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失控港男


失控港男

這個夏天,港男失控。文人筆戰(陶傑、梁文道)、兄弟鬩牆(田北俊、田北辰)、黨友割席(湯家驊、公民黨)。與此同時,還有一群徘徊於港人與京官之間進退失據的笨豬隊友,一個不管香港發生甚麼大小事情都自動變成「土地不足」的梁書記。港式中文:「膠人膠事,沒完沒了。」「膠」是港式粵語,解作「腦殘」,英文版:on9。李碧華(提示:胭脂扣、霸王別姬)的說法:「人畜混雜。」

這群男人,年紀不小,也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但是還沒有長大(成龍的自傳:還沒長大就老了)。無須江湖術士批命,都知道他們流年不利,或遇上命中的剋星叫陣,或選錯戰場、跟錯老闆、埋錯堆、押錯注,害怕承擔責任,方寸大亂,失魂落魄,語無倫次,越喊越驚,要勞動法力高強的龍婆(演員:羅蘭)替他們進行粵俗「喊驚」儀式,召喚迷失的靈魂。這群男人的思想行為,跟真實年齡和社會地位毫不相稱,難怪連北姑也開始嫌棄港男。下一代的港男,想花錢買老婆,也許跟大中華地區的勞動密集加工廠一樣,要轉移至越南、柬埔寨、印尼。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港女之苦,不言而喻。 689 的叛逆千金(梁齊昕)說得對,香港只有男孩沒有男人,滿街都是裙腳仔。等到男孩終於變成男人,最快也要三十尾、四十頭,甚至更遲,同齡女人的青春和生育能力已經所餘無幾。但是思想封建的中國式小男人只會選(看起來)比較容易控制的年輕女孩做老婆,父女戀、爺孫戀天經地義,姊弟戀則大逆不道。於是乎,養貓狗的單身女人越來越多,寵物服務需求龐大。

也有男人養貓狗的。居所附近,有位鋼條身型的阿伯,養了一頭黑色唐狗。每晚他坐在路旁,狗繩則栓在路邊的圍欄上。人與狗,均面向商場的入口。商場內,有高檔超市、759 阿信屋、西餅店、服裝店、補習社,於是有不少良家婦女出入。阿伯看女人,一看幾小時,永不搭訕,從不痴纏,非常自律,沒有失控。他也許單身,也許有老婆,但是話不投機,於是借放狗為名,看女人為實,消磨時間。夜空下,人與狗,相對無言。男與女,擦身而過,相見不相親。

這位阿伯令我想起讀書時代看過的英文小說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1940),作者是來自美國南部的女作家 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 1968 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港譯:天涯何處覓知心),攝影師是美籍華人黃宗霑 (James Wong Howe,1899-1976)。他的堂妹是美籍華人女星黃柳霜 (Anna May Wong,1905-1961),本是唐人街洗衣店老闆的女兒。這兩位,是祖籍廣東台山的美國華僑。

(P.S. 多得才子向道長開火,收藏於 2008 年 2 月檔案夾內的<陶傑 vs 梁文道>系列近日瀏覽量大幅上升,趁這裡客似雲來, Auntie 再講多次:如果大家看得開心,請捐助「高錕慈善基金」,網址:http://www.charleskaofoundation.org,謝謝。)

插圖來源:田北俊的 Facebook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高錕慈善基金捐款方法
http://www.charleskaofoundation.org/zh/donation.aspx

高錕慈善基金@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Charles-K-Kao-Foundation-for-Alzheimers-Disease-%E9%AB%98%E9%8C%95%E6%85%88%E5%96%84%E5%9F%BA%E9%87%91/102579476473638

Yahoo 知識:「喊驚」是甚麼意思?
https://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101400622
運程不好,多由於有人阻梗,故在神前用鞋底把小人打走;疾病纏身,據說是由於魂魄離開身體,因此要「喊」他回來,故名「喊驚」。

Wikipedia -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194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Heart_Is_a_Lonely_Hunter

Wikipedia - Carson McCullers (1917-196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son_McCullers

Wikipedia -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196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Heart_Is_a_Lonely_Hunter_(film)

相關的文章:

一代好媳婦
2012 年 4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_18.html
節錄:漢人家庭,被儒家思想毒害太深,只顧傳宗接代,對兒孫卻重量而不重質。女人面對沉重的封建壓力,唯恐生不出兒子,生了兒子又過度縱容和保護。到兒子長大之後,就把他當老公般霸佔,令家宅不寧。慈母多敗兒,結果中國女人培養出一大堆既沒有肩膊也沒有腰骨的廢柴,也令到這個國家數千年來缺乏稱職的領導人,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這是女人的自作孽,也是中國人的共孽。

寫女人(三)
2014 年 7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9.html
節錄:東方特色的父權社會,男尊女卑,以男人的利益為依歸。不少思想傳統的父母,都相信男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應該用來追名逐利,又或者是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而不應該用來應付女孩子的成長與轉變。因此,東方人的婚姻必須男長女幼。原因是肉體歡娛和生育能力以外,男人要控制妻子會比較容易。

女人與狗
2015 年 3 月 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3/blog-post.html
節錄:華人社會,重男輕女,被寵壞的大男孩多。他們習慣被女人照顧,但是不懂得如何滿足女人。結果有很多女人,已屆適婚年齡,但是找不到適合的對象,對情慾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忠誠和專一的狗兒,於是變成男人的替代品。毛茸茸的血肉之軀、深情的眼神、原始的獸性、捨身護主的勇氣,讓女人感覺溫暖、被需要和受保護。

戲如人生(二)
2015 年 5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9.html
節錄:時代背景是今日的香港,眼見文字傳媒走下坡,才子想開拓新的收入來源,轉型當電影導演兼編劇。他的首部電影叫<愛.尋.迷>,由三個都市情慾故事編織而成。三位女主角中,外表最亮麗的那一位叫 Mandy Lieu,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混血美女。結果電影的票房紀錄平平,令才子的轉型大計受挫,但是戲外的故事似乎更精采。

陶傑 vs 梁文道(一)
2008 年 2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html
節錄:初三赤口,從兩個不咬弦的男人說起。兩位才子經常隔空過招,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叫人想起葉孤城大戰西門吹雪。月圓之夜,紫禁之巔,白衣翻飛,劍氣縱橫,每一下殺著,都直插對方的死穴,印證一個非常古龍的道理,就是敵人往往比朋友更加了解你。對於梁文道,陶傑是這樣說的:

陶傑 vs 梁文道(二)
2008 年 2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14.html
節錄:多元化發展本來是對的,可以開拓新客源,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但是用於文化產業,這種策略有利亦有弊 ―― 陶傑正面對曝光過度 (over-exposure) 的危險。跟高流轉消費品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 FMCG) 不同,文人是「手作仔」行業,無法大量生產或者複製,必須親力親為,而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地盤太多,一日走幾場,不免精力分散,一旦產品質素下跌或者內容重複,就容易走下坡,步入衰落期。

陶傑 vs 梁文道(三)
2008 年 2 月 2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21.html
節錄:毛主席說過,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陶傑在左傾的梁文道身上,看到昨日的自己,或者自己父母的影子。梁文道在功利的陶傑的身上,看到自己未來發展的另一個可能,看到文人向商業社會妥協之後的結果。對他們來說,對方的存在,是一種提示或者警惕。陶傑跟梁文道不是瑜亮,而是鏡中的倒影,也是一齣時空交錯的<輪流傳>,當事人看得心驚肉跳。他們看對方不順眼,是必然的事。

年結
2009 年 12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12/blog-post.html
節錄:其中兩個系列,貼出之後反應熱烈,在網絡世界中被廣泛轉貼、引用和討論。第一個是<陶傑 vs 梁文道>(存放於 2008 年 2 月的檔案夾),這個系列香港和內地的網友都有轉貼,但是講到討論之深入,前者不及後者。第二個是<自報家門>(存放於 2009 年 7 月和 8 月的檔案夾),其中的第四篇引用了本地學者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概念,作為全文的引子和框架,寫作的時候我已經預見到年輕網友會有反應,但是沒想到如此洶湧澎湃。

唐人街英文(一)
2008 年 4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4/blog-post.html
節錄:以下的英文譯名,來自一本英文小書 Cathay By the Bay (中文書名:<灣區華夏>,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裡面有大約二十篇文章,描寫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三藩市唐人街風貌。作者高克毅 (1912-2008),筆名喬志高,英文名字 George Kao。他曾於中文大學翻譯中心任職,是美式英語專家。且看你能否把它們還原中文,請用廣東話或者台山話思考。

24/06/2015

For oriole: Auntie 剛才用不同的 Browser 開「高錕慈善基金」的網頁, Google Chrome 開到,IE 時快時慢,用手機也 OK。 Anyway, Auntie 再貼多一條 Link ,俾埋 Facebook ,最緊要有得揀,係咪?大家就當係打賞 Auntie 啦,OK?

2 則留言:

Alicia Lie 說...

高錕慈善基金條link有問題。

Auntie好!:)

匿名 說...

近來火熱,Auntie有無興趣再續陶傑VS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