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8年9月29日星期六

衍生產業鏈(一)


「扯貓尾」造就第二條產業鍊

香港的常見現象:公營機構的服務質素欠佳或供應不足,於是衍生出另一條產業鍊,而背後的經營者(商人)跟官府關係密切。某程度上,需求是製造出來的,如果官僚處事認真,在問題的根源落刀,第二條產業鍊會失去生存空間,又或者需求下降,官僚為了保護商人的利益及逃避責任(為市民服務),會設法拖延時間,或小修小補,或做一些治標不治本的功夫(例如:公布私營骨灰龕場的表一表二清單,但是既沒有懲罰違法的經營者,也沒有告訴受影響的消費者應該怎麼辦),好讓第二條產業鍊有足夠的時間壯大以及賺錢(提示:曾蔭權任內停建居屋和停止賣地的原因),而商人稍後會報答曾經暗中幫助過他的官僚。這種玩法,廣東話叫「扯貓尾」,即是官商勾結或利益輸送。例子:

1. 從公營教育制度衍生或分拆出來的產業鏈:補習社、直資學校、國際學校。

2. 從公立醫院衍生出來的產業鏈:私家醫院、可以進行小手術的醫療中心。

3. 從政府資助的老人院衍生出來的產業鏈:私營的安老院(香港或華南地區)。

4. 相對於政府資助的房屋市場(即:公屋和居屋)的私營產業鏈:私樓市場。

5. 從公營骨灰龕場衍生出來的產業鏈:私營骨灰龕場(合法或非法、香港或華南地區)。

如何用公帑養大第二條產業鍊

簡單地說:教育、醫療(加上安老)、房屋(陽宅+陰宅)。這些都是令到有份交稅但無份享用社會福利的中產階級非常不滿的公共政策範疇,即是部份民怨的由來。官僚的藉口:公營機構和私營部門可以相輔相承或互補不足,又或者服務不同的社會階層(即:付得起錢的中產可以光顧私家醫院),官府提供的現金券(提示:學券制、醫療券、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讓錢跟用家走,引入競爭有助改善服務質素,自由市場分配資源比官府更加有效率,諸如此類。

問題是:在第二條產業鍊的成長過程中,有公帑的投入,但是那條產業鍊長大之後卻專注服務購買力較高的顧客,所得利潤也落入商人的口袋中。例子:私家醫院向公立醫院挖角,而那些被挖走的資深醫護人員的培訓過程中,有公帑的投入(原因:那些資深醫護人員是由本地大學的醫學院訓練出來的),亦即是公營大學及背後的官府為牟利的私家醫院訓練人才,令公立醫院淪為行內人的踏腳石。

跟公立醫院比較,私家醫院在定價和營運方面擁有較大的自由度,靈活性較高,有利於回應市場需求。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之間,是否存在不公平競爭,官府是否透過默許人才流失來補貼私家醫院,有爭議的餘地。至於那些直接動用公帑的現金券(即是:醫療券、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長者院舍住宿服務券)以及政府資助的健康檢查服務為第二條產業鍊所帶來的好處,已經非常明顯,無須長篇大論。香港的醫療體制,跟教育界一樣貧富懸殊,公營系統淪為應酬窮人的冷飯殘羹。如果私家醫院的經營者稍後決定把它(也許聯同旗下的醫療產業生意)分拆上市,官府便有份養大一間上市公司,明白未?公帑是納稅人的錢,官府是否明益生意人,自己想。

官府有份養大的上市公司:領展和港鐵

官府有份養大的上市公司:領展(港股編號:823)和港鐵(港股編號:66)是好例子,今日都成為怪獸,又或者應該叫「大山」(提示:林鄭月娥+三座大山)。共通點:領展和港鐵都是把公共資源私有化的好例子,成為上市公司有助擺脫官僚體制的約束,然後大條道理追求利潤最大化 (Profit maximization),管理層致力提升資產的回報率(例如:領展旗下的商場透過大幅加租趕走年老的小商販,然後換入能夠負擔昂貴租金的大型連鎖集團;港鐵則透過地產項目補貼運輸業務,同時又北上拓展回報不高的中國業務),利潤和股價上升,管理層的薪金和花紅也水漲船高,變成企業肥貓 (Corporate fat cat),而付出代價的是沒有選擇的小市民(即是:購買力不高的公屋居民+每日乘搭港鐵上下班的打工仔女)。

如果沒有分拆上市,那些因為資產增值所帶來的金錢收益(港式財經術語:釋放價值)應該落入政府庫房,然後用於公營的教育、醫療或房屋,令到(另一群)窮人受惠。財政政策 (Fiscal policy) 的功能,本來是財富轉移,舒緩階級矛盾,防止窮人起來造反,上街高唱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出處:孤星淚 Les Misérables)上述觀點,有不止一位的本地財經寫手提過。結論:與其說領展和港鐵變成怪獸是官府政策失誤的結果,倒不如說是早有預謀,向內定的高層人選輸送利益。對,中國政治的本質,是分贓。而香港高官的玩法,是透過公產私有化向某人或某集團進行利益輸送。過程中,窮人的利益被犧牲,令階級矛盾激化,導致民怨累積,為社會不穩製造土壤。香港高官的壞習慣,是把同一個概念或橋段用到爛或用到殘為止。英文的說法:Copy cat(盜版貓)。領展和港鐵的成長故事、商業模式及其災難性後果,稍後是否會在香港的教育或醫療產業中重現,值得留意。這種港式 Good 水(上市套現)財技,跟扭曲的政治制度有甚麼關係(提示:誰人有權選特首?),你懂的。

某程度上,那些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國企,也是玩這一套。換言之,用公帑或保護政策所養大的產業鍊所產生的利潤,透過股市落入生意人或白手套的手中,然後被轉移海外亦即是走資。對,中港一體,互相學習或抄襲,盜版貓養大企業肥貓,小市民利益受損但是沒有選擇(提示:強積金+騰訊),就是這樣。

插圖來源:https://de.123rf.com

YouTube 精選: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2:28)
- Les Miserables - High resolution, with lyri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E2tfK5QAg
這是電影版 (2012)。

相關的文章:

棺材本托市
2017 年 4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4/blog-post_19.html
節錄:官府替私營的服務供應商製造需求以及提供收入來源,而部份的私營服務供應商(的母公司或附屬公司或聯營公司又或者大老闆的親朋戚友或關連人士所開設的公司)會把生意上市。結果是:本應直接用於窮人身上的公帑,又或者是窮人的棺材本,透過迂迴曲折的渠道,又或者是複雜的理財產品,變相補貼某間上市公司(提示:港鐵、領展)。同一概念,改頭換臉,改名換姓,不斷翻炒,打劫窮人,進貢權貴,是香港公共政策的特色。

疑似地產商
2015 年 4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5/04/blog-post.html
節錄:而緊隨市建局、領匯和港鐵的步伐,近年開始變得有點像地產商的,還有定位本是提供可負擔房屋(公屋和居屋)的香港房屋協會(提示:綠悠雅苑)。換言之,擁有地產發展商思維的公營以及半官方機構,又或者是沒有地產商之名但是擁有地產商之實的上市公司,好像越來越多。亦即係話:香港地,唔做地產,揾唔到食,賺唔到錢。(粵語:不涉足地產行業,無法在香港生存或發達。)

瓣數多(四)
2014 年 10 月 3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31.html
節錄:香港幾間華資地產商,都是綜合企業 (Conglomerate)。發展過程,大同小異。七十年代賣樓起家,上市之後作橫向式多元化發展。最初是拓展與地產相關的行業,例如:物業管理、零售、酒店、交通、公用事業。踏入九十年代,則順應潮流進軍電訊、科網和傳媒行業。中間又可能利用香港的賣樓收入,收購海外的基建項目。結果幾十年下來,公司慢慢演變成為一個以地產為主的多元化投資組合。

不是佛利民的錯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0.html
節錄:教育、醫療和社福三方面的開支被視為沉重的包袱,既然是包袱,就要想辦法減輕負擔,港式官僚的慣技,是把包袱推卸給別人,亦即是:提倡「用者自負」(例如:「個人醫療儲蓄戶口」即是俗稱的「強醫金」)、減少政府資助(例如:縮短資助藥物名單,迫使公立醫院的病人自掏腰包購買療效較好但是較昂貴的藥物),以及鼓勵有負擔能力的中產轉用私營機構(例如:醫療券、醫療保險)。

配對資助(二)
2016 年 2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29.html
節錄:話口未完,又炒冷飯。繼學券制、醫療券、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及長者院舍住宿服務券之後,特區政府推出科技券。靠派發現金券解決結構性問題,已經成為港式官僚的慣技。這一招,勝在不傷腦筋,不牽涉策略性思維,更不會驚動具備殺傷力的利益集團。透過派發現金券,官府把決策的權力及責任,通通推卸給消費者或業界的私營機構,亦即是所謂的「自由」市場。結果是好是壞,能否解決問題,已經不關官府或官僚的事。

配對資助(一)
2016 年 1 月 2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29.html
節錄:把同一個概念翻炒多次,應用於不同的政策範疇,是港式官僚的慣技。而其中一個經常被港式官僚翻炒的概念,是配對資助 (Matching Grant),亦即是用配對的型式,由政府撥款資助一些非牟利的行業(例如:高等教育、正統藝術),又或者是短期內在財政上無法收支平衡的項目。配對資助以外,另一個經常被港式官僚翻炒的概念,是「錢跟用家走」。特區政府把這個概念應用於應用於教育、醫療及社福。這三個範疇,佔政府經常開支的比例大約是六成。

又見學券制
2016 年 7 月 2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7/blog-post_27.html
節錄:香港的教育、醫療和社福三個領域,經常都出現這種情況:服務供應長期不足而且質素欠佳,但是政府又不想增加資源投放(因為不想加稅或者害怕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於是採取一些派錢式或道歉式的措施,讓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服務對象(窮人)拿著官府發出的現金券(例如:學券制、醫療券、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到市場上向私營的服務供應商購買本應由官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教育騙局(二)
2017 年 5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7/05/blog-post.html
節錄:如果私營的教育機構也不過是一盤生意,香港的國際學校是一個疑似投資騙局。國際學校要求學生家長購買指定金額的債券,而那些債券是沒有二手市場的。如果孩子要退學或被開除,家長會無法脫手(除非找到另一位家長接手而又取得學校的同意),被迫繼續持貨直至到期為止(據說個別的國際學校會向退學的學生家長提供 Refund, in full or in part)。家長變相為學校提供短期營運資金,某程度上,是家長打本給學校做生意,而顧客是自己的孩子。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某程度上,以上的分析,也反映出香港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就是山頭眾多,人脈交錯。多年來,不少政商名流和名門望族都透過捐款或者其他途徑,跟某大學某學系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又或者對某大學某學系擁有某種影響力。這種情況,在歷史悠久的老牌大學身上,尤其明顯。在外國,大學是意識形態的戰場。在香港,大學是利益集團盤據之地,是中環的縮影。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當權者的如意算盤,是試圖擺個姿態,表達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但是不會觸碰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即是:地產霸權,基金公司的利益,中港兩地人口政策的差異)。究其原因,當權者也許是不想得罪某些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地產商),怕會遭到報復或者反撲,累及兒孫。自私動機,不難理解。民國奇書<厚黑學>中,這種處事方法叫「鋸箭法」。

官商角力
2016 年 9 月 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6/09/blog-post.html
節錄:有些商品或服務,消費者有需求,但是供應不足或者質素欠佳,頭腦靈活的生意人,於是採用另類的手法去滿足需求。可以是公然違反法例,走法律罅又或者是靠燒錢搶佔市場佔有率(例如:Uber),希望造成聲勢又或者是既定事實,試圖衝擊官府的底線以及測試官員的容忍程度,看看能否開闢新的市場空間,最終迫使官府修改法例或遊戲規則,讓這些新推出的商品或服務由非法變成合法。

清明奇譚
2009 年 4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4/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人很可憐,不論生前死後,都無處容身。陽宅物超所值,陰宅嚴重短缺。香港每年有接近四萬人死亡,大約八成半火葬。根據政府統計,未來五年即使計入新增的供應量,公營靈灰位(骨灰位)依然短缺十四萬個。由於積壓的需求太多,輪侯公營靈灰位一般需要两、三年時間。可憐的香港人,生前死後都要排隊。

29/09/201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