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8年2月15日星期五

陶傑 vs 梁文道 (二)


香港是商業社會,文人也是一種商品,需要經營。唸過商學院的人都學過「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 這個概念 。由產品推出市場開始直至完全停產為止,中間經歷四個階段:介紹期 (Introduction) 、成長期 (Growth) 、成熟期 (Maturity) 和衰落期 (Decline) 。上圖的橫軸是時間,直軸是銷量,需要詳細說明的話,請參考以下網頁:

http://www.quickmba.com/marketing/product/lifecycle/

陶傑

如果以時間、銷量和知名度來看,陶傑應該是處於成熟期。 1991 年從英國返港至今,陶傑已經出版近五十本散文集,算得上多產。翻開教科書,處於成熟期的產品面對消費者需求開始飽和、競爭加劇、銷量增長放慢和利潤下跌的局面,有需要擴大市場或者尋找新客戶,又或者減價促銷和改善售後服務。

陶傑一向走大眾化路線,近期更加是多元化發展,於網上選舉中入選「最成功跨界藝人」最後五強之列。多元化發展本來是對的,可以開拓新客源,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但是用於文化產業,這種策略有利亦有弊 ―― 陶傑正面對曝光過度 (over-exposure) 的危險。跟高流轉消費品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 FMCG) 不同,文人是「手作仔」行業,無法大量生產或者複製,必須親力親為,而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地盤太多,一日走幾場,不免精力分散,一旦產品質素下跌或者內容重複,就容易走下坡,步入衰落期。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香港人出名缺乏耐性而且口味轉變得快,面對重複的「中國式小農社會DNA」論述或者「中國無得救香港玩完」的結論,很快會厭倦。更可況,批判中國人民族性的文章,市場上早有不少替代品,例如柏楊、李敖、孫隆基和龍應台。老一輩,有魯迅、胡適和孫中山。

陶傑生於 1958 年,到 2008 年便年屆半百,到這個年紀要重新定位或者轉攻新市場絕非易事。文人從來心高氣傲,未必放得下身段,像陶傑這種性格巨星尤其艱難。另一個問題是陶傑的港式文字並不適合大陸和台灣讀者的口味,不利開拓新市場。國產憤青不會接受他對新中國的批判,學養所限也讀不懂他的英式冷嘲。用陶傑自己的話說:

「像紅樓夢裡那種對白,一語雙關,指桑罵槐,聲東擊西,表面在誇獎你,實際是挖苦,下一代的中國人越來越失卻了這種含蓄夾心的表達藝術。」

海峽的另一邊,以繼承中國文化香火自居的外省人只會視陶傑為另一個柏楊或者李敖,而習慣以閩南語和台式日語入文的本省人也跟陶傑格格不入。至於年輕一輩的台灣人,不管外省本省,都崇拜美國文化,對英國文化認識不深,陶傑沒有美國名牌大學的博士學位,對他們來說吸引力有限。

換言之,如果陶傑在香港市場走下坡,又或者因為某些原因失去地盤的話,他的出路不多。前車可鑑,黃毓民就是好例子。

易經的乾卦上九的占辭,叫「亢龍有悔」,意思是龍飛得太高,達到極點,不能再高又不能下降,進退兩難,悔咎不已。位高勢危,物極必反,東方的道家哲學跟西方的商學院理論不謀而合。

梁文道

論年紀和寫作年資,梁文道應該是處於成長期,或者界乎成長期和成熟期之間。他生於 1970 年, 1994 年大學畢業,大學期間開始參與社會運動和發表文章。他的著作數量遠低於陶傑,維基百科的相關條文中,只列出兩本著作的名稱,分別是<弱水三千:梁文道書話>和<味覺現象學> 。

翻開教科書,處於成長期的產品逐漸得到消費者的接受,銷量上升,產量增加令成本降低,生產商開始有利潤。成長期的策略是繼續改良產品質素和加強推廣,爭取提高市場佔有率。梁文道面對的挑戰,是應否為了開拓生存空間而淡化自己的反建制立場。

梁文道跟陶傑的分別在於一開始他走的是「小眾路線」 (Niche Player)(人棄我取燒冷灶)或者採取所謂的「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 (避開競爭激烈的主流市場)。好處是顧客比較忠心,跟生產者的關係比較密切,會視對方為欣賞對象、精神導師或者同路人。壞處是市場佔有率較低,在分銷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分銷商不願入貨或者入貨量少,或者有需要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

梁文道在台灣生活了十多年,文章具有明顯的台式風格,篇幅長,喜歡引用外國學術詞彙,會深入探討學術理論跟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緬甸僧人上街期間,他會介紹東南亞地區南傳小乘佛教跟亞洲東北亞地區大乘佛教的差異,以及討論佛門跟當權者的關係。有鑒於保育舊建築所引發的爭議,他主編的<讀書好>雜誌會專題介紹有關城市規劃的外國著作。

梁文道有意識地扮演社會運動理論家的角色,致力提升香港人的思想層次。其實他能夠在香港立足,已經是異數,也說明香港社會正在轉變中,公民社會正在成長。過去香港人是典型的廣東人性格,讀書是出於功利動機,對理論層面的爭論不感興趣,覺得這些東西是「三斤豬頭得把嘴」,即是「死剩把口」。香港的官府,長期由一群不學無術的中年官僚所把持,向來討厭挾理論要求對話和辯論的新生學院派。即使面對面坐下來,亦難有真正的溝通,皇后碼頭一役,林鄭月娥跟絕食人士鷄同鴨講,便是一例。

正因為策略和定位的差異,梁文道面對的問題,跟陶傑很不同。走「小眾路線」或者採取「藍海策略」,其必然結果是在香港他的讀者群相對有限,即使隨著公民社會的成長,他的銷量和知名度有增長的空間,但是他的作品依然難以達到大型出版社或者主流傳媒對數量的要求。

跟陶傑比較,梁文道更有條件開拓大中華市場,他的文章比較適合大陸和台灣讀者的口味,他們對理論層面的爭論有興趣,也習慣看長文。大陸和台灣的印刷傳媒有發表長文的空間,電子傳媒也有較多的文化節目時段。

然而梁文道跟陶傑一樣,面對華人社會無法避免的政治因素:從台灣人的角度看,梁文道是所謂的「僑生」。從內地的角度看,他是香港人,而且是熟悉台獨理論的香港人(梁文道熟讀「台獨教父」林濁水的著作)。換言之,海峽兩岸都把他當作外人。從當權者的角度看,一個喜歡扮演社會運動理論家的外人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下,拿來裝點門面,證明當權者的容人之量,但是統戰之餘必須小心提防。

在華人社會中,梁文道這類人面對雙重的風險:被官府敵視和被同志指責。如果他願意妥協,淡化反建制的色彩,會有比較大的生存空間,但是會開罪追隨者和革命同志,搞不好很容易變成陳獨秀。踏入 2008 年,梁文道還未到四十歲,還有反建制的本錢。再過幾年,他會否把自己重新定位,從小眾走向主流,又或者乾脆放棄香港,把事業重心轉移到大陸和台灣,值得留意。

15/02/2008

後記 (09/03/2008) :在網站<獨立媒體>讀到一篇梁文道發表於06/03/2008的文章,談到他開始把工作重心北移:

...一個良好的創意環境就算給不了太多的錢,至少要給人尊重。北京的報紙評選年度十大人物,作家和藝術家居然佔去一半;在香港當作家要受人重視,或許就得賣燕窩廣告。再說我所熟悉的媒體。一個學者能憑中央台連續每周地講<史記>而名揚全國,香港電視台又有「文化味」又受人注意的居然就是<志雲飯局>了。坦白說,最近一年,我不只辭去港台<頭條新聞>的工作,在內地<南方周末>等報刊上發表文章的次數也快要超過香港了,不是為了那日漸逼近香港的稿費,也不是為了以百萬計的發行量,而是為了一種群體理性討論的氛圍。在那裏,你或許會遭到很多反駁,但你起碼不孤獨,而且真有一種我們能夠改變現實的感覺。在那裏,觀念還是被尊重的,觀念還是有力量的。

(原載:明報06/03/2008)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全文見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309480

Revised 09/03/2008

後記/回應 (02/05/2008):

謝謝網友 chiu.ulysses@gmail.com 指出<陶傑 vs 梁文道 (三)>一個資料上的錯誤,已經修改有關的段落。29/04/2008 透過電郵收到這位網友的意見,張貼如下:

我在中學時期對陶傑很有興趣,讀遍他所寫的散文,還有他在不同媒體的節目。只要與陶傑有關,我也會捧場。很自然,對他的評論也看過不少。網絡上對他的片言隻語並不足道,分析得比較深入的,我看過有以下數位:潘國森<修理陶傑>、雷競璇〈罵人之種種〉、你引用的〈陶傑散文研究〉、東東心思社(http://www.kwuntung.net/)的數篇文章、安徒〈陶傑的醒目與憂鬱〉(獨立媒體網站),等等。

簡單來說,對陶傑的評論不外以下進路:(一)針對他的邏輯謬誤、引用失實,這是潘國森、東東心思社的進路;(二)罵他崇英、漢奸、文妓,這在網絡上隨處可見;(三)分析他的階級和犬儒觀,這是安徒的做法。在我看來,第三種進路最有價值,因為有助解答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何陶傑如此受歡迎?

我認為閣下所寫的文章有趣,一來是你的部份觀點我在其他文章裡看不到,二來是你把梁文道(另一位我也很有興趣的作者)也拉進來討論。尤其是第二篇,說產品生命週期,很多陶傑的評論者也忽略這一點。今日的陶傑,跟剛從英國回流香港的陶傑,觀點立場沒有什麼大分別,但表達方法和曝光率就差很遠了。同樣是說中國,明報時期的陶傑在罵的同時亦不時表達出惋惜之情,讀來頗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事實是否如此則另作別論);現在的陶傑是不會這樣,只會犬儒地嘲笑,喜歡的便會覺得過癮,不同意的也沒有辦法。因為陶傑是不會跟你講道理,他會完全跳過你的理據而否定你,用既定的習見將你打發走。他的觀點來來去去都差不多,基本上都走不出自己給自己定下的框框,所以閣下的分析便很對了。陶傑在台灣和內地都不可能受歡迎,所以他除了留在香港,繼續當搵食才子,便沒有出路。至於他會否成為另一個黃毓民,我看就不會,因為香港人始終是偽善,香港人需要陶傑令大家自我感覺良好。

以上是我的小小意見,寫得很粗疏,有空再談。

Revised 02/05/2008

4 則留言:

匿名 說...

好熟悉的product life cycle。谢谢博主的对比。我是大陆看客,虽然都是才子,陶杰的文章还是过于本土化对于我来说;再加上自己不懂粤语读起来很是吃力。

匿名 說...

陶傑在大陆应有一定市场,只要他从心而发,不是为迎合老板的观点。像朗咸平,有料,有骨头,是大陆人心中的英雄。

heartmomentum 說...

佩服作者

heartmomentum 說...

因梁文道在蘋果封筆吸引了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