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聖誕快樂
既然各方好友都懂得來這裡,請容許我躲懶,不再逐一發電郵了。
多謝捧場,聖誕快樂。
奉上商場必備的罐頭音樂,有貓有狗,不過無靓女(仔)。
唔收錢架,埋嚟睇,埋嚟揀。
插畫來自:
http://www.squidoo.com/free-holiday-postcard-templates
YouTube 精選:
Cats Sing Jingle bell (1:1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yMFd__hUac
Jingle Bells Jingle Dogs (1: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Jg6Y8sEDmg&feature=related
17/12/2010
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
名校生
打開電視,看見曾德成為了堅持申辦亞運而不惜扭曲事實,周一嶽認為連續多日通宵當值是實習醫生必經的訓練,俞宗怡認為自己不需要為梁展文事件而辭職,都充份表現出名校生獨有的固執與傲慢。資料顯示,三位高官都來自老牌名校,曾德成是聖保羅書院,俞宗怡是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周一嶽是皇仁書院。
三位名校生的表現,令我記起曾經翻閱過的一篇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BR)的文章,題目是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作者是專門研究「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和「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的哈佛學者 Chris Argyris (1923-)。他的研究對象,是一群來自美國著名大學商學院的高材生,畢業之後成為管理顧問 (Management Consultant)。作者對於名校生和專業人士的缺點,有精闢的觀察與論述,適用於特區政府高官。
Chris Argyris 認為不少名校生只是擅長 Single-loop learning (中譯:單環學習),而不懂 Double-loop learning (中譯:雙環學習)。如果用測量溫度做例子,兩者的分別是:Single-loop learning 要求你學會如何閱讀溫度計,以及學會調校室內溫度,令它處於理想的水平(官方標準是 25.5 度)。換言之,是掌握技術層面的要求,成功達到由別人所設定的目標。Double-loop learning 的要求卻是批判思維 (Critical thinking):研究溫度計到底是否有必要,有沒有更好的測量方法,討論如何照顧不同人對於冷熱的不同感覺,以及如何調校出一個令大多數人都感到舒適的室內溫度。作者是這樣說的:
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s are frequently very good at single-loop learning. After all, they have spent much of their lives acquiring academic credentials, mastering one or a number of intellectual disciplines, and applying those disciplines to solve real world problems. But ironically, this very fact helps explain why professionals are often so bad at double-loop learning.
精於 Single-loop learning 的名校生,是成長路上的長勝將軍,通常充滿自信。但是由於缺乏面對失敗的經驗,踏足現實世界之後,面對各種千差萬別、非常複雜又互相影響的實際問題,往往手足無措,撞板多過吃飯(粵語:碰個焦頭爛額),甚至兵敗如山倒,從此一蹶不振。過去學業上的成功,反而成為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及難以跨越的障礙。面對別人的指責和批評,他們會推卸責任,態度變得自我防衛,結果無法從現實世界中學習,嚴重缺乏適應能力:
Put simply, because many professionals are almost very successful at what they do, they rarely experience failure. And because they have rarely failed, they have never learned to how to learn from failure. So whenever their single-loop learning strategies go wrong, they become defensive, screen out criticism, and put the “blame” on anyone and everyone but themselves. In short, their ability to learn shuts down precisely at the moment they need it the most.
Chris Argyris(中譯:阿吉瑞斯)用 brittle(脆弱、易碎)一詞來形容名校生,他們害怕失敗,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經常將自己跟競爭對手(其他名校生)比較,因此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一次失敗或者失誤,就會徹底崩潰。
As a result, many professionals have extremely “brittle” personalities. When suddenly faced with a situation they cannot immediately handle, they tend to fall apart. They cover up their distress in front of the client. They talk about it constantly with their fellow case team members. Interesting, these conversations commonly take the form of bad-mouthing clients.
Such brittleness leads to an inappropriately high sense of despondency or even despair when people don’t achieve the high levels of performance they aspire to. Such despondency is rarely psychologically devastating but when combined with defensive reasoning, it can result in formidable predisposition against learning.
名校生缺乏勇氣、毅力、打不死的精神以及靈活變通的能力,無法應付現實世界的各種挑戰,最終成為缺乏實戰能力,只能紙上談兵的「少爺兵」。由這樣的人執政,不搞出個爛攤子才怪。跟西方社會比較,華人社會的政治體制封閉,缺乏言論自由,批判思維隨時會招致殺身之禍,而東方人又特別喜歡講究家世人脈,名校校友跟當權者的關係有如千絲萬縷,因此虛有其表的名校生應該比西方社會更多,為禍也更烈。
插畫來自: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F0u6BF2pqR4l6DnNT-NDQwkJV-Ge-QTSq4nH4TuHJ_6DDZ-9obzMsyv34aHoqyHTgBmpZTV9j8IKmsH8BizYX7rgVZFwoaKLZLf2J3NVU4XrpbElCY-U-1l7SqODu0_7mxRhavGUJhMHY/s320/student_~tow0011.jpg
YouTube 精選:
香港紀錄片<音樂人生>Trail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ZukgD8Sws
這部屢獲殊榮的紀錄片追蹤一位天才鋼琴家的成長歷程,男主角黃家正是一位具備批判思維的年青人,他跟同學在態度上的差異,正好說明 Single-loop learning 和 Double-loop learning 的分別,從中亦可以窺見香港老牌教會名校拔萃的校風。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英文版)
Author: Chris Argyris (192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 81-108
HBR Series 1998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6.28 2310
哈佛商業評論精選<知識管理>(中譯本)
出版社:台北天下遠見(2000 年)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6216532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494.2 8081
Wikipedia: Chris Argyris (192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_Argyris
Chris Argyris:
Theories of Action, Double-loop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ttp://www.infed.org/thinkers/argyris.htm
維基百科:學習型機構 (Learning Organization)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D%A6%E4%B9%A0%E5%9E%8B%E7%BB%84%E7%BB%87
「單環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與「雙環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的意義
http://tw.myblog.yahoo.com/yyy888-888/article?mid=1300&next=1298&l=a&fid=29
名校教了我什麼 ―― 女校生的反思
作者:蘆葦
原載:明報 2010 年 12 月 5 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204/4/lljy.html
這篇文章勾起 Auntie 不少回憶,因為我跟作者一樣,都是透過升中試派位制度入讀老牌教會女校的屋村妹(我是七十年代末升中),有著相同的經歷和體會。當年學校籌款擴建,要求家長認購抽獎券(即是捐款),我沒有驚動父母,而是自掏腰包(我替人補習賺取零用),用 $10 港幣買一張咁大把,而且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交給班主任(一個臉容繃緊的中年女人)。我擺明玩嘢,她立即黑臉。
維基百科:曾德成 (1949-)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B%BE%E5%BE%B7%E6%88%90
維基百科:俞宗怡 (1952-)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F%9E%E5%AE%97%E6%80%A1
維基百科:周一嶽 (1947-)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1%A8%E4%B8%80%E5%B6%BD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學線月刊>:
我自求我道周一嶽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090389/14chow.html
10/12/2010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傅聰
中國文學科
傅聰其實屬於中國文學科。他的前半生,集合了中國文學的常見主題:政治迫害、骨肉分離、流轉人生、客居異鄉、故國之思、傳統的失落、藝術的追求、人生的磨難,一應俱全。淒淒慘慘戚戚,絕對是史詩式傳記片的題材。
這些基本元素,凡是稍為涉獵過過中國文學的人,都會覺得非常熟悉。因為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屈原到杜甫,再到李清照和白先勇,都是寫同樣的東西,而且是同樣的角度:自傷自憐、哀痛無奈,但是不會號召大家起來反抗,更加不會思考如何終止惡性循環,從根本地解決問題,為兒孫建立起比較合理和合符人道的生存環境。怨天怨地之後,中國人繼續忙於繁殖,讓孩子們承擔惡果。這是一個缺乏理性的民族,喜歡自我沉溺。
傅聰的個案中,這堆東西的載體,由充滿意像的方塊字和韻文,變成最抽象、提供最大詮釋空間的表現藝術形式(音樂)。而所用的工具,也由古代文人慣用的七弦琴,變成來自西方的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對於中國人來說,技術層面的轉變並不礙事,反正中國人學西方永遠停留於入門的層次。老一輩的海外華人並沒有經歷過國家主導的文化大革命,更加是死腦筋,習慣使用傳統思想的套路來解讀傅聰,把他變成集體回憶的投射,一個永恆的文化符號 (Cultural icon)。
傅聰本人對於古典音樂的理解,某程度上也加強了他在海外華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他說過,蕭邦的樂曲像李後主的詩,貝多芬的情懷像杜甫,而莫札特的音樂與李白的詩感覺接近。作為第一個打進國際古典樂壇的中國音樂家,替同胞們舖設入門磚,無可厚非,也是有趣的跨文化觀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一種文化自我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m) ―― 懶惰的中國人喜歡抓住一些熟悉的標籤或者符號,又或者一些先入為主的陳舊觀念,就以為找到了標準答案,解決了問題,然後停止探索,餘生不再思考,專心做金錢的奴隸,讓心情隨著工資、股市和樓價而七上八落。換言之,傅聰有可能是好心做壞事,讓中國樂迷無法突破本身的文化局限,以及提升藝術欣賞的能力。
傅雷家書
傅聰的江湖地位,部份來自他那位苦命的父親。1944 年 5 月,傅雷 (1908-1966) 以筆名「迅雨」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高度評價於 1943 年年底發表的<金鎖記>,稱許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註一),是張愛玲 (1920-1995) 的其中一位伯樂。作為文人,傅雷有品味,有眼光,但是無緣見到長子傅聰日後的成就。中國人父母(尤其是崇洋的上海人和香港人)都喜歡迫小孩子練琴,讀<傅雷家書>,不難引發共鳴,怕自己死得太早,無法繼續干預子女的人生,於是乎,一邊讀,一邊眼紅鼻酸掏紙巾。這本書於海外華人社會備受推崇,影響深遠,連傅聰自己都說:「人家好像老是問我家書的事情,好像我還是小孩子似的。」
如果我是被迫練琴的小孩子,我會恨透傅雷叔叔,因為他令不少華人父母以為自己做得對。這本書我手邊沒有,到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的網頁查資料,香港版(簡體字)的初版由香港三聯於 1982 年出版,應該就是我老家舊書櫃內的那一本。我老父五十年代在上海唸書,見過傅雷,第一時間買來看。我看了兩三頁,就讀不下去了,囉囉唆唆,長篇大論,比我老父更要命,立即放棄。我是壞孩子,受不了理論家型長輩。今日香港有些中學迫學生讀這本書,讀完還要寫報告,實在叫孩子們太沉重。又要練琴又要讀<傅雷家書>,簡直是雙重迫害。
寫傅聰的文章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主流華文傳媒寫傅聰的文章,特別容易流於煽情、文藝腔、陳腔濫調,又或者千篇一律。濫情文章多,睿智評論少。對他的琴藝,也是讚譽者多,挑剔者少。這類文章,通常集中於他對蕭邦樂曲的理解,又或者陳述他跟蕭邦的相同之處,近年更慣性地把他和晚輩李雲迪相提並論。例如董橋寫傅聰:
「深圳高中生李雲迪得了波蘭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消息一傳出來,我跟傅先生通電話。四十五年前的光輝照亮了這位鋼琴家的藝術生命,載著故鄉的夢影,載著雙親的遺恨,他的一葉扁舟終於盪漾在音樂浩瀚的大海上。四十五年後欣聞李雲迪的捷報,傅先生說:『畢竟只十八歲,要再深造!』波蘭蕭邦鋼琴大賽 1927 年開始每五年舉行一次,冠軍給俄羅斯和波蘭人拿過三次,亞洲人傅聰榮獲第三名,1980 年第十屆比賽有一位越南鋼琴家鄧泰孫奪魁。」
傅聰 vs 李雲迪
身處於前輩傅聰的陰影之下,李雲迪的路比較難行。兩人出身於同一個國際鋼琴比賽,撇開琴藝不論,傅聰的出身和教養、低調的作風(香港的英籍樂評人 Jonathan Douglas 形容傅聰 notoriously reclusive)以及文化貴族的形象,都令他備受老一輩華人樂迷的擁護和愛戴。單是論形象,已經勝李雲迪九條街。李雲迪如果不小心處理自己的事業和形象,很容易會變成另一個 Richard Clayderman (大陸譯名:理察.克萊德曼),即是降格到 Easy listening 的層次,又或者成為女人湯丸(甜心),充當海外華人社會性壓抑教會女生以及名利場交際花心目中的「鋼琴王子」。
李雲迪近年的表現令人失望,雖然他已經透過「優才計畫」成為香港人,又經常替本地官府演奏和拍攝宣傳片,但是愛恨分明的香港樂迷並不領情,對他毫不客氣,直指他琴藝退步,貪錢,濫做,連商場騷 (Show) 和選美玩意都殺(接),真係無眼睇(粵語:吾不欲觀之矣)。客氣一點,例如本地著名樂評人周凡夫的說法,是李雲迪需要一個導師才能真正觸摸到蕭邦的靈魂。本地另一位著名樂評人蕭威廉則認為李雲迪是進入了瓶頸期,應該減少演出。而最老氣橫秋也是最具份量的評語,應該是傅雷的遺訓:「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第三做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郎朗的定位
相比之下,郎朗的路就比李雲迪容易,他的層次未必很高,但是勝在方向清晰。他是東北瀋陽人,性格外向,大開大闔,雖然誇張台風經常引人詬病,初出道的時候也說話狂妄(例如:視音樂會為練琴),但是從市場推廣 (Marketing) 的角度看,他的陽光男孩外型適合走商業路線,定位清晰,容易包裝,是那種可以穿牛仔褲拍攝唱片封套的年輕演奏家。從唱片公司的角度看,捧郎朗亦有助於拓展中國市場,符合長遠和整體的策略規劃 (Strategic planning)。
有鑑於此,郎朗今年四月於美國三藩市一場音樂會上用 iPad 演奏<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是入型入格的演出,也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舉動(三藩市向來以多元文化和作風開放見稱,提供一群富幽默感、樂於跟演奏家互動的現場觀眾)。此舉成功地製造話題,令年輕人紛紛上網瀏覽有關的 YouTube 片段。以他的條件,就算將來轉型成為 Piano Entertainer(鋼琴藝人),也是順理成章。
小圖:傅聰 (1934-)
來源:http://www.shanghaiconcerthall.org/uploadfile/20077411418.jpg
註釋:
(註一) 1944 年 5 月傅雷以筆名「迅雨」於<萬象>雜誌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高度評價<金鎖記>,同時對<連環套>提出嚴厲的批評。張愛玲的回應文章題為<自己的文章>,收錄於散文集<流言>。當年<萬象>雜誌的老闆叫平襟亞,是鴛鴦蝴蝶派教母瓊瑤 (1938-) 的現任丈夫平鑫濤 (1927-) 的堂伯父。
YouTube 精選:
Fou Ts'ong plays Chopin: Nocturne Op.62 no.1 (6:0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ZPhva2j0w&feature=related
La Campanella by Yundi Li (4:2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nfZjqMSy0&feature=related
Lang Lang Playing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on an iPad (1:1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plGbCBaLA
薛嘯秋:
<土耳其進行曲>(最靓嘅豬腩肉)+ <野蜂飛舞> (5:2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2vbrTZiZ_8
一位以「魔指」和「炫技」為賣點的新晉鋼琴家。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董橋:<布爾喬亞的蕭邦,好!>
收錄於散文集<舊時月色>41-42 頁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3(簡體字)
陶傑:<鋼琴藝人>
收錄於散文集<莎士比亞的安魂曲>51-53 頁
皇冠 2007 年 7 月(繁體字)
節錄:中國家長,以上海為虛榮崇洋的核心,硬要子女學鋼琴,多半也是出於戲劇的炫燿,多於音樂力的心靈修養。彈的樂章,愈繁複多變,愈像十指玩雜技,家長愈有面子。
<傅雷家書>
作者:傅雷
北京三聯 2000
ISBN:710800125X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6.28 2310
1986 年十本好書/第 4 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 10 本好書
走出<傅雷家書>:與傅聰對談
作者:傅敏(傅聰的弟弟)
出版社:三聯(香港)
出版日期:2006 年 5 月 1 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62042564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9351
傅聰:黑白鍵上五十年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期:2005 年 4 月 26 日
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whjl/t193179.htm
傅聰親述當年出走心情。
蕭邦國際大賽人才輩出 (二之二)
作者:Andrew Ho
原載:信報網站
日期:2010 年 10 月 20 日
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details.php?blog_posts_id=57436
節錄:今次續談斯拉夫國家以外的得獎者。中國大陸的傅聰,一九五五年獲得第三名和馬祖卡獎。大約在八十年代後期,聽過他的現場演奏一、兩次,深覺水準不夠,連技巧要求不高的幻想波蘭舞曲也彈得一塌糊塗。他在七、八十年代的蕭邦錄音也不太出眾,強音刺耳之餘,又一邊彈奏,一邊哼著擾人的雜音。近年他為波蘭蕭邦研究所錄製的馬祖卡選集,使用的十九世紀鋼琴經不起粗暴敲打,也許是這個緣故,傅聰沒有彈出刺耳的音色,演繹也出奇的好,不愧為馬祖卡獎得主,體現了樂曲的獨特節拍。這張唱片,雖然間中也可以聽見他哼著的怪音,仍可算是他的代表作,值得收藏。
Fou Ts'ong
An Exile No More
NoteWorthy, p. 162-169
Sub-title: 30 world-renowned artists talk to RTHK Radio 4's Jonathan Douglas
Interviewer / Author : Jonathan Douglas (杜格尊)
Publisher: Joint Publishing (HK),First published in January 2005
ISBN: 9620424360
香港政府公共圖書館索書號:780.92 DOU
簡介:Jonathan Douglas 的中文名字是杜格尊,是香港電台第四台(官辦的古典音樂電台)的資深節目主持,這本書輯錄了他跟三十位古典音樂名家的訪問(英文文字紀錄)。杜格尊是那種居港多年,跟本地人結婚的英國人,有兩個混血兒子。會彈鋼琴、唱歌和演戲,曾於香港的舞台上飾演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Hamlet),2008 年年底獲英國政府頒授 MBE 勳銜,到白金漢宮面聖,英女皇問他香港有沒有變 (原文:Whether HK had changed)。杜格尊筆下的傅聰非常難搞,答問題一句起兩句止,是性格巨星,令訪問員不得不小心翼翼。這篇訪問令人想起香港搬屋公司所用紙皮箱上面的那行英文字 Handle with Care(港譯:小心輕放),而且還要在 Care 前面加上 Extreme(極度)一詞。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優秀人才入境計畫
(簡稱「優才計畫」)
http://www.immd.gov.hk/chtml/QMAS_2.htm
05/12/2010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跨國商業調查公司
上文提到,在內地,收集以及查證個人資料,是國家壟斷的專利。從當權者的角度看,搜集情報涉及國家安全,萬一被外國反華勢力利用,取得個別國家領導人不見得光的私隱,後果可以很嚴重。因此內地早於九十年代初,已經明令禁止私家偵探這個行業。但是由於潛在的需求龐大,殺頭(但是有錢賺)的生意總有人做,於是國產福爾摩斯往往以商業調查或者諮詢公司的名義開業,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中低調運作,半開門地經營。由於中港兩地關係密切,交流頻繁,既通婚又通商,因此近年也有香港的私家偵探跟內地的行家結盟,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一起為客戶提供服務。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張大胃」(本地某位經常拋頭露面的私家偵探)是靠家庭糾紛(例如:婚外情、爭家產)生存的。其實商業侵權以及商業糾紛才是真正的「大茶飯」(港式粵語:大買賣)。去過旺角女人街買冒牌貨的人都知道,香港是華南地區山寨廠出品的集散地,這些冒牌貨經地下渠道偷運來港,因此香港海關經常在例行的或者有部署的搜查行動中,截獲大批的冒牌貨(通常收藏於漁船、貨車或者貨櫃車的暗隔之內),數量和金額都非常可觀。有鑑於此,不少被侵犯版權的外國品牌,都會聘請跨國商業調查公司收集證據,然後通知香港海關拉人封店,以及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例如:法律訴訟)。
此外,香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採用英式普通法,又有仲裁機制以及完善的配套專業服務,所以不少跨國企業以及內地的國企和民企都喜歡在香港做交易,又或者進行跨境收購合併 (Cross-border Merger & Acquisition) 。參與這些活動的專業服務公司(例如:律師樓、會計師樓)以及外國機構投資者(例如: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和風險基金)有需要的話,也會聘請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幫忙,進行盡職審查 (Due diligence) 。
跨國商業調查公司
內地不容許民間團體或者外國人公開搜集情報,但是香港可以。許多內地禁止的調研活動,在香港會被視作正常的商業活動(例如:市場調查、行業分析、背景調查),再加上香港擁有資訊流通、沒有網路審查、出入境自由、沒有外匯管制、外國人社群龐大、特區政府對情報工作缺乏認識和經驗等各種「優點」(從某些人的角度看也許是「缺點」),不少跨國商業調查公司都喜歡在香港設立辦事處,為客戶提供服務。它們的服務範圍,通常不離以下幾類。個別公司所使用的英文字眼會有出入,而每一間公司的具體業務範圍亦會有差異,也有公司走 boutique 路線,選擇性地專注於其中兩三項。
Brand Protection /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 保護品牌,即是上述的打擊冒牌貨、保護版權持有人利益的行動。
Company Search - 提供目標企業的註冊資料、信貸以及法庭紀錄。一般來說,如果調查對象是內地企業,收費會比香港註冊的公司貴。
Due Diligence - 港譯「盡職審查」或者「盡責調查」。香港的會計師替內地企業進行「盡職審查」,往往困難重重,原因如前文所述。
Background Screening - 個人背景調查,俗稱「起底」。跨國企業聘請高級行政人員之前,通常會請獨立第三者調查對方是否有偽做學歷和工作經驗。
Business Intelligence / Competitor Intelligence - 收集競爭對手的資料以及市場情報,是否商業間諜?自己想。
Forensic Accounting - 法證會計,調查目標公司的帳目是否有問題。
Money Laundering Investigation - 洗黑錢調查。
Tracing Hidden Person or Asset - 追查失蹤人士或者被轉移的公司資產。
Fraud Investigation / Employee Integrity / Corporate Security - 調查企業內部的欺詐行為,防止員工做出傷害公司利益的事情(例如:盜取客戶資料和商業機密),可以包括電腦以及資訊保安服務。
Protective Services / Security Services / Crisis & Emergency Management - 提供私人保鏢服務,萬一客戶於治安不靖的第三世界被綁架,會加以營救或者協助談判。
職業特工隊
這一行有不少前軍警。本地私家偵探不乏前警察,而國產福爾摩斯則通常是前公安,原因不難理解。至於香港的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其管理層通常是香港的前高級警務人員,又或者是前外國特工。當中有出身香港警隊商業罪案調查科 (Commercial Crime Bureau, CCB) 或者刑事情報科 (Criminal Intelligence Bureau, CIB) 的英國佬,也有出身於西方國家情報機關的前外國特工(例如:MI5, MI6, CIA, FBI)。此外,也有擅長情報工作的日本忍者,其中一間跨國商業調查公司的香港區調查組主管便是日本人,他是一位前記者。
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具備上述各種「優點」,香港向來都是國際情報中心。電影<十月圍城>(2009) 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某程度上也反映現實 ―― 中國現代史上,香港從來都是各方政治勢力的集結與互動之地。不少政治人物(例如:前香港新華社社長許家屯)的回憶錄和訪問,都證實了這一點。真實個案:近期揭發了一宗台灣特工被大陸情報機關策反的案件,內容被台灣傳媒形容為有如電影情節,而香港正是雙面間諜(台灣人)跟(大陸的)聯絡人秘密會面以及錢銀交收的地點。國共諜戰,向來透過香港進行。
歷史上,香港曾經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邊緣地帶。從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東方之珠是收集中國情報的重要據點,不少外國情報機關都在香港活動。有些前外國特工退休之後,索性留港工作,又或者當應召的僱佣兵,利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和人脈關係,為跨國企業和外國機構投資者服務。這一行外國人多,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向來是八國聯軍。因此,不少華人商家對於聘請跨國商業調查公司有所顧忌。一來它們收費昂貴,二來就算錢不是問題,也擔心會洩露國家機密,因此得罪阿爺(中國共產黨)。還有第三個原因:擔心對方用心不良,取得客戶的私隱和得悉事件內情之後,會掉轉槍頭。
近年也有自稱人脈通天的內地人加入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又或者在香港自立門戶。他們到底是通天帝國狄仁傑,還是冒牌的通屋奇應丸,自己想。
香港人的弱項
行文至此,已經進入情報工作的範疇,而不論是商業調查或者情報工作,向來都是香港人的弱項。如果你考慮到客觀環境,香港狗仔隊其實沒有甚麼了不起。香港社會整體透明度高,九七前的殖民地政府又建立了比較像樣的官方紀錄,而民間也有不少私營的資料庫(收費的),有不少公開的渠道可以搜集以及查證資料,為調查工作提供方便。此外,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長期處於弱勢,不會取締或者趕絕狗仔隊(強勢的極權政府則絕對不會容狗許仔隊橫行),也是有利條件之一。如果你把眼光放遠一點,採用國際標準,香港狗仔隊不算厲害,至少亞洲區內,比不上日本忍者。何謂國際標準?請參考日本傳媒對於北韓政局(尤其是金家父子動向)的報導和分析。近年偉大祖國積極培訓國產黑客,有後起之勢。
香港人不擅長情報工作,原因如下。
首先,調查工作要求耐性和專注力,注重細節,沉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但是未必有回報(因此是日本人的強項),因此不適合喜歡賺快錢,熱愛短線炒賣的香港人。而中國人父母,亦不會鼓勵孩子投身於一個容易得罪權貴的行業。九七之後,越來越多的商業罪案涉及國產太子黨以及他們的人頭,務實的香港人,自然知道如何抉擇。曾經認識一位前警務人員,他應徵廉政公署調查員,成功受聘,但是放棄了,原因?「唔想得罪大陸佬。」(粵語:唔=不)。
其次,是香港人缺乏商業調查或者情報工作的系統化訓練。從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地管治,到回歸之後的十三年間,香港人都被宗主國(英國和中國)有計畫地排除於情報系統之外,本地的教育制度也不會教學生從情報工作或者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問題。大英帝國擅長情報工作,但是沒來有把這一套教給香港人(小兒科的童軍訓練倒是有的)。主權移交前夕,港英政府更解散了負責監控本地反對派以及外國特工活動的政治部,同時銷毀所有檔案。大批前政治部人員移居外國(主要是英國),令知識和經驗無法累積和傳遞。九七之後,國防外交歸中央政府管,香港人同樣無權過問。英國人的想法不難理解,而偉大祖國則從來沒有信任過香港人,原因?跟廣東人一樣 ―― 海外關係多,政治忠誠度低,難洗腦。北佬向來不信粵人,還記得<國產凌凌漆>嗎?
你也許會說,香港人可以加入廉政公署嘛!對,但是回歸之後發生的多宗金融罪案都顯示,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之下,廉政公署以及金融監管機構(例如:有權調查違規上市公司的證監會)無法進行跨境調查和執法,當處理一些涉及內地企業違規行為的商業罪案時,往往面對諸多掣肘,再加上特區政府怕得罪阿爺,不想捲入中南海的派系鬥爭,結果不論是廉政公署還是金融監管機構,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不信的話,請到香港廉政公署的網頁,上面的通緝犯名單還有周正毅的名字。至於特區政府為何不開口向阿爺要人,自己想。從這個角度看,香港人即使加入廉署或者證監會當調查員,可以學到的,還是有限,論深度和寬度,始終無法跟西方國家的情報機構相比,令香港人在這個行業的發展受到限制。近年廉政公署的金漆招牌更有退色的跡象,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西諺有云:「無知是福」(Ignorance is bliss)。對情報世界缺乏認識,警覺性低,有利亦有弊。好處是可以專心揾銀(賺錢),壞處是容易誤闖情報世界而不自知(例如:程翔)。北上採訪被誣陷、毆打或者拘禁的香港記者便是好例子,除了中港兩地新聞觀的差異之外,在內地官員的眼中,新聞機構兼具情報功能(還記得新華社嗎?),因此記者本質上跟情報員沒有分別,都是應該獲得「最高規格待遇」的。內地的老百姓對於傳媒機構的本質也有相同的看法。近期有一宗內地青年戴上白種老人面具偷渡加拿大的案件,被捕青年的加拿大代表律師較早前要求禁止當地的<星島日報>、<明報>及<世界日報>等三份中文報章採訪聆訊,理由是有關傳媒機構的老闆和高層當中有政協委員,又或者與大陸有大量的生意往來,中國政府有機會透過有關傳媒取得被捕青年的身份資料,對他本人以及尚在中國的家人帶來危險。這個要求被加拿大的移民及難民局( IRB)拒絕,認為有關報章受中國政府操控的證據不足。
同樣道理,香港記者到台南採訪,遇上民進黨的死硬派支持者,也是獲得「最高規格待遇」。深綠份子的觀點是:「他們的公司有大陸資金,頭家(台語:老闆)又是大陸的人大政協,所以他們是共產黨派來搞破壞的間諜!台灣郎,丟唔丟(台語:對不對)?」「丟!」之後發生的事,自己想。
不要以為這是共產黨、極權國家官員或者偏激份子的獨有看法,在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政界和商界也經常利用傳媒來收集情報,只不過手段比較高明、間接和低調而已。收集情報,不一定要用私家偵探或者職業特工,記者和學者也可以(其中一任美國駐香港總領事便是 CIA 出身,曾於香港大學做研究),甚至可以是尋常百姓(日本人的做法)。而同一個消息,也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視乎它落入甚麼人的手中,以及如何運用(因此偷渡青年的擔憂不無道理)。前線記者未必知道幕後玩家是誰,也不一定知道自己辛苦採訪得來的消息,會(透過收受了利益的傳媒老闆或者高層)落入甚麼人的手中,以及如何運用。前線記者不過是棋子的棋子,而他們的老闆(某一方勢力的棋子)視記者為廉價勞工,當然不會道破。今時今日,香港不少主流傳媒機構的老闆都是跨行業經營的大商家,利益矛盾縱橫交錯,他們是否會利用旗下的傳媒機構搜集競爭對手的情報,處理(自己以及別人)的商業糾紛和私人恩怨,又或者以是非做人情向主子獻媚,自己想。
結語
這篇文章不會推介個別商業調查公司,因為不想驚動職業特工隊。也不想評論個別公司的服務水平,因為商業調查公司有時候會介入商業糾紛和豪門恩怨之中,替其中一方收集情報和證據,以及調查目標人物(例如:案件中的證人),過程中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對於目標人物來說,足以構成滋擾,又或者涉嫌妨礙司法公正。有些事情,請恕我不便寫得太白,但是結合上文下理,應該不難想像。商場歷練比我豐富的朋友,一定明白。只是網上世界年輕朋友比較多,所以需要說明。
想尋找跨國商業調查公司的網頁一點也不難,上述的服務範圍提供了不少英文關鍵字,配合 China / HK 搜尋,自然可以找到。這類公司也經常在供會計師、律師以及機構投資者閱讀的英文刊物中刊登廣告,又或者接受訪問,所以不難找。
小圖:CIA Logo
來源:http://blog.tmcnet.com/blog/tom-keating/voip/cia-offers-voip-service.asp
延伸閱讀:
47 分鐘紀錄片<偵探>(2009)
導演:潘志琪
簡介:國產私家偵探老方穿梭中國都市的黑暗角落,替客戶調查婚外情,這部紀錄片曾於香港藝術中心播放,日期是 2010 年 6 月。
港產片<跟蹤>(2007)
導演:游乃海
主演:任達華、梁家輝、徐子珊、謝雪心
簡介:任達華是香港警隊刑事情報科的跟蹤小組組長,徐子珊是新人,梁家輝演的智慧型罪犯是目標人物,謝雪心演江湖師母。
維基百科:港產片<竊聽風雲>(2009)
導演/編劇:麥兆輝/莊文強
主演:古天樂、劉青雲、吳彥祖
簡介:三位男角是香港警隊刑事情報科的竊聽小組成員,調查上市公司的內幕交易,有人抵受不住誘惑,結果萬劫不復。
香港廉政公署:通緝犯名單
http://www.icac.org.hk/tc/law_enforcement/wp/index.html
<尋找國民黨父親的共產黨秘密>(1990)
作者:葉輝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7 4429
簡介:香港作家寫的 200 頁小說,比國產電視劇<潛伏>更早。
葉輝@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21529468911
<孫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間篇>
簡介:<孫子兵法>的最後一章,說明情報戰的重要性。
<閱讀殖民地>
作者:王慧麟
出版社:CUP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年 6 月初版
ISBN:988-98409-8-7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 574.39107 1050 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2/page_1.asp?topic=2&bookid=262818
簡介:香港學者到倫敦翻查已經解密的英國官方檔案,研究戰後英國如何管治殖民地,其中涉及情報工作。殖民地政府始終是外來政權,最緊張的是如何監控反對派(尤其是主張武裝起義的共產黨)。所以,部份主要的殖民地例如馬來亞或香港,都有英國軍情五處 (MI5) 的人員,和殖民地政府的政治部合作,蒐集情報和監控反對派的活動。本書的第一部份,就引用一份政治部的文件指出,在七十年代初,港英政府的政治部曾經監控過鄭海泉 (1948-) (p.15)。文件這樣形容鄭海泉:「中文大學學生會副會長,新亞書院經濟系學生。他是一名極端激進的學生,高度參與學生及社會活動。他曾參與失明工人及糖街居民的抗爭。」(p.32) 鄭海泉後來加入匯豐銀行,工作多年之後成為首位華人執行董事。懂得吸納年輕反對派進入建制,英國人統治手段之高明,可見一斑。監控名單上的其他名字包括:莫昭如(今日依然活躍於戲劇界)、吳仲賢(已故)和周魯逸(魯凡之)。相比之下,今日特區政府對付社運人士的手法顯得粗暴、笨拙和進退失據。如何對付反對派,是英國人的不傳之秘,結果特區政府只得向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1923-) 偷師(他的做法是濫用司法律程序告到你破產為止)。
The State Within(港譯:外交邊緣)
http://www.answers.com/topic/the-state-within
簡介:這是 BBC 製作的電視連續劇,2006 年播出,內容描寫英國駐美國外交官的間諜生涯,觸及英美兩國的特殊關係。由於劇情涉及色情暴力,被香港的英語電視頻道安排於深宵時份播放。英方陣營包括貴族、名校生和男同性戀者,英國味十足。個別角色呼之欲出,一望便知影射何人,適合喜歡間諜小說的朋友。
維基百科:羅伯特貝登堡 (1857-1941)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BE%85%E4%BC%AF%E7%89%B9%C2%B7%E8%B2%9D%E7%99%BB%E5%A0%A1
他是童軍活動的創辦人,英國陸軍出身,年輕時曾於 MI6(軍情六處)服務三年。
<情報日本>
作者:胡平
出版社:三聯香港
出版日期:2008 年 4 月
ISBN:9789620427558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689
簡介:在世界歷史上,可能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建立過如此包羅萬象、朝野齊心投入的情報系統;也沒有一個民族像大和民族這樣,情報觀念幾乎根深蒂固於全體成員的血脈。正是因為情報戰的出色運用,近代以來的日本人,總能在出人意料的時間或地點,以某種出人意料的方式,讓世界大為震驚。
德國電影<竊聽者>(2006)
德文片名:Das Leben der Anderen
英文片名:The Lives of Others
簡介:東德秘密警察良心發現,暗中保護異見人士。2006 年德國本土最賣座電影之一,2007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內地人看這部電影,感受尤深。類似事情應該不會在中國發生,因為國產的秘密警察忙於開拓灰色收入。根據香港傳媒的報導,廣州某公司提供竊聽服務,只要你能夠提供目標人物的廣州手機號碼,就可以提供該號碼的半年之內的通話紀錄,每個月的通話紀錄只收五百元人民幣,保證一日之內交貨。他們是甚麼人,自己想。
21/11/2010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姓甚名誰(二)
移居海外立即改名
內地人一旦有機會離開中國大陸,移居海外(香港、澳門、新加坡或者西方國家),通常都會第一時間改名,改掉容易被辨認出是大陸人身份的中英文名字。他們相信,此舉可以避免被歧視,有助開展新生活。
尤其是北方佳麗,基於人所共知的原因,於海外華人社會名聲欠佳,通常都不喜歡被別人知道自己是國產美女。她們喜歡講蹩腳英文(腥橋!),扮演不懂中文的外國土生華人,又或者嫁鬼佬之後,冠夫姓行走江湖(章子怡如果嫁給以色列裔美國富豪 Vivi Nevo 就會變成 Mrs. Nevo)。時間一久,又或者嫁多兩三次,再加上整容的效果,在海外就沒有太多人知道她原來的身份。
香港的律師都說,近年來自內地人的改名生意顯著上升。比較常見的,是把兩個字的中文姓名改成三個字,又或者把採用漢語拼音(pinyin)的英文名字改成廣東話拼音。以下幾種情況,是常見的做法。
改掉政治色彩濃厚的中文名字
有些內地人的名字,政治色彩濃厚,又或者帶有時代烙印,一望而知是大陸人。長大之後,走出去,通常都會改名。中港兩地交流頻繁,這類名字,香港人都懂得如何辨認。因此,香港的影視作品中,「省港旗兵」(跨境犯罪的前大陸軍警)叫衛東,又或者單名一個軍字。賣春北姑通常叫阿紅、冰冰。滿口黨八股的老幹部叫忠黨、井岡、延安,斂財好色的貪官叫建國、為民。還有一個七十年代開始「政治不正確」的名字叫學彪,今日已經沒有人敢用了。
話說數十年前,有一個歸國印尼華僑的孩子,生於天津,原名林捷。林副主席從天上掉下來之後,街上不斷有人喊「打倒林賊」,普通話「捷」(Jie)、「賊」(Ze)兩個字的發音相近,父親擔心孩子會受影響,於是替他改名林雪。這個名字,據說來自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後來改編成革命京劇<智取威虎山>,劇情是共產黨版本的<無間道>)。孩子長到十來歲,從天津移居香港,多了一個殖民地政府替他改的英文名字叫 Lam Suet(廣東話拼音)。他讀書不成,沒有學歷,又不懂英語,唯有在社會的低下階層打滾,混得一身市井氣。後來加入電影界,從低做起,被大導演看中,從幕後跑到幕前,成為警匪片的綠葉。對了,他就是杜琪峯電影<PTU>裡面的失槍肥警察。今日林雪已屆中年,年輕藝人喜歡用娃娃腔(的廣東話或者普通話)稱呼他「雪哥」,配合他絕不清秀的外表,肥膩的表情,以及慢半拍的反應,效果搞笑。
「一孩政策」所帶來的影響
有些內地人的名字,明顯地是「一孩政策」的產物,也很容易辨認。由於只准生一個,而父母雙方的家族都想有人繼後,於是命名的時候便設法融合父母的姓氏。可以是兩個字,例如:馮葉(畫家林風眠的義女)、方蘇、李林。也可以在父母雙方姓氏的後面或者中間加入一個字,成為三個字,例如:黃林紅(父親姓黃,母親姓林,單名叫紅)、陳雲林(海協會會長)。發展到最近,據說出現了四個字的姓名,即是:父姓+母姓+兩個字。例如:劉楊懿寬(父親姓劉,母親姓楊)。孩子的父母認為,四個字的姓名,可以避免「重名」(跟別人同名同姓)。
實施三十年的「一孩政策」、繼後香燈的傳統思想以及把孩子視作私產的觀念,令命名權成為夫妻之間爭執的導火線。根據內地傳媒的報導,不少八十後本身都是獨生子女,性格自我,再加上雙方家長的推波助瀾(你家怕斷後,我家就不怕?),年輕夫婦往往為了孩子的命名權而激烈爭吵。在本地的網上論壇,也有港男訴苦,他跟大陸女人結婚之後誕下孩子,妻子(及其娘家)要求讓孩子隨母姓,說是大陸的習慣,港男卻認為用父姓才是天經地義,而且孩子在自由香港生活,沒有必要隱瞞甚麼,除非妻子另有打算(例如:離婚、改嫁),結果雙方爭持不下。
改掉用漢語拼音的英文名字
另一個常見的做法,是改掉用漢語拼音的英文名字。個人觀察,內地人似乎覺得,漢語拼音越普及,在海外越通行,就越容易被境外人士(特別是學會漢語拼音的洋人)知道他們的背景。內地人危機感重(尤其是財富來歷不明的貪官家屬),隨時準備著草(粵語:穿草鞋,解逃亡),於是非改名不可。放棄漢語拼音之後,他們有很多選擇。不懂?可以請律師代勞。
移居香港的大陸人,可以採用廣東話拼音。舉例:中信泰富(港股編號:267)前主席榮智健的英文名字是 Larry Yung Chi Kin,是廣東話拼音(漢語拼音是 Rong Zhi Jian)。國產大款往往看不起南蠻,其實廣東話拼音也有好處的,就是可以冒充美國華僑(我阿爺後生個陣「賣豬仔」去舊金山起鐵路!),尤其適合懂粵語的內地人。廣東人早出國,應付排華經驗豐富。有香港網民指出,早年移民美國的廣東人,姓何往往改姓 Hall,姓吳就改姓 Wood,姓李改姓 Lee,姓鍾就改姓 Jones,再信埋耶穌投靠西方教會,就算再排華也不怕!
如果是來自閩南語系地區,懂得閩南話或者潮州話,準備移居新加坡的內地人,可以採用南洋華僑的拼音法,例如:Ong(王)、Goh(吳)和 Tan(陳)等等。南洋各國的老華僑,不是福建人便是潮州人又或者客家人(例子:泰國總理他信的父母便是潮州人和客家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客家人,而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華僑通常是福建人)。這三大族群加起來,至少佔了南洋華僑總數的六七成,內地人如果懂得當中一個族群的方言,改英文名字的時候便可以採用鄉音的拼音法。之後要扮演當地人,又或者融入當地社會,會比較容易。
想扮演台灣人或者國民黨後人的話,可以採用台灣通用的 Wade–Giles System (韋氏拼音,大陸譯「威妥瑪拼音」)。不少著名的海外華人(特別是國民黨後人),其英文名字的拼音方法,都是採用韋氏拼音。例如:作家白先勇 (1937-) 是國民黨將領白崇禧 (1893-1966) 的兒子,生於廣西桂林,是元朝色目人的後代,他的英文名字是 Pai Hsien Yung(漢語拼音是 Bai Xian Yong)。另一個例子是電影導演侯孝賢 (1947-),是生於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年幼時隨父母遷居台灣,他的英文名字是 Hou Hsiao Hsien(漢語拼音是 Hou Xiao Xian)。
有些人物,是海外華人的集體回憶,是不可以用漢語拼音的。例如:鄧麗君 (1953-1995) 只可以是 Teresa Teng (韋氏拼音是 Teng Li-chun),而不可以是 Deng Li Jun(漢語拼音)。另一個例子是鋼琴家傅聰 (1934-),他的英文名字是 Fou Ts’ong(應該是韋氏拼音),而非漢語拼音 Fu Cong。記憶中,傅聰的唱片封套和音樂會海報從來沒有用過漢語拼音。不論是在東方或者西方,他永遠是 Fou Ts’ong。傅聰是演繹蕭邦的權威,他的父親是翻譯專家,對於音樂、語言和家國,自有一番深刻的體會,而答案也許就在他的琴音之中(本月底他在香港有一場音樂會)。傅聰向來低調,你不會見到他為中國的當權者演奏,那是郎朗和李雲迪的專利。
也有人反其道而行,熱烈擁護漢語拼音的,就是陳水扁的兒子陳致中(想不到吧?)。眾所週知,陳水扁一家涉及貪污和洗黑錢,調查過程中,被台灣傳媒封為「爆料天王」的國民黨立法委員邱毅,曾於 2006 年 11 月召開記者會,出示據說是陳致中於紐約美國銀行開設的個人戶口的資料,但是上面的英文名字是大陸的漢語拼音 Chen Zhi Zhong,而非台灣通用的韋氏拼音。陳致中當然否認,指並非他本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如果的確是他本人,是刻意用大陸的漢語拼音來掩飾身份,那麼,他作為職業騙子,就實在太有水平,也太有政治智慧了。扁家是民進黨,向來主張台獨,做壞事入共產黨數,保家(產)衛(台灣)國,好!
由於兩岸三地華人的英文名字,往往採用不同的拼音方法,而同一個人又可以擁有超過一個名字(尤其是內地人,原因如前文所述),再加上方言發音所引起的各種問題,要確定某人的身份變得很困難,也令到不懂中文的西方國家調查人員非常頭痛,為調查工作增添不少難度。
小圖:林雪(Lam Suet)
來源:http://images.xooob.com/20086720/200867201937274.jpg
YouTube 精選:
別讓父親活在廁所中(林雪演出關注前列腺癌廣告 90 秒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MRfY6RG2A&feature=related
林雪演窮爸爸,廢話多,夜尿更多。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電影<省港旗兵> (1984)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9C%81%E6%B8%AF%E6%97%97%E5%85%B5
維基百科:林雪(Lam Suet)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6%9E%97%E9%9B%AA
百度百科:<林海雪原>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548.htm
維基百科(中文版):韋氏拼音/威妥瑪拼音
(Wade–Giles System)
http://zh.wikipedia.org/zh-hk/%E9%9F%8B%E6%B0%8F%E6%8B%BC%E9%9F%B3
維基百科(中文版):傅聰 (1934-)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2%85%E8%81%B0
維基百科(中文版):侯孝賢 (1947-)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E%AF%E5%AD%9D%E8%B3%A2
Pai Hsien Yung (白先勇) @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pages/Pai-Hsien-Yung-bai-xian-yong/346054835481
個案研究:
中聯辦副處長當區議員
蘋果日報 2011 年 12 月4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204&sec_id=4104&art_id=15860450
節錄:今屆區選種票遍地開花,中聯辦不但幕後發功,幹部還走到台前參選,實行在本地議會深耕細植。在觀塘秀茂坪北選區高票當選的黃春平,報稱獨立人士,但本報接獲密函,踢爆黃是新華社香港分社與中聯辦高幹,近數年才化身「地區人士」參政。黃春平在中聯辦卡片的英文姓氏,用了普通話拼音 Huang,全名 Huang Chun Ping。但在觀塘民聯會的卡片,英文姓氏改用廣東話拼音 Wong,還有英文名 Jackson 。翻查他今年 9 月報名參選區議會填報資料,其英文姓氏報稱是 Wong,但再翻查他報住的麗港城第 4 座中層單位的物業買賣記錄,就發現他於 04 年與一名女子林麗容以 185 萬元聯名買入單位時,姓氏譯音仍然是 Huang ,顯示他早有預謀透過改掉姓氏拼音,刻意為自己形象「去內地化」;而黃在 04 年置業時,已擁有香港身份證。
Revised 23/12/2011
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
姓甚名誰(一)
從境外生意人的角度看,替內地人「起底」(進行背景審查),是希望查證對方是否具備他或她所聲稱擁有的權力、影響力、人脈關係和財政實力,這些東西,不容易量化,但是對於一個投資項目的成敗,可以起關鍵作用(能否拿到必須的審批和資金)。傳統東方父權社會中,這些東西沿父系血脈傳承,但是內地人的命名習慣,往往切斷了孩子跟父系家族的連繫,令調查工作倍添難度。
隨母姓而非父姓
熟悉中國國情的人都知道,內地人有讓孩子隨母姓而非父姓的習慣,最初是「革命需要」,共產黨員從事地下活動,不想連累孩子。中共建國之後,政治運動不斷,萬一父母的其中一方不幸被標籤為「黑五類」(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又或者於政治鬥爭中落敗,為了保護孩子,也會讓孩子隨母姓。又或者父母由於政治理由離異(例如:受到各種壓力而被迫劃清界線),母親改嫁,孩子於是改用繼父的姓氏。
最近收購香港亞洲電視的疑似太子黨王征(據說是盛宣懷的後人,本人隨母姓)以及曾經令香港自由黨地震的李大壯(據說是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姪孫,由於母親改嫁隨繼父改姓李),都是好例子。要加上「疑似」和「據說」,是因為本人無法查證他們的身世。那些刊登於本地中文雜誌上,「據說」是由當事人所提供的家族世系表 (Family Tree),我無法分辨真偽。外國有人專門研究族譜和鑑定血緣關係,中國人社會卻沒有,結果是太子黨滿街跑,個個聲稱能夠直達天庭,但是無法分辨真偽。梁文道的說法:「滿街孫子,但是找不到阿爺。」
另一個例子是流行天后王菲 (1969-),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王菲的祖父王墨林(另一個名字叫王兆民)於1949 年前曾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另一個說法是國民政府的法官)。次子王佑林是王菲的父親,是位煤炭工程師,母親夏桂影是煤礦文工團的女高音。由於文革的關係(國民黨的後人會受迫害),王菲十五歲前隨母姓叫夏琳,十五歲之後改從父姓叫王菲,有一兄長叫王弋。根據網上的資料,我們的流行天后至少使用過五個中英文名字:夏琳、王菲、王靖雯、Shirley Wong 和 Faye Wong。
如果你是她的交易對手,正在進行過千萬的西九豪宅買賣,你會怎麼想?是否會懷疑她是國產騙子(因此同時採用幾個不同的名字從事不同的活動)?如果她並非歌手,而是國企或者民企的高層,公司正準備來港上市,市場傳聞她那位生於新疆的漢族老公(李亞鵬)的父親是王震 (1908-1993) 的部下,是生產建設兵團的總領導,在新疆坐擁多個葡萄園,出品的紅酒質量頂呱呱,在法國XXX(你我都不會唸的法文)大賽得過獎,而李亞鵬最近獲得「中華才俊論壇」頒發的「傑出華人企業家」獎以及美國 KFC 大學所頒授的榮譽法學博士銜頭。如果你是香港的會計師或者保薦人,正在進行盡職審查 (Due diligence) ,面對這樣的背景資料,你是否會仰天長嘆,後悔選錯科入錯行?還是立即致電喜歡抽新股的親友羊生羊太,叫他們切勿入票?
(註:以上關於新疆的文字,靈感來自一位信口開河的大陸佬,他聲稱父親是追隨王震的解放軍,先是開墾南泥灣,然後進駐新疆,一輩子功在家國,所以他才有今日。當日他身處位於舊中銀大廈的中國會,面前坐著一位講得一口流利普通話、出身福音世家、金髮碧眼的美國佬。大陸佬一時興奮,感懷身世。莫問真假,借用別人的好東西,好應該註明出處。)
採用第三者的姓氏
另一種更絕的做法,是讓孩子使用祖母或者外祖母的姓氏,又或者採用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第三者的姓氏,讓追查者的線索中斷。文革期間,有些不幸的孩子父母雙方都成為「黑五類」,要坐牢或者勞改,又或者正被批鬥,孩子被送交居於另一個省市的祖父母照顧,老人家被沒完沒了的政治鬥爭嚇怕了,為了保護孫兒,索性替孩子改用祖母或者外祖母的姓氏,聽起來似是傷痕文學的情節,卻是今日依然有人採用的做法。由於個別孩子可以隨母姓,又或者採用父姓和母姓以外的第三者姓氏,於是出現一個怪現象:就算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之間,也可以有兩三個不同的姓氏。
胡耀邦 (1915-1989) 的後人便是好例子。根據香港蘋果日報 2010 年 4 月 16 日的報導,他與夫人李昭育有三子一女,四個孩子分別用三個姓氏,長子叫胡德平,次子叫劉湖,三子叫胡德華,最小的女兒隨母姓叫李恆(又名李滿妹)。次子劉湖生於 1945 年冬,曾經送給一個姓劉的農民撫養,建國之後才回到生父的身邊。根據香港傳媒的報導,劉湖曾任香港華潤集團的常務董事和副總經理。至於長子胡德平,他的女兒胡知鷙(Janice Hu),現居香港,是投資銀行瑞信的高層。如果你是香港商人,在社交場合遇上劉湖,別人告訴你他跟胡耀邦的關係,你信還是不信?如果你是銀行家,你會借錢給他嗎?
另一個好例子,是趙紫陽 (1919-2005) 的女兒,原名趙亮,母親姓梁。維基百科的資料說,她為免「自己的姓氏所引起的各種問題」,改名王雁南。網上的資料顯示,她是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的總經理,從事文物買賣的生意。這是個非常敏感行業,容易受政治因素影響。行內人都知道,部份中國文物需要出口批文,也有國寶級文物是完全禁止出口的。此外,內地又有<文物保護法>,限制外國機構於內地舉辦拍賣會(因此國際級拍賣行例如蘇富比都選擇在香港舉辦中國文物拍賣會)。如果你是海外的收藏家或者藝術品商人,有人告訴你她跟趙紫陽的關係,你信還是不信?你會跟她交易嗎?
子女不從父姓,從儒家的觀點看,是禮樂崩壞、違反倫理、大逆不道、沒有規矩,諸如此類。但是中國人社會,向來外儒內法,百代皆行秦制,有誅九族的傳統,中共更加是把這一套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反右和文革期間,誅連之廣,慘絕人寰。從內地人的角度看,兄弟姊妹採用不同的姓氏,就算出現最壞的情況(滿門抄斬),也比較容易保住家族血脈。生死關頭,保命要緊,對於曾經於政治鬥爭中落敗的家族來說,是務實的做法,等同買保險。
小圖: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三號>,2008 年由蘇富比於香港拍賣,成交價 4,700 多萬港元。
02/11/2010
延伸閱讀:
獨立媒體:轉載:梁文道:<滿街孫子,但是找不到阿爺>
2008 年 10 月 13 日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1278
節錄:共產黨是隱形的,結果就是香港滿街一堆孫子,人人都把「阿爺」掛在嘴上。無論你幹的是政治、商業,還是媒體,你準會遇到一些自稱「同阿爺好熟」的人,他們很喜歡說自己「在中南海有條線」。回歸十一年,香港出了一大批這種人物,也許其中不乏「真係有啲料」的角色,更多的卻是利用「阿爺」幻影般的權威來謀取個人私利的投機分子。中國共產黨是長期掌握政權的政黨,但是礙於各種技術及法律問題,它卻不能坦蕩示人。所以香港社會就出現了「阿爺」無處不在,但又沒有人看得清它廬山真面目的詭異局面了。各種虛虛實實的傳聞取代了清晰明確的信息,各種或真或假的人際網絡架空了層次井然的權力結構;古典地說,這叫做擾亂朝綱;通俗地講,這叫做沒有了規矩。
香港蘋果日報:台灣風景線:封建落後的台灣民法
卜大中(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2010 年 4 月 22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422&sec_id=4104&subsec=15337&art_id=13953888
節錄:台灣<民法>僵固在父權體系落後思維的例子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成年子女不能按自己的要求更改姓氏,除非提出原姓氏對本人「不利影響」的事實證明。有位張姓婦女和孩子經常被老公毆打,離婚三十年小孩歸她撫養。如今孩子已經超過三十歲,願改從母姓,但向法院申請時,法官竟說她前夫沒有作姦犯科等對他們的「不利影響」,駁回改姓的申請,讓她和孩子都很痛苦。台灣<民法>分明是建構父權血緣譜系的幫兇,親屬和繼承說的就是這個。公民選擇姓氏權就像選擇性別權一樣,是基本人權。國家請收回你的髒手,還給人民選擇姓氏的權利。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假如我是真的(二)
你也許聽過類似的故事:來自香港或者台灣的男人跑到大陸娶老婆,付出禮金、買下房子和舉行過婚禮之後,老婆連同所有值錢的家當失蹤,男人遍尋不獲,跑了好幾個政府部門,才知道老婆的個人資料,原來屬於一個已經死去數年的女人。至於房子,當然是已經被出售,賣樓收益被轉移。換言之,早有預謀。而進行婚姻登記手續的時候,也有官員失職或者受賄。
如果你是港澳台胞和海外華人,想查證一個內地人(婚姻對象或者合作夥伴)的身份,要知道對方是否他或她所聲稱的那個人,是非常困難的事,原因如下:
首先,在內地,收集和查證個人資料,是國家壟斷的專利。要索取目標人物的檔案,必須要有特殊的人脈關係以及經過特別的渠道。當然,你可以聘請國產的福爾摩斯或者跨國商業調查公司代勞,替目標人物進行背景審查 (Background Screening) 。國產福爾摩斯通常是前公安,至於跨國商業調查公司,其管理層通常是香港的前高級警務人員(出身商業罪案調查科或者刑事情報科的英國佬)又或者是前外國特工(香港是國際情報中心)。華人商家,往往不願意光顧跨國商業調查公司,收費昂貴以外,另一個原因,是不想向西方反華勢力洩露國家機密。有關問題,稍後專文討論。
其次,偉大祖國的國家機密特別多,領導人的婚姻狀況,以及子女數目和名字通常都沒有公開,只有零零碎碎的小道消息(例如:網上流傳的中共太子黨名單)。職業騙子於是有機可乘,假冒太子黨四出行騙。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許多有錢有權的內地人(例如:地方貪官以及民企高層)有樣學樣,把配偶和子女的數目和名字保密。此外,內地人的感情生活和婚姻關係又異常複雜,再婚、二奶、二公和婚外情都很普遍。一個典型的國產貪官,隨時擁有雙位數字的二奶。境外人士在缺乏可靠資料的情況之下,試圖確立兩個內地人之間,是否有直系親屬的關係(例如:鬼域集團的葉劍浪跟中共元老葉劍英到底有沒有關係?),是非常困難的事。
第三,中共建國以來,政治運動不斷。基於歷史原因,萬一父母的其中一方不幸於政治鬥爭中落敗,又或者被標籤為「黑五類」(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為求自保又或者為了保護孩子,父母孩子以及夫妻之間隨時都要劃清界線,孩子的名字也因此而一改再改,再加上內地人有隨母姓以及使用第三者姓氏的習慣,結果是一個內地人的一生之中,隨時使用兩三個甚至多個不同的名字(聽起來似是職業騙子的做法)。再加上兩岸三地使用不同的英文拼音方法,方言發音所帶來的問題,以及越來越多的內地人移居西方國家,國產美女喜歡飄洋過海嫁鬼佬然後冠夫姓行走江湖等因素,都令到調查工作倍添難度。有關內地人的命名習慣和姓名特點,稍後專文討論。
第四,內地缺乏獨立的傳媒,沒有言論自由,再加上近年出現「紅黑黃」合流的現象(共產黨+黑社會+色情事業),成功踢爆(揭發)做假者通常會慘遭報復,如果是記者或者維權人士的話,會被通輯和毆打,其家人亦會遭受迫害。內地著名的「打假英雄」方舟子被毆打,替「結石寶寶」(毒奶粉案受害孩子)出頭的「維權爸爸」(趙連海)被捕,都是好例子。萬一你不知道他們的故事,請上網。在一個缺乏公義和透明度的社會,講真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要追尋真相,進行深入調查,不但難度高,而且非常危險,隨時會身陷險境。
香港八卦傳媒的做法,是派出狗仔隊到目標人物的家鄉,向對方的父老鄉親和老師同學打探,又或者用錢(向上述人等)收購對方變身或者發跡之前的個人資料(文字和照片)。曾經用這種方法被起底的,有澳洲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的華裔妻子鄧文迪、賭城大亨的姨太太以及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民企老闆(例如:霸王洗髮水的夫妻檔)。這種方法,並非絕對可靠,因為父老鄉親和老師同學有可能已經被目標人物所收買(根據中國國情,賴昌星的小學同學可能會認為他做福鄉里、建設家鄉,是大英雄)。你四處打探,只會打草驚蛇,對方會先收下你的報料費,然後再向目標人物通風報訊,同時吃兩家茶禮。之後發生的事,自己想。替內地人起底,隨時會得罪當權者或者土豪惡霸,因此願意入行的香港人不多。上述的跨國商業調查公司的管理層通常是鬼佬,他們是前職業特工兼游牧民族,又有西方民主國家的護照傍身,不怕得罪阿爺(中國共產黨)。
第五,內地缺乏可靠的身份證明文件。對於港澳台地區的生意人、僱主和消費者來說,即使對一個內地人的身份證明文件有懷疑,也不知道應該向內地的那一個部門查證。對中國國情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內地假學歷、假證件氾濫,地下黑市中,偽造的北京大學或者清華大學畢業證書只需要幾千元人民幣,製作精美,許多人都買得起。而就算文件是真的,要證明持證者是本人亦非易事。原因有二:
(一) 內地人守法觀念薄弱,有盜用或者借用(要付錢的)別人證件的習慣,有時是為了清洗黑錢或者逃避「實名制」(按照官方規定,內地人開立銀行戶口、買賣房產和手機登記都要出示真實的身份證明文件),有時是為了方便謀生和日常生活(例如:由於戶籍制度的關係,不少進城打工的農民都會購買假的身份證)。真實個案:今年六月,有一位來自湖南的年老旅客(年輕時是國家乒乓球隊的成員)參加香港遊,被帶到珠寶店強迫購物,他跟本地無牌導遊爭執,之後不幸猝死。那位女導遊是新移民,姓鄭,借用了另一位也是姓鄭的女導遊的證件,出事之後下落不明。證件的真正持有人堅稱不認識對方,也沒有收錢,不過沒有人相信。
(二) 內地官場貪腐嚴重,財可通神,個人的身份證明文件可以改來改去。舉例:曾經有國產貪官的二奶更改姓氏,目的是偽冒男人的親屬,好替他處理錢財,過程中,當然是有人收了錢。
權宜之計和和自保之道
既然查證內地人的身份困難重重,又不想請前外國特工幫忙,有香港商人想出一個簡單便捷的權宜之計和自保之道,就是聘請已經退休的香港警隊高層(本地人),利用他們在退休前跟內地公安所建立的工作關係,去調查、追蹤和搜捕目標人物,平時就擔任大集團的高級行政人員(香港的高級警察勝在懂英語和學歷高),商人付給他們得體的銜頭和可觀的薪酬,希望「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貼身保鏢以外,還要想辦法跟內地的合法武裝集團(即是解放軍、武警或者國家安全部)又或者它們的代理人(附屬企業或者外圍組織)建立良好關係(可以是合作搞項目又或者是透過慈善捐款),就當是買個保險,萬一出現最壞的情況,被內地的有組織犯罪集團敲詐勒索或者綁架禁錮(還記得「大富豪」張子強嗎?),也會有人出手相助,最低限度求救有門。
有槍桿子做護園和護法,再加上桌面上的人大政協銜頭,以及跟個別國家領導人的私交,富商勉強可以自保。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香港不少生意人和明星藝人,都是這樣做的。也不是沒有缺點的,萬一所託非人又或者對方用心不良,後果可以很嚴重。說穿了,始終要考眼光,而相人,是難以傳授的學問。
小圖:內地網民創作的漫畫,諷刺假學歷氾濫。
延伸閱讀:
揭企業高層買學歷 北京打假鬥士遇襲
(明報 2010 年 8 月 30 日)
節錄:中國「打假鬥士」方舟子昨日下午在北京寓所附近遭歹徒以辣椒水和鐵槌襲擊,受輕傷。方舟子已到派出所報案。方舟子早前揭露中國多個企業高層的學歷是用錢購來,曾因此接到「你小心點」等恐嚇電話。
<狗仔隊採訪實錄>
作者:李廣豐
出版:一本堂
出版日期:2005 年 7 月
ISBN 962-17-8933-8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 895.1 4002
維基百科:「大富豪」張子強(1955-1998)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5%BC%B5%E5%AD%90%E5%BC%B7
個案研究:
地平線月刊(2007 年 12 月 15 日):何銘思其人其事
http://www.skylinemonthly.com/showInfo.asp?id=1347&moduleid=0000600001&title=%B7%E2%C3%E6%C8%CB%CE%EF
何銘思與霍家人恩怨不斷 告霍英東小舅子誹謗
星島環球網 2009 年 1 月 8 日
http://www.stnn.cc:82/hongkong/200901/t20090108_957685.html
背景資料:何銘思於香港土生土長,早年為中國共產黨成員,曾經是香港新華社的副秘書長,長期負責統戰工作。1989 年六四事件之後,於香港的報章發表聲明,公開宣布退黨,並移居加拿大。後來應霍英東 (1923-2006) 的邀請回港,出任霍英東基金會顧問。霍英東投資南沙,被地頭蟲欺負,何銘思於<信報>發表長文披露內情,把霍英東描寫成忍辱負重的愛國商人。霍英東死後,霍家後人指控何銘思挪用款項、用人唯親和控制基金會的董事局,何銘思認為是誹謗,嚴重損害他的個人聲譽,雙方訴諸法庭,對簿公堂。欲知詳情,請上網。
諸葛紫岐 1 人 6 證 10 個名
蘋果日報 2011 年 12 月 23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223&sec_id=462&subsec_id=463&art_id=15917965
節錄:自稱諸葛亮第 63 代後人的模特兒諸葛紫岐(Marie),出道以來身份成疑,昨日有人向本報記者提供她 6 張假內地身份證影印本,證件上的肖像同是 Marie 本人,但就印上 3 張不同照片及 6 個不同名字,分別是葛文華、諸葛鑫鑫、諸葛一文、諸葛子文、葛依依和諸葛欣欣,證件上 Marie 的出生日期雖然全都是 8 月 20 日,但年份卻有所不同,由 1978 年至 1985 年共 6 個不同年份,至於報稱地址則屬北京 6 個不同地方。有人向本報記者報料,指 Marie 有家族成員利用 Marie 這 6 張假身份證,在內地開設公司從事不法洗錢活動。其實她入行以來也改過幾次名,出生日期也被指報流料。
姓名:諸葛紫岐 出生日期: 79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諸葛一蘇 出生日期: 79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諸葛一文 出生日期: 81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諸葛梓岐 出生日期: 79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諸葛逸樺 出生日期: 79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諸葛鑫鑫 出生日期: 79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諸葛欣欣 出生日期: 85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諸葛子文 出生日期: 83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葛文華 出生日期: 78 年 8 月 20 日
姓名:葛依依 出生日期: 84 年 8 月 20 日
08 年入行的 Marie,甫出道已被傳媒踢爆大話連篇,她在人前扮有錢女,自稱 9 歲便移民加拿大,在卑斯省工業學院(BCIT)修讀室內設計,家住溫哥華豪宅,及自稱是諸葛亮後人。其後有傳媒在溫哥華揭發 BCIT 學生資料庫中根本沒有 Marie 的名字,她報稱的豪宅住戶冊中也未見其家族姓氏,又指 Marie 其實 20 歲才移居加國,也並非諸葛亮後人,而且指她愛流連賭場、曾一腳踏兩船及先後改名三次,秘聞越揭越多。現年 32 歲的模特兒諸葛紫岐入行以來是非一籮籮,繼被指講大話報細 4 歲、虛報學歷及被質疑其諸葛亮第 63 代傳人身份後, Marie 近日更被傳 20 歲時曾在加拿大誕下一女,但 Marie 一概否認。
Revised 23/12/2011
回覆 22/10/2010 的留言:歡迎轉載,註明出處便可。
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
假如我是真的(一)
任何中國商務天書,都會解釋何謂「關係」:
“Guanxi” or “relationship” is a key facet of Chinese society. Many business deals succeed on the strength of a web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ving said that, guanxi works both ways, and should not be wholly relied upon.
(Accounting & Business, July 2010, p. 21)
改革開放三十年,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太子黨的手中。從學院蛋頭 (Egghead) 到路邊評論員都懂得說,到大陸做生意,非要有「關係」不可,否則輕者會被侵吞資產,重者會無辜入獄甚至送命。「關係」可以助你開山闢石,必要時更加是免死金牌。有後台、有背景、關係硬,自然「天上人間」(北京某著名夜總會),否則賤過地底泥。
對「關係」的執著與迷信,以及調查工作的難度,令國產騙子有機可乘。每隔三五七天,沙葉新(1939-)名著<假如我是真的>便會上演。這類人擅於利用傳媒做勢,經常在大中華地區的名利場出沒(因此身邊總有娛樂圈的拜金女子),尤其喜歡接近那些即將繼承父業,財力雄厚,又急於證明自己的名門之後。富豪第二三代以外,那些相信「識人好過識字」,講究鄉情,喜歡出席聯誼活動的港澳台胞和海外華人,也是職業騙子鍾情的獵物。
如何判斷眼前這個來歷不明、背景神秘、說話吞吞吐吐、故弄玄虛的內地人到底是太子黨還是拆白黨,如何避免誤墮色情以及財務陷阱,以免被有組織犯罪集團敲詐勒索、綁架禁錮,是外國名牌大學以及私人銀行開設的富二代暑期班不會傳授的學問。當中有江湖智慧,也有國情教育,由查證對方的身份開始。
小圖:電影<假如我是真的>(1981)
(照片來源:http://www.u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32335)
YouTube 精選:
鄧麗君:<假如我是真的>
曲:欣逸/詞:莊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hiM1eqO6Y&feature=related
<假如我是真的>電影片段(開頭八分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yWBReI0Vlk&feature=related
<我爸是李剛> (4: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GZ6mWB2vL4&feature=related
太子黨之歌,部份旋律來自革命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3: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QH8DTTLll8&feature=related
延伸閱讀:
電影<假如我是真的>(1981)
導演:王童
主演:譚詠麟、胡冠珍
簡介:大陸作家寫的故事,由台灣人改編和執導,香港人任男主角,鄧麗君唱主題曲。八十年代初本片曾經被港英政府禁播,理由是「影響香港與鄰近地區關係」,1989 年解禁。<假如我是真的>獲得台灣第十八屆金馬獎 (1981) 最佳影片,譚詠麟封影帝。譚校長母須多介紹,女主角胡冠珍(現名:胡競英)後來離開影圈到美國進修,獲得會計師資格,2009 年初獲台資旺旺集團的老闆蔡衍明委任為香港亞洲電視的行政總裁,由於捲入股東權鬥,較早前被疑似國產太子黨免職,真是戲如人生。
維基百科:沙葉新(1939-)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2%99%E5%8F%B6%E6%96%B0
維基百科:拆白黨/千門八將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D%83%E9%96%80%E5%85%AB%E5%B0%87
個案研究:
新浪網(2008-01-25):溫瑞芬騙逾兩億囚終身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1/1/620217/1.html
人民網:中國經濟週刊:溫瑞芬是誰?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1631/17175/1505662.html
背景資料:溫瑞芬被內地傳媒譽為「國際級」騙子,資料顯示她曾經使用至少五個不同的中英文名字行走江湖。背景複雜,持有葡國護照,又曾經嫁非洲議員。至於出身,有人說其父是林彪的部下,也有報導指她不過是司機之女。受害人是新世界發展的太子爺鄭家純(最近自稱「奸商」),被詐騙的金額超過兩億元人民幣。關連人物秦錦釗,是著名的豪宅炒家,稱溫瑞芬為契姐。溫瑞芬和秦錦釗的故事曾經被改編成電視劇<廉政行動>,分別由李麗麗和羅家英飾演。2007 年 9 月中,秦錦釗向法庭申請禁制令,試圖阻止電視劇播放但不成功。欲知詳情,請上網。
Revised 31/12/2010
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
賣晒啦
早上到城市電腦售票網,攤開香港管弦樂團的節目表,照讀:
「唔該,12月8號同9號,文化中心......。」
我未講完,票房阿姐睇見久石讓,已經自動廣播:
「呢場音樂會賣晒啦,兩日都賣晒。」
還好,她的語氣,充滿同情。
小圖:久石讓 (Joe Hisaishi)
照片來源:http://www.facebook.com/pages/jiu-shi-rang/46014311909?v=photos#!/pages/jiu-shi-rang/46014311909?v=wall
YouTube 精選:
Joe Hisaishi Plays Totoro(龍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AFvoh8rYls&feature=channel_page
01/10/2010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楊修
人嚇鬼
對廣東人來說,洋人是用來尋開心的。
常見的玩法包括:請洋人上茶樓吃秘製豉椒鳳爪(雞腳)和 Ten Thousand Years Egg (皮蛋配紫薑)、到大牌檔喝鴛鴦(奶茶混咖啡)、到蛇店喝蛇膽酒,以及帶他們到國貨公司,尋找浸有一窩未開眼小老鼠的綠色藥酒。我們都喜歡嚇到隻鬼依嘩鬼叫,然後在 OMG (Oh My God) 聲中欣賞他們的驚嚇表情。
更好玩的,是替洋人起一個內藏玄機的蠱惑中文名字,讓死鬼佬(婆)印在名片上,通街派,收到名片的自己友(廣東土著)通常陰陰嘴笑,但是不會道破。廣東話有九聲,音調複雜多變,創作的空間很多。
如果你能夠讓洋鬼子把這個蠱惑中文名字紋在身上,那就更好玩了,等到死鬼佬(婆)發現真相,你已經逃之夭夭,躲得遠遠,而對方還要花錢捱痛,才能用激光去掉那該死的紋身(註一)。
鬼佬楊修
當我翻閱財經雜誌,看見一個中文名字叫「楊修」的鬼佬,幾乎噴飯,即時反應是:「死鬼佬得罪人乎?」鬼佬楊修(Hugh Young) 的頭銜是安本亞洲董事總經理 (Managing Director of 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是資產管理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公司總部設於新加坡。
看照片,鬼佬楊修肥頭耷耳(粵語:圓滾滾),噸位十足,笑容親切,適合扮演聖誕老人,而不適合扮演鋒芒太露,最後被梟雄老闆(曹操)拿來祭旗的高學歷打工仔。雖然外表不似,但是鬼佬楊修跟原裝版一樣愛說真話。談到中國的股票,他是這樣說的:
「中國的企業管治 (Corporate Governance) 難予人信心,正如中移動(港股編號:941)會突然入股浦東發展銀行一樣,究竟這是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抑或是股東的利益?」
「政府一聲令下,大家(銀行)便忙著貸款出去,沒有人可以肯定這些貸出去的錢究竟去了那裡。」
「如果你研究過去 15 年中國的經濟增幅及股市升幅,你便會發覺,經濟增幅無疑很標青,但股市升幅其實不是高很多,這正是經濟走勢與股市走勢不相關的最佳例子。」
「你(記者)是中國人,你猜得到中國領導人的想法嗎?我覺得中國人也未必了解,外國人更加隔了一層!」
<香港經濟日報刊物 iMoney(2010 年 5 月 1 日)p.52-56>
政策市,阿爺話事。對中國國情稍有認識的人來說,以上不過是常識。但是華人財經演員不敢公開講,於是由一位不怕得罪阿爺、擁有一個非常不吉利的中文名字的鬼佬代言。鬼佬有特權,就算講真話,亦可免一死。
新加坡的定位
看內文,鬼佬楊修是英國人,在新加坡生活十八年,老婆是新加坡華人。她有沒有告訴他「楊修之死」的故事?如果老婆是年青一輩的新加坡華人,成長於李光耀主政的年代,未必讀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男人書,以英文為母語的新加坡女人不感興趣,也很正常。
由於歷史原因以及政治考慮,1965 年新加坡建國之後,李光耀曾經推行一系列的「去中國化」措施(例如:以英文作為第一語言,結束民辦的南洋大學),讓新生的新加坡跟紅色中國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信奉伊斯蘭教以及有排華紀錄的鄰邦(馬來西亞和印尼)有任何發動攻擊的理由,藉此換取生存的空間。因此,年青一輩的新加坡華人普遍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不深,不可以假設他們熟讀中國四大名著,更不可以當他們是傳統中國人。至於老一輩的南洋華僑,山頭林立,有親國民黨、親共產黨,也有作風洋派,從小吃娘惹菜,由土女母親照顧,稍長即留學外國,中文只會寫自己名字的,所以很難一概而論。
真實版<鬼吹燈>
也有另一種可能,鬼佬楊修其實是知道的,只不過英國人愛自嘲,百無禁忌。又或者明明知道但係扮唔知,藉此滿足好為人師、喜歡教訓洋人的老一輩華人富戶。叫「楊修」也有好處的,至少可以讓有財有勢的中國男人印象深刻。英國人挑通眼眉,知道除笨有精。
無所謂啦,假作真時真亦假。較早前有報導說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最近已經被踢爆做假,是地方政府建做的冒牌貨,目的是促進旅遊業,以及向中央政府申請建設費(然後中飽私囊)。換言之,是一齣自編自導自演的<鬼吹燈>(註二)。這齣鬧劇中最好玩的情節,是做假者的參考天書,正是<三國演義>!所謂惡人自有惡人磨,曹操再奸,也敵不過中共的貪官。原裝版楊修知道了,肯定會含笑九泉,飲得杯落。
插圖:漫畫家筆下的楊修(來源:百度百科)
註釋:
(註一)近年出版的英文旅遊書,已經有教自由行外國人(獨行背包客)如何避免被華人紋身師傅作弄,方法是請一位懂中文的朋友同行。
(註二)<鬼吹燈>是內地的流行小說,最初於網上發表,現已結集出版,內容講盜墓集團,據說頗受歡迎,即將改編成電影。<百度百科>的相關條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51049.html
參考資料:
安本亞洲董事總經理楊修:中國股票難予人信心
香港經濟日報刊物 iMoney(2010 年 5 月 1 日)p.52-56
安本資產管理(香港網頁)
http://www.aberdeen-asset.com.hk
<百度百科>:楊修之死
http://baike.baidu.com/view/52148.html
<百度百科>:曹操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9.htm
學者爆河南為拓旅業偽造文物
安陽曹操墓捲入造假風暴
(蘋果日報 2010 年 8月 27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827&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4387806
延伸閱讀:
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Hegemonies Compared: 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作者:黃庭康
譯者:李宗義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08 年 12 月 13 日
內容簡介 :
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25/09/2010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寧溝貨不止蝕
痴心情長劍
非用廣東話不可。有無搞錯呀?鬼佬變師奶?
難怪他的同事忍不住,不點名批評鬼佬股神「痴心情長劍」。兩個曾經共事的男人,一人一鬼,一中年一老年,對同一隻股票(宏利)有相反的看法。痴心的,居然是老鬼佬。哈哈,好玩好玩。
我喜歡看男人吵架,因為就算只是看對方不順眼,他們都會大費周章,用各種理論包裝自己的理由(例如:有關「次主權」的爭論)。不比女人吵架,可以毫無理由,又或者隨便找個爛藉口就算(例如:「為甚麼你不穿裙子上班?」)。
問題的關鍵,是股價累積跌幅若干,以及跌勢是否會持續。不回答這兩個問題,越跌越買,你的投資組合(的價值),只會越買越縮。另外,也要視乎那一隻股票佔整體投資組合的比重,以及閣下對風險的承受能力。
點醒老媽子
寧溝貨不止蝕,是師奶(已婚女人)常犯的錯。老媽試過參加「師奶兵團」,學人夾錢(合資)炒股,買完跌,好驚。有人教她「溝貨」(港式財經術語: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選擇趁低吸納,增持而非沽貨),話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價」喎,結果俾我鬧餐懵(狠罵一頓)。
我同老媽講(我跟她說),你當年嫁錯老豆(我爸),好應該立即「止蝕」(Stop Loss),撇甩佢(摔掉他),然後趁後生(年輕),立即揾(找)個有錢佬改嫁。呢啲叫「止蝕」,你無咁做(沒有這樣做),重要生埋仔(還要生小孩),結果走唔甩(跑不掉),呢啲叫「溝貨」,明唔明(明白嗎)?老媽收到(聽懂了),死死地氣沽貨。
我教老媽,以後有人叫你買乜買物(買甚麼),同你講乜鬼嘢(跟你說甚麼)「平均成本法」 (Dollar Cost Averaging),叫你月供股票或者基金,你就同佢講(跟他或她說),等我返去問過個死女包先啦,佢(她)做銀行0架!有需要,可以把我服務過的大寶號拋出來,令對方收聲(閉嘴)。雷曼迷債爆煲之後,老媽知道銀行是老千,比較聽話。
益生菌繁殖
有些女人,明知跟錯男人,為了面子(不知如何向親友交代)又或者其他原因(想迫婚、年紀大、爭男人),不但拒絕分手或者離婚,而且還要替男人生孩子,生完女又想追個仔,結果連生幾個女,淪為生仔機器,而她的男人偏偏又不是食飽無憂米、有能力養一大群孩子的名門之後。近期有個益力多電視廣告,教港女生仔對抗外敵(北姑?)入侵。老公望別的女人一眼,她便生一個孩子出來。你望?我生!我生!我生、生、生!廣告中,叫「益生菌繁殖」。
更甚者,不但生仔,而且還要替男人還債供樓,照顧他年邁病弱的父母,以及長期失業的兄弟姊妹。這些女人中了愛情小說的毒,喜歡把自己變成煽情通俗劇的女主角,令自己活得很辛苦,每日都淚眼汪汪,然後望穿秋水,期望有朝一日,男人會「報復式反彈」(港式財經術語:落後股突然大幅飆升)。她們相信男人是 2009 年 3 月 9 日的匯豐(港股編號:005),正處於歷史性低位(33 元),但是總有一日會回復「紅底股」身份(股價回升至 100 元水平)。她們不但拒絕沽貨,而且還要傾盡所有供股 (Right Issue),誓要追隨到底,哪怕是天涯海角。有一首廣東歌叫<無賴>(主唱:鄭中基),專門歌頌這種女人。
懷念白韻琴
我懷念白韻琴姐姐,她主持電台節目的時候,最鍾意(喜歡)叫女人「止蝕」。她本人也是精明的投資者,多年來炒股又炒樓,男友越換越年輕,但是從不「溝貨」。可惜她近年轉型從政,再沒有時間點化痴男怨女。
小圖:插畫來自 www.fotosearch.com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Larry 的投資日記:轉載:東尼 (Tony Measor)<天下第一倉>
寧溝貨不止蝕(原載:壹周刊 2010 年 9 月 9 日)
http://stock-challenge.blogspot.com/2010/09/20100909.html
節錄:「當我看着美國國際集團( AIG)、滙豐及宏利相繼倒下,我開始懷疑止蝕似乎是輸家的唯一出路。我曾想過應否調節投資策略,儘管我仍然認為跌市時別人沽貨便是我入貨的好機會,幸運的話,買得越多平均成本價便越低。當然,入貨之前我已決定了買什麼,及評估值得買入的價位,然後嚴格執行。當任何一隻股票股價跌了一成,投資者都要非常小心,如果這是超出預期的,便應該沽貨。但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固執如我,每次跌市時總是入貨,因為我着重降低平均成本,多於止蝕,這可能是我的缺點。」
黃國英:<英明智富>(內容由 Quamnet 提供)
股海求生之道:實事求是、不頑固、不偏執
(原載:Yahoo Finance 2010 年 8 月 26 日)
http://hk.biz.yahoo.com/100826/357/3wohw.html
節錄:「記曰:小器,難成大器。死心眼,死硬。近來宏利(港股編號:945)暴挫不歇,又見升又讚,跌又讚的粉絲,看錯 N 次後,本著『今年的盈利,即是今年的盈利;今年的撥備,終是將來的盈利 ―― 點都賺0架啦,駛乜驚!』的精神,舊票剛彈,又開遠期(空頭?)支票。幾年來,股價三百幾跌到九十幾,也從無懷疑自己看錯。這可能已經超越了死心眼,到達了終極形態的瞎心眼了。」
Investopedia:Dollar Cost Averaging (DCA)
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ollarcostaveraging.asp
維基百科(中文版):「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5%B9%B3%E5%9D%87%E6%88%90%E6%9C%AC%E6%B3%95
維基百科:白韻琴 (194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9%9F%BB%E7%90%B4?_ult_url_params=sec%3Dsrp%26slk%3Dweb%26cpos%3D%26pos%3D5%26concept%3Dstandard%26query%3D%25E7%2599%25BD%25E9%259F%25BB%25E7%2590%25B4%26cbid%3D
YouTube 精選:
Adtalk 廣告孔明燈:益力多電視廣告(多仔婆 2010)
http://adtalk-hk.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09.html
2009 年 3 月 9 日匯豐驚見 33 元胡孟青直播室落淚 (1: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dc3cxWDFm4&feature=related
劉德華:<我恨我痴心> (演唱會現場版)(4:0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o3VTexNig&p=6F04F5A489C8D4CB&playnext=1&index=2
鄭中基:<無賴>KTV (4:4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gAa5XarbM&p=ADEDFFEF824D5052&playnext=1&index=86
17/09/2010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宓多里
繼弗吉尼亞之後,又一傑作。
古典樂迷一定認得相中人,她是美籍日裔小提琴家,中文名字向來是美島莉 (Midori Goto, 1971-)。這個譯名簡單直接,一望而知是大和撫子。另一個譯名是五島綠,請參考 Chris 的留言。至於「宓多里」這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譯名,來自香港管弦樂團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HKPO) 2010/2011 樂季的節目表,亦見於港鐵內的燈箱海報。
節目表內沒有翻譯公司的名字,不知是誰人手筆,也許跟較早前熱爆網絡的 Albert Yip(牛栢葉)事件一樣,有人為了省錢,把翻譯工作交給內地生代勞。又或者有人自作聰明,錯誤地以為,這個名字,更加適合那些即將乘坐高鐵移居香港西九文化區豪宅的國產暴發戶的口味。香港人向來以客為尊,既然溫州幫狂掃西九豪宅(據說他們喜歡鐵路沿線的物業),「宓多里」說不定是溫州話。
幸好,替宮崎駿 (Hayao Miyazaki) 電影配樂的久石讓 (Joe Hisaishi) 依然是久石讓,否則香港樂迷以及日本僑民將會錯過一場由他親自指揮的音樂會。不過,同樣是東洋音樂人,男的一個幸保不失,女的一個慘遭蹂躪,又算不算性別歧視?還是因為負責翻譯的內地生瘋狂地愛上 AV 女優(蒼井空老師?),看見日本女人就忍不住要上下其手?抑或是名氣歧視,看誰的粉絲多?
(謝謝網友文昌提供資料:「宓多里」這個新譯名,原來是她聽了一位中國朋友的意見之後,所改的正式中文名字,請參考他的留言。)
令人感嘆的,還有裡面的音樂家留言。演奏日本太鼓的林英哲,用清楚的繁體漢字寫下「大感謝,香港管弦樂團」,而且是由右至左、上而下的傳統中文排列方法(老一輩的日本流行歌手西城秀樹寫漢字也是這樣的)。字如其人,林英哲的字體和他的音樂一樣充滿力量。旁邊有一段內地作曲家郭文景的留言,字體潦草,軟弱無力,左至右橫排。相比之下,高下立見。人家替我們保存了中國文化,我們卻把美島莉拿來出氣,算不算恩將仇報?還是要學大陸憤青一樣,動不動就把八年抗戰、國仇家恨、東海油田也算進去?
中日情仇,太複雜了。香港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兼指揮迪華特 (Edo de Waart) 是外國人(荷蘭人),不懂這些。他不懂中文,無法為宣傳刊物的文字質素把關,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迪華特也知道香港是個污煙瘴氣、污染嚴重的地方,2007 年他接本地英文報章<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訪問,表示會把太太和兩個孩子遷離香港,搬到美國的威斯康辛州(太太的娘家),原因是香港的空氣質素實在太差,他自2004 年起出掌樂團,居港不過三年,四歲的孩子已經患上哮喘。迪華特不知道的,是香港還有另一種更厲害的污染,令他領導的樂團在不知不覺間降格。
至於樂團的贊助商老牌英資洋行太古(Swire),就應該無乜所謂,因為習慣成自然。話說當年鴉片戰爭結束,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第一代的洋行大班 (Tai Pan) 初到遠東 (Far East),看見農曆年間家家戶戶門口貼著「大吉」揮春,憑常識猜中是好名字,於是抄寫下來,準備用作公司的中文名字。鬼佬寫中文,自然鬼劃符,結果「大吉」變「太古」,到發現錯誤已經太遲,公司名字已經家傳戶曉,唯有將錯就錯,隻眼開隻眼閉。本質上跟太平館名菜「瑞士雞翼」(Swiss Wings) 一樣,都是一個 Lost in Translation 的故事。
小圖:美島莉 (Midori Goto, 1971-)
(照片來源:Amazon.com)
YouTube 精選:
Midori Plays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 First Movement (1/2) (11: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3yfC22pUkY
久石讓指揮<天空之城> (6:44)(小號:Timothy Morris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Kx_abMNCeI&feature=related
林英哲演奏日本太鼓 (2:4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4pVMjnH_Y&feature=related
延伸閱讀:
香港管弦樂團
http://www.hkpo.com/tch/home/index.jsp
維基百科:大和撫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5%92%8C%E6%92%AB%E5%AD%90
Yahoo News: 轉貼:
牛栢葉譯 Albert Yip 菜單失禮人
九成亂來港酒家歸咎內地生操刀
(原載:明報 2010 年 3 月 20 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19/4/h3ky.html
Edo de Waart, Music Director of Hong Kong Philharmonic,
Moves Family From City Due to Pollution (04 May 2007)
http://www.playbillarts.com/news/article/6434.html
維基百科(繁體中文):太古集團 (Swire Group)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4%AA%E5%8F%A4%E9%9B%86%E5%9C%98
維基百科(繁體中文):太平館 (Tai Ping Koon Restaurant)
http://zh.wikipedia.org/zh/%E5%A4%AA%E5%B9%B3%E9%A4%A8%E9%A4%90%E5%BB%B3
10/09/2010
回覆 Chris (11/09/2010):多謝指教。
回覆文昌(13/09/2010):
謝謝你的資料,女人容易信錯人,唉。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悲情城市
過去兩個星期,香港成為悲情城市。
中國人的宿命,是不管你跑得多遠,拿甚麼護照,永遠受制於一個或者多個貪污腐敗的政權,也永遠死得不明不白,然後不停地開追悼會,開完繼續死人。如果把歷史上所有冤死的中國人都排列起來,人龍應該比萬里長城更長。
追悼會缺不了哀樂。要傳達中國人的悲哀,沒有一件樂器比得上胡琴。北宋學者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卷五)中描寫胡琴的詩句:「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
張愛玲(1920-1995)形容胡琴的音色:「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塞上的風,尖叫著爲虛空所追趕,無處可停留。」(<傳奇>再版序)
雁行折翼,家書無從寄。魂兮歸來,哀樂催淚下。
願亡者安息,傷者早日康復。
小圖: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1989)的原聲大碟封面
YouTube 精選:
電影<悲情城市>配樂(二胡和鋼琴)
(作曲:SENS/二胡:賈鵬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6zkabBjw5c
賈鵬芳是旅居日本的中國二胡演奏家。
Jia Peng Fang - Kazeno Komori Uta(風の子守唄)
(作曲:服部克久/二胡:賈鵬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1CZ0z0RyZ4
這是廣東歌<地久天長>的原裝版,日本作曲家寫的旋律,往往極富東方韻味,更勝華人作曲家。
呂方:<地久天長>(1991)
(作曲:服部克久/填詞:潘偉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fIsHqD2t9k&feature=related
作曲應該是服部克久,而非姜育恆。記憶中是電視劇的主題曲,劇名忘了,若有電視迷記得,請留言。畫面是華東水災 (1991)。
<江河水>(二胡:閔惠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SXG8glkFBM
原是東北民間吹管樂,本是古代軍樂,於慶功或者出征時演奏,後來慢慢演變成同聲一哭的送殯哀樂。六十年代初由黃海懷 (1935-1967) 改編,成為今日經常聽到的三段曲式結構的二胡曲(揚琴伴奏),曾用於革命音樂劇<東方紅>(第一幕<苦難歲月>的第一首樂曲)。八九年後,成為每年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六四燭光晚會默哀時所用的哀樂。港產片<新不了情>(1993)中,馮寶寶 (1954-) 飾演女主角袁詠儀的母親,一邊在廟街賣唱,一邊記掛女兒的病情。片中馮寶寶唱出填上粵語歌詞的版本,她憑本片奪得最佳女配角。
延伸閱讀:
百度百科:沈括<夢溪筆談>
http://baike.baidu.com/view/38192.htm
香港中樂團:中國樂器介紹:拉弦樂器
http://www.hkco.org/old/big5/learning_1_tc.asp
百度百科:賈鵬芳 (1958-)
http://baike.baidu.com/view/40832.htm
百度百科:黃海懷 (1935-1967)
http://baike.baidu.com/view/68023.htm
百度百科:閔惠芬 (1945-)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10.htm
百度百科:<江河水>
http://baike.baidu.com/view/90527.htm
維基百科:電影<新不了情>(1993)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6%96%B0%E4%B8%8D%E4%BA%86%E6%83%85_(%E9%9B%BB%E5%BD%B1)
03/09/2010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民歌新編
前言
不少聲樂家以及流行歌手,都喜歡改編中國民歌,打著「民歌新編」的口號吸引樂迷。內地的刀郎、騰格爾、宋祖英,台灣的蔡琴,香港的莫文蔚,在內地發行專輯的時候,都曾經這樣做。
「民歌新編」的好處是旋律家傳戶曉,適合K房大合唱。民歌沒有版權,可以節省版稅。漢族民歌以外,尚有五十幾個少數民族可供選擇,絕對是取之不竭的寶藏。壞處是民歌表面簡單,其實渾然天成,牽一髮而動全身,改編的難度甚高,萬一改編失敗,會被懷舊樂迷罵個半死。又或者珠玉在前,相比之下,顯得新不如舊。情況就好比著名的話劇或者電影導演改編傳統的戲曲故事(例如:<趙氏孤兒>),搞不好,隨時成為老祖宗的陪葬品。
以下節錄黃友棣(1912-2010)的文章<民歌新編>,收錄於<音樂創作散記>。他從樂理的角度,談到改編中國民歌的方法。1966 年,香港幸運樂譜服務社曾經為黃友棣印行「民歌新編」,當中包括七首由他改編的中國民歌:<讀書郎>、<繡荷包>、<罵玉郎>、<蘇武牧羊>、<紅綵妹妹>、<跑馬溜溜的山上>以及<在那遙遠的地方>。轉載的部份,標點符號用法跟原文。
書中列出黃友棣的出生年份是 1912,香港電台第四台(官辦的古典音樂電台)出版的刊物<美樂集>也是用 1912。部份中文媒體(包括維基百科以及部份華文報章)卻用 1911(與辛亥革命同年),誰對誰錯,有待考證。
這本<音樂創作散記>於 1974 年出版,海外華人社會的大學音樂系也許有收藏,市面上則早已絕版多時。黃友棣死前九年預立遺囑,說明開放版權:「自逝世之日起,全部音樂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印行、演唱、演奏、製片、錄音、錄影、用為背景音樂;皆可出售,全無限制。」有此胸襟,應該不介意晚輩轉載他的文章。各位喜歡音樂的網友如果轉貼下文,請尊重前輩,註明出處。
手頭上的這一本<音樂創作散記>,多年前購自香港一間親國民黨的書店(位於九龍佐敦北海街的集成圖書)。這家店專門售賣國民黨那邊的書報刊物(例如:<良友>、<人物傳記>),一九四九年前後的都有,裡面有豐富的人物掌故,蔣家父子和宋家三姊妹固然少不了,還有掌管地下世界秩序的杜月笙、戴笠、陳立夫、陳果夫。學術著作,有胡適、傅斯年、錢穆、唐君毅。嚴肅文學,有徐速、徐訏、林海音、白先勇、陳若曦、陳映真、黃春明、林懷民(對!<雲門舞集>的創辦人,跳舞之前寫過小說)。流行文化,有瓊瑤、三毛。心靈雞湯,有杏林子、張曉風。離經叛道,有張愛玲、胡蘭成。
那是白先勇小說集<台北人>所描寫的世界,喜歡研究民國史的人,走進這家店肯定會樂透。回歸之後,國民黨在香港的組織紛紛收縮規模,又或者轉趨低調。也許資金不足,幾年前書店結業了,現址變成一間人民幣找換店,店名大中華。香港是商業社會,有錢的話事。國共勢力的此消彼長,一目了然。
題目:民歌新編
作者:黃友棣(1912-2010)
書名:音樂創作散記(206 - 216 頁)
出版: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1974) 一月初版
中國民歌的曲調,秀麗絕倫,人人愛聽愛唱;實在是音樂的寶藏。對於經常被人唱奏的幾首民歌,我很不滿意於他們的和聲處理與編曲技術。將一首民歌的曲調,略加和聲,反覆數次,一成不變地唱奏;實在太過單調。這是「吃榖種」的行徑,屬於懶惰習慣。「榖種」並非不可以用作食糧;只是,如此做去,未免過於浪費。「榖種」是優秀的種子,必須加以繁殖,改良,發揚光大。
有人認為民歌的原有歌詞與曲譜,絕對不應更改;這才算是真實。他們慣於引用盧梭的名言:「自然都是完美的,一經人手就被弄糟了。」這句話,說來有理。但我們必須明白:民歌的詞與曲,本來也是有人創作出來;只是不斷地被後人修改。歌曲之中,每有不順口,不順耳之處,唱者就立刻把它刪改。保持原狀是好的;但我們還有一句更好的名言:「玉不琢,不成器。」當然我們不應把美玉亂磨亂琢;但藝術性的琢磨,殆不可少。
我們可以讀蘇軾的「陌上花」序文:「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婉轉,聽之淒然。而其詞鄙野,為易之云。」(見「藝術新歌」「陌上花」的註釋)。這是詩人不滿意民歌的鄙野,故加以修訂。所有民歌詞句裡的佳作,不見得全是鄉村野老的原作;例如這些山歌詞句:「東邊太陽西邊雨,說是無晴卻又晴」;「買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無人知。因為分梨要親切,誰知親切轉分離。」;實在是著名詩人的手筆。
許多流傳各地的民歌,曲調與歌詞,都已經被無數人所修訂過。因地區不同,語調不同,唱者嗜好不同,乃使同一首民歌,有了很大的差別。誰真誰假,乃屬次要;聽者歡喜與否,才是重要。因為眾人歡喜,這首歌曲就具有該地區民眾喜愛的特質;因此,它就能表現出該地區民眾的特性。
村民在林中斬取樹幹,浮於河上,用為獨木舟;漂流來往,自得其樂。但以獨木舟航行於江河之上,無異抓住民歌浮沉於音樂的海洋中;若要載得更重,去得更遠,非加發展與改良不可。
民歌好比民族的礦藏。保存它,讓它埋在地下,實在可惜。必待多量勤勉的技術人才,長期開採,加以提煉,發揚光大,然後能夠使它成為民族的財富。
在未談到「民歌詞句需要淨化」,我必須先從民歌樂曲本身,設計編訂的方法。
民歌樂曲需要整理 —— 要民歌的現代化(並不是西洋化),必須替民歌尋求適當的和聲方法。若只用西洋的和聲方法,無論是古典樂派的大小調和聲或現代十二音列的不協和弦,都可能造成衣不稱身的感覺。經過分析研究,我認識了中國民歌的音階,並不限於大小音階,而是各種調式。替民歌編作伴奏,該用中國的調式和聲為基礎,加入中國音樂的慣用語,並充實之以現代的不協和弦。因此,我該選些民歌曲調,加以編訂,以作實例。
民歌結構需要開展 —— 編訂民歌,除了要找尋適當的和聲方法之外,還須將民歌的結構,加以擴張。同樣曲調,同樣伴奏,唱出多段歌詞的反覆格式(Strophic Form),實在過於單調,不宜再用了。
然則應該如何擴展起來?我的設計是:
(一)民歌曲調的節奏,常是很單純。可以在低音部作一個對位曲調;將此對位曲調,盡量變化節奏趣味。如此,在整個樂曲說來,節奏變化就可以豐富起來。(見「紅綵妹妹」、「繡荷包」。)
(二)在民歌的曲調裡,選出片段,用於伴奏之中,使與歌曲互相呼應。(見「跑馬溜溜的山上」、「蘇武牧羊」。)
(三)在民歌詞句裡選出重要的短句,將其曲調的音型,加以開展,變化出現,以描繪出詞句所說的情景。(見「罵玉郎」、「繡荷包」。)
(四)給伴奏者以炫燿才能的機會。在獨唱者唱完第一段歌詞之時,把民歌交給鋼琴獨奏,(最好是移了調,使有了不同的高度);獨唱者則把第二段歌詞,用對位曲調唱出。如此,唱者,奏者,可以輪替當家。(見「紅綵妹妹」、「讀書郎」、「跑馬溜溜的山上」。)
(五)將主題變化出現,或倍增時值,或倍減時值,或逆讀,或倒置。這個變化的主題,用於伴奏裡;獨唱者則唱出它的對位曲調。(見「在那遙遠的地方」、「繡荷包」。)
關於主題變化出現,「倒置」只是其中的一種,我們切勿以為這個方法是絕對有用。有時,一首歌曲的曲調倒置,唱奏出來,全無意義,非旦不悅耳,而且笑話連篇。正如中國的回文詩,必須經過作者的深思熟慮,妥為安排,然後見其巧妙。例如蘇軾的回文詩句:「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非常巧妙。倘以為每句詩都能倒讀,就大錯特錯了!
小圖:黃友棣(1912-2010)
(照片來源 http://rimh.ncfta.gov.tw/rimhnew/npublish_files%5Cs6.JPG)
YouTube 精選: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黃友棣<杜鵑花>(194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K_BiomeIQ
黃友棣的代表作,寫於抗戰時期。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遺忘> (曲:黃友棣/詞:鍾梅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2814IcWHag&feature=related
這是黃友棣寫於七十年代的作品,歌詞背後是一個苦戀的故事。<龍的傳人>的原唱者李建復曾經灌錄此曲,收錄於<夸父追日>(1984) 專輯。李建復是王力宏的表叔,後者曾經翻唱<龍的傳人>。
台灣民視新聞:黃友棣病逝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7ZNjfklsDs&NR=1
黃霑/張偉文/許冠傑:<滄海一聲笑>(曲/詞:黃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OdkgAIJBWU
黃友棣相信「大樂必易」(好的音樂必定容易),啟發黃霑(1941-2004)採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寫成這首家傳戶曉的電影歌曲,是徐克電影<笑傲江湖>(1990)的插曲。美中不足的是,原著中的琴蕭合奏變成琴笛合奏,這是港產古裝片常犯的錯誤,徐克亦不能倖免。老一輩廣東人叫笛子做「橫蕭」,因此令許多人誤以為是「橫蕭直笛」,正確答案應該是「直蕭橫笛」。
延伸閱讀:
集成圖書公司
http://cafe_silencio.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84002
這位博客說:「集成的書很多沒有公元紀年。」說得對,裡面的書,出版年份永遠是民國 XX 年,不知道辛亥革命正確年份、算術差的香港孩子,會一頭霧水。
轉載:中國新聞網:音樂大師黃友棣在台辭世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07/05/content_2550824.htm
維基百科:黃友棣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B%83%E5%8F%8B%E6%A3%A3
黃友棣音樂數位博物館
http://mim.khcc.gov.tw/hyl/1_1index.asp
維基百科:新亞書院 (內有完整的校歌歌詞)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6%B0%E4%BA%9E%E6%9B%B8%E9%99%A2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歌,是黃友棣的作品。這是一首我應該會唱但偏偏不會唱的歌,錢穆寫的歌詞永遠只記得兩句(手空空,無一物)。當年雙週會必唱,我的出席率僅僅合格,每次起立唱校歌,都是咪嘴假唱。到最後一個學期,計過數,就算不合格,也可畢業,索性缺席。我是壞學生,新儒家的教誨,有如水過鴨背。
21/08/2010
2010年8月7日星期六
月光光
(警告:本文內容包含成人情節,屬於家長指引級別。)
是日立秋,中秋將至,送上月餅音樂。當中有舊曲新詞,也有新曲舊詞。
講起舊曲新詞,我曾經聽一個壞男人唱色情版<月光光>。慈母變鹹濕佬,蝦仔變蝦女,副歌變呻吟。經典童謠慘變<十八摸>,真係無陰功(粵語:可憐、可歎)。主唱者是股票經紀,地點是錢莊盤房 (Dealing Room) 。中秋前夕,交投淡靜,他唱給電話中的客戶聽。這位大哥以創意粗口聞名中環,後來由於涉及金融罪案,被捕入獄,現正服刑。以他的粗口水平,應該很容易融入獄中的社群。
粵語月光(月亮)或者「八月十五」可以解作乳房或者屁股,視乎情況而定。盤房大哥是爛滾男,見識過很多乳房。如今眼前的,卻是一排排不乾不淨的麻甩佬屁股(據說監獄的洗澡時間短得要命)。有人說,坐牢切勿拾肥皂。這個道理,他一定懂。手忙腳亂之際,記得保護後庭。
YouTube 精選:
呂紅:<平湖秋月>(五十年代錄音)
(曲:呂文成,1898-1981/詞:蔡聲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dubLT37M4&feature=watch_response
呂紅是作曲家呂文成的女兒,<平湖秋月>是他的代表作。
麗莎:<平湖秋月>(七十年代錄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WcCoAiAHfg&feature=related
擅唱粵樂小調的前輩歌手,她的歌適合愛跳茶舞的老人家。
張德蘭:<覓知音>(1985)
(調寄:<平湖秋月>/詞:鄧偉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f-pG_FfFuw&feature=related
歌詞與麗莎的版本相同,分別在編曲手法。
謝雪心:<游龍戲鳳>(調寄:<平湖秋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OHqTQ84ee0
「甜甜甜,乜你叫鳳姐咩確係甜。」太皇太后 Show Quali,平喉子喉一個人唱晒,加埋關目做手,功架十足,果然是任白傳人。
李寶瑩:<月光光>(197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w-FMVcVUVo
李寶瑩有「小芳艷芬」之稱,是家英哥(羅家英)的前女友。家中的粵劇顧問說,時間是七十年代,當時兩人是舞台拍檔。網上的資料說,李寶瑩於九十年代初嫁人,之後淡出舞台,長居澳門。
Beyond 黃家駒:Rock 版<月光光>(199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gTaSWZ3ga8
開頭的女聲是和音小姐,這個版本曾收錄於 Beyond 的專輯,黃家駒 (1962-1993) 的聲音令人懷念。最可悲的,是他對香港樂壇的評論依然正確。
香港中樂團:<彩雲追月>(曲:任光,1900-194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iiliHVZQWE
麗莎:<彩雲追月>(七十年代錄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u9-8oI4Co4&feature=related
非常之有茶舞 Feel,跳老舞,抗衰老,Yeah!
葉倩文:<紅塵>(調寄:<彩雲追月>/詞:潘偉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yOCwyoEOhc
中國中央民族樂團:<花好月圓>
(作曲:黃貽均,1915-/編曲:彭修文,1931-199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3MVbKp7xEI&feature=related
香港中樂團常用的安哥曲。
周璇:<月圓花好>(四十年代錄音)
(曲:嚴華/詞:范煙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7dZS74GlE&feature=related
作曲的嚴華是周璇的首任丈夫。
鄧麗君:<但願人長久>(曲:梁宏志/詞:蘇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xcxCv06tXk&feature=related
中國文學必讀,背歌詞應該易過背書。救災義演必唱,唱完繼續死人。
王菲:<但願人長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IdDASnirbY&feature=related
延伸閱讀:
黃志華:<呂文成與香港粵語流行曲>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php?id=344849
維基百科:呂文成(1898-1981)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1%82%E6%96%87%E6%88%90
百度百科:李寶瑩
http://baike.baidu.com/view/450932.htm
百度百科:革命音樂家任光 (1900-1941)
http://baike.baidu.com/view/68075.htm
維基百科:周璇 (1918-1957)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1%A8%E7%92%87
維基百科:梁宏志 (1957-2004)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2%81%E5%BC%98%E5%BF%97
維基百科:<十八摸>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5%85%AB%E6%91%B8
彭浩翔:<坐牢切勿拾肥皂>
http://www.yesasia.com/global/%E5%9D%90%E7%89%A2%E5%88%87%E5%8B%BF%E6%8B%BE%E8%82%A5%E7%9A%82/1022715298-0-0-0-zh_TW/info.html
GOD 「八月十五」月餅(屁股造型)
http://www.god.com.hk/mooncake2.php
插畫來源:http://img10.3lian.com/newpic/05/19/10.jpg
07/08/2010
2010年8月1日星期日
離岸中心 (六)
隨著中港兩地的金融監管機構於七月底簽署修訂版的<人民幣清算協議>,香港的人民幣銀行同業拆借市場漸趨活躍,再加上新例容許企業和個人透過銀行的人民幣戶口進行跨行的轉賬和調撥(個人戶口依然有每人每日兩萬元人民幣的兌換上限),各大銀行以及金融機構紛紛推出各種人民幣理財產品,其中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是人民幣壽險保單(其實是變相的人民幣定期存款)。
理論上,凡是可供巨額資金停泊的投資產品,包括股票、房地產、私人信託、珠寶首飾以及古董文物,都可以成為不法之徒清洗黑錢的工具。人壽保單亦不例外,根據內地出版的<反洗錢知識手冊>,具體操作如下(按:括號內的字為筆者所加):
「洗錢者有的以投保書的方式通過壽險保單以隱瞞資金來源,有的購買高額保險,然後經過保險公司修改保險條款,再用折扣的方式低價贖回(按:由保險公司贖回保單 ? 還是由投保人取消保單 ?),中間差價便是利用保險公司洗淨的錢 (按:還是由保險公司收取的手續費 ?);有的洗錢者選中一家保險經紀公司,先將贓款交給保險經紀人,向保險經紀購買大量的養老保險然後解除保險,並領回保險公司退款,保險公司退款的支票或匯票到指定的賬號後,黑錢就被洗淨。
可以看出洗錢者在利用保險公司洗錢時,時常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一是選擇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二是選擇一家保險中介公司或保險經紀人,三是解除保險合同,退回部份投保金,或由中介公司或保險經紀人,解除保險合同,退回部份投保金額。值得一提的是國際保險業務和再保險業務的出現,職業保險經紀公司和經紀人的出現使得保險業不但成為洗黑錢的重點行業,而且加大了反洗錢工作的難度。」<反洗錢知識手冊>,31-32 頁。
另一個相關的問題,是香港的保險行業品流複雜,向來投訴多多。近年不少保險公司都喜歡聘請新移民為保險經紀,他們利用本身的人脈關係,向內地的親友和客戶(非法地)出售各種(以港幣或者美元報價的)保單以及投資產品,而保險公司則隻眼開隻眼閉,總之交到數就算。而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之間,未必存在著正式的僱佣關係,可以是假自僱(藉此逃避強積金供款),又或者是新移民用錢向保險公司購買得體的銜頭(「區域保險總監」據說只需要一千至一萬港元),好向同鄉親友炫燿,以及有助於推銷各種投資理財產品。
新移民保險經紀跟國產暴發戶同聲同氣,明白富貴(保)險中求的道理。人民幣壽險保單面世之後,他們應該會有一番作為。由於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之間,未必存在著正式的僱佣關係,萬一保單或者投資產品出現問題,客戶的權益未必得到充份的保障。到時候,恐怕會重演新移民導遊阿珍辱罵內地團友事件 —— (假自僱)的大陸人欺負大陸人,然後一把眼淚地聲稱自己也是被人欺負。事件發生於香港,經過內地傳媒的廣泛報導之後,嚴重損害香港作為 XX 中心的聲譽。
前車可鑑,2008 年年底發生的雷曼兄弟迷你債券事件,有不敢亮相的國產暴發戶中招,派人(頭)來港追討賠償(不知有沒有追殺相關的銀行職員)。鏡頭前,他們是這樣說的(普通話):「香港不是國際金融中心嗎 ? 怎麼會容許騙人的投資產品公開發售呢 ? 特區政府怎麼搞的 ? 金融管理局的任志剛在那裡 ? 」人民幣壽險保單推出之後,是否會有同類事件發生(內地客戶被複雜的結構性投資產品所騙),又或者成為國產暴發戶清洗黑錢的工具,且拭目以待。套用一句香港網民常用的話:「買定啤酒花生(薯片)等睇戲。」(粵語:睇=看)
特區政府的說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繼續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絕對符合國家的金融安全及戰略考慮。由於要帶動整個市場的運作,離岸和在岸市場自然會優勢互補;在這個進程中,上海和香港就有如飛機的兩個引擎,一起發動,合力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助人民幣走出去。」(節錄以及改寫自香港政府新聞處 2010 年 7 月 21 日發稿)
沒有說出來的,是各種人民幣理財工具的推出,將有助於鞏固香港作為國產暴發戶(中資銀行叫「高端客戶」)洗黑錢中心的地位。這個遊戲,美其名,叫「財富管理」 (Wealth Management) 或者「資產配置」 (Asset Allocation)。內地的說法,應該是「走資派」。
小圖:中國人壽廣告
(照片來源:http://pic1.nipic.com/2008-12-23/2008122382226502_2.jpg)
參考資料:
<反洗錢知識手冊>
作者:孫長華/徐軍/宋作勇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 1 月)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香港繼續拓展離岸人民幣中心
(香港政府新聞處發稿 2010 年 7 月 21 日)
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y/businessandfinance/100721/html/100721tc03001.htm
保險業假自僱求助倍增
(香港文匯報 2010 年 1 月 7 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1/07/HK1001070028.htm
保險公司涉收錢派銜頭
(香港文匯報 2010 年 5 月 10 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5/10/HK1005100034.htm
Yahoo 香港:莊泳保險經紀認虛報住址
(原載:星島日報 2013-02-13)
http://hk.news.yahoo.com/%E8%8E%8A%E6%B3%B3%E4%BF%9D%E9%9A%AA%E7%B6%93%E7%B4%80%E8%AA%8D%E8%99%9B%E5%A0%B1%E4%BD%8F%E5%9D%80-220400711.html
節錄:為中國奧運游泳金牌取得「零的突破」、前國家隊代表莊泳,前年透過相熟經紀購買逾值六百萬元保險,惟因在港無住址證明,經紀為求十萬元佣金「盡快到手」,節省行政程序,私下利用印有自己住址的水費單及銀行月結單,貼上莊泳名字再影印,偽造相關住址證明。保險公司揭發事件報警,經紀獲悉被通緝,遂向警方自首。莊泳雖持香港身分證,但無香港住址,以為被告主動提供自己住址,是用以作為郵寄地址,故未有追問,並在保險申請表上簽署。2011 年 6 月 25 日至 7 月 5 日,被告利用印有炮台山豪廷峰住址的水費單及匯豐銀行月結單,貼上莊的名字影印,並將「住址證明」連同申請表交美聯金融職員再轉交蘇黎世國際人壽。蘇黎世一方發現相關文件有異,向香港保險顧問聯會投訴,案件同年 8 月轉介警方,發現被告於匯豐的聯名戶口,註冊地址實為北角半山雲景台,證明她在月結單上的地址同樣造假。她從家人口中得悉被通緝,去年 2 月到北角警署自首,警誡下承認造假,又透露促成保單後可獲逾十萬元佣金。四十一歲的莊泳生於上海,是九十年代中國泳壇「五朵金花」之一。 1993 年,莊泳退役後,前往香港發展及結婚,曾任節目主持、拍過三部電影,但移民新加坡後不久離婚。 1998 年,莊泳返回上海,與朋友合辦上海鬱金香廣告有限公司,現為上海巿 LED 大屏幕媒體運營商,今年更擬在上證所上巿,現任丈夫為游泳名將沈堅強。
註:<離岸中心>系列第一至五篇,收錄於這個博客 2009 年 1 月的檔案夾內。
Revised 20/02/2013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女主播
有理由相信,大中華地區的女主播,已經成為拜金女子的一個分類。
香港代表,有兩位張小姐。第一位,嫌棄醜男講師月入不過區區數萬元。至於第二位,她的金句是「你愛我就要俾晒份糧我(把薪水全部給我)。」
內地的例子就更多了,不少女主播都是國家領導人、高幹貪官、民企老闆和上市公司高層的老婆或者情婦,上網隨時找到一百幾十個,數量之多,夠出書。香港的書報攤有本<中共高官的情婦們>,裡面有很多女主播。
至於台灣代表,有前主播侯佩岑。她起初是新聞節目的主播,後來轉型成為綜藝節目主持。前男友包括流行歌手周杰倫以及連戰之子連勝文,現任未婚夫是金融才俊,據說還是處女之身。她的八卦新聞多得不得了,有興趣,請上網。
今時今日,女主播跟才女或者女公關一樣,已經變成貶義詞。自我介紹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否則對方會陰陰嘴笑,又或者表面上美言兩句,私底下當你是拜金女子。難怪香港有位已經轉行的前女主播索性改名,以免被後輩連累。
究其原因,是女主播這個行業,越來越似空中小姐,入職的時候必須年輕貌美、口齒伶俐,但是職業生涯非常短暫,頂多幹到三十來歲就要轉行。香港還好一點,可以轉職企業傳訊,做大機構花瓶。外國據說是最遲四十歲就會被辭退,鬼婆老得快,已經像祖母,沒有出路。
有鑑於此,不少漂亮的女孩子,千辛萬苦入行,知道真相之後,唯有邊做邊發展副業(空姐的做法是利用各國的匯率和關稅的差異走水貨),又或者忙於釣金龜,希望盡快上岸。女主播一般會讀書,但是她們所用的策略,本質上跟娛樂圈的拜金女子(也是大學生)無異,都是想趁年輕貌美,盡快利用名氣尋找出路,試圖轉換人生的軌跡。當娛樂圈的壞男人見到你正朝著這個方向走,自然會用嫖客的語氣跟你說話,因為他們都喜歡扮演「試鐘」的「馬伕」(註一),替你進行「在職培訓」。對他們來說,女人只有一種,有沒有讀書,讀那一科,沒有分別。
小圖:插畫來自 www.fotosearch.com
註釋:
(註一)「馬伕」:香港色情行業術語,是指帶妓女出外接客的男人,通常是社團中人(低級的小混混),負責收錢、防止妓女(黑工)逃跑以及進行客戶意見調查,靈感來自每日清晨牽著馬匹圍繞沙圈踱步的香港賽馬會員工。
延伸閱讀:
張寶華博客:<男人不壞,女人不愛?>(April 14, 2010)
http://cheungpowah.blogspot.com/2010_04_01_archive.html
刁民公園:轉載:張慧慈:<愛的承諾>(2007 年初)
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51444
鳳凰衛視女主播曾子墨驚人言論:
「一個不偷不搶的二奶有甚麼錯呢?」
(蘋果日報 2010 年 6 月 29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629&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4184804
棒球場筵開九百席 花蓮市長娶女主播
(蘋果日報 2010 年 7 月 17 日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717&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4249154
維基百科:侯佩岑 (1977-)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E%AF%E4%BD%A9%E5%B2%91
20/07/2010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女人的路
傳統觀點,是女人只有兩條路可走:職業女性或者家庭主婦。
做職業女性,工作辛苦,容易捱殘,而且未必有時間經營愛情婚姻。而就算你嫁得出,又要擔心老公被壞女人搶走。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的話,你會累得不似人形,內分泌失調,經期紊亂甚至停經,難以受孕。懷孕的話,又會被無良僱主借故辭退。不生孩子,會被夫家埋怨。生孩子,又會丟飯碗。生完之後,又缺乏支援。正是:生又死,唔生又死(粵語:唔=不)。
當家庭主婦,你會被稱為黃面婆、屋村師奶。全職主婦往往會被人看輕,因為父權社會的統計制度會抹殺你的貢獻(家務勞動不計入 GDP)。你要長期向老公提供免費的性服務(張愛玲的名言:「婚姻是長期的賣淫。」),但是萬一他不要你,又或者嫌你老、性技巧欠佳(最常見的罪名是拒絕口交),你(和孩子)的生計立即成問題,而且還要忍受八卦親友的閒言閒語。全職主婦還有一個隱憂,就是缺乏退休金。萬一老公和孩子都不成器,你就晚景堪虞。
換言之,這兩條路都很辛苦,只適合刻苦耐勞的好女人。即使如此,也不容易抉擇。話說近年熱心青年教育的前高官馬時亨教授到本地某大學演講,答問環節有女生問他,畢業之後應該追求事業還是婚姻,向來八面玲瓏、走位靈活、口才了得的肥馬不敢正面回答,只說了一番「各有各好」的客套說話,敷衍了事。算他聰明,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男人發明的理論,派不上用場。
第三條路
於是有女孩子選擇第三條路,就是放下道德包袱,懶理別人的目光,做拜金女子,以釣金龜為終生事業。對這種女人來說,結婚與否並不重要,而她們就算結婚,也不過是分身家、向上爬、移民出國又或者驅趕敵人的手段。她們通常會被視為壞女人,一生中有很多段愛情婚姻,男人的名單,一頁紙寫不完。
今時今日,揾工難,工資低,願意走第三條路的女孩子越來越多,但是(真正的)金龜的供應量並沒有大幅增加,結果競爭越來越激烈,新一代的拜金女子越來越沒有儀態,競爭的手段也越來越卑劣。老一輩廣東人的說法,是「打崩頭」(打架打到頭缺了一塊)、「餓狗槍屎」(粵語:屎=糞)。而隨著中國男人對女人的口味「幼齒化」,有意入行者十來歲就要開始準備:跟經理人簽約,轉校、改名、整容、隆胸、受訓(學跳鋼管舞、參考色情雜誌學習擺姿勢),然後揾路入娛樂圈(選美、歌手、演戲、模特兒或者女主播都可以),設法提升名氣和價錢,同時積極尋找買家。
不是每一個女孩子,都清楚知道自己應該走那一條路的。有些是年輕時被拜金母親所操縱和誤導,又或者貪玩和誤交損友,長大之後才知道自己走錯路。有些是三心兩意,不知道應該走那一條路。有些是兜兜轉轉之後走回頭路,但是為時已晚。也有人是受過挫折和打擊之後,才找到自己的方向。
她的故事
若干年前,我有位女同事,外表乖巧,屬於漂亮 OL (Office Lady),外出工作時被城中名人性騷擾。那位金融才俊在自己的辦公室內,用輕佻的語氣對她說:「你今晚陪我呀,我話你知(我告訴你)。」當時房內尚有第三者,是一位同行的男同事,他的反應是:盯著女同事的臉,心思飛轉,思量是否應該扮演護花使者,立即喝止壞男人,然後保護她離開。在兩個男人的注視下,女同事的臉紅了,表情尷尬,硬生生地扯開話題,然後繼續談下去。回到公司之後,絕口不提。這個故事,是那位男同事告訴我的,他是好男人,不屑壞男人所為。
漂亮女同事後來辭工去外國進修,回來之後據說轉了行。若干年後,我在時裝店內碰見她,身旁有個貌似詹培忠、論年齡可以做她父親的男人。他們之間似乎有某種默契,一踏入店內,她就專心看衣服,男人則迅速站過一旁講電話。我不想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趁她尚未發現,轉身從另一個門口離開。
類似的事情,我遇過不止一次。香港地方小,容易碰見熟人。如果對方尚未發現,我會立即轉身走。如果對方已經看見我,我會遠距離地點點頭,然後微笑揮手作別。無論對方是否已經看見我,我都會保守秘密,守口如瓶,絕不會做二五仔(港式粵語:無間道)。行走江湖,我絕不介入同事的感情生活,男與女,攣與直,已婚未婚,一視同仁。
對於這位漂亮女同事的抉擇,我不敢說她錯。如果你是她,一而再,再而三有男人問價,你會不會答應?不要以為這是娛樂記者的八卦問題,不少女人心底裡都渴望尋找一個可以養得起她的男人。不少阿媽,也是這樣教女的。
許多長得不錯的女孩子都是這樣的:起初想老老實實當個打工女郎,然後發覺工作辛苦,金錢回報低,又經常遇上性騷擾,終於把心一橫,與其讓男人免費佔便宜,倒不如明碼實價,明買明賣,從此頭也不回,昂然走上第三條路。反正到頭來,誰嫖了誰,還說不準呢。有了這份覺悟,她有可能變成<紅樓夢>烈女尤三姐,又或者是舉報貪官的二奶,亦可以是包養小白臉的三奶。
機會成本
借用經濟學的概念,由於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越來越低,於是變得容易抉擇,因為女孩子所放棄的,不過是一份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的牛工(英文叫 McJob)。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女孩子選擇走上第三條路。
今時今日,許多服務行業的工作環境,本質上跟血汗工廠 (Sweat Shop) 無異(例如:長期要求年青會計師無償加班的四大會計師行、要求前線醫生連續幾日通宵工作的公營醫院),都是把人變成螺絲釘的大機器。如果螺絲釘起來反抗,大機器會稍為收斂一下。等到會反抗的螺絲釘離職,由更廉宜更服從的新血所取代,一切又會故態復萌,直至下一次的火山爆發為止。會讀書的女狀元考進這樣的公司打工,很快就會花殘粉退,然後嫁杏無期。
不會讀書又或者出身稍差的,日子更不好過。如果你是富士康的工廠女工,每日過著非人生活,快要發瘋跳樓,然後某日有男人看上你,答應助你脫離人間地獄,條件是你要做他的二奶三奶,你敢說你不會立即點頭?在笑貧不笑娼的華人社會,至少女孩子可以脫貧,過稍為舒適的生活。她的父母,也會隻眼開隻眼閉,笑著接收鈔票和房子,而她的弟弟,更可以到外國升讀大學。連外國傳媒都懂得,中國有所謂的「情婦經濟」 (Mistress Economics):一人當情婦,全家脫貧。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戰後的日本和南韓,今日的越南和柬埔寨,也同樣經歷過,只不過經濟起飛之後,男人把女人的功勞一筆抹殺,當沒有發生過。歷史,向來是 His Story。
空談道德
每個女人都有她的生存之道,如何抉擇,要視乎她的條件、客觀環境以及財政需要。漠視中國女人的實際生存環境,空談道德,是沒有意義的。今時今日,大中華地區的拜金女子數量激增,跟社會風氣、政治經濟、貧富差距、職場轉變以及人口結構都有莫大的關係。脫離了社會脈絡,避談年輕人的出路問題,簡單地叫女孩子愛惜身體,不要去援交,不要做o靚模(港式粵語:少女模特兒),不要當二奶或者狐狸精,好好讀書,然後嫁人,相夫教子,以貞節牌坊為人生目標,真是談何容易。說這種話的人,不知道女人的難處。
不要以為提升道德水平、進行品格教育就可以解決問題,那是儒家思想的老路,五千年來從未成功過。當大中華地區的女碩士、女博士、女律師、女會計、女教師和女主播紛紛走上第三條路,當十來歲的女孩子開始讀<二十來歲搞定女人的一生>、<如何經營女人的人脈>,同時開始整容塑身,事情就絕非個人道德水平低落那麼簡單了。
小圖:狄娜的自傳<電影 ── 我的荒謬>
(照片來源:蘋果日報)
延伸閱讀:
Wikipedia: Sweat Shop
http://en.wikipedia.org/wiki/Sweat_shop
Wikipedia: McJob
http://en.wikipedia.org/wiki/McJob
香港討論區:會計界:轉貼:<會計界 Big 4 非人生活>
(原載: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月刊 2010 年 1 月號)
http://www1.discuss.com.hk/archiver/?tid-11789771.html
數豆哀歌,有意入行者,不分男女,萬勿錯過。
香港立法會網頁:詹培忠議員
http://www.legco.gov.hk/general/chinese/members/yr08-12/cpc.htm
維基百科:詹培忠 (1946-)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8%A9%B9%E5%9F%B9%E5%BF%A0
百度百科:<紅樓夢>:尤三姐
http://baike.baidu.com/view/358696.htm
一個會嫖男人的烈女,最後自殺收場。
黑白默片<再會吧,上海!>(1934)
阮玲玉(1910-1935)飾演的女主角本是小學教師,到上海投靠姑母,被豪宅住客姦污,離開之後為生活所迫當舞女,情節令人想起張愛玲的<第一爐香>。(資料來源:香港電影資料館)
張愛玲 (1920-1995):<連環套> (1944)
http://www.millionbook.net/mj/z/zhangailing/000/011.htm
以香港為背景的故事,祖師婆婆非常不滿意的作品,被她腰斬。女主角(霓喜)是廣東人的養女,先後跟不同種族的男人(包括印度人和英國人)同居,誕下混血孩子,但是從未正式結婚。人物原型是張愛玲在香港求學期間,透過炎櫻認識的一個廣東女人,請參考收錄於<張看>的<自序>。
台灣電視劇:<多桑與紅玫瑰>(2003)(主演:劉嘉玲)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400763/
故事從四十年代的台灣開始,寫一個美麗的壞女人與五個男人的故事(多桑是日語父親的台語轉音)。由同名著作改編,作者(陳文玲)的母親年輕時是舞小姐。她追尋母親的足跡,訪問曾經跟她打交道的家族成員和各式人等,用女性的觀點和女兒的角度,寫母親的故事,原著於 2000 年出版。
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蟲 (1928-1989) 六十年代作品:
<人間昆蟲記>
http://www.hcdvd.net/phpBB/viewtopic.php?f=14&t=10260
「人間昆蟲記」寫一個天資聰穎、手段狠辣、出身寒微的美麗女人從不同的男人身上榨取他們的才華,據爲己用。她從女演員開始,不斷轉型。終於,她毀滅了過去貧困生活的痕跡,追名逐利大功告成。曾經有八卦雜誌把林憶蓮對號入座,其實章子怡更入型入格。至於上一代的香港艷星狄娜 (1945-2010),更加是典範。當然,還有神級的江青(1914-1991)。
維基百科:狄娜 (1945-2010)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7%8B%84%E5%A8%9C
維基百科:江青 (1914-1991)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1%9F%E9%9D%92
YouTube 精選:
詹瑞文 : <港媽三千萬賣女實錄> (2:4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RuO4-HeoLc
詹瑞文 : <教你做o靚模 Part 1>(7:4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XL1Ao-m1M&feature=related
10/07/2010
回覆 12/08/2010 的留言 :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便可。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借你人頭一用
電視劇中,飾演康熙的陳道明神色凝重,在大牢內跟披枷戴鎖的老臣子說:「朕要借你人頭一用。」意思是:「朕知你是冤枉的,但是為了顧全大局,今次要你死,朕會照顧你的兒孫。」忠臣含淚點頭,煽情配樂響起。
皇帝要臣子吃死貓,是常見的事。至於皇帝的承諾是否能夠兌現,就要看他的權力基礎是否穩固。萬一皇帝連自己的江山和頭顱都保不住,你就白白犧牲了。說穿了,是賭博。押上的,是人頭。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隋煬帝 (楊廣,569-618) 好大喜功,開鑿運河,三征高麗,御駕親征,勞民傷財,種下禍根。晚年預感末日將至,常攬鏡自照,對蕭皇后說:「好頭頸(顱),誰斬之!」
這位亡國之君最後於江都被叛軍宇文化及所弒,是用綢巾縊死(即是被勒死)的,死時年僅半百。小時候讀的中史教科書,充滿四字成語和道德判斷。如今看來,他至少享受過,不枉此生。能夠預知自己的下場,這個人,應該有點悟性。
「快樂時,要快樂,等到落幕人盡寥落。醉下來,休醒覺,美夢如酒醉了後更寂寞。快樂時,要快樂,等到落幕人盡寥落。醉下來,休醒覺,美麗回憶失去便難尋獲。你今天,當主角,何妨忘掉醉中的承諾。」
(1980 年麗的電視劇<浮生六劫>插曲<戲劇人生>)
圖左是羅兆輝(照片來源:三週刊),圖右是秦善文(照片來源:明報)。兩位都是香港地產界的著名人頭,萬一你不知道他們的故事,請上網。請找出十個不同之處,為免招惹法律風險,請善用修辭技巧(例如:比喻、相關、諧音)。你知啦,人哋啲大老細玩開沙蟹、百家樂,一賠一百。我哋啲小市民玩唔起,唯有玩婆仔雞糊、十五二十,開心吓。
YouTube 精選:
葉振棠:<戲劇人生>(曲:黎小田/詞:盧國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uhhCkB1SLs&feature=related
這部電視劇<浮生六劫>寫戰後的香港歷史,策劃的蕭若元是港大歷史系畢業。劇中張國榮的角色叫車穗生,兩位姊姊分別叫京生(魏秋樺)和滬生(馬敏兒),父親是一九四九年南下的上海實業家車月亭(由出身左翼電影公司的演員平凡飾演)。女歌手柳影虹演張國榮的繼母,經常用上海話叫他「毛頭」。男主角是出身邵氏的影星岳華,劇中他是廣東難民,白手興家,曾經風光,但是由於投資失誤,最後一貧如洗,成為露宿者,病死街頭。陳秀雯演他的女兒,跟張國榮有感情線,但是結婚前夕張被大姊夫劉志榮所殺(劇中角色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劇集的主題曲和插曲都是由葉振棠所唱,據說作曲的黎小田認為關正傑的出身太好(關是名校生),唱不出歌中的苦味,於是起用 Band 仔出身、聲線滄桑、擅長假音的葉振棠,結果葉唱得非常出色。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隋煬帝 (569-618)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A%8B%E7%82%80%E5%B8%9D
01/07/2010
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
各位觀眾五條煙
年紀越大,越覺得一切似曾相識。
我是六十後的 Auntie 輩,童年有幸趕上麥理浩 (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1917-2000) 治港的七十年代,直接受惠於他的德政。少女時代是中英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人心浮動但是尚存希望的八十年代,然後是九十年代初的移民潮,九七前資產市場的虛火,九七後的「建華之亂」和一地的雞毛鴨血。目擊過理想主義者殺身成仁,也見識過回歸前後某些人的變臉神功。有這樣的成長背景,就算未練成鐵石心腸,亦早知人心險惡、世道艱難。
如今,輪到可以做我兒女的八十後和九十後見識中國政治的醜陋。短短幾日之內,當權者的陰謀詭計、不擇手段,同謀者、被招安者的自私、恐懼、虛偽、軟弱、優柔寡斷以及功利計算,還有被出賣和犧牲者的憤怒、悲傷和錯愕,一舖過大晒冷(港式粵語:亮出底牌)。絕對是一齣大堆頭、大製作、陣容鼎盛、巨星雲集。更難得的,是每一個角色都有戲,都有完整的故事。論戲劇性和娛樂性,直迫周星馳的「各位觀眾五條煙!」。
所謂的峰迴路轉,不過是故技重施。偉大祖國對付民主派的手法,令我想起讀書時代翻閱過的學術論文,都是美國佬的著作,裡面刻劃的中共官員談判風格,如今活現眼前。以下文字,節錄自 Chinese Political Negotiating Behavior, 1967-1984,作者是有份參與中美建交談判的 Richard H. Solomon。
Opening moves
… They (the Chinese) do not see it as a highly technical process of haggling over details, in which the two sides initially table maximum positions and then move to a point of convergence through incremental compromises.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a relationship, PRC officials will press their counterparts at the outset of a negotiation to accept certain general "principles" (such as those embodied in the Shanghai Communiqué of 1972). Such political ground rules are then used to constrain the interlocutor's bargaining flexibility as the negotiation proceeds and to test the sincerity of his desire to develop and sustain a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Experience shows, however, that when a PRC negotiator wants to reach an accord, he can set aside the emphasis on principles and reach a concrete agreement that may appear to have little relationship to the principles that were seemingly essential early in the negotiation.
End Game
When PRC officials believe that they have tested the limits of their negotiating counterparts' position and that a formal understanding serves their interests, they can move rapidly to conclude an agreement.
They may let a negotiation appear to deadlock to test their interlocutor's patience and firmness, then have a senior leader intervene to cut the knot of the apparent deadlock. Agreements are usually reached at the very last moment of a negotiating encounter--or even just after a deadline has passed. Once Chinese leaders have decided to reach an agreement, their negotiators can be quite flexible in working out concrete arrangements.
Implementation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officials sometimes give the impression that agreements are never quite final. They will seek modifications of understandings when it serves their purposes; and the conclusion of an agreement is the occasion for pressing the counterpart government for new concessions. If they are unable to fully implement an agreement themselves, however, they will ask the counterpart to "understand" their difficulties on the basis of friendship, or they will make excuses that put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ther party.
全文見: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_reports/MR663/index2.html
有「原則」,但是沒有細節。開始的時候,在「原則」問題上兜圈子,消耗對方的精力,有需要的時候卻可以隨時放棄所謂的「原則」(其實是煙幕)。腰斬、推倒、重來,利用死線向對方施壓(以及令對方沒有時間思考),在死線前的最後一刻,由有勢力人士出面解開死結。簽約之後,利用不完整協議所預留的彈性,來操控事情的發展方向以及謀取自己的利益。一旦無法履行協議,就把責任推到對方的身上,然後開動宣傳機器,發動輿論攻勢。凡此種種,都是偉大祖國的常用慣技,曾經令天真的美國人嘗盡苦頭。西方人重視知識的傳遞與累積,於是寫下來,警惕後輩,立此存照。
香港人不讀書,尤其是不讀歷史和政治,於是覺得大開眼界。如今阿爺把對付美國佬的一套,用於對付香港人,亦足以說明我們的份量 —— 多得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香港人來自另一種文化背景,不懂得玩祖國的那一套,到開始懂得一點皮毛的時候,又已經泥足深陷,身不由己了。
換個角度看,又未必是壞事。有些事情,早一點知道,比遲知道好,例如:四十歲以上的人信不過,中國人的政黨靠不住。 Auntie 的上一代,要到中年甚至晚年,被野心家整得死去活來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香港的小朋友三十歲之前就知道了,從此懂得 Take things into their own hands ,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的路。下一個戰場,主管香港事務的祖國官員說得明白,是如何爭取八十後和九十後,令年青人為國家感到自豪。小朋友,看你們了。
照片來源:
http://www.webo.com.cn/campus/upimages/200772548266.jpg
YouTube 精選:
周星馳:<賭聖>(1990) 講數篇(英文字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0s-UbB1xf8&feature=related
鄭少秋:<輪流轉>(曲:顧嘉輝/詞:黃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0mtrzSYn98
延伸閱讀:
以下幾本是研究中共官員談判風格的經典英文著作:
Chinese Political Negotiating Behavior, 1967-1984
R. H. Solomon
http://www.amazon.com/Chinese-Political-Negotiating-Behavior-1967-1984/dp/0833023373/ref=sr_1_6?ie=UTF8&s=books&qid=1277284525&sr=1-6
Chinese Negotiating Style: Commercial Approaches and Cultural Principles
Lucian W. Pye
http://www.amazon.com/Chinese-Negotiating-Style-Commercial-Approaches/dp/0899307248/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77284525&sr=1-1
The Chinese at the Negotiating Tabl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Alfred D. Wilhelm
http://www.amazon.com/Chinese-Negotiating-Table-Style-Characteristics/dp/0894991329/ref=sr_1_4?ie=UTF8&s=books&qid=1277284525&sr=1-4
24/06/2010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地雷、狗屎、界外效應
港式粵語中,「地雷」可以解作行人路上的狗屎。
走路不帶眼的香港人,踩狗屎之後,通常會慘叫一聲,然後用廣式粗言穢語問候佈雷者的娘親以及祖宗十八代。
任由狗屎污染公眾地方,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各國政府都立法規定,狗主必須清理狗糞,否則罰款甚至坐牢。香港也一樣,由食環署執法。
「界外效應」 (Externalities)
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任由狗隻隨處便溺,是一種「界外效應」 (Externalities) 。所謂「界外效應」,是指一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人,但是無須承擔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好處和壞處)。教科書經常引用的例子,是工廠在生產過程中製造的有毒物質污染了河道,直接影響下游居民的健康。做成「界外效應」的原因,可以是資訊不流通(受害人不知道應該追究誰)、產權不清晰(自然環境人所共有但是並不屬於任何個人)、交易成本的差異以及市場失效 (Market Failure) 等等。
換言之,放毒者計過數,認為受害人沒有反擊能力,得罪得起,於是肆無忌憚。萬一放毒者計錯數,受害人有反擊能力(例如:居民提出集體訴訟或者進行大規模的抗爭),又或者客觀環境起變化,官府怯於輿論和選票,為了保障社會整體利益而作出干預(例如:向工廠徵收排污費用或者立法禁止排污),那麼,放毒者隨時會引火自焚、自食其果,英文叫 Backfire(逆火爆炸)。
地雷 vs 狗屎
嚴格來說,地雷和狗屎,是有分別的。
有一定警覺性的正常人,會發現行人路上的狗屎,然後繞道而行。但是地雷往往非常隱閉,不容易被發現,到你發現了,已經死傷無數,血流成河。你的下半生,除了收拾殘局之外,無計可施。天地悠悠,長路漫漫,沒有盡頭。對方徹底摧毀了你的人生,而你只能詛咒佈雷者不得好死。
如果一個人在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把自己種下的燙山芋丟給別人,然後拍拍屁股離開,那不叫埋地雷,而是老一輩廣東人說的「留低一大督蘇州屎」。常見的例子,是小男友搞大小女友的肚子,然後一走了之。女孩子的父母,會把腹中塊肉稱為「蘇州屎」,其意義跟「狗屎」差不多。至於為甚麼是蘇州而不是廣州或者潮州,天曉得(請參考 Almighty Sam 的留言)。
埋地雷,必須三更半夜,暗中進行,才能神不知鬼不覺,而且要小心選擇時間和地點,才能發揮最大的殺傷力。在普天同慶的日子,人們沉醉於歡樂氣氛之中,警覺性比較低,適合佈雷。佈雷者如果能夠把喜宴變成喪禮,保證一雷天下響,從此名留青史,那份滿足感亦無與倫比。只有最笨的人,才會在受害人團結一致、守望相助以及提高警覺的情況下埋地雷。
埋地雷,是政客官僚以及企業高層常用的手段,目的是透過一些低成本和簡單的操作,傷害繼任人以及無辜者。佈雷者必須準確計算爆破的時間,好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脫身(人肉炸彈例外)。從軍事角度看,佈雷容易、速度快、成本低。但是掃雷則相反,難度大,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成本高,亦非常危險。越南和柬埔寨是好例子,這兩個國家,到了今天,還在掃雷,嚴重影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經濟發展。
肥彭的地雷
埋地雷,需要精密計算,執行的時候也需要高度的紀律,適合冷靜的智慧型罪犯,不適合馬馬虎虎、凡事差不多,又喜歡囉囉唆唆講道德的中國人。
埋地雷的典範,是末代港督彭定康 (Chris Patten, 1944-)。肥彭任內(1992-1997)把香港的幾間專上院校通通升格為大學,又委任董建華為行政局成員。今天看來,人數倍增又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的失業大學生,以及禍港七年、成功殲滅中產、把香港還原到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老董,都是大殺傷力秘密武器。肥彭實在高招,而香港人還要歡迎他回來吃蛋撻呢。
插畫來源:
http://www.allsignsco.com/images/nopoop/PLEASE!.jpg
延伸閱讀:
The Economist: Externality
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Economics/searchactionterms.cfm?query=Externalities
維基百科:界外效應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4%96%E9%83%A8%E6%80%A7
黃元山:環保經濟學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49243603643
政府的角色與界外效應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86496&Lang=tc
11/06/2010
回覆 Almighty Sam (24/06/2010): 多謝指教。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給劉遵義校長
首先申報利益,我是中大校友,畢業年份 1989,當年的校長是高錕。我讀過的新亞書院,是由避秦新儒家錢穆和唐君毅所創立的,從來沒有政治中立過。
資料顯示,現任中大校長劉遵義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1879-1964)的姪外孫。于右任是國民政府的監察院院長,一生清廉。他是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草書,他的墨寶,為海內外的中國書畫收藏家所重視。
1937 年 11 月 16 日,于右任寫了一封家書,目前由作家董橋所收藏。收信人是當時留學外國的兒子望德,內容如下:
「望德:
奉中央命,政府將西移;國事至此,更當自勉。終夜不寐,起而為汝寫數字。我每感痛苦者,即所學不足以應變,欲報國家,有心無學,皆涉空想。我常說,學無用之學,等於痴人吃狗糞。汝此後將自己所學,要切實檢查一遍。以後用功,要往切實處做才是。汝所學告段落後,我是盼汝等歸國。目前無費,故囑多住幾日。倘路費寄到,回國後廣州如不好走(因粵港敵人轟炸),即到上海家中蟄伏,多做東西,國中多少事,也可以明白。我少擔任一分學費,在工作上可以增加力量,國家總賬上也可減少幾文支出。我前途如不幸,民族復興之大業,望汝弟兄兩媳兩孫繼承。
右任
十一月十六日早五時於南京」
于右任 1964 年病逝台北,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他的臨終詩廣為人知,如下: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劉校長是否已經忘記了先人的教誨?還是忙於吃狗糞?
小圖:于右任畫像
(來源:陕西書法網
http://www.snshufa.com/sf_news.asp?id=158&lm2=66)
參考資料:
董橋:<于右任家書八頁>
收錄於散文集<舊時月色>109-110 頁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3(簡體字)
維基百科:于右任(1879-1964)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8E%E5%8F%B3%E4%BB%BB
維基百科:劉遵義 (1944-)
http://zh.wikipedia.org/zh/%E5%8A%89%E9%81%B5%E7%BE%A9
延伸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
<聲討中大校方禁止擺放民主女神網上聯署>
二零一零年六月三日
http://www.gopetition.com/petitions/display-the-statue-of-goddess-of-democracy.html
香港討論區:轉貼:
<1989 年高錕校長譴責中共六四鎮壓聲明>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2358020&extra=page%3D1
04/06/2010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填房的危機管理
春天後母心
富士康變「赴死坑」,需要危機管理 (Crisis Management) 的,不止郭台銘 (1950-),還有他的續弦妻曾馨瑩 (1974-) 。
當後妻,難。當成功生意人的填房,難上加難。
你在男人發跡之後才嫁給他。協助他創業興家的,是元配或者前妻。這個女人,美其名,叫「糟糠之妻」。就算她已經不在了,她在男人心目中的位置,依然無法取代。她是一個神主牌,你只能活在她的陰影之下。
她所生的孩子,也許跟你年齡相若,甚至比你更加年長。他們不會當你是母親,但是有足夠的動機跟你爭家產。另外,還有元配的娘家、男人的親友以及八卦傳媒,一大群人虎視眈眈,他們的目光和議論,夠你受了。
由於社會地位的差異,你很難洗脫釣金龜和分身家的嫌疑。你會被視為拜金女子,長期處於弱勢。如果你試圖充當男人的秘書或者助手,那些本來就對你懷有敵意的家族成員立即有藉口向你發動攻擊。如果你試圖安排娘家的人協助男人打理生意,不得了,你會引發一場宮廷鬥爭。
如果你以為自己是煽情爛台劇<春天後母心>的女主角(註一),採取主動,釋出善意,刻薄自己,然後把家中各人的煩惱都攬上身,每日含著一泡眼淚做人,以為這樣做就可以換取他們的信任和尊重,你就錯了,他們只會視你為有機心的女人,對你加倍提防。
就算你甚麼都不做,甚麼也不想,專心當金絲雀,血拼 (Shopping) 度日,他們又會罵你白吃白喝,是寄生蟲,沒有心肝。
成功廠佬之死
填房的處境,固然不妙。但最要命的,還是外間經營環境的轉變,隨時會殃及池魚,而作為填房,你可以做的其實不多。隨著男人拓展事業版圖,生意上所牽涉的變數越來越多,而當中任何一個變數,都足以摧毀男人的江山,令多年心血化為烏有。商人重利而且迷信,在中國式父權社會,做生意的男人手風不順,他本人(或者家人)隨時會遷怒於新入門的填房。生意人的剋星,是官府,但是男人不敢得罪官府,他受了狗官的閒氣,只會發洩在你的身上。
表面上,男人是「頭家」(台語:老闆),他在大陸管理的工人數目(八十萬),比得上一個歐洲小國。但是在跨國企業客戶的眼中,他不過是個中間人、小工頭或者遠東買辦 (Comprador),是資本主義供應鏈 (Supply Chain) 中的低層執行者,必要時可以放棄,甚至已經有後備在場邊熱身,準備取而代之。
對於華南地區的港資或者台資加工廠老闆的處境,香港有位財經評論員(原名:蔡東豪,筆名:原復生)如是說:跨國企業見加工廠的成本控制做得好,有效率(地剝削工人),於是大手落單,佔加工廠的生意額的比重越來越大。生意人大喜,擴大工廠的規模,種下禍根。後來,跨國企業因為某些事前無法預測、通常是突如其來的原因(例如:政治因素、貿易戰、負面報導、產品有安全問題需要大規模回收等等),在一夜之間撤回訂單,又或者拒絕收貨,而加工廠已經動用了大量的資金購買原材料,工人又等著發工資,如果再碰上銀行關水喉(收緊信貸)以及資產價格(股票和房地產)下調,一時間周轉不靈,就很容易出事。另外,還有法律責任的問題。對於港商或者台商來說,在大陸坐牢,絕對是惡夢。這種情況,教科書的說法叫「集中風險」,即是 Concentration Risk。
如果記憶沒有錯,那篇文章的題目,叫<成功廠佬之死>,刊於<壹周刊>。作者解釋得很清楚,跨國企業的大額訂單,可以是令成功廠佬走向滅亡的死亡之吻。英文的說法,是 Victim of your own success。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令你成功。
以下是真實個案,發生於 2007 年 8 月。一位在廣東佛山開設玩具加工廠的港商,由於大批玩具被跨國企業客戶打回頭(原因是大陸供應商提供的油漆含鉛,會令小孩子中毒),他無法承擔財政上和法律上的後果,於是在大陸廠房的貨倉內上吊自殺。廠佬名叫張樹鴻,美國客戶是 Mattel 。廠房的工人說,他是個好老闆,為人和氣好相處,準時發工資,過年有開工利是,中秋節有月餅,平時有水果供應,加班有宵夜(大陸叫「夜宵」)。如果有來生,願意再為他打工。張老闆死後,負責跟美國人進行貿易談判的國產鐵娘子吳儀在鏡頭前為他呼寃,她說:「那個香港老闆死得寃枉。」 Mattel 後來主動跟中國政府修好,但是張老闆已經返魂乏術了。
美國佬以外,還有中國共產黨。表面上,郭老闆是台灣首富,是共產黨的統戰對象,但是中共向來不按常理出牌,而且中南海也不是鐵板一塊,裡面的權力鬥爭諱莫如深,萬一靠山倒了,他也會受牽連。拉攏台商是政治需要,但是台商的身份,並非百份百可靠的免死金牌。
另外,香港有陰謀論者如是說:內地的有關部門已經成功盜取生產山寨版 iPhone 所需要的技術,郭老闆的封閉式軍事化管理也學得七七八八(本來就是共產黨慣用的一套嘛,不難學,而且剩下的一兩成可以借「查明事故原因」學完)。中國共產黨向來過橋抽版,郭老闆已經完成歷史任務,為國家吸收高新科技作出重大貢獻,為了國家的經濟安全,全面開展對抗美帝經濟侵略的神聖鬥爭,把美國佬掠奪的龐大利潤還給中國人民,郭老闆是時候退下火線,讓偉大同志吃「大茶飯」(港式粵語:大買賣)了。至於跳樓的員工,他們是為國犧牲的烈士,死得其所。在中國,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沒有甚麼大不了。
填房的危機管理
換了你是曾馨瑩,看著生意人老公四處奔波,忙於跟客戶和官府周旋,試圖力挽狂瀾,每日吃不安、睡不寧,受盡千夫所指,體重暴跌、白髮驟增,公司的股價又有如江河日下(註二),家族成員紛紛罵你「剋夫」,你可以怎麼辦?
你在公司裡面向來沒有扮演任何角色,填房的身份亦不適宜直接介入生意運作,其中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是求神拜佛。不是開玩笑,求神拜佛好處多,你可以公開表達你對男人的忠誠以及精神上的支持,此舉不但不會威脅到家族成員的切身利益,同時亦可以堵住那些罵你「剋夫」的人的嘴巴。
更何況,男人也相信這一套 —— 第七跳之後,郭老闆急召三名高僧赴深圳龍華廠房做法事,念經超渡亡靈以及為員工祈福,後來更出動數十位山西五台山高僧。在深圳廠房召開首次記者會當日,對著鏡頭深深鞠躬的一刻,他的左手手腕套著一串半透明的佛珠。既然患得患失的生意人相信超自然力量,你大可以為他茹素、唸佛、布施、積福、消災、延壽,又或者向台灣的佛教領袖(註三)請教如何解除跳樓魔咒。
另一樣你可以做的,是好好照顧他的健康,替他準備適當的飲食。護理和料理,是老婆的天職,旁觀者無法挑剔。男人已經一把年紀了,生意上遇上重大危機,工作壓力大,固有的慢性病或者潛藏的隱疾容易發作,隨時會奪去他的性命,到時你就嗚呼哀哉成為真正的剋夫女人,下半生要做未亡人。為了防範於未然,你可以學中醫,研究中西養生之道,為他準備好食療餐單,提醒他定時進行身體檢查,一於固本培元,補中益氣。他活得久一點,對你有好處。
還有一條路,就是扮演老公的外交部長,跟各地官員的老婆情婦打關係,搞太太外交。不過這條路並非每一個填房都適合,她必須具備高超的交際手腕,懂得處理文化差異,並且善觀別人的臉色,以及知所進退。這條路的難度和風險也特別高,因為在收集情報和利益交換的過程中,很容易觸犯法律。搞不好的話,你會變成陳水扁的老婆,又或者英國安德魯王子的前妻莎拉,遺臭萬年。
小圖:郭台銘和曾馨瑩的結婚照(2008 年 7 月)
照片來源:http://www.jxgdw.com/jxgd/news/bg/userobject1ai813530.html
註釋:
(註一)台劇<春天後母心>的女主角是劉雪華,劇情簡介: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6-10/17/content_5213001.htm
(註二)郭台銘和曾馨瑩於 2008 年 7 月結婚,根據 Yahoo Finance 的股價紀錄,2008 年 7 月底富士康(港股編號:2038)的股價是 7.30(港幣), 2010 年 6 月 2 日的收市價為 5.76(港幣),跌幅 21 %。
(註三)台灣三大佛教領袖是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慈濟的證嚴法師以及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聖嚴法師以學問見稱,已於 2009 年 2 月圓寂。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郭台銘 (1950-)
http://zh.wikipedia.org/zh/%E9%83%AD%E5%8F%B0%E9%8A%98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omprador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30255/comprador
02/06/2010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活罪
把死人的生平重新剪輯,竄改歷史,是偉大祖國的常用慣技,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通通變成著名油畫<開國大典>裡面的人物,隨時可以被移除或者添加,同時進行整容纖體,簡直神乎其技,勁過 Photoshop。
於是乎,孔子可以昨日開棺鞭屍,今日被抬上神壇吃冷豬肉。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傳記片不但絕口不提民國梨園的同性戀風氣,而且還要畫蛇添足地由孫紅雷(片中梅蘭芳的經理人)向觀眾交代:「我們是清清白白的。」
在這個荒謬的國度,不論死人或生人,都只能扮演由當權者所指派的角色。死人尚且要為國家服務,生人更不能倖免,而後者所受的活罪,其實更難堪。
當政治需要凌駕一切,所有人都必須小心翼翼,事事追求政治正確,唯恐一旦偏離不知道由誰人定調以及指揮的主旋律,就要人頭落地,抄家滅族。當事人為求自保,必須「畫公仔畫出腸」(粵語:披肝瀝膽)。旁觀者也許覺得手法笨拙、肉麻噴飯,又或者是出賣靈魂、人格墮落,當事人卻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唯恐不夠用力,令主子不夠騷麻。
音樂紀錄片 From Mao to Mozart : Isaac Stern in China 1979(港譯:<樂韻繽紛>)為委曲求存的新中國藝術家留下了影像紀錄。1979 年美籍猶太裔小提琴家 Isaac Stern (1920-2001)(港譯:史頓,片中所見的大陸譯名:艾薩克.斯特恩) 訪問中國,前後逗留了大約三個星期,期間跟內地的同行李德倫 (1917-2001)(當年的中央樂團指揮)交流,李講了一番「莫札特是一個從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作曲家」的階級分析,史頓聽完之後,笑著說:
Well, I am not sure, that one could argue that, the genius of Mozart had anything in particular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ge of life at that time.
片段中最荒謬或者悲哀的地方,是一個中國人借用一套由猶太人發明的理論(馬克思是生於德國的猶太人),向另一個猶太人(史頓是生於今日烏克蘭的猶太人)講道,而後者不置可否,甚至當成笑話一則。猶太人向來精明和團結,連他們都捨棄了的同鄉,只有在遙遠的中國,才有一點剩餘價值。
不能怪李德倫,那時距離文革結束不久,空氣中仍然充斥著血腥味,那一番「政治正確」的言論極有可能是說給鏡頭後面的領導聽。李德倫善於在政治夾縫中掙扎求存,他是北京人,熟悉京劇,文革期間西方音樂變成毒草,為了替自己以及樂團尋找生存空間,於是想出一條絕世好橋,就是用西方交響樂演奏革命京劇曲調,美其名「革命交響樂」。近期出版的<中央樂團史 1956-1996>的封底,是一張彩照,舞台上一眾樂師打扮成八路軍的樣子,拿著西方樂器正在演奏,神情嚴肅(或者惶恐),是西方人視為奇觀的共產主義美學典範,叫人想起七十年代的<人民畫報>,又或者今日的北韓。
照片來源:Amazon.com
參考資料:
<中央樂團史 1956-1996>(作者:周光蓁)三聯書店 2009
延伸閱讀:
Answers.com: Isaac Stern (1920-2001)
http://www.answers.com/topic/isaac-stern
百度百科:李德倫 (1917-200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709.htm
趙丹遺言:「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cul/news/2008/09-22/1389068.shtml
百度百科:趙丹 (1915-1980)
http://baike.baidu.com/view/42035.htm
他是電影<馬路天使>(1937) 的男主角,片中跟女主角周璇 (1918-1957) 有接吻鏡頭,當年被指「敗壞風俗」。周璇死後,趙丹和妻子黃宗英(也是演員)收養了她的兩個兒子(周民和周偉)。
維基百科:<人民畫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B0%91%E7%95%AB%E5%A0%B1
YouTube 精選:
Isaac Stern - From Mao to Mozart (Par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3QZRbtHyU&feature=related
史頓抵達北京,由外交部長黃華(1913-)接待。片末彭修文 (1931-1996) 指揮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演奏美國民歌 Oh Susanna(6: 20 開始),史頓一聽就笑。
Isaac Stern - From Mao to Mozart (Part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UuKqKT-328&feature=related
中央樂團指揮李德倫對莫札特的階級分析 (5:00- 6:04) 。
Isaac Stern - From Mao to Mozart (Part 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BO6_hT0od8&feature=related
片段中由琵琶獨奏的<彜族舞曲> (作曲:王惠然)(3:39-4:40) 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後來被改編移植到九十年代初的國語流行曲<九百九十九躲玫瑰>(主唱:邰正宵)中的副歌部份,緊接下來的<二泉映月>(4:41-5:41)(從火車中外望的田野風景)是彭修文指揮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演奏的版本。
邰正宵:<九百九十九躲玫瑰>(4: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Y_wqLD9r90&feature=PlayList&p=F473A2345A9F609B&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30
副歌:「我早已為你種下,九百九十九躲玫瑰。」
呂培原:<彝族舞曲> (6:1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CXzOsKn3Po
呂培原是香港的著名琵琶演奏家,現居美國洛杉磯。
Isaac Stern: From Mao to Mozart (Part 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k9RNfv56xw&feature=related
片末拉大提琴 (5:48-7:48) 的孩子叫王建 (Wang Jian),如今是國際知名的演奏家,現居美國。他因為這部紀錄片而廣為人知,多年之後接受訪問,形容自己小時侯是 the showcase kid,經常被安排在外賓面前表現。
21/05/2010
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
撐
Auntie 的推介:
<富豪山下>(改編自<富士山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MDk5NzEy.html
香港樓奴的心聲,控訴地產商的惡行。
516 愛情故事
http://plastichk.blogspot.com/2010/05/516.html
知名博客林忌最新製作,港男港女玩結婚。
八十後製作:公投收皮!(高清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6BpUtSPEhw
港產片風格,對白夠地道,由反高鐵八十後演出。
別讓你們將來的孩子,再向別人下跪!(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2Xg1XGG58&feature=related
背景音樂來自日本二人組合 SENS ,這個組合曾經替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1989) 寫配樂。
梁啟智: <一些關於時間的思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DgSiKNYZLI
香港學者製作的純文字短片,背景音樂是國產電視劇<潛伏>的主題曲,適合翻牆而來的內地網友以及自由行同胞。
火影忍者:功能組別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RdVQgnVzlE
日本著名漫畫的二次創作,適合動漫迷。
19 歲少女 Edith 呼籲公投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MpHhb5sXlk
高登討論區小妹妹玩自拍,草泥馬客串,cutie 之作。
15/05/2010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盲炳(二)
致盲原因
阿炳生平一大疑團,是致盲的原因,事關中共標準的「政治正確」問題。
內地出版的音樂書籍或者資料通常都是這樣說的:「1928 年左右(約三十五歲),長期的放蕩行為使他雙眼失明,成為人們口中的瞎子阿炳。」(註一)
放蕩行為?語焉不詳,似有所隱瞞。
香港的著名作家李碧華(也是電影<胭脂扣>和<霸王別姬>的原作者和編劇)曾經考證過阿炳的生平,她留意到這個問題,並試圖尋找答案:
「問過幾位音樂研究者,不得要領。終於有一位前輩告訴我一些漏網的情節。但他叮囑我要視作傳聞、據說、野史。阿炳沒有甚麼朋友,也不見可歌可泣的戀情。他年青時音樂天份高,其實知音難尋。血氣方剛,只去花街柳巷狎妓,得了淋病,病菌入目,日漸惡化失明。他還吸毒,麻醉自己。(害了他一生的女人也是受害人,他恨她嗎?)又,前妻是大戶棄妾,後妻是寡婦。(相濡以沫,抑戀愛結合?)」(註二)
坊間不少文字資料都說阿炳因為嫖妓而感染性病,又指他因為抽鴉片而令道堂經營不善,因而變賣資產,最後流落街頭。今日維基百科中關於阿炳的條文,也是沿用梅毒致盲的說法(香港的黃震遐醫生認為致盲的原因是「沙眼」)。
老一輩中國人對於梅毒致盲深信不疑,並以此告誡年輕人要潔身自愛。我家上一代,有一個案:民國富家子,長得好,愛嫖,後來眼睛壞了,長輩一口咬定是梅毒。小時候聽大人聊天,談到他,總是語帶惋惜。
重塑生平
按照中共標準的「政治正確」,如果阿炳的確是因為嫖妓而感染梅毒(或者淋病)致盲,他就變成不守清規的「淫道」和「神棍」(今日香港多的是!),比抽鴉片更不能接受(因為中國道士向來有煉丹和吸食五石散的傳統)。但更重要的是,嫖妓令阿炳不符合中共替他設定的角色 —— 於階級鬥爭中受盡壓迫,但是依然抗爭到底的「人民音樂家」。為了配合當權者的政治需要,有必要要刪去這一筆,把阿炳的生平重新剪輯,又或者含糊其辭,草草了事。
內地出版的音樂書籍,通常是這樣描寫阿炳的:「在那黑暗如磐的年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阿炳,嘗盡了人間辛酸炎涼,也鑄造出剛直不阿的倔強品性。」(註三)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原是無名的樂曲,阿炳本人叫「依心曲」,後來由負責錄音的音樂學者命名為<二泉映月>)於是變成「通過月夜景色的描繪,抒發作者內心無限深遽的感情,傾訴他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民所承受的苦難、壓迫和無法掙脫的精神上的哀痛。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舊社會反抗的心聲,以及對新生活的嚮往。」(註四)
部份內地出版的音樂書籍會告訴你,解放前阿炳會把聽來的土豪惡霸以及漢奸走狗的故事編成說唱歌曲,譴責他們的不道德行為,因此而得罪惡勢力,慘被毒打,令病弱殘驅增添不少傷痕,但是他從不屈服,江南風雨夜,街頭巷尾,總是繼續拉著<二泉映月>,讓蒼涼剛勁的琴音,伴著他蹣跚獨行。今日的無錫錫惠公園內,有阿炳的銅像,是「人民音樂家」的做型:低頭,載帽,面目模糊,五官無法辨認,破舊長衫的衫擺於風中翻飛,單薄而扭曲的身軀,摟著一把胡琴,彷彿是性命所繫。
類似的格式化詮釋,書面上讀起來還可以,頂多是覺得有點煽情,像革命樣版戲或者粵語殘片的橋段。最要命的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朗誦版:某個週末下午,扭開香港電台第四台(本地專門播放古典音樂的官辦電台),聽見節目主持人(一位二十出頭的小姑娘)介紹阿炳,她拿著一本內地出版的音樂書籍,用名校領袖生的演講腔調原文照讀,聽到我「毛管戙」(粵語:毛髮直豎)。廣東話向來逍遙法外,較少受到中共意識形態的污染(可惜近年連港式粵語也晚節不保),經過「藝術加工」的「黨八股」,由本應天真無邪、純潔可愛的小朋友口中道來,突兀怪異,效果比閱讀<人民日報>社論驚嚇百倍,絕對比得上「國慶女孩」林妙可的洗衣粉廣告。
政治污染
難怪九七前的港英政府不大熱衷於推廣中國音樂,因為單是內地出版的音樂資料就污染嚴重,充斥著階級鬥爭的思想,小孩子讀完之後,後患無窮。英國人曾經統治半個地球,經常跟各門各派的激進份子打交道,見多識廣,挑通眼眉,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政府更加是透過扶持教會的辦學團體,有系統地抗衡和削弱愛國陣營對年輕人的影響力,並且把大學校園非政治化(例如:禁止政治團體在大學設立支部以及進行公開活動),迫使中共的滲透活動轉入地下。
事實上,本地不少老牌業餘中樂團體都是傳統愛國陣營的勢力範圍,2003 年夏天討論基本法第 23 條立法的時候,它們紛紛合資於報章上刊登全版廣告,聯署表態贊成引入叛國罪、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條文。對中國共產黨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中,不少業餘民樂團(註五)本質上跟劇社、合唱團、舞蹈班、朗誦隊、讀書會以及國是學會一樣,是向年輕人進行思想工作的地方,也是滲透教會名校以及老牌大學的常用手法和途徑。今時今日,這些東西已經換了名號和包裝,改稱國情教育、北上訪問交流團以及年青人論政團體(通常自稱「智囊」或者「智庫」)。回歸之後,向香港的年青人進行思想工作,無須再偷偷摸摸,不但可以光明正大、大鑼大鼓地搞,還可以向特區政府申請資助。
至於接受官府資助、較早前被政府審計署狠批浪費公帑的香港中樂團,其理事會主席徐尉玲博士 (Carlye Tsui Wai Ling) 是民建聯的灣仔區議員(委任),擔任過多項公職(例如:廣播事務管理局委員、學術評審局副主席),也是香港董事學會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Directors, HKIOD) 的行政總裁,而該會的宗旨是推動企業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徐博士身體力行,曾經出任過多間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由於與她有關的上市公司頻頻出事,徐博士因此被個別財經博客(例如:林奇) 以及獨立股評人(例如:David Webb)譽為「股海明燈」,欲知詳情,請上網。
小圖:無錫錫惠公園內的阿炳塑像
(照片來源:http://www.fotosay.com/picture/328019.shtml)
註釋:
(註一)雙 CD <弦管傳奇>典藏中國音樂大系1,風潮 1996。
(註二)李碧華:<二泉映月>的嘆息
(<壹周刊>專欄<潑墨> 1996 年 11 月 1 日 166-167 頁)
(註三)<中國音樂導覽>166 頁,作者:靳學東,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1。
(註四)<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204 頁,編著:曹美韵,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1。
(註五)民樂團(民族樂團)是內地用語,台灣叫國樂團,香港叫中樂團,南洋一帶叫華樂團,加起來剛好是「中華民國」。
參考資料:
黃震遐:<梅毒與音樂家>
信報文化版 2008 年 9 月 4 日
黃震遐醫生早年於新加坡受教育,1966 年於香港大學醫科畢業,曾經是香港民主黨的成員,九七前做過立法會議員。這篇文章從醫學角度分析阿炳和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的病因和病情。黃醫生參考關於阿炳的文獻,研究他的病情,認為致盲的原因並非梅毒或者淋病,而是沙眼依原體所引起的「慢性傳染性角膜結膜炎」,俗稱「沙眼」。這篇文章現已收錄於黃震遐醫生的著作<醫說樂韻 ―― 從醫學角度看音樂及文化歷史>,天地圖書出版(2010 年 6 月),詳見:
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3/page_2.asp?bookid=460201
林谷芳:<阿炳之謎>
(台灣)中國時報副刊 1994 年 1 月 19 日
台灣音樂學者林谷芳認為,由於中共僵化的藝術理論詮釋,令到真正的阿炳與如何看待阿炳之間會有一段距離,也使到對樂曲的理解有其局限性。在較為開放的今日,有關阿炳及其作品的一些問題,乃逐漸浮現。他指出,楊蔭瀏(替阿炳錄音以及替<二泉映月>命名的音樂學者)為了順應當時的政治氣候,才把阿炳塑造成「人民音樂家」,但是這無法說明為甚麼一些沒有受到「舊社會壓迫」的人(尤其是身處台灣和海外者)也會被這首樂曲所感動。
維基百科: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 23 條
http://zh.wikipedia.org/zh-hk/%E9%A6%99%E6%B8%AF%E7%89%B9%E5%88%A5%E8%A1%8C%E6%94%BF%E5%8D%80%E5%9F%BA%E6%9C%AC%E6%B3%95%E7%AC%AC%E4%BA%8C%E5%8D%81%E4%B8%89%E6%A2%9D
延伸閱讀:
李碧華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D%8E%E7%A2%A7%E8%8F%AF_(%E4%BD%9C%E5%AE%B6)
香港著名作家,也是電影<胭脂扣>和<霸王別姬>的原作者和編劇。
香港道教聯合會:「致香港市民公開信」
http://www.hktaoist.org.hk/declaration/declaration.html
近年香港發生多宗「淫道」或「神棍」騙財騙色事件(代表人物當然是教小甜甜種生基的震倉哥),香港道教聯合會於是發表聲明,呼籲市民提防不法之徒借道教儀軌行騙,以及解釋何謂正統道教。
<讀書好>(2010 年 4 月號):
梁文道訪問盧瑋鑾(筆名:小思)
http://www.books4you.com.hk/31/pages/page8.html
小思老師提到五十年代在金文泰中學唸中一,因為成績好,被肩負特殊任務的師兄師姐拉去參加讀書會,所讀到的第一本書,便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師兄師姐後來全部被港英政府遞解出境,她則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入讀新亞書院,成為避秦新儒家錢穆 (1895-1990) 和唐君毅 (1909-1978) 的弟子。小思老師說,職業學生通常都是高材生(例如:曾德成)。她年輕時面對國共兩股勢力的經歷,是不少老一輩香港人的寫照。金文泰中學以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 命名,是官立(港英政府開辦)的中文中學,過去畢業生幾乎直入中大,小思老師和前警隊一哥李明逵都是好例子。
<李光耀回憶錄>(英文書名:Memoirs of Lee Kuan Yew)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1923-) 的回憶錄中,亦有談到五六十年代中共如何借讀書會滲透南洋的華文學校,令學生的思想充滿馬列主義教條。該書的原文是用英文寫成,有台北世界書局出版的繁體中文版(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收藏)以及內地的北京外文出版社的簡體中文版(不清楚敏感內容是否有被刪節,例如:李光耀如何跟中共支持的馬共交手)。
解構中樂團對審計報告「得體」的回應
(2010 年 4 月 30 日)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
這位博客是內部審計 (Internal audit) 出身,他以數豆專家 (Professional bean counter) 的角度解讀審計署對香港中樂團的批評,以及討論中樂團的回應。
關於徐尉玲博士的往績,博客林奇有專文探討:
<拿什麼拯救你?── 逐漸腐壞的福記食品>
網誌日期:2009-10-05
原載: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5546
林奇的 Yahoo 博客(征服股海)被刪,此文已經被抽起。幸好 Auntie 有存檔的習慣,以下節錄文章的第一段:「當獨立非執行董事徐尉玲博士毅然請辭,而其身份又是香港董事學會行政總裁時,各散戶投資者不禁要提高警愓,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復牌後的福記食品 (01175) 會否又是另一間海域集團 (01220) 或泰興光學 (00389) 的翻版吧?」 Auntie 相信,Google 應該比 Yahoo 更有 guts。
YouTube 精選:
<二泉映月>道士練功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GPThjcD_lk&feature=related
香港道教團體的傑作,輩景音樂是人聲和二胡,畫面是道士練功,效果趣怪。
黃霑:<道道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nmsdwsJjmM&feature=related
道可道,非常道。陰道陽道馬頭圍道,狗上瓦坑必然有路。徐克電影<倩女幽魂>(1987) 的插曲,捉鬼道士燕赤霞之歌,只有已故的黃霑(1941-2004)才寫得出和唱得出。
Revised 18/05/2011
訂閱:
文章 (Atom)