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中年盤點(三)
不少中國男人,要到中年階段,父母去世之後,才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
華人社會,思想傳統,停留於封建時代,重男輕女的父母很常見。因為重視兒子,對他們的事業成就會有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害怕下流的中產階級),也較願意為兒子提供實質的支援(例如:金錢或人脈),而這些支援可以一直持續到兒子的中年階段。至於女兒,不要未婚懷孕,有工作就可以了,反正女兒養大益人,貢獻夫家。有些思想傳統的父母,索性把女兒交給不同住的祖父母照顧,好讓自己能夠專心工作。結果女兒跟父母關係疏離,自我形象低落,被壞男人騙財騙色。
扯遠了,說回來。父母對兒子的要求高,令中國男人心理包袱多。所謂慈母多敗兒,漢人教養兒子的方式(即是:壓抑情感、追名逐利)教出很多優柔寡斷,表面大男人,內裡小男人,口氣很大,外強中乾的雄性動物。香港的官場,因此盛產 BMW (Blame my Wife)(例子:唐英年、陳茂波)。中國式父權社會,權力、財富、地位和名氣沿父系血脈傳承,令兒子不敢反抗父親,不願意偏離主流社會的標準(原因:遊戲規則保障男人的利益),政治立場傾向保守或親建制。華人社會,缺乏改革與創新的能力,是有理由的。儒家思想,是中國人的自作孽。
中國女人處於弱勢,反抗父權社會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卻相對地低。包袱少,於是無畏無懼。更難聽的說法,是無恥的人無敵。大陸女人的社會地位低,但是很懂得利用男人,在情場上經常擊敗港女,便是這個原因。對,利用男人(收兵),是女人反抗父權社會的方式(例子:武則天)。從這個角度看,大陸女人是強者。以下是大陸女生的心聲(來自網上留言):「男人長得慢,但是卻死得早;女人成熟得快,但是青春有限。要在男人有限的清醒時間之內,把他們從茫茫人海中拖拉出來,然後調教成當老公的材料,真是想起都悲從中來。」:(
從女生的角度看,同齡的男生混沌未開,所以校花不會嫁給男同學(提示:那些年),而是殺入娛樂圈釣金龜。男人遲開竅,我同意。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他們不懂得或不願意反抗父母(因為牽涉利益)。 Auntie 在金融機構混飯吃的時候,見過不少本來是修讀理科或工程的港男,第一個學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並非自己的意願。然後讀理科的不想教書,讀工程的不想做公務員,都想避開由官府直接管理的組織,又或者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結果都轉行投身金融業,然後最遲於 2008 年底金融海嘯之後被裁員。這群港男有些共通的特點,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學院派>(二),日期是 2013 年 5 月 29 日。
讀理科或工程的港男,如果是老一輩又從商的,中年階段遇上大陸改革開放,跟中國共產黨打交道,不知如何入手,或者遇到文化衝擊 (Cultural Shock),開始埋頭研究中國文化,修讀年輕時沒有機會接觸的文史哲學科,一讀之下,驚為天人,以為已經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變身治國良材。至於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摧殘(即是:文化大革命),卻是不甚了了(例如:曾蔭權)。然後他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回歸母校(教會名校或老牌大學),發表演講,鼓勵師弟師妹學習中國文化,參加北上國情交流團。說穿了,其實是一場誤會,又或者廢話連篇。中年男人想轉換軌道,應該避開「愛國」這條路。「愛國」可以升官或發財?別傻了,請參考 689 的下場。萬眾期待,梁書記的結局篇,快將上演。至於「死老婆」,如果你是那種想離婚但不敢的中年男人, Auntie 只有一個忠告:「搵食行遠 D !」書面語:「兔子不吃窩邊草。」英文版:Don’t shit where you eat. 至於 689 是否想「死老婆」,應該由男人來評論, Auntie 不敢亂講。:)
中年男人是否能夠「升官發財死老婆」,要視乎運氣與際遇,並非個個可以。替父母或祖父母辦後事,卻是中年人的必經之路,幾乎人人有份。新加坡劇場之父郭寶崑 (1939-2002) 的黑色喜劇<棺材太大洞太小>是華人版的 Six Feet Under 。故事大綱:祖父去世,長孫(中年男人)替他辦理喪事,下葬的時候才發現祖父生前所選定的豪華棺木太過宏偉,無法放入尺碼由官府規劃的細小洞穴,不知如何是好。在場的二百多名親友的眾目睽睽之下,中年男人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到底應該選用較小的棺材(違抗祖父的旨意),還是自把自為把洞穴挖大一點(違反官府的規定並且需要得到墳場管理人員的合作),非常頭痛。中國特色的父權社會,表面上由男人話事,其實他們也受到壓迫。這部充滿黑色幽默的短劇,曾經在香港的舞台上用粵語演出,劇名改用廣東話:<棺材大過窿>。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YouTube 精選:
張武孝(大 AL):<我的歌>(歌詞 MV)(HD) (4: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mN6ZixhuA
歌詞出自鄭國江:「幻夢理想早己有,我為名利強忍哀愁,努力以赴不退後,今天我名利有,可惜不可以永久。」
Rod Stewart - I was only Joking (with lyrics) (6:0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0ldxVoO_s
這首 Rod Stewart 名曲發表於 1977 年,歌詞寫男人的成長與辛酸,似林振強的風格,例如:Now you ask me if I’m sincere. That’s the question that I always fear. Verse seven is never clear. But I’ll tell you what you want to hear.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劇本雜貨店】要把人往哪裡擺
https://ncublackbox.wordpress.com/2014/08/18/%E3%80%90%E5%8A%87%E6%9C%AC%E9%9B%9C%E8%B2%A8%E5%BA%97%E3%80%91%E8%A6%81%E6%8A%8A%E4%BA%BA%E5%BE%80%E5%93%AA%E8%A3%A1%E6%93%BA/
節錄:<棺材太大洞太小>是新加坡劇作家郭寶崑的作品,他被尊稱為新加坡劇場之父。劇本裡沒有劇本形式慣見的「對話」,讀起來有點像是散文或者獨白,主要敘事者是「我」―― 一位主辦祖父喪禮的長孫,另外有「台詞」的人還有殯儀館辦事人員及墳場的主管。整齣戲簡短精幹,演出不到半小時。祖父的棺材造得宏偉,是座需要十六個苦力來搬的大棺材,葬禮也辦得十分氣派,約有兩百個人來觀禮,即使那些人他大多不認識。在這抬棺入墳的嚴正肅穆時刻,卻發現棺材大到連墳洞都進不了,眾目睽睽之下,祖父的豪華大棺材進不了那座為他挖的墳洞,沒有人遇過這種情形,不知道該怎麼辦。主角身為葬禮的主辦人,父叔輩皆去世,他一肩挑起長孫的重責大任,急到都想哭了,連忙招來殯儀館辦事人問:洞怎麼那麼小?主角靈機一變,要求辦事人趕緊把洞挖大一點,辦事人卻回答:每個人只能有一塊地,一個人一口棺材一塊墳地,每個尺寸都是標準的,這塊墳地挖大別塊墳地會崩塌,這是規定,破例的事情絕對不允許!然後開始向主角推銷起較小的棺材。主角於是又揪著殯儀館辦事人前往主管墳場的部門理論,遇到這個棺材太大洞太小的問題,墳場主管也是這樣回答:「工工整整,整整齊齊,滿個墳山,一望無際,一個人一個墳,破格的事,絕不允許!」主角簡直陷入了卡夫卡式的惡夢,這場惡夢如何醒來?老話一句,讀劇本去!
豆瓣小組:劇本:郭寶崑:棺材太大洞太小(簡體字)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1054490/
這個網頁提供完整的劇本。
相關的文章:
父子情仇
2015 年 12 月 3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2/blog-post_31.html
節錄:華人社會,長子跟父親的關係很極端,難以和平共處。若非絕對服從,便是反叛或對抗。富二代的心魔,是如何證明自己。繼承父業然後做出成績,別人會覺得你靠父蔭,並非靠自己的本事。繼承父業之後結業清盤(提示:鏞記),別人會認為你是敗家仔(子),令男人的面子和尊嚴受損。不論成敗,兒子都無法證明自己。既然如此,倒不如另尋出路,做一些父親沒有做過的事情。
陶傑 vs 梁文道(三)
2008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21.html
節錄:中國男人要走出自己的路,先要跟父親決裂,這是五四運動以來的傳統。陶傑跟梁文道都採取跟上一代明顯不同的政治立場,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弒父行為。在傳統中國式父權社會中,乖男孩十載寒窗,背誦儒家經典,靠重複陳腔濫調考取功名,透過精神上的自我閹割換取名利權勢、妻財子祿。少數具有反叛精神的壞男孩,會選擇保存自我,在社會的邊緣過著自我放逐的生活。
天問、孽子、同志
2012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6/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男人的使命,是延續家族的血脈。夜間他要奉命跟女人交合,讓她授精懷孕誕下男丁。日間他要追名逐利,致力保護家人的生命與財產,保證家族的生存與競爭優勢。耕田或者打工的,要做牛做馬,辛勤勞動。做生意的要巴結官府,讀書的要考科舉,加入黑社會的要打打殺殺,真是想起都累。而男同性戀者一開始就說不。兒子如果是同性戀者,意味著他不會有後代。
打得飛機多會盲
2016 年 4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4/blog-post.html
節錄:老一輩的華人父母擔心兒子血氣方剛,濫發高射砲,把子孫根弄壞,無法傳宗接代,於是提倡手淫或梅毒會致盲的說法,用來唬嚇男孩,要求他們潔身自愛。中國特色的性教育,是把男人的下半身跟上半身接駁起來(例如:谷精上腦),結果導致無數的中國男人把自我形象建立於下半身,而上半身(即是:頭腦和眼睛)則永遠停留於純情少男的階段,然後人到中年栽在思想早熟的美少女手上。
忽然父親、贖罪老爹
2013 年 7 月 1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12.html
節錄:被女人用腹中塊肉要脅,是男人的惡夢。如果男人是普通人,女人的動機,通常是迫婚。如果男人有錢,可能是敲詐錢財。有這種經歷的男人,可能從此害怕女人,又或者用嫖妓取代婚姻。萬一我說錯了,歡迎各位大哥留言。(送給普通男人的:結婚?可以!不過要同我阿媽一齊住。重有,我無錢請陪月,OK 嗎?)
一代好媳婦
2012 年 4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_18.html
節錄:漢人家庭,被儒家思想毒害太深,只顧傳宗接代,對兒孫卻重量而不重質。女人面對沉重的封建壓力,唯恐生不出兒子,生了兒子又過度縱容和保護。到兒子長大之後,就把他當老公般霸佔,令家宅不寧。慈母多敗兒,結果中國女人培養出一大堆既沒有肩膊也沒有腰骨的廢柴,也令到這個國家數千年來缺乏稱職的領導人,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這是女人的自作孽,也是中國人的共孽。
事業集團
2011 年 2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2/blog-post.html
節錄:由於老闆三妻四妾,女人們為了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利益,會爭相拉攏老臣子,又或者安插自己的人馬進公司,中下層的員工於是被迫捲入宮廷鬥爭之中,他們的事業和家庭也間接地受到影響。家族企業的規模越大,受影響的人就越多,所帶來的傷害也越深。結果是,不論老闆還是員工,都忙於應付家族企業內部的利益矛盾和權力鬥爭,並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理會外面的世界,於是一次又一次地與世界潮流擦身而過。
學院派(二)
2013 年 5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9.html
節錄:這群港男,很會計數,也擅長考試,所以金融業的專業試難不到他們。但是由於成長階段沒有修讀政治、歷史和文學等學科,缺乏文化修養,視野狹窄、沒有深度,為人也缺乏氣度和風度。跟女人相處的時候,呆呆板板,焦慮不安,沒有話題,又或者斤斤計較,害怕被女人佔便宜。他們所修讀的學科,令他們相信萬事萬物都有方程式,於是欠缺隨機應變、鑑貌辨色的能力。這種男人,面對比他們成熟或有機心的女人,會束手無策。
各位觀眾五條煙
2010 年 6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6/blog-post_24.html
節錄:有「原則」,但是沒有細節。開始的時候,在「原則」問題上兜圈子,消耗對方的精力,有需要的時候卻可以隨時放棄所謂的「原則」(其實是煙幕)。腰斬、推倒、重來,利用死線向對方施壓(以及令對方沒有時間思考),在死線前的最後一刻,由有勢力人士出面解開死結。簽約之後,利用不完整協議所預留的彈性,來操控事情的發展方向以及謀取自己的利益。一旦無法履行協議,就把責任推到對方的身上,然後開動宣傳機器,發動輿論攻勢。
成功之道
2012 年 2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html
節錄:大學要向商界籌款,少不免要向生意人賣賬,收錢前後奉送榮譽學位,同時協助生意人進行「形象工程」,即是扮演「儒商」。大學本來是思想交流的地方,因此,有些學院官僚會用言論自由或者學術自由做藉口,不加選擇,不設底線,美其名叫百花齊放。結果是:大學淪為某一方勢力的宣傳平台,某君專用的後勤中心,某個大白象工程的 Special Investment Vehicle (SIV),又或者是進行利益交換和輸送的渠道。
女實習生
2015 年 8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28.html
節錄:華人社會,大男人多。有些男人,年紀不小,已婚和有小孩,對妻子感到厭倦,但是又不想離婚。原因?他想繼續享受老婆付出的一切,包括照顧他的起居飲食、服侍他年邁生病的父母,替他生孩子傳宗接代。至於老婆滿足不到的那部份(性慾),就由另一個(或多個的)女人代勞。這種自私男人,怕麻煩,但是貪方便,會在辦公室尋找獵物(即是情婦或免費妓女)。
性騷擾
2012 年 4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_27.html
節錄:已婚男上司被單身女下屬指控性騷擾,是常見的事。一般人的看法,是男上司濫用權力,佔女下屬的便宜。他看準女方要保住飯碗的心理,相信對方會敢怒而不敢言,於是得寸進尺,為所欲為,滿足獸慾。這種事情,社會輿論傾向同情女方,男人比較吃虧。紀錄欠佳的男人,更加容易被入罪。
錢銀女人
2015 年 1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15.html
節錄:許仕仁這種男人,很像張愛玲筆下的佟振保 ―― 表面上事業有成,照顧家庭,符合主流社會的標準,內裡卻是個懦弱自私的小男人,有嫖妓的習慣,又發展婚外情,感情生活混亂。年紀不小了,但是從未長大。不負責任,累己累人。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的開頭:
車仔麵精神
2011 年 1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1/blog-post_14.html
節錄:車仔麵精神在於不浪費,Mix & Match,貧富兼容,有些女孩子會應用於感情生活上。她們首先是開列出長長的理想對象的條件清單,然後發覺現實世界中,根本找不到完全符合所有條件的男人,找得到又或者愛上她的,勉強只符合其中的一兩項條件。既然找不到集齊「潘驢鄧小閒」五種美德的男人,又不想從此退出情場,她們決定從不同的男人的身上收集不同的特質,用自行配搭、七拼八湊的方式,為自己度身訂做她想要的感情生活。
24/06/2016
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中年盤點(二)
人到中年,應該明白,所謂的職銜或專業,其實非常脆弱或短暫,能夠用多久,誰也說不準。今時今日,越來越少人能夠以同一個身份終老。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甚麼地方,是中年人需要面對的問題。有些人會在退休之前作好準備,嘗試建立一個比較耐用或者相對獨立的身份,方便日後行走江湖,常見的做法:
1. 文化藝術/自資出版:如果你有美術、音樂、舞蹈或武術的根底,也許可以發展成業餘玩家,又或者開創退休之後的第二事業(例如:古董收藏家,藝術活動贊助人)。有閒錢的話,可以自資出版,出書或出唱片,然後以另一個身份見人。這條路,適合學過詠春和西洋劍的薯片叔叔,還有愛唱歌的周一嶽。
2. 綠色概念/可持續發展/Artist or Activist:毅行長跑、愛護動物、婦女權益、扶貧安老、環保節能、諸如此類。今時今日,娛樂圈不景,中年藝人沒有工開,沒有電影或新歌可以發表,但是又想保持曝光率,變身 Activist 是可行的辦法。這條路,同樣適合浮沉的中年藝術家。他們通常自稱「行為藝術家」,用藝術手法包裝抗爭行動,例如:艾未未。他到底是 Artist 還是 Activist,頗有爭議,欲知詳情,請上網。其實「九龍皇帝」曾灶財 (1921-2007) 也是同一類人 ―― 藝術成就也許有爭議,卻被譽為香港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原因?還我河山!
3. 慈善團體/宗教信仰:是香港人都知道,部份華人慈善團體是名門之後、豪門二奶或細價股炒家建立人脈的私人俱樂部,又或者是跟官府進行利益交換的渠道。當中也有試圖轉型的中年專業人士,嘗試把商界的工作經驗用來管理社企,為自己打造不一樣的履歷表,然後做公職或染紅。至於宗教團體,你我身邊一定有中年讀神學的舊同學,是轉行還是靈性爆發,不敢亂講。香港的情況,是宗教團體被紅色勢力滲透,假尼姑假道士一大堆,有沒有假主教假牧師,自己想。至於香港的教會團體跟政府高官之間的關係,請參考鍾祖康的<基督徒治港與工程師治國>,這篇文章在網上世界廣泛流傳。他是<來生不做中國人>一書的作者。
4. 教會名校/老牌大學:由於歷史原因,香港不少專業人士,都是教會名校或老牌大學的校友,於是有些人會試圖透過參與校友活動替自己建立另一個身份(例如:香樹輝、文灼非),為私幫生意或退休之後的第二事業鋪路。理論上,學校比僱主長壽。但是隨著共產黨的魔爪伸入老牌大學(即:港大、中大),師生中大陸人漸多,教育改革又令到不少教會名校的學生小學畢業之後,立即離港前往外國升學(例如:689 的叛逆千金梁齊昕),直接令到老牌大學和教會名校的金漆招牌褪色,凝聚力大不如前,人脈不斷流失,這一招也許已經行不通了。
結論
香港的客觀現實:想尋找一個不被商業活動或政治勢力所滲透的社交平台,非常困難。人到中年,如果你還相信 Networking,應該問的問題:工作以外,我的人脈網絡的基礎是甚麼?香港是商業社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與華人世界的公眾碼頭,因此不少人習慣採用交易或投資的心態,來處理人際關係以及感情生活,亦即是用閱讀商品標籤 (Label) 的方法來衡量或評價別人,如果閣下身上缺乏「正確」的標籤,即是利用價值有限,就講多無謂,以免浪費時間或發出錯誤的訊息。香港人,缺乏時間和心情去了解其他人,連聊天都廢事。這樣的社會,不但愛情婚姻無法起步,連結識新朋友也很困難。不止是中年人,年輕人也一樣。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YouTube 精選:
夏金城:<為了靚靚> (1:5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AzR6BpZcs
老一輩的香港人一定聽過夏金城。他是自資出唱片的的士司機(國產中文:出租車司機)。風格獨特,不管伴奏,自得其樂。 Auntie 想起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電影 Taxi driver (1976),經典對白:You talkin’ to me?(港譯:你同我講野呀?)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無緣社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7%B7%A3%E7%A4%BE%E6%9C%83
節錄:無緣社會是日本 NHK 在 2010 年製播探討人際關係疏遠的專題節目,而後發展成一個新創名詞。所謂無緣,是指一個人失去所有緣份連繫,總括三大緣:「社緣、血緣、地緣」。 2010 年間於日本 NHK 電視節目所播出的一則探討人際關係疏遠題目,而後所發展成一個新創名詞。意思為:「在高度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維繫人際關係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關係及血緣」。
曾志豪:無緣死
蘋果日報 2014 年 12 月 10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41210/18963398
節錄:年輕時,我們享受一個人的自由;但年紀老了,便會擔心,會否「無緣死」?對,日本得了一個病,叫「無緣死」。這是 NHK 電視台 2010 年拍攝的專題節目,叫「無緣社會」。所謂無緣,是指一個人失去了所有的緣份連繫,總括而言有三大緣:「社緣、血緣、地緣」。社緣,你和這個社會的一切連繫,工作是重要的社緣來源。血緣,和你家人親戚包括四姑媽八姨婆的關係,都是血緣。地緣,香港人比較陌生,等於和你出生地的連繫。日本人可能出身北海道,卻去到東京工作,北海道是故鄉,和故鄉的關係便是一種「地緣」。無緣社會,便是指很多日本人,失去了上述的三種「緣份」。失去工作,失去了社緣;長期獨居,失去了血緣;少小離家老大回,故鄉人已逝,於是地緣也消失了。當一個人失去三緣,在世時固然感到寂寞,但最可怕的,卻是要一個人面對死亡,死了無人知,無人搞身後事無人認領骨灰,無名無姓的消失在這個活了半輩子的社會。 NHK 推論,每年以這種無緣狀態離世的人,也就是無緣死的人,達到三萬二千人!
鍾祖康:基督徒治港與工程師治國
原載:開放雜誌 P. 81 (2008-07-01)
http://forum.vegsochk.org/viewtopic.php?p=93525
節錄:香港特區高官百分之七十是基督徒,但出賣民主主義,遭教友痛罵。中國政府自稱工程師治國,但卻亳無科學精神。兩者皆是貨不對辦。
在三司十二局中,天主教徒有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律政司司長黃仁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而基督新教信徒有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保安局局長李少光、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也就是說,在包括曾蔭權在內的十六人管治班子中,起碼有基督徒十一人,也就是高達七成,而曾蔭權上一屆管治班子的基督徒比率更高,達到百分之八十六!這樣一個由基督徒組成的管治班子,難免令人對其道德操守有所期待。可是,眾所周知,在實際行事上,這個管治班子卻是壓制香港民主發展和社會公義的悍將,通過出賣民主、公義和指鹿為馬而得到榮華富貴,他們所得的極豐厚的金錢和非金錢報酬,比猶大出賣耶穌而得的三十塊銀圓的「血錢」多得多。但他們比猶大壞得多,因為猶大出賣耶穌後也因羞愧而自殺,但我絕不相信,香港這幫掠奪民脂民膏或為權力或虛榮心而出賣良知的特區基督徒管治班子,事後會有任何人因良心發現而自殘。
與香港由假基督徒治港互相輝映的是中國的工程師治國。在現任九位政治局常委中,工程師出身的有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賀國強和周永康,有近七成是工程師。上一屆更厲害,工程師比例達百分之百。他們全部篤信無神論,我們自然較難對他們的道德操守有何特別要求,但既然幾乎個個是工程師,那就難免令人對此領導班子的科學精神有所期待。但幾年下來所見,他們的科學精神只屬平平,毫不令人驚喜。依然是奉行極違反科學精神的「口號治國」、如「八榮八恥」、「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一大堆,由胡錦濤領喊。在實際施政上,依然視「擺事實講道理」為禁忌,斥資逾百億以控制互聯網以防資訊自由流通,並以監獄作為防止百家爭鳴的有效手段。溫家寶則繼承了中國領導人以吟詩故弄玄虛的官語傳統。
陳士齊:香港教會與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記錄及整理:蔡婉妍、堵建
來源:香港基督徒學會:資料庫:<思>雙月刊:第 90 期 (2004 年 7 月)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90/sze90-5.html#article
節錄:教會在香港中產階級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強化了香港的中產階級。首先,教會代理政府資源,成為香港大量中產的僱主:教師、社工、醫生,牧師。第二,教會學校的教育將西方中產文化的精華同渣滓,同時大量灌輸給所有學生,潛意識或下意識地潛移默化了他們。如果這灌輸還未成功,教會的青年傳教工作,招募了大量年青學子進入教會的範圍,再教育他們一次。當然,可以想像,教會可以招募的年青人是比較「乖」的,或是在教會的教導下變「乖」。於是教會本身成為了一個中產群集的場所。這幾年,教會開始在低下階層攻佔到一些陣地,但仍未很成功,教會仍帶有很強的中產味。
耶穌是以服事貧窮人為優先的 (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耶穌在世時招聚的是低下階層,為何到了今天,教會卻被中產化了,窮人反而不到教會?我以為基督教信仰演變成中產意識型態是由改教運動開始的。路德和加爾文的改教運動,影響了美國基督教與中產,清教徒倫理成為今日的中產倫理。香港基督教承襲西方,美式基督教精神對香港有著不尋常的影響。中產階級原本沒有服事窮人的政治意識形態,但基督教信仰卻成為了中產意識形態的重要部分。美國右翼保守主義就是為了維持這類價值與局面。華人基督教出版社將大量美國出版的基督教書籍繙譯過來,成為華人基督徒的讀物。華人的神學很大程度受「入口神學」影響,華人教會不懂作自己的神學思考。
為何基督教教會發展今日,耶穌的信息會變成維繫家庭、婚姻穩定、強調順服上司、順服掌權者的信仰?耶穌基督信息的革命性元素:關心貧苦大眾、批判社會不公義、堅持對上帝的忠貞而非對政府的忠貞、堅持生命的自由而非道德上的合模(conformity),這一切究竟去了哪裏?這一切耶穌福音中比較進步的元素大致上仍保留在普世派信徒的意識中,但可悲的是,強調耶穌信息是好信息的「福音」派信徒,竟然對這些進步元素絕口不提,甚至不大了了。這可以說是基督教對耶穌基督根本信息的最大顛覆,而這種顛覆,竟然和中產階級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
(Auntie 的推介:陳士齊在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任教,學生替他起外號「齋 Sir」。他是開明的基督徒,對本地教會的弊病有深入研究,曾經接受<壹周刊>訪問,被形容為「新世紀福音戰士」,出自日本漫畫。陳士齊有玩 Facebook 的。)
肥醫生@西九貧民區:香港仔基督教與神州心靈需要
2008-12-15
https://doctorfat.wordpress.com/2008/12/15/%E9%A6%99%E6%B8%AF%E4%BB%94%E5%9F%BA%E7%9D%A3%E6%95%99%E8%88%87%E7%A5%9E%E5%B7%9E%E5%BF%83%E9%9D%88%E9%9C%80%E8%A6%81/
節錄:今日香港教會,究竟會灌輸什麼樣的價性觀和靈性價值給國內同胞?今日的香港教會,拉攏權勢,對不公義的事情默不作聲,愛為高官明星以及商賈擦鞋,甘願建立搖尾系統,企圖從中分得一杯羹(如奉獻收入,又或傳媒宣傳)。把這套「香港仔基督教」的價值搬回國內,恐怕只會帶來更大的敗壞:遇上毒奶粉毒雞蛋事件,他們就會說「萬事都互相效力」;當他們遇到貪污枉法的高官,甚至鎮壓民意的屠夫,教徒就會反過來指責人民:「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這種趨炎附勢的宗教態度,並不是聖經中耶穌的教導,我將這類教會稱之為「香港仔基督教」,是一種找尋著數,利己損人,為求教會苟安得權而不擇手段的模式行為。我擔心的是,如果神州任由「香港仔基督教」的污染,我們國人的心靈質素,恐怕再多三十年也不能翻身。(Auntie 的推介:這位肥醫生是基督徒,在公立醫院工作,他的博客有多篇文章討論香港的醫療體制,反映前線醫生的心聲。)
盧斯達:香港應該結束流亡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6/06/end-of-asylum/
節錄:他們會說,香港是中國裡面唯一一個自由的城市、香港是中國裡面唯一一個可以悼念六四的城市、香港是中國裡面唯一一個可以買到正常奶粉的………每聽到此待套語,我都會有一種進入了法輪功小街站的異域感 —— 香港在哪裡?我們在哪裡?在這套別人送給我們的宏大論述中,我們消失了。香港從來只是手段,而非目標。從孫中山在香港籌備革命以來,目標仍是中國;香港永遠是借來、被借,流落在不同的恩客手中,暫借了幾晚溫柔,之後中出即飛。這段小小的感情,恰似飛鴻踏雪泥,雪融了,我們就是陌路人。香港的「中國論述」,不論如何光輝,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我們的才是我們的。若非如此,我們的最後還是會變成別人的。他們溫情款款,信仰民主自由普世人權,但他們理所當然將別人的東西,當成自己的。香港以前無論如何,都有大英帝國供養。現在沒有了,再不能這麼優柔,不能任由別人的器官或者思想進進出出,而自己沒有一個底線,或者主體。香港不能再永遠成為別人的手段,這裡首先是關於於七百萬人的福祉和思想,而不是永遠的「中國境內唯一如何……」的地方。別人要來就來,但不要忘記,他們是客,我們是東道主。必要時,香港人要用比較難看的方式,去創立這裡的規則。(Auntie 的推介:這位年輕博客的文章反映香港本土派的觀點。)
Ai Weiwei: I'm Not an Activist
by AI WEIWEI
http://bigthink.com/experts-corner/ai-weiwei-im-not-an-activist
Artist Ai Weiwei, who has been fighting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through his art, social media, and assiduous legal battles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a court system they control, argues that what some have called his "activism" is simply the very personal struggle of a man responding to everyday injustice. He sees his ongoing fight as a matter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o "look your enemy in the face and tell them what you're fighting for."
相關的文章:
瓣數多(二)
2014 年 8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6.html
節錄:上一個階段的事情,還沒有完全結束或處理好,就急不及待展開下一個階段,結果餘波未了,不但影響下一個階段的工作或事業,甚至是連累生意夥伴或政治盟友。張震遠、梁振英和劉夢熊之間的三角關係是好例子。張震遠沒有處理好商品交易所的問題,結果要放棄所有公職,並且連累政治盟友梁振英。梁振英沒有處理好劉夢熊,結果二人反目,Dream Bear 其後不止一次主動向傳媒爆料,揭發梁振英的真面目(例如:答應讓他加入行政會議但結果食言)。
自報家門(三)
2009 年 7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7/blog-post_24.html
節錄:不管是「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還是八卦雜誌針對個別人士進行的「起底」報告,其實是提供了一種廉價以及低層次的「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 或者「信貸分析」 (Credit Analysis) 服務,為繁忙的中環友提供參考資料以及社交場合的話題,並非單純「八卦」那麼簡單。等到謠言變成事實,化成數字在公司的業績報告中出現,就已經太遲。就算你明知道是半真半假,又或者是當事人的仇家放料,你也不可能不讀吧?最低限度也要瞄一瞄雜誌的封面標題,對不對?
電話騙案、國產騙子
2015 年 8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8.html
節錄:所以做香港人很累,揾食(粵語:謀生)已經夠艱難,還要浪費時間和精神跟國產騙子周旋。對方改變了行騙的手法,港人也要改變回應的方式。回歸之後,人口結構改變,新香港人多,單憑外表(尤其是女孩子)未必可以判斷誰是新移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變得越來越低,直接影響人際關係和情場生態。年輕一輩的港人,為了生存也被迫學會如何提防國產騙子。
假如我是真的(一)
2010 年 10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0/blog-post_7584.html
節錄:如何判斷眼前這個來歷不明、背景神秘、說話吞吞吐吐、故弄玄虛的內地人到底是太子黨還是拆白黨,如何避免誤墮色情以及財務陷阱,以免被有組織犯罪集團敲詐勒索、綁架禁錮,是外國名牌大學以及私人銀行開設的富二代暑期班不會傳授的學問。當中有江湖智慧,也有國情教育,由查證對方的身份開始。
姓甚名誰(一)
2010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1/blog-post.html
節錄:從境外生意人的角度看,替內地人「起底」(進行背景審查),是希望查證對方是否具備他或她所聲稱擁有的權力、影響力、人脈關係和財政實力,這些東西,不容易量化,但是對於一個投資項目的成敗,可以起關鍵作用(能否拿到必須的審批和資金)。傳統東方父權社會中,這些東西沿父系血脈傳承,但是內地人的命名習慣,往往切斷了孩子跟父系家族的連繫,令調查工作倍添難度。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香港的大學,本質上是國企,是政府架構的延伸。不但財政上依賴官府的撥款,連高層的人事任命,也是由官府所控制。因此,政治勢力要干預學術自由,易過借火。政治勢力以外,還有來自商界的影響力。生意人眼中,管治欠佳、作風官僚,難以衡量效益的法定機構(大學),是一堆缺乏監管的金錢、資源、公帑,即是 Other People’s Money,絕對不容錯過,一於收為己用。
配對資助(一)
2016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29.html
節錄:資助機構的行政總裁 (CEO) 需要同時滿足和平衡上述三類持份者的要求,絕不容易。與此同時,他還要設立和管理專責籌款的部門或團隊,真是想起都頭痛。如果他是行內人出身,更需要向員工和外界保證,業界的信念和價值,絕不會因為接受商業贊助和使用政府公帑,而被商業利益或政治勢力所凌駕,看看現任港大校長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 的處境,你自然明白。
神佛生意經
2009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_25.html
節錄:外來宗教跟跨國企業一樣,要決定是否本土化,又或者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而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跟當權者的關係。佛教走本土化的道路,徹底融入中國文化,跟當權者妥協,委曲求存,找到生存的空間,而代價是面目全非,佛寺一度淪落至成為放高利貸、進行二手買賣,甚至賣淫活動的場所。西方的耶教為了保持純潔,拒絕本土化,結果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無法真正融入中國人社會,也開罪了當權者,令拓展業務的過程困難重重,死結至今未解。
17/06/2016
2016年6月11日星期六
中年盤點(一)
人到中年,應該明白,把自己的價值建立於職銜或專業之上,是非常危險以及愚蠢的一件事。今時今日,恐怕只有香港的高級公務員,又或者靠讀書考試脫貧的老一輩專業人士(即: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才會有這種過時的想法。
原因?互聯網令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天翻地覆,行業或產品的生命週期 (Industry or Product Life Cycle) 縮短,工作經驗越來越不值錢。如果閣下在互聯網普及之前入行,在僱主眼中閣下已經 Out 了,隨時會被更 Update 也更便宜的年輕人所取代。如果你是商業機構的後勤部門員工,職位容易被外判或者散工化(長期簽短期合約),亦即是僱主根本沒有打算跟僱員建立長遠的合作關係。幾間曾經被外國監管機構罰款的外資銀行,便是這種做法。即是:做壞事被官府抓到,又或者海外市場失利,就拿打工仔開刀,希望填翻條數,填得幾多得幾多。
也有些行業,不但經營環境變化迅速,而且出現結構性的轉變,官府跟業界的關係起了變化(例如:銀行、電訊、傳媒、賭業),連老行尊也投降,寧願賣盤套現,退休收山,於是收購合併,老字號消失。如果閣下在這類公司工作過,但是不懂得與時並進,依舊用老行尊的口吻教訓年輕人或外行人(例如:本人好歹在 XX 混過 XX 年),把自己的價值建立於一間已經消失的百年老店又或者是已經褪色的金漆招牌(例如:TVB)之上,閣下只會變成老屎忽(英文版:Old Seafood,即是 Old Asshole 之港譯),生活於另一個時空,不但 Irrelevant,而且非常可笑。
也有些人,在多次轉工轉行之後,開始明白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利害衝突(優先次序不一致)。有些僱主,不斷請人,同時又不停炒人,即是透過換血控制成本,以及利用對沖機制取回僱主部份的強積金供款,根本沒有打算讓員工向上爬,Performance appraisal 只不過是做個樣子。因此出口傷人的港女 HR 其實是心虛的 Bitch,自知地位不穩,害怕被部門主管或高層所 Bypass,又或者職位部門被外判,於是拿求職者出氣。也有些僱主,不斷登廣告, HR 不斷見人,但是永不錄用,真正目的可以是攞料(收集商業情報或個人資料)、偷橋(要求職者無償替他工作)、假面試真推銷(求職騙局)、營造生意好的假象(公司有計畫上市或太子公主要面子)。從僱主的角度看,只要不斷有新人入行,遊戲就可以繼續。新血的來源?大學畢業生。至於本地大學是否知道某些行業的勞動力早已供過於求(例如:會計、教育、傳媒、翻譯),還是知道但是不在乎(原因:學生是人家的孩子、交數或擦鞋的工具、幫大學供樓的小奴隸),自己想。
企業中層容易成為裁員的重災區,便是這個原因。金字塔形狀的商業機構根本沒有那麼多的高層職位供中層員工上位,於是每隔一段日子就需要把部份的中層趕下車,而三十歲以上的女人因為面對生育限期,容易成為被開刀的對象,僱主的藉口:「女人以家庭為重!」個人經驗,耳聞目睹,從中層至高層的那一段路,女性僱員的流失率比男性僱員高,而被裁的女中層不容易回歸職場,轉工轉行的話要從頭開始,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口。再讀另一個學位,容易錯過愛情婚姻生育。如果是已為人母或單親媽媽,又被僱主嫌三嫌四。女性跟僱主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因此在職場上容易面對性別歧視。從無良僱主的角度看,女人的利用價值比男人「低」,工資低也是「應該」。女人做高層?發夢!這個道理,拜金女早就明白,於是放棄讀大學,十來歲就尋找通往娛樂圈之路,希望盡快嫁個有錢人,一次過解決幾個問題(即是:婚姻、生育、創業、移民),更加符合成本效益。
上述「換血」遊戲的必要條件,是僱主必須把僱員塑造成高度標準化以及容易被取代或替換的零部件(因此僱主喜歡聘請剛剛畢業的年輕人),而且每一名員工都只有單一或特殊的用途(即是:連調職取代裁員都覺得費時失事,反正新人只會越請越便宜)。結果:一旦轉行便武功盡廢,需要從頭開始。職場專家的優雅說法:「中年轉行,必須學會放空自己,接受新僱主的改造。」有權力設定遊戲規則的人,總是千方百計保護自己的利益,以及不斷測試對方的底線。香港的情況,是親建制的僱主不但刻薄員工(例如:飲食業代表 $20 張),並且要求員工向中共表態示忠(例如:反對佔領中環、按照指示投票)。在香港打工,既賣身又賣心。屬於思想領域的行業(例如:教育、傳媒)因為喜歡講原則,員工容易跟價值觀念南轅北轍的僱主(官僚或商人)衝突,更加麻煩。對付這些行業,偉大祖國的處理手法,是安插紅色無間道,又或者改變遊戲規則,令本地人難入行(例如:中學教師要考語文基準試,電視台新聞部的實習空缺預留給內地生)。
已屆中年的螺絲釘想尋回自我,重塑自己的個性與價值,發展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的實用職業技能,然後自立門戶直接向客戶銷售(例如:專業人士學做廚師然後開餐廳),首先要擺脫組織所帶來的各種限制,亦即是告別僱主。如果你被裁員,事情反而變得簡單,因為你已經再無顧慮。怕只怕你久居鳥籠,已經不懂得飛行。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書名:飛躍中年
作者:管仲連(原名:陳德源)
出版社:閒人行(初版:1997 年 7 月)
ISBN: 962-8341-02-2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173.3 8823
簡介:渾水研究 (Muddy Waters Research) 於 2011 年 6 月初發表關於嘉漢林業 (Sino-Forest Corporation) 的英文研究報告,質疑該公司藉虛假交易誇大資產,令嘉漢林業的股價於兩日內急跌七成,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綠森集團(港股編號:94)的股價亦受拖累,市值 (Market Capitalization) 大幅蒸發,掀開民企「欺詐門」風暴的序幕。渾水從此聲名大噪,令不少於海外上市的內地企業聞風喪膽。嘉漢林業 (Sino-Forest Corporation) 的創辦人陳德源曾於香港的<信報>寫專欄(筆名:管仲連),行文喜歡引用中華經典(例如:易經),又開辦講座,致力發揚「優閒都市生活」(名下出版社的說法)。部份文章已經結集出版(例如這本<飛躍中年>),網上可以找到他的個人資料,YouTube 也有他的訪問片段。事件的餘波:子公司綠森集團於 2014 年底賣盤給周大福,但是嘉漢林業的多位前高層(包括陳德源)尚有官司未了(被加拿大的監管機構控告欺詐)。 Auntie 覺得他的路線跟蔡東豪很接近,即是:多功能的男性中年企管人教你如何做人或做生意,分別是陳德源(管仲連)屬於老一輩,文史哲功夫比較深,文筆也比較像樣。撇開商業罪案不談,以書論書的話,其實寫得不壞,一看倒是無妨。(題外話: Auntie 有位朋友曾經到嘉漢林業見工,有 Offer 但是放棄,原因?寸嘴 HR 對他說:「乜你仲有第二條路行咩?」朋友是讀工程的港男,怕港女因此避過一劫。)
維基百科:綠森集團(港股編號: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6%A0%E6%A3%AE%E9%9B%86%E5%9C%98
節錄:綠森集團(港股編號:94)前身為兩儀控股, 2011 年獲加拿大上市的嘉漢林業入主。綠森集團在紐西蘭和蘇里南擁有林業資產。嘉漢林業持有綠森集團 63.6% 的股權。 2011 年 6 月,渾水研究 (Muddy Waters Research) 發表報告質疑嘉漢林業誇大資產,令嘉漢林業股價兩日內急跌過七成。渾水研究亦質疑綠森集團在蘇里南的商業登記,綠森集團在其後的交易日下跌了 63% 。綠森集團其後澄清是透過旗下公司以不同名稱在蘇里南經營業務。 2014 年 10 月 31 日周大福企業於場外以每股均價 0.09 美元買入 4.96 億股綠森集團股份,涉資逾 4,465 萬美元(約 3.5 億港元),周大福企業持好倉 62.82% ,成為綠森集團的大股東。綠森集團其後易名綠心集團(網址:www.greenheartgroup.com)。
加國起訴嘉漢林業欺詐
蘋果日報 2012 年 5 月 24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24/16363363
節錄:嘉漢林業 (Sino Forest) 造假案調查近一年,終塵埃落定。加拿大監管機構正式指控嘉漢及其五名前高層從事「龐大而複雜」的欺詐行為。其中筆名「管仲連」的嘉漢前董事長陳德源,更被指在 2010 年斥資 1.2 億美元收購綠森(港股編號:94)的交易中,隱瞞自己在綠森中擁有「重大權益」,從而秘密獲利 2200 萬美元。綠森昨在港股價無升跌,收報 0.45 元。加拿大監管機構安大略證券委員會 (OSC) 發佈聲明,指控嘉漢及其五名前高層在收購及木材採銷問題上,存在欺騙和不誠實行為,並以誤導方式誇大公司收入和資產規模。 OSC 指出,嘉漢其實透過連串代理公司操控供應商和客戶,但公司隱瞞這些關係,而這些秘密關連方與嘉漢都有重大商業往來,故嘉漢公佈的財務數據有大部份是謊報 (misstate)。 OSC 又稱,嘉漢為其聲稱擁有的木材儲備提供虛假證明,甚至偽造合約,虛報所謂存在的「購買」和「出售」木材交易。 OSC 今次是指控陳德源、前高層 Albert Ip、 Alfred Hung、 George Ho 和 Simon Yeung 欺詐;同時亦指前財務總監 David Horsley 未有遵守安大略省證券法,行為有違公眾利益。
銀行出身
舵手管仲連 擅寫企管專欄
蘋果日報 2011 年 6 月 8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10608/15322561
節錄:林業股近年在香港投資市場興起,但由陳德源成立的嘉漢林業早於 90 年代在加拿大上市,除獲「賺錢之神」約翰保爾森入股,更邀得和黃(港股編號:13)前大班、嘉能可(港股編號:805)主席馬世民出任董事,傳聞數年前曾試圖在港分拆上市,但最終借殼兩儀控股(港股編號:94)上市,改名綠森集團。陳德源以管仲連為筆名撰寫企管專欄,熟識他的消息人士說,陳德源本為銀行家出身, 90 年代轉戰林業,94 年成立嘉漢林業,及後將其在加國上市;消息稱,數年前陳德源曾圖分拆內地業務在港上市,更已物色保薦人,但最終未能過關。
湯財文庫:嘉漢林業的偷天模式
(日期:2011-09-17)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7693
節錄:2011 年 6 月 3 日,渾水發佈了對嘉漢林業的做空報告,掀開了冰山一角,終結了延續十餘年之久的「嘉漢神話」。渾水在報告中建議強力賣出嘉漢股票,認為其每股價值應低於 1 加元,渾水認為嘉漢極其複雜的商業模式是其施行欺詐的基礎,並以此虛構資產,掏空了投資者的真金白銀。而在報告出台前,嘉漢的股價一直在 20 加元一線徘徊。而事實到底怎樣,還得從陳德源創辦嘉漢開始。
對於陳德源的創業史,見諸報端和網絡的內容大體如下:現年 59 歲的陳德源出生於香港的一個貧民區,自幼愛好讀書, 12 歲開始習武;28 歲陳德源投身商界,任「賭王」何鴻燊旗下珍寶海鮮舫(又名:珍寶海鮮坊)公司秘書,37 歲時融資顧問生意全盤失敗,債務纏身、精神崩潰;39 歲痛定思痛,發表專欄文章,反思失敗,重塑人生;42 歲時再出江湖,重振雄風,建起北半球最大的私人林業公司,即後來的嘉漢林業 (Sino Forest)。創立嘉漢之前陳還曾在香港政府任職。此外,陳還是<信報>專欄作家(筆名:管仲連)、中國人民大學常務董事和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並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有陳德源獎學金。
1993 年底,陳德源創立嘉漢林業,開始與廣東省河源市林業局協商承包當地的荒山用以種植桉樹。桉樹是一種 5 年就能成材並產生經濟效益的樹種。 1995 年,嘉漢林業在陳德源一個朋友的資金支持下,在加拿大二板市場買殼上市,隨後轉戰主板,並成功遊說美國和加拿大的機構投資者,發行新股集資 500 萬美元。陳德源對<易經>素有研究,嘉漢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正位凝命」便取自<易經>。在陳看來,林業不只是純粹的資源生意:「用中國<易經>來講叫生生不息,也是如何去利用天時、善用土地,就可以把資源源源不斷地弄出來了」。隨後在十餘年的時間裡,嘉漢創造了通過種桉樹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擁有資產數十億美元的國際大公司的神話。如果不是此次渾水攪局,延續了十餘年之久的嘉漢神話或許還會持續。 2010 年 12 月 31 日,嘉漢披露,其森林資產已達 31 億美元。
相關的文章:
交數(五)
2016 年 3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3/blog-post_25.html
節錄:從小習慣為組織(學校)服務的孩子,服從性高,容易控制,也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因為公立學校不會教),一旦被組織所拋棄,會驚惶失措,迷失方向。對,就算是稱職的奴隸,也會被主子所拋棄,只要主子在鄰近地區或第三世界找到比閣下更便宜更聽話的奴隸,你就會變成被拋棄的螺絲釘。而你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只是成就了一個組織、行業或制度,本人卻被掏空,只剩下軀殼。萬一那個組織、行業或制度走下坡,你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白白浪費。
教育騙局
2015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21.html
節錄:經典騙局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受害人基於面子問題或其他的原因,不願意公開談論,也沒有及時向其他人發出警告,於是騙局可以繼續運作。如果我們身處的社會充斥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騙局,而學校又是社會的縮影,那麼公營教育制度其實也是騙局的一種(提示:國民教育),只不過受害人被愚弄的時候,心智尚未成熟,總要投身社會多年之後才醒覺受騙,而騙子已經跑得老遠甚至是早已仙遊,於是追討無門。
榮辱互見
2011 年 5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5/blog-post.html
節錄:廣東話的說法,是「寧買當頭起」。英文版,是 Don’t buck the trend。見過世面之後才明白,處於成熟期的個人或者企業,如果不懂得及早打算和及時轉型,一旦經營環境轉變,又或者運氣用盡,可以在一夜之間由盛轉衰,由「全城熱賣」變「全城喊打」,國寶熊貓變溝渠老鼠。當遊戲規則或者事情的運作規律改變,舊的一套未必適用。
是非題
2013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0.html
節錄:如果你已經不是小朋友,曾經不止一次轉工轉行,覺得天下烏鴉一樣黑,世間上根本沒有 Dream Job,那麼,你應該慎重考慮是否應該創業。另一條出路,是徹底改變生活模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嘗試過獨立自主的簡樸生活。背後的理念,是放棄向上爬,不再追名逐利。在香港要過簡樸生活,難度甚高,原因之一是樓價和租金高企。就算你想歸隱田園,務農種有機菜,也絕不容易,因為香港所餘無幾的農地已經被官府徵收得七七八八,然後送給地產商建屏風樓。
Fool me Twice
2014 年 12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2/fool-me-twice.html
節錄:為了改善形象,修改公司章程和組織結構,董事會加入一些德高望重的社會賢達,希望發揮名人效應,令公眾相信,公司已經脫胎換骨,前景改觀,評級由 Sell 變 Hold 甚至 Buy。這一招,是股市莊家的慣用財技。把 A 行業的「成功」方程式 Copy 落 B 行業,稍作修改,然後向不同的客戶推銷,是跨界精英的慣技,好處是節省氣力。這一套,做過 iBank 或 Consultant 的人一定懂,但是「資深傳媒人」好像不懂。
玻璃懸崖
2015 年 10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30.html
節錄:父權社會,女人難上位。現實世界,商業社會,總是按照男性的遊戲規則運作,經常把女性排除在外。於是有些女孩子會這樣想:既然事業女性之路有種種限制,我把心一橫算了。華人社會,拜金女子多,是有理由的。
女人的路
2010 年 7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10.html
節錄:傳統觀點,是女人只有兩條路可走:職業女性或者家庭主婦。這兩條路都很辛苦,只適合刻苦耐勞的好女人。於是有女孩子選擇第三條路,就是放下道德包袱,懶理別人的目光,做拜金女子,以釣金龜為終生事業。
11/06/2016
2016年6月3日星期五
美麗島
這首歌被香港傳媒冷待,原因是鼓吹「台獨」。
剛剛過去的 5 月 20 日台灣總統就職典禮,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開始,但是以戒嚴時期的禁歌<美麗島>大合唱結束,突顯政黨輪替。香港的主流傳媒,卻把報導的重心放在蔡英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跟中共官媒的取態大致相同,只是語調比較溫文,沒有大陸官媒那麼兇惡。中港融合,包括新聞故事的角度。<美麗島>大合唱的畫面被刪減至只得兩三秒,而且是被消音,又或者是被粵語旁白所掩蓋。香港的傳媒或官府為了媚共而矮化台灣,已經不是第一次。幸好還有美國人的 YouTube ,讓香港人可以聽到台灣人的聲音。
<美麗島>是蔡英文心目中的台灣國歌,在 YouTube 上留言的綠營台灣網民也是這樣說。作曲的李雙澤是經香港移居台灣的菲律賓華僑。歌詞出自生於日治時期 (1895-1945) 的女詩人陳秀喜,由淡江大學的老師梁景峰負責改寫,原唱者胡德夫(圖)是原住民,同時擁有卑南族和排灣族的血統。李雙澤生前沒有把這首歌發表。他死後,胡德夫有參與整理,所以某程度上也是作者之一。換言之,這首歌的背後,有福建人也有原住民,有男人也有女人,主要的族群都有代表參與和投入,具備了國歌應有的條件,的確比「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更能代表台灣。
歌詞簡單但是優美:「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標點符號是我所加)
把<美麗島>視作「台獨之歌」也許是過份的簡化。因為這首歌誕生的時代背景(1977 年),是台灣退出聯合國(提示:漢賊不兩立)之後的日子,台灣的年輕人覺得需要追尋和守護自己的身份,想有自己的聲音,於是有八十年代初的校園民歌,而當中不少代表人物,日後成為流行樂壇的中堅(例如:蔡琴、齊豫)。作曲的李雙澤和主唱的胡德夫是這場運動的參與者,而胡德夫的另一個身份是台灣的原住民運動先驅。至於原住民與漢人及日本人之間的複雜恩怨,請參考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和<KANO>。台灣的原住民,不乏音樂天才,胡德夫(卑南族+排灣族)、張惠妹(卑南族)和李泰祥(阿美族)都是好例子。
台灣人勇於守護自己的身份,而且前仆後繼地付出生命的代價,有今天是應該的。至於香港人,在流行文化的領域已經沒有自己的聲音。由官府控制的公營教育制度意圖消滅廣東話以及引入大陸人當教師(提示:普教中),主流傳媒(尤其是 TVB )基本上放棄了年輕人,唱片公司的新人是大陸富商的孩子(例如:林峯)又或者是前高官的兒子(提示:王梓軒+王英偉),原因是他們會帶錢入行補貼製作費用。獨立音樂人想發表有個人風格或本土特色的作品?只能放上 YouTube 然後透過 iTunes 或自設的網站賣歌,而且是逐首歌賣,難以維生。這種生態環境,足以嚇怕年輕人,又或者把他們趕離香港的音樂市場(例如:GEM)。
長此下去,下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很可能是 K-Pop,即是吃「部隊火鍋」(材料:午餐肉、香腸、泡菜、豆腐、即食麵)時,餐廳內電視所播放的電子舞曲。你只會記得 MV 中韓國美少女的紅唇電眼長腿,但是不會上心,更加不會用腦。下一代的香港人,也許忘記了自己是誰,成為動畫<千與千尋>中女主角的父母,中了巫術變豬,只懂得低頭進食,永遠停留在口腔期(提示: TVB 的節目)。這種香港人,本土派叫「港豬」,即是任人宰割的畜生。誰人得益?你懂的。
照片:胡德夫
來源:http://ent.haxiu.com/20130227145891.html
YouTube 精選:
三立新聞台:昔禁歌今歡唱 小英就職典禮唱「美麗島」(1:35)
發佈日期:2016 年 4 月 26 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jGlPYjWh4
這是台灣傳媒的報導,交代了<美麗島>這首歌的背景。
獨立媒體 2016 年 5 月 19 日
520 蔡英文就職典禮<美麗島>大合唱 (6:5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9MNtjx4fM
這是被香港傳媒大幅刪剪至只得兩三秒的片段。
胡德夫:<美麗島> (2: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2jXvj9CAc
這是原唱者的版本。
胡德夫:<答案> (5: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aF4BEh6jCM
胡德夫唱李泰祥的作品,原唱者是齊豫(提示:橄欖樹)。
萬沙浪:<娜奴娃情歌> (2:4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VlA6RQd8
胡德夫在音樂事業發展初期,曾經跟另一位原住民歌手萬沙浪合作演出,後來因為音樂的發展路向不同而分開。這首<娜奴娃情歌>是流傳甚廣的原住民歌曲。
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五分鐘精華版 (HD) (5: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bH6i_uyw
台灣電影<KANO>正式預告 (2:3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G6LuRxilw
李建復:<歸去來兮> (3:5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9CG7l-C3A&feature=related
李建復是<龍的傳人>的原唱者,也是王力宏的長輩。這首<歸去來兮>跟<龍的傳人>一樣,都是侯德建的作品,發表於八十年代初。
李建復:<夸父追日> (5:5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03Pu5ZUJUs&feature=related
不少台灣校園民歌都取材自文學作品。歌詞出自小野,描寫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夸父追日」,作曲:陳揚。這首歌的歌詞、編曲和唱腔令人想起蘇州評彈。
李建復:<忘川> (3: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lLUSEf_Bc&list=RDmU7e1E5bZyo&index=5
曲詞出自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靳鐵章。
李建復:<天水流長> (3: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7e1E5bZyo&p=08E81AE5B317F675&playnext=1&index=16
另一首靳鐵章作品。
施孝榮:<易水寒> (3: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AxHGhvlfA
另一首靳鐵章作品,歌詞描寫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施孝榮是原住民(排灣族),歌聲豪邁雄壯。
施孝榮:<歸人沙城> (3: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Uo9axPFJE
另一首發表於八十年代初的校園民歌,作曲作詞都是陳輝雄。
施孝榮:<俠客> (3: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Yoy2MTENI
這首歌值得介紹,因為歌詞出自古龍。八十年代,香港和台灣的電視觀眾都在看古龍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而這首歌是台灣版<小李飛刀>的主題曲。
施孝榮:<拜訪春天> (3: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YxlOOfM5U
另一首八十年代初的台灣校園民歌,曾經被香港的張明敏翻唱。參考 YouTube 上的台灣網民留言,施孝榮最初很討厭這首歌,因為之前被他唱紅的<歸人沙城>和<易水寒>都是陽剛味重的男人歌,但是結果<拜訪春天>很受歡迎。
徐曉菁/楊芳儀:<秋蟬> (3: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S598g9Y
經典的女聲二重唱歌曲,是香港業餘合唱團的熱門曲目。
徐曉菁/楊芳儀:<聽泉> (2: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mKG8hqwIf0
蔡琴/張清芳:<出塞曲> (8: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_g20jJ5tE
同一首歌,兩位台灣女歌手唱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歌詞出自蒙古女詩人席慕容。
李炳文:<昨夜的渡輪上> (3: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1lTF5onqE
八十年代初,台灣校園民歌傳到香港,啟發香港的音樂人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於是產生香港城市民歌。這是其中一首代表作,原曲是台灣女歌手劉藍溪的<微風細雨>,粵語歌詞借渡輪言志,由男聲唱出。畫面是夜航的天星小輪,滿載一船疲倦的香港人。這首歌後來被劉德華翻唱,但是受歡迎程度不及這個版本。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李雙澤 (1949-197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9B%99%E6%BE%A4
節錄:李雙澤,籍貫福建晉江,畢業於國立師大附中、淡江大學。畫家、作曲家、民歌歌手,與胡德夫、楊弦被共尊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父親為菲律賓華僑的李雙澤,小學時就隨母親經香港來到台灣。 1968 年,李雙澤考進淡江文理學院(後改制成淡江大學)數學系,卻與建築系頗有淵源:曾想放棄數學系課業、轉往建築系發展。在藝術評論家顧獻樑兼任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後,啟迪了李雙澤往文藝界開拓的方向。
1972 年,李雙澤開始在台北市各地打工謀生。在當時人文集粹的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中,有著跟李雙澤一樣的青年,像是胡德夫、楊弦、韓正皓、吳楚楚等人。這時候的台灣,中華民國與美國及日本斷交,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逐步下滑,而青年學子口中哼的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謠興趣缺缺。有感於此,李雙澤立志要「唱自己的歌」。當時胡德夫為了父親的手術費用,在哥倫比亞咖啡廳駐唱。李雙澤問他:「你是卑南族吧,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歌?唱一首你們自己的歌!」胡德夫愣了一下,一時想不起來有什麼「自己的歌」可以唱。過了一會,才想起小時候父親唱過的一首歌<美麗的稻穗>。胡德夫唱了這首歌,並教大家一起唱。這埋下了日後李雙澤奔走各大專院校鼓吹「唱自己的歌」之種子。
1977 年 9 月 10 日,李雙澤在淡水鎮興化店海灘因拯救溺水的外國遊客而淹死,終年廿八歲。在寫完<美麗島>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發表過這首歌。<美麗島>初次現世,是在李雙澤告別式上,於前夜由楊祖珺與胡德夫徹夜整理李氏遺留的手稿,編錄而成。<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當時送交行政院新聞局審核都未通過:<美麗島>因曾為黨外運動人士傳唱而被判定有台獨意識,<少年中國>則由於被統派人士傳唱而被判定親共。
維基百科:陳秀喜 (1921-199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7%A7%80%E5%96%9C
節錄:陳秀喜,台灣著名女詩人,曾任倡導台灣本土精神之「笠詩社」的社長,其詩<我的筆>也曾在 1978 年獲得美國全國詩人協會國際詩獎的第二名。由於她扶植文壇後進不餘遺力,文友稱她為「陳姑媽」,也有人稱她為「台灣第一位女詩人」。 1921 年出生於新竹。幼時為養女,成績優異。十五歲即以日文寫詩、寫短歌及俳句,之後曾出版日文短歌集<斗室>。二十一歲結婚。強勢的婆婆和流連聲色場所的丈夫帶給陳秀喜相當大的壓力。她日後的創作一直在探討女性在傳統社會的婆媳關係與夫妻關係對女性的壓迫。國民政府遷台後,官方語言改為「國語」,對台灣文學創作構成很大影響。以日文和閩南語為母語的陳秀喜開始學習國語,並於 1967 年加入笠詩社,開始中文詩歌創作。五十七歲時離婚,移居關仔嶺。其作品風格尖銳,不但關心婦女與傳統議題,也關心台灣本土的歷史與發展。其詩作<台灣>改寫成的民歌<美麗島>,知名度很高。 1985 年二度結婚,同年隨即離婚。 1991 年逝世,終年 70 歲。
維基百科:胡德夫 (195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5%BE%B7%E5%A4%AB
節錄:胡德夫是具台灣卑南族和排灣族血統的台灣音樂家,自取漢名 Kimbo ,在家中排行第 5 。曾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於大三那年因病休學。被媒體譽為「台灣民歌之父」與「台灣原住民運動先驅」。由李雙澤創作,胡德夫第一次公開演唱的歌曲<美麗島>,被列為禁歌,在台灣戒嚴時期長期無法在電視及廣播中公開演出,但仍然得到許多人的支持與喜愛。在淡江高中時期,參加了唱詩班,開啟了胡德夫對音樂的興趣。大學時因加入橄欖球隊,摔傷後引發腦震盪等併發症,必須長期休養,被迫休學。此時胡德夫的父親生病需要開刀,為了不造成家庭負擔,胡德夫選擇北上找尋工作機會,因緣際會下,結識同是原住民歌手的萬沙浪,共組樂團在台北六福客棧駐唱,奠定胡日後成為民歌手的基礎。在萬沙浪轉往流行音樂闖盪後,胡德夫在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駐唱。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是當時藝文界人士聚集之地,如楊弦、李雙澤、吳楚楚等都是座上常客。其中李雙澤是影響胡德夫最深的朋友。 1970 年代的台灣,正處於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日漸衰落的時刻,然而台灣青年朗朗上口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曲卻知之甚少。在李雙澤與胡德夫、楊弦的身體力行之下,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彷若成為台灣大專青年的使命。藉由餐廳演唱與口耳相傳,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時代,正式開啟。此時胡德夫也開始投入黨外運動,用詞曲歌聲,為民主,為台灣,以及為自己的族群發聲。
維基百科:美麗島事件(1979 年 12 月 10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B6
節錄:美麗島事件是於 1979 年 12 月 10 日的國際人權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 12 月 10 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瓦斯,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激化民眾,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及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各國媒體來台採訪,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施明德判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 (1980)、陳文成命案 (1981)、江南命案 (1984) 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之後國民黨漸漸不再稱呼黨外人士為野心陰謀份子,並逐漸放棄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持續 38 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社會因而得以實現真正的民主、自由與人權。並且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轉變。
維基百科: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 (20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3%BD%E5%BE%B7%E5%85%8B%C2%B7%E5%B7%B4%E8%90%8A
節錄:<賽德克•巴萊>是一部 2011 年臺灣導演魏德聖拍攝的電影。改編自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片名<賽德克•巴萊>意為「真正的人」,在賽德克語,賽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而巴萊(Bale)是真正的意思。電影分為上下兩集:上集以象徵日本的<太陽旗>命名,描寫 1930 年莫那•魯道帶領族人反抗日本壓迫原住民而引發的霧社事件。下集命名為<彩虹橋>,刻畫日軍鎮壓,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浴血抵抗的過程,並深入刻畫族人從容犧牲後,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本片共投資 7 億 - 7.5 億新臺幣,上映後在臺灣創下了共 8.8 億新臺幣票房,超過了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在 2008 年創下的 5.3 億新臺幣票房。
維基百科:台灣電影 KANO (20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KANO
節錄:<KANO>是一部描述臺灣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的臺灣電影,由馬志翔執導的長片。片名 KANO 取自嘉義農林棒球隊之簡稱「嘉農」的日語讀音「KANŌ」,其電影背景是描述 1931 年大日本帝國下的臺灣,一支由原住民和日本人、漢人組成的嘉義農林棒球隊,原本實力薄弱,但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的指導之下,拿下全島冠軍,並且遠征第17屆夏季甲子園大會的故事。
相關的文章:
台語歌
2012 年 2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_28.html
節錄:在流行文化層面,港台兩地交往頻繁。不少香港粵語流行曲,都是改編自台語歌的。例如:譚炳文的<舊歡如夢>是改編自台灣作曲家許石(1920-1980)的<南都之夜>。同一旋律,還有葛蘭的國語電影歌曲<台灣小調>。許石有另一首作品<安平追想曲>,廣東版是張偉民的<離別的叮嚀>。另外,很多人都知道葉振棠的<我來自潮州>的原裝版是<愛拼才會贏>。這一首,是台語歌之霸,連送往台灣的兩隻熊貓(團團、圓圓)出發之前都被迫要聽,哈哈。
鳳飛飛
2012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_21.html
節錄:七十年代中,鳳飛飛在自己主持的綜藝節目中唱了台語歌,大受歡迎。唱片公司發現有市場,開始替她出版和發行台語歌專輯。唱台語歌的鳳飛飛,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一個文化符號。她的這一面,香港人也許不知道。正如我們不知道,原來她跟林青霞一樣,嫁給香港的生意人,進過馬場拉頭馬。
古惑仔之歌
2013 年 3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1.html
節錄:如果<大丈夫>是香港警察之歌,那麼<飛砂風中轉>便是古惑仔之歌。「古惑仔」是港式粵語,即是黑社會小嘍囉,台灣人叫「小混混」。巧合的是,兵賊之歌都是台灣人作曲,香港人填詞(黃霑、林振強)以及主唱(關正傑、周潤發)。<大丈夫>是劉家昌作曲,<飛砂風中轉>是羅大佑。萬一你太年輕,不認識劉家昌 (1943-),請到 YouTube 聽他的歌。
李泰祥
2014 年 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html
節錄:流行音樂以外,李泰祥 (1941-2014) 也涉足正統音樂領域。跟很多華人社會的音樂家一樣,李泰祥曾經改編中國民歌,那些作品收錄於<那些天地人>專輯(寶麗金唱片 1985)之內。包括:<長白山上>、<送我一朵玫瑰花>、<小路>、<天黑黑>、<馬車夫之戀>、<蒙古牧歌>、<阿拉木汗>、<對鳥>、<相親親>。李泰祥改編的中國民歌,並非悽悽楚楚、哀怨纏綿、自傷自憐,而是明亮、恢弘、大氣。
黑金
2012 年 4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html
節錄:在台灣從政,既要對付理論多多的知識份子,又要應付濫用暴力的黑道中人,軟功硬功謊言惡言缺一不可。政客在處理日常政務之餘,還要籌集下一屆選舉的資金。對內,要撫平歷史傷痕,處理非常敏感的省籍問題。對外,要在大陸的壓迫之下拓展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為台灣的經濟尋找出路。難題太多,難度極高,必須是面厚心黑而且精神分裂的人,才能做到,難怪李登輝或者陳水扁之流會成為總統,因為他們符合最起碼的要求。
免驚、安啦、康固力
2014 年 3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4.html
節錄:如果杜琪峯的<黑社會>系列,是暗喻香港的特首選舉被中共所操控,那麼血腥暴烈的北野武日式黑幫片,應該是台灣政治的最佳參照。日本黑幫的遊戲規則,是小弟絕對服從大佬,做錯事就得切手指。而替幫會製造麻煩的成員,必須承擔責任,血債血償。這一套,岩里政男(李登輝的日本名字)深得其神髓。台灣政治,不是馬英九這種人玩的。
漢賊不兩立
2015 年 9 月 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9/blog-post.html
節錄:至於跑到北京跟習近平握手,被深綠陣營形容為「賣台投共」,變相替蔡英文助選的連戰爺爺,只不過是插科打諢的小角色(台灣網民的說法:勝民爸爸去那兒?)。電視機前,輪椅上的粵藉國民黨老兵肯定會用袁崇煥的名句「丟那媽」問候他。至於蔣公的反應,離不開寧波方言「娘希匹」。罵共匪,當然要用方言才過癮,難道要用共匪的語言普通話?
玻璃懸崖
2015 年 10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30.html
節錄:只有當企業或組織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候,「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 才會短暫打開,讓女性接受高風險以及容易失敗的任務。然而,當企業或組織渡過難關之後,「玻璃天花」又會重新關閉,再度由男性掌握大權。換言之,鐵娘子成為過渡性的領導人物。這種潛規則,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例如:政治、金融、電訊、能源)很常見。百年老店國民黨正是面對這種情況。自私和懦弱的中國男人低頭沉吟、機關算盡,只得一個花木蘭(洪秀柱)站出來擔大旗。
發春瘟、食魚蛋、寫劇本
2016 年 2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17.html
節錄:爭論暴力與非暴力,已非問題的重心。群眾運動的方向,不可能由幾個學院蛋頭或民主派議員決定。主流傳媒和傳統政黨,早已經不是操盤手。形勢變化得很快,雨傘運動一週年,那些依舊堅持「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學院蛋頭或民主派議員,已經淪為本土派口中的「港豬」,意思是任人宰割的畜生。即將在烈火中誕生的,是蓮花還是惡魔,沒有人知道。
03/06/201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