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踏腳石
蝕頭賺尾?已經行不通了。
過去幾年,香港的舊媒體影響力明顯下降,跟傳統政黨(尤其是民主黨)一樣,面臨被邊緣化的命運,無力主導社會輿論的走向。作為參與政治或利益交換的渠道,舊媒體的問題,是高成本但是低效益,無法吸引上網成癮的八十後,員工頭巾氣重又喜歡搶佔道德高地(例如:明報)。結果是:燒錢快但回報低,難以管理,也難於抽身,只有急需政治籌碼的國產富豪(例如:馬雲)才會落疊(收購)。
幕後玩家見勢色不對,開始轉攻網上媒體,好處是成本低,入行障礙少(無須官府發牌),又適合年輕人的口味,申請維穩費會比較容易。問題是:新媒體的先天格局似游擊隊,編制不大,財源不穩,壽命不長。舊媒體停刊熄機裁員減薪,新媒體壽命不長職位散工化,人力需求下降,未必有能力吸納所有的傳理系和演藝學院畢業生。聰明的小朋友,選科擇業的時候,應該知道怎樣做。至於五十出頭的資深傳媒人,他們已經沒有退路。大半生投身夕陽工業,沒有其他謀生技能,難怪有人選擇收錢做打手(例如:薑蓉),寧願撕破臉皮也要替自己儲備棺材本。
隨著觀眾和讀者群的老化與萎縮,主流傳媒已經捧不紅甚麼人,難望要求年輕人入行賤賣青春。新一代的歌手和演員直接北上,或參加歌唱比賽(例子:GEM)或拍電視劇或拍電影,期望憑藉實力或運氣一夜爆紅,然後 28 省跑碼頭,巡迴演出,長做長有,賺人民幣。這一套,適合新移民、中港婚姻的下一代或海歸派北方佳麗,即是港女不敵北姑。今時今日,已經沒有人相信在舊媒體做幾年奴隸之後,就可以跳出去把名氣套現換磚頭,又或者釣金龜上岸嫁人,那是上一代的事。連香港小姐都不願意簽約 TVB,已經轉行的新聞部女主播只能做紙上明星接商演活動,可見這個行業已經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連拜金女子都不屑一顧。電視台編劇出身的製作人(蕭若元)狠批:免費電視最多只剩下十年壽命。
沒有北上的年輕創作人,則運用社交媒體自己捧自己,然後直接跟廣告商交易,勝在自己話事,無須被剝削。據說有 YouTube 紅人開設製作公司,替客戶拍攝企業宣傳片,開闢財路。Auntie 不懂拍片,又得罪人多,不想拋頭露面,於是利用這個博客做善事(請參考畫面右邊的捐款箱),替自己積福。互聯網科技把權力還給年輕人(例如:瀏覽量高有錢收)和消費者(例如:自己決定甚麼時候或地點看劇集)。是否擁有渠道 (Channel),已經不是這個行業的決勝關鍵。遊戲規則早已改寫,只是因循的人渾然不覺。這種情況,商學院語言叫 Creative Destruction(破壞性創造),因此互聯網是 Disruptive Technology(破壞性科技)。
撇開偉大的口號與包裝,暫時忘記那群自我感覺良好的資深傳媒人,香港的傳媒行業其實很被動。這個行業的技術主導權在西方國家,但是依舊受制於中國特色的金權政治,而舊媒體的商業模式又依賴廣告收入(過去幾年已經開始向社交媒體轉移),於是每逢經濟週期逆轉就帶頭裁員或結業,本質上是經濟寒暑表的領先指標 (Leading indicator)。互聯網的普及化與商業化,在香港是由九十年代中開始,至今 20 年,還沒有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是迷失方向還是無得救,自己想。
至於替主流傳媒寫專欄或主持節目,然後私底下開設顧問或公關公司接生意,又或者進行檯底交易(例如:跟莊家搵食的專欄作家向散戶推銷暴升暴跌的神仙股或者叫妖股),這一套,財經版依然有人用,但是由於股市交投淡靜,港股的走勢又越來越受大陸 A 股的影響,過去兩三年開始跟外圍(美股)脫鉤,甚麼門派的分析工具都派不上用場,股評人的市場價值其實也在下跌中,有些人的節目已經消失了。原因?據說是贊助商(發行衍生工具的外資金融機構)Cut budget。
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甚麼人會跟舊媒體合作,接受訪問建立曝光率與知名度?答案:藍絲帶、建制派、人事顧問(例如:呼籲大學生降低薪金要求的萍姐)、地產代理、保險經紀、金融推銷員、想籌集資金或放售生意的小商人、想泡花旦或女主播的生意人(提示:成功人士奮鬥故事)、來歷不明的國產暴發戶或紅色無間道、想做公職或人大政協然後染紅的專業人士(即是: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眼見共產黨魔爪伸入大學急於尋找出路的二三流本地學者、由失業中年轉型的神棍、食家、自然療法專家、旅遊或美容達人、造型顧問或時裝專家、自封的心理學家、愛情婚姻親子專家、人生教練 (Life coach),諸如此類。
結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勢已去,時日無多。一個被年輕人拋棄的行業,只能慢慢萎縮、凋謝、衰老、壞死。生死關頭,自顧不暇,不再是踏腳石了。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YouTube 精選:
[電影預告]<華爾街綁架直擊>(Money Monster) (2: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L2wuOmaFs
簡介:茱迪科士打 (Jodie Foster) 執導,佐治古尼 (George Clooney)、茱莉亞羅拔絲 (Julia Roberts)、積奧干奴 (Jack O’Connell) 主演。故事:財經節目主持人 Lee (George Clooney) 透過內幕消息成為受追捧的投資專家,散戶 Kyle (Jack O’Connell) 因為聽信 Lee 的分析而押上畢生積蓄,結果輸掉血汗錢,一怒之下帶同手槍和炸彈,硬闖直播室,脅持了 Lee 和導演 Patty (Julia Roberts) 以及全體工作人員,危機爆發加上電視直播, Lee 和 Patty 一邊力求自保,一邊跟時間競賽,竭力找出金融風暴背後的真兇。這部電影以股市黑幕為題材,適合股民及股評人。
相關的文章:
嫖客與馬伕
2015 年 6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17.html
節錄: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是集合一大堆基本功不穩,但是急於成名,然後試圖透過其他途徑把名氣套現的所謂「才子」、「名嘴」或「財經演員」。始作佣者,是邵逸夫。他開創的商業模式和管理之道,是名(氣)公司給你,利(益)你自己去找。經邵氏和 TVB 發揚光大,模仿者眾,令香港的主流傳媒成為一個重量不重質的行業,靠不斷入行的年輕人賤賣青春注入新血,直至被時代淘汰為止。
東尼(一)
2010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4/blog-post.html
節錄:本地股評人當中,有些在電子傳媒主持節目,私底下卻經營財經公關或者顧問公司(註一)。他們的私幫生意跟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之間,是否有業務往來,又或者存在著某種利益關係,對他們的公開言論又有何影響,自己想。東尼 (Tony Measor) 沒有這樣做,他已經一把年紀,有老人病,處於半退休狀態,每日除了寫專欄之外,就是玩填字遊戲、跟家人共聚天倫,非常 Laid back。
前記者(一)
2011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8/blog-post.html
節錄:至於財經記者跟上市公司到大陸或者外地視察生產設施(港式粵語叫「睇廠」),然後跟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基金經理、分析員和財經公關等一大堆人到夜店吃喝玩樂,也是常見的事。這一行是男人堆,收買男人用甚麼方法,自己想。
留下買路錢(六)
2011 年 7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7/blog-post_18.html
節錄:香港的傳媒機構向來不是好僱主,工時長和工資低是老生常談。不少人都說,這個行業缺乏事業發展的空間,不可以幹一輩子,不足以付託終身。尤其是在互聯網興起之後,主流傳媒成為夕陽工業,現有的傳媒機構,尤其是歷史悠久和有點江湖地位的,老闆和管理層都無心戀戰,不願意增加投資或者拓展業務,放盤求售的倒有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有「傳媒人」經營私幫生意,向生意人收保護費,是必然的事。在生意人的眼中,這類「傳媒人」跟「盤桔黨」沒有分別。
瓣數多
2014 年 8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0.html
節錄:主業的薪水不高或利潤微薄,又或者行內只有短期合約但沒有固定職位,不足以應付基本的生活開支。於是乎,個個都身兼多職,又或者經營私幫生意。這種情況,主流傳媒和娛樂圈很常見,原因是有名無利的人多。他們借助名氣,替私幫生意招客,結果形成惡性循環,老闆無意改善待遇。原因?反正你們會自己想辦法,而願意入行賤賣青春的年輕人又源源不絕,供應充足。
雞肋(二)
2013 年 8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17.html
節錄:如果有人能夠用行動證明, A 並非到達 B 的唯一途徑,還有 C、D、E 等方法, A 行業會立即被捨棄,求職者的數量和質素均會明顯下跌。「香港小姐」是好例子,近年參選佳麗的質素明顯下降,因為它已經不再是嫁入豪門又或者加入娛樂圈的唯一途徑。另一個好例子,是女主播公然違抗電視台新聞部高層的命令,自己私底下接工作,又或者是爆內幕博炒,然後轉行或嫁人。到了這個地步,在僱員的眼中, A 行業已經不再是踏腳石,而是真真正正的「雞肋」。
女主播
2010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20.html
節錄:究其原因,是女主播這個行業,越來越似空中小姐,入職的時候必須年輕貌美、口齒伶俐,但是職業生涯非常短暫,頂多幹到三十來歲就要轉行。有鑑於此,不少漂亮的女孩子,千辛萬苦入行,知道真相之後,唯有邊做邊發展副業,又或者忙於釣金龜,希望盡快上岸。女主播一般會讀書,但是她們所用的策略,本質上跟娛樂圈的拜金女子(也是大學生)無異,都是想趁年輕貌美,盡快利用名氣尋找出路,試圖轉換人生的軌跡。
狗咬人
2012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錄: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並非謀利,而是貪圖金錢以外的好處,例如:要脅需要民望的政府官員、向某個政治集團或者派系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打擊敵人、介入商業糾紛、公器私用、附庸風雅扮文化人、提高個人的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簡單地說,易手之後的傳媒機構,變成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利益輸送和交換網絡的一部份。生意人以為,進軍傳媒,等於用錢買權力。
南洋幫(四)
2014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21.html
節錄:今時今日,南洋富商眼中,香港的傳媒機構,不是用來賺錢的,而是用來對沖中國政治風險。走商業路線的文化產業,早已不跟商業原則辦事。南洋富商購入香港的傳媒機構,等於替府上添置籌碼、棋子、過河卒、歌姬舞女,一件次要的資產, Dog Business ,諸如此類。有需要的時候,權貴喜歡,立即奉上,至於歌姬的貞操、聲譽與性命,生意人從來不在乎。不是已經付了錢嗎?
燒錢生意、湊客之道、中港足球
2014 年 6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0.html
節錄:有些昂貴的玩意或燒錢的生意,是用來「湊客」的,即是跟 VIP 建立更緊密關係,方便「埋堆」(打入小圈子)。前者的例子:紅酒、茅台、錦鯉、古董、沉香木、羅漢松、高爾夫球。後者的例子:足球隊、主流傳媒、娛樂事業。既然只是工具,又或者是用來娛賓的歌姬舞女,燒錢的生意,死亡率高,不得善終,不是賣盤收場,便是關門大吉。管理上常見的問題,是大老闆無心經營,得過且過,又或者是外行領導內行,結果鬧出笑話(提示:王晶:老周電視台)。
黎智英(四)
2015 年 9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18.html
節錄:過去三數年間,香港爆發了幾場具備規模和影響力的社會運動(例如:反高鐵、反國民教育、雨傘運動)。過程中清楚顯示,傳統政黨和主流傳媒的影響力正在減退,它們不再是主導者,甚至是開始被邊緣化,既無力左右社會運動的發展方向,也不再扮演引導輿論的角色。如果捐款給民主派以及經營傳媒是黎智英的參政渠道或方式,現階段的他來到一個轉角位,需要思考是否還要繼續使用舊的渠道,還是另覓新的渠道。如果他選擇放棄舊的渠道,需要思考如何退場。
Fool me Twice
2014 年 12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2/fool-me-twice.html
節錄:為了改善形象,修改公司章程和組織結構,董事會加入一些德高望重的社會賢達,希望發揮名人效應,令公眾相信,公司已經脫胎換骨,前景改觀,評級由 Sell 變 Hold 甚至 Buy。這一招,是股市莊家的慣用財技。把 A 行業的「成功」方程式 Copy 落 B 行業,稍作修改,然後向不同的客戶推銷,是跨界精英的慣技,好處是節省氣力。這一套,做過 iBank 或 Consultant 的人一定懂,但是「資深傳媒人」好像不懂。
關漢卿、六月雪、高登仔
2014 年 6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節錄:在中港融合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之下,接近權力核心的行業相繼淪陷,在不同程度上被赤化(例如:傳媒、教育)。不少真正的人才,因為思想獨立,被體制所排斥,需要在體制以外的地方尋找發揮的空間。而官府管不到的互聯網,就成為一條出路、一個能夠自由發表作品的平台。壓迫越大,反抗越大。近年香港的網上創作,百花齊放,非常精采,比主流作品更好玩。以下選取部份有代表性的作品,並且提供簡單的介紹,供香港以外的網友參考。
20/05/2016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1 則留言:
東尼 (Tony Measor) 於2015年7月28日離世, 終年82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