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The Boxer
拳王阿里 (Muhammad Ali, 1942-2016) 去世, Auntie 想起 Simon & Garfunkel 名曲 The Boxer,是 Paul Simon 的作品,發表於 1970 年。歌詞描寫窮小子變身拳師的過程,彷彿是拳王阿里的寫照,末段刻劃男主角在擂台上捱打的心情:
In the clearing stands a boxer
And a fighter by his trade
And he carries the reminders
Of every glove that laid him down
Or cut him till he cried out
In his anger and his shame
“I am leaving, I am leaving”
But the fighter still remains
Lie-la-lie...
那是男人的辛酸淚,讓你明白拳王阿里如何用拳頭殺出一條血路。這首歌很難唱,旋律有如滔滔流水奔赴前方,但是有份跳躍與浮動的感覺,有如拳手的步法。拳王阿里的說法:Float like a butterfly. Sting like a bee. 如果你掌握得不好,會聽見自己在喃喃自語,不信你試試看。唱完之後,你會明白 Art Garfunkel 不止是會唱高音那麼簡單,也會明白二人為何會重組 ―― Paul Simon 寫的歌,只有 Art Garfunkel 才唱得好。 After changes upon changes. We a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恩怨煙消,音樂長存。 Simon & Garfunkel 八十年代初在紐約中央公園的重組演唱會,有五十萬人出席。萬一你太年輕,不認識他們,請上網。
這首歌「啟發」了杜琪峰電影<孤男寡女>(2000) 的主題曲<感情線上>。電影歌曲發表之後,不少資深樂迷都想起 The Boxer ,惹起抄歌疑雲。導演杜琪峰開腔,表示是他要求作曲人黃嘉倩「參考」 Simon & Garfunkel 的 The Boxer 的風格,所以不算「抄襲」。到底是「參考」還是「抄襲」,有幾相似,自己聽。
插圖來源:
http://imgc.allpostersimages.com/images/P-473-488-90/61/6185/V991100Z/posters/muhammad-ali-vintage.jpg
YouTube 精選:
Simon & Garfunkel - The Boxer (with lyrics) (5: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IBB0QjkQU
這是 1981 年 Live in Central Park 的片段。
鄭秀文:<感情線上>(電影「孤男寡女」主題曲)(2000) (4:06)
(作曲:黃嘉倩/作詞:林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6Sk6kGzng
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是劉德華和鄭秀文。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Wikipedia - Muhammad Ali (1942-20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hammad_Ali
Wikipedia - Simon & Garfunke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mon_%26_Garfunkel
維基百科:杜琪峰電影<孤男寡女> (20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A4%E7%94%B7%E5%AF%A1%E5%A5%B3_(%E9%9B%BB%E5%BD%B1)
相關的文章:
經濟學人(二)
2009 年 11 月 1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11/blog-post_7447.html
節錄:(例子四) I Am Just a Poor Boy Though My Story’s Seldom Told (Apr 2nd 2009) 這篇文章從科學角度探討跨代貧窮問題,裡面引述西方的科學研究,指貧窮所帶來的壓力會傷害父母的神經系統,並且透過遺傳影響下一代。標題出自 Simon & Garfunkel 名曲 The Boxer 的首句歌詞,這首歌寫窮小子赤手空拳殺出貧民窟,歌詞有血有淚,旋律充滿張力。
龍的心
2007 年 7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7/blog-post_26.html
節錄:九龍皇帝龍馭歸天,報章頭條大大隻字「皇上駕崩」,網民粉絲齊齊哀悼。跟不少藝術家一樣,曾灶財一生無財無勢,六親緣薄,但是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意願過日子,自得其樂,羨煞不少一輩子當螺絲釘的香港人。多年前林子祥有首舊歌<畫家>,改編自老牌歌手 Paul Anka 的作品 The Painter,由鄭國江填詞。歌詞彷彿是皇上的寫照:
天涯歌女
2013 年 3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20.html
節錄:周璇、Edith Piaf、Judy Garland 既是同輩也是同行,三位歌姬的命運也大同小異:天涯歌女,身世飄零,渴求溫暖,但始終無依無靠。她們到人世間走一回,彷彿只是為了留下那堆寫盡人情冷暖的輓歌。歌衫淚影,星夜星塵。她們的故事,是典型的 Melodrama(通俗劇),於是順理成章地被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香港有齣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也是同一路數。
萬寶路
2016 年 1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23.html
節錄:這首充滿美國風格的音樂,有個非正式的名字叫 Marlboro theme song。出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西部電影 The Magnificent Seven(港譯:七俠蕩寇志),故事改編自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執導的日本電影<七武士>。劇情:窮困的村莊經常被山賊或土匪搶掠洗劫,農民於是合資聘請武士(日本版)或槍手(美國版)保護他們。
歡樂今宵
2013 年 10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28.html
節錄:眼前這齣<電視風雲>,如果要選主題曲的話,<歡樂今宵>的開場曲非常適合。 Big Band 風格,熱鬧繽紛,歌舞連場,大龍鳳,走馬燈,江湖賣藝,娛樂至上。令人想起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歲月,亦即是 TVB 依然有創意和人才輩出的年代。那首歌的原裝版,是英文歌 Enjoy Yourself (It’s Later than You Think),歌詞充滿黑色幽默, Woody Allen 的電影也用過。
翱翔萬里
2013 年 8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30.html
節錄:爵士樂迷一定認得這首充滿美國風情的 Rhapsody in Blue(中譯:藍色狂想曲),是作曲家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中譯:蓋希文、歌舒詠)的代表作,也是美國聯合航空的廣告音樂。這個版本結合音樂與動畫,是荷理活級數的製作。 Gershwin 寫過不少爵士名曲,例如:Summertime、It Ain’t Necessarily So、I Got Rhythm、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I’ve Got a Crush on You。
一雞三味
2013 年 12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29.html
節錄:有些旋律,本是古典音樂,經過改編,填上歌詞,成為家傳戶曉的英語流行曲。多年之後,再度流行,原因是成為某部受歡迎電影的配樂或插曲。從古典到流行再到電影,正是「一雞三味」。在這個過程中,音樂的用途不斷變化。而同一旋律,交由不同的樂器演奏,又或者是交給不同的歌手演繹,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展現不同的個性,以下兩首歌是好例子。
V 煞、1812、RIC
2013 年 1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1/v-1812ric.html
節錄:電影中最後一幕,老百姓上街以及大爆炸場面,其背景音樂,是柴可夫斯基 (Peter I Tachaikovsky, 1840-1893) 的<1812 序曲>(1812 Overture)。古典樂迷一定認得這首樂曲,因為它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1812 序曲>寫於 1880 年,首演於 1882 年,是為俄國救世主大教堂的祭典儀式而寫的。這座大教堂是為了紀念俄國於 1812 年擊敗拿破崙 (1769-1821) 而建造的,所以樂曲的結尾出現大砲的聲音、教堂的鐘聲以及俄國國歌的片段。
08/07/2016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1 則留言:
這首歌我會找來一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