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洋鸚鵡


聽洋人唱中文歌,感覺是鸚鵡學舌。逗趣,但是沒有共鳴,不會牽動感情。

在香港唱粵語歌的洋人

這種事情,偶一為之,有助洋人融入中國文化。若干年前,我在金融機構混飯吃,有位來自北美的肥鬼仔(洋人小胖子)同事,閒時有收看本地電視台的中文頻道,也許受不了 TVB 爛劇,專攻粵語廣告歌。下午茶時段大家昏昏欲睡,他會突然引吭高歌,用歌聲喚醒各位同事。首本名曲是<新華旅行社>:「Sun Flower, 新華!」後來大家聽厭了,迫他改歌,於是變成:「裕華國貨,服務大家!」唱到最後一個音,昂首升 Key ,露出粉紅色頸項,像一頭深宵時份對月嚎叫的餓狼。

而每逢過年過節,由洋人領唱賀年歌,甚至是演奏賀年音樂,在香港這個華洋雜處的社會,也很常見。香港有個專門播放古典音樂的電台 (RTHK4) ,試過在慶祝農曆新年的音樂會上,由外籍男主持 Jonathan Douglas (中文:杜格尊)用洋人腔唱出梁醒波名曲:「邊個話我傻,我請佢食燒鵝!」(調寄:旱天雷,電影:呆佬拜壽),現場有中樂小組伴奏。杜格尊是那種居港多年,跟本地人結婚的英國人。有理由相信,他略懂廣東話。洋人來說,他的身型偏瘦,不怕吃燒鵝。

想玩驚喜?可以唱廣東童謠。有一位來自外國的中年爵士男歌手在香港開演唱會,中途走入後台牽出女兒,向觀眾介紹她,然後自己走開,由得手持咪高峰的金髮小女孩站在舞臺中間。洋娃娃開腔,唱出<有隻雀仔跌落水>,即是粵語版的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華洋觀眾一聽就懂,笑得很開心。你估佢唔到,但是選曲合情合理。一曲既終,掌聲雷動,男歌手現身,鼓掌、鞠躬,牽走女兒。

在大陸討飯吃的洋鸚鵡

在中國大陸,事情就複雜得多。首先是洋鸚鵡太多太濫,出鏡的頻率太高,背後又牽涉商業利益。洋人唱中國民歌,甚至用中文主持節目,變成討飯吃的商業行為。如果你看過中央電視台那些洋人唱京劇、講相聲、演小品的節目,一定明白我的意思。其次,是短暫的新鮮感過去之後,洋鸚鵡開始變得像中國人,成為懂得拍馬屁的小奴才。洋鸚鵡不再可愛,也不再高貴,失去了西方文化應有的 Premium ,即是降格甚至是淪落。不少跨國企業品牌,都面對這個問題:應該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才能在討好中國顧客之餘,又不致於失去自我、自貶身價?

外國一些名牌大學,也面對同樣的問題。大量中國學生湧入,學費源源不絕送上門,但是中國學生收得太多太濫的話,學校需要照顧他們的獨特口味和需要,代價是容易失去自我,甚至是自貶身價。解決之道?在中國境內開設分校(分店),讓中國顧客無須奔波千里,又可以把中國學生集中管理,令母校校園保持安寧恬靜,優良傳統免受中國學生的衝擊。換言之,錢照賺,但是想辦法減少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子: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選擇在香港開設分校,美國的茱莉亞音樂學院 (the Juilliard School) 則計畫在中國天津市開設分校。這兩間,都是百年老店。

於是,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修讀聲樂的洋人女生被校方安排在中國貴賓彭麗媛面前獻唱中國民歌<小河淌水>。表面上,是中美文化交流。說穿了,是為建設中國分校鋪路。音樂的世界,一旦牽涉商業利益或政治勢力,就不再明淨、單純。旋律優美的中國民歌,變成洋鸚鵡的獻媚工具。這位洋人女生,為學校作出貢獻。至於她本人得到甚麼好處(來自北京的人脈關係?),自己想。音樂學校的高層,需要考慮很多與音樂無關的事情,儘管那是馬友友 (Yo Yo Ma) 的母校。

插圖來源:
http://www.timtim.com/drawing/view/drawing_id/2179

YouTube 精選:

Metro - Under A Vast Sky(海闊天空)(3: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tVP-zxzmE
外國人以無伴奏合唱方式演繹 Beyond 的<海闊天空>,香港網民反應熱烈。

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 2015 年新春賀辭(粵語版)(3: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95JPGgqM74
這段羊年賀辭令你明白香港人為何懷念英國殖民地統治。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吳若蘭 (Caroline Wilson) 先用粵語向港人拜年,然後用揚琴奏出粵樂名家呂文成 (1898-1981) 的作品<步步高>,這首經典粵樂曾經是 RTHK 劇集<獅子山下>的片頭音樂。呂文成是作曲家,作品包括:<平湖秋月>(填上歌詞之後變成粵曲<遊龍戲鳳>)、<青梅竹馬>(填上歌詞之後變成梁醒波的<光棍姻緣>)、<聞雞起舞>( TVB 電視劇<山水有相逢>的片頭音樂)、<醒獅>。

Cantonese Nursery Rhyme - Falling Bird(有隻雀仔跌落水)(1:0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DhAHYrtuo
這是粵語版的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粵語「雀仔」即是小鳥。

會唱<龍貓>的鸚鵡!Parrot Sing Along (Totoro) (1: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DczpkRRU
如果你喜歡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一定認得這首出自久石讓的<龍貓>。電影中的可愛龍貓是大自然的守護神,這首 My Neighbour Totoro 交由鸚鵡演唱非常合適。

John Denver - In A Far Away Land(在那遙遠的地方)(2: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CueCNjns0
這是 John Denver(中文:約翰.丹華)的澳洲演唱會 (1994) 片段,他用中文唱出王洛賓的代表作<在那遙遠的地方>。他擅唱 Country(鄉謠),歌聲充滿田園風味,適合演繹曲中的少年情懷。中文發音值得一讚,這頭洋鸚鵡非常稱職。

Laura Fygi - Lover’s Tears(情人的眼淚)(4: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UVVHzIiQk
Laura Fygi(中文:羅拉.費琪)是來自荷蘭的爵士女歌手。她是混血兒,父親任職電器品牌 Philips ,母親是埃及人。香港人會認得她的磁性聲音,因為由她演唱的 What Are You Do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 被用作樓盤「貝沙灣」(數碼港)的廣告歌。她曾經來港開演唱會,近年開始灌錄中文專輯,走成熟路線,翻唱經典老歌,例如:<如果沒有你>(原唱者:白光)、<我的心裡只有你>(原曲:Historia De Un Amor)、<玫瑰玫瑰我愛你>、The Ding Dong Song(花鼓歌)。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新華網 2015 年 9 月 29 日:
彭麗媛向美國學生傳授中國民歌演唱技法(簡體字)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28279063.htm
節錄:(新華網)紐約 9 月 28 日電:當地時間2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在紐約參觀林肯藝術中心和茱莉亞學院。28 日上午,彭麗媛在紐約茱莉亞學院觀看了學生們的器樂、舞蹈、聲樂表演。一位攻讀音樂碩士的女高音演唱了中國民歌<小河淌水>。彭麗媛欣然接受院長的邀請,對演唱進行點評和指導,並親自示範了部份唱法,現場報以熱烈掌聲。

(台灣)工商時報 2015 年 10 月 1 日:
茱莉亞音樂學院天津分校 2018年開學(繁體字)
http://ctee.com.tw/LiveNews/Content.aspx?nid=20151001004207-260409&ch=lm
節錄: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將在天津開設分校,預計 2018 年開學,屆時將提供管弦樂、室內樂等美國認可的音樂碩士學位。該分校有自己的固定崗位師資,而紐約校區的訪問藝術家也會在這裡授課。在天津設分校的計劃最早是 2012 年宣佈的,旨在加強中國音樂人的管弦樂培訓,同時也為這座城市提供一個文化中心。這座學校是一個合作項目,合作方包括天津音樂學院、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理委員會以及天津新金融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相關的文章:

龍謠
2009 年 5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5/blog-post_15.html
節錄:九十年代初,居港的澳州人 Noel Quinlan 自設公司 (Big Sky) 出版一系列的電子中樂作品,即是 Middle Kingdom(龍謠),所選都是家傳戶曉的旋律。外國人改編中國音樂,通常是熱鬧歡快的旋律跑出,哀傷的調子往往表達得不夠深刻。到底西方人不容易明白身為中國人的悲哀,Noel Quinlan 的電子中樂也有這個問題。但他的作品勝在簡單明快,容易吸收,適合外國人的口味。名廚甄文達 (Martin Yan) 的電視節目 Yan Can Cook,就是採用龍謠系列做配樂。

民歌新編
2010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21.html
節錄:黃友棣(1912-2010):中國民歌的曲調,秀麗絕倫,人人愛聽愛唱;實在是音樂的寶藏。對於經常被人唱奏的幾首民歌,我很不滿意於他們的和聲處理與編曲技術。將一首民歌的曲調,略加和聲,反覆數次,一成不變地唱奏;實在太過單調。這是「吃榖種」的行徑,屬於懶惰習慣。「榖種」並非不可以用作食糧;只是,如此做去,未免過於浪費。「榖種」是優秀的種子,必須加以繁殖,改良,發揚光大。

活罪
2010 年 5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5/blog-post_3857.html
節錄:當政治需要淩駕一切,所有人都必須小心翼翼,事事追求政治正確,唯恐一旦偏離不知道由誰人定調以及指揮的主旋律,就要人頭落地,抄家滅族。當事人為求自保,必須「畫公仔畫出腸」(粵語:披肝瀝膽)。旁觀者也許覺得手法笨拙、肉麻噴飯,又或者是出賣靈魂、人格墮落,當事人卻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唯恐不夠用力,令主子不夠騷麻。

紅歌(一)
2012 年 10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0/blog-post.html
節錄:這堆歌,正式的名稱,叫「群眾歌曲」。老一輩,叫「革命歌曲」。唱片公司的宣傳文案,愛用「紅色經典」。西南王被拉下馬之前幾年,一直在巴蜀唱紅打黑,於是又有「紅歌」之名。當中又以「群眾歌曲」的定義最為清晰:「一般是指演唱技巧難度不大、與政治生活有關、適合群眾集體演唱的歌曲。群眾歌曲在我國近代革命運動中曾發揮了極大的宣傳與鼓動作用。」

閔惠芬、馬友友
2014 年 5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15.html
節錄:大提琴家馬友友 (Yo Yo Ma) 曾經灌錄阿根廷作曲家 Astor Piazzolla (1921-1992) 的探戈 (Tango) 舞曲,為了更好地掌握這種音樂的神韻,他跟舞蹈老師學跳探戈。電視上看過製作特輯,發現大師也是平常人,學跳舞的時候,有點笨手笨腳。探戈這種舞蹈,曾經被視為下三流,原因是它源於阿根廷的妓院,是妓女跟嫖客「埋身肉博」(粵語:性交)之前的熱身練習,或者應該叫前戲。

揾食
2013 年 10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10.html
節錄:「揾食」是港式粵語,解「謀生」。香港人所說的「揾食艱難」,是指「謀生不易」。「揾食」亦可解作「覓食」,可以是挑選食肆,也可以是尋覓愛侶或宿主。追蹤娛樂圈拜金男女情場動態的八卦雜誌,經常使用後一種意思。如果你是外國人、外來者、新移民,初到香港,想跟土著交朋友,交流「揾食」情報以及學習廣東話,都是明智之舉。交流的層次也許不高,但是肯定有助破冰。

釋義篇:西人
2010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1/blog-post_29.html
節錄:廣東人早跟洋人打交道,於是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稱謂系統。當廣州還叫做 Canton 的年代,外國人被稱為「番鬼」。當年來粵經商的外國人聽見了,紀錄下來,寫作 Fan Kwae (Foreign Devil)。清末的廣東童謠,已經有唱詠「番鬼」,歌詞幸災樂禍。在香港生活的白種洋人,一般都不介意被稱為「鬼」,甚至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我們的暱稱」,亦樂於自稱「鬼佬」(Gweilo)。

神佛生意經
2009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_25.html
節錄:外來宗教跟跨國企業一樣,要決定是否本土化,又或者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而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跟當權者的關係。佛教走本土化的道路,徹底融入中國文化,跟當權者妥協,委曲求存,找到生存的空間,而代價是面目全非,佛寺一度淪落至成為放高利貸、進行二手買賣,甚至賣淫活動的場所。西方的耶教為了保持純潔,拒絕本土化,結果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無法真正融入中國人社會,也開罪了當權者,令拓展業務的過程困難重重,死結至今未解。

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越來越似澳門賭場貴賓廳。如果香港是一盤生意,從經營者的角度看,不錯,「自由行」可以幫你「交數」(達成銷售指標),交租出糧,燈油火蠟,向股東交代。表面上,高增長概念,股價上升,前景向好(但是近期「自由行」的消費力開始放緩)。代價卻是:喧嘩吵鬧,烏煙瘴氣,黑錢氾濫,北姑橫行。這種情況,商學院語言,叫「集中風險」(Concentration risk)。

03/10/2015

1 則留言:

餅 說...

《有隻雀仔跌落水》其實係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