地,抄家滅族。當事人為求自保,必須「畫公仔畫出腸」(粵語:披肝瀝膽)。旁觀者也許覺得手法笨拙、肉麻噴飯,又或者是出賣靈魂、人格墮落,當事人卻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唯恐不夠用力,令主子不夠騷麻。

紅歌(一)
2012 年 10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0/blog-post.html
節錄:這堆歌,正式的名稱,叫「群眾歌曲」。老一輩,叫「革命歌曲」。唱片公司的宣傳文案,愛用「紅色經典」。西南王被拉下馬之前幾年,一直在巴蜀唱紅打黑,於是又有「紅歌」之名。當中又以「群眾歌曲」的定義最為清晰:「一般是指演唱技巧難度不大、與政治生活有關、適合群眾集體演唱的歌曲。群眾歌曲在我國近代革命運動中曾發揮了極大的宣傳與鼓動作用。」

閔惠芬、馬友友
2014 年 5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15.html
節錄:大提琴家馬友友 (Yo Yo Ma) 曾經灌錄阿根廷作曲家 Astor Piazzolla (1921-1992) 的探戈 (Tango) 舞曲,為了更好地掌握這種音樂的神韻,他跟舞蹈老師學跳探戈。電視上看過製作特輯,發現大師也是平常人,學跳舞的時候,有點笨手笨腳。探戈這種舞蹈,曾經被視為下三流,原因是它源於阿根廷的妓院,是妓女跟嫖客「埋身肉博」(粵語:性交)之前的熱身練習,或者應該叫前戲。

揾食
2013 年 10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10.html
節錄:「揾食」是港式粵語,解「謀生」。香港人所說的「揾食艱難」,是指「謀生不易」。「揾食」亦可解作「覓食」,可以是挑選食肆,也可以是尋覓愛侶或宿主。追蹤娛樂圈拜金男女情場動態的八卦雜誌,經常使用後一種意思。如果你是外國人、外來者、新移民,初到香港,想跟土著交朋友,交流「揾食」情報以及學習廣東話,都是明智之舉。交流的層次也許不高,但是肯定有助破冰。

釋義篇:西人
2010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1/blog-post_29.html
節錄:廣東人早跟洋人打交道,於是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稱謂系統。當廣州還叫做 Canton 的年代,外國人被稱為「番鬼」。當年來粵經商的外國人聽見了,紀錄下來,寫作 Fan Kwae (Foreign Devil)。清末的廣東童謠,已經有唱詠「番鬼」,歌詞幸災樂禍。在香港生活的白種洋人,一般都不介意被稱為「鬼」,甚至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我們的暱稱」,亦樂於自稱「鬼佬」(Gweilo)。

神佛生意經
2009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_25.html
節錄:外來宗教跟跨國企業一樣,要決定是否本土化,又或者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而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跟當權者的關係。佛教走本土化的道路,徹底融入中國文化,跟當權者妥協,委曲求存,找到生存的空間,而代價是面目全非,佛寺一度淪落至成為放高利貸、進行二手買賣,甚至賣淫活動的場所。西方的耶教為了保持純潔,拒絕本土化,結果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無法真正融入中國人社會,也開罪了當權者,令拓展業務的過程困難重重,死結至今未解。

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越來越似澳門賭場貴賓廳。如果香港是一盤生意,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不錯,「自由行」可以幫你「交數」(達成銷售指標),交租出糧,燈油火蠟,向股東交代。表面上,高增長概念,股價上升,前景向好(但是近期「自由行」的消費力開始放緩)。代價卻是:喧嘩吵鬧,烏煙瘴氣,黑錢氾濫,北姑橫行。這種情況,商學院語言,叫「集中風險」(Concentration risk)。

03/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