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6年6月3日星期五

美麗島


這首歌被香港傳媒冷待,原因是鼓吹「台獨」。

剛剛過去的 5 月 20 日台灣總統就職典禮,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開始,但是以戒嚴時期的禁歌<美麗島>大合唱結束,突顯政黨輪替。香港的主流傳媒,卻把報導的重心放在蔡英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跟中共官媒的取態大致相同,只是語調比較溫文,沒有大陸官媒那麼兇惡。中港融合,包括新聞故事的角度。<美麗島>大合唱的畫面被刪減至只得兩三秒,而且是被消音,又或者是被粵語旁白所掩蓋。香港的傳媒或官府為了媚共而矮化台灣,已經不是第一次。幸好還有美國人的 YouTube ,讓香港人可以聽到台灣人的聲音。

<美麗島>是蔡英文心目中的台灣國歌,在 YouTube 上留言的綠營台灣網民也是這樣說。作曲的李雙澤是經香港移居台灣的菲律賓華僑。歌詞出自生於日治時期 (1895-1945) 的女詩人陳秀喜,由淡江大學的老師梁景峰負責改寫,原唱者胡德夫(圖)是原住民,同時擁有卑南族和排灣族的血統。李雙澤生前沒有把這首歌發表。他死後,胡德夫有參與整理,所以某程度上也是作者之一。換言之,這首歌的背後,有福建人也有原住民,有男人也有女人,主要的族群都有代表參與和投入,具備了國歌應有的條件,的確比「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更能代表台灣。

歌詞簡單但是優美:「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標點符號是我所加)

把<美麗島>視作「台獨之歌」也許是過份的簡化。因為這首歌誕生的時代背景(1977 年),是台灣退出聯合國(提示:漢賊不兩立)之後的日子,台灣的年輕人覺得需要追尋和守護自己的身份,想有自己的聲音,於是有八十年代初的校園民歌,而當中不少代表人物,日後成為流行樂壇的中堅(例如:蔡琴、齊豫)。作曲的李雙澤和主唱的胡德夫是這場運動的參與者,而胡德夫的另一個身份是台灣的原住民運動先驅。至於原住民與漢人及日本人之間的複雜恩怨,請參考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和<KANO>。台灣的原住民,不乏音樂天才,胡德夫(卑南族+排灣族)、張惠妹(卑南族)和李泰祥(阿美族)都是好例子。

台灣人勇於守護自己的身份,而且前仆後繼地付出生命的代價,有今天是應該的。至於香港人,在流行文化的領域已經沒有自己的聲音。由官府控制的公營教育制度意圖消滅廣東話以及引入大陸人當教師(提示:普教中),主流傳媒(尤其是 TVB )基本上放棄了年輕人,唱片公司的新人是大陸富商的孩子(例如:林峯)又或者是前高官的兒子(提示:王梓軒+王英偉),原因是他們會帶錢入行補貼製作費用。獨立音樂人想發表有個人風格或本土特色的作品?只能放上 YouTube 然後透過 iTunes 或自設的網站賣歌,而且是逐首歌賣,難以維生。這種生態環境,足以嚇怕年輕人,又或者把他們趕離香港的音樂市場(例如:GEM)。

長此下去,下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很可能是 K-Pop,即是吃「部隊火鍋」(材料:午餐肉、香腸、泡菜、豆腐、即食麵)時,餐廳內電視所播放的電子舞曲。你只會記得 MV 中韓國美少女的紅唇電眼長腿,但是不會上心,更加不會用腦。下一代的香港人,也許忘記了自己是誰,成為動畫<千與千尋>中女主角的父母,中了巫術變豬,只懂得低頭進食,永遠停留在口腔期(提示: TVB 的節目)。這種香港人,本土派叫「港豬」,即是任人宰割的畜生。誰人得益?你懂的。

照片:胡德夫

來源:http://ent.haxiu.com/20130227145891.html

YouTube 精選:

三立新聞台:昔禁歌今歡唱 小英就職典禮唱「美麗島」(1:35)
發佈日期:2016 年 4 月 26 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jGlPYjWh4
這是台灣傳媒的報導,交代了<美麗島>這首歌的背景。

獨立媒體 2016 年 5 月 19 日
520 蔡英文就職典禮<美麗島>大合唱 (6:5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9MNtjx4fM
這是被香港傳媒大幅刪剪至只得兩三秒的片段。

胡德夫:<美麗島> (2:4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2jXvj9CAc
這是原唱者的版本。

胡德夫:<答案> (5: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aF4BEh6jCM
胡德夫唱李泰祥的作品,原唱者是齊豫(提示:橄欖樹)。

萬沙浪:<娜奴娃情歌> (2:4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VlA6RQd8
胡德夫在音樂事業發展初期,曾經跟另一位原住民歌手萬沙浪合作演出,後來因為音樂的發展路向不同而分開。這首<娜奴娃情歌>是流傳甚廣的原住民歌曲。

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五分鐘精華版 (HD) (5: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bH6i_uyw

台灣電影<KANO>正式預告 (2:3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G6LuRxilw

李建復:<歸去來兮> (3:5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9CG7l-C3A&feature=related
李建復是<龍的傳人>的原唱者,也是王力宏的長輩。這首<歸去來兮>跟<龍的傳人>一樣,都是侯德建的作品,發表於八十年代初。

李建復:<夸父追日> (5:5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03Pu5ZUJUs&feature=related
不少台灣校園民歌都取材自文學作品。歌詞出自小野,描寫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夸父追日」,作曲:陳揚。這首歌的歌詞、編曲和唱腔令人想起蘇州評彈。

李建復:<忘川> (3: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lLUSEf_Bc&list=RDmU7e1E5bZyo&index=5
曲詞出自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靳鐵章。

李建復:<天水流長> (3: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7e1E5bZyo&p=08E81AE5B317F675&playnext=1&index=16
另一首靳鐵章作品。

施孝榮:<易水寒> (3:5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AxHGhvlfA
另一首靳鐵章作品,歌詞描寫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施孝榮是原住民(排灣族),歌聲豪邁雄壯。

施孝榮:<歸人沙城> (3: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Uo9axPFJE
另一首發表於八十年代初的校園民歌,作曲作詞都是陳輝雄。

施孝榮:<俠客> (3: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Yoy2MTENI
這首歌值得介紹,因為歌詞出自古龍。八十年代,香港和台灣的電視觀眾都在看古龍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而這首歌是台灣版<小李飛刀>的主題曲。

施孝榮:<拜訪春天> (3: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YxlOOfM5U
另一首八十年代初的台灣校園民歌,曾經被香港的張明敏翻唱。參考 YouTube 上的台灣網民留言,施孝榮最初很討厭這首歌,因為之前被他唱紅的<歸人沙城>和<易水寒>都是陽剛味重的男人歌,但是結果<拜訪春天>很受歡迎。

徐曉菁/楊芳儀:<秋蟬> (3: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S598g9Y
經典的女聲二重唱歌曲,是香港業餘合唱團的熱門曲目。

徐曉菁/楊芳儀:<聽泉> (2: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mKG8hqwIf0

蔡琴/張清芳:<出塞曲> (8: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_g20jJ5tE
同一首歌,兩位台灣女歌手唱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歌詞出自蒙古女詩人席慕容。

李炳文:<昨夜的渡輪上> (3: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1lTF5onqE
八十年代初,台灣校園民歌傳到香港,啟發香港的音樂人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於是產生香港城市民歌。這是其中一首代表作,原曲是台灣女歌手劉藍溪的<微風細雨>,粵語歌詞借渡輪言志,由男聲唱出。畫面是夜航的天星小輪,滿載一船疲倦的香港人。這首歌後來被劉德華翻唱,但是受歡迎程度不及這個版本。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李雙澤 (1949-197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9%9B%99%E6%BE%A4
節錄:李雙澤,籍貫福建晉江,畢業於國立師大附中、淡江大學。畫家、作曲家、民歌歌手,與胡德夫、楊弦被共尊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父親為菲律賓華僑的李雙澤,小學時就隨母親經香港來到台灣。 1968 年,李雙澤考進淡江文理學院(後改制成淡江大學)數學系,卻與建築系頗有淵源:曾想放棄數學系課業、轉往建築系發展。在藝術評論家顧獻樑兼任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後,啟迪了李雙澤往文藝界開拓的方向。

1972 年,李雙澤開始在台北市各地打工謀生。在當時人文集粹的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中,有著跟李雙澤一樣的青年,像是胡德夫、楊弦、韓正皓、吳楚楚等人。這時候的台灣,中華民國與美國及日本斷交,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逐步下滑,而青年學子口中哼的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謠興趣缺缺。有感於此,李雙澤立志要「唱自己的歌」。當時胡德夫為了父親的手術費用,在哥倫比亞咖啡廳駐唱。李雙澤問他:「你是卑南族吧,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歌?唱一首你們自己的歌!」胡德夫愣了一下,一時想不起來有什麼「自己的歌」可以唱。過了一會,才想起小時候父親唱過的一首歌<美麗的稻穗>。胡德夫唱了這首歌,並教大家一起唱。這埋下了日後李雙澤奔走各大專院校鼓吹「唱自己的歌」之種子。

1977 年 9 月 10 日,李雙澤在淡水鎮興化店海灘因拯救溺水的外國遊客而淹死,終年廿八歲。在寫完<美麗島>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發表過這首歌。<美麗島>初次現世,是在李雙澤告別式上,於前夜由楊祖珺與胡德夫徹夜整理李氏遺留的手稿,編錄而成。<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當時送交行政院新聞局審核都未通過:<美麗島>因曾為黨外運動人士傳唱而被判定有台獨意識,<少年中國>則由於被統派人士傳唱而被判定親共。

維基百科:陳秀喜 (1921-199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7%A7%80%E5%96%9C
節錄:陳秀喜,台灣著名女詩人,曾任倡導台灣本土精神之「笠詩社」的社長,其詩<我的筆>也曾在 1978 年獲得美國全國詩人協會國際詩獎的第二名。由於她扶植文壇後進不餘遺力,文友稱她為「陳姑媽」,也有人稱她為「台灣第一位女詩人」。 1921 年出生於新竹。幼時為養女,成績優異。十五歲即以日文寫詩、寫短歌及俳句,之後曾出版日文短歌集<斗室>。二十一歲結婚。強勢的婆婆和流連聲色場所的丈夫帶給陳秀喜相當大的壓力。她日後的創作一直在探討女性在傳統社會的婆媳關係與夫妻關係對女性的壓迫。國民政府遷台後,官方語言改為「國語」,對台灣文學創作構成很大影響。以日文和閩南語為母語的陳秀喜開始學習國語,並於 1967 年加入笠詩社,開始中文詩歌創作。五十七歲時離婚,移居關仔嶺。其作品風格尖銳,不但關心婦女與傳統議題,也關心台灣本土的歷史與發展。其詩作<台灣>改寫成的民歌<美麗島>,知名度很高。 1985 年二度結婚,同年隨即離婚。 1991 年逝世,終年 70 歲。

維基百科:胡德夫 (195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5%BE%B7%E5%A4%AB
節錄:胡德夫是具台灣卑南族和排灣族血統的台灣音樂家,自取漢名 Kimbo ,在家中排行第 5 。曾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於大三那年因病休學。被媒體譽為「台灣民歌之父」與「台灣原住民運動先驅」。由李雙澤創作,胡德夫第一次公開演唱的歌曲<美麗島>,被列為禁歌,在台灣戒嚴時期長期無法在電視及廣播中公開演出,但仍然得到許多人的支持與喜愛。在淡江高中時期,參加了唱詩班,開啟了胡德夫對音樂的興趣。大學時因加入橄欖球隊,摔傷後引發腦震盪等併發症,必須長期休養,被迫休學。此時胡德夫的父親生病需要開刀,為了不造成家庭負擔,胡德夫選擇北上找尋工作機會,因緣際會下,結識同是原住民歌手的萬沙浪,共組樂團在台北六福客棧駐唱,奠定胡日後成為民歌手的基礎。在萬沙浪轉往流行音樂闖盪後,胡德夫在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駐唱。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是當時藝文界人士聚集之地,如楊弦、李雙澤、吳楚楚等都是座上常客。其中李雙澤是影響胡德夫最深的朋友。 1970 年代的台灣,正處於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日漸衰落的時刻,然而台灣青年朗朗上口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曲卻知之甚少。在李雙澤與胡德夫、楊弦的身體力行之下,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彷若成為台灣大專青年的使命。藉由餐廳演唱與口耳相傳,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時代,正式開啟。此時胡德夫也開始投入黨外運動,用詞曲歌聲,為民主,為台灣,以及為自己的族群發聲。

維基百科:美麗島事件(1979 年 12 月 10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B6
節錄:美麗島事件是於 1979 年 12 月 10 日的國際人權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 12 月 10 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瓦斯,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激化民眾,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及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各國媒體來台採訪,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施明德判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 (1980)、陳文成命案 (1981)、江南命案 (1984) 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之後國民黨漸漸不再稱呼黨外人士為野心陰謀份子,並逐漸放棄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持續 38 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社會因而得以實現真正的民主、自由與人權。並且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轉變。

維基百科: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 (20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3%BD%E5%BE%B7%E5%85%8B%C2%B7%E5%B7%B4%E8%90%8A
節錄:<賽德克•巴萊>是一部 2011 年臺灣導演魏德聖拍攝的電影。改編自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片名<賽德克•巴萊>意為「真正的人」,在賽德克語,賽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而巴萊(Bale)是真正的意思。電影分為上下兩集:上集以象徵日本的<太陽旗>命名,描寫 1930 年莫那•魯道帶領族人反抗日本壓迫原住民而引發的霧社事件。下集命名為<彩虹橋>,刻畫日軍鎮壓,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浴血抵抗的過程,並深入刻畫族人從容犧牲後,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本片共投資 7 億 - 7.5 億新臺幣,上映後在臺灣創下了共 8.8 億新臺幣票房,超過了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在 2008 年創下的 5.3 億新臺幣票房。

維基百科:台灣電影 KANO (20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KANO
節錄:<KANO>是一部描述臺灣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的臺灣電影,由馬志翔執導的長片。片名 KANO 取自嘉義農林棒球隊之簡稱「嘉農」的日語讀音「KANŌ」,其電影背景是描述 1931 年大日本帝國下的臺灣,一支由原住民和日本人、漢人組成的嘉義農林棒球隊,原本實力薄弱,但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的指導之下,拿下全島冠軍,並且遠征第17屆夏季甲子園大會的故事。

相關的文章:

台語歌
2012 年 2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_28.html
節錄:在流行文化層面,港台兩地交往頻繁。不少香港粵語流行曲,都是改編自台語歌的。例如:譚炳文的<舊歡如夢>是改編自台灣作曲家許石(1920-1980)的<南都之夜>。同一旋律,還有葛蘭的國語電影歌曲<台灣小調>。許石有另一首作品<安平追想曲>,廣東版是張偉民的<離別的叮嚀>。另外,很多人都知道葉振棠的<我來自潮州>的原裝版是<愛拼才會贏>。這一首,是台語歌之霸,連送往台灣的兩隻熊貓(團團、圓圓)出發之前都被迫要聽,哈哈。

鳳飛飛
2012 年 2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_21.html
節錄:七十年代中,鳳飛飛在自己主持的綜藝節目中唱了台語歌,大受歡迎。唱片公司發現有市場,開始替她出版和發行台語歌專輯。唱台語歌的鳳飛飛,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一個文化符號。她的這一面,香港人也許不知道。正如我們不知道,原來她跟林青霞一樣,嫁給香港的生意人,進過馬場拉頭馬。

古惑仔之歌
2013 年 3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11.html
節錄:如果<大丈夫>是香港警察之歌,那麼<飛砂風中轉>便是古惑仔之歌。「古惑仔」是港式粵語,即是黑社會小嘍囉,台灣人叫「小混混」。巧合的是,兵賊之歌都是台灣人作曲,香港人填詞(黃霑、林振強)以及主唱(關正傑、周潤發)。<大丈夫>是劉家昌作曲,<飛砂風中轉>是羅大佑。萬一你太年輕,不認識劉家昌 (1943-),請到 YouTube 聽他的歌。

李泰祥
2014 年 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1/blog-post.html
節錄:流行音樂以外,李泰祥 (1941-2014) 也涉足正統音樂領域。跟很多華人社會的音樂家一樣,李泰祥曾經改編中國民歌,那些作品收錄於<那些天地人>專輯(寶麗金唱片 1985)之內。包括:<長白山上>、<送我一朵玫瑰花>、<小路>、<天黑黑>、<馬車夫之戀>、<蒙古牧歌>、<阿拉木汗>、<對鳥>、<相親親>。李泰祥改編的中國民歌,並非悽悽楚楚、哀怨纏綿、自傷自憐,而是明亮、恢弘、大氣。

黑金
2012 年 4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html
節錄:在台灣從政,既要對付理論多多的知識份子,又要應付濫用暴力的黑道中人,軟功硬功謊言惡言缺一不可。政客在處理日常政務之餘,還要籌集下一屆選舉的資金。對內,要撫平歷史傷痕,處理非常敏感的省籍問題。對外,要在大陸的壓迫之下拓展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為台灣的經濟尋找出路。難題太多,難度極高,必須是面厚心黑而且精神分裂的人,才能做到,難怪李登輝或者陳水扁之流會成為總統,因為他們符合最起碼的要求。

免驚、安啦、康固力
2014 年 3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4.html
節錄:如果杜琪峯的<黑社會>系列,是暗喻香港的特首選舉被中共所操控,那麼血腥暴烈的北野武日式黑幫片,應該是台灣政治的最佳參照。日本黑幫的遊戲規則,是小弟絕對服從大佬,做錯事就得切手指。而替幫會製造麻煩的成員,必須承擔責任,血債血償。這一套,岩里政男(李登輝的日本名字)深得其神髓。台灣政治,不是馬英九這種人玩的。

漢賊不兩立
2015 年 9 月 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9/blog-post.html
節錄:至於跑到北京跟習近平握手,被深綠陣營形容為「賣台投共」,變相替蔡英文助選的連戰爺爺,只不過是插科打諢的小角色(台灣網民的說法:勝民爸爸去那兒?)。電視機前,輪椅上的粵藉國民黨老兵肯定會用袁崇煥的名句「丟那媽」問候他。至於蔣公的反應,離不開寧波方言「娘希匹」。罵共匪,當然要用方言才過癮,難道要用共匪的語言普通話?

玻璃懸崖
2015 年 10 月 3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0/blog-post_30.html
節錄:只有當企業或組織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候,「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 才會短暫打開,讓女性接受高風險以及容易失敗的任務。然而,當企業或組織渡過難關之後,「玻璃天花」又會重新關閉,再度由男性掌握大權。換言之,鐵娘子成為過渡性的領導人物。這種潛規則,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例如:政治、金融、電訊、能源)很常見。百年老店國民黨正是面對這種情況。自私和懦弱的中國男人低頭沉吟、機關算盡,只得一個花木蘭(洪秀柱)站出來擔大旗。

發春瘟、食魚蛋、寫劇本
2016 年 2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17.html
節錄:爭論暴力與非暴力,已非問題的重心。群眾運動的方向,不可能由幾個學院蛋頭或民主派議員決定。主流傳媒和傳統政黨,早已經不是操盤手。形勢變化得很快,雨傘運動一週年,那些依舊堅持「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學院蛋頭或民主派議員,已經淪為本土派口中的「港豬」,意思是任人宰割的畜生。即將在烈火中誕生的,是蓮花還是惡魔,沒有人知道。

03/06/2016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台灣人勇於守護自己的身份,而且前仆後繼地付出生命的代價,有今天是應該的。//

香港人有今天也是活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