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中年盤點(二)
人到中年,應該明白,所謂的職銜或專業,其實非常脆弱或短暫,能夠用多久,誰也說不準。今時今日,越來越少人能夠以同一個身份終老。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甚麼地方,是中年人需要面對的問題。有些人會在退休之前作好準備,嘗試建立一個比較耐用或者相對獨立的身份,方便日後行走江湖,常見的做法:
1. 文化藝術/自資出版:如果你有美術、音樂、舞蹈或武術的根底,也許可以發展成業餘玩家,又或者開創退休之後的第二事業(例如:古董收藏家,藝術活動贊助人)。有閒錢的話,可以自資出版,出書或出唱片,然後以另一個身份見人。這條路,適合學過詠春和西洋劍的薯片叔叔,還有愛唱歌的周一嶽。
2. 綠色概念/可持續發展/Artist or Activist:毅行長跑、愛護動物、婦女權益、扶貧安老、環保節能、諸如此類。今時今日,娛樂圈不景,中年藝人沒有工開,沒有電影或新歌可以發表,但是又想保持曝光率,變身 Activist 是可行的辦法。這條路,同樣適合浮沉的中年藝術家。他們通常自稱「行為藝術家」,用藝術手法包裝抗爭行動,例如:艾未未。他到底是 Artist 還是 Activist,頗有爭議,欲知詳情,請上網。其實「九龍皇帝」曾灶財 (1921-2007) 也是同一類人 ―― 藝術成就也許有爭議,卻被譽為香港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原因?還我河山!
3. 慈善團體/宗教信仰:是香港人都知道,部份華人慈善團體是名門之後、豪門二奶或細價股炒家建立人脈的私人俱樂部,又或者是跟官府進行利益交換的渠道。當中也有試圖轉型的中年專業人士,嘗試把商界的工作經驗用來管理社企,為自己打造不一樣的履歷表,然後做公職或染紅。至於宗教團體,你我身邊一定有中年讀神學的舊同學,是轉行還是靈性爆發,不敢亂講。香港的情況,是宗教團體被紅色勢力滲透,假尼姑假道士一大堆,有沒有假主教假牧師,自己想。至於香港的教會團體跟政府高官之間的關係,請參考鍾祖康的<基督徒治港與工程師治國>,這篇文章在網上世界廣泛流傳。他是<來生不做中國人>一書的作者。
4. 教會名校/老牌大學:由於歷史原因,香港不少專業人士,都是教會名校或老牌大學的校友,於是有些人會試圖透過參與校友活動替自己建立另一個身份(例如:香樹輝、文灼非),為私幫生意或退休之後的第二事業鋪路。理論上,學校比僱主長壽。但是隨著共產黨的魔爪伸入老牌大學(即:港大、中大),師生中大陸人漸多,教育改革又令到不少教會名校的學生小學畢業之後,立即離港前往外國升學(例如:689 的叛逆千金梁齊昕),直接令到老牌大學和教會名校的金漆招牌褪色,凝聚力大不如前,人脈不斷流失,這一招也許已經行不通了。
結論
香港的客觀現實:想尋找一個不被商業活動或政治勢力所滲透的社交平台,非常困難。人到中年,如果你還相信 Networking,應該問的問題:工作以外,我的人脈網絡的基礎是甚麼?香港是商業社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與華人世界的公眾碼頭,因此不少人習慣採用交易或投資的心態,來處理人際關係以及感情生活,亦即是用閱讀商品標籤 (Label) 的方法來衡量或評價別人,如果閣下身上缺乏「正確」的標籤,即是利用價值有限,就講多無謂,以免浪費時間或發出錯誤的訊息。香港人,缺乏時間和心情去了解其他人,連聊天都廢事。這樣的社會,不但愛情婚姻無法起步,連結識新朋友也很困難。不止是中年人,年輕人也一樣。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YouTube 精選:
夏金城:<為了靚靚> (1:5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AzR6BpZcs
老一輩的香港人一定聽過夏金城。他是自資出唱片的的士司機(國產中文:出租車司機)。風格獨特,不管伴奏,自得其樂。 Auntie 想起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電影 Taxi driver (1976),經典對白:You talkin’ to me?(港譯:你同我講野呀?)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無緣社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7%B7%A3%E7%A4%BE%E6%9C%83
節錄:無緣社會是日本 NHK 在 2010 年製播探討人際關係疏遠的專題節目,而後發展成一個新創名詞。所謂無緣,是指一個人失去所有緣份連繫,總括三大緣:「社緣、血緣、地緣」。 2010 年間於日本 NHK 電視節目所播出的一則探討人際關係疏遠題目,而後所發展成一個新創名詞。意思為:「在高度成長的過程中,許多維繫人際關係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關係及血緣」。
曾志豪:無緣死
蘋果日報 2014 年 12 月 10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41210/18963398
節錄:年輕時,我們享受一個人的自由;但年紀老了,便會擔心,會否「無緣死」?對,日本得了一個病,叫「無緣死」。這是 NHK 電視台 2010 年拍攝的專題節目,叫「無緣社會」。所謂無緣,是指一個人失去了所有的緣份連繫,總括而言有三大緣:「社緣、血緣、地緣」。社緣,你和這個社會的一切連繫,工作是重要的社緣來源。血緣,和你家人親戚包括四姑媽八姨婆的關係,都是血緣。地緣,香港人比較陌生,等於和你出生地的連繫。日本人可能出身北海道,卻去到東京工作,北海道是故鄉,和故鄉的關係便是一種「地緣」。無緣社會,便是指很多日本人,失去了上述的三種「緣份」。失去工作,失去了社緣;長期獨居,失去了血緣;少小離家老大回,故鄉人已逝,於是地緣也消失了。當一個人失去三緣,在世時固然感到寂寞,但最可怕的,卻是要一個人面對死亡,死了無人知,無人搞身後事無人認領骨灰,無名無姓的消失在這個活了半輩子的社會。 NHK 推論,每年以這種無緣狀態離世的人,也就是無緣死的人,達到三萬二千人!
鍾祖康:基督徒治港與工程師治國
原載:開放雜誌 P. 81 (2008-07-01)
http://forum.vegsochk.org/viewtopic.php?p=93525
節錄:香港特區高官百分之七十是基督徒,但出賣民主主義,遭教友痛罵。中國政府自稱工程師治國,但卻亳無科學精神。兩者皆是貨不對辦。
在三司十二局中,天主教徒有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律政司司長黃仁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俞宗怡,而基督新教信徒有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保安局局長李少光、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也就是說,在包括曾蔭權在內的十六人管治班子中,起碼有基督徒十一人,也就是高達七成,而曾蔭權上一屆管治班子的基督徒比率更高,達到百分之八十六!這樣一個由基督徒組成的管治班子,難免令人對其道德操守有所期待。可是,眾所周知,在實際行事上,這個管治班子卻是壓制香港民主發展和社會公義的悍將,通過出賣民主、公義和指鹿為馬而得到榮華富貴,他們所得的極豐厚的金錢和非金錢報酬,比猶大出賣耶穌而得的三十塊銀圓的「血錢」多得多。但他們比猶大壞得多,因為猶大出賣耶穌後也因羞愧而自殺,但我絕不相信,香港這幫掠奪民脂民膏或為權力或虛榮心而出賣良知的特區基督徒管治班子,事後會有任何人因良心發現而自殘。
與香港由假基督徒治港互相輝映的是中國的工程師治國。在現任九位政治局常委中,工程師出身的有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賀國強和周永康,有近七成是工程師。上一屆更厲害,工程師比例達百分之百。他們全部篤信無神論,我們自然較難對他們的道德操守有何特別要求,但既然幾乎個個是工程師,那就難免令人對此領導班子的科學精神有所期待。但幾年下來所見,他們的科學精神只屬平平,毫不令人驚喜。依然是奉行極違反科學精神的「口號治國」、如「八榮八恥」、「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一大堆,由胡錦濤領喊。在實際施政上,依然視「擺事實講道理」為禁忌,斥資逾百億以控制互聯網以防資訊自由流通,並以監獄作為防止百家爭鳴的有效手段。溫家寶則繼承了中國領導人以吟詩故弄玄虛的官語傳統。
陳士齊:香港教會與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記錄及整理:蔡婉妍、堵建
來源:香港基督徒學會:資料庫:<思>雙月刊:第 90 期 (2004 年 7 月)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90/sze90-5.html#article
節錄:教會在香港中產階級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強化了香港的中產階級。首先,教會代理政府資源,成為香港大量中產的僱主:教師、社工、醫生,牧師。第二,教會學校的教育將西方中產文化的精華同渣滓,同時大量灌輸給所有學生,潛意識或下意識地潛移默化了他們。如果這灌輸還未成功,教會的青年傳教工作,招募了大量年青學子進入教會的範圍,再教育他們一次。當然,可以想像,教會可以招募的年青人是比較「乖」的,或是在教會的教導下變「乖」。於是教會本身成為了一個中產群集的場所。這幾年,教會開始在低下階層攻佔到一些陣地,但仍未很成功,教會仍帶有很強的中產味。
耶穌是以服事貧窮人為優先的 (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耶穌在世時招聚的是低下階層,為何到了今天,教會卻被中產化了,窮人反而不到教會?我以為基督教信仰演變成中產意識型態是由改教運動開始的。路德和加爾文的改教運動,影響了美國基督教與中產,清教徒倫理成為今日的中產倫理。香港基督教承襲西方,美式基督教精神對香港有著不尋常的影響。中產階級原本沒有服事窮人的政治意識形態,但基督教信仰卻成為了中產意識形態的重要部分。美國右翼保守主義就是為了維持這類價值與局面。華人基督教出版社將大量美國出版的基督教書籍繙譯過來,成為華人基督徒的讀物。華人的神學很大程度受「入口神學」影響,華人教會不懂作自己的神學思考。
為何基督教教會發展今日,耶穌的信息會變成維繫家庭、婚姻穩定、強調順服上司、順服掌權者的信仰?耶穌基督信息的革命性元素:關心貧苦大眾、批判社會不公義、堅持對上帝的忠貞而非對政府的忠貞、堅持生命的自由而非道德上的合模(conformity),這一切究竟去了哪裏?這一切耶穌福音中比較進步的元素大致上仍保留在普世派信徒的意識中,但可悲的是,強調耶穌信息是好信息的「福音」派信徒,竟然對這些進步元素絕口不提,甚至不大了了。這可以說是基督教對耶穌基督根本信息的最大顛覆,而這種顛覆,竟然和中產階級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
(Auntie 的推介:陳士齊在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任教,學生替他起外號「齋 Sir」。他是開明的基督徒,對本地教會的弊病有深入研究,曾經接受<壹周刊>訪問,被形容為「新世紀福音戰士」,出自日本漫畫。陳士齊有玩 Facebook 的。)
肥醫生@西九貧民區:香港仔基督教與神州心靈需要
2008-12-15
https://doctorfat.wordpress.com/2008/12/15/%E9%A6%99%E6%B8%AF%E4%BB%94%E5%9F%BA%E7%9D%A3%E6%95%99%E8%88%87%E7%A5%9E%E5%B7%9E%E5%BF%83%E9%9D%88%E9%9C%80%E8%A6%81/
節錄:今日香港教會,究竟會灌輸什麼樣的價性觀和靈性價值給國內同胞?今日的香港教會,拉攏權勢,對不公義的事情默不作聲,愛為高官明星以及商賈擦鞋,甘願建立搖尾系統,企圖從中分得一杯羹(如奉獻收入,又或傳媒宣傳)。把這套「香港仔基督教」的價值搬回國內,恐怕只會帶來更大的敗壞:遇上毒奶粉毒雞蛋事件,他們就會說「萬事都互相效力」;當他們遇到貪污枉法的高官,甚至鎮壓民意的屠夫,教徒就會反過來指責人民:「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這種趨炎附勢的宗教態度,並不是聖經中耶穌的教導,我將這類教會稱之為「香港仔基督教」,是一種找尋著數,利己損人,為求教會苟安得權而不擇手段的模式行為。我擔心的是,如果神州任由「香港仔基督教」的污染,我們國人的心靈質素,恐怕再多三十年也不能翻身。(Auntie 的推介:這位肥醫生是基督徒,在公立醫院工作,他的博客有多篇文章討論香港的醫療體制,反映前線醫生的心聲。)
盧斯達:香港應該結束流亡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6/06/end-of-asylum/
節錄:他們會說,香港是中國裡面唯一一個自由的城市、香港是中國裡面唯一一個可以悼念六四的城市、香港是中國裡面唯一一個可以買到正常奶粉的………每聽到此待套語,我都會有一種進入了法輪功小街站的異域感 —— 香港在哪裡?我們在哪裡?在這套別人送給我們的宏大論述中,我們消失了。香港從來只是手段,而非目標。從孫中山在香港籌備革命以來,目標仍是中國;香港永遠是借來、被借,流落在不同的恩客手中,暫借了幾晚溫柔,之後中出即飛。這段小小的感情,恰似飛鴻踏雪泥,雪融了,我們就是陌路人。香港的「中國論述」,不論如何光輝,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我們的才是我們的。若非如此,我們的最後還是會變成別人的。他們溫情款款,信仰民主自由普世人權,但他們理所當然將別人的東西,當成自己的。香港以前無論如何,都有大英帝國供養。現在沒有了,再不能這麼優柔,不能任由別人的器官或者思想進進出出,而自己沒有一個底線,或者主體。香港不能再永遠成為別人的手段,這裡首先是關於於七百萬人的福祉和思想,而不是永遠的「中國境內唯一如何……」的地方。別人要來就來,但不要忘記,他們是客,我們是東道主。必要時,香港人要用比較難看的方式,去創立這裡的規則。(Auntie 的推介:這位年輕博客的文章反映香港本土派的觀點。)
Ai Weiwei: I'm Not an Activist
by AI WEIWEI
http://bigthink.com/experts-corner/ai-weiwei-im-not-an-activist
Artist Ai Weiwei, who has been fighting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through his art, social media, and assiduous legal battles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a court system they control, argues that what some have called his "activism" is simply the very personal struggle of a man responding to everyday injustice. He sees his ongoing fight as a matter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o "look your enemy in the face and tell them what you're fighting for."
相關的文章:
瓣數多(二)
2014 年 8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6.html
節錄:上一個階段的事情,還沒有完全結束或處理好,就急不及待展開下一個階段,結果餘波未了,不但影響下一個階段的工作或事業,甚至是連累生意夥伴或政治盟友。張震遠、梁振英和劉夢熊之間的三角關係是好例子。張震遠沒有處理好商品交易所的問題,結果要放棄所有公職,並且連累政治盟友梁振英。梁振英沒有處理好劉夢熊,結果二人反目,Dream Bear 其後不止一次主動向傳媒爆料,揭發梁振英的真面目(例如:答應讓他加入行政會議但結果食言)。
自報家門(三)
2009 年 7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7/blog-post_24.html
節錄:不管是「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還是八卦雜誌針對個別人士進行的「起底」報告,其實是提供了一種廉價以及低層次的「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 或者「信貸分析」 (Credit Analysis) 服務,為繁忙的中環友提供參考資料以及社交場合的話題,並非單純「八卦」那麼簡單。等到謠言變成事實,化成數字在公司的業績報告中出現,就已經太遲。就算你明知道是半真半假,又或者是當事人的仇家放料,你也不可能不讀吧?最低限度也要瞄一瞄雜誌的封面標題,對不對?
電話騙案、國產騙子
2015 年 8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8.html
節錄:所以做香港人很累,揾食(粵語:謀生)已經夠艱難,還要浪費時間和精神跟國產騙子周旋。對方改變了行騙的手法,港人也要改變回應的方式。回歸之後,人口結構改變,新香港人多,單憑外表(尤其是女孩子)未必可以判斷誰是新移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變得越來越低,直接影響人際關係和情場生態。年輕一輩的港人,為了生存也被迫學會如何提防國產騙子。
假如我是真的(一)
2010 年 10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0/blog-post_7584.html
節錄:如何判斷眼前這個來歷不明、背景神秘、說話吞吞吐吐、故弄玄虛的內地人到底是太子黨還是拆白黨,如何避免誤墮色情以及財務陷阱,以免被有組織犯罪集團敲詐勒索、綁架禁錮,是外國名牌大學以及私人銀行開設的富二代暑期班不會傳授的學問。當中有江湖智慧,也有國情教育,由查證對方的身份開始。
姓甚名誰(一)
2010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1/blog-post.html
節錄:從境外生意人的角度看,替內地人「起底」(進行背景審查),是希望查證對方是否具備他或她所聲稱擁有的權力、影響力、人脈關係和財政實力,這些東西,不容易量化,但是對於一個投資項目的成敗,可以起關鍵作用(能否拿到必須的審批和資金)。傳統東方父權社會中,這些東西沿父系血脈傳承,但是內地人的命名習慣,往往切斷了孩子跟父系家族的連繫,令調查工作倍添難度。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香港的大學,本質上是國企,是政府架構的延伸。不但財政上依賴官府的撥款,連高層的人事任命,也是由官府所控制。因此,政治勢力要干預學術自由,易過借火。政治勢力以外,還有來自商界的影響力。生意人眼中,管治欠佳、作風官僚,難以衡量效益的法定機構(大學),是一堆缺乏監管的金錢、資源、公帑,即是 Other People’s Money,絕對不容錯過,一於收為己用。
配對資助(一)
2016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29.html
節錄:資助機構的行政總裁 (CEO) 需要同時滿足和平衡上述三類持份者的要求,絕不容易。與此同時,他還要設立和管理專責籌款的部門或團隊,真是想起都頭痛。如果他是行內人出身,更需要向員工和外界保證,業界的信念和價值,絕不會因為接受商業贊助和使用政府公帑,而被商業利益或政治勢力所凌駕,看看現任港大校長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 的處境,你自然明白。
神佛生意經
2009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_25.html
節錄:外來宗教跟跨國企業一樣,要決定是否本土化,又或者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而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跟當權者的關係。佛教走本土化的道路,徹底融入中國文化,跟當權者妥協,委曲求存,找到生存的空間,而代價是面目全非,佛寺一度淪落至成為放高利貸、進行二手買賣,甚至賣淫活動的場所。西方的耶教為了保持純潔,拒絕本土化,結果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無法真正融入中國人社會,也開罪了當權者,令拓展業務的過程困難重重,死結至今未解。
17/06/2016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