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9年9月25日星期五

神佛生意經


一盤生意

佛教、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新教)在中國(或者亞州)的傳播和發展經歷,其中的成敗得失,是跨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真實個案,可以作為商學院的個案分析 (Case Studies)。主題:試分析 HQ (Headquarter,即是總部) 的功能和利弊,又或者:試分析三教的市場推廣 (Marketing) 或者全球化策略 (Global Strategy) 。用做生意的角度分析傳統宗教如何拓展海外市場,我不是第一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雜誌就曾經從市場推廣的角度,分析聖經和可蘭經的傳播過程。這一點必須清楚說明,以免虔誠教友找我麻煩。

香港號稱享有宗教自由,又同時具備了佛教、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新教)的背景,本來很適合研究這個題目。很可惜,香港學者缺乏研究這個題目所需要的學養、眼界和膽色。本地學者當中,唸神學的不懂佛學,信佛的又不想招惹好戰的基督徒,出身愛國學校則只顧愛國,想當官的忙於上鏡接受訪問或者發表政論文章。更可況,這個題目亦無助於短期內提升本地大學的整體排名(即是無助於保住自己的教席)。換言之,不論是商學院還是人文學科的學者,都應該沒有多大的興趣。

我不是學者,無所謂。小時候讀過十二年教會學校,頭六年天主教,後六年基督教,但一直與耶穌無緣。放學回家,老父愛國,老媽求神拜佛。母系親友當中,有人學茅山(是一位怕鬼的警務人員,聽起來非常「猛鬼差館」)。宗教背景蕪雜,結果甚麼都不信。長大之後在金錢世界混飯吃,見識過不少職業騙子。對我來說,聖人和騙子,只差一線。

以下是我的觀察,把宗教當作一盤生意(而且是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跨國企業),將生存和發展置於首位(即是商學院的角度),旁及宗教與政治(以及文化)的關係,但是不會浪費筆墨討論各教的教義是否有道理或者可信。我只會把相關的資料列於「延伸閱讀」,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萬一你是虔誠基督徒,請自行決定是否繼續閱讀。

佛教勝在無 HQ

佛教勝在沒有 HQ,也沒有在生的全球總教主,權力完全下放,各地的佛教領袖於是可以因應亞洲各國的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應變和生存之道,在不牴觸大原則的情況之下,各行其事。例子一:日本和尚可以結婚生子(據說今日大陸部份和尚也如此),把寺廟當作家族生意傳承,是因為戰後男人死得太多,如果佛門堅持和尚不可以結婚生子,就會跟官府過不去。例子二:去年四川大地震期間,一間佛寺打開大門讓婦女入內產子(佛門忌血腥),甚至打破素食戒條,容許她們在寺內一角食肉進補。

亞洲的佛門沒有死抱教義不放,而是權衡輕重,因時制宜。這種彈性和靈活性,對於來自基督教傳統的西方人來說,簡直無法想像。結果是:佛教因為懂得入鄉隨俗,在中國以及亞洲各國的的根都紮得極深,可以適應一個動盪的社會環境。就算出現政權更替,暫時被邊緣化,要暫息旗鼓,亦可保留種子,不至於滅絕。

佛教在發源地印度已經接近消失,但是其種子在印度以外開花結果,在西方社會更與環境保護和簡樸生活等議題合流,開拓出更廣闊的天地。而藏傳佛教更加是因禍得福,過去五十年的流亡生涯令它學會如何跟西方文化進行交流和對話。從市場推廣的角度看,達賴喇嘛是跨文化溝通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成功典範。中國共產黨一輩子都學不到的,他只要五十年就學會了,果然是轉世靈童,有慧根。他是聖人也好騙子也好,達賴喇嘛都絕對是個人物,英文的說法,是 Somebody to be reckon with。至於他是政治人物還是宗教領袖,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客觀現實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領袖,就算躲入深山,都無法完全避免介入政治,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問題。只有在中國內地,傳統宗教長期被邊緣化,才會把和尚參政視為不應該,又或者大驚小怪。

其實中國和亞洲各國的佛門,跟所有的傳統宗教一樣,向來都有左右翼、親建制和反建制、保守派和改革派之分。中國佛教史上,也有跟官府過不去的人,有興趣請參考「延伸閱讀」的推介。

天主教和基督教

相比之下,羅馬天主教因為有 HQ,教宗試圖約束全球信眾的行為,於是禁止中國的教友燒香祭祖,結果被康熙和雍正禁教,並且驅逐傳教士。因為大清的君主明白,今日中國的基督徒不拜祖先,明日可以拒絕向皇帝效忠(即是造反)。在儒家社會中,祖先和皇帝都是父權社會的權威,祭祖和忠君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傳統中國人社會的重要基石。也正正因為這一點,中國的漢族讀書人(例如: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會協助異族統治者大清皇朝討伐太平天國(理由是維護儒家道統,因此出師有名)。明清以來,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跟儒家文化格格不入,與官府的關係長期緊張。五四之後,更被中國的左翼知識份子視為帝國主義精神侵略的先鋒。向來敵視宗教的中國共產黨就更加不用說,毛主席的名篇<別了,司徒雷登>(1949) 足以說明一切 (註:司徒雷登是美國長老會的傳教士,嚴格來說他是基督徒而非天主教徒,不過對毛主席來說應該沒有分別)。

香港的情況比較特殊,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政府刻意扶植基督教(新教)學校,以抗衡親中團體對年青人的影響力,令九七前基督教享有「類國教」的地位。在香港,基督教的傳教手法接近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或者傳銷/直銷 (Direct marketing),都是把外國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尤其是美國福音派或者基要派的那一套)照搬到華人社會,工作指引 (Working manual)、操作指南 (Operation guideline) 和靈修材料也是照單全收,一字不漏譯成中文,於是你會在教會的刊物中讀到一些生硬的歐化中文,例如:「文化爭戰」、「作光作鹽」、「更新靈命」和「轉化社會」等等,感覺有如閱讀五四文人所翻譯的外國社會科學著作,生吞活剝,令人頭痛。

順帶一提:較早前鬧得滿城風雨的正生書院事件,其市場策略跟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非常類似,管理層同樣是把一套經過「測試」,已經證明「成功」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於不同的國家(或者地點)不斷地自我複製。有需要的話,會引進當地的個人或者企業作為合作夥伴,以便跟官府打交道(以及交保護費)。這樣做有很多好處:特許經營權的持有者 (Franchisor) 可以藉此繞過官方為外資進入市場所設置的各種關卡 (例如:進口關稅、外資持股比例上限) ,可以在合作夥伴的協助下跨越文化障礙(即是把產品本土化)以及降低投資成本和風險(例如:合作夥伴會入股企業,又或者繳交特許經營費)。至於正生的管理層是人是神還是魔,自己想。

理論上,HQ 會對海外分支機構進行品質監控以及提供技術支援,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另一回事。面對主權移交,九七前大批外國傳教士陸續撤離香港(其實早於八十年代初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達成協議之後,外國傳教士已經開始部署淡出),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基督徒圈子亦爆發移民潮。九七之後本地的右翼基督徒開始向建制靠攏,跟傳統愛國陣營合流,致力鼓吹和諧社會,主攻性道德議題,卻無視政治體制封閉、社會缺乏公義以及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本地的基督教教會於是變成中產俱樂部,窮人絕跡。對於這種奇怪的現象,網上有不少專文探討,作者不乏教會中人,有興趣請參考「延伸閱讀」的推介。

另一方面,在中國和亞洲,基督教(新教)擅長推銷安慰劑 (Placebo),並且要求信徒替教會發展「下線」(領人歸主)的做法,令它容易跟各國的當權者發生衝突(尤其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又或者是共產主義政權,前者如馬來西亞和印尼,後者如中國、越南和緬甸),因此經常令信徒身陷險境,同時也給予當權者有取締的藉口(極權政府不會容忍任何自發的民間組織)。

換言之,有 HQ 反而累事。

本土化的問題

有一種看法: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拒絕本土化,堅持照搬西方的一套,是因為害怕被中國文化同化(甚至腐化)。

首先是前車可鑑。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發生了種種質的變化,最後成功融入華人社會,但是面目全非,印證了「橘越淮而枳」的道理。

另一個原因,是吸收了景教的經驗。參考本地出版的基督教刊物<號角月報>(2007 年 8 月號)的社論,基督教在中國不是未試過走本土化的道路:公元 635 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景教從波斯傳入中國,當時傳入的是一個後來被正統教會定性為異端的宗派,叫「聶斯脫利派」。據說曾經風行一時,但是由於採用了大量的佛教詞彙,逐漸失去本身的特色、教義和信仰,幾乎被佛教「同化」,以致於公元 845 年唐武宗「會昌滅佛」時被波及,結束了在中土為時大約二百年的早期發展。今日的西安,還有景教的石碑。

大概是上述的原因,明清之後傳入中國的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拒絕走本土化的道路,而是要求中國的信眾必須嚴格遵守全部的教義教規(例如:一定不可以拜祭祖先),同時拒絕下放權力給本地人。

這種說法,意味著作為西方文化重要組成部份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害怕面對中國文化所帶來的挑戰,不無道理但是略嫌誇張,無疑是把西方人看扁了(西方教會向來不乏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漢學家)。天主教和基督教會不會害怕中國文化(的污染)?這個問題應該由外國傳教士來回答。根據居港多年、曾經批評殖民地主義、後來下嫁中國人的英國傳教士杜葉錫恩 (Elsie Tu, 1913-) 的回憶,部份上世紀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文化優越感非常強烈,視中國人為次等民族,甚至不會讓中國人進入自己的家,也不會跟中國人同桌吃飯。

換言之,西方傳教士他們未必看得起中國文化,更加不會隨便放棄自己的一套。他們並不害怕中國文化,但是對於其腐敗的一面,必定會加以提防。事實上,早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中,不少人都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觀察,他們的筆記或者著作,都是「老外版」的<醜陋的中國人>。西方傳教士在華人社會生活的經驗雖淺,但是旁觀者清,他們充份意識到中國式醬缸的威力。這份警覺性,令耶教可以保持其純潔本質(相對於佛教而言),但是亦令到它難以真正地融入中國人社會。優點缺點,一體兩面。

想起迪士尼

我想起香港的迪士尼樂園 —— 同樣是照搬外國的一套,同樣跟官府關係緊張,同樣把香港視作進軍中國市場的跳板(Springboard)或者熱身練習 (Warm up exercise),也同樣是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的模式。既然是小規模的離岸實驗室,就沒有必要大幅度修改產品,又或者替海外市場度身訂做新產品(即是本土化)。因為未肯定新興市場的潛力之前,這樣做不符合成本效益。反正跨國企業隨時會撤出新興市場 (Emerging Market),甚至已經有 Exit Plan(離場策略)。迪士尼樂園管理層對香港政府的態度一直是:This is already good enough for you。我有權係上海包二奶,香港呢頭家交俾你啦。倒貼?你預咗架啦!鬼叫你要做大婆?BTW: I’m just not that into you. See?

替外資跨國企業工作的中國人,都面對同樣的風險:一旦有甚麼風吹草動,政經大環境逆轉,又或者業績未如理想,跨國企業立即班師回朝,把資金、資源和外籍高層調回總部,留下曾經為海外辦事處工作的本地人,獨自面對一個充滿敵意、專制獨裁的本土政權,而他們將要為跨國企業所採取的錯誤策略(例如:態度傲慢、拒絕本土化、盜竊國家機密、試圖顛覆國家政權,又或者政治上押錯注)承擔後果。打工的還好一點,因為有遣散費,可以補償部份損失。事奉上帝的就比較麻煩,因為隨時有生命危險。對於一心想投靠洋鬼子當高等華人的中國人來說,其中的風險,不可不察。

跨國企業英雄塚

中國國情獨特,是葬送無數跨國企業的英雄塚,宗教市場亦不例外。表面上看來,人口眾多、經濟起飛、大國崛起,但是心靈空虛、道德淪亡、人性失落,應該是一個極具潛力、不容忽視的新興市場。但是想深一層,情況卻絕不樂觀,因為中國的人口雖多,但是向來缺乏宗教基因,加上數千年來受儒家思想薰陶,中國人表面上愛說道德,但是骨子裡自私自利。中國人口頭上說信(的一套),你千萬不能當真,否則只會吃虧。面對心口不一、精神分裂的虛偽大國國民,任何導人向善的傳統宗教都束手無策、無能為力。量與質,是截然不同的角度,用來分析中國市場,往往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此外,還有文化差異以及政治干預所帶來的挑戰。外來宗教跟跨國企業一樣,要決定是否本土化,又或者本土化到那一個程度。而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如何處理跟當權者的關係。佛教走本土化的道路,徹底融入中國文化,跟當權者妥協,委曲求存,找到生存的空間,而代價是面目全非,佛寺一度淪落至成為放高利貸、進行二手買賣,甚至賣淫活動的場所。這些事情,明清以及民國的小說和筆記中,不乏記載。西方的耶教為了保持純潔,拒絕本土化,結果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無法真正融入中國人社會,也開罪了當權者,令拓展業務的過程困難重重,死結至今未解。

面對有數量無質素的中國市場,外來宗教跟無數跨國企業一樣,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就算耕耘多年,實際回報率亦遠低於預期,結果進退兩難,焦頭爛額。有人選擇止蝕離場,也有人苦苦支撐。至於從個人的角度看,是否值得為外來的宗教團體打工或者賣命,其中的利害得失,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小圖:照片來自 www.fotosearch.com

延伸閱讀:

The Economist :The Bible vs the Koran (Dec 19th 2007)
The business of marketing the Bible and the Koran says a lot about the state of modern Christianity and Islam.

Quick MBA: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global/

維基百科:特許經營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89%B9%E8%A8%B1%E7%B6%93%E7%87%9F

維基百科:傳銷/直銷/層壓式推銷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2%B3%E9%8A%B7

香港討論區 (2007 年 5 月 23 日):
宗教交流:你認為傳銷與教會吸納會員手法是否相類似?
http://www.discuss.com.hk/archiver/?tid-4284606-page-1.html

羅漢娃返羅漢寺感恩 (2009 年 4 月 7 日) (簡體字)
http://baby.jschina.com.cn/action/userobject1ai2008091.shtml

獨立媒體:梁文道:<沙門不敬王者>
(2007 年 11 月 3 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63105
節錄:其實佛教和政府的關係也不是自古以來就和氣友好的。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護教者慧遠就曾經和東晉的獨裁者桓玄展開過一場著名的辯論。慧遠主張「沙門不敬王者」,意思是僧侶乃徹底的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模式,因此不只不該和世俗的權威沾上邊,甚至見了皇帝也不用行俗人之大禮。

佛門網:左翼佛教(上):<袈裟革命>
(2009 年 8 月 19 日)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598
節錄:劉宇光比較解放神學和左翼佛教,指出兩點:教義上,兩個宗教對直接使用武力有不同態度。南美的神父,可以打開神壇,底下就是衝鋒槍,但就算斯里蘭卡僧侶與英國抗爭,依然非常節制使用暴力。越南僧侶自焚,是否「殺生」?惹來很大爭議。

佛門網:左翼佛教(下):<香港的社運>
(2009 年 8 月 19 日)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599
節錄:佛教暫時不是香港推動社運的力量,劉宇光反過來指出:佛教在香港的發展,與中央政府的統戰有莫大關連。

陳日君樞機致大陸天主教地上主教們的信函
(2009 年 7 月 16 日)
http://hk.myblog.yahoo.com/oldyosef@rocketmail.com/article?mid=10&prev=57&next=9
這是陳日君的博客。信裡面提到「不過看來殉道不是一個目下實際的可能,(中央)政府不想製造烈士,他們希望製造叛徒。如果你們團結堅持信仰的立場,或許政府會重新評估它的宗教政策。」西方傳媒稱陳日君為 The Defiant Bishop (叛逆主教),本地免費英文雜誌 HK Magazine 形容他面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是 I answer to a higher power。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1949) (簡體字)
http://news.163.com/06/0216/09/2A2T43JJ000113DQ.html

維基百科:司徒雷登 (1876-196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5%BE%92%E9%9B%B7%E7%99%BB

維基百科:基督教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F%BA%E7%9D%A3%E6%95%99

香港基督徒學會:資料庫:<思>雙月刊: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sze.html
我非教會中人,不知道是否應該用「改革派」來形容替這份刊物撰文的基督徒,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比「明光社」開明得多,而且具備反省精神。

心湖淬筆
http://mindtologos.blogspot.com/
這位博客對本地基督教教會的弊病有深入研究。

杜葉錫恩:<逃離基要派基督教>
http://exchristian.hk/home/article/show/73
節錄: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在中國旅居時,我經已意識到,面對比我們擁有古老很多的文明,我們正在這裡的人面前驕傲自大。當看到這個情況時,我內心就很不舒服。

維基百科:杜葉錫恩 (Elsie Tu, 1913-)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9C%E8%91%89%E9%8C%AB%E6%81%A9&variant=zh-hk

Wikipedia: Religion in HK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ligion_in_Hong_Kong

港產片<猛鬼差館>(1987) 劇情簡介
http://www.geocities.com/hkmovies168/hauntedcopshop1.htm

張愛玲:<中國人的宗教>(收錄於散文集<餘韻>)
全文見http://www.millionbook.net/mj/z/zhangailing/zalj/025.htm
節錄:但是中國人信基督教最大的困難是:它所描畫的來生不是中國人所要的。中國人集中注意力在他們眼面前熱鬧明白的,紅燈照裡的人生小小的一部。在這範圍內,中國的宗教是有效的;在那之外,只有不確定的、無所不在的悲哀。

YouTube 精選:

葉振棠/麥志誠:<難為正邪定分界> (3: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58TA3AVeNA
送給正生的管理層以及支持者。

Mr. Bean: Welcome to He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UbqZ_oN5do&feature=related
Mr. Bean 變身魔鬼接待員,歡迎大家落地獄。

Mr. Bean: Amazing Jesu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TzXJMU1sLc&feature=related
Mr. Bean 扮牧師講道,顛覆聖經故事(耶穌將水變酒)。

Religulous (港譯:<標叔出城之與神駁嘴>)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dkyLrDpaUg&feature=fvst
美國紀錄片,嬉笑怒罵論宗教,導演是<波叔出城>(Borat) 的 Larry Charles。

Revised 06/03/2013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女人是關鍵


女人才有空求神拜佛

任何外來宗教,要在中國人社會紮根、生存和壯大,必須經歷一個世俗化和女性化的過程。

中國男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太深,相信學而優則仕。結果有學識的跟統治階層糾纏不清,好運的忙於弄權 (或者貪污),不好運的成為別人的棋子,在政治鬥爭中死得不明不白。至於沒有學識的低下階層,則相信「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小丈夫不可一日無錢」,好運的成為生意人弄算盤度日,不好運的靠出賣勞力過活,有空的時候借酒色賭博麻醉自己。結果是:不管有沒有讀書,中國男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又或者沉溺於不良嗜好,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從事宗教活動。

中國人社會,有時間求神拜佛的,多數是女人 —— 尤其是已婚和生了小孩,人生軌跡大局已定的女人。因此,外來宗教要吸收信眾,必須要迎合中國女人的口味,以及配合她們的生活習慣。

佛教夠 User friendly

這方面佛教比耶教(包括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即是新教)做得更好,更加明白中國女人的需要。中國女人以家庭為重,佛教容許她們在家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也毋須定時定候到廟宇參拜(除非是重要節日,例如:佛誕、觀音誕、盂蘭節、水陸法會),也沒有要求她們一定要奉獻某個比例的家庭收入,一切隨心隨喜,信眾擁有安排生活的自主權,非常 User friendly 。想提升靈性修養的話,又可以短期出家,一日、七日或者幾個星期都有,信眾可以各適其適,在世俗與屬靈之間自由出入。

中國佛教(正確地說是中原地區的漢傳佛教)另一個成功的市場推廣 (Marketing) 策略,是能夠為喜歡尋根問底的女人提供答案:你這一輩子做女人受盡委屈,老公包二奶,孩子不聽話,跟家婆相處不來,是因為前生的罪業。你今生努力積德行善,念佛印經,來生就可以做男人,又或者有其他福報(嫁入豪門、連生貴子?)。今生有個說法,來生也有了寄望,女人從此誠心禮佛。

耶教不夠 User friendly

相比之下,耶教(尤其是香港的基督教會)的教條僵化,為女信眾製造不少煩惱。別的不論,單是愛情婚姻,就已經困難重重。單身的女教友難覓另一半,芳心寂寞(因為丈夫必須是基督徒,而香港的教會向來陰盛陽衰,單身男教友嚴重不足)。難得有一男一女基督徒可以結成夫妻,又要煩惱婚後應該加入那一方的教會(假設他們來自不同的教會)。萬一他們來自不同的宗派,問題就更加複雜,隨時會引發教派衝突(香港的基督教有許多不同的教派)。就算以上的問題都解決了,婚後女教友又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因為教會跟家庭和事業爭奪個人有限的時間和精神(每週至少半日出席教會活動)、金錢(奉獻十份之一的收入)和資源(人際網絡)。

結果是:宗教信仰變成煩惱的根源,參與教會活動變成一份令人叫苦的兼職。曾經有女基督徒在網上留言,慨歎返教會感覺有如返工,想放棄但是又不知如何向其他教友解釋,進退兩難,非常苦惱。

香港人工作時間長,生活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複雜。已婚的女基督徒要平衡事業與家庭,已經不容易,萬一精神體力不支,可能被迫要放棄宗教生活(即是淡出教會,然後專心照顧家庭,又或者專注事業)。問題並非她們的「靈命」不夠成熟堅定,而是基督教的本土化程度低,不懂得照顧中國女人的需要,不夠 User friendly 。若非教會的人際網絡有利用價值(有大量的中產客戶以及眾多的「成功人士」),又或者是想把孩子擠進教會名校,恐怕不少已婚的女基督徒已經放棄這份苦差。我不敢說所有女基督徒返教會都只為「揾著數」(佔便宜),當中有沒有人是為了尋求精神寄託或者靈性修養?也許有,畢竟信者有,不信則無,而「信者得救」。

懂得照顧中國女人需要的宗教,信眾的數目會增長得很快。踏入香港書展的「宗教館」,你會見到群雌粥粥,鶯鶯燕燕按年齡劃分山頭 —— 佛教團體以中老年女人為主(原因不難理解),基督徒團體則以年青女子居多(多得教會學校的耕耘),兩邊同樣陰盛陽衰。要尋找陽氣,必須到道教團體的攤位,那裡有幾位疑似張三豐、丘處機以及黃初平(黃大仙)充撐場面,不過看上去眼神迷惘空洞,應該尚未打通任督二脈,無力施展乾坤大挪移。

女信眾的缺點

從教主的角度看,女信眾可以助你紮根本土市場,出身好的可以奉獻金錢和人脈,條件稍差的可以當女傭當跑腿。但是她們有一個缺點,就是人數再多,也不能給你國教的地位,因為權力掌握在男人的手中。熟悉基督教歷史的人都知道,羅馬帝國的君主(君士坦丁大帝, 272-337)改信耶穌,給予基督教合法的地位,是重要的轉捩點。要成為中國的國教,你必須取悅和說服當權者,即是擺平中國的皇帝,其次才是信奉儒家思想的書生們(你搞得點皇帝,想做官的書生自然會來歸附)。中國近代史上,基督教曾經採用這種策略(蔣介石跟宋美齡婚之後改信耶穌),可惜蔣委員長遇上命中的剋星毛主席,敗走台灣,基督教因而未能成為中國的國教。

講到宗教跟政治的關係,佛教處理得比耶教好。中國歷史上雖然也曾經滅佛(公元 845 年唐武宗「會昌滅佛」,原因是佛門的經濟實力開始威脅到朝廷,以及皇室選擇「崇道滅佛」),但是總的來說,佛教跟中國歷代當權者的關係大致上良好,可以在華人社會中找到生存的空間。連向來敵視宗教的中國共產黨,也對佛教採取比較包容的態度,近年更有不少內地官員(尤其是中年貪官)公開信佛,但是他們絕對不會公開信天主教或者基督教,因為「涉嫌勾結外國反華勢力」。了解中國國情的人都知道,內地人公開向境外第二權力核心效忠,是死罪。

小圖:照片來自 www.fotosearch.com

延伸閱讀:

王亭之:<佛盲每自中年始>
http://www.kankanwoo.com/masterjournal/journals.asp
節錄:人到中年,便多哀樂,是故許多人都在中年開始信佛。

獨立媒體:梁寶:<保守‧激進 —— 佛教熱>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563
節錄:近期身邊學佛的朋友越來越多。

余杰:<菩薩能夠庇護貪官嗎?>
(蘋果日報 2009 年 8 月 4 日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0804&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3059230&coln_id=6970284
節錄:那麼,中共官僚究竟信甚麼呢?他們很少信仰基督教,因為這種信仰需要他們捨棄權力與金錢,背起十字架來跟隨耶穌走義路;所以,他們大都自稱信佛,因為他們認為菩薩是可以花錢收買的,正如他們自己一樣。

返教會辛苦過返工 (By Clotho)
http://www.hkvcas.org/clotho/read.php?59
節錄:聲色藝的幹事們自從全部脱離學校,成為上班族後,就越來越忙,變得無法搞活動,要找學生新血加入。我們團契,就開宗名義是就職青年團契,個個都係要返工進修,又不能找學生幫忙,於是成班忙人在做更加忙的事。我的家人己在抱怨,我怎麼總是和教會弟兄姊妹開飯局,不回家吃飯?

譚以諾:<轉教會之必要?>
香港基督徒學會:資料庫:<思>雙月刊:
第 111 期 (2008 年 9 月)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111/sze111-9.html#article
節錄:Rachel 還在考慮,究竟要不要轉教會。 自從她與 Jacob 結婚後,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她。其實早在結婚前,她已經在想這個問題。她與 Jacob 來自不同教會,在他們結婚前,他們都會到對方的教會去聚會,讓大家試試那一個教會更適合婚後一同聚會。

19/09/2009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目連救母(二)


救父變救母

有趣的是,「目連救母」的原形,是男兒救父。「佛光電子大辭典」的說法是這樣的:

「盂蘭盆之起源極早,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梵文:Mahābhārata)第一大章之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及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八章等之中,皆有關於盂蘭盆之敘述。又<摩奴法典>(婆羅門教的經典)第九章、<摩訶婆羅多>第一大章之第七十四章等,其中皆有梵語 putra(子息)語源之說明,謂男兒必須拯救(梵 trayate)墮於地獄(pun)之父之義。因印度古來即相信無子嗣者於死後必墮入惡處,故婆羅門於二十歲修業圓滿後,遂歸家娶妻生子,以祭祀祖先之靈。 」(按: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婆羅門是祭司,掌握宗教權力,社會地位最為崇高。)

從救父變成救母,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所作出的調整。跟唐代之後的觀音造型從男變女一樣,都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本土化的重要里程碑。

出世變入世

印度佛教本來是出世的,傳入中國之後卻變得入世,大陸作家阿城如是說:

「例如印度佛教輪迴的終極目的是要脫離現實世界,中國世俗則把它改造為回到一個將來的好的現實世界,也就是說,現在不好,積德,皈依,再被生出來,會好。這次輸了,再開局,也許會贏,為甚麼要離開賭場?釋迦牟尼的原意是離開賭場。」<閑話閑說 —— 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中國人好賭,連佛祖都無法叫中國人戒賭。於是唯有退而求其次,教你如何管好屬於自己的一盤帳。佛教於是變成會計科,例如:佛家有「迴向」(轉贈)的說法,阿甲唸了許多遍<金剛經>或者<大悲咒>,他可以把功德「迴向」給已故的親友阿乙,或者已經前往彩虹橋的愛犬旺財、愛貓咪咪,又或者給其他「有情眾生」(佛家語:有靈性的生物)。不是開玩笑,下一次路過「齋舖」(港式粵語:素食店),不妨拿一本佛教徒捐款印刷的佛經來看看,翻到書的最後幾頁,「功德芳名」(贊助者)一欄內,除了「迴向」給「歷劫以來一切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六道群靈水族毛群冤親債主無主孤魂」之外,不難找到已逝的寵物貓狗的名字。

棄家變戀家

面對強大的儒家文化,佛教另一個重大轉變是對家庭的態度。印度佛教的僧人本來要割斷塵緣,跟家庭完全脫離關係,但是這種做法跟儒家文化的家庭本位格格不入,中國人父母不願意跟孩子一刀两斷,華人社會亦不會接納一個鼓勵孩子棄家改姓的外來宗教,於是佛教變成一個宣揚孝道的宗教。「目連救母」就是一個好例子:目連出家之後知道母親有難,立即直奔地獄,母子關係從未斷絕,而佛祖也認同他的孝行,甚至出手相助。這樣的故事,絕對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尤其是已婚女人。

許多人都指出,觀音菩薩由男變女,是為了方便女信眾參拜。中國式父權社會不喜歡見到女人崇拜男性神祇,因為虔誠的已婚女信眾隨時會愛上祂,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出軌。觀音變成女性形象,而且是孝順女(相傳妙善三公主為救父王而自斷一臂,後來變成千手觀音),又或者化身為守護眾生的慈母,救苦救難、送子送錢(香港人發明「觀音借庫」),就可以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唐代之後,中國女人去拜觀音,變成是向社會認可的模範女性學習,符合中國式父權社會的道德規範,男人於是可以安心讓女人去參神。

小圖:照片來自 www.fotosearch.com

參考資料:

佛門網:普及佛學詞彙:盂蘭盆
http://www.buddhistdoor.com/glossary/word.php?word_chi=%E7%9B%82%E8%98%AD%E7%9B%86&chi_submit.x=13&chi_submit.y=6

佛門網:普及佛學詞彙:迴向
http://www.buddhistdoor.com/glossary/word.php?word_chi=%E8%BF%B4%E5%90%91&chi_submit.x=64&chi_submit.y=12

維基百科:印度的種姓制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8D%E5%A7%93%E5%88%B6%E5%BA%A6

維基百科:摩訶婆羅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1%A9%E8%A8%B6%E5%A9%86%E7%BE%85%E5%A4%9A&variant=zh-hk

維基百科:觀世音菩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7%80%E9%9F%B3&variant=zh-hk

延伸閱讀:

阿城: <閑話閑說 —— 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時報出版 1995)

11/09/2009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目連救母(一)


農曆七月十四,講「目連救母」。許多人都知道,盂蘭節源於這個故事。「佛光電子大辭典」的說法是這樣的:

「佛陀弟子目連之母,墮餓鬼道中,目連作盂蘭盆會,以解救其母所受厄難。據盂蘭盆經所載,目連以母墮餓鬼道中不得食,佛令作盂蘭盆,於七月十五日,具足百味五果於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而後其母始得吃食。目連告佛:「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佛言:「大善!」至後世,猶因襲此一作法,遂為盂蘭盆會。

...所謂盂蘭盆,是梵文 Ullambana 之音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盂蘭盆經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之儀式。又作「烏藍婆拏」,意譯作倒懸。又稱盂蘭盆會、盆會。乃梵語 avalambana(倒懸)之轉訛語,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盂蘭」即倒懸之義,「盆」則為救護之器,故以「盂蘭盆」釋為「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此一說法,後世多採之。

...中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538)武帝曾至同泰寺設盂蘭盆齋。」

目連救母的故事宣揚孝道,符合儒家文化的家庭取向,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並且成為戲曲、繪畫和雕塑的常見題材。

然而,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故事其實是反映了中國式母子情意結 (Oedipus Complex)。專注家庭治療的香港心理學家李維榕博士如此分析:

「最近看中國戲曲,看到<目連救母>一段,使我茅塞頓開,更加明白這傳統心態的潛而默化。

目連患上重病,只有吃狗肉才能康復,守齋的母親救子心切,為兒子而破戒。目連痊癒後,恨母親破壞了自己的齋戒,離家當和尚去了。但是當他知道母親為了破齋戒而被捉入地府折磨時,目連便拋下袈裟,趕到地獄救母。後來上天要封賞目連為忠孝天神,母親卻因殺狗而被罰變成一條狗。目連憤而謝絕封賞,抱著變了狗的母親,只說:我要陪媽去。

這個古老的故事,充滿母子情意結 (Oedipus Complex),在那歌頌「世上最難得是母子情」之餘,母子的結也縛得緊而又緊。從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的心理分析看<目連救母>,這母子關係是有趣的曖昧,母親是第一個為兒子破齋戒的人。兒子也因此走入了空門,即是為了母親而從此不近女色。在母親臨危時,冒死打救,到最後,母子再也不分離。

目連是母親心中忠孝的象徵,一個理想的兒子。只是目連救母,誰救目連?」

換言之,這個故事用迂迴曲折的方式,表達了中國母親對兒子的霸佔式的愛,以及隱藏的慾望。留意故事中的父親或者丈夫角色完全缺席,他就算不是已經死了,都是雖生猶死,從女人的角度看來無足輕重、不值一提。故事中,兒子曾經反抗母親的操控,但是到最後他還是向她屈服。為了救母親,兒子不顧一切,直闖地獄。表面上,兒子的行為體現了「孝道」—— 一個中國式父權社會的專有名詞、一種儒家思想推崇的可貴品質。但是從母親的角度看,口頭上怎麼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得到最後的勝利。她這一生,受的苦再多,也還是值得的,因為她終於得到他,兒子始終是「愛」她的。

戲曲是上一代中國女人的鴉片。她們透過觀看舞台上由假鳳虛凰(女伶)演出的才子佳人故事,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遺憾,得以釋放壓力,以及得到短暫的歡愉。已婚的中國女人要面對很多問題:一段半死不活的婚姻,一個不解溫柔的丈夫,被壓抑的性慾,老夫少妻性生活方面的不協調,傳宗接代的壓力,沉重的家務,愛挑剔的公婆小姑,家族中的是非錢債,日復一日的沉悶生活,重男輕女的社會,二等公民的身份等等。不管她是妻還是妾,老公有錢沒錢,這張煩惱清單都很長很長,令女人的心理包袱非常沉重。中國女人需要一個透氣的窗口,好讓她們可以短暫地脫離現實,躲起來埋首築夢。這個窗口,古代版是戲曲,現代版是愛情小說和影視作品。現實生活太累人了,鴛鴦蝴蝶,永遠有市場。

現實生活中,不少中國女人,對丈夫心死(又或者在他的肉體真正死亡)之後愛上兒子。從她的角度看,丈夫欠她的,要由他的親骨肉來償還。兒子的五官體態長得像爸爸,但是他絕對不能像爸爸,因為爸爸對媽媽不好,甚至曾經出賣、背叛和拋棄她。她和他,從他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註定愛恨交纏、永不分離。從母親的角度看,長大了的兒子只能為她而活,他的時間、精神以及金錢都只能投放於母親的身上。他的人生,只能有一個目的,就是打救以及釋放被困於情緒煉獄中的母親。任何試圖跟母親爭奪兒子的女人,都罪該萬死,最後只會被瘋狂和憤怒的母親碎屍萬段。她心底裡渴望被兒子緊緊地擁抱著,直到世界的盡頭,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有亂倫的動機,但是不能夠表達出來,更不能付諸實行。這種潛藏的慾望,令她變成一個可怕的人。

東風惡,歡情薄。粵劇愛好者都知道,這齣戲,叫<釵頭鳳>,即是<夢斷香銷四十年>。張愛玲的粉絲會告訴你,祖師婆婆的版本,叫<金鎖記>。華人社會,母親破壞兒子的婚姻,是常見的事。

愛上兒子的女人,不一定是惡形惡相的曹七巧,也可以是賢良淑德、含辛茹苦、受盡委屈,我見猶憐的慈母白燕。後者也許比前者更可怕:她的大眼睛永遠含淚,長年累月透過大大小小、有必要或者沒有必要的犧牲,把兒子緊緊栓牢,她會替他戴上頸圈,期望他像小狗般一輩子留在自己身邊。他的兒子就算結婚娶妻,也還是她的人。如果你是她的媳婦,你只能扮演兒子的近身丫環,即是<紅樓夢>裡面的襲人,而她是賈寶玉的生母王夫人,掌握著你的生殺大權。你可以跟他初試雲雨,得到他青春的身體,但是萬一你有非份之想,試圖控制他的心,她隨時會動殺機,而且是笑著進行。

讀懂了「目連救母」的故事,你自然會明白,為何華人社會中,婆媳糾紛特別普遍以及嚴重。你也會明白,為何戲曲故事當中,特別多兒子救母親的情節,由<目連救母>開始,我記得的有<沉香救母>(寶蓮燈)、<士林祭塔>(白蛇傳)、<咬臍郎>(白兔會)等等。戲名或有不同,戲軌卻如出一轍:丈夫也許遠行出征,又或者優柔寡斷、軟弱無力,受苦受難的妻子缺乏依靠,只能夠等待兒子長大成人、羽翼漸豐、中狀元又或者學成武藝下山,方能逃出生天,有好日子過。

深宵時份看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粵語長片,看見故事中的丈夫和兒子角色由同一位男演員扮演,於劇情發展的不同階段,跟受盡委屈的苦命女主角兩番談情,最後兒子成功救母又或者母子相認抱頭痛哭,更覺得中國女人的慾望呼之欲出,只不過有人選擇視而不見罷了。

小圖:照片來自 www.fotosearch.com

參考資料:

佛門網:普及佛學詞彙:目連救母
http://www.buddhistdoor.com/glossary/word.php?word_chi_id=21297

佛門網:普及佛學詞彙:盂蘭盆
http://www.buddhistdoor.com/glossary/word.php?word_chi=%E7%9B%82%E8%98%AD%E7%9B%86&chi_submit.x=13&chi_submit.y=6

李維榕的文章<目連救母>收錄於<家的萬花筒>(皇冠叢書:2003 年 7 月初版,220-226 頁)。李維榕博士是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及副教授,以下網頁有她的簡介: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121416
香港女作家林燕妮筆下多次提到李維榕,她們是從小認識的同學兼好友。

Answers.com: Opedius Complex
http://www.answers.com/topic/oedipus-complex

Answers.com: Sigmund Freud (1856-1939)
http://www.answers.com/topic/sigmund-freud

http://www.answers.com/topic/sons-and-lovers
讀比較文學的人會告訴你,英語世界中也有寫母子情意結的故事,例如:Sons and Lovers,作者:D.H. Lawrence (1885-1930)。

陸游的<釵頭鳳>以及唐琬的和詩
http://163.20.173.1/~t88fh163/poem%20%20word/201.htm

維基百科:白燕 (1920-1987)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BD%E7%87%95&variant=zh-hk

YouTube 精選:

黃安(曲/詞/唱):<新鴛鴦蝴蝶夢> 
(九十年代台劇<包青天>的片尾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HO5_HZzc5o
旋律是中國人耳熟能唱的五聲音階,第一段的歌詞改寫自李白 (701-762) 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玩中國風,周董唔該企埋一邊(請站過一旁)。

粵劇:梁漢威:<沈園題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jzV7e3-fqY&feature=PlayList&p=A3D795FBD58BD00E&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137
邊唱邊寫<釵頭鳳>,書法好過劉德華。

越劇:陸游與唐琬之<釵頭鳳>(有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LOA89phpwE&feature=PlayList&p=A3D795FBD58BD00E&index=139
若有人知道演員的名字,請告訴我。

02/09/2009

回覆 19/10/2011 的留言:
Thanks for the information. I was using Chinese materials provided by Buddhist websites and the wikipedia. Please refer to the footnotes. I would not call myself a religious expert and that’s why I always specify the sources, so that whoever is interested in the topic could dig further and take the discussion to another level. Would you mind asking your friend to provide the source of the info that she has discovered? That would add another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to the article. Buddhism is an old religion and it is not uncommon that different versions / interpretations arise (due to practical reasons). Remember The Da Vinci Code? Thks again.

For worte paroles: Thks for the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