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

外省人與上海幫


影視作品中的外省人角色

香港是移民城市,影視作品中的外省人角色,需要選用非粵籍演員來演,否則口音、外型和氣質都不對路。大陸改革開放之前,這類演員通常來自以下幾個渠道:

首先是出身邵氏電影公司的演員,例如:谷峰、焦姣。邵氏培養了一群來自大江南北,能夠用國語演戲的演員。據說邵氏創業初期,不少演員的國語口音不夠標準,解決方法是配音。也有些演員身兼配音員,例如:紅薇,她是滿族,本姓葉赫那拉(提示:慈禧太后),有兩段婚姻三個兒子(秦沛、姜大衛、爾冬陞)。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女演員是盧燕,她曾經在李翰祥執導的清宮片(提示:傾國傾城、瀛台泣血)中演慈禧太后,近年依然有客串演出(例如:色戒、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她的義父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所以她唸對白用民國京片子,跟普通話有分別,大陸人應該聽得出。另一位曾經在李翰祥清宮片中演配角的男演員叫王俠,是西安人,兒子是歌手王傑。

其次是來自左翼電影公司(即:長城、鳳凰、新聯)的演員,例如:鮑方、張錚。六七暴動令左翼電影公司形象受損,七十年代之後減產,演員轉投電視台,因為年紀不輕,被派演配角或主角的父母長輩。鮑方加入 TVB(提示:京華春夢),張錚轉投麗的( ATV 的前身)。鮑方的女兒鮑起靜是演員,拿過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年輕時演過梁羽生筆下的白髮魔女,七十年代末在安徽黃山拍攝外景期間跟鄧小平合照,那張照片被大陸網民形容為「最強營業執照」。鮑方的兒子鮑德熹(原名:鮑起鳴)是電影攝影師,憑李安電影<卧虎藏龍>奪得奧斯卡最佳攝影。這個家族,是左翼的電影世家。至於張錚,九十年代移居加拿大,間中參演外國的電視劇。某夜收看明珠台播放的美國電視劇 Kingdom Hospital ,劇情是公立醫院的兇猛鬼故事(前身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血汗工廠),見到張錚演清潔工人,有兩句英語對白,對手是演外科醫生的洋人。另一次見到他,是一齣美國青春校園電視劇,他演理科教師,戴眼鏡,穿西裝,外表陳舊,用身體語言震懾思春期的小男生,沒有對白。

還有另一種做法,是起用台灣的演員,不管本省外省,總之能夠用國語演戲就行。剛去世的台灣著名演員柯俊雄 (1945-2015) 是好例子。他生於高雄,年輕時經常演國民黨抗戰英雄,年長之後轉型成為實力派,演過曹操。八十年代初,香港電台 (RTHK) 拍攝電視劇<香江歲月>,以戰後的香港歷史為題材,柯俊雄的角色是帶著資金和技術南下的上海實業家,是香港工業的奠基者。他的兒子(梁家輝)繼承了父親的工廠,需要面對六七暴動和勞資糾紛。今日重拍的話,柯俊雄的角色相信會由大陸演員(真正的上海人)飾演。故事從香港的日治時期(由 1941 年聖誕節開始的三年零八個月)講起,萬梓良的角色是走私的水上人,影射霍英東(提示:南沙+香港科技大學)。故事中的廣東人角色,由粵劇名伶和名票飾演,包括:鄧碧雲、阮兆輝、董驃。已故的董驃正職是馬評人(名句:我講馬,你要聽!),業餘愛好是唱粵曲。這種人,舊式中文叫「名票」(著名票友)。

盤點香港的上海幫

香港傳媒筆下的「上海幫」,是廣義的說法,泛指一群來自上海、寧波、江蘇和浙江的大商家。工廠老闆以外,還有航運業的董浩雲和包玉剛,以及電影業的邵逸夫。 1949 年大陸變色,他們帶著資金和技術南下,英國人讓他們開工廠提供就業機會,並且在工廠附近興建公共房屋,保證勞動力的供應。那是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的年代,生活環境惡劣,但總算能夠解決生計和住宿,可解燃眉之急。

「上海幫」的後人包括:前任特首董建華(董浩雲之子)、2012 年參選特首但是敗給梁振英(山東警察之子)的唐英年(江蘇無錫紡織世家的後人)、目前是立法會議員的田北俊和田北辰兄弟(父親是田元灝,家族祖籍安徽後遷居上海,從事紡織業)。換言之,「上海幫」的影響力從昔日的經濟層面,延伸至今日的政治層面。亦即是說,香港的特首選舉,背後牽涉一些歷史悠久的利益集團,又跟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派系鬥爭扯上關係,內情複雜,難以預測。幾十年前,「上海幫」為保身家性命財產南下香港。幾十年後,他們的兒孫卻要跟共產黨合作或勾結。中國政治之詭異,可見一斑,所以李嘉誠撤資是對的。至於今時今日的中國共產黨,到底還算不算共產黨(提示:鬥地主),這個大逆不道的殺頭問題,自己想。

此外,也有人把「上海幫」的概念延伸至香港的文化領域,代表人物:金庸(查良鏞)、宋淇、張愛玲、劉以鬯(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的靈感來源)。在 YouTube 可以找到宋淇編劇的電影<南北和>(1961) 的足本,如果 Auntie 把連結貼在這裡,可能會侵犯版權。我知道電懋電影公司消失了,但是不知道版權落入誰人手中。不想冒險,有興趣,請上網。劇情講述 1949 年後移居香港的上海幫跟廣東幫之間的文化衝突,採用喜劇化的處理手法,族群矛盾最後由已經融入本土的下一代戀愛成熟兩家聯婚解決。導演是王天林,他的兒子是王晶(提示:追女仔),青出於藍的徒弟叫杜琪峯(提示:黑社會)。演員名單:梁醒波、劉恩甲、丁皓、白露明、雷震、張清。演員之一的雷震多年之後客串演出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角色是張曼玉的老闆。男主角梁朝偉說,鏡頭以外,前輩跟晚輩說影壇舊事。

港產片專家會告訴你,邵氏一開始就走大眾化的商業路線,電懋電影公司的出品則比較中產、精緻和西化。宋淇的兒子宋以朗接受<明報>訪問時透露,當年父親編寫的電影劇本其實是直接改寫自西方的文學作品,例如 Jane Austen 的小說。上海幫跟廣東幫之間的文化衝突,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時至今日,海派文化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份,香港人不分省籍都吃大閘蟹,連鎖快餐店也提供平民化的上海菜飯套餐,是否正宗又是另一個問題。至於上海幫跟廣東幫聯婚,也很常見。如果你是真正的上海人,香港能夠提供很多你熟悉的東西(尤其是食物),而且是 1949 年之前的版本,因此要融入香港的生活方式並不困難。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香港金融行業的海歸派大陸專才和國產太子黨,不乏「上海幫」,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前記者>(三),日期是 2011 年 8 月 24 日。

照片:年輕時的董建華和妻子趙洪娉,這一對是上海幫和廣東幫聯婚。

來源:http://www.twwiki.com/uploads/wiki/16/1e/444750_4.jpg

YouTube 精選:

The Empress Dowager (1975) Shaw Brothers **Official Trailer**
邵氏電影<傾國傾城>預告片 (1: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xlY74SYv8
這是李翰祥執導的邵氏電影<傾國傾城>,盧燕演慈禧太后。

王傑:<一場遊戲一場夢> (4: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ZTXMaC8rs
這首歌是王傑的成名作,粵語版是<幾分傷心幾分痴>。

潘迪華:Rose Rose I Love You (1961)(玫瑰玫瑰我愛你)(3: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BR13uK31M&list=PLE1E7D986F4B8DDC6&index=7
年輕一輩透過王家衛的電影認識她。關於這首上海老歌的故事,請參考另一篇文章<雙城餘韻>,日期是 2008 年 7 月 20 日。關於作曲家陳歌幸的故事,請參考另一篇文章<永遠的微笑>,日期是 2008 年 6 月 1 日。

The Reynettes - Kowloon, Hong Kong (3: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0fkB9rbfjs
非常懷舊的英文歌,畫面是昔日的香港。

關正傑:<香江歲月>(1:5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Y1bbbTZZo
這是八十年代香港電台 (RTHK) 電視劇<香江歲月>的主題曲,作曲:顧嘉煇,填詞:盧國沾。劇中柯俊雄 (1945-2015) 飾演帶著資金和技術南下的上海實業家,姚煒(提示:趙式芝)演他的紅顏知己。柯俊雄和姚煒都演過白先勇筆下的人物。台灣公視把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改改編成二十集的電視劇 (2003),柯俊雄飾演主角阿青的父親,是遷台國民黨老兵,驚悉兒子是同性戀,悲憤交加,把他逐出家門。姚煒在八十年代演過電影版的金大班,那部電影的主題曲叫<最後一夜>,歌者是蔡琴,在 YouTube 可以找到。

尹光:<你阿媽大減價>(3: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GJVkDN67o
描寫上海幫跟廣東幫的衝突,低下階層的版本,是<噚晚夜個上海婆鬧我>,粵語歌詞:「噚晚夜個上海婆鬧我,我係都唔認錯,佢吱吱喳喳巴巴閉閉總之睬佢你就傻。」(書面語:昨天晚上那個上海大嬸罵我,我拒絕認錯,她吱吱喳喳沒完沒了,我懶得理會。)歌詞寫族群衝突,旋律來自古典音樂(海頓),這種融會中西的創意,是香港人的特色。這首歌,後來成為尹光歌曲<你阿媽大減價>(歌詞大意:你媽減價,你爸受惠,所以有你。)的一部份 (2:07)。來自廣州的張敬軒最近翻唱了<你阿媽大減價>,得到本尊(尹光)的稱讚,並且透過 Facebook 轉發。尹光是越南華僑,六十來歲。他的音樂根源是粵曲,歌詞不乏疑似粗口和色情笑話,因此跟主流傳媒絕緣。港式幽默,創意不絕,被香港網民譽為「緊貼潮流的前輩歌手」。張敬軒的版本也很搞笑,在 YouTube 可以找到。

Haydn Trumpet Concerto (3rd Movement): Wynton Marsalis, trumpet (4:4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5MSJcBb9o
這是<噚晚夜個上海婆鬧我>的原裝版,吹奏小號的 Wynton Marsalis 是美國的爵士樂手。

侯孝賢電影<海上花>(1998) 開場 7 分鐘一鏡到底 (8: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ew9zuuynA
清末的上海長三書寓飯局中,做生意的男人猜拳喝酒,各懷鬼胎的美女在旁觀。讀過導演侯孝賢的訪問,他解釋為何要用上海話:故事是吳語文學作品,用普通話會完全沒有味道,用真正的吳語又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聽懂,上海話是折衷的方案,既有吳語方言的效果,又不致於完全聽不懂。至於為何起用劉嘉玲、李嘉欣和潘迪華,他說是因為在香港容易找到會說上海話的女演員。參考 YouTube 上面的上海網民留言,片段中的上海話非常正宗,在今日的上海已經聽不到了。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紅薇 (1919-20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5%E8%96%87

維基百科:盧燕 (192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A2%E7%87%95

維基百科:王俠 (193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4%BF%A0_(%E6%BC%94%E5%93%A1)

蔡瀾:王傑
蘋果日報 2010 年 10 月 11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01011/14538996
節錄:想起王傑八九歲時,常來我家玩和吃東西,很少看到他的笑容,非常有個性,樣子可愛到極點,我非常喜歡這個小朋友的。和王傑的父母,交往較深,當年在邵氏宿舍裏一塊吃飯聊天,偶而,也和王太太打打台灣牌,賭注不大。父親王俠是我交情最深的演員之一,本名王振釗,西安人,隨父到台灣,空軍官校肄業,早年演話劇,後來報考丁伯駪的亞洲公司,開始拍台語片,好在當年是配音的,那麼多年來,王俠的台語還是不靈光。台灣電影進入了國語片年代,導演潘壘提拔王俠在<金色年代>擔任要角,潘壘到了香港,也把他一塊帶來,簽約邵氏當基本演員。回台灣後,王太太在鄉村的娘家,留下的地皮值錢,生活過得富裕,聽了也安心。但在香港又與王俠重逢時,發現他的經濟情況並不如傳聞中那麼好,剛巧在監製一部叫<不夜天>的戲,我請他拍了一角,片酬並不是很多,王俠說夠了,兒子愛音樂,有錢替他買一個電吉他就是。

維基百科:鮑方 (1922-200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E%91%E6%96%B9

人民網 2015-05-01:
鄧小平 75 歲登黃山偶遇「練霓裳」與神秘女星合影照曝光
http://cq.people.com.cn/GB/365409/c24703696.html

維基百科:張錚 (193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9%8C%9A_(%E9%A6%99%E6%B8%AF)

維基百科:六七暴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4%B8%83%E6%9A%B4%E5%8B%95
節錄:六七暴動,亦稱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英語:Hong Kong 1967 Left wing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當時參與、支持者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之為「反英抗暴」。現在一般公認其於 1967 年 5 月 6 日發動,於同年 12 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左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由最初的工人運動,演變成後來的炸彈襲擊行動。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後來有反英示威工人被打傷打死、暗殺、炸彈放置(涉及 1,167 個炸彈)和槍戰。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示威者衝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暴動期間, 1,936 人被檢控, 802 人受傷(包括 212 名警務人員), 51 人死亡。當時正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國大陸不少城市都爆發了支援「香港抗暴」的遊行示威,英國駐華代辦亦被紅衛兵搗毀。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他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六七暴動可算是香港發展的分水嶺,迫使當時的殖民政府改善施政。

維基百科:劉以鬯 (191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4%BB%A5%E9%AC%AF
節錄:劉以鬯 (1918-),原名劉同繹,字昌年,香港文學藝術家,上海出生,祖籍浙江寧波鎮海。香港著名小說家、編輯,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其作品<對倒>及<酒徒>分別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2046>。 2010 年,香港資深影評人黃國兆又把<酒徒>改編成電影。

香港影評庫:劉以鬯與電影(作者:潘國靈)
http://www.filmcritics.org.hk/film-review/node/2015/09/14/%E5%8A%89%E4%BB%A5%E9%AC%AF%E8%88%87%E9%9B%BB%E5%BD%B1

維基百科:柯俊雄 (1945-20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AF%E4%BF%8A%E9%9B%84

維基百科:董浩雲 (1912-198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1%A3%E6%B5%A9%E4%BA%91

維基百科:包玉剛 (1918-199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85%E7%8E%89%E5%89%9B

維基百科:邵逸夫 (1907-20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2%B5%E9%80%B8%E5%A4%AB

維基百科:田元灝家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B0%E5%85%83%E7%81%9D%E5%AE%B6%E6%97%8F

維基百科:唐翔千 (192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7%BF%94%E5%8D%83

開放的城市:唐英年專訪
免費雜誌<讀書好> Issue 94, July 2015
http://www.books4you.com.hk/94/pages/page8.html
節錄:(問:移民城市都有其一個融合過程,你在上海家庭成長,會否覺得六七十年代那種融合的氣氛跟今天不同,相對不太介意彼此間的族群身份?)唐:是有不同。我以上海那幫人為例,他們從前在上海時是以工商界起家的,到港後會反過來「歧視」廣東人,覺得他們讀書少、粗魯、又不懂上海話等。就如從前在紗廠的高層都是上海人,彼此間以上海話溝通,根本不會聘用廣東人,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只有上海人才懂得做這些事,事實也的確如此,那時的香港確實沒有這樣的工業背景,所以香港的工業革命其實是由這班上海資本家來港後才開始的。(問: 他們會否覺得自己是由一個先進的城市轉到了一個落後的城市?)唐:是的,會自覺比較優越,開始時的確這樣,但這很正常,香港廠家初到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時也是這樣,覺得自己來到這地方設廠,是老闆,所以本身一定有一種優越感,但很快就會融入當地。(問:那在行為上呢,會否有一些生活習慣上的差別呢?有一種自成一國的感覺?)唐:我不太清楚五六十年代的情況,因為當時的的年紀很小,但我知道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是上海人,有做玩具,有做電子的,但都是上海人,因為那個工業的底蘊也是由上海而來,所以成為一個圈子。

宋以朗博客<東南西北>:
上海人在香港:上海幫第二代的告白
(原載:明報 2006-10-01,作者:黎佩芬)
http://www.zonaeuropa.com/press009.htm
節錄:宋以朗,57 歲,生於 1949 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那年。他爸是香港國語片時代上海幫的開山祖之一宋淇,講述香港南北兩方人先天後天養成相互敵視的喜劇<南北和>的劇本,就出自他手。他又是<紅樓夢>七大翻譯專家之一。這些都是他來港以後的事。宋以朗出世 4 個星期,解放軍未到上海,他媽鄺文美抱著他,工人抱著他姊,他爸宋淇托著幾袋尿片,一家人乘飛機來香港。 0 至 5 歲,他耳朵聽的只有上海話,生日派對上的大小朋友,全是上海幫,當中有他姐的朋友蕭芳芳。念書了,第一次上幼稚園,一句廣東話也聽不懂。宋淇在燕京大學念比較文學,鄺文美則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文學。在上海時,經營賣藥、出入口等生意,有一條街的物業。初來時,帶著很多錢,一心想要信便信上海人,把錢存進上海人開的四海銀行。住在半山寶雲道,有架「幾巴閉」的私家車。

後來開銀行的夾帶私逃,他們由最有錢變成最窮,父母二人,逼著要外出打工,靠翻譯小說賺稿費。那是 50 年代中。其間,他爸認識了鄒文懷、胡金銓,上海人信上海人,被拉攏入了電影圈, 10 年裏,先後加入電影懋業公司,邵氏和嘉禾,拍國語片賣埠。那時香港人小,不是第一市場。當上製片,要找人寫劇本,宋淇去找「自己人」張愛玲。張愛玲剛移民美國,正在愁生活問題。圈內徹頭徹尾上海幫,會議室,片場裏,演員導演老闆,說的都是上海話。上海幫的沒落,是當步入 70 年代,生意愈做愈大。為了開拓台灣市場,他們意識要到台灣招人,於是有了林青霞、林鳳嬌。話事權小了,不能再用「自己人」。宋以朗在香港待至 1967 年,鬧暴動,他爸怕姐弟倆被他的知識分子身分牽連,把他們送出國。 03 年回港。由頭到尾,他對上海沒幾多印象。認知中的上海人,都是來自他的童年往事。他記得,拍<南北和>時他十一二歲,在片場玩。片中刻劃香港人眼中的上海人:古惑、識做生意、要當心呃晒你 D 錢。上海人眼中的廣東人:懶、默守成規、只懂走父親老路。「是我爸聽別人說的,可以說是那個年頭的寫照」。

香港電台 (RTHK) 電視劇:<香江歲月>
http://www.yesasia.com/global/%E9%A6%99%E6%B1%9F%E6%AD%B2%E6%9C%88-dvd-ep-1-18-%E9%A6%99%E6%B8%AF%E9%9B%BB%E5%8F%B0%E5%8A%87%E9%9B%86-%E9%A6%99%E6%B8%AF%E7%89%88/1020274623-0-0-0-zh_TW/info.html
節錄:自 1928 年成立以來,香港電台不斷製作優質節目。除了為人熟悉的<獅子山下>之外,在八、九十年代亦製作出以介紹香港歷史發展的劇集<香江歲月>電視劇系列。第一、二輯<香江歲月>於 1984 年至 1985 年間製作,共 18 集,雲集當年的編導精英和影視紅星,包括︰萬梓良、鄧碧雲、鮑起靜、柯俊雄、岳華、梁家輝、姚煒、張瑛、黃淑儀、顧美華等主演,以及劉國昌、李欣頤、張少馨和黃敬強編導助陣。故事背景由二次大戰時期開始, 1967 年暴動、 1972 年股災至 1980 年代中英談判、 1997 年移民潮,透過劇中的代表性的人物的遭遇、感情和生活環境,帶出香港人在戰後的奮鬥歷程。

財經茄哩啡:我的好友李嘉誠(作者:順叔)
http://caijingcarefree.blogspot.hk/
節錄:誠伯都要變相冊遷走佬,財經茄哩啡趁熱鬧,摷篇舊文應節。呢篇嘢, 2012 年年底寫的,而家再寫一次的話,題目會改做「香港最後一個買辦」。長和系今日的根基,在於當年狂掃香港物業,仲有吞併和黃港燈,都係在香港面對前途問題時所做的重要策略選擇,當年中國有需要在香港經濟上搵代言人中間人,英國撤出香港前亦有需要搵代言人中間人,呢個食大茶飯、巨額財富再分配的神秘三角時空,好難再出現,換句話講,長和系好難複制當年做大刁的條件。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當時生存落嚟已經唔係一件容易的事,當年的香港,臥虎藏龍,擁有無比商業眼光及毅力鬥心的資本家,比比皆事,最後跑出的一線大孖沙,最重要的,其實係政治手腕。當年長實收購和黃,包玉剛擊退怡和控制九倉,之所以取得英資大行的控股權,其中一個冇乜人留意的因素,就係民族主義情緒,英國人就算出更高價錢,華人小股東,都寧願將股份賣俾李嘉誠或包玉剛。今日香港個個呃住地產霸權,如果出現中資併購港資、僑資併購港資的大買賣,市場上恐怕再冇當年同仇敵愾的情緒了。(Auntie 的評語:寫李嘉誠的文章多不勝數,如果只看一篇,我會推介這篇順叔的舊文。他以買辦角色和主權移交為主線,重構李嘉誠的發跡史。順叔功力深厚,完全有能力寫正正經經的評論文章,那些粗口橫飛的財經分析, Auntie 懷疑是高人精密計算的結果,廢事俾 D 大陸人攞去出書賺錢丫嘛。正所謂:「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壹周刊> 1224 期 (2013-08-22)
Book A 封面故事:紅色權貴橫行中環 江澤民孫超級基金曝光
http://hk.next.nextmedia.com/article/1224/17030012
節錄:江澤民長孫江志成近日頻頻現身中環和記大廈的大本營。上週五正午離開辦公室後,乘專用七人車經落馬洲返大陸。

萬維博客:江澤民長孫香港刮金發大財
作者:汪海濤
http://blog.creaders.net/u/5661/201405/181302.html
節錄:香港<壹周刊> 1224 期題為「紅色權貴橫行中環江澤民孫超級基金曝光」,披露中共一批權貴家族子弟入主香港金融中心,他們先後入職國際投資銀行以作過渡,再打正旗號在港成立基金,向海內外富豪招手,然後大舉掃入國內企業。由這些太子黨任職的投資銀行,或成立的基金公司,動輒操控千億資產,財力相當驚人。其中有江澤民長孫江志成、汪洋女兒汪溪沙和女婿張辛亮、吳邦國女婿馮紹東等,<壹周刊>共點了十多位紅色權貴子弟的名。

相關的文章:

南洋幫(四)
2014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21.html
節錄:邵逸夫的競爭對手和生意夥伴中,不乏南洋富商。香港電影專家會告訴你,在五六十年代,有一間叫電懋的電影公司(提示:宋淇、張愛玲),曾經是邵氏的競爭對手。老闆叫陸運濤 (1915-1964),是南洋富商陸佑(提示:香港大學的陸佑堂)之子,上世界三十年代在英國的劍橋大學修讀文學及歷史。 1940 年回到新加坡,接管家族事業,名下的生意包括:橡膠園、錫礦、地產、銀行、酒店和娛樂事業,而電影是其中一環。

梁羽生寫劉天蘭的爸爸
2009 年 2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2/blog-post_15.html
節錄:翻閱梁羽生的散文集<筆劍書>,裡面提到不少老一輩的左派文人,都是有才氣、有內涵、有稜有角的人物。相比之下,今日已經打進特區政府權力核心的那一群民建聯政客(以及跟他們眉來眼去的「隱形左派」),簡直是下九流貨色。他們的嘴臉以及跟當權者的關係,只會叫人想起吳楚帆的另一金句:「食碗面,反碗底」。套用黃毓民的說法,香港的傳統左派是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枝葉凋殘壞死,主幹的生命力,可想而知。

雙城餘韻
2008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7/blog-post_20.html
節錄:陳鋼的<梁祝>經過香港的調校和包裝,成功地走向世界。他父親陳歌辛 (1915-1961) 所寫的幾首流行曲,例如<玫瑰玫瑰我愛你>、<永遠的微笑>和<花樣的年華>亦經由香港發揚光大,走向國際。而在傳播的過程中,香港為這幾首簡單甜美的情歌,添上複雜和苦澀的意義,反映出香港人世故老練的一面。

永遠的微笑
2008 年 6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6/blog-post.html
節錄:陳鋼的爸爸叫陳歌辛,媽媽叫金嬌麗。陳歌辛在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發配安徽白茅嶺勞改。一九六二年十月,金嬌麗帶著一個小木箱,撿拾丈夫的二百零六根骨頭,回鄉安葬。陳歌辛的墓,後來在文革期間被盜掘。父子都是作曲家,都用音樂紀錄自己的愛情生活。兒子用<梁祝>紀念初戀,而父親寫給妻子的歌,叫<永遠的微笑>,曲詞都是他的手筆,原唱者周璇。

留下買路錢(二)
2011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6/blog-post.html
節錄:交保護費,要交給有能力維持秩序的人。這個道理,生意人一定懂。在缺乏法治和治安不靖的地方,生意人的身家和性命都缺乏保障,正常的商業糾紛亦無法透過司法制度解決。生意人為求自保,需要尋找有力的靠山,保護費於是成為必要的開支。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商人必須托庇官府或者黑社會,才能保命。「紅頂商人」胡雪巖 (1823-1885) 是官商勾結的表表者。

去留之間
2013 年 7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6.html
節錄:香港的營商環境變化多端,風高浪急,充滿挑戰,去留之間,充份考驗生意人的眼光與智慧。八九十年代,英資開始部署淡出。華資接力的結果,是地產霸權坐大,成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未來是否會由往績欠佳以及肩負政治任務的中資接手,有待觀察。近年多宗的跨國收購合併活動均顯示,國家隊高價接貨的一刻,極有可能是派對終結,又或者是某個行業開始走下坡之時。

前記者(三)
2011 年 8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8/blog-post_1346.html
節錄:紅色貴族中,有一個獨特的族群,出自外交系統。他們也許是前外交官,又或者是外交世家的後人,通常是放過洋的海歸派、太子黨。他們集合家庭背景、人脈關係、高等學歷、外語能力和社交技巧等多項優秀條件於一身,因此頗受跨國金融機構的歡迎。他們的履歷表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曾經從事新聞工作,做過記者、編輯或者新聞官。

11/12/2015

For oriole: Noted with thks. Revised.

For cheung geng ho: 謝謝告知。這個博客內有另一篇文章提到徐大統、杜月笙和蔣介石之間的關係,請參考<留下買路錢>(二),日期是 2011 年 6 月 3 日。 謝謝你對潮州女人的讚賞,潮州男人的確不可愛,令「家己冷」成為香港的一股惡勢力。

For cheung geng ho again: 收到,謝過。

3 則留言:

Alicia Lie 說...

//當年的父親編寫的電影劇本其實是直接改寫自西方的文學作品,例如 Jane Austin 的小說//
Jane Austen

匿名 說...

范徐麗泰的父親徐大統是杜月笙的門生,杜月笙与蔣介石是結拜兄弟,青幫和國民黨有千絲萬縷的关係。徐在四九年後南來香港,蕭若元話自己跟徐有一面之緣,徐經常在公開場合穿着長衫,一副老江湖氣派。本地人中則以潮州幫最強大,可与上海幫分庭抗禮。商界有李嘉誠,楊成,劉火榮(大劉父親)、潘松溪(潘迪生父親)等,不在話下,白道有總華探長呂樂,黑道有向前家族,馬氏兄弟,吳錫豪(跛豪)等。我在老人院探望家中長輩時,遇上一位曾在跛豪身邊做卧底的退休警察,從其口中得知當年的「大撈家」幾乎清一色是潮州人,壟斷香港的白粉市場。我對潮州男人無甚好感,不過對潮州女人的克勤克儉,持家有道倒是十分佩服。

匿名 說...

楊成是楊受成的父親,其事跡可見於楊受成自傳《爭氣》(由陶傑代筆,單是潤筆之費有六位數)。潘迪生父親應作潘錦溪,一時筆誤,十分抱歉。順帶一提,大劉母親与跛豪有交情,今年劉老太過身,李嘉誠亦有親自出席其喪禮。而賊王葉繼歡(海、陸豐人)更曾在大劉父親的風扇廠工作過。所以,潮州人的確是人多勢眾,与潮州幫為敵,算你無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