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

英吉利快勞


「英吉利快勞」,即是Anglophile ,「維基百科」的定義是:

An Anglophile is a person who is fond of English culture and England in general.

The term is often used in particular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ho ostensibly base their business, political, or social practices on like of or admiration for English models.

In some cases, Anglophilia represents an individual's preference of English culture to their own; or the belief that English culture is superior, or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history.

Anglophiles will often use the British English spellings of words, such as 'colour' instead of 'color,' 'flavour' instead of 'flavor,' and 'realise' instead of 'realize.'

換言之,崇拜英國文化的外國人。根據 Answers.com 的說法,前大英帝國殖民地盛產「英吉利快勞」。陶傑和董橋是中年「英吉利快勞」的表表者。少年版自然是扮巫師通宵排隊搶購<哈利波特>的小朋友們。當然,還有那位在鏡頭前死命捲舌頭發 R 音,唯恐別人聽不懂 Harry 的極品港女。

男女老幼「英吉利快勞」空群而出搶書,維園阿伯睇到眼冤,急火攻心,一定會催促德成局長盡快融入家中,為班細路洗腦。愛國老人其實無須動氣,崇拜英國文化未必代表港人懷念前殖民地主子,我們只是習慣了搶購標籤 (Label)。

在港人眼中,<哈利波特>跟名牌環保袋沒有分別。港人生活緊張,沒有興趣了解其他人,反正浮城內來去匆匆,犯不著浪費時間精力。慣常做法是在對方身上尋找熟悉的標籤,然後劃分等級,再決定是否值得花心思。<哈利波特>和英文口音都是標籤,本質上跟名牌服飾、住宅地址、學歷職業、家世人脈,甚至政治宗教信仰一樣,都是港人常用的分類方法。

講儀態,排隊搶購<哈利波特>的小朋友當然比不上安坐書房中,執筆指點江山、月旦人物的陶傑或者董橋。後者是資深的「英吉利快勞」,曾經在英倫陰雨中螫伏多年,見識過英夷醜惡的一面,只是下筆的時候懂得避重就輕。因為大家都明白,行走江湖,需要一個得體的標籤,好讓自己被歸入「正確」的等級,得到較好的待遇,有較高的議價能力。這個道理,排隊買書的小朋友也許不懂,但是替他們付鈔的父母一定懂。

崇拜英國文化,有時只不過是一種手段。

小圖:By 尊子(蘋果日報 24/07/2007)

24/07/2007

1 則留言:

Peter Ko 說...

當今華人,仍崇尚炫耀英美名校學歷、或生活經驗,西方國家唔介意甚至主動大賣學歷,唔怕華洋勢力此消彼長,因為真正既工藝精神文化,難以移植。

Indochine電影中,越南共黨份子,到處聲討親法貴族土豪或稅收買辦 tax farmer,活捉一個個身上掛滿法國勳章既土豪監生燒死;港人社會既崇英,恐怕只係hand waving,純粹作為label換取實利,未有真正Anglophile既層次,呢種「戀英」,與周身荷蘭水蓋既土豪慘被清算淚流滿面一樣可笑!華人只睇表面,不重實質,升遷唔係講關係就係只睇label,擁有名牌既人又以作威作福掩飾平庸,社會日久撕裂,具紅衛兵DNA既華人,終有一日又重回舊路,人數佔絕對多數既土炮幫,會清算「海歸」幫;又或者,有幸得以150年來避開中國國內政治動盪既香港,會因此俾不幸既大陸人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