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8年5月9日星期三

大辯論?


要加問號,因為疑點重重。

凡是智力正常的香港人,見識過回歸之後的幾任特首處理爭議性問題的嘴臉(提示:林鄭月娥+無聊問題),還有立法會內建制派議員(例如:陳健波+葉劉淑儀)封殺民主派議員(提示: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的手段,都不會相信今時今日的特區政府會真心誠意地聽取民意。而所謂的諮詢會,很大機會是一齣戲,劇本早已寫好,背後另有目的(某人的踏腳石?)。港式網絡語言:「我覺得呢(這)個人相當有嫌疑。」(出處:廣播事務管理局廣告)對,陰謀論。

問題是:為甚麼要叫「大辯論」?這個詞,在中國共產黨的語境中,不是好東西。(真正的)國情專家說:「大鳴、大放、大辯論和大字報」合稱「四大」,源於五十年代「反右」,到六十年代「文革」大盛,是「文鬥」的主要形式,曾經被寫進憲法, 1980 年修改憲法的時候被刪除。「大鳴、大放」是目的,意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大辯論、大字報」是手段、執行方法或表達形式。例子: 1966 年 8 月 8 日,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簡稱:十六條)號召紅衛兵「要充份運用大字報、大辯論這些形式,進行大鳴大放。」(來源: 1966 年 8 月 9 日的<人民日報>)。

國情專家說:「大辯論」並非和平地或獨立地進行,而是跟中共內部的重大政治事件(即是:派系鬥爭)有密切關係。香港人見識過的「更新版」,是政治立場接近民主派的學者被傳統愛國報章(例如:大公報)連續多日刊登文章批鬥(或者揭陰私),出入的時候也被來歷不明的人跟蹤、監視和騷擾(例如:戴耀廷)。那些文革式批鬥文章,本質上跟「大字報」沒有分別,只不過是換了發表渠道。

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是「團結―批評―團結」,是中共用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出自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日期: 1957 年 2 月 27 日),毛主席是這樣說的(節錄):「就是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按照我們的經驗,這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一個正確的方法。全國解放以後,我們對民主黨派和工商界也採取了『團結―批評―團結』這個方法。」(來源:<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369-370 頁)。簡單地說:定性、定調、統一思想,徹底排除某些可能性或消滅反對聲音。

不厭其煩地引用中共的歷史文獻,是想替小朋友節省翻書的時間。中港一體的代價,是今日香港不少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怪現象,都必須沿用中共的思路或鬥爭手法去解讀,否則抓不住問題的重心。沿這個思路以及方向推敲下去,「土地大辯論」這個說法的背後,是林鄭月娥試圖告訴中央政府或中國共產黨,特區政府正在處理香港最重要的「人民內部矛盾」(即是:房屋或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而處理手法師承偉大、光明、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亦即是「擦鞋」(粵語:示忠),又或者買保險(即是:如果沒有效用,不是本人林鄭月娥的錯)。對,擺偉光正上檯,哈哈。林鄭背後,有沒有黨委書記或狗頭軍師或紅色文膽,自己想。

特首及高官透過引入污染嚴重的國產中文來投誠示忠,不是新聞。這種不良風氣從董建華開始,到梁振英大盛(例如:舉措、方方面面),現在林鄭月娥也來這一套。即時的效果,是負責執行政策的低級公務員(例如:管理文化節目的康文署)以及無錢移民的尋常百姓(例如:公立學校師生)容易被捲入權力鬥爭,他或她因為不熟悉中共的詞彙、政治文化和權鬥歷史,不知何謂「政治正確」,要不戰戰兢兢,走上自動審查的奴隸之路;要不像已經醒覺的年輕人一樣,懶得理會,拒絕認命,起來翻桌子,在體制以外的地方(街頭或網上)爭取話語權。

換言之,那些在鏡頭前耍的(疑似)國產官腔,並非說給香港人聽的,真正的溝通對象是京官,所以要使用中共的語言。港官玩文字遊戲,甚至開倒車搞文字獄(例子:教科書審查、通識科試題),容易引火焚身,搞到自己兩面不是人(例如:教育局長楊潤雄)。萬一用「錯」字,更加會連累兒孫。不要以為鸚鵡學舌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官職以及替兒孫儲備愛國積分,看看老一輩的共產黨員的下場就知道了,十來歲已經入黨的老幹部,一樣會在滿頭銀髮的黃昏歲月出事(例如:胡耀邦、趙紫陽),證明這個遊戲並不適合半途出家的香港人。跟車太貼,不但容易出事,而且會死得不明不白。是你自己闖進這個紅色移動迷宮的,怨不得人。最壞的結局,請參考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 的小說<審判>(The Trial) 。這個故事有電影和舞台劇的版本,對比今日的香港,相似度令人心寒。

插圖來源:互聯網

YouTube 精選:

香港經典廣告:廣播事務管理局 (0: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OZFYtIAoc
出自這個廣告的金句:「我覺得呢(這)個人相當有嫌疑。」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香港網絡大典:廣播事務管理局廣告
http://evchk.wikia.com/wiki/廣播事務管理局廣告
節錄:廣播事務管理局廣告(現稱:通訊事務管理局廣告),是指由香港政府通訊事務管理局前身廣播事務管理局製作的政府宣傳片,曾經流行多年,亦是少數由 1990 年代(1998 年)播映至今的廣告,裡面不少對白成為網民的口頭金句,例如:「我覺得呢個人相當有嫌疑。」

李碧華: 林鄭的「母語」好無聊
蘋果日報 2018 年 5 月 5 日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article/20180505/58151257
節錄:問任何一個香港人:「你的母語是甚麼?」,都可以坦誠回答:「廣東話。」粵語不是方言,也不是地域變體的語言,粵人說粵語,不能政治化官式化以普通話為正規語言教育,忘本是兩頭唔到岸。香港人向來瞧不起 777,除因只是個政治妹仔,表現得吮舐媚主,還欠是非之心法治精神,向賣港奴才傾斜,說她「好打得」已是反諷,林鄭連議員問:「你嘅母語係乜嘢?」時,竟一臉鄙夷望也不敢望:「對唔住,我唔答呢個無聊問題。」「無聊」?「無膽」而已,一個連父母、祖宗都無膽面對和承認的奴才,還可指望她維護港人文化、福祉、本土風俗、核心價值嗎?有奶便是娘,只愛飼以假母乳的富貴後底乸,忘記生母了。

林鄭:取消 150 單程證解房屋問題說法混淆視聽
立場新聞 2018-04-11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林鄭-取消150單程證解房屋問題說法混淆視聽/
節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出席立法會回應議員質詢時,提及房屋供應問題。她指有人認為只要禁止單程證人士到港就能解決房屋問題,想法是混淆視聽:「有時聽到反對開拓土地的人說,香港有很多土地,有 270 萬住宅單位, 250 萬戶家庭,有足夠房屋,或是說不讓內地人每日 150 名(單程證)配額,香港就沒有土地房屋問題,這些完全是不切實際、混淆視聽。」她指房屋供應量近年持續下降,現時大幅落後進度兼且供不應求,唯有大量開拓土地,才能回應市民的期盼。政府亦會努力進行短期的措施。

曾鈺成倡發展商主導發展農地
蘋果日報 2018 年 5 月 7 日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507/20383306
節錄:為期 5 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已展開,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私人發展商逾千公頃新界農地的選項被指涉及官商勾結,爭議不斷。雖然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明無預設立場,但小組成員曾鈺成牽頭的香港願景計劃表明支持選項,建議由私人界別先綜合分散土地,再向政府提交建議書,並成立管理局審理項目。香港願景指,現時新界農地形狀不規則,又面對社區及基建設施不足等問題,建議實施全面土地調整計劃,鼓勵私人界別如發展商及小業主等先行商討和集合土地,並向政府遞交土地發展建議書,協商酌量放寬發展限制,長遠建議成立管理局審理項目,釋除官商勾結疑慮。(Auntie 的評語:曾鈺成替地產商開路?)

明報社評:官商勾結須嚴防 因噎廢食沒必要
2018 年 5 月 8 日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508/s00003/1525716393498
節錄:土地大辯論涉及 18 個選項,發展新界私人農地,是其中一個爭議甚多的短中期選項。政府希望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新界私人土地,惟不少人擔心出現利益輸送,普羅大眾得益多寡未知,發展商卻肯定財源滾滾。從政府角度看,公私營合作是「快、靚、正」,未似引用<收回土地條例>般有法律風險,可是市民憂慮官商勾結亦非無因。本港短中期土地短缺嚴重,凡是可以大幅增加供應的方法,都應該考慮,沒必要因噎廢食,惟當局必須為公私營合作提出一套完善機制,嚴防官商勾結,始能贏得公眾信任。由政府成立一個具有法定權力的公私營合作管理局,由體制外具有公信力的社會人士主持大局,廣納官方和民間有識之士作為成員,以公平公開原則處理公私營合作安排,是爭取市民信任的方法,值得政府認真考慮。(Auntie 的評語:日月神教用社評替曾鈺成抬轎?)

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 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
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明報 2018 年 5 月 6 日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506/s00005/1525543291837
節錄:他來到「土地大辯論」桌上的另外一方,成為「民間土地資源專家組」其中一員,與政府委任的「土地專責小組」正面對陣,日前諮詢文件出台,用結論來開始討論,定調香港現時屋住情况「貴」、「細」、「擠」,唯有持續增加土地供應,方可紓緩住屋需要,鄧永成沒好氣。「我一向都說整個大辯論是廢的,今天香港面對的不是供應問題,而是公義問題。」納米單位又細又擠,是因為樓價高企,唯有將貨就價,將面積縮細:「但政府便不斷告訴你,我哋要增加供應,問題是供應增多後依然是納米房來。」最後招致很大的惡果,就是令到整個制度千秋永續,表面上拗覓地選項,實質是將至為核心的問題暗渡陳倉,然後大型辯論完結,政府便去馬。」(Auntie 的評語:星期日副刊寫反對派學者的觀點,兩日之後的社評卻替建制派抬轎,日月神教精神分裂?)

學者抨土地大辯論 違真正策略性規劃
星島日報 2018 年 5 月 6 日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php?id=1796417&target=2
節錄: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表示,土地大辯論再次證明香港的土地規劃缺乏策略思維。即使再增加土地,不改變制度或政策,反問「如何保證土地真的會惠及有需要的人?」她認為,政府只邀請市民去選擇創造土地的方法,所做的評估和往後的發展都是用現有的機制,認為難以採用同一思維,去解決這個思維系統所產生的問題。她直言,現在大辯論跟真正的策略性規劃是背道而馳,因政府未能公布每個選項會如何使用、以及達至甚麼目的。(Auntie 的評語:土地大辯論 = 只有選擇題的問卷 OR 中式茶樓的點心紙 OR 小學生的工作紙。)

朱凱廸:「土地大辯論」為何缺乏願景?
獨立媒體 2018-04-19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6477
節錄:林鄭月娥的所謂「土地大辯論」,歸根結柢只是一個政治公關操作(由曾俊華的右手羅永聰操刀),借用自己製造出來的房屋危機,為一個合法性成疑的特區政府,推動既得利益集團的開發「願景」。伍美琴老師這篇文章寫得客氣:增加土地供應只是「下游討論」,卻掩蓋了真正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源於香港特區管治的三大特點,一是不由自主,大方向由北京操盤;二是被「功能組別」利益集團綁架;三是「一國兩制」破產後,現有制度缺乏合法性,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林鄭的所謂土地大辯論,延續梁振英的民粹操作,借住屋危機在一般市民中間產生的焦慮感,一方面消滅過去十多年城市社會運動對於土地/房屋壟斷的挑戰,另一方面為地產商釋放農地儲備掃清障礙,繼續點石成金。對上一次特區政府類似的成功操作,已經是 2004 年借經濟衰退和樓市崩盤將租務管制取消及賤賣公屋資產,今天的意識形態巨浪,比當年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戰意的香港人,絕不能掉以輕心。

土地大辯論:林鄭的底牌(作者:阮穎嫻)
明報 2018 年 5 月 8 日
https://news.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80508/s00022/1525697283428
節錄:今次土地大辯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說「沒有前設」。他沒有說錯,他這份公職就是以一個稍為中立的角色去收集公眾意見。他也頂住了商界的龐大壓力,把高爾夫球場(私人遊樂場契約土地)都納入建議之中,所以我相信他是盡力做好這個角色。小組沒前設,但林鄭月娥有。林鄭的底牌,就是推公私合營發展私人農地,非常清晰,其他土地供應選項都是次要。林鄭的如意算盤就是依照施政報告所說,推她的置業階梯,增加「綠置居」及「首置樓」的資助房屋供應;第二就是「派餅」,令支持她當選的商界尤其是地產商繼續有錢賺,鞏固支持,幫助連任。

地產小子:土地大辯論誤導市民
蘋果日報 2018 年 5 月 9 日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80509/58169755
節錄:最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開始「增闢土地你我抉擇」的公眾參與活動。在七十多頁的書冊中,以「樓價高、租金貴、上車難」作引子,再說明香港的土地需求和現行土地供應策略,以及列出多個土地供應選項。在整個諮詢中,政府只說增闢土地,卻從來沒有承諾為普羅市民提供可負擔和適合長期居住的房屋,近日年輕夫婦及一名嬰兒擠進馬鞍山 219 呎劏房新樓的現象,就是香港居住質素大倒退的寫照。即使土地供應大增,政府同樣可以將全數新增住宅用地,賣給地產商興建豪宅與劏房,以天價售予強國豪客和投資者。普遍香港人除非「識投胎」、「靠父幹」,否則一世也無法安居。從這本書冊的設計,可以看到政府這次諮詢,有誤導市民的嫌疑。到底政府是次增闢土地,是為了市民?還是為了高官和地產商?大家有目共睹。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官方網頁
https://www.landforhongkong.hk/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andforHongKong/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任命 (01/09/2017)
https://www.dev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1054/gazette_notice_c.pdf

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2018-04-26: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記者會開場發言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04/26/P2018042600782.htm
節錄:以下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今日(四月二十六日)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記者會的開場發言:專責小組於二○一七年九月成立,目的是推動社會廣泛討論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利弊、優次及取捨,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然後提出一套整全建議,讓政府制訂開拓土地工作的整體策略。專責小組認為有 18 個土地供應選項有潛力提供額外的土地,並備悉政府曾就個別項目及相關土地用途的政策進行研究工作,亦曾就部分建議進行諮詢,相對而言較能掌握土地供應的實際潛力及時間。有一些選項則由社會上不同持份者提出或倡議,部分屬概念性,具體可行性有待詳細研究。此 18 個選項現階段沒有優次之分,為了讓公眾容易掌握,專責小組基於預計個別選項最快可提供額外土地的時間性,將 18 個選項歸類為三大類,分別是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

特區政府發展局:增闢土地 你我抉擇
2018 年 4 月 29 日
https://www.devb.gov.hk/tc/home/my_blog/index_id_280.html
節錄:提供穩定及可持續的土地供應,以應付香港不同的發展需要,是政府的施政重點。由行政長官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小組)自去年 9 月成立以來,共舉行了 14 次會議,全面、宏觀地檢視 18 個土地供應選項。上星期,小組正式展開為期 5 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希望讓公眾掌握不同土地供應選項的基本資料,一同討論當中的利弊和優次,作出取捨和抉擇。現階段政府會小心聆聽各界的意見,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礎。日前,我邀請了小組主席黃遠輝分享公眾參與活動的工作和期望。

團結香港基金解構土地規劃的不足
2018-04-17
https://www.ourhkfoundation.org.hk/zh-hant/media/18/土地/團結香港基金解構土地規劃的不足
節錄:基金會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表示:「由於政府過往「估得低」,土地「造得少」,使市民現時「住得細」、「住得迫」。而政府亦繼續低估未來的土地需求。我們相信「香港 2030+」並未計入需要改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減低人口密度和解決寫字樓、酒店及零售、會議及展覽、醫療機構、體育康樂用地及其他關鍵配套設施的現有短缺。」黃元山續說:「任何在現有已發展土地上發展的方案都只會增加人口密度,使市民「住得更迫」。如果要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使大家「住鬆一些」,便必需要尋求新的土地供應。而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是在維港以外水域進行大規模填海。與其他土地供應渠道相比,填海是唯一可以提供大片平整、優質土地的長遠解決方法。」

書名:中國大陸政治術語
作者:李谷城
出版: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2
ISBN:962-201-505-0

書名:大陸流行詞語 800 條
作者:何佑安
出版:遠流(香港)出版公司 1993 年 7 月初版
ISBN:962-7848-12-3

墳場新聞:我們需要研究匪情嗎?
12/15/2015
http://cemeterynews.org/?s=匪情
節錄:外國外交界常常稱讚某某外交官為「中國通」,這話我一直想不明白,因為中國之大、造假之繁多、非法勾當之盛,真的有人能知通摸熟嗎?董匪建華建議香港青年多認識中國、多接觸中國。雖然出發點不同,但這個建議我是同意的。研究匪情是必須的。中國問題,從不可能在三言兩語說清楚。但所謂國情研究重要嗎?重要,得借鏡參考反省之用。而且恐懼是源自無知的,當你認清中國政治的腐敗、中國人的自私,你大概不會再覺得我們北鄰的是一個值得恐懼強國,也會明白世界怎麼會看不起這個國家。

李怡:審判
蘋果日報 2018 年 4 月 25 日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425/20371906
節錄:想起卡夫卡和他的小說<審判>。卡夫卡 (Franz Kafka) 生於 1883 年,1924 年去世。<審判>寫於 1914 年,距今超過 100 年了。沒有真正完成,也沒有計劃要出版,手稿由他的好友 Marx Brod 保存,於 1925 年在德國出版。出版後迅速被譯成十幾種文字,並風行全球。幾乎所有的評論都認為,這小說表現了現代人的絕望與困境,沒有因為過了百年而失去現實意義。荷李活兩次改編成電影,意大利改編成戲劇。「想必是有人誹謗了約瑟夫.K,因為他並沒有做甚麼壞事,一天早上卻被逮捕了。」卡夫卡以此作為小說開頭,帶我們進入現代文學最荒謬、最恐怖的夢魘。 K 陷入了一場漫長的審判。他不認識自己的法官,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認識自己的律師。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甚麼,但他被認為有罪。審訊被不斷拖延,他在保釋期間到處找人說情幫忙,但每一步都把他推向罪的深淵。終於他在 31 歲生日那天被處死。

Wikipedia - The Tria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Trial
Extract: The Trial (original German title: Der Process, later Der Prozess, Der Proceß and Der Prozeß) is a novel written by Franz Kafka between 1914 and 1915 and published posthumously in 1925. One of his best-known works,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man arrested and prosecuted by a remote, inaccessible authority, with the nature of his crime revealed neither to him nor to the reader. Heavily influenced by Dostoyevsky's Crime and Punishment and The Brothers Karamazov, Kafka even went so far as to call Dostoyevsky a blood relative. Like Kafka's other novels, The Trial was never completed, although it does include a chapter which brings the story to an end. After Kafka's death in 1924 his friend and literary executor Max Brod edited the text for publication by Verlag Die Schmiede.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is held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Literature, Marbach am Neckar, Germany. The first 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by Willa and Edwin Muir, was published in 1937. In 1999, the book was listed in Le Monde's 100 Books of the Century and as No. 2 of the Best German Novel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kipedia - The Trial (1993 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Trial_(1993_film)
Extract: The Trial is a 1993 film made by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based on Harold Pinter's screenplay adaptation of Franz Kafka's 1925 novel The Trial. Directed by David Jones and produced by Jan Balzer and Louis Marks, the film stars Kyle MacLachlan and has cameo appearances by several prominent British actors including Anthony Hopkins, Juliet Stevenson, Alfred Molina, David Thewlis, and Michael Kitchen. The film was shot in Prague and Kutná Hora.

相關的文章:

登上懸崖峭壁的女子
2017 年 3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3/blog-post_29.html
節錄:工作上,林鄭月娥面對一大群紅色背景的毒男(狠毒男人)。在經濟層面,林鄭月娥同樣面對紅色勢力所帶來的挑戰。英資裁員(例如:匯豐、渣打、國泰),外資金融機構的後勤部門遷移到東九龍,把中環的甲級商廈讓給中資。人傻錢多的中資繼續高價搶地,令麵粉(地價)貴過麵包(樓價),華資地產商見狀讓路。中資進駐資產市場所帶來的扭曲,普羅大眾都感受得到。

失控中佬
2017 年 6 月 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6/blog-post.html
節錄:獅子山下,香港精神,其實害死不少人,尤其是以事業為重的男人。部份男人在向上爬的過程中,長期被組織或制度壓迫,但是不敢反抗,也不敢走獨立自主之路,因為害怕付出沒有回報。老一輩的香港人從小被洗腦,以為死捱難捱就可以上位,結果性格扭曲、心理變態、保守虛偽、階級觀念重,只敢拿身份比自己低下的人出氣,下屬、新人、實習生和求職者成為熱門的選擇。

庶女奪權(一)
2014 年 11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1/blog-post.html
節錄:特區政府成立之後,葉劉淑儀於 1998 年 7 月獲得當時出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委任,成為香港的首位女性保安局局長。2003 年夏天,她因為推動二十三條立法(信我啦!)而下台,留學美國過冷河,回港之後,自組政黨(新民黨)。她的政治立場親北京、親建制,從不掩飾自己的政治野心,致力鞏固跟紀律部隊(例如:警察)的合作關係,因此經常被網民惡搞。

學壞師
2016 年 10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0/blog-post.html
節錄:大陸學香港的管理制度,也是一樣,資產市場(股市和樓市)的泡沫是好例子。去年七月初爆發股災,暴力救市淪為國際笑話。如今 A 股元氣未復,人民幣又存在貶值壓力,老百姓轉戰樓市保值,於是又輪到樓市過熱,而火上加油的,是把槓桿 (Leverage) 作用推到極致的「氣球貸款」(又稱:大額尾數貸款)。如果中國的地產泡沫是個隨時爆破的氣球,這種「氣球貸款」可能是最後一口棺材釘,而借到盡的炒家,則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樓市的第一批烈士。

國產財技
2016 年 3 月 1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3/blog-post_16.html
節錄:過去兩三年,中資積極在香港收購商廈和參與投地(例如:中信泰富、中國海外、萬科、雅居樂、碧桂園)。相比之下,地頭蟲(華資)則謹慎得多(證據:梁振英上台之後的三年內,李嘉誠的長實系甚少出手投地)。中資進而華資退的情況,同樣出現於銀行界(例如:越秀收購創興銀行)和証券界(例如:海通証券買大福証券)。中資入城,執行政治任務,接管具備戰略價值的行業,順便走出去兼轉移資產,一舉兩得。(提示:浴血太平山+誰情願寸地都給你霸領)

去留之間
2013 年 7 月 26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26.html
節錄:香港的營商環境變化多端,風高浪急,充滿挑戰,去留之間,充份考驗生意人的眼光與智慧。八九十年代,英資開始部署淡出。華資接力的結果,是地產霸權坐大,成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未來是否會由往績欠佳以及肩負政治任務的中資接手,有待觀察。近年多宗的跨國收購合併活動均顯示,國家隊高價接貨的一刻,極有可能是派對終結,又或者是某個行業開始走下坡之時。

Disintermediation(非中介化)
2018 年 3 月 28 日
https://xiaoshousha.blogspot.hk/2018/03/disintermediation.html
節錄:當中國自以為強大,不再需要香港這個中間人,匯豐有份栽培的首富李嘉誠(提示:和黃)選擇在這個時候退休。因為他明白,香港的水土已變,港人的買辦 (Comprador) 之路,已經走到盡頭。可見未來,香港不會再有另一個李嘉誠,也不會再有另一間匯豐,因為英國人的餘蔭已經被消耗得七七八八。至於香港的轉型之路,則受制於畸形的政治制度以及滲透各行各業的紅色勢力,註定困難重重。年輕人找不到出路,起來翻桌子,不難理解。

瓣數多(四)
2014 年 10 月 3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31.html
節錄:香港幾間華資地產商,都是綜合企業 (Conglomerate)。發展過程,大同小異。七十年代賣樓起家,上市之後作橫向式多元化發展。最初是拓展與地產相關的行業,例如:物業管理、零售、酒店、交通、公用事業。踏入九十年代,則順應潮流進軍電訊、科網和傳媒行業。中間又可能利用香港的賣樓收入,收購海外的基建項目。結果幾十年下來,公司慢慢演變成為一個以地產為主的多元化投資組合。

出口術(二)
2012 年 6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23.html
節錄:出口術,也有高低之分。如果任志剛是高手,一開口便驚動金融市場,那麼,香港的現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以及偉大祖國的中國影帝溫家寶,都是「低手」。他們的評論,沒有人會認真對待。港式粵語:「小學雞,得啖笑!」即是:幼稚兒童跟大家開玩笑。不約而同地,曾俊華和溫家寶的剋星,都是地產商。

疑似地產商
2015 年 4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4/blog-post.html
節錄:而緊隨市建局、領匯和港鐵的步伐,近年開始變得有點像地產商的,還有定位本是提供可負擔房屋(公屋和居屋)的香港房屋協會(提示:綠悠雅苑)。換言之,擁有地產發展商思維的公營以及半官方機構,又或者是沒有地產商之名但是擁有地產商之實的上市公司,好像越來越多。亦即係話:香港地,唔做地產,揾唔到食,賺唔到錢。(粵語:不涉足地產行業,無法在香港生存或發達。)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當權者的如意算盤,是試圖擺個姿態,表達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但是不會觸碰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即是:地產霸權,基金公司的利益,中港兩地人口政策的差異)。究其原因,當權者也許是不想得罪某些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地產商),怕會遭到報復或者反撲,累及兒孫。自私動機,不難理解。民國奇書<厚黑學>中,這種處事方法叫「鋸箭法」。

猴王爭霸戰
2016 年 4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4/blog-post_8.html
節錄:香港人會告訴你,新界的丁屋政策和丁權制度,便是那些帶毒的野果,用來腐化新界的原居民子弟,令圍頭佬變成一群惡猴。至於老猴王,回歸之前跟英國人合作,回歸之後則靠攏親共的建制派,是政壇的牆頭草。政治勢力的轉移及相關的金權交易,令到青山綠水消失(提示:竊聽風雲 3)。如何拆解?傳說中的「朝三暮四」變「朝四暮三」掩眼法?

愛國生意
2016 年 11 月 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11/blog-post.html
節錄:以為可以做福兒孫,結果變成禍延子孫。這盤生意的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 已經無法平衡了。那些小便宜、小甜頭(例如:人大或政協身份所帶來的各種好處),只不過是贏粒糖(粵語:得到糖果作為獎賞)。你所輸掉的,不是工廠,而是家族的聲譽,以及兒孫的前途。生意人不明白,中國共產黨每隔一段日子就會發瘋,然後犧牲一批追隨者。跟車太貼,容易出事。

09/05/2018

For 9527:請參考<紅色無間道>,日期:2017 年 9 月 20 日。

For oriole:好耐無見,你去左邊,研究韓劇?

For 米:有道理。團結香港基金話:在維港以外水域進行大規模填海是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關連人物:黃元山、董建華、鄭家純、陳啟宗、陳智思。順便問埋:「米都話生左個女咯」ricericemake.blogspot.com 是否搬遷了?

For 米 again:你買中 700?景仰!Auntie :)

6 則留言:

9527 說...

Auntie見多識廣,早年又投身過傳媒同金融業,善與人交。小弟真心想請教,我對大陸人極之反感同憎厭(講普通話的更甚),但工作上以致日常生活中又不能避開這些大陸人,請問Auntie有什麼良方妙計來應付佢地?

Alicia Lie 說...

To 9527

之前見到篇文,你或有用︰
https://www.facebook.com/pazukong/photos/a.2007886759444126.1073741828.2007814566118012/2192434920989308/?type=1&theater

Alicia Lie 說...

多謝auntie重記得我;去左研究一帶一路可行性。XD

9527 說...

thanks

匿名 說...

建築行內流傳,整套大龍鳯只是劍指一招:填海。

且看是否準確。

匿名 說...

呀... 係呀,搬左去呢度

https://ricetruth.wordpress.com/

不過我基本上都無寫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