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星期三

又見學券制


同一概念,不停翻炒,是香港公共政策的特色。

這邊廂,「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只適用於半日制幼稚園教育)將於 2017/18 學年取代於 2007 年(曾蔭權任內)推出的「學前教育學券計畫」(只適用於非牟利幼稚園)。換言之,一個「唔湯唔水」(粵語:不倫不類)的派錢制度將由另一個「唔湯唔水」(粵語:不倫不類)的派錢制度所取代,能否提升服務質素永遠是疑問,教師學生家長繼續受苦,受不了的繼續出走。香港和大陸的中產階級,沒有撤換政府的權力,唯有拼命賺錢,然後把孩子送出國,又或者跑到外國產子,讓下一代避開扭曲教育制度所帶來的傷害。中港融合,同一命運,集體逃亡。

阿松介紹黎架:大專學券制

那邊廂,由前特首董建華所力捧的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圖)發表研究報告,提出連串教育改革措施,包括: 1. 大專學券制,即是派錢資助成績符合入大學要求,但是未獲分配政府資助大學學額的學生入讀自資的學位或副學士課程。 2. 大學學分互通,各院校之間試行本地交換生。(是指學位課程還是研究院課程?)

問題的關鍵:為何符合入讀大學資格的學生不獲分配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原因是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長期停留於每年大約一萬五千個的水平,無法滿足需求。部份符合入學資格的學生於是要入讀(由院校以自負盈虧方式開辦的)副學士、文憑或學位課程,又或者是自費到外國升學。政府不願意增加資助學額,但是又想增加曾經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以及降低年輕人的失業率),於是依靠市場力量解決問題:院校紛紛開辦自負盈虧的(副學士、文憑或學位)課程。這是董建華任內所幹的「好事」,禍延至今。那些副學士以及自資學位(還有毅進課程)結果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僭建物,跟原有的制度格格不入,升學的銜接途徑不足,認受性有問題,僱主缺乏信心,讀完之後缺乏出路兼背負一身學債,令學生覺得受騙。

換言之,阿松(梁錦松的外號)所倡議的大專學券制,其實是利用公帑替董建華「執手尾」(收拾爛攤子)。香港的主流傳媒形容梁錦松是「老董頭馬」,說得不錯。至於董建華是否一如部份時事評論員的陰謀論,捧阿松做特首,是為了完成自己任內沒有機會完成的分贓大計(提示:新界東北、大嶼山),自己想。而阿松在中投公司入股黑石 (Blackstone) 事件中的角色,是否一如國產憤青所言是漢奸走狗賣國賊(原因?害國家輸錢),還有他跟第二任妻子(伏明霞)之間的八卦新聞,由於並非本文的主題,按下不表。萬一你不知道來龍去脈,請上網。

如何用學券制殺死大學

回頭說學券制。香港的大學,如果全面推行學券制的話(即是:把政府對大學教育的資助金額變成現金券,然後直接派發給學生),不同的大學與學系之間,需要爭奪學生(透過學券制引入競爭),老師(跟地產代理一樣)變成推銷員跑數企街拉客被車撞,首先關門的應該是畢業生薪水較低的人文學科又或者是定位「博雅教育」的大學(即是:本土派國師陳雲曾經任教的嶺南大學),而得益者很大機會是畢業生賺錢能力較高的學科(例如:醫科、法律)又或者是排名比較高的老牌大學(即是:港大、中大)。在功利務實的香港社會,如果大學之間能夠全面實施學分互換互通(假設:學位課程+研究院課程),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即是:資源被引導向老牌大學,部份競爭能力稍弱的大學或學系會被「市場力量」所陰乾或殺死。亦即是說,官府可以借助「自由市場」之手,關閉部份的的大學或學系,減少大學生的數量,拆除殖民地政府留下的政治炸彈。至於教師團隊,由得他們轉行或者自殺好了。沒有香港人願意教書?可以從大陸輸入,又或者聘請海歸派大陸學者,要幾多有幾多,而且政治正確,肯定不會有戴耀廷、陳雲或劉小麗這類麻煩製造者。反正香港的公營教育制度已經嚴重扭曲,倒不如來個拆卸重組,把老化的零部件拋棄,就當是白紙一張,從頭開始設計新的制度。這一套西洋管理顧問玩意,商學院語言叫 Re-engineering,曾經任職美資銀行的梁錦松一定懂。這個博客的讀者形容梁錦松的教育理念:「呢條友同以前一樣致力於加劇貧富懸殊。」(書面語:這位仁兄跟過去一樣致力於加劇貧富懸殊。)

Auntie 不是開玩笑。特區政府早就懂得利用「自由市場」對付高等教育界和正統藝術界,「配對資助」(Matching grant) 令政府撥款被引導到籌款能力較強的老牌大學或大型藝團,而先到先得的遊戲規則,就令到排名較低的大學或歷史較短的中小型藝團需要競爭餘下的撥款。今年有,下年不保證一定有。誰叫你無法財政獨立、自給自足?透過引入「自由市場」競爭機制,官府有效地淘汰籌款能力比較弱以及歷史比較短的競爭者,讓麻煩製造者自動消失,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控制的手段。社福界的一筆過撥款也具備同樣的效果,令社工們忙於寫 Funding Proposal,沒有時間上街爭取社會公義。注意:這幾個行業向來是民主派的票倉,明白未?華南影帝吳楚帆 (1910-1993) 的名句:「食碗面,反碗底!」用官府的錢反官府,吃我的飯倒我的米?官府絕對不會容許你這麼做,而是透過「自由市場」把你淘汰。正所謂:「一理通,百理明。」自由市場,你識得用,其實很好用。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公共政策,向來是右翼思維。「自由市場」這一招,政府官僚用得非常熟練,經驗豐富。

派錢式或道歉式的現金券

香港的教育、醫療和社福三個領域,經常都出現這種情況:服務供應長期不足而且質素欠佳,但是政府又不想增加資源投放(因為不想加稅或者害怕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於是採取一些派錢式或道歉式的措施,讓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服務對象(窮人)拿著官府發出的現金劵(例如:學券制、醫療券、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到市場上向私營的服務供應商購買本應由官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官府的說法,叫「錢跟用家走」,用市場力量增加供應或者改善服務質素。民間的反應,叫「善財難捨,冤枉甘心!」(出處:黃毓民)原因?官府刻薄窮人,但是卻不斷向大陸輸送利益(提示:超支過百億的大型基建項目)。公共資源嚴重錯配,其不公平不公義之處,老百姓一看就懂。民怨累積,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是有原因的。

適用於這三個領域的現金券,其實是政府官僚的權宜之計,也是治標不治本的東西,真正目的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任,即是逃避責任。官僚所設計的東西,使用方法複雜,限制多多,有時更需要通過資產審查,替服務對象製造麻煩多過解決問題。個性急躁或者文化水平比較低的窮人,可能在申請的過程中已經忍受不了,選擇中途放棄。對懶惰的政府官僚來說,提早 Close File,成功趕客,正合心意。

插圖來源:
http://www.cefco.cn/HeadImg/JKFMK9UB64KnPGRqPGag24%E6%A2%81%E9%94%A6%E6%9D%BE29.jpg

YouTube 精選:

[經典廣告] 雷達噴劑 197X 年(阿蟲介紹我黎架)(0:3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thdf16zhg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教育局通告第 7/2016號: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edu-system/preprimary-kindergarten/free-quality-kg-edu/EDBC_7_2016_tc.pdf

「教育 2.1」四範疇倡優教
文匯報 2016-07-05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7/05/YO1607050011.htm
節錄:由包括被形容為香港教育改革「三頭馬車」梁錦松、程介明、戴希立在內的 17 名商界、教育界重量級人士組成的「教育2.1」昨日正式成立,並提出四大範疇優化教育的前瞻建議,當中包括改變應試文化、增強專上教育、盡展專業潛能和建立大教育平台,提倡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教育」。小組昨日舉行成立記者會並公佈新啟用的網站「https://www.edu2point1.hk」,並在席上發表多項優化本港教育的建議。另外,現時考獲符合入讀大學最低資格的人數,往往比政府資助大學學額多,故小組建議可增加資助學位及副學位數目,及試行學券制,讓更多年輕人能受惠。小組建議本地大學可研究學分互通,各院校亦可試行本地交換生制度,讓大學生「跨校學習」。

梁錦松率猛人研教育 曾向梁匯報
明報 2016 年 7 月 5 日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705/s00002/1467654405590
節錄:前財政司長梁錦松牽頭成立的教育研究小組「教育 2.1」,昨宣布成立並發布報告。梁錦松一直被視為有意問鼎特首,但他指發表報告只是想關注教育,並非為參選作準備。梁錦松透露 6 月下旬曾約見特首梁振英,向其匯報報告內容,當時教育局長吳克儉等也在場,他指雙方溝通很好,政府大致上反應正面,並歡迎小組研究香港教育的長遠發展,當時他與梁振英都沒提及特首選舉事宜。

TSA 元凶 梁錦松組「教育 2.1」 
拒回應是否鋪路選特首
蘋果日報 2016 年 7 月 5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05/19681900
節錄:梁錦松昨在金鐘一間五星級酒店召開記者會,宣佈成立「教育 2.1」小組,成員共 17 人,席上公佈多個建議,包括簡化校本評核、引入大專學券制等,均針對現時教育界為人抱怨的問題,其他包括大學學分互通等,否認這些屬教改,只屬改善建議。被問到是否競選特首的政綱,梁拒答:「對這些短期政治問題,我唔想詳細回答,因為將注意力分散咗。」

香港花生:梁錦松的甦醒
作者:Daniel Lee(2016 年 1 月 11 日)
http://news.hkpeanut.com/archives/13143
節錄:今天有記者問阿松是否有計劃選特首,他說沒有。問題是問錯了,答的才可以這樣直接。阿松話過參選與否是上帝的意思。這裡所指的上帝,是習大大吧。 689 述職之後繼續爭取連任,強硬路線依舊,任李國章為港大校委會主席,與香港核心價值對抗。那邊廂,鬍鬚曾又動之以情,企圖令強烈本土意識人士投到他的陣形,做成香港團結大和解的局面。財爺背後是有公務員系統支持的。至於阿松是老董頭馬,工商界人緣不差,就試試普教中這一着,這是中共最希望進行滅粵的第一步。 689 試過國民教育,失敗了,現在到阿松。述職時我估計習大大對 689 說,「你可做你的,我不管,到時有 3 至 4 個跑馬仔,到時誰做到成績,誰做特首」。所以阿松沒有計劃選特首,在選舉委員會這機制下,特首一職還是上帝委任的,阿松只是被計劃選特首。May the force not be with you。

維基百科:梁錦松 (195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2%81%E9%8C%A6%E6%9D%BE
節錄:梁錦松 (Antony Leung Kam Chung,1952-) 祖籍中國廣東順德陳村,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財政司司長,黑石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前主席,現任南豐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身兼國際小母牛香港分會主席。 2016 年 1 月 9 日,梁錦松出席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與學校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個教育主題講座時表示,母語教育不是由他提出,更直言「點解中文唔係用普通話呢,唔係個個母語都係廣東話架嘛,如果用普通話教中文既話,可能寫作方面好好多」,指並非每個香港人的母語都是廣東話。言論被傳媒報導後,引來網民批評。支聯會人物司徒華的回憶錄<大江東去>中指梁錦松為地下共產黨員。

天涯社區:梁錦松,賣國賊,累及中投公司投資黑石虧損失近八十億(簡體字)
2007-11-28
http://bbs.tianya.cn/post-free-1060306-1.shtml

新浪財經:中投 30 億美元入股黑石七年 收益約等於買餘額寶(簡體字)
2014 年 7 月 11 日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40711/214319681610.shtml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http://searchcio.techtarget.com/definition/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Extract: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is the analysis and redesign of workflows within and between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optimize end-to-end processes and automate non-value-added tasks. The concept of BPR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late Michael Hammer's 199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rticle and received increased attention a few years later, when Hammer and James Champy published their best-selling book,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The authors promoted the idea that sometimes-radical redesign and reorganization of an enterprise is necessary to lower costs and increase quality of service and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key enabler for that radical change.

誰搶了你的學位?是所謂「蝗蟲」還是右翼政府?
獨立媒體 2012-02-06
作者:左翼廢青
http://www.inmediahk.net/%E8%AA%B0%E6%90%B6%E4%BA%86%E4%BD%A0%E7%9A%84%E5%AD%B8%E4%BD%8D%EF%BC%9F%E6%98%AF%E6%89%80%E8%AC%82%E3%80%8C%E8%9D%97%E8%9F%B2%E3%80%8D%E9%82%84%E6%98%AF%E5%8F%B3%E7%BF%BC%E6%94%BF%E5%BA%9C%EF%BC%9F-0
節錄:現在香港預科/中學畢業生遇到的升學問題,其根源是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大學資助學額。九四至九五年,香港公帑資助的一年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已有一萬四千五百個。但到二零一零到二零一一學年,該數字竟只是增至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個。在這十多年期間,不但適齡就讀大學的人口上升,而且政府不停強調我們已身處於知識型經濟社會,極需更多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人才。為了要達成董建華時代所訂下六成中學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政府所依賴的是市場力量:即自負盈虧的課程(特別是副學士)和院校。儘管學界和教育界早已就大學學位不足提出批判,但多年來政府還是盡一切辦法避免增加經常性開支(別忘了梁錦松當年訂下了政府開支不能多於本地生產總值兩成的不成文規定)。因為按政府的右翼思維,不加富商的利得稅比起盡責為香港的年青人提供高等教育機會重要得多。基於這原因,大學學位的增長才這樣的少,令數以千計會考和高考成績已證明其有能力讀學士的學生被拒於大學門外。

大學生太多還是太少?
獨立媒體 2014-09-22
作者:辣椒文集
http://www.inmediahk.net/20140922g
節錄:自 1994 年開始,香港的資助學額二十年來只由 14500 個增加到 15000 個,一直維持在 18%。直到<施政報告>提出從 2015 年起資助每屆最多一千名學生在自資院校修讀學士,以及資助本地學生入讀大陸院校,才稍見誠意。可是,很多學生在考完文憑試後都不能接受資助入讀大學,須自費入讀副學士、文憑或到海外升學。社會上繼續有聲音要求政府增加資助學額。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前景日漸暗淡,有學生要做咖啡店和售貨員等一些本來不需要大學教育的工作,平均薪酬沒有比中學畢業好多少,更有科大計量財務系的畢業生去紮鐵。這種情況在歐美已屢見不鮮,有人認為讀大學已經無用,製造再多大學生也只是做以前中學畢業做的工作,不如行精英制,擇優教育,以免浪費資源。

香港政策透視:歐陽達初:福利消費主義的迷思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 2015-06-06(A19 時事評論)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PolicyViewers/posts/384966058364250
節錄:福利消費主義模糊了政府、提供者、使用者之間的權力不平等,隱藏了照顧關係的道德性和公共性,把監管服務的責任轉移至個體身上,所謂「錢跟人走」變成「有券無權」的劣等私人消費模式。這種把長者責任化 (Responsiblisation) 的過程,以消費者與銷售者的契約,取代了長者作為公民所享有的權利。過去香港政府曾使用和考慮三種策略來處理未能滿足的照顧需求:擴大私營市場、限制健康資格 (Health eligibility)、引入經濟審查。在未來的長者服務規劃中,不但未見檢討這幾種方向對服務質素的影響,反而透過引入院舍券強化需求層級 (Need hierarchies),漠視照顧市場的不穩定性,例如服務提供者的進入與離開、價格波動等;加上政府對長者照顧的資源投入有限,私院在租金壓力下靠降低勞動成本牟利,令前線照顧人員的薪酬長期受壓,削弱服務質素。如要改善,自然不能缺少政府加大投入,但更重要的是,香港整個照顧政策的原則,應建基於長者的公民身份 (Citizenship) 而非購買力上。目前香港政府基於其施政哲學,推行大量補償式或道歉式的長者政策,包括年前成立的長者生活津貼、醫療券、社區照顧券、院舍券等,都是以長期財政負擔、市場選擇之名,逃避公共責任。

相關的文章:

配對資助(一)
2016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29.html
節錄:把同一個概念翻炒多次,應用於不同的政策範疇,是港式官僚的慣技。而其中一個經常被港式官僚翻炒的概念,是配對資助 (Matching Grant),亦即是用配對的型式,由政府撥款資助一些非牟利的行業(例如:高等教育、正統藝術),又或者是短期內在財政上無法收支平衡的項目。配對資助以外,另一個經常被港式官僚翻炒的概念,是「錢跟用家走」。特區政府把這個概念應用於應用於教育、醫療及社福。這三個範疇,佔政府經常開支的比例大約是六成。

配對資助(二)
2016 年 2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29.html
節錄:話口未完,又炒冷飯。繼學券制、醫療券、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及長者院舍住宿服務券之後,特區政府推出科技券。靠派發現金券解決結構性問題,已經成為港式官僚的慣技。這一招,勝在不傷腦筋,不牽涉策略性思維,更不會驚動具備殺傷力的利益集團。透過派發現金券,官府把決策的權力及責任,通通推卸給消費者或業界的私營機構,亦即是所謂的「自由」市場。結果是好是壞,能否解決問題,已經不關官府或官僚的事。

不是佛利民的錯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0.html
節錄:教育、醫療和社福三方面的開支被視為沉重的包袱,既然是包袱,就要想辦法減輕負擔,港式官僚的慣技,是把包袱推卸給別人,亦即是:提倡「用者自負」(例如:「個人醫療儲蓄戶口」即是俗稱的「強醫金」)、減少政府資助(例如:縮短資助藥物名單,迫使公立醫院的病人自掏腰包購買療效較好但是較昂貴的藥物),以及鼓勵有負擔能力的中產轉用私營機構(例如:醫療券、醫療保險)。

芝加哥學派
2013 年 6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地雷、狗屎、界外效應
2010 年 6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6/blog-post_11.html
節錄:埋地雷的典範,是末代港督彭定康 (Chris Patten, 1944-)。肥彭任內 (1992-1997) 把香港的幾間專上院校通通升格為大學,又委任董建華為行政局成員。今天看來,人數倍增又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的失業大學生,以及禍港七年、成功殲滅中產、把香港還原到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老董,都是大殺傷力秘密武器。肥彭實在高招,而香港人還要歡迎他回來吃蛋撻呢。

交數(五)
2016 年 3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3/blog-post_25.html
節錄:多得教育局堅持 TSA、要求學生簽署不自殺契約、推廣簡體字、用普通話教中文、推動國民教育等連串措施,讓香港學生明白,自己只不過是官府或學校眼中的交數工具,而老師是缺乏自主權的打工仔女。老師和校長不但不會保護學生,而且早就在心理上跟孩子切割,淪為「教畜」(教育界的畜生)。公營教育制度的真正目的,是為商界提供廉價勞工,以及替官府執行政治任務。這套扭曲的官僚制度,是為權貴的利益服務,並非為學生服務。

教育騙局
2015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21.html
節錄:經典騙局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受害人基於面子問題或其他的原因,不願意公開談論,也沒有及時向其他人發出警告,於是騙局可以繼續運作。如果我們身處的社會充斥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騙局,而學校又是社會的縮影,那麼公營教育制度其實也是騙局的一種(提示:國民教育),只不過受害人被愚弄的時候,心智尚未成熟,總要投身社會多年之後才醒覺受騙,而騙子已經跑得老遠甚至是早已仙遊,於是追討無門。

做官
2009 年 12 月 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12/blog-post_3935.html
節錄:費孝通的文章<論紳士>:做官是得到安全和保障的必要手續,有一點像打防疫針,在打針期間可能有反應,做官是有風險的,可以被抄家,被斬頭,皇上是難侍候的。可是反應受過,就可以免疫了。當然,這個比喻有一點不太切,防疫針只能自己免疫,而做官所能掩護的領域卻不止個人。於是又發生了一種辦法,就是一個集團派代表去做官;一人升官,雞犬安寧。

外省人與上海幫
2015 年 12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12/blog-post.html
節錄:「上海幫」的影響力從昔日的經濟層面,延伸至今日的政治層面。亦即是說,香港的特首選舉,背後牽涉一些歷史悠久的利益集團,又跟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派系鬥爭扯上關係,內情複雜,難以預測。幾十年前,「上海幫」為保身家性命財產南下香港。幾十年後,他們的兒孫卻要跟共產黨合作或勾結。中國政治之詭異,可見一斑,所以李嘉誠撤資是對的。

27/07/2016

For oriole: Noted with thks. Revised.

2 則留言:

凌宸 說...

再論小收煞

我常推薦小收煞的文章,一大原因正是其冷靜、現實而獨立,絕不廢話連篇,也不滿紙賣弄,惟恐讀者不知其學問淵博,說話直來直去,不敷衍不騎牆也不矯情,更不在關鍵問題上耍太極,把人繞進五里霧中迷得暈頭轉向。雖然有時候奈於形勢或人情會點到為止,但只要不是太笨,絕不難猜到作者要表達之意。而且,時有妙語絕倫讓人拍案叫絕,更常見一針見血之銳見,擲地有聲之良言,句句到肉,字字見血,不但析理通徹闡述精湛,更能“一語驚醒夢中人”,讓人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是典型的“明白人說痛快話”,讀來不亦快哉,值得浮一大白。

小收煞自道財經記者出身,又在金融界歷練多年,耳濡目染之下,“學會從陰謀論的角度看問題:把精美的包裝紙撕開,思考誰人得益,得到甚麼;對家是甚麼人,失去甚麼。過程中,利益的輸送與交換,透過甚麼管道,誰是中間人或代理人,為甚麼要用這種方法。”不得不說,對於黑箱不斷,內幕重重的華人社會,這簡直是看透世情的利器,破解問題的良方,靠此絕技行走江湖闖蕩社會,必能避過不少陰毒險詐的暗器,躲過不少明晃晃襲來的刀槍,達至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境界雖不可能,但遇上強敵好歹也能拼個你死我活半斤八兩。無怪乎小收煞自己也感言,“熟練之後,你的眼光會穿透表層,覺得主流傳媒的報導層次很低,零零碎碎不成系統,不值得花時間。人大了,站高了。華人社會,惡人當道,所以陰謀論很實用,讓你更快掌握到問題的重心,懂得怎樣找出幕後黑手,以及避免被口是心非的人所操控或誤導。而就算最後你無法改變事實,最低限度也知道自己死在誰人手中,臨終前吩咐忠心的旺財替你報仇。”

所以,閱讀小收煞文章的好處在於,借由小收煞的專業眼光及人生經驗,能迅捷瞭解華人社會的殘酷性與黑暗面,少走很多彎路,不陷入成人世界的陷阱,或者陷入後也能很快發覺而脫身止蝕。從這一點上來說,對於極多想瞭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或者想看透中國國情的人,小收煞的文章極為難能可貴。畢竟,能有勇氣與智慧一語道破事實、揭露社會真相的人能有多少呢?在華人社會,能洞徹世情的人是很少的,能洞徹世情還能不怕得罪人地說出來,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小收煞的文章堪稱針貶時弊的藥石之言,而且還免費。然而好處還不僅於此,除去這些針貶時弊的藥石之言外,小收煞的文章更有許多性情之語、人生之思、藝術之感,通識之得,宗教、世相、音樂、女性、翻譯、財經、文學皆有涉略,可謂人間百態,皆收容下筆尖之下,寸心之思,都舒展於筆墨之中,像這樣品味高絕而又獨立特行,才華出眾而又磊落不凡的人物,還不讓人心馳神往嗎?特附上作者地址: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不看你就傻了。

Alicia Lie 說...

//陰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