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國產翻譯(三)


自絕於國際社會

多得六四事件,八十後出生的內地人,在成長過程中所接收的訊息都經過官方過濾,令他們對外國文化的認識非常膚淺和有限。即使出了國,亦難以真正融入西方社會,更遑論當翻譯,貫通東西文化。西藏暴動和奧運聖火傳送期間,中國留學生在西方各國的表現,就充份顯示出中共多年來實施思想控制的成果。

各種思想控制措施,是為了防止顛覆意識的輸入和傳播,藉此保護中國共產黨的政權。結果導致年青一代無法學好英語,思想難以真正跟國際社會接軌,變成一群喝狼奶長大的憤青,容易被當權者煽動和操控,成為新一代的紅衛兵。當然,權貴後人不受影響,他們都出國了,而且是用豆腐渣工程所侵吞的錢在英美等地唸貴族私立學校 (Private School)。

剩下沒有錢出國的內地年青人,只能靠翻譯水平低下的中譯本學習外國的文化和知識。The Translation Crisis in China 一文指出,不少內地憤青讀完中譯本之後一知半解(他們的英語水平不足以閱讀原著),也不明白問題出於翻譯上,就妄下結論認為原作者其實沒有甚麼了不起,憑甚麼拿諾貝爾獎(或者其他國際性獎項)!又或者妄自尊大,讀完半筒水中譯本,一知半解,就以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某一門學問,從此以權威自居,靠語言暴力四出嚇人。

由於翻譯水平低下,內地的年青人無法有效地學習外國的文化和知識,再加上受到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變得目空一切,囂張跋扈,容易激動。中國經濟的門戶也許日漸開放,但是年青一輩的中國人,精神上卻繼續自絕於外面的世界,無法跟西方社會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真正的交流。這種無形的障礙,短期之內難以消除,令中國無法在思想層面跟國際社會接軌。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亦因此而格外崎嶇難行。

對香港翻譯行業的影響

另一方面,國產翻譯雖然整體而言水準低落或者飄忽,但是由於費用便宜,近年不少香港的翻譯公司都在廣州和深圳設立分公司,或者跟內地的分判商建立固定的合作關係,直接或者間接地僱用內地人做翻譯,以保持邊際利潤。

扭開電視機,本地兩個免費的英語頻道(明珠台和國際台)所播放的外國電視節目的中文字幕,所用的人名地名,已經是根據漢語拼音翻譯出來,而非廣東話音譯,例如:Bill 譯「秉耀」, James 譯「詹時」,Tom 譯「滔明」,Christian 譯「奇俊」,Carrie 譯「凱莉」,Virginia 譯「弗吉尼亞」,Abudllah 譯「阿卜杜拉」。本地電視台放眼大中華,追求政治正確,放棄廣式翻譯,改用普通話音譯,原因可以理解。譯名都是其次,最大問題是內容錯得離譜,誤導英語水平不高,依靠中文字幕的本地觀眾(例如沒有錢到外國讀書的天水圍青少年)。隨手拈來兩個例子,來自國際台的旅遊節目 Lonely Planet(港譯:大地任我行)。

例子一:主持人 Ian Wright 在節目尾聲說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see you can easily burn out yourself" 中文字幕譯成「你很容易燒掉自己」,正確譯法應該是「值得看的地方太多,你很容易體力透支。」

例子二:主持人 Ian Wright 身處中東一間清真寺的地下密室內,旁邊有個當地人背靠牆壁,坐著低頭誦讀<可蘭經>。Ian Wright 看他一眼,然後轉過頭來,面向鏡頭,壓低嗓子說 "Here they pray around the clock" 中文字幕譯成「他們在時鐘旁邊祈禱」,正確譯法應該是「這裡二十四小時有人誦經。」畫面所見,密室內沒有時鐘。有理由相信,譯者只是拿著一份英文旁白稿,就動手翻譯,根本沒有看過錄影帶。

這些並非甚麼高深的英文,而是任何一個英語水平稍為過得去的人,都能輕易指出的明顯錯誤。可以想像,電視台把翻譯工作交給內地的翻譯公司代勞,又或者本地的翻譯公司接了電視台的生意之後,再外判給內地的翻譯員。

通曉日文的蔡瀾說過,香港不是沒有翻譯人才,問題是付錢的客戶一味要平,結果將貨就價。而英國通陶傑更有被內地人搶飯碗的慘痛經歷:在英國生活期間,他替外國企業翻譯文件,內地留學生為了搶生意,不但開出超低價,而且在外國企業的洋人高層面前污蔑才子,指他的譯文錯得厲害。陶傑慨歎,在英國做翻譯的外國人,不論是歐洲人或者中東人,都懂得團結一致,統一收費,保護民族利益。只有中國人為了搶同胞的飯碗,甚麼都做得出來。才子一怒之下,從此洗手不幹。

這種劣幣逐良幣的現象,源於付錢的老闆沒有文字鑑賞能力。又或者難得有鑑賞能力,但是在商言商,只想壓低成本,不願意為好文字付出較好的價錢。

以上種種都直接影響本地翻譯人才的出路。有經驗的,還可以專注財經和法律文件(例如:上市公司的招股書、業績報告以及各種法律契約)。這類文件要求專業知識(譯者必須熟悉財經術語以及普通法的專有名詞),價錢比較高,而且時間緊迫,短期內還需要留港。但是在本地大學主修翻譯,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將會首當其衝。受到外判趨勢的影響,他們要找全職的翻譯工作,會比以前困難得多。當然,他們可以轉投其他對語文水平有要求的行業,例如:文化、教育、傳媒、公關和廣告等,以解決出路和生計。

然而,翻譯是一門需要時間浸淫的學問,唸翻譯的缺乏工作機會,行內青黃不接的情況只會更加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新人沒有機會入行,有經驗的人又不願意割價又或者索性離場,而香港毗鄰大陸,翻譯費長期受壓,行內現有的公司,只能靠外判生存。結果是:整個行業沒有前景,不但青黃不接,水準亦難以提高。

(後記:以下文章談到香港翻譯人才的處境,有參考價值。)

題目:<翻譯問題>
作者:古德明
原載:蘋果日報 2009 年 8 月 7 日

問:我少時在大學讀商科,但對翻譯有興趣,現正攻讀大學的校外文憑課程,但最近發覺大學翻譯系碩士課程公餘進修時間不過兩年,和文憑課程相若。假如想轉行做翻譯,我要不要先讀文憑才讀碩士課程?哪家大學的課程較好?翻譯工作難找嗎?

答:今天,想學翻譯的人多,大學紛紛舉辦翻譯課程,課程優劣我了無所知,未敢置喙。唯一可以說的,是那些課程雖然不少旨在賺錢,但因僧多粥少,入學試或頗嚴格,要獲得取錄,恐怕不像校外文憑課程那麼容易。

論求職,具碩士學位一般已經足夠,不必先取文憑。事實上,即使沒有所謂翻譯專業資格,求職者只要在僱主的甄拔試中勝人一籌,也會獲聘。翻譯不一定要經翻譯系訓練才可以做。古今有成就翻譯家幾乎都不是翻譯系出身的。

但翻譯今天絕對不是理想工作。第一,就業市場上,翻譯職位不多。第二,翻譯員待遇往往非常惡劣。經過新中國中央政府六十多年薰陶,香港僱主十之八九不懂得鑒賞文字,也不在乎文字美醜。翻譯以至寫作,對他們來說,不必瀝血嘔心,只是機械式作業,兩三毛錢買你一個字已算闊綽。一個字賣兩三分錢的大陸勞工,就在案頭的電腦上。

盛世文章不值錢。我不贊成讀者棄商從文,特別是對文字還有點執着的讀者。

Revised 07/08/2009

1 則留言:

匿名 說...

扭開電視機,本地兩個免費的英語頻道(明珠台和國際台)所播放的外國電視節目的中文字幕,所用的人名地名,已經是根據漢語拼音翻譯出來,而非廣東話音譯,例如:Bill 譯「秉耀」, James 譯「詹時」,Tom 譯「滔明」,Christian 譯「奇俊」,Carrie 譯「凱莉」,Virginia 譯「弗吉尼亞」,Abudllah 譯「阿卜杜拉」。

最後兩個都由自可,前面嗰啲都係粵語譯名/可接受嘅中立譯名。當然你話嘉莉會唔會好啲,會,但凱莉都唔係太肉酸。但你連詹時都話係漢語拼音就知你無經過大腦就批評人哋啲翻譯囉。國際台當時有冇用中國翻譯,我無從得知但至少明珠台自己譯會落字幕翻譯員個名囉。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