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星期五

配對資助(一)


把同一個概念翻炒多次,應用於不同的政策範疇,是港式官僚的慣技。

好處如下:首先是節省時間和精神,無須深入研究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和獨特性質,符合港式「攻略」(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之下得到最多)。其次,香港是由無數個小圈子所組成(龍應台的觀察),而小圈子之間又缺乏溝通與交流,正所謂隔行如隔山,行內人目光不離本業的話,未必知道官僚在重施故技。而就算知道,也莫奈何,因為香港人不具備撤換政府的權力。

這一招,做過 Consultant 或 iBank 的中環人(例如:行山蔡生)一定懂,政府官僚也許是從這類人身上學來的(提示:顧問研究)。而其中一個經常被港式官僚翻炒的概念,是配對資助 (Matching Grant),亦即是用配對的型式,由政府撥款資助一些非牟利的行業(例如:高等教育、正統藝術),又或者是短期內在財政上無法收支平衡的項目(請參考行政長官 2016 年<施政報告>的第 83 段和第 185 段,主題是初創企業和青年創業)。

高等教育界和正統藝術界的例子

高等教育界的例子,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於 2003 年開始推行的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第六輪的遊戲規則:院校所籌得的首 6,000 萬元「最低款額」,以每一元配一元的等額方式,獲政府發放配對補助金,而其餘所籌得的捐款,則以每兩元捐款配一元補助金的方式發放。每間院校獲發放的補助金上限為 6 億元,以「先到先得」的原則處理。這個計畫對於歷史悠久,籌款能力較強以及校友比較富貴的老牌大學(即:港大)有利,亦即是富者越富。官府是否想陰乾其餘幾間大學,自己想。香港有不少「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相信剝奪官僚的權力,由「市場」分配資源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請參考另一篇文章:<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懶惰的政府官僚,自然懂得如何利用「市場」減輕自己的工作量。

正統藝術界的例子,是政府計畫於 2016 年至 2017 年推行的「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畫」。主要支援已經完成兩輪「躍進資助」計劃的藝團,但是香港的九大藝團(即是: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進念•二十面體、香港舞蹈團、香港芭蕾舞團以及城市當代舞蹈團)和香港藝術節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亦可申請。資助額的上限是每輪 300 萬,下限是每輪 20 萬。試驗期間,計劃就私人捐款、贊助和配對資助金額會採用「一對一」的配對比例,即是藝團每獲得一元的私人捐款或贊助,就能獲發放一元的政府資助。這個計畫去年六月於立法會討論,引起爭議。連民建聯的鍾樹根也看得出,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本身是中大校董的民主派議員黃碧雲指出,藝發局額外聘請籌款員替藝團籌款,最終都是由公帑支付,這跟大學之前的配對資助金相同,結果是聘用的行政人員比教學人員多。她認為,與其花這筆資助金去做行政工作、籌款等「無謂野」(無聊的事情),倒不如直接資助藝團。

換言之,正統藝術界和高等教育界的情況很相似:官府選擇性地把資源(包括:撥款和場地)集中於或引導到歷史比較悠久的老牌大學或大型藝團,對於其他競爭者的資助缺乏可持續性,今次有不保證下次有,令後者難以生存,也缺乏長遠的發展計畫,基本上是自生自滅,又或者讓「自由市場」消滅弱者。胡恩威(提示:進念)的看法:官府寧願花錢購買外國的東西(知名藝團的藝術節目),但是不願意栽培本地人才,對於本地人才所開發的藝術節目也不屑一顧,沒有興趣。

簡單地說:配對資助的理念,是應酬式分餅仔,視對方為包袱,又或者是摸上門借錢的窮親戚,把對方開出的借貸金額打個折扣。財主(官僚)的態度是:我不想養懶人,請你自己籌款,證明閣下的誠意,然後我再按某個比例補貼一筆錢給你。夠不夠用,是閣下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拿,咪話我唔可憐你,依家俾左錢啦,唔好再煩住我,快 D 躝開!(書面語:不要說我沒有同情心,現在我已經扶貧,你快點滾開,不要纏住我!)這個比喻也許不太貼切,因為官僚所管理的錢不是屬於他們,而是政府的公帑,即是香港人的錢。然而,表面證據卻顯示,官僚把政府的錢當作自己的錢,然後把申請資助的組織或團體視為窮親戚甚至是乞丐,又或者是發放失業救濟金,要求申請者必須定期求職,然後提供文件紀錄。

最新發展:創科創投基金和青年發展基金

最新的發展,是配對資助的撥款方式,將會被應用於創新科技行業。今年 1 月 13 日發表的行政長官 2016 年<施政報告>的第 83 段:「為吸引更多風險投資基金投資於本地的創科初創企業,政府將預留 20 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

根據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的解釋,政府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比例為一比二,亦即是官方出資三份之一,跟隨私人基金投資本地初創公司 (Start-up),希望吸引私人風險投資基金進入市場。楊偉雄形容這種做法是「我出豉油你出雞」。他又強調並非利益輸送,自己沒有風險投資公司基金的股份,在風險投資基金界也沒有「老友」。港府亦會在合作協議設優先投資權條款,可以決定是否跟隨基金押注。創投基金計劃資助每個項目的資金不設上限,暫時無法估計可投資多少個項目。來自台灣的楊偉雄學而優則仕,剛剛踏入危機四伏的香港官場,似乎不知道甚麼叫欲蓋彌彰。香港網民的回應:向「梁粉」(梁振英的粉絲)輸送利益!讓 689 的兒子可以回港搞科研!即是:負評如潮,祝他好運。

創科創投基金預計在 2016 至 2017 年度向立法會提交撥款申請。雨傘運動之後的立法會,基本上陷於半癱瘓的狀態(原因:泛民主派的議員運用拉布和點人數等方法,阻止具備爭議性的議案通過)。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說法:(立法會)並非在正常環境之下運作。創科創投基金的撥款申請能否通過,視乎建制派是否願意護航,即是看阿爺(中共)是否會吹雞(召集),變數很多,難以預測。

另外,行政長官 2016 年<施政報告>的第 185 段:「政府亦已完成『青年發展基金』的籌備工作,待立法會撥款後推出。基金主要以資金配對形式,協助青年人創業。」這一段,是跟進 2015 年<施政報告>建議成立的三億元青年發展基金,最新的進展,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提供的資料。跟創科創投基金一樣,青年發展基金的配對比例也是一比二。

行業性質也許不同,但是高等教育界和正統藝術界多年以來的實踐經驗已經證明,配對資助撥款機制,為接受資助的機構製造了不少管治問題,簡述如下:

配對資助所產生的管治問題

1. 接受資助的機構(下稱:資助機構)的收入,因此有三個來源:商界捐款及贊助(申請政府配對資助的先決條件)、政府撥款、收費服務(例如:學費或票房)。三個收入來源所佔的具體比例,也許每個機構都不同。相同的地方,是行政總裁需要平衡不同持份者 (Stakeholder) 的利益:官僚需要保證公帑沒有白花,於是要求資助機構按照官府的規矩辦事(即:追趕數量化的指標及處理大量的文書工作)。商界的贊助人捐了錢,可以要求資助機構對企業的形象及利益作出或正面或實質或短期或長期的貢獻。至於服務對象(即:學生或觀眾),又對機構有不同的要求。資助機構的行政總裁 (CEO) 需要同時滿足和平衡上述三類持份者的要求,絕不容易。與此同時,他還要設立和管理專責籌款的部門或團隊,真是想起都頭痛。如果他是行內人出身,更需要向員工和外界保證,業界的信念和價值,絕不會因為接受商業贊助和使用政府公帑,而被商業利益或政治勢力所凌駕,看看現任港大校長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 的處境,你自然明白。請參考另外兩篇文章:<有鬼用>(2013 年 11 月 28 日)和<空降部隊>(2013 年 11 月 8 日)。

2. 香港當前的政治形勢非常複雜,特首選舉跟中共的派系鬥爭糾纏不清,官府和商界整體上親北京,但是無法掌握中共內鬥的實情,民間則出現本土派和激進年輕人團體抬頭的現象。資助機構的政治立場應該如何定位,是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屬於思想領域的資助機構(大學或藝團),如果只顧保住政府撥款,其教研或創作方向容易受影響,或會出現自我審查的情況(提示:香港芭蕾舞蹈團+文革事件),又或者遷就官府的口味(例如:本地大學忙於跟內地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從陰謀論的角度看,配對資助可以是思想控制的工具。雨傘運動之後,香港的主流傳媒關心商界是否會減少對港大的捐款(提示:戴耀廷、陳文敏),影響這間百年老店的籌款能力,便是這個原因。

3. 真正的香港精神,是出錢的話事(出處:馮煒光)。既然資助機構使用政府公帑和接受商業捐款,官府或商界於是可以安插其代表進入機構的最高管治組織(例如:董事局、校委會),監督金錢如何運用以及左右資助機構的發展方向。資助機構容易成為使用公帑的私人俱樂部(本地大學的部份學系或學院有這種現象),商界的衛星公司或後勤部門或科研中心或 VIP Club,又或者成為利益交換的渠道、談判籌碼、權鬥磨心。華人社會中,很難賺錢或不便商業掛帥,但是接近權力核心的行業,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主流傳媒、高等教育和正統藝術界都是好例子。香港的情況,是屬於這些行業的機構,經常被動機不純的人所騎劫或操控,然後被當成貢品或歌姬舞女般送出去。

4. 既然資助機構的最高管治組織(例如:董事局、校委會)裡面有來自官府或商界的代表,而他們又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容易出現外行管內行的現象。而外行人之間,也有不同的利益或動機,結果形成不同的派系。最高管治組織裡面的外行人,與堅持信念的行內人之間,由於價值觀南轅北轍,難以建立互信和合作關係,容易發生爭執,甚至形成對抗。如果政治或商業勢力試圖干預機構的高層人事任命(提示:港大+陳文敏),容易激起行內人的反抗,爆發嚴重的權力鬥爭,之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即是:外國的一流學者或藝術家害怕被親共的奴才玩殘,於是不敢申請本地大學或藝團的職位空缺,令紅色力量更快地滲透大學或藝團的管理層,中共的接管工作更加順利。

5. 如果資助機構同時提供受資助及不受資助的服務,容易出現 Cross-subsidy 的現象。亦即是本應用於資助服務的公帑(政府撥款),被轉移及挪用到不受資助的收費服務上。參考林本利的文章,部份本地大學所開辦的課程有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後者是商業活動性質(例如:由商業機構冠名贊助或包場的私人演出),則變成政府間接補貼了某個商業機構,有官商勾結的嫌疑。一旦被傳媒揭發的話,可以演變成公關災難。解決的辦法,是設立不同的銀行戶口,分開處理公帑與非公帑,而不受政府資助的收費服務或商業活動,必須要收支平衡和設有獨立的賬目,方便監察。這個問題屬於內部審計 (Internal audit) 的範疇,歡迎數豆專家 (Professional bean counter) 留言賜教。

創科創投基金和青年發展基金成立之後,是否會出現上述問題,有待觀察。資助模式很類似,只是配對的比例不同。相對於高等教育和正統藝術界來說,價值觀念的衝突應該會比較少,但是由於商業性質更重,容易變成用公帑補貼商界,亦即是官商勾結,又或者挑起中港矛盾(原因: 689 管治之下兩個基金有可能成為向紅色企業或土共團體輸送利益的渠道)。有理由相信,負責執行的官僚,態度會一如以往(原因: 689 管治之下政務官士氣低落)。觀乎楊偉雄上任以來的表現(提示:對 Uber 的立場、我真係見過 Steve Jobs!),還有他那一口甩甩漏漏(不太流利)的廣東話,面對龍蛇混雜的立法會議員,以及有如畫鬼腳般的議會程序,一定好戲連場, Auntie 已經買定花生,準備看台灣學者作秀(做 Show)。

另一個經常被翻炒的概念:錢跟用家走

配對資助以外,另一個經常被港式官僚翻炒的概念,是「錢跟用家走」。這個概念源於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1912-2006),目的是透過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促進公私營機構之間的競爭,提升私營機構的服務質素,以及減輕公營機構所承受的壓力。特區政府把這個概念應用於(學前教育)學券計劃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長者)醫療劵 (Health Care Voucher),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劵及長者院舍住宿服務劵,亦即是應用於教育、醫療及社福。而這三個範疇,正是政府開支的最大組成部份,佔政府經常開支的比例大約是六成,被視為沉重的包袱,請參考另一篇文章<不是佛利民的錯>(2013 年 6 月 20 日)。

插圖來源:
http://www.jcamp180.org/uploadImages/3/matching-grants-300px.png

YouTube 精選:

【原片重溫】楊偉雄:真係見過 Steve Jobs CY 原來有回應 (1:37)
蘋果動新聞 2016 年 1 月 22 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7X5IDjV0o
創科局局長楊偉雄起朵之作。香港作家兼編劇李碧華(提示:胭脂扣、霸王別姬)的形容:「如一個陽萎的阿伯,指鼻哥賣春藥一樣,叫起了雞皮疙瘩的網民狂恥笑。」(節錄自她的專欄文章<權力只是借來的>,蘋果日報 2016 年 1 月 24 日)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文匯報 2014-08-10
配對補助「吸金王」 港大籌11.4億
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8/10/YO1408100009.htm
節錄:為鼓勵社會各界向高等院校捐款,政府於 2012 年推出第六輪共計 25 億元的「配對補助金計劃」,並於上月底結束。根據各院校的回覆,香港大學籌款實力最驚人,最少籌得 11.4 億元,力壓適逢 50 周年校慶、籌款逾 10 億元的中文大學,成為第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吸金王」。部分初次參與配對的院校如明德學院及恒生管理學院,順利達到 6,000 萬元的第一條「指標線」,連同計劃的配對金,預料可獲「進賬」逾 1.2 億元支援發展。第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於 2012 年 8 月起推行,為期兩年,預留 25 億元政府補助金,以配對 17 所提供本地評審學位課程院校所籌得的捐款。計劃有兩條「指標線」:首 6,000 萬元中,院校籌得一元,可獲政府配對一元;其後每籌得兩元,可獲政府配對一元,上限為 6 億元。院校須於本月中前,向教資會提交截至 2014 年 7 月 31 日的配對補助金申請。教資會表示,將於 9 月中公布第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撥款分配結果。

政府新聞稿 2014-09-19:
第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結果公布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409/19/P201409190618.htm
節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今日(九月十九日)公布第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的撥款分配結果。此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由 2012 年 8 月 1 日起接受申請,直至 2014 年 7 月 31 日結束,為期兩年。所有參與的法定專上教育機構和認可專上學院(即八所教資會資助院校及九所非教資會資助院校)在此第六輪計劃中,共籌得約 55 億元捐款,而 25 億元的配對補助金亦已全數撥予各院校。各院校在第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中所籌得的首 6,000 萬元「最低款額」,以每一元配一元的等額方式,獲發放配對補助金,而其餘所籌得的捐款,則以每兩元捐款配一元補助金的方式發放。每所院校獲發放的補助金上限為 6 億元,以「先到先得」的原則處理。

齊鈞梓:重推大學配對補助金
東方日報 2015-12-17
http://hk.on.cc/hk/bkn/cnt/commentary/20151217/bkn-20151217000222497-1217_00832_001.html
節錄:教資會主席鄭維新亦曾表示,回顧過去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院校所籌得的私人捐款約達一百四十八億元,並獲得為數近七十四億元的配對補助金款額。非常可惜的是,現屆特區政府過去的兩份財政預算案中,都未有再推出第七輪配對補助金計劃,令不少院校、教授及學生都非常失望。隨着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不少院校都期望政府再度推出配對補助金計劃,自資院校的期望尤甚。新增資源既能提升教學質素,增加收生競爭力,亦有助促進官產研學的四方合作,符合現屆政府創立創新及科技局的目標。面對適齡學生人數下跌,經濟亦將步入寒冬期,特區政府在來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應積極考慮推出新一輪配對補助金計劃,以延續和鞏固過去六輪配對補助金計劃所建立起的慈善和校友捐獻文化。

馮煒光:政府出錢有權管
蘋果日報 2015 年 10 月 27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27/19349090
節錄: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昨在報章撰文指大學由政府撥公帑營運,所以有權管。馮煒光昨在<頭條日報>專欄發表文章,指八大院校各由大學條例管治,「不按條例辦事,豈非變成人治?」他指過去幾個月發生的事與學術自由無關,「至於院校自主說法,則沒有實質內容」。馮煒光指八大由公帑資助,政府要向社會問責及接受立法會質詢,「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要有相應的權力」,他指回歸後由行政長官續任八大校監是有其需要。港大校友關注組批評馮觀念錯誤,指院校自主就是要防止執政者介入。

周信:李國章時代的大學生態
蘋果日報 2016 年 1 月 6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106/19440597
節錄:過去十年,香港的大學教授甚少不以「互惠互利」方式,接收內地的研究生,以換取個人與內地大學的合作及發展,今天本地大學的研究院學額及資源,幾全由內地學生霸佔,甚至教席也開始出現這個現象,本地大學往外國取得高等學位的優秀學者教授,過去曾甚易返港取得教席,如今難若登天,除非當事人與內地的著名大學關係良好;現役的教職員若要升遷,也必須「識做」才有機會,否則只能原地踏步;就算取得海外資助進行科研,系主任也未必批准,即使獲得批准,也要依足大學規矩招聘人手及運用資源,不可依足捐贈或合作者的意願,以免被外國勢力有機可乘。由梁振英最近有關捐贈大學的言論,大學推行「聽話的孩子才有糖吃」的政策將會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嶺大校長鄭國漢給本土派國師陳雲的警告信,亦明言教職員將不准進行任何「言論影響校譽,行動不務正業」的校外行為,換言之即使教授不介意喪失晉升機會,也會有以言入罪、隨時辭退的危險。

林本利:文憑量化寬鬆 大學學位貶值
2011 年 10 月 6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1/10/blog-post_06.html
節錄:文憑量化寬鬆政策的始作俑者,就是特區政府的教育官僚。回歸後,政府出現多年財赤,要控制大學教育開支。政府以學生有工作收入為由,取消授課式深造課程 (taught postgraduate) 的資助,要求大學以自負盈虧方式提供有關課程。大學於是大幅度調高學費,一些兩年兼讀制的碩士課程,學費由幾萬元大幅調高至十多萬元。大學畢業生工作幾年後想繼續進修,很容易會耗盡積蓄,買樓、結婚、生仔等計劃被迫押後。根據資料,教資會課程的學生成本每年超過 20 萬元,但同類非教資會課程的學費卻不足 10 萬元,兼且有利可圖,當中可能出現以公帑補貼大學做生意的問題。個別院系將自負盈虧課程的學生混入教資會課程之內,用政府資源高薪聘請教授專門教授自負盈虧的碩士課程,將教資會課程的教學責任留給低薪的導師和教學助理,甚至以時薪數百元外判給兼職老師。近年教資會開始正視賬目不清的問題,限期要求大學撥亂反正。

林本利:分拆課程 杜絕出賣學位
2012 年 5 月 24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2/05/blog-post_24.html
節錄:但不少大學教授,竟然將大部分工作時間用作管理和教授自資課程,一面收取教資會提供的豐厚薪酬,一面收取自資課程的管理費和教學費,實行賺到盡。 一些大學院系,甚至調動高薪教授專門負責自資課程,把教資會的課程交由低薪講師(甚至兼職講師)負責,時薪不過數百元。亦有大學把自資課程的學生,與教資會課程的學生混合起來,同一時間授課。上述做法,明顯是以公帑補貼大學做生意。其實八大院校能夠透過開辦自資課程獲得巨利,除了懂得「善用」公帑外,還有一個競爭優勢,就是出賣大學品牌,吸引學生報讀名下社區學院所辦的副學士課程。因此,若要杜絕大學濫印證書、出賣學位等行為,教資會實應盡快落實要求八大院校分拆本部和社區學院,這可以避免出現賬目不清,以公帑補貼大學做生意的情況。讓其他非教資會資助的私立大學,可以在公平的環境下與八大院校競爭。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16 年<施政報告>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6/chi/p241.html
第 241 段:政府繼續全力推展西九文化區計劃,苗圃公園已在去年開放。政府亦將投放 3 億元推行「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為本地藝術團體所籌得的私人捐款和贊助提供配對資助。

立法會民政市務委員會:
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畫(2015 年 6 月 12 日討論文件)
http://www.legco.gov.hk/yr14-15/chinese/panels/ha/papers/ha20150612cb2-1637-5-c.pdf

獨立媒體 2015-06-12:
3 億藝團配對資助計劃 議員批令富者愈富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511512
節錄:本年度財政預算案撥款 3 億推行「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協助較具規模的藝團及機構籌募私人捐款和贊助。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今日(6 月 12 日)討論此計劃,民建聯鍾樹根批評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小型藝團難以受惠,公民黨陳家洛亦指「一元配一元」配對資助形式會鼓吹業界歪風。黃碧雲亦表示這不是公平競爭,大規模藝團與小型藝團的籌款能力存在很大差異;此外藝發局成立籌款隊協助中小型藝團籌款,黃碧雲議員批評這是「捉蟲」、浪費公帑,藝發局額外聘請籌款員替藝團籌款,最終都是由公帑支付,這跟大學之前的配對資助金相同,聘用行政人員比教學人員多。她指與其花這筆資助金去做行政工作、籌款等「無謂野」,倒不如直接資助有潛能的藝團發展。

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馮程淑儀強調,配對形式有助拓展藝團資金來源,將會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設立詳細的指引,交予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民政事務局於 2011 年推出「藝能發展資助計劃」,在這計劃下設立「躍進資助」,提供較高的資助額,並引入了配對元素,以支持有潛質的藝團和藝術工作者,及鼓勵社會和私營企業贊助文化藝術。「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試驗計劃」會於 2016 至 2017 年進行,主要支援已完成兩輪「躍進資助」計劃的藝團,香港九大藝團和香港藝術節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亦可申請。資助額的上限是每輪 300 萬,下限是每輪 20 萬,而試驗期間,計劃就私人捐款、贊助和配對資助金額會採用「一對一」的配對比例,即是藝團每獲得 1 元的私人捐款或贊助,就能獲發放 1 元的政府資助。

香港芭蕾舞劇刪減文革內容引爭議
BBC 中文網 2013-10-31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10/131031_hongkong_ballet_cultural_revolution.shtml
節錄:香港芭蕾舞團與德國多特蒙德芭蕾舞團合作的一齣芭蕾舞劇在首演後突然刪除了一段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有關的內容,輿論質疑事件與政治審查有關。被刪減的<紅樓夢—夢紅樓>段落有 12 分鐘視頻與舞蹈,當中包括文革時代影像,以及身穿紅衛兵裝束的舞蹈演員表演。香港芭蕾舞團董事局否認因政治理由而刪除該段戲,但<明報>星期四(10 月 31 日)引述舞劇的影片設計師格雷戈羅維奇稱曾有人要求他刪除有關內容。香港芭蕾舞團承認,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觀看了首演,但否認他曾對該戲提出批評。而與此同時,香港芭蕾舞團解釋有關刪減是因為技術問題,且得到了多特蒙德方面同意,但香港媒體引述多特蒙德芭蕾舞團的回復稱,他們並未批准。香港芭蕾舞團於 1979 年成立,目前是獲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藝術團體。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夫人唐青儀是舞團的名譽會長,董事局主席是澳門「賭王」何鴻燊五女兒何超鳳。

巡迴最後一站 赴總監友派對
港樂為荷富豪私演捱轟
蘋果日報 2015 年 8 月 19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819/19261699
節錄:本港九個主要藝團每年獲政府約3.3億元撥款,九大藝團之一的香港管弦樂團,今年 2 至 3 月期間安排近百名樂師赴歐洲巡迴演出,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行程,只安排為當地富商 Gert-Jan Kramer 妻子的私人生日派對演出。港樂強調行程屬受薪演出,不涉公帑,但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港樂作為公眾樂團,做法影響聲譽。港樂於 2015/16 年度獲政府資助約 7,400 萬元, 2014/15 年度政府資助佔港樂總收入 56%。民政事務局表示,除政府資助外,各主要藝團的其他收入包括票房收入、其他機構主辦或贊助節目、捐贈或贊助、學費等。根據民政局與主要藝團訂立的<資助及服務協議>,藝團不得以公帑補貼由其他機構主辦或贊助的非公帑資助活動,並需向贊助機構收回活動成本,及保存獨立賬目提交政府。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認為,港樂獲納稅人資助屬「公眾樂團」,不應如私人樂團般隨便收取報酬作私人演出。

政府資助佔藝團收入六成
蘋果日報 2015 年 8 月 19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819/19261703
政府每年撥款資助 9 個主要演藝團體,2015/16 年度總資助額 3.35 億元,佔藝團總收入約 6 成。有藝團董事會成員指,九大藝團對接受私人贊助或演出有嚴格要求,即使商業贊助亦不可「包場」,以免影響公眾觀感。香港舞蹈團董事局主席黃遠輝表示,藝團一般倚靠票房、冠命贊助劇目、舞蹈班等賺取收入,當中接受冠命贊助有嚴格要求,須預留門票公開發售,不會讓商界「包起」表演,「畢竟舞蹈團都係香港人贊助,我哋覺得要有一個承諾,為香港人表演」。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黃英琦稱,九大藝團以冠名贊助項目情況普遍,但未聽聞為私人活動演出。她強調董事會需為贊助把關,港樂作為香港人的團體需顧及公眾感受。

香港中樂團爆管理糾紛
太陽報 2015-01-26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50126/00407_051.html
節錄:香港中樂團爆出管理糾紛!三名資深中樂演奏家聯同中樂團前團長,指控樂團藝術總監、女歌手閻奕格父親閻惠昌好大喜功,強行推廣音色和彈性都不合格的環保胡琴,浪費公帑;有人更涉動用樂團資金,多次回購閻惠昌擔任指揮的音樂會門票,製造表演滿座的假象。演奏家又控訴,閻不理政府規定職位必須公開招聘的要求,私下聘請「愛將」、任人唯親,促其下台並進行獨立調查。香港中樂團回應指,有關指控都是以前提過、處理過的,已向民政事務局、立法會及其他政府部門作出詳細解釋,強調指控已查明沒有事實根據,不存在不當行為。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16 年<施政報告>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6/chi/p82.html
第 83 段:為吸引更多風險投資基金投資於本地的創科初創企業,政府將預留 20 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

20 億誘風投基金
楊偉雄:我出豉油你出雞
星島日報 2016-01-16
節錄:<施政報告>豪擲四十七億元大搞創新科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昨形容二十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中,政府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比例為一比二,是「我出豉油你出雞」,盼藉此引入風投基金的專業知識及商貿網絡,完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政府將預留二十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公開邀請私人風險投資基金,由其物色本地初創企業,政府再以「跟投」方式共同投資。他期望可在 2016 至 2017 年度向立法會提交撥款申請,將以誠懇態度游說議員,但不會低估申請難度。

20 億創投基金 政府出三分一
蘋果日報 2016 年 1 月 16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116/19454642
節錄: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不足 2 個月,施政報告即大灑 50 億元成立多項基金支援創科企業。其中為數 20 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會由政府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官方出資三分一,跟隨私人基金投資本地初創公司。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稱,港府出資為基金降低風險,並非利益輸送,形容是「我哋出豉油,人哋出雞」,港府會在合約保留是否跟隨投資的決定權。至於港府亦會在合作協議設優先投資權條款,港府可決定是否跟隨基金押注。楊強調創投基金不涉利益輸送,自己沒風險投資公司基金股份,在風險投資基金界也沒有「老友」。創投基金計劃資助每個項目的資金不設上限,暫無法估計可投資多少個項目。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16 年<施政報告>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6/chi/p185.html
第 185 段:「多元卓越獎學金」第一批受惠學生已於去年 9 月入讀各大專院校,政府亦已完成「青年發展基金」的籌備工作,待立法會撥款後推出。基金主要以資金配對形式,協助青年人創業。

政府新聞稿 2015 年 2 月 25 日:
立法會九題:青年發展基金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2/25/P201502250352.htm
以下為今日(二月二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蔣麗芸議員的提問和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的書面答覆: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三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資助現有計劃未能涵蓋的創新青年發展活動,包括以資金配對的形式,和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青年人創業。我們正就基金的運作細節(例如撥款的申請資格、審批程序及分配優次等)徵詢青年事務委員會意見。此外,我們亦接觸了有推行青年創業計劃經驗的非政府機構和曾創業的青年人,了解他們對基金的意見和期望。

政府一向鼓勵工商機構及社會各界參與協助青年人創業。事實上,社會上有不少熱心的機構和人士,一直以不同方式支持年輕人創業。去年底,香港藝術發展局與一家物業發展公司合作,在黃竹坑一幢經改裝的工廈內提供超過一萬呎的樓面空間,讓包括青年人在內的本地藝術工作者以低於市值租金,租用獨立工作室發展藝術事業。民政事務局向該項目撥款 800 多萬元,資助其起動費及為新進藝術家提供租金資助。截止去年底,已經有 27 位藝術工作者進駐該藝術空間。我們會繼續鼓勵及推動工商機構和社會各界,以優惠甚或象徵式租金,將商鋪或工作室租予獲得政府資助的年輕創業者,作為回饋社會和實踐社會企業責任。然而,我們無意透過稅務優惠或差餉減免等措施,以吸引業主提供廉價的商鋪予年輕創業者。至於議員提出的其他建議,我們會與收集到的其他意見一併考慮。

青年發展基金每宗申請上限 300 萬元
東方日報 2015 年 7 月 11 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50711/00176_032.html
節錄:施政報告建議成立三億元青年發展基金,資助現有計劃未能涵蓋的創新青年發展活動,包括以資金配對的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民政事務局建議基金申請者年齡限於十八至三十五歲,不限首次創業者,並以有條件撥款形式提供資助,每個申請機構可獲配對金額上限為三百萬元,預計今年第四季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民政事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最新文件指,青年事務委員會轄下小組對基金運作方式達成初步共識,當局初步建議不論機構以資助或貸款方式協助創業的青年人,基金均會以「有條件撥款形式」提供資助,基金配對比例上限為一比二,例如非政府機構動用一百萬元資金支持青年人創業,最多可獲基金配對二百萬元資助,每個申請機構可獲配對金額上限為三百萬元,而基金每年接受一次公開申請,直至基金用完為止。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青年發展及青年發展基金(2015 年 7 月 17 日討論文件)
http://www.legco.gov.hk/yr14-15/chinese/panels/ha/papers/ha20150717cb2-1890-1-c.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16 年<施政報告>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6/chi/p145.html
第 147 段:除增加以傳統模式提供的社區照顧服務外,政府亦推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錢跟人走」的嶄新資助模式,由政府以服務券形式向服務使用者直接提供資助,讓他們選擇適合其需要的社區照顧服務。第一階段的 1200 張服務券已在前年 4 月初全數發出。社會福利署正籌備第二階段,增加 1800 張服務券,預計在今年推出。

社會福利署:第一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試驗計劃)
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pubsvc/page_elderly/sub_csselderly/id_psccsv/
節錄:社會福利署(社署)於 2013 年 9 月,推出「第一階段試驗計劃」,計劃為期四年,採用「錢跟人走」的嶄新資助模式,讓合資格長者因應個人需要,使用服務券選擇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試驗計劃最多可簽發 1,200 張服務券讓有需要長者使用。合資格參加者,是經社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評定為身體機能中度缺損,正在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中央輪候冊)輪候資助社區照顧服務及/或住宿照顧服務,而目前未接受任何住宿照顧服務或資助社區照顧服務,並須居於東區、觀塘、黃大仙、油尖旺、九龍城、深水埗、沙田、大埔、荃灣及屯門等選定地區的長者。社署會透過負責工作員向在中央輪候冊上的合資格長者發出邀請信,邀請他們參與試驗計劃。共有 62 個由具備提供長者社區照顧服務經驗的非政府機構及社會企業負責營運的認可服務提供者供長者選用。

社會福利署:「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常見問題
http://www.swd.gov.hk/doc/elderly/CCSV%20FAQ_18102013.pdf

政府新聞稿 2015-06-03: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就「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和安老服務與傳媒談話內容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6/03/P201506030434.htm
節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我想首先說一說住宿服務券(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的問題,因為剛才許多(請願)團體都表示關注,要求政府可否取消或押後,社會福利署署長稍後則會說一說(劍橋)安老院的最新情況。在服務券方面,我想強調這是一個新的思維,我們希望用「錢跟人走」的理念,讓長者有多一個選擇,這點是重要的,選擇是在長者手上,而非在院舍。第二,我們希望透過服務券帶動私營院舍朝向優質方面進一步發展,因為現在於私院裏有多達七成的長者是依靠綜援支付費用,大家都知道綜援最多只得六千多元,我們將來的服務券有一萬一千多元的面值,對領取綜援的長者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改善,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一個很大的改進。在數個層面,我們認為是值得探討的。政府已預留了八億元,在未來三年計劃做三千張服務券。

相關的文章:

OPM (Part 3)
2012 年 7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7/opm-part-3.html
節錄:面對權傾天下的利益集團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官員沒有解決問題和推行制度性改革的勇氣與智慧,但是卻坐擁巨額儲備以及分配資源的權力。於是動不動就掟(拿)一大舊(堆)錢出來,成立一個甚麼基金或者法定機構 (Statutory Bodies)。由於欠缺監管,再加上人事任命出現偏差(被某個利益集團所壟斷),於是那個甚麼基金或者機構,很快淪為職業騙子的自動提款機 (ATM)。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香港的大學,本質上是國企,是政府架構的延伸。不但財政上依賴官府的撥款,連高層的人事任命,也是由官府所控制。因此,政治勢力要干預學術自由,易過借火。政治勢力以外,還有來自商界的影響力。生意人眼中,管治欠佳、作風官僚,難以衡量效益的法定機構(大學),是一堆缺乏監管的金錢、資源、公帑,即是 Other People’s Money,絕對不容錯過,一於收為己用。

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不是佛利民的錯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0.html
節錄:教育、醫療和社福三方面的開支被視為沉重的包袱,既然是包袱,就要想辦法減輕負擔,港式官僚的慣技,是把包袱推卸給別人,亦即是:提倡「用者自負」(例如:「個人醫療儲蓄戶口」即是俗稱的「強醫金」)、減少政府資助(例如:縮短資助藥物名單,迫使公立醫院的病人自掏腰包購買療效較好但是較昂貴的藥物),以及鼓勵有負擔能力的中產轉用私營機構(例如:醫療劵、醫療保險)。

交數(一)
2013 年 1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3.html
節錄:公營的大學與醫院,基本上是政府部門的延伸,依賴官府撥款(部份也有自行籌款的能力)。因此企業文化跟政府部門大同小異:員工眼中只有上司或老闆,看不到服務對象。反正公營部門提供的服務帶有壟斷性質,是施捨窮人的冷飯殘羹,客戶別無選擇,註定要忍受官僚主義和晚娘面孔。廣東話的說法:「鬼叫你窮呀!有本事,你去幫襯私家呀笨!」(誰叫你窮!有錢請光顧私營機構!)

交數(二)
2013 年 2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節錄: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內地生的比例已經頗為接近官府設定的兩成上限。內地生多,宿位不足,於是推高鄰近樓盤的租金。個別大學或者學系的研究院,內地生的比例高達五成至九成,本地生想向學術界發展,或者從事本土化的研究工作,變得很困難。從當權者的角度看卻是好事,因為有助減少土生土長的社會運動理論家,以及乘機剷除民主派的政策研究基地。

關漢卿、六月雪、高登仔
2014 年 6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節錄:入大學教書?本地薑不受歡迎,全職教席的首選,是年長的外國教授(因為可以立即提升大學的排名)以及海歸派內地人。教職員和學生當中,內地人的比例越來越高。政府資助的學士課程,內地生的比例已經接近兩成的上限,而研究院提供的碩士及博士課程,內地生的比例更高達七成。按常理推測,部份研究生日後會留校任教,當中有沒有紅色無間道,自己想。

音樂教師(二)
2015 年 10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21.html
節錄:在香港做音樂教師簡直係「前世唔修」。行內人會告訴你:那些使用公帑的大型樂團,職位空缺不多,全職樂師中本地人所佔的比例長期偏低。情況跟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很相似:使用公帑以及服務市民的資助機構,似乎有系統地排斥本地人才,而閣下的罪名據說是沒有「國際視野」。對,視本地大學生為次貨的投資銀行也是這樣說。至於真正的原因,自己想。

有鬼用
2013 年 11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28.html
節錄:文化產業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在日益赤化的香港,洋人高層容易水土不服,又或者是慘死於揣摩上意的奴才之手,被迫自我閹割、出賣靈魂、犧牲夥伴。香港芭蕾舞團(簡稱:港芭)的藝術總監區美蓮(英文:Madeleine Onne)是好例子。近期港芭跟德國多特蒙德芭蕾舞團 (Ballett Dortmund) 聯合製作的<紅樓夢.夢紅樓>舞劇,十場演出有四場被「河蟹」,被迫抽起文革情節。至於下命令的幕後黑手,根據主流傳媒的報導,有不同的版本。

空降部隊
2013 年 11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11/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大學的下一任校長是英國人,百年老店,要靠洋人頂住凜冽北風,情何以堪?校友師生議論紛紛。這位英籍醫學教授馬斐森 (Peter Mathieson) 還沒有上任,已經有三名重砲手向他開火(提示:陳婉瑩、程介明、盧寵茂),他是否會變成蜜蜂窩,有待觀察。大學和傳媒,相信言論自由,集合了一群理論多多,又喜歡搶佔道德高地的知識份子,特別難管。對付這種行業,中國共產黨的做法,是安插紅色無間道,電視劇版本叫<潛伏>。

狗咬人
2012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錄: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並非謀利,而是貪圖金錢以外的好處,例如:要脅需要民望的政府官員、向某個政治集團或者派系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打擊敵人、介入商業糾紛、公器私用、扮文化人、提高個人的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簡單地說,易手之後的傳媒機構,變成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利益輸送和交換網絡的一部份。生意人以為,進軍傳媒,等於用錢買權力。

Fool me Twice
2014 年 12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2/fool-me-twice.html
節錄:為了改善形象,修改公司章程和組織結構,董事會加入一些德高望重的社會賢達,希望發揮名人效應,令公眾相信,公司已經脫胎換骨,前景改觀,評級由 Sell 變 Hold 甚至 Buy。這一招,是股市莊家的慣用財技。把 A 行業的「成功」方程式 Copy 落 B 行業,稍作修改,然後向不同的客戶推銷,是跨界精英的慣技,好處是節省氣力。這一套,做過 iBank 或 Consultant 的人一定懂,但是「資深傳媒人」好像不懂。

攻略
2013 年 2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3.html
節錄:「攻略」是對「交數」文化的消極抵抗,也是一種非常犬儒的生活態度。既然無法推翻強迫我做交數工具的各種社會制度,以及避開執行這套制度的各色人等(官府、老闆、上司、老師、父母、伴侶),唯有敷衍了事,盡量減少付出,就當是向制度進行小規模的報復,好讓對方明白我的不滿,但是又不會立即把我拉去打靶,也無法懲罰我的小奸小壞。北方人的說法:好死不如賴活。

29/01/2016

1 則留言:

凌宸 說...

農歷新年將至,在此一聲祝福,期待來年看到你更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