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自報家門(四)


四代香港人

不少資深中環友,都是呂大樂筆下的「第二代香港人」(以下簡稱「第二代」,即 1946-1965 年間出生)。英文的說法是 Baby Boomer,即是「戰後嬰兒」。他們也許在內地出生,然後隨父母(戰後來港的「第一代香港人」)南下(例如:陳冠中 1952-),又或者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他們於七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受過殖民地英語教育,畢業之後剛好遇上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而中國大陸依然重門深鎖。

「第二代」當中,有些(尤其是港大校友)加入港英政府做政務官(例如:任志剛 1947-),有些加入商界(尤其是老牌英資公司),從 Management Trainee(行政練習生)做起(例如:張永霖 1948-),然後沿著企業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他們得享天時、地利、人和,步入中年之後,不少人在事業上都有一番的際遇和成就。好運的話可以被港英政府收編,晉身統治階層分享權力,差一點的也可以成為專業人士,過著舒適體面的中產生活。

呂大樂指出,「第二代」生於匱乏的戰後年代,他們通過以淘汰考試為主導的精英教育制度的考驗,視競爭為人人均需要服從的鐵律,並且(在上位後)將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 (Law of the Jungle) 發揚光大。呂大樂 (1958-) 自己也是「第二代」,在<四代香港人>中卻狠批「第二代」,認為他們在成長期間得到社會提供許多機會,上位之後卻沒有擔起歷史使命,為下一代提供一個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對年輕一代亦缺乏包容。

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是一本好書,薄薄的袋裝書,不夠一百頁,很快讀完,而且書價便宜(三十元),是港式茶餐廳的套餐價錢。這本書觀察敏銳,道出不少香港人的心聲,因此在主流傳媒以及互聯網世界都引發不少討論。學者著作能夠雅俗共賞,引起廣泛的迴響,在香港來說是異數,非常罕見。不少評論都指出,這本書的主角(或者應該說是大奸角),其實是「第二代」。

「第二代」犯眾憎,不但因為他們虛偽,而且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了別人的下一代。是香港人都知道,「第二代」裡面當官的一群,不但沒有為下一代造就發展空間,而且過河拆橋,一手拆毀曾經協助自己向上爬的社會階梯。九七之後,他們為了向偉大祖國投誠示忠,推行各項教育改革(例如:母語教學、微調方案、愛國教育、通識教育、三三四學制),令出身寒微的「第四代」(1976-1990 年出生) 成為白老鼠和公認的次貨,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能力,再無出頭的機會。香港家長提起教育改革,無不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正如呂大樂所指出,九七之後,「第二代」就算受到勞動市場的衝擊,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他們當中的高官或者高層,透過推行彈性僱佣制度、合約制和降低入職起薪點等各種措施,有效地肥上瘦下、成功自保。他們的下屬「第三代香港人」(即 1966-1975 年間出生) 因此被合法地剝削和壓迫,無法規劃自己的事業與人生。第三代上位無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從小被灌輸的「香港夢」(不論出身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以及向上爬)破滅。呂大樂說,「第三代」比「第四代」更懂得「第二代」的語言(包括理解字面意思以及推敲弦外之音),但是討厭他們的虛偽,只是苦於缺乏權力和金錢,難以抗衡。

換言之,「第二代」同時犧牲「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利益來自保和自肥。九七之後的香港當權者,跟內地的官員一樣,吃祖宗的老本,斷子孫的後路。他們的做法十分符合中國國情,證明香港正在迅速大陸化。

第二代對就業市場的貢獻

而「第二代」對就業市場的貢獻是:十年教改,公營教育體系已經爛透,無可救藥,中產家長以及大機構(尤其是跨國企業和投資銀行)已經對港產的大學生失去信心。於是出現一個非常諷刺的現象:港產的大學生,在自己的地方,給自己人歧視。連我這個「第三代」隊頭,拿著本地老牌大學的陳年學歷,若干年前見工時也聽過以下的說話(來自一個扮演獵頭族的鬼婆):We prefer overseas graduates 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wave length with our clients. 我的答案是(笑笑口):So you are suggesting that I am ET? (按:那份工應該是「假盤」,鬼婆見我旨在攞料,因此毋須同佢客氣。)

今時今日,有理由相信歧視本地學歷的情況只會有增無減。這個暑假,出身普通家庭的「第四代」,拿著九七後的本地大學學歷,到各大機構見工,會有甚麼際遇,可以想像。想聽年青人的心聲,請到本地各大網上論壇,然後點擊「求職面試」。

「第二代」當然明白自己所幹的好事,也很清楚就業市場的狀況。私底下,他們對求職面試的看法非常負面,我認識的一位銀行界前輩就講過:「叫我去見工,咪即係送上門俾人玩!」(廣東話:俾人玩=被欺負)他的另一金句是:「後生仔出嚟做嘢,千祈唔好諗住有嘢學!」(年青人出來社會工作,千萬不要期望可以學到甚麼!)從小朋友的角度看,他正一「屎忽鬼」(廣東話:屎忽=屁股,「屎忽鬼」乃英文 Asshole 之港譯)。前輩是典型的「第二代」,七十年代初本地老牌大學畢業,一輩子服務同一間銀行,從未轉工,有份賣「累埋兄弟」。前輩於金融海嘯之後退休,如今生活優悠。

正是:殺人放火金腰帶。

上了位的「第二代」通常把求職面試當做一場戲,又或者純粹程序上的需要,他們習慣把注意力放在幕後的權力爭逐之上,因為他們都是典型的「政治動物」(Political Animals)。上文提及的左丁山(香樹輝)在<蘋果日報>的專欄<GG 細語>中,寫到金管局總裁的任命,是這樣說的:

「凡係大機構招聘,即使在報紙賣晒廣告,從來都係形式,有頭有面有料之人,除非突然間儍咗,絕對唔會主動自動寫求職信嘅,梗係獵頭公司打電話上門游說,先至夠塵啦。劉健儀劉江華等人話要向寫咗百幾封求職信仍未找到職位的人交代,實在令人發笑,呢類人士即使值得同情,亦冇理由有資格做金管局總裁嘅啫。大機構搵到獵頭公司,其實已係心中有人,搵獵頭族代勞做場戲而已,又或者叫獵頭族搵十幾個人嚟揀吓,你估真係自動寫信應徵就得呀?」

直升機父母替兒女鋪路

以「第二代」的心態,當然不會容忍自己的孩子(第四代)在求職的過程中受盡奚落和欺凌,然後打一份月薪幾千元的 Dead-end Job,又或者做幾乎沒有底薪的推銷員,被老闆灌輸各種不良銷售手法,然後向老弱婦孺偷呃拐騙,萬一達不到指標就變成欠貴利,立即有(同一個老闆轄下的)財務公司上門收數。「第二代」口中說競爭是硬道理,擁護自由市場的規律,服膺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但是私底下絕對不會由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面對就業市場的惡劣形勢,他們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坐視不理。

「第二代」於是會動用自己的人脈關係為兒女尋找暑期實習工、全職的工作機會、生意夥伴以及投資者,甚至結婚的對象(因為婚姻也是一盤生意,是財富轉移的大好機會)。他們會透過「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展示自己的人脈關係,明確地告訴兒女的未來僱主(或者買家),自己是那一個小圈子的人,如果你僱用我的兒女,會有甚麼好處 (即是利益交換)。同時藉此機會,警告兒女的未來上司和同事,不要欺負我的心肝寶貝。他們也會自掏腰包,為兒女在主流傳媒購買版面或者時段,爭取曝光的機會,藉此提高知名度。他們亦會為兒女安排個人專訪、出書和製作商品。如果兒女選擇創業,他們也會出錢出力幫到底。

上了岸的「第二代」,比一般的中產父母更加著緊兒女的前途,更擔心兒女會成為惡性競爭的失敗者,也更害怕兒女向下流動。因為在港式思維中,這樣不但意味著他們為人父母的失敗,也意味著整個家族步向衰落,當中牽涉到許多利益分配(例如:政界、商界以及功能組別中地盤的劃分),不單是面子的問題。有錢有面、有權有勢的人比一輩子挨窮的人更怕窮,更怕淪落,這個道理,務實的香港人一定明白。「第二代」都是「直升機父母」 (Helicopter parent),Hands-on 到不得了,從子女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孩子的頭頂盤旋不去。他們向來積極介入、規劃和管理子女的人生,而就業是人生的重大關口,更加不能不管。

曾蔭權 (1944-) 就是一個好例子,九七前他涉嫌利用官威向醫務委員會施壓,藉此保障兒子的前途。1995 年政府通過<醫生註冊修訂條例>,當時曾蔭權的長子(曾慶衍1976-)正在英國修讀醫科。1996 年 10 月,曾蔭權用財政司辦公室的官用信箋,致函醫務委員會主席楊紫芝,指新法例推行過急,海外學子根本沒有時間作相應安排,促請醫委會修例,豁免海外醫科畢業生,免他們回港後要考試後才能執業。事件曝光後,曾蔭權強調自己無意以官職身分影響官員修例,但又說政府會協助醫委會修例。他是否公器私用,自己想。

相比之下,向來進退有度的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 (1952-) 就聰明得多。今年六月中,他主動致電商業電台的烽煙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分享對正生書院的看法。起初他心平氣和,但是當談到在電視上看見正生書院的學生哭泣,肥馬(馬時亨的外號)立即曬下男兒淚,在大氣電波中邊哭邊說:「點解咁樣對我哋嘅年輕人?咁樣傷害佢哋?係香港人嘅悲哀。」大半生縱橫財經界的肥馬為誤入歧途的年青人仗義執言,令不少人對他另眼相看。七月初(即是兩星期後),由馬時亨長女馬露明所創辦的 JEMS 教育中心正式開幕,根據傳媒的報導,該中心致力「為每位小孩帶來最大的潛能,通過為六至十二歲小孩提供的道德觀、社交概念及公民意識教育令他們成為年輕小領袖。」肥馬的哭腔跟他女兒的事業有何關連,自己想。中國人的古老智慧,是甚麼人騎甚麼馬,下屬不可以比上司聰明,難怪肥馬會捨棄煲呔。

還有另一個好例子,是某位女高官。她運用自己的人脈關係,令兒子毋須參加面試,就可以成為國際慈善組織的義工,到發展中國家見識窮人的苦況。去第三世界做義工都要靠人事關係?對,因為那是有名望的國際性慈善組織,有助執靓兒子的 CV(履歷表),講究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的跨國企業見了,會有分加。女高官見多識廣,為兒子設定高遠的目標,她不會像本地的中產父母一樣,讓孩子為中國人的慈善組織做義工,因為它們只會指派大學生替豪門二奶保管名牌手袋,又或者要求你認真地學習<奧運精神與儒家思想的關係>、<從舉辦奧運看中國的和平崛起>等材料,然後清晨四點起床,經過繁複的安全檢查手續,進入馬場乾站八小時,期間不准打傘。

曾蔭權、馬時亨和女高官都是典型的「第二代」,擅長計算,表裡不一。面對鏡頭,他們會說「年青人不要介意薪金,最重要是吸收工作經驗,為未來打好基礎。」私底下,他們會用盡一切方法,確保自己的人脈關係和社會地位,可以傳給下一代,以及保證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保持優勢。

香港變成階級社會

今日的香港,慢慢變成一個階級社會,父母的出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能爬多高。在求學或者就業的階段,已經不再是孩子之間的競爭,而是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競爭。沒有家庭背景的年青人,在就業市場上將會處於劣勢。間中有一两個窮孩子的際遇特別好,有望上位,尚未成功,就已經會被主流傳媒捧到半天高,附加大大隻字勵志標題:「你打我唔沉,勤力就會有位企」、「我得你都得,香港一定得」。然而,那是例外而非常態。今日的香港,已經是「明明(以前)得(依家)變咗唔得」。(廣東話:依家=現在)因此,不少香港土生土長的中產夫妻決定不生孩子,寧願養貓狗。

香港的娛樂圈是一個好例子,今日有許多不會唱歌不會演戲的新人都是有錢人的孩子,演藝界已經不再是讀書不成的窮孩子的出路了。近日橫掃書展的「o靚模」也許是例外,好幾位露胸滴奶的美少女據說都是新移民,是中港婚姻的優良產品,難怪一副戰鬥格。有身材的女孩子還好,可以藉「天賦」本錢殺出一條血路,男孩子就比較麻煩。周潤發 (1955-) 如果遲生三十年,今日恐怕沒有機會入行,要一輩子當郵差(發哥真的做過),因為 TVB 寧願簽有錢仔林峯,而藝員訓練班亦早已停辦。至於參選港男這條路,發哥後生好鬼瘦,就算他濕身激突,恐怕亦無勝算。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讀書不成、出身低下階層的年青人找不到出路,感到人生沒希望,青少年問題(例如:吸毒、援交、搶劫、盜竊、輟學)只會越來越嚴重。而低下階層的精英無法向上流動,也意味著整個香港的沉淪。

小圖:<四代香港人>的封面

參考資料:

再探四代香港人 與呂大樂對談
<讀書好>網上版(Jan 2010)
http://www.books4you.com.hk/28/pages/page8.html
節錄:其實我自己 (呂大樂) 並不是很用心跟進那個討論,部份原因是它與我原先期望出現的討論有所不同。我寫這本書原本是向第一代致敬,就是我們父母那一代。主要是因為當時我的父親過身了。結果變成是第三、第四代站一邊,然後第二代人站在另一邊,當中不幸是第一代人沒有出現在討論之中。原本我想寫第一代人如何栽培第二代,以及第二代又可能重新在第一代身上學到些甚麼,然後去幫助第三、第四代。但是這個現象卻沒有出現。部分原因是第二代人沒有參與討論,只有第三、第四代的參與,遺憾是沒有勾起第二代人對自己和對父母那代的反思。

呂大樂<四代香港人>(進一步:2007)
作者是社會學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歷史系,其後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近年集中研究香港的中產階級。
節錄:香港,有四代人。我屬於五年八班(即 1958 年),是戰後嬰兒潮(1946-1965 年間出生的小孩)的一份子。排在「戰後嬰兒」(第二代)隊伍後面的,是 1966-1975 間出生的一代(第三代),她們沒有怎樣經歷過所謂的「麥理浩時代」之前的英國殖民時代,青年時期遇上了香港前途談判,讀大學或踏足社會之前後撞正八九天安門事件。至於現處身隊尾的,主要是「戰後嬰兒」的下一代(即 1976-1990 年間出生)(第四代),或者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生活一直受到「戰後嬰兒」那一代人所支配。那誰是第一代?我的父母是第一代人。雖然他們並不是香港土生,卻(始料不及地)在這個地方待了大半生,見證這社會從戰後重光到走上工業化,再而踏上小康道路的歷程。

呂大樂:階級矛盾憎人富貴厭人窮?
(原載:明報 2005 年 5 月 9 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9939
節錄:九七之後,階級關係變得緊張,原因不是香港人突然性情大變,變得「憎人富貴厭人窮」,而是流動的希望減少,制度上的傾斜(例如所謂的官商勾結)便變得難以容忍。

香港的中產階級系譜
呂大樂(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香港基督徒學會:資料庫:<思>雙月刊:
第 90 期 (2004 年 7 月)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90/sze90-3.html#article
節錄:我們真真正正的留意到本地中產階級的來臨,是在七十年代中後期。基本上,中產階級的冒起反映出戰後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快速,在迅速的轉變中帶來了經濟及職業結構的變化,並因此而為香港人 ── 特別是年青一代 ── 提供了上向社會流動的機會。

呂大樂:逐漸消失的美國中產
<讀書好> 月刊 (2009 年 7 月) p. 28-29
節錄:(Not) Keeping Up With Our Parents: The Decline of the Professional Middle Class 的作者 Nan Mooney 指出,現在於美國成長的年輕人,為求晉身中產而努力爭取大學或以上的學歷。他們往往在求學的過程中已經欠下一身學生貸款,而更槽糕的是到了畢業之時,卻發現職場上很多工作的薪酬根本不足以幫助他們輕輕鬆鬆地還債。能給他們提供過著傳統中產生活的條件的職業,高度集中於財經及商業部門。擺在時下美國年輕人面前的問題相當明顯,要還債和取得(至少在物質上)比較舒適的生活條件,在職業與事業發展上,他們沒有太多選擇。若為追尋個人理想而從事社會服務或人文取向的工作,他們便要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就算是雙職家庭也難有積蓄。

大前研一:<M 型社會>(2006)
(中譯本由台灣商周出版)
節錄:所得階層两極化造成了中產階級社會的崩潰,新的社會分層型態,是低層階級和上層階級之上下两極移動,邁向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的「M 型社會」。中產階級正在消失,以僱佣機構為核心的一套職業生涯的生活秩序(包括年功序列主義及其所帶來的期望與生涯規劃、以事業為重的工作態度及倫理等)已變得不合時宜。

三浦展:<下流社會>(2005)
(這本書有內地和台灣出版的中譯本)
節錄:社會向下流動的趨勢成形,一個人有無期望並不是由其本人的資質和能力等所決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其父母親的社會階級所決定的。

曾蔭權被指為子利益施官威
(明報新聞網 2005 年 5 月 26 日)
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News.cfm?SpecialsID=39&News=87c870310d201f3f9ec4703a0d8a218f16c7f3b9d82e6f0380e64539b92e36

左丁山:<金管局獵頭>
(蘋果日報 2009 年 5 月 25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090525&sec_id=12187389&art_id=12795631

馬時亨哭正生學生(2009 年 6 月 16 日)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thread-777582-1-1.html

JEMS 教育中心:想孩子成為社會優秀的小成員?
http://baby.esdlife.com/smart-shopping/3236/jems/

延伸閱讀:

心湖淬筆:誰的世代論爭?一個階級視角的解讀
(2008 年 9 月 14 日)
http://mindtologos.blogspot.com/2008/09/blog-post_14.html
節錄:今天流行的「世代論」,有兩個版本。其一是天星皇后以來「行政官僚的中環價值大戰青年人的本土保育理念」,世代之爭被表述為針鋒相對的價值衝突;其二是呂大樂教授出版<四代香港人>後掀起的觀點,即乘經濟增長之勢發跡的第二代香港人,如何藉無微不至的生活安排扼殺第四代香港人—— 他們的子女 —— 之個性,價值衝突從此蒸發。不管哪一個版本的世代論,跟時下實實在在的青年都有相當距離。

網絡文摘:與曹仁超對話
(原載:<Milk>雜誌 2009 年 4 月 30 日)
http://obelia2.blogspot.com/2009/05/dialogue-with-cho-chi-ming.html
節錄:「點解我要讓個位出來?!對不對?我這個位置月入十幾萬,坐得好舒服,點解要我走啫?!我不單只不走,更專登不讓你上來!因為我沒有責任讓你上來的,這個位坐得我好舒服嘛!」

<為我們社會的未來建言>宣言聯署(2009 年 6 月 24 日)
發起團體: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http://hkdeclaration.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24.html
節錄:明明現今社會的個人發展空間和機會給既得利益者霸佔得七七八八,他們還以過來人的口吻,不斷向年青一代和經濟弱勢社群灌輸靠個人努力脫貧致富、自由市場沒有限制因此機會平等的想法。明明社會貧富懸殊的程度比得上第三世界國家,跨代貧窮不禁令年青一代絕望,可恥至極;那些自由市場的信徒,仍在四處宣揚「貧富懸殊乃經濟發達地區的必然現象,無須處理,以免妨礙社會整體的發展」。明明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與現實世界完全脫節,權貴的附庸和市場的信徒居然仍以「市場會自我調節」為由,阻止種種保護和關懷弱勢的政策和措施上馬。

從「隱蔽青年」看香港青年的弱勢處境
鄺震傑 (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青年幹事)
香港基督徒學會:資料庫:<思>雙月刊:
第 95 期 (2005 年 7 月)
http://www.hkcidata.org/database/sze/095/sze95-3.html#article
節錄:走在旺角的鬧市之中,不難發現在西洋街行人專用區兩旁的行人道,樹立了一排排「易拉架」,以及在旁的三五成群的年青男女業務推廣員向路人推介著林林種種的商品服務,計有電腦寬頻上網服務、學車優惠計劃、銀行信用卡推廣、長途電話優惠計劃,穿過這關之後相信閣下的手上已接滿了那些商品服務的簡介單張......這些街頭的青年人工作崗位越益普遍,但社會卻不曾過問,是基於我們對青年失業問題的理解 —— 只要青年人有工開便可!故此不論是勞工處、教統局,以及大大小小的社會福利機構都爭相表示自己對此問題的最佳回應是,為青年人提供在學或在職的身分。

YouTube 精選:

梁美芬:「大學生無錢嘅職位都要珍惜,僱主唔會僱用遊行嘅大學生。」
(有線新聞台 2009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SW86SW5a10&feature=related
城大之光兼基督徒典範(以點擊率計)。

黃毓民/梁國雄:「$4K 大學生實習計劃,叫人點生活呀?」
(有線新聞台 2009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4BVyFUetFQ&feature=related
毓民一貫青筋暴現,長毛難得陰聲細氣。

Revised 04/01/2010

後記 (19/10/2009):
回覆 An.Bi.Be. 以及 Tak
我會過濾留言,不適當的言論將會被刪除。

14 則留言:

Chloe 說...

講得好. 唔怪得知我咁霉啦.

lewis 說...

這個系列裡最出色的一篇。而我最近亦不由自主地思考這個沒有出口的問題。

匿名 說...

第五代的階級競爭更為激烈,
今日的香港,慢慢變成一個階級社會-->小一分學校變成分區校網派校始, 已經加强第二代的階級保護政策, 窮等人家子女緃使成績標榜亦難似單單按成績入讀上流圈子的名校, 除非學似部份中產家庭孟母三遷, 搬去名校網區增加同區居住分再加上宗教分、世襲分才有少許機會入讀傳統藍血中學, 為子女打好日後人脈基礎。班高官一早杜絶低下階層結識其子女的機會。
今時今日一眾低下階層屋邨子女想闖入藍血圈子, 難矣!

Sunny 說...

為了回應上面連結裏面文章的內容, 我寫了以下這篇內容.

我的極端想法 :

自問第四代香港人絕不差於任何一代 !!

要戰勝上一代甚至再上一代需然說出來有點可笑,

但身於香港這個拜金之地 , 要生存下去跟本就不是難事.

只要你學懂理財/ 儲蓄之道 , 我自己本身相信 [不結緍不生兒育女,再嚴重甚至不拍拖] 這套方法 , 外人可能會覺得這是斬腳趾避沙蟲.

但這是唯一幫助第四代人 , 亦即是我們這些年青力壯的人唯一脫離千斤重負的方法.

這是我心目中的真理 , 想想不拍拖, 除了家用,生活所需的,交通費用等等基本人生必需的消費,
其實有很多空間可以儲蓄,甚至利用月供等等的方法去投資. 令自己盡早得到財務自由.

往後不結婚不生兒育女的問題便不會浮現出來, 有那一個女人會願意跟著男人一世也不結婚呢, 尤其在香港...

但有幾多人會放棄自身的消閒娛樂,自身的幸福, 去走這一套艱苦的路 ...



為了生存 , 為了堅持不給予上一代欺負同時又能自力更生 , 這是第四代香港人最基本出來社會後要面對的問題

覺醒這個問題的人不多, 或許我是一個異類 , 但我自己堅持走這條跟線接近八年 ,亦即是說我沒有拍拖八年.

為了讓自己得到極大的時間寛鬆去讓自己學習投資和儲備現金,

雖然出來社會工作的日子才短短四年, 我利用這四年時間 ,

有序地去月供股票 , 過程當中有得有失, 但四年不算時長時間,

十年以上的月供累積下來的成果會更讓人鼓舞, 所以暫時不想把我的投資總結放上來


只能說 , 第四代年青的香港人 , 只要不自怨自哎 , 重有方法殺出一條血路 .


作者 : 子揚
日期 : 2009-10-18
網址 : http://www.sosohappy.com/read.php?17

An.Bi.Be. 說...

首次留言,匯報一下轉貼了貴BLOG的此頁連結~

順便回應一下樓上的子揚,
我也是第四代,我不是不認同你的觀點...

但我想問一句:你敢肯定當你的財富與權勢超越第二代的時候,你真的不會像第二代那搬欺壓第四代嗎?

An.Bi.Be. 說...

我剛留了言但沒有即時顯示出來...
我是來匯報,我轉貼了貴BLOG此頁的連結.

Unknown 說...

我剛留了言但沒有即時顯示出來...
我是來匯報,我轉貼了貴BLOG此頁的連結.

我看畢閣下觀點后感慨良多。。。

匿名 說...

我是第三代,沒什麼錢,不懂亦不通投資,最痛恨炒樓,結了婚、供樓使積蓄「流產」,銀行債漫長
,上面每一句讀到都令我動容!很多時都覺得無助、沒有方向!只能努力使每日生活開心點,樂觀面對。多謝你的文章,已轉貼 facebook 內。

Unknown 說...

am one of the 4th generations, I deeply see how the 2nd generations parents strike to protect their 4th generations children's career future.

Best Wishes to all 3rd and 4th generations

八年七班,見證沉淪 說...

打本俾第2代買樓的第一代
買樓賣俾第3代的第2代
有樓可供的第3代
無樓可供的第4代

匿名 說...

well-written article, especially about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local graduates.

I hope you won't mind pasting it in hkgolden.

匿名 說...

好文,借轉載。

青月 說...

我都係屋邨妹,而且係後知後覺到極嘅屋邨妹,覺醒已經太遲,不嫌可以一讀:
http://another-moon.blogspot.hk/2014/12/blog-post.html

匿名 說...

借轉至facebook,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