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又到聖誕
Dear all,
Have a happy holiday and wish you a prosperous 2013 !
Special thanks
Thanks oriole for proofreading.
Thanks wuyagege for promotion.
Auntie :)
YouTube 精選:
Coca-Cola 70's Christmas Hilltop Commercial (0:5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zCsFvVg0UY
1978 文志兒童合唱團:<又到聖誕>(1:5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tna4Omp5_g
18/12/2012
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入行障礙(二)
經濟週期的波動循環,會影響老百姓的生計。遇上經濟不景,失業人多,社會動盪,執政者隨時要下台。不少國家於是設有失業救濟金之類的安全網,但通常是短期性的措施,作用有限。因此,每個社會,都需要一些低入行門檻的行業,收容失業中年,好讓他們自食其力,養妻活兒。幾十年前的香港,是無牌小販和的士司機(註:的士是 Taxi 的港譯,大陸叫出租車)。今時今日,無牌小販會被食環署掃蕩,的士牌價已經炒到七百萬(港幣),說明這兩條路已經行不通了。
香港的失業中年,還有甚麼出路?有!神棍和食家。這兩個行業的共通點,是毋須考試,不受監管,成效存疑,沒有法律責任,適合大話精。震倉哥成名之後,大家都知道當神棍的金錢回報沒有上限,按時薪計算,勝過需要不停考試和無償加班的專業人士。當然,對震倉哥來說,風水不過是前菜,主菜是其他服務。男人如果外表四正,聲線低沉雄厚,適合當神棍,梁振英一定得(止汗劑冠名贊助)。至於食家,最低限度可以騙到免費飲食,威迫航空公司把你從經濟艙調到商務客位,以及要求傳媒機構提供白痴美女伴遊(好好味呀!)。萬一讀者觀眾吃過推介菜式之後,覺得不對勁,投訴,一句「大家口味不同」便可以應付過去。有名氣的食家,可以拍廣告,當產品代言人,出席商業活動,又或者把名字借給商場使用。這兩個行業的另一個好處,是工作時間靈活,適合要帶孩子的女人。
在一個發展成熟,各行各業的入行門檻都不斷升高的社會,低入行門檻的行業只會越來越少。失業中年想謀生或者轉行,但是又不想讀書考試,自然懂得如何選擇出路。香港盛產神棍和食家,入行者眾,水準參差,便是這個道理。
插圖來源:
圖左:www.fotosearch.com
圖右: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lookinside.php?item=F011909242#tt
相關的文章:
神佛生意經
2009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_25.html
節錄:佛教、羅馬天主教以及基督教(新教)在中國(或者亞州)的傳播和發展經歷,其中的成敗得失,是跨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真實個案,可以作為商學院的個案分析 (Case Studies)。主題:試分析 HQ (Headquarter,即是總部) 的功能和利弊,又或者:試分析三教的市場推廣 (Marketing) 或者全球化策略 (Global Strategy)。用做生意的角度分析傳統宗教如何拓展海外市場,我不是第一個。
女人是關鍵
2009 年 9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_18.html
節錄:任何外來宗教,要在中國人社會紮根、生存和壯大,必須經歷一個世俗化和女性化的過程。中國男人忙於追名逐利,又或者沉溺於不良嗜好,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從事宗教活動。中國人社會,有時間求神拜佛的,多數是女人 ―― 尤其是已婚和生了小孩,人生軌跡大局已定的女人。因此,外來宗教要吸收信眾,必須要迎合中國女人的口味,以及配合她們的生活習慣。
神棍技倆
2007 年 8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8/blog-post.html
節錄:神棍必須學會如何為客戶起底,才能正確開價。直接查問一定會惹人懷疑,旁敲侧擊方為辦法。以下為某神棍在其網頁內列出的收費方法:「每一節私人輔導(包括第一次諮詢)的收費為客戶每月收入的 X %。 客戶無須提供收入證明,輔導關係就是互信的關係。下限為三百港元,上限為一千二百港元。」熟口熟面?教會也是這樣的。總之,信我者生,唔信者死,生死之間記得定時供款。
14/12/2012
For oriole: Noted. Revised. Thks again for proofreading.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入行障礙(一)
分析行業前景的五力模式 (Porter’s five forces) 中,有幾種常見的入行障礙 (Entry barriers / Barriers to entry)。其中一種,叫資本要求 (Capital requirements),意思是:進軍某個行業,需要龐大的起動資金,並非普通人或者中小企能夠負擔,於是入行者稀,容易形成壟斷。香港人的婚姻,物質門檻高,是個好例子。
對於服從主流的八十後來說,結婚跟買樓和擺酒掛勾。隨著黑金南下,樓價飆升,有能力結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需要父母出錢協助上車(港式粵語:首次置業)的卻越來越多,結果令老人家有權過問婚禮細節,日後也更容易插手兒女的婚姻。有些缺乏富貴父母的男孩子,索性放棄愛情,流連網上結識女孩子,以為可以找到「中出即飛」(港式網絡語言:射精之後立即分手)的對象,又或者跟損友北上,從此「一路向西」。而年輕人就算排除萬難結得成婚,又要面對婚宴這個難題。由於婚宴必須提供足夠的收入,以供養背後的龐大產業鍊,婚禮於是變成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新股上市集資),十年不見的舊同學也必須出席,而且聲明「人情五百不要來」,否則主辦單位無法收回成本,有傷和氣。
另一條出路,是北上娶妻。常見的例子,是年輕的大陸女人嫁給香港的老男人,目的是解決生活,取得身份證和居留權,以及掠奪物業的業權。北姑的想法,是「揾工不如揾老公,做廠不如揾大叔。」(粵語:揾=找)找到男人之後,就不斷生孩子,迫男人養自己。如果男人失業,又或者無法滿足她的物質要求,就拿男人出氣,然後向官府申請援助,對社工頤指氣使,要錢要公屋,孩子要讀書,諸如此類。這種事情,在香港一些收入水平比較低的地區,無日無之。當男人視女人為商品(有錢就買得到),女人也視自己為商品(必須在限期前出售),婚姻自然變成買賣。窮男人買到的,是麻煩女人。結果是互相連累,甚至是同歸於盡。
香港人的婚姻,變得非常困難。網上的電車男慨嘆,香港的戀愛婚姻市場貧富懸殊,有錢的老男人一拖幾,窮小子則只能打飛機(高射砲)。文化人開玩笑說,香港人應該向共產黨學習,舉行延安式婚禮,即是挖窯洞居住,新郎新娘穿解放裝,身上綁紅綢,然後一碟喜糖,一本毛語錄,在陜北農民的吹打樂聲中,歡歡喜喜送進洞房。也有人從政治角度出發,認為抬高樓價和大舉殖民是阿爺的陰謀 ――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敢結婚,大陸蝗蟲卻不斷湧來港產子,長遠來說是替香港換血,再配合洗腦教育,令這個地方變得容易統治,亦即是對付西藏和新疆的那一套。學院派的看法,是年輕人不敢結婚,將會導致人口老化,再加上經濟轉型失敗,政治人物無力改革,擔心香港將會步日本的後塵,成為另一個絕望之城 ―― 電車男跟吹氣娃娃戀愛或者性交,乾物女則從漫畫中尋找值得愛慕的對象。年輕人把老人家的屍體收藏於衣櫃內,以便繼續收取官府的高齡津貼。
香港還有很多結構性的因素,不利愛情婚姻和生育。資本要求或者物質門檻,只不過是其中之一。欲知詳情,請到各大網上討論區,聽聽年輕人的心聲。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相關的文章:
OPM (Part 6)
2012 年 8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6.html
節錄:她們年輕時,習慣了靠男人解決生活。年老色衰之後,無以為繼,又回不了頭,會把孩子當作籌碼,向已經拋棄她的男人勒索金錢,又或者迫女兒走自己的舊路,為母親的退休生活作出貢獻。老一輩廣東人說的:「老舉」(粵語:妓女的舊稱),即是老來「舉目無親」,典出電影<胭脂扣>(1988)。
雙軌制(三)
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11.html
節錄:檯面上的一套(社會基建)搖搖欲墬,東歪西倒,是傷殘兼重病的三腳老貓,捉不到老鼠,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不能滿足或解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那怎麼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少人會選擇依靠家人或者族群的幫忙。萬一家人或同鄉無法滿足需要,就靠婚姻解決生存問題,即是往配偶那邊尋找資源。中國人的愛情婚姻,於是充滿功利計算。
事業集團
2011 年 2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2/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人家庭,特別多錢債糾紛。究其原因,中國人的家庭,本質上是一盤生意,是一個多功能的事業集團。其首要任務,是提高家族成員的生存機會,以及提升整個事業集團的競爭優勢。既然生存是首要任務,就必須以計算的態度來經營家庭,這樣的家自然缺乏愛情的生存空間。又或者,愛情只能以扭曲的形式,曇花一現,卻無法長期停留。
衍生需求
2011 年 9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19.html
節錄:容易焦慮的女人,成為一個夕陽工業的救星,背後是龐大的商業利益,不難理解。都說女人錢容易賺,賺女人錢,靠女人食糊,就是要靠嚇,亦即是繼續用封建思想迫害女人,長年累月替女人洗腦,讓她們為結婚生子而活,又或者更簡單地說,為婚禮而活。這是主流傳媒的生存之道,因為挑動女人的神經,製造恐慌,方可自保。
新娘房 (一)
2010 年 3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式父權社會,向來鼓勵女人沉迷愛情、執著婚姻,以男人為生命的重心。中國歷史上,任何獨立自主、拒絕從俗的揚眉女子,都會遭人議論。因此,意志稍為薄弱的女孩子,都不敢冒大不諱,害怕一旦偏離主流,不跟方程式和時間表做人,就會被群眾聲討、批鬥和圍剿(今日的做法是跟蹤偷拍和人肉搜尋)。
YouTube 精選:
許冠傑:<點解要擺酒>(1:2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mfkpccKkIw
「港女五百」令我想起這首歌。
李安電影<喜宴>(1993) 預告片(英語版)(1: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BQrLjzefQ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Quick MBA - Porter’s five forces / Barriers to Entry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porter.shtml
生活易:公佈<2012 年全港結婚消費調查>結果 (2012/11/27)http://www.esdlife.com/about_us/chi/press/press20121127c.asp
節錄:根據生活易<2012 年結婚消費調查>顯示,本港新人籌備婚禮開支平均數再創歷年新高。香港新人的結婚平均開支估算為港幣 $282,317,較去年增 6%。查看近六年的新人結婚平均開支,除 2009 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之外,每年均平穩上升,平均開支已由 2007 年的港幣 $209,298 升至 2012 年的港幣 $282,317,勁升 35%。親友人情數目依舊,高級及一般酒店的人情中位數分別為 $1,000 及 $800;而高級及一般酒樓則分別為 $700 及 $500。酒席收支平衡方面,三份一受訪者的酒席開支比人情多,出現「蝕本」跡象,可見結婚擺酒不單未必有得賺,故新人於計劃婚宴酒席時應量力而為,以免入不敷支。
題目:<痛批婚宴惡習 ―― 禮金、開門利是與人情>
作者:林忌(香港知名博客,擅長二次創作)
來源:http://plastichk.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錄:婚禮,本應簡單而隆重,在崇尚小家庭的今日,本應只屬兩個人之間的事,偏偏繼續維持一大群姨媽姑姐三姑六婆鬥顯赫的惡習,其儀式總脫不了幾隻字 ―― 市儈、銅臭、核突、莫名其妙,甚至淫賤,完全不知所謂。淫賤這項,在九十年代盛行,如在台上寫蕉玩意淫等,近年的確隨著人口質素上升而少見了,之但係「禮金、開門利是,人情爭議」三項,講到尾只餘下乜野?就係窮到只餘下錢 ―― 唔係崇尚愛情超越一切的嗎?為何婚禮只餘下銅臭與市儈?
題目:<五百元悶局>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 2012/11/20
節錄:「五百元」港女慘劇,可以成為歷史的,只要香港人的婚宴從此去中國化,就免卻了這點痛苦。婚禮為什麼一定要排場、充撐,而且要不情願的賓客集資,讓主人家賺一筆?出席婚宴的賓客一桌子圍坐,互不相識,話不投機,活活悶死。中國人以錢字掛帥。當然,錢很重要,但辦婚宴,還以盈利來主導,來賓的賀喜紅包,變成入場券,都是全球獨家中國式的惡俗,世界各國均無。從香港的喜宴,舉一反三,你就明白為何中國人與「政改」沒有緣份。五百元港女,不止是她一人的鬧劇,是一種共業。
題目:<港女與人情>
作者:高慧然
來源:蘋果日報 2012/11/07
節錄:網絡上一段港女關於婚禮人情的對話成為熱門點擊,港女某擇日結婚,派喜帖給人,派帖時當面詢問收帖人出席喜宴時打算封多少人情,自設最低消費八百元。「派帖前問你一句,要是真的給五百人情就不要來了!感謝。如果令你做成經濟困難真不好意思,我也不是開善堂。」「不來的話真的沒所謂啦,我真的不能接受給五百,我婚禮在酒店不是在酒樓,而且是自助餐,還要不是那種三星下濫的酒店……」「有人真係會俾得出五百我真係絕交都似。」整件事最悲哀的是,八百元,其實也不過是一筆極小極小的錢。跟五百元相比,差價三百而已。
網上欺凌失控 傷害永難除
$500 人情女認錯:求求大家放過我!
來源:<東週刊> 481 期 Book A(2012/11/14)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3095
節錄:準新娘在 facebook 留言,叫打算做五百元人情的朋友不要出席其婚宴,引發網民強烈聲討並慘被大起底,生活照、個人網誌,以至未婚夫和家人的資料都被翻出瘋傳,一夜間私隱蕩然無存。「五百元人情風波」女主角 Yammie 接受本刊獨家專訪,首度就其被指涼薄的言論解畫及認錯,並向公眾和家人致歉。她透露事發後終日以淚洗臉,對朋友信心盡失,又擔心婚事被破壞,情緒陷入崩潰邊緣,懇求網民放過她,讓其重過正常生活。
題目:<婚姻作為一種投資工具>
作者:tommyjonk
日期:2012/12/03
http://tommyjonk.xanga.com/770156120/%e5%a9%9a%e5%a7%bb%e4%bd%9c%e7%82%ba%e4%b8%80%e7%a8%ae%e6%8a%95%e8%b3%87%e5%b7%a5%e5%85%b7/
節錄:廣告片中「為婚姻訂立年期,並將之視作契約」的想法其實並不單純是一個噱頭,而是近年不少男女將婚姻視作一種投資工具的心態之真實反映。為了配合受眾的不同需要,婚姻市場將可能出現以下投資產品: 1. 婚姻窩輪 2. 婚姻債券 3. 婚姻保險 4. 婚姻 I kill you later 5. 婚姻定期 6. 婚姻一籃子基金。
07/12/2012
對於服從主流的八十後來說,結婚跟買樓和擺酒掛勾。隨著黑金南下,樓價飆升,有能力結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需要父母出錢協助上車(港式粵語:首次置業)的卻越來越多,結果令老人家有權過問婚禮細節,日後也更容易插手兒女的婚姻。有些缺乏富貴父母的男孩子,索性放棄愛情,流連網上結識女孩子,以為可以找到「中出即飛」(港式網絡語言:射精之後立即分手)的對象,又或者跟損友北上,從此「一路向西」。而年輕人就算排除萬難結得成婚,又要面對婚宴這個難題。由於婚宴必須提供足夠的收入,以供養背後的龐大產業鍊,婚禮於是變成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新股上市集資),十年不見的舊同學也必須出席,而且聲明「人情五百不要來」,否則主辦單位無法收回成本,有傷和氣。
另一條出路,是北上娶妻。常見的例子,是年輕的大陸女人嫁給香港的老男人,目的是解決生活,取得身份證和居留權,以及掠奪物業的業權。北姑的想法,是「揾工不如揾老公,做廠不如揾大叔。」(粵語:揾=找)找到男人之後,就不斷生孩子,迫男人養自己。如果男人失業,又或者無法滿足她的物質要求,就拿男人出氣,然後向官府申請援助,對社工頤指氣使,要錢要公屋,孩子要讀書,諸如此類。這種事情,在香港一些收入水平比較低的地區,無日無之。當男人視女人為商品(有錢就買得到),女人也視自己為商品(必須在限期前出售),婚姻自然變成買賣。窮男人買到的,是麻煩女人。結果是互相連累,甚至是同歸於盡。
香港人的婚姻,變得非常困難。網上的電車男慨嘆,香港的戀愛婚姻市場貧富懸殊,有錢的老男人一拖幾,窮小子則只能打飛機(高射砲)。文化人開玩笑說,香港人應該向共產黨學習,舉行延安式婚禮,即是挖窯洞居住,新郎新娘穿解放裝,身上綁紅綢,然後一碟喜糖,一本毛語錄,在陜北農民的吹打樂聲中,歡歡喜喜送進洞房。也有人從政治角度出發,認為抬高樓價和大舉殖民是阿爺的陰謀 ――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敢結婚,大陸蝗蟲卻不斷湧來港產子,長遠來說是替香港換血,再配合洗腦教育,令這個地方變得容易統治,亦即是對付西藏和新疆的那一套。學院派的看法,是年輕人不敢結婚,將會導致人口老化,再加上經濟轉型失敗,政治人物無力改革,擔心香港將會步日本的後塵,成為另一個絕望之城 ―― 電車男跟吹氣娃娃戀愛或者性交,乾物女則從漫畫中尋找值得愛慕的對象。年輕人把老人家的屍體收藏於衣櫃內,以便繼續收取官府的高齡津貼。
香港還有很多結構性的因素,不利愛情婚姻和生育。資本要求或者物質門檻,只不過是其中之一。欲知詳情,請到各大網上討論區,聽聽年輕人的心聲。
插圖來源:www.fotosearch.com
相關的文章:
OPM (Part 6)
2012 年 8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6.html
節錄:她們年輕時,習慣了靠男人解決生活。年老色衰之後,無以為繼,又回不了頭,會把孩子當作籌碼,向已經拋棄她的男人勒索金錢,又或者迫女兒走自己的舊路,為母親的退休生活作出貢獻。老一輩廣東人說的:「老舉」(粵語:妓女的舊稱),即是老來「舉目無親」,典出電影<胭脂扣>(1988)。
雙軌制(三)
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11.html
節錄:檯面上的一套(社會基建)搖搖欲墬,東歪西倒,是傷殘兼重病的三腳老貓,捉不到老鼠,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不能滿足或解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那怎麼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少人會選擇依靠家人或者族群的幫忙。萬一家人或同鄉無法滿足需要,就靠婚姻解決生存問題,即是往配偶那邊尋找資源。中國人的愛情婚姻,於是充滿功利計算。
事業集團
2011 年 2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2/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人家庭,特別多錢債糾紛。究其原因,中國人的家庭,本質上是一盤生意,是一個多功能的事業集團。其首要任務,是提高家族成員的生存機會,以及提升整個事業集團的競爭優勢。既然生存是首要任務,就必須以計算的態度來經營家庭,這樣的家自然缺乏愛情的生存空間。又或者,愛情只能以扭曲的形式,曇花一現,卻無法長期停留。
衍生需求
2011 年 9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19.html
節錄:容易焦慮的女人,成為一個夕陽工業的救星,背後是龐大的商業利益,不難理解。都說女人錢容易賺,賺女人錢,靠女人食糊,就是要靠嚇,亦即是繼續用封建思想迫害女人,長年累月替女人洗腦,讓她們為結婚生子而活,又或者更簡單地說,為婚禮而活。這是主流傳媒的生存之道,因為挑動女人的神經,製造恐慌,方可自保。
新娘房 (一)
2010 年 3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式父權社會,向來鼓勵女人沉迷愛情、執著婚姻,以男人為生命的重心。中國歷史上,任何獨立自主、拒絕從俗的揚眉女子,都會遭人議論。因此,意志稍為薄弱的女孩子,都不敢冒大不諱,害怕一旦偏離主流,不跟方程式和時間表做人,就會被群眾聲討、批鬥和圍剿(今日的做法是跟蹤偷拍和人肉搜尋)。
YouTube 精選:
許冠傑:<點解要擺酒>(1:2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mfkpccKkIw
「港女五百」令我想起這首歌。
李安電影<喜宴>(1993) 預告片(英語版)(1: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BQrLjzefQ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Quick MBA - Porter’s five forces / Barriers to Entry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porter.shtml
生活易:公佈<2012 年全港結婚消費調查>結果 (2012/11/27)http://www.esdlife.com/about_us/chi/press/press20121127c.asp
節錄:根據生活易<2012 年結婚消費調查>顯示,本港新人籌備婚禮開支平均數再創歷年新高。香港新人的結婚平均開支估算為港幣 $282,317,較去年增 6%。查看近六年的新人結婚平均開支,除 2009 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之外,每年均平穩上升,平均開支已由 2007 年的港幣 $209,298 升至 2012 年的港幣 $282,317,勁升 35%。親友人情數目依舊,高級及一般酒店的人情中位數分別為 $1,000 及 $800;而高級及一般酒樓則分別為 $700 及 $500。酒席收支平衡方面,三份一受訪者的酒席開支比人情多,出現「蝕本」跡象,可見結婚擺酒不單未必有得賺,故新人於計劃婚宴酒席時應量力而為,以免入不敷支。
題目:<痛批婚宴惡習 ―― 禮金、開門利是與人情>
作者:林忌(香港知名博客,擅長二次創作)
來源:http://plastichk.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節錄:婚禮,本應簡單而隆重,在崇尚小家庭的今日,本應只屬兩個人之間的事,偏偏繼續維持一大群姨媽姑姐三姑六婆鬥顯赫的惡習,其儀式總脫不了幾隻字 ―― 市儈、銅臭、核突、莫名其妙,甚至淫賤,完全不知所謂。淫賤這項,在九十年代盛行,如在台上寫蕉玩意淫等,近年的確隨著人口質素上升而少見了,之但係「禮金、開門利是,人情爭議」三項,講到尾只餘下乜野?就係窮到只餘下錢 ―― 唔係崇尚愛情超越一切的嗎?為何婚禮只餘下銅臭與市儈?
題目:<五百元悶局>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 2012/11/20
節錄:「五百元」港女慘劇,可以成為歷史的,只要香港人的婚宴從此去中國化,就免卻了這點痛苦。婚禮為什麼一定要排場、充撐,而且要不情願的賓客集資,讓主人家賺一筆?出席婚宴的賓客一桌子圍坐,互不相識,話不投機,活活悶死。中國人以錢字掛帥。當然,錢很重要,但辦婚宴,還以盈利來主導,來賓的賀喜紅包,變成入場券,都是全球獨家中國式的惡俗,世界各國均無。從香港的喜宴,舉一反三,你就明白為何中國人與「政改」沒有緣份。五百元港女,不止是她一人的鬧劇,是一種共業。
題目:<港女與人情>
作者:高慧然
來源:蘋果日報 2012/11/07
節錄:網絡上一段港女關於婚禮人情的對話成為熱門點擊,港女某擇日結婚,派喜帖給人,派帖時當面詢問收帖人出席喜宴時打算封多少人情,自設最低消費八百元。「派帖前問你一句,要是真的給五百人情就不要來了!感謝。如果令你做成經濟困難真不好意思,我也不是開善堂。」「不來的話真的沒所謂啦,我真的不能接受給五百,我婚禮在酒店不是在酒樓,而且是自助餐,還要不是那種三星下濫的酒店……」「有人真係會俾得出五百我真係絕交都似。」整件事最悲哀的是,八百元,其實也不過是一筆極小極小的錢。跟五百元相比,差價三百而已。
網上欺凌失控 傷害永難除
$500 人情女認錯:求求大家放過我!
來源:<東週刊> 481 期 Book A(2012/11/14)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3095
節錄:準新娘在 facebook 留言,叫打算做五百元人情的朋友不要出席其婚宴,引發網民強烈聲討並慘被大起底,生活照、個人網誌,以至未婚夫和家人的資料都被翻出瘋傳,一夜間私隱蕩然無存。「五百元人情風波」女主角 Yammie 接受本刊獨家專訪,首度就其被指涼薄的言論解畫及認錯,並向公眾和家人致歉。她透露事發後終日以淚洗臉,對朋友信心盡失,又擔心婚事被破壞,情緒陷入崩潰邊緣,懇求網民放過她,讓其重過正常生活。
題目:<婚姻作為一種投資工具>
作者:tommyjonk
日期:2012/12/03
http://tommyjonk.xanga.com/770156120/%e5%a9%9a%e5%a7%bb%e4%bd%9c%e7%82%ba%e4%b8%80%e7%a8%ae%e6%8a%95%e8%b3%87%e5%b7%a5%e5%85%b7/
節錄:廣告片中「為婚姻訂立年期,並將之視作契約」的想法其實並不單純是一個噱頭,而是近年不少男女將婚姻視作一種投資工具的心態之真實反映。為了配合受眾的不同需要,婚姻市場將可能出現以下投資產品: 1. 婚姻窩輪 2. 婚姻債券 3. 婚姻保險 4. 婚姻 I kill you later 5. 婚姻定期 6. 婚姻一籃子基金。
07/12/2012
2012年12月1日星期六
黎智英(三)
肥佬黎的貢獻
香港的大學,欠黎智英一個商科的榮譽博士學位。肥佬黎的貢獻,與捐款無關,與政治立場更加無關(因為按照偉大祖國的標準,推動民主的肥佬黎政治不正確)。他的「偉大」之處,在於填補了香港在營商理念方面的空白與不足。至於他的營商理念是否「正確」,有爭議的餘地,上一篇文章已經談過了。
許多人都指出,香港產業結構單一,能夠殺入西方傳媒國際級富豪排行榜的,清一色全是地產商。而這個行業的特色,是講究時機,但是不大講究企業策略 (Corporate Strategy),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也沒有甚麼獨特之處,產品與服務更加談不上創新,又或者應該叫「另類創新」,例如:發水樓的窗台大到可以當睡床,通常用來安置家中的外傭。萬一颱風季節玻璃爆裂,後果不難想像。
香港地產商的必殺技,是對時機的掌握,懂得如何鑽(法例的)空子,以及跟官府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即是:官商勾結)。跟其他國家的地產商比較,香港的地產商不見得特別有競爭力,因為過去數十年的經驗證明,它們的業務範圍大部份局限於香港,頂多是北上拓展大陸市場。但是來自香港市場的豐厚利潤,卻足以填補地產商在其他範疇又或者是海外業務(例如:能源和電訊)的虧損。
荷李活勵志電影
在這種情況之下,難得有個逃難來港、童工出身、白手興家的大冒險家,勇於挑戰常規,押上真金白銀,跟大集團(例如:李嘉誠旗下的百佳超市)開戰,同時積極實踐西方理論(例如:拓展 B2C 網上零售)。撇開成敗不論,他的所作所為,實在太有教育意義,也太有香港精神了。在外國傳媒以及學者的眼中,由其貌不揚的 Underdog 扮演 Challenger ,有 Guts ,夠勵志,是荷李活電影的格局。
肥佬黎的所作所為,極富爭議性。那更好,現實世界,決策者不是神仙,不可能每一次的決定,都絕對正確。有時候,是大方向正確,但是執行得不好,又或者選錯了時機,結果滿盤皆落索。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是好例子,他試圖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結果導致短樁事件,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形成 2003 年夏天負資產個案達十萬宗的慘況,請參考 2012 年 7 月 6 日刊出的 OPM (Part 1)。有時候,是方向錯誤(又或者立心不良),執行層面也出亂子,結果搞出個大頭佛(粵語:難以收拾的局面),死得很難看。梁振英推國民教育是好例子,請參考 2012 年 9 月 15 日刊出的<天讎、革命之子、國民教育>。致命死因,需要搜集資料數據,然後交由專家研究。有需要的話,傳召證人,進行死因聆訊。
肥佬黎的教育意義
肥佬黎的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分析,是小組討論的好材料。從八十年代初創辦佐丹奴(港股編號:709)開始,他發動過多場商戰,轉戰過不同的行業(包括:服裝零售、傳媒、電子商貿),視乎競爭對手的反應,成敗參半。黎智英知名度高,資料不缺,為大學的商學院提供了富有東方色彩的個案研究 (Case Studies)。他的商戰經歷,可以用來解釋不少工商管理學生必讀的基本概念。例如:
1. Corporate culture(企業文化):簡單地說,企業文化是一間公司的個性與價值觀,對外會影響公司的策略 (Strategy) 與定位 (Positioning),對內會影響人力資源政策 (HR Policy)(例如:員工的招聘與訓練)。發展初期,企業文化通常是創辦人個性的延伸。讀肥佬黎的文章,研究他的生平,你會明白他旗下的生意為何總是走大眾化的路線。得罪講句,以肥佬黎的背景,他創辦的生意,不可能走高檔或精緻路線。換言之,香港<蘋果日報>的現任社長董橋(印尼華僑,著名作家,文風細膩,喜歡收藏古董)跟公司的企業文化格格不入,似是景泰藍。
2. Loss leader / Cut-throat competition:上文提到,肥佬黎發動商戰的時候,慣用燒銀紙、蝕頭賺尾 (Loss leader)、高薪挖角、割喉式減價戰 (Cut-throat competition) 等招數,被形容為「以本傷人」。他認為割價可以讓客戶克服慣性的消費習慣或者心理障礙,試過之後覺得好,會變成長期顧客。從市場學的角度看,也許有道理。但是從財務學的角度看,此舉令公司財政承受很大壓力,非常危險。肥佬黎式割價,每日燒錢過百萬(港幣),絕對非同小可。如果學生當中,有具備市場學或財務學背景的人,可以請他們各抒己見,陳述相反的觀點,然後請其他人投票,又或者做股評人,玩港式選擇題:肥佬黎的公司應該追揸沽?(註:「追揸沽」是港式財經術語,即是:購入、持有、沽售。)
3. Porter’s five forces / Entry barriers:有些行業,例如:傳媒、電訊、能源、航空、金融和賭業等,由於涉及國家安全又或者具備戰略價值,經營者需要向官府申請牌照 (License)。能否取得牌照,是入行的先決條件。用來分析行業前景的五力模式 (Porter’s five forces) 中,有幾種常見的入行障礙 (Entry barriers / Barriers to entry)。官府政策 (Government policy) 以及發牌制度,是其中之一。這些行業,官府發多少個牌照,怎樣發,發給誰,會直接影響遊戲規則。澳門賭業是好例子,2002 年開放市場之後,美資賭場帶來了量與質的變化,從此變天。至於「何家身家何家猜」,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肥佬黎在台灣拓展電視業務,就遇上發牌制度這個入行障礙,最後導致他撤出寶島。王維基在香港開設免費電視頻道,也遇上同樣的問題,請參考 2012 年 11 月 2 日刊出的<狗咬人>。
4. First mover:當先行者 (First mover),成為某個新興行業的首個經營者,有優點 (Advantage) 也有缺點 (Disadvantage)。優點是:可以搶佔市場佔有率、設定遊戲規則、搶佔稀有資源(例如:旺區舖位)以及消費力最高的顧客群組、建立顧客忠誠和壟斷市場等。缺點是:萬一估計錯誤,需要獨個兒承擔所有的投資損失,市場佔有率並不等同利潤,為後來者提供寶貴的教訓以及有經驗的員工等。搞 B2C (Business to Customer) 網上零售的「蘋果速銷」(adMart),是香港電子商貿 (e-commerce) 行業的先行者。根據<壹周刊>的資料(註一),開業日期是 1999 年 6 月 26 日,結業日期是 2000 年 12 月 11 日,總計虧蝕十一億(港幣)。這位先行者,死得壯烈,這個教訓,非常昂貴。
5. Monopoly(壟斷)/Oligopoly(寡頭壟斷): 「蘋果速銷」(adMart) 的死因之一,是競爭對手(香港兩大超市集團:百佳和惠康)向供應商施壓,不容許它們向「蘋果速銷」(adMart) 供貨。供應商屈服,是因為兩大超市壟斷了市場,得罪不起。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Consumer Council) 1994 年的調查發現,兩大超市的市場佔有率達七成。經濟學者關焯照認為,近年兩大超市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高達八至九成。根據經濟學教科書的定義,這種情況叫 Oligopoly(寡頭壟斷),即是市場由幾間公司所壟斷,令它們擁有合謀操控價格,欺壓供應商以及傷害消費者權益的能力。寡頭壟斷的另一個好例子,是香港的油公司,詳情問車主。
「蘋果速銷」最受外國學者歡迎
肥佬黎發動的多場商戰中,最受外國學者歡迎的,首推「蘋果速銷」(adMart)。原因不難理解:這場商戰,具備電子商貿、物流管理、新興行業 vs 傳統零售、壟斷市場與文化差異等多個角度,符合教學的需要,適合交給 MBA 學生做 Group Project。「蘋果速銷」(adMart) 的英文個案研究 (Case Study),有不止一個版本,當中有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版本,也有在本地大學任教的外國學者所編寫的版本,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資料。「蘋果速銷」(adMart) 結業之後九年,肥佬黎接受<壹周刊>的訪問。回顧這一役,他是這樣說的:
「我無唔開心(粵語:我沒有不開心),這件事上,我得到的是,個人 humble (謙卑)了。我成日覺得(粵語:我經常覺得),自己做左咁多生意(粵語:我搞了那麼多生意),掙扎咁耐(粵語:掙扎那麼久),學左咁多(粵語:學了那麼多),原來咁戆居(粵語:原來那麼笨)。是一個 humbling experience 。 adMart 是不應該開始的,是件沒法成功的事,因為我容易接受失敗,所以一決定閃就即刻閃(粵語:所以一決定逃跑就立即逃跑),如果開多一年,會死得仲緊要(粵語:會虧蝕得更厲害)!我看到自己是個很決斷的人。dot.com(科網年代)一完即刻(粵語:立即)走。錢蝕了,不是借,不用理會後果,我不是個自責自憐找藉口的人,過了便算。」(註二)
夠爽快,是生還者 (Survivor) 本色。香港缺乏具備創新精神的生意人,難得肥佬黎肯動用十一億(港幣)做實驗,證明西方理論在香港行不通,單是這一點,足以令他名留青史。他似項羽,死得壯烈。可惜香港的大學由於歷史以及財政問題,立場偏向保守,九七之後更加是明顯地親阿爺、親官府、親地產商,令黎智英的榮譽博士學位(商科)變得遙遙無期。以肥佬黎的性格,應該不會介意。
插畫來源:www.fotosearch.com
註釋:
(註一)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13)
(註二)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10)
相關的文章:
OPM (Part 4)
2012 年 8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8/opm-part-4.html
節錄:香港的大學,本質上是國企,是政府架構的延伸。不但財政上依賴官府的撥款,連高層的人事任命,也是由官府所控制。因此,政治勢力要干預學術自由,易過借火。政治勢力以外,還有來自商界的影響力。生意人眼中,管治欠佳、作風官僚,難以衡量效益的法定機構(大學),是一堆缺乏監管的金錢、資源、公帑,即是 Other People’s Money ,絕對不容錯過,一於收為己用。
成功之道
2012 年 2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html
節錄:大學要向商界籌款,少不免要向生意人賣賬,收錢前後奉送榮譽學位,同時協助生意人進行「形象工程」,即是扮演「儒商」。學院蛋頭(Egghead)書讀得多,但是欠缺江湖智慧,不懂得如何分辨有良(心)或者無良(心)的生意人,又或者見錢開眼,懶得分辨,於是乎,照單全收,來者不拒。這種情況,在一些歷史較短以及缺乏富貴校友的二三線大學身上,尤其明顯。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三大富豪的投資眼光>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日期:2011 年 4 月 21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1/04/blog-post_23.html
節錄:2011 年<福布斯>富豪榜頭 30 位中,有三位屬本地富豪。李嘉誠排第 11 位,擁有淨資產值 260 億美元(約 2,028 億港元),郭炳江、郭炳聯兄弟和李兆基家族分別排第 23 位 和 28 位,分別擁有 210 億美元(約 1,638 億港元)和 190 億美元(約 1,482 億港元)身家。三大家族總共擁有 5,100 多億港元資產,倘若把他們的私人投資計算在內,相信總資產值接近 10,000 億港元。李兆基在香港累積巨大財富後,便積極將資金投入認購國企股和內房股。近年天匯「天價」售樓,以及突然多了三個孫兒,更令全城矚目。至於李嘉誠(長和系)及郭氏兄弟(新地)的致富方程式,同樣是透過早年以低價收購公用事業和土地,再將土地用途轉變而賺取豐厚利潤。兩大家族在地產市場發達後,便將集團業務走向多元化,投資在電訊、能源、貨櫃碼頭和零售等業務上。然而這些業務所賺到的回報,遠遠不及地產業務。
題目:<超市霸權早已存在>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日期:2011 年 11 月 4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1/11/blog-post.html
節錄:近日有雜貨店負責人向傳媒披露,由於即食麵供應商收到大型超市的投訴,指他們價錢太低,故此要求雜貨店跟隨建議零售價出售,否則不再供貨。筆者相信這絕對不是個別事件。只不過雜貨店負責人有勇氣向傳媒披露,而傳媒又願意跟進,不受大財團的廣告收益所牽制,才令事件曝光。大財團經營毛利有限的超市業務,相信主要原因是藉此取得龐大的現金流,再將資金用作投資或炒賣。此外,由於控制零售網絡,在商界自然有更大的話事權。中小企,甚至一些要售賣食品飲料的大財團一律要買怕,不能隨便得失大財團,以免貨物被放下貨架,或者掉出街外,失去一個重要的銷售網絡。
消委會踢爆 七成貨品周五最貴
超市大減價 其實大搵笨
2009-04-16
http://www.av100fun.com/viewtopic.php?f=15&t=127643
節錄:中文大學市場學碩士課程主任冼日明批評,超市捕捉消費者心理,涉誤導消費者,雖可增利潤,但長遠商譽損失更大。經濟學家關焯照稱,兩大超市市場佔有率高達八至九成,接近壟斷局面,中小型超市難以競爭,對消費者無保障。
學者:百佳惠康壟斷市場
「剩下兩間獨大,消費者任宰割」
(原載:2000 年蘋果日報)
http://www.acad.polyu.edu.hk/~cctpoon/supermarket_ap000831.htm
節錄:家樂福 (Carrefour) 苦鬥四年終不敵本地薑百佳及惠康。消委會總幹事陳黃穗昨日表示,消委會一直關注本港超級市場有越來越集中的趨勢,據該會九四年的調查顯示,惠康和百佳佔本港超級市場七成市場佔有率。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月刊(Issue 76, Jan 2007):
超市不平等條約 供應商啞忍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_past/070176/competition.html
節錄:「(兩大超市)市場佔有率達七成,不是壟斷是甚麼!」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監事長李廣林稱,現時兩大超市壟斷了市場七成生意,小型超市及士多生存空間不斷收縮,由十幾年前的二、三百間,跌至現在不足五十間。傳統街市也不例外,以中環街市為例,很多店舖因為無法跟超市競爭而結業。李廣林指,現時超市大部分貨品都要繳付上架費,每項產品「上架」到一間超市的費用約數百元,三百間超市則要十多萬元。貨品還沒賣出,供應商已要預先繳付巨額的費用。「不單如此,如果貨品滯銷,一、兩個月後,供應商收回貨品,到時可能賣貨所賺的錢也不足彌補已付的上架費。」即使貨品暢銷,供應商以為賺到合理利潤,超市卻乘機分一杯羹,超市會自立品牌,仿製同類型但較便宜的貨品出來,成功「吃」掉該產品部分市場。對於以上指控,百佳、惠康均無回應。
題目:<死亡報告>
作者:彭志銘(研究廣東俗語的出版社負責人)
來源:東方日報(2000 年 12 月 20 日)
節錄:黎智英一手創立的「蘋果速銷」,不夠兩年便宣告慘敗收檔(粵語:結業)。當肥佬黎勁蝕十億港元,赤到入心入肺(粵語:痛得要命)時,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卻拿這典型失敗例子,作深入分析研究,寫成論文,發表在商學院的學刊內,以供營商者借鑑。查實(粵語:其實),何須世界頂級商管學府做調查咩!香港坊間任何一個小市民,隨口噏(粵語:隨便說說),也知肥佬黎這趟無運行啦(粵語:這一次肥佬黎死定了)!現今香港使用電腦的人,主要還是年輕人,而非真正消費者,你在網上賣豉(醬)油、紅酒、糖果、罐頭、風扇,關小朋友乜事(粵語:跟年輕人有甚麼關係)?而常到超市的師奶(粵語:家庭主婦)卻不會開電腦,你話幾惆悵(粵語:你說多無奈)!還有,得罪誠哥(註:李嘉誠旗下的生意包括百佳超級市場),與之為敵,真係死左都未知(粵語:形容死得很快,快到不清楚自己是怎樣死的)!加上,肥佬黎在此樹敵太多,人緣麻麻,一沉百踩無人幫,也是死亡因素。
adM@rt(A)
Case | HBS Case Collection | 2001 (Revised from original 2000 version)
by F. Warren McFarlan, Carin-Isabel Knoop and David Lane
http://www.hbs.edu/faculty/Pages/item.aspx?num=27502
這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為「蘋果速銷」(adMart) 所編寫的個案研究 (Case study)。
Admart Case Study
Maris G. Martinsons 2001, last updated in 2005
http://www.studymode.com/essays/Admart-Case-Study-531303.html
這位外國學者的中文名字叫馬禮士,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個人資料與聯絡方法見
http://www.cb.cityu.edu.hk/staff/mgmaris
adM@rt: "If You Build It, Will They Come?"
by Ali F. Farhoomand, Marissa McCauley, Shamza Khan
Sourc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2 pages. Publication date: Jan 01, 2000. Prod. #: HKU085-HCB-ENG
http://www.acrc.org.hk/case/case_showdetails.asp?ct=fagroup&c=286&cp=215&pt=1&pn=1
這位 Ali F. Farhoomand 任教於香港大學的商學院,個人資料與聯絡方法見
http://www.business.hku.hk/faculty.staff/staff.details.asp?doc=af.farhoomand
How to Analyze a Case: A Student Guide
http://myphliputil.pearsoncmg.com/student/david2/analyze.html
Chinese e-commerce
Pity the parcel people
Online sales are booming in China. But where are the profits?
The Economist (Nov 17th 2012)
Extract: Zeng Ming, the chief strategy officer for Alibaba, a giant Chinese internet firm, predicts that digital transactions on his firm’s platforms will top 1 trillion yuan ($159 billion) this year — more than Amazon’s and eBay’s combined. So life is good for China’s etailers, then? Not exactly. The number of digital marketers is increasing and online sales are booming. Consumers are enjoying lower prices, better service and more variety. The problem? The pressure on margins in Chinese e-commerce is worse than in America, reckons Elinor Leung of CLSA, a broker. “Almost no one makes money,” she says. The fiercest battles are being fought between online retailers and their bricks-and-mortar rivals. That is especially so since physical retailers are fighting back.
Quick MBA - Porter’s five forces / Barriers to Entry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porter.shtml
Investopedia - Definition of Monopoly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m/monopoly.asp#axzz2BWkbEQ00
Investopedia - Definition of Oligopoly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o/oligopoly.asp#axzz2BWkbEQ00
Reference for Business – First Mover Advantage (FMA)
http://www.referenceforbusiness.com/management/Ex-Gov/First-Mover-Advantage.html
01/12/2012
For oriole: Yes. Revised. A big thank you.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黎智英(二)
不要跟我談商業模式
對肥佬黎來說,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絕無意義,因為規矩是用來打破的。對現有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他沒有太大的興趣:
「好多人唔(粵語:不)明白,我做生意,唔係(粵語:不是)要揾(粵語:賺)好多好多錢!我係(粵語:是)要做成一件事。基本上,我是個好(粵語:很)反叛的人,這個性格,一直沒變,所以創業比較適合我,因為創業要 break 好多 rules ,行業規矩係點睇法係點(粵語:行內的規矩與看法)對我完全無意義。」(註一)
他的創業動機,是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至於競爭對手,他從不放在眼內:
「我從來不看對手是誰,你看是給他拖住(粵語:被他扯後腿)!你要創業,是要做從來未發生過的。我自己相信只要不斷創新,是看市場有甚麼困難需要解決,而不是看市場有甚麼競爭對手!不要用一個框框框著(粵語:束縛)自己,這是我最怕的。」(註二)
<孫子兵法>與「策略管理」
<孫子兵法>第三章<謀攻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對了,這一段,就是中國成語「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的出處。觀乎肥佬黎的往績,他屬於第二種情況(不知彼而知己),於是成敗參半。肥佬黎是狂人,不理對手是誰。這是他的弱點,也是致命傷。
黎智英不會是那種創業之前,花大量的時間、金錢和資源來分析競爭對手的人,那是重視情報的日本人的做事方法。傳統的東方智慧,西方的商學院理論,他不屑一顧,也聽不入耳。從「策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的角度看,他不是那種計畫周詳,然後按照本子辦事的人。他是那種定了大方向,然後邊做邊試邊改的人。商業英語叫 Trial and error,改革開放總工程師叫「摸著石頭過河」。對於一個讀書不多,曾經在基層打滾,然後白手興家的廣東人來說,很正常。
最危險的促銷手法最安全
許多人都指出,肥佬黎發動商戰的時候,慣用燒銀紙、蝕頭賺尾 (Loss leader)、高薪挖角、割喉式減價戰 (Cut-throat competition) 等招數,被形容為「以本傷人」。在一些發展成熟,邊際利潤不深,競爭已經很激烈的傳統行業,足以令對手寢食難安。蘋果日報面世初期(1995 年 6 月)只賣兩元,「蘋果速銷」 (adMart) 創辦初期(1999 年 6 月),每次購物滿 150 元就送貨,都是好例子。蝕頭賺尾、割價招客是常用的招數,但肥佬黎式割價,卻是每日燒錢過百萬(港幣)。從競爭對手的角度看,肥佬黎這種人,是「神風敢死隊」(日語發音:kamikaze)。
肥佬黎認為,只要供應商能夠為客戶提供「好的經驗」(Experience value),他們嘗過甜頭(粵語:好處)之後,一定會回來,慢慢變成長期顧客。面世初期割價,是讓客戶克服慣性的消費習慣或者心理障礙。顧客見售價便宜,出於好奇,會買來一試。從佐丹奴(港股編號:709)到<蘋果日報>到「蘋果速銷」(adMart) 他都是這樣做的。肥佬黎認為,這種看似危險的促銷手法,其實最安全!(註三)
聽起來非常古龍。在武俠世界,肥佬黎這種人,會被視為邪魔外道,為名門正派所不屑與不齒。修煉邪門武功者,真氣逆行,體能透支,縱能殺敵,亦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武俠迷會告訴你,金庸筆下的歐陽鋒(提示:射雕英雄傳),梁羽生筆下的厲勝男(提示:雲海玉弓緣),都是這種人,最後都是跟對手同歸於盡。
競爭對手的反應至為關鍵
肥佬黎的前僱員,曾經在<蘋果日報>創刊初期任職記者,後來成為免費報章<am730>副社長的馮振超,是這樣看的:
「我認為,<蘋果日報>的成功,除了這股公司文化外,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其實是標準差異的問題,黎先生的銀彈營運必殺技已經不是甚麼秘密武器。很多行家也吃過不少苦頭。蘋果的做法就是不理行業的傳統做法,自定一套只有她才能負擔及運作的標準,以求把標準定得比市場競爭者的慣常習慣更高,做到拋離對手的效果。
1995 年 <蘋果日報>創刊初期,我在那裏學習當個小記者,當時坐在隔籬、資深一點的記者就告訴我,他的人工加了三成,故此他既願意跳槽,而且更會一心一意的為肥佬黎拼盡老命的幹。正正就是把薪酬標準大大拋離行家,使到蘋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匯聚到一批人才,以一個十分短暫的時間就做出一定的成績。當時報館內流傳一個據說是黎先生的講法,內容大致是黎先生認為過去在香港辦報,少說也要用上五年時間才能歸本,但蘋果的目標是希望三年就能夠做到收支平衡。
老實說,無論是香港還是台灣,在<蘋果日報>創刊時,都出現一個類近的現象,行家們的取態及反應好像都是看輕了這個新對手而「慢三拍」,致使蘋果能無甚經過風浪的便成功搶灘。相對上當年『蘋果速銷』(adMart) 一出現,香港的超市們便以急勁的減價及廣告攻勢來迎接這個新經營者,當時更有傳聞指『蘋果速銷』 (adMart) 連向供應商取貨都不順利,部份品牌惟有供應水貨。事件反映整個零售業界,無論是批發、零售、分銷都不是省油的燈,商業思維及操作模式都非常到位。
反過來,從我的片面觀察發現,傳媒中的營運單位很多都不是純商業運作的,無論是老闆或者員工都會為着不同的理由(非商業理由)而參與這個行業。如親中左報,就是看見蘋果如何成功,都只能眼巴巴的無動於衷,繼續其為國家辦報的使命;而一些以私人資金辦的報紙,老闆除了想賺錢之外,個人的名譽、地位、影響力、知名度明顯是更看重的,故此傳媒營運與其他商業界別的操作原則並不能相提並論。至於傳媒從業員,尤其是新聞工作者,很多時都會持守着對新聞工作的道德操守與堅持,高尚的文人情操及對社會的責任承擔,往往是叫一眾待遇並非十分理想的新聞專業人員,仍然願意留守在業內的主要原因。蘋果過去的一些出位新聞報導方針及採訪方法,如狗仔隊、港聞娛樂化、講故事式的突發新聞描述等等,其他行家並非不懂,只是因為種種的原則考慮而不想為之。」(註四)
根據馮振超的觀察,<蘋果日報>和「蘋果速銷」(adMart) 之所以有不同的結果,競爭對手的反應至為關鍵。換言之,視乎競爭對手的反應是否夠快,反擊是否準確到位。肥佬黎在台灣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香港官府無法踢走肥佬黎,台灣的官府(和商界以及黑道)卻做得到。然而,官府和商人之間,註定相生相剋,既互相扶持,也自相殘殺。肥佬黎是否可以全身而退,仍然是未知之數。
最新的發展,是台灣的壹傳媒交易出現變數:首先是辜仲諒為首的收購團隊需要面對來自台灣金管會的阻力,其次是團隊成員王文淵的態度似乎開始動搖,另外是再有團隊成員現身,而且是肥佬黎講過不會賣給他的蔡衍明。哈哈!旺旺真夠味!蔡老闆收購香港的亞洲電視捲入股東紛爭,但是對傳媒行業依然死心不息,證明鬆脆米餅背後,是鋼鐵一般的意志,難怪吃定肥佬黎。肥佬黎想玩轉台灣,結果卻被台灣佬玩殘,一物治一物,不由你不信。至於收購團隊背後,是否有紅色勢力,天曉得。肥佬黎以外,感覺最不爽的,肯定是台灣的壹傳媒員工,被頭家(台語:老闆)賣豬仔,難怪要向肥佬黎的紙板人像起飛腳。欲知詳情,請到「壹傳媒工會」的 Facebook 專頁。
展望未來
下一個階段,肥佬黎是否會轉章(港式粵語:變陣),值得注意。從八十年代初創辦佐丹奴開始,儘管他多次轉換戰場,但是整體上策略非常統一,連貫性強,再加上聲名遠播,資料充足,競爭對手要了解這個人,然後備戰,並不困難。廣東話的說法:「佢已經被人睇通曬!」(他已經給人家看穿了!)如果他還是沿用舊的一套,下一個戰場的競爭對手會早有準備,儲備彈藥,制訂方案,重鎚出擊,務求令他無法立足,立即滾回老巢。香港的兩大超市集團(百佳和惠康)以及台灣的官府(和商界以及黑道)已經證明,封殺和趕走肥佬黎,是有可能做到的。如果肥佬黎拒絕變陣,依然故我,他可能會進入瓶頸期,又或者被圍困於一隅。
黎智英向來特立獨行,朋友不多,他不會是那種經常出席社交活動,忙於跟行家和官府拉關係、講交情,有問題就私下談判,然後檯底交易的人,這是權貴以及對手不喜歡他,甚至害怕他的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害怕他的神經刀(粵語:不按牌理出招)會改變遊戲的規則,令大家沒有好日子過。肥佬黎性格自我,跟別人的互動不足,因此不了解競爭對手的心態,也無法準確評估對手的反應。中國人社會,謝絕應酬,不給面子的人,註定不受歡迎。個性強的人,事業上,容易大起大落,過著戲劇人生。創業家,不乏這種人。
插圖來源:
http://advocatesstudio.com/2012/05/29/when-you-need-a-fast-business-plan-fast/
註釋:
(註一)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6)
(註二)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8)
(註三)題目:<經驗無價>。作者:黎智英。來源: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2 月 2 日 Book A, p. 110-111)
(註四)題目:<吃蘋果的理由>。作者:馮振超。來源:<讀書好>月刊 April 2010, Issue 31, p.32-33。全文見:http://www.books4you.com.hk/31/pages/page10.html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以本傷人的故事>
作者:張五常(前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系主任,1982-2000 年)
來源:蘋果日報(2003 年 8 月 12 日)
節錄:歷史上最具說服力的以本傷人的行為,莫如黎老弟幾年前在香港使出的兩招。第一招是<蘋果日報>出場,零售二元,肥佬收零元,每日燒錢二百萬。但肥佬是希望把<東方日報>毀滅而獨領風騷嗎?不是的,這個人不傻。他認為看報章有慣性,開頭割價傾銷是希望打進市場。競爭的其他報章受損嗎?當然,但以本傷人是肥佬意圖之外的效果。這一招肥佬使得對。第二招是搞「蘋果速銷」 (adMart),也是開頭蝕本招倈的意圖了。這一著,肥佬計錯數,輸了十億慘淡收場!計錯數是因為當時的網頁銷售吵得熱鬧,使他誤信互聯網可以大幅度地減低銷售成本,所以要先拔頭籌。殊不知「本」與願違,加上懂得使用的消費者在香港不普及,於是中了計。
壹傳媒工會@Facebook
http://zh-hk.facebook.com/nextunion
21/11/2012
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
黎智英(一)
肥佬黎
想寫黎智英很久了,適逢他撤出台灣,是時候了。
肥佬黎(他的外號)絕對是個人物,極富爭議性。在香港,很多生意人都喜歡進軍傳媒,結果一如上一篇<狗咬人>所述:不是惹禍上身,就是焦頭爛額,又或者損失慘重。只有命硬如鐵的肥佬黎,算是幹出了一點成績,而且某程度上改變了傳媒行業的遊戲規則和生態環境。想他死的人(例如:阿爺、官府、仇家、對手、學院派、文化人)很多,但他偏偏死不了。
肥佬黎又是典型的香港故事,白手興家,擁有靈活變通與改革創新的能力,能夠把零售業的經驗應用於傳媒行業,然後又試圖在台灣的傳媒行業複製香港的成功經驗。他特立獨行,目中無人,認為規矩是用來打破的,向來身體力行,押上真金白銀,發動過多場的商戰,視乎競爭對手的反應,成敗與譭譽參半。他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戰鬥力強,令權貴頭痛,也令競爭對手聞風喪膽。任何人寫香港的商業發展史,都不能不提份量十足的肥佬黎。他的戰績,值得出書。
本文將集中討論他對香港傳媒行業的「貢獻」,至於肥佬黎的營商手法以及成敗得失,留待下一篇文章。
黎智英 = 李玉堂?
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複雜,請參考上一篇文章。肥佬黎自己,是這樣說的:
「二十七歲經營毛衫工廠,後來創辦時裝零售店佐丹奴;及至八九民運如火如荼了也沒有想過要從事傳媒工作。直到六四天安門解放軍大屠殺,民運失敗,學生領袖民運人士被追殺,我才想到投身傳媒。我四十出頭,做生意賺到了一點錢,對民主有熱誠,那又有甚麼比參與中國的政治開放運動來得更有意義?參與這場運動,又有甚麼比致力傳遞資訊 ―― 為人們提供選擇 ―― 更直接而又實際地促進自由?我於是決定投身傳媒,在 90 年著手創辦<壹周刊>。」(註一)
想當民主先鋒?生意人想改革社會,令人想起電影<十月圍城>中王學圻的角色。對了,即是那位出錢出力資助革命,甚至不惜犧牲獨生子的香港富商李玉堂。外國傳媒寫肥佬黎,筆下的標題,喜歡用 Jimmy Lai versus Beijing ,或者 Jimmy Lai versus the Establishment ,把他「定性」為反中共、反建制的香港商界英雄。
商人重利輕別離
香港人對肥佬黎的看法比較務實。某次電視訪問中,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行內人叫 Mak 姐)談肥佬黎。她說:<蘋果日報>支持民主,只不過因為肥佬黎覺得,現階段採取這個立場,對自己最為有利,如果將來有朝一日,香港有了民主,<蘋果日報>的政治立場可能會變得溫和。肥佬黎是生意人,不要期望太高。Mak 姐說,這番話,外國行家聽不入耳。她是資深記者,比較理智,警覺性高。 Auntie 是過來人,明白 Mak 姐的意思,也認同她的觀點。
Mak 姐的觀點,可以進一步延伸。Auntie 的看法是:肥佬黎首先是生意人,商人重利輕別離(唐詩:琵琶行),如果一盤生意做不下去,入不敷支,流血不止,需求比預期中少,競爭對手的反擊力量比預期中強大,來自官府的阻撓不斷,又或者他本人覺得已經玩夠,開始無癮,往績顯示,肥佬黎會當機立斷,忍痛斬纜,止蝕離場。如果有人開出好的價錢,他會欣然接納,把生意放售。佐丹奴(港股編號:709)、「蘋果速銷」 (adMart)、台灣的壹傳媒,都是好例子。
長遠來說,肥佬黎把香港的壹傳媒(港股編號:282)放售,不是沒有可能的。落入新買家手中的壹傳媒,政治立場也許會調整,可能會轉走溫和路線,甚至可以變成建制派的喉舌。到時候,肥佬黎已經無眼睇,因為他早已在「永別亭」跟員工說再見了。貨銀兩訖,各不相干,立即抽離,他又去尋找下一個戰場了。跟這種老闆打工,註定大起大落,必須自備驚風散和暈浪丸,有乘坐海盜船的心理準備,以及切記不要在辦公室放置太多的私人物品,就當自己是 iBank 員工好了。
面對員工,肥佬黎的態度是:
「我諗(粵語:想),同事對我最不滿是可能覺得我好抽離,因為我 personality 很強,和我工作,好刺激壓力好大,但我一抽身,你便有無人理睬甚至被遺棄的感覺,這個很自然,也是無可避免。」(註二)
萬一你是肥佬黎的員工,切記不要跟公司談戀愛。
艷情八卦的代價
另一個可能導致肥佬黎需要出售香港壹傳媒的原因,跟市場定位與編輯政策有關。壹傳媒向來「不扮高深,只求傳真」(<壹週刊>創辦初期的宣傳口號,出自已故填詞人林振強),按照肥佬黎自己的說法,是市場導向 (Market-orientated),因此他喜歡起用 Think Outside the Box 的廣告人(例如:林振強、畢明)做智囊、軍師以及 QC (Quality-controller)。學院派或文化人,會視壹傳媒的出品為 Tabloid Journalism 或者 Yellow Journalism 的例子,即是品味低俗的反面教材。對於學院派或文化人的批評,肥佬黎這樣回應的:
「他們(學者)知道真實世界裡的傳媒並非他們所認識的傳媒,在現實世界裡,傳媒會為了賺錢而媚俗,甚至離經叛道,他們要捍衛傳說中真正的傳媒。他們認為傳說中的傳媒是健康的、中立的、和諧的,因而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們推傳媒上道德高地以之為圖騰。高級文化人要傳媒扮演魔鏡來教化眾生,好讓民眾在和諧而靜止的環境裡生活。民眾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選擇權造就了傳媒的市場現象,高級文化人不接受這個現象,他們認為這一片亂象都是我這樣的生意佬搞出來的。
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人們與傳媒互動、影響文化,而非文化透過傳媒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倒果為因。文化影響不了傳媒。人們付錢給傳媒,故此傳媒是跟著人們生活需要走;傳媒是為市場機制的一部份,而非文化的僕人,故此傳媒不會跟著文化走。傳媒反映人的真實生活故此傳媒是理性的。生活也同時是感性的,除了反映真相,傳媒也要傳遞真相體現的情慾。熱愛民主的市民不難也同時喜歡艷情八卦,若然傳媒只有民主而沒有艷情八卦,那又怎能跟他共鳴?其實傳媒就是這麼簡單!」(註三)
既然義無反顧地「艷情八卦」,就要承擔走通俗路線的風險。這是一個踩鋼線的遊戲, Yellow Journalism 不能不 Juicy ,狗仔隊和圖片故事不可或缺,狗血和鹽花只會嫌少不會嫌多,扣帽子和捕風捉影更加是家常便飯,因為這樣才能迎合重口味的消費者。然而,公眾輿論有如流水,道德標準有如浮標,起落不定,隨時轉向,不容易掌握,間中出手太重,過了火位,超越了某個階層的道德底線,惹起公憤,一般做法,是道歉了事。還不夠?好!我用黑社會的方法,自斷一指,自插一刀!。用這一招,噴出來的血,要夠多夠快,而且要反地心吸力,直上天花板(提示:Kill Bill),場面要夠震撼,才能表達足夠的誠意,令對方收貨。
近期的好例子:香港版<蘋果日報>於 2012 年 8 月 12 日的港聞版刊出一篇報導,標題:「寄語港足球員,退役後路難行,名將羅偉志淪為扯皮條。」然而內文卻顯示,當事人只不過是在旅行社兜售澳門娛樂場所的套票,是推銷員,並非妓女與嫖客之間的中介,用上「扯皮條」三個字,是嘩眾取寵。文章刊出之後,收到不少讀者投訴,網上也有球迷替當事人呼冤,怒罵<蘋果日報>,認為是老屈(港式粵語:誣捏)。外號「沙膽虹」的總編輯其後在自己的專欄內道歉,但是行文缺乏誠意,最後他在請示肥佬黎之後,決定在八月底取消包括「嫖妓指南」在內的「風月版」。事件始末,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提供的相關連結。肥佬黎旗下的刊物,向來重口味,不時有踩界行為(另一次是 2006 年<壹本便利>刊登 14 歲少女藝人李蘊的濕身照片)。這種做法,容易引火焚身。
如果道歉無法平息事件,最後一著,是把惹起公憤的刊物停刊,賣盤,然後在新老闆的領導之下,改名改版,調整路線,重新出發。也可以在賣盤之後,繼續玩舊的一套,直至下一次出事為止。本地個案:2002 年,<壹周刊>的對手<東週刊>刊登女星被虐裸照,引起公憤,最後賣盤(給星島新聞集團),然後繼續經營。外國的例子:2011 年傳媒大亨梅鐸 (Rupert Murdoch, 1931-) 的<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 因為捲入竊聽電話醜聞而關閉,事件至今餘波未了,可能會動搖接班大計。這是「艷情八卦」的代價。港產片<無間道>(2002 年)的對白:「出得嚟行,遲早要還!」舊式中文的說法:「獵犬終須山上喪。」獵殺明星名人的狗仔隊,終須有日,會嘗到被獵殺和被公審的滋味。阿彌陀佛,因果報應總有時,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港產片<大隻佬>的對白)
現在替香港的壹傳媒埋單(粵語:結賬),也許為時太早。將來的發展,是否如此,有待觀察,寫在這裡,立此存照。
給台灣網友的話
半年前,Auntie 在這裡引述旅美華人學者陳國霖(Dr. Ko-lin CHIN)的著作<黑金>,裡面提到,台灣的有線電視,基本上是黑道所建立的。當時 Auntie 寫道:「讀到這裡,作為香港人,我有一個問題:肥佬黎(黎智英)去台灣搞電視頻道,豈不是嫌命長?」事實證明,曾經有兩段婚姻,育有幾個孩子的肥佬黎「熱愛生命」。小馬哥(馬英九)也許不夠英明果斷,但台灣的地頭蟲(商人和政客以及黑道)卻絕非省油的燈。香港官府辦不到的(踢走肥佬黎),台灣的官府(和商人以及背後的黑道)卻做到了。在香港<蘋果日報>寫專欄的台灣女作家蔣芸,於是用「猛虎不及地頭蟲」來總結這一役。至於肥佬黎對台灣所帶來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應該由台灣人來評論。這個博客的讀者中,有台灣人,想聽聽你們對黎智英的看法,歡迎留言。萬一我對台灣的理解有不足之處,也歡迎你們指正。
照片來源: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112/1684981881_b99c1ade12_o.jpg
註釋:
(註一)題目:<傳媒之一>。作者:黎智英。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10 月 25 日,Book A, p. 158-159)
(註二)香港版<壹周刊>(1000 Issue Special Edition, 2009 年 5 月 7 日, p. 13)
(註三)題目:<傳媒之一>。作者:黎智英。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10 月 25 日,Book A, p. 158-159)
相關的文章:
黑金
2012 年 4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4/blog-post.html
節錄:旅美華人學者陳國霖(Dr. Ko-lin CHIN)的<黑金>(商周:2004),是研究「台式黑金」這個題目的必備參考書。第四章寫黑道如何漂白,透過經營合法的生意,成功轉型,從地下走到地上,最後大哥變大亨。黑道從經營餐廳酒吧開始,然後滲透流行音樂以及演藝事業。另一個相關的行業,是台灣的有線電視,基本上是黑道所建立的。讀到這裡,作為香港人,我有一個問題:肥佬黎(黎智英)去台灣搞電視頻道,豈不是嫌命長?
自報家門(三)
2009 年 7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7/blog-post_24.html
節錄:<壹周刊>的創辦人黎智英十二歲偷渡來港當童工,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發達之後搞傳媒,喜歡講民主,玩政治動員,卻搞出一份擅長考究家世人脈,迎合中環價值觀,右到不得了的八卦雜誌。两岸三地之中,只有香港的特殊土壤,才能孕育出這種充滿矛盾、近乎精神分裂的人物。似乎有人忘記了,民主的基本信念,是人天生生而平等,不論貧富貴賤。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黎智英 (194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6%99%BA%E8%8B%B1
節錄:黎智英(Jimmy Lai,1948 年 12 月-)是香港企業家,別號肥佬黎。黎智英生於廣州,籍貫中國廣東順德,1960 年由中國內地偷渡到香港,白手興家,於 1981 年創辦佐丹奴時裝連鎖店。1990 年,黎智英將持有的佐丹奴股權出售,創辦<壹週刊>,1995 年創辦<蘋果日報>,1999 年 6 月創辦綫上零售「蘋果速銷」(adMart),結果虧損 10 億港幣(台幣 40 億元)。2001 年,黎智英進軍台灣媒體市場,創辦台灣壹週刊,2003 年 5 月創辦台灣<蘋果日報>,並將香港的八卦風與狗仔隊文化帶入台灣。2009 年起,黎智英在台灣籌辦<壹電視>,在多次申請執照後,於 2010 年 12 月 28 日正式開播。
題目:<我要回家了>
作者:蔡東豪(筆名:原復生,金句:財經演員)
來源:香港版<壹周刊>(2012 年 10 月 25 日 Book A, p. 126)
節錄:即使是在台灣,經營印刷媒體生意,權貴能製造的阻撓有限。權貴一路鬧,一路心底佩服壹傳媒的創新。除了偶而進行恐嚇,權貴只能啞忍。做電視不同做報紙(問吓王維基便知道箇中滋味),黎智英不可以淨靠自己,他要跟權貴交手。這些權貴陰陰嘴笑:「黎生,我哋等你好耐。」(粵語:我們等你很久了)黎智英需要權貴俾面(粵語:給面子),這回賽果不用多說。黎智英夜闌人靜在反思壹電視的錯時,他只能怪自己,為何這樣戆居(粵語:愚笨、不智),送自己入台灣權貴虎口,死在這班 XX 手上。黎智英對台灣員工說,要回家了,留下的兩個字是「黯然」。Jimmy, Welcome home !
維基百科:<壹本便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3%B9%E6%9C%AC%E4%BE%BF%E5%88%A9
維基百科:<壹本便利>李蘊濕身照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8%98%8A#.E3.80.8A.E5.A3.B9.E6.9C.AC.E4.BE.BF.E5.88.A9.E3.80.8B.E6.BF.95.E8.BA.AB.E7.85.A7.E4.BA.8B.E4.BB.B6
球迷大聯盟:香港足球新聞(2012-08-12)
http://www.goalgoalgoal.com/thread-308870-1-1.html
寄語港足球員 退役後路難行
名將羅偉志淪為扯皮條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12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2/16596885
沙膽虹手記:找一份健康正面工作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14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4/16602181
沙膽虹手記:是時候檢討了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17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7/16612315
沙膽虹手記:絕不回頭
蘋果日報 2012 年 8 月 27 日
全文見: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27/18001358
維基百科:<東周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5%91%A8%E5%88%8A
節錄:<東周刊>是香港出版的周刊雜誌之一,市場定位是一本報導香港娛樂圈及時事新聞為主的雜誌,不過它的新聞資料來源以「狗仔隊」,及再加類似「故事創作」為主要內容,走大眾化通俗路線,2002 年因刊登受害女星被虐裸照,在社會強烈輿論壓力下宣佈停刊,五個月後由星島新聞集團收購並復刊。
維基百科:<壹周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3%B9%E9%80%B1%E5%88%8A_(%E9%A6%99%E6%B8%AF)
節錄:創刊前<壹週刊>於 1990 年 3 月 1 日曾試刊一次,15日正式出版,<壹週刊>創辦初期,以「不扮高深,只求傳真」為口號,出自已故填詞人林振強之手。現時<壹週刊>一書三冊,分別刊載時事、政治、經濟、社會內容和娛樂圈新聞、生活悠閒等資訊;另外 2001 年 5 月 31 日於台灣發行<壹週刊>。
Wikipedia - Tabloid Journal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bloid_journalism
Wikipedia - Yellow Journal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Yellow_journalism
11/11/2012
For the fifth comment: 當日一邊做家務一邊聽電視,所以沒有把節目名稱紀錄下來,否則早已寫在文章中。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不妨直接問麥燕庭,透過香港記者協會應該可以聯絡到她:
網址:http://www.hkja.org.hk/
Facebook: https://zh-hk.facebook.com/HKJA.official/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狗咬人
狗咬主人
教科書的說法:「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香港的版本,是生意人買傳媒,慘過養狗,因為他高價購入了一隻會咬主人的狗。正常情況,從小養大,有家教的狗,不會咬餵養自己的手。傳媒行業,卻是例外。這一行,似藏獒,又貴又難養,二手主人,缺乏經驗,容易失控。這種狗,外行人高價購入的,通常並非純種。想尋找真正的藏獒,要到傳說中的雪域仙鄉。
夕陽工業 不宜沾手
從商業角度看,自從八十後九十後投奔互聯網,主流傳媒(報章、電視和電台)的顧客群開始老化和萎縮。面對廣告商,自然缺乏議價能力(於是出現大量的植入式廣告或者「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新的商業模式(如何利用互聯網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又遲遲未出現,盈利受壓,前景不明。連牛頭角順嫂,都懂得用股票分析員的口吻,建議你沽售傳媒股,因為這是夕陽工業,不宜沾手。
學院派的說法,是傳媒行業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已經改變,從「內容主導」(Content-driven),變成「廣告主導」(Advertising-driven) 。免費報紙的興起是好例子 ―― 把現成的資訊初步處理,然後提供給讀者,收入全部來自廣告。為了控制成本,不會有獨家新聞或調查式報導,資深記者全部解僱,換上便宜的新人,編輯部的規模大幅縮減。其製成品,像即食麵,沒有營養,勝在方便快捷。
在這種情況之下,生意人進軍傳媒,動機並非謀利,而是貪圖金錢以外的好處,例如:要脅需要民望的政府官員、向某個政治集團或者派系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打擊敵人、介入商業糾紛、公器私用(搞私人俱樂部)、附庸風雅扮文化人(從事公益活動)、提高個人的影響力與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簡單地說,易手之後的傳媒機構,變成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利益輸送和交換網絡的一部份。生意人以為,進軍傳媒,等於用錢買權力。有了權力,就可以自保,又或者更上一層樓。
王維基、黃楚標、蔡衍明
黎智英、王維基、黃楚標和蔡衍明,擁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半途出家,進軍傳媒行業的生意人。除了黎智英,算是在香港幹出一點成績,其餘三位,都身陷泥沼,動彈不得。有人因為遲遲拿不到經營牌照(例如:王維基),無法啟播,心急如焚。也有人政治上押錯注,捲入股東紛爭(例如:黃楚標、蔡衍明),官司纏身。此外,2011 年年初,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提示:HTC)入股電視廣播(TVB,港股編號:511),是否會遭遇同一命運,有待觀察。至於黎智英,稍後專文討論。
王維基(提示:CTI、電訊魔童)、黃楚標(提示:DBC、鄭經翰、中聯辦、曾蔭權)和蔡衍明(提示:旺旺、亞洲電視)的經驗都證明:生意人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他們三位,分別從事電訊、地產和食品行業。當中有白手興家的香港人,在大陸搞地產的全國政協,也有過江的台灣佬,但結果都是一樣: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灰頭土臉,荷包出血,自信受打擊。是否當了冤大頭,自己想。
生意人買傳媒,以為跟買私人遊艇或者飛機一樣,不過是購入一件大玩具或者一隻大寵物,是炫燿性消費,人有我有的奢侈品。至於傳媒機構的員工,在生意人的眼中,不過是賓館或卡拉 OK 的服務員,不喜歡的話,可以迫對方吃死貓(例如:發佈假新聞),然後炒掉(被辭職)。合眼緣的話,談妥條件,進行私有化。港式粵語,叫「就地正法」。生意人眼中,女藝人、女主播,都是貨架上的商品。
生意人不懂的
生意人不明白傳媒行業的複雜性質。
中國人社會,傳媒行業性質獨特,不可以純粹用商業原則來分析。對於相信金錢萬能和習慣一言堂的生意人來說,言論自由和編輯自主,是完全陌生的概念。出錢的東家居然不能話事?別拿西方理論耍我,既然我已經把這個堂口買下來,遊戲規則應該由我來制訂,我喜歡怎麼玩都可以,甚麼冰火、踏背、巴黎鐵塔、麻雀計不計番,由我話事,這才符合中國國情。你不高興?應該知道該怎麼辦吧。
以知識份子自居的員工不高興了,發動輿論,寧願壯烈犧牲,也要搶佔道德高地,誓要一拍兩個散,令生意人老闆遺臭萬年。把公司當生產線或動物園的獨裁老闆傻了眼,不懂回應,只懂殺殺殺。刀光劍影,哀鴻遍野,血流成河。洋人見了,苦笑搖頭,笑中國人的管理手法落後,也憐憫被宰殺的動物。洋人明白,有理念、有靈魂的行業,不屬於中國人。這個道理,偏偏生意人不懂。
新聞部的那群知識份子以外,還有戲劇組和綜藝科的小生花旦呢?都是販賣青春的年輕人,一個二個急於釣金龜、淘古井、泊碼頭。叫他們陪廣告客戶吃飯,老大不高興,向八卦傳媒投訴公司「迫良為娼」,私底下卻被狗仔隊拍下三更半夜車震送外賣的證據。不管,影響公司形象,被行家嘲笑經營雞鴨店。管,他們駁嘴:「你會養我一輩子嗎?公司的薪水夠我花嗎?」當中有些,急於上位,頻頻向老闆或高層送秋波。這種 Artists,把公司當生產線或動物園的老闆,會管嗎?
另一個生意人不明白的地方,是官府的想法。當初是你開放市場,增發牌照,鼓勵我去馬,好替你鳴囉開道,怎麼現在又拖拖拉拉了?難道是古老相傳的「請君入甕」,然後文火煎熬,連夜烹煮,等收乾水,變成一粒「精華濃湯寶」?(提示:GiGi 姐入廚)刁那媽!中計添!好,我識做!對,這是「上一屆政府開展的工作」,我知你民望低落,不想輿論失控,我答應你不會亂來,娛樂至上,不談國事,可不可以用正常的「香港速度」審批牌照,好讓我的資金早日回籠?
生意人不明白,問題也許不在於特區政府。在另一個體制之下,傳媒行業兼具情報機關的功能,是大殺傷力武器。有些外國反華勢力,又或者是中南海的某個派系,會利用香港資訊流通的特點,發佈不利於某位領導人的消息(例如:家族成員資產網絡),試圖出口轉內銷,打擊政敵。中南海的老人身經百戰,知道傳媒行業從來不是商業機構那麼簡單,而是間諜出沒的無煙戰場,牽涉到國家安全。事關重大,不可以亂來。國家要應付的問題已經夠多了,香港不要再為國家添煩亂,大家團結一致,小梁需要你們的支持。這些國家機密,香港的公立學校不會教,象牙塔的新聞學者也不懂,因為九七前的英國師傅隻字不提。
員工難管,官府賴皮。入不敷支,流血不止。動彈不得,進退失據。生意人悔不當初,自己又不是沒有錢,也不是任人魚肉的打工仔,怎麼會淪落到如斯田地?他不禁想起那頭在農曆新年期間,被夾於兩道窄牆之間的唐狗。對了,牠叫黑妹,曾經牽動人心,最後在電視台的直播鏡頭之下,失救而死。牠是怎樣闖進去的?
相生相剋的關係
中國人社會,有些關係,有如五行,註定相生相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扶持,互相利用,同時又互相憎恨,互相剋制,互相殘殺。這些關係,複雜、脆弱、善變,每隔一段日子,會大洗牌,重新開局。官府與商人、傳媒與權貴、警察與黑社會,均可作如是觀。聰明的生意人,應該知所進退,與其勉強自己,進軍一個自己既不熟悉也不擅長的行業,然後惹禍上身、焦頭爛額、損失慘重,倒不如專心經營本業,又或者出售本業之後,食息渡日,否則炒股炒樓也可以。畢竟,香港是炒賣之城。至於傳媒行業,是鱷魚潭,是非圈,也是用學院理論包裝的偏門行業,就留給那群相信言論自由的書生,又或者是執行任務的紅色無間道好了。想參與政治,捐錢好了,不必自己落場。這一套,請向美國的猶太人學習。
題外話:如果官府或者阿爺是擁有「隨意門」(電子傳媒經營牌照)的叮噹(Auntie 年紀大!),王維基是牙擦仔(入形入格!),鄭經翰是咪霸技安(十點前特首嘛!),那麼,誰是怕事的大雄與溫柔的靜宜?梁振英與林鄭月娥?歡迎留言。
插畫來源:www.fotosearch.com
相關的文章:
前記者(三)
2011 年 8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346.html
節錄:紅色貴族中,有一個獨特的族群,出自外交系統。他們也許是前外交官,又或者是外交世家的後人,通常是放過洋的海歸派、太子黨。他們集合家庭背景、人脈關係、高等學歷、外語能力和社交技巧等多項優秀條件於一身,因此頗受跨國金融機構的歡迎。他們的履歷表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曾經從事新聞工作,做過記者、編輯或者新聞官。
留下買路錢(六)
2011 年 7 月 1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7/blog-post_18.html
節錄:華人社會,傳媒行業性質獨特,不可以純粹用商業原則來看待和分析。主流傳媒既非完全處於當權者的對立面,亦非百份之一百站在老百姓的一邊,而是左搖右擺,於灰色地帶中遊移,同時受到多股不同的力量所左右,當中包括傳媒老闆的政治野心和商業利益,以及各類「傳媒人」的複雜動機。
留下買路錢(四)
2011 年 6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6/blog-post_24.html
節錄:有些高幹子弟,不喜歡透過中間人收保護費(因為要支付手續費或者佣金),會自設顧問、公關、廣告公司,又或者經營傳媒機構和文化事業,讓受保護的人 (例如:藝人和生意人) 透過合法的途徑進貢(例如:做義工、刊登廣告、贊助活動、簽訂服務合約)。有時候他們會主動上門,帶著價目表向生意人進行 Cold Call,做哈佛商學院水平的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真正目的是收保護費。
留下買路錢(二)
2011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ca/2011/06/blog-post.html
節錄:交保護費,要交給有能力維持秩序的人。這個道理,生意人一定懂。在缺乏法治和治安不靖的地方,生意人的身家和性命都缺乏保障,正常的商業糾紛亦無法透過司法制度解決。生意人為求自保,需要尋找有力的靠山,保護費於是成為必要的開支。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商人必須托庇官府或者黑社會,才能保命。現實世界,生意人托庇官府,自然會被捲入權力鬥爭,容易成為犧牲品。
自報家門(二)
2009 年 7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7/blog-post_17.html
節錄:今日的傳媒老闆都是半途出家的生意人,搞傳媒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提高個人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既然是無利可圖的副業,又或者是肩負政治任務的非核心業務,就無謂追求質素,亦無須用心經營。傳媒的版面或者時段於是變成廣告欄,又或者利益輸送和交換的渠道。
女主播
2010 年 7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20.html
節錄:有理由相信,大中華地區的女主播,已經成為拜金女子的一個分類。內地的例子就更多了,不少女主播都是國家領導人、高幹貪官、民企老闆和上市公司高層的老婆或者情婦,上網隨時找到一百幾十個,數量之多,夠出書。香港的書報攤有本<中共高官的情婦們>,裡面有很多女主播。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題目:<樓市風雲:地產界染指傳媒著數多>
作者:何熊輝
來源:蘋果日報(2010 年 10 月 2 日)
節錄:地產界財閥不斷進軍傳媒界,好處多不勝數。最起碼,當發生對財團不利事件時,最少會有一個媒體,站在自己立場上為所屬財團發聲,可直接或間接阻止不利消息的傳播。另一方面,擁有傳媒的地產界老闆可以減省用於其他傳媒的廣告開支,然後將有關的廣告預算,全數注入本身的傳媒機構上,這樣以戰養戰,何樂而不為。地產界擁有傳媒,尚有一個好處,就是可化身文化機構,有關機構的老闆,很自然多了一個公益社群的身份,閒時在其專欄上發表一些政經的建議,又可以攻擊商業上的對手,有些老闆更將其專欄變成公司通告欄,總之一欄多用。地產老闆有了傳媒,隨時又可以成為乜會乜會的委員,甚至更晉身政協。好處那麼多,促使越來越多的地產老闆要做傳媒人。
維基告急
蘋果日報 2012 年 10 月 19 日
節錄:王維基 2009 年已向政府申請免費電視牌照,但行政會議至今未拍板,令城電開台無期。眼見日日燒銀紙,王維基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擔心會流血不止,連日來不停發功狂鬧政府,言談間充斥怨氣。有「電訊魔童」之稱的城市電訊(CTI)主席王維基,決意轉戰免費電視業,為預備充足水頭打硬仗,早前他出售旗下最賺錢的電訊業務,套現 50 億元。王維基原預計在今年底將獲發牌,並揚言四年內豪擲 25 億元搞免費電視,又用 6 至 8 億元在將軍澳工業村興建電視及多媒體製作中心,並高薪挖角藝人加盟,短短半年間已開拍了八部劇集。雖然一切準備就緒,但政府行拖字訣,令王維基心急如焚,眼見日日燒銀紙,為縮減皮費,連興建電視城的工程亦要急煞停工。
大班一哭二鬧三上吊 政府唔做笨人等你死
<東週刊>(2012 年 10 月 16 日)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2614
節錄:前人教落,女人扭男人計有三招,一哭二餓三上吊是也,通常出到第三招,男人多數投降。今次鄭大班搞數碼電台(DBC)續命行動,睇嚟都學咗呢套,不過改咗少少,變成一哭二鬧三上吊,但據小弟得知,政府評估單嘢發唔大,呢個時候唔會「笨人出手」,既不介入亦唔收牌,等你「自然死亡」。
「香港殼王」牽線 王雪紅買 TVB 26% 股權
聯合報 2011 年 1 月 27 日
節錄:宏達電兼威盛董事長王雪紅與有「香港殼王」之稱的商人陳國強,加上名為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的公司,將全數購入邵氏持有的二成六香港電視廣播股權。王雪紅的團隊這次出手,將成為香港無線電視的大股東,未來並可透過 TVB ,建構兩岸三地華人內容市場王國。香港上市公司 TVB 昨晚宣布,由商人陳國強牽線的財團,從主要股東邵氏兄弟,購入全部百分之廿六的電視廣播股權,預計三月卅一日或之前完成交易。公告說,收購的財團還有王雪紅及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但雙方沒有披露交易條款。由於 TVB 持有台灣的 TVBS ,且已可在大陸廣東落地,旗下翡翠台及明珠台在廣東九個城市開播,王雪紅一舉抓住香港 TVB ,等於為自己搭建了掌握兩岸三地華人內容市場的入場券。電視廣播說,目前的管理階層都保持不變,而陳國強、王雪紅及 Providence 行政總裁 Jonathan Nelson 等人,將被推選進入董事局。
題目:<探針:互爆大鑊,黨爭全武行>
作者:孔捷生
來源:蘋果日報(2012 年 10 月 29 日)
節錄:文革中有一種鬥法叫「互拋黑材料」,此際正派得上用場,在這輪黨爭推陳出新,不靠大字報,而是「出口轉內銷」,把黑材料輾轉遞送外媒,就像王立軍闖館似的,還是美國罩得住,軟硬實力無遠弗屆。於是美國彭博新聞社被選中爆習近平大鑊,指其家族商業王國擁有稀土、鎢等礦業,房地產以及手機通訊業。以民眾對官場貪腐承受力的水漲船高,習家財產算不了甚麼,殺傷力有限。然而對溫家寶就直取中宮,痛下殺手,借西媒老大<紐約時報>之力,爆出溫家族在銀行、珠寶業、度假村、基礎設施、電信業、衞星通信、收費公路、飛機租賃公司、京奧場館建設、網絡公司、動畫公司、精英級貴族寄宿學校、私人股本行業以及金融服務巨無霸平安保險公司都擁有龐大資產。這批送到<紐約時報>的黑材料,精細到溫家族擁有的公司月報表以及股票交易記錄(到 2007 年為止)一應俱全,這絕對有備而來,用共產黨使用率甚高的那句話 ―― 背後有黑手操縱,沒有安全機構的秘密介入,誰能拿到這些商業暨政治機密。所謂背後黑手,隱隱約約有九常委中某公的影子。不管黑手是誰,這雷霆一擊意在秒殺溫家寶。
02/11/2012
2012年10月19日星期五
粵韻
粵曲採購員
母系廣東,愛聽粵曲。我的角色,是採購員。
老媽娘家,有不止一位粵劇愛好者。外公去得早,我沒有機會聆聽他的教誨。外婆長壽,我有機會跟她相處,聽她說話。她是窮家女,沒有讀過書,基本上是文盲,但是罵起人上來,生動精準,字字珠璣,句句押韻,四六文體,節奏天然,完全是粵曲的功勞。老一輩的廣東女人,聽粵曲學中文,再結合生活體驗,以及自身悟性,一樣可以出口成文。她在生的時候,我替她採購白駒榮、徐柳仙和小明星。她仙遊之後,那堆錄音帶,由老媽接收,回歸我老家。
母系長輩中,粵劇修為最深的一位,是票友,學花旦,唱子喉,會讀工尺譜,閒時「開局」。所謂「開局」,是指票友合資請樂師伴奏,然後唱餐(個)飽,這類活動通常在粵曲社進行,據說近年移師深圳羅湖商業城,因為比較便宜。她間中也參與業餘演出,換上 Bling Bling(閃閃生光)的登台服裝,濃妝艷抹,染紅頭髮,再灑上金粉,廣東話:「扮到成隻彩雀咁。」那份璀璨東方美學,時裝精叫 Glamour 。她讓我明白,才子佳人的戲曲故事,是上一代中國女人的尋夢園。這位長輩,是我的粵劇顧問,我曾經向她請教何謂「叮板」。對於陳寶珠的粵劇造詣,她是這樣說的:「只敢演折子戲!」某次逛街,遇上書店結業清貨,見有工尺譜,選了<漢武帝夢會衛夫人>,叫老媽交給她。她的回禮,是一盒外賣咕嚕肉。那陣子,她在親友經營的中式食肆幫忙。廣東人,有衣食。
中樂 vs 粵樂
手頭上有工尺譜和簡譜的對照表,但是由於缺乏粵樂訓練,所以不會讀工尺譜。香港的中樂老師,用大陸的那一套,好處是有系統,比較科學化,容易上手。而粵樂則屬於地方音樂,有很多東西還是口傳心授,沒有完整的紀錄與統一的教學方法,也需要穩定的師生關係,以及長時間的浸淫。訓練方式,截然不同。
有些家傳戶曉的廣東音樂,因為跟中樂老師學過,奏得出,但是味道不夠正宗,不敢隨便在老人家面前顯技,怕遇上真正的粵樂高人,又或者發燒友點歌。不瞞你說,我試過被長者考起,耆英甲:「<鳥投林>(作曲:易劍泉)呀唔該!」,耆英乙:「唔該我想唱<劍合釵圓>!」(提示:<紫釵記>、<春江花月夜>)榮升廟街粵曲樂師,愧不敢當,坦白從寬,招認是中樂初哥,請老人家放過我。
粵劇文化與香港電影
有限的粵樂知識,來自母系親友以及「歡樂滿東華」。那個長壽慈善節目中出現過的經典粵曲,我會記得旋律或者曲牌名稱,也知道那一首曲,屬於那一位老倌。那堆經典粵曲,是香港人集體回憶的一部份,也經常於影視作品中出現。對香港流行文化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粵劇文化與香港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研究港產片的重要線索。武打巨星李小龍(1940-1973)是好例子,他的父親李海泉(1901-1965)是粵劇丑生。幾十年前,伶影一家,有不少粵劇名伶演出電影,包括李海泉在內,李小龍因此有機會主演<細路祥>(1950)。
坊間有些粵曲書籍,提供經典粵曲的簡譜與歌詞。想有系統地了解粵曲,可以參考<粵曲基本知識>這本書,作者黃少俠是資深的粵曲老師,他從樂理的角度介紹粵曲,從粵曲的各種體系講起,然後是工尺譜、叮板、腔調。這本書,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收藏,網上書店也買得到。我從頭到尾讀過一遍,很多東西不懂,勉強看到一些脈絡。書中列舉的例子,用簡譜,適合有音樂根底的人。書中第 203 頁的<十板南音板面>是<客途秋恨>的前奏。對了,即是電影<胭脂扣>(1988)中,如花與十二少的主題曲。故事背景,是三十年代的香港。至於情節,是「歡場有真愛」。簡潔有力的港式中文,來自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刊物。
圖左:白駒榮 CD <客途秋恨>
來源:http://img3.douban.com/lpic/s4468145.jpg
圖右:白駒榮與白雪仙
來源:蘋果日報
相關的文章:
秋恨
2008 年 10 月 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10/blog-post_08.html
節錄:涼風有信,秋月無邊。秋娟睇見夕陽照住眼前呢對銅獅子,不禁思悄然。秋意漸濃,露冷霜寒,嚴冬將至。縱是晚景良天,亦無心觀賞。今時今日,麥氏秋娟早已不再多情,繆姓蓮仙亦無須投筆從戎。雙飛燕?分飛燕就有。如花亦早已放低十二少。陳老爺妻妾成群,十二少分得的微薄家財,只夠他北上光顧骨場,不夠錢買名牌時裝和手袋,如花見十二少的檔次越來越低,把他撇了。
月光光
2010 年 8 月 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586.html
節錄:講起舊曲新詞,我曾經聽一個壞男人唱色情版<月光光>。慈母變鹹濕佬,蝦仔變蝦女,副歌變呻吟。經典童謠慘變<十八摸>,真係無陰功(粵語:可憐、可歎)。主唱者是股票經紀,地點是錢莊盤房 (Dealing Room) 。中秋前夕,交投淡靜,他唱給電話中的客戶聽。
新娘房 (二)
2010 年 3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3/blog-post_14.html
節錄:報案人是新郎的父母,廣東音樂<一錠金>響起,閃燈乳豬即將上桌之際,有人發覺新娘失蹤,龍鳳手鐲、金銀珠寶,通通不見了,梳妝桌上空空如也。警察搜遍新娘房,值錢的東西都不見了,只剩下中式裙褂,原封不動。
目連救母(一)
2009 年 9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html
節錄:戲曲是上一代中國女人的鴉片。她們透過觀看舞台上由假鳳虛凰(女伶)演出的才子佳人故事,彌補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遺憾,得以釋放壓力,以及得到短暫的歡愉。中國女人需要一個透氣的窗口,好讓她們可以短暫地脫離現實,躲起來埋首築夢。這個窗口,古代版是戲曲,現代版是愛情小說和影視作品。
點唱時間(一)
2009 年 4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4/blog-post_10.html
節錄:以下勸世金曲,送給震倉哥和西門發。祝福你地生意滔滔,一本賺萬金。保佑你地長年富貴,越捨還越有。有請,登登登,慈善伶王新馬司曾先生。<萬惡淫為首>:「邊個好心呢,打救我呢個窮人。褔心更善心,救苦又救貧。望求做點好心,打救我貧共困,我自嘆終生不幸,真感激各位大貴人。」
光棍姻緣(一)
2008 年 9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9/blog-post.html
節錄:<光棍姻緣>:「擔番口大雪茄,充生曬認經理,撈世界要醒目,一於當玩把戲。」生意人不過是借女藝人過橋,讓別人以為他財力雄厚,業務蒸蒸日上,可以叫娛樂圈的拜金女子投懷送抱。這樣做的好處是讓他可以拖延時間,轉移個人資產或者部署出走路線,英文叫 Buy-Time Tactic。
審死官
2008 年 6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6/blog-post_15.html
節錄:正因為有這樣的文化背景,才有<審死官>(1948)這部經典電影,馬師曾飾演清朝爛仔狀師宋世傑,紅線女演潑辣老婆,夫婦合力跟貪官鬥法。宋世傑的生存之道是「你當我爛仔呀嘛?好,我就同你鬥爛仔!」他其實是個好人,面惡而心善,肯為黎民百姓伸冤。相比之下,今時今日港產的電視劇和電影中的律師角色,十居其九是奸人。
YouTube 精選:
白駒榮:<客途秋恨>(18: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2nshhJHJVo&feature=related
梁無相:<夜吊秋喜>(12:3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x0RTss3eSg
徐柳仙:<再折長亭柳>(12:5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9QiWbha88
小明星:<風流夢>(13:2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DWJR5Uf808&feature=related
任劍輝/白雪仙:<帝女花>之<香夭>(7: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rgNRdbPdtg&feature=related
龍劍笙/梅雪詩:<紫釵記>之<劍合釵圓>(10:4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aGe1vtBZZE&feature=related
麥炳榮/鳳凰女:<鳳閣恩仇未了情>(15:2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TtYb3Tpyic&feature=related
新馬師曾:<萬惡淫為首>(6:3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sKspGAs40s
馬師曾:<余俠魂訴情>(7: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QAIhKNRPNI
紅線女:<昭君出塞>(12:49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gqF13pChco&feature=related
黑白粵語電影<審死官>(1948):
紅線女數白欖訴楊秀珍之冤情 (4: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oMd5L6LZ7k&feature=related
Bruce Lee Does the Cha-Cha (2: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Xi94SWHI3M
這是黑白粵語電影<甜姐兒>(1957)的片段,十七歲的李小龍戴眼鏡跳 Cha Cha。一年後(1958),他奪得全港 Cha Cha 舞蹈比賽的冠軍,舞伴是弟弟李振輝。李振輝憶述,當年有不止一位女孩子想當他的舞伴,李小龍怕麻煩,於是選弟弟,然後在家中訓練。片段中跟李小龍共舞的白衣女孩子,藝名文蘭,是梁醒波(片段中結煲呔抽雪茄的胖子)的女兒。二人的父親是同行(粵劇丑生),從小認識,青梅竹馬。幾年前,香港電台製作香港電影專輯,訪問文蘭。她如今是胖祖母,否認是李小龍的初戀情人,笑說不過是同行的玩伴,當年見過他打架。
Very Young Bruce Lee in "The Kid" (3: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ilqwRQZnEs&feature=related
這是黑白粵語電影<細路祥>(1950)的片段,九歲的李小龍跟著名喜劇演員伊秋水(1904-1955)演對手戲,片段中可以見到日後成為簽名式的擦鼻子小動作。劇情講到細路祥幾乎誤入歧途,片段中他用黑幫大哥的口吻,跟大人說話。電影<細路祥>改編自報章連載漫畫,作者袁步雲(1922-1995)看中這個流連片場的孩子,認為他適合演自己筆下的頑童,替他起藝名李小龍,寓意小龍變大龍,日後證明他眼光準確。另一個說法,是李小龍這個藝名,源於他的乳名「細鳳」。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書名:<粵曲基本知識>
作者:黃少俠
出版:香港 : 臭皮匠 (1999)
ISBN:9628290177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3.9 4492
商務網上書店:<粵曲基本知識>(作者:黃少俠)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9926113
維基百科:「歡樂滿東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A1%E6%A8%82%E6%BB%BF%E6%9D%B1%E8%8F%AF
黃志華的博客 (2012-10-04):
<鳥投林>作曲者易劍泉 (1897-1971)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0349082.html
題目:廣府文化的奇葩 —— <粵謳>
作者:龔伯洪(廣州市地方誌辦公室)
來源: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10525&secid=10622
節錄:最早創作出粤謳作品的是馮詢、招子庸,邱夢旗、温汝適、李長榮等文士亦有參詳。嘉慶道光年間,這一班文士常游於珠江,在花艇上聽曲飲酒、談詩論文。偶聽得珠娘(艇上歌女)將舊曲變調演唱,頗有新意,但詞多俚鄙。馮詢、招子庸遂在民間演唱變調的基礎上加以點正,並創作新曲詞,命歌女演唱,果然令聽衆贊賞,於是定名爲粤謳。以後,粤謳越作越多,逐漸在粤方言區流行起來。粤謳當時不過是「流行歌」的地位,正統文人、道學先生是對之不屑的。因此,粤謳創始人之一的詩人馮詢,後來當官時便把自己創作的粤謳全部銷燬,不留一字。這一來,倒讓大膽朝通俗文學路子走的招子庸揚名中外了。
題目:<粵謳>在文學上底地位
作者:許地山(1893-1941)
來源:<許地山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年版)
轉載:http://giligooloo-libris.blogspot.hk/2011/05/blog-post.html
節錄:沒說粵謳以前,我先略略介紹粵謳底創作者。粵謳不是很古的骨董,是近百年來招子庸創作底。招子庸底生平無從稽考;所知底,是他底別號叫明珊,在清道光年間曾做過山東青州知府。他底第一本創作,冠名<越謳>,在道光八年(1829 年)出版于廣州西關澄天閣,內容共計一百二十餘首。後來寫這類韵文底人越來越多,<越謳>便成了一種公名;甚或將書內第一篇<解心事>來做招子庸所做那本底名字 ―― 叫<招子庸解心事>。
招子庸創作粵謳的動機在哪裡呢?講到這層,或者可以在書中找出一點他底行略。相傳他要上北京會試底時候,在廣州珠江上和一個妓女秋喜認識。彼此互相羨慕,大有白頭偕老思想。無奈子庸趕著要起程,意思要等會試以後才回來娶她。秋喜欠人些少錢債,在兩三個月中間,從不曾向子庸提過;子庸一去,債主隨來,她被迫不過,便跳入珠江溺死了。子庸回來,查知這事,就非常傷悼,於是作<吊秋喜>來表他底傷感。在粵謳裡這是他底「處女作」。
我把<粵謳>底大略說完,就要把招子庸所做那本裡頭幾首我最喜歡底寫在後頭,使非廣東人也享一點<粵謳>的滋味。自招子庸以後,<粵謳>的作家很多,如繆蓮仙底作品也是數一數二底。蓮仙或與子庸同時,或晚他幾年。他的生平也少有人知道,祗知他是浙江人,遊幕到廣州底。他作<粵謳>,但在南音上更有特別的長處,如<客途秋恨>,傳誦到現在還是不衰。在廣州或香港底日報上,時常也有好的<粵謳>發表出來,不過作者署名底方法太隨便,有時竟不署名,所以我不知道現在的作家都是哪位。盼望廣東人能够把這種地方文學保存起來,發揚起來,使他能在文學上佔更重要的位置。
題目:「真正攞命」
作者:梁煥松 (Chris Leung)
日期:2008 年 9 月 13 日
來源: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2008/09/blog-post_13.html
節錄:用「真正攞命」來做歌名,真是咁都得?是一首招子庸寫的「粵謳」的歌名。粵謳比今日我們聽到的粵曲還要古,盛行於清朝的青樓妓寨之中。和「南音」一樣,粵謳很多時是由失明的人來唱的,我小時候的 60 年代,香港電台每個星期都有個晚上一段「解心粵謳」節目,由「李銀嬌師娘」演唱。招子庸<粵謳>,曾印行成書,現在恐怕難得一見,我在三十多年前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找到僅存的珍本,不能借出,我在館內影印了一份,保留至今。上面的歌詞,是我掃描其中半頁,介紹給大家看的。
19/10/2012
回覆 Chris Leung 的留言:轉載了,謝謝,你的貓很有皇者風範。
2012年10月11日星期四
紅歌(二)
多得生命中的兩個左佬,我對革命歌曲略懂皮毛。
左佬 1 號
左佬 1 號,是我父親,他是五十年代歸國南洋華僑。他讀過的那間中學,專收華僑子弟,被國民黨教育部列入黑名單,原因是被共匪滲透。老家的舊書櫃內,還有他的讀物,包括:<紅岩>、<青春之歌>、<蝦球傳>和<霓虹燈下的哨兵>。聽老媽說,本來還有<牛虻>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多年前搬家的時候丟掉了。這堆紅色經典,萬一你未聽過,請到「百度百科」。
當然少不了<毛主席語錄>。家傳的那一本,1966 年十月北京新華書店出版,前面有毛主席的照片,下一頁,印有林彪(1907-1971)的題詞:「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今天看來,充滿黑色幽默。將軍叛變,令人想起莎士比亞 (Shakespeare) 名劇<馬黑白>(Macbeth)。林副主席的毛筆字,歪歪斜斜,跟毛主席是同一路,難怪一山不能藏二虎。翻查資料,林副主席從天上掉下來之後,很多內地人都把印有林彪題詞的那一頁撕掉。這本小紅書,因為長居於老家的舊書櫃內,保存完整,也許會升值。我是香港人,只懂炒賣。
因為老爸,我有機會聽革命歌曲,也從小學會了簡體字和普通話,日後工作上用得著。小時候,被他帶到左派戲院,看電影版的<洪湖赤衛隊>。劇情早忘了,只記得音樂。長大之後,讀別人的文章,裡面提到在火紅年代,香港人如果在中資銀行有出糧(支薪)戶口,會免費獲贈國產電影的戲票。恍然大悟,明白戲票的由來。阿爺替港人洗腦,總是靠派錢。如今梁振英推國民教育,也是用這一招。
除此以外,他沒有太多機會洗我腦。父親對香港缺乏認識,孩子升學由母親話事。老媽讀得書少,但到底是廣東女人,有點街頭智慧,替孩子報讀天主教小學。她是五十年代的香港窮孩子,童年時代率領弟妹望彌撒,不是因為信天主,而是為了領取救濟品(麵粉和麵包),然後回家向外婆覆命。對她來說,天主教會是熟悉的避難所,神父修女信得過。至於中學和大學,就各安天命,由得公開試決定孩子的前途。結果命運安排我重歸教會的懷抱,中學讀基督教女校,然後我自己選擇了由避秦新儒家所創辦的大學。畢業之後,由於工作關係,經常北上,見識過真實的國情,免疫力有增無減。
左佬 2 號
左佬 2 號,是我老師。他通曉多種樂器,從事中樂教育數十年,桃李滿門。中國人講究師承,又喜歡搞山頭主義,所以有些人,每次出場的時候,都會主動報上老師的名字,而且不止一位,而是一大串。這裡不提他的名字,並非不敬,而是不想為他帶來麻煩。他是老派人,作風低調,不希望他成為「人肉搜尋」的對象。
老師讀過的那間中學,香港人叫左校或者愛國學校。在殖民地政府的機密文件中,被歸類為 communist-controlled school 。半個世紀之前,會把孩子送到這種學校讀書的,通常是左派家庭。按常理推測,老師應該是根正苗紅。他的性格內斂,豐富感情只會留待音樂中發放。音樂以外的東西,從不多說。是看破了,還是其他原因,我不清楚。他的背景,是我無意中發掘出來的。
受到極左思想的影響,五、六十年代的愛國學校畢業生,拒絕參加中學會考,有些連英文也放棄,因此失去升讀大學以及向上流動的機會,也錯過了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所帶來的事業發展機會。很多左校學生,畢業之後,會直接進入中資銀行或者國貨公司工作,然後人到中年被裁員或者被淘汰,成為時代巨輪下的犧牲品。老師算好了,可以教音樂。當中肯定有不少委屈,但是他從不透露半句。
老師主要教中國民歌,也教了少量的革命歌曲和抗戰歌曲,例如:<我是一個兵>、<黃水謠>和<松花江上>。教一首歌之前,會問我聽過沒有,見我哼得出旋律,又或者講得出歌曲的背景資料,就不多說了。有一次,我答:「小時候聽過。」他呆一呆,然後笑一笑,遞上樂譜,開始教。那首歌,是<草原之夜>。小時候,家裡聽朱崇懋(1922-2000)的版本,是藝聲唱片,商標是敦煌飛天。
老師沒有借音樂洗我腦。以他的背景,對於音樂和政治的關係,應該有深刻的體會,但是他沒有長篇大論。他的做法,是讓音樂回歸音樂,純粹從樂理的角度出發。跟我相處的時候,他忙於糾正我的錯誤,要求我練好基本功。他很忙,身兼多職,經常趕場。他沒有時間教我的東西,例如:如何維修保養樂器,怎樣挑選零件,我去請教樂器店內的老夥計(俗寫:伙記)。那位仁兄,有問必答。
我跟老師的緣份不深,學藝的時間不長。論資質,只屬中游。老師厚道,給我的評語是「肯練」。縱使如此,他傳我的技術,已經夠我自學<東方紅>、<南泥灣>、<歌唱祖國>、<義勇軍進行曲>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我來說,這堆歌,是視奏練習。鬧著玩,不太認真,不會太投入。至於歌詞中的政治訊息,向來視而不見。大部份時間,我的眼睛,只看樂譜。老一輩的內地人聽我演奏,也許會覺得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又或者覺得香港終於回歸了,哈哈。
照片來源:
圖左:<洪湖赤衛隊>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7%BA%A2%E6%B9%96%E8%B5%A4%E5%8D%AB%E9%98%9F%E3%80%8B
圖右:朱崇懋(1922-2000)
http://questing.wordpress.com/category/zhu-chongmao-%E6%9C%B1%E5%B4%87%E6%87%8B/
相關的文章:
始覺平生被眼瞞 (一)
2007 年 5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5/blog-post_1825.html
節錄:大概由於仇富情緒強烈,<小曲好唱口難開>今天已經很少機會聽到,<洪湖水浪打浪>倒是久不久有人唱。上一次是在數年前的梳打埠回歸慶典上,賭城大亨的姨太太跳上台跟國家領導人一起合唱,場面經電視轉播出街之後,有衛道之士認為成何體統。姨太太辯稱﹕「當時只有我會唱這首歌嘛﹗」
梭羅河
2008 年 1 月 28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1/blog-post_28.html
節錄:這首老歌經常在影視作品中出現。1994 年劉德華主演的<鐵達時>電視廣告中,南洋窮小子愛上任性富家女,最後劉德華因為參加非法賽車,煞制不及,撞火車而死。襯底的背景音樂是一把充滿熱帶風情的磁性女聲,悠悠地唱著<梭羅河>。歌者的名字叫陳蓉蓉,是印尼華僑,1960 年回國,天津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業,1966 年曾於天津為周恩來獻唱。
恨綿綿
2008 年 5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5/blog-post_10.html
節錄:時光飛逝, 1977 年兩人在北京重逢。她告訴他,她的女兒正在拉他寫的樂曲。她跟女兒介紹他:「這是你媽媽曾經愛過的陳叔叔。」他在她女兒身上看見當年的她,只是眼前的她,已經改變許多,變成一個他不認識的陌生人。歷劫重逢,似近還遠,回不去了。他叫陳鋼, 1959 年他和音樂學院的同學何占豪合寫<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者是當年十八歲的俞麗拿。
YouTube 精選:
王玉珍:<洪湖水浪打浪>(3:07)
(曲:歐陽謙叔、張敬安/詞:歐陽謙叔、張敬安、梅少山、梅會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9zLlo_IIDA&feature=related
<洪湖赤衛隊>的主題曲,作於 1959 年。最初是歌劇,於武漢首演。畫面是原裝的電影片段,故事以湖北為背景,歌者王玉珍(1935-)也是湖北人。
王玉珍:<小曲好唱口難開>(2:20)
(曲:歐陽謙叔、張敬安/詞:歐陽謙叔、張敬安、梅少山、梅會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w7-9WpZE4&feature=related
<洪湖赤衛隊>的插曲,窮家女到地主家中賣唱。
<我是一個兵>(3: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ZmwW3ddkAY
解放軍軍歌,作於 1950 年,作者陸原,是軍人。
朱崇懋:<草原之夜>(3:40)
(曲:田歌/詞:張加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0_jyrdGTs4
五十年代紀錄片<綠色的原野>的插曲,原唱者孟貴彬。資料顯示,朱崇懋(1922-2000)的版本似乎更受歡迎,尤其是在南洋一帶。這首歌,是小夜曲風格的情歌,有很多流行歌手翻唱,包括:騰格爾、刀郎、巫啟賢、費玉清。
楊興新:<牧羊姑娘>(二胡獨奏)(4:38)
(曲:金砂/詞:荻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IIAmemrUI
另一首老師教過的歌。這首歌,先有詞,後譜曲。荻帆是詩人,歌詞寫於抗日戰爭時期。旋律經常被誤以為是民歌,其實是作於 1946 年,由當時正在修讀音樂的金砂所譜寫。這首歌流傳甚廣,傳至前蘇聯、東歐和日本。楊興新是旅居日本的中國二胡演奏家,日本漢字「胡弓」(發音:kokyu)即是胡琴。
關菊英:<牧羊姑娘>(原曲:牧羊姑娘)(4:02)
(曲:金砂/詞:鄭國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bvCHtfApPk
八十年代初的香港粵語流行曲,填詞鄭國江。同一時期,鄭國江替何占豪和陳鋼合寫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填上粵語歌詞,成為關正傑的<恨綿綿>。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紅岩>
http://baike.baidu.com/view/327183.htm
百度百科:<青春之歌>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381.htm
百度百科:<蝦球傳>
http://baike.baidu.com/view/361941.htm
百度百科:<霓虹燈下的哨兵>
http://baike.baidu.com/view/84465.htm
百度百科:<牛虻>
http://baike.baidu.com/view/49556.htm#sub8129222
百度百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36.htm
百度百科:<牧羊姑娘>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9995.htm
愛樂人走四方:香港藝聲唱片
http://www.bh2000.net/special/patzak/detail.php?id=26
11/10/2012
2012年10月1日星期一
紅歌(一)
群眾歌曲、革命歌曲、紅歌
這堆歌,正式的名稱,叫「群眾歌曲」。老一輩,叫「革命歌曲」。唱片公司的宣傳文案,愛用「紅色經典」。西南王被拉下馬之前幾年,一直在巴蜀唱紅打黑,於是又有「紅歌」之名。如今他上青天了,「紅歌」一詞,也許會消失。
當中又以「群眾歌曲」的定義最為清晰。「百度百科」的說法:「一般是指演唱技巧難度不大、與政治生活有關、適合群眾集體演唱的歌曲。群眾歌曲在我國近代革命運動中曾發揮了極大的宣傳與鼓動作用。」
「百度百科」所舉的例子,包括:<義勇軍進行曲>和<歌唱祖國>。這兩首歌,已經成為香港的國民教育教材。香港的中產家長擔心,孩子們在學校裡唱「紅歌」,會在不知不覺間被洗腦,變成「愛國愛黨」的小奴隸。
音樂為政治服務
古今中外,不論政治或宗教團體,都喜歡利用音樂來激勵士氣、凝聚忠誠和培訓死士。這堆歌是好例子,它們肩負著政治任務,是某種意識形態(例如:民族主義、階級鬥爭、毛澤東思想)的載體。音樂的角色,是為政治服務。這種觀點,最權威的論述,來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
獨裁政府擁有絕對的權力,抗拒多元化社會,不但焚書,而且禁絕靡靡之音。於是在火紅年代,這堆歌成為官方認可的精神食糧。對大陸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文革(1966-1976 年)期間,老百姓除了「八大革命樣板戲」之外,只准聽和唱四首歌,即是:<東方紅>、<國際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所謂的「八大革命樣板戲」,包括: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和<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翻查資料,這是 1967 年的定義。
這堆歌,如果你不喜歡當中的政治訊息,大可以忘記歌詞,把它們當作通俗或流行歌曲,又或者是歷史文物般研究。當中有些交響樂作品,技術水平頗高,曾經令外國的音樂教授讚嘆不已。洋人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國政治,純粹從音樂角度出發,證明縱使是 Propaganda Music ,也可以有不俗的藝術成就。至於我們香港人的一貫態度,是利用這堆歌玩黑色幽默,請參考以下的樂曲解說。
樂理的角度:難與易
這堆歌,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不難,因為它們基本上是共產黨的 K 歌。這堆歌肩負著政治任務,其指導思想和創作理念,是必須易學易唱,方便人民群眾學習與記憶,協助偉大的黨搞組織和動員,替廣大群眾做好思想工作。所以從樂理的角度看,部份不算太困難,尤其是改編自民歌的那一堆,例如:<東方紅>、<南泥灣>。如果你有一定的音樂修為,會演奏樂器,達到中級或以上的水平,部份比較簡單的歌曲,可以自學。
這堆歌曲的集大成者,是革命音樂劇<東方紅>,演出日期是 1964 年的九月和十月,地點是北京,參與的文藝工作者達到三千五百人。市面上可以找到這張光碟,裡面有很多革命歌曲的原唱者版本。當中很多的經典唱段,已經被人放上 YouTube 。那是集體主義和輸出革命的年代,所以偉大無私的中國共產黨應該不會向 YouTube 投訴被侵犯版權,然後要求移除某些片段。在網上(例如:百度百科)也不難找到相關的背景資料、樂曲解說、以及完整的歌詞與樂譜(簡譜)。這些資料,很多內地出版的音樂書籍也有提供。這類書,在香港的中資書店以及部份琴行都可以找到。邊聽邊讀譜,聽熟了,然後視奏,應該難不到你。
有些人,音樂天份高,聽幾遍,拿起樂器,已經可以很準確地把全首歌演奏出來,然後開始即興玩變奏,連樂譜都可以省下。這種能力,英文叫 Play by Ear ,似乎是天生的,跟音樂訓練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據說莫札特 (Mozart) 有這種能力,很多民間音樂家和職業樂師,也有這種本領。這類人,可以是文盲,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通常是自學成才的,例如:Louis Armstrong(1901-1971)。
必須說明的是,部份革命歌曲,包含了來自戲曲與地方音樂(例如:陜北、河南),又或者少數民族(例如:新疆、西藏、蒙古)的音樂元素,具備獨特的風格,音符、音色、節奏和律制都有特別之處,需要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否則不容易掌握。
所謂的不難,當然是從技術層面而言。歌曲中的獻身精神,早已一去不復返。夢想破滅,回不去了。有些樂譜以外的東西,沒有某種經歷的人,不容易掌握。尤其是當音樂跟政治或者宗教結合之後,如果你缺乏某種信念,就算音符、音色、節奏和速度都對,聽起來也不過是鸚鵡學舌,空有其形而欠其神髓。出來的效果,必定是有如小朋友唱情歌,又或者是外國人唱中文歌。如果你是音樂教師,一定明白我的意思。下面選來殷承宗(1941-)演奏的<黃河協奏曲>,是七十年代初的版本。內地網友一致認為,殷承宗的版本,比郎朗好得多,前者奏得出樂曲的靈魂,而後者太愛炫技。如果你學過鋼琴,不妨到 YouTube 比較兩個版本。
插圖來源:
圖左:
http://img10.360buyimg.com/n1/15817/f5f232b9-e7b4-4cd5-95eb-7702a88e10d0.jpg
圖右:
http://blog.roodo.com/mao1966/archives/1732532.html
相關的文章:
國產中樂本土化(二)
2008 年 7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7/blog-post_10.html
節錄:猜謎山歌以外,另一個好例子是五、六十年代的港產粵語武俠片,當中大量運用了同一時期內地創作和改編的中樂作品。這些志氣昂揚的國產中樂被引進到土法炮製的「騎呢科幻」武俠片當中,令各路英雄生色不少。許多年後,周星馳的電影<功夫>為了向前輩致敬,把這些經典樂曲交由香港中樂團重新演繹,好叫大家一聽回魂,再聽回味,完全投入漫畫化的光影世界。
盲炳(一)
2010 年 5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5/blog-post.html
相中人是「琴魔雙煞」的真身,名叫華彥鈞 (1893-1950),人稱「瞎子阿炳」(即是廣東話「盲炳」),江蘇無錫人,道士出身,是一位苦命的民間音樂家。他一生坎坷,貧病交迫。死前一年,有音樂學者替他錄下六首作品,又收到音樂學院的聘書,只可惜一切來得太遲。跟無數有才華的藝術家一樣,阿炳的作品,死後才發揚光大,代表作是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是他唯一傳世的照片,成為流行文化中的民國樂師標準造型。
活罪
2010 年 5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5/blog-post_3857.html
節錄:當政治需要凌駕一切,所有人都必須小心翼翼,事事追求政治正確,唯恐一旦偏離不知道由誰人定調以及指揮的主旋律,就要人頭落地,抄家滅族。當事人為求自保,必須「畫公仔畫出腸」(粵語:披肝瀝膽)。旁觀者也許覺得手法笨拙、肉麻噴飯,又或者是出賣靈魂、人格墮落,當事人卻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唯恐不夠用力,令主子不夠騷麻。
黃河協奏曲
2007 年 5 月 2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5/blog-post_1815.html
節錄:<黃河鋼琴協奏曲>由<黃河大合唱>改編而成,後者由生於澳門的冼星海(1905-1945)作曲,寫於 1939 年,是延安時期的作品。原裝版<黃河鋼琴協奏曲>的結尾出現<東方紅>和<國際歌>的旋律,寓意明顯不過: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背靠共產國際,一定會取得勝利。1990 年<黃河協奏曲>曾被修改,刪去結尾部份的國際歌旋律。
民歌新編
2010 年 8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21.html
節錄:黃友棣(1912-2010):中國民歌的曲調,秀麗絕倫,人人愛聽愛唱;實在是音樂的寶藏。對於經常被人唱奏的幾首民歌,我很不滿意於他們的和聲處理與編曲技術。將一首民歌的曲調,略加和聲,反覆數次,一成不變地唱奏;實在太過單調。這是「吃榖種」的行徑,屬於懶惰習慣。「榖種」並非不可以用作食糧;只是,如此做去,未免過於浪費。「榖種」是優秀的種子,必須加以繁殖,改良,發揚光大。
哇哈哈
2007 年 6 月 2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7/06/blog-post_22.html
節錄:<娃哈哈>這個名字,其實來自內地一首家傳戶曉的兒歌<哇哈哈>,旋律是新疆風格,歌詞如下:「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裡花朵更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大姐姐你呀趕快來,小弟弟你也莫躲開,手拉著手呀唱起那歌兒,我們的生活多愉快。哇哈哈,哇哈哈,我們的生活多愉快。」
YouTube 精選:
<國際歌>(1:2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MdtamF36Oo
<國際歌>是共產黨的校歌,中文歌詞出自瞿秋白(1899-1935)。這是革命音樂劇<東方紅>的片段,浩劫前夕的精神面貌,無法複製。視乎閣下的政治立場,這首歌也許會令你熱血沸騰、唏噓感嘆、哭笑不得、莫名其妙。香港的政治人物中,真正的左派所餘無幾,有資格唱這首歌的,可能只剩下長毛(梁國雄),他是托派(提示:托洛斯基 1879-1940),曾經在示威的時候,對著中央政府駐港機構門前的國徽唱。因為長毛,香港人認得古巴革命英雄哲古華拉(1928-1967)。
<義勇軍進行曲>(0:52)
(曲:聶耳/詞:田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4qusZ1zeI8
原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作於 1935 年,這是電影中出現的最早版本。國民教育令香港家長心寒,原因是課程指引要求學生聽見國歌必須感動落淚,否則要「自我檢討」,而且還要小朋友互相評估。香港家長認為事態嚴重,必須站出來,大聲說不。要我的孩子學唱國歌?可以,但一定要教田漢的生平!香港網民說:「聽到國歌流淚,可能係諗起田漢點死!」萬一你不知道田漢(1898-1968)的下場,請到「維基百科」。作曲的聶耳(1912-1935)早死,沒有機會見識新中國。他另一首流傳甚廣的作品,是農曆新年必聽的<金蛇狂舞>,寫於 1934 年。
<歌唱祖國>(2:34)
(曲/詞:王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DvJYs_yESY
革命音樂劇<東方紅>的片段。這首歌,作於 1950 年 9 月中,作曲家王莘(1918-2007)在從北京到天津的火車上,開始動筆,兩星期後完成。內地出版的音樂書籍說,抗美援朝的時候,他曾經把這首歌帶到朝鮮戰場上,教中國人民志願軍唱。原裝版是進行曲式,典型的軍樂風格。
<歌唱祖國>(2008 北京奧運版)(2:3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EAeINa9h8
抒情版的<歌唱祖國>。鏡頭前的紅衣女孩是林妙可,聲音卻屬於楊沛宜,後者不能出鏡,官方說法是「正在換牙,不夠漂亮」,結果鬧出一場咪嘴假唱風波。片段中代表五十幾個少數民族,提著國旗出場的孩子,其後也被揭發全是漢人。偉大祖國,連小孩子也要參與做假,難怪有點錢的內地人,都把孩子送走。
郭蘭英:<我的祖國>(5:10)
(曲:劉熾/詞:喬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jriPXQC0o&feature=related
電影<上甘嶺>(1956) 的插曲,故事講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去年年初,郎朗在奧巴馬宴請胡錦濤的國宴上,演奏此曲,被指別有用心。香港的愛國商人和政客,以及七十年代初大學畢業的國粹派(左佬),都喜歡在鏡頭前高唱這歌,以表忠貞。其中一位,是「民建聯」(香港網民叫「禮義廉」的中共駐港外圍組織)的陳鑑林。「禮義廉」另一位成員叫劉江華,最近於選舉中落敗,香港網民 Like 爆,在 Facebook 成立了「香港各界熱烈慶祝劉江華落選委員會」。
郭蘭英:<南泥灣>(2:13)
(曲:馬可/詞:賀敬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BDMT57SpD8&feature=related
革命音樂劇<東方紅>的片段。這首歌作於 1943 年,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為殃歌舞編排的歌曲,結構是民歌慣用的起承轉合四句頭。九十年代初,崔健(1961-)把它改編成搖滾版,據說中共元老王震(1908-1993)聽完之後,氣得拍桌子,怒吼:「甚麼東西!」萬一你太年輕,不知道王震跟南泥灣的關係,請上網。
徐小鳳:<重逢>(原曲:南泥灣)(3:3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RuspYNPsKg
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曲,旋律是<南泥灣>,粵語歌詞寫舊侶重逢。
<東方紅>(3:5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RBuwhaUczA&feature=related
革命音樂劇<東方紅>的片段。原曲是陜北民歌<騎白馬>,經過農民歌手李有源以及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音樂家改編成革命歌曲。文革期間,國產火箭曾經在外太空播放這首歌,向外星人宣揚毛澤東思想。如果我是外星人,聽完之後,知道地球那麼危險,一定會滾回火星。香港有家中藥店叫<東方紅>,老闆說過,改這個名字,跟政治無關,只是為了吸引客戶。我的猜測:想扮演國貨公司,吸引來香港買壯陽藥的日本遊客。
<游擊隊歌>(曲/詞:賀綠汀)(3:2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R8wpRWRJy0
革命音樂劇<東方紅>的片段。革命歌曲通常是進行曲式,三、四十年代的日本軍歌也是如此。證明共產主義、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本質上有共通之處,都是集體凌駕個人,鼓勵個人為集體犧牲,雄壯的音樂,成為催命符。這首<游擊隊歌>寫於 1937 年,作曲的賀綠汀(1903-1999)是黃自(1904-1938)的弟子。賀綠汀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為電影<馬路天使>(1937) 所寫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這兩首歌,是周璇的代表作,都是田漢作詞。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2:4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SYs2Ee3Ug0&feature=related
又名<紅軍紀律歌>。話說延安時期的第一代解放軍,是目不識丁的農民,為了教他們如何當軍人,於是有了這首歌,方便學習和記憶。1960 年,作曲家丁善德(1911-1996)創作交響樂<長征>,把這首歌寫進第一樂章<踏上征途>。我代表香港人,把這首歌送給在廣東道血拼的「自由行」同胞以及幾乎癱瘓上水火車站的水貨客。試圖光復上水(火車站)的香港人舉牌:「愛祖國,請用國貨!」
九十年代初港產片<表姐你好嘢>片段:「國共對唱」(3:2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QEYIYGXIs
鄭裕玲演大陸女公安,林蛟演國民黨老兵。鄭裕玲身邊的小子,是導演張堅庭,飾演特異功能人士。梁家輝演香港警察,是林蛟之子,只想效忠英女皇,卻被命運捉弄,成為國共鬥爭的磨心(隱喻香港的歷史地位)。鄭裕玲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林蛟則由<三民主義>和<梅花>開始,最後以崔健的<一無所有>作結(看你們共產黨幹的好事!)。已故的林蛟(1923-2009)是粵劇名伶,南派武生,硬橋硬馬,不怒而威。他把粵劇功架融入港產喜劇片,跟周星馳電影中的羅家英是同一種演法。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EJbNPeYNz8&feature=related
創作於 1943 年,作者叫曹火星(哈哈!),原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建國前夕,易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今天網上的說法:「沒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古語有云:「竊國者侯。」萬一你不懂,請上網。香港的愛國商人曾憲梓(提示:金利來)曾經在鏡頭前,用客家腔煲冬瓜(普通話)唱,效果驚嚇。香港網民立即製作「致敬版」,用玩具鋼琴伴奏,廣東話唱,效果搞笑。
<大海航行靠舵手>(1:20)
(曲:王雙印/詞:李郁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nxfjjQgchI&feature=related
作於 1964 年,由一群哈爾濱的文藝工作者集體創作,歌詞令人想起今日的北韓。
<社會主義好> (1:20)
(曲:李煥之/詞:希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wZV0vl7GiE
五十年代的革命歌曲,作曲家李煥之(1919-2000)生於香港,長於廈門,上海求學。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春節序曲>寫於 1956 年,是農曆新年(年初二)維港賀歲煙花常用配樂。
<關公大戰外星人>(2011 年更新版)(2: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_G4sg54Jg
原裝版的<關公大戰外星人>(1976)的投資者和導演都是台灣人,故事內容講述外星怪獸襲港,武聖關帝(神化了的關雲長)挺身而出,跟怪獸決戰。這部電影被香港網民譽為 Cult 片之王,拷貝早已散失,連香港電影資料館也沒有。2011 年,一群八十後電影發燒友得到藝術發展局提供的四萬港元製作費,參加藝術發展局主辦的「鮮潮浪」短片比賽,決定重拍這部經典之作,加入政治元素,劇情講述外星怪獸襲港,偉大祖國派出由解放軍研發的雷鋒機械人打救香港,結果反而帶來更大的破壞,最後還是要由關帝出手。雷鋒機械人出場的時候,背景音樂是<社會主義好>。導演只得 22 歲,接受訪問時明言,香港不應依靠祖國打救。
國家機密級最終兵器:機械人雷鋒 (0: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Cm6w0ZbP-g&feature=related
這是<關公大戰外星人>(2011 年更新版)中機械人雷鋒出場的片段,背景音樂是<社會主義好>。
<團結就是力量> (2:04)
(曲:盧肅/詞:牧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gYSASmiByU
作於 1934 年,是解放軍軍歌。中國人社會的特色,是表面上講團結,私底下暗箭橫飛。梁振英今年三月當選特首之後,阿爺呼籲香港商界團結一致,全力支持他的施政,支持唐英年的何柱國說:「團?綁埋一齊咪團到囉!」(怎樣團結香港商界?不如把我們綑綁在一起!)「無面俾」(粵語:不給面子),直言無隱,是霸氣煙仔何的一貫風格。這首歌,好應該送給他。
<運動員進行曲>(2: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3W7zps2S9E&feature=related
七十年代的作品,常用於大型運動會,內地網友叫早操音樂。這首歌,是我的童年回憶。小時候,經常光顧一間國貨公司,買零食和玩具。那家店,規模很小,空間狹窄,貨品陳設,雜亂無章,服務態度,馬馬虎虎。典型的國企,卻有個光榮的傳統,就是每天開門營業和即將閉門的時候,店內的大喇叭(揚聲器)都會播放這首歌。店名「新中華」,現已結業。
電影<紅色娘子軍>(1962):<娘子軍連歌>(1: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EBv9zEB1cQ
<紅色娘子軍>有芭蕾舞劇和電影的版本,電影版的導演是謝晉(1923-2008)。故事以海南島為背景,作曲:吳祖強(1927-)、杜鳴心(1928-)。今時今日,「紅色娘子軍」一詞,是指來自共產主義國家(例如:俄羅斯、東歐、大陸),出走到世界各地賣淫的年輕女子。
彭麗媛:<紅梅贊>(3: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FZ5_z828YE&feature=related
1964 年,根據小說<紅岩>改編的歌劇<江姐>在北京首演,音樂由吳祖強、杜鳴心等創作,<紅梅贊>是其中的插曲。這個版本來自未來的第一夫人,如果內地網友見到她,請代問候習近平。告訴她香港市民發來賀電:由於梁振英「無料到」(粵語:沒有本領),習家在香港持有的物業繼續升值。
彭麗媛:<北風吹>(3:39)
(曲:馬可、張魯、劉熾/詞:賀敬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UFUwRQM12s&feature=related
來自革命樣版戲<白毛女>的歌曲,這是彭麗媛的版本。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 1945 年首演。這首歌在內地家傳戶曉,音樂素材來自河北民歌<小白菜>。對了!即是小孩子被後母虐待,苦苦思念親娘的那首煽情經典。故事內容講述父債女還,共產黨打救債仔,最後窮人欠債不還(希臘和西班牙?)。<白毛女>近年曾經重演,據說內地年輕一代興趣不大,票房慘淡。原因?(一)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二)當地主的二奶是條好出路。
革命樣版戲:<紅燈記>(鋼琴伴唱)(27:3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eb2Mi5liJs
文革期間,西方樂器變成毒草,為了替自己以及樂團尋找生存空間,當年的中央樂團指揮李德倫 (1917-2001) 想出一條「絕世好橋」,就是用西方交響樂演奏革命京劇曲調,美其名「革命交響樂」。鋼琴伴唱的<紅燈記> 1968 年 7 月 1 日在北京首演,令鋼琴重回舞台。片段開頭的女歌手是京劇名伶劉長瑜(1942-),歌詞:「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所謂「表叔」,是指地下共產黨員。八十年代末,香港人用「表叔」、「表嬸」稱呼大陸人。到九十年代初,更有<表姐你好嘢>這部拿中港文化差異以及中國政治開玩笑的港產片,由鄭裕玲飾演大陸女公安。
革命樣版戲:<紅燈記>(交響樂伴奏)
(選段:「臨行喝媽一碗酒」)(3:4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9FZLcXM2yA&feature=related
于魁智(1961-)是京劇演員,老生行當。這個版本是「革命交響樂」的好例子。
殷承宗:<黃河協奏曲>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3: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ycqU8xBUBc&feature=relmfu
這是七十年代初的版本,指揮是李德倫 (1917-2001)。一群內地的鋼琴家(包括:殷承宗、石叔誠)把冼星海(1905-1945)的<黃河大合唱>改編成<黃河鋼琴協奏曲>,當時署名為「中央樂團創作」,樂曲包括四個樂章。
殷承宗:<黃河協奏曲>
(第二樂章:黃河頌)(4: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t55ZWMkkM&feature=relmfu
殷承宗:<黃河協奏曲>
(第三樂章:黃河憤)(6:2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rZi67SNLcs
開頭的旋律是<黃水謠>。
殷承宗:<黃河協奏曲>
(第四樂章:保衛黃河)(5:4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TzQ5-1SkOQ&feature=relmfu
這是原裝版,結尾部份出現<東方紅>和<國際歌>的旋律。
殷承宗:<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鋼琴獨奏)(4:3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M6uAfa2O0E&feature=related
老人愛懷舊,所以中國共產黨偏愛陜北民歌。這首歌的旋律來自陜北信天游,火紅年代的集體創作,七十年代首播,經朱逢博演唱之後,廣泛流傳。
<我爸叫李剛> (4: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GZ6mWB2vL4&feature=related
內地網民創作的太子黨之歌,部份旋律來自<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李谷一:<花兒為甚麼這樣紅>(2:2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09nABUeXck
1963 年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插曲,以新疆為背景的國產間諜片,旋律來自新疆民歌,由雷振邦改編,李谷一(1944-)是內地著名歌唱家。
才旦卓瑪:<翻身農奴把歌唱>(3:42)
(曲:閻飛/詞:李坤)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cwqVreJXGo
一把來自西藏的聲音,在內地無人不識。這首歌,是紀錄片<今日西藏>的主題曲,1959 年由才旦卓瑪(1937-)唱紅,近年刀郎曾經翻唱。
胡松華:<贊歌>(1965)(2: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wSXVuvCYQ0&feature=related
革命音樂劇<東方紅>的片段。內蒙民歌,胡松華(1932-)詞。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百度百科:群眾歌曲(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896160.htm
百度百科:革命樣板戲(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743543.htm
百度百科: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44069.htm
書名:<中國音樂導覽>
作者:靳學東
出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年 4 月)
ISBN:7-103-02154-6
書名:<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
編著:曹美韵
出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年 9 月)
ISBN:7-308-02753-8
1/10/2012
回覆 02/10/2012 的留言:謝謝,已更正。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
天讎、革命之子、國民教育
每隔一段日子,便有勇於反抗的孩子,被誣捏為紅衛兵。
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因為發起反對國民教育運動,感動全香港,被二奶電視台、紅色英文早報、女高官以及一眾「梁粉」(梁振英的粉絲)不斷地抹黑,認定背後一定是有人撐腰、擺佈和策劃,令小孩子變成紅衛兵,正在破壞香港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學生們應該盡快回到校園,專心讀書,以及到長眠於香港華人永遠墳場的北大校長蔡元培(1868-1940)的墓前「鞠躬反思」。
要駁倒這種中國式陰謀論,令對方閉嘴,技術上不難:那些由政府公帑資助的國情交流團,是否應該包括參觀重慶的紅衛兵墓園?是否應該跟香港的小朋友解釋,那些年紀跟他們相若的紅衛兵,到底是怎樣死的?是怎樣的國民教育,令小孩子盲目服從野心家,最後死得不明不白?那位野心家的畫像,究竟甚麼時候,才能卸下天安門城樓?他的名字,為甚麼不能提?他的功過,為甚麼不能討論?噢!對了,請問你的孩子,在那裡讀書?
佛印與蘇東坡
這群紅色寫手以及一眾「梁粉」,層次甚低,本來不值得跟他們辯論或者筆戰。佛印禪師說得好,你心中有甚麼,便看見別人是甚麼。佛印心中有佛,於是看見蘇東坡是佛。蘇東坡心中有屎,於是看見佛印是糞。紅色寫手和「梁粉」是權貴的工具,所以看見別人是棋子。這種人,自以為遇佛殺佛,跟他們講佛偈,是浪費生命。所以「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同學拒絕跟自稱信佛的夢熊大師辯論,是對的。Dream Bear,你懂嗎?漫畫家 Cuson Lo 替你設計的四款造型,你滿意嗎?
想深一層,這類批鬥文章,是寫來向主子獻媚的,亦即是用來換取愛國積分的,真正的對象,不是神志清醒的香港人,而是中南海的某個派系。從港式陰謀論的角度看,紅色寫手私底下,也許跟推動國民教育的香港高官一樣,已經把孩子和財產轉移外國。寫手本人,也應該有外國護照,而且可能不止一本(瓦努阿圖)。
真假紅衛兵
被罵紅衛兵的小朋友,想知道甚麼是真正的紅衛兵,必須看書,而不是聽那些自稱年輕時當過紅衛兵,然後游水爬山偷渡來港,發達之後用錢買學歷、銜頭和曝光率,很想當名嘴或打手的國產中佬亂吹牛。這種人,香港多的是。其中一位,自稱福建紅衛兵,過去經常在二奶電視台評點江山。他寫的書,永遠用毛澤東詩詞做書名。我同情他,因為他年輕時,沒有機會讀其他人寫的書。
Auntie 算好命,投生於羅湖橋以南,成長階段碰上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1917-2000)治港的年代,於是有機會讀各門各派的禁書。十來歲的時候,正值「傷痕文學」流行的八十年代初,讀過<天讎>和<革命之子>。這兩本書,購自旺角的二樓書店,都是從年輕人的角度寫「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讎>的作者是真正的福建紅衛兵,後來偷渡去了台灣。至於<革命之子>,豆瓣網的網友說,作者並非真正的紅衛兵,只是年輕時經歷過文革。這兩本書最初是英文版,後來有中譯本,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收藏,<天讎>更加有網上下載版(請到延伸閱讀部份推介的「好讀」網站。)
<天讎>與<革命之子>
<天讎>令我印象深刻,因為是同類書籍中,閱讀的第一本。「讎」通「仇」,「天讎」的意思,是國仇。這本書,封面是洪洪烈焰,最早於七十年代初面世,有盜版,市面上早已絕版多時。裡面描寫的紅衛兵武鬥場面,非常血腥暴力,港式粵語叫「重口味」。年輕時讀,感覺震撼。記憶中,男主角的小女友,名字有個梅字。她是「黑五類」(註:地富反壞右),最後慘死,令男主角萬念俱灰,覺得愧對她的家人,於是選擇逃亡,游泳到金門,投奔台灣。我是女人,記得這一段,很正常。十來歲的時候,讀教會女校,被同學視為異類,原因是我不讀愛情小說。她們不知道,我讀的愛情故事,比亦舒、瓊瑤、岑凱倫來得真實、殘酷與慘烈。我手頭上的那一本<天讎>,多年前丟掉了。小時候住公屋,居住環境狹窄,必須定期清理教科書和課外書,否則無處容身。考完中學會考,第一本丟掉的,是磚頭版英文聖經。我是壞孩子,抗拒洗腦。萬一你是基督徒,不好意思。
<革命之子>也有愛情元素,而且更重,因為作者(梁恒)的外籍太太(中文名字:夏竹麗)是到中國學中文的美國女子,英文名字 Judith Shapiro 。Shapiro 這個姓氏,常見於東歐的猶太人,所以她也許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的後裔。這本書由夫婦二人合著,英文版叫 Son of the Revolution 。最早的版本於 1983 年面世,當時海外關於紅衛兵的第一手資料不多,所以頗受西方傳媒的重視。這本書,基本上是文革經歷加上異國情緣,比較適合外國人的口味。網上的資料顯示,由香港電台舉辦的閱讀推廣計劃<香港電台十本好書>,1988 年的書單中,包括由發哥(周潤發)推薦的<革命之子>。中國政治,向來詭異,有誰會料到,若干年後,我們的發哥會北上,飾演曾經被紅衛兵鬥垮鬥臭的孔子,宣揚偉大祖國的軟實力。
回頭說今次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學民思潮」發起於 9 月 7 日全城穿黑衣,向洗腦教育說不,香港有很多藝人響應,紛紛在個人微博上載身穿黑衣的照片,當中有帶領中學生用紅布蒙眼,高唱 Pink Floyd 名曲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的黃耀明。至於我們的發哥,他比較傳統,不用智能手機(據說他用 Nokia 第一代老人機),也不玩社交網站,但是有穿黑衣上街。是香港人都知道,跟大家一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九龍城街市買雞,去新界行山和拍照的發哥,才是真正的他。
給小朋友的話
收筆之前,有些話要跟小朋友說:
1. 如果你從未讀過關於中國大陸各種黑幕的書籍,<天讎>和<革命之子>有可能會令你發惡夢,或者想移民外國。所以讀這類書之前,請先做好心理準備。
2. 你的恐共或親共長輩可能會阻止你讀這類書,也許有需要關上房門或者包封面,又或者上網下載電子版,然後用電腦閱讀。如果親共的大人打你,報警。
3. 沉迷消費或戀愛的同學也許會視你為怪人。這是異類的必經階段,請不要不開心,就把同學當作地下鐵的同車乘客好了,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交疊的時間不會太長(相對於你以後的人生歷程而言)。
4. 閱讀之前,請做點功課,對 1949 年之後的大陸歷史,要有初步的認識,最低限度,你要知道甚麼是「文化大革命」。圖書館和網上有不少資料,而外國人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又比中國人寫的可靠,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的推介。
5. 最後,請記住,讀這類書,是為自己打防疫針,而不是要喚醒那些為了權力和利益而裝睡的大人們,因為他們無藥可救。如果你讀完之後,覺得大人很可怕,那麼,請記住,大人也有很多種,不要讓自己變成最壞的那一種。
圖左:<天讎>
來源:http://www.haodoo.net/?M=book&P=559
圖中:<革命之子>
來源:http://image.anobii.com/anobi/image_book.php?type=4&item_id=01e998cf2e970738b1&time=1230550900
圖右:香港高登討論區網民設計的反國民教育宣傳海報,呼籲港人 7 月 29 日上街遊行,結果有十萬人站出來。
相關的文章:
讀書郎與 AK47
2009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6/ak47.html
節錄:小孩子生下來,先餵他們吃毒奶粉,變成大頭怪嬰,半死不活,無法思考。長大之後,再使用有毒課本,好讓他們對眾多歷史慘案一無所知,盲目崇拜和順從一個滿手血腥的政權。會唸書的優異生,吸收入黨當小嘍囉,負責監視其他同學有沒有思想出軌,又或者派到有戰略價值的本地和海外團體去當臥底、搞統戰、挖牆滲沙,等待時機成熟,收編別人的組織,奪取權力和資源。
YouTube 精選:
崔健:<一塊紅布> (4:3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8UPST1ZKSw
歌詞:「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
羅大佑:<愛人同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LbbJJicbIQ
畫面是文革紀錄片,曾出現於電影<棋王>(1991)。根據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嚴浩在片中客串,飾演鍾阿城。內有毛澤東、周恩來、江青和林彪同場出現的珍貴鏡頭(1:19)。歌詞:「讓我相信你的忠貞,愛人同志。」
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6: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R5ApYxkU-U
香港版歌詞:We don’t need no REDucation !
12 萬名香港市民一同和唱:<年少無知>
By 劇中演員(鼓佬、黑仔)@反國民教育(政府總部門外)2012-09-07 (5:00)
(曲:黃貫中/詞:林若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beFuuDNs24&feature=related
<年少無知>是電視劇<天與地>的片尾曲,近期香港人上街遊行集會必唱,成為繼 Beyond 的<海闊天空>之後,另一首熱門的反建制歌曲。無線編劇不甘隨波逐流,起來造反,結果寫出一部師奶不愛,但是網民 Like 爆的破格之作。製作人接受香港傳媒訪問的時候,透露人吃人情節影射六四,令劇集立即被內地禁播。劇中的經典對白,充滿政治諷喻,傳誦一時,例如:「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說同一番話,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的一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黃家駒:<海闊天空>(3:44)
(曲/詞/唱:黃家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rjruegxwmA
香港人上街遊行集會必唱,在內地也頗受歡迎。較早前,廣州萬人上街,反對「推普廢粵」,有唱這歌。「北漂」的香港人說,在北京三里屯酒吧區內,也有人唱。
亞洲電視本港台<ATV 焦點>(2012年9月3日)(3:2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zz30-hXYIc&feature=related
亞洲電視評論節目<ATV 焦點>抹黑反國民教育科的「學民思潮」,認為學生是受到政黨的利用與操控。有關言論,被香港網民強烈譴責,憤怒的鍵盤戰士向負責監管電視台的政府部門發出四萬封投訴電郵,也有網民到香港華人永遠墳場的蔡元培墓前獻花和留下一封信,告訴校長他被人「擺上台」。
香港電台「城市論壇」:
工聯會背景余綺華老師潑婦罵街 (1: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VlGvtCIbw8
片段中,「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同學把有紅色背景的余綺華老師技術性擊倒,另一位長髮女子是被譽為「良心教師」的吳美蘭,她曾經在唐英年的面前高舉「我要有權選特首!」的紙牌。穿藍衣的中年男主持叫謝志峰,曾經採訪八九民運。
(瓦努阿圖)我想住嘅地方!(決心移民版) (1: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ncod-Z2AY&feature=related
發哥以市民身份接受無線電視新聞部訪問(買雞心得)(0: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anqRmzjRBY&feature=related
新聞背景:香港政府為了控制禽流感,減少活雞供應,迫香港人吃冷藏雞,無線電視新聞部去九龍城街市採訪,巧遇發哥,立即抓住他做訪問。發哥身邊戴粉紅色帽的中年女子,是雞販玲姐。俠之大者,大隱於市,發哥做到了。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書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
作者:薛爾頓 (Mark Selden)
翻譯:黎少昌
出版:香港 : 曙光圖書, 1985
公共圖書館索書號:610.9 9473
書名:<天讎 :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
作者:凌耿
翻譯:劉昆生/丁廣馨
出版:香港 : 新境(1972)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782 3419
「好讀」網站:凌耿<天讎>(下載版)
http://www.haodoo.net/?M=book&P=559
節錄:英文著作,文革紀實長篇小說。作者凌耿(筆名)以紅衛兵(「廈八中」頭目)第一人稱紀錄,詳實寫出文革初期(1966-1968 年)經過,包括:福建紅衛兵鬥爭福建省長葉飛、王于畊夫婦;全國紅衛兵「大串聯」;到北京謁見毛主席;批鬥王光美;不同派系紅衛兵持械武鬥廝殺殘忍場面、最後女友「梅梅」擔任戰場護士卻不幸中彈身亡,導致作者凌耿萬念俱灰跳海游泳至金門大擔島,投奔台灣。天讎為兩岸第一本關於文革的小說,中文譯本是香港新境傳播出版 1970 年發行(後又數刷版再印),譯者:丁廣馨、劉昆生。
維基百科:<天讎>(繁體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8%AE%8E
百度百科:<天讎>(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9896.htm
百科問答:誰知道「天讎」是甚麼意思?(簡體字)
http://wenda.chinabaike.com/q/q641983.htm
我的藏書:<天讎>
作者:喬靖夫(香港的武俠小說作家)
October 19, 2007
http://jozev1969.blogspot.hk/2007/10/4_19.html
節錄:是的,我承認是因為曾蔭權的「極端民主=文革論」,特意提這本書。這本可以算是真正的「藏」書。絕版許久了(在台灣一些二手書網還可以找得到,或者透過 Amazon 也可以找到英文原版的二手書)。我手上這本,其實是盜版,沒有版權頁和出版社名字。作者是文革剛起時第一批紅衛兵的成員,經歷大串連、批鬥奪權、派系武鬥,最後逃到台灣。這書是他對那場瘋狂災難之後的回憶自述。「凌耿」是化名(相信是為了保護還在家鄉的親人),本名郭坤仁。 1972 年出版,文革當時還如火如荼,這本大概是最早披露文革真相的書籍之一(更是參與者的親述)。第一次知道文革是甚麼一回事,就是因為家裡放了這部<天讎>。慶幸我一個喜歡讀文史書的哥哥。學校裡,從來沒有人提過,中國曾經有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所以,曾蔭權說得出這種「怪論」,其實也不是那麼令人意外的事情吧。
讀書 - 書緣
作者:Ah Kwan
信報網站 2012/07/16
http://www.hkej.com/template/forum/php/forum_details.php?blog_posts_id=88488
書,從來是我的好友。自小交友甚雜,基本上,是無書不讀(教科書除外)。唯能直刺心靈,至今無法釋懷的,只有「天讎」一書,禮失求於野,「天讎」從來不在我的藏書內,也非搜尋對像,與它只是偶然相遇,是在北美多市的公立圖書館。當日,久未見中文書,在書架上,見有中文書,不問內容,借了先說。事後, 用一個週末去讀畢此書,自此,對文革及大陸有了不同感受。近日,與一書坊老板,談及此書,他驚訝我對此書的認識,細細談過前因,表示希望再結書緣,唯老板告知,「天讎」只出了一版,並且流存不多,我能讀到,只能說是緣份,他唯一能幫的,便是代我向全球買賣舊書的同業查詢,並叫我寫下願付的最高金額,希望,短期內,能與「天讎」重逢。
中國評論新聞(2010-01-08):
重慶紅衛兵墓園列文物保護(繁體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9/2/1/10119219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92196
節錄:重慶沙坪公園內,有 131 座墳塚,躺著 573 人,其中有四成的死者是紅衛兵,人們習慣將這個墓園稱為「紅衛兵墓園」。這裡記錄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承載了那時凋謝的青春。經有識人士的多方努力,「紅衛兵墓園」去年底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此在中國內地尚不多見。 43 年前,14 歲的羅華曾是紅衛兵,在北碚朝陽中學讀初一,他見證過當紅衛兵的同學在他身邊倒下,再也沒起來。「埋在這裡的,有六個人和我同齡,最小的八歲。」
書名:<革命之子>(英文版:Son of the revolution)
作者:梁恒/夏竹麗
出版:台北 : 時報(1983)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 782 3391
豆瓣讀書:<革命之子>(簡體字)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62424/discussion/18037332/
香港電台十本好書:
1986-2005 十本好書書單
http://www.hkpl.gov.hk/sc_chi/services/services_rlr/files/books_list2005.pdf
香港民風大典:香港電台十本好書
http://zh-hk.hongkong.wikia.com/wiki/%E9%A6%99%E6%B8%AF%E9%9B%BB%E5%8F%B0%E5%8D%81%E6%9C%AC%E5%A5%BD%E6%9B%B8#1988.E5.B9.B4.E5.8D.81.E6.9C.AC.E5.A5.BD.E6.9B.B8
節錄:香港電台十本好書是一個由香港電台舉辦的閱讀推廣計劃,每年邀請十位香港各界知名人士,為聽眾推介他們認為值得閱讀的好書,並分享其閱讀心得。
題目:<你永遠沒有辦法叫醒裝睡的人>
作者:胡清心(一位在香港讀書的內地女生)
來源:www.facebook.com/huqingxin
節錄:國民教育可怕麼?它可怕之處不在字面上的那些,不在於對共產黨的歌功頌德,而在於它讓我們中國的學生和老師,讓中國的基礎教育界,撒謊成性!國民教育可怕之處正在這裡,它要告訴你的,不是一個假的歷史真相,一個假的真實世界,一個假的良心,因為它也許壓根不想去證明它的謊言是真理,它也根本不在乎真假;國民教育的推行,只是要告訴你,這個世界,真實不重要,良心不重要,所謂歷史真相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利益與權力。國民教育課,它要培養的,不是共產黨的奴隸,而是權力和利益的奴隸。國民教育課,它要塑造的,不是鐵屋中沉睡的人,而是裝睡的人。因為,沉睡的人,你總有辦法去喚醒。但是,你永遠沒有辦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
題目:<國王新衣>
作者:梁文道
來源:蘋果日報(2012 年 9 月 8 日)
節錄:總而言之,這一切全都是戲,演戲的和看戲的都有默契,一切盡在不言中,不必拆穿。等等,那個小孩呢?那個萬眾期待的英雄呢?他怎麼還不出來拆穿這個好笑的騙局?答案很簡單,新時代的小孩全都上過學受過教育。在學校裏混了這麼多年,他們學到的不是如何刺穿氣泡,而是如何形容那件氣泡般的新衣。他們比大人還要懂得描述這件新衣,更比大人懂得這場建立在默契上的遊戲。打從小學選班幹部的時候,他就知道選票不來自演講;可他還是能夠臉不紅氣不喘地演說:「我一定會盡己所能,鼓勵同學們努力上進,完善自我,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將來一起做個對國家有用處的人,一起為了中華文明的復興大業獻一分力……。」這就是演戲,但它是管用的戲,起碼能幫你升學,幫你出人頭地。
題目:<他不要的塞給你>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2012 年 7 月 24 日)
節錄:記者一調查,原來特區政府班子高官,大多數的子女,不是送去英美讀寄宿中學,就是香港的國際學校和教會中學。「國民教育」還如何推行下去?特區政府喪失了起碼的道德基礎。六十年代,香港的愛國左派機構領導人,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也把自己的兒子送去中國大陸讀書。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大兒子羅海星去廣州讀書,二三四子,都在香港培僑中學。愛國小說家嚴慶澍老先生,也就是反蔣小說「金陵春夢」的作者唐人,其公子嚴浩,也就是今日的大導演,幾兄弟全是讀香島。長城電影公司明星石慧、傅奇,在六十年代,一對子女也送去大陸。那時候,在愛國左派單位,身為領導人,滿口毛澤東思想和世界革命,子女不送大陸,或者培僑香島,自己也不好意思。今天的特區政府高官,「十一」站在金紫荊廣場看升旗,嘴巴還唸唸有詞唱國歌,向香港人推行「國民教育」,他們自己把子女藏起來,腳底抹油,「國民教育」他們自己也不相信,這幫王八蛋,真他媽的不要臉唷。
題目:<裏應外合反國教>
作者:韓連山(絕食 171 小時的 63 歲香港退休教師)
來源:蘋果日報(12/09/2012)
節錄:一場「反國教科運動」喚醒了沉默的港人,驚覺特區教育即將淪陷、核心價值將逐漸被蠶食,赤化的恐懼驅使大家齊齊站出來,在特區政府總部外的空地上,參與了歷時十天的抗爭行動。二十多萬市民自發地到來,沒有暴力、沒有破壞,自組物資組、糾察隊、急救組、清潔隊等,有條不紊地管理這個被冠名為「公民廣場」的集會場地,顯示着高水平的公民質素。這場「反國教科運動」,最終迫使梁振英政府作出讓步,答允教育界取消本來強制成科的意圖,改為學校可自願設科,或沿用以往滲透入其他教學範疇的做法;亦把三年開展期取消。但梁振英始終不肯「撤回」這具政治任務的「國教科指引」,只肯把當中有關「國情」教育部份取出,然後重新修訂。
學民思潮@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Scholarism
Cuson’s Blog:夢熊之蛻變
2012 年 3 月 15 日
http://cusonlo.blogspot.hk/2012/03/blog-post_2389.html
晴海的音樂天空:電視劇<天與地>金句重溫
http://blog.yahoo.com/_QN5YVJNAEV5PJ57BBU2AUK4JGE/articles/645144/category/%E9%9B%BB%E8%A6%96%E5%8A%87%E9%9B%86
15/09/2012
For the fourth comment: Pls check out www.blogger.com. It is free.
回覆 09/10/2012 的留言:
<天讎>這本書曾經在台灣流通,標有新台幣價錢不足為奇。網上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圖書館以及台灣網友都有收藏此書。至於從廟街到台灣的路徑,當中的物流管理以及錢銀交收,我不清楚。蔣家父子主政的年代,秘密促進兩岸民間交流,把匪區文藝作品偷運到台灣的,是香港人,當中包括到台灣唸書的那一群。
我讀過戴厚英(1938-1996)的長篇小說<人啊,人!>。如果<天讎>是貨真價實的紅衛兵回憶錄,<革命之子>是文革背景的成長故事,那麼<人啊,人!>便是知識份子的哀歌。作者借書中三位主角(何荊夫、孫悅、趙振環)的遭遇,帶出人性遭踐踏,以及人的價值何在這些問題,當中運用了意識流的寫法,呈現知識份子在經歷信仰崩潰前後的心態。如果<天讎>和<革命之子>的價值在於為海外的中國觀察家提供文革參與者的親身經歷,<人啊,人!>便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作。
唉!既然你見過中大學生會書展推介「傷痕文學」作品,按照網上世界的標準,你我都不再年輕,無謂鬥老呀。 Auntie 是時候敷美白去斑除皺面膜,就此打住。
2012年9月8日星期六
四眼妹(二)
某日翻閱女性雜誌,執筆的小妹妹說,今期流行大框眼鏡。那篇文章,圖文並茂,教戴眼鏡的小女生如何化眼妝。我笑了,因為 Auntie 讀書時代,正是戴那一款眼鏡。我單薄,雜物多,背包樂器雨傘,奔波於課堂與兼職之間,似林亞珍二號。如今風水輪流轉,老土配件變潮流玩意,證明只要你夠長命,一定會等到平反的一天,無須向包青天擊鼓鳴冤。對於四眼妹,一般人的看法是:
四眼妹都是乖乖女,又或者是老實女人,信得過。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所以醉駕吸毒女藝人上法庭的時候,一定會戴眼鏡,扮 OL 。外國遊客身處異地,需要問路或者尋找幫助的時候,也會選四眼妹。 Auntie 頗受自由行同胞和日本遊客的歡迎,而我也樂於擔任旅遊大使,用港式煲冬瓜和三腳貓初級日語迎賓。選我的,中老年人居多,間中也有年輕的背包客。另外,就是講錢的時候,四眼妹也有明顯的優勢。我們的外表沒有殺傷力,要騙光老人家的棺材本,比艷麗花旦容易。為了護老,每次有老人家讚我乖,我都會告訴對方,在銀行分行內,向長者推銷雷曼迷債的,正是我這款四眼妹。 Auntie 如今戴無框眼鏡,外表似銀行知客。
四眼妹都是慳妹(孤寒女人),捨不得花錢戴隱形眼鏡或者做激光矯視。錯!是否戴隱形眼鏡或者動激光手術,不一定是錢的問題。 Auntie 年輕時,被視光師游說,試過戴隱形眼鏡,但是很快放棄。原因:(一)工作上,長時間與文件、數字和電腦為伍,容易眼乾。(二)香港空氣污染,容易起紅筋。(三)當年經常北上,北方和南方的氣候差異很大,萬一公幹期間,隱形眼鏡丟失或者破損,會很麻煩,戴眼鏡(而且要帶多副後備)會比較方便和安全。至於激光矯視, Auntie 近年開始有老花,抵銷了部份的近視度數,在家的時候,基本上可以不戴眼鏡,閱讀、上網、下廚、做家務,都應付得來,只是看不清電視上的細小字幕以及演員的面部表情。無所謂啦,我是老人家,習慣把電視機當收音機用,出外或者見人的時候就戴漸進鏡(看中遠景)。結果是:戴眼鏡的時間比以前少,於是覺得沒有必要動手術。
你也許會說:「Auntie,唔戴眼鏡靓啲嘛!」女人不戴眼鏡會比較漂亮,是主流傳媒向消費者灌輸的洗腦訊息,電視廣告的主題:四眼妹外表老氣橫秋,在情場中缺乏競爭力,容易成為剩女或者敗犬,為了你的個人幸福,請轉用隱形眼鏡! Auntie 不信這一套,個人經驗:視乎你遇上那一種男人。有些男人,本身條件欠佳,又或者飢不擇食,連四眼妹都殺。 Auntie 年紀大,交投疏落。對上一次被陌生男人搭訕,已經是一年前。地點是油尖旺的麥當勞,對方是南亞裔韋小寶,外表比喬寶寶邋遢。條友(這廝)反應慢,似鈍胎(笨蛋),應該唔係(不是)黑社會的南亞兵團。他自稱有老婆仔女,但是不斷用半鹹淡廣東話問我:「你幾時放假?」(你何時有空?),我扮作聽不懂。擺脫他之後,躲進燈火通明的時裝店,在穿衣鏡前研究自己的氣色,唉!烏雲蓋頂、印堂發黑,難怪招惹爛桃花。
插畫來源:www.fotosearch.com
相關的文章:
衍生需求
2011 年 9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9/blog-post_9573.html
節錄:走入便利店,隨便挑一本八卦雜誌,算一算裡面有多少頁的平面廣告是推銷那些聲稱可以提高情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服務(例如:整容、隆胸、瘦身、速配、婚姻介紹所、人工受孕服務),再推算一下它們佔雜誌的整體廣告量的百份比,自然明白過來。唸過傳播學或者市場學的人都知道,廣告的功能,是令讀者或者觀眾相信,可以透過消費行為來彌補生命中的某些遺憾。你信不信不打緊,反正傳媒和廣告商都信了 ―― No wedding no buying, no buying me dying。
YouTube 精選:
電影<八彩林亞珍>預告片 (1982) (3:2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UxTKggH4c
蕭芳芳的經典角色,香港女藝人唯一願意戴眼鏡的時候,就是模仿林亞珍。
[香港廣告](2010)1-Day ACUVUE Moist (0: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fHCVRTygnc
潛台詞:唔戴 Con 溝唔到仔,所以呢啲錢唔好慳!(女孩子不戴隱形眼鏡,會找不到男朋友,所以這些錢一定不能省!)
喬寶寶故事 Gill Mohinderpaul Singh (5: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0fMwxDgPLQ
喬寶寶是他的藝名,原名 Gill Mohindepaul Singh,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因為參加電視節目<殘酷一叮>而成為藝員,入娛樂圈之前是政府懲教署職員。
08/09/2012
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四眼妹(一)
Nana Mouskouri Vs Angela Aki
戴黑色膠框眼鏡上台唱歌的女子,Angela Aki(圖右)不是第一個。
左邊這一位,叫 Nana Mouskouri (1934-)。她是希臘人,定居瑞士,被譽為歐洲版的 Barbra Streisand。歐洲人,通曉多國語言,是平常事。Nana Mouskouri 是好例子,她曾經用七種語言灌錄首本名曲 The White Rose of Athens 。她的歌路寬廣,先後演唱和灌錄爵士名曲 (Jazz Standards)、各國民謠、宗教聖詩、歌劇曲目以及電影歌曲。童年時,遇上戰爭,透過收音機,聽 Frank Sinatra、Ella Fitzgerald、Billie Holiday 以及「法國小雲雀」Édith Piaf。長大之後,進過音樂學院。
至於 Angela Aki ,根據文字資料顯示,今年應該是 35 歲。她是美日意混血兒,八十後網友一定聽過她自彈自唱<手紙:敬啟者:給十五歲的你>。這首歌,是她的成名作,已經成為日本中學畢業禮的必備歌曲,網上有中學生大合唱版,也有國語版和粵語版。 Angela Aki 接受香港傳媒訪問的時候,表示是受到澳洲女歌手 Sarah McLachlan 的影響而開始創作。音樂口味方面,她喜歡 The Carpenters 、Bee Gees 。她有唱 Cover Version(翻唱別人的歌),例如:Billy Joe、Cyndi Lauper 。
女歌手不應該戴眼鏡?
在事業發展初期,她們都曾經被要求脫下眼鏡。上世紀六十年代中,Nana Mouskouri 在美國灌錄第二張英語唱片以及作巡迴演出,製作人要求她上台表演之前脫下眼鏡,令她非常不快,甚至想過罷唱,最後製作人妥協,由得她。 Angela Aki 接受香港傳媒訪問的時候,也透露早期曾經被要求脫下眼鏡,又或者轉戴 Con(隱形眼鏡),但是她沒有理會,因為覺得不戴眼鏡,好像沒有穿衣服,很難受。
其實問題並非戴眼鏡與否,而是女性是否一定要符合主流社會的標準。東方人社會,對於女藝人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即是:大眼睛、間尺鼻、尖下巴、童顏巨乳、長頭髮、白皮膚、性格溫柔、說話嬌嗲、以愛情婚姻為重。稍有偏差,不但難以生存,而且會被主流傳媒貶低,被同性看不起,被異性冷待,一輩子當失敗者。女性比男性更在乎別人的觀感,更難抵抗來自外間的壓力,於是也更容易屈服(阮玲玉遺言:人言可畏!)。而流行文化工業在選拔新人的時候,也傾向於挑選乖巧的女僕(即是服從性高的女孩子),然後把她們改造成大同小異的商品。想走性格路線?除非你是何超儀,有富貴父親撐腰,可以自資出唱片和拍電影。
從這個角度看, Nana Mouskouri 和 Angela Aki 都是有勇氣、有主見和有性格的女子。這兩位女歌手,都有西方血統,也有跨文化背景,懂得堅持自我。她們能夠出頭,證明即使是女藝人,也可以另闢蹊徑,絕對是好事。至於大中華地區的例子,有香港的已故電視藝人沈殿霞(1945-2008)、大陸的女歌手韓虹,以及初出道時期的蔡琴。戴眼鏡的女藝人,通常是實力派。近年出道的女藝人,面目模糊,沒有個性,戴眼鏡的,好像絕無僅有,萬一我說錯了,歡迎糾正。
做自己,能否找到生存空間?
其實不分男女,問題的關鍵在於:做自己,能否找到生存空間?華人社會,習慣了重量而不重質的增長模式,交數文化根深蒂固。年輕人跟大隊(例如:唸商科,考專業試),不一定名成利就(因為競爭大),但是老闆或者父母迷信舊的一套,怕你「交唔到數」(無法達標),淪為公司或者家族的蝕本貨,會向你施壓,要求你泯滅個性,削尖稜角,硬把自己塞進主流社會的標準模具,然後壓成一團肉餅。換言之,老闆或者父母喜歡強迫年輕人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揾食(謀生)。
不跟大隊,另一條路是走「小眾路線」 (Niche Player / Focus Strategy) 或者採取所謂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例如:黃耀明、梁文道),賣點是有個性,照顧被主流市場忽略的顧客群,嘗試開拓屬於自己的天空。成功了,你會擁有一群忠心的顧客,但是數量不多,不會產生規模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 效益(即是:產品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結果是:你對公司或者家族的盈利貢獻有限,於是不得寵,容易被冷待、被邊緣化。走這條路,是有代價的,但是你會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較多的創作空間,所以比較適合自僱人士 (Self-employed)、自由業者 (Freelancer),又或者是有意自立門戶的人。萬一你負擔重,需要養家,又或者思想傳統,想早日買樓結婚生子,這條路未必適合。
圖左:Nana Mouskouri
來源:http://d.yimg.com/ec/image/v1/release/30416185;encoding=jpg;size=300;fallback=defaultImage
圖右:Angela Aki
來源:http://listentheworld.files.wordpress.com/2008/09/dibujo-9.jpg
相關的文章:
陶傑 vs 梁文道 (二)
2008 年 2 月 1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02/vs_14.html
節錄:梁文道跟陶傑的分別在於一開始他走的是「小眾路線」(Niche Player)(人棄我取燒冷灶)或者採取所謂的「藍海策略」 (Blue Ocean Strategy)(避開競爭激烈的主流市場)。好處是顧客比較忠心,跟生產者的關係比較密切,會視對方為欣賞對象、精神導師或者同路人。壞處是市場佔有率較低,在分銷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分銷商不願入貨或者入貨量少,或者有需要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走「小眾路線」或者採取「藍海策略」,其必然結果是在香港他的讀者群相對有限,即使隨著公民社會的成長,他的銷量和知名度有增長的空間,但是他的作品依然難以達到大型出版社或者主流傳媒對數量的要求。
YouTube 精選:
Nana Mouskouri -The White Rose of Athens (3:0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WoXaFZpcDY&feature=fvwrel
Nana Mouskouri 的成名作,六十年代初面世,最初推出的是德語版。
Nana Mouskouri - Over and Over (3:0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nTQq13O6cE
Auntie 小時候,練過這首歌,三拍子,两個 Chord (Am, E)。
Nana Mouskouri - Amazing Grace (2: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hc7MEYY-Ho
較早前有香港的娛樂記者把這首基督教殯儀金曲寫作 A May Sing Grace,被網民恥笑。這首歌,中譯<奇妙恩典>,適合送給最近轉會信耶穌的陳振聰。
Angela Aki -<手紙:敬啟者:給十五歲的你>(5:1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5EEw3wzI3g
這個版本附日文和中文歌詞。
劉若英:<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 (5: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HOJ_g7zYk
這是<手紙>的國語版。
鍾舒漫 (Sherman):<給自己的信>(4:4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DmYyCA9Vro&feature=related
這是<手紙>的粵語版。
Angela Aki - True Colors (3:5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6xz2eEdhcM&feature=related
Angela Aki 翻唱 Cyndi Lauper 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Wikipedia: Nana Mouskouri (1934-)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na_Mouskouri
Angela Aki: 真情、告白
Text by Manfred Wong
Headlines (Issue: Aug 2012, p. 24)
Angela Aki: 我唔係 AKB48
<壹周刊> Book B, 12/07/2012, p. 126-127
Blue Ocean Strategy
http://www.blueoceanstrategy.com/
Wikipedia: Blue Ocean Strate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ue_Ocean_Strategy
Niche Player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niche+player
QuickMBA: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generic.shtml
Definition of “Economies of Scal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e/economiesofscale.asp
01/09/2012
2012年8月19日星期日
OPM (Part 6)
女人花男人錢
女人花男人錢,算不算 OPM(借貸)?要不要還?對於這個問題,不同地方的女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大陸的章子怡,據說創下大中華最高時薪的紀錄。她一定會跳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沒有錢給女人花,根本就不算是男人!」
台灣的沈佳宜,目送那些年比她笨的柯景騰遠去,穿上婚紗,對鏡整妝。她會回過頭來,甜甜地笑著說:「男生嘛,照顧一下女生,也是應該的。」
香港的胡杏兒,趕走被國產乳牛俘虜的雜食男友。她擦乾眼淚之後,會冷冷地說:「睇吓幾多錢,買到乜嘢囉!」(看看多少錢,可以買甚麼。)
問題的關鍵
問題的關鍵,應該是在於:
女人和男人之間,是那一種關係?情侶?夫妻?僱主與下屬?二奶與宿主?
女人和男人之間,有沒有牽涉到孩子、房子、生意、護照?
撇開金額不論,女兒花父親的錢,妻子花老公的錢,應該不會有異議。
拜金女子花 Sugar Daddy(好色老翁)的錢,只要後者心甘情願,也沒有問題。
上海幫二世祖的故事
東方人社會,視女人為商品。有錢的男人,不愁沒有女人。在他們眼中,女人是一件不斷貶值 (Depreciate) 的資產 (Asset),越漂亮的女人,貶值的幅度越快,維修保養的費用也越高,於是宜租不宜買,而且是短期租約 (Short-term Lease),方便隨時止蝕 (Stop Loss)。有錢的男人,怕被女人分身家,通常不願結婚,卻會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只要孩子通過 DNA 測試。
例子:香港有位上海幫二世祖,祖業是航運,經常扮演碼頭。他多年來不斷換女人,從早年的台灣女星、混血模特兒,到近年的北方佳麗,從未正式結婚,卻生下一堆同父異母的孩子,跟他一起生活,長大之後送外國讀書。孩子的母親們,離開二世祖之後,嫁給其他男人,生下別的孩子。結果二世祖的孩子們,都擁有同父異母以及同母異父的兄弟姊妹,倫理關係,異常複雜,要用圖表來解釋。
賒得易時還得快
商業英語中, OPM 的另一個解釋,是 Opium,比喻借貸有如抽鴉片,容易上癮,迷迷糊糊中,早登極樂,渾忘欠債還錢的做人道理。現實世界中,有鴉片煙癮的如花,一輩子找不到願意跟她殉情的十二少,只能在男人之間輾轉流離。
她們年輕時,習慣了靠男人解決生活。年老色衰之後,無以為繼,又回不了頭,會把孩子當作籌碼,向已經拋棄她的男人勒索金錢,又或者迫女兒走自己的舊路,為母親的退休生活作出貢獻。老一輩廣東人說的:「老舉」(粵語:妓女的舊稱),即是老來「舉目無親」,典出電影<胭脂扣>(1988)。
有些拜金女子,未到中年,已經跟年老宿主鬧翻,原因是在外面包養小白臉。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學作品中,姨太太或者名妓包養戲子,發展曖昧關係,是常見的事。如果你熟悉鴛鴦蝴蝶派小說,一定聽過<秋海棠>這個故事。張愛玲翻譯的吳語文學<海上花>中,也有類似的情節,那位高級妓女叫沈小紅。
拜金女子解決了物質生活之後,為了向玩弄她的老男人報復,又或者貪圖肉體歡娛,往往會一手破壞自己的安穩生活,結果是壞了名聲,再沒有男人上門,甚至是被戴綠帽的老男人殺死。這種事情,古代版,叫<宋江怒殺閻婆惜>。現代版,有香港的「鞋王三奶」李姿霆 (Karen)。萬一你不知道後者的故事,請上網。
拜金女子的慾望永無止境,她們既貪錢,也貪歡,結果是人財兩失,一無所有。老一輩廣東人說的:「打劫紅毛鬼,進貢法蘭西。」同樣的意思,另一種說法:「冤枉來,瘟疫去。」即是:從老男人身上刮來的錢,都給年輕小白臉騙去了。
紅線女名曲<紅燭淚>的歌詞:「怎料到,賒得易時還得快。」唐滌生把這種女人寫絕了:她以為身邊的男人都在掌握之內,殊不知,自己早已經透支了今生所有的運氣。結果是:上一刻還玩得興起,下一刻遊戲已經結束。報應來得太快,她來不及反應。得失之間,拿捏不住,只能目瞪口呆,由得情緣和金錢在眼前灰飛湮滅。好事之徒,見故事結束,床頭金盡,立即鳥獸散。剩下她一人,默默地收拾殘局,以及面對無辜的孩子。四顧無人,只有寂寥。
插圖:A perspective on women by engineers
來源:http://www.janpieter.com/content/057_women_by_engineers.cfm#content
相關的文章:
長腿叔叔(一)
2012 年 1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1/blog-post_14.html
節錄:東方人社會,男尊女卑。結果是:男人容易高估自己,而女人則習慣隱藏實力。中國男人,永遠低估了女人的機心、演技和學習能力。中國女人的變化,也永遠在男人的掌握之外。為了迎合社會規範,很多中國女人都懂得扮演柔弱無助的小孤女,四出尋找長腿叔叔或者 Sugar Daddy。
母女情仇(二)
2011 年 3 月 19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3/blog-post_19.html
節錄:張愛玲小說<連環套>(1944) 收錄於<張看>。故事以香港為背景,女主角霓喜是廣東人的養女,先後跟不同種族的男人(印度人、中國人和英國人)同居,誕下幾個混血孩子,但是從未正式結婚。人物原型是張愛玲在香港求學期間,透過炎櫻認識的一個廣東女人(麥唐納太太)。
車仔麵精神
2011 年 1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1/blog-post_14.html
節錄:她們首先是開列出長長的理想對象的條件清單,然後發覺現實世界中,根本找不到完全符合所有條件的男人,找得到又或者愛上她的,勉強只符合其中的一兩項條件。既然找不到集齊「潘驢鄧小閒」五種美德的男人,又不想從此退出情場,她們決定從不同的男人的身上收集不同的特質,用自行配搭、七拼八湊的方式,為自己度身訂做她想要的感情生活。
女人的路
2010 年 7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7/blog-post_10.html
節錄:於是有女孩子選擇第三條路,就是放下道德包袱,懶理別人的目光,做拜金女子,以釣金龜為終生事業。對這種女人來說,結婚與否並不重要,而她們就算結婚,也不過是分身家、向上爬、移民出國又或者驅趕敵人的手段。她們通常會被視為壞女人,一生中有很多段愛情婚姻,男人的名單,一頁紙寫不完。
だんな
2009 年 3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3/blog-post_21.html
節錄:被包養的年青女子如何稱呼年老宿主,是一門學問。明明是買賣,如何包裝成不似買賣?如何叫對方開心,又不致於令自己太委屈?如何把雙方的關係準確定位,好讓男人的酒肉朋友一聽就明,但是又無須說得太白?要符合以上種種要求,絕非易事。禮失求諸野,中國二奶所缺乏的教養,由日本藝妓示範。
玩物與玩人(二)
2009 年 3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3/blog-post_10.html
節錄:<宋江怒殺閻婆惜>的故事見於<水滸傳>第二十回,故事內容是熟悉的:年青女子(閻婆惜)為了生活當老男人(宋江)的小妾,解決生活之後在外面包養小白臉(張三郎),物質和感情都有著落,但是依然活得不開心。某日意外發現老夫的罪證(暗通梁山的書信),意圖要脅或者敲詐勒索,結果激起老夫把火,動殺機把她幹掉,之後老夫亡命天涯,又或者被捕伏法。
YouTube 精選:
紅線女:<紅燭淚> (1954) (3:22)
(曲:王粵生/詞:唐滌生/原唱:紅線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YKb_Zcscfg&feature=related
歌詞:「身如柳絮隨風擺,歷劫滄桑無聊賴。鴛鴦扣,宜結不宜解。苦相思,能買不能賣。悔不該,惹下冤孽債。怎料到,賒得易時還得快。顧影自憐,不復是如花少艾。恩愛煙消瓦解,只剩得半殘紅燭在襟懷。」
Rupert Murdoch Attacked With Pie (0:3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3SfSBjo7YE&feature=related
國產虎妻,扣殺護夫,技驚四座。外國網友留言:「她豈止是拜金女子!」(She is more than a gold digger!)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秋海棠> : 民國第一言情小說(繁體字)
http://tw.myblog.yahoo.com/s-apple/article?mid=188
百度百科:吳語文學<海上花列傳>(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49226.htm
豆瓣電影:<海上花>(1998)(簡體字)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451/
百度百科:王粵生(1919-1989)(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4357750.htm
百度百科:唐滌生(1917-1959)(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120860.htm
百度百科:紅線女(1925-)(簡體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94652.htm
19/08/2012
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
OPM (Part 5)
用特許經營的方式拓展海外市場
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其實是專利授權 (Licensing) 的一種,常用於服務行業。特許經營的授權者 (Franchisor) 與加盟商 (Franchisee) 之間,美其名,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請注意:魔鬼在細節中)。從特許經營的授權者(以下簡稱:總公司)的角度看,用這種方式拓展海外市場,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是繞過市場障礙 (Entry Barriers)。有些國家(例如:日本、大陸、中東),為了保護本土企業的利益,又或者是由於宗教與文化的因素,對於外資進入服務行業設置了各種市場障礙(例如:行政關卡、進口關稅、外資控股權上限)。特許經營透過招攬本地人作為加盟商,可以避開那些針對外資的規定,順利進入市場。
其次是可以減低資本開支。加盟商要繳交加盟費,令總公司可以借助別人的金錢 (Other People’s Money),在海外市場迅速建立起銷售網。如果業務發展順利,有利可圖,加盟商還要定期上繳某個百份比的營業額或者利潤。萬一市場反應欠佳,結業收場,也有加盟商承擔部份的損失。從總公司的角度看,用這種方式進軍海外市場,蝕極有限,有數得計。此外,特許經營一般有年期限制(便利店通常是五年),亦即是進軍海外市場的時候,已經設定了死線 (Deadline) 和想好了「離場策略」 (Exit Strategy) 。萬一回報未如理想,時間一到,立即撤退。
此外,特許經營通常不容許加盟商有太大的自主空間,亦即是無權替商品或者服務進行本地化 (Localization),一定要跟足工作指引 (Working Manual) 與操作指南 (Operation Guideline) 辦事。從總公司的角度看,是借助別人(本地人)之手,測試現有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看看能否適應另一個市場、另一種文化背景。如果總公司不肯定某個海外市場的潛力,也不打算大幅調整產品的價格、功能或者市場定位,先用特許經營的方式拓展業務,是合理的選擇,因為它容許你在投入不多的情況之下,先做實驗,測試水溫,然後再決定是否值得投入更多的資源。有需要的話,也可以邀請熟悉當地市場的加盟商,協助你把產品本土化,處理各種文化障礙 (Cultural Barriers) 以及跟當地的官府打交道(和交保護費)。
廣招加盟商 製造高速增長的假象
有些零售企業,會在公司上市前夕,積極透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廣招加盟商,務求於短時間內大量增加(中國大陸或者某個海外市場的)分店數目,令銷售網迅速擴大,目的是製造高速增長的假象,令公司可以用比較高的市盈率 (P/E) 上市,一次過籌集更多的資金。然而,這樣做,是有風險的。
首先是加盟商質素參差,需要總公司提供大量的支援、培訓、融資以及存貨,對總公司的財務狀況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應收賬款大增(因為要賒貨給加盟商而且數期很長),存貨週轉減慢,大量的滯銷商品囤積於加盟商手中(其實是存貨從總公司轉移到加盟商那裡)。萬一加盟商的數目太多,而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的需求,敗像很快呈現,騙不了路人甲(因為沒有足夠的客戶上門),也騙不了投資者(因為加盟商對總公司的盈利貢獻有限)。所謂假的真不了,正如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名言:「潮退時便知道誰人沒有穿泳褲。」
舉例:香港某間便利店,因為開得太多太密,同一條街隨時不止一間,結果攤薄了個別加盟商的營業額。加盟商無利可圖,心情欠佳,顧客遭殃,直接影響總公司的聲譽。在本地的網上論壇,有加盟商慨歎,每個月的利潤,比打工還不如。
其次,是這種拓展業務的方法,意味著總公司放棄了部份分店的直接管理權,萬一加盟商不受控制,品質管理做得不好(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培訓給員工),又或者自把自為,把中高檔商品當作平價貨割價出售,把高端(國產中文:High-end)店舖變成散貨場,會嚴重影響品牌的形象,令核心顧客流失,所帶來的傷害,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萬一無得救,隨時要放棄那個品牌。香港的基督教教會,就有這個問題,詳情請參考<神佛生意經>(2009 年 9 月 25 日)。
插畫來源:
圖左:
http://www.healthfoodvend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0/09/business-franchise-in-down-economy.jpg
圖右:
http://www.andrewsetonpropertylawyer.co.nz/portals/7/Images/Franchise.gif
相關的文章:
神佛生意經
2009 年 9 月 25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09/blog-post_25.html
節錄:在香港,基督教的傳教手法接近特許經營 (Franchising) 或者傳銷/直銷 (Direct Marketing),都是把外國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尤其是美國福音派或者基要派的那一套)照搬到華人社會,工作指引 (Working Manual)、操作指南 (Operation Guideline) 和靈修材料也是照單全收,一字不漏譯成中文。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Quick MBA: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s
http://www.quickmba.com/strategy/global/marketentry/
Definition of “Licensing Agreement”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l/licensing-agreement.asp#axzz21bWdi6WV
This term refers to a written agreement entered into by the contractual owner of a property or activity giving permission to another to use that property or engage in an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that property. The property involved in a licensing agreement can be real, personal or intellectual. Almost always, there will be some consideration exchanged between the licensor and the licensee.
Investopedia Explains “Licensing Agreement”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l/licensing-agreement.asp#axzz21bWdi6WV
Licensing agreements can be an intangible but valuable asset in industries such as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and publishing. These agreements are a large pa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enforcement of copyrights, trademarks and patents.
Wikipedia: Franchis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chising
Extract: Franchising is the practice of using another firm's successful business model. The word “franchise” is of Anglo-French derivation - from franc - meaning free, and is used both as a noun and as a (transitive) verb. For the franchisor, the franchise is an alternative to building “chain stores” to distribute goods that avoids the investments and liability of a chain. The franchisor's success depends on the success of the franchisees. The franchisee is said to have a greater incentive than a direct employee because he or she has a direct stake in the business.
Definition of “Franchis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f/franchise.asp#axzz21bWdi6WV
A type of license that a party (franchisee) acquires to allow them to have access to a business's (the franchisor) proprietary knowledge, processes and trademarks in order to allow the party to sell a product or provide a service under the business's name. In exchange for gaining the franchise, the franchisee usually pays the franchisor initial start-up and annual licensing fees.
Investopedia Explains “Franchise”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f/franchise.asp#axzz21bWdi6WV
Franchises are a very popular method for people to start a business,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wish to operate in a highly competitive industry like the fast-food industry. One of the biggest advantages of purchasing a franchise is that you have access to an established company's brand name; meaning that you do not need to spend further resources to get your name and product out to customers.
Business law: Franchises: Some issues to consider
http://www.andrewsetonpropertylawyer.co.nz/services/business-law/franchises
Hong Kong Franchise Association
http://www.franchise.org.hk/
Franchise.com.hk
http://www.franchise.com.hk/
BOSSible
http://www.bossible.com/buybusiness/franchise.php
11/08/2012
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OPM (Part 4)
大學之道在公器私用
香港的大學,本質上是國企,是政府架構的延伸。不但財政上依賴官府的撥款,連高層的人事任命,也是由官府所控制。因此,政治勢力要干預學術自由,易過借火。政治勢力以外,還有來自商界的影響力。生意人眼中,管治欠佳、作風官僚,難以衡量效益的法定機構(大學),是一堆缺乏監管的金錢、資源、公帑,即是 Other People’s Money ,絕對不容錯過,一於收為己用。
於是,他們透過捐款或者其他途徑(例如:提供實習機會,進行科研或醫療項目),跟大學建立合作關係,然後安排家族成員又或者是上市公司的高層(通常是老臣子),加入大學的校董會,再透過影響資源調配或者人事任命,把大學變成家族企業或者上市公司的秘書處、後勤中心、宣傳平台、私人會所、科研中心,又或者是某個大白象工程的 Special Investment Vehicle (SIV),即是進行利益交換與輸送的渠道。商人付出的捐款,成為入會費。他們得到的榮譽學位,成為會員證。
這一套,香港很多生意人都懂,而每個家族的做法都不同。有些家族,財力雄厚,廣結善緣,先後捐助多間大學,跟學術界建立起廣泛的人脈關係,例如:蒙民偉(提示:信興集團、樂聲牌電飯煲)、鄭裕彤(提示:新世界發展,港股編號:17)、何鴻燊(提示:澳博控股,港股編號:880)。有些家族,選擇集中力量,跟某一間大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例如:蔣震家族與理工大學(提示:環康集團),霍英東家族與香港科技大學(提示:南沙研究院)。
捐款以外,近年本地大學紛紛到內地開設分校,又或者北上搞合作項目(通常是科研或醫療),但是大學官僚不熟悉內地的官場文化,亦缺乏人際網絡,而相關行業的管理體制又跟香港的很不同,很需要早已北上拓展業務,同時擁有人大政協身份的生意人提供具體的協助,扮演「盲公竹」(粵語:引路人)的角色。於是,大學跟財閥結盟,一起北上,拓展業務,似乎是理所當然。至於如何防止貪污腐敗的風氣滲透校園,以及如何保障學術自由,學院官僚好像不願意多談。
想知道各大家族如何部署,怎樣在各大學插旗,勢力範圍如何分布,不難。你只需要收集各大學的校董會成員以及榮譽學位的名單,再翻查上面每一個名字的商業聯繫(屬於那一間上市公司或者跟那一個家族有關係),然後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家族,做一些簡單的統計與分析,把結果用圖表顯示,再配合文字說明,已經是一篇像樣的報導了。這些簡單工作,可以磨練調查報導的基本功,適合實習記者。如果時間和資源有限,不妨把注意力集中於各大地產商(即是:長實、恒基、新鴻基、新世界、恒隆、九倉)。對,地產霸權,早已延伸到學術界。 Auntie 沒有研究助理,也沒有時間替各大學做足全套起底(背景審查)功夫,不過單是根據公開的資料,已經找到不少線索,理出一些脈絡,以下簡述重點:
例子一: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
中大跟希慎興業(港股編號:14)利氏家族的淵源可以追溯至創校初期(六十年代初)。家族成員(利銘澤)曾協助校方向殖民地政府爭取馬料水地皮,而最積極參與校政的,應該是曾經出任校董會主席的利國偉(提示:恒生銀行,港股編號:11)。利氏家族的發跡史是香港的縮影 ―― 從鴉片生意開始,累積地皮致富,再涉足金融業。對香港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這個家族是銅鑼灣的大地主。
利氏家族也是無線電視(港股編號:511)的股東,家族成員利孝和是首任董事局主席,他於 1980 年去世,利氏家族自此淡出 TVB ,而愛穿旗袍的利孝和夫人是董事局成員,她叫陸雁群,是股票分析員陸東的姑母。利氏家淡出 TVB 之後,邵逸夫(1907-)和方逸華開始執掌大權。六叔(邵逸夫的外號)跟中文大學關係密切(提示:逸夫書院),是終身校董。他有一個特點,就是捐助大學的時候,會挑選一些跟本業(電影、電視、傳媒)有關的院校或者學系。舉例:邵氏的經典電影有不少傳統文化的元素,跟中文大學保存中國文化和推廣中文教育的理念有相通之處。中大以外,2011 年邵逸夫也曾經捐助香港城市大學(金額:一億港元),獲城大的創意媒體中心冠名。資料顯示, TVB 的行政主席梁乃鵬博士是城大的大學副監督,也許他曾經穿針引線,促成捐款,是否屬實,有待查證。
另一個在中大校董會具有影響力的家族是新鴻基地產(港股編號:16)郭氏兄弟。根據東方日報的報導,三兄弟中的郭炳聯早於 1994 年起出任中大校董,1997 年出任大學司庫兼財務委員會主席,1999 年 3 月起出任校董會副主席至今,而女兒郭婉儀的夫婿陳達年與中大現任校長沈祖堯是舊同學。這個家族,近年因為爆發爭產以及涉嫌賄賂政府官員(提示:許仕仁)而風雨飄搖,欲知詳情,請上網。現任中大校董會主席是鄭海泉(提示:匯豐銀行,港股編號:05),坐這個位置的,似乎都是匯豐或者恒生的高層。
例子二: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
霍英東(1923-2006)家族多年來透過跟香港科技大學合作,於廣東的南沙建立了科研基地(以霍英東命名的研究院),資金來自霍英東慈善基金。根據霍英東基金會顧問何銘思(前香港新華社副秘書長,六四事件之後宣布脫離共產黨)的說法,霍英東開發南沙期間,被地頭蟲(地方官)刁難與欺負,但是他堅持貢獻國家,忍辱負重,是「愛國商人」的典範。那篇長文,由 2004 年 8 月 16 日開始,分段刊登於<信報>,是中國商務的上佳教材。根據香港傳媒的報導,霍英東死後,後人爆發爭產官司,對於開發南沙興趣不大。另外,何銘思與霍家後人之間,也有官司在進行中。霍家後人指控何銘思挪用款項、用人唯親以及控制基金會的董事局,何銘思認為是誹謗,嚴重損害他的個人聲譽,雙方訴諸法庭,對簿公堂。欲知詳情,請上網。霍家內部的紛爭,對於南沙的科研基地有何影響,有待觀察。
例子三:香港理工大學(簡稱:理大)
不能不提林本利的博客,他曾經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是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早年編寫過經濟學教科書。他的研究範疇包括:公用事業、地產市場。他的博客中,有多篇文章分析香港學術界的生態環境,探討理大的管治問題(例如:興建五星級教學酒店的真正原因)以及詳述蔣震家族(提示:震雄集團、環康集團)跟理大的密切關係。林本利的文章,資料詳盡,思路清晰,可讀性高。部份文章已經結集成書,書名叫<大學歧途>。
如果你是博士生,想在香港的大學尋找全職教席,林本利的文章,絕對不容錯過(警告:讀完之後可能會令你想放棄)。如果你是資深股民,對企業管治 (Corporate Governance) 和上市條例有基本認識,知道甚麼叫「關連交易」 (Connected Transactions),讀林的文章,會覺得裡面的情節熟口熟面,某些生意人似乎把大學的資源視作小股東的資金,透過左手交右手的交易,又或者某個大白象工程,頻頻把錢轉入自己的口袋。那些出古惑的手法,跟大股東偷公司錢沒有分別。
講到理大,也不能不提今年年初公佈的榮譽院士名單,因為裡面有麥齊光以及鄺美雲。麥齊光就是那位上任僅 12 天,就因為涉嫌騙取房屋津貼而下台的發展局局長。根據香港大學的校友刊物 Convocation Newsletter (Summer 2012, p. 12) 的報導,今年夏天,麥齊光獲得母校香港大學頒發榮譽院士。2012,本是他的好年頭。至於鄺美雲,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二十歲參加香港小姐選舉,奪得亞軍,然後加入娛樂圈,當過歌手,出過唱片,然後結婚離婚(提示:呂良偉),中間應該沒有時間讀大學(據說讀過珠寶鑑證課程)。根據娛樂版的報導,鄺美人(她的外號)投資有道,坐擁不少資產,是圈中的小富婆。按照八卦雜誌的標準,她是「成功女性」的典範。至於她的財富來源與人脈關係,請上網。
例子四:香港城市大學(簡稱:城大)
城大是現任特首梁振英的山頭。梁振英自 08 年 10 月起出任城大校董會主席,到今年初因為要參選特首而辭職。今年 4 月才接替他出任城大校董會主席的孫德基(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前遠東區主席,提示:雅佳)又因為要出任審計署署長而請辭。根據傳媒報導,梁振英出任城大校董會主席期間所推出的連串改革措施,令教職員非常不滿(提示:教職員工會主席謝永齡)。另外,根據唐英年(特首選舉另一位候選人)的支持者何柱國(霸氣煙仔何!)旗下的<東週刊>的報導,梁振英涉嫌利益輸送,令支持者成功奪得城大的工程合約,即是利用公帑酬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城大於今年 7 月 10 日公佈的榮譽院士名單中,包括華人置業集團(港股編號:127)主席劉鑾雄的長子劉鳴煒。特首選戰中,他協助唐英年參選(扮財神陪伴唐唐拜訪現居九龍公屋的老傭人)。其實早於 2011 年,劉鳴煒已經代表劉鑾雄慈善基金,捐款給城大(梁振英的山頭),金額達 1.25 億港元,是城大歷來最大筆個人捐款。有評論認為,是父子二人分開押注,好處是:不管誰人跑出,都可以攀關係。劉鑾雄因為捲入澳門的歐文龍貪污案,有官司在身,有消息指,華置考慮放售資產,以應付利息開支,欲知詳情,請上網。
例子五:香港嶺南大學(簡稱:嶺大)
被香港傳媒封為「公職王」的陳智思是行政會議成員,也是嶺大的校董會主席。今年 4 月 17 日,他代表嶺大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給泰國的大公主詩琳通。陳智思的家族,在泰國涉足多個行業,包括:銀行(盤谷銀行)、保險(盤谷人壽)、商場(曼谷購物商場 Emporium)、酒店、教育與醫療。陳智思是家族的第四代,03 年上場,擔任亞洲金融總裁,立即改變策略,把祖父創立的亞洲商業銀行出售給大眾銀行 (Public Bank),套現四十五億元。他接受訪問的時候,表示會銳意發展家族於泰國的私家醫院業務。
在泰國做生意,要面對政治風險。歷史上,泰國軍事政變頻繁,幸好有泰王蒲眉蓬(Bhumibol Adulyadej)坐鎮,依靠道德力量以及政治手腕約束軍人(西方傳媒則認為蒲眉蓬是民主化進程的一大障礙)。今年 84 歲的泰王蒲眉蓬向來善待華人,但是近年健康欠佳,經常出入醫院,令老華僑很擔心。他的長子(太子)民望一般,被視為花花公子。皇室第二代中,以大公主詩琳通的民望最高,而且她是中國通,曾經到北京學習普通話和二胡,可惜身為女性難以繼承皇位。她是泰國華僑的理想守護神,換了我是耀華力路的潮州幫生意人,也會押注在她身上。
結論
以上的初步分析,也許不夠全面,但是足以說明大學跟商界合作的壞處:首先是大學的資源變成肥豬肉,被商人(校董會成員)合法轉移,又或者被用作利益輸送(例如:酬謝恩人)。第二,大學容易被捲入豪門爭產或者宮廷鬥爭之中,令某個合作項目突然叫停,白白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如果牽涉的金額夠大,令到本來應該用於學生身上的資源相對地減少,結果將是大學不務正業,納稅人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優質教育,利益被犧牲。第三,大學要爭取商界的捐款,自然要奉送榮譽學位。上文提及多間大學的榮譽學位名單中,不乏官非纏身,稍後有可能被定罪的政商名流,榮譽博士或者院士入獄,結果自然是影響校譽,貽笑大方。
某程度上,以上的分析,也反映出香港學術界的生態環境,就是山頭眾多,人脈交錯。多年來,不少政商名流和名門望族都透過捐款或者其他途徑,跟某大學某學系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又或者對某大學某學系擁有某種影響力。這種情況,在歷史悠久的老牌大學身上,尤其明顯。在外國,大學是意識形態的戰場。在香港,大學是利益集團盤據之地,是中環的縮影。如果你是博士,想在本地的大學尋找全職教席,請先做好起底功課,深入研究某大學某學系的歷史淵源以及釐清背後的人脈關係,看看是那一個家族的勢力範圍,分析其政治立場與商業利益,然後評估自己有沒有機會。否則就算寫幾多封求職信,也是浪費時間。
以上的論述,集中於本地的政商名流和名門望族,因為有不少公開的資料可查,技術上比較容易。其實回歸之後,香港的學術界還有另一股力量在潛伏與發展中―― 來自內地的海歸派學者越來越多,當中肯定有太子黨,至於有沒有紅色無間道,自己想。是香港人都知道,個別大學或者學系,已經被赤化或者被滲透(由擁有紅色背景的大陸人或者香港人掌權)。偉大祖國,國家機密特別多,要替這群海歸派、太子黨和紅色無間道起底,技術上比較困難,詳情請參考<假如我是真的>以及<姓甚名誰>系列,存放於 2010 年 10 月和 11 月的檔案夾內。
插圖:大學校徽
來源:蘋果日報
上排左起: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
下排左起: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
相關的文章:
成功之道
2012 年 2 月 1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2/blog-post.html
節錄:大學要向商界籌款,少不免要向生意人賣賬,收錢前後奉送榮譽學位,同時協助生意人進行「形象工程」,即是扮演「儒商」。學院蛋頭(Egghead)書讀得多,但是欠缺江湖智慧,不懂得如何分辨有良(心)或者無良(心)的生意人,又或者見錢開眼,懶得分辨,於是乎,照單全收,來者不拒。這種情況,在一些歷史較短以及缺乏富貴校友的二三線大學身上,尤其明顯。
留下買路錢(三)
2011 年 6 月 17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6/blog-post_1681.html
節錄:熟悉中國國情的人都知道,偉大祖國的大白象工程特別多。可以是規模龐大的基建項目,也可以是門堪羅雀的娛樂場所,甚至是文化教育項目(例如:跟大學掛鈎的科研中心)。這些既沒有市場需求,也沒有實際效益,通常長期虧蝕的項目,是用來向官員進行利益輸送的,有時候也會用來清洗黑錢。
姓甚名誰(一)
2010 年 11 月 2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11/blog-post.html
節錄:從境外生意人的角度看,替內地人起底(進行背景審查),是希望查證對方是否具備他或她所聲稱擁有的權力、影響力、人脈關係和財政實力,這些東西,不容易量化,但是對於一個投資項目的成敗,可以起關鍵作用(能否拿到必須的審批和資金)。傳統東方父權社會中,這些東西沿父系血脈傳承,但是內地人的命名習慣,往往切斷了孩子跟父系家族的連繫,令調查工作倍添難度。
事業集團
2011 年 2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2/blog-post.html
節錄:中國人家庭,特別多錢債糾紛。不管是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抑或夫妻情侶之間,都容易出現突然反目、互相指責、爭權奪利、合縱連橫以及連番惡鬥的情況。究其原因,中國人的家庭,本質上是一盤生意,是一個多功能的事業集團。其存在意義,並非為家庭成員提供精神上的支援又或者情感交流的空間。其首要任務,是提高家族成員的生存機會,以及提升整個事業集團的競爭優勢。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港大百週年校慶官方網站
http://100.hku.hk
申報利益:本地兩間老牌大學,Auntie 都讀過,中大先,港大後。上文沒有提及港大背後的人脈網絡,並非門戶之見,而是因為沒有時間。如果要把曾經參與建設這間百年老店的名門望族都寫出來,名單將會很長很長,收集的資料,足夠寫書,工程浩大,留給學者。萬一你不認識港大的歷史,這個網站提供官方的版本,至於非官方的版本,請參考張愛玲的作品(例如:燼餘錄)。
大家族如何繼承?鄭宏泰專訪
<讀書好>Issue 56 (May 2012)
http://www.books4you.com.hk/56/pages/page8.html
節錄:中大創立跟利氏(利希慎)家族有很大關係,利銘澤是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希望推動教育本地化,他是重要人物,配合家族,影響力比另一名重要人物關祖堯還要大。家族內如利國偉和其他成員,也在校董會影響很大。當時中文教育有很大需要,他跟政府討價還價取得土地,眼光也很好。他過世後,遺下的利希慎基金,每年繼續對中大有貢獻,又像他的弟弟利榮森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也有捐助。當然利氏不只中大,港大、其他院校也有捐助,跟整個家族取向有關。
中大校友(1996 年第五期):
中大人物:利國偉:與中大一起走過的日子
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mar96/html/p12-13.htm
節錄:利國偉爵士現年 77 歲,他 1946 年加入恒生銀行,1983 年榮陞董事長,今年三月退任非執行董事長,1988 年獲英女皇頒授 OBE 勳銜。1963 年大學成立之初,利爵士即加入中大校董會,擔任首任司庫及財務委員會主席,歷任校園計劃及建設委員會、教職員服務規則委員會委員。1982 年接替簡悅強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並兼榮譽學位委員會委員,1994 年獲大學委任為終身校董。利爵士見証中大如何孕育成長,發展變化。他說,自己跟中大的關係可分為三個階段。
郭家與中大威院淵源深
東方日報(2012 年 6 月 24 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624/00176_033.html
節錄:郭老太鄺肖卿今次選擇入住屬中文大學教學醫院的威爾斯親王醫院,而非設施豪華的私家醫院,原來與其病情有關。據悉,郭家安排郭老太入住威院,是考慮到該院擁有全港「獨家」的檢查技術,特別是今年四月才開幕的利國偉心血管治療中心,相信有助診斷郭老太的病情。此外,郭家與中大亦甚有淵源,郭炳聯現任中大校董會副主席,郭家亦一直有巨額捐款支持中大發展。郭氏家族與中大的關係良好,其中郭老太幼子郭炳聯早在 1994 年起出任中大校董,更積極參與大學工作,1997 年出任大學司庫兼財務委員會主席,1999 年 3 月起出任校董會副主席至今;女兒郭婉儀的夫婿陳達年與中大校長沈祖堯則是舊同窗。
香港科技大學新聞稿(2011 年 11 月 11 日)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大樓舉行封頂儀式
http://www.ust.hk/chi/news/press_20111111-922.html
節錄: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大樓今日在南沙資訊科技園舉行封頂 儀式,標誌著科大在內地發展的新里程。科大獲霍英東基金會慷慨支持成立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成為科大在內地發展的重要基地及粵港科技創新、教育合作平臺。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李行偉教授在典禮上致辭時表示, 科大在內地的發展,一直與國家的規劃緊密配合。
中國醫健網(2012 年 6 月 12 日)
南沙擬建國際大學城 將引進五所國際大學
http://chinamedical24x7.com/nansha/a/33.html
節錄:南沙區教育局督導室主任楊曉余指出,希望在南沙引進跟國際接軌的學校,打造一個國際大學城。目前該區也正在爭取引進五所國際大學。在南沙 CEPA 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起步區規劃中,教育培訓是主要發展產業之一。而在此前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南沙區將打造服務內地、連結香港的商業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教育培訓基地。目前,南沙已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在教育合作方面接洽。香港科技大學南沙校區目前正在建設中,估計今年將完成。香港科技大學在南沙的新校區主要用於科研開發以及研究生培養,已有科大研究生及內地交換研究生或實習生在各研究中心進行學習和研究。
題目:大學變私人俱樂部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日期:2011 年 10 月 14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2011/10/am730_14.html
節錄:由於管治制度上的缺陷,以致大學高層可濫權,甚至將大學變成自己的私人俱樂部和私人財產。大學高層用人唯親(包括親生子)已是街知巷聞,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大學,情況特別嚴重。個別創校元老或在政治上具影響力的人物,只要打個招呼,他們的世姪或世姪女,便自動無需競爭,在大學取得高位。大學變成某些人的私人俱樂部,以不同名義成立公司、學院或研究中心,將利益輸送給自己或自己友。當政府審計署查問時,他(她)們便說這些金錢不屬於公帑,是大學透過「自負盈虧」的活動賺回來的。但當中有多少公帑透過會計手法轉移,外人難以得知。一些高層搞「腦震盪」會議,特意選在內地鄰近高爾夫球場的酒店,開會前後找下屬陪同打高球和飲酒吃喝。甚至有人把同事當自己工人,要求他們代為「挽手袋」,辦理私事,將太陽眼鏡及其他個人用品由香港帶到外國給她。納稅人對以上發生的事,不知有何感想?
題目:環康上市執董下獄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日期:2011 年 9 月 15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5.html
節錄:理大與蔣麗莉一家關係密切。蔣麗莉在 1993 年取得理大的博士學位,蔣麗莉父親蔣震在 1995 年捐贈 500 萬元給理大,獲大學劇院冠名。1998 年蔣麗莉結婚,丈夫於積理亦是理大教員。1999 年,蔣麗莉獲選為理大傑出校友。2000 年,當時的理大常務副校長曾慶忠開始出任蔣震工業慈善基金的董事,同年獲委任為太平洋興業集團的董事,當時公司主席是蔣麗莉。2001 年 12 月,理大持有股權的公司環康集團在創業板上市。出席上市儀式的包括前校董會主席胡應湘、前校長潘宗光,以及環康集團的創辦人蔣麗莉。各人當時舉杯慶祝,十分高興,又有誰會料到十年後有人因此而變成階下囚。
香港理工大學:新聞稿(2012 年 3 月 12 日)
「理大慈善晚宴 2012」籌款逾 550 萬
http://www.polyu.edu.hk/cpa/polyu/index.php?search=&press_section=&press_category=All&press_date=&mode=pressrelease&Itemid=223&option=com_content&page=3&order=desc&orderby=news_date&press_id=2265&lang=tc
節錄: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日前( 2012 年 3 月 9 日)在教研酒店唯港薈宴會廳舉行「理大慈善晚宴 2012」,近四百名嘉賓出席支持,場面熱鬧。是次活動亦成功為理大籌得逾港幣 550 萬元善款,用作支持理大推行的「理有心」社會服務計劃,讓大學師生開展更多社會服務項目。「理大慈善晚宴 2012」既是理大建校七十五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也是理大本年度的重點籌款項目。晚宴上,唐校長向籌委會所有成員致以衷心謝意,他特別感謝鄺美雲小姐一直以來熱心支持理大,連續三年出任慈善晚宴籌委會執行主席。
香港理工大學:新聞稿(2012 年 1 月 5 日)
理大頒授大學院士榮銜予六位傑出人士
http://www.polyu.edu.hk/cpa/polyu/index.php?search=&press_section=&press_category=All&press_date=&mode=pressrelease&Itemid=223&option=com_content&page=5&order=desc&orderby=news_date&press_id=2220&lang=tc
節錄: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2012 年 1 月 5 日)向六位傑出人士頒授大學院士榮銜,以表揚他們對理大和社會的卓越貢獻。六位理大院士包括:夏雅朗博士(夏利里拉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郭少明博士(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鄺美雲小姐(鄺美雲珠寶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梁紹鴻先生(大鴻輝興業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及創辦人)、麥齊光工程師(專業土木工程師,服務香港政府達三十七年之久)、蘇仲平先生(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理事長)。
城大密件 揭「狼友」早窺招標重點
東周刊(Issue 445, Book A, 2012/03/07)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18457
節錄:本刊上周踢爆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出任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期間,推薦其競選團成員、前新昌營造集團非執行董事陳家駒做校董,其後新昌便獲批七億元新教學大樓工程;新昌又「巧合」地聘用梁轄下的戴德梁行為估價顧問,疑涉利益輸送。事件曝光後,梁和陳均否認曾參與有關工程的招標工作。不過,本刊獲得多份城大內部文件,顯示陳家駒雖沒沾手招標程序,但身為校園發展計劃督導小組主席兼策略發展委員會成員的他,高度參與策劃新大樓工程,並對具體設計、工程進度等瞭如指掌。據悉新昌的投標價竟比排第二位的公司低兩成,令人懷疑有人獲得更多第一手工程重要資料,並向建築公司「通水」。今次事件在城大引起極大爭議,更有立法會議員擬向廉政公署舉報梁振英和陳家駒涉利益輸送。
自己人獲批城大七億工程 梁振英再涉利益輸送疑雲
東周刊 (Issue 444, Book A, 2012/02/29)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18312
節錄:本刊獲悉梁振英出任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期間,被指疑涉利益輸送。梁的競選團成員、前新昌營造集團非執行董事陳家駒,09 年獲梁推薦入城大做校董,翌年新昌便獲批七億元新教學大樓工程。新昌投得合約後,去年 9 月又「巧合」地聘用戴德梁行為顧問,進行估價工作。梁振英競選辦周一承認,梁向政府推薦陳家駒做城大校董,惟有關工程由城大招標委員會全權負責,城大則指陳家駒沒參與有關工程的討論和決策。獲梁振英推薦入城大做校董的陳家駒,去年 11 月出席梁的參選造勢大會,他自稱主要負責籌款工作。
香港城市大學
城大新聞網(2011 年 3 月 17 日)
城大舉行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命名典禮http://wikisites.cityu.edu.hk/sites/newscentre/ch/Pages/201103171932.aspx
節錄:香港城市大學(城大)3 月 17 日舉行隆重典禮,正式以邵逸夫爵士的名字為城大創意媒體中心命名,藉此感謝邵爵士多年來鼎力支持城大。城大較早前獲得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捐贈港幣一億元,以贊助大學的發展。主持命名典禮者,還有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主席邵方逸華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先生、城大副監督梁乃鵬博士、校董會主席梁振英先生、校長郭位教授、副校長(發展及對外關係)王世全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城大新聞網(2012 年 7 月 10 日)
城大將頒授榮譽院士予四位傑出人士
http://wikisites.cityu.edu.hk/sites/newscentre/ch/Pages/201207101217.aspx
節錄: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將頒授榮譽院士名銜予四位傑出人士,以表彰他們對城大發展所作的貢獻。大學副監督梁乃鵬博士接納大學校董會轄下榮譽學位委員會的建議,將向蔣麗芸博士(仲良集團董事長)、胡曉明先生(香港菱電發展有限公司主席)、顧建綱先生(泰昌祥輪船集團主席兼總裁)、劉鳴煒先生(華人置業集團副主席)四人頒授榮譽院士名銜。榮譽院士頒授典禮訂於 10 月 16 日舉行。
中環在線:
城大頒榮譽院士 富二三代攞晒彩
蘋果日報(2012 年 7 月 11 日)
節錄:城大昨日公布榮譽院士名單,表揚他們對城大發展的貢獻,華華諗到四個字:商界抬頭。事關個個都係富二、富三代,包括工業家蔣震個女蔣麗芸、董建華外公顧宗瑞個孫(即係老董表弟)顧建綱、電梯大王胡法光之子胡曉明,仲有喺特首競選期間嘅唐營首號佈景板、華人置業(港股編號:127)副主席劉鳴煒。劉鳴煒去年代父(劉鑾雄)捐咗 1.25 億畀城大,成為城大歷來最大筆個人捐款,又設助學金扶持經濟有困難嘅學生,年輕有為又有愛心,相信城大校董會兩位前主席梁振英同孫德基都好想頒個獎畀佢。查實好多富二三代都有攞過榮譽院士,好似四叔(李兆基)個大仔李家傑(Peter)咁,就係港大名譽大學院士,Peter 曾經以私人名義捐錢畀港大社會科學院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佢仲將港大個朵放埋喺恒地(港股編號:12)年報內,睇嚟佢都幾受落!
嶺南大學新聞稿(2012 年 4 月 17 日)
泰國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公主獲嶺南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http://www.ln.edu.hk/cht/news/20120417/42nd_congregation
節錄:嶺南大學今日舉行「第 42 屆學位頒授典禮」,由校董會主席陳智思太平紳士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予泰國的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公主殿下,以表揚她多年來熱心社會服務,積極推動泰國和世界各地文化、社會及環境發展的成就。詩琳通公主殿下曾多次到中國探訪,致力向泰國國民推廣中國文化歷史。中國四川大地震後,她曾幫助重建一所地震區內的學校。詩琳通公主對在泰國的孔教學院的發展也貢獻良多。 典禮後,詩琳通公主殿下出席了泰國書展以及嶺南大學與朱拉隆功大學協作的簽署儀式。
湯財文庫:泰國第一家族 陳智思鋪路北伐
(原載:壹周刊 1131 期,2011 年 11 月 10 日)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9080
節錄:身為陳弼臣家族第三代的陳智思,有「公職王」之稱。每個月皆到曼谷的陳智思,會說簡單泰文,「家族的根在泰國,堂兄弟更視自己為泰國人,泰國才是家族生意旗艦。」他說時展示自己的卡片,中文泰文兩面對照,並乘機透露家族的泰國姓氏 Sophonpanich,是泰王御賜給祖父陳弼臣,泰文意思解作「好生意」。陳智思的家族在泰國百足咁多爪,而且全屬行業龍頭,包括盤谷銀行和盤谷人壽等;單計幾間金融上市公司,市值便超逾一千億港元。除染指金融業,香港人熟悉的曼谷購物商場 Emporium,以至私家醫院、酒店和國際學校亦有份。另外,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綠寶橙汁,亦屬陳家擁有。2003 年,陳智思上場,擔任亞洲金融總裁,立即作出大幅改動,率先將阿爺創立的亞洲商業銀行賣盤予大眾銀行,套現四十五億元。
陳智思在老家(泰國)精挑細選有錢途生意,他強調與家族合作,必定選址泰國以外,「他們已經是地頭龍,為何仍要預我一份?我不要施捨,想長期合作,一定大家各有所長。兩年前我同堂兄合作搞上海住宅項目盤古天地,他們有起樓經驗,但沒國內人際網絡,我哋認識官場文化,於是合作興建泰式社區,整個項目有太古城咁大。」另一個項目,是替曼谷最大規模的康民醫院衝出海外,陳智思已事先張揚,睇中香港仔即將投標的醫院地皮,希望在香港私家醫院市場分一杯羮。康民醫院現時逾半生意,依靠海外旅客,其實是誤打誤撞得來,「當年我的姑丈是醫生,向阿爺提議搞私家醫院,結果管理不善年年蝕錢,後來姑姐姑丈離婚,交由五叔接管。」可惜醫院生意仍未有改善,直到 98 年泰國捲入亞洲金融風暴,竟給醫院找到生存之道。「當年泰銖匯率大跌,外國人發現嚟做手術及檢測,較在自己國家慳好多。」康民醫院乘勢大搞,發展旅遊醫療套餐,「連酒店入住兼進行手術檢測,幾日之內完成。」
01/08/201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