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5年10月21日星期三

音樂教師(二)


在香港做音樂教師簡直係「前世唔修」。(粵語:上輩子幹了壞事)

音樂教師的地位

首先是社會地位不高。港式階級觀念中,如果閣下不懂投胎,沒有富爸爸留下一盤生意和大量金錢給你,正確的選擇,是透過讀書考試,取得專業資格向上爬,亦即是成為「三師」:醫生、律師、會計師。在香港,教師的社會地位,比專業人士低很多,而音樂跟美術和體育一樣,被視作閒科,因此音樂教師屬於低級教師。即是:正當職業,但係無乜前途(粵語:但是沒有前途)。在香港的戀愛婚姻市場,閣下的職業缺乏吸引力。女人還好一點,男人會被視為沒有出息。

另一種看法:成為音樂教師的人,一定是技不如人又或者外表不夠亮麗,於是無法成為自由身的獨奏家(例如:郎朗、李雲迪、王羽佳),又考不進使用公帑的大型樂團(例如: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於是「淪為」音樂教師。行內人會告訴你:那些使用公帑的大型樂團,職位空缺不多,全職樂師中本地人所佔的比例長期偏低。情況跟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很相似:使用公帑以及服務市民的資助機構,似乎有系統地排斥本地人才,而閣下的罪名據說是沒有「國際視野」。對,視本地大學生為次貨的投資銀行也是這樣說。至於真正的原因,自己想。

音樂教師的宿命

就當閣下樂天知命,接受命運的安排,不介意一輩子當音樂教師,你的日子也不好過。假設你找到一份全職的學校音樂教師工作,作為組織(學校)的一份子,閣下需要為組織的生存作出貢獻,亦即是用幾個月的時間,挑選和訓練一群學生,練好一首歌曲或者樂曲,然後在校際音樂比賽中奪得獎項,又或者保住學校(名校)在某個獎項的長勝將軍地位,對學校的聲譽(以及 Banding)作出貢獻。換言之,閣下跟學生一樣,成為學校的棋子。沒有比賽的日子,你要帶領學生去聽指定數量的音樂會(例如:演藝學院的免費音樂會),然後設計一些足以扼殺學生對音樂的想像力的工作紙(即是:類似政府部門服務申請表格的東西),目的只為滿足官僚制度對於數量化指標的追求。你心裡明白,學生不會因此而愛上音樂,甚至會把音樂和功課或比賽劃上等號,覺得厭惡,畢業之後遠離音樂。

如果閣下找不到全職的學校音樂教師工作,要寄身琴行當音樂教師,又或者上門私人教授音樂,情況一樣不樂觀,因為閣下需要滿足怪獸家長的要求。有些怪獸家長會要求音樂教師作出「服務承諾」,即是小朋友的演奏水平必須在若干年之內,達到家長所要求的等級。因為怪獸家長覺得,學音樂跟讀書一樣,以考試和證書為本,而小朋友是學習機器,又或者是家長的投資項目,必須提供「合理」的回報。在怪獸家長眼中,音樂教師跟補習天王一樣,責任是協助孩子應付考試,研究如何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得到最多(港式粵語:攻略)。要滿足怪獸家長,只能教導孩子集中苦練考試的指定曲目,對於樂譜以外的東西無須理會(因為小朋友已經很忙很累)。結果都是一樣:你的學生只不過是大人的棋子,考完試從此不碰琴譜,不會跟音樂發生任何關係,餘生遠離音樂,跟學校的學生一樣。

當音樂成為踏腳石

對於怪獸家長的心態,香港學者呂大樂的看法,是音樂跟其他興趣班、補習班或學歷文憑一樣,已經成為一種 Positional Good(位置對比的物品) ―― 它所產生的效用不在乎個人擁有多少,而是由周邊其他人擁有多少所決定。(即是跟奢侈品一樣,普及了便不再矜貴。)這樣的競賽永無休止,反之只會發展得越來越激烈,產生不少負能量。(來源:呂大樂:階級延續與教育競賽,刊載於免費雜誌<讀書好>, 2010 年 6 月,Issue 33, p.32-33)據說孩子擁有八級鋼琴資格已經不是入讀傳統名校的保證,下一次怪獸家長的孩子靠甚麼技藝在名校入學試中突圍,天曉得。呂大樂寫過<四代香港人>,探討香港的社會流動問題,請參考這個博客內的另一篇文章<自報家門>(四) ,日期是 2009 年 8 月 1 日。

華人父母思想功利,有本事把任何性質的學習活動(例如:音樂、美術、體育)變成追名逐利又或者向上爬的踏腳石。這種心態和氣氛,不會培養出真正的音樂家。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八萬名香港學生投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考試,但是多年來出不了多少個國際級的演奏家,本地的古典音樂推廣活動也永遠停留在入門層次,又或者採用「親子」概念包裝,即是提供機會讓父母強迫孩子聽音樂會。

外國音樂人的看法

連外國人也知道,華人或亞裔父母喜歡強迫孩子學音樂。 YouTube 有很多小孩子演奏樂器的片段,外國人的留言:Poor Asian Kid ! 這種過份重視考試和追求技巧的風氣,連外國音樂人也看不過眼。音樂紀錄片 From Mao to Mozart : Isaac Stern in China (1979)(港譯:樂韻繽紛)中,美籍猶太裔小提琴家 Isaac Stern (1920-2001) 指出,中國的音樂學生喜歡追求技巧,向高難度挑戰,但是容易忽略音樂的內涵,更不擅於表達感情。多次來港的長笛演奏家 James Galway 也有類似的看法,覺得中國學生太過追求技巧和注重考試,演奏的時候流於造作,容易忽略了音樂中的藝術性。他是愛爾蘭人,這個民族熱愛自由,窮到要逃難和移民,但是在音樂、舞蹈和文學等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提示:Riverdance),是真正的窮風流。

樂器 = 貨物 ?

在香港,音樂不是精神享受,也並非抒發情感的渠道,而是怪獸家長壓迫孩子的工具,又或者是向上爬的踏腳石。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公營的集體運輸系統的管理層視樂器為貨物(提示:港鐵+古箏女生),一旦超出指定的尺寸就不容許攜帶大型樂器(例如:古箏、大提琴)的音樂人上車,也就不足為奇了。香港是商業社會,只容得下交易活動,所有會走動的東西都被視為貨物。人也好,樂器也好,沒有分別。承載大型樂器的琴盒,則被視為承載走私貨物的容器,而琴盒的主人是疑似走私客,必須證明自己的清白,而且隨時會被車站職員抽查。難為正邪定分界,是中港融合的代價。中港矛盾以及官僚主義,令本來有助提升生活質素的活動失去生存空間,又或者是變質(例如:在香港的公園或行人專區內唱歌跳舞,同時向老男人放電的國產大媽)。這個城市,沒有最瘋癲,只有更瘋癲。三十歲以上的音樂人,應該會記得 American Pie 的歌詞: The day the music died 。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art plus (July 2015):News
港樂演出欠本地音樂人引起音樂界爭論
節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就香港管弦樂團(港樂)的演出節目欠缺本地音樂人才的報導引起音樂界關注。數十名本地音樂家、指揮家以及作曲家等音樂界人士,聯署批評港樂在節目籌備以及長遠發展上均將本地人才排斥在外,並且對董事局副主席劉元生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表示「香港是國際城市,政府首要期望我們能夠達到世界水平,其次是國際視野,非關香港或亞洲」的言論作出回應。港樂則回應指港樂對本地音樂人才的支持自 2012/13 樂季開始已經逐年增加,質疑聯署人是在欠缺具體材料的情況下得出錯誤的理解和結論。

<三角志>(July 2015, p.6-7):藝術要聞:
香港藝術工作者聯署,促港樂支持本地音樂人才
節錄:於 6 月 30 日,一群香港音樂家、指揮家、作曲家、教育工作者,發起「港樂必須支持本地音樂人才」聯署活動,促請香港管弦樂團(港樂)在人才聘任上,重視本地音樂人才。他們在聯署聲明中,指港樂從來以國際人才先行,未能承擔起關注本地音樂發展及培育本地藝術家的責任。故促請港樂日後需審查管理架構,與本地藝術家恆常合作,配合民政事務局現行的文化政策方針,以及確保未來重心在發展本地文化及人才培育。

<三角志>(July 2015, p.19):藝人談@古典音樂:陳以琳(女指揮家)
節錄:問題:作為一個在香港出生的女指揮家,你早前在一篇<南華早報>的訪問中說過,你對於香港的音樂環境感到挫折:「本地音樂家對比來自西方的,總被視為低一點,如果他們住在外國可能會好一點,如果他們贏過一些比賽又更好一點。」「比如現在看港樂,有半數都是外國樂手。」你覺得香港音樂人才可以如何抗衡此等音樂風氣?答(陳以琳):這在最近香港的音樂圈確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我認為那些選擇在本地發展的音樂人,必須以熱情堅持下去,以創新和勇敢的態度、一些嶄新的方法去將音樂帶給香港觀眾。永不要低估你的才華和能力,不論對於本地人或外國人來說,最終好的作品便是最好的證明。

<三角志>(Nov 2012, p.40):藝人談@古典音樂:Sir James Galway
節錄:問題:你到過香港舉行長笛大師班,你感覺怎樣?答 (James Galway):恕我直言,香港的系統太注重演奏的技巧和考試了。我會感到那種強烈的競爭氣氛。老師和學生們太偏重音樂技巧,例如:自由節奏 (rubato),出來的感覺流於造作,蓋過整體音樂中的藝術性。我相信中國的孩子擁有很好的潛質,但太注重考試等級會弄巧反拙,事實上我從來沒有考取任何專業的水平試呢!

MTR The Official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mtrhk
【著手制定樂器登記制度】我哋感謝音樂界嘅朋友同市民支持,提供有關港鐵乘客攜帶隨身物件尺寸規定嘅意見。主流意見建議我哋設立豁免或登記制度,我哋現時工作嘅方向係準備設立一個簡單、便利嘅登記制度,以試行形式,方便乘客喺非繁忙時間攜帶一定尺寸以內嘅樂器乘搭港鐵。有關試行計劃預計會喺 11 月內開始實施。我哋 10 月底會再同大家分享計劃嘅細節。詳情可到以下網址:
http://www.mtr.com.hk/archive/corporate/en/press_release/PR-15-084-C.pdf

香港音樂導師同盟 (HK Music Tutors Union)
HKMTU@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usictutorsunion

YouTube精選:

Karaoké Les Choristes - Vois sur ton chemin (2: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syXUowuHy8&feature=related
以音樂教師為題材的外國電影通常都是這樣的:具備音樂天賦的孩子由於家庭變故或其他原因而鬱鬱不歡、自我封鎖。音樂教師發現孩子的潛質,引導他走出陰霾和找到自己的方向,過程中需要克服重重障礙,可以是辦公室政治,也可以是戰亂、宗教和種族。這部法國電影 Les Choristes (2004)(港譯:歌聲伴我心,台灣譯名:放牛班的春天)也是同一路數,時代背景是二戰結束的年代,想當作曲家的音樂人到男童院做音樂教師,發現其中一個孩子擁有天籟美聲和音樂天份。男童的單親媽媽為了謀生,把孩子放在男童院,自己出去打工賺錢。音樂教師對她有興趣,但是她對他沒有感覺。最後音樂教師因為辦公室政治被迫離開,孩子們被困在校內,唯有用紙飛機送別老師。音樂教師離開時,帶走了年紀最小的孤兒 Pepinot。多年之後,音樂神童成為樂團指揮,被收養的 Pepinot 帶同舊照片前去相認,兩人在音樂廳的休息室內聚舊。這部法國電影曾經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裡面有多首動聽歌曲,由法國聖馬可兒童合唱團唱出。近期有部電影叫 Boy Choir ,由 Dustin Hoffman(港譯:德斯汀荷夫曼)演音樂教師,劇情相似。

From Mao to Mozart - Isaac Stern in China (1979) (2: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tDfNxC1pc
Isaac Stern 引導中國學生在音樂中投放感情。

Isaac Stern plays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 Allegro (7:3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mxw_rwSDw&list=RDwQmxw_rwSDw#t=33

James Galway - Danny Boy (3: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1rI1kFvwA&list=RDxv1rI1kFvwA#t=18
James Galway 生於愛爾蘭,這首 Danny Boy 是愛爾蘭民歌。

Riverdance Opening Scene (4: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0nUU126Hc
這齣舞劇以愛爾蘭人的歷史為題材,曾經在大中華地區演出,舞蹈員所跳的高難度踢踏舞一度成為外國搞笑藝人的模仿對象。

張國榮 - 1977 年亞洲歌唱大賽 (American Pie) (5:4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f8SIOgPms
畫面質素欠佳,但可以見到一個青澀的張國榮,多年後他在演唱會中重唱這首歌。

Don McLean - American Pie (with Lyrics) (8: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V5-Hv-7U
這是原唱者的版本。

相關的文章:

傅聰
2010 年 12 月 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2/blog-post.html
節錄:這本書於海外華人社會備受推崇,影響深遠,連傅聰自己都說:「人家好像老是問我家書的事情,好像我還是小孩子似的。」如果我是被迫練琴的小孩子,我會恨透傅雷叔叔,因為他令不少華人父母以為自己做得對。今日香港有些中學迫學生讀這本書,讀完還要寫報告,實在叫孩子們太沉重。又要練琴又要讀<傅雷家書>,簡直是雙重迫害。

自報家門(四)
2009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8/blog-post.html
節錄:十年教改,公營教育體系已經爛透,無可救藥,中產家長以及大機構(尤其是跨國企業和投資銀行)已經對港產的大學生失去信心。於是出現一個非常諷刺的現象:港產的大學生,在自己的地方,給自己人歧視。連我這個「第三代」隊頭,拿著本地老牌大學的陳年學歷,若干年前見工時也聽過以下的說話(來自一個扮演獵頭族的鬼婆):We prefer overseas graduates 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wave length with our clients. 我的答案是(笑笑口):So you are suggesting that I am ET?

露底
2014 年 10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17.html
節錄:如此見識水平,令你明白為甚麼修讀財經商管的港產大學生,到中環的投資銀行或跨國企業求職,會被闊太 HR 當面恥笑或奚落,聽盡冷言冷語。因為老公是馬主的闊太明白,香港的公營大學,跟公立醫院一樣,是用來應酬窮人的。稍為有點見識的大商家和政府官員,都把孩子送往西方國家唸名牌大學,以免被二三流本地學者教壞。因此,港產的大學生,不可能符合 Sons & Daughters Program 的最低要求,最多只能在後勤部門做支援。

關漢卿、六月雪、高登仔
2014 年 6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節錄:入大學教書?本地薑不受歡迎,全職教席的首選,是年長的外國教授(因為可以立即提升大學的排名)以及海歸派內地人。教職員和學生當中,內地人的比例越來越高。政府資助的學士課程,內地生的比例已經接近兩成的上限,而研究院提供的碩士及博士課程,內地生的比例更高達七成。按常理推測,部份研究生日後會留校任教,當中有沒有紅色無間道,自己想。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內地生的比例已經頗為接近官府設定的兩成上限。內地生多,宿位不足,於是推高鄰近樓盤的租金。個別大學或者學系的研究院,內地生的比例高達五成至九成,本地生想向學術界發展,或者從事本土化的研究工作,變得很困難。從當權者的角度看卻是好事,因為有助減少土生土長的社會運動理論家,以及乘機剷除民主派的政策研究基地。

學院派(一)
2013 年 5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17.html
節錄:多得董建華推動外判以及削減撥款,令學術界、醫療界和社福界的公營機構大幅削減新入職者的薪酬,導致大學的教學職位兼職化,短期合約多,終身教席 (Tenure) 少,又或者是預留給能夠立即提升大學排名的年長外國學者。結果是:土生土長以及屬於適婚年齡的男博士,要在本地大學尋找全職教席,非常困難。以兼職的身份教書,好像比較容易一點,但是前途與錢途都欠缺保障,從女孩子的角度看,是沒有安全感。

21/10/2015

For the first comment: 選擇性執法,正是問題所在。毛記電視?你係 100 毛?

For the second comment: 女人要求高,所以難服侍。沒有要求的女人,係心死。

2 則留言:

匿名 說...

"承載大型樂器的琴盒,則被視為承載走私貨物的容器,而琴盒的主人是疑似走私客,必須證明自己的清白,而且隨時會被車站職員抽查。"
其實真正的走私客反而少被抽查呢。
http://www.tvmost.com.hk/201509161638_video_mostnews_take_mtr

匿名 說...

香港已出產過多國際級的炒家,撈家,買辦。妳還想出國際級的演奏家,是不是太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